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leigh-Taylor 不稳定性的 MAC 仿真

Rayleigh-Taylor 不稳定性的 MAC 仿真

一、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MAC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21)在《曲面激波诱导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激波冲击具有不同密度的流体界面时,界面上的初始扰动随时间不断增大并最终导致湍流混合的发生,这种现象被称为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RM不稳定性研究不仅在天体物理学、超燃冲压发动机以及惯性约束核聚变(ICF)等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流动稳定性、旋涡动力学及可压缩湍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曲面激波诱导的RM不稳定性与实际应用联系得更为密切,如在ICF中,靶丸外层材料在激光照射下受热向外喷射,由于反作用力向内产生球形激波,随后,球形激波向内运动,穿过靶丸内部的物质界面,引发RM不稳定性;在超新星爆发中,内塌爆炸产生的球形发散激波向外传播,同样产生RM不稳定性,导致星云体积的变化。考虑了 RM不稳定性影响的星云体积模型能更好地预测星云体积的演化。因此,研究以汇聚和发散激波为代表的曲面激波诱导界面失稳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汇聚和发散激波生成的新方法,随后在研制的汇聚-发散一体化激波管中分别开展了柱形汇聚和柱形发散激波与单模界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激波动力学理论设计了一套具有特殊壁面型线的新型汇聚-发散激波管设备,利用激波管弯曲壁面来改变激波的形状,成功生成了汇聚和发散激波,并通过数值和实验证实了理论设计的正确性。得益于汇聚激波管尾端的开口设计,消除了汇聚激波管内的反射激波。此外,在一定马赫数范围内,本文采用同一种型线生成了几种不同马赫数的发散激波,说明发散激波生成对型线的依赖性较弱。同时本文对发散激波的压力特性、传播规律以及激波马赫数的变化规律展开了详细研究。2)采用高速纹影系统开展了汇聚激波冲击单模界面的演化研究,获得了汇聚激波冲击后扰动的长时间发展过程,从而深入分析了非线性、几何汇聚效应对扰动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消除反射激波二次作用和由界面减速引起的Rayleigh-Taylor(RT)效应的影响后,界面上的振幅发展一直呈现为线性增长的状态。而振幅长时间线性增长的原因主要归结于Bell-Plesset(BP)效应对扰动振幅促进作用与非线性效应对扰动振幅抑制作用的不断相互抵消。3)开展了发散激波与单模界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发散激波冲击单模界面的详细演化过程,发现界面的演化规律与对应的平面和汇聚情况出现显着差异。在发散几何中,界面振幅增长率很快呈现下降趋势,振幅较快地趋于饱和状态。这主要归因于纯RM不稳定性、几何发散和RT稳定效应三者对扰动发展产生的影响。4)在已有低马赫数发散激波冲击小振幅单模界面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高马赫数发散激波诱导大振幅界面的失稳研究。首先,对低马赫数发散激波冲击大振幅单模界面的演化进行实验研究,认识了发散几何中大振幅效应对界面演化产生的影响,其次,开展了高马赫数发散激波冲击小振幅单模界面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发散几何中马赫数效应对扰动发展的影响,最后对高马赫数发散激波冲击大振幅单模界面的演化展开实验研究,分析了大振幅效应与马赫数效应耦合机制下发散单模界面的演化规律。

郭旭[2](2021)在《平面激波作用下多模界面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当带有初始扰动的不同密度流体分界面受到激波冲击时,界面上的扰动会迅速增长。伴随着各种尺度结构的持续演化和不同模态之间的耦合竞争,流场最终进入湍流混合阶段。这种典型界面不稳定性通常被称为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RM不稳定性在多种尺度的科学和工程问题(如超新星爆发、超燃冲压发动机、惯性约束核聚变)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惯性约束核聚变中,RM不稳定性被认为是导致点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单模界面是最基础的界面形式,也易于开展理论分析,因此获得了广泛关注。但在科学和实际工程问题中,多模界面是普遍存在的界面形式,研究清楚多模界面的RM不稳定性演化过程对揭示科学规律和指导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多模界面的RM不稳定性研究仍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因此本文将重点关注多模界面的RM不稳定性演化过程。本文主要选取了 V形多模界面为研究对象。初始界面采用肥皂膜技术形成,流场采用高速纹影系统进行拍摄,所有实验均在平面激波管中开展。首先,研究了 V形气泡构型界面在线性、非线性阶段的演化过程;第二,研究了RM不稳定性早期的双气泡竞争过程;第三,探究了横波对多模界面RM不稳定性演化的影响;第四,对比了重轻界面和轻重界面RM不稳定性演化的异同;最后,关注了不同形状界面(单模、梯形和V形)在反射激波冲击后的演化过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实验研究了 V形气泡构型界面RM不稳定性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带有尖角的多模界面在线性和非线性阶段的演化特征。冲击模型对小振幅V形界面的线性增长率给出了较好的预测,但对于大振幅情况,需要对冲击模型进行修正。初始V形界面由于含有高阶模态,导致现有非线性模型均低估了V形界面振幅的非线性增长率。本工作基于Sohn势流模型提出了新的非线性模型,对振幅增长率给出了较好的预测。2.首次通过实验研究了多模界面RM不稳定性早期的气泡竞争过程,阐明了气泡竞争效应和非线性效应对界面演化造成的影响。对大界面(气泡)而言,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要强于气泡竞争效应,而对小界面(气泡)而言,则正好相反。初始气泡尺寸差异对流向上气泡竞争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初始气泡尺寸差异越大,气泡在展向上的增长率要比流向上的增长率更大。3.首次研究了横波对组成界面的主要模态演化的影响。发现横波和激波接近效应是导致气泡头部变平的主要原因。横波和激波接近效应会在流场中引入外力,使得一阶模态振幅降低,而高阶模态振幅增加,这也使得界面形状发生改变。从模态角度来说,二阶谐波模态振幅增加是导致气泡头部变平的主要原因。4.首次开展了反射激波冲击初始条件可精确定义的单模和规则多模界面(梯形和V形界面)实验,分析了反射激波作用前后的界面演化特征。在反射激波作用前,比较了重轻和轻重界面在线性和非线性阶段演化的异同。反相过程影响了重轻界面高阶模态的演化,但对一阶模态演化影响有限。在反射激波作用后,界面的RM不稳定性演化依旧对初始条件存在很强的记忆性。不同形状界面的气泡增长率差异较大,这导致整体混合宽度增长率排序为:V形>单模>梯形。本工作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 2D单模反射模型的有效性。

