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卫家具成为市场热点——2001-2002年全国厨卫家具技术与市场对话研讨会旁记

厨卫家具成为市场热点——2001-2002年全国厨卫家具技术与市场对话研讨会旁记

一、厨房、卫生间家具已成市场热点——2001-2002年全国厨房、卫生间家具技术与市场对话研讨会侧记(论文文献综述)

陈欢[1](2019)在《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文中提出早期保教是保障儿童身心安全与健康、奠定儿童终身学习基础的社会公益事业,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早期保教是促进社会公平、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大民生工程。但是,囿于公共财政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如何实现早期保教优质普惠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我国在过去的30年里推进了学前教育市场化,依靠社会力量实现了供给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普及水平的稳步提升。但同时也要承认,我国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在市场化过程中又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和部分私立幼儿园价格虚高、过度营利等市场失灵的问题。在党和国家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全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耦合路径,是实现公办民办并举、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的必然诉求。英格兰0-5岁早期保教虽然也主要由社会力量供给,但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已经基本普及了优质的服务。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失灵的困境,基于市场参与者有机联动的微观经济学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的史料收集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的史料分析方法,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进程进行了历史研究。研究发现,英格兰政府从参与市场和塑造市场两个维度,构建了以直接供给、委托代理、规制管理、市场支持和市场信息五大干预杠杆为主轴的市场失灵干预框架。本研究根据该框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与保教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对三大历史阶段的比较分析和对干预成效的评鉴,为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治理提出了启示与借鉴。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对英格兰政府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进行了学理分析。本章阐述了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并基于对早期保教服务私人与社会价值的分析,说明了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特殊性、必然性和可采取的应对举措。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的目的是通过建设“有为政府”实现“有效市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规避市场失灵。第二章描绘了1948年至1997年,英格兰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的历史阶段。本章分别追溯了英格兰公立、私立早期保教服务的产生缘起,说明了公立供给兜底功能的由来,以及私立供给多样性的原因。英格兰政府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对私立早期保教强制注册和督导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由于规制管理十分有限而且不成系统,原生早期保教市场呈现学位供给地域均衡性差、保教质量稳定性低的特征。第三章呈现了1997年至2007年,英格兰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儿童中心和早期卓越中心赋予了公立保教全新的时代意义,免费学位政策则通过购买私立部门的服务刺激了私立供给的增长。在市场塑造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法定质量标准、师资从业标准和注册督导制度为内容的规制体系,并确立了市场支持结构的基本形态。地方治理是这一阶段在中央统筹下产生的新事物,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历经了从伙伴关系成员到民主战略领导的转变。全面干预取得了卓越成效,推动了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实现了质量的基本稳定和供需的基本平衡。第四章追溯了2008年至2018年,英格兰政府深化改革但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强化了公立部门的兜底功能,扩大了学位购买的范围并提高了拨款透明性,但整体参与程度因财政紧缩而降低。在市场塑造方面,不断修订以儿童为中心的法定质量标准及其配套的监管制度和师资要求,不断扩大家庭保教支出补偿范围。在地方治理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协同委托市场管理流程,加强了保教信息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但解除了地方政府质量支持的法律责任。继承既有干预框架、深化市场作用的改革思路引发了早期保教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第五章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进行了评鉴,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本章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1948年以来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政策工具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虽然英格兰政府基本有效应对了市场失灵,但只有超越市场话语体系、深化政府才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基于英格兰经验,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在宏观治理层面应协调三大政策目标间的冲突、把握五大干预杠杆间的平衡;在中观治理层面,应注意坚守公办学前教育的价值归属、研发儿童中心的过程质量实践标准、健全注册督导制度、建设质量信息公共平台;在微观治理层面,地方政府应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切实推动供需平衡和有效支持质量提升。

田晓鹤[2](2019)在《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建筑业获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建筑实践逐步繁荣,建筑理论研究立足于西部特色,多维度、多学科、深入综合的展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以陕西省建筑理论工作者发表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而综合的分析,梳理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脉络与历程,客观地呈现其各时期的研究概况。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相关的期刊文献: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业着作,根据期刊种类和文献作者研究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来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外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学术成果分阶段地分析其文献产量及年度变化、作者群体特征、论文关键词及其变化、来源期刊特征,从而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外貌有一个比较系统与客观的展示。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就期刊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梳理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关系,对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领域剖析其研究历程与研究热点。其中,建筑设计理论是论文重点分析领域,对该类中的建筑类型设计原理与建筑思想类的期刊文献进一步深入分析,通过其不同阶段的类型侧重与关注点变化等特征,梳理出陕西省当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历程。然后,结合期刊文献的外部数据特点和理论研究特点,将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综合呈现,并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解析,分析各时期研究热点与动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历程和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整体概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阐述,为后续的工作者提供客观的基础资料。

张翼[3](2017)在《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全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最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安置了除随班就读外的绝大部分适龄特殊儿童,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骨干。我国特殊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初,建国后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校舍建设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更新完善,但特殊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并不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在规划整体布局上,教育资源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地区间学校分布不均衡,学校间差距大,建设水平不均衡;在校舍建设上针对儿童障碍特点的特殊性不明显,表现为基本沿用普通中小学建设模式,教学空间模式单一等。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得到逐步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逐步引入全纳教育、医教结合等新的教育理念。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校园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设工作,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资源的平衡。因此寻求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特殊教育蓬勃发展势态不符的是,目前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缺乏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国家科研基金支持下,经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从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入手,结合特殊教育学相关理论,对视力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及以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谱系学生和脑性瘫痪学生为主的发展性障碍学生的障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特殊儿童障碍特征影响下行为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在普通中小学校园建设体系框架下,基于缺陷补偿、安全活动、个别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的校园功能空间设计原则的空间设计策略,也即——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及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等具体五个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空间设计策略是直接面向儿童多样、不同的障碍特征提出的,策略的应用范围也不仅限于特殊教育学校,而包括更广泛有特殊儿童学习安置的各类机构和单位。