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国防科技产业由军转民的现状与展望

国外国防科技产业由军转民的现状与展望

一、国外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的现状和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康磊晶[1](2021)在《航天一院预研成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刘贞云[2](2020)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军民融合不断向更全方位、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深化拓展,军民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开展区域创新活动,即是军民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自然反应,也是产业生态中协同创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凸显,并上升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在军民融合类产业中结合科研创新活动并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仅可以增强国防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提升国防的实力,也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将更加牢固。但是如何破解军地之间的隔阂,并激发区域内的创新活力,被视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处。随着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发展的深入,小镇园区发展中的困难和痛点也逐步显现:创新主体组织功能定位不够精准,主体间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不够明确;在合作交流、管理运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缺乏共享效应;跨军地、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复杂生态系统工程矛盾突出,政府引导、多方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的产业市场化军民融合生态系统构建还存在一定阻碍和困难。本文以军民融合背景下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阐述了创新治理、公共企业家、科技政策、创新生态等基础理论,深入分析了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组织关系、体质机制、生态构建,着力探索军民融合科创小镇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宝贵启示,以期为完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地方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军民融合科创小镇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经验借鉴。全文共有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关于军民融合中协同创新研究问题的提出、国内外关于此类研究的现实状况以及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思路;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案例的基本情况,通过描述案例的主要举措和主要成效突出其典型性;第三、四、五章以案例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仔细分析了组织关系、体制机制、生态构建等要素;第六章在前六章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案例对其它地方政府军民融合类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些有益经验和启示;第七章对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了归纳,并对今后可能开展的研究进行了问题展望。

孟宇[3](2020)在《甘肃省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省作为典型的国防军工大省之一,在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军民两大系统各自为政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实现“军转民”、“民参军”还存在较多现实障碍。在甘肃着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速国防科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面分析甘肃省军民融合发展及技术溢出的现状,挖掘军民融合技术溢出过程中的困境,探寻畅通甘肃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的对策,有利于突破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障碍。本研究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搭建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理论分析框架,然后利用扎根理论这一探索性研究技术构建甘肃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模型。进一步,以甘肃省典型军民融合企业为案例,结合调查问卷展开实证研究与分析,总结甘肃省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的现状及困境,分析并提出在政策层面、市场层面、人才层面和企业自身层面所能给予的解决措施。本研究主要结论与成果如下:第一,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可以通过军民双向技术溢出、军工产业单向技术溢出与民用产业单向技术溢出三种模式实现。其中,技术差距是技术溢出进行的必要前提条件;军转民(民参军)、人力资本流动、示范与模仿及技术许可与转让是技术溢出的渠道;双方的技术差距、产业间的关联性、空间距离、市场规模、吸收能力、员工素质等是影响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第二,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经过逐步编码分析得出,甘肃军民融合产业存在由政策层、市场层、人才层和企业内部层组成的4个层面制约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并由此得出甘肃军民融合技术溢出困境模型。第三,对模型进行理论阐释,并依据主范畴与附属范畴内容,形成甘肃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题项。在模型理论阐释过程中,发现该模型纳入了既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军民融合意识问题和企业自身问题。第四,通过对收回的《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与对策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军转民(民参军)门槛高、相关信息获取不通畅、科研及技术等相关人才短缺和生产线维护费用高分别是政策层、市场层、人才层和企业内部层中面临的最大的困境。从整体来看,甘肃整个军民融合行业在多个层面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技术溢出困境。其中,科研、技术等相关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严重、军转民(民参军)门槛高和相关资质获取及技术降密解密所需时间长且手续复杂是目前甘肃军民融合产业在技术溢出过程面临的最突出的困境。第五,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知,面对军民融合技术溢出困境应该从多层次、多方面解决。其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员工激励机制和加强人才培养及引进是企业考虑的重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技术资金奖励与补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且出台相应的落实人才引进的政策、畅通信息交流机制等对策破解技术溢出困境难题。最后,根据以上得出的结论,从四个层面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说明了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王欢[4](2020)在《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全局,贯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发展由分到合、由浅至深、由点及面有机融入的全过程。其中,军民融合中知识产权的发展直接影响重大国防利益,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数,就是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而这其中,发明专利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军民融合进程向纵深进阶的终南之径。所以在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战略事业进程中,专利成果转化是建设的核心,包括专利成果转化中的军民融合专利权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在我国军民融合“军转民”和“民参军”专利成果转化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例如权属不清晰、转化不到位、共享不通畅、保密解密机制低效、国防专利收益补偿不足等等,在国防军工技术科研成本的投入力度日渐加大,积淀了数量可观的国防专利技术的大环境下,专利技术转化率却未呈理想上升。