赵志晔[3](2021)在《可压缩柱几何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及湍流混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瑞利-泰勒(RT)不稳定性发生在重力作用下两种流体之间的扰动界面上,其中重力方向从较重流体指向较轻流体。RT不稳定性及其诱导的湍流混合广泛存在于工程(如惯性约束聚变)与自然(如超新星爆炸)现象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及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柱几何RT不稳定性非线性增长的解析模型,提出了柱几何RT湍流混合层宽度增长标度率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可压缩RT湍流中可压缩效应对动能及拟涡能输运的影响。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首次建立了任意Atwood数下二维单模柱几何RT不稳定性非线性增长的解析模型。该解析模型成功地预测了气泡演化的全过程,即从早期线性阶段的指数增长到后期非线性阶段的二次增长。基于解析模型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平几何下非线性阶段气泡高度随时间呈现线性增长,即Vbt,柱几何下非线性阶段气泡呈现二次增长,即1/2abt2,其中Vb与ab分别为气泡增长的速度与加速度。据此,提出了柱几何RT不稳定性的非线性饱和状态为加速度饱和,并给出了饱和加速度关于外加加速度、Atwood数及扰动波数的解析表达式。分析证明,随着柱几何效应的消失,柱几何RT不稳定性非线性饱和模型可以退化为平几何下RT不稳定性的速度饱和模型。直接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该解析模型精准地预测了柱几何RT不稳定中气泡增长的线性及非线性过程。(2)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了柱几何RT湍流混合层的非线性增长规律。首次基于物理分析提出了任意Atwood数下柱几何RT湍流混合层宽度增长标度率的理论模型。通过标度率的分析发现,柱几何RT湍流向外的混合层宽度呈现双曲余弦增长,向内的混合层宽度满足余弦增长。上述预测的混合层宽度增长规律被直接数值模拟结果证实。柱几何RT湍流混合层的标度率超越了平几何情况下的经典幂次律,因而可随着柱几何效应的消失退化为平几何RT湍流的经典幂次律。基于混合层宽度增长标度率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描述柱几何RT湍流混合层自相似演化的特征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3)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可压缩RT湍流中动能与拟涡能的输运以及尺度间的传递特性。基于动能与拟涡能的输运方程和大尺度滤波方程的分析,发现可压缩性在能量的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关于动能的生成机制与传递特性,研究发现,与压缩性相关的压力-胀压功在流动发展初期是动能生成的主导机制;对可压缩RT湍流而言,压力梯度功与形变功共同决定动能从大尺度向小尺度的传递特性,其中压力梯度功主导动能在大尺度间的传递,而形变功在小尺度间动能的传递中占主导。压力梯度功被证明与压缩性相关,表现为流体膨胀运动增强压力梯度功的正向通量,而流体压缩运动增强压力梯度功的反向通量。对于拟涡能的生成,研究发现斜压效应生成水平方向拟涡能,而竖直方向拟涡能则通过涡的拉伸扭转机制生成。拟涡能在RT湍流阶段通过涡的拉伸扭转增强并且趋于各向同性。为进一步研究拟涡能在尺度间的传递特性,推导了拟涡能的大尺度滤波方程,发现拟涡能总是从大尺度向小尺度传递,且在RT湍流阶段趋于稳定。

王立锋,叶文华,陈竹,李永升,丁永坤,赵凯歌,张靖,李志远,杨云鹏,吴俊峰,范征锋,薛创,李纪伟,王帅,杭旭登,缪文勇,袁永腾,涂绍勇,尹传盛,曹柱荣,邓博,杨家敏,江少恩,董佳钦,方智恒,贾果,谢志勇,黄秀光,傅思祖,郭宏宇,李英骏,程涛,高振,方丽丽,王保山,王英华,曾维新,卢艳,旷圆圆,赵振朝,陈伟,戴振生,谷建法,葛峰峻,康洞国,张桦森,乔秀梅,李蒙,刘长礼,申昊,许琰,高耀明,刘元元,胡晓燕,徐小文,郑无敌,邹士阳,王敏,朱少平,张维岩,贺贤土[4](2021)在《激光聚变内爆流体不稳定性基础问题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聚变有望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一直是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实现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所面临的最大科学障碍(属于内禀困难)是对内爆过程中高能量密度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引起的非线性流动的有效控制,对其研究涵盖高能量密度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计算科学、强冲击物理和高压原子物理等多个学科,同时还要具备大规模多物理多尺度多介质流动的数值模拟能力和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等研究条件。作为新兴研究课题,高能量密度非线性流动问题充满了各种新奇的现象亟待探索。此外,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及其引起的湍流混合,还是天体物理现象(如星系碰撞与合并、恒星演化、原始恒星的形成以及超新星爆炸)中的重要过程,涉及天体物理的一些核心研究内容。本文首先综述了高能量密度非线性流动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其中的挑战和机遇。然后介绍了传统中心点火激光聚变内爆过程发生的主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在大量分解和综合物理研究基础上,凝练出了目前制约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内爆性能的主要流体不稳定性问题。接下来,总结了国外激光聚变流体不稳定性实验物理的研究概况。最后,展示了内爆物理团队近些年在激光聚变内爆流体不稳定性基础性问题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该团队一直从事激光聚变内爆非线性流动研究与控制,以及聚变靶物理研究与设计,注重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相结合,近年来在内爆重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问题的解析理论、数值模拟和激光装置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该研究方向在国内的发展。