随后,在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指导下,本文系统的梳理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人性化细部设计。建构了完整、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设计研究体系。首先在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了单独类型学校的校园规划布局与选址、用地建设规模、功能构成以及校园布局的设计要点。然后在建筑设计层面上,针对校园教学生活的需要,指出功能建筑的构成包括教学用房、康复用房、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体育场馆四类,并逐一详细讨论了每个功能分类中不同功能用房的使用需求和设计要点,并给出相应的建设参考模式。最后,在人性化设计的层面上讨论了校园无障碍体系、室内物理环境等细节设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建立了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即需要对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横向研究,着力于特殊儿童对空间的特殊需求,也必须对特殊教育学校从规划、建筑、细部设计三个层面进行纵向梳理,建立完整独立的校园建筑研究体系,最终形成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框架。本文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编入中国建工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的“特殊教育学校”章节中,期望能够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李腾[4](2017)在《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及管控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社区,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广泛存在。一方面,社区自发性建造对有限资源、当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形成的丰富的空间、地域性特征,一直被研究学者所关注;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快速发展的目标,城市管理者以全能型管控的方式集中资源进行建设,一直摈弃和极力限制不受控制的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通过对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及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基本限于对空间形态表象的分析,社区自发性建造活动本质并未得到充分解析,缺乏给予建设管理者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更难以给予管控的有效建议。本文试图从“自发、自觉”的哲学元命题入手阐述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合理性根基。社区自发性建造首先是“自发”层面的自由实践。其次是建造者所受到的空间、社会关系、政策的影响与限制,并自觉控制社区自发性建造。这个过程中,空间、社会关系、政策的限制,是社会公共交往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因此社区自发性建造不是完全自由的建造行为,必然有其公共性基础。而社区自发性建造在组织方式上与自组织系统一致。由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哲学元命题引出公共性理论以及自组织理论,并引入到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框架中,将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定义表述为:以社会领域主体主导的,对政治领域以及市场领域建设的有效补充的建造行为,同时接受权利领域主体的引导,市场领域主体共同参与。当下社区自发性建造存在严重的公共性问题。首先,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空间公共性不足导致自下而上的社区自发性建造意愿旺盛;其次,社会领域组织能力低下,社区自发性建造存在混乱建设,主体公共性不足难以形成有序的自组织机制;最后,权力领域主体公共政策制定脱离社会领域主体真实需求,政策公共性不足以致难以有效实施,或强制实施过程中容易滋生社会矛盾。因此本文试图建立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理论,并从空间公共性、主体公共性、政策公共性三个方面,结合实际案例经验分别进行基于公共性提升的社区自发性建造引导与管控策略研究,给予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等方面的设计者、管理者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研究分为七个章节。其中第一章阐释了研究缘起、对象及概念界定,总体梳理了全文框架以及理论研究路径。第二章总体梳理了社区自发性建造的研究综述,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价,得出理论研究的缺失。并通过对社区自发性建造哲学元命题的探讨,引入当代公共性理论与复杂性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具有明显自组织特征的社区自发性建造有着公共性本质。第三章基于公共性与自组织理论演化成果,构建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理论,通过对理论的阐释、内涵的延展以及发展趋势判断,总结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的三个层面:空间公共性、主体公共性、政策公共性。并指明在当下,公共性问题是社区自发性建造的核心问题。第四章至第六章,从空间、主体、政策公共性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结合实际案例分别研究对社区自发性建造的管控策略,力图构建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的社区自发性建造管控策略。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创新性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本研究拓展了社区自发性建造的研究范畴,将公共性与自组织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架构引入社区自发性建造中来,并从公共空间导控、多元共同体建设(尤其是建筑规划师的作用)、适度管控的公共政策多方面进行社区自发性建造管控,提升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研究成果对破除城乡二元格局、扭转依赖政府主导建设思维惯性、协调公众与公共管控间矛盾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在当下火热的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等社区层面的建设发展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社区层面提高公共性,增强集体组织能力,建设更好地人居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梅[5](2014)在《维吾尔戏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维吾尔戏剧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以其独特的戏剧个性在中国剧坛独树一帜。无论作为戏剧本体,还是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审美,维吾尔戏剧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就维吾尔戏剧的形成、历史、本体、剧作等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论证。维吾尔戏剧是在维吾尔传统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周边兄弟民族优秀戏剧文化而来的。维吾尔传统文化是维吾尔戏剧形成的内部条件,民间曲艺与维吾尔叙事诗、民间乐舞与“十二木卡姆”、民俗活动与“麦西热甫”等都是构成维吾尔戏剧的重要因素和流播场域;周边国家及民族戏剧文化和抗战时期的“话剧运动”是促成维吾尔戏剧诞生的外部条件。它以20世纪30年代《艾里甫与赛乃姆》为形成标志,历经新中国到“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与创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重振和突围,维吾尔戏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丰富独特的剧目和剧本体制,“诗、乐、舞、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表演风格,“一曲多用”的音乐创作体制和民族唱腔及乐器,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台美术等,共同构成了维吾尔戏剧“独具风标”的,融民族性、地方性为一体的美学特征。笔者欲结合戏剧戏曲学,借鉴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在对维吾尔戏剧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理清维吾尔戏剧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形成轨迹及构成因素,针对维吾尔戏剧的剧本、音乐、舞台和表演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代表作家及剧作的具体分析,突出维吾尔戏剧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揭示维吾尔戏剧在中国戏剧坐标中“和而不同”的典范美学意义。

李勤[6](2013)在《宜居背景下北京保障性住区营建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居住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生活要素。但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住房制度市场化进程的日趋深化,城市房价不断攀升,造成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无力购买住房。为了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问题,中央政府于1998年确立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北京作为我国最早进行保障性住区建设城市之一,经过10多年的不断实践发展,现已逐步形成了由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共同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随着北京市大量的保障性住区建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紧张问题,对城市发展乃至和谐社会的做出一定的贡献。然而,在快速建造的背后,我们也发现在保障制度、规划设计、后期管理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人住进规划良好,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宜居性保障住区是规划设计人员应该关注的。本文以北京市6所保障性住区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个案,通过访谈、拍照、统计记录和问卷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深入分析了目前北京的保障性住区建设的现状,并重点关注了居民在住区空间中的行为需求以及邻里关系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将规划设计视野拓展到北京城市空间大系统和社会发展的领域中,深入分析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人文、技术等诸多因素,并引入城市生态学、城市管理学、住区环境设计、社会心理学、生态伦理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结合国内外保障住区建设的已有经验,突破以往更多关注政治体制和户型设计的研究方法,将宜居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北京城市特征以及现代生活观念相结合,从机制的完善、城市空间的整合、住区空间的重构及建筑空间复合和适应性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索,提出有利于北京保障性居住空间科学发展的营建模式。论文共分为八章。第1章,主要建立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作了基本的论述。