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各厂商芯片组发展计划

2001年各厂商芯片组发展计划

一、2001年各厂商芯片组开发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媛[1](2019)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文中指出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领域将迎来一场智能化革命,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应对新工业革命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我国也迎来新工业革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由此提出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进而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智能制造这一主导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智能制造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技术进步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熊彼特和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智能制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对智能制造的内涵、产生动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技术-经济范式进行分析;二是,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性产业——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全球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三是,对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衡量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并进行国别和分行业的比较分析;四是,对美国、德国、日本智能制造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有益的经验借鉴。首先对其智能制造赖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进行分析,其次对其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对这三个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并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五是,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产业发展、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同时剖析了中国智能制造在发展基础、创新能力、推进机制、企业主体引领、政策规划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六是,提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即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建设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要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以及实施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总之,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实现技术跃升及经济实力赶超的重要契机,应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工业革命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发展演化特征,把握各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态势、能力水平以及具体的推进战略,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劣势,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和国家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张含波[2](2013)在《移动终端芯片公司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终端是整个移动通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和繁荣,不仅直接促进移动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和收入增长,同时也带来最终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所以吸引了众多公司参与移动终端行业的研发和生产。作为这一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终端芯片平台厂商在整个移动终端平台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它提供最核心的应用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射频收发器、电源管理等核心的硬件芯片和稳定运行的配套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移动终端的芯片组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移动终端的性能。本文第一章对移动通信终端行业的现状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将业内公司划分为国内、国外战略阵营,拟定研究内容为移动终端芯片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在介绍了相关基本概念后,给出具体的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对整个移动芯片行业进行了综合的分析,通过分析各家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和营收增长情况,找出了行业中的典型公司,然后对研究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规划。第三章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列举出整个行业的成功因素后,并给出针对各家企业的具体的分析方法。第四章,运用领导厂商分析法对高通公司进行了领先优势和独特经营模式的分析,最后找出其关键成功要素。第五章,运用竞争分析法对联发科技公司针对性地分析其竞争策略,找出其关键成功要素。第六章,运用企业本体分析法从行业竞争性、公司战略对展讯通信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找出其关键成功要素。第七章对各家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中国公司的发展建议,同时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李进明[3](2013)在《台湾信息科技产业的理论与战略研究分析》文中提出台湾信息产业系统芯片厂商正面临国际间其它竞争者的威胁。系统芯片厂商如何获取知识以维持竞争优势已成为业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根据资源基础与知识管理两大理论,以台湾系统芯片厂商威盛与矽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系统芯片厂商的知识获得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厂商所需知识的特定性愈高,宜采取内部研发或外部高度承诺模式。厂商的资源能力不如国际大厂且依赖产业领导者的资源,最好采取外部的中高度承诺模式。威盛的资源能力较佳,在知识取得策略方面,较倾向于高度承诺的购并或合资模式。矽统的资源能力较弱,较偏好中高度承诺的技术移转模式,但为了快速取得外部的必要资源,矽统也会采取高度承诺的购并模式。

