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宝山铁矿公司成功管理方法分析

平原宝山铁矿公司成功管理方法分析

一、平远宝山铁矿公司的成功管理方法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童[1](2020)在《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研究》文中认为广东是我国最早发展铁路的地区之一,在我国铁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01年开始,先后有广三铁路、潮汕铁路、广九铁路华段、新宁铁路、粤汉铁路等动工兴建并建成通车,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更有新的发展。它们的建设与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息息相关,是广东乃至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见证。然而伴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的铁路线路已不再适应当代需求,广东铁路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形成大量铁路工业遗产。这些铁路工业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独特,成为广东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空间见证。文章首先对广东铁路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别研究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时期的多条铁路建设历程,阐明了铁路的建设背景、选线依据、站房建设、通车意义等,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随后,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与实际调研成果,本文阐述了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形成背景,并归纳出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遗产现状。在上述基础上,文章分析总结了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类型及特征,提出了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最后,本文结合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现状,揭示了当前广东铁路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构建广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明确了遗产的分级保护策略。同时,本文从制度、规划、建筑及景观个体层面提出了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建议,以实现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张耿城[2](2020)在《矿山爆破环境振动效应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鞍钢矿山群属于典型的环城矿山群,采场附近大多分布有村庄或者工业用房,2017年4月,环保部门在距关宝山铁矿400 m左右的居民区进行爆破振动监测,按照《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以爆破加速度为指标,振级为95 dB,超出标准值。但按照《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以爆破振动速度为指标,爆破振动速度为2.1 cm/s、主频带为10~50 Hz不超标。为保证生产爆破时,振级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相关标准要求,采取减小爆破规模的措施,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论文以两个标准指标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出发点,针对爆破的环境效应控制问题进行研究,以关宝山铁矿台阶爆破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以及数值模拟手段,提出了爆破振动信号能量计算方法,利用新型环境振动测试系统,研究了环境振动参量的传播特征,完善了环境振动的评价方案,提出了环境振动效应的控制方案,工程应用效果良好。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综合变分非线性调频模态分解原理和希尔伯特变换评价方法,建立了VHT信号能量计算模型,与经验模态分解仿真方法进行了对比,表明了变分非线性调频模态分解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噪性,消除了模态重叠的问题;(2)考虑关宝山矿区的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特征对爆破振动的传播影响,基于爆破振动波传播理论和统计学原理,揭示了环境质点振动速度幅值、质点振级的衰减特性;采用构建的环境振级模型展开了矿区周围结构体试验的可靠性验证,振级实际值与理论值相对误差处于1.1~10.1%范围内;(3)利用VHT信号能量计算方法计算质点振动速度与质点振动加速度能量,研究了速度能量与振级能量在不同频带上的分布,发现了同一测点爆破振动速度达标而振级不达标的原因,分析了爆心距、单段药量、延期时间对振级大小及振级能量频带分布规律的影响;(4)提出一种降低环境振动效应的大孔径空孔阻隔技术方案。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减振孔对爆炸应力波传播规律,模拟了大孔径空孔不同炮孔数量、孔径、孔深、减振孔位置对爆破振动速度及振级的影响。参照模拟结果在矿山现场进行了工程验证,试验表明大孔径空孔可以降低爆破环境振动效应,实现了工程标准与环保标准的双控达标。