第2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纳,为北京保障性住区营建提供有益借鉴。第3章,回顾保障性住区建设的发展历史,分析其发展特点,并重点调研北京6所典型住区的规划设计情况,从宜居的角度找出存在的问题。第4章,对影响北京保障性住区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总结其发展趋势,提出当前制度环境下的保障住区营建的形势与挑战。第5章,从法律、土地供应、融资、分配等多方面研究北京保障性住区的保障机制建设。第6章,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阐述“以人为本”在保障性住区营建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第7章,通过对欧美及台湾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保障性住区营建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的优化策略。第8章,总结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以及今后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吴本[7](2012)在《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饭店业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在走过的30余年历程中,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中档饭店群体,作为饭店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旅游接待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中档饭店要抓住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再创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建立动态的竞争反应机制。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档饭店外部竞争环境,从中档饭店企业能力、资源及动态能力机制如何匹配的视角下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档饭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中档饭店是以舒适的客房和物有所值的服务吸引中端消费人群的介于高档饭店和经济型酒店两者之间的一类饭店。在当今中国,包括传统的三星级标准的综合型饭店和部分较为高端的有限服务型饭店,日平均客房价格在200~400元人民币之间。本文第二章对中国中档饭店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档饭店增长趋势、投资主体类型、经营效益情况、营业收入构成以及客源结构变化等方面总结了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之后,对近年来新兴的中档有限服务型饭店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在业态、品牌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设计风格与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中档饭店的新、旧业态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现象以及企业能力低下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是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本文第三章对国内外中档饭店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研究灵感。本文第四章重点对中国中档饭店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构成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三大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则是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确定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对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动态能力机制和外部环境的构成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笔者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在第五章,笔者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获取了足够样本的情况下,采用SPSS16.0软件和AMOS18.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取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中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子,验证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笔者展开了第二轮问卷调研,之后将调研结果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中三者关系的路径模型。在第六章,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宏观环境主要从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环境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分别从新进入企业、替代品企业、购买者、供应商、中档饭店同行之间这五个角度对中档饭店企业面对的压力进行了剖析。如何提升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在第七章,基于之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对以下迫切需要变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不同类型中档饭店企业绩效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档饭店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其次,结合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指出中档饭店应该细分市场、精准定位,进行多渠道的营销;再次,从改进动态能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档饭店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及创新模式;第四,为了与强大的连锁品牌进行抗衡,单体中档饭店必须基于网络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可以构建以提升营销能力、提高获取资源能力、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等为主要目的的多种网络联盟方式;最后,笔者对国有三星级饭店的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盖志毅[8](2011)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晓娜[9](2011)在《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层集合住宅作为在有限土地上解决居住问题的重要手段,它的设计和建造一直受到国内外人民和专家的普遍关注。中国城市的高层集合住宅普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如何设计高效节能的高层集合住宅是建筑设计领域一个长期而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地区的高层集合住宅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中,在我国城市可持续住宅建设的紧迫性与城市住宅高层化发展的背景下,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文献综述,并提出了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与意义。第二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发展历程为主线,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影响下)所体现出的发展特征。分别从建设特点、种类特征、风格转变、平面演变的对应性发展等方面对其发展进行论述,同时也针对国家政策对高层住宅发展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第三章:通过对高层住宅小区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等方式,取得一手资料并对之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以发现当今高层住宅在设计、建造与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下面章节进行针对性优化策略设计做基础性铺垫。第四、五章:选取高层住宅设计中最重要环节套型空间与交通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与探讨。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在平面设计的层面上探讨高层住宅套型空间与交通空间设计策略。通过对大连地区主流套型、多种设计指标、住宅规范等各角度的研究,试图归纳出高层住宅套型与交通空间设计的特点、要点。并提出一些可持续性的建议,以期对高层集合住宅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蒙之[10](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图书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为诸多历史因素,国有图书出版业在图书产能、品种结构与发行终端上都一时无法满足图书市场的巨大需求,于是首先从图书出版业下游的零售环节出现了第一批民营小型书店和书摊,作为新华书店系统的“补充”力量用以解决广大读者“买书难”的问题。这些小型书店依靠灵活的机制和追逐利润的热情,有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化的民营图书发行公司,及至在2003年获得了“总发行权”,开始与新华书店“平起平坐”。几乎与此同时,更有诸多民营图书发行公司在谋求资本增值的商业理性和“刊布经典”的人文理想之双重因素作用下向图书出版的核心领域——“图书策划”渗透,逐渐诞生了一批在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领域富有竞争力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引领了当代教育理念革新与大众阅读的潮流。至2009年,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业已蔚为壮观,发行领域有民营零售网点11万家,从事图书出版策划业务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有3万家,民营图书出版业已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业名副其实的“新兴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图书出版制度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通过对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史与动因、产业布局与现状、大众出版领域的出版创新、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历史贡献等诸多问题的聚焦来探讨民营图书出版业现象。研究中力求瞻前顾后,经纬交织,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展开全面剖析。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是绪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现实背景、主要问题、研究意义、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结合时代背景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程。第三章采用截面研究的方法,首先分析了民营图书出版业基本的产业布局,然后重点对策划和发行两大环节中的代表性民营图书公司进行了评介。大众出版的发达程度代表一国图书出版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民营图书出版业在大众出版领域最为活跃,业绩最为突出,创新了我国图书出版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故第四章专门辟出用以分析民营图书出版业在大众出版领域的商业探索。第五章探讨了民营图书出版业和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和国有图书出版业之关系先后经历了补充、冲突和合作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重要阶段,民营图书出版业是国有图书出版业革新的重要驱动因素。