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TS无线接口协议性能研究与仿真

UMTS无线接口协议性能研究与仿真

一、UMTS无线接口协议性能研究和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钟华[1](2020)在《高速铁路环境下LTE-A越区切换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的逐步完善,铁路网线密度的不断提高,高速列车无线通信技术的要求也在相应的提升。长期演进技术升级版(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系统凭借低延迟、高传输速率和扁平化的网络结构等特点被国际铁路联盟确定为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下一代高铁通信系统中仍具有较大的优势。越区切换是铁路无线通信中的重要环节,它与列车行车安全息息相关。高速铁路的高移动性为无线通信系统带来了诸如频繁切换、乒乓切换和多普勒普频移等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高铁无线通信中的越区切换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的越区切换方法的分析,提出基于信号接收功率与波束赋形辅助切换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传统A3事件切换算法的改进。在高铁无线通信的切换过程中,多数的LTE-A切换算法是针对列车速度的算法优化,在优化过程中仍存在未能有效保障列车的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等问题。传统切换算法只依据两小区接收信号功率的差值判断是否达到切换迟滞门限进行触发切换。本文的改进方法,根据列车行驶过程中实时上报的运行信息,加入了对信号接收功率的监测,确保列车在行驶过程中,信号接收功率可维持在最小可接收功率之上。通过设置波束赋形阈值,在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的信号接收功率下降到阈值时,服务小区触发波束赋形增益,向目标小区发出波束赋形的请求,列车在行驶至切换区间中点时,目标小区的波束赋形增益发生改变,服务小区恢复为初始的信号发射功率,直至越区切换区间的终点,服务小区和目标小区都恢复为原有的信号发射功率。以此改善高铁环境下,列车通过切换区间无线信号变化快和切换响应时间短所带来的切换成功率不高的问题。(2)基于速度信息的参数优化。在改进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三种不同的速度等级对波束赋形增益进行调整。将列车运行中的不同时速划分为低速、中速和高速三个速度等级,在保障信号接收功率可维持在最小可接收功率的基础之上,对相应的速度等级采取不同的波束赋形增益。在中速等级中,服务小区和目标小区只需进行一次波束赋形增益,在低速等级中,只需服务小区触发波束赋形增益。以此简化切换算法的复杂性,使切换算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3)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MATLAB软件搭建仿真平台,设置了合理的仿真参数,对改进的切换算法进行了验证与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信号接收功率与波束赋形辅助的切换算法,让服务基站和目标基站都可以提供较好的信号接收强度,适当的提前了切换位置,有效地提升了切换的成功概率。划分列车的速度等级后,改进的切换算法针对中低时速行驶的列车,延后了中低时速的切换触发位置,中低时速仍保持近似高时速行驶列车的切换性能,简化了切换算法的复杂性。

饶浩[2](2020)在《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海洋探测活动日益频繁,从深远海到陆基间利用卫星通信实现数据中继通信的信息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终端需要在恶劣的海洋动态环境下将水下载荷获取的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到岸基,目前不足10 kbps的通信速率已经满足不了诸如图像、视频等观测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复杂海况下卫星通信终端面临对星跟踪困难的问题,传统“动中通”无法满足高动态下的卫星快速跟踪需求。因此,探究海上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系统和海上卫星快速捕获跟踪技术对我国海洋探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开展应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快速组合导航、高精度卫星载波闭环跟踪、扩频信号快速捕获等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中继通信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海上浮标高速率通信需求,综合考虑卫星通信链路资源、通信体制、链路预算,分别基于我国中继卫星和天通一号卫星链路资源设计了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该终端在国内首次实现海上浮标→空中卫星→地面岸基间2 Mbps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其次,为实现终端的轻小型化,提出了一种零中频结构的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设计思路,采用射频和数字自动增益控制、高Q值基带低通和数字带通滤波处理,接收机接收扩频带宽为6 MHz,灵敏度为-118 d Bm。最后,终端采用自适应海况条件的码率可变技术和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消除复杂海况下链路信噪比恶化,甚至中断带来的数据丢失隐患,确保了海上卫星通信链路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精度载波闭环跟踪辅助快速组合导航跟踪方案,四级以内海况条件下,终端能稳定跟踪卫星信号,解决了终端和卫星之间快速建立大回路通信链路的难题。该GNSS/SIN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紧组合导航系统利用GNSS和SINS伪距和伪距率的冗余参数误差对各自系统误差进行闭环修正,导航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均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松组合导航系统。终端根据卫星载波信号强度对卫星信号进行闭环圆锥扫描跟踪,将卫星通信终端跟踪精度进一步提高到2°,跟踪响应速度降低到20 ms,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信标步进跟踪方案。3.提出了一种四路并行PMF-FFT(partial matched filters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捕获算法,用于快速捕获卫星扩频载波信号,给卫星信号闭环跟踪提供信号强度值。相比于传统伪码FFT算法,该算法的捕获时间和最大计算量更小,分别为传统伪码FFT算法的26.5%和46.9%。相比于PMF-FFT算法,该算法将频率分辨率提高了4倍,接收灵敏度提高了1.6d B。并行PMF-FFT算法大幅降低了扇贝损耗,确保了捕获灵敏度。这种算法适应剧烈摇晃的天线在20 ms内快速稳定跟踪卫星信号,确保卫星通信终端在四级海况下快速闭环跟踪卫星。4.完成了通信、跟踪算法及卫星通信终端功能、性能验证分析系统的研究。