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现状与展望

我国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现状与展望

一、中国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的现状及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杜亚军,李红梅,李云龙[1](2021)在《杂豆主食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杂豆是除大豆之外的小宗淀粉质豆类的总称,也叫食用豆类,主要包括绿豆、豌豆、蚕豆等。杂豆营养丰富,还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我国杂粮谷类和薯类主食化研究已日趋广泛,杂豆主食化研究也取得一些进展。该文从杂豆的营养与加工特性、现代加工工艺和产品应用等方面综述杂豆主食化研究现状,同时提出今后杂豆主食化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刘影桃[2](2021)在《磁性纳米材料的修饰和表征及其在固相萃取鱼中生物胺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类和鱼类因其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等,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但是,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微生物通过释放氨基酸脱羧酶而产生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其新鲜和腐败程度常以BAs的含量作为质量控制的评判标准。然而鱼肉中一些BAs含量较低,且样品基质较复杂,通常需要通过合适的前处理技术以富集分离和纯化,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仍是固相萃取技术。但是常规的固相萃取材料对BAs的选择性和吸附性能较不理想,且操作复杂,因此开发绿色、高效、简单的新型固相萃取材料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Fe3O4磁性纳米材料(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因其独特的磁响应性、生物相容性和操作简便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基于此开发的磁性纳米材料基质的固相萃取技术也被认为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型前处理技术。本文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了多种富含羧基官能团的Fe3O4磁性纳米材料,研究了它们对九种生物胺的吸附性能,筛选出拥有较高吸附性能的磁性纳米材料,并研究了吸附解吸条件,最后应用于鱼类样品中生物胺的富集和分离及其检测,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丹磺酰氯(Dansyl chloride,DNS-Cl)柱前衍生化结合反相HPLC在254 nm处测定9种BAs的检测方法。优化了衍生化条件:反应p H=8,DNS-Cl浓度为5.0mg/m L,萃取剂为乙醚,萃取次数为2次。在甲醇-乙腈-水三元流动相体系中,通过梯度洗脱成功分离检测BAs,分离度均大于1.5,峰匹配度均大于995,在0.05000-20.00μg/m L浓度范围内具有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检测限在1.334-4.823ng/m L之间,定量限在4.446-16.07ng/m L之间,方法灵敏度较高。最后成功应用于鱼中BAs的含量测定,其中沙尖鱼(阳江)和金鲳鱼(湛江)中检出生物胺的总量是最高的,说明样品的质量情况值得引起重视。2、通过超声辅助共沉淀的方法制备出粒径约20nm的Fe3O4 MNPs,以FT-IR为表征手段优化了合成条件为:Fe3+/Fe2+物质的量之比为0.5:1,浓氨水用量为80.0 m L。其次,基于生物胺的化学结构,采用原位功能化法成功制备了11种羧基功能化的Fe3O4@RCOOH MNPs,并结合FT-IR、TG、DSC、激光粒度分析和FESEM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分析。同时,初步探究不同羧酸盐制备而得的Fe3O4@RCOOH MNPs在热稳定性、粒径大小、特征官能团吸收峰等合成机理的差异。3、研究了制备的11种Fe3O4@RCOOH MNPs对BAs的吸附性能,从中筛选出水杨酸修饰而成的Fe3O4@Ph(OH)COOH作为磁性吸附剂。进一步优化吸附条件为吸附剂用量为500 mg,反应p H=7,超声反应温度为60℃;以DNS-Cl为衍生化试剂,采用原位衍生化法进行解吸,DNS-Cl浓度为10.0 mg/m L,衍生化反应时间为45 min。吸附模型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70),即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颗粒内部扩散模型研究表明,同时存在外薄膜迁移和粒子内扩散;Langmuir等温模型(R2≥0.9971)表明这是均匀吸附位点的单层协同吸附。4、基于水杨酸修饰的Fe3O4@Ph(OH)COOH磁性纳米材料结合HPLC检测建立了鱼类样品中BAs的测定方法,在0.1000-20.00μg/m L范围内的基质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43,具有良好线性相关性;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895μg/kg和0.9652μg/kg,检测灵敏度高;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准确(70.41%-125.3%)、重现性好(RSD为2.4%-8.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在2.5%-8.7%和3.7%-7.8%之间。将该法应用于10批鱼类样品中BAs的检测中,其中,精胺、酪胺、腐胺和尸胺是被检出含量较高的四种BAs。10批样品均符合限量要求,但金鲳鱼(湛江)的生物胺检出总量较高,且BAI值最大,说明该样品的质量值得引起重视。其次,通过比较在不同储藏条件下金枪鱼中BAs的积蓄变化情况,为金枪鱼的食品控制奠定了基础。

蔡玮琦[3](2021)在《药用红糖中酚类成分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提出红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其性温、味甘、入脾,具有健脾暖胃、缓中止痛、益气补血、活血化淤的作用。如今,红糖更是以药用辅料的形式出现在中成药处方当中,广泛地应用于颗粒剂、酒剂、丸剂、膏剂和口服液等九十余种中药制剂,例如新生化颗粒、舒经活络酒、山楂化滞丸、山东阿胶膏及产妇安口服液等。不仅是药用辅料,在其中也作为一味中药来发挥药效。虽然国内的红糖相关产品琳琅满目,但是对红糖的物质基础研究显得尤为不足,药理活性研究也较为匮乏,限制了红糖相关产品后续的进一步应用开发。本文用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优质药用红糖(广西马山)为实验材料,分离出其中的酚类物质,探究其降糖活性,并开发出相关饮品,为企业的后续开发及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具体如下:1、分离鉴定了红糖中的酚类成分。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红糖水溶液,得到粗分物。使用中压制备ODS柱进行进一步的成分分离,选择半制备液相将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单独制备,冻干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质谱以及核磁的现代仪器分析手段,从广西马山红糖中鉴定出4个酚类化合物,分别是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2、针对红糖酚类提取物的降糖活性展开研究。利用大孔树脂富集红糖中的酚类化合物,并用Q-Tof高分辨质谱初步鉴定了红糖提取物中24种成分,主要是黄酮、酚酸类成分。选择KKay转基因糖尿病小鼠,对小鼠的血脂四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评价;发现给药组服用红糖提取物8周后可以降低自身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胰岛素水平降低至5.524 mIU.L-1;并且可以缓解糖尿病导致的肾小球、胰腺以及大脑CA1区的病变。3、利用红糖提取物的优质降糖活性,与国医大师周仲瑛的签名处方融合,开发了固体以及液体饮料。处方中大多为药食同源的中药,并对制成的饮品中总酚酸含量以及姜辣素含量进行规定,对国家相关饮料标准进行检测,均符合要求。本文通过对红糖中的酚类成分鉴定,其提取物降糖活性的评价以及饮料的开发、性能评价,为红糖的后续产业化生产以及多元化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郑颖,吴梅婷[4](2021)在《红茶在我国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红茶类饮料、红茶类乳制品、红茶类烘焙制品以及其他类红茶加工制品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红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红茶类食品发展建议,以期为红茶资源的开发和深度工业化转化提供参考。