第六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动因,在广泛的历史情境下对促进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多元变量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七章也是本研究最后一章评价和分析了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历史作用、经营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路径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图书出版业对于提高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图书出版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缓解图书出版业投资不足,进行图书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有所提升。第七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也着重对一些制约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民营图书出版业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及其作用有目共睹,然而由于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其在政治地位、社会形象、行业声望甚至媒体建构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影响民营图书出版业下一步的发展与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整合的进度和质量,损伤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整体价值。我国图书出版业想要做强做大,就应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规律的原则,释放民间的出版先进生产力,激发民间图书出版原创力,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好民营图书出版业的问题。认识是实践的先导,鉴于此,本研究力图把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起来,试图追溯其历史,探究其动因,分析其机制,剖析其本质,明确其作用,讨论其地位,希冀为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和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做强做大,达到“大繁荣”,实现“走出去”有所裨益。

二、厨房、卫生间家具已成市场热点——2001-2002年全国厨房、卫生间家具技术与市场对话研讨会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厨房、卫生间家具已成市场热点——2001-2002年全国厨房、卫生间家具技术与市场对话研讨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1)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府有效干预早期保育教育市场是多国难题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具有典型意义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一)早期保教
        (二)早期保教市场
        (三)政府干预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二)关于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三)关于英格兰早期保育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框架的学理分析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表现与早期保教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与常见表现
        (二)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二、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与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一般性策略与工具
        (二)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策略解析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路径选择与框架建构
        (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耦合视角下的路径选择
        (二)提供购买与监管引导:互动关系中的框架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1948-1996)
    一、战后英格兰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女性的觉醒
        (一)福利国家的全面建立与新自由主义改革
        (二)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保教需求的增长
    二、界定福利的边界: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直接提供
        (一)公立小学幼儿班教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二)公立幼儿学校的保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三、守护安全的底线: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规制监管
        (一)原生早期保教市场萌芽发展的历史溯源
        (二)私立保教供给强制注册制度的艰难探索
        (三)保教督导制度从无到有从分权走向集权
    四、有限干预的结果:保教市场供给不均衡质量不稳定
        (一)多元供给应需而生,地域分布均衡性差
        (二)保教实践多样,质量缺乏标准稳定性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1997-2007)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布莱尔的“新英国”
        (一)第三条道路推行的政治经济背景
        (二)第三条道路指引新工党治国方略
        (三)第三条道路关照下的保教新战略
    二、革新公平的定义: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一)成立早期卓越中心,树立保教质量典范
        (二)推广综合儿童中心,打破贫困代际循环
        (三)购买私立部门服务,强制增加保教供给
    三、塑造有效的市场: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一)明确注册督导责任主体与最低质量标准
        (二)出台法定质量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三)改革专业发展路径,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四)实行供需双侧投入,支持市场参与主体
    四、创新地方的治理: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一)作为伙伴关系关键成员,探索地方自治
        (二)成为民主战略领导,管理当地保教市场
    五、全面干预的成效:保教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且质量趋于稳定
        (一)供需基本实现平衡,资本盈利能力触顶
        (二)保教实践开始融合,保教质量趋于稳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深化改革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2008-2018)
    一、政党更迭与财政紧缩的危机时代
        (一)金融危机以后英国“消失的十年”
        (二)保育教育成为社会流动重要工具
    二、强化市场的作用: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一)重申儿童中心干预功能,转向结果公平
        (二)规范公立学位分配,精准扶持弱势儿童
        (三)扩大服务购买范围,刺激供需二次增长
        (四)免费学位拨款改革,不同部门公平竞争
    三、维护市场的运转: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一)忠实儿童中心取向,持续修订质量框架
        (二)健全注册督导制度,有效落实质量框架
        (三)应对师资数量挑战,博弈质量提升路径
        (四)补偿保教支出,鼓励家长延长就业时间
    四、规范地方的治理: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一)升级协同委托系统,完善市场管理流程
        (二)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支持质量提升的经验与解除责任的争议
    五、深化改革的影响:保教市场供需平衡质量稳定但成本高昂
        (一)供给波动平稳,灵活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二)供给成本高昂,威胁质量提升可持续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评析与启示
    一、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演变分析
        (二)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成因分析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成就、困境与展望
        (一)成就:有为政府有效应对保教市场失灵
        (二)困境:质量提升以及供给可持续性受阻
        (三)展望:深化政府主导超越市场话语体系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启示
        (一)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宏观治理的启示
        (二)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中观治理的启示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微观治理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分析
        1.2.2 .文献计量学与建筑学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研究对象的收集与分析
    2.1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的定义
        2.1.1 .期刊论文
        2.1.2 .会议论文
        2.1.3 .专业着作
    2.2 .资料收集流程
        2.2.1 .确定文献作者、研究机构
        2.2.2 .向时间的划分
        2.2.3 .期刊论文的收集
        2.2.4 .会议论文的收集
        2.2.5 .专业着作的收集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2.3.2 .内容特征分析
        2.3.3 .相关应用软件的引入
    2.4 .本章小结
3.期刊文献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1 .期刊论文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1.1 .总体概况:期刊论文的总产量与年度变化
        3.1.2 .作者群及其单位、身份特征
        3.1.3 .论文关键词及其变化
        3.1.4 .来源期刊特征分析
    3.2 .会议论文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2.1 .总体概况:会议论文的产量与年度变化
        3.2.2 .作者群及其单位、身份特征
        3.2.3 .论文关键词分析
        3.2.4 .学术会议特征
    3.3 .专业着作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3.1 .总体概况:发文量和年度变化
        3.3.2 .作者群及其机构单位
    3.4 .本章小结
4.期刊文献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1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的确定
        4.1.1 .建筑理论分类的研究
        4.1.2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的确定
    4.2 .期刊论文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3 .会议论文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4 .专业着作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背景解析
