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里氏木霉的粗纤维素酶的表征和纤维素酶的纯化

来自里氏木霉的粗纤维素酶的表征和纤维素酶的纯化

一、Characterization of Crude Cellulase from Trichoderma reesei and Purification of Cellulase(论文文献综述)

林莹莹[1](2021)在《草酸青霉FLP/FRT条件性基因敲除系统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生物炼制主要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经过预处理和植物生物质降解酶酶解产生单糖,再进一步将单糖发酵转化为生物燃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物工艺。微生物酶对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酶解是生物炼制过程的限制步骤,草酸青霉具有完整的植物生物质降解酶系和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而受到关注,但仍存在酶产量较低、成本高的问题。在弄清草酸青霉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基础上,分子遗传改造草酸青霉是提高其植物生物质降解酶产量的有效方法。然而,有限的抗生素抗性标记限制了对草酸青霉进行多重遗传操作。构建其抗性标记循环使用体系,将为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强有力的遗传操作平台。为了在草酸青霉中构建FLP/FRT(flippase recombination enzyme/recognition target)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需要鉴定一个合适的诱导型启动子。草酸青霉基因POX00715(Pox Tcu1)编码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铜离子透性酶TCU1的同源蛋白。和在无Cu2+的培养条件下相比,草酸青霉在低浓度Cu2+的培养条件下,其Pox Tcu1的转录水平显着升高,而在高浓度Cu2+的培养条件下,其Pox Tcu1的转录水平显着降低,表明启动子Ptcu1受Cu2+浓度的严格调控。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在ΔPox Ku70中构建得到草酸青霉菌株ΔPox Ku70::flp。在梯度Cu2+浓度下,草酸青霉菌株ΔPox Ku70可使用Ptcu1启动子表达编码FLP-GFP融合蛋白的DNA序列。显微观察发现融合蛋白FLP-GFP具有绿色荧光信号且定位于细胞核,表明FLP蛋白已被表达。在高浓度硫酸铜(5μM)抑制下,进一步构建和筛选了携带G418抗性基因的草酸青霉重组菌株ΔPox Ku70::flp/frt(G418)。在低浓度硫酸铜(0.02μM)诱导下,通过PCR和测序发现菌株ΔPox Ku70::flp/frt(G418)中G418抗性基因标记被切除,且不能在含G418抗生素的PDA平板上正常生长。以上表明FLP蛋白可以在草酸青霉中正常工作。转接到含有麦麸加稻杆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后培养2–4天,相比出发菌株ΔPox Ku70,菌株ΔPox Ku70::flp/frt的滤纸酶(FPase)产量、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产量和对硝基苯基-β-D-纤维二糖苷酶(pNPCase)产量分别下降了33%–37.3%、25.6%–41.6%和36%–41%;而对硝基苯基-β-D-葡萄糖苷酶(pNPGase)产量和木聚糖酶(xylanase)产量没有显着改变。菌株ΔPox Ku70::flp/frt在含有可溶性淀粉、Avicel、麦麸加Avicel和麦麸加稻杆固体平板上,相比出发菌株ΔPox Ku70,菌落直径略小,而在含有PDA和葡萄糖固体平板表型上未见明显变化。在前期工作中,已鉴定了草酸青霉转录因子Pox Atf1(POX03016)、Pox MBF1(POX08292)和Pox Cxr C(POX01387)负向调控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产量。以ΔPox Ku70为出发菌株,利用FLP/FRT重组系统,成功构建了单突变体ΔPOX03016::flp/frt、ΔPOX03016ΔPOX08292::flp/frt和ΔPOX03016ΔPOX01387::flp/frt。在固体发酵条件下,相比对照菌株ΔPox Ku70::flp/frt,以上3个突变株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ΔPOX03016ΔPOX01387::flp/frt的上升最显着,纤维素酶显着上升了2.4–30.7倍,木聚糖酶显着上升了79%–131%;即突变株ΔPOX03016ΔPOX01387::flp/frt转接后第二天和第四天的FPase、CMCase、pNPCase、pNPGase和木聚糖酶分别上升了3.69–3.86倍、2.44–4.18倍、21.9–30.7倍、4.23–4.67倍和79%–131%。突变体ΔPOX03016ΔPOX01387::flp/frt连续转接7次的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产量均无显着差异,具有遗传稳定性。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突变株ΔPOX03016ΔPOX01387::flp/frt中关键生物质降解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上调,在麦麸加稻杆作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诱导24–48 h时,纤维素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上调,即cbh1、cbh2、eg1、eg2、cel12A、bgl1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0.8倍、14.5–16倍、10.96–11.66倍、1.71–6.55倍、0.59–1.4倍、4.86–29.29倍,木聚糖酶基因xyn11A的转录水平上调了71%–135%。此外,和菌株ΔPox Ku70::flp/frt相比,突变株ΔPOX03016ΔPOX01387::flp/frt的菌落形态无明显变化,菌落颜色较浅,生物量显着下降26%–35.2%。在含有麦麸加稻杆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6天,收集菌株ΔPox Ku70::flp/frt和ΔPOX03016ΔPOX01387::flp/frt的粗酶液,对碱预处理(8.0%Na OH加2.48%H2O2)的甘蔗渣进行水解。相比对照菌株ΔPox Ku70::flp/frt,突变株ΔPOX03016ΔPOX01387::flp/frt粗酶液水解预处理甘蔗渣96 h,所产葡萄糖浓度显着上升12.1%,达到23.0 mg/mL。

王金明[2](2020)在《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YC2的产酶条件优化及转录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纤维素作为农业废弃物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如能将其高效转化利用则意义重大。由于纤维素结构复杂不易被降解,使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成为这一转化过程的关键。然而目前的商业纤维素酶生产成本较高且酶的热稳定性较差,随着酶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于纤维素酶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有必要去探索发现新的有潜力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及其所产的纤维素酶。家猪饲料中含有比例较高的不能被消化的粗纤维,这些纤维会随着粪便排出而成为潜在的有应用潜力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来源。本研究从东北地区养猪场的猪粪样品中分离筛选出2株纤维素降解真菌并进行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对2株菌产CMCase酶活力比较,选择CMCase酶活力较高的YC2菌株作为研究目标,采用PB设计和CCD响应面分析优化了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研究了YC2粗酶液中CMCase的酶学性质;通过RNA-seq技术对YC2菌株在CMCNa和葡萄糖不同底物为唯一碳源下进行转录组分析,并采用q RT-PCR对转录组中差异表达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进行验证。这是关于烟曲霉在可溶性纤维素底物羧甲基纤维素纳(CMCNa)上转录组学研究的首次报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猪粪样品中通过稀释平板法分离筛选到2株真菌,分别命名为JC1和YC2。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分别鉴定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和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对酶活初步测定,发现菌株JC1和YC2最大FPase分别为0.281 U/m L和1.74 U/m L,最大CMCase酶活分别为0.541 U/m L和3.89 U/m L,后续选择FPase和CMCase酶活力均较高的YC2进行进一步研究。2.对YC2在初始生产培养基上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先通过PB设计筛选出温度和时间2个显着影响因子,再进行中心组合设计(CCD)优化分析,确定菌株YC2发酵产纤维素酶(FPase)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34.39℃,时间为2.04 d时,FPase的最大预测值为1.833 U/m L。在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下进行产酶验证,FPase酶活为1.803 U/m L,较优化前的1.255U/m L提高了43.67%。3.对YC2粗酶液CMCase的性质研究发现,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在30℃~70℃范围内均保持70%以上相对酶活;温度稳定性在50℃最佳,10~60℃温度范围内放置1 h仍能保持80%以上残余相对活力。YC2的CMCase最适pH为4.5,在pH 2-6的范围内能保持60%以上的CMCase活力,pH稳定性也在pH=4.5时最佳,在pH 2-6范围内室温放置1 h仍能保持70%以上残留活力;金属离子Fe2+,Ni2+,Ca2+,Ba2+对CMCase活性促进作用明显,而Fe3+,Cu2+,NH4+,Zn2+,Mn2+,Al3+对CMCase活性有抑制作用,螯合剂EDTA对CMCase酶活的无明显影响。4.利用RNA-seq技术分别对葡萄糖和CMCNa为唯一碳源培养的YC2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从转录水平分析YC2降解纤维素底物相关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经比较分析发现CMCNa组相对于葡萄糖组共有1920个基因上调,2045个基因下调。将这些差异基因比对到GO、KOG以及KEGG数据库,发现一条纤维素降解的关键GO term“GO:0030248(cellulose binding)”,一条重要的与纤维素降解有关的KOG分类类目G类(Carbohydrate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一条纤维素降解的关键通路“ko00500(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通路,分析发现在CMCNa组中与纤维素分解相关的外切葡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基因所在的通路均有显着上调。进一步对CMCNa组中所有差异表达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基因进行注释分析,发现共有62个CAZymes基因发生了上调,推测它们与YC2以CMCNa为唯一碳源的生长代谢密切相关。5.选择转录组中的9种内切葡聚糖酶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以葡萄糖作为对照组,CMCNa作为处理组,结果表明AFUA_8G01490基因在CMCNa中的相对表达倍数最高,达到了194.48倍,其次为AFUA_7G06740基因(34.04倍)、AFUA_6G11600基因(17.32倍)、AFUA_7G06150(8.92倍)和AFUA_6G01800(3.48倍),它们可能是YC2降解CMCNa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内切葡聚糖酶。