甘元英[5](2020)在《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系统应用于饮料过滤及无菌包装研究》文中提出饮料具有补充水分和营养的功能,且口感优良,独具风味,已成为现代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包装产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应用无菌包装技术对饮料进行包装被广泛利用。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无菌包装装置存在着成本高、操作繁琐复杂、工厂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发展一款操作便利、成本低、安全有效的无菌包装装置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将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进行混合得到铸膜液,倒模成型后对膜的表面特征和性能进行评价和测试,得到最佳参数的制膜工艺并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将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应用于自制的无菌包装系统中,对适合的饮料进行过滤除菌并包装,通过检测包装装置的完整性和包装储藏后的微生物数量对无菌包装过滤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整个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确定了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配方(聚乙烯醇含量为5 g/100m L,水玻璃含量为5.1%),及其制作方法(聚乙烯醇溶液与水玻璃溶液按1:1混合后磁力搅拌30 min使其均匀反应,静置24 h脱气后,取8 m L铸膜液倒入直径为9 mm的圆形塑料培养皿中,置于30℃的烘箱中干燥24 h制得平板膜,将膜与平板分离后使用2 mol/L硫酸溶液浸泡膜层24 h,再用纯水多次洗涤后,浸泡于纯水中待用)。硫酸后处理的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水通量为88.08 L/(m2·h),蛋清蛋白截留率为87.88%,牛血清白蛋白截留率为93.24%,截留分子量小于65000 Da)。(2)预处理的饮用水、啤酒、鸡尾酒作为过滤原液通过5.1%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过滤后,饮用水的通量在过滤30 min时达到稳定,通量为81.93L/(m2·h);啤酒和鸡尾酒在过滤60 min时通量达到稳定,通量分别为44.59 L/(m2·h)和42.92 L/(m2·h);操作压力在-0.1 MPa时饮料通量最佳,饮用水通量达到87.05L/(m2·h),啤酒通量为47.98 L/(m2·h),鸡尾酒通量为52.44 L/(m2·h)。啤酒、鸡尾酒通过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过滤后测量固形物含量结果表明,对于啤酒和鸡尾酒这类清亮型饮料而言,固形物的透过率均高达98%以上,对于营养物质的透过率高。膜过滤饮料后造成的污染通过浓度为0.1%的NaClO清洗剂浸泡20 min,综合节能高效环保,清洗效果佳,可以达到93.64%的膜饮料通量恢复率。(3)使用5.1%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应用于自制的无菌包装过滤系统进行饮料过滤包装结果表明,通过无菌过滤包装系统的饮用水通量为81.36L/(m2·h),啤酒通量为41.51 L/(m2·h),鸡尾酒通量为45.46 L/(m2·h);啤酒及鸡尾酒的固形物透过率为98%。该结论与第2章中所得数据保持一致。证明了无菌过滤包装系统中膜的完整性。确定了在自制无菌包装系统中的工艺参数,饮料推进速度为2 mL/min,啤酒、鸡尾酒的推进速度为1 mL/min,饮用水过滤时间为30 min,啤酒和鸡尾酒过滤时间为60 min。饮料通过无菌过滤包装系统进行灌装储存,保存28 d后饮料的菌落总数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其中饮用水中大肠菌群、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均未检出,啤酒、鸡尾酒中大肠杆菌和有害菌均未检出。保存180 d后微生物指标依然符合国家标准。证明了采用无菌过滤包装系统进行无菌过滤和无菌包装的有效性。

黄敏[6](2020)在《胃黏膜保护功能因子的筛选及产品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黏膜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疾病,复发率高,难以完全治愈,折磨着全球数百万人。过度饮酒,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压力过大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导致胃黏膜损伤。目前的抗溃疡药物虽然有效,但价格昂贵,且有毒副作用。因此,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护胃产品或寻找具有辅助保护功能的原料来保护胃黏膜损伤备受关注。本论文以7种药食两用原料和保健食品原料,制备得到5种复合提取物(Complex extract,CE),研究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并研制开发了一款具有护胃功能的固体饮料。将人参(Panax ginseng)、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茯苓(Poria cocos)、葛根(Radix Puerariae)、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等原料,分别按比例复配、热水提取、冷冻干燥,得到5种复合提取物CE1、CE2、CE3、CE4和CE5。采用乙酸诱导的慢性胃黏膜损伤和乙醇诱导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以胃组织的肉眼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的胃溃疡指数和损伤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对比5种复合提取物的保护胃黏膜作用。结果表明CEs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预防和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其中,CE1、CE4和CE5,明显比CE2、CE3对胃黏膜的预防和修复作用更好(P<0.005),且CEs有助于提高机体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肝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这5种CEs均无肝毒性,安全性高。对CEs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构建乙醇诱导的人胃黏膜细胞(GES-1)损伤模型,研究CEs对受损GES-1细胞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CE1、CE4和CE5均能促进GES-1细胞增殖,且能提高受损GES-1细胞的存活率,其中,CE5能显着提高受损细胞存活率(P<0.005)。同时,CE1、CE4和CE5能有效抑制Wnt信号传导活性,表明它们可以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来保护胃黏膜。因此,综合评价可知,CE5的护胃功效最为显着。以CE5为功效成分,研制一款护胃功效固体饮料。通过感官评价分析,确定相关辅料的添加量为,0.02%甜菊糖苷、3%果胶以及1.2%的抗结剂(Si O2/n Si O2)。分析显示,其多糖含量约为60%,多酚含量约为4%。该固体饮料对GES-1细胞无细胞毒性,且有助于修复乙醇损伤GES-1细胞。构建非翻转大鼠肠囊模型,分析二氧化硅抗结剂对产品多糖肠吸收率的影响,发现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处对多糖的肠吸收率均有明显提高。综合抗结效果和原料成本,最终选择1.2%二氧化硅为抗结剂。综上所述,CEs对慢性和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和修复作用,其中以CE1,CE4和CE5的效果最为显着。CE1,CE4和CE5对乙醇损伤CES-1细胞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并可明显抑制Wnt信号通路。综合各项研究结果,CE5的护胃功效最为显着。以之为主原料,成功研制了一款护胃功能固体饮料。

李兴[7](2019)在《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粮营养丰富,保健功能强,经济价值高。近年来随着杂粮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深入研究,其“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等特性被广大消费者熟知。杂粮饮料作为一种便捷易食用的食品满足了现代快节奏下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本研究以藜麦、燕麦、苦荞麦为主要原料,通过烘焙、粉碎、糊化、酶解、复配等主要工艺进行复配杂粮饮料的研制。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并结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等方法确定了复配杂粮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和生产配方,进一步对饮料的品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配杂粮饮料关键制备工艺研究。原料烘焙工艺的优化和复配杂粮粉配比的确定。以感官评价和总黄酮为评定指标,确定了藜麦的烘焙参数为140℃、30 min;苦荞的烘焙参数为150℃、30 min;复配杂粮粉的质量配比为藜麦40%、燕麦40%、苦荞20%。以原料利用率、葡萄糖当量(DE)值、可溶性固形物等为考察因素,研究了料水比、α-淀粉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时间对原料酶解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水比为1:20(g/mL),α-淀粉酶添加量为16 U/g,温度70℃,时间60 min时,此时原料的酶解效果最佳,DE值为85.9%。