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与特许在电信IC制造领域密切合作

中兴通讯与特许在电信IC制造领域密切合作

一、中兴通讯和特许半导体在电信IC制造领域密切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姜建梓[1](2011)在《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基于供应商和顾客维度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战略联盟这一概念的提出,学术界与企业界对战略联盟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广泛。国际上已有许多战略学者在战略联盟的理论、动因、治理以及绩效因素做出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在前人已建立的基于价值网的战略联盟动力机制模型的基础上,从供应商及顾客维度对战略联盟力学机制中的K因子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拓展。基于战略联盟力学机制模型,本文进一步深化了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程度因子K,提出了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从战略认知的角度挖掘了战略联盟的动力学动因。同时,本文对计算机与外设制造商子行业中四家大规模企业——惠普、IBM、戴尔和联想公司2000年到2008年的87个供应商与顾客维度下的战略联盟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程度K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战略联盟需求认知机制。结果表明,在供应商与顾客维度下,企业的战略联盟需求认知K与企业的当前经营状况之间不存在正向或负向的相关性;业务占总体业务的权重、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相关性对战略联盟需求认知程度K具有正向相关的影响;业务多元化因子则对战略联盟需求认知程度K有负向相关的影响。国内关于战略联盟的主要研究都集中在理论性研究,较少有实证性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动力学的角度进一步挖掘了战略联盟的微观动因,并采用实证研究验证了战略联盟需求认知机制。

伍文生[2](2010)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推行自主创新活动,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试图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基本模型,为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选择自主创新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文章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综述研究;其次,分析了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模式的异同点,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再者,文章在对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模型;最后,论文以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为实例,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基本模型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文章研究结论对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郑毅[3](2010)在《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搭乘这辆经济快车,中国企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从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出发,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与管理学中价值网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战略场理论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IT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和表现机制。为企业发现外部存在的战略需求,以及利用这些外部战略需求来确定正确的战略方向和决策,在复杂的环境中借用外力实现非线性的增长,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场理论在战略联盟研究中的拓展,同时本文还构建了一种对战略联盟的力学机制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并将之应用于IT行业的案例分析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岳平[4](2002)在《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正面临加速工业化和迎接信息化、知识化挑战的双重任务。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加快,工业部门间、国别间的分工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使工业结构升级的模式和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在开放条件下,如何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升级很有必要。目前在工业结构升级研究方面具有下述特点:一是以经验分析和表象研究的工业结构“标准模式”为主,少数对工业结构内在机理的研究主要是对“筱原基准”的扩展;二是在理论上,工业结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分离的;三是在实证分析中,现有很多关于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是针对短期关税调整、市场准入等方面对各行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而从长期、宏观和战略角度研究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中国在世界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却较少。针对上述特点,本研究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 1.力图把具有经验特征的工业结构理论研究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2.界定和拓展了工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在前人现已提出的工业结构升级包括“产出结构高度化、资本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就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还应增加“产业组织演化和分工深化”两个方面。 3.引入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分析,为把握工业结构的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4.通过吸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的最新成果来发展工业结构升级理论,将一般性的工业结构升级理论与对外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结合起来;用更符合和贴近发展中国家现实与当今世界的理论,分析完全竞争领域和不完全竞争领域的产业政策支持原理和不同分工机制,揭示对外贸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5.提出和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中技术转移的高新技术转移和次新技术转移的两种不同模式特征。 6.把握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对制造业发展方式和升级特征的重塑、以及对国际分工机制的重塑和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升级的挑战。同时,提出了通过“技术外取”的跨国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高技术领域局部突破重要途径的观点。 7.引入三部门模型,将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等战略统一在一个模型中进行分析,并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边际部门思想,引入到工业结构升级战略中。 8.区分和把握好产业升级的市场结果与政府外部推动之间的关系,界定政府介入的 原则和产业政策的作用空间。 9.提出了中国工业结构演变中存在名义高度化较快,而实际高度化较慢的观点。 10.分析了中国不同类型外资的技术转移、要素密集程度和市场取向,以及吸收外商 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和局限性。力图从长期、从宏观、从战略角 度研究加人WTO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中国在世界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的影响。