李游[5](2020)在《改进的两相流格子Boltzmann模型及其在磁流体传感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磁流体是一种兼具流动性和磁性的新型功能性材料,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磁流体传感器是磁流体独特性能的应用之一,也是新型材料应用于传感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目前,基于磁流体的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于结构的健康监测和检测。磁流体加速度与传统的加速度传感器相比,具有灵敏度高、精度高、响应时间短等优点,但目前现有的磁流体加速度传感器由于换能元件一般为电容或电感,导致传感器的体积大、质量大。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促使传感器朝低成本、高灵敏度、微型化发展。探究新原理、新结构、新功能的高性能加速度传感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与运动块相比,气泡的质量更轻,对振动更敏感,基于此,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探索一种磁流体两相流加速度传感器,用气泡代替传统加速度传感器中的运动块。针对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内两相流的流动展开研究,探索其可行性,为设计低成本、高灵敏度、微型化的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提供理论指导。流动机理影响宏观特性,是磁流体控制技术的关键环节。事实上气泡在磁流体中的运动变化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运动行为和机理非常复杂。因此,详细探究磁场对气泡的影响和磁流体两相流的流动特性,把握好磁流体两相流动中的多场耦合和界面干扰等特性,对设计高灵敏度的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十分重要。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Shao等人的Z-S-C模型,提出了一种质量守恒的格子Boltzmann两相流模型。该方法通过在界面格子Boltzmann方程中加入一个质量修正项,来补偿或抵消由于数值模拟和扩散引起的质量损失或质量增加,因而可以保证各相的质量守恒。通过一系列的经典验证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很好地保持质量守恒的性能。(2)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和传统方法,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界面格子Boltzmann通量方法(interficial lattice Boltzmann flux solver,ILBFS),用来求解大密度比两相流。ILBFS利用格子Boltzmann方程的局部解直接计算Cahn-Hilliard方程中的无粘性通量和粘性通量,利用有限体积法求解宏观偏微分控制方程得到单元中心的物理量。通过一系列的验证算例验证了ILBFS捕捉两相流界面的可靠性和高精度。(3)基于前面提出的质量修正模型和ILBFS,再结合磁自修正过程,建立了模拟磁流体两相流的数值框架,通过模拟单个液滴在铁磁流体中的变形,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4)根据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针对磁流体传感器横向放置、纵向放置以及受到振动流影响时传感器内磁流体两相流流动进行了数值仿真,探究了磁场强度、磁化率、粘性力以及表面张力对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内气泡变形和运动的影响,并探究了磁流体中气泡的动力学行为对磁通量变化的影响。针对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横向放置和纵向放置时的情况,结果发现,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中气泡的形状不会引起磁场区域内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而磁场区域内气泡的体积分数会引起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也探究了水平方向的正弦振动流对磁场区域内气泡的体积和磁通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单个气泡在磁流体中受到水平方向的正弦振动流的影响时,磁场区域内的气泡的体积和磁通量呈现出正弦波动,从而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而且磁场施加区域稍宽于气泡的初始直径时对振动信号源的检测更灵敏。

张戈[6](2020)在《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复杂流动与混合的颗粒示踪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RT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流动现象,影响着包括海岸盐水入侵,化工物料混合,惯性约束核聚变等各种活动。可压缩单流体模型作为一种简化便捷的研究框架,在RTI研究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在识别复杂流动细节和组分掺混方面有所不足,所以难以被应用于RTI物质混合研究。因此,有必要在该模型基础上引入新的手段作为补充。针对以上问题,在使用单流体离散Boltzmann方法对可压缩RTI流体系统进行动理学建模的基础上,引入单向耦合点颗粒作为示踪粒子,为复杂流动和混合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示踪粒子提供了精细化的流场演化图像以及高分辨的流体界面,表征了流场中的小结构以及分离的界面情况,更重要的是,在单流体框架下实现了识别流场中来自于轻或重流体的部分。通过追踪流场中的示踪粒子,获得了拉格朗日视角的RTI流场演化特征,并观察了界面速度、非平衡量等特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了 RTI发展的状态与过程。此外,通过示踪粒子定义的混合度,定量地对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出现的位置、时间、以及强度进行了捕捉。最后,分别研究了关于可压缩性和粘性对RTI混合的影响。两种因素对混合过程都表现出两阶段效应,其背后的物理机理可以概括为简单的物理图像:低可压缩性和(或)高粘度的系统较“硬”,有利于大结构在初始阶段的演化;而高可压缩性和(或)低粘度的系统较“软”,有利于后期阶段小结构从大结构中分离。在后期混合阶段的某一特定时间,全场平均的混合度随着粘性的增加而指数下降并趋向于定值,意味着在RTI演化过程中,系统内存在着特征粘性μ0。本文的结果有利于理解RTI引起的复杂可压缩流动和混合背后的物理机理,并且能够为相关的颗粒示踪实验提供参考。