吴昊泽[3](2019)在《昭苏波马墓地出土黄金面具的制作工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金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必不可少,早在距今约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黄金制品,如金沙遗址的大金面具。金银文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繁荣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融合了异域风情。在新疆昭苏县内出土的金银器,正处于魏晋时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时期,特别是波马墓地出土的一号文物——波马黄金面具,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对波马黄金面具的研究工作,不仅能弥补缺失的部分墓葬信息,还可探寻其背后此时期的草原民族社会发展水平、文化相承融合的“文明进步状态”。然而,自波马黄金面具出土以来,对其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探寻相关信息并希望有新的发现,本文将对波马黄金面具的制作工艺进行详细的科学分析。本文在搜集相关黄金面具的研究、保护情况时发现,黄金制成的面具在古代世界中并不多,目前来说只存在于有限的几个古文明中心,如希腊、埃及等地,更加凸显出波马黄金面具的珍贵。在搜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使用仪器对波马黄金面具的材质进行了检测,发现其含金量高达90%以上,且材质均匀;对黄金面具上镶嵌宝石的成分进行了检测,均为铝质系列石榴石,并对宝石的来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推测其可能来源于伊犁河谷的大恩别列钨矿或由中原地区通过丝绸之路贸易而来。对黄金面具的制作工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面具是由两块金片通过铆接工艺铆合在一起,使用金相显微镜对本体金相样品进行观察分析得到,金片铆接好后使用锤揲工艺成型,并且为冷锻成型;使用半空心铆钉铆接金片于面部作为宝石底座;对络腮须处的宝石底座外围点焊金珠形成连珠饰,焊接金珠使用了二次焊接的工艺,推测第二次焊接为面具整体的高温处理;最后使用包镶的镶嵌工艺将数十颗宝石镶嵌其上,宝石底座中有可以增加宝石光泽度和饱和度的银质垫片,部分底座中疑似使用了胶料对宝石进行固定。面具在埋藏过程中留存了许多污染痕迹,主要有面具表面大面积的黑色污染物、部分宝石底座内干硬的黑色物质以及眼角处的白色粉末状物质,其中白色粉末状固体的分析结果显示其为骨粉或铅白。由于面具上该物质残留较少,且同批出土的其它金器上未发现同样的物质,对于其用途尚无合理的推测,可能是不小心沾染或某种宗教、文化产物。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对黄金面具进行更详尽的检测分析,使得文章的研究深度尚有所不足,但本次研究弥补了波马黄金面具科技分析方面的空白,为波马墓地出土的其它黄金器物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并且为将来更进一步的对波马黄金面具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修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更为丰富的资料。

于磊[4](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刘静娴[5](2019)在《黑柱石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柱石是一种含有混合价态铁离子的岛状硅酸矿物,本论文主要利用电子探针(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EPMA)、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IR)等大型仪器,对黑柱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样品进行了原位高压粉晶X射线衍射实验,探讨其在高压下的结构变化。利用电子探针的数据,计算得到样品黑柱石的化学式为(Ca0.98Mn0.02)(Fe2+1.66Fe3+1.20Mn2+0.2Mg2+0.03)[Si1.90O7]O(OH)。通过对样品黑柱石常温常压下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黑柱石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a,晶胞参数为a=13.0084?,b=8.8254?,c=5.8470?,V=671.26?3,β=90.13°。用GHOSE值估算出M11位置上Fe2+和Fe3+的含量分别为0.63Fe2+和0.37Fe3+;M12位置上Fe2+和Fe3+的含量分别为0.37Fe2+和0.63Fe3+。样品黑柱石中Fe2+和Fe3+在M11和M12位置上的有序度是26%。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收集到了黑柱石的拉曼光谱图,但由于样品颜色为黑色,所以收集到的谱图显示出高信噪比。红外光谱中在2974.01cm-1观察到有羟基的振动吸收峰,1200-800cm-1是由Si-O、Si-O-Si伸缩振动引起的,903.95cm-1和820.75cm-1,这两个峰反映出黑柱石结构中含有双硅氧四面体。原位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压至15.2GPa的过程中,黑柱石的晶胞体积逐渐减小,三个晶轴的压缩率显示出βc>βb>βa的各项异性,表明在实验压力范围内,黑柱石的c轴最容易压缩,而a轴最难压缩。对加压过程中收集到的样品粉晶XRD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加压至3.2GPa时,黑柱石发生了位移型相变,其结构由单斜晶系转变为斜方晶系;并且推测样品黑柱石在10.2GPa时发生了结构相变。利用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K’=4)对实验获得的黑柱石的体积-压力数据进行拟合,得到9.2GPa之前的温体积模量K0为151.48(4)GPa,V0=669.397(2)?3。

徐金辉[6](2017)在《马坑铁矿中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其治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采空区是地下矿山的一大安全隐患,采空区失稳导致的地压灾害既威胁生产安全,也影响矿石资源的充分回收。本文针对马坑铁矿中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及残矿回收问题,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以典型复杂采空为例,研究了马坑铁矿中矿段采空区分布现状、稳定性状况,得到采空区稳定性分级评价结果,提出采空区治理及残矿回采建议。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和研究采空区现有图纸、数据资料,对中矿段采空区的地质水文特征、分布状况、几何参数、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掌握采空区分布现状及工程环境;对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为理论分析做准备。(2)利用AHP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多种因素进行单层次和多层次分析,得到影响因素权重排序;根据层次分析权重排序结果,选取对采空区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FCE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对采空区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各采空区的稳定性分级结果。(3)运用有限元数值计算程序ANSYS对典型采空区,从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方面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分析采空区开挖前后围岩应力场,位移变化及塑性区分布,得到采空区稳定性结果,并模拟了矿柱回采过程中爆破震动作用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然后将此方法应用于四块段12个采空区,计算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比,得到最终的采空区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4)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采空区分为A、B、C三类,提出分类治理方法和残矿安全回采建议,以典型采空区为例制定了具体的矿柱回采和空区处理方案,并从技术经济上验证了其可行性。