由此,本文在军民融合战略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为出发点,以利益平衡原则为法理基础,总原则是以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辅以行政运营手段,以研究军民融合专利成果的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双向转化等问题的解决路径。建议构建并完善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体系,明确军民融合专利权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规则,这是有效推动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包括怎样优化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的制度设计,如何充分发挥产权激励功能,维护国家、科研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平衡秩序等。不妨对于不同条件下生成的军民融合专利权,探索多元产权结构,确定适格的权利归属主体;进一步明确军民融合专利职务发明、合作发明和委托发明制度;从军民融合专利申请审查环节启动国防专利保密解密机制的改革;增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完善国防专利收益补偿制度,激励成果的可持续转化和专利主体的可持续创新等。以期全面推动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的平衡共生。在结构设置上,全文主要分为“背景绪论-理论概述-比较借鉴-问题分析-法律建议”五个章节,基于“指出法律问题-归纳表现形式-分析问题成因-发现潜在风险-提出应对之策”的思路展开。首先,介绍本文主题的研究背景;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法律界定和逻辑推论,按照纵向法律位阶和横向法律部门阶梳理我国现行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进行法理分析;第三,比较分析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国防专利转化的制度模式,提出审慎借鉴的相关建议;第四,以权利的平衡与博弈为视角,按照“布局-转化-保护”三个阶段逐步剖析提炼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系列问题;最后,以明暗两条线提出法律建议,明线按照“构建法律规范体系-运营规则体系”展开论述,内含一条“主体界定-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双向转化”的暗线,每一条法律建议都对应解决上一章的具体问题。

许梅芳[5](2019)在《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17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绵阳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把绵阳科技城打造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本文旨在研究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情况,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首先是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把握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路径、改革的方向,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军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绵阳科技城建设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军民融合对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绵阳科技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绵阳抓住军民融合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巩固中国(绵阳)科技城在国家层面上地位,优化绵阳市产业结构,在骨干企业发展、军民融合创新项目孵化、科研院所转企改制、“民参军”发展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绵阳市在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中取得良好成绩,并顺利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实现服务国防和促进经济两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军队和科研院所的运行体系、保密制度等尚处于改革之中,地方政府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首先要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军队的开放、军民一体化的发展是多维度层层推进的过程,建议绵阳市政府以“破机制、建平台、助发展”为主要着力点,创新性推进改革、贡献经验,为适应新的“军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提前做好储备,同时抢占新一轮国家资源布局调整的先机。本文深入微观层面,分析绵阳市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现状、产业结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骨干企业等,总结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考。

丁贝贝[6](2019)在《民技军用视角下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协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新一轮全球军事变革,使武器装备朝着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民营企业相比军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逐渐成为一些高新技术的引领者;民用高新技术在诸多领域已经超过军事技术,且与军用技术界限越来越模糊,民技军用已成为世界大国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所谓“民技军用”,是将相对成熟的民营企业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经过适应性开发研究,移植于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的一种工程技术开发活动,涉及到民营企业、军方、政府等多个主体。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民用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进民技军用,以实现武器装备核心技术的创新,促进装备升级换代。现实中通过运用民用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活动面临着组织协同困境与问题,如何解决好组织间协同问题成为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关键。江苏既是军工大省,具有雄厚的国防工业基础,也是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用高新技术成果颇丰,民技军用成绩优异。本文将以江苏省为例进行详细阐述。本文以江苏省三个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民营企业为例,从民技军用视角出发,运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对民营企业参与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组织协同困境进行调研,并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江苏省政府解决组织协同困境,促进民技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汤薪玉[7](2018)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合理配置军地创新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涉及军地多元创新主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各创新主体间存在的分割、孤立等现象以及创新体系涉及的利益分配、长效激励和补偿机制等问题是制约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效率与合作稳定性的主要难题。破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的补偿激励问题,不仅有助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更能促进生产力与战斗力相互转化。