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巨头争夺特许经营权

快餐巨头争夺特许经营权

一、快餐巨头较劲特许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卫银栋[1](2019)在《世俗与朝圣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仪式与角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球第三极地貌特征与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特色而对国内外游客展现了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并日益激发了西藏旅游的热潮。伴随着西藏旅游热的到来,旅游学术界对西藏旅游的关注日益增多,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日益深入。纵观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流方向:一种是为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直接对策咨询的规范性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探讨西藏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旅游地的评估性研究,以及在比较宏观的层面对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等问题所做的对策性阐释。与此相对的是一些与理论探索相关的实证研究,其理论触角已经涉及多个方面,研究深度也达到一定水平,同时也展现了西藏旅游研究的巨大理论空间,就其研究主题而言,则已经涉及到世俗朝圣、藏漂群体的地方性及身份认同的建构、地方性游客与居民认同建构、“他者性”在汉藏互动中的建构、旅途中的火车旅行体验等各个方面。但综合审视关于西藏旅游的研究,仍可以发现,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提供对策咨询的规范性研究占主导,与理论探索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这反映了学界在西藏旅游发展近40年的历程中对西藏旅游产业、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关注,而对涉及理论创新的实证性研究则关注较少;宏观区域发展的讨论较多,微观个体体验的研究较少,从仅仅为宏观产业发展提供对策指导,走向对微观主题的解释性研究,将是西藏旅游研究亟需补充完善的一个方向;研究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多学科跨学科视角的研究,除传统的涉及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市场营销的城市规划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学科外,仍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学、人类学、行为学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采用旅游人类学的仪式与朝圣理论,对西藏的旅游者体验进行研究,一方面从旅游人类学仪式、朝圣的视野深化对西藏旅游体验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西藏旅游体验的研究推动旅游人类学仪式与朝圣理论的发展。因而,涉及到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仪式与朝圣的相关问题成为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具体要研究的问题有:西藏世俗朝圣之旅的构建要素及其在实际体验中的建构,西藏宗教朝圣旅游体验中的群体划分及群体互动,旅游逆转仪式中的逆转类属、逆转程度及强化现象,旅游中通过仪式的新内涵及其支撑维度与范畴。通过两次往返西藏的实地调研,结合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文在不同的情境中对100余位不同类型的旅行者做了深度访谈,收集一般旅游者问卷700余份,西藏旅游者问卷300余份,借助定量的描述统计与定性的扎根理论分析,完成理论建构。整体研究的内容与结论包括:第一章,从西藏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出发,结合旅游人类学仪式与朝圣的视角找到目前的研究缺陷,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综述,从4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在朝圣研究部分,从对朝圣的研究的介绍过渡到朝圣研究的新方向世俗朝圣等以及西藏朝圣的研究,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西藏朝圣研究的理论视野、民族志积累、方法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对西藏朝圣研究的新方向,世俗朝圣的研究仍然较少。而朝圣与旅游关系的研究经历了去分化又回到再分化,目前也缺乏西藏情境下朝圣与旅游关系的实证研究。关于仪式研究部分,从人类学仪式研究到仪式与旅游研究的两大流派,发现仪式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使人关注旅游的“神圣性”及“反现实”意义,但相关的理论拓展与创新仍然欠缺,包括对逆转仪式、通过仪式的深度诠释等。接下来,对西藏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梳理。最后,对后续通过仪式研究涉及到的徒步旅游体验及宗教朝圣旅游研究涉及到的旅游体验中的认同行为及边缘人身份主题进行了现状总结及问题归纳。总之,本章主要通过对朝圣、仪式、西藏旅游体验研究的系统梳理,厘清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后续的研究方向。第三章,关注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世俗朝圣之旅。首先对世俗朝圣的神圣性内涵进行解构,发现其由:原生自然体验及其现场营造的自然纯化场与宗教浸染场,虔诚宗教体验及现场形成的纯宗教场,悠闲人文体验及藏民生活中产生的前现代的世俗生活场几类要素及场构成。不同于传统的对西藏旅游体验的神圣性解构,本研究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了西藏世俗朝圣体验中的商业化现象及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这与人们期望中的神圣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人们在出发前会对旅游目的地存在美化倾向,进行心理赋彩,而在亲临目的地后,又会根据实际体验,通过去除或修正不切实际的想法达到与现实对接,从而完成心理去彩。具体来看:自然旅游中藏民的逐利行为构成的商业世俗场,形成了自然纯化场与商业世俗场的圣俗共在,宗教旅游中的解说系统、基础设施未考虑游客的诉求,使宗教旅游成为一种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人文体验中的现代化蔓延使一些藏民变为“现代理性人”,生活方式也变得现代化,这使西藏的“神圣性”面临逐渐消解。最后,基于以上论述,总结出西藏旅游体验是一种神圣与世俗共在的多元复杂场域体验,完全“香格里拉”式的神圣想象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第四章,关注旅游中的逆转仪式。首先,利用Graburn的逆转行为清单对旅游者在旅游中与生活中的行为选择进行测量,发现旅游者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逆转最明显,对个人生活习惯的逆转最不明显。并且对自然环境类属的逆转程度最高,其次为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个人习惯类属逆转最低,这说明个人习惯经日积月累的强化,具有一定的惯性或溢出效应。一个渴望获得彻底精神释放的旅游者,会发现自我仍受制于惯有的思想、行为、情感的影响,而只能实现部分地释放,旅游阈限中的我仍受制于生活世界的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非惯常环境中的惯常性,或有保留的逆转。除此之外,旅游中因为制度、身份等周边社会结构限制的去除,个人习惯类属及心理环境类属也存在强化现象。这说明,旅游中追求新奇感,也渴望熟悉感,旅游包含了旧习惯中的安全感与新变化下的好奇感,而无论逆转或是强化,都表现为人在去结构化的旅游阈限中对成为真实自我的一种渴求。另外,也对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逆转现象进行了划分。第五章,关注旅游中的通过仪式。通过对藏地徒步者的扎根理论分析,发现通过仪式可以分为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两种形式。个体通过是指个体在徒步的逆转阈限中经历了,让人感受“活着”感觉的原始生存体验、给人带来剧烈深刻印象的记忆刺点、使人即失落又焕发的未知体验、忘却外围环境产生物我一体感受的沉浸体验、在徒步不同的时间节点带来情绪“过山车式”变化的在场流动性体验以及因充实、极度愉悦的高峰体验而形成的“成瘾”体验等一系列身心的深度体验后,最终实现个人在身体、意志、情绪、认知等各方面的成长通过。个体通过中的高峰体验表现为个人在全身心地投入徒步中时所产生的身心一体、物我两忘的极度畅爽(flow)的心理感受。人际通过是指人与人之间在逆转的人际交往阈限中,通过危机状态下的互相帮助、困苦状态下的显性或隐性激励、精力消耗无力隐藏状况下的本性暴露以及熟悉或陌生的人际交往等各种“患难”考验后,所带来的关系上的巩固或削弱。人际通过中的高峰体验,即共睦态体验(communitas),表现为群体在徒步旅游中因共同经历形成的同等平质、息息相通的伙伴情感,通力合作的认同感,以及因角色扮演而达到的共鸣式移情体验。总之,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是通过仪式的表现形式,逆转阈限是通过仪式发生的场域特征,个人成长与人际成长是通过仪式最终达成的结果。第六章,关注西藏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该章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认同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将西藏的宗教场所作为可以为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共享的朝圣旅游空间,对西藏宗教旅游中的“旅游者群体”和“朝圣者群体”因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作用而在面临外在一致性挑战时所引发的群体分化及交往张力进行探究。