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调查研究

苏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调查研究

一、对苏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翟雨佳[1](2020)在《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拉丁舞以其良好的健身、心理调节、审美娱乐等功效深得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者投身于拉丁舞的热潮中,拉丁舞活动的开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从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拉丁舞课程,再到社会人群对拉丁舞项目的开展和普及,拉丁舞运动的价值不断被更多人认识,促使各类拉丁舞培训班俱乐部在全国各地相继涌现。但与国外体育舞蹈发展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拉丁舞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且各省市发展极不平衡,除了各大体育舞蹈专业院校之外,社会各阶层人士开展的拉丁舞俱乐部在教学内容、措施、场地器材以及师资力量等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个俱乐部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效果不显着。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有关拉丁舞、运动动机以及满意度有关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苏州市拉丁舞学员的特征,制定拉丁舞学员调查问卷。然后,选取420名拉丁舞学员作为调查对象,并通过与学员进行访谈沟通、发放问卷两种方式来了解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的参与行为以及满意度现状。最后,采用IBMSPSS21.0对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的参与动机、满意度的整体情况均属于中度偏高程度;在参与动机量表的五个维度中,平均数最高的是健康动机(M=4.06),其次依序为外貌动机(M=3.86)、能力动机(M=3.74)、乐趣动机(M=3.72)、社交动机(M=3.55)。说明健康动机是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拉丁舞练习的首要动机;在满意度量表的五个维度中,平均数最高的是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M=3.89),其次依序为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M=3.77)、课程安排满意度(M=3.69)、舞蹈条件设施满意度(M=3.67)、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M=3.66)。说明教师专业水平是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最满意的一个方面。2.苏州市不同性别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在健康动机,社交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共四个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在外貌动机上具显着性差异;不同年龄的学员在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外貌动机共三个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对于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共两个维度中具显着性差异;不同教育程度学员在健康动机,能力动机,外貌动机,社交动机共四个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但在乐趣动机中具显着性差异;不同职业学员在健康动机,外貌动机共两个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在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共三个维度中具显着性差异。3.苏州市不同性别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在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中全部均不会表现出显着性;不同年龄学员在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共两个维度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对于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共三个维度呈现出显着性;不同教育程度学员在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共三个维度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在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共两个维度呈现出显着性;不同职业学员在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共三个维度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在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共两个维度呈现出显着性。4.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的参与动机和满意度之间呈现出0.01水平的显着性,且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为0.747。参与动机与满意度中的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五个维度均呈现出0.01水平的显着性,且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依次是0.453、0.430、0.514、0.425、0.346。说明满意度中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课程安排满意度满意,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与参与动机相关性较大,工作人员满意度与参与动机的相关性较其他四个维度稍小。

常锦华[2](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大学城”,至今大学城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建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打破了高校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降低教育成本,增进各校交流合作。但是,我国大学城并没有实现集群式发展,只是在距离上缩短,在资源管理和利用上仍旧是传统、封闭的状态。因此,打破这种状态,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资源共享模式是迫切需要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互联网+体育”开创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径。高等教育需与时俱进,加快高校体育的网络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互联网与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有机结合,建立体育资源共享网络化平台。一方面,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拓宽师生获取体育信息资源的渠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校内体育资源配置合理适度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研究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10所院校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构建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体育资源总体丰富,种类齐全。但共享处于初级阶段,园区内并没有建立体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和平台,但各校体育领导部门和在校师生均表示希望体育资源可以进行共享。2.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构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具备成熟的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地理位置优越、园区内部共享愿望强烈等。3.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在校师生均希望通过新媒体来进行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但园区内多数学校没有建立与体育有关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体育信息公布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在校师生的需要。4.通过研究构建了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1)建立园区高校体育联盟:建立体育联合管理部门、实现学分互认、建立统一学子卡等。(2)构建体育资源共享的供给模式:建立体育网站、运动APP、微信公众号。(3)体育资源共享供给模式分为面对社会人员、在校师生、后台管理人员的三大子平台,平台包括体育场馆资源、体育课程资源、体育人力资源、体育信息资源、体育卫生保健、高校体质健康监测、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用户交流九大模块内容。真正实现教育园区内体育资源共享。