耿欣[3](2020)在《产纤维素酶菌株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FDG4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秸秆的研究》文中认为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被认为是最丰富、廉价和可再生的原料,利用这类生物质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化学品和生物燃料,正在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然而,由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和顽固性,因此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一定难度。复杂的木质纤维素结构可以通过有效的预处理进行分解,以达到提高纤维素酶的消化率的目的。预处理过程对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降解、转化和高效利用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离子液体(ILs)已成为处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有效溶剂,为生物质的预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办法。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经ILs预处理后,再经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生产的纤维素酶进一步降解为可生产生物燃料的糖类。因此筛选出高产具有离子液体耐受性的纤维素酶的秸秆降解菌株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分离、筛选获得产纤维素酶的菌株,测定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及其对离子液体的耐受性,筛选出高产纤维素酶且其纤维素酶能够耐受5%的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的菌株。优化菌株产纤维素酶条件,测定菌株纤维素酶水解的最适条件和离子液体的耐受能力,并测定菌株纤维素酶对离子液体预处理后秸秆的水解效果,获得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离子液体的纤维素酶。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分离纯化,初筛复筛,获得一株高产纤维素酶且其纤维素酶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离子液体的菌株。经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命名为微紫青霉FDG 4,即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FDG 4。对其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在以玉米秸秆为最适碳源且添加量为1%,蛋白胨为最适氮源且添加量为0.2%,在2%的接种量下,p H 4.0为最适初始p H,25℃发酵培养8 d,以赫奇逊无机盐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P.janthinellum FDG 4的FPase和CMCase分别为0.11 U/m L,β-葡萄糖苷酶为0.75 U/m L。测定了纤维素酶水解的最适p H值和温度,结果表明P.janthinellum FDG 4纤维素酶的最适p H值为4.0,最适水解温度为55℃。此时纤维素酶活力分别为FPase 0.12 U/m L、CMCase0.25 U/m L、β-葡萄糖苷酶0.79 U/m L。同时测定了菌株纤维素酶对离子液体的耐受能力,P.janthinellum FDG 4在0%-2.5%的ILs范围内FPase和β-葡萄糖苷酶仍然可以保持94%和86%的酶活力,且在ILs浓度为15%时,FPase、CMCase、β-葡萄糖苷酶依旧可以保持30%以上的酶活力。菌株P.janthinellum FDG 4的纤维素酶分别水解玉米秸秆和离子液体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72 h,产生16.17 mg还原糖和20.34 mg的还原糖,总还原糖产率分别为32.34%和40.68%。经来源于Trichoderma reesei ATCC26921的商品纤维素酶水解72 h,产生21.03 mg的还原糖,总还原糖产率为42.06%。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玉米秸秆相比,ILs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具有更高的水解能力。由此可知,P.janthinellum FDG 4菌株的纤维素酶液可用于生产可发酵糖,进而生产生物燃料或其他高附加值产品。

张聪聪[4](2020)在《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秸秆糖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给地球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木质纤维素等生物质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纤维素酶是一类能水解纤维素产生葡萄糖的酶的总称,是人类高效利用秸秆等木质纤维素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黑曲霉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固态发酵产滤纸酶和内切葡聚糖酶的工艺条件,研究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酶解糖化秸秆条件以及添加剂对酶解糖化效率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从实验室保存菌株中选育出一株产高活力纤维素酶的黑曲霉,应用于秸秆发酵产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首先,通过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进行菌株的初筛,经过多次稀释涂布和平板划线得到14株纯菌株,再对纯菌株进行刚果红染色,以水解圈直径与菌株直径的比值为指标,得到3株(标记为7号、10号和14号)酶活较高的菌株。然后以菌株的滤纸酶活和内切葡聚糖酶活为复筛依据,在分别以麸皮、玉米秸秆和稻草秸秆为碳源的三种不同培养基中固态发酵,筛选出两种酶活分别为0.64 IU/g和7.96 IU/g的7号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菌体前2天生长缓慢,第3天变为米黄色,呈绒状并产大量孢子。菌落间有明显痕迹。呈辐射状的沟纹和向外蔓延的同心圆,菌落形状圆形扁平边缘整齐。第4-5天,平板被孢子覆盖,背部的中间略显黄色。40倍光学微镜下观察,菌丝透明,顶囊呈球形,小梗双层,分生孢子为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由粗大的菌丝生出。符合曲霉属基本形态。对黑曲霉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索,得到黑曲霉固态发酵的基础培养基为:麸皮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磷酸二氢钾为磷源。首先对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和Plackett-Burman(PBD)实验设计,从7个因素中筛选出初始pH,磷酸二氢钾浓度和硫酸铵浓度三个显着因素。然后采用Box-Behnken(BBD)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进行优化,得到了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条件:固体基质1.5 g,麸皮:玉米秸秆:稻草=3:2:1,硫酸铵添加量5.2 g/L,磷酸二氢钾最佳添加量为7.0 g/L,硫酸镁最佳添加量为5.0 g/L,pH为4.3,接种量为10%(体积比),在3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天。优化后的滤纸酶活和内切葡聚糖酶活是优化前的188%和154%。酶学性质研究:酶促反应温度对黑曲霉粗酶液的滤纸酶活影响较大,对内切葡聚糖酶活影响较小。最适酶促反应温度为50℃-55℃。最适粗酶反应pH为4。表明该酶系是一种嗜热和嗜酸性纤维素酶。筛选出的菌株在50℃下保温1 h后保持85%的最初纤维素酶活力。4 h后滤纸酶活和内切葡聚糖酶活分别下降到最初的70%和50%。粗酶液对过200目筛的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酶解,获得最佳葡萄糖得率和糖化率的条件是底物为1.0 g,酶解时间24 h,酶投加量5 FPU/g。利用吐温80,PEG6000,牛血清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四种不同添加剂对秸秆进行预处理,然后经粗酶液酶解糖化实验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的预处理效果最佳。经18%的大豆分离蛋白预处理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后,粗酶液酶解糖化后其葡萄糖得率和糖化率分别为为268.89 mg/g和44.59%,224.55 mg/g和38.58%。

吉骊[5](2019)在《工业纤维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与利用过程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生物乙醇作为汽油燃料的替代品,是目前最有应用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工业纤维多糖原料(糠醛渣、木薯渣及毛竹)是生物乙醇规模化生产的潜在原料。将纤维多糖原料中的纤维素转化为可发酵糖是生物乙醇转化过程的关键步骤,但纤维原料结构的顽抗性和木质素对底物酶水解的抑制作用阻碍了纤维素的高效转化。生物质原料有效预处理方式以及原料耦合技术的开发对提高生物乙醇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拓宽糖平台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包括:采用绿液-过氧化氢对糠醛渣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糠醛渣与木薯渣耦合共发酵生产乙醇,比较了木质素脱除强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以生产生物柴油过程中的副产物甘油为毛竹预处理溶剂,探讨了分离甘油的不同后处理方式对后续酶解发酵的影响;开发了毛竹苯酚-二氧六环预处理体系,实现了毛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效分离和有效利用;以预处理毛竹酶解液或木薯渣糖化液为碳源,采用木醋杆菌原位合成了功能性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主要结果如下。糠醛渣经soda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预处理后底物固体得率随过氧化氢浓度的提高而下降,木质素含量也相应降低。当H202添加量0.6 g/g-底物、绿液用量2 mL/g-底物、预处理温度80℃时,木质素的脱除率达到42.0%。木质素在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过程中被分解为低分子量的可溶物进而被脱除;而绿液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含量低于一般碱性溶液,因此最大程度提高了预处理过程中纤维素的保留率。利用混合底物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当木薯渣与糠醛渣混合底物浓度12%、混合质量比1:1时,发酵液乙醇浓度为39.9 g/L,乙醇得率达到理论值的93.6%。木薯渣为同步糖化发酵过程提供了氮源,同时糠醛渣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的纤维素酶促进了木薯渣的纤维乙醇转化,二者耦合转化发酵可相互促进,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化学品使用量。添加无患子皂素表面活性剂不仅降低了纤维素酶用量,还可延迟和降低副产物乳酸的形成。使用不同来源的工业粗甘油分别在150、160℃下预处理毛竹3 h。采用生物柴油生产副产物碱性甘油预处理毛竹,木质素脱除率达到39.2%,预处理毛竹酶解葡萄糖得率为理论值的95.0%,同步糖化发乙醇得率达到理论值的73.1%。在预处理过程中,脂肪酸皂与木质素形成乳浊液,可减少木质素的沉积。通过压滤法分离甘油,固体底物残留的脂肪酸皂有效阻止了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无效吸附,提高了酶解和发酵效率。采用酸性1,4-二氧六环预处理体系高效分离毛竹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预处理及分离过程中,半纤维素发生解聚形成糠醛,糠醛得率可达理论值的93.5%。在80℃下,酸性二氧六环体系中添加25%苯酚(wt%,底物)预处理毛竹2 h,木质素的提取率为51.9%;通过二维核磁分析,毛竹木质素G6和H2,6键消失,Cα电子云发生偏移,苯酚与木质素发生加成反应并生成了酚化木质素,酚化木质素在苯酚-甲醛反应中可作为低成本的苯酚替代品。甘油预处理毛竹酶解液(BBC)以及木薯渣糖化液(CBC)可作为木醋杆菌的碳源,生产细菌纤维素。通过添加1.5%透明质酸(HA)或0.5%海藻酸(AA)得到HA-BBC、HA-CBC及AA-BBC、AA-CBC复合水凝胶。复合水凝胶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其中HA-CBC的热稳定性最高。AA-CBC具有良好的载药及药物缓释性能,可将牛血清蛋白药物释放时间延长至60 h,所载牛血清蛋白的最终释放率可达95.0%。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产物与Hela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用于给药系统。

孟庆山[6](2019)在《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基因转录调控因子鉴定及纤维素酶高产菌株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可再生资源,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分布广泛,储量丰富。这类生物质主要组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中纤维素的含量最高。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纤维素酶将纤维素组分降解为葡萄糖作为微生物细胞培养和发酵的基础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不仅能减轻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而且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还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然而,纤维素酶生产成本高导致水解糖的成本高,限制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丝状真菌是自然界中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主要微生物,其中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最具有代表性,很多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都来自里氏木霉。目前对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机理上阐明里氏木霉产酶调控机制,为菌株遗传改造育种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对里氏木霉酶系组分及性能进行优化,提高酶系各组分水解纤维素的协同效果。T.reesei Rut-C30曾是纤维素酶生产工业菌株,也是研究最广泛的产纤维素酶模式菌株及目前工业菌株选育的出发菌株。