通过实证与思辨的结合研究,本章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宗教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上述两群体进一步分为休闲愉悦旅游者、泛宗教信仰旅游者、权宜型朝圣者、苦行型朝圣者四个亚群体,并对各亚群体的旅行目的、体验深度、特征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的概念化过程,将四个亚群间的交集或过渡群体界定为“边缘人”群体,并根据其行为目标、体验特征的不同将此“边缘人”群体再划分为“类朝圣者”的旅游者群体和“类旅游者”的朝圣者群体两个亚群,同时探讨“边缘人”这一群体因其独特的行为模式而在群体互动中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最后,根据参与式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宗教旅游情境中的“纯宗教场”、“宗教旅游场”“旅游宗教场”和“世俗旅游场”几个范畴,并根据旅游者与朝圣者在不同场中的主导或边缘地位的转化,构建出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第七章,对本研究做了总结及展望。首先对文中的结论做了进一步的总结与提炼,使提出的范畴与命题更清晰,其次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对未来西藏旅游体验及旅游中的仪式与朝圣研究做了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对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世俗朝圣之旅进行解释,同时结合西藏旅游实际体验中的商业化现象及藏民的逐利行为,提出西藏旅游体验并非是一种完全的“神圣性”体验,而是一种神圣与世俗共在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西藏旅游体验的认知,推动了对西藏旅游中世俗朝圣的研究。第二,对西藏宗教旅游中朝圣者与旅游者的群体体验及群际互动体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西藏宗教旅游中的边缘人这一新的范畴,总结出边缘人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从而激发了从认同的新视角来看待西藏宗教旅游体验,为后续西藏宗教旅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新启发。第三,对旅游仪式论中的逆转仪式与通过仪式进行了新的精细化推进,分析了旅游逆转仪式中的不同逆转维度,提出了旅游中的强化概念,将通过仪式细化为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支撑范畴,推动了对旅游中逆转仪式与通过仪式的纵深化认识。第四,提出了 一些新的范畴、命题及模型,如:心理赋彩,心理去彩,圣俗共在,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非惯常环境中的惯常性,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化模型等,可以促进对西藏旅游体验、旅游中的仪式现象的新认识。同时,相关的研究结论也可以为实践层面的旅游体验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西藏的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旅游发展对策提供决策参考。

郝美丽[2](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韩文海[3](2012)在《基于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研究》文中提出现有企业间竞合关系都存在于契约框架之内,本文则在传统竞合理论之外,以隔离机制为研究视角,重新审视企业间竞合,并重点探讨竞合效益的生成过程。在传统竞合理论框架之外,存在一种竞合现象,即竞争对象之间单纯的竞争行为产生相互合作的竞合效果,并伴随有竞合效益的生成。这种特殊的竞合效果,是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通过隔离机制作用实现的,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基于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从理论逻辑来看,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源于企业间相互难以模仿的“差别优势”,这是本文重点提出并界定的概念,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差别优势源自企业独特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尤其是隐性知识),与经济学领域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不同,属于管理学范畴的概念,强调运作成熟性,相互难以模仿性、与各自有效性(考核指标)。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本质上是竞争对手之间基于差别优势的隔离机制效果:通过竞争行为产生竞合的实际效果并生成竞合效益(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这一效果的实现路径为“核心资源与能力→差别优势→隔离机制→竞合效果→核心资源与能力的巩固与升级”。因此,这是一条以差别优势为理论基础、以隔离机制为实现方式的逻辑链条,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系统循环。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理论设想的提出是根据Nike与Adidas两家公司之间竞争实践的总结与提炼(第3章),具有事实依据而非凭空的理论推断。从企业的实际案例来看,本文选取6对互为主要竞争对手且具备差别优势的企业作为案例分析样本,考察基于差别优势的隔离机制效果存在的真实性与普适性。依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技术,案例分析逐级推演出上述效果的生成机理、演进机制及竞合效益具体生成形式。结果显示,基于差别优势的隔离机制效果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真实存在,并据此构建“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生成机理模型”(第4章)。这一模型从垂直竞争、水平竞争两个维度打破了波特五力框架对于企业间竞争的限制,是竞合思维对传统竞争理念的突破:由单纯的企业个体逐利到企业群体间的竞合共生,其本质是企业自身与产业整体的价值创造过程。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生成机理可以从水平竞争与垂直竞争两个维度来进行梳理:首先,水平竞争维度的竞合效益生成机理体现为三种方式:基于竞争思维的价值战、基于规避思维的策略战及基于入侵威胁的嵌入优势。第一,价值战具体细分为三种状态:竞争博弈状态、相互难以模仿状态及战略互动状态。隔离机制作用下,三种状态下的价值战会通过竞争行为为市场提供更多产品价值并提升市场总体福利水平,规避恶性竞争,产生做大市场整体规模的竞合效果;第二,基于规避思维的策略战,通过竞争策略创新实现“重新定义市场”或“开创全新市场”的竞合效果并生成竞合效益:规避正面竞争的同时,获取横向竞争优势,做大做强产业与市场;第三,基于入侵威胁的嵌入优势是将垂直竞争与水平竞争、竞争思维与合作思维进行整合与系统思考的结果,这里涉及的竞合效益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垂直竞争维度的竞争关系(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演变为竞合关系,构筑水平竞争高进入壁垒的同时完成了供应链整体升级,二是高水平竞争者进入(行业领先者嵌入)产生的嵌入优势,带动产业链条整体升级,形成更高层面的战略协同性,做大做强产业与市场。其次,垂直竞争维度的竞合效益生成机理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由竞争关系演变为竞合关系,利用差别优势,在隔离机制作用下以协调替代竞争,寻求“异质共生”的竞合效果。垂直竞争维度的产业链分为契约关系与非契约关系两种,而供应链关系分为两种:一是紧密合作的供应链关系,依靠长期契约建立合作关系;二是非紧密合作的供应链关系,依靠“权宜合同”维系合作。垂直竞争维度的竞合效益源自价值战替代价格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克服产业链上游的竞争压力体现为“资源追逐价值”,即基于差别优势将企业锁定于不同的价值区间,但并不阻碍跨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克服产业链下游的竞争压力体现为“资源传递价值”,即基于企业的差别优势,在同等价格时向顾客传递更多价值。因此,垂直竞争维度的竞合效益是在不损害产业链条上任何企业盈利能力前提下,产生基于差别优势的隔离机制效果——树立纵向障碍的产业保护,形成划分市场隔离带,避免因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产业整体利润的流失。因此,理论上将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归纳为三种类型:树立纵向障碍的产业保护、获取横向竞争优势与嵌入优势,做大做强产业与市场。(本文的第5章有详细论述)从竞合效果与竞合层次的角度来看,按照竞合过程中契约约束程度的差异及竞合效益生成的不同效果,可以将企业间竞合划分为三个竞合层次:契约性竞合、超契约性竞合及非契约性竞合。第一,契约性竞合强调在传统契约理论框架内(古典契约)的竞合双赢效果,是一种在契约约束下被动履行合同,客观外在驱动的静态竞合过程,只限于在契约规定的时间框架内建立短期竞合关系。但契约本身的缺陷(不完备性、条款的刚性等)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令契约性竞合伴随较高的交易成本,造成竞合效益损失;第二,超契约性竞合的实现过程超越了传统契约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契约形式包括“不完全契约”或“关系契约”。这一层次的竞合过程致力于维系长期合作关系,强调默契、共识、信任、主动寻求并建立合作关系,是一种内在驱动的动态竞合过程。超契约性竞合通过协商与再谈判等方式弥补了契约条款的不完备性,并通过对“声誉资本”与“关系嵌入性”的强调约束并规避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极大提升竞合效果与竞合效益。但由于过于强调“关系”、“信任”等因素而容易产生“锁定效应”,尽管同契约性竞合相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同样存在竞合效益损失的问题;第三,非契约性竞合的实现过程摆脱了契约框架的约束,其作用机制为基于差别优势的隔离机制效果,主观上没有合作关系,但客观上产生竞合效果,是一个无意识的动态竞合过程——“不合而合”的竞合境界。这一层面的竞合过程没有交易成本,竞合效益损失为零,实现企业间竞合效果的“帕累托改进”。本文提出的“基于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即属于非契约性竞合(文章第6章有详细论述)。本文认为,具备差别优势的企业在隔离机制作用下的竞争行为会产生合作效果——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并可以细分为三种表现形式:树立纵向障碍的产业保护、获取横向竞争优势与嵌入优势、做强做大产业与市场。同时,本文将企业间竞合划分为三个层次:契约性合作、超契约性竞合及非契约性竞合,并据此构建了“合”境界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中将本文提出的隔离机制论界定为“不合而合”的最高“合”境界(主观上竞争,客观上有合作效果),超越现有竞合理论的研究范畴,为企业间竞合研究提供了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

