辨别邓诗茹《朱文公司斋明篆书屏风》

辨别邓诗茹《朱文公司斋明篆书屏风》

一、邓石如《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屏》真伪之辨(论文文献综述)

刘继蕾[1](2020)在《七十年来邓石如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邓石如为清朝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被后人公认为"碑学宗师"。学术界对其做了大量的、多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新研究理论方法的出现,关于邓石如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呈现逐年增加之势。通过对建国后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邓石如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研究邓石如的焦点集中在书法与篆刻艺术、书学和印学理论、作品的赏析与考略、艺术成就与影响价值及邓石如生平、交游等方面。其中不乏专深的研究成果,但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角度与探讨的议题。

黄佳琦[2](2020)在《观今鉴古写春秋 ——葛昌楹印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立山[3](2019)在《“印从书出”的先行者 ——邓石如篆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石如是清代中期着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本文集中对邓石如书法和篆刻进行研究,梳理其书风、印风的形成脉络,通过邓石如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艺术交游去研究和阐述他的印学理念与印学实践。本文共分六章展开研究:第一章,邓石如的生平概述与艺术交游;第二章,邓石如的书法成就;第三章,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生成;第四章,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篆刻分期;第五章,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篆刻实践;第六章,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对后世的影响。邓石如艺术成就在清代乾嘉金石学的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研究邓石如的家学渊源与艺术交游,这些在内、外因上促成了邓石如艺术风格的形成。邓石如三十余年的游历,结交众多良师益友,或乾嘉学者、或金石大家、或授业恩师、或弟子门人,这些交游对于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推扬起了关键性作用。邓石如的书法成就,首先是对其邓石如书风产生原因和书学理念进行总结;其次对其艺术实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邓石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研究,分析邓石如不同时期书法风格取法的特点,以及书法用笔的师承对其书风形成的影响,归纳邓石如书法的主要成就和主要思想。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本文以邓石如印式形成中的“书”作为研究主线,邓石如作为“印从书出”印学理念实践者,他是“实践先行”,将印式研究自元迄明的“印中求印”推进到“印从书出”,邓石如改变了“印中求印”中“以刀法传古人之笔法”的模式为“以刀法传自己篆、隶书风”的实践状态,从印式范畴上将“刀法”研究推进到“字法”研究范畴,他的印学理念后来发展成赵之谦“印外求印”,又将“入印文字”进一步扩展,带来了晚清篆刻艺术百家争鸣的创作时代。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篆刻分期和实践,主要是邓石如书法在篆刻中实践以及不同阶段的研究分析。探究邓石如印式在不同阶段字法、刀法、章法及边款的风格特征,从刀法师承徽浙、字法师承秦汉的“平直方整”向“刚健婀娜”的印风转变,最终形成邓石如“以书入印、计白当黑”的个人印式。邓石如在书法篆刻方面取得的影响,直接影响了邓家后人及弟子门人,邓石如弟子包世臣,为其着书立说,广传“邓派”。其再传弟子吴让之更是“印从书出、以书入印”继承者,这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篆刻艺术作品中,这些最终构建了以邓石如为开创者的“皖派”。作为清代中期书法篆刻艺术实践转型的先行者,“印从书出”印学思想和邓石如书法篆刻的实践,至今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设置及当代篆刻家艺术风格探索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空间。