本文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以激励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为目标,综合运用国防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厘清和界定文章主要研究的问题,为文章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奠定基础;之后借鉴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分析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接着针对现阶段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军转民”、“民参军”以及“军民两用技术”三种不同军民融合方式中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技术转移的不同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围绕补偿激励原则、补偿激励主体、补偿激励对象以及补偿激励类型,构建军转民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民参军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并分别利用数学模型得出补偿激励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的应用分析;最后基于全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围绕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平台、形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成果价值效益评定体系,提出完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周德[8](2018)在《共生理论视域下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研究》文中认为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是军民科技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战略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如何有效推动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将科技实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经济转型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的观点和研究框架,以新的理论视角对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析。首先,归纳总结了共生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并根据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特点,探讨了共生理论对我国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问题的应用价值。其次,对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共生机理进行研究,探讨了军民共生的内在动机、基本条件和演化过程,构建了一个军民共生系统演进的阶梯模型,为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实践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再次,为理清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实践发展特征,分别从军民共生主体选择、军民共生网络结构、军民共生关系演化等三个角度对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提出军民共生的主体选择模式主要有自我促进式、中介搭桥式和政府引导式三种方式;军民共生的网络结构有链条型、资源型、平等型、依托型和虚拟型五种模式;军民共生的演化发展主要有亲缘共生、业缘共生、地缘共生和网络共生四个阶段。进而,以国防科技大学与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无人水面运动平台”为例,从共生引力来源、共生发展模式以及共生环境支持三个方面总结了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探讨了合作中的不足和启示。最后,着眼建立军民一体化的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共生生态系统,针对当前我国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利益分配、中介体系、金融支持保和密制度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子明[9](2018)在《BM企业军民融合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BM企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单位,也是海军军工企业,拥有丰富的设计、加工、生产经验和能力,为我国海军各类战舰和海军用品研制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前军工企业发展形式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军民融合战略对BM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当前BM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军民融合方案的优化,正是当前BM企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军民融合战略以及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以BM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BM企业军民融合现状及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从生产全过程出发提出并制定了BM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改进方案,实现军工技术民用化、军促民、民保军途径转变。首先,分析BM企业军民融合现状,对BM企业内部军用产品、民用产品的技术力量及制造能力进行价值分析;其次,对BM企业内部竞争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出BM企业这几年里的发展形势。按照SWOT分析法对企业发展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经过全面研究,找出BM企业总问题点,并提出了军用和民用产品相协调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优化战略、引入市场营销战略、技术融合推动技术创新战略,消除不利于BM企业发展的地方,实现军民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最后,根据BM企业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方向及战略定位,制定有利于BM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设计,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并进行优化。

宋红团[10](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指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二、国外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的现状和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的现状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2)军民融合背景下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创新治理
        1.3.2 公共企业家
        1.3.3 科技政策
        1.3.4 创新生态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案例描述
    2.1 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背景介绍
        2.1.1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2.1.2 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2.2 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主要举措
        2.2.1 以“政府+”模式,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共同体
        2.2.2 构建运行平台,建立健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2.2.3 转变组织方式,着力完善产业生态圈要素
    2.3 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主要成效
        2.3.1 小镇园区北部区域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2.3.2 通过产业研发孵化,军民融合功能区形象初步形成
        2.3.3 建设成为四川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
第三章 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组织关系分析
    3.1 地方政府的引领作用
        3.1.1 编制总体规划,高标做好顶层设计
        3.1.2 优化公共产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1.3 完善政策支撑,建立相应服务体系
    3.2 地方政府在军企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3.2.1 协同创新活动的协调者
        3.2.2 协同创新经费的投入者
        3.2.3 公共基础设施环境的配套者
    3.3 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引入与合作
        3.3.1 积极开展多层次合作