本文研究工作从里氏木霉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突变体文库中筛选获得了高产纤维素酶突变株T.reeseiM1和M2;以孢子接种方式进行摇瓶发酵,突变株M1和M2的纤维素酶活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100.8%和53.2%,且M1突变株外泌蛋白量提高69.1%,M2内切纤维素酶活提高64.2%;对突变株中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基因片段在染色体中整合位点位于Scaffold 1:TrireRUTC30:4597和TrireRUTC30:67627两个基因间隔区,且与上述两基因启动子或终止子距离较远;RT-qPCR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株M1和M2中主要纤维素酶基因转录均上调,且纤维素酶主要正调控转录因子基因xyr1在M1突变株中有明显上调,而纤维素酶抑制转录因子基因ace1在两株突变株中都明显下调。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锌指蛋白对T.reesei Rut-C30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对突变株M2中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预测靶基因的转录分析发现,基因TrireRUTC30:10530(Trctf1)转录水平明显下调,而敲除基因Trctfl导致菌株在纤维素诱导条件下纤维素酶酶活较出发株提高了 43.8%,而使用组成型强启动子pdcl持续高效表达Trctf1后,突变株的纤维素酶生产受到明显抑制,转录组分析进一步发现敲除菌株中纤维素酶转录激活因子Vib1、Xyr1和Ace3的转录均明显上调,而转录抑制因子Rce1转录量则明显下调。推测转录因子Trctf1在T.resei Rut-C30中对纤维素酶合成起负调控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技术可用于靶基因功能鉴定。纤维素酶高产菌M2中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由特异DNA结合域和酵母来源的Ga14激活域组成,而T.rresei中纤维素酶合成主要由与酵母Ga14相似的转录激活因子Xyr1调控。基于此,设计了一个新型人工嵌合转录因子AZFP-M2-Xyr1AD并研究其对T.reesei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分别将菌株M2中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AZFP-M2-Gal4和嵌合转录因子AZFP-M2-Xyr1 AD定点插入到T.reesei TU-6菌株xyn3基因位点,构建菌株QS1和QS2。摇瓶发酵结果显示:QS1和QS2纤维素酶滤纸酶活分别较出发株提高39.4%和73.7%。转录分析发现QS1和QS2中编码主要纤维素酶和辅助蛋白的基因转录较出发株均明显上调,而编码主要纤维素酶调控因子基因的转录却有显着差异,揭示上述两个人工转录因子参与调控T.reesei纤维素酶合成的分子机制不同。此外,比较出发株TU-6、QS1和QS2菌株发酵获得的粗酶液对碱预处理后玉米秸秆和菊芋秸秆的酶解效果,发现QS2菌株粗酶液水解后葡萄糖释放量比TU-6粗酶液水解分别提高了97.9%和14.0%,比QS1粗酶液处理分别提高90.2%和8.2%。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T.reesei内源转录因子Xyr1的激活域所构建的人工转录因子AZFP-M2-Xyr1 AD比酵母来源Gal4激活域构建的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AZFP-M2-Gal4更能有效调控T.reesei纤维素酶生产。里氏木霉中纤维素酶系不全导致各酶比例不均衡,严重影响纤维素组分水解过程协同作用效果。之前更多研究偏向于对酶系进行体外复配,但这无疑造成了成本增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T.reesei纤维素酶系合成进行改造和优化,不仅可以降低产酶成本也可以减少纤维素降解所需酶量。因此,研究工作将主要内切酶基因egl1定点插入到纤维素酶转录抑制因子ace1基因位点,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T.reesei酶系进行优化,构建菌株QS305。实验结果表明:QS305在摇瓶发酵中总纤维素酶和内切酶酶活分别较出发株Rut-C30提高90.0%和132.7%;在5-L发酵罐中发酵108 h,QS305菌株纤维素酶产量可达10.7 FPU/mL,较出发株提高75.4%。此外,QS305所产粗酶液较出发株能有效对碱预处理后玉米秸秆和菊芋秸秆进行降解。本研究工作利用人工锌指蛋白技术对.T reesei Rut-C30中未知的纤维素酶调控因子进行挖掘,为深入理解T.reesei菌株纤维素酶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酶系合成进行了调控,为进一步优化纤维素组分酶解性能奠定了基础。

林蒙蒙[7](2018)在《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产生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木质纤维素糖化研究》文中指出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可降解纤维素并转化为葡萄糖,因其底物催化范围较广泛,因此在造纸、酿酒、纺织、生物乙醇、食品加工、动物饲料等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用于工业生产的纤维素酶主要来源于子囊菌真菌如里氏木霉、黑曲霉和青霉,相比较其他来源的纤维素酶,这些真菌能产生较全的纤维素酶系。但是纤维素酶活力不高且质量不稳定而导致酶用量过大,从而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制约了纤维素酶资源在商业、工业中的应用。也正因为此,为寻找和开发高产纤维素酶真菌,是纤维素酶资源能否高效降解植物纤维并转化为产品的关键。本论文以担子菌亚门的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为实验对象,优化其固体发酵产葡聚糖内切酶(CMCase)、滤纸纤维素酶(FPase)、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的发酵工艺,研究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及不同时间段产生的纤维素酶水解木质纤维素产糖能力。主要研究的结果如下:(1)培养条件优化:在进行单因子发酵条件优化中,我们分别从发酵培养基的不同碳源、不同接种量、不同初始pH、水料比、发酵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确定了发酵优化培养基工艺为:5g麸皮、水料比2.5:1[其中Mandels’营养盐溶液的成分为:(NH4)2SO4 1.7g、KH2PO4 2g、CaCl2 0.3g、蛋白胨1 g、Tween-801mL、MgSO4 0.3 g、蒸馏水1000mL、微量元素混合液1m L(每毫升含:FeSO40.005g、MnSO4 0.002g、ZnSO4.7H2O 0.0016g、CoCl2 0.0014g)],接种量为2mL,初始培养基pH为6.0。在已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胞外CMCase和FPase在培养至第10天时酶活达到最大,分别为27.15 IU/g,3.16 IU/g,而β-Glucosidase在第12天酶活力达到最大,为2.53 IU/g。经过发酵条件优化后,I.obliquus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显着提高,CMC酶活力是优化前的1.68倍;FPase酶活力是优化前的1.46倍;β-Glucosidase酶活力是优化前的1.43倍。(2)酶学性质研究:酶促反应温度和反应pH对I.obliquus纤维素酶的催化活性有显着影响,最适酶促反应温度为40℃-60℃,最适酶促反应pH为3.0-4.5,说明该酶系是一种嗜热和嗜酸性纤维素酶。此外,I.obliquus纤维素酶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50℃温度下CMCase、FPase和β-Glucosidase的半衰期分别为12h、1.5h、1h;而在55℃温度条件下,0.5h后β-Glucosidase活性降至50﹪以下;CMCase酶活力在2h后丧失49.2%;FPase在处理48h后仍能保持50%的酶活。(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添加1g/L吐温80对I.obliquus产CMCase、FPase影响是随时间变化,其作用效果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对β-Glucosidase酶活力有抑制作用(P<0.05);而对I.obliquus产木质素降解酶MnP、LiP、Lac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200%,125%和39.9%。I.obliquus生物处理麦秆12天,于培养基中添加1g/L吐温80使得木质素降解率提高了12.61%,纤维素降解率提高了49.48%,半纤维素降解率提高了9.26%。(4)糖化效率与木质纤维素酶酶系组分相关:发酵培养12天的粗酶液降解稻秆、麦秆产糖能力最强,分别达125.36mg/g,130.24 mg/g底物。其次酶解能力较强的分别为发酵培养6天、8天和10天。高活性的β-Glucosidase是发酵培养12天的粗酶液有效酶解木质纤维素产糖的主要原因;发酵培养6天的粗酶液中含有高活性的锰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使得木质素被降解,进而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更容易被纤维素酶降解成糖,最终提高了糖化效率。由此可见,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与I.obliquus分泌木质素降解酶、纤维素降解酶的产量有关。(5)预处理作用:经Na OH预处理的甘蔗渣木质素大部分被去除,降低了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有效提高了酶解效率。利用发酵培养12天的粗酶液酶解甘蔗渣,NaOH预处理的甘蔗渣的糖化率提高了52.05%,H2O2预处理提高了31.94%;利用发酵培养12天和6天的混合粗酶液酶解甘蔗渣,NaOH预处理的甘蔗渣的糖化率提高了35.70%;H2O2预处理提高了29.23%;利用发酵培养6天的粗酶液酶解甘蔗渣,NaOH预处理的甘蔗渣的糖化率提高了32.51%;H2O2预处理提高了29.06%,表明NaOH预处理更有效地提高了甘蔗渣纤维素的酶解效率。总之,I.obliquus在固体发酵水平上可产生高活性的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其所产的纤维素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宽的pH耐受性范围。I.obliquus粗酶液酶解效率与其分泌的木质素降解酶、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有关。本论文为利用纤维素酶资源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并转化为生物燃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郑琴[8](2017)在《纤维素酶对稻秆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及乙醇发酵/重金属回收耦合工艺的开发》文中认为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不可再生能源不断被消耗,这迫使我们寻求可再生能源,因此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代替粮食生产原料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受环境的污染,重金属利用农作物较强的富集能力,经生态循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如何修复污染土壤及利用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将重金属土壤的修复与被污染植物的利用结合起来的研究还较为少见。本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究污染稻秆糖化过程中纤维素酶对重金属释放的作用;第二部分探究重金属对乙醇发酵的影响及乙醇发酵/重金属回收耦合工艺的开发。本研究中以湖南重金属污染地区稻秆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硫脲法分离污染稻秆各组分,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探究了稻秆中的金属离子种类及含量,和重金属在不同组分中的富集情况,发现稻秆中重金属Cr、Cd、Mn、Cu含量超标。Mn、Cu和Cr离子主要富集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Cd离子主要富集在纤维素和木质素中。为糖化过程中重金属的释放提供了理论参考。为探究糖化过程中重金属释放的可行性,我们利用了Acremonium纤维素酶、绿色木霉属纤维素酶和里氏木霉属纤维素酶糖化污染稻秆。首先研究了糖化过程中,纤维素酶对重金属释放的情况。发现三种纤维素酶糖化过程中,重金属Mn释放率最高可达55%,重金属Cd释放率最高可达68%,重金属Cu释放率最高可达38%,重金属Cr释放率最高可达29%。综合产糖量、多酚和重金属释放率效果,Acremonium纤维素酶效果较佳。然后探讨了纤维素、半纤维素水解及多酚释放与重金属离子释放的关系。发现重金属Mn与Cr离子释放率和葡萄糖、木糖产量有一定相关性。多酚产量与Cu和Cr释放率有一定相关性。验证了糖化过程重金属释放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Acremonium纤维素酶高纤维素酶活,低木聚糖酶活的特性,利用木糖与重金属释放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混合酶和弱酸预处理进一步提高木糖产量,进而提高重金属离子释放率。发现混合酶糖化过程中木糖产量比单独Acremonium纤维素酶提高了1.7倍。弱酸预处理再糖化,葡萄糖和木糖产量分别比单独Acremonium纤维素酶糖化分别提高了1.3倍和2.5倍。重金属Cr、Mn和Cu的释放率相对单独Acremonium纤维素酶糖化也分别增加了1.9、1.6和1.8倍。进一步验证了糖化过程中重金属释放的可行性。最后,本研究探讨了重金属对乙醇发酵的影响,发现Cd明显抑制乙醇产量,产率仅为19%。针对重金属的抑制影响,利用温敏聚合物的聚合物效应和温敏相变特点,开发了乙醇发酵/重金属回收的耦合工艺。在发酵液中加入含有HEDTA重复单元的温敏聚合物PG1-co-PHEDTA,HEDTA螯合重金属Cd,限制了Cd进入酵母细胞,从而有效缓解了Cd对乙醇发酵的抑制。乙醇产率达53%,与不含重金属模拟糖化液发酵的乙醇产率相当。而且发酵过程中,重金属回收率达到90%以上。