黄堃[4](2012)在《快餐业市场研究及肯德基品牌战略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将使快餐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更趋成熟,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快餐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我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使得我国市场成为未来在全球市场中的黄金增长点。这也意味着我国快餐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同质化的加强,未来的竞争更多地集中于品牌之间的竞争。本文从战略的高度对我国快餐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详细探讨了肯德基在中国的品牌战略,从中去粗取精进而提出中式快餐品牌战略的发展建议。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中式快餐企业正在趋于成熟,未来必将成为强劲的竞争者,但成败与否更多地要视其品牌战略;肯德基在中国近年快速发展,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企业内部管理优势较为明显,论文从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管理优势等方面客观分析了肯德基在中国近年来品牌战略实施的成功及教训中式快餐不能一味地模仿西式快餐,需尽早确立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在学习、借鉴以肯德基为代表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及方式的同时,要从中式快餐的特殊性中开发创新,并高质量高速地推行连锁化经营,进而抢占市场。

马静[5](2011)在《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文中提出台湾与大陆同用汉语,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影响,两岸的一部分词语出现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本文以台湾《醒报》新闻网“今日必读”栏目的新闻稿作为语料进行词汇考察与研究,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梳理和观察,形成了《醒报》词表,并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作对比。根据所选语料和词表,从词形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两岸用词有差别的部分中,大陆和台湾的词汇在词形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台湾特有词、台湾保存下来的旧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分析产生差异的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子,得出了结论,产生差异的词主要存在于外来词和新兴事物造词方面;在两岸用词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历史传承词和行业词,以及部分词形一致的外来词上。根据所选语料,并对照词表,在对比台湾与大陆词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后,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探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台湾与大陆社会生活的不同。再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认为一部分词汇会在两岸交流密切的领域得到融合,消除两岸交流的障碍。

郭新宇[6](2010)在《HYD公司掌上书城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上载、传播行为给传统阅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统计的“国民阅读调查分析报告”数据表明,“手机阅读”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10%,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为4.47分钟,国人已经习惯于使用手机阅读吸收各类资讯。本商业计划书研究了HYD公司新近策划的项目——掌上书城项目的整体方案。通过对项目的背景、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具体的产品开发、营销策划、财务分析等,一为公司实施项目时做决策提供消息,另一方面同时也是该项目在具体实施中的重要指引。本文首先分析了项目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内的竞争态势,并通过SWOT分析和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工具对HYD公司的书城网项目进行营销环境分析。经分析发现,未来的掌上电子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虽然竞争会日趋激烈但HYD公司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融合新理念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运营等各方面的先进手段,以阅读软件+信息通道+内容服务的模式切入市场。接着,通过采用STP进行了市场的细分,并最终确定目标顾客群。然后,对目标顾客需求进行书城网的详细规划,包括书城网和ibook两大部分。进而探讨了项目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会员付费阅读为主营业务。本项目营销策略采取以网络推广和线上专题营销为主,辅以线下活动等方式,吸引用户浏览和注册书城网,最终完成营销的目标。最后制定了销售人员提成制度和代理商的返利政策,并拟定项目的时间进度安排和人员安排。财务分析部分从书城网的投资预算开始,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人员和营销投入估算等,做了大量基础数据计算和分析,并估算了项目未来三年的营业收入,采用通行的杜邦模型工具分析得出结论,此项目的投资小,产出高,公司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然后,针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版权问题,管理风险等,分别做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本计划中各个相关方面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HYD公司掌上书城项目的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高,此项目是可行的。

李静[7](2010)在《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重点是对1978—2008年间中国电影进口作研究。此30年对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外国电影从文革后期以买断方式恢复进口到中国,到199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复中国电影总公司以分账形式进口外国电影----即十部分账“大片”强势进入中国,直至21世纪中国加入WTO,依据国际性商业原则,进口至中国的外国分账影片数量强制性翻倍。30年间,中国共以商业形式进口了1279部国外影片作为影院放映,不同阶段进口影片的数量、质量、题材、国别、级别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来源于30年间中国社会体制的变化,反映到电影行业还包括各种管理政策、运作机制、进口权限等微观操作层面的改革。大批量的外国电影以不同方式进口至中国,对中国电影业及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梳理了30年间进口电影名单与电影内容的基础上,论文的正文部分从以下四个章节进行展开:第一章对30年间中国电影进口作历史过程的描述。即此30年中国以什么方式进口电影,进口了哪些外国电影,这些进口电影呈现出什么面目。把新时期30年中国进口的1279部电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简短梳理:主要包括1978—1993:买断进口电影的国别转向,1994—2000:分账进口电影登陆中国,2001-2008:分账进口电影数量激增。第二章来探讨进口电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文从30年间中国社会体制演变的大背景中考查进口电影变化的原因。文革结束后,拔乱反正的政治语境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政治先行,中国电影的创作观念延续着“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宣教定位。在政治语境下,来自于第二世界的日本电影与法国电影在中国民众与知识分子阶层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而美国作为世界电影强国,其进口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并不甚明显。同时,进口电影作为政治外交的晴雨表,在中国与苏联、日本等国的文化外交中也发挥了特殊的政治作用。90年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引发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分账进口的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以巨大的资本优势,进入中国社会进而鲸吞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力图以最大的经济利益与最小的意识形态风险作为分账电影的引进原则,但实践表明,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兼得,在以商业利益为先导的好莱坞电影冲击下,中国本土电影业几近陷入崩溃境地。