张云波[3](2020)在《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的研究 ——基于825份民事判决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深入了解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特征,达到降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率、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缓解体育教师担忧的目的,本研究根据中国法律文书网2015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873份判决书中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特征的825份民事判决书,通过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学段、还是总数都存在男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概率远大于女生的现象;小学学段至高中学段存在女生发生伤害事故比例逐渐降低的规律;随着学段上升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人数呈下降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其他类受伤人数最多,高中和大学学段学生容易在足球和篮球项目上受伤;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受伤多发生在体育课,大学阶段伤害事故主要是学校组织的比赛;小学和中学阶段,多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高中和大学比赛的练习方式受伤案例较多;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原因多是由意外造成;小学学段多集中在上肢和牙齿受伤,中学阶段学生上肢受伤概率高,高中和大学阶段发生死亡的案例较多。对此,一是加强对全学段男生和低年级女生的管理和安全教育,同时关注小学和初中学段学生的安全情况;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三是体育活动做到组织有序,严格要求,建议多采用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的方式,将学生放到教师监控范围内,防止打闹、追逐的情况,减少自由活动时间,预防学生跌倒;四是准备活动充分,确保场地器械安全、服装鞋帽符合规范,尽可能降低师生比;五是减少学生在校自由活动的时间,对于大强度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防止局部过度疲劳;六是规范学生技术动作,进行规则教学,练习常规的自我保护方法,学生比赛时教师尽可能充当裁判;七是每学年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对存在心脏病、关节问题的学生要特别关注甚至是暂停体育课,引导学生一旦发现身体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八是进行同质分组,足篮球运动中尽可能保证水平相当的学生同组,每个项目可以选择一个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安全员;九是建议对于学生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采用学校买单或者通过保险制度转移风险,规定只要体育教师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就不承担责任。

温梦如[4](2020)在《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指出在仔细研读过大量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相关内容的资料之后,对“消费”、“体育消费”等概念进行理解和总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借鉴,设计了《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表》并进行发放调查,对参与体育消费的大学生以及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使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使用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借助SWOT分析对苏州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进行了归纳。本文主要对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一些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绝大部分苏州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都具有比较强的体育消费意识并在合理范围内参与了体育消费,“愉悦心情”和“强身健体”和是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2)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水平总体上属于正常水平,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每个月用于体育方面的开销金额在50元以上;体育消费结构较为清晰,他们主要的体育消费还是集中在实物消费方面;体育消费相关运动项目涉及到各个方面,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喜欢的运动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电子竞技和田径,这五项运动依次排在前五位。(3)在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这部分,从积极影响因素和消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也考虑到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他们把愉悦身心和受校园环境方面的影响分别作为最主要的主观积极因素和最主要的客观积极因素,同时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是最主要的主观消极因素,运动场地和器材分布不均匀则是最主要的客观消极因素。(4)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将会非常广阔,他们在未来体育消费方向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在专业场所锻炼、参加健身俱乐部以及去现场观看体育赛事。

李婷婷[5](2020)在《苏州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基础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健康体魄塑成的关键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别于其他科目,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实施者,而教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业务能力。因此,对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展开研究能够帮助在教育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设计能力(课前)、教学实施能力(课中)、教学反馈能力(课后)、教学科研能力(理论)以及教学竞赛能力(实践)。在对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1)从基本情况看,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中男教师偏多,年龄结构与学历情况较好,每周锻炼次数少,运动技能熟练度低;(2)从课前的教学设计能力看,相城区93.7%的小学体育教师能做到“不备课,不上课”,但创新意识薄弱,教学设计质量不高;(3)从课中的教学实施能力看,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良好,能够进行常规教学,但对学生身心特点把握不够;(4)从课后的教学反馈能力看,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做到课后撰写小结,反思意识较强,但方法单一,评价过于主观;(5)从教学科研能力看,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科研热情不高,主要出于评聘高一级职称和完成学校任务的目的;(6)从教学竞赛能力看,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参与教学比赛积极性高于竞技比赛,但参赛级别低,高级别获奖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综合性发展对策定期开展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核,出台考核机制,适时调整考核内容;成立专业化教师职后培训部门,完善培训体系,做到“一对一”精准培训;规范绩效考核制度,公布考核细则,不偏科,做到公平、公正、公开。(2)针对性发展对策优化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重视教学设计,提高设计质量;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科学而合理的实施教学;及时撰写课后小结,积极反思,评价全面到位;多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增加参赛频率,提升参赛级别。