“ 11.通过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制造两个行业,揭示了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工业结构升级 特征。 12.提出了中国应根据国情实行多层次、多种模式并存的工业结构升级战略。 本书共分7章。在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的进展。 第二章探讨了工业结构升级的内含和测度、一般条件下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和机理。针对目前国内研究分析工业结构时,多引用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标准模式”,而忽略了结构升级与变化的多样性。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决定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因素,包括:①需求变化与部门间需求弹性的差异;②资本积累等要素密集度的变化;③内生性的技术进步;④主导部门的变化;⑤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的外部性(技术扩散);③部门间风险和要素流动差异;①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作用。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开放条件对一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模式、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让位于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即在开放中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分工并不仅仅是基于比较优势,还有基于规模经济和专门化的劳动分工。因此,作为大国的发展中国家,在确定工业发展战略时不宜简单地烙守比较优势。本章从对外贸易角度,利用边际部门模型着重分析了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结构升级与贸易利益,利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结构和经济福利模型分析了基于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利用布兰德和斯潘塞关于战略性行业进入模型分析了基于市场寡占条件下的战略性进入。通过对上述不同条件下的贸易战略与工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的分析,探索性的实现了将贸易理论与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的有机结合。同时,还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结合起来,用小岛清的边际部门转移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成熟技术与传统部门的国际投资特点,用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优势理论解释了高技术领域的国际

张蕊[5](2002)在《网络经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广泛收集和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数据基础上,清晰界定了网络经济的内涵和组成,辨析了网络经济、新经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等重大概念。论文通过大量数据和图表客观地描述了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宏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并以分工和专业化理论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合理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诠释。本文建立了网络经济的测度指标体系,比较了中美两国网络经济发展状况,勾勒了近几年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态势,获得了富有启示的结论。在对网络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测度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以及以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路径,并从信息产业发展和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结合两方面探讨了实施这一战略涉及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同时以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分析了积极创造网络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问题。

二、中兴通讯和特许半导体在电信IC制造领域密切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兴通讯和特许半导体在电信IC制造领域密切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基于供应商和顾客维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战略联盟理论研究综述
        2.1.1 战略联盟的定义
        2.1.2 战略联盟的形式
        2.1.3 战略联盟动因理论
        2.1.4 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
        2.1.5 战略联盟组织及发展特点
    2.2 价值网理论
        2.2.1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2.2.2 价值网理论及模型
第三章 基于价值网的战略联盟力学模型
    3.1 扩展的价值网模型
    3.2 战略势能模型
        3.2.1 战略需求的产生机理
        3.2.2 战略势能模型
    3.3 基于价值网的战略联盟力学模型
        3.3.1 弹性势能与张力势
        3.3.2 战略场与战略张力势
        3.3.3 基于价值网的战略联盟力学模型
第四章 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4.1 供应商与顾客在战略联盟中的重要性
    4.2 供应商与顾客维度下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
        4.2.1 供应商与顾客维度的定义
        4.2.2 供应商与顾客维度下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
    4.3 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第五章 基于供应商与顾客维度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5.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5.1.2 样本数据来源
    5.2 变量指标的选取
        5.2.1 研究变量的选取
        5.2.2 操作变量的度量
    5.3 实证研究方法的选取
        5.3.1 定性分析
        5.3.2 定量分析
    5.4 企业样本实证分析结果
        5.4.1 战略联盟行为描述性分析
        5.4.2 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因子分析(k1)
        5.4.3 业务在总体业务中比重因子分析(k2)
        5.4.4 业务相关性因子分析(k3)
        5.4.5 业务多元化目标因子分析(k4)
        5.4.6 企业战略需求认知程度分析(K)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2)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高新技术企业内涵和特征
        2.1.1 高新技术企业内涵
        2.1.2 高新技术企业特征
    2.2 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国外创新理论相关研究概况
        2.2.2 国内创新理论相关研究概况
    2.3 自主创新模式研究概况
        2.3.1 模式的含义
        2.3.2 自主创新模式研究概况
    2.4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企业创新活动比较研究
    3.1 企业创新活动的模式比较研究
        3.1.1 国外企业创新活动的模式
        3.1.2 国内企业创新活动的模式
    3.2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3.2.1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3.2.2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第四章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4.1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过程分析
    4.2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特征分析