    5.1 .时代背景分析
        5.1.1 .主要政治经济背景
        5.1.2 .国内建筑思想概况
    5.2 .陕西省主要建筑理论研究工作汇总与解析
        5.2.1 .建筑理论研究总类
        5.2.2 .建筑设计
        5.2.3 .建筑历史
        5.2.4 .建筑技术
    5.3 .陕西省主要建筑理论工作者汇总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特征总结
        6.1.1 .总体特征
        6.1.2 .各时期特征总结
    6.2 .研究总结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陕西省建筑思想代表性学术成果
附录二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代表性学术成果
附录三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着作
附录四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体系的完善
        1.1.2. 教育观念的改善
        1.1.3. 建筑学专业研究的提升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社会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
        1.3.2. 特殊学生的定义与分类
        1.3.3. 特殊学生的称谓
        1.3.4. 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与分类
    1.4. 研究内容
        1.4.1. 对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学生障碍特征的理论研究
        1.4.2. 基于学生障碍特点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1.4.3. 对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空间的系统性设计要点研究
    1.5. 研究现状
        1.5.1. 作者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
        1.5.2. 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研究
        1.5.3. 特殊教育研究
        1.5.4. 素质教育模式下普通中小学的研究
        1.5.5. 国外相关研究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1. 国内首次系统完整的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理论
        1.6.2. 调研分析三大类儿童的障碍特点及对空间需求,提出空间设计策略
        1.6.3. 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工作契机
        1.7.2. 比较研究的方法
        1.7.3. 文献整理的方法
        1.7.4. 实地调研的方法
        1.7.5.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调研分析
    2.1.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
        2.1.1. 我国近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2.1.2.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趋势
        2.1.3.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动力
    2.2. 盲校调研概述
        2.2.1. 北京市盲人学校
        2.2.2. 浙江省盲人学校
        2.2.3. 上海市盲童学校
        2.2.4. 南京市盲人学校
    2.3. 聋校调研概述
        2.3.1. 广州市聋人学校
        2.3.2. 杭州市聋人学校
    2.4. 培智学校调研概述
        2.4.1.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
        2.4.2.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
        2.4.3.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
    2.5. 其他及综合类学校调研概述
        2.5.1.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2.5.2.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2.5.3. 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2.6. 国外特殊教育学校
        2.6.1. 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2.6.2. 德国艾希施泰特特殊教育中心
        2.6.3. 美国羽毛河学院
    2.7. 调研分析
        2.7.1. 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2.7.2. 选址及规模
        2.7.3. 总平面布局
        2.7.4. 功能用房
        2.7.5. 教学设施
        2.7.6. 细部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与对空间需求分析
    3.1. 特殊儿童的感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3.1.1. 障碍学生的感觉缺陷特点
        3.1.2. 感觉统合失调
    3.2. 特殊儿童的知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3.2.1. 知觉能力不足
        3.2.2. 抽象思维能力弱
        3.2.3. 空间认知能力有限
    3.3. 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特点
        3.3.1. 语言和言语障碍
        3.3.2. 过度情绪敏感
    3.4. 特殊儿童的身体发展特征及行为特点
        3.4.1. 障碍特点
        3.4.2. 对空间需求分析
    3.5. 行为需求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特殊行为的空间设计策略
    4.1. 空间设计策略的原则
    4.2. 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
        4.2.1. 教学组织的小班化策略
        4.2.2. 普通教学单元的综合化策略
        4.2.3. 教学空间的开放化策略
        4.2.4. 教学生活空间的一体化策略
        4.2.5. 康复教室的灵活化
    4.3. 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
        4.3.1. 针对视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4.3.2. 针对听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4.3.3. 针对听力障碍的交流方式补偿
    4.4. 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
        4.4.1. 噪声干扰房间的分区布置
        4.4.2. 空间节点干扰的优化处理
        4.4.3. 视线干扰的遮挡处理
    4.5. 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
        4.5.1. 增加空间表征
        4.5.2. 简化空间关系
        4.5.3. 设置触感地图
        4.5.4. 标识系统的直观化
    4.6. 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
        4.6.1. 校园总体布局有利于疏散防灾
        4.6.2. 建筑通行与疏散的合理组织
        4.6.3. 细部日常安全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选址与总平面布局
    5.1. 选址与规模
        5.1.1. 选址原则
        5.1.2. 用地条件
        5.1.3. 校园规模与指标
        5.1.4. 用地构成
    5.2. 总平面布局
        5.2.1. 布局原则
        5.2.2. 布局要点
        5.2.3. 建筑布局模式
        5.2.4. 室外场地布局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用房设计
    6.1. 功能用房的构成
        6.1.1. 功能用房的分类
        6.1.2. 功能用房的组成
        6.1.3. 功能用房的设计模式
    6.2. 教学用房
        6.2.1. 盲校普通教室
        6.2.2. 聋校普通教室
        6.2.3. 培智学校普通教室
        6.2.4. 计算机教室
        6.2.5. 美工教室
        6.2.6. 实验室
        6.2.7. 律动教室
        6.2.8. 声乐及乐器教室
        6.2.9. 劳动教室
        6.2.10. 生活技能训练教室
        6.2.11. 情景教室
        6.2.12. 直观教室
        6.2.13. 教具制作室
        6.2.14. 盲文制作室
        6.2.15. 唱游教室
    6.3. 康复用房
        6.3.1. 康复课程的设置
        6.3.2. 康复用房的种类
        6.3.3. 体育康复训练室
        6.3.4. 心理咨询室
        6.3.5. 感觉统合训练室
        6.3.6. 视功能训练室
        6.3.7. 听力检测室
        6.3.8. 智力检测室
        6.3.9. 多感官训练室
        6.3.10. 语言训练室
        6.3.11. 引导式训练室
        6.3.12. 水疗室
        6.3.13. 定向行走训练室
    6.4. 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
        6.4.1. 阅览室
        6.4.2. 宿舍
    6.5. 体育场馆
        6.5.1. 风雨操场
        6.5.2. 专项场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性化细节设计
    7.1. 无障碍设计
        7.1.1. 无障碍设计的范畴
        7.1.2. 通行无障碍设计
        7.1.3. 操作无障碍设计
        7.1.4. 认知无障碍设计
    7.2. 室内环境设计
        7.2.1. 照明设计
        7.2.2. 声环境控制
        7.2.3. 通风采暖
    7.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
    研究的创新性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学术着作
    期刊文献
    学位论文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问题一:如何基于城乡二元格局下研究城乡自发性建造共性
        1.1.2 问题二:如何转变政府主导路径依赖的发展惯性思维问题
        1.1.3 问题三:如何协调公众意愿与政府政策管控的矛盾
    1.2 研究对象: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
        1.2.1 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的定义和范畴
        1.2.2 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的特殊性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区
        1.3.2 社区自发性建造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本文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理论框架
        1.4.3 本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演化
        1.5.2 社会调查
        1.5.3 归纳分析
        1.5.4 实践案例
第2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借鉴
    2.1 理论研究思路
    2.2 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与评述
        2.2.1 城中村
        2.2.2 贫民窟
        2.2.3 社区自发性公共空间
        2.2.4 住宅自建活动
        2.2.5 违章建筑的概念