张云伟[4](2013)在《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研究 ——以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交通与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性空前加大。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成为新时期重要的经济现象,不少中小型企业也将其研发、生产嵌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之中。受其影响,产业集群的开放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在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不同经济体产业集群之间相互联系成为新时期全球经济空间组织的一道风景线,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分析不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的前提条件、合作机制、演化机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论文以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重点项目“张江建成世界一流高新区的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项目“浦东新区志张江高科技园区卷编制”、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构建浦东开放型创新体系研究”、上海张江集团“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十大亮点”等研究课题为支撑,在2010年至2013年2月的时间内对张江高科技园区内2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及上海半导体协会、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张江集团等部门进行了30多次访谈和调研,为本文顺利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网络的空间范围来看,经济地理学者比较关注以地方网络为主的产业集群理论和以全球联系为主的全球生产网络两大理论流派。Allen Scott等产业集群论者对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内涵、组成结构、合作机制、类型、演化机理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近年来,Harald Bathelt等部分学者也开始重视外部联系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关注产业集群外部联系机制及其影响。Peter Dicken等全球生产网络论者则主要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内涵、结构、治理机制、跨国公司与国家制度的相互作用等。然而,无论是新区域主义者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还是贸易理论演化而来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都无法解释位于不同经济体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的经济空间组织现象,更没有解释这种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联系的机理和过程。本文在借鉴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超越产业集群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全新分析框架,系统阐述了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概念及内涵、发生机制、前提条件、制约因子、组成结构、合作机制与演化机理等。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张江与新竹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第一,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提升了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本文认为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指的是在不同地区具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两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A与产业集群B)通过正式或非正式联系形成的空间组织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地区优势,更高效地整合创新资源。他们所依托的制度可能相同,也可能差异较大。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具有地域不连续性、相互依赖性、制度复杂性等特征,由位于不同经济体的两个产业集群和外部通道构成。产业集群包括了企业、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等微观主体、地方网络、及其所依托的制度与文化。外部通道不仅包括网络内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包括与其他地区的正式或非正式联系。这种网络组织构架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群之间分工合作,推动经济整体创新发展。第二,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具有一定前提条件与制约因子。虽然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产业集群外部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之间都能形成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不同经济体的产业集群之间进行合作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相似的产业基础、不同的区位条件、大量的FDI、不同的技术等级等。不同产业集群所依托的制度对于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作用并不相同。相异的文化会制约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网络权力与跨界技术社区推动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演化。组织邻近与关系邻近是不同经济区产业集群相互作用的两种表现方式。具体来说,外部通道分为FDI、上下游合作、人才跨界流动三种形式,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通过这三种联系形式实现两地资源高效整合与快速创新发展。网络权力、市场等因素通过推动外部通道的发展促进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与发展。在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制度与文化起着一定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根据不同经济体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密切程度与外部通道发育情况,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孕育、发展、成熟、衰退、消亡或复兴五个阶段。在孕育期,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中的一个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另一个产业集群刚刚起步;通过企业家异地创业或跨国企业异地建立分支机构,落后区域获得初步发展,不同经济体产业集群之间初步形成合作联系。进入发展阶段后,外部通道逐渐增多,产业集群A与B内跨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多,产业集群之问的跨界合作更加密切;在跨国企业分支机构网络权力的影响下,后发地区吸引产业集群A内上下游企业进入,推动地方网络逐渐形成,促使产业集群B形成。在成熟阶段,外部通道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跨界联系,而且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及核心企业家的人才跨界流动;产业集群B获得快速发展,创新能力迅速提升,通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产业集群A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并与产业集群A形成上下游合作联系。产业集群A与B通过正式与非正式合作,推动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走向成熟。当发生消极锁定、缺乏与外界交流时,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将进入衰退阶段。当网络内技术守门员通过与研发机构、外部技术层级更高的企业合作获得突破性技术、开发革命性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时,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则步入复兴期。第四,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已进入成熟期。从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启动至今,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共经历了孕育、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在孕育阶段(1992至1999年),受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特别是大陆投资环境和巨大市场的吸引,新竹IC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家、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流入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IC产业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IC产业技术差距非常大,主要处于全球IC产业的制造和封装领域。在发展阶段(2000年至2004年),受1999年上海市政府发布“聚焦张江”战略的鼓舞,在台资企业网络权力与大陆市场吸引的作用下,新竹IC产业集群内IC设计企业跟随进入张江,促使新竹IC产业集群内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进入张江。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制造环节在全球IC产业中占据绝对优势,设计领域也获得一定发展。在成熟阶段(2005年至今),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上下游跨界合作联系较为明显,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共同推进两地IC产业发展。在IC制造的带动下,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IC设计业也获得快速发展。同时,在技术扩散的作用下,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张江高科技园区对外开放制度设计吸引了人才、FDI,推动了张江外部通道的发展,促进了张汀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限制高端技术及大型投资项目进入中国大陆的政策,阻碍外部通道的发展,从而制约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发展。但是,由中介组织发起的“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为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合作提供了交流合作的管道,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台湾当局设置的制度障碍。这就是说,张江与新竹同祖同宗的中华文化替代了管理部门,发挥了推动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展的作用。

《个人电脑》编辑部[5](2012)在《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文中研究指明关注并熟知业界发展的读者对于英特尔Tick-Tock(嘀嗒),又称钟摆节奏肯定是耳熟能详。夸张点说,这个在2006年问世的战略,与指导业界发展数十年的摩尔定律在过去几年对于整个PC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经称得上是并驾齐驱。按照这一节奏,英特尔准时推出了采用22纳米制造工艺,代号为IvyBridge的新一代处理器——第三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随着计算平台的更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用产品也在进行着更新换代。从商用办公环境来看,IvyBridge无疑将成为未来两年主流的商用计算平台,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台式机产品,都将从IvyBridge的诸多新特性中获益。除此以外,在显示、打印以及网络技术方面,都可以看到诸多新应用在逐步被用户采用。为了让您在商用产品采购中有更多的参考,我们在商务专刊中针对计算平台、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云计算、显示设备、打印设备以及网络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希望在您制定采购计划时能够有所帮助。