朱涛涛[6](2020)在《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高素养的教师。因此,构建教师核心素养指标,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势在必行。本文以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特尔菲、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构建了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即:体育教学素养、体育师德素养、体育学科素养和自主发展素养共4个一级指标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关爱学生、健康行为、沟通合作能力等19个二级指标。现状调查显示,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一级指标中,体育教学素养处于良好偏上水平,体育师德素养处于较好偏下水平,体育学科素养处于良好偏下水平,自主发展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二级指标中,“终身学习能力”得分最低,其次是“教学研究能力”。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整体水平处于可接受范围,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婚姻状况以及兼任职务情况对于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水平具有显着影响,年龄在31-35岁之间具有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职称且教龄在11-15年之间的兼任班主任职务的男性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水平最高。针对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策略为:“内外兼修”,提升体育师德素养;“稳扎稳打”,练好体育教学基本功;“对症下药”,夯实体育教师学科素养;“以研促教”,激活体育教师研究动能;“统筹兼顾”,完善体育教师自主发展机制等,以引起政府、学校和初中体育教师自身的关注,有效增强初中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为提升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提供参考。

胡春梅[7](2020)在《苏州市高新区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深入分析苏州市高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现状以及影响其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针对一线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教师和管理两个层面就今后如何提升教师科学研究水平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为更好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水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高新区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认知、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科研探究、影响科研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和科研中的困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小学体育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困境提出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苏州市高新区体育教师教龄结构年轻化,学历集中在本科。教学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课题和论文成果不显着。2高新区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意识,对于教育科研抱有积极的态度,大部分教师有意愿加入到教育科研实践中去。3教师对教育科研缺乏正确的认知,将教育研究的活动等同于为教学研究。4影响教师科学研究的因素主要是:一是教学任务过重,二是由于教龄段,学校对他们的科学研究的要求较低,三是学校科研氛围不浓,四是学校支持力度不足。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小学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增强科研意识,提升能力。2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体育教学中,与教学相结合。3给教师创造良好的体育科研氛围。4给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支持。5完善科研评价与奖励机制。

刘生艳[8](2020)在《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圣神职责,国家能否更好的长治久安,社会是否更为有序和谐发展,教师在其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使命。新时期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要求全面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职业地位及政治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让更多的教师享有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能够更好的去奉献社会。教师职业认同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某一阶段的工作状态,进而侧面折射出与之相符的生活状态。教师的职业认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师不断成熟而变化的,是一个可逆的状态。因此,研究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对教师队伍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程度更为密切的小学体育教师,是学校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引领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如何,直接关系到为学生所提供身心健康服务质量,值得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以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为研究对象。从职业认同的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情况,分析并结合教师职业认同内容进行比较,并找出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因素。得出了以下结论:1、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整体职业认同水平高于平均值,但在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方面得分较低;在不同分组中未表现出统一的规律性的分布特点。2、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不同分组的职业认同现状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为: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不同以及每周课时数不同均未对教师职业认同形成显着性差异;在薪资以及有无编制方面表现出显着差异。3、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不同维度分析发现,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教龄越长以及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职业认同的各个方面得分较高,而工资水平比较低的体育教师在角色价值观以及职业归属感方面都较低,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4、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解决好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关于社会、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