    4.3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
        4.3.1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外部因素
        4.3.2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内部因素
第五章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构建
    5.1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
    5.2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构建的基本假设
    5.3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结构
        5.3.1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基本要素
        5.3.2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
    5.4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建设
        5.4.1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主体建设
        5.4.2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要素集聚建设
        5.4.3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机制建设
        5.4.4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体制建设
第六章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实证研究
    6.1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合肥市创新环境现状分析
    6.3 合肥市典型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6.4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
        6.4.1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外部因素
        6.4.2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关键内部因素
    6.5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6.6 提升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6.6.1 完善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建设
        6.6.2 完善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要素集聚建设
        6.6.3 完善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建设
        6.6.4 完善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体制建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提出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价值网理论研究综述
        2.1.1 价值链理论
        2.1.2 价值网理论
        2.1.3 价值网模型
    2.2 战略联盟的研究综述
        2.2.1 战略联盟的形式
        2.2.2 战略联盟组织特点
        2.2.3 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
        2.2.4 战略联盟研究概述
        2.2.5 战略联盟的发展特点
    2.3 场理论研究综述
        2.3.1 场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2.3.2 物理经济学
        2.3.3 引力模型
    2.4 研究综述总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
    3.1 价值网模型的拓展
    3.2 弹弓理论
    3.3 战略势能
        3.3.1 战略需求
        3.3.2 势能及战略梯度
    3.4 张力模型
        3.4.1 张力势能与张力势
        3.4.2 张力模型
        3.4.3 模型变量经济学含义
第四章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机制
    4.1 互补品与战略联盟力学机制
        4.1.1 互补品特性
        4.1.2 弹弓企业与互补品的关系
    4.2 互补品维度的力学机制分析
        4.2.1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可量化指标
第五章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方法的选取
    5.2 实证数据获取
        5.2.1 行业的选择
        5.2.2 数据来源
        5.2.3 指标选取
    5.3 实证分析结果
        5.3.1 数据样本情况
        5.3.2 各维度的战略联盟概况
        5.3.3 互补品维度下双向和单向联盟
        5.3.4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合作对象的选择
        5.3.5 互补品维度下的战略联盟范围
        5.3.6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环节的选择
        5.3.7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内容的选择
        5.3.8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的形式选择
        5.3.9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的资源互补性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加快工业化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二)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对传统的工业结构升级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产业政策仍然有一定的作用空间
        二、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进展
        (一) 研究的出发点
        (二)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主要流派与研究进展
        (三) 本研究的扩展与基本框架
第一篇 一般理论分析
    第二章 一般情况下的工业结构升级机理
        一、 工业结构协调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工业结构协调:部门间的数量调整与“木桶效应”
        (二) 工业结构升级:结构的质态进步与“成长效应”
        二、 工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一) “标准模式”与相似系数法
        (二) 以高级要素为特征的高技术部门比重
        (三) 要素密集度的变化与高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 工业结构升级的多方面衡量与综合测度
        三、 工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一) 三次产业之间的演变规律与工业的地位变化
        (二) 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结构演变与升级规律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工业结构的“软化”
        四、 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一) 需求升级与部门间的收入弹性差异
        (二) 技术进步(生产率上升率)差异
        (三) 资本积累和要素密集度的升级变化
        (四) 主导部门及其演变
        (五) 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的外部经济性
        (六) 部门间风险和要素流动性差异
        (七) 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
    第三章 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
        一、 国际贸易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国际贸易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二) 不同的分工思想与工业结构战略模式
        二、 基于比较利益的劳动分工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自由贸易理论及其适应条件
        (二) 从比较优势到贸易条件的改善——边际部门模型
        三、 基于规模经济的劳动分工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规模经济下的贸易结构和经济福利