钱春华[6](2012)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集成电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对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0年随着国务院发布18号文件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54号文件,我国大陆和上海兴起了集成电路产业的新一轮发展高潮。在这十年中,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各主管部门又不断颁布各项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当前,我国不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而且对世界半导体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上海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成为我国乃至亚洲、世界主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在2008至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和全球半导体市场深度衰退中,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率先复苏,而且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全国和全球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充分显示了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的巨大作用。然而,在贯彻落实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措施方面,各地区、各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采用比较分析、scp分析、动静态结合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世界主要集成电路产业的国家(地区)和我国以及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政策变革等进行梳理、比较,发现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下一步的产业建设提高参考意见。第一章为文献综述,阐明了相关概念、特点、发展规律及相关文献概述,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第二章为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分析,阐述了美国、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模式、特点和主要政策措施等。第三章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SCP分析,对“十五”、“十一五”期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分别阐述了产业政策、投融资环境、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对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结论,指明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建议思考。

鄢显俊[7](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吴聘奇[8](2008)在《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IC产业是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高风险行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子、娱乐、军工等方面。由于IC技术处于现代科技的核心地位,因此IC产业的发展程度常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的水平。为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IC产业的发展。台湾的IC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现已成为世界重要的IC产业基地。其集成电路代工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都居世界之首,IC设计领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尤以代工领域占据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让人刮目相看。况且,在台湾IC产业的快速成长过程中,创造了逆向发展、垂直分工、科技赶超、政策引领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IC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和总结台湾IC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发展趋势,对了解世界IC产业的发展脉络和台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理论层面上,研究台湾的IC产业,有利于深化认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总结出IC产业的最佳发展模式。大力发展IC产业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化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转移IC产业的热点地区,IC产业发展迅猛,特别在晶圆代工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IC设计领域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深入探索台湾IC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我国IC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实践价值。本文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研究对象及其特性作出解释,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架构,归纳出几个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在第二章中,本研究在吸收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学习曲线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当今IC产业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对IC产业进行研究的不转型模式和以威盛为代表的Fabless专业模式。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第六章即在空间尺度上对台湾的IC产业发展做出研究,分析了台湾IC产业的空间扩散态势。以台湾IC产业的岛内布局为起点,以台湾IC产业的全球扩散为指向,重点讨论了台湾IC产业的大陆布局和扩散动因。台湾IC产业的岛内布局呈现出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核心的源头集聚,而在全球扩散中则呈现明显的中国大陆布局指向。在经济位势、市场位势、技术位势的三大位势选择下,台湾IC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高度特殊性,即IC制造企业的布局扩张带有极其慎重的战略决策意识,对所在区位的投资环境要求也格外严格,不仅考虑到生产所需的材料来源、环境要求、智力环境等因素,还受到其产业链上下游其它企业布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跟随性。与传统的电子制造业相比,IC制造业在布局定位之后二次转移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具有极强的区位根植性。随后表明,当局政策成为台湾IC产业对外扩散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发现了台湾IC企业规避政策障碍所进行的间接扩散规律。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七章与第八章。第七章对台湾IC产业对大陆IC产业发展的启示进行探讨。在分析中国大陆IC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台湾IC产业对大陆的影响在于高低阶的分工与协作;同时就中国IC产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进行分析,指出台湾与大陆的IC企业均面临着海外企业的竞争威胁,以及对自身定位的再思考与探索问题,并根据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选择对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的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再次的归纳与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陈文生[9](2007)在《十年前·十年后竞争与效率》文中指出 中国有句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用在IT行业的发展上来说,颇为合适。转眼间又是10年,时过境迁,拿出当年相当YY的机器出来,发现已经远远更不上时代了,回想当年,曾经是叱咤风云,称霸一时的"最佳配置",与现在比起来,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让人不得不感慨,IT行业发展速度的惊人,正好印证了一句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IT行业的可观利润引来了"狂蜂浪蝶",

Homey[10](2007)在《2006再回首》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半导体的句号、十大热门事件、十大优秀产品、十大跳票王Gather和iSupply2006年度半导体厂商排名——2006年的句号国外权威调研机构Gartrier最新报告显示,尽管英特尔今年的营收额下滑了9.5%,但仍然保持着全球最大半导体厂商的称号。