为了强化意识形态宣传,中国政府一度采用“政府输血制”支持国产电影业维持运行,但收效甚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加入WTO使中国分账进口电影的数量强制性翻倍,进口至中国的外国电影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政府的强力保护下,分账电影进口量的增加并未使中国本土电影市场全军覆没。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整合民间、海外、港台经济与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思路发展“大电影”观念,发起了对好莱坞的防守反击,并在本土市场上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第三章,从电影管理体制的微观层面进行探讨:中国电影进口方式及进口影片的变化怎样刺激着中国电影行业管理体制,使之在困顿中发生变革。而反过来,由于中国电影业的管理政策、运作机制、进口权限等方面的变化给中国电影进口带来了改变,进而改变了进口影片的面目,对本土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时代文化风尚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本章沿着30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脉络,分析在三个不同阶段进口电影在中国的面目、地位、作用、以及中国政府对电影进口的种种限制、措施,可以看出,中国电影行政管理部门正是通过借用电影进口给中国电影市场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电影体制改革逐步走上正轨。第四章,从电影观念形态入手,探讨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深入影响:正是这种不可见的影响令30年间中国电影业产生了巨大变化。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影响,进口电影一步步打破了中国电影人原有的电影创作本体观念,并随之形成了以观众为中心的放映档期,引发了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挑战传统官方立场的电影审查制度,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及余震效应使新时期中国电影格局在冲突断裂中浴火重生。第二节,探讨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电影怎样重新融入世界,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走了哪些弯路,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受到了哪些阻碍。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中国电影在中国政府强力支持下,如何在好莱坞电影霸权统治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争取民族文化主权,同时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又做出了哪些努力。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以寓言方式指出中国现有电影观念的局限性,同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业走产业与事业两翼并行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电影进口而非进口电影(或进口影片),决定了这不是以文本分析的理论提升为基础的美学研究,只是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进口影片文本将作为个案引入研究视野。本文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以新时期30年进口电影为研究主体,将社会宏观背景与电影体制的微观视野相结合作为研究背景,集中于电影与社会建立的各种传播关系。本文力图将传播学的微观视野与宏观构架相结合---将美国经典传播学派的实证主义调查方法、受众分析理论与北美批判学派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不是不关注文本,它认为文本应当得到较多关注,但必须把它放在彻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来考察。”①与美国经典传播学相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发展起来的批判传播研究不但一直注重权力问题,而且将它置于广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来审视。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权力结构和传播资源分配模式。这一传统一开始就将传播研究理所当然地视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行为,呼吁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的结合。在写作过程中,将30年进口影片的定量分析应用于电影制度史学研究,同时结合社会性别分析、萨伊德的东方学、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等文化研究理论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力图为30年中国社会体制变迁与进口电影传播的关系问题提供一种合法性阐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长处在于它向来强调结构形式的重要性,它一直致力于描述并分析影响传播商品的生产、分配与交换的结构形式,并主要考察国家如何规范这些结构。虽然政治经济学并未忽视商品本身和商品化的过程,但它仍然倾向于强调企业与国家的制度和结构。”目前国内还没有专着对新时期进口电影作专门性研究,同时囿于我国文化安全限制,亦没有国外学者对此项内容展开研究。本人在搜集了众多第一手的电影进口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体制演变及电影行业体制改革的角度对电影进口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综合性。

齐大伟[8](2008)在《龙与鹰的对决——超越之道》文中研究指明谁也无法否认,在今天,在中国,在全世界,麦当劳都是餐饮业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如今麦当劳在全球拥有3万多个分店。在进军各国市场的战斗中,它依靠连锁经营这个武器,犹如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大门,占领了广阔的市场。在亚洲、在中国,它们都创造了高于本土

唐俊[9](2008)在《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信息需求是电视观众的第一需求,因而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社会影响力巨大。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新闻节目得以健康地发育,充分发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下降,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电视市场的泛娱乐化现象十分明显,不少电视台都成了“电视剧台”。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电视新闻业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外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关于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市场竞争关系,研究目的是探讨各类市场环境的改善途径以及相关的竞争策略、制度建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章展现了电视新闻竞争所处的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分析了新闻竞争的社会动因所在,以及行政化的电视行业体制对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此外,还初步分析了电视新闻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结构。本章的主要观点是:新闻竞争包括电视新闻竞争的社会动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方面;中国电视的行业体制使得相关的市场带有很强的特殊性,形成了“一个中心,混合竞争”的格局;此外,新媒体的发展对现状形成了冲击。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研究对象是全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第二章从媒介经济学的视角,对全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全国市场上,央视处于垄断地位,省级卫视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这种接近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决定了相应的市场行为,对市场绩效(包括生产效率和节目创新)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有损公平性。第三章则在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对改善全国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了探讨。本章认为,央视只应垄断中央时政新闻的报道,以保证中央政令传达的权威性。在此前提下,应减少省级卫视报道全国性新闻议题的准入障碍,对央视构成更有力的竞争,促进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及电视产业的发展。此外,本章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理论,提出了省级卫视在现有体制环境下可实行的新闻竞争战略。第四章的研究对象是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着重探讨城市市场。本章仍然采用媒介经济学的框架,经过分析认为,城市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对全国市场而言,竞争更为充分,更有利于市场绩效的提高和公平性的保障。