        (二) 规模经济下的行业进入与政府扶持
        四、 垄断性行业的战略性进入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国际垄断性行业(高技术部门)的特性
        (二) 在垄断性高技术行业扶持国内企业进入的经济意义
        五、 国际投资、工业转移与工业结构升级
        (一) 不同类型部门和技术国际投资的动因
        (二) 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 FDI新趋势: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生产全球化与工业转移
        (四) 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及结构升级带来的挑战
        六、 开放条件下政府及产业政策的作用空间
        (一) 市场失效与市场发育不完善需要政府及产业政策发挥作用
        (二) 产业政策的形式与政府介入的三个标准
        (三) WTO规则对产业政策的限制
第二篇 实证和应用分析
    第四章 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工业结构变化
        一、 中国工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
        (一) 80年代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
        (二) 90年代以来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二、 世纪之初中国工业结构特点
        (一) 中国工业发展中的结构升级特点
        (二) 中国工业结构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第五章 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外贸与外资结构特征
        一、 持续增长中的对外贸易结构特征
        (一) 伴随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贸易结构变动
        (二)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对外贸易的超前增长
        (三) 出口超前增长中的结构矛盾
        二、 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特征
        (一) 外商直接投资的部门特征——外资在中国工业的全面扩张
        (二)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要素密集型特征
        (三) 两类资本具有不同的市场导向类型
        (四) 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力图占领中国市场,并将中国纳入其全球生产体系
        (五)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 关于扩大开放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
        (一)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开放与应尽的义务
        (二) 扩大开放对中国不同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开放条件下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和趋势
        一、 影响未来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供求因素
        (一) 影响中国工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因素
        (二) 主导部门发展过程和演变趋势
        (三) 比较优势的变化和国际竞争力
        二、 国际化、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挑战
        (一) 强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可能恶化贸易条件
        (二) 以“市场换技术”或进口替代战略难以继续实施
        (三) 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对中国的挑战
        三、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特征
        (一) 部门结构升级:把握全球分工中的差别化、市场细分化趋势
        (二) 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从技术引进起步,到自主开发立足
        (三) 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以竞争为主、适度集中
    第七章 开放中的中国工业结构升级战略与政策建议
        一、 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原则
        (一) 基本前提
        (二)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结构升级为主调的工业发展
        (三) 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原则
        二、 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升级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 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重组的模式选择
        (二) 把握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关系
        (三) 在竞争中的企业联合和协作问题
        (四) 给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提供合适的市场空间问题
        (五) 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问题
        (六) 关于营销能力滞后于加工制造的问题
        (七) 关于对战略性产业的介入和扶持问题
        (八) 专业化协作分工水平亟待提高问题
        (九) 诚信与市场竞争秩序问题
        (十) 政府管理水平问题
        三、 中国工业结构升级应实行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战略
        (一) 立足国内市场的战略,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多种模式并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三) 促进边际部门发展的战略,使潜在竞争优势成为现实竞争优势
        (四) 实现高技术部门局部突破的战略,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五) 培育世界级零部件“巨人”的战略,以适应跨国公司全球采购趋势
        (六) 对高成长性而缺乏技术优势的部门,实施“请进来”来的战略
        四、 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5)网络经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网络和网络经济
    1.1 网络和网络的特征
        1.1.1 网络
        1.1.2 网络的特征
        1.1.3 国际互联网发展
    1.2 网络经济的概念、组成和发展
        1.2.1 网络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1.2.2 网络经济的组成
        1.2.3 网络经济的发展
    1.3 网络经济的特征
        1.3.1 网络经济的内在动因是新的信息技术的革命
        1.3.2 网络经济中信息成为主要生产要素
        1.3.3 网络经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器
    1.4 网络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1.4.1 较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
        1.4.2 生产率显着提高
        1.4.3 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显着上升
        1.4.4 通货膨胀受到抑制
        1.4.5 股票市场叠创新高而后发生剧烈震荡
        1.4.6 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就业和产业内员工收入提高
        1.4.7 信息技术产业有助于减缓经济波动,拉伸经济周期长度
        1.4.8 垄断性市场结构
        1.4.9 产品价格轮番大幅下跌导致的市场不稳定状态
    1.5 网络经济与新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5.1 新经济
        1.5.2 知识经济
        1.5.3 信息经济
        1.5.4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5.5 网络经济与这几种经济形态的联系
第二章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
