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甜菜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观察

盐酸甜菜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观察

一、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静[1](2018)在《萸竹定眩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萸竹定眩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疗效,明确萸竹定眩丸的治疗特点及优势,评价萸竹定眩丸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萸竹定眩丸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萸竹定眩丸+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DHI)积分、经颅多普勒(TCD)各项指标的前后变化。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眩晕残障量表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眩晕残障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治疗组的眩晕残障量表积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CD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三支血管的Vm、PI值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三支血管的Vm及PI值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萸竹定眩丸能够明确改善中医症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积分,改善TCD检查的各项指标,且临床使用安全,对治疗VBI性眩晕(痰浊中阻型)有较好的疗效。

莫汉维[2](2017)在《消栓颗粒治疗颈动脉斑块35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约75%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占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药物治疗对预防脑血管病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文选取35例颈动脉斑块患者,用消栓颗粒治疗并临床观察。结果:对血管的早期斑块进行积极治疗,预后就会大有不同,对35例血管斑块的中药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此法可行、有效,而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向玉[3](2017)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并比较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按照效应量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200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6~)、万方数据库(2006~)、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2006~)、PubMed(1973~)、Ovid Embase(1972~)和 Cochrane 图书馆(1976~)。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面、系统地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对质量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运用Stata 12.0、WunBUGS 14.3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网状Meta分析等。结果:最终筛选纳入8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均在72小时内。研究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11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纳入文献虽然均报告了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但绝大多数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仅3项研究成功实施了双盲,2项研究提及由专人保管盲底。2项研究报告了失访人数,其余研究均未提及失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效率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剂、9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的比较,包括:(1)复方丹参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2.11,95%C1[1.02,3.95])、灯盏细辛注射液(OR=4.05,95%Cl[1.59,8.9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2.29,95%Cl[1.09,4.34])临床疗效更佳;(2)川芎嗪注射液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3.27,95%Cl[1.32,6.85])、丹红注射液(OR=0.48,95%Cl[0.21,0.9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2,95%Cl[0.07,0.51])、苦碟子注射液(OR=2.69,95%Cl[1.22,5.2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3.45,95%Cl[1.12,8.2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9,95%Cl[0.15,0.79])、血栓通注射液(OR=5.43,95%Cl[1.11,18.16])临床疗效更佳;(3)疏血通注射液(OR=0.42,95%Cl[0.15,0.93])、脉络宁注射液(OR=0.27,95%Cl[0.08,0.69])、舒血宁注射液(OR=0.38,95%Cl[0.13,0.84])比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疗效更佳;(4)丹参注射液比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7.30,95%Cl[2.16,18.82])、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8,95%Cl[0.14,0.79])、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8,0.54])、银杏达莫注射液(OR=O.19,95%Cl[0.07,0.40])、疏血通注射液(OR=0.26,95%Cl[0.10,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l[0.06,0.36])、苦碟子注射液(OR=0.22,95%Cl[0.06,0.54])、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l[0.11,0.6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3,0.2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OR=6.24,95%Cl[1.27,20.06])、血塞通注射液(OR=2.83,95%Cl[1.11,6.08])、血栓通注射液(OR=11.59,95%Cl[2.10,40.43])、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9.22,95%Cl[1.50,31.3])、前列地尔注射液(OR=7.34,95%Cl[1.43,23.1])临床疗效更佳;(5)杏丁注射液比血栓通注射液(OR=8.90,95%Cl[1.08,34.9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1,95%Cl[0.06,0.93])、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7,95%Cl[0.03,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29,95%Cl[0.06,0.88])、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30,95%Cl[0.05,0.95])临床疗效更佳;(6)血塞通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0.48,95%Cl[0.21,0.93])、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44,95%C1[0.18,0.8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6,95%Cl[0.10,0.5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45,95%Cl[0.18,0.91])临床疗效更佳;(7)常规治疗比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8.48,95%Cl[1.74,25.91])、前列地尔注射液(OR=6.82,95%Cl[1.60,19.29])、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6,95%Cl[0.22,0.56])、丹红注射液(OR=0.23,95%C1[0.12,0.38])、银杏达莫注射液(0R=0.18,95%Cl[0.09,0.3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4,0.21])、疏血通注射液(OR=0.25,95%C1[0.16,0.38])、川芎嗪注射液(OR=0.51,95%C1[0.28,0.8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1[0.08,0.30])、脉络宁注射液(0R=0.42,95%Cl[0.19,0.80])、舒血宁注射液(0R=0.28,95%C1[0.18,0.41])、苦碟子注射液(OR=0.21,95%C1[0.09,0.41])、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17,95%C1[0.06,0.3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1[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1,95%C1[0.23,0.67])、血栓通注射液(0R=0.14,95%Cl[0.02,0.39])临床疗效更佳;(8)