邱志玲[7](2017)在《广东五七干校研究》文中指出广东五七干校特指“文革”时期广东地区所办的五七干校。它不仅与全国其他省份的五七干校有共性的联系,还在其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是研究五七干校史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广东五七干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广东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并就其发展特点和对广东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力图还原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广东五七干校群体。广东五七干校植根于“文革”的大历史背景。“文革”初期,广东干部群体遭受严重冲击,大批“靠边站”干部急待重新安置;与此同时兴起的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既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又不能全面落实《五七指示》的精神。1968年10月,在毛泽东的“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指示下,柳河五七干校经验在全国推广,五七干校也在广东应运而生。在发展历程上,广东五七干校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8年10月到次年2月,五七干校在广东迅速一哄而起,建校总数达300余所,全省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陆续被下放;第二阶段从1969年3月的“大检查”到“九一三事件”以前,以“大检查”为契机,全省各级革委会逐步加强对五七干校的管理整顿,部分学员开始得以分配工作,干校总数则开始随着布局的迁并而较少;第三阶段从“九一三事件”后到粉碎“四人帮”之前,广东五七干校转入轮训在职干部阶段,与此同时广东对全省五七干校进行了裁撤和重组,干校总数锐减,十大后干校总数有过短暂的小幅度回升,但已暗含衰落的因子;第四阶段从粉碎“四人帮”开始到1982年惠来县五七干校被撤销,硕果仅存的广东五七干校日益式微,并最终在广东的历史舞台上消失。在办学内容上,广东五七干校以《五七指示》为办学方针,始终坚持学政治、学工、学农、学军、社会调查和批判资产阶级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其中不乏可取之处,但作为“左”倾思想的产物,它在办学内容上也体现出了浓厚的“左”倾主义色彩。在区域特点上,它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它在鼎盛时期超过300所的办校数量,包括其中省直单位超过30余所的办校数量,全国其它地方无一能及。此外,从办校时间而言,它主要集中在1968年10月到12月间;从办校类型而言,它主要以地方五七干校为主,中央部门在广东所办的五七干校仅只有一所;从空间分布而言,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从人才的分布而言,英德的省直五七干校几乎聚集了全省一流的文化人士。在历史影响上,广大下放干部在五七干校经受了一定的磨炼,但也由此造成了难以治愈的身心创伤。五七干校还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广东地区的发展,并把“左”倾主义的错误干部教育路线在广东推向极致。全省为此而收获的正能量跟一代下放干部和知识分子所付出的代价,广东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乃至国家进步所付出的代价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根本不值一提。总之,它是破坏性的事物,是应该予以否定的。

丁宏毅[8](2015)在《基于磁法与高分影像信息集面的侦察模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海军愈加频繁地走出国门走向大洋的同时,一些国家的舰艇、潜艇经常会不请自来,深入我国近海进行试探、搜集情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军目标侦察的装设备和技术手段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其中,无人机侦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是目前基于报道的无人机侦察多采用可见光、红外、微波和电视摄像的侦察方法,在用于海洋战场目标的侦察时,对水下目标的侦察能力偏弱。本论文基于磁法探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并实现了在陆地建立模拟实验场、制做与潜艇磁矩可比等效的实验模型来模拟侦察,通过实测数据成果分析验证的实验研究方案。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首先,阐述了磁法探测的相关技术与理论,论证了可用实验模拟探测潜艇的理论依据及其可行性、实用性。阐述了高分遥感技术理论,论证了高分遥感影像对水面目标的探测能力和辅助探测水下目标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其次,根据无人机平台和磁探、遥感设备的性能和技术参数,在理论上论证了在无人机平台上集成的可行性。阐述了常用的舰船磁场模型和磁体模拟法。然后,阐述了相似理论、船模磁场与实船磁场的关系,研究制定了基于磁法结合高分影像的侦察方法的技术路线,还有如何选择合适的磁探仪,并研制简单适用的模型,之后在沈北新区通过现场实验,取得了关键性的实验数据。最后,本着消除噪声、突出异常的原则,结合实验场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数据校正方法,利用数据显示出潜艇模型的磁异常示意图、磁异常等值线图和磁异常三维成果图,对磁异常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最后,结合高分影像对水面和水下目标判读的具体应用,证明侦察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本论文的研究,探索了一种新的海洋军事目标侦察方法,以实验证明了通过模拟潜艇磁场验证无人机群搜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同时结合高分影像提高了目标侦察的能力和效率。