其中,算法验证平台利用一套FPGA硬件电路实现了并行高速处理基带信号调制解调、编解码、组帧解帧、相控阵波束控制、大容量存储控制等功能。采用基于ARM架构体系的处理环境,实现了高效处理紧组合导航算法、网络协议等功能。算法验证平台集成度高,保证了测试调试工作的便捷。其次,设计和开发了一套用于在性能调试、系统联试和试验现场环节,快速检测S波段海上卫星通信终端关键特性的便携式测试系统。最后,根据卫星通信终端海上大回路通信试验结果,分综合析了湖上和海上试验结果和数据,为优化系统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的卫星通信终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快速捕获跟踪技术,能支持海上浮标或其他海洋载体实现与岸基间2 Mbps高速率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在军民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梁巧君[3](2019)在《异构无线网络基于预设期望值的自适应垂直切换》文中指出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和高质量要求的移动服务导致由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包括3G,4G,WLAN,WiMAX和LTE-A)融合部署形成的异构网络被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垂直切换是异构网络移动管理最关键的技术,影响着移动终端的体验度。而网络排序作为网络选择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着终端是否能接入最优网络以及实现无缝切换。因此,网络排序问题成为了异构网络研究的热点。网络参数归一化处理和属性权重归一化计算是网络选择算法的两个重要过程,而大多数网络选择算法都会涉及多个网络属性和参数权重的融合计算。当移动终端从区域A移动到区域B势必会造成网络的增加或减少。那么,根据上述的归一化方法计算出来的网络排序必然不可靠。此外,考虑到不同业务的耗电量在一定时间内差别较大,异构网络关于电量和业务类型的研究又相对较少,而将电量和业务类型关联进行联合调制可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并增强网络排序的准确性。针对以上不足,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采用TOPSIS(逼近理想值)基于预设期望值的自适应切换算法。TOPSIS算法是典型的多属性垂直切换算法代表之一,它不仅考虑了基本网络参数和用户偏好参数,还更适合于解决网络排序问题。本文算法采用五个网络属性:功耗、带宽、延时、信号强度和网络费用,选取4种代表业务并将电量划分了6个阈值等级联合调制,引入预设期望值取代网络属性归一化处理和参数权重计算的过程。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电量和业务等级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期望值进行网络排序计算。最后,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在OPNET网络仿真平台搭建了两组网络仿真场景:LTE-WLAN仿真场景和LTE-UMTS-WLAN仿真场景,同时对本文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和数据对比验证。相关仿真数据表明:本文研究的TOPSIS基于预设期望值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能够避免不可靠的网络排序并减少不必要的网络切换,提高移动终端的续航能力和无线资源的利用率。

祖健文[4](2019)在《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LTE宽带集群系统是一种具有多媒体指挥调度功能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LTE宽带集群系统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具有接入控制、分组路由、数据传输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MBMS(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可以解决LTE宽带集群系统信道共享的问题,提高LTE宽带集群系统的信道利用率和用户容量,是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关键技术。因此,LTE宽带集群系统EPCMBMS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验证了LTE宽带集群系统的MBMS功能,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架构,分析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功能,阐述了 MBMS的功能层、工作模式、逻辑架构以及协议栈结构2.通过对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MBMS集群通信服务管理过程、MBMS承载服务的广播会话控制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的绑定方法,设计了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之间的映射与解映射过程,可提高LTE宽带集群系统业务的传输效率3.提出了一种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可以保证EPC与eNodeB之间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MBMS用户数据传输速率波动对QoS的影响。4.提出了一种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软件架构,该架构结合了MBMS集群通信服务的控制功能和MBMS用户数据传输的功能,具有信令处理速度快、用户数据传输效率高等特点。利用C语言,基于Linux操作系统,开发了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广播组播服务中心、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网关以及移动性管理实体,实现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功能5.利用OpenAirInterface和USRP软件无线电平台,搭建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仿真验证平台,对MBMS控制面功能和用户面性能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广播组播服务中心、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网关以及移动性管理实体实现了MBMS承载的建立、更新、停止以及用户数据传输等功能;MBMS控制面的处理时延小于100毫秒;MBMS用户数据同步性能和MBMS承载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LTE宽带集群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加伟康[5](2018)在《基于滤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在前传光网络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业务场景的应用,无线接入网的数据流量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其中,云化无线接入网架构CRAN以其能耗小、成本低、负载均衡等优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技术通过将处理单元BBU的集中化和射频单元RRU分离来提高每个天线的利用率,被认为是未来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目前,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是前传网络中的传输标准,但其传输速率恒定、传输带宽要求高、扩展性差等问题很难继续应用于未来的接入网络。