王富乙[9](2020)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兴国之策、更是一个民族兴旺、社会发展的标志。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理应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社会飞速前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实现更加重要。追求幸福,追求心理层面的满足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权利,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幸福感状况深远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前农村中小学中,基于教学设施落后、教师待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幸福感危机持续已久且难以改善。农村教师的幸福感无从谈起,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难以激起。但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降低他们的职业倦怠水平,从而提高其幸福感的方法。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目前对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单一变量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师这一群体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三者变量研究目前还未检索到。因此本人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350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情况及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进而更深入了解当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情况,寻求积极地干预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整个研究主要围绕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差异性及相关分析;职业认同中介效应检验三个部分。综合研究结果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整体水平较高,其在年龄和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其在性别、学历、职称和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职业认同整体水平较高,其在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2)教师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教师的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职业认同来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职业认同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着,且为部分中介作用。(4)在社会支持六个支持来源中,同事支持、家人支持、家长支持、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显着,职业认同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领导支持与学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不显着,其主要是通过职业认同中介变量来实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周锦阔[10](2020)在《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手球是一项集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素质为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历史原因,直到五十年代才进入我国高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的开展受到了多方面影响,一直没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哈尔滨地区也是如此。针对目前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现状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在师资力量、场地设施、手球课程、以及训练队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影响发展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以期为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和普及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课程开设不足,建有手球训练队的高校数量较少,学生对手球认知程度低,整体开展情况不容乐观。(2)手球教练员数量无法满足普通高校需求,且教练员学历普遍偏低,部分教练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而导致综合业务能力不够。(3)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场地设施无法满足正常教学和训练活动的开展,且存在部分场地设施不达标、与其他项目出现场地混用现象。(4)普通高校学生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的手球教材,教法单一是影响学生学习手球积极性的主要因素。(5)训练队大部分生源以体优生为主,且体优生存在训练年限短、参赛机会少、竞赛经验不足的问题;缺少高水平运动员已经成为制约普通高校竞技手球运动项目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对苏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苏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拉丁舞
        2.1.2 参与动机
        2.1.3 满意度
    2.2 国内外拉丁舞相关研究
        2.2.1 国内拉丁舞相关研究
        2.2.2 国外拉丁舞发展现状
    2.3 国内外参与动机相关研究
        2.3.1 国内有关参与动机的研究
        2.3.2 国外有关参与动机的研究
    2.4 国内外满意度相关研究
        2.4.1 国内有关满意度的研究
        2.4.2 国外有关满意度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4.1.1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性别调查统计分析
        4.1.2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年龄调查统计分析
        4.1.3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教育程度调查统计分析
        4.1.4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职业调查统计分析
        4.1.5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到达俱乐部所需时间调查统计分析
        4.1.6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选择俱乐部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分析
        4.1.7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了解俱乐部渠道调查统计分析
    4.2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情况及差异性调查与分析
        4.2.1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的舞龄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4.2.2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每个月学习的费用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4.2.3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每周练习次数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4.2.4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每次练习时长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4.2.5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最想练习的时段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4.3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4.3.1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情况分析
        4.3.2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满意度情况分析
    4.4 基本情况不同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4.4.1 不同性别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4.4.2 不同年龄的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4.4.3 不同教育程度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4.4.4 不同职业拉丁舞俱乐部参与动机与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4.5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4.6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影响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提升教师稳定性
        5.2.2 不断完善俱乐部设施配备,为学员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5.2.3 加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关注学员的发展
        5.2.4 定期调查,了解市场动态以及不同特征学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依据
        1.2.1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2 “互联网+体育”模式的需要
        1.2.3 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竞争力
        1.3.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1.3.3 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融合
        1.3.4 有利于缓解政府体育资源不足,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大学城
        1.4.2 “互联网+”
        1.4.3 体育资源
        1.4.4 共享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大学城体育起源与发展
        1.5.2 国内大学城起源与发展
        1.5.3 国内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5.4 “互联网+”体育的发展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3.1.1 体育场地资源现状分析
        3.1.2 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3.1.3 体育信息资源现状分析
        3.1.4 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3.2 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2.1 国家政策导向
        3.2.2 网络技术发展
        3.2.3 地理位置优越
        3.2.4 体育资源丰富
        3.2.5 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部需求
        3.2.6 共享态度趋势
    3.3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3.3.1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原则分析
        3.3.2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目标分析
        3.3.3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高校体育联盟
        3.3.4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供给模式
        3.3.5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内容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的研究 ——基于825份民事判决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3.1 数据收集
        1.3.2 数据筛选
        1.3.3 数据分析
        1.3.4 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4 文献综述
        1.4.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特征与预防措施方面的研究
        1.4.2 使用民事判决书研究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优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性别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1.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性别特征分析
        3.1.2 针对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性别特征的防范措施
    3.2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学段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2.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学段特征分析
        3.2.2 针对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学段特征的防范措施
    3.3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运动项目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3.1 小学学段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运动项目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3.2 初中学段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运动项目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3.3 高中学段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运动项目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3.4 大学学段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运动项目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4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组织形式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4.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组织形式特征的总体分析
        3.4.2 小学学段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组织形式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4.3 初中学段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组织形式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4.4 高中学段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组织形式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4.5 大学学段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组织形式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5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练习方式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5.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练习方式特征分析
        3.5.2 针对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练习方式特征的预防措施
    3.6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6.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特征分析
        3.6.2 针对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特征的防范措施
    3.7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受伤部位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
        3.7.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受伤部位特征分析
        3.7.2 针对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受伤部位特征的预防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依据
    1.1 提出问题
        1.1.1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苏州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
        1.1.2 苏州普通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体育消费群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消费有关研究
        2.1.1 研究概况
        2.1.2 关于消费的概念
        2.1.3 关于消费的影响因素
    2.2 体育消费有关研究
        2.2.1 研究概况
        2.2.2 关于体育消费的概念
        2.2.3 关于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 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综述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逻辑分析法
        3.3.6 SWOT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4.1.1 对参与调查的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性别结构情况分析
        4.1.2 对参与调查的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源的结构情况分析
    4.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消费的意识和动机
        4.2.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4.2.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
    4.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体育消费项目
        4.3.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
        4.3.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情况
        4.3.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类型
        4.3.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消费项目
    4.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4.4.1 促进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
        4.4.2 促进体育消费的客观积极因素
        4.4.3 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
        4.4.4 影响体育消费的客观消极因素
        4.4.5 普通高校学生对学校体育消费满意度
        4.4.6 校内社团组织对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4.4.7 体育消费产品本身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4.5 苏州市高校大学生未来消费趋势的预测
        4.5.1 未来消费方向情况统计
        4.5.2 在收入允许的情况下,更愿意进行的体育消费方向
    4.6 对策
        4.6.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自身因素的引导对策
        4.6.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外部因素的引导对策
5 SWOT分析与结论
    5.1 SWOT分析
        5.1.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5.1.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5.1.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5.1.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挑战(Threats)分析
    5.2 结论
        5.2.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消费的意识和动机
        5.2.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消费项目
        5.2.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5.2.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题目概要
附录三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致谢