但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大战”产生了一些负外部性,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进行规制。本章还对地方市场未来的竞争进行了展望。第五章研究的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对外竞争。在全球化时代,电视新闻的竞争必然是国际性的。本章认为,境外华语电视新闻媒体与内地电视业形成了既竞争又促进的关系,内地电视业的最佳防御之道是“本土化”。随着技术的进步,西方卫星电视新闻频道对内地的影响势必越来越大,而中国对外电视新闻媒体亟需适应国际电视商业化的潮流,以市场运作增强自身竞争力,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市场竞争策略。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论述了对于电视新闻传播的两大替代性威胁——新媒体和娱乐节目的冲击。第六章的基本观点是: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既延伸又分化,因此机遇与危机是并存的。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应发挥比较优势,改革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构建新媒体产业链,积极应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本章还对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第七章分析了传媒娱乐化时代“新闻立台”的淡化、电视新闻节目所面临的市场困境,指出娱乐化是新闻节目发展的歧路,并探讨了电视新闻的改进方向。最后,结语对全文的内容和观点进一步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此外,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的主要理论创新点有:一、整体性创新:以媒介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电视新闻节目市场(主要是第二、三、四章)。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电视产业、电视市场的论着并不少,但对于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却是很少见的,主要原因是电视新闻的意识形态性很强,相关市场的行政化色彩浓厚。尽管如此,电视新闻节目及其巨大的广告收入事实上构成了电视产业非常重要的部分,像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就主要来自于新闻节目,不少地面频道也是靠民生新闻栏目的经济效益支撑。所以,以媒介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是一种很有新意的尝试,虽然难免有生硬之处,但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意义。此外,本文在分析相关市场的竞争策略时,注重引入战略管理理论,使研究更具理论色彩、更为规范。二、核心论点:强化竞争机制,是改善电视新闻传播的市场环境的必由之路。为此,应弱化新闻资源的层级配置性,形成三级电视的市场竞争格局,明确各自的发展道路。鉴于垄断的根本原因是准入障碍,本文提出,在现有体制环境下,只有减少省级卫视报道全国性新闻议题的准入障碍和跨区域经营的障碍,重新配置新闻资源,才能有效改变全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一家独大”、竞争性不足的状况,促进电视新闻改革和电视业的总体发展。本文借鉴竞争战略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系统总结了省级卫视的三种基本新闻竞争战略:粗品化与低成本化、特色化与风格化、专业化与区域化。三、延伸论点:宣传管理部门的有效规制和自身改革,对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全国市场缺乏竞争,就应放松对地方卫视的规制,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有的地方市场出现了低水平竞争、无序竞争的状况,就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手段实行规制,消除“民生新闻大战”的负外部性。对于来自境外电视的竞争,规制思路也应当从完全封闭到适度开放。在新媒体时代,政府规制必然走向社会化、法制化、集中化;对于泛娱乐化现象,还须在制度、政策层面加强对新闻节目的扶持,有效调控电视节目生态。要发挥好规制和调控的作用,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健康发展,宣传管理部门自身也必须深化以管办分离为目标的改革。

吴恩锋[10](2008)在《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003-2006年共62307条文章标题构成的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采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期揭示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引言,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节为隐喻定义探讨,探析四部汉语词典及六部英语辞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并介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和以Lakoff& 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第三节为我国隐喻研究概况,分析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对隐喻认知观和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隐喻研究呈现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第四节为概念隐喻理论,回顾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详细介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第二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探讨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上;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下/行政级别高是上;行政级别低是下/发展是上;衰退是下/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上;离开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下/优先或受重视的是上;置后或不重视的是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下/力量强是上;力量弱是下/高端客户群体是上;低端客户群体是下/程度强是上;程度弱是下/评价好或名次高是上;评价差或名次低是下”等十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认知基础进行分析。第二节重点探讨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高;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低/行政级别在上是高;行政级别在下是低/质量好、价格贵是高;质量差、价格便宜是低/程度强是高;程度弱是低/力量强是高;(力量弱是低)/评价好是高;(评价差是低)/(复杂的或明智的是高);简单的或弱智的是低/地位重要是高;(地位不重要是低)”等八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认知分析。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三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是金”隐喻和“财富是水”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二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三节为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分别对以“身”、“手”、“头”、“下肢运动”、“其他身体部位”、“生育”等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由十一节构成。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十个结构隐喻类型,按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戏曲隐喻、博弈隐喻、饮食隐喻、教育隐喻、体育隐喻、医药隐喻、婚恋隐喻等。我们分十节对这十个结构隐喻类型分别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十一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结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总结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第二节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快餐巨头较劲特许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餐巨头较劲特许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世俗与朝圣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仪式与角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案例地选择与研究对象
        1.4.2 数据收集
        1.4.3 数据分析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朝圣与旅游研究
        2.1.1 朝圣
        2.1.2 朝圣与旅游关系的去分化及再分化
    2.2 仪式与旅游研究
        2.2.1 仪式研究
        2.2.2 仪式与旅游研究的两个层面
    2.3 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2.3.1 规范性研究占主导,与理论探索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