最后利用聚合物相变特点,实现了对重金属和聚合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李勇昊[9](2017)在《利用可溶性诱导物批式流加发酵培养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文中提出基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具有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优点,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类生物质的生物炼制主要包括预处理、纤维素酶生产、纤维素组分酶解糖化和微生物发酵等单元操作及这些操作单元的系统集成和优化,而纤维素酶成本高是制约生物炼制产业化技术开发的瓶颈之一。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是纤维素酶高产菌株,但该菌株纤维素酶合成需要诱导。纤维素是T.reesei纤维素酶合成的天然诱导物,以微晶纤维素最有效,尽管其价格昂贵。然而,纤维素是不溶性的,需要依靠菌株低水平本底纤维素酶缓慢水解释放出真正诱导物才能诱导纤维素酶大量合成,这一过程显着延长了纤维素酶发酵时间,相应降低了发酵罐纤维素酶生产强度。由于T.reesei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纤维素酶为高粘度非牛顿型流体且强好氧过程,生产强度低导致纤维素酶发酵过程搅拌和通风的能耗成本极高。使用预处理后的秸秆、蔗渣及纸浆等廉价纤维质原料作为诱导物,虽然可以解决微晶纤维素等成本高的问题,但菌株本底纤维素酶水解这类纤维质原料的效率极低,导致诱导产纤维素酶效果非常差,纤维素酶发酵生产的能耗成本更高。可溶性诱导物可以被菌株直接利用,预期可以有效解决纤维素类诱导物存在的突出问题,然而目前开发的乳糖等可溶诱导物不仅成本较高,而且纤维素酶诱导效果差。本研究合成了低成本高效可溶诱导物,在此基础上以T.reeseiRut C30为模式菌株,对纤维素酶的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系改造优化以及原位生产的粗酶水解预处理后秸秆等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葡萄糖为底物,利用β-葡萄糖苷酶催化的转糖苷反应,制备含(β)二糖的可溶诱导物。转糖苷反应特点使反应结束时残留大量葡萄糖,这种葡萄糖和(β)二糖混合物(MGD),可以更好促进菌丝生长,同时高效诱导纤维素酶合成。此外,还选择并研究了 β-1,3-葡聚糖对T.reesei生长和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效果。摇瓶实验结果表明MGD和β-1,3-葡聚糖更容易被菌体利用,诱导纤维素酶合成能力分别是乳糖的1.16倍和1.24倍,纤维素酶关键组分基因表达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实验结果。虽然MGD和β-1,3-葡聚糖诱导里氏木酶产纤维素酶效果相近,但是MGD成本较低。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了MGD的组成,发现二糖类诱导物主要为龙胆二糖、纤维二糖和槐糖,其中槐糖起最主要诱导作用。比较了酸水解甜菊糖苷制备槐糖和β-葡萄糖苷酶催化转化葡萄糖制备MGD,与酸水解甜菊糖苷相比,β-葡萄糖苷酶催化转化葡萄糖制备MGD在成本以及过程重复性上都有优势,而且无论是使用商业β-葡萄糖苷酶还是自制β-葡萄糖苷酶,其催化转化高浓度葡萄糖生成的MGD,均能高效诱导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以MGD为诱导物,在7 L发酵罐中进行液体深层培养T.reesT.Rut C30生产纤维素酶。为避免MGD中高浓度葡萄糖对里氏木霉合成纤维素酶的抑制,开发了基于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流加MGD进行补料的策略,葡萄糖浓度控制为0.05-0.30 g/L。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时间144 h时,纤维素酶活达到90.4 FPU/mL,比报道的乳糖诱导纤维素酶酶活水平高10倍以上,纤维素酶生产强度高达627.1 FPU/L/h,是目前报道T.reesei生产纤维素酶生产强度的3-5倍。为了评价MGD诱导的纤维素酶(Cel-MGD),测定两种纤维素酶的比酶活并利用分泌蛋白组学分析对比了 Cel-MGD与碱预处理后玉米秸秆(APCS)作为诱导物生产纤维素酶(Cel-APCS)的蛋白组成,结果表明Cel-MGD诱导的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比酶活分别提高1.74倍和2.42倍,但Cel-MGD中仍严重缺乏β-葡萄糖苷酶,而Cel-APCS含有更高的木聚糖酶活和纤维素降解辅助蛋白。为了弥补Cel-MGD中严重缺乏β-葡萄糖苷酶的缺陷,构建了组成型强启动子Ppdcl高效过表达外源β-葡萄糖苷酶基因aabgll的表达载体,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其导入T..reeseiRutC30,转化子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普遍提高。利用产葡萄糖苷酶最高的重组菌T.reesei PB3分批补料发酵生产纤维素酶,156 h纤维酶活超过50 FPU/mL,β-葡萄糖苷酶酶活超过310 CBU/mL,比宿主菌β-葡萄糖苷酶酶活提高约70倍。该重组酶命名为Cel-MGD2,其与补加商品β-葡萄糖苷酶的Cel-MGD水解15%(w/v)APCS性能无显着差别,葡萄糖收率均超过92%,发酵过程乙醇浓度超过44.0 g/L。提高APCS的浓度到20%(w/v),利用Cel-MGD2进行分步糖化发酵(SHF)和同步糖化发酵(SSF)生产乙醇,在SHF工艺条件下发酵120h,终点乙醇浓度达到54.2 g/L,而SSF条件下发酵96h,终点乙醇浓度为52.1g/L。虽然SSF过程产乙醇浓度略低,但乙醇生产强度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改造后的重组酶不需要复配就可以用于预处理后秸秆类生物质水解。为实现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综合利用,在T.reesei Rut C30过表达同源外切纤维素酶基因cbh2构建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以MGD和APCS混合诱导物提高纤维素酶中木聚糖酶活性,生产可高效水解含有高浓度半纤维素原料的纤维素降解酶。优化MGD和APCS比例后,通过分批补料,发酵60h时纤维素酶活达到7.17FPU/mL,木聚糖酶活性达到577.55 IU/mL,该粗酶液比MGD或APCS单独诱导的纤维素酶降解APCS的效果更好,而且粗酶液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即直接进行预处理后的秸秆水解,粗酶液提高温度至50℃,批次加入APCS至20%,最终测定释放122.5 g/L葡萄糖和40.21 g/L木糖,产糖效果高于已有报道。研究工作进展对高效生产纤维素酶,特别是原位产酶应用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生物炼制,具有重要意义。

刘沛毅[10](2014)在《不同碳源诱导粗壮脉纹胞菌CGMCC3088产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本实验室自行筛选的新型脉纹胞菌CGMCC3088固态发酵豆渣72h,研究固态发酵物中纤维素酶的提取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发现提取时间、缓冲溶液pH、缓冲溶液体积为影响纤维素酶提取的关键因素。再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了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纤维素酶的最优条件为:柠檬酸缓冲溶液(0.1M, pH5.2;1:10w/v),200r/min震荡提取30min,该提取条件下得到粗壮脉纹胞菌纤维素酶总酶活为1.702×10-2IU/mL。利用江西本地产量较大的五种农副产品啤酒糟、豆皮、豆渣、稻草、茶粕为单一碳源,采用粗壮脉纹胞菌固态发酵,探讨不同碳源对粗壮脉纹胞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高峰时间、酶系组分和酶活特性的差异。发现,在啤酒糟培养基发酵48h时滤纸酶(FPA)活力最高,达1.017U/g;在豆皮培养基发酵72h和60h时,外切酶(C1)和内切酶(Cx)酶活力达到最高,分别达到7.156U/g和9.084U/g;在豆渣培养基发酵60h后,β-葡萄糖苷酶(βG)酶活力达到最高,为1.85U/g。啤酒糟培养基酶系组分中的Cx酶活力较低,只有4.069U/g;茶粕和稻草培养基中各酶系组分活力一般,豆渣和豆皮培养基中Cx、C1酶比例合理,两种酶活之间平均相差不到一个酶活单位,FPA酶活力分别达到0.853U/g和0.921U/g。研究发现:对纤维素含量较多而木质素含量较少的农副产品,例如豆皮培养基(纤维素37.77%,木质素2.66%)粗壮脉纹胞菌生长较好,所产纤维素酶酶活性较高,并且根据五种基料中纤维的降解结果,发现粗糙脉纹孢菌所产纤维素酶系对于纤维素的降解效率比对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效率要高。采用X-衍射仪和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分别对未处理和已发酵的农副产品进行结晶度和表面结构的检测,以进一步验证不同农副产品对诱导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差异。根据X-衍射图谱,可以发现:所有农副产品在经过发酵后,在纤维素结晶区的主吸收角度下,吸收强度都有所下降且无定形区的衍射峰都趋于平缓。经计算得知啤酒糟、稻草、茶粕、豆渣和豆皮中纤维素的结晶度(Segal method)分别为47.5、75、53.13、43.2和61.2,而经粗壮脉纹胞菌固态发酵后,他们的结晶度明显降低,分别为:42、60.5、41.18、36.67和43.28,对豆皮和茶粕中纤维结晶区的降解最明显。电子显微镜图显示经过48h发酵后豆皮发酵物表面呈现凹凸程度较大,72h后内部纤维管鞘出现明显断裂,稻草发酵物表面结构较严密,发酵72h后仅出现部分螺纹状凹陷,而其他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破裂情况。结合以上实验现象,最终判断豆皮作为单一碳源对于粗壮脉纹胞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诱导效果最佳。为了排除各农副产品在发酵初始时,由于营养成分差异导致产酶结果变化,故选取两种典型纤维素组分的农副产品:稻草和豆皮,稻草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较多而豆皮纤维素含量较多。在发酵起始阶段向两种基料中均加入2g葡萄糖和10g蛋白胨,纤维素酶产酶高峰期提前至48-60h,豆皮和稻草高营养培养基中C1酶活分别上升41.76%、60.38%,Cx酶活上升68.06%、60.1%;但豆皮高营养培养基所产各纤维素酶组分的酶活力均比稻草高营养培养基高,无纤维素碳源对照组各纤维素酶组分活力均很低,说明在有充足营养成分满足菌体生长的前提下,没有纤维类碳源,粗壮脉纹胞菌同样是无法高效产纤维素酶的,结合稻草和豆皮高营养组实验,我们可以推断纤维素是诱导粗壮脉纹胞菌产酶的直接诱导物。本文采用粗壮脉纹胞菌分别与东方伊莎酵母、乳酸杆菌、里氏木霉、绿色木霉复配对茶粕进行固态发酵,探讨粗壮脉纹胞菌与不同种类微生物复配产纤维素酶的效果。发现粗壮脉纹胞菌和绿色木霉复合发酵后的C1酶酶活力较粗壮脉纹胞菌单菌发酵提高了51.09%,粗壮脉纹胞菌和绿色木霉复合发酵其纤维素酶分泌的周期得到延长,96h时C1酶和Cx酶的活力分别达到16.668U/g和15.548U/g均超过同时期粗壮脉纹胞菌单菌发酵的酶活力11.045U/g和15.111U/g;粗壮脉纹胞菌复合里氏木霉、绿色木霉混合发酵组对茶粕粗纤维的最终降解率分别达到了64.19%和61.59%。而和乳酸杆菌、酵母菌复合发酵96h后所有纤维素酶组分的酶活较高峰时期均下降60%以上,对茶粕粗纤维的最终降解率也只有34.92%和41.89%,呈现拮抗作用。不论是单菌还是复合菌发酵,接种量的提升总体上会导致酶活力的增加。

二、Characterization of Crude Cellulase from Trichoderma reesei and Purification of Cellulas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zation of Crude Cellulase from Trichoderma reesei and Purification of Cellulase(论文提纲范文)

(1)草酸青霉FLP/FRT条件性基因敲除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木质纤维素
        1.1.1 纤维素
        1.1.2 半纤维素
        1.1.3 木质素
    1.2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
    1.3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
    1.4 丝状真菌
    1.5 真菌纤维素酶基因的转录调控
        1.5.1 转录激活因子
        1.5.2 转录抑制因子
    1.6 FLP/FRT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1.6.1 FLP/FRT重组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1.6.2 诱导型启动子
    1.7 固体发酵的研究概述
    1.8 甘蔗渣水解研究概述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1 前期工作
        1.9.2 目的与意义
        1.9.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的预处理
        2.1.2 实验菌株和质粒
        2.1.3 基本培养基配方
        2.1.4 常用溶液配制
        2.1.5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草酸青霉的菌种保藏与孢子悬浮液制备
        2.2.2 草酸青霉总DNA的提取
        2.2.3 草酸青霉菌株的构建
        2.2.4 大肠杆菌转化
        2.2.5 草酸青霉原生质体制备
        2.2.6 草酸青霉原生质体的转化与再生
        2.2.7 非转接固体发酵产酶试验
        2.2.8 转接后固体发酵产酶试验
        2.2.9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10 草酸青霉纤维素酶和木聚酶产量的测定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12 荧光显微镜观察
        2.2.13 生物量测定
        2.2.14 甘蔗渣的预处理和水解实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铜离子浓度对草酸青霉铜离子透性酶基因启动子P_(tcu1)的影响
    3.2 FLP重组酶在草酸青霉中正常工作评价
        3.2.1 草酸青霉菌株?Pox Ku70::flp-gfp的构建和PCR验证