        2.2.6 新乡村建设建筑
        2.2.7 研究结论一: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缺乏理论支持
        2.2.8 研究结论二: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社会领域力量不成熟
        2.2.9 研究结论三: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与私、局部与整体关系不清晰
    2.3 溯源:哲学视野下“自由自觉”相关研究
        2.3.1“自由”是社区自发性建造合理性的基石
        2.3.2“自由”与“自觉”辩证统一
    2.4 社会政治学“公共性”相关研究
        2.4.1 对“公与私”的研究
        2.4.2 对社会结构三领域理论及社会领域的研究
        2.4.3 对公共政策的公共性问题的研究
        2.4.4 研究结论一:社区自发性建造私人空间具有公共性的可能性
        2.4.5 研究结论二: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社会领域力量不成熟
        2.4.6 研究结论三: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政策可能产生公共性问题
    2.5 复杂性理论视野下“自组织”相关研究
        2.5.1 遗传进化——复杂自组织演化过程
        2.5.2 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
        2.5.3 关于自组织临界突变的研究
        2.5.4 研究结论一: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发展过程是复杂自组织过程
        2.5.5 研究结论二:以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社区自发性建造社会关系
        2.5.6 研究结论三:自组织临界突变研究支撑政策他组织影响的必要性与适度性
    2.6 理论演化
        2.6.1 复杂性自组织理论与公共性理论的关联研究
        2.6.2 自组织公共性相关研究与“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关联思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概念建构
    3.1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当代背景
        3.1.1 公民社会力量觉醒
        3.1.2 城市建设管理模式转型
        3.1.3 当代乡建思潮复兴与乡建热潮
    3.2 社区自发性建造特点
        3.2.1 参与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3.2.2 方法:社区自发性建造过程依赖于模仿与拼接
        3.2.3 规模:小规模,渐进式生长
        3.2.4 功能:不同层次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来源
    3.3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的概念
        3.3.1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
        3.3.2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概念中的权力领域主体
        3.3.3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的价值追求
    3.4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内涵的延展
        3.4.1 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公共性
        3.4.2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公共性
        3.4.3 社区自发性建造政策公共性
    3.5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发展趋势
        3.5.1 合作互建
        3.5.2 集体自建
        3.5.3 集体代建
        3.5.4 产业创建
    3.6 公共性问题是社区自发性建造的核心问题
        3.6.1 空间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3.6.2 主体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3.6.3 政策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空间公共性及管控研究
    4.1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自发性建造的核心空间
        4.1.1 社区空间序列上公共空间主导私密空间
        4.1.2 社区自组织演化中公共空间主导私密空间
    4.2 当代社区公共空间危机
        4.2.1 社区公共活动需求的多样化
        4.2.2 政府主导建设乡村社区公共空间不足
        4.2.3 政府与市场主导建设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不均衡
        4.2.4 社区公共空间建造处于盲动阶段
    4.3 社区自发性建造策略弥补空间公共性问题
        4.3.1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空间能够有效补充公共空间不足问题
        4.3.2 社区公共空间导控能够有效限制不理性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
    4.4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空间体系划分
        4.4.1 两个属性
        4.4.2 三个层级
        4.4.3 九种类型
    4.5 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公共性体系实证研究
        4.5.1 研究案例选择思路
        4.5.2 社区自发性建造社区级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4.5.3 社区自发性建造邻里级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4.5.4 社区自发性建造单体级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4.6 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公共性体系管控研究
        4.6.1 导控步骤
        4.6.2 公有属性公共空间特征与导控策略
        4.6.3 私有属性公共空间导控策略研究
        4.6.4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空间模式策略
    4.7 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公共性管控实践研究 ——东莞下坝村
        4.7.1 下坝村案例选择背景
        4.7.2 民间自发性改造的根源追溯
        4.7.3 下坝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空间体系发展实证研究
        4.7.4 规划统一导控的村落级公共空间具体实践
        4.7.5 适度管控的邻里级、单体级公共空间管控研究
        4.7.6 总结与思考:“开放”的自组织与“限制”的他组织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主体公共性及管控研究
    5.1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认识缺位
        5.1.1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定义不明
        5.1.2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定位不明
        5.1.3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间关系模糊不清
        5.1.4 多元共同体共同参与管控社区自发性建造
    5.2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分类及定位
        5.2.1 社区自发性建造多元共同体主体分类
        5.2.2 社区自发性建造多元共同体形成机制
    5.3 主体公共性实证研究 ——居民自建导向
        5.3.1 居民共建导向社区自发性建造
        5.3.2 星火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实践研究
    5.4 主体公共性实证研究 ——居民与企业共建导向
        5.4.1 民间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社区自发性建造
        5.4.2 猎德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实践研究
    5.5 主体公共性实证研究 ——社会非营利组织公益导向
        5.5.1 社会非营利组织公益导向社区自发性建造
        5.5.2 杨柳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实践研究
        5.5.3 旧县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实践研究
    5.6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主体公共性管控研究
        5.6.1 多元共同体主体行动方式
        5.6.2 社区自发性建造多元共同体行为规范
        5.6.3 建立建筑规划师协调下的多元制衡机制
    5.7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公共性管控实践研究 ——东江源环教中心
        5.7.1 寻乌东江源治理与NGO香港地球之友
        5.7.2 环教中心改造过程中的各主体平等参与
        5.7.3 小结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政策公共性及管控研究
    6.1 现有公共政策对空间建设的管控方式
        6.1.1 土地政策
        6.1.2 城乡规划
    6.2 土地政策中自组织思想的演变
        6.2.1 自组织视野下乡村土地政策改革历程
        6.2.2 最新土地政策自组织特征解读
    6.3 社区公共政策公共性与社区自发性建造自组织的关系
    6.4 以土地统筹利用为核心的社区公约 ——陈山下社区公约
        6.4.1 陈山下以土地统筹利用为核心的社区治理背景
        6.4.2 陈山下社区公约重要内容
    6.5 建立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政策公共性管控机制
        6.5.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社区自组织参与机制
        6.5.2 公共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社区自组织建设机制
        6.5.3 社区自组织的公共性统筹创新机制
    6.6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管控政策实践——广东省乡村工匠认证制度
        6.6.1 研究背景—— 广东省村镇发展现状
        6.6.2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与乡村设计匠师的联动发展
        6.6.3 自治关键:乡村设计匠师认证制度设计
        6.6.4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管控制度推广效益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社区自发性建造核心问题是社区公共性缺失问题
        7.1.2 社区自发性建造是社会领域主体主导的对于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均衡问题的自发性公共空间生产过程
        7.1.3 社区自发性建造是多元共同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性集体行动
        7.1.4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政策公共性应当预留社区自组织活动空间并适度管控
    7.2 主要创新点
        7.2.1 提出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概念,基于公共性研究社区自发性建造的价值与管控措施
        7.2.2 基于对国内外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及案例的系统性梳理,总结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分为空间公共性、主体公共性及政策公共性三个方面