罗腾飞[7](2020)在《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瑞利泰勒(RT)不稳定性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界面不稳定性现象,在很多自然现象和工程应用中广泛存在。百年来,瑞利泰勒不稳定性一直是流体力学中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基本问题。随着计算能力的迅速发展,数值模拟已经成为研究瑞利泰勒不稳定性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为研究可压缩性对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影响,我们采用高阶中心紧致差分格式,数值模拟了不同等温马赫数和阿德伍德数的等温初始平衡状态的二维和三维单模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我们研究了不同阿德伍德数(At)下可压缩性对二维单模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影响。在等温平衡状态下,可压缩性会使得初始时刻的密度场存在分层,初始密度分层对瑞利泰勒不稳定性起稳定作用,而流动的膨胀压缩效应起到失稳作用。可压缩性对RT不稳定性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竞争。在阿德伍德数较小的情况下,界面两侧的密度差较小,上下层的密度分布基本对称。此时,初始密度分层起主导作用,膨胀压缩效应影响不大。随着阿德伍德数的增加,初始密度分层的稳定效应减弱,而膨胀压缩效应引起的失稳效应逐渐变得显着。在中等阿德伍德数下,不同马赫数的气泡和尖钉的流动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可压缩性对气泡速度的影响在阿德伍德数等于0.5(At=0.5)时便已发生了逆转,压缩性促进了气泡势流阶段的速度。高阿德伍德数下,压缩性对气泡速度的影响很大。At=0.9时,势流增长阶段的气泡厚度近似为时间的二次函数,平均气泡加速度几乎与马赫数的平方成正比。我们研究了三维单模不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在再加速阶段及此阶段之前,二维和三维模拟中的气泡以及尖钉发展基本一致,只是涡结构上存在差异。在再加速阶段之后,三维模拟与二维模拟出现了差异。在中等以及高雷诺数之下,低阿德伍德数的三维瑞利泰勒不稳定性会进入一个均速加速的循环阶段,这是由气泡或尖钉顶端不断形成新的气泡或尖钉结构导致的。直到尖钉或气泡结构变得很弱,这个阶段结束。在我们模拟的参数范围内,雷诺数越大,均速加速的循环次数越多。在中等阿德伍德数下,雷诺数增大依旧促进尖钉的发展,但对气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再加速及之后的阶段。我们对比了三维和二维瑞利泰勒不稳定性中,可压缩性对RT不稳定性发展的影响。在混合厚度增长方面,可压缩性对RT不稳定性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涡结构等细节方面,可压缩性对三维和二维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影响会有差异。

于蔚然[8](2020)在《高速气流作用下液膜在预膜板表面流动形态的LBM-LES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大力发展,航空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更为直接地影响大气从而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为了降低航空发动机能耗实现燃油经济性,燃油雾化效果、油气混合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迫在眉睫。在进行雾化过程中,流经带有预膜板气动雾化喷嘴的高速气流会通过界面剪切力驱动液膜在预膜板上流动并产生波浪形的气液相界面变化,且气液层有较大的密度比,同时气体雷诺数也明显高于液体。由于液膜在预膜板上的流动形态直接影响预膜板唇边后部的液体雾化质量,因此,探寻造成液膜流动形态出现差异的原因,对于研究液膜破碎机理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航空发动机中液膜在预膜板上流动形态的分析,因较高气流剪切作用下气液相界面会出现复杂的拓扑形变,且气液层存在较高的密度比,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较难处理相关问题,本文选择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来进行气液相界面形态变化的追踪,主要工作有:(1)根据研究问题的难点,首先将经典湍流数值模拟方法大涡模拟(LES)引入LBM中,分别运用LBM和LBM-LES两种方法模拟顶盖驱动流和后台阶流中的流体流动用以验证LBM-LES在单相湍流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越性;随后在Liang等人提出的用以处理较高两相密度比问题的基于相场理论的格子Boltzmann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个额外的界面力来消除两相界面间由于密度变化而导致无法满足体系不可压缩条件的影响,从而完成对模型的修正,再将LES引入上述模型后完成本文计算液膜在预膜板上流动模型的搭建。完成上述工作后,本文选择两个气液两相流中着重关注气液相界面变化的问题——静态液滴(static droplet)及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现象来验证该模型对两相流界面捕捉的准确性,并与前人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2)研究了气流驱动下液膜在预膜板表面流动的形态变化,考察了不同气体速度、气液速度比、气液密度比、表面张力以及液膜厚度等情况下液膜流动形态的变化,并总结规律,为后期液膜破碎问题做好技术研究储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LBM-LES在计算高雷诺数流体流动时具有更高的数值精度和稳定性。修正后的两相流相场模型可准确追踪具有大密度比气液相界面的形态变化。气液剪切速度差会诱发两相界面出现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现象,因而气液相界面会产生波浪形的变化。气液速度比、密度比、液膜表面张力及液膜厚度均是影响液膜流动形态的重要指标。