中国移动为了解决CPRI接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代前传网络接口NGFI,通过将更多天线相关的处理功能下沉,在前传网络中传输模拟的基带信号,这样就有效减少了前传网络中的带宽需求提高整体网络的效率。本论文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了一种基于滤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的模拟多中频前传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保持C-RAN分布式基站架构的同时,将部分信号处理功能下沉到远端天线单元,利用多中频传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整个系统的带宽需求。基于滤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Filtered-OFDM)系统将中频信号的边模抑制提高了几乎20dB,有效的降低了各个中频信号之间的串扰,使系统可以更好的对抗传输过程中的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支持多个用户之间的上行传输。此外,该滤波技术可以有效抑制中频信号的带外泄漏功率,减少信号的保护带宽,增加信号的频谱效率。同时,本文针对模拟前传网络中多载波信号峰均值功率比PAPR过高影响线性设备调制深度的问题,结合相应的研究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均匀映射的补偿措施来减少多载波信号的PAPR。为了有效验证上述方案,本论文对所提系统进行了一系列验证实验,包括系统下行和上行的传输实验,分别验证不同中频宽带宽度、不同传输距离、不同中频个数等参数的改变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20公里光纤传输中系统的光功率预算为28dB,可以在远端实现1:64的分光比。所提系统与传统OFDM模拟前传网络相比,带宽效率最高可以提高10%,理想情况下单波长可实现40.22Gbps的CPRI等效传输速率。另外针对所提的降低峰均值功率比的方法,同样进行了点对点的传输实验。通过与之前的研究结果进行抑制效果、计算复杂度等的对比,所提方法在保持复杂度低的同时,有效的抑制了信号的峰均值功率比,增加了系统中线性设备的调制深度,让传输信号整体的矢量误差幅度减少了2%,使信号在同样的传输系统中可以支持更高的调制阶数。

周雷[6](2013)在《基于ZigBee与UMTS混合网络的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无线传感网络与移动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涉及到各个方面,ZigBee网络作为无线传感网络的其中一种类型,具有低数据量,低能耗,灵活组网的特点,在局域区域中的使用广泛使用,而通用移动通信网络系统(UMTS),使移动数据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且为移动数据用户提供了较大范围的通信覆盖区域。两种异构网络融合将使得用户的数据通信区域延伸到多个层次,异构网络各自的显着优点将相互结合,对信息技术,如智能家居,分布式医疗网络等前沿的技术研究都有很大的促进。对于ZigBee网络和UMTS网络的融合,在仿真层次的研究将简化实际操作的难点,同时在组网策略,通信协议演算方面均能反复测试。通过对网络仿真,能初步的分析融合网络的性能,对实际组网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中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1对ZigBee网络和UMTS网络的系统结构、通信协议进行分析,并在两种异构网络的基础上组建混合网络;2在基于NS2的仿真软件中,对相关仿真模块修改和创建新的组网模块ZigBee-UMTS网关,改进网络层路由协议,在仿真软件中实现对混合网络的仿真研究;3基于新创建的仿真模块,开发易于使用者对混合网络仿真研究操作的应用管理平台。

李定伟[7](2013)在《基于OPNET的3G/WLAN融合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由多种接入方式结合而成的异构融合网络已成为了通信业界的研究热点。异构融合网络中的多种网络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在合理分配网络资源的同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本文的研究依托于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子课题,“宽带无线校园创新试验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中,重点讨论了新一代校园无线网络的异构环境,同时也深入研究了异构网络的接入切换算法,由于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不能获取所有需要的研究参数,因此需要一个仿真平台来实现接入切换算法,并获取仿真数据来分析评价算法的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异构融合网络仿真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并将仿真平台用于对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实现与分析,通过仿真数据验证算法的性能。鉴于OPNET软件的优越性和便利性,本文利用了OPNET来搭建仿真平台,平台中采用了WLAN和UMTS来组建异构环境。搭建完成的仿真平台应能很好的体现异构网络的特点,并且平台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能为多种无线资源管理算法仿真并形成分析数据。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UMTS网络和WLAN网络的标准、系统结构及相关关键技术,比较了两种网络的差异并分析了现有的融合方案。其次根据需求及目标设计了融合仿真平台,平台中包括了松耦合和紧耦合两种融合场景。然后基于OPNET软件的现有条件,使用其模型库内的仿真模块和笔者编辑的双模节点模型实现了仿真平台的搭建。紧接着对仿真平台的异构性和融合性进行了测试,验证了仿真平台的可用性。在双模节点的控制模块里预留了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内嵌接口,对于后续的相关研究,只需要将算法在接口处实现以及设置平台的基本参数,即可对该算法进行仿真。论文最后分析了两种已有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按照算法的思路在本文搭建的平台上将算法实现和仿真。并把本文的仿真结果与原文已有的仿真数据作比较,验证了本文搭建的仿真平台的正确性和通用性。此外,本文通过根据仿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了两种算法存在的不足,从而设计了一种选择性的垂直切换算法,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能对网络资源进行均衡的分配并有效解决切换时可能产生的乒乓效应。