        7.2.3 针对空间公共性、主体公共性、政策公共性的研究,分别总结出相对应的管控措施,并形成基于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的综合管控措施,并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进行检验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社区自发性建造模式对比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7.3.2 随着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公共性问题随之改变,有待进一步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本文所用社区自发性建造案例
附件2 陈山下社区公约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5)维吾尔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第一章 维吾尔戏剧的形成及构成因素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渊源与西域戏剧
    第二节 维吾尔传统文化与维吾尔戏剧的构成
    第三节 中国传统戏曲和周边戏剧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维吾尔戏剧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形成
    第二节 维吾尔戏剧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维吾尔戏剧的繁荣
    第四节 维吾尔戏剧的低迷
第三章 维吾尔戏剧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剧目和剧本体制
    第二节 维吾尔戏剧的音乐
    第三节 维吾尔戏剧的舞台美术
    第四节 维吾尔戏剧的表演及艺术审美
第四章 维吾尔戏剧的作家作品研究
    第一节 经典之作:《艾里甫与赛乃姆》
    第二节 祖农·哈迪尔与现实主义剧作
    第三节 包尔汉、赛福鼎·艾则孜与历史题材剧作
    第四节 吐尔逊·尤努斯与探索性戏剧
附录
    一、维吾尔戏剧活动编年
    二、维吾尔戏剧剧目提要
    三、维吾尔戏剧人物传记
    四、维吾尔戏剧机构和演出场所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6)宜居背景下北京保障性住区营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宜居城市的时代要求
        1.1.2 高房价的居住问题日趋严重
        1.1.3 保障性住区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1.1.4 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1.1.5 城市居住空间对环境的影响巨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范围及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概念界定
    1.4 论文研究方法
        1.4.1 调研方法
        1.4.2 实地调研工作简介
    1.5 研究视角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1.7 研究结构
2 国内外保障性住区相关理论及实践
    2.1 发达国家及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与借鉴
        2.1.1 美国
        2.1.2 德国
        2.1.3 日本
        2.1.4 新加坡
        2.1.5 香港
        2.1.6 其他
        2.1.7 小结
    2.2 影响保障性住区营建的相关理论
        2.2.1 新城市主义
        2.2.2 “精明增长”理论
        2.2.3 安全社区的思想
        2.2.4 “可持续发展”理念
        2.2.5 开放街区
        2.2.6 混合居住
        2.2.8 “公众参与”理论
        2.2.9 其他
    2.3 国内城市规划学科对于课题的相关研究以及评价
        2.3.1 宜居
        2.3.2 保障房
        2.3.3 居住空间
        2.3.4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北京保障性住区建设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3.1.1 (1949 年-1978 年)住房“福利化”时期
        3.1.2 (1978 年-1992 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
        3.1.3 (1994 年—1998 年)住房实物分配向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
        3.1.4 (1999 年—2004 年)住房市场化全面推行阶段
        3.1.5 (2005 —2009 年)房地产加强调控和引导,住房市场处于动态调整期
        3.1.6 (2010 年至今)住房保障面开始扩大
    3.2 北京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3.2.1 总体情况
        3.2.2 经济适用房
        3.2.3 廉租房
        3.2.4 公共租赁房
        3.2.5 两限商品房
        3.2.6 定向安置房
    3.3 北京市典型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以及使用状况的调研分析
        3.3.1 案例 1 西城区 乐城家园
        3.3.2 案例 2 东城区 龙潭西里
        3.3.3 案例 3 石景山区 金顶阳光
        3.3.4 案例 4 朝阳区 弘善家园
        3.3.5 案例 5 海淀区 瑞旗家园
        3.3.6 案例 6 朝阳区 常营北辰福第
        3.3.7 保障性住区居住空间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北京保障性住区建设的因素分析
    4.1 发展背景
    4.2 社会因素
        4.2.1 人口密度过大,空间分布不合理
        4.2.2 居住空间分异
        4.2.3 人口老龄化
    4.3 居住观
        4.3.1 狭义生态向广义生态发展
        4.3.2 封闭走向开放
        4.3.3 住区功能多样化
        4.3.4 本土文化的复兴
    4.4 北京保障性住区发展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4.4.1 建设和谐社会
        4.4.2 推动经济发展
        4.4.3 建构新型理想家园
    4.7 本章小结
5 宜居保障性住区营建模式一——保障机制的梳理与完善(以公租房为例)
    5.1 公租房的发展历程
    5.2 现状分析
        5.2.1 相关法律法规
        5.2.2 融资制度
        5.2.3 土地供应制度
        5.2.4 配租制度
        5.2.5 开发建设制度
    5.3 机制建议
        5.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3.2 加强政府的引导
        5.3.3 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5.3.4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宜居保障性住区营建模式二——“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6.1 宜居保障性住区的评定
    6.2 宏观层面——整体化的城市居住空间体系
        6.2.1 混合居住
        6.2.2 均衡选址
        6.2.3 加强交通联系
        6.2.4 “局部封闭、整体开放”管理机制
    6.3 中观层面——亲切宜人的空间网络建构
        6.3.1 生态学原理的住区规划布局
        6.3.2 外部空间节点设计
        6.3.3 生态理念下的景观设计
        6.3.4 生活化的街道空间
        6.3.5 公共服务设施
    6.4 微观层面
        6.4.1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6.4.2 建筑设计的适应性
    6.5 本章小结
7 宜居保障性住区营建模式三——公众参与的社会机制
    7.1 欧美与台湾的公众参与理论
        7.1.1 英国住区规划的公众参与
        7.1.2 美国住区建设的公众参与
        7.1.3 台北社区规划师制度
        7.1.4 总结
    7.2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7.3 优化策略
        7.3.1 完善立法
        7.3.2 机构保障
        7.3.3 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7.3.4 扩大公众参与的途径
        7.3.5 建立群众组织
        7.3.6 规划师的观念转变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宜居保障性住区营建的总体原则
        8.1.2 完善保障机制
        8.1.3 促进混合居住,实现居住融合
        8.1.4 加强保障性住区与城市的互动
        8.1.5 利于交往的外部环境设计
        8.1.6 建筑设计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
        8.1.7 鼓励公众参与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2 调查问卷(1)
附录 3 调查问卷(2)
附录 4 调查问卷(3)

(7)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住宿业和旅游饭店的概念
        1.1.2 国内外对中档饭店的界定
        1.1.3 本文的中档饭店概念
        1.1.4 饭店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给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中档饭店的概念
        1.4.2 首次基于动态能力观视角来研究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
        1.4.3 确立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各决定因素及其构成体系
        1.4.4 构建了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1.4.5 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本章注释
2 中国中档饭店发展进程研究
    2.1 中国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
        2.1.1 饭店增长趋势明显放缓
        2.1.2 饭店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本土化发展
        2.1.3 饭店经营效益日渐下滑
        2.1.4 饭店收入来源日渐集中于客房和餐饮
        2.1.5 饭店的国际客源比重日益下降
    2.2 中国新型中档饭店的创新行为
        2.2.1 业态的创新
        2.2.2 品牌发展战略的创新
        2.2.3 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2.2.4 设计风格与理念的创新
    2.3 中国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
        2.3.2 过度竞争中存在着竞争不足现象
        2.3.3 企业能力低下导致资源配置低效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3 中档饭店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3.1 中国的中档饭店研究
        3.1.1 中国中档饭店研究概况
        3.1.2 中国中档饭店专题研究成果评述
        3.1.3 其他与中国中档饭店相关的研究成果评述
    3.2 国外的中档饭店研究
        3.2.1 研究概况
        3.2.2 研究内容
        3.2.3 研究特点与启示
    3.3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3.3.1 重视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2 重视企业内部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3 重视企业内部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4 动态能力理论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4.1 中档饭店企业资源与能力体系的结构
        4.1.1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概念
        4.1.2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关系
        4.1.3 中档饭店企业资源体系的结构
