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盆地大地电磁探测

六盘山盆地大地电磁探测

一、六盘山盆地的大地电磁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杨云秋[1](2021)在《基于小波阈值的大地电磁静态效应压制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是一种频率域电磁测深方法,它利用天然场源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电性结构。以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大地介质中的衰减程度不同为基础,大地电磁法能够探测到由浅至深的地下介质电阻率信息。MT因使用天然场源,具有设备轻便,探测深度大,频段范围广,不受高阻层屏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能源勘探和深部矿产资源勘查中。然而,大地电磁测深法中的静态效应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会使得反演结果产生虚假异常,增加了后续资料解释的难度,严重影响勘探的结果。因此,压制静态效应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阈值的大地电磁静态效应压制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从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静态效应产生的机制和典型特征,利用有限元二维正演软件模拟不同的地电模型,讨论局部电性不均匀体的埋深、横向宽度、纵向厚度和电阻率值对静态效应偏移量的影响,总结了静态效应的影响规律,并对静态效应的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其次,在小波变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小波阈值去噪的基本原理,研究软、硬阈值函数并对其进行改进。结合滤波标量选择合理的小波基函数及分解尺度,基于分解尺度计算每层的阈值,将改进的阈值函数应用到静态效应的压制中。通过对含有二维静态体正演模型的处理,发现小波阈值法有效地压制了局部不均匀体引起的静态效应,保留了区域异常的信息。与此同时,利用五点滤波、七点滤波、中值滤波和小波分析法处理了上述模型,对比几种滤波方法的压制效果。然后,构建以小波阈值法为中心的静态效应软件处理平台,采用相关系数识别静态效应,实现用小波阈值法压制静态效应,并嵌入五点滤波、七点滤波、中值滤波和小波分析等算法,完善了系统的功能。最后,将小波阈值法和静校正系统应用到云南易门铜矿区的实际资料处理中,有效地压制了静态效应,提高了资料解释的质量,验证了静校正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讨论本文在静态效应压制和理论方法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杨怀鹏[2](2020)在《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地壳结构探测与构造演化分析》文中认为陇县—千阳断陷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段的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也是我国大陆东西向和南北向巨型构造带交汇地带。盆地受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控制,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对该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分析青藏高原隆升生长过程、加强对我国大陆东西向和南北向巨型构造交接地带的构造演化的理解,对进一步研究汾-渭地震带和南北向地震带地震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受制于大面积厚层黄土覆盖和基岩露头稀少的不利因素,对研究区黄土覆盖层之下的基底结构和构造没有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本区构造演化历史的认知。本文通过搜集钻孔和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结合实际踏勘,对陇县—千阳断陷盆地的地壳结构、构造演化以及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北缘的远程效应对本区的响应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区域重力异常趋势反演结果及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剖面清晰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新生界基底埋深情况,探明了基底面的起伏,揭示了陇县—岐山—马召断裂等区内重要断裂的构造特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反演电阻率剖面显示出研究区新生界覆盖层之下基岩面的形态与地下电性的横向变化,揭示了隐伏的不同时代地层的形态与隐伏断裂位置、产状及上下盘的运动特征。2、物探成果揭示出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基底形态呈现为“南深北浅,凹凸分布”的构造特征,新生界底界面由南向北呈现逐步抬升趋势,古生界顶界南部起伏变化较大,北部相对平缓。3、新近纪以来,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出的构造动力影响下,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区进入新构造运动活跃阶段,秦岭北缘断裂与海原断裂发生左旋走滑,以此来吸收青藏高原东向挤出的应力,导致鄂尔多斯周缘断陷盆地进一步发展。新生界沉积充填序列揭示了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形成于上新世。4、早更新世晚期开始盆地抬升收缩,在千河两岸形成了五级阶地。五级阶地代表的五次抬升事件的年龄与青藏高原的幕式隆升的几个阶段均呈对应关系。同时,控制千河北界的陇县—岐山—马召断裂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这些构造特征均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挤出作用有关,是对青藏高原隆升的被动扩展远程效应的响应。