    2.1 分工与产业化理论溯源
        2.1.1 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
        2.1.2 亚当·斯密论分工
        2.1.3 分工理论的深化
        2.1.4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
        2.1.5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2.1.6 理论总结
    2.2 网络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
        2.2.1 生产技术和交易技术的重大创新
        2.2.2 网络经济中生产、交易、消费和分配
    2.3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
        2.3.1 宏观经济运行
        2.3.2 微观经济运行
第三章 网络经济发展的测度
    3.1 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的测度
        3.1.1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测度
        3.1.2 网络经济现有的测度方法
        3.1.3 对各种测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3.2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网络经济测度中存在的理论问题
        3.2.2 网络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
    3.3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测度
        3.3.1 1998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测度
        3.3.2 1999年、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测度
第四章 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战略选择和条件创造
    4.1 网络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
        4.1.1 影响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渗透和改造的因素分析
        4.1.2 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4.2 中国发展网络经济的优势与制约
        4.2.1 生产要素
        4.2.2 需求状况
        4.2.3 相关产业
        4.2.4 企业组织和策略
        4.2.5 市场化程度
    4.3 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战略
        4.3.1 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4.3.2 非均衡发展模式
        4.3.3 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4.4 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条件创造
        4.4.1 致力于完善市场机制
        4.4.2 规范市场结构,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制
        4.4.3 创造更加开放的经济技术环境
        4.4.4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4.4.5 提高全民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
第五章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模式
    5.1 经济区位和产业发展
    5.2 信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
        5.2.1 信息产业的分类及子产业的产业链
        5.2.2 各产业环节对区位因素的要求
    5.3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选择和区位选择
        5.3.1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5.3.2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选择
        5.3.3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区位选择
        5.3.4 我国信息产业的总体布局
    5.4 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布局
        5.4.1 西部地区发展信息产业的总体区位条件
        5.4.2 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区位选择
        5.4.3 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总体布局
        5.4.4 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5.5 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
    6.1 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渗透的两种方式
        6.1.1 网络经济向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
        6.1.2 网络经济向传统产业渗透的两种方式
    6.2 电子商务
        6.2.1 电子商务概述
        6.2.2 电子商务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
        6.2.3 电子商务全面推广的障碍
        6.2.4 我国存在的特殊障碍
    6.3 商品和服务的数字化传递
        6.3.1 商品和服务的数字化传递的涵义和分类
        6.3.2 商品和服务数字化传递的好处
        6.3.3 商品和服务的数字化传递存在的障碍
    6.4 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渗透的对策思考
        6.4.1 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致力于创造更加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
        6.4.2 在传统产业中有步骤、有选择地发展网络经济
第七章 网络经济与风险资本市场
    7.1 网络经济的融资要求和风险资本市场
        7.1.1 风险资本市场的概念
        7.1.2 网络经济与风险资本市场的关系
        7.1.3 风险资本市场的功能
    7.2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与风险资本市场体系
        7.2.1 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
        7.2.2 高新技术企业的种子期与私人风险资本
        7.2.3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期与风险投资
        7.2.4 风险资本退出与二板市场
        7.2.5 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
    7.3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和障碍
        7.3.1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7.3.2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育障碍
    7.4 中国发展风险资本市场体系的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兴通讯和特许半导体在电信IC制造领域密切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联盟需求的认知机制 ——基于供应商和顾客维度的实证研究[D]. 姜建梓.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2]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 伍文生.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3]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D]. 郑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
  • [4]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 王岳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5]网络经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 张蕊. 四川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中兴通讯与特许在电信IC制造领域密切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