2.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及稳定性研究。以最佳工艺制得的杂粮酶解液为原料,在此基础上通过AHP—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确定了辅料的添加量为:植脂末0.8%(W/V)、柠檬酸0.01%(W/V)、果葡糖浆3.0%(V/V)。进一步对复配杂粮饮料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以离心沉淀率和Zeta电位为指标,选择蔗糖脂肪酸酯(蔗糖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甘酯)、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卡拉胶作为稳定剂,其添加量分别为蔗糖酯0.04%、单甘酯0.03%、CMC-Na0.05%、卡拉胶0.04%,在此条件下该饮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复配杂粮饮料品质分析。从感官评价、营养功能成分、风味物质和微生物指标等方面对复配杂粮饮料的品质进行了分析。该饮料的感官性状为:色泽:乳白色;气味:具有浓郁的谷物烘焙香气;口感:口感细腻润滑,酸甜适中;组织状态:产品质地均匀,无沉淀。营养功能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复配杂粮饮料中的氨基酸总量为0.168 g/100g,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为0.27g/100g;脂肪含量为0.1 g/100g;pH为6.05;总黄酮含量为139.4μg/mL;总多酚含量为90.0μg/mL。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GC-MS)对饮料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测定,共鉴定出了39种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以及吡嗪类杂环呈香化合物等。经分析检测,该复配杂粮饮料中微生物指标均未超标,符合国标中所规定的要求。4.复配杂粮饮料体外模拟消化抗氧化能力的研究。通过体外模拟口腔消化、胃肠道消化对饮料中的黄酮、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经过胃肠道消化后总黄酮和多酚含量分别为50.1μg/mL和59.0μg/mL,表明消化处理对饮料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溶出量有影响。此外,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还表明了复配杂粮饮料抗氧化活性能力的大小与其总黄酮和多酚含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本研究研制出一款口感细腻、风味适宜,具有一定营养保健价值的新型杂粮饮品。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杂粮加工制品的类型,提升了杂粮的加工技术水平,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杂粮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朱晓凤[8](2019)在《原味黄大茶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霍山黄大茶是黄茶里的大宗产品,“粗枝大叶,古铜色,锅巴香”是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具有降脂减肥、降血糖、解腻助消化等功效。然而霍山黄大茶较粗老,不受大众的广泛喜爱,在传统茶叶市场上不具有价格优势,市场销量小。本文对霍山黄大茶的内含成分进行分析,选择品质优良的黄大茶原料,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选择最佳的微波提香时间、浸提工艺,比较浸提液的不同澄清方式,分析市售原味乌龙茶饮料,参考市售产品的配方,调配原味黄大茶饮料,并研究杀菌和贮藏对原味黄大茶饮料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分析同一批鲜叶加工而成的低火黄大茶、传统黄大茶、高火黄大茶与抱儿钟秀黄大茶的感官评价和基本内含成分,结果显示:传统黄大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其次是抱儿钟秀黄大茶和低火黄大茶,高火黄大茶得分最低。与抱儿钟秀黄大茶相比,低火黄大茶、传统黄大茶、高火黄大茶的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较低,咖啡碱含量无明显差别。在4个茶样的儿茶素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最高。由同一批原料制作而成的3款黄大茶,随着焙火温度的上升,各内含成分都有所降低。儿茶素组分在不断升高的焙火温度下含量逐渐降低,在高火黄大茶中只能检测到EGCG。综合感官评价和内含成分结果,传统黄大茶更适合制作原味黄大茶饮料。2.运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性定量分析传统黄大茶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90种挥发性成分,SDE法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有68种,HS-SPME法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有69种,两种方法共同检出的成分有47种,特有的香气化合物分别有21、22种。糠醛、5-甲基呋喃醛、吡咯及吡嗪类化合物等在两种方法中检测到的相对含量均较高,是构成霍山黄大茶香气的重要物质,主要香气描述为“烘烤香”。3.通过微波提香对茶叶原料进行预处理,比较不同提香时间对霍山黄大茶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提香时间的延长,茶叶香气由锅巴香逐渐向焦香发展,最后有烟气,而滋味由浓醇逐渐变得焦苦。另外,由于霍山黄大茶已经经过拉老火工艺,提香时间较长时其叶底表现出难以展开的现象。微波提香2 min时茶叶原料品质较好。4.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出黄大茶的最佳浸提条件为茶水比1:4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40min,此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研究黄大茶浸提液的最佳澄清工艺,分别比较离心、抽滤和陶瓷膜处理前后浸提液的色差、浊度以及内含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陶瓷膜过滤对黄大茶浸提液的澄清效果最好,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含量保留率均在90%以上。5.对市售原味乌龙茶饮料进行分析,建立原味乌龙茶饮料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参考市售产品的配方,以黄大茶为主要原料,茶氨酸、D-异抗坏血酸钠、碳酸氢钠为辅料,运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原味黄大茶饮料的最佳配方。最终得出其最佳配方为黄大茶添加量1.02%、茶氨酸添加量0.026%、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0.015%、碳酸氢钠添加量0.011%。在该条件下原味黄大茶饮料色泽橙黄明亮,锅巴香明显,滋味醇和,模糊数学得分为83.75分。6.研究超高温瞬时杀菌对原味黄大茶饮料品质的影响,茶饮料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分别下降了 7.34%、6.13%、21.22%、3.81%。总儿茶素含量的变化最明显,对感官品质有一定影响。同时儿茶素组分发生较大变化,表型儿茶素在杀菌后含量均有所下降,非表型儿茶素含量有不同程度上升。在杀菌后,原味黄大茶饮料的颜色稍深,涩味下降,略带熟闷味。7.研究原味黄大茶饮料在4℃、25℃、37℃条件下不同贮藏期(3个月内)产品色泽、内含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原味黄大茶饮料在4℃条件下色泽基本没有变化,37℃条件下贮藏后期颜色明显变红;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等有效成分在4℃条件下稳定性较好,37℃保存时下降最明显;咖啡碱的含量较稳定。因此,4℃更有利于原味黄大茶饮料的贮藏,预测产品的保质期在9-12个月。