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孙娇鹏,柳小明,杨钊,程斌,惠博,岳远刚,周波,程超,杨子强,史小辉,龙晓平[3](2019)在《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

王晓平[4](2019)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CSAMT法在实际勘探中应用领域逐渐增加,在勘探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如地形变化、阴影效应、静态效应等。其中地形变化对电磁法的使用影响较为普遍,从而导致勘探成果精确性较差,会给数据处理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影响CSAMT法的探测精度。本文以某煤矿工区地形的高差起伏度为基础,利用软件SCS2D,根据实际地形建立山谷、山脊和斜坡地质模型,分别在各模型埋深300-400m、500-600m和800-900m设立一个大小相同的低阻地质体,研究了各地形(山谷、山脊和斜坡)条件下所引起CSAMT法的视电阻率响应特征与异常体埋深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形变化(山谷、山脊和斜坡)对CSAMT法探测结果的响应特征是对埋深较浅的低阻体影响较大,埋深较大的低阻异常体影响较小。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对低阻异常体在相同埋深深度(m)、相同电阻率(Ω?m)及围岩电阻率(Ω?m)相同而仅改变地形(山谷、山脊和斜坡)因素时,CSAMT法的视电阻率响应特征。通过三种地形模型的响应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谷地形的影响大、山脊地形的影响次之、斜坡地形的影响最小。其次对低阻异常体相同埋深深度(m)、相同电阻率(Ω?m)及地形相同而只改变围岩电阻率(Ω?m)因素时,CSAMT法的视电阻率响应特征。通过三种地形模型的响应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围岩电阻率(Ω?m)小的影响大,围岩电阻率(Ω?m)大的影响小,以斜坡地形为例,研究了低阻异常体在相同埋深深度(m)、相同电阻率(Ω?m)及围岩电阻率(Ω?m)相同而仅改变倾斜角度的因素时,CSAMT法的视电阻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倾角大的影响大,倾角小的影响小。最后将地形变化引起CSAMT法视电阻率正演成果应用于某煤矿地下采空积水异常区勘查应用,准确划分出了积水异常区的范围。通过布置钻孔进行验证,与划分的异常区位置基本吻合,证明了该正演方法的有效性。

詹艳,杨皓,赵国泽,赵凌强,孙翔宇[5](2017)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构造带马东山阶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一条重要边界,在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接触区形成了特殊的马东山挤压阶区,本文对跨过该挤压阶区一条密集测点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了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在马东山挤压阶区深部电性结构表现为在高阻背景下镶嵌多个向西南倾斜的低阻条带电阻率结构样式,并在深度约25 km汇聚到中下地壳低阻层内,共同组成"正花状"结构;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西南侧到陇中盆地区间呈现高、低阻相互"楔合"的深部结构特征,而其东北侧的鄂尔多斯西缘带自地表到中下地壳为较完整的高阻块体.另外结合跨过海原断裂带中段和西秦岭造山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对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分段性及其两侧的陇中盆地和鄂尔多斯地块的接触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大地电磁探测成果佐证了在海原断裂带中段为具有走滑特点的断裂,而其尾端与六盘山断裂带斜交区域的马东山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逆冲推覆与褶皱变形;活动构造研究发现沿海原断裂带所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被其尾端的马东山、六盘山以东西向的地壳缩短调节吸收,GPS观测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布在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以西上百公里的范围内,陇中盆地一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和鄂尔多斯地块一线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也很好地解释了该区变形状态: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带及西南盘的陇中盆地的中下地壳非常破碎,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推挤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北东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结构完整,很难发生构造变形.对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马东山阶区和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及变形特征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该区有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似的深部构造背景,应重视该区强震孕育环境的探测研究.