        2.3.2 宏观区域发展的讨论较多,微观个体体验的研究较少
        2.3.3 研究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多学科跨学科视角的研究
    2.4 其他研究综述
        2.4.1 徒步旅游体验研究
        2.4.2 旅游体验中的认同行为及边缘人身份
3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场现象与圣俗共在
    3.1 世俗朝圣之旅
        3.1.1 自然纯化场与宗教浸染场:原生自然体验
        3.1.2 纯宗教场:虔诚宗教体验
        3.1.3 前现代的世俗生活场:悠闲人文体验
    3.2 圣俗共在:商业化现象与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
        3.2.1 自然纯化场与商业世俗场的圣俗共在:自然旅游
        3.2.2 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宗教旅游
        3.2.3 现代化的蔓延:人文旅游
    3.3 小结
4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逆转仪式
    4.1 旅游逆转现象的实证观察
        4.1.1 逆转现象在旅游体验中的观察和验证
        4.1.2 旅游体验中的逆转与强化
    4.2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逆转
    4.3 小结
5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通过仪式
    5.1 范畴挖掘与模型构建
        5.1.1 开放性编码
        5.1.2 主轴编码
        5.1.3 选择性编码
    5.2 通过仪式:徒步旅游体验的探讨
        5.2.1 个体通过仪式
        5.2.2 逆转阈限
        5.2.3 人际通过仪式
        5.2.4 成长体验
    5.3 小结
6 西藏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
    6.1 信仰的中心与边缘:西藏宗教旅游者群体的类型划分
        6.1.1 旅游者群体及其旅游体验
        6.1.2 朝圣者群体及其宗教体验
        6.1.3 边缘人群体及其边缘性体验
    6.2 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逆转与强化
        7.1.2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
        7.1.3 西藏世俗朝圣之旅中的圣俗共在
        7.1.4 西藏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
    7.2 研究局限
    7.3 未来展望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1.1 原文作者简介
        1.1.2 原文内容简介
        1.1.3 原文文本特点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4.1 功能语境理论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5.1 情景语境重构
        5.1.1 要素增减
        5.1.2 要素转换
        5.1.3 要素替代
        5.1.4 要素重组
    5.2 文化语境重构
        5.2.1 异化
        5.2.2 归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设计
        1.3.1 结构设计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4.1 创新点一:提出“差别优势”与“非契约性竞合”的理论构念
        1.4.2 创新点二:构建“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生成机理模型”
        1.4.3 创新点三:提出“合”境界分析框架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竞合理论研究回顾
        2.1.1 竞合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2.1.2 竞合理论的正式提出与理论框架的构建
        2.1.3 纵向竞合关系研究
        2.1.4 横向竞合关系研究
        2.1.5 其他视角的竞合关系研究
    2.2 竞合理论研究评述及本文研究视角
3 隔离机制原理:基于差别优势
    3.1 隔离机制原理
        3.1.1 隔离机制的基础性研究
        3.1.2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隔离机制研究
        3.1.3 基于知识观的隔离机制研究
        3.1.4 基于因果模糊的隔离机制研究
    3.2 隔离机制、异质性及竞争优势
    3.3 基于差别优势的隔离机制效果
4 跨案例分析: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实证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问题
        4.1.2 样本选取
        4.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4.2 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4.3 案例分析结果
5 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生成机理
    5.1 水平维度竞合效益生成
        5.1.1 基于竞争思维的合作效果
        5.1.2 基于规避思维的竞合效益
        5.1.3 基于入侵威胁的嵌入优势
    5.2 垂直维度竞合效益生成
    5.3 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机理与效果总结
6 “隔离机制论”与现有竞合理论的根性差异
    6.1 竞合关系的三个层次与比较分析
        6.1.1 契约性竞合
        6.1.2 超契约性竞合
        6.1.3 非契约性竞合:“不合而合”
    6.2 隔离机制论的哲学观点:竞合境界与根性差异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快餐业市场研究及肯德基品牌战略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品牌理论
    2.2 营销战略管理
    2.3 生态营销
第三章 我国快餐业市场研究
    3.1 我国快餐业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
    3.2 我国快餐业的微观环境分析
    3.3 我国快餐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肯德基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分析
    4.1 肯德基的起源、在中国的发展
    4.2 肯德基在中国的经营理念
    4.3 肯德基在中国品牌培育策略
第五章 肯德基中国品牌战略实施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迪
    5.1 肯德基品牌战略实施的业绩
    5.2 肯德基品牌战略培育的经验
    5.3 肯德基品牌战略实施中的教训
    5.4 肯德基在中国的品牌发展建议
第六章 对我国快餐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确立和拥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6.2 既要追求现代化,又要立足于传统
    6.3 发展连锁经营,除了速度更要保证质量
    6.4 严控食品安全,坚守诚信原则
    6.5 进一步加强经营的规范化
结术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语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醒报》词汇统计与分析
    2.1 《醒报》词表
        2.1.1 《醒报》词表的获取
        2.1.2 《醒报》词表分析
    2.2 《醒报》词表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比分析
        2.2.1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存在差异的部分
        2.2.2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相同的部分
第3章 《醒报》与大陆存有差异的词汇的分析
    3.1 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
        3.1.1 使用范围有大小之别
        3.1.2 所指对象有别
        3.1.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3.1.4 由缩略语产生的词形相同的词
    3.2 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的词语
        3.2.1 外来词的差异
        3.2.2 词序相反
        3.2.3 语素相近
        3.2.4 新兴事物命名不同造成词形不同
        3.2.5 由于缩略造成的词形略有不同
    3.3 台湾特有词
        3.3.1 社会制度的不同产生的特有词
        3.3.2 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有词
    3.4 台湾保留下来的旧词语
第4章 《醒报》新闻用词中与大陆普通话用词的相同部分
    4.1 历史传承词
    4.2 使用一致的外来词
        4.2.1 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4.2.2 来源于日语的词
    4.3 行业词采用一致的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HYD公司掌上书城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商业计划书的撰写
        1.3.2 手机阅读方面的文献
        1.3.3 网站营销方面的文献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二章 公司及项目概况
    2.1 HYD公司概况