孙朋越[9](2020)在《微尺度界面不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当两种不同密度流体的分界面受到一个外力或加速度(加速度方向从轻流体指向重流体)作用,界面上的初始扰动不断增长,并最终导致湍流混合,这种界面不稳定性通常被称为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如果流体界面受到一个瞬时冲击力(如激波的冲击),则发生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RT和RM不稳定性广泛存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d Fusion,ICF)、武器内爆等工程应用中,并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ICF中,RT和RM不稳定性会引起外壳材料与燃料之间发生强烈的混合,从而导致中子产额比理论预测要低得多,这是降低ICF能量增益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开展RT和RM不稳定性研究对理解ICF中的扰动增长,提高能量增益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不稳定性研究多关注宏观尺度下的界面不稳定性发展,鉴于对ICF中(微观尺度)界面不稳定性发展认识的需要,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开展微尺度RM和RT不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关注单模和双模界面的不稳定性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微观尺度RM不稳定性的完整发展过程,发现微尺度下的界面演化与宏观尺度实验结果定性相似,但由于扩散、耗散及热传导等非平衡过程的影响,微尺度RM不稳定性呈现新的界面演化结构和扰动增长规律。2、粘性对微尺度RM不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RM不稳定性流动的特征量定义了一个新的雷诺数以表征粘性的影响。考虑雷诺数(粘性)修正的可压缩线性模型可以合理预测线性增长率,并基于此提出一个粘性可压缩非线性模型,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微观RM不稳定性从早期线性阶段到后期非线性阶段的整个增长过程。3、对于单模界面RT不稳定性,扰动的前期增长明显受粘性抑制,然而后期的渐近增长率基本不受粘性影响,本文基于此发现提出一个经验匹配模型,该模型能合理地预测扰动从线性期到非线性期的增长过程。4、微尺度双模RT不稳定性呈现新的模态耦合和竞争规则:初始模态独立增长;新生成的谐波在达到饱和振幅之后只受初始低阶模态的影响。5、相比恒定加速度情况,时间高次函数的变加速RT不稳定性演化更慢。

赵逾斌[10](2020)在《压缩对Rayleigh-Taylor和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增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流体界面不稳定性包括垂直于流体界面上发生的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和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以及不同流层之间作切向相对运动时发生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研究界面不稳定性演化的规律对研究超新星爆发、惯性约束聚变(ICF)、大气运动等许多自然现象和工业生产方面有重要意义。RT不稳定性演化的初始阶段,微扰振幅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当微扰振幅接近其波长,非线性增长开始出现。接下来,轻流体在重流体中形成气泡(bubble),而重流体在轻流体中形成尖钉(spike)结构。最后,轻重流体互相混合,湍流发生。RM不稳定性发生在冲击波通过的界面,其演化过程与RT不稳定性相同。关于RT和RM不稳定性非线性演化的描述,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为了描述气泡的非线性演化,基于单模思想,Layzer和Zufiria分别提出了速度势和复数势理论。人们早期对RT和RM不稳定性非线性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可压缩、无表面张力和粘性的理想流体情况。近年来,人们对流体粘性、表面张力、压缩、热扩散、热传导、水头损失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许多数值模拟、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实际流体,压缩的影响不可避免却又十分复杂。以往对压缩的研究中,压强和密度中由界面运动导致的那部分改变量未被考虑在内。本文第一章对流体以及流体不稳定性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对流体的基本性质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介绍了流体不稳定性,包括流动内部不稳定性和界面不稳定性。第四章首先介绍了关于RT和RM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包括对Layzer模型和Zufiria模型的介绍,以及表面张力和粘性对上述两种不稳定性演化的影响。然后基于Layzer和Zufiria模型,我们研究了可压缩流体RT和RM不稳定性中气泡的演化过程。由绝热方程可知,在给定的静压强p下,密度?和绝热指数?是反映压缩性的参量。我们通过创新地引入一个随时间动态变化的驻点压强,将时变的压强P、密度?和气泡速度η0联系到一起。接着,我们推导了出可压缩流体RT和RM不稳定性中气泡演化过程的控制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密度和绝热指数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于RT不稳定性,由Layzer模型得出:界面上侧流体的绝热指数?u和密度?u有使气泡振幅和速度增大的效应,以及使早期阶段气泡顶点的曲率半径减小的效应,而界面下侧流体的绝热指数?l和密度?l有与?u和?u相反的效应。由Zufiria模型得出?u和?u促进RT不稳定性的发展,而?l和?l的效应与?u和?u的相反,该结论与通过Layzer模型得到的结论一致。对于RM不稳定性,由于密度是绝热指数的函数,使得区分这两个参量各自独立的效应变得十分困难。但是绝热指数和密度在RM不稳定性早期和后期的影响大小不同,藉此可以分立地得到密度和绝热指数各自独立的效应:?u和?u有使气泡振幅和速度减小的效应,以及使早期阶段气泡顶点的曲率半径增大的效应,而?l和?l有与?u和?u相反的效应。此外,我们得到的三维可压缩RM不稳定性的结果与最近一个数值模拟的结果吻合得很好。对于实际气体以及相对速度很大的流体之中发生的RT和RM不稳定性,压缩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的结果对研究惯性约束聚变、水下爆炸等实际流体不稳定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MAC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MAC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曲面激波诱导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平面RM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2.2 汇聚RM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2.3 发散RM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汇聚-发散一体化激波管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方法
    2.2 数值方法
    2.3 激波管的型线设计
        2.3.1 激波动力学介绍
        2.3.2 壁面型线设计
        2.3.3 数值和实验验证
        2.3.4 参数研究