该方法能有效地发挥磁法探测效率高、速度快和高分影像对水面目标识别度好还能辅助搜潜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毛飞剑[9](2014)在《东江上游水质评价及小流域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文中指出作为东江最主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东江上游的水质对整个东江流域的水质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雨量充沛和多丘陵的自然特征使东江上游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风险,因此科学有效地估算东江上游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对整个东江流域的污染防控和治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论文首先通过排污量估算和水质评价确定了东江上游的水质污染因子——氮磷元素,然后分析了河源市源城区表层土壤氮磷元素含量,最后借助ArcGIS软件和修正的泛土壤流失方程(RUSLE)建立了东江上游土壤侵蚀估算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估算了小流域出口处的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呈现以工业废水、种植业排水、养殖业排水以及生活污水等多种污染形式交叉并存的特征。其中河源市是工业污染源的主要贡献者,而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主要来自定南、寻乌和安远三县。(2)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分析表明,东江上游水质总体良好,但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越到下游风险越大,其主要污染物是氮磷元素。(3)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氮磷背景值含量。结果表明全氮平均含量在林地最高,为2094.40mg/kg,在建成区最低(824.20mg/kg)。全磷平均含量在牧草地最高(2162.33mg/kg),在林地最低(114.62mg/kg)。(4)基于ArcGIS软件和RUSLE模型建立了东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估算模型。结果表明东江上游平均侵蚀模数为479.893t/(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面积约为15451.57km2,约占上游区域总面积的81.93%,土壤总侵蚀量为741.51万t。小流域出口处年均土壤侵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别为19575.77t和10327.38t。

于文[10](2013)在《山东省实验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管理也从原有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基于学校的,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模式。教师拥有了部分的课程开发的权力,从而使教师开始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许多教师开始迈入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相关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国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很多研究的偏重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诠释和必要性的论证和宣讲,对具体实施情况的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学校及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及其成因分析、对策构建等问题的系统研究不足。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基础,结合笔者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做了初步的总结。本文首先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明确了校本课程的特征及开发依据。作为本文的重点,笔者总结了所在学校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经验。在研发阶段,笔者进行了SWOT情景分析及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课程开发的现实情境。基于这些情境分析,对生物校本课程目标进行了分层设计,确立了生物校本课程方案,对如何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形式、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评价进行了初步尝试。最后,通过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以及课程实施后的访谈,笔者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二、平远宝山铁矿公司的成功管理方法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远宝山铁矿公司的成功管理方法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
        1.3.2 关于铁路工业遗产的研究
        1.3.3 关于广东铁路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东铁路建设的历史概况
    2.1 广东铁路建设概况
    2.2 清末广东铁路的建设(1901-1911)
        2.2.1 广三铁路
        2.2.2 潮汕铁路
        2.2.3 广九铁路华段
        2.2.4 粤汉铁路广东段
        2.2.5 新宁铁路
    2.3 民国广东铁路的建设(1912-1949)
        2.3.1 粤汉铁路广东段
        2.3.2 新宁铁路
        2.3.3 汕樟轻便铁路
    2.4 新中国时期广东铁路的建设(1949年以来)
        2.4.1 南岭铁路
        2.4.2 曲仁铁路
        2.4.3 梅隆铁路
        2.4.4 京广铁路广东段
    2.5 广东铁路工业技术
        2.5.1 广东铁路工程师
        2.5.2 广东铁路工业设备
        2.5.3 新中国时期铁路站房
    2.6 小结
第三章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形成