谢青[6](2017)在《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评价及有利区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六盘山盆地构造位置独特、多期构造单元控制、构造背景复杂,盆地总体位于华北地块西南缘与祁连-秦岭构造带接合部位。盆地油气资源较丰富,油气地质条件良好,早期在盆地石油地质调查中,在下白垩统、古近系及侏罗系、石炭系地层均发现多处地面油气显示,以下白垩统地层最显着,尤其在近年来的钻井中,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显示较多。论文从盆地的构造背景、重-磁-电特征、沉积特征、地层发育、地化特征、储集特征、生成机理及条件、富集机理及条件、含油气性、主控因素及成藏组合等方面出发,综合运用野外调研、实验分析、现场解析、等温吸附、标准对比、物探、数学等技术方法,结合钻井、测井、录井及前人研究等资料,以下白垩统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东山组泥页岩为重点研究层位,对研究区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做了详细探讨和评价,优选出研究区页岩油气有利区,并对其页岩气资源进行初步评估。(1)盆地构造位置特殊、演化背景复杂,白垩纪盆地具典型断陷湖盆性质,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沉积-构造环境相似;依据盆地重力、磁力、大地电磁测深等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分析,盆地内部主要存在3个低值区、4个磁异常区域及5个电性层;其中圈定的海原凹陷、固原凹陷是本次重点研究区,这一成果与地质资料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盆地可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0个二级构造单元。(2)据前人研究及野外调研,六盘山盆地内缺失上白垩统,下白垩统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早白垩世,盆地有两大沉积沉降中心—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整个盆地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心低。发育的体系域类型主要有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萎缩体系域。盆地自下而上显示了一个由冲积扇→辫状河→湖泊相向上变深变细的退积旋回;发育两种沉积模式:一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在三桥-李洼峡组;二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在马东山-乃家河组。(3)下白垩统马东山组与乃家河组有机质来源为陆源碎屑物,泥页岩累计厚度较大,单层厚度多数在40m左右,连续性好;在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沉积时期,盆地发育多个沉积中心,以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最为发育。据实验分析,研究区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I型、II型、III型都有发育,主要以II型、III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为低成熟-成熟阶段。同时,研究区页岩油气发育在盆地横向和纵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横向上自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向边缘或斜坡具有页岩油变为页岩气的规律性特点;纵向上盆地内页岩油气由底部到上部地层呈现出页岩气-页岩油气-页岩油-页岩气的规律性分布。(4)据岩矿全岩鉴定,研究区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含量偏高,粘土矿物含量均值为13.2%,含量偏低,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开采。页岩油气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被粘土矿物和碳酸盐岩矿物充填,发育毫-微-纳米多级孔喉系统。孔隙度和渗透率值较低,泥页岩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类型。利用等温吸附实验及现场解析等方法,研究区含气量主要在0.9m3/t2.03m3/t之间,马东山组平均为1.51m3/t,乃家河组平均为1.33m3/t,含气性较好;据低温干馏实验分析,研究区含油率不高,半焦产率高,生油潜量(S1+S2)介于0.232.78mg/g,生油潜量小。(5)据前人研究结果及本次研究,“生-储-聚”三位一体的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是页岩油气最典型的聚集机理,页岩气聚集机理又具有显着的“混合型”特点,研究区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页岩油是典型的源储一体、滞留聚集、连续分布的聚集机理。地球化学、矿物组成、物性、孔喉系统等条件,决定着研究区泥页岩的生烃潜力、储层好坏、含油率及含气量;其中地层埋深、岩石矿物组成、有机质丰度、物性、含气量等是页岩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生排烃作用等是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6)对整个盆地的盖层、圈闭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成藏组合时空匹配,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聚集成藏。与下白垩统有关的圈闭主要是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且具成排成带特点。