        2.3.5 发散激波的传播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汇聚RM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无扰动界面运动规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模扰动界面的演化分析
        3.3.2 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散激波冲击小振幅单模界面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无扰动界面的运动规律
    4.3 有扰动界面的演化规律
        4.3.1 有扰动界面的演化规律分析
        4.3.2 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散RM不稳定性中大振幅效应及高马赫数效应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发散激波冲击大振幅单模界面的演化研究
        5.2.1 无扰动界面的演化
        5.2.2 界面形态的演化
        5.2.3 定量分析
    5.3 高马赫数发散激波冲击单模界面的演化研究
        5.3.1 高马赫数发散激波冲击小振幅单模界面的演化研究
        5.3.2 高马赫数发散激波冲击大振幅单模界面的演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2)平面激波作用下多模界面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单模界面RM不稳定性演化研究
        1.2.2 多模界面RM不稳定性演化研究
        1.2.3 二次激波作用后RM不稳定性演化研究
    1.3 现有研究不足与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激波生成方法
    2.2 界面形成技术
    2.3 流场观测手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V形气泡构型界面RM不稳定性演化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界面演化
    3.3 线性增长阶段
    3.4 非线性增长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泡竞争对V形界面RM不稳定性演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界面演化
    4.3 气泡竞争定量结果
        4.3.1 界面混合宽度
        4.3.2 尖钉和气泡
        4.3.3 宽度差
        4.3.4 纵横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横波对V形界面RM不稳定性演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界面演化
    5.3 线性和非线性阶段
        5.3.1 线性阶段
        5.3.2 非线性阶段
    5.4 模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射激波冲击初始单模和规则多模界面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方法
    6.2 反射激波作用前结果
        6.2.1 界面演化
        6.2.2 振幅增长
        6.2.3 重轻和轻重界面RM不稳定性演化的差异
    6.3 反射激波作用后结果
        6.3.1 界面演化
        6.3.2 混合宽度增长
        6.3.3 反射增长率理论预测
        6.3.4 记忆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可压缩柱几何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及湍流混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RT不稳定性的研究背景
        1.1.1 RT不稳定性
        1.1.2 惯性约束聚变
        1.1.3 超新星现象
    1.2 RT不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1 单模RT不稳定性
        1.2.2 RT湍流混合
        1.2.3 可压缩性对RT不稳定性的影响
        1.2.4 汇聚几何对RT不稳定性的影响
    1.3 RT不稳定性数值模拟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控制方程和数值方法
    2.1 引言
    2.2 控制方程
    2.3 数值计算方法
        2.3.1 七阶WENO格式
        2.3.2 矢通量分裂
        2.3.3 粘性项离散格式
        2.3.4 时间推进格式
    2.4 界面设置、边界条件和网格配置
        2.4.1 界面设置
        2.4.2 边界条件
        2.4.3 网格配置
第三章 柱几何RT不稳定性非线性增长的分析和模拟
    3.1 引言
    3.2 计算概述与验证
        3.2.1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
        3.2.2 数值方法验证
        3.2.3 问题设置与验证
    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4 柱几何气泡增长的解析模型
        3.4.1 气泡非线性增长的解析模型
        3.4.2 气泡非线性饱和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柱几何RT湍流混合层非线性演化的分析和模拟
    4.1 引言
    4.2 计算概述与验证
        4.2.1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
        4.2.2 问题设置与验证
    4.3 柱几何RT湍流的特征
        4.3.1 多尺度特征
        4.3.2 自相似特征
    4.4 湍流混合层的标度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压缩RT湍流的动能和拟涡能输运及尺度间传递
    5.1 引言
    5.2 计算概述和结果验证
        5.2.1 计算概述
        5.2.2 结果验证
    5.3 动能的生成与传递
        5.3.1 动能的生成
        5.3.2 动能的传递
        5.3.3 压缩性对压力梯度功的影响
    5.4 拟涡能的生成与传递
        5.4.1 拟涡能的生成
        5.4.2 拟涡能的传递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研究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A 柱坐标系下可压缩NS方程组