        3.3.2 构建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3.3.3 有针对性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第四章 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体制机制分析
    4.1 项目招引机制
        4.1.1 跨区融合招引
        4.1.2 明确项目招引程序
    4.2 特色小镇运行机制
        4.2.1 建立上下协同的运营架构
        4.2.2 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
    4.3 激励监督机制
        4.3.1 激励机制
        4.3.2 监督机制
第五章 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生态构建分析
    5.1 知识群落
        5.1.1 群落构建
        5.1.2 种群关系
        5.1.3 群落演化
    5.2 产业群落
        5.2.1 产业政策
        5.2.2 产业基础
        5.2.3 产业竞合
    5.3 文化群落
        5.3.1 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
        5.3.2 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
第六章 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的案例启示
    6.1 明确创新主体职能定位
        6.1.1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6.1.2 准确把握军企发展角色定位
        6.1.3 强化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6.2 推动机制体制创新
        6.2.1 建立健全军地协同创新机制
        6.2.2 建立健全军民资源共享机制
        6.2.3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保障机制
    6.3 构建多元化产业生态链
        6.3.1 以知识研发创新,引领全产业链条招商布局
        6.3.2 以产业生态构建,带动核心配套企业发展
        6.3.3 以创新创业文化,打造中小型企业发展新业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观点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甘肃省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二、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简评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六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产业关联理论
        三、扎根理论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前提分析
        二、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渠道分析
        三、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肃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研究
    第一节 甘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及布局状况
        一、甘肃省重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状况
        二、甘肃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与创新示范区
        三、甘肃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与产业园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样本选择及资料采集
        三、数据分析策略
    第三节 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
        二、主轴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五、模型理论阐释与题项构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肃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与对策评价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研样本企业选择
        二、调研步骤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三、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分析
        四、解决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的对策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肃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的对策
    第一节 健全产业决策管理体系
        一、完善政策与制度管理体系
        二、强化军民融合意识
        三、降低军民融合门槛
        四、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第二节 完善军民融合市场机制
        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
        三、拓宽信息交流机制
    第三节 加强军民融合产业人才支撑
        一、强化本土高层次军地人才和团队的联合培养
        二、加大人才引进及奖励力度
    第四节 强化自身技术实力
        一、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强化企业员工素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成果
    第二节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企业访谈问题提纲1——面向军工及军转民企业
    附录二 企业访谈问题提纲2——面向民参军企业
    附录三 调查问卷1——面向军工及军转民企业
    附录四 调查问卷2——面向民参军企业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理论概述
    2.1 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相关概念的法律界定
        2.1.1 军民融合的法律内涵
        2.1.2 国防专利权的法律内涵
        2.1.3 军民融合专利成果的构成要件
        2.1.4 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外延界定
    2.2 军民融合专利的主要法律特征
        2.2.1 保密性
        2.2.2 绝对新颖性
        2.2.3 地域性、时间性、专有性
    2.3 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法律依据和理论基础
        2.3.1 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现行法律体系
        2.3.2 军民融合专利权主体的理论界定
        2.3.3 我国军民融合专利领域军民体系的异同
    2.4 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法理分析
        2.4.1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
        2.4.2 利益平衡原则
        2.4.3 合同优先原则
        2.4.4 协同创新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代表性国家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现状与比较
    3.1 国外代表性国家军民融合模式与专利转化的现状
        3.1.1 美国“军民一体化”和“知识产权资本化”模式
        3.1.2 俄罗斯、以色列“以军养民”模式
        3.1.3 日本“军政民一体化”模式
        3.1.4 欧盟“先民后军、以民促军”模式
    3.2 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发展历程
        3.2.1 我国军民融合的历史沿革
        3.2.2 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实施现状
    3.3 中外军民融合专利转化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3.3.1 几种典型军民融合专利制度与转化模式的总结
        3.3.2 我国与外国专利转化方式的差距
        3.3.3 审慎借鉴国外专利制度与运行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突出问题:权利的平衡与博弈
    4.1 转化布局阶段:权属不明+利益失衡
        4.1.1 法律规范缺位、制度设计冲突
        4.1.2 重复研发冲突立项
        4.1.3 产权结构分离、权属界定不明
        4.1.4 利益分配失衡
    4.2 双向转化阶段:“军转民+民参军”的转化壁垒
        4.2.1 “军转民”中的重保密、轻解密问题
        4.2.2 “民参军”准入门槛过高
        4.2.3 军民领域信息交流不畅
    4.3 转化保护阶段:机制分歧+保护薄弱
        4.3.1 缺乏统一的价值评估及管理保护机制