闫彦含[8](2012)在《承载微网控制的蜂窝网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能源以多元化、清洁化、可再生化为特征进行推进和变革,智能电网顺应了这些特点,既能够继承传统电网的优势,又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水平。智能电网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传统环节上的提升,而且更需要通信信息平台的大力支撑,通信信息平台就好比智能电网的神经中枢,将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强有力通信技术的支持。本文正是以通信技术为出发点,着眼于智能电网,研究蜂窝网络通信技术在微电网中的融合适应性。首先,本文对微网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控制中微网各部分之间的通信联系对微网的通信特点和通信需求进行归纳总结。其次,本文重点研究UMTS蜂窝网络,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上,选择在NS2中搭建适合于微网场景的UMTS网络,来仿真微网中的通信业务流量;通过三类仿真实验,证明了UMTS网络在微网情景中的通信性能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最后,本文对NS2中的UMTS仿真模块进行改进和设计,实现了其多蜂窝通信及切换功能;并通过在微网情景中的仿真,证明了切换功能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平滑性和负载均衡性。

石翠萍[9](2011)在《基于NSN的LTE/EPC移动通信系统的分析与实施》文中指出移动通信系统从GSM到UMTS并向HSPA发展过程中,空中接口技术不断演进。随着新的空中接口技术的不断引入,小区提供的数据速率和其吞吐量在不断提高;随着无线数据业务需求的迅速增长,传统的网络架构面临挑战,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网络架构进行不断演进。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发展到LTE阶段,LTE项目是3G(UMTS)演进的结果,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它改进并增强了3G(UMTS)的空中接口技术,采用OFDMA和MIMO技术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到LTE阶段,无线接入网络(UTRAN)将向扁平化方向发展,RNC和NodeB功能合并为增强型的基站(eNodeB);核心网的网络架构正朝着扁平化和全IP的方向演进。LTE系统的全新理念、其网络架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案将应用于面向未来的移动宽带通信系统中。本文介绍UMT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过程,分析了长期演进LTE/EPC项目的网络结构和实施方案;结合网络结构对LTE/EPC的接口协议进行分析;讨论了LTE/EPC系统中移动性的管理;分析了LTE/EPC无线接入网中的OFDM和MIMO等关键技术;并对基于NSN的LTE的无线接入网中演进的基站设备进行分析和实现配置。移动通信系统的不断演进,要求加快通信人才培养,将通信理论的学习结合到实际的通信系统。由于学员对抽象的空中接口通信系统接入技术很难理解,而仿真软件可将通信系统中的实现过程可视化,已经成为通信实验和演示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采用开源软件SCILAB/SCICOS为开发工具,开发和设计出的用于教学演示系统及学员可操作的OFDM通信仿真系统,可以使培训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使学员对LTE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OFDM通信系统原理更有直观的认识。在本论文中,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介绍和归纳了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及功能的变化;2、分析LTE系统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参数,介绍MINO在LTE中的应用;3、分析了LTE/EPC移动通信网中的接口和协议栈,并利用信令流程分析LTE移动性的管理,分析基于NSN硬件平台的MME及SAE-GW的实施方案4、分析基于NSN的LTE的无线接入网的功能,对测试网络及参数配置设计;分析对NSN的LTE的无线接入网eNodeB的开通集成方法;对eNodeB进行具体开通集成和实施,进行测试和验证;5、提出基于SCILAB/SCICOS进行对OFDM仿真设计方案,对LTE中对OFDM发射系统进行模块分析,对其进行仿真模块的实施设计,并对模块进行测试,完成OFDM系统仿真。LTE系统的全新理念、网络架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案将应用于这一面向未来的移动宽带通信系统中。因此本论文通对LTE/EPC系统网络结构、接口协议、空中接口OFDM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对基于NSN的LTE/EPC设备进行实施方案设计和实施及测试,论文针对LTE/EPC系统中应用的OFDM的发射系统进行仿真和实现。具有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王虓[10](2011)在《面向M2M的UMTS仿真平台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一切(Network Everything)是人类关于沟通世界的终极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梦想和理念正在逐步变成现实。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通信)作为承载这一梦想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代表着使所有的机器设备均具有连网和通信能力的技术总和。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M2M通信方式实现着多方面的信息化需求。用现有移动蜂窝网络提供M2M服务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本课题平台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进行研究开发的。文章从UMTS系统入手,简述了UMTS的网络结构,子系统划分,基本业务类型,帧结构,演进历程等,并重点描述了UMTS系统的基本信令流程。本文总结了M2M业务相对于H2H业务所具有的特点,按照M2M业务发起单次会话(Session)过程的不同触发方式对M2M业务进行了分类;在这种分类方式的基础上,并参照了传统的H2H业务建模方法,给出了具有会话级(Session Level)和数据包级(Packet Level)两层结构的M2M业务源建模方法;考虑到实际中M2M业务组所具有的相关性,给出了基于均匀分布和高斯分布的M2M业务组模型;进一步研究了考虑信令开销情况下的M2M业务源建模。基于C++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设计了UMTS系统级仿真平台。系统采用了既包含时间触发方式又包含事件触发方式的混合仿真机制;对仿真中存在的离散事件进行了定义并给出了事件间的相互触发关系;描述了基于宏蜂窝的基本仿真场景,仿真系统的总流程以及完整的上下行处理过程;重点给出了仿真系统在功能上的模块划分,并讲解了主要模块的实现流程。文章最后基于建好的UMTS系统级仿真平台,在给定的仿真场景和仿真假设下,进行了系统仿真。考查现有的蜂窝网络对M2M业务的支持能力,以及在CELL-FACH状态下系统对M2M的传输性能。通过对仿真数据的分析,验证了M2M业务源模型的正确性。为了进一步支持海量M2M业务,有必要对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优化。