卢伟[9](2019)在《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分析及产品初步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大麦苗粉是一种营养含量丰富的食品,具有降血压、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本论文对大麦苗粉的基本性质和成分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大麦苗粉中的氨基酸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研制出两款以大麦苗粉为主要原材料的产品,即大麦苗粉曲奇饼干和大麦苗粉饮料,并对两款产品的质量进行初步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大麦苗粉的中值粒径为15.14 μm、灰分为6.68 g/100g、粗脂肪为1.82 g/100g、蛋白质为12.02g/100g、叶绿素为2.95 mg/g、粗纤维为20.88 g/100g、总黄酮为504.53 mg/100g、钙含量 437.40 mg/kg、铜为 0.58 mg/kg、铁为 23.83 mg/kg、钾2032.45 mg/kg、锌 1.99 mg/kg、镁 128.05 mg/kg、维生素 E 为 2.31 mg/100g。2.对大麦苗粉中的氨基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麦苗粉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为9.16 g/100 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含量的40%以上,大麦苗粉中含有9种药用氨基酸,其中Glu含量最高,为1.39 g/100 g;大麦苗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0.98 g/100 g;其中Asp、Glu、Arg、Pro、His、Val六种游离氨基酸,是形成大麦苗粉独特风味的主要氨基酸。3.以大麦苗粉替换部分低筋小麦面粉研制大麦苗粉曲奇饼干,通过正交试验对产品配方中大麦苗粉添加量、黄油添加量、绵白糖添加量、蛋液添加量进行优化,最优配方为:以总粉(低筋小麦粉+大麦苗粉)100%计,低筋小麦粉添加量为90%、大麦苗粉添加量为10%、黄油添加量为70%、绵白糖添加量为35%、鸡蛋添加量为30%、食盐和小苏打添加量均为0.40%,上、下火温均为150℃,烤制12 min,晾5 min,再放置烤箱内烤10 min,根据此配方焙烤出的饼干色泽均匀,口感酥松,感官评分最高(92分),具有浓郁的大麦苗粉清香,大麦苗粉的添加提高了曲奇饼干的营养价值。大麦苗粉曲奇饼干质量检测结果:蛋白质为6.91 g/100g,脂肪为32.07 g/100g,水分活度0.27,酸价为1.50 mg/g,过氧化值为0.05 g/100g,大肠菌群<10 cfu/g,菌落总数为25 cfu/g,霉菌为0 cfu/g,铅、砷、黄曲霉毒素B1均未检出。结果符合《GB 7100-2015饼干》的质量要求,贮藏三个月后的大麦苗粉曲奇饼干的酸价、过氧化值和微生物指标均低于《GB 7100-2015饼干》的限量值。4.以大麦苗粉为主要原材料研制大麦苗粉饮料,通过正交试验对产品配方中的大麦苗粉添加量、黄原胶添加量、瓜尔豆胶添加量、CMC添加量进行优化,最优配方为:大麦苗粉0.40%,黄原胶0.03%,瓜尔豆胶0.03%,CMC 0.03%。通过感官评价以感官评分为指标进行大麦苗粉饮料的口感研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柠檬酸添加量为0.015%、食用盐添加量为0.020%、阿斯巴甜添加量为0.015%时,大麦苗粉饮料的感官评分最高,为92分。以稳定系数R为指标研究大麦苗粉饮料的均质条件,结果表明,在40 MPa压力下均质2次的大麦苗粉饮料的稳定性系数R为86.24%,稳定效果最好。大麦苗粉饮料检测结果是:可溶性固形物为0.50%、总酸为0.34 g/L、pH值为4.74、大肠菌群0 MPN/mL、菌落总数30 cfu/mL、霉菌0 cfu/mL。大麦苗粉饮料检测结果符合《GB/T 31326-2014植物饮料》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要求,贮藏三个月后的大麦苗粉饮料微生物指标低于《GB/T31326-2014植物饮料》的限量值。

付露莹[10](2019)在《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研制及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核桃粕是核桃仁冷榨取油后剩余的副产物,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良好的食品原材料。用冷榨法得到的核桃粕可以保持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品质。红枣中还原糖、维生素C、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丰富。本文以冷榨核桃粕、红枣为主要原料,生产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并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加工工艺、产品配方、保质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对真空冷冻干燥与喷雾干燥二种加工方式进行探究和品质比较,喷雾干燥在耗时、水分含量、堆积密度、色差、溶解性、微观结构、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氨基酸含量、挥发性物质等方面均优于真空冷冻干燥,确定最佳干燥方式为喷雾干燥。2、对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选择进风温度、进料流量、进风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进行分析,得到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喷雾干燥最优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83℃、进料流量0.3 L/h、进风量50m3/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 Brix。在该条件下生产的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的集粉率59.50%、休止角40°、堆积密度0.23 g/mL,水分含量1.5%。3、为提高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的溶解性、减轻喷雾干燥过程中的粘壁现象,在加工过程中需加入适量的食品添加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选择及用量确定,以及流变性能、微观结构的分析,最终确定蔗糖脂肪酸酯为乳化剂,β-环糊精为稳定剂,麦芽糊精为助干剂,其添加量分别为核桃粕质量的3.5%,1.4%和5%。经过验证实验,添加食品添加剂后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稳定性最好,喷雾干燥效果好,粘壁现象较轻,且冲调溶液由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黏度轻微增加,产品稳定性显着提高。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感官进行优化实验,得到最佳配方为:核桃粕红枣复合粉45 g、植脂末55 g、白砂糖31 g、焦糖色素3 g。按照该配方制得的固体饮料,综合感官评分为88.32。4、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在贮藏过程中,受贮藏时间、贮藏温度等因素影响。低温条件有助于产品贮藏,对产品水分含量、过氧化值、稳定系数都有一定的控制,可以保持良好的色泽、风味、组织形态。室温(25℃)下贮藏,对产品的品质没有较大影响。贮藏温度保持在25℃以下,贮藏期可达70 d。

二、中国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的现状及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的现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杂豆主食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豆的营养和加工特性
    1.1 杂豆的营养特性
    1.2 杂豆的加工特性
2 杂豆的现代加工工艺
    2.1 发芽
    2.2 酶解
    2.3 发酵
    2.4 挤压膨化
    2.5 超微粉碎
    2.6 干燥
3 杂豆主食化产品应用现状
    3.1 杂豆主食粉及制品
    3.2 杂豆同熟米
    3.3 杂豆方便冲调粉
    3.4 杂豆乳液体饮料
4 建议和展望

(2)磁性纳米材料的修饰和表征及其在固相萃取鱼中生物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物胺安全问题概述
    1.2 生物胺的检出现状
    1.3 生物胺的主要分析检测方法
        1.3.1 薄层色谱法(TLC)
        1.3.2 毛细管电泳法(CE)
        1.3.3 气相色谱法(GC)
        1.3.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5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4 生物胺的主要样品前处理方法
        1.4.1 液-液萃取法(LLE)
        1.4.2 固相萃取法(SPE)
        1.4.3 基质辅助固相萃取(MSPD)
    1.5 磁性固相萃取技术
        1.5.1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1.5.2 磁性纳米材料的修饰
        1.5.3 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柱前衍生化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鱼中9 种生物胺
    2.1 前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样品
    2.3 实验方法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2 衍生化实验
        2.3.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柱前衍生化条件优化
        2.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3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系统适应性试验
        2.4.4 方法学考察
        2.4.5 实际样品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1 前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3.3.2 Fe_3O_4@RCOOH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3.3.3 磁性纳米材料的表征
        3.3.4 材料的耐酸碱稳定性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工艺优化