二、2001年各厂商芯片组开发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各厂商芯片组开发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智能制造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智能制造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一、技术进步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理论
        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熊彼特创新及经济周期理论
        二、弗里曼工业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理论
        三、佩雷斯技术-经济范式及技术革命周期演化理论
        四、其他新熊彼特学派学者的创新和演化经济学理论
第二章 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
    第一节 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内涵界定
        一、有关智能制造的定义概述
        二、本文对于智能制造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智能制造产生的动力分析
        一、技术进步是智能制造产生的根本动力
        二、经济危机是智能制造产生的催化剂
    第三节 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一、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
        二、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第四节 智能制造的技术-经济范式体系
        一、范式及技术-经济范式概念界定
        二、技术革命的划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变迁分析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
第三章 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全球发展态势比较分析
    第一节 集成电路和传感器产业
    第二节 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产业
    第四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第四章 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第一节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一、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
        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直接消耗系数
        三、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概念及其对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表征
    第二节 相关产业的界定
        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界定
        二、机械自动化产业的界定
        三、制造业的行业界定
    第三节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及数据来源
        一、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二、研究的国别及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各国智能制造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二、分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三、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析
第五章 典型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
        一、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及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
    第二节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工业4.0战略
        一、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及工业4.0发展战略
    第三节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及新机器人战略
        一、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日本新机器人战略及互联工业倡议
    第四节 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一、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相同点
        二、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不同点
        三、几点启示
第六章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概述
        一、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三、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持续发展
        四、企业积极参与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五、各地方政府主动对接智能制造发展
    第二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薄弱,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二、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三、智能制造推进平台缺失
        四、企业的主体引领作用不突出
        五、政策规划相对宽泛,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
        六、相关教育和人才缺失
第七章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发展目标: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
        二、创新主导力量: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三、涵盖领域: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
        四、重点环节和思路: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
        二、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
        三、健全智能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完善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保障
        五、强化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移动终端芯片公司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移动终端芯片行业现状
    2.1 移动终端芯片公司竞争格局
    2.2 移动终端芯片公司营收现状
        2.2.1 行业主要公司营收状况
第三章 移动终端芯片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确认
    3.1 关键成功因素法理论
        3.1.1 关键成功因素的确认方法
        3.1.2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步骤
    3.2 移动终端芯片行业成功因素确认
        3.2.1 成功因素的确认
    3.3 关键成功因素确认
第四章 产业领导厂商分析法
    4.1 高通简介
    4.2 财务状况
    4.3 公司经营模式
    4.4 发展前景
    4.5 关键成功因素确认
第五章 竞争分析法
    5.1 联发科技简介
    5.2 最新财务状况
    5.3 竞争策略
        5.3.1 交钥匙方案
        5.3.2 价格优势
    5.4 关键成功因素确认
第六章 企业本体分析法
    6.1 展讯通信简介
    6.2 财务分析
    6.3 行业的竞争性分析
        6.3.1 波特五力模型介绍
        6.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6.3.3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6.3.4 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6.3.5 替代品的威胁
        6.3.6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6.4 公司战略分析
        6.4.1 技术战略
        6.4.2 公司层战略
    6.5 关键成功因素确认
第七章 关键成功因素的总结归纳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给本土芯片公司的建议
    8.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3)台湾信息科技产业的理论与战略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资源基础理论
        1. 资源内涵与类型
        2. 资源基础的策略选择
    (二) 知识管理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2. 知识取得策略
    (三) 厂商资源与知识取得策略
    (四) 产业概况
        1. 系统芯片
        2. 全球系统芯片的产业结构
        3. 台湾系统芯片厂商的发展概况
        4. 系统芯片产业特性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架构说明
        1. 公司资源
        2. 知识取得策略
    (二) 研究程序
    (三) 研究个案的选择
    (四) 个案数据搜集方式
四、个案描述与分析
    (一) 个案描述
        1. 厂商基本资料
        2. 公司资源
        3. 知识取得策略
    (二) 个案综合分析说明
五、命题归纳
    (一) 知识特性与知识取得策略
    (二) 公司资源与知识取得策略
六、结论与管理涵意
    (一) 结论
    (二) 管理涵意