        4.3.2 不完全市场性限制转化自由
        4.3.3 收益补偿不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进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法律建议
    5.1 立法上构建军民融合专利法律制度体系
        5.1.1 完善立法形成连贯统一的法律规范体系
        5.1.2 构建军民融合专利权的多元主体产权结构
        5.1.3 统一权利归属制度明确利益分配规则
        5.1.4 重构军民融合专利成果双向转化的法律制度框架
    5.2 审查管理上明确范围厘清边界
        5.2.1 厘清国家秘密边界、限定军民融合专利范围
        5.2.2 改革定密、解密制度
        5.2.3 调整专利申请审查机制
    5.3 运营上完善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机制
        5.3.1 统一军民融合专利管理模式与服务平台
        5.3.2 协同激活参与各方的自主意识
        5.3.3 完善专利收益补偿机制
        5.3.4 健全激励制度强化民营企业法律地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基本思路
        1.3.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2.1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内涵
    2.2 主要理论参考
    2.3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国家战略解读
        2.3.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
        2.3.2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的和路径
        2.3.3 推进“军民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2.4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变革
        2.4.1 军地两张皮的组织体系仍需要突破
        2.4.2 现有国防知识产权制度需要建立健全
        2.4.3 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参与主体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第三章 绵阳市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3.1 绵阳市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
        3.1.1 国防科技资源集聚区
        3.1.2 军转民发展探索期
        3.1.3 军民融合发展期
        3.1.4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期
    3.2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现状
        3.2.1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概述
        3.2.2 绵阳市军民融合发展SWOT分析
第四章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实践
    4.1 政府主导的创新共享平台建设实践
        4.1.1 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4.1.2 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4.2 “军转民”代表性企业的创新发展实践
        4.2.1 长虹集团
        4.2.2 九洲集团
    4.3 “民参军”代表性企业的创新突破实践
        4.3.1 九九瑞迪公司
        4.3.2 永贵科技公司
    4.4 科研院所的军民融合发展改革实践
        4.4.1 绵阳兵装58 所的转企改制试点
        4.4.2 中物院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及改革
第五章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5.1 军地院地军民融合联动机制尚未打通
    5.2 军民融合产业结构不合理
    5.3 军民融合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有待厘清
    5.4 对创新共享平台缺乏有力的后续建设
    5.5 助推中国(绵阳)科技城发展的政策不足
第六章 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举措建议
    6.1 军地合力“破机制”
        6.1.1 军地、院地高层紧密互动
        6.1.2 在现有法规体系下促成绵阳市国防知识产权运营
        6.1.3 积极助推军工科研院所转企改制
        6.1.4 军民融合政府工作机制专业高效化
        6.1.5 军民融合绩效评价机制合理化
    6.2 坚持不懈“建平台”
        6.2.1 两个创新共享平台做成行业品牌
        6.2.2 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园载体平台
    6.3 重拳政策“助产业”
        6.3.1 设立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基金
        6.3.2 加强地方扶持政策
        6.3.3 呼吁军民融合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民技军用视角下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协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评价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内涵
        2.1.1 民技军用
        2.1.2 装备核心技术创新
    2.2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2.2.1 技术转移理论
        2.2.2 管理协同论
3 江苏省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困境分析
    3.1 民技军用视角下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现状
        3.1.1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强
        3.1.2 政府助力民企“参军”
        3.1.3 民企积极“进军”,装备核心技术创新成果频出
    3.2 江苏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案例分析
        3.2.1 调研情况简述
        3.2.2 调研基地概况
        3.2.3 问卷设计情况
        3.2.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江苏省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困境及原因分析
        3.3.1 军民思想解放不够,认识有“误区”
        3.3.2 军民产权纠纷频出,政府国防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
        3.3.3 军民竞争力悬殊,缺乏良好竞争环境
        3.3.4 军民待遇不同,政策不平等
        3.3.5 技术创新成本过高,民企资金短缺
4 国外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经验的归纳与借鉴
    4.1 英国全员参与型融合模式
        4.1.1 政府制定国防战略规划
        4.1.2 加强与工业界联系
        4.1.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4.1.4 军方积极推动改革
    4.2 美国军民一体化融合模式
        4.2.1 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
        4.2.2 军方积极配合推动融合
    4.3 日本“全民皆兵”型融合模式
        4.3.1 全面打造“寓军于民”型国防工业生产体系
        4.3.2 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4.4 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经验的总结
        4.4.1 政府发挥顶层设计作用
        4.4.2 军方高度配合推动军民融合
        4.4.3 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
        4.4.4 民营企业完善管理体制,积极回应国家战略
5 促进江苏省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对策
    5.1 思想上增强大局意识
        5.1.1 政府引导军民树立正确思维
        5.1.2 军政协作加强政策解读
    5.2 机构上强化组织管理
        5.2.1 加强军政统筹协调
        5.2.2 发挥政府引导支持作用
    5.3 制度上疏通民企“进军”渠道
        5.3.1 政府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5.3.2 政府优化市场准入制度
        5.3.3 军方推动竞争性采购制度
    5.4 技术上推动军民技术融合
        5.4.1 军方积极改革军用标准
        5.4.2 政府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5.5 政策上消除民企资金困扰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实践现状