    3.1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形成背景
        3.1.1 铁路线路损毁
        3.1.2 铁路线路改变
        3.1.3 铁路沿线厂矿停办
        3.1.4 铁路建构筑物使用功能退化
    3.2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分布
        3.2.1 铁路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
        3.2.2 铁路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
    3.3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现状
        3.3.1 点状遗产现状
        3.3.2 线状遗产现状
        3.3.3 面状遗产现状
    3.4 小结
第四章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类型、特征与价值
    4.1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类型
        4.1.1 基于运输职能与非运输职能的划分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性属性的划分
    4.2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特征
        4.2.1 历史特征
        4.2.2 艺术特征
        4.2.3 技术特征
        4.2.4 社会文化特征
    4.3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
        4.3.1 历史价值
        4.3.2 艺术价值
        4.3.3 科学价值
        4.3.4 社会价值
    4.4 小结
第五章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5.1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现状
        5.1.1 保护现状
        5.1.2 再利用现状
    5.2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
        5.2.1 价值评价方法
        5.2.2 价值评价因子构成
    5.3 制度层面的探讨
        5.3.1 建立遗产普查制度
        5.3.2 强化规划控制与管理
        5.3.3 实施分级保护策略
        5.3.4 推动社会各界合作保护机制
    5.4 规划层面的探讨
        5.4.1 线性利用
        5.4.2 空间织补
    5.5 个体层面的探讨
        5.5.1 功能置换
        5.5.2 空间重组
        5.5.3 加建改造
        5.5.4 景观重塑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典型广东铁路工业遗产一览表
附件二:典型广东铁路工业遗产基础资料汇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决议书

(2)矿山爆破环境振动效应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环境振动效应研究现状
        1.2.2 爆破振动及环境振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环境振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4 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爆破环境振动能量分析理论
    2.1 爆破振动信号的变分非线性调频模态分解理论
        2.1.1 变分非线性调频模态分解方法
        2.1.2 信号模型分解方法处理分析
    2.2 能量谱理论
        2.2.1 VHT理论
        2.2.2 环境振动能量频谱理论
        2.2.3 环境振级能量破坏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爆破环境振动衰减特性分析
    3.1 矿山爆破环境振动测试方案
    3.2 环境振动测试结果及分析
        3.3.1 振动速度幅值特征分析
        3.3.2 振级衰减特性分析
        3.3.3 实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VHT的环境振级能量分析
    4.1 矿山爆破环境振动速度能量分布特征
    4.2 矿山爆破环境振级能量分布特征
    4.3 爆破振动振级能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爆心距对振级能量分布的影响
        4.3.2 药量对振级能量分布的影响
        4.3.3 延时时间对振级能量分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环境振动效应控制研究
    5.1 大孔径空孔模型分析
        5.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2 无空孔条件对爆破振动波传播特征的影响
        5.1.3 大孔径空孔对爆破振动传播特征的影响
        5.1.4 减振孔参数对爆破振动的影响
    5.2 工程实例验证
        5.2.1 试验方案
        5.2.2 减振后振动速度的对比分析
        5.2.3 减振后振级的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作者简介

(3)昭苏波马墓地出土黄金面具的制作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波马墓地及出土金银器概况
    1.2 国内外黄金面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波马黄金面具的背景状况概述
    2.1 馆内保存状态
    2.2 年代分析
    2.3 族属分析
第三章 波马黄金面具材质分析
    3.1 黄金面具的本体材质分析
    3.2 黄金面具镶嵌宝石的材质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波马黄金面具的工艺分析
    4.1 三维数据信息提取
    4.2 锤揲工艺分析
        4.2.1 显微观察
        4.2.2 金相显微分析论证
    4.3 铆接工艺分析
    4.4 焊珠工艺分析
    4.5 镶嵌宝石工艺分析
    4.6 黄金面具固体附着物分析
        4.6.1 黑色固体附着物成分分析
        4.6.2 白色固体附着物成分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果
    5.2 不足之处
    5.3 波马黄金面具的保护方式建议