万佩莹[4](2018)在《莫友芝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莫友芝(1811—1871)我国晚清着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莫友芝在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以及目录学等领域杰出的成就。莫友芝出生于动荡的年代,晚清是处在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之下的,国内战争不断,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并没有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反而书法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书坛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碑学书法盛行,帖学书法走向低迷。莫友芝便是顺应着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从他的生平、交游入手来深入了解莫友芝是如何践行他的书学思想的?我们常常说“人品即书品”,那么在莫友芝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莫友芝一生清贫,终生未仕,他是如何成为一代巨儒深深地影响着贵州,成为贵州人心中大儒者的形象?在剖析莫友芝的学习背景和交游的过程中发现,他有几点是帮助他成就自己关键性要素,其一,莫友芝在幼年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这是深受家学和老师的影响;其二,莫友芝敢于走出家门,积极向圈中人学习,而且擅于学习和沟通;其三,莫友芝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书法和文字学等文化的道路能走长远,莫友芝一方面性格温和,不会轻易与人争执,另一方面在学习领域的严谨态度也是他能成就自己的重要因素。最重要一点是莫友芝书香世家,他的儿孙们在他的教育下都能成材,莫氏家训也是莫友芝立下的,这是能保证家族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赵楠[5](2018)在《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宋代石刻文献学的文化背景、学术渊源的论述来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并梳理与总结宋代石刻文献学在着录、校勘、考据方面的成就,评估其对后世学术的垂范意义。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章旨在解释“宋代石刻文献学”的相关概念并综述研究现状,首先集中梳理“宋代石刻文献学”相关概念,对“石刻文献”与“石刻文献学”、“宋代石刻之文献学研究”与“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金石学”与“石刻文献学”这三组所指有交叉重合的概念略作辨析与界定;对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作简要的学术史回顾,并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得失。第二章重点评价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中与音韵、文字相关的研究情况,以《金石录》、《隶释》等为中心,着重于宋人对石刻文字的研究。同时,从宋代石刻题跋与笔记中钩沉出宋人古音学观点,评析“叶韵说”对宋代学人释读碑刻的影响。第三章评述宋代石刻文献中所见之校勘学研究,主要以《集古录跋尾》、《金石录》与《隶释》卷十四,《广川书跋》卷五,以及其他各种题跋笔记为中心,评述宋人石刻研究中正订经文、校勘集部诗文的成就,兼及馆阁校勘之制对治石刻者的学术训练,宋学风气对宋人石刻校勘之影响等等。第四章关注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历史考证成就,通过评析欧、赵、洪诸家对历史纪年、人物、官制的考证,冀望能够从中略窥宋人博物洽闻的精神追求、览古忧时的现实关怀与崇尚辨伪考信的学术风气之一二,并评估宋人石刻之学对史学研究材料拓宽与方法革新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第五章从宋人石刻题跋中发掘宋人在研究石刻文字遗迹时涉及到的书法评骘内容,深入了解他们的书法观念,分析他们的评价标准,进而考察他们的评断对古代书法批评、艺术观念的推动与演进所起到的作用,藉此铨衡他们的论点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书法史的发展。第六章总结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之得失与影响,首先对前贤对宋人石刻研究的评价进行辨析,而后在肯定宋人石刻研究成就与影响的基础上,揭示其纰漏、弊病与方法上之问题,并将之与清人石刻文献研究相比较,从中探讨宋清学术之异同,着力于辨析“谓为有宋一代之学”的宋代石刻文献学在正反两方面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刘艺[6](2018)在《邓石如篆书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书法发展史,中国书法的发展伴随着文字和文化的发展。自秦代以后,篆书这一书体作为中国汉字字体发展的开端,因其实用性的下降,而渐渐提升为一种盲目追求工艺性与装饰性的表现形式。从以泰山刻石为标志的秦小篆到精细瘦劲的李阳冰“铁线篆”,书家们篆书艺术描摹效果的追求要远远高于对其实用性的追求。其实历朝历代都不乏书家对篆书艺术进行过创新与探索,但除了唐代李阳冰掀起的篆书小高峰后,宋、元、明这几个朝代似乎都没取得什么值得一提的成绩,直至有清一代邓石如的出现,清代篆书中兴的局面由此开始。在篆书史上,李斯是公认的篆书始祖,李阳冰是传统篆书承前启后的人物,而邓石如,则是将沉寂千年的篆书推向巅峰的人物。他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之前习篆书家所一直信奉的“二李”模式,结合隶书对篆书书写形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在婉转畅通的篆书艺术中加入汉隶的意味与遵循自然的书写方式,既表现了线条的自然生动,又形成了雄浑苍茫的篆书风格。以书法的实用书写性取代了“二李”笔法的工艺性,创造了篆书书写的新形式,引领了清代篆书的复兴。清代后期的篆书家们从善如流,无不步他后尘,取法范围更加广泛,形成了各自的篆书风貌,共同铸就了清代篆书书坛的繁荣景象。清代学者兼其好友李兆洛评价其书法“绝去时俗,允符古初”,是指他在写篆时摒弃了时人工艺性的书写方式,找到了符合自然书写规律的古法。从邓石如的学篆经历及其现存的篆书作品风格的明显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由“未谙古法”到“始获主张”的自觉探索,从金石铭文的广泛取法,到“用我法”的化境阶段。邓石如篆书风格的流变过程实质上也是篆书的嬗变,篆书在此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邓石如之后,清代篆书的繁荣局面就此展开。