(4)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研究 ——以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问题及创新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4 可能的创新点
1.3 基本概念
    1.3.1 网络
    1.3.2 跨界合作
    1.3.3 企业网络
    1.3.4 产业集群
    1.3.5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
1.4 研究基础与方法
    1.4.1 研究基础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
2.1 产业集群
    2.1.1 产业集群概念
    2.1.2 产业集群类型
    2.1.3 产业集群理论缺陷
2.2 产业集群外部联系
    2.2.1 外部联系的微观主体
    2.2.2 外部联系的主要方式
    2.2.3 外部联系的主要类型
    2.2.4 外部联系的作用效果
    2.2.5 外部联系与本地蜂鸣的作用对比
2.3 全球生产网络
    2.3.1 全球生产网络概念与内涵
    2.3.2 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
    2.3.3 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
2.4 研究评述 第3章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经济地理学基础
3.1 实践社区与人才环流
    3.1.1 实践社区概念及内涵
    3.1.2 实践社区特征
    3.1.3 人才环流与技术社区
3.2 网络权力与技术守门员
    3.2.1 网络权力
    3.2.2 技术守门员
3.3 演化经济地理学
    3.3.1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则
    3.3.2 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目的及基本框架
    3.3.3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主张
    3.3.4 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层面
    3.3.5 产业集群发展的演化经济地理学解释 第4章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前提条件与形成机制
4.1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的背景
    4.1.1 第三次科技革命
    4.1.2 跨国企业全球投资
    4.1.3 贸易自由化
    4.1.4 经济转型与对外开放
    4.1.5 全球化与地方化融合
4.2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的前提条件与制约因子
    4.2.1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生的前提条件
    4.2.2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生的制约因子
4.3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机制
    4.3.1 基于人才流动的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机制
    4.3.2 基于跨区投资的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机制
    4.3.3 基于贸易的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机制 第5章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合作机制及演化
5.1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组织结构
5.2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合作机制
    5.2.1 组织邻近与跨界企业网络
    5.2.2 关系邻近与跨界技术社区
    5.2.3 制度重构与文化适应
5.3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演化机理
    5.3.1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孕育阶段
    5.3.2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展阶段
    5.3.3 跨界产业集群之问合作网络成熟阶段
    5.3.4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衰退、消亡或复兴 第6章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前提条件
6.1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集群布局
    6.1.1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演变
    6.1.2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细分领域
    6.1.3 集成电路产业全球空间格局及全球生产网络
    6.1.4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6.2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跨界合作的前提条件
    6.2.1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发展背景
    6.2.2 张江与新竹相似的产业基础
    6.2.3 张江与新竹不同的区位条件
    6.2.4 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丰富的FDI
    6.2.5 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不同的技术水平
    6.2.6 张江与新竹的制度与文化作用 第7章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演化
7.1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孕育阶段
    7.1.1 新竹IC产业集群出现与发展
    7.1.2 企业家迁移推动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跨界合作初步形成
    7.1.3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资源优势初步整合
    7.1.4 张江与新竹制度的不同作用
7.2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展阶段
    7.2.1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链逐步完善
    7.2.2 市场与网络权力吸引企业跨界迁移推动外部通道扩张
    7.2.3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深化合作发展
    7.2.4 张江制度促进与新竹制度阻碍作用
7.3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成熟阶段
    7.3.1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走向成熟
    7.3.2 企业上下游跨界合作与人才流动推动外部通道走向成熟
    7.3.3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跨界融合发展
    7.3.4 中介机构跨界合作制度的推动作用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提升了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
    8.1.2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需要一定前提条件
    8.1.3 网络权力与跨界技术社区推动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演化
    8.1.4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进入成熟期
8.2 主要创新点
    8.2.1 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第三大经济空间组织关系
    8.2.2 修正了区域合作中的错位竞争理论
    8.2.3 重新审视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8.2.4 重新阐述了距离在经济地理学中的意义
8.3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6)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特点
    二、 分类
    三、 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文献研究
    一、 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二、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较低
    二、 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正逐渐丧失
    三、 产业规模小,没有领军性企业
    四、 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分析
第一节 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一、 产业发展现状
    二、 产业发展模式
    三、 产业政策特点
    四、 主要政策措施