附录B 气泡增长模型方程的数值求解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改进的两相流格子Boltzmann模型及其在磁流体传感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流体与磁流体传感器
        1.2.1 磁流体的组成
        1.2.2 磁流体的基本特性
        1.2.3 磁流体传感器的类型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4 磁流体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 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4 磁流体两相流的数值研究现状
        1.4.1 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2 磁流体两相流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格子Boltzmann模型
    2.1 引言
    2.2 格子Boltzmann方法(LBM)
        2.2.1 LBM的基础理论
        2.2.2 LBM的基本模型
        2.2.3 LBM的边界处理
    2.3 不可压格子Boltzmann通量求解器(LBFS)
        2.3.1 不可压单相流LBFS的基本模型
        2.3.2 不可压LBFS的优点及边界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质量守恒的格子Boltzmann方法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
        3.2.1 界面模型
        3.2.2 流场模型
    3.3 数值验证与结果分析
        3.3.1 Laplace定律
        3.3.2 液滴飞溅
        3.3.3 两个并行的液滴撞击液膜
        3.3.4 液滴铺展在理想壁面上
        3.3.5 具有不同湿润性的液滴撞击光滑石蜡壁面
        3.3.6 气泡上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界面格子Boltzmann通量方法
    4.1 引言
    4.2 计算模型
        4.2.1 界面控制方程
        4.2.2 流场控制方程
        4.2.3 有限体积方法离散流场和界面控制方程
    4.3 数值验证与结果分析
        4.3.1 Laplace定律
        4.3.2 Rayleigh-Taylor不稳定
        4.3.3 两个气泡的融合
        4.3.4 气泡上升
        4.3.5 液滴撞击液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流体传感器中磁流体气液两相流的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
        5.2.1 磁场控制方程
        5.2.2 磁自修正过程
    5.3 数值验证与结果分析
    5.4 磁流体两相流传感器中气泡的动力学研究
        5.4.1 水平放置磁流体传感器
        5.4.2 垂直放置磁流体传感器
        5.4.3 磁流体传感器受到振动流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ILBFS的Chapman-Enskog展开分析
    附录B MLBFS的Chapman-Enskog展开分析
    附录C 磁场自修正过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工作成果
个人简历

(6)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复杂流动与混合的颗粒示踪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
第2章 离散Boltzmann流体动理学建模
    2.1 物理建模过程
        2.1.1 基本物理思想
        2.1.2 从连续到离散
        2.1.3 非平衡信息提取
        2.1.4 DBM的量纲
    2.2 模型介绍及验证
        2.2.1 离散速度模型
        2.2.2 初边条件
        2.2.3 算例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颗粒示踪RTI复杂流动
    3.1 引入示踪点颗粒
    3.2 颗粒示踪流场分析
        3.2.1 复杂流动行为捕捉
        3.2.2 界面追踪图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RTI物质混合研究
    4.1 颗粒示踪混合过程
    4.2 可压缩性对混合的影响
    4.3 粘性对混合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附录: Chapman-Enskog多尺度展开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不可压缩单模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1.3 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1.3.1 线性阶段
        1.3.2 非线性阶段
        1.3.3 湍流阶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基本理论
    2.1 二元混合模型
    2.2 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控制方程
    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值模拟方法
    3.1 空间离散格式和时间推进格式
    3.2 数值粘性模型
    3.3 缓冲层的构造
    3.4 程序验证
        3.4.1 线性理论比较
        3.4.2 模拟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维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4.1 小阿德伍德数
    4.2 中阿德伍德数
    4.3 高阿德伍德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5.1 不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5.1.1 小阿德伍德数
        5.1.2 中阿德伍德数
    5.2 可压缩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高速气流作用下液膜在预膜板表面流动形态的LBM-LES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液膜流动特性的研究
        1.2.2 气流作用下液膜在水平表面的流动
    1.3 数值模拟方法