李婧[7](2018)在《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印章风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邓石如是清代中期开宗立派的篆刻家,他成功地践行了“印从书出”的印学理念,并开创了新的篆刻风格,他在书法上取法秦汉碑版的金石之气,参以独特的书写方式形成了雄浑古朴的篆书风格,并将其书法风格运用到篆刻创作中,形成了“刚健婀娜”的篆刻艺术风格。他一生布衣,穷游山川名碑之间,在金石铭文中汲取养分,并通过字法的灵活运用、章法的巧妙设计和印面的刀法表现,体现出篆书在篆刻创作的重要地位。“印从书出”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同时代篆刻家“印中求印”的创作局限,丰富了篆刻入印文字的表达方式,在篆刻创作和审美追求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到明清文人阶段的重要转型。本篇论文将“印从书出”理念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邓石如“印从书出”的艺术实践经历做了论述,进而将他一生在书法、篆刻方面的艺术经历概括为二个阶段,以年谱编录的时间断代顺序为线索,通过极具代表性的书法、篆刻作品分析探讨其书法艺术的特点,并与篆刻创作间的互参互鉴做了对比,从而印证他“印从书出”的印章风格。邓石如在书法、篆刻两方面的探索都表现出开宗立派的格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的艺术成就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促进了篆刻创作模式的转型。以至于在当代篆刻的审美与发展依旧因“印从书出”理论变得更为丰富灿烂。

于信[8](2019)在《苏轼书法的批评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采取史论结合的方法,从总体上对北宋以来有关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进行分析、论述、归纳、总结,揭示宋、金、元、明、清各个时代关于苏轼书法批评研究的状况及其不同特点,最终勾勒出苏轼书法批评研究的历史流程。文章第一部分为引论,介绍苏轼书法的研究状况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接下来第一章为两宋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共分两节,第一节为北宋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从八个方面入手,介绍、分析北宋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状况;第二节为南宋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从七个方面入手,总结、分析南宋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状况。第二章为金元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也分为两节:第一节是金朝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从四个方面入手,介绍、分析金代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状况。第二节是元朝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从五个方面入手,总结、分析元代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状况。第三章是明代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为明代初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从三个方面入手,介绍、分析明代初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的状况;第二节为明代中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从七个方面入手,总结、分析明代中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状况。第三节为明代晚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从八个方面入手,介绍、分析明代晚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第四章为清代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共分三节:第一节为清代初期的苏轼书法批评,从五个方面入手,介绍和分析清代初期苏轼书法批评研究的状况;第二节是清代中期的苏轼书法批评,也是从五个方面入手,分析和归纳清代中期苏轼书法批评的状况;第三节为晚清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从六个方面入手,介绍和分析晚清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状况。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苏轼书法的评价和认识有所不同,褒贬不一,但是苏轼书法一直是两宋以来书学领域的重要话题,在中国书法史,特别是书法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后世书家不能绕过的重镇,其影响确实巨大而且深远。

赵墨[9](2018)在《清代小篆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清代朴学的兴盛和以文人学者为代表的群体在文字、音韵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乾嘉时期开始有大批的文人学者加入到书写篆隶古体的队伍上来。加之频繁的访碑活动,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崇古好古的气氛。以文人学者为代表的书家群体最先引领了书写篆书的风尚,随后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书家及作品。清代在篆隶方面的成就基本代表了清代书法在整个书法史上的地位,然而在这些鲜明风格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明确清代篆书的利弊得失,需要对整个篆书的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本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秦汉到清代乾嘉时期篆书的发展,主要包括对于篆书古法和篆书美感的把握,以及清代乾嘉时期以王澍、钱坫、孙星衍为代表的铁线书家作品的品评。第二部分主要写邓石如在小篆上回归篆书古法及不同时期作品的变化和评价。第三部分主要包括两类书家,一类是对以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为代表的在小篆书体上形成鲜明风格特征的作品的解读和品评;一类是以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为代表的将大篆小篆融合的作品的特点及评价。最后一部分是对于清代篆书发展利弊得失的总结和关于篆书取法的参照问题。