        2.1.1 HYD公司发展历程及电子书领域的探索
        2.1.2 公司组织架构图
        2.1.3 人才和技术资源分析
        2.1.4 公司的渠道
    2.2 项目简介
第三章 项目的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需求分析
    3.3 SWOT分析
    3.4 行业吸引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规划及盈利模式
    4.1 目标市场及产品定位
        4.1.1 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4.1.2 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4.1.3 掌上书城市场定位
    4.2 产品规划
        4.2.1 产品形象设计
        4.2.2 书城网功能设计
        4.2.3 Ibook功能开发
        4.2.4 后台运营管理
        4.2.5 用户使用的功能
        4.2.6 硬件配置及程序优化
    4.3 盈利模式
        4.3.1 付费阅读
        4.3.2 广告收入
        4.3.3 增值业务收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行动方案
    5.1 市场推广计划
        5.1.1 网络营销
        5.1.2 线下营销
        5.1.3 关系营销
        5.1.4 广告
        5.1.5 专题策划
    5.2 营销目标
    5.3 销售制度
        5.3.1 销售人员指标及提成制度
        5.3.2 代理商返利政策
    5.4 项目启动安排
        5.4.1 时间安排
        5.4.2 项目组人员安排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分析和风险控制
    6.1 书城网项目投资预算分析
    6.2 总成本与费用预算
    6.3 未来三年项目营业收入预测
    6.4 盈利能力分析
    6.5 风险控制和管理
        6.5.1 版权问题
        6.5.2 优秀作者流失
        6.5.3 管理风险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背景: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电影进口研究
第一章 新时期30年电影进口态势分析
    第一节 1978—1993:进口买断电影的国别转向
    第二节 1994—2000:进口分账电影登陆中国
    第三节 2001-2008:进口分账电影数量激增
第二章 作为社会背景的体制演变:电影进口变化成因探析
    第一节 政治语境下的进口电影
        一、政治语境下的美国电影进口
        二、政治语境下的苏联电影进口
        三、政治语境下日、法电影进口
    第二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进口电影
        一、电影经济的胜利
        二、意识形态的退守
    第三节 文化体制改革语境下的电影进口
        一、好莱坞进口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二、香港进口电影向合拍片的转向
第三章 电影管理体制与电影进口之间的刺激反应
    第一节 电影管理体制改良期的电影进口
        一、体制内:进口电影作为应变量
        二、体制外:进口电影作为自变量
        三、体制的改良:被保留的电影进口垄断权
    第二节 电影管理体制蜕变期的电影进口
        一、侵略还是拯救:分账进口电影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政治意义
        二、改革还是固守:分账进口电影之于国产发行行业的矛盾作用
        三、拿来主义:分账大片为"政府输血制"提供经济基础
        四、政府调控:分账大片在放映终端受到的政策性限制
    第三节 电影管理体制创新期的进口电影
        一、对内政策:进口电影发行管制的放松
        一、对外政策:外资建立影院政策的收紧
第四章 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深入影响
    第一节 冲突断裂:中国电影生产、消费格局的变化
        一、电影观念的变化
        二、电影放映档期的形成
        三、进口电影的分级制与中国电影的审查制
    第二节 交流碰撞:国际权力关系中民族电影的发展与保护
        一、历史维度:新世纪中国电影崛起的契机
        二、横向比较:中国电影的政治意义
总结:中国电影业"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展望
附录:1978—2008中国进口电影名单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背景
        一、与选题有关的研究综述
        二、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基本概念阐述
        二、研究特色与方法
        三、主要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 电视新闻竞争的宏观环境
    第一节 新闻竞争的社会动因
        一、民主政治需要新闻竞争
        二、市场经济驱动新闻竞争
        三、大众文化引领新闻竞争
        四、技术进步促进新闻竞争
    第二节 电视行业体制与市场竞争
        一、公商不分的竞争主体
        二、行政化体制对竞争的影响
        三、新媒体对现状的冲击
    第三节 竞争格局和市场结构
        一、“一个中心,混合竞争”的格局
        二、“四级电视”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三、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结构
第二章 全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竞争
    第一节 全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结构分析
        一、接近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二、央视所垄断的新闻资源
    第二节 全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行为
        一、产品政策
        二、价格政策
        三、其他市场行为
        四、案例:上海东方卫视的“新闻立台”及战略调整
    第三节 市场绩效与公平性
        一、市场绩效
        二、公平性
        三、案例:垄断的盛会——央视2008广告招标会
第三章 对改善全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竞争格局的探讨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市场
        一、放松管制
        二、竞争态势
    第二节 关于新格局的设想
        一、调整市场结构的路径
        二、公共和商业分离的路径
        三、减少准入障碍的路径
    第三节 省级卫视的三种基本新闻竞争战略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低成本化、粗品化
        二、差异化战略:特色化、风格化
        三、目标集聚战略:专业化、区域化
        四、福建东南卫视的“台海”战略
第四章 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竞争
    第一节 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结构分析
        一、省域市场:垄断下的分化态势
        二、城市市场:接近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三、原有格局
        四、均衡的打破
    第二节 城市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行为
        一、产品政策:省级台的“都市化”转型
        二、价格政策等其他市场行为
        三、案例:《新闻联播》收视走低与《东方时空》移师晚间
    第三节 市场绩效、外部性与政府规制
        一、市场绩效
        二、外部性
        三、政府的规制
    第四节 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未来的竞争
        一、城市市场与全国市场的区别
        二、城市台的差异化优势
        三、地面频道的“篮海战略”
        四、对“三级电视”体制的设想
第五章 电视新闻传播的对外竞争研究
    第一节 境外华语电视新闻媒体的影响
        一、在内地局部落地的境外华语电视新闻媒体
        二、在竞争中促进内地电视新闻改革
        三、案例:广东电视业以“本土化”应对香港电视的竞争
    第二节 西方卫星电视新闻频道的冲击
        一、向垄断竞争方向发展的国际电视新闻节目市场
        二、西方卫星电视新闻频道的综合竞争力优势
        三、在中国内地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扩大
        四、政府规制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中国对外电视报道的历程和成果
        一、航空供片时期
        二、卫星传播时期
    第四节 以市场运作提升对外电视报道的竞争力
        一、国际电视新闻媒体的市场化趋向
        二、市场动作的必要性
        三、基于市场的竞争策略
        四、国际新闻市场与国内新闻市场的关联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节目市场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延伸与分化
        一、在媒介融合中延伸市场边界
        二、新媒体对传统市场的分化作用
        三、案例: YOUTUBE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冲击
        四、市场变革中的传统电视新闻媒体
    第二节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竞争战略
        一、发挥比较优势,稳固传统电视新闻收视市场
        二、“嫁接”互联网,改革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