        3.2.2 FLP-GFP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3 FLP/FRT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在草酸青霉中的功能验证
        3.3.1 FLP/FRT系统在草酸青霉中的构建和PCR验证
        3.3.2 FLP/FRT系统切除G418 抗性基因的PCR验证
        3.3.3 FLP/FRT系统切除G418 抗性基因的点板验证
    3.4 草酸青霉FLP/FRT相关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3.4.1 草酸青霉突变体?POX03016::flp/frt的构建和PCR验证
        3.4.2 草酸青霉突变体?POX03016?POX08292::flp/frt的构建和PCR验证
        3.4.3 草酸青霉突变体?POX03016?POX01387::flp/frt的构建和PCR验证
    3.5 草酸青霉菌株?Pox Ku70::flp/frt和突变株的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产量的测定
    3.6 草酸青霉突变株?POX03016?POX01387::flp/frt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3.7 草酸青霉突变株?POX03016?POX01387::flp/frt中主要纤维素酶基因和木聚糖酶基因转录水平的测定
    3.8 草酸青霉菌株?Pox Ku70::flp/frt和突变株胞外蛋白浓度的测定和SDS-PAGE分析
    3.9 草酸青霉菌株?Pox Ku70::flp/frt和突变株在不同碳源平板上的菌落表型分析
    3.10 草酸青霉菌株?Pox Ku70::flp/frt 和?POX03016?POX01387::flp/frt 的生物量测定
    3.11 草酸青霉双基因突变株?POX03016?POX01387::flp/frt 的酶液对预处理甘蔗渣的酶解
第四章 讨论
    4.1 铜离子诱导型启动子P_(tcu1)介导的flp/frt位点特异性重组
    4.2 草酸青霉不同转录因子间的组合
    4.3 草酸青霉双缺失突变株?POX03016?POX01387::flp/frt酶解甘蔗渣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性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YC2的产酶条件优化及转录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纤维素概述
    1.2 纤维素酶概述
        1.2.1 纤维素酶的来源
        1.2.2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机制
        1.2.3 纤维素酶的结构与性质
        1.2.4 真菌纤维素酶的调控机制
        1.2.5 纤维素酶的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1.2.6 真菌纤维素酶的基因工程进展
    1.3 响应面优化纤维素酶产量
    1.4 转录组学在研究纤维素酶基因中的作用
    1.5 烟曲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1.6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试验仪器设备
    2.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2.4 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2.4.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2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初步筛选与分离
        2.4.3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复筛
        2.4.4 菌株的保藏
    2.5 纤维素降解真菌的鉴定
        2.5.1 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形态学观察
        2.5.2 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纤维素降解真菌酶活性的研究
        2.6.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6.2 纤维素降解真菌粗酶液制备
        2.6.3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6.4 纤维素酶活力的初步测定
    2.7 纤维素降解菌的发酵条件的优化
        2.7.1 使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重要的影响因子
        2.7.2 最陡爬坡试验
        2.7.3 响应面优化设计
        2.7.4 菌株 YC2 产酶活性验证试验
    2.8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 YC2 的酶学性质
        2.8.1 pH对 YC2的CMCase活性影响
        2.8.2 温度对YC2的CMCase活性影响
        2.8.3 pH对 YC2 所产CMCase稳定性的影响
        2.8.4 温度对YC2 所产CMCase稳定性的影响
        2.8.5 金属离子及其螯合剂对YC2 所产CMCase稳定性的影响
    2.9 CMCNa为唯一碳源对YC2 基因表达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2.9.1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9.2 转录组测序和数据分析
    2.10 qRT-PCR验证关键内切葡聚糖酶基因
3 结果与分析
    3.1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分离和初筛
    3.2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复筛
    3.3 纤维素降解菌株的鉴定
        3.3.1 形态学特征
        3.3.2 真菌的ITS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纤维素降解菌酶活测定
        3.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3.4.2 纤维素酶活力的初步测定
    3.5 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YC2发酵条件的优化
        3.5.1 Plackett-Burman 设计筛选显着影响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因素
        3.5.2 最陡爬坡试验
        3.5.3 CCD 实验及 RSM 分析
        3.5.4 产酶验证实验
    3.6 YC2 粗酶液的酶学性质
        3.6.1 pH对 YC2 粗酶液中CMCase活性的影响
        3.6.2 温度对YC2 粗酶液中CMCase活性的影响
        3.6.3 pH对 YC2 粗酶液中CMCase稳定性的影响
        3.6.4 温度对YC2 粗酶液中CMCase稳定性的影响
        3.6.5 金属离子及螯合剂对YC2 粗酶液中CMCase稳定性的影响
    3.7 CMCNa为唯一碳源对YC2 基因表达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3.7.1 YC2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3.7.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质控
        3.7.3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3.7.4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8 转录组中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qRT-PCR 验证
4 讨论
    4.1 烟曲霉YC2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
    4.2 烟曲霉 YC2 发酵产酶的响应面优化
    4.3 纤维素降解菌YC2 的转录组分析及q RT-PCR验证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产纤维素酶菌株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FDG4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秸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木质纤维素的概述
        1.1.1 纤维素
        1.1.2 半纤维素
        1.1.3 木质素
    1.2 微生物产纤维素酶概述
        1.2.1 细菌
        1.2.2 真菌
    1.3 纤维素酶的功能及作用机理
        1.3.1 内葡聚糖酶
        1.3.2 外葡聚糖酶
        1.3.3 β-葡萄糖苷酶
    1.4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
        1.4.1 物理方法预处理木质纤维素
        1.4.2 化学方法预处理木质纤维素
        1.4.3 离子液体预处理木质纤维素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土壤样品
        2.1.2 生物质材料
        2.1.3 实验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1.5 培养基的配置
        2.1.6 试剂的配制
    2.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
        2.2.1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初筛
        2.2.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复筛
        2.2.3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2.3 测定菌株的纤维素酶对离子液体的耐受性
    2.4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鉴定
    2.5 菌株的产酶条件优化
        2.5.1 碳源及碳源接种量的优化
        2.5.2 氮源及氮源接种量的优化
        2.5.3 接种量优化
        2.5.4 初始pH值优化
        2.5.5 温度优化
        2.5.6 培养时间优化
    2.6 纤维素酶的最适水解条件测定
    2.7 纤维素酶对离子液体的耐受性的测定
    2.8 离子液体对玉米秸秆的预处理方法
    2.9 纤维素酶水解离子液体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与分离
        3.1.1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初筛
        3.1.2 产纤维素菌株的复筛
    3.2 菌株的纤维素酶对离子液体的耐受性
    3.3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鉴定
        3.3.1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3.3.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菌株的产酶条件优化结果
        3.4.1 碳源种类及碳源添加量的优化
        3.4.2 氮源种类及氮源添加量的优化
        3.4.3 接种量和初始pH值优化
        3.4.4 温度和培养时间优化
    3.5 纤维素酶的最适水解条件测定结果
    3.6 纤维素酶对离子液体的耐受性的测定结果
    3.7 纤维素酶水解离子液体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
4 讨论
    4.1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
    4.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培养条件的影响
        4.2.1 碳源和氮源对菌株产纤维素能力的影响
        4.2.2 接种量和初始pH值对菌株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影响
        4.2.3 温度和培养时间对菌株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影响
    4.3 纤维素酶水解的最适pH值和温度
    4.4 纤维素酶对离子液体的耐受性
    4.5 纤维素酶水解离子液体预处理后的秸秆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秸秆糖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质纤维素概述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质素
    1.3 纤维素酶
        1.3.1 纤维素酶的组成
        1.3.2 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的机理
        1.3.3 产纤维素酶的主要微生物
        1.3.4 纤维素酶的生产方法
    1.4 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1.5 预处理方法
    1.6 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纤维素降解菌株选育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菌株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原料和培养基
        2.1.5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接种与保存