陈硕[10](2018)在《邓石如研究:历史与现状》文中指出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避清仁宗之讳而以字行,并更字顽伯。一生所用的号有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笈游道人、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他的人生与艺术都恰好处于清代乾嘉之际风气转换的历史节点上,因而虽未能在生时享得大名,但其艺术实践(尤其是篆、隶书与篆刻)竟能自树坛坫,一扫此前数百年的积习,为此后特别是"碑学"运动兴起以降百余年间的书法、篆刻

二、邓石如《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屏》真伪之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石如《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屏》真伪之辨(论文提纲范文)

(1)七十年来邓石如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邓石如年谱交游的研究
二、关于邓石如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
三、关于邓石如书法辩伪考证的研究
四、关于邓石如的书法作品赏析的研究
五、关于邓石如篆刻的研究
六、关于邓石如与其他书家的艺术比较的研究
七、关于邓石如艺术成就及影响意义的研究
八、关于邓石如其他方面的研究
九、邓石如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展望
    (一)邓石如研究现状的总结
        1.学术论文比较充分
        2.专着研究极为丰富
        3.学术研讨会开展频繁
        4.其他方面的活动不断举行
    (二)存在的不足和尚待拓展的空间

(3)“印从书出”的先行者 ——邓石如篆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邓石如生平概述与艺术交游
    第一节 邓石如的生平概述
        一、寒门书香默化功(1743-1763)
        二、布衣浪游振书名(1764-1793)
        三、人鹤两化青云冢(1794-1805)
    第二节 邓石如的艺术交游
        一、与粱巘、程瑶田交游
        二、与梅镠、毕兰泉、黄易等交游
        三、与曹文埴、毕沅、包世臣等交游
第二章 邓石如的书法成就
    第一节 邓石如书风的成因
    第二节 邓石如书风的分析
        一、悬腕双钩管随指转
        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三、融秦铸汉出入古今
    第三节 邓石如“篆隶书”的成就
        一、启蒙期32 岁以前(1743-1774)
        二、创新期32 岁-48 岁(1774-1790)
        三、成熟期48 岁-63 岁(1790-1805)
    第四节 邓石如“楷行书”的成就
第三章 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生成
    第一节 “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萌芽
    第二节 “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提出
    第三节 “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影响
第四章 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篆刻分期
    第一节 邓石如书法在篆刻中的应用
    第二节 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篆刻实践初始期
    第三节 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篆刻实践融合期
    第四节 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篆刻实践成熟期
第五章 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篆刻实践
    第一节 印从书出以书入印
    第二节 刀笔相承使刀如笔
    第三节 款从书出书款互证
第六章 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邓石如书法艺术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邓石如篆刻艺术实践的影响
    第三节 邓石如“印从书出”对于当下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莫友芝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三)选题意义
一、莫友芝的家世生平
    (一)莫友芝的家世背景及其影响
    (二)莫友芝的生平
    (三)莫友芝的学习活动
二、莫友芝的书画鉴藏与江表十年交游
    (一)莫友芝的书画鉴藏
        1.莫友芝鉴藏过的书画
    (二)获见藏品的途径
    (三)莫友芝的江表十年
三、莫友芝的书法风格探析
    (一)清末书法的时代背景
    (二)莫友芝的篆、隶书
    (三)莫友芝的行、楷书
四、莫友芝的书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莫友芝的书学思想
    (二)莫友芝书法的影响
五、莫友芝的书法艺术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宋代石刻文献学”:相关概念的解释与研究现状
    1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前人界说的得失
        1.1 “石刻文献”与“石刻文献学”
        1.2 “宋代石刻之文献学研究”与“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
        1.3 “金石学”与“石刻文献学”
    2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2.1 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2.2 存在的问题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旨趣
第2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音韵、文字研究举例
    1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古音研究举例
    2 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中所见之文字研究举例
        2.1 宋代石刻文献学文字研究概况
        2.2 宋代石刻文献学文字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第3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校勘学成就举例
    1 以石经校勘经部文献
        1.1 关于汉魏石经的辨析与经数的讨论举例
        1.2 关于石经篇目的讨论举例
        1.3 关于石经异文的讨论举例
    2 以石刻校勘集部诗文:以唐人文集为中心
        2.1 文字不同者,“以碑为正”
        2.2 难辨之处,“惟当以意求之”
        2.3 宋人以石刻校勘传世文献之成就与检讨
第4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历史考证成就举例