二、UMTS无线接口协议性能研究和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MTS无线接口协议性能研究和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环境下LTE-A越区切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针对切换机制的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针对切换算法的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LTE-A系统概述
    2.1 LTE-A系统架构
        2.1.1 LTE-A系统网络架构
        2.1.2 LTE-A系统空中接口协议
    2.2 LTE关键技术
        2.2.1 OFDM
        2.2.2 MIMIO
    2.3 LTE-A关键技术
        2.3.1 载波聚合CA
        2.3.2 多点协作传输与接收CoMP
        2.3.3 中继技术
    2.4 越区切换
        2.4.1 切换概述
        2.4.2 切换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高铁环境下切换算法的研究
    3.1 高铁无线覆盖方案
        3.1.1 普通单网覆盖
        3.1.2 交织单网覆盖
        3.1.3 交织站址双网覆盖
        3.1.4 同站址双网覆盖
    3.2 无线传播模型
        3.2.1 Okumura-Hata模型
        3.2.2 COST-231 Hata模型
        3.2.3 路径损耗模型仿真
    3.3 高铁环境下无线覆盖的挑战
    3.4 基于信号接收功率与波束赋形辅助切换算法
        3.4.1 改进切换算法概述
        3.4.2 切换建模与分析
        3.4.3 切换算法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改进切换算法基于速度信息的参数优化
    4.1 基于速度信息参数优化概述
    4.2 切换成功概率分析
    4.3 切换算法仿真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2.1 海上卫星通信资源
        1.2.2 海上卫星通信终端
        1.2.3 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第2章 浮标端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设计
    2.1 通信体制分析
    2.2 卫星通信终端系统
        2.2.1 移动卫星通信终端设计分析
        2.2.2 GEO卫星链路预算
        2.2.3 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设计
    2.3 S波段通信机关键技术研究
        2.3.1 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
        2.3.2 自适应海况码率可变技术
        2.3.3 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上浮标端卫星快速跟踪技术
    3.1 组合导航卫星跟踪
        3.1.1 GNSS/SINS紧组合导航
        3.1.2 卡尔曼信息融合
        3.1.3 天线波束指向
    3.2 载波闭环跟踪
        3.2.1 卫星跟踪技术
        3.2.2 快速闭环跟踪
        3.2.3 圆锥扫描跟踪
    3.3 波束指向控制实现
        3.3.1 机械伺服控制
        3.3.2 相控阵波束控制
        3.3.3 终端波束控制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算法
    4.1 扩频解扩
    4.2 并行捕获算法
        4.2.1 伪码FFT并行捕获
        4.2.2 PMF-FFT算法
        4.2.3 并行PMF-FFT算法
    4.3 性能分析
        4.3.1 接收灵敏度
        4.3.2 计算复杂度
        4.3.3 捕获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法验证、终端测试及试验验证
    5.1 算法验证
    5.2 快速测试系统
        5.2.1 系统方案设计
        5.2.2 终端链路测试
        5.2.3 开发应用
        5.2.4 现场应用
    5.3 试验验证分析
        5.3.1 外场试验
        5.3.2 快速捕获跟踪性能
        5.3.3 前向链路性能
        5.3.4 返向链路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异构无线网络基于预设期望值的自适应垂直切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垂直切换算法研究现状
        1.2.1 垂直切换判决策略
        1.2.2 多属性垂直切换判决算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LTE/UMTS/WLAN异构无线网络技术
    2.1 引言
    2.2 LTE网络概述
        2.2.1 LTE系统架构
        2.2.2 LTE接口协议
    2.3 UMTS网络概述
        2.3.1 UMTS系统架构
        2.3.2 UMTS接口协议
    2.4 WLAN网络概述
        2.4.1 WLAN系统架构
        2.4.2 WLAN网络协议
    2.5 LTE网络、UMTS网络和WLAN网络之间的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异构网络融合的垂直切换技术
    3.1 异构网络互联互通方案
        3.1.1 紧耦合
        3.1.2 松耦合
        3.1.3 本论文研究的融合网络架构方案
    3.2 垂直切换技术的概述
        3.2.1 切换的分类
        3.2.2 垂直切换的过程简述
        3.2.3 垂直切换的判决参数及性能要求
    3.3 典型的垂直切换判决算法
        3.3.1 基于判决函数的切换算法
        3.3.2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切换算法
        3.3.3 基于博弈论的切换算法
        3.3.4 基于模糊逻辑的切换算法
        3.3.5 基于多属性判决的切换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预设期望值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
    4.1 引言
    4.2 多属性垂直切换算法
        4.2.1 多属性判决参数选择