(5)苏州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响应国家政策文件号召,重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
        1.1.2 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运动兴趣与锻炼习惯
        1.1.3 满足相城区体育教学需求,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1.2 研究意义
        1.2.1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1.2.2 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工作质量
        1.2.3 规避教师培训弊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相关概念界定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3.1.1 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1.2 身体锻炼情况分析
        3.1.3 技能储备情况分析
    3.2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分析
        3.2.1 小学体育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能力分析
        3.2.2 小学体育教师课中的教学实施能力分析
        3.2.3 小学体育教师课后的教学反馈能力分析
    3.3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拓展能力分析
        3.3.1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分析
        3.3.2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竞赛能力分析
4 研究结论
    4.1 年龄结构与学历情况较好,每周锻炼次数少,运动技能熟练度低
    4.2 基本做到“不备课,不上课”,但教学设计质量不高,缺乏创新
    4.3 教学方法运用良好满足常规教学,但对学生身心特点把握不够
    4.4 教学反思意识较强,但反思方法单一,教学评价过于主观
    4.5 教科研热情不高,主要为了评聘高一级职称和完成学校任务
    4.6 教学比赛参与度高于竞技比赛,但参赛级别低,高级别获奖少
5 发展对策
    5.1 综合性发展对策
        5.1.1 定期开展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核,出台考核机制,适时调整考核内容
        5.1.2 成立专业化教师职后培训部门,完善培训体系,做到“一对一”精准培训
        5.1.3 规范绩效考核制度,公布考核细则,不偏科,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5.2 针对性发展对策
        5.2.1 优化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5.2.2 重视教学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5.2.3 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科学而合理的实施教学
        5.2.4 及时撰写课后小结,积极反思,评价全面到位
        5.2.5 多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5.2.6 增加参赛频率,提升参赛级别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1.1.2 核心素养研究的内在需求
        1.1.3 初中体育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出现的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可能出现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1 素养、核心素养
        2.3.2 教师核心素养
        2.3.3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特尔菲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因素的构建
        4.1.1 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因素的梳理
        4.1.2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因素的初步确立
    4.2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专家的提炼与完善
        4.2.1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一级指标的精炼
        4.2.2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二级指标的完善
        4.2.3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分析
    4.3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4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排序
    4.5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的总体分析
        4.5.1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素养得分情况分析
        4.5.2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体育师德素养得分情况分析
        4.5.3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体育学科素养得分情况分析
        4.5.4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素养得分情况分析
    4.6 不同特征下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4.6.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及各维度比较分析
        4.6.2 不同年龄段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及各维度比较分析
        4.6.3 不同学历背景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及各维度比较分析
        4.6.4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及各维度比较分析
        4.6.5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及各维度比较分析
        4.6.6 不同婚姻状况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及各维度比较分析
        4.6.7 不同兼任职务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及各维度比较分析
    4.7 当前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7.1 体育教学素养处于良好偏上水平,未达到较好水平
        4.7.2 体育师德素养处于较好偏下水平,未达到最好水平
        4.7.3 体育学科素养处于良好偏下水平,未达到较好水平
        4.7.4 自主发展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未达到良好水平
    4.8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4.8.1 “内外兼修”,提升体育师德素养
        4.8.2 “稳扎稳打”,练好体育教学基本功
        4.8.3 “对症下药”,夯实体育教师学科素养
        4.8.4 “以研促教”,激活体育教师研究动能
        4.8.5 “统筹兼顾”,完善体育教师自主发展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一线体育教学名师访谈提纲
    附录C: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D: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结构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E: 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F: 指标权重值计算说明
    附录G: 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因素指标重要性程度评判标准
致谢