        3.4.2 FT-IR表征
        3.4.3 热分析
        3.4.4 激光粒度分析
        3.4.5 FESEM分析
        3.4.6 材料的耐酸碱稳定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对生物胺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4.3.2 磁性纳米材料对生物胺的吸附性能研究
        4.3.3 HPLC条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吸附剂种类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2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3 p 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4 反应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4.5 不同种类的解吸剂对解吸性能的影响
        4.4.6 吸附模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性纳米材料在固相萃取鱼肉中生物胺的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溶液的配制
        5.2.4 样品
    5.3 实验方法
        5.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2 磁性固相萃取过程
        5.3.3 线性范围、基质标准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5.3.4 方法准确度和重复性
        5.3.5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线性范围、基质标准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5.4.2 方法准确度和重复性
        5.4.3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
        5.4.4 实际样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药用红糖中酚类成分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红糖研究概述
    2 红糖的成分研究
        2.1 红糖中的营养含量
        2.2 红糖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
        2.3 红糖中的酚酸和黄酮类成分
    3 红糖的药理作用研究
        3.1 红糖的抗氧化能力
        3.2 红糖对糖尿病的作用
        3.3 红糖对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3.4 红糖对牙齿健康的影响
        3.5 其他药理作用
    4 红糖的饮料开发研究
        4.1 红糖的饮料开发现状
        4.2 红糖相关产品的发展前景
    5 课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红糖中酚类成分的分离及鉴定
    1 红糖中酚酸类成分的提取
        1.1 仪器和方法
        1.2 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2 红糖中酚酸成分的制备以及鉴定
        2.1 仪器和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红糖酚性提取物的降糖活性评价
    1 仪器、动物和试药
        1.1 试剂
        1.2 仪器
        1.3 试验动物
    2 试验方法
        2.1 红糖多酚提取物的制备
        2.2 红糖浸膏的质谱分析
        2.3 动物模型以及实验设计
        2.4 随机血糖以及口服糖耐量试验
        2.5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和糖化血红蛋白(GHb)的测定
        2.6 血脂四项的测定
        2.7 脑、肾、肝、胰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红糖提取物中化合物的推测与鉴定
        3.2 红糖提取物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3.3 红糖提取物对KKAy小鼠口服糖耐量(OGTT)的影响
        3.4 红糖提取物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3.5 红糖提取物对KKAy小鼠的体重,胰岛素水平(FINS)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影响
        3.6 红糖提取物对KKAy小鼠的糖化血红蛋白(GHb)的影响
        3.7 小鼠肝、肾、脑、胰腺的病理观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红糖复合饮料的开发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部分药材的前处理
        2.2 液体、固体饮料的制作工艺流程
        2.3 配制原理
        2.4 单因素实验设计
        2.5 微生物指标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2.6 总酚酸的测定
        2.7 6-姜辣素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前处理药材的制备
        3.2 液体、固体饮料的成品感官评价
        3.3 单因素试验结果
        3.4 微生物指标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3.5 总酚酸的测定
        3.6 6-姜辣素的测定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附录A 液体、固体饮料的质量要求
    1 质量要求
    2 感官指标
    3 溶解性指标
    4 其他指标要求
附录B 4个酚类化合物的碳、氢谱及质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红茶在我国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红茶类饮料
        1.1.1 红茶饮料(茶汤)。
        1.1.2 调味红茶饮料。
        1.1.3 复(混)合红茶饮料。
    1.2 红茶类乳制品
        1.2.1 红茶发酵乳。
    1.3 红茶类烘焙制品
        1.3.1 红茶面包。
        1.3.2 红茶饼干。
        1.3.3 红茶蛋糕。
    1.4 其他类红茶加工制品
        1.4.1 红茶茶醋。
        1.4.2 红茶类茶酒。
        1.4.3 红茶类果冻和红茶豆腐脑。
2 我国红茶类食品发展建议
    2.1 优化生产工艺,规范化生产
    2.2 利用现代感官评价技术,保证红茶类产品质量
    2.3 开发红茶类保健食品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5)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系统应用于饮料过滤及无菌包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饮料生产及包装的重要性
    1.2 无菌包装
        1.2.1 无菌包装概述
        1.2.2 无菌包装技术
    1.3 复合超滤膜
        1.3.1 复合超滤膜概述
        1.3.2 复合超滤膜应用于饮料
        1.3.3 复合超滤膜应用于无菌包装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的制备及过滤效果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水玻璃-聚乙烯醇制膜方法
        2.3.2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的纯水通量测定
        2.3.3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对蛋清蛋白质截留率的测定
        2.3.4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制膜配方的单因素试验
        2.3.5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对牛血清白蛋白截留率的测定
        2.3.6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膜孔隙率的测定
        2.3.7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制膜方法的确定
        2.4.2 水玻璃-聚乙烯复合超滤膜纯水通量
        2.4.3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蛋清蛋白截留率
        2.4.4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牛血清白蛋白截留率
        2.4.5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孔隙率
        2.4.6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机械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过滤饮料的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饮料的选择与未过滤液的制备