    5.4 波马黄金面具的展陈方式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黑柱石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黑柱石的基本性质
    1.2 黑柱石的研究现状
        1.2.1 黑柱石的晶体结构研究现状
        1.2.2 黑柱石的高温研究现状
        1.2.3 黑柱石的高压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4 样品黑柱石的矿区地质
    1.5 论文工作量统计
第2章 晶体结构研究理论基础
    2.1 金刚石对顶砧(DAC)装置
        2.1.1 DAC装置结构
        2.1.2 密封垫片技术
        2.1.3 压力内标
        2.1.4 传压介质
    2.2 X射线衍射
        2.2.1 单晶衍射
        2.2.2 粉晶衍射
    2.3 数据处理方法及主要软件介绍
        2.3.1 Fit2D
        2.3.2 Eos Fit 52
        2.3.3 Origin
第3章 黑柱石的常规测试
    3.1 物理性质
    3.2 化学成分分析
        3.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基本原理
        3.2.2 实验部分
    3.3 黑柱石谱图分析
        3.3.1 常压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XRD)
        3.3.2 常压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3.3.3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3.3.4 拉曼光谱分析
第4章 黑柱石原位高压X射线粉晶衍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亟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马坑铁矿中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其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采空区现状
    2.1 矿区地质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3 采空区现状
        2.3.1 采空区概述
        2.3.2 采空区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权重分析
    3.1 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
        3.1.1 地质因素
        3.1.2 水文因素
        3.1.3 力学因素
        3.1.4 采空区形态因素
        3.1.5 工程环境因素
    3.2 层次分析法概述
        3.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3.2.2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和方法
    3.3 采空区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3.3.1 影响指标选取
        3.3.2 权重分析
        3.3.3 层次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和思路
    4.2 采空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权重与隶属度
        4.3.1 权值的确定
        4.3.2 隶属度的确定
    4.4 采空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5 采空区稳定性模糊评价
        4.5.1 330-3y采空区实例分析
        4.5.2 中矿段IV块段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5.1 有限元法概述
        5.1.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5.1.2 计算程序及方法
    5.2 材料模型破坏准则
    5.3 有限元数值模型
        5.3.1 力学参数选取
        5.3.2 模型建立
    5.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4.1 静力分析
        5.4.2 动力分析
    5.5 采空区稳定性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采空区治理和残矿回采
    6.1 采空区治理分类
    6.2 采空区治理及残矿回采方案
    6.3 3303y采空区治理实例
        6.3.1 治理方法及步骤
        6.3.2 替代矿柱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广东五七干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五七干校
        (二)广东五七干校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
        (二)相关的学术着作
        (三)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广东五七干校的创设背景
    一、广东干部群体遭到严重冲击
        (一)干部横遭揪斗和迫害
        (二)机关横遭夺权和精简
    二、广东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大量涌现
        (二)“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逐渐“落伍”
    三、广东掀起干部下放浪潮
        (一)“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指示发布
        (二)广东号召全省创办五七干校
        (三)五七干校迎合广东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广东五七干校的发展历程
    一、数量至上,蜂拥建校(1968.10~1969.2)
        (一)各级革委会的宣传部署
        (二)省直五七干校的兴办情况
        (三)广州市属五七干校的兴办情况
        (四)各专区五七干校的创办情况
    二、内部整顿,合并发展(1969.3~1971.8)
        (一)加强干校内部管理
        (二)对部分干部分配工作
        (三)开展“两退一插”运动
        (四)部分干校合并办学
    三、普遍裁撤,归口重组(1971.9~1976.9)
        (一)转入轮训在职干部
        (二)“分口办校,归口领导”
        (三)部分干校重新恢复
        (四)部分干校与党校合办
    四、步履维艰,全面停办(1976.10~1982.8)