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较灯盏花素注射液(OR=0.33,95%Cl[0.09,0.83])临床疗效更佳;(9)维脑颅通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7,0.56])、银杏达莫注射液(OR=0.18,95%C1[0.06,0.41])、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1[0.03,0.25])、疏血通注射液(0R=0.26,95%Cl[0.09,0.57])、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18,95%Cl[0.05,0.43])、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1[0.10,0.66])、苦碟子注射液(0R=0.22,95%C1[0.06,0.5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17,95%C1[0.05,0.42])、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l[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0,95%C1[0.18,0.75])、血栓通注射液(0R=0.15,95%C1[0.02,0.48])临床疗效更佳;(10)胞二磷胆碱比低分子肝素(OR=46.42,95%Cl[4.94,190.8])、前列地尔注射液(OR=38.44,95%C1[4.23,158.60])、依达拉奉注射液(0R=281.8,95%C1[2.59,1487])、复方丹参注射液(0R=0.10,95%Cl[0.01,0.30])、丹红注射液(0R=0.06,95%C1[0.01,0.19])、银杏达莫注射液(0R=0.05,95%C1[0.008,0.1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02,95%Cl[0.004,0.09])、疏血通注射液(0R=0.07,95%C1[0.01,0.20])、川芎嗪注射液(0R=0.14,95%C1[0.02,0.4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04,95%C1[0.007,0.14])、脉络宁注射液(OR=0.11,95%C1[0.01,0.37])、舒血宁注射液(0R=0.08,95%C1[0.01,0.23])、苦碟子注射液(0R=0.05,95%C1[0.009,0.19])、丹参注射液(OR=0.30,95%Cl[0.04,0.97])、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04,95%C1[0.007,0.1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07,95%C1[0.007,0.25])、杏丁注射液(OR=0.20,95%Cl[0.03,0.64])、血塞通注射液(OR=0.10,95%Cl[0.02,0.29])、血栓通注射液(OR=0.04,95%C1[0.003,0.15])、常规治疗(0R=0.28,95%C1[0.05,0.78])、金纳多注射液(0R=0.10,95%C1[0.004,0.52])、维脑颅通注射液(0R=0.30,95%C1[0.05,0.95])临床疗效更佳;(11)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比金纳多注射液(OR=0.28,95%C1[0.05,0.79])临床临床疗效更佳;(12)前列地尔注射液比维脑颅通注射液(OR=7.56,95%C1[1.43,24.06])临床疗效更佳。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7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复方丹参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效果更佳;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与常规治疗相比,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3.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涉及11种中药注射液、2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丹红注射液比疏血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复方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比疏血通注射液更佳;复方丹参注射液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效果更优;维脑路通注射液较血塞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概率排序结果,在有效率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灯盏细辛注射液(5.842)、尼莫地平注射液(7.187)、灯盏花素注射液(7.744)、血栓通注射液(7.965)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9.478)。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常规治疗(7.518)、丹参注射液(7.587)、低分子肝素注射液(8.596)、复方丹参注射液(8.772)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9.072)。在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疏血通注射液(4.513)、灯盏细辛注射液(5.599)、丹参川芎嗓注射液(5.921)、血栓通注射液(6.108)和舒血宁注射液(6.68)。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仅少部分研究提及,且多为描述性,故目前尚缺乏数据对其进行评价。结论:部分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中风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而灯盏细辛注射液及血栓通注射液较其它注射液相对较优。但是,纳入研究尚缺乏评估安全性的充足数据,且纳入的针对每个中药注射剂的试验数目不多,研究质量也不高,故本研究结论应慎重对待,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文军,荣阳,杨邵杰,荣根满[4](2016)在《培他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应用盐酸培他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对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应用盐酸培他啶注射液20 mg加入5%GS 250 m 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96例患者中治愈72例,占75%,显着性改善16例,占16.7%,无效8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无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培他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效果,无不良反应,应用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冯凯[5](2016)在《针刺益脑方加灵台、神道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针刺颈性眩晕患者益脑方(百会、风府)加灵台、神道穴,并与单纯针刺益脑方相对照,观察两组穴位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丰富临床配穴方法,提高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选取了5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取益脑方加灵台、神道穴,对照组取益脑方。观察针刺前后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所示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CA)血流速度的变化,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观察两组结果是否有差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益脑方与加刺灵台、神道穴,均对BA和VA高流速型、PICA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改善明显,针刺前后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针刺益脑方与加刺灵台、神道穴,在对BA和VA高流速型、PICA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改善程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益脑方加灵台、神道穴疗效更佳。结论:针刺益脑方加灵台、神道穴与单纯针刺益脑方均有显着改善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并且针刺益脑方加灵台、神道穴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益脑方,为丰富临床配穴方法,提高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张焕[6](2016)在《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发表的研究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临床疗效的RCT、CCT,由3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8个RCT、CCT,9715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中仅3篇Jadad记分为2分,其余研究均为1分,纳入研究质量低下。Meta分析提示: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联合组、中西医结合1组、中西医结合2组、中西医结合3组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RR(95%CI)分别为4.70[3.815.80]、5.90[3.2110.83]、5.29[1.8515.12]、5.29[1.8515.12]、5.30[3.757.49]、5.42[2.7210.78],P<0.00001,6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发表性偏倚监测显示:纳入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梅尼埃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由于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