        4.1.4 中档饭店企业能力体系的结构
    4.2 中档饭店的企业动态能力机制
        4.2.1 中档饭店企业动态能力机制的构建
        4.2.2 中档饭店的企业动力机制
        4.2.3 中档饭店的企业学习机制
        4.2.4 中档饭店的企业匹配机制
    4.3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的模型与假设
        4.3.1 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3.2 资源、能力与动态能力机制的关系
        4.3.3 外部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3.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5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5.1 问卷设计、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5.1.1 问卷设计
        5.1.2 变量测量
        5.1.3 数据收集
        5.1.4 分析方法
    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3 各量表的信度检验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的检验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
        5.3.2 模型参数值分析
        5.3.3 变量影响程度排序与均值排序的比对分析
    5.4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
        5.4.1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4.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与动态能力机制的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6 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分析
    6.1 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宏观环境
        6.1.1 制度环境
        6.1.2 经济环境
        6.1.3 市场环境
        6.1.4 社会文化环境
        6.1.5 技术环境
    6.2 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微观环境
        6.2.1 中档饭店微观环境分析框架
        6.2.2 潜在进入者的入侵威胁
        6.2.3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6.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6.2.5 供应商的议价压力
        6.2.6 现有中档饭店企业间的竞争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7 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7.1 基于企业绩效的中档饭店发展方向判定
        7.1.1 基于投资动因和资源特征的中档饭店分类
        7.1.2 不同类型中档饭店的企业绩效分析
        7.1.3 中档饭店未来的市场定位与路径选择
    7.2 基于环境变化的中档饭店产品与营销创新
        7.2.1 基于顾客需求的中档饭店产品创新
        7.2.2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档饭店营销能力的提升
    7.3 基于动态能力机制的中档饭店组织变革
        7.3.1 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
        7.3.2 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7.3.3 多类型团队的组建
        7.3.4 创建学习型组织
    7.4 基于网络视角的中档饭店企业资源整合创新
        7.4.1 中档饭店企业网络关系资源的构成
        7.4.2 构建中档饭店网络联盟的多种设想
    7.5 国有三星级饭店管理体制创新的再思考
        7.5.1 国有三星级饭店的现状及问题
        7.5.2 国有三星级饭店管理体制创新的新思路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关于中国中档饭店的相关概念
        8.1.2 关于中国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1.3 关于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
        8.1.4 关于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8.1.5 关于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星级饭店必备项目检查表
附录2 饭店访谈提纲
附录3 问卷一
附录4 问卷二
附录5 2011年上海三星级饭店基本情况一览
后记

(9)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
        2.1 高层集合住宅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2.1.1 中国高层集合住宅80年
        2.1.2 高层住宅设计相关规范演变
        2.2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类型分析
        2.2.1 高层集合住宅组合体形态研究
        2.2.2 小高层的兴起
        2.3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发展沿革分析
        2.3.1 大连市地理与气候特征
        2.3.2 高层集合住宅建设特点
        2.3.3 平面演变的四个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第3章 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高层集合住宅小区基础性调研
        3.1.1 调研小区相关信息
        3.1.2 实地调研存在问题分析
        3.2 关于高层住宅居住现状的问卷调查
        3.2.1 问卷调查的内容设定
        3.2.2 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集合住宅套型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1 高层住宅套型空间
        4.1.1 套内生活空间
        4.1.2 套型空间组合设计
        4.2 大连地区高层住宅主流套型分类解析
        4.2.1 平层套型
        4.2.2 立体组合套型
        4.3 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与探讨
        4.3.1 套型空间的平面组合设计优化
        4.3.2 套内空间设计优化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层集合住宅交通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5.1 交通空间优化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5.2 交通空间组成要素分析
        5.2.1 基本组成要素
        5.2.2 不同类型高层住宅的交通空间要求
        5.3 大连地区高层住宅交通空间存在问题探讨
        5.3.1 剪刀梯与消防电梯"三合一前室"
        5.3.2 扩大前室的不利因素
        5.3.3 单元式高层安全出口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5.3.4 管井设置随意化,进深过大,不利检修
        5.4 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与探讨
        5.4.1 配合前期设计
        5.4.2 选择合理的交通空间组合方式
        5.4.3 消防疏散设计
        5.4.4 提高交通空间经济效率
        5.4.5 增加人性化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主要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六节 基本内容、创新与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民营图书出版业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拾遗补缺"时代的开启
    第三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抵达"不可或缺"
    第四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浮出水面"
    注释
第三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现状考察
    第一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基本分析
    第二节 策划环节的民营图书文化公司
    第三节 从民营总发权企业到星罗棋布的零售终端
    第四节 渠道建设的案例:“作者+渠道”模式——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案例分析
    注释
第四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大众畅销书出版
    第一节 从自发到自觉畅销书时代的转型
    第二节 制造阅读潮流的民营图书出版业:机构、人与书
    第三节 民营图书文化公司在大众出版领域的运作特点
    第四节 图书营销的案例:“像卖牙膏一样卖图书”——读客图书公司营销理念分析
    注释
第五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商业互动
    第一节 从补充、竞争到合作的关系变奏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与国有图书出版业的合作类型
    第三节 资本重组的案例:"北方联合"的"出版策划"项目
    注释
第六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动因
    第一节 市场需求是主导性力量
    第二节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动效应
    第三节 图书出版工业的革新与进步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介入提供了智力资源
    第五节 版权贸易与网络资源的双轮驱动
    第六节 同业组织的规范与治理
    注释
第七章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作用
    第二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民营图书出版业的未来展望
    注释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厨房、卫生间家具已成市场热点——2001-2002年全国厨房、卫生间家具技术与市场对话研讨会侧记(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D]. 陈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田晓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翼.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4]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及管控研究[D]. 李腾.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5]维吾尔戏剧研究[D]. 李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6]宜居背景下北京保障性住区营建模式研究[D]. 李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7]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D]. 吴本. 复旦大学, 2012(02)
  • [8]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盖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9]大连地区高层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与设计策略研究[D]. 孙晓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10]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民营图书出版业研究[D]. 刘蒙之. 复旦大学, 2010(11)

标签:;  ;  ;  

厨卫家具成为市场热点——2001-2002年全国厨卫家具技术与市场对话研讨会旁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