        (一)与党校相形见绌
        (二)深陷发展泥潭
        (三)全面停办
第三章 广东五七干校的办学内容
    一、学政治
        (一)学《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
        (二)学毛泽东和马列主义着作
        (三)学《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四)学党和中央的重要文件
        (五)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二、学工
        (一)营建校舍
        (二)开办小型工业
    三、学农
        (一)劳动内容
        (二)劳动强度
    四、学军
        (一)行军拉练
        (二)连排班编制
        (三)“四好”、“五好”运动
    五、社会调查
        (一)到农村插队落户
        (二)参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三)为工农群众服务
    六、批判“资产阶级”
        (一)批“刘毒”
        (二)“批林整风”与“批林批孔”
        (三)“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批“四人帮”
第四章 广东五七干校的区域特点
    一、办校总数全国最多
    二、省直五七干校数量全国最多
    三、建校时间集中在1968年 10 至12月
    四、以地方五七干校为主要办校类型
    五、省直五七干校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区
    六、英德聚集了全省一流的文化人士
第五章 广东五七干校的历史影响
    一、对广大下放干部的影响
        (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导致身体受创
        (二)残酷的政治斗争导致精神受创
        (三)家属受牵连累及
        (四)十分有限的收益
    二、对广东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造成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干扰各级机关单位的正常运转
        (四)摧残全省科教文等事业
        (五)对广东“文革”推波助澜
结语
附录:广东五七干校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磁法与高分影像信息集面的侦察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在军事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航空磁法用于探测水下军事目标的研究现状
        1.2.3 无人机遥感高分影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磁法探测舰船原理和相似理论
    2.1 磁法探测原理
        2.1.1 磁极、磁偶及磁矩
        2.1.2 物质的磁性
        2.1.3 地磁场和磁异常
    2.2 舰船磁感应场原理
        2.2.1 舰船的磁化
        2.2.2 舰船磁感应场的构成
        2.2.3 潜艇磁感应场
        2.2.4 潜艇磁矩
    2.3 相似理论
        2.3.1 相似定理
        2.3.2 相似理论与模拟实验
第3章 侦察平台理论构建和目标信息探测方法
    3.1 侦察平台的理论构建
        3.1.1 基于磁法和高分影像侦察平台的理论组成
        3.1.2 基于磁法和高分影像侦察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3.1.3 基于磁法和高分影像侦察平台的集成技术优势
    3.2 目标磁异常探测方法仪器及数据校正
        3.2.1 磁法探测方法
        3.2.2 磁力仪
        3.2.3 磁测数据的校正
    3.3 相似理论判别及舰船磁场模型
        3.3.1 相似理论判别
        3.3.2 舰船磁性模型的建立
    3.4 高分遥感影像目标的判读
        3.4.1 判读的基本依据
        3.4.2 高分影像对目标判读的优势
        3.4.3 高分遥感影像处理
第4章 模拟实验与成果分析
    4.1 模拟实验准备工作
        4.1.1 模拟实验场地选取
        4.1.2 模拟实验仪器设备准备
        4.1.3 磁测数据处理和显示软件简介
        4.1.4 磁测数据处理方法
    4.2 模拟实验设计实施和数据采集
        4.2.1 测线设计
        4.2.2 现场数据采集流程
    4.3 数据处理成果显示分析
    4.4 高分影像辅助磁法侦察的作用
    4.5 磁法与高分影像在侦察中的可行性评述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学研究经历

(9)东江上游水质评价及小流域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2.1 指数评价法
        1.2.2 模糊评价法
        1.2.3 灰色评价法
        1.2.4 物元分析法
        1.2.5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1.3 土壤氮磷元素及其流失特征
        1.3.1 土壤氮素
        1.3.2 土壤磷素
        1.3.3 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
    1.4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1.4.1 USLE 模型
        1.4.2 ANSWERS 模型
        1.4.3 HSPF 模型
        1.4.4 GLEAMS 模型
        1.4.5 AGNPS 模型
        1.4.6 MIKE SHE 模型
        1.4.7 SWAT 模型
    1.5 研究区域概况
    1.6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污染源调查与排污量估算
    2.1 引言
    2.2 调研对象及方法
        2.2.1 调研对象
        2.2.2 调研方法
    2.3 研究区域排污量估算
        2.3.1 工业污染源
        2.3.2 生活污染源
        2.3.3 种植业污染源
        2.3.4 养殖业污染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江上游水质分析评价
    3.1 引言
    3.2 水质评价方法与数据
        3.2.1 水质评价方法
        3.2.2 研究数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新丰江水库断面
        3.3.2 枫树坝水库断面
        3.3.3 龙川城下断面