发育的正反转断层、断层泥和糜棱岩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建立了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泥页岩油气参数评价标准,确定了页岩油气资源评估方法—体积法;优选出马东山组海原凹陷东部、固原凹陷中部、盘中2北西方和乃家河组海原凹陷中部、固原凹陷北东部5个页岩油气有利区块,并对其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后期整个六盘山盆地及中国其它陆相页岩油气的研究、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李伟[7](2016)在《考虑深层大地电阻率的直流偏磁电流主动防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直流输电由于其输送距离远、容量大、损耗低等诸多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当直流输电工程单极大地运行时,大量的直流电流入地导致大范围地表电位分布的不均匀,从而导致了交流电网变电站变压器中性点通过直流电流,产生直流偏磁现象,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要对直流电流分布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大地模型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由于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远,直流电流穿透深度大,因此必须考虑深层土壤电性特征对直流电流分布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的电力系统中,大地电阻率的勘测主要采用四极法,大地模型大多局限于浅层土壤。即使有个别考虑深层土壤模型的,也大多基于经典大地模型,缺乏实际的大地电阻率勘测结果的支持,数据缺乏说服力。因此,研究适合直流输电接地极极址大地电阻率勘测的方法,通过实地勘测获取充分的深层大地电阻率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直流电流的分布和直流偏磁抑制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对直流电流在地中的分布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地电阻率勘测方法的理论研究,并通过实地勘测和反演得出典型地质条件下的的层状大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大地模型表现出的电性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直流偏磁电流的主动防御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水平多层土壤的格林函数求解进行了推导,对于考虑结构复杂的深层大地时格林函数求解困难的问题,可以采用智能复镜像法有效解决,并具有极高的计算精度精度。同时,建立了交流电网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的地下电场模型与交流电网地上电路模型,共同形成了对直流偏磁电流进行计算和分析完整的场路耦合模型。理论和模型的研究结果为下文的分析和计算奠定了基础。其次,利用格林函数与复镜像法推导了直流电流在水平多层大地中的穿透深度,计算了理想情况下的穿透深度,结果表明由于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远,大量的直流电流趋向于深层大地分布。基于地球的电性特征,讨论了适用于直流接地极极址大地电阻率勘测的四极法和大地电磁法勘测与反演方法,以及结合两种勘测方法获取完整大地模型的方法。特别的,对于四极法测量极距较大时引线间互感造成的误差问题,提出了采用相对误差进行互感消除的方法,在极距较大时可以比传统方法更有效的进行四极法测量结果的修正。此外,基于直流电流穿透深度的理论,利用经典大地模型初步计算和分析了四极法与大地电磁法在直流接地极极址勘测时测点范围的选择,以为下一步的实地勘测工作提供指导。通过实地勘测和分析,分别在青海、湖北和广东三个分别代表青藏高原、内陆平原与冲积平原的地质条件迥异的地区选择了共计11个测点进行了大地电阻率的勘测工作,通过数据处理与反演计算得出了上述地区的完整土壤模型。基于测量结果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大地电阻率分布特征,以及表现出的直流电流穿透深度、地表电位分布等电性特征进行了计算、对比和分析。将湖北地区的直流电流分布实际勘测结果与基于深层大地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和验证,误差小于2.7A,相对误差小于21%,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本文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在实测的不同地质条件下,根据地中不同深度下的直流电流比例对大地电阻率勘测的广度进行了研究,修正了测点选取的范围:对于四极法的勘测,应当在直流接地极附近进行,测点与直流接地极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6km;大地电磁法的勘测在距离直流接地极10km~30km范围内进行最佳,测点与直流接地极的距离不应超过100kmm。在不同交流电网拓扑结构和不同直流接地极的情况下,以交流电网总体不平衡电流作为评价标准,对大地电阻率勘测的深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直流接地极附近进行的四极法勘测只需在接地极附近6km内,大地电磁法勘测只需在接地极附近100kmm内;要达到95%的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精度,大地电磁法的测深应当达到91.36km。基于目前的勘测数据,达到95%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精度所需的测深为66.99km-120.28km。根据初步的拟合公式,提出对未知地区的勘探,达到95%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精度所需要的测深为91.36km。测深拟合公式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大量的不同地区测量数据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提出了分布式接地极与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两种直流偏磁防御措施。对分布式接地极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导,对不同拓扑结构下的分布式接地极对交流电网直流偏磁电流的抑制效果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基于混沌粒子群法,在给定的区域内对分布式接地极进行了选址优化计算,无论是哪种拓扑结构,在经过选址优化后都可以达到良好的直流偏磁抑制效果。以网状结构为例,单个变压器绕组最大直流电流和交流电网总体不平衡电流分别为0.51A和9.24A,降低了81.39%和56.20%。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对直流偏磁电流的抑制效果与目标函数直接相关,单目标、多目标和加权优化的目标函数对交流电网直流电流抑制的侧重点不同,抑制效果也有所差别。将分布式接地极与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相结合,使不平衡电流在分布式接地极系统内互相抵消,可以实现入地电流最小化的目标,从而从根本上抑制直流偏磁风险。以网状结构为例,与优化前相比,采用联合应用优化后电网的单体最大电流下降37.18%-91.58%,总体不平衡电流下降39.04%-91.39%。