    1 关于年号的讨论举例
    2 关于官制的讨论举例
        2.1 关于中央官制的讨论
        2.2 关于地方官制的讨论
        2.3 关于“中官用士人”问题的讨论
    3 关于人物的讨论举例
        3.1 关于人物生卒年的讨论
        3.2 关于人物名字的讨论
        3.3 关于家世谱牒的讨论
        3.4 关于人物事迹的讨论
第5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书法观念举隅——以宋人题跋为中心
    1 “唐人工书,今人废学”与“学书消日”之论
        1.1 “唐人工书,今人废学”的提出
        1.2 “唐人工书,今人废学”的社会根源与时人的认识
        1.3 “不必惫精疲神于笔砚”与“学书消日”
        1.4 “求其用意”与“苟能通其意”
    2 从“字如其人”到“人品即书品”
        2.1 “字如其人”
        2.2 “人品即书品”
        2.3 “妙书皆在江左”与“碑刻不足学”之论
第6章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之得失与影响
    1 再评宋代石刻文献学的成就与影响
        1.1 开创学科
        1.2 发凡起例
    2 对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方法之检讨与反思
        2.1 信古倾向
        2.2 以意求之
        2.3 “默证”与循环论证
        2.4 一个比较:宋人石刻文献学与清人石刻文献学
附录
    附录一 《张迁碑》真伪争议述评
    附录二 东汉魏郡等字残碑考
    附录三 宋人笔记中所见与石刻相关资料辑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邓石如篆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邓石如篆书风格演变的背景
    第一节 邓石如以前小篆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清代篆书中兴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因素
        二、学术风气的转变
        三、帖学与碑学的转换
    第三节 邓石如生平
第二章 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分期及演变
    第一节 “未谙古法,笔势浑鸷”——家学启蒙期
        一、家学的熏陶
        二、与梁巘的书学交游
    第二节 “刚健婀娜,已出己意”——继承传统期
        一、与程瑶田的书学交游
        二、对李阳冰篆书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李斯篆书的学习与创新
    第三节 “隶笔入篆,如篆如隶”——风格探究期
        一、对两汉碑额篆书的取法
        二、对汉代碑刻的借鉴
    第四节 “雄浑苍茫,疏密有致”——成熟化境期
        一、邓石如个性化篆书形成的前奏
        二、邓石如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
第三章 邓石如典型篆书风格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形式表现技巧与工具材料
        一、用笔与书写工具
        二、结体、布白与书学思想
    第二节 个性气质与审美趣尚
第四章 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对晚清书坛的影响
    第二节 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印章风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当前研究现状和成果
    (二)研究方法
    (三)选题意义
第一章 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理念
    第一节 “印从书出”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印从书出”理念的提出
第二章 邓石如“印从书出”风格的演化过程
    第一节 形成时期的融会贯通
        一、早期书法风格对篆刻作品的影响
        二、书法风格中的笔意表现
        三、篆刻风格的取法多样性
    第二节 集大成时期的风格定位
        一、成熟时期的书法风格
        二、成熟时期的篆刻风格
第三章 “印从书出”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印从书出”印学理念对清代印坛的意义
    第二节 “印从书出”在当代篆刻创作的延伸和诠释
结语
附录 邓石如书法篆刻作品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苏轼书法的批评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关于苏轼书法的研究状况
    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两宋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
    概述: 两宋书学批评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一节 北宋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
        一、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征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法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法师承渊源的评价
        四、关于苏轼书法中各种书体及其大字小字的评价
        五、关于苏轼书法才华天赋及其书品与人品之关系的评价
        六、关于苏轼书法执笔、用笔及其书写条件的评价
        七、关于苏轼书论的再评价
        八、关于苏轼书法的流传与墨迹辨伪
    第二节 南宋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批评研究
        一、对苏轼书学批评的再批评
        二、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征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法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评价
        四、关于苏轼书品与人品的评价
        五、关于苏轼书学渊源师承与价值的评价
        六、关于苏轼书体及其大字小字的评价
        七、其他
第二章 金元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
    概述: 金元书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金朝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
        一、关于苏轼书法地位和价值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征及其影响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品与人品之关系的评价
        四、其他
    第二节 元朝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