        2.2.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初步选育
        2.2.3 纤维素酶菌株的复筛
        2.2.4 葡萄糖标准曲线测定
        2.2.5 滤纸酶活(FPase)测定
        2.2.6 内切葡聚糖酶活(CMCase)测定
        2.2.7 菌株形态学初步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初步选育结果
        2.3.3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复筛
    2.4 小结
第三章 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工艺优化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1.1 菌株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实验设计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3.2.3 Box-Behnken实验设计(BBD)及响应面分析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分析
        3.3.2 多因素PB实验
        3.3.3 Box-Behnken实验结果和响应面优化
        3.3.4 优化发酵工艺下的验证实验
    3.4 小结
第四章 黑曲霉粗纤维素酶液酶学性质研究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4.1.1 菌株
        4.1.2 实验仪器
    4.2 黑曲霉粗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4.2.1 酶促反应温度对纤维素酶(CMCase和 FPase)活力的影响
        4.2.2 酶促反应pH对纤维素酶(CMCase和 FPase)活力的影响
        4.2.3 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黑曲霉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
        4.3.2 黑曲霉粗酶液最适反应pH
        4.3.3 黑曲霉粗酶液热稳定性
    4.4 小结
第五章 黑曲霉纤维素酶糖化秸秆研究
    5.1 实验仪器和材料
        5.1.1 菌株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糖化率计算公式
        5.2.2 黑曲霉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粗酶液对秸秆的糖化作用分析
        5.2.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秸秆化学结构
        5.2.4 秸秆元素分析
        5.2.5 X-射线衍射光谱(XRD)测定纤维素结晶度
    5.3 结果分析
        5.3.1 酶解糖化最适底物浓度
        5.3.2 酶解糖化最适酶解时间
        5.3.3 酶解糖化最适粗酶液用量
        5.3.4 不同添加剂对酶解的影响
        5.3.5 秸秆化学结构的变化
        5.3.6 氮元素分析
        5.3.7 秸秆结晶度的变化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工业纤维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与利用过程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乙醇转化过程
        1.2.1 生物乙醇的汽化生产过程
        1.2.2 碳水化合物转变成乙醇过程
        1.2.3 木质纤维原料生产生物乙醇
        1.2.4 木质纤维素原料转化乙醇的生物过程
        1.2.5 木质纤维原料生产纤维乙醇瓶颈
    1.3 纤维多糖原料的预处理
        1.3.1 生物预处理
        1.3.2 化学预处理
        1.3.2.1 碱法预处理
        1.3.2.2 氧化脱木质素预处理
        1.3.2.3 绿液预处理
        1.3.2.4 溶剂预处理
        1.3.3 物理机械预处理
        1.3.4 物理化学预处理
    1.4 生物乙醇生产模式
        1.4.1 分步糖化发酵
        1.4.2 同步糖化发酵
        1.4.3 原料耦合模式
        1.4.4 联合生物处理技术
        1.4.5 生物乙醇纯化
    1.5 纤维多糖原料
    1.6 细菌纤维素
    1.7 生物炼制前景
    1.8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糠醛渣与木薯渣原料耦合利用共发酵转化乙醇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方法
        2.3.1 酵母的活化
        2.3.2 淀粉双酶法糖化
        2.3.3 同步糖化发酵
        2.3.4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糠醛渣单独发酵转化乙醇
        2.4.1.1 原料组分分析
        2.4.1.2 底物浓度及皂素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2.4.1.2.1 底物浓度对乙醇转化过程的影响
        2.4.1.2.2 酶用量及酵母接种量对乙醇转化过程的影响
        2.4.1.2.3 添加无患子皂素对乙醇转化过程的影响
        2.4.1.3 纤维素酶用量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2.4.2 木薯渣单独发酵转化乙醇
        2.4.2.1 纤维素酶用量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2.4.2.2 木薯渣底物浓度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2.4.2.3 加酶量对发酵过程中副产物甘油的影响
        2.4.2.4 不同底物浓度对发酵过程中副产物甘油的影响
        2.4.3 糠醛渣与木薯渣耦合发酵转化乙醇
        2.4.3.1 不同酶对木薯渣转化葡萄糖的影响
        2.4.3.2 木薯渣/糠醛渣混合质量比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2.4.3.3 木薯渣/糠醛渣底物浓度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2.4.3.4 木薯渣/糠醛渣质量比对副产物甘油的影响
        2.4.3.5 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数及酵母细胞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2.5 小结
3. 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提高糠醛渣与木薯渣耦合发酵效率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淀粉双酶法糖化
        3.3.2 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
        3.3.3 乙醇同步糖化发酵实验
        3.3.4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原料预处理及组分分析
        3.4.2 预处理糠醛渣与木薯渣质量比对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3.4.3 预处理糠醛渣与木薯渣质量比对发酵过程中副产物的影响
        3.4.4 总底物浓度对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3.4.5 无患子皂素对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3.4.6 同步糖化发酵对副产物的影响
        3.4.6.1 酶用量及表面活性剂对副产物甘油的影响
        3.4.6.2 酶用量及表面活性剂对乳酸的影响
    3.7 小结
4. 甘油预处理毛竹酶水解及其耦合发酵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甘油预处理
        4.3.2 表面活性剂预处理
        4.3.3 原料及甘油预处理毛竹的纤维素酶解实验
        4.3.4 淀粉双酶法糖化
        4.3.5 同步糖化发酵
        4.3.6 分析方法
        4.3.6.1 原料组分分析
        4.3.6.2 接触角测量
        4.3.6.3 元素分析
        4.3.6.4 表面张力测量
        4.3.6.5 酶活测定方法
        4.3.6.6 结构表征
        4.3.6.7 反应产物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预处理条件对毛竹样品化学成分的影响
        4.4.2 甘油预处理毛竹酶解过程
        4.4.2.1 粗甘油来源对酶解的影响
        4.4.2.2 残余甘油的去除方式对酶解的影响
        4.4.2.3 油酸钾对酶解过程的影响
        4.4.3 乙醇生产中预处理固体的发酵性能
        4.4.4 油酸钾在毛竹酶水解过程的作用机制
        4.4.4.1 预处理毛竹的表面性质和形态变化
        4.4.4.2 酶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4.4.5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毛竹预处理及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4.4.5.1 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毛竹预处理底物化学组成的影响
        4.4.5.2 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毛竹预处理底物同步糖化发酵的影响
    4.5 小结
5. 苯酚-二氧六环预处理毛竹及全组分利用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毛竹预处理及三大组分的分离过程
        5.3.2 预处理毛竹木质纤维素的酶解过程
        5.3.3 分析方法
        5.3.3.1 毛竹成分分析
        5.3.3.2 酶活测定方法
        5.3.3.3 木质素产品的分子量测定
        5.3.3.4 木质素Ⅰ、木质素Ⅱ的结构特性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预处理条件对毛竹样品化学成分的影响
        5.4.2 预处理条件对糠醛生产的影响
        5.4.3 预处理条件对毛竹酶解过程的影响
        5.4.4 预处理条件对酶解过程中酶活的影响
        5.4.5 毛竹三大组分的分离过程研究
        5.4.5.1 1,4-二氧六环添加量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5.4.5.2 苯酚添加量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5.4.6 预处理后毛竹底物的化学表征
        5.4.6.1 分子量分析
        5.4.6.2 红外光谱分析
        5.4.6.3 二维核磁分析
        5.4.7 质量平衡分析
    5.5 小结
6. 纤维多糖酶解液复合大分子制备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及性能比较
    6.1 引言
    6.2 实验原料
    6.3 实验方法
        6.3.1 甘油预处理
        6.3.2 原料及甘油预处理毛竹的纤维素酶解实验
        6.3.3 木薯渣淀粉双酶法糖化
        6.3.4 HS培养基配制
        6.3.5 木醋杆菌菌株活化与培养
        6.3.6 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原位合成及纯化
        6.3.7 分析方法
        6.3.7.1 溶胀率测定
        6.3.7.2 拉伸强度测定
        6.3.7.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6.3.7.4 X射线衍射测试(XRD)分析
        6.3.7.5 热重分析(TGA)
        6.3.7.6 载药性能分析
        6.3.7.7 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分析
        6.3.7.8 细胞毒性评价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原位合成过程
        6.4.2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形态分析
        6.4.2.1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形貌
        6.4.2.2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SEM图像
        6.4.3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FT-IR谱图分析
        6.4.4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溶胀效果
        6.4.5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拉伸强度
        6.4.6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XRD谱图分析
        6.4.7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热性能分析
        6.4.8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药物缓释性能分析
        6.4.9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细胞毒性检测
    6.5 小结
7.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基因转录调控因子鉴定及纤维素酶高产菌株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纤维素酶系统