        4.2.2 传统的TOPSIS算法
    4.3 自适应期望值的确定
        4.3.1 电量和业务关联机制
        4.3.2 期望值自适应调整
    4.4 基于预设期望值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
        4.4.1 基于预设期望值的TOPSIS算法
        4.4.2 基于预设期望值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预设期望值的异构网络建模与算法仿真
    5.1 引言
    5.2 网络建模与分析
        5.2.1 仿真场景搭建
        5.2.2 参数设置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安排
2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架构及其MBMS架构
    2.1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架构
    2.2 MBMS
    2.3 MBMS的逻辑架构
    2.4 MBMS协议栈的结构
        2.4.1 MBMS控制面协议栈的结构
        2.4.2 MBMS用户面协议栈的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MBMS集群通信服务的相关技术
    3.1 MBMS集群通信服务管理过程
        3.1.1 MBMS集群通信服务激活过程
        3.1.2 MBMS集群通信服务去激活过程
        3.1.3 MBMS集群通信服务更新过程
        3.1.4 MBMS传输状态指示过程
    3.2 MBMS承载服务的广播会话控制过程
        3.2.1 MBMS广播会话开启过程
        3.2.2 MBMS广播会话停止过程
        3.2.3 MBMS广播会话更新过程
    3.3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映射/解映射过程的设计
        3.3.1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映射过程的设计
        3.3.2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解映射过程的设计
    3.4 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
        3.4.1 SYNC协议
        3.4.2 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
        3.4.3 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的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
        4.1.1 Linux操作系统
        4.1.2 C语言
    4.2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软件架构
        4.2.1 EPC MBMS的总体软件架构
        4.2.2 BM-SC实体的软件架构
        4.2.3 MBMS GW实体的软件架构
        4.2.4 MME实体MBMS控制面的软件架构
    4.3 BM-SC实体的实现
        4.3.1 MBMS集群通信服务处理模块的实现
        4.3.2 MBMS承载服务处理模块的实现
        4.3.3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3.4 BM-SC用户面模块的实现
    4.4 MBMS GW实体的实现
        4.4.1 MBMS GW控制面模块的实现
        4.4.2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4.3 MBMS GW用户面模块的实现
    4.5 MME实体MBMS控制面的实现
        4.5.1 GTP-C协议处理模块的实现
        4.5.2 MME控制面模块的实现
        4.5.3 M3AP协议处理模块的实现
        4.5.4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验证
    5.1 验证平台
        5.1.1 OpenAirInterface软件平台
        5.1.2 USRP B210硬件平台
        5.1.3 验证平台的搭建
    5.2 验证方案
    5.3 验证内容
    5.4 验证结果
        5.4.1 MBMS承载控制过程
        5.4.2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的映射过程
        5.4.3 MBMS控制面处理时延
        5.4.4 MBMS用户数据同步性能
        5.4.5 MBMS承载的数据传输速率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滤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在前传光网络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背景和现状研究
    2.1 云化无线接入网
    2.2 无线前传光传输系统
        2.2.1 基于CPRI的数字前传网络
        2.2.2 下一代前传网络接口
        2.2.3 基于多中频传输的模拟前传网络
    2.3 长期演进及5G新增的候选波形
        2.3.1 滤波器组多载波调制
        2.3.2 通用滤波器多载波调制
        2.3.3 滤波正交频分复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滤波正交频分复用的前传光系统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基于F-OFDM的模拟前传光网络
    3.3 多载波信号PAPR过高的影响
    3.4 一种基于不均匀映射预补偿的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装置及验证过程
    4.1 F-OFDM信号生成和处理过程
    4.2 同步下行实验
        4.2.1 实验系统结构
        4.2.2 采用不同滤波器的F-OFDM
        4.2.3 与传统OFDM传输对比实验
        4.2.4 模拟信号中频个数和带宽对信号的影响
    4.3 上行传输实验
        4.3.1 实验系统结构
        4.3.2 多路上行信号中频间隔的对信号的影响
        4.3.3 信号时延大小对传输质量的影响
    4.4 所提降低PAPR方法验证实验
        4.4.1 实验系统结构
        4.4.2 与不采用降低PAPR信号的对比
        4.4.3 与不同调制参数a比较
        4.4.4 与不同降低PAPR方法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基于ZigBee与UMTS混合网络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目前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贡献
    1.4 本文研究的课题内容
第2章 网络基本内容分析
    2.1 ZigBee 网络概述
        2.1.1 ZigBee 网络的配置
        2.1.2 ZigBee 网络的组网方案
        2.1.3 ZigBee 网络的路由算法分析