        3.3.2 膜饮料通量测试
        3.3.3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过滤饮料的单因素试验
        3.3.4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饮料过滤中固形物透过率的测定
        3.3.5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饮料过滤系统的清洗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过滤时间对复合超滤膜过滤饮料通量的影响
        3.4.2 不同过滤压力对复合超滤膜过滤饮料通量的影响
        3.4.3 饮料中固形物透过率的情况
        3.4.4 膜饮料过滤最佳清洗条件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应用于饮料无菌包装效果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复合超滤膜饮料无菌系统的建立
        4.3.2 无菌包装系统完整性检测
        4.3.3 无菌装置过滤系统中饮料通量的单因素试验
        4.3.4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饮料过滤中固形物透过率的测定
        4.3.5 无菌包装系统过滤饮料储藏
        4.3.6 无菌包装饮料中微生物的检测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无菌包装系统完整性检测
        4.4.2 自制无菌包装系统中不同过滤时间对膜饮料通量的影响
        4.4.3 自制无菌包装系统中不同推进速度对膜饮料通量的影响
        4.4.4 自制无菌包装系统中过滤饮料固形物透过率的测定
        4.4.5 饮料无菌包装微生物检出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6)胃黏膜保护功能因子的筛选及产品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胃黏膜损伤现状
        1.1.1 胃黏膜损伤概述
        1.1.2 胃黏膜损伤保护剂的概述
        1.1.3 胃黏膜损伤的动物模型概述
    1.2 胃黏膜损伤机制概述
        1.2.1 氧化应激与胃黏膜损伤
        1.2.2 细胞凋亡与胃黏膜损伤
        1.2.3 Wnt/?-catenin信号通路与胃黏膜损伤
    1.3 固体饮料概述
        1.3.1 固体饮料简介
        1.3.2 固体饮料特点
        1.3.3 固体饮料的现状及前景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植物复合提取物对慢性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实验材料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复合提取物(CEs)的制备
        2.3.2 乙酸型慢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的构建
        2.3.3 胃组织样本
        2.3.4 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宏观观察
        2.3.5 大鼠胃黏膜损伤组织学观察
        2.3.6 大鼠肝组织学观察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Es对慢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重的影响
        2.4.2 CEs对慢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4.3 CEs对慢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损伤指数和损伤抑制率的影响
        2.4.4 CEs的肝毒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复合提取物预防乙醇致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实验材料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复合提取物CEs的制备
        3.3.2 乙醇型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的构建
        3.3.3 胃组织样本
        3.3.4 胃黏膜损伤的宏观观察
        3.3.5 胃黏膜损伤组织学观察
        3.3.6 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Es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重的影响
        3.4.2 CEs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4.3 CEs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大鼠胃损伤指数和损伤抑制率的影响
        3.4.4 CEs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复合提取物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细胞
        4.2.2 主要实验材料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GES-1细胞培养
        4.3.2 MTT测定
        4.3.3 乙醇诱导GES-1细胞损伤模型构建
        4.3.4 CEs对 GES-1 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4.3.5 CEs对受损GES-1 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4.3.6 CEs对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测定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乙醇诱导GES-1细胞损伤模型建立
        4.4.2 CEs对 GES-1 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4.4.3 CEs对 GES-1 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4.4.4 CEs对 RKO-reporter细胞增殖的影响
        4.4.5 CEs对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护胃固体饮料的研制及功效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细胞和动物
        5.2.2 主要实验材料
        5.2.3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护胃固体饮料的研制
        5.3.2 护胃固体饮料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5.3.3 护胃固体饮料的理化性质测定
        5.3.4 非翻转肠囊实验
        5.3.5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护胃固体饮料配方的优化
        5.4.2 护胃固体饮料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5.4.3 护胃固体饮料的理化性质
        5.4.4 二氧化硅抗结剂对多糖吸收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藜麦概述
        1.1.1 藜麦的营养保健价值
        1.1.2 藜麦加工利用现状
    1.2 燕麦概述
        1.2.1 燕麦的营养保健价值
        1.2.2 燕麦加工利用现状
    1.3 苦荞麦概述
        1.3.1 苦荞的营养保健价值
        1.3.2 苦荞的加工利用现状
    1.4 杂粮饮料的研究概况
    1.5 论文设计
        1.5.1 立题依据
        1.5.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配杂粮饮料制备关键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复配杂粮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
        2.2.2 原料烘焙工艺的优化
        2.2.3 复配杂粮粉的配比优化研究
        2.2.4 酶解工艺的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烘焙条件的确定
        2.3.2 复配杂粮粉配比的确定
        2.3.3 酶解工艺条件的优化
        2.3.4 酶解液中营养成分分析
        2.3.5 酶解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杂粮酶解液的制备
        3.2.2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
        3.2.3 稳定性研究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