    2.2. 工业生产纤维素酶微生物
        2.2.1 曲霉属(Aspergillus sp.)
        2.2.2 青霉属(Penicillum sp.)
        2.2.3 木霉属(Trichoderma sp.)
    2.3 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合成调控
        2.3.1 转录因子调控纤维素酶合成
        2.3.2 其他调控蛋白(Other regulatory proteins)
        2.3.3 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
        2.3.4 外部环境信号
    2.4 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选育技术
        2.4.1 随机诱变
        2.4.2 原生质体融合
        2.4.3 基因工程改造
    2.5 纤维素酶新调控基因挖掘
    2.6 研究目标及思路
3. 人工锌指蛋白介导调控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里氏木霉高产纤维素酶突变体筛选
        3.3.2 纤维素酶高产突变株M1和M2液体摇瓶发酵验证
        3.3.3 高产突变株M1和M2锌指序列分析
        3.3.4 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在突变株基因组中整合位点分析
        3.3.5 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对突变株主要纤维素降解酶基因转录影响
        3.3.6 突变菌株M2摇瓶发酵
        3.3.7 人工转录因子AZFP-M2-Gal4功能分析
        3.3.8 突变株M2纤维素酶降解预处理生物质
    3.4 小结
4. 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合成新抑制转录因子的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人工锌指蛋白潜在靶基因过表达对产酶的影响
        4.3.2 潜在新转录因子TrCTF1的序列分析
        4.3.3 里氏木霉Trctf1敲除菌株构建及验证
        4.3.4 里氏木霉Trctf1缺失对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
        4.3.5 里氏木霉Trctf1敲除株与出发株在不同碳源平板上的生长比较
        4.3.6 里氏木霉Trctf1敲除菌株和出发菌株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4.3.7 转录因子TrCTF1与纤维素酶基因启动子体外结合研究
    4.4 小结
5. AZFP-TF激活域改变对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激活域替换菌株构建
        5.3.2 激活结构域替换对产酶的影响
        5.3.3 突变株QS1与QS2主要纤维素降解酶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5.3.4 突变株QS1与QS2纤维素酶降解碱预处理生物质
    5.4 小结
6. 在ace1基因位点过表达egl1构建高效高酶活里氏木霉工程菌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里氏木霉QS304与QS305菌株构建
        6.3.2 里氏木霉QS304与QS305菌株纤维素酶生产
        6.3.3 里氏木霉QS304与QS305主要纤维素酶和转录因子转录变化
        6.3.4 液体深层发酵纤维素酶生产
        6.3.5 发酵粗酶液水解碱预处理生物质
    6.6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纤维素酶基因和主要转录因子RT-qPCR引物
附录B 锌指转录因子预测靶基因RT-qPCR引物序列
附录C 人工锌指蛋白转录因子氨基酸序列
附录D 转录组中主要转录因子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附录E 转录组中主要转运蛋白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7)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产生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木质纤维素糖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1.1 木质纤维素
        1.1.2 木质纤维素的糖化法
        1.1.3 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应用
        1.1.3.1 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制备丁醇
        1.1.3.2 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制备乙醇
        1.1.3.3 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制备木糖醇
    1.2 白腐真菌
        1.2.1 白腐真菌简介
        1.2.2 白腐真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
        1.2.2.1 木质素降解酶
        1.2.2.2 纤维素酶
        1.2.2.3 半纤维素酶
    1.3 纤维素酶
        1.3.1 纤维素酶简介
        1.3.2 纤维素酶生产菌株
        1.3.3 纤维素酶的改造
        1.3.4 发酵工艺
        1.3.5 产物分离
    1.4 纤维素酶的应用
        1.4.1 纤维素酶在纸浆和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4.2 纤维素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1.4.3 纤维素酶在生物乙醇工业中的应用
        1.4.4 纤维素酶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
        1.4.5 纤维素酶在食品加工工业中的应用
        1.4.6 纤维素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5 Inonotus obliquus
        1.5.1 Inonotus obliquus简介
        1.5.2 Inonotus obliquus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1.5.2.1 三萜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1.5.2.2 酚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1.5.2.3 多糖及其生物活性
        1.5.3 Inonotus obliquus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应用
    1.6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菌株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粗酶液制备
        2.3.2 木质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3.3 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碳源对固体发酵I. obliquu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2 接种量对固体发酵I. obliquu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3 不同初始pH对固体发酵I. obliquu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4 水料比对固体发酵I. obliquu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2.4.5 I. obliquus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动态产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粗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菌株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粗酶液制备
        3.3.2 酶活测定及计算方法
        3.3.3 I. obliquus粗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I. obliquus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的研究
        3.4.2 I. obliquus粗酶液最适反应pH的研究
        3.4.3 I. obliquus粗酶液热稳定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吐温80对Inonotus obliquus液体发酵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菌株
        4.2.4 木质纤维素材料
        4.2.5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粗酶液制备
        4.3.2 酶活测定及计算方法
        4.3.3 吐温80对液体发酵I. obliquus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影响
        4.3.4 液体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变化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吐温80对液体发酵I. obliquus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影响
        4.4.2 吐温80对I. obliquus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nonotus obliquus粗酶液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能力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菌株
        5.2.4 木质纤维素材料
        5.2.5 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粗酶液制备
        5.3.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5.3.3 I. obliquus粗酶液对稻秆、麦秆原料的糖化作用分析
        5.3.4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分析
        5.3.5 甘蔗渣理化特性分析
        5.3.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甘蔗渣化学结构
        5.3.7 X射线衍射光谱(XRD)测定纤维素结晶度
        5.3.8 I. obliquus粗酶液对甘蔗渣的糖化作用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I. obliquus粗酶液对稻秆、麦秆原料的降解产糖能力
        5.4.2 甘蔗渣木质纤维素组分变化
        5.4.3 甘蔗渣化学结构变化
        5.4.4 甘蔗渣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
        5.4.5 I. obliquus粗酶液对甘蔗渣降解产糖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纤维素酶对稻秆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及乙醇发酵/重金属回收耦合工艺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
        1.3.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的概况
        1.3.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简介
    1.4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修复
        1.4.1 重金属污染的概况及危害
        1.4.2 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1.5 农作物稻秆预处理与糖化
        1.5.1 农作物稻秆糖化预处理
        1.5.2 生物质糖化和发酵
        1.5.3 降解农作物稻秆的细胞壁降解酶
    1.6 温敏聚合物的简介和应用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污染稻秆组分分析及金属离子的含量
    前言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重金属污染稻秆组分分离过程
        2.2.2 重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污染稻秆和无污染稻秆中金属离子含量
        2.3.2 污染稻秆中各组分含量及重金属离子分布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究污染稻秆糖化过程中纤维素酶对重金属离子释放的作用
    前言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稻稻秆酶糖化
        3.2.2 多酚测定
        3.2.3 缩合单宁测定
        3.2.4 重金属测定
        3.2.5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3.2.6 木聚糖酶活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糖化酶的酶活