        三、构建新媒体产业链,实现范围经济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竞争格局:复杂多元
        二、市场行为:走向竞合
        三、媒介层级:趋向淡化
        四、政府规制:社会化、法制化
        五、管理体制:集中化、统一化
第七章 传媒娱乐化冲击下的电视新闻
    第一节 历史:立台之本的变迁
        一、从娱乐媒体到新闻媒体
        二、“新闻立台”的动摇
        三、另一种“新闻立台”
    第二节 现状:娱乐挤压新闻
        一、传媒娱乐化的兴起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相对弱势
        三、新闻娱乐化现状
        四、案例:《舞林大会》冲击下的《1/7》
    第三节 未来:新闻节目的走向
        一、对新闻的需求在上升
        二、娱乐化:新闻节目发展的歧路
        三、新闻节目的改进
        四、加强对新闻节目的扶持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主要浏览网站
后记

(10)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节 隐喻定义探讨
        一、四部汉语词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二、六部英语词典对metaphor及simile的定义
        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
        四、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
    第三节 我国隐喻研究概况
        一、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
        二、隐喻认知观与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对比
        三、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
    第四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
        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第二章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
        一、“上/下”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上”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下”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
        一、“高/低”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高”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低”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高/低”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隐喻为例
        一、“财富是金”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财富是水”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财富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
        一、“房屋”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仓”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房屋”隐喻和“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
        一、以“身”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二、以“手”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三、以“下肢运动”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四、以“头”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五、以“其他身体部位”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六、以“生育”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七、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一、战争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战争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战争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交通隐喻
        一、交通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交通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交通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天气隐喻
        一、天气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天气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天气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经济报道中的戏曲隐喻
        一、戏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戏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戏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五节 经济报道中的博弈隐喻
        一、博弈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博弈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博弈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六节 经济报道中的饮食隐喻
        一、饮食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饮食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七节 经济报道中的教育隐喻
        一、教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教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教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八节 经济报道中的体育隐喻
        一、体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体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体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九节 经济报道中的医药隐喻
        一、医药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医药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医药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节 经济报道中的婚恋隐喻
        一、婚恋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婚恋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婚恋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一、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具体认知规律
        二、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宏观认知规律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快餐巨头较劲特许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世俗与朝圣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仪式与角色问题研究[D]. 卫银栋.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2]《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3]基于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研究[D]. 韩文海.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4]快餐业市场研究及肯德基品牌战略对我国的启示[D]. 黄堃. 天津大学, 2012(07)
  • [5]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 马静. 河北大学, 2011(11)
  • [6]HYD公司掌上书城项目商业计划书[D]. 郭新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7]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 李静. 山东大学, 2010(09)
  • [8]龙与鹰的对决——超越之道[J]. 齐大伟. 上海商业, 2008(11)
  • [9]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研究[D]. 唐俊. 复旦大学, 2008(03)
  • [10]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 浙江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快餐巨头争夺特许经营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