    1.4 本文工作
2 LBM– LES简介及其在单相湍流中的应用
    2.1 格子Boltzmann方法模型及理论简介
    2.2 边界条件处理
        2.2.1 周期性边界
        2.2.2 反弹边界
        2.2.3 非平衡态外推格式
    2.3 LBM-LES模型的构建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顶盖驱动流
        2.4.2 后台阶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相场理论的LBM-LES两相流模型
    3.1 基于Allen-Cahn方程相场理论的两相流模型
        3.1.1 控制方程
        3.1.2 AC方程的LBM演化方程
        3.1.3 NS方程的LBM演化方程
    3.2 模型验证
        3.2.1 静态液滴
        3.2.2 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
    3.3 本章小结
4 高速气流作用下液膜在水平预膜板表面流动形态的研究
    4.1 参数设置
    4.2 实际物理单位与格子单位的转换
    4.3 网格无关性验证
    4.4 液膜流动的形态分析
        4.4.1 参数设置
        4.4.2 模拟结果分析
    4.5 影响液膜流动形态的因素
        4.5.1 气液密度比的影响
        4.5.2 气体速度的影响
        4.5.3 表面张力的影响
        4.5.4 液膜厚度的影响
        4.5.5 气液速度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微尺度界面不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理论
        1.2.2 实验
        1.2.3 数值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方法
        2.1.1 力学方程
        2.1.2 统计方法
        2.1.3 系综理论
    2.2 势函数
        2.2.1 势函数简介
        2.2.2 LJ势
        2.2.3 Morse势
        2.2.4 EAM和MEAM势
    2.3 LAMMPS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RM不稳定性
    3.1 计算过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界面演化过程
        3.2.2 微尺度RM不稳定性中的粘性效应
        3.2.3 微尺度RM不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RT不稳定性
    4.1 恒定加速
        4.1.1 计算设置
        4.1.2 单模界面
        4.1.3 多模界面
    4.2 非定常加速
        4.2.1 计算设置
        4.2.2 单模界面
        4.2.3 双模界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压缩对Rayleigh-Taylor和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增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流体性质
3 流体不稳定性
    3.1 流动不稳定性
    3.2 界面不稳定性
        3.2.1 RT不稳定性
        3.2.2 RM不稳定性
        3.2.3 KH不稳定性
4 RT和RM不稳定性研究进展
    4.1 Layzer模型
    4.2 Zufiria模型
    4.3 粘性和表面张力对RT和RM不稳定性的影响
    4.4 压缩对RT和RM不稳定性的影响
        4.4.1 可压缩流体RT不稳定性
        4.4.2 可压缩流体RM不稳定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MAC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曲面激波诱导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实验研究[D]. 李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平面激波作用下多模界面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的研究[D]. 郭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可压缩柱几何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及湍流混合研究[D]. 赵志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激光聚变内爆流体不稳定性基础问题研究进展[J]. 王立锋,叶文华,陈竹,李永升,丁永坤,赵凯歌,张靖,李志远,杨云鹏,吴俊峰,范征锋,薛创,李纪伟,王帅,杭旭登,缪文勇,袁永腾,涂绍勇,尹传盛,曹柱荣,邓博,杨家敏,江少恩,董佳钦,方智恒,贾果,谢志勇,黄秀光,傅思祖,郭宏宇,李英骏,程涛,高振,方丽丽,王保山,王英华,曾维新,卢艳,旷圆圆,赵振朝,陈伟,戴振生,谷建法,葛峰峻,康洞国,张桦森,乔秀梅,李蒙,刘长礼,申昊,许琰,高耀明,刘元元,胡晓燕,徐小文,郑无敌,邹士阳,王敏,朱少平,张维岩,贺贤土.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01)
  • [5]改进的两相流格子Boltzmann模型及其在磁流体传感器中的应用[D]. 李游. 汕头大学, 2020(02)
  • [6]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复杂流动与混合的颗粒示踪数值模拟研究[D]. 张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7]可压缩瑞利泰勒不稳定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D]. 罗腾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高速气流作用下液膜在预膜板表面流动形态的LBM-LES模拟[D]. 于蔚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微尺度界面不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 孙朋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压缩对Rayleigh-Taylor和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增长的影响[D]. 赵逾斌.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Rayleigh-Taylor 不稳定性的 MAC 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