第二节 亚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一、 日本
    二、 韩国
    三、 台湾地区
    四、 新加坡
    五、 印度
第三节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
    二、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
    三、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
    四、 我国集成电路市场的产品结构
    五、 我国集成电路市场的应用结构
    六、 我国集成电路的进出口
    七、 我国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
    八、 我国集成电路的细分市场
第四节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分析
    一、 产业发展模式
    二、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发展的沿革
    三、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的特点
    四、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五、 18 号文件颁布 10 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取得成就 第三章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 scp 分析
第一节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一、 集成电路设计业
    二、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
    三、 封装测试业
    四、 设备材料业
第二节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一、 产业投资
    二、 企业及从业人员
第三节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一、 上海集成电路市场现状
    二、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主要指标分析 第四章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第一节 产业政策对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投融资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才队伍对发展的影响
    一、 人才队伍总体情况
    二、 人才薪酬情况
    三、 人才政策和举措
    四、 人才教育和培养
第四节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对发展的影响
    一、 上海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成果
    二、 上海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第五节 产业园区建设对发展的影响
    一、 各产业园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
    二、 产业园区对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促进作用
    三、 产业园区对上海集成电路发展的不足
第六节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发展的影响
    一、 开发集成电路新工艺新技术
    二、 提供集成电路测试环境和服务
    三、 提供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服务 第五章 结论
一、 加大集成电路产业优惠扶持力度
二、 加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强度
三、 优先开发集成电路关键前沿技术
四、 加大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7)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特性
    (一) IC产品的基本分类
    (二) IC产业的主要特性
    (三) IC产业的环节分解
    (四) IC产业的下游延伸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架构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一) 创新点
    (二) 研究局限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
    (二) 产业生命周期
    (三) 企业生命周期
第二节 学习曲线理论
    (一) 学习曲线的概念解释
    (二) 学习曲线的理论发展
    (三) 学习曲线的实证应用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理论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第四节 IC产业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 发达国家的研究
    (二)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
    (三) 中国大陆的研究
    (四) 研究展望 第三章 世界IC产业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发展阶段性
    (一) 发展简史
    (二) 发展阶段
第二节 内在周期性
    (一) 决定因素
    (二) 周期图谱
    (三) 近年发展分析
    (四) 短期发展预测
    (五) 产业成长空间
第三节 未来趋势性
    (一) 产业整合趋势:大者恒大
    (二) 企业战略趋势:分合轮替
    (三) 市场变迁趋势:角色更新
    (四) 空间迁移趋势:西业东渐
第四节 国际案例
    (一) 美国
    (二) 日本
    (三) 韩国
    (四) 欧洲 第四章 台湾IC产业的成长背景与全球地位
第一节 成长背景
    (一) 产业转型与升级要求
    (二)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一) 成长阶段
    (二) 发展特征
    (三) 主要企业
第三节 全球地位
    (一) 全球市场地位
    (二) 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 技术进步态势 第五章 台湾IC产业发展模式与案例实证
第一节 世界IC产业的发展模式演化
    (一) System House模式(系统厂商模式)
    (二) IDM模式(整合组件制造商模式)
    (三) Fabless & Foundry模式(晶圆代工厂商模式)
    (四) Fabless/Fab-lite模式(无晶圆厂和晶圆厂轻省化模式)
第二节 台湾IC产业的角色嵌入
第三节 不同模式选择下的案例实证
    (一) Foundry成长模式——以台积电为例
    (二) IDM转型模式——以联电为例
    (三) Fabless专业模式——以威盛电子为例
第四节 未来发展模式预测 第六章 台湾IC产业的空间扩散
第一节 岛内布局——源头集聚
第二节 全球扩散——大陆指向
    (一) 全球地域迁移
    (二) 大陆扩散指向
    (三) 大陆布局现状
第三节 空间扩散的机制和布局选择
    (一) 经济位势
    (二) 市场位势
    (三) 技术位势
    (四) 地方根植性
第四节 当局政策影响:扩散中的冲突
    (一) 对大陆经贸投资政策的历史变迁
    (二) 政策障碍所造成的损失
    (三) 台资IC企业的应对选择 第七章 对大陆IC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
    (一) 发展现状
    (二) 忧患分析
    (三) 世界影响
第二节 台湾IC产业对大陆的影响
第三节 选择与启示
    (一) ODM与OBM的矛盾
    (二) DMS与EMS的选择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1年各厂商芯片组开发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D]. 王媛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移动终端芯片公司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分析[D]. 张含波.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3]台湾信息科技产业的理论与战略研究分析[J]. 李进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 [4]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研究 ——以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为例[D]. 张云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
  • [5]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2(06)
  • [6]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钱春华. 华东政法大学, 2012(01)
  • [7]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8]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D]. 吴聘奇.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9]十年前·十年后竞争与效率[J]. 陈文生. 电脑自做, 2007(08)
  • [10]2006再回首[J]. Homey. 电子与电脑, 2007(Z1)

标签:;  ;  ;  ;  ;  

2001年各厂商芯片组发展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