(7)苏州市高新区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1.1.3 提升教学能力的需要
        1.1.4 政策要求与个人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教育科研
        1.3.2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1.3.3 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1.4.2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格论
        1.4.3 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1.4.4 伯利纳和德赖弗斯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的相关研究
        1.5.2 国外的相关研究
        1.5.3 文献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新区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3.1.1 教龄对教育科研的影响
        3.1.2 职称对教育科研的影响
        3.1.3 学历对教育科研的影响
    3.2 高新区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科研现状
        3.2.1 苏州市高新区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课题情况分析
        3.2.2 苏州市高新区小学体育教师发表论文的情况分析
        3.2.3 学校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分析
    3.3 小学体育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知情况
        3.3.1 教师教育科研动机分析
        3.3.2 小学体育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兴趣
        3.3.3 教师对教育科研程序和方法的了解程度
        3.3.4 小学体育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的认识情况分析
        3.3.5 小学体育教师对推广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的在意程度
    3.4 小学体育教师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认识情况分析
        3.4.1 教师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方法
        3.4.2 教师关于教科研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帮助认识情况
    3.5 影响苏州市高新区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分析
        3.5.1 主观因素分析
        3.5.2 客观因素分析
4 对策
    4.1 小学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增强科研意识,提升能力
    4.2 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体育教学中,与教学相结合
    4.3 给教师创造良好的体育科研氛围
    4.4 给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支持
    4.5 完善科研评价与奖励机制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件
8 致谢