汪琳,张涛,白克镇[7](2015)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等,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筛选文献、选取资料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4.2软件对文献中的原始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组疗效显着提高,总有效率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605.5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 erence,WMD)为-3.12(95%CI:-3.96-2.28)。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有益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安全性好。

秦劭晨,陈倢,黑赏艳,梁伟雄[8](2015)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对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有关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的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选择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有关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25项,按Meta分析的要求对检索到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2.0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共25篇,总样本量2 292例。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OR合并值为3.35,95%CI(2.57,4.3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加权均数差(WMD)合并值为-3.12,95%CI(-3.96,-2.28)。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彭科[9](2014)在《宫洪涛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导师宫洪涛教授是河南省着名的中医脑病专家,从事临床和教学2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独到的学术见解,力主衷中参西,择善而从,善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疾病,对神经内科多种疑难病有深入研究,擅长于治疗中风、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目的:整理研究宫洪涛教授的医案,总结其经验及学术精华,探讨其学术思想。方法:随师侍诊,实时纪录整理病案,听导师授课以及上门拜访请教,查阅着作、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搜集导师讲稿、影音、录像等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整理、分析、总结研究,撰写论文。结果:整理总结为“学术思想”、“治学方法、“诊疗思路”、“医案赏析”、“附录”五个部分:①“学术思想”部分概括为“天人合一,审时论治”、“以肾为本,兼调肝脾,气血为用”、“攻补兼施,动静结合”、“注重体质,强调整体”、“心脑同治,注重左右”;②“治学方法”部分概括为“勤求古训,精勤不倦”、“教学相长,诲人不倦”。③“诊疗思路”主要介绍了宫洪涛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经验。④“医案赏析”部分收集整理了宫老师治疗本病的典型及疑难病案,以及导师的一些经验体会。⑤“附录”部分收录了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对于本病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裴林[10](2014)在《熄风化痰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熄风化痰方对于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证候、TCD、BAEP、Hcy及远期预后的疗效,以为本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1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由于有部分病例出现脱落,最终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予熄风化痰方,一日一剂,早中晚三次分服;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10mg晚睡前。2周后观察中医证候积分、疗效,TCD,BAEP,Hcy等的变化,3个月后复查相关指标以观察远期疗效,期间不再服用相关治疗药物,并做常规安全性检查,判断其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2周后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下降;3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前下降,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所回升。2周后治疗组痊愈率75%、总有效率96.4%,对照组痊愈率55.5%、总有效率85.1%;3月后治疗组痊愈率67.8%、总有效率92.8%;对照组痊愈率44.4%、总有效率77.7%。2周后治疗组TCD各项指标均较前有所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3月后TCD提示治疗组疗效进一步改善,对照组疗效较前降低。2周后,两组BAEP指标均较前缩短;3个月治疗组指标进一步缩短,对照组相关指标则延长。2周及3月后,治疗组Hcy明显下降,对照组Hcy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安全性检查无明显异常,治疗组1例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5例不良反应。结论:熄风化痰方在改善PCI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方面,短期疗效与氟桂利嗪相近,远期疗效优于氟桂利嗪;对于TCD及Hcy水平的短期和远期改善方面均优于氟桂利嗪;对于BAEP的短期和远期改善方面与氟桂利嗪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氟桂利嗪。可见本方能显着改善PCI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TCD、BAEP的各项指标,以及降低血清Hcy水平,并能明显改善远期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萸竹定眩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观察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病例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疗效指标分析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理论探讨
    1 现代医学对VBI性眩晕的认识
    2 中医对眩晕病的认识
    3 痰浊中阻学说探讨
    4 方药分析
    5 疗效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消栓颗粒治疗颈动脉斑块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治疗方法
2 观察结果
3 讨论