    2.2 UMTS 网络概述
    2.3 UMTS 网络结构
    2.4 UMTS 网络协议
    2.5 网络仿真概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ZigBee-UMTS 混合网络组网设计
    3.1 混合网络体系结构
    3.2 混合网络协议栈
    3.3 异构网关设计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NS2 的混合网络仿真
    4.1 NS2 仿真分析
    4.2 混合网络仿真模块
        4.2.1 ZigBee 网络仿真模块
        4.2.2 UMTS 网路仿真模块
    4.3 NS2 仿真网关设计
    4.4 仿真拓扑结构及参数
    4.5 仿真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网络仿真管理功能平台应用
    5.1 管理功能平台设计框架
    5.2 仿真管理平台软件开发
    5.3 仿真管理平台使用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7)基于OPNET的3G/WLAN融合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UMTS/WLAN 融合网络及关键技术综述
    2.1 UMTS 网络结构的概述
        2.1.1 UMTS 核心网标准
        2.1.2 UMTS 的网络结构
        2.1.3 UMTS 的无线接口协议
    2.2 WLAN 网络结构的概述
        2.2.1 基于 802.11 的 WLAN 网络体系结构
        2.2.2 WLAN 的 MAC 层和物理层
    2.3 UMTS 与 WLAN 的差异
    2.4 UMTS/WLAN 融合方案概述
        2.4.1 松耦合网络
        2.4.2 紧耦合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MTS/WLAN 融合仿真平台的设计
    3.1 融合仿真平台的需求与目标
    3.2 OPNET 仿真软件概述
        3.2.1 OPNET 中 UMTS 的模型库分析
        3.2.2 OPNET 中 WLAN 的模型库分析
    3.3 UMTS/WLAN 融合仿真平台的总体设计
        3.3.1 松耦合的网络场景设计
        3.3.2 紧耦合的网络场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MTS/WLAN 融合仿真平台实现
    4.1 松耦合仿真场景实现
        4.1.1 基于松耦合的双模节点实现
        4.1.2 松耦合融合网络的搭建
    4.2 松耦合融合仿真平台的验证
        4.2.1 双模节点与 WLAN 节点的仿真比较
        4.2.2 双模节点与 UMTS 节点的仿真比较
        4.2.3 双模节点在松耦合场景中的切换
    4.3 紧耦合仿真场景实现
        4.3.1 基于紧耦合的双模节点实现
        4.3.2 紧耦合融合网络的搭建
    4.4 紧耦合融合仿真平台的验证
        4.4.1 双模节点在 WLAN 模式下的仿真
        4.4.2 双模节点与 UMTS 节点的仿真比较
        4.4.3 双模节点在松耦合场景中的切换
    4.5 小结
第五章 UMTS/WLAN 融合仿真平台的应用
    5.1 异构融合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研究现状
    5.2 基于模糊控制的垂直切换算法验证
        5.2.1 模糊控制的切换算法概述
        5.2.2 SSVH 算法仿真
        5.2.3 SSVH 算法仿真小结
        5.2.4 松耦合场景仿真平台的应用小结
    5.3 基于混合呼叫的接入控制算法验证
        5.3.1 混合呼叫接入控制算法概述
        5.3.2 混合呼叫接入控制算法仿真
        5.3.3 混合呼叫接入控制算法小结
        5.3.4 紧耦合场景仿真平台的应用小结
    5.4 选择性垂直切换算法
        5.4.1 切换因子的选取
        5.4.2 切换因子的参数设定
        5.4.3 算法流程
        5.4.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承载微网控制的蜂窝网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微电网概述
        1.1.1.1 微电网结构
        1.1.1.2 微电网的关键技术
        1.1.1.3 微电网的通信需求
        1.1.2 蜂窝通信网络概述
    1.2 选题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1.3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微网控制策略及其通信需求研究
    2.1 微电网控制策略研究
        2.1.1 分布式电源控制方法分析
        2.1.1.1 恒功率控制
        2.1.1.2 下垂控制
        2.1.1.3 恒压恒频控制
        2.1.2 微网控制策略分析
        2.1.2.1 主从控制策略
        2.1.2.2 对等控制策略
        2.1.2.3 分层控制策略
    2.2 微电网通信特点及通信需求研究
        2.2.1 微网通信承载信息特点分析
        2.2.2 微电网通信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MTS 蜂窝网络及其在微网中的仿真技术研究
    3.1 UMTS 网络框架研究
        3.1.1 网络架构
        3.1.2 协议栈模型分析
        3.1.3 传输信道分析
        3.1.4 物理信道模型分析
    3.2 UMTS 在微网中的仿真技术理论
        3.2.1 仿真情景生成原理分析
        3.2.2 仿真研究方法和规划
    3.3 UMTS 在微网情景中的仿真研究
        3.3.1 UMTS 双向传输研究
        3.3.1.1 双向传输研究方法和仿真实验设计
        3.3.1.2 下行链路性能分析
        3.3.1.3 上行链路性能分析
        3.3.1.4 环境对下行通信影响的综合分析
        3.3.2 UMTS 传输能力研究
        3.3.2.1 传输能力研究方法和仿真实验设计
        3.3.2.2 传输能力仿真数据分析
        3.3.3 UMTS 的 HARQ 机制优越性研究
        3.3.3.1 HARQ 机制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3.3.3.2 HARQ 机制仿真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MTS 多蜂窝网络切换技术研究
    4.1 UMTS 多蜂窝网络切换技术理论
        4.1.1 切换触发原因和切换分类
        4.1.2 切换过程分析
        4.1.3 切换性能评价
    4.2 UMTS 仿真模型的蜂窝切换功能设计
        4.2.1 切换功能描述
        4.2.2 切换功能设计与实现
        4.2.3 切换在微网情景中的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NSN的LTE/EPC移动通信系统的分析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
        1.2.1 论文结构