        3.3.2 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配杂粮饮料品质分析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杂粮饮料理化成分测定
        4.2.2 杂粮饮料活性成分测定
        4.2.3 杂粮饮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4.2.4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杂粮饮料感官评价
        4.3.2 杂粮饮料理化成分分析
        4.3.3 杂粮饮料活性成分分析
        4.3.4 杂粮饮料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3.5 微生物指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配杂粮饮料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
        5.2.2 功能活性成分的测定
        5.2.3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饮料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5.3.2 饮料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中多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5.3.3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原味黄大茶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黄大茶概述
        1.1.1 黄大茶介绍
        1.1.2 黄大茶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黄大茶的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1.2 国内市售茶饮料概况
        1.2.1 国内市售茶饮料的分类
        1.2.2 国内市售茶饮料的发展过程
    1.3 茶饮料的品质控制技术
        1.3.1 茶叶原料品质
        1.3.2 加工技术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3.3 检测方法
    3.4 茶叶原料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的研究
        3.4.1 茶叶感官审评
        3.4.2 茶叶内含成分分析
        3.4.3 挥发性成分分析
    3.5 茶叶原料的提香研究
    3.6 黄大茶最佳浸提工艺的研究
        3.6.1 茶水比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3.6.2 浸提温度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3.6.3 浸提时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3.6.4 黄大茶浸提工艺的正交试验
    3.7 黄大茶浸提液的最佳澄清方式
    3.8 原味黄大茶饮料最佳配方的确定
        3.8.1 市售原味乌龙茶饮料理化成分研究
        3.8.2 单因素实验设计
        3.8.3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3.9 超高温瞬时杀菌(UHT杀菌)对原味黄大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3.10 贮藏期产品的品质变化
    3.11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霍山黄大茶品质分析
        4.1.1 霍山黄大茶感官审评结果
        4.1.2 霍山黄大茶内含成分分析
        4.1.3 霍山黄大茶香气成分分析
    4.2 黄大茶微波提香技术
        4.2.1 不同提香时间对霍山黄大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4.2.2 不同提香时间对霍山黄大茶内含成分的影响
    4.3 黄大茶浸提工艺的研究
        4.3.1 茶水比对黄大茶浸出效果的影响
        4.3.2 浸提温度对黄大茶浸出效果的影响
        4.3.3 浸提时间对黄大茶浸出效果的影响
        4.3.4 黄大茶浸提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4.4 黄大茶浸提液最佳澄清工艺的确定
    4.5 原味黄大茶饮料调配试验结果
        4.5.1 市售乌龙茶饮料内含成分研究
        4.5.2 原味黄大茶饮料配方模糊数学评价法的建立
        4.5.3 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4.6 超高温瞬时杀菌对原味黄大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4.6.1 杀菌前后原味黄大茶饮料品质的变化
        4.6.2 微生物指标
    4.7 贮藏期原味黄大茶饮料的品质变化
        4.7.1 产品色差的变化
        4.7.2 产品感官品质的变化
        4.7.3 产品内含成分的变化
5 讨论
    5.1 拉老火工艺对黄大茶品质的影响
    5.2 黄大茶的提香工艺
    5.3 原味黄大茶饮料的配方
    5.4 原味黄大茶饮料贮藏期内品质的变化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分析及产品初步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大麦简介
    1.2 大麦苗产品起源与发展
    1.3 大麦苗的营养成分及功能性作用
        1.3.1 蛋白质
        1.3.2 维生素
        1.3.3 矿物质
        1.3.4 叶绿素
        1.3.5 黄酮类化合物
    1.4 大麦苗产品开发现状
        1.4.1 大麦苗制品
        1.4.2 麦绿素制品
        1.4.3 大麦苗粉制品
    1.5 大麦苗粉制品发展前景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大麦苗粉基本性质及成分的测定
    3.4 大麦苗粉氨基酸组成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3.4.1 蛋白质的测定
        3.4.2 大麦苗粉氨基酸分析
    3.5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开发
        3.5.1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配方研究
        3.5.2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3.5.3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感官评价及评分标准
        3.5.4 普通曲奇饼干与大麦苗粉曲奇饼干质构及感官评价比较研究
        3.5.5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质量检测
    3.6 大麦苗粉饮料开发
        3.6.1 大麦苗粉饮料稳定性研究
        3.6.2 大麦苗粉饮料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3.6.3 口感研究实验
        3.6.4 均质条件对大麦苗粉饮料的影响
        3.6.5 大麦苗粉饮料杀菌条件研究
        3.6.6 大麦苗粉饮料质量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麦苗粉的基本性质及成分的测定
        4.1.1 大麦苗粉的基本性质及成分
        4.1.2 矿物质
        4.1.3 维生素E
    4.2 大麦苗粉氨基酸组成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4.2.1 蛋白质的含量
        4.2.2 水解氨基酸分析
        4.2.3 游离氨基酸分析
    4.3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
        4.3.1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配方实验
        4.3.2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与普通曲奇饼干TPA及感官评价比较研究
        4.3.3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质量分析研究
        4.3.4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产品图
    4.4 大麦苗粉饮料
        4.4.1 大麦苗粉饮料稳定性研究
        4.4.2 口感研究实验
        4.4.3 均质条件对大麦苗粉饮料稳定性影响
        4.4.4 大麦苗粉饮料质量检测
        4.4.5 大麦苗粉饮料产品图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研制及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桃资源概述
    1.2 核桃主要营养成分及功能
        1.2.1 核桃主要营养成分
        1.2.2 核桃主要功能
    1.3 核桃综合利用现状
        1.3.1 核桃青皮的利用现状
        1.3.2 核桃硬壳的利用现状
        1.3.3 核桃树皮、核桃叶、核桃花的利用现状
        1.3.4 核桃仁的利用现状
        1.3.5 核桃粕的利用现状