(3)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中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中风病目前治疗措施及其存在的不足
    1.3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及临床应用情况
    1.4 网状Meta分析的作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1.5.2 网状Meta分析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2.4.1 文献来源
        2.4.2 检索词
        2.4.3 检索策略
    2.5 文献筛选
    2.6 资料提取
    2.7 质量评价
    2.8 统计分析
        2.8.1 异质性检验
        2.8.2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2.8.3 亚组分析
        2.8.4 敏感性分析
        2.8.5 发表偏倚
        2.8.6 统计分析软件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4 结局评价结果
    3.5 网状Meta分析
        3.5.1 模型的选择
        3.5.2 一致性检验
        3.5.3 分析结果
        3.5.4 效果比较的排序
    3.6 不良反应报告
    3.7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安全性评价
    4.3 局限性
    4.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4)培他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1.4 疗效标准:
    1.5 不良反应:
2 结果
3 讨论

(5)针刺益脑方加灵台、神道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病例选择
        (一)一般资料
        (二)病例选择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观察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血流速度的比较见表 2
        (二)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变化的比较,见表 3~表 5
    四. 不良反应及分析
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治疗
    三. 近五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一)针刺
        (二)艾灸
        (三)针药结合
        (四)推拿手法结合针刺
        (五)刺络拔罐
        (六)其他疗法
    四. 组方选穴依据
        (一)百会、风府的选穴依据
        (二)灵台、神道的选穴依据
    五. 结果探讨
        (一)TCD的意义
        (二)结果分析
        (三)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6)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及结果整理
        2.2 文献的质量评价
    3 统计方法
结果
    1.文献检出结果
    2 文献评价结果
    3 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 Meta-分析结果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及策略
    1.2资料纳入标准
    1.3资料排除标准
    1.4文献质量评价
    1.5资料提取
    1.6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检索结果
    2.2疗效比较
        2.2.1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2.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的系统评价
    2.3安全性及敏感性分析
    2.4发表偏倚检验
3讨论

(8)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排除标准
    1.4 质量评价
    1.5 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2.2 Meta分析
        2.2.1 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检验
3 讨论

(9)宫洪涛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治疗缺血性中风学术思想
    1. 天人合一,审时论治
    2. 以肾为本,兼调肝脾,气血为用
    3. 攻补兼施,动静结合
    4. 注重体质,强调整体
    5. 心脑同治,注重左右
治学方法
    2.1 勤求古训,精勤不倦
    2.2 教学相长,诲人不倦
诊疗思路
    1. 辨证求因,标本兼治
    2. 衷中参西,中医为主
    3. 防重于治,身心同医
验案赏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熄风化痰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3. 研究要求与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病人依从性保证
    6. 统计方法
    7. 结果
    8. 不良反应观察及脱落病例分析
讨论
    1. 西医学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
    2. 中医学对于眩晕病的认识
    3. 熄风化痰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立法依据及现代药理学机制探讨
    4.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6. 结论
    7. 本研究创新之处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发表文章
致谢

四、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萸竹定眩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临床观察[D]. 杨雅静.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2]消栓颗粒治疗颈动脉斑块35例临床观察[J]. 莫汉维. 中医临床研究, 2017(29)
  • [3]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D]. 向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4]培他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J]. 陈文军,荣阳,杨邵杰,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6(34)
  • [5]针刺益脑方加灵台、神道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冯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D]. 张焕.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7]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 汪琳,张涛,白克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10)
  • [8]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秦劭晨,陈倢,黑赏艳,梁伟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12)
  • [9]宫洪涛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研究[D]. 彭科.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 [10]熄风化痰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型)的临床研究[D]. 裴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盐酸甜菜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