(8)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认同
        2.1.2 职业认同
        2.1.3 教师职业认同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研究现状
        2.2.2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不同分组的职业认同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4.1 性别不同对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4.1.1 不同性别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
        4.1.2 不同性别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分析与讨论
    4.2 年龄、教龄不同对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4.2.1 不同年龄、教龄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
        4.2.2 不同年龄、教龄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分析与讨论
    4.3 薪资不同对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4.3.1 不同薪资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
        4.3.2 不同薪资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分析与讨论
    4.4 学历不同对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4.4.1 不同学历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
        4.4.2 不同学历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分析与讨论
    4.5 有无编制对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4.5.1 有无编制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
        4.5.2 有无编制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分析与讨论
    4.6 职称不同对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4.6.1 不同职称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
        4.6.2 不同职称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分析与讨论
    4.7 课时数不同对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4.7.1 不同课时数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
        4.7.2 不同课时数分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分析与讨论
5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不同维度分析
    5.1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5.2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角色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5.3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归属感的基本情况
    5.4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行为倾向的基本情况
6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社会因素分析
        6.1.1 社会地位
        6.1.2 薪资报酬
    6.2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学校因素分析
        6.2.1 入职教育
        6.2.2 评价考核
        6.2.3 教学环境
    6.3 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教师自身能力因素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
        1.1.2 现实中农村教师幸福感相对不高
        1.1.3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其保障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主观幸福感
        2.1.1 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与特征
        2.1.2 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1.3 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2 教师社会支持
        2.2.1 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与特征
        2.2.2 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2.2.3 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2.3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2.3.1 职业认同
        2.3.2 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3.3 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3.4 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4 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2.4.1 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2.4.2 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研究
        2.4.3 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2.4.4 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2.5 现有研究不足与研究空间
    2.6 相关概念界定
        2.6.1 教师职业认同
        2.6.2 社会支持
        2.6.3 主观幸福感
        2.6.4 农村中学教师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工具
        3.3.1 教师社会支持量表
        3.3.2 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3.3.3 主观幸福感量表
    3.4 研究假设
4 研究结果
    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4.1.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4.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
        4.2.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4.2.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现状
        4.3.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4.3.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4.4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4.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的相关关系研究
        4.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4.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4.5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检验
        4.5.1 社会支持总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2 家人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3 领导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4 同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5 学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6 家长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7 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5.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与讨论
        5.1.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5.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与讨论
        5.2.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
        5.2.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状况分析与讨论
        5.3.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5.3.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的关系分析
        5.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5 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保持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6.2.2 注重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作用
        6.2.3 发挥职业认同的有力中介作用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注释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3.1.1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类别与位置分布
        3.1.2 普通高校开展手球运动项目基本情况
        3.1.3 小结
    3.2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教练员现状
        3.2.1 教练员年龄与性别结构差异
        3.2.2 教练员的来源和运动等级
        3.2.3 教练员的学历、科研能力和职称评定情况
    3.3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场地器材现状
        3.3.1 场地设施现状
        3.3.2 对场地器材的满意度
    3.4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课程开展现状
        3.4.1 课程设置情况
        3.4.2 教材教法
    3.5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训练队开展现状
        3.5.1 运动员基本情况
        3.5.2 训练队训练情况
        3.5.3 训练队参赛情况
        3.5.4 训练队组织管理情况
    3.6 制约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的因素
        3.6.1 普通高校学生对手球运动项目认知不足
        3.6.2 手球运动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缺乏
        3.6.3 师资力量的缺乏
        3.6.4 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
    3.7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的对策分析
        3.7.1 加大手球运动项目宣传力度
        3.7.2 大力推行“体教协同”模式,培养手球运动项目专业人才
        3.7.3 加强手球运动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练业务能力
        3.7.4 多措并举,加强场地及场馆建设
    注释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对苏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D]. 翟雨佳. 苏州大学, 2020(03)
  •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D]. 常锦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3]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的研究 ——基于825份民事判决书的分析[D]. 张云波.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4]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D]. 温梦如. 苏州大学, 2020(03)
  • [5]苏州相城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婷婷. 苏州大学, 2020(03)
  • [6]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D]. 朱涛涛. 苏州大学, 2020(03)
  • [7]苏州市高新区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D]. 胡春梅. 苏州大学, 2020(03)
  • [8]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D]. 刘生艳. 山西大学, 2020(01)
  • [9]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D]. 王富乙.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手球运动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 周锦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苏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