        1.2.2 主要工作
第二章 背景知识
    2.1 UMTS移动通信系统演进分析
        2.1.1 UMTS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2.1.2 UMTS Rel.4到Rel.8移动通信网络演进分析
        2.1.3 LTE/EPC主要需求和技术分析
        2.1.4 UMTS移动通信系统演进归纳
    2.2 LTE无线接入网的OFDM技术分析
        2.2.1 无线接入技术介绍
        2.2.2 OFDM技术介绍与分析
        2.2.3 OFDM主要参数分析
        2.2.4 OFDMA和SC-FDMA接入方式比较
        2.2.5 MIMO在LTE中的应用介绍
        2.2.6 OFDM数据速率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NSN的LTE/EPC网络结构分析与实施
    3.1 LTE/EPC网络结构分析
        3.1.1 网络结构分析
        3.1.2 网元及功能分析
    3.2 接口和协议分析
        3.2.1 IP承载和传输的模型结构
        3.2.2 无线网络接口协议和传输层
        3.2.3 LTE无线网络接口分析
        3.2.4 EPC网络接口分析
    3.3 移动性管理和连接管理分析
        3.3.1 移动性位置和状态管理
        3.3.2 跟踪区(TA)的更新过程分析
        3.3.3 LTE/EPS的切换过程分析
    3.4 基于NSN设备的LTE/EPC系统的实施方案
        3.4.1 NSN的移动管理实体MME实施方案
        3.4.2 NSN网络网关(SAE GW)的实施方案
        3.4.3 NSN的eNodeB的实施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NSN的LTE无线接入网的分析与实施
    4.1 NSN的ENODEB的功能分析
        4.1.2 NSN的eNodeB设备模块
    4.2 NSN的演进基站的开通集成分析与实施
        4.2.1 开通集成过程分析
        4.2.2 开通集成过程的实施和测试
    4.3 小结
第五章 LTE中OFDM接入技术的仿真设计和实现
    5.1 LTE移动通信系统中OFDM发射和接收机基本结构分析
        5.1.1 发射机基本结构分析
        5.1.2 接收机基本结构分析
        5.1.3 发射机功能模块划分
    5.2 OFDM发射机通信系统仿真设计和实现
        5.2.1 数据产生(Data Source超级模块)模块及其仿真波形
        5.2.2 QPSK星座图映射(Modulation Mapper超级模块)
        5.2.3 IFFT变换(IFFT超级模块)
        5.2.4 信号转换和滤波(I/Q Split and Filter超级模块)
        5.2.5 系统建模
    5.3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面向M2M的UMTS仿真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UMTS系统概述
    2.1 UMTS子系统的划分
    2.2 WCDMA的演进
    2.3 UMTS业务类型
    2.4 UMTS网络结构
        2.4.1 核心网络
        2.4.2 无线接入网络
        2.4.3 终端用户设备
    2.5 UMTS系统的帧结构
    2.6 基本信令流程
        2.6.1 流程的分类
        2.6.2 基本信令流程总体描述
        2.6.3 UE的状态
        2.6.4 RRC连接建立流程
        2.6.5 信令建立流程
        2.6.6 RAB建立流程
        2.6.7 呼叫释放流程
        2.6.8 寻呼流程
第三章 M2M业务建模
    3.1 M2M业务的特征与分类
        3.1.1 M2M业务的特征
        3.1.2 M2M业务的分类
    3.2 M2M业务建模方法
        3.2.1 Session级建模
        3.2.2 Packet级建模
        3.2.3 Packet模型简化
        3.2.4 建模方法特征分析
    3.3 M2M业务组相关性建模
        3.3.1 基于均匀分柿的相关性模型
        3.3.2 基于高斯分布的相关性模型
    3.4 考虑了信令开销的M2M业务源建模
第四章 UMTS系统级仿真平台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仿真机制
    4.3 事件的定义及触发关系
        4.3.1 事件的定义
        4.3.2 事件的触发关系
    4.4 仿真系统模块划分及其实现方案
        4.4.1 业务源生成模块
        4.4.2 随机接入模块
        4.4.3 寻呼模块
        4.4.4 接纳控制模块
        4.4.5 功率控制模块
    4.5 仿真流程
    4.6 UMTS系统基本仿真场景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寻呼容量仿真
        5.1.1 仿真假设
        5.1.2 仿真结果
        5.1.3 仿真结论
    5.2 CELL-FACH状态下的M2M业务传输
        5.2.1 仿真假设
        5.2.2 仿真结果
        5.2.3 仿真结论
第六章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UMTS无线接口协议性能研究和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环境下LTE-A越区切换方法研究[D]. 钟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 饶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3]异构无线网络基于预设期望值的自适应垂直切换[D]. 梁巧君. 深圳大学, 2019(11)
  • [4]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D]. 祖健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基于滤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在前传光网络的应用[D]. 加伟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基于ZigBee与UMTS混合网络的仿真研究[D]. 周雷.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7]基于OPNET的3G/WLAN融合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定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承载微网控制的蜂窝网络技术研究[D]. 闫彦含. 天津大学, 2012(07)
  • [9]基于NSN的LTE/EPC移动通信系统的分析与实施[D]. 石翠萍.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10]面向M2M的UMTS仿真平台开发[D]. 王虓.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UMTS无线接口协议性能研究与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