        1.2.1 关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内涵与演进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1.2.4 关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1.2.5 文献评述
        1.2.6 实践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安排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内涵与概念界定
        2.1.1 协同创新
        2.1.2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2.1.3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博弈论
        2.2.4 机制设计理论
    2.3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三种适用情况
        2.3.1 军转民
        2.3.2 民参军
        2.3.3 军民两用技术
        2.3.4 三种适用情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 军转民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
    3.1 军转民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概述
        3.1.1 军转民协同创新的特征
        3.1.2 军转民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
    3.2 军转民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3.2.1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3.2.2 无补偿情况的纳什非合作博弈
        3.2.3 有补偿情况下的斯坦伯格主从博弈
        3.2.4 结果分析
    3.3 军转民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
        3.3.1 补偿激励原则
        3.3.2 补偿激励主体
        3.3.3 补偿激励对象
        3.3.4 补偿激励类型
    3.4 案例分析——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技术军转民协同创新产业化
        3.4.1 案例情况简介
        3.4.2 补偿激励机制运用分析
第四章 民参军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
    4.1 民参军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概述
        4.1.1 民参军协同创新的特征
        4.1.2 民参军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
    4.2 民参军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4.2.1 问题描述
        4.2.2 模型假设
        4.2.3 模型求解与结论分析
    4.3 民参军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
        4.3.1 补偿激励原则
        4.3.2 补偿激励主体
        4.3.3 补偿激励对象
        4.3.4 补偿激励类型
    4.4 案例分析——山河智能与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无人平台
        4.4.1 案例情况简介
        4.4.2 补偿激励机制运用分析
第五章 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
    5.1 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概述
        5.1.1 军民两用协同创新的特征
        5.1.2 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
    5.2 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5.2.1 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研发策略市场失灵
        5.2.2 产学研协同创新情况下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引入技术策略市场失灵
        5.2.3 政府引导和补偿下各创新主体的研发策略
    5.3 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
        5.3.1 补偿激励原则
        5.3.2 补偿激励主体
        5.3.3 补偿激励对象
        5.3.4 补偿激励类型
    5.4 案例分析——“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
        5.4.1 案例情况简介
        5.4.2 补偿激励机制运用分析
第六章 完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措施建议
    6.1 积极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平台
    6.2 形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制度保障
    6.3 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社会中介机构作用
    6.4 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成果价值效益评定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共生理论视域下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共生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1.2.3 关于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共生理论与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2.1 共生理论
        2.1.1 共生的基本要素
        2.1.2 共生的基本原理
    2.2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2.2.1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概念
        2.2.2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基本要素
        2.2.3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主要方式
    2.3 共生理论对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应用价值
        2.3.1 有助于厘清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2.3.2 有助于深入探析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内在机理
        2.3.3 有助于明确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体系的建设目标
        2.3.4 有助于合理选择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发展途径
第三章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共生机理
    3.1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共生动机
        3.1.1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共生内在动机
        3.1.2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共生现实动机
    3.2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共生条件
        3.2.1 质参量兼容条件
        3.2.2 共生界面选择条件
        3.2.3 共生能量生成条件
        3.2.4 信息丰度阈值条件
    3.3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共生演化模型
        3.3.1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阶梯演化模型
        3.3.2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能量结构演变模型
第四章 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的共生模式
    4.1 基于共生主体选择的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模式
        4.1.1 自我促进式
        4.1.2 中介搭桥式
        4.1.3 政府引导式
    4.2 基于共生网络结构的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模式
        4.2.1 链条型模式
        4.2.2 资源型模式
        4.2.3 平等型模式
        4.2.4 依托型模式
        4.2.5 虚拟型模式
    4.3 基于共生演化发展的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模式