    1.4 红枣综合利用现状
        1.4.1 红枣的概述
        1.4.2 红枣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1.4.3 红枣的综合利用现状
    1.5 固体饮料研究现状
        1.5.1 固体饮料定义及特点
        1.5.2 固体饮料的加工方法
        1.5.3 固体饮料稳定性研究现状
    1.6 喷雾干燥研究进展
        1.6.1 喷雾干燥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1.6.2 喷雾干燥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1.7 真空冷冻干燥研究进展
        1.7.1 真空冷冻干燥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1.7.2 真空冷冻干燥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1.8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作用
    1.9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干燥方式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工艺流程
        2.3.2 核桃粕的制备
        2.3.3 红枣汁的制备
        2.3.4 核桃粕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2.3.5 红枣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2.3.6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的制备
        2.3.7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物理特性的测定
        2.3.8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色差值测定
        2.3.9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微观结构观察
        2.3.10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测定
        2.3.11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热稳定性测定
        2.3.12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氨基酸含量测定
        2.3.13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挥发性物质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核桃粕、红枣主要营养成分
        2.4.2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物理特性的影响
        2.4.3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色差的影响
        2.4.4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组织结构的影响
        2.4.5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热稳定性的影响
        2.4.6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中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的影响
        2.4.7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4.8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挥发性物质成分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工艺流程
        3.3.2 喷雾干燥工艺单因素试验
        3.3.3 喷雾干燥工艺响应面试验
        3.3.4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物理特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喷雾干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3.4.2 喷雾干燥工艺响应面优化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辅料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乳化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
        4.3.3 稳定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
        4.3.4 助干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
        4.3.5 乳化剂、稳定剂、助干剂正交试验
        4.3.6 流变学性质测定
        4.3.7 微观结构测定
        4.3.8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初品)与辅料配方单因素试验
        4.3.9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初品)与辅料配方正交试验
        4.3.10 感官评定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乳化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结果
        4.4.2 稳定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结果
        4.4.3 助干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结果
        4.4.4 乳化剂、稳定剂、助干剂正交试验结果
        4.4.5 蔗糖脂肪酸酯、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6 蔗糖脂肪酸酯、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4.4.7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初品)与辅料配方单因素试验感官评定结果
        4.4.8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初品)与辅料配方正交试验感官评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贮藏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含水量、过氧化值、稳定性、色差值、感官性状的研究
        5.3.2 测定内容与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含水量、过氧化值、稳定性、色差值的影响
        5.4.2 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中国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的现状及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杂豆主食化研究进展[J]. 杜亚军,李红梅,李云龙.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11)
  • [2]磁性纳米材料的修饰和表征及其在固相萃取鱼中生物胺的应用[D]. 刘影桃.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药用红糖中酚类成分研究及产品开发[D]. 蔡玮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红茶在我国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建议[J]. 郑颖,吴梅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4)
  • [5]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系统应用于饮料过滤及无菌包装研究[D]. 甘元英. 西南大学, 2020(01)
  • [6]胃黏膜保护功能因子的筛选及产品研制[D]. 黄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李兴. 成都大学, 2019(01)
  • [8]原味黄大茶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研究[D]. 朱晓凤.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9]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分析及产品初步开发[D]. 卢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10]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研制及品质分析[D]. 付露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我国液体饮料加工技术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