        3.3.2 污染稻秆糖化过程纤维素酶对重金属离子释放的影响
        3.3.2.1 糖化过程中Acremonium纤维素酶对重金属离子释放的影响
        3.3.2.2 糖化过程中绿色木霉属纤维素酶对重金属离子释放的情况
        3.3.2.3 糖化过程中里氏木霉属维素酶对重金属离子释放的情况
        3.3.3 糖化产物与重金属离子释放情况
        3.3.3.1 葡萄糖的生成与重金属离子释放关系
        3.3.3.2 木糖的生成与重金属离子释放关系
        3.3.3.3 多酚的生成与重金属离子释放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高木糖产率对重金属离子释放的影响
    前言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内容
        4.2.1 水稻稻秆糖化
        4.2.2 多酚测定
        4.2.3 缩合单宁测定
        4.2.4 重金属测定
        4.2.5 稻秆酸解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污染稻秆糖化过程混合酶对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4.3.2 污染稻秆经弱酸预处理再糖化过程中重金属释放的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金属对乙醇发酵的抑制及乙醇发酵/重金属回收耦合工艺的开发
    前言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培养基
        5.2.2 菌种活化和酵母发酵
        5.2.3 GSH测定
        5.2.4 发酵产物检测
        5.2.5 重金属离子浓度测定
        5.2.6 温敏聚合物合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HEDTA对含Cd糖化液乙醇发酵的作用
        5.3.2 PG1和PG1-co-PHEDTA温敏聚合物对含Cd发酵液产乙醇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9)利用可溶性诱导物批式流加发酵培养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秸秆生物转化的关键过程
    1.2 纤维素酶
        1.2.1 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1.2.2 产纤维素酶菌株选育
        1.2.3 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及水解机制
        1.2.4 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表达调控
        1.2.5 里氏木霉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1.3 生物炼制用酶现场生产
    1.4 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2 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可溶性诱导物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利用不同可溶性诱导物生产纤维素酶
        2.3.2 转糖苷产物成份分析
        2.3.3 主要纤维素酶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转录分析
        2.3.4 β-葡萄糖苷酶的生产及转糖苷诱导物制备
        2.3.5 利用甜菊糖制备葡萄糖-槐糖混合液
    2.4 小结
3 利用可溶性诱导物分批补料发酵高产纤维素酶及酶系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分批补料发酵高产纤维素酶
        3.3.2 利用玉米秸秆作为诱导物生产纤维素酶
        3.3.3 利用两种纤维素酶水解APCS初步研究
        3.3.4 分泌蛋白组分析两种纤维素酶酶系
    3.4 小结
4 利用重组里氏木霉批式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及糖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里氏木霉遗传转化
        4.3.2 里氏木霉过表达β-葡萄糖苷酶基因
        4.3.3 确定重组T.reesei PB-3外源基因拷贝数
        4.3.4 T. reesei PB-3纤维素酶基因转录分析和SDS-PAGE分析
        4.3.5 重组里氏木霉PB-3摇瓶产酶分析
        4.3.6 T. reesei PB-3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
        4.3.7 利用重组酶生产燃料乙醇
    4.4 小结
5 提高木质纤维素酶水解效率并原位水解玉米秸秆制备高浓度可发酵性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使用cbh1启动子过表达cbh2基因
        5.3.2 利用不同诱导物优化整体木质纤维素酶
        5.3.3 利用混合诱导物MML分批补料发醇生产纤维素酶
        5.3.4 里氏木霉菌丝体在50℃糖化过程中释放葡萄糖
        5.3.5 同一反应器中纤维素酶原位用于糖化反应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不同碳源诱导粗壮脉纹胞菌CGMCC3088产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纤维素酶的酶系组成、作用机理及分子结构
    1.3 纤维素的水解机制
    1.4 纤维素酶的制备
        1.4.1 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1.4.2 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的研究
        1.4.3 产酶碳源
        1.4.4 发酵条件
        1.4.5 固体发酵物中纤维素酶的提取纯化
        1.4.6 复合菌发酵产酶
    1.5 纤维素酶的诱导合成
        l.5.1 纤维素酶的诱导物
        1.5.2 农副产品作为碳源产纤维素酶
        1.5.3 纤维素酶合成分子水平的调控
    1.6 纤维素酶的应用
        1.6.1 纤维素酶在饲料工业的应用
        1.6.2 纤维素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6.3 纤维素酶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1.7 测定固体发酵物中原酶液纤维素酶活力的注意事项
    1.8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粗壮脉纹胞菌——固态发酵产物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固态发酵
        2.2.2 发酵物的预处理
        2.2.3 酶活测定方法
        2.2.4 纤维素酶提取条件优化的单因素实验
        2.2.5 响应面实验(RSM)
        2.2.6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响应面实验结果
        2.3.3 验证实验
    2.4 讨论
        2.4.1 缓冲溶液种类和浓度对于固态发酵纤维素酶提取的影响
        2.4.2 料液比,提取时间,缓冲溶液 pH 值对固态发酵纤维素酶提取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碳源诱导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系的差异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电泳相关试剂
        3.1.4 菌种的准备
    3.2 方法
        3.2.1 碳源预处理
        3.2.2 灰分含量的测定:灼烧质量法(AOAC Official Method 942.05)
        3.2.3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3.2.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AOAC Official Method 990.02)
        3.2.5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差重法 (AOAC Official Method 962.09)
        3.2.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浸提法[101]
        3.2.7 纤维素酶的提取及酶活测定方法
        3.2.8 不同碳源培养基产酶时间和组分分析
        3.2.9 SDS-PAGE 电泳
        3.2.10 样品各纤维素组分含量的测定:(Van Soest 法)
        3.1.11 农副产品中纤维素结晶度的测定[104]
        3.1.12 碳源表面结构分析
        3.1.13 补充实验
        3.1.14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农副产品营养成分及纤维组分
        3.3.2 不同碳源对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3.3.3 电泳图谱分析
        3.3.4 碳源的结晶度
        3.3.5 纤维素酶系对不同碳源中纤维素的降解效果
        3.3.6 电子显微镜分析图
        3.3.7 补充实验
    3.4 讨论
        3.4.1 农副产品碳源对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3.4.2 粗壮脉纹胞菌对农副产品的降解效果
第4章 粗壮脉纹胞菌复合多菌种发酵茶粕产纤维素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试剂与原料
        4.1.2 菌种
        4.1.3 培养基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茶粕中茶皂素残留率的测定
        4.2.2 发酵条件
        4.2.3 茶粕培养基中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4.2.4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4.2.5 原料与发酵产物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4.2.6 验证实验
    4.3 结果
        4.3.1 茶皂素残留率
        4.3.2 影响复合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因素
        4.3.3 原料与发酵产物纤维素组分含量的对比
        4.3.4 原料与发酵产物粗纤维含量对比
        4.3.5 验证实验结果
    4.4 讨论
        4.4.1 绿色木霉,里氏木霉与粗壮脉纹胞菌复合提高纤维素酶的产率
        4.4.2 乳酸杆菌,东方伊莎酵母与粗壮脉纹胞菌复合降低纤维素酶的产率
第5章 结论
    5.1 固体发酵物中提取纤维素酶的方法优化
    5.2 不同碳源诱导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的特性
    5.3 粗壮脉纹胞菌降解纤维素的效果
    5.4 粗壮脉纹胞菌复合多菌种发酵茶粕产纤维素酶
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Characterization of Crude Cellulase from Trichoderma reesei and Purification of Cellulase(论文参考文献)

  • [1]草酸青霉FLP/FRT条件性基因敲除系统的构建及应用[D]. 林莹莹. 广西大学, 2021(12)
  • [2]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YC2的产酶条件优化及转录组学分析[D]. 王金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产纤维素酶菌株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FDG4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秸秆的研究[D]. 耿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秸秆糖化研究[D]. 张聪聪.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5]工业纤维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与利用过程及机理研究[D]. 吉骊.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基因转录调控因子鉴定及纤维素酶高产菌株构建[D]. 孟庆山.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7]白腐真菌Inonotus obliquus产生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木质纤维素糖化研究[D]. 林蒙蒙.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8]纤维素酶对稻秆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及乙醇发酵/重金属回收耦合工艺的开发[D]. 郑琴. 上海大学, 2017(05)
  • [9]利用可溶性诱导物批式流加发酵培养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D]. 李勇昊.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1)
  • [10]不同碳源诱导粗壮脉纹胞菌CGMCC3088产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研究[D]. 刘沛毅. 南昌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来自里氏木霉的粗纤维素酶的表征和纤维素酶的纯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