        4.3.1 亲缘共生
        4.3.2 业缘共生
        4.3.3 地缘共生
        4.3.4 网络共生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国防科技大学与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无人水面运动平台”为例
    5.1 无人水面运动平台的发展情况
        5.1.1 无人水面运动平台的技战术特点
        5.1.2 国外典型无人水面运动平台
        5.1.3 我国典型无人水面运动平台
    5.2 无人水面运动平台军民共生引力来源
        5.2.1 技术优势互补
        5.2.2 智力资源互通
        5.2.3 资金保障相互支持
        5.2.4 文化氛围相互适应
    5.3 无人水面运动平台军民共生发展模式
        5.3.1 自我促进式的长期合作关系
        5.3.2 平等互惠式的利益分配结构
        5.3.3 地缘共生型的配套协作体系
    5.4 无人水面运动平台军民共生环境支持
        5.4.1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5.4.2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5.4.3 财税政策支持
        5.4.4 融资模式创新
    5.5 无人水面运动平台项目合作的不足及启示
        5.5.1 要选择优势互补特色互通的合作对象
        5.5.2 要注重军民主体长期利益分配结构
        5.5.3 要关注科技成果后续转化
        5.5.4 要打造软硬兼备的基础条件
第六章 优化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共生环境的政策措施
    6.1 健全体制机制
    6.2 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
    6.3 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
    6.4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6.5 完善保密制度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BM企业军民融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的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军民融合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成果
    2.1 军民融合战略定义
    2.2 我国军民融合战略
    2.3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2.3.1 美国“军民一体化”的军民融合
        2.3.1.1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2.3.1.2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措施
        2.3.2 日本“以民掩军”的军民融合
        2.3.2.1 日本发展模式
        2.3.2.2 日本军民融合发展措施
        2.3.3 俄罗斯“先军后民”的军民融合
        2.3.3.1 俄罗斯军民融合模式
        2.3.3.2 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措施
        2.3.4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经验启示
    2.4 国内军民融合发展情况
        2.4.1 “军民两用”建国初期
        2.4.2 “军民结合”改革开放初期
        2.4.3 “寓军于民”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2.4.4 “军民融合”十六大以来
        2.4.5 “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十八大以来
第三章 BM企业军民融合概况及内部环境分析
    3.1 BM企业概况
    3.2 BM企业军民融合现状
    3.3 BM企业内部环境
        3.3.1 企业产品体系构成分析
        3.3.1.1 军用产品
        3.3.1.2 民用产品
        3.3.2 人才队伍的决定因素
        3.3.3 发展使命的决定因素
    3.4 BM企业军品、民品的内部价值链分析
        3.4.1 技术力量分析
        3.4.2 制造能力分析
第四章 竞争形式分析及战略选择
    4.1 外部环境与竞争形势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行业竞争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分析
        4.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4.2.5 行业内现在竞争者分析
        4.2.5.1 主要竞争者分析
        4.2.5.2 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Strength)
        4.3.1.1 企业文化及品牌优势
        4.3.1.2 人才储备优势
        4.3.1.3 技术优势
        4.3.2 劣势分析(Weakness)
        4.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4.3.4 威胁分析(Threaten)
    4.4 战略分析与选择
        4.4.1 战略分析
        4.4.1.1 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战略(SO)
        4.4.1.2 内部劣势与外部机会战略(WO)
        4.4.1.3 内部优势与外部威胁战略(ST)
        4.4.1.4 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战略(WI)
        4.4.2 战略选择
第五章 BM企业军民融合战略设计及方案制定
    5.1 BM企业军民融合战略目标
    5.2 BM企业战略定位
        5.2.1 BM企业军品战略定位
        5.2.2 BM企业民品战略定位
    5.3 BM企业战略设计
        5.3.1 人力资源优化战略
        5.3.2 军用和民用相协调战略
        5.3.3 技术融合推动技术创新战略
        5.3.4 引入市场营销战略
    5.4 BM企业制定方案
        5.4.1 建立完善的军民融合工作机制
        5.4.2 加强产品研发体系建设
        5.4.3 国防建设在于强化军品技术研究和能力建设
        5.4.4 提高民品核心竞争力,为军品研制生产提供支持
        5.4.5 深化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
        5.4.6 技术创新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3.1.1 国际局势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3.1.4 工业布局调整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8.1 历史沿革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8.2 公司基本状况
        8.2.1 总体人员状况
        8.2.2 产品基本情况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8.3.2 地区发展责任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国外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的现状和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航天一院预研成果评价研究[D]. 康磊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军民融合背景下彭州市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建设案例研究[D]. 刘贞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甘肃省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溢出困境与对策研究[D]. 孟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我国军民融合专利成果转化的法律问题研究[D]. 王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绵阳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D]. 许梅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民技军用视角下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协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丁贝贝.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研究[D]. 汤薪玉.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共生理论视域下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研究[D]. 周德.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BM企业军民融合战略研究[D]. 陈子明.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国外国防科技产业由军转民的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