        3.3.4 临江断面
        3.3.5 江口断面
    3.4 2010 年东江上游干流水质沿程的变化分析
    3.5 污染物通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源市源城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氮磷背景值含量研究
    4.1 引言
    4.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4.2.1 采样地点的选择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前处理
    4.3 实验方法
        4.3.1 土壤氮素测定
        4.3.2 土壤磷元素测定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氮素的形态分布
        4.5.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磷素的形态分布
    4.6 全氮、全磷的地质统计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江上游土壤侵蚀估算及小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选择
    5.3 研究数据种类及来源
        5.3.1 DEM 数据
        5.3.2 土地利用
        5.3.3 土壤
        5.3.4 降雨
    5.4 模型因子的确定
        5.4.1 降雨侵蚀力因子
        5.4.2 土壤可蚀性因子
        5.4.3 坡度因子和坡长因子
        5.4.4 植被覆盖和作物管理因子
        5.4.5 土壤保持措施因子
    5.5 泥沙输移比
    5.6 模拟结果验证
        5.6.1 土壤侵蚀模数和输沙模数的计算
        5.6.2 产沙模拟值与实测值验证分析
        5.6.3 土壤侵蚀现状分析
    5.7 小流域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拟研究
        5.7.1 小流域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的构建
        5.7.2 小流域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拟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山东省实验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校本课程
        1.2.2 校本课程开发
        1.2.3 师本课程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经验总结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访谈法
2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2.1 校本课程的特征
        2.1.1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1.2 凸显实践性
        2.1.3 探索性和创新性结合
        2.1.4 张扬个性
    2.2 国家课程的补充
        2.2.1 学科中心课程的补充
        2.2.2 学生中心课程的补充
        2.2.3 社会中心课程的补充
    2.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3.2 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3 省实验中学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
    3.1 研制程序
        3.1.1 建设开发组织
        3.1.2 分析现实情境
        3.1.3 制定课程目标
        3.1.4 确立课程方案
    3.2 实施过程
        3.2.1 组织实施
        3.2.2 教学方法
        3.2.3 课例分析
    3.3 初步评价
        3.3.1 评价方式及特点
        3.3.2 评价内容
        3.3.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科研意识
    4.2 增进与兄弟学校及大学的合作交流
    4.3 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积极性
5 结语
    5.1 结论与思考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生物校本课程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校本课程评价表
附录四:《营养与健康》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致谢

四、平远宝山铁矿公司的成功管理方法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研究[D]. 李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矿山爆破环境振动效应评价及控制技术研究[D]. 张耿城.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3]昭苏波马墓地出土黄金面具的制作工艺分析[D]. 吴昊泽. 西北大学, 2019(04)
  •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5]黑柱石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结构研究[D]. 刘静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马坑铁矿中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其治理技术[D]. 徐金辉.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1)
  • [7]广东五七干校研究[D]. 邱志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8]基于磁法与高分影像信息集面的侦察模拟实验研究[D]. 丁宏毅. 东北大学, 2015(01)
  • [9]东江上游水质评价及小流域土壤侵蚀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D]. 毛飞剑.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10]山东省实验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 于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标签:;  ;  

平原宝山铁矿公司成功管理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