        一、关于苏轼书法的成就、地位、价值及创新精神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色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品与人品之关系的评价
        四、对苏轼书学批评的再批评
        五、关于苏轼书体的评价及其墨迹流传介绍
第三章 明代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研究
    概述: 明代书学批评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明代初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
        一、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色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法地位价值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品与人品之关系及其天赋的评价
        四、关于苏轼书学批评的再评价
    第二节 明代中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
        一、关于苏轼书法历史地位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征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学渊源与创新精神的评价
        四、关于苏轼书法墨迹流传情况的介绍与真伪考订
        五、关于苏轼书论的再评价
        六、关于苏轼书法用笔方法的评价
        七、明中期的贬苏派
    第三节 明代晚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
        一、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征与创新精神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法历史地位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论的再评价
        四、关于苏轼书学渊源的评价
        五、关于苏轼书法用笔方法及其书写条件的评价
        六、关于苏轼书法墨迹流传情况及其影响的介绍
        七、明代晚期的贬苏派
        八、其他
第四章 清代苏轼书学批评
    概述: 清代书学批评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清代初期的苏轼书法批评
        一、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色及其天分才气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法渊源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法笔法墨法的评价
        四、清初书坛的贬苏派
        五、关于苏轼书法书写条件及其他方面的评价
    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苏轼书法批评
        一、关于苏轼书法地位与影响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色的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法笔法与渊源的评价
        四、关于苏轼书法墨迹流传情况的介绍与考订
        五、对苏轼书法创新精神的评价
        六、清中期的贬苏派
    第三节 晚清时期关于苏轼书法的评价
        一、关于苏轼书法历史地位的评价
        二、关于苏轼书论的再评价
        三、关于苏轼书法笔法与渊源的评价
        四、关于苏轼书品与人品的评价
        五、关于苏轼书法风格特征与创新精神的评价
        六、其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清代小篆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古法的失落
    1.1 秦汉至唐代玉箸篆的发展
        1.1.1 秦汉至唐代的玉箸篆
        1.1.2 玉箸篆之美
    1.2 宋至清代篆书的发展
        1.2.1 宋至清代前期的铁线篆
        1.2.2 清代铁线篆书家
        1.2.3 铁线篆之延续及存在价值
        1.2.4 乾嘉之际的学者群体及篆书评价标准
    1.3 篆书古法衰落之因
第2章 古法的回归
    2.1 取法的路径——从二李到秦汉金石
    2.2 用笔——从铁线到玉箸
    2.3 邓石如篆书面貌的形成
    2.4 对隶笔作篆的误读
    2.5 对于邓石如的评价
第3章 古法的变化
    3.1 取法汉篆类
        3.1.1 吴让之的篆书
        3.1.2 赵之谦的篆书
        3.1.3 徐三庚的篆书
        3.1.4 方笔侧锋的成因
        3.1.5 市场及工具材料对风格的影响
    3.2 取法秦篆类
        3.2.1 杨沂孙的篆书
        3.2.2 吴大澂的篆书
        3.2.3 吴昌硕的篆书
        3.2.4 圆笔中锋的成因
    3.3 变例式样和其他书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邓石如研究: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始材料的整理〔2〕
二、相关研究成果〔28〕
三、成绩与问题

四、邓石如《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屏》真伪之辨(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十年来邓石如研究综述[J]. 刘继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2]观今鉴古写春秋 ——葛昌楹印藏研究[D]. 黄佳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印从书出”的先行者 ——邓石如篆刻研究[D]. 李立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4]莫友芝书法研究[D]. 万佩莹.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5]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D]. 赵楠. 吉林大学, 2018(04)
  • [6]邓石如篆书风格研究[D]. 刘艺.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7]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印章风格分析[D]. 李婧.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8]苏轼书法的批评史研究[D]. 于信.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9]清代小篆流变研究[D]. 赵墨. 鲁迅美术学院, 2018(01)
  • [10]邓石如研究:历史与现状[J]. 陈硕. 中国书画, 2018(03)

标签:;  ;  ;  ;  ;  

辨别邓诗茹《朱文公司斋明篆书屏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