刘朋梅[8](2016)在《CSAMT法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坳陷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噶尔盆地所进行的铀矿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多处于区域评价阶段,目前,研究区已经开展了煤炭普查与预查工作,据收集到煤田钻孔资料,显示铀矿化主要赋存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灰色砂岩内,而区内在未来几年内很可能面对煤炭开采工作,从而导致铀矿资源受到破坏。所以进入研究区开展新一轮的铀矿找矿是当务之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深度适中(几十米到一、二千米)、横向和纵向分辨力好、抗干扰能力强、生产效率高、拥有测深和剖面研究双重特性等优点,是进行地质立体填图、研究地质构造的有效手段。论文搜集了以往准噶尔盆地所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查成果,分析了研究区地质、水文以及地球物理特征,认证了研究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来获取研究区域深部电性结构的可行性。自西向东于整个吉木萨尔坳陷共布置了了七条测线,分析了如何提高野外数据采集质量的一些措施,如测量参数的选择、仪器性能测试以及避免采集中的一些干扰等等。数据整理进行了畸变点剔除数及文档编辑,数据处理进行了平滑滤波处理、近校正和静校正等处理过程。反演解释采用了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方法。该方法反演速度快,分辨率高,得出了效果较好的资料解释成果图件。论文最后通过结合研究区已知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钻孔等资料进行了推断解释,查明了坳陷基底与中新生界地层埋深情况及构造特征,且初步对深部地层进行层位识别与划分,最终为预测铀成矿远景区、圈定找矿靶区、评价整体资源潜力提供有力的物探依据,达到了研究目的。

安少乐[9](2016)在《六盘山盆地及邻区重磁场与构造特征》文中指出六盘山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北临阿拉善地块,东与鄂尔多斯地块相邻,西南为祁连地块,东南部靠北秦岭造山带,是在秦祁地槽和华北地台两大构造单元结合部位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油气探区,区内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及地层圈闭是重要的勘探目标。为了研究六盘山盆地及邻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本文通过对六盘山盆地及邻区重磁力数据的系统收集、处理与解释,求取了该区重磁异常不同尺寸的小波变换异常图、滑动平均异常图、解析延拓异常图及导数异常图等转换参数图件。本文结合地质、钻井及地震等资料对盆地的重磁场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系统推测出了六盘山盆地断裂构造体系,确定了磁性体分布特征,划分了构造单元,并利用Park-Oldenburg法反演了盆地主要密度界面的埋深,结合石油地质特征,对盆地油气远景区进行了预测。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有:1)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自西向东呈低-高-低-高相间分布。区内重力高、重力低反映了基底凸起与凹陷的构造格局。研究区重力剩余异常呈隆凹相间分布,重力高、重力低异常主要反映坳陷与隆起区的局部构造。重力低大多是由厚度较大的中-新生界引起,重力高则是由前新生界或前寒武系基底隆起引起。2)六盘山盆地断裂体系主要有北北西向、南北向及北北东向三组断裂,其中北北西向最为发育,是盆地的主要断裂,控制了盆地内地层展布和构造格架。3)六盘山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广泛发育,底界埋深差异较大。盆地内发育有多个沉降中心,其中海原凹陷、兴仁堡凹陷、贺家口子等凹陷中新生界、中生界沉积较稳定,厚度及面积均较大。兴仁、海原凹陷内,中生界埋深较大,一般在6000m左右。4)研究区磁性体主要发育在盆地周边局部地带,而盆地内部磁性体不发育,推测盆地周边磁性体是断裂构造作用下岩浆活动所致。5)六盘山盆地可划分为西部隆起、中央坳陷与东部斜坡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中央坳陷可进一步划分为沙沟断阶、固原凹陷、海原凹陷、同心凹陷、兴仁堡凹陷、梨花坪凸起与贺家口子凹陷等7个次级构造单元,东部斜坡可进一步划分为窑山-炭山凸起和红寺堡浅凹2个次级构造单元。盆地内海原凹陷、兴仁堡凹陷、贺家口子凹陷等凹陷区沉积地层较厚,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海原凹陷西侧及其北侧、同心凹陷东侧、兴仁堡凹陷东侧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杨皓[10](2016)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地壳变形》文中研究表明海原-六盘山构造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的接触区,是地壳结构分异、地球物理场变化的梯度带,也是我国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最剧烈的地区之一。研究海原-六盘山构造带及其两侧块体的深部结构与接触关系,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扩展变形机制以及深部动力学环境。在前期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在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南北地震构造带和西秦岭交汇区三维深部结构及强震孕震环境”(LED2013A01)、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201308011)资助下,在2013年跨海原-六盘山构造带的3个地段开展了大地电磁探测,获得了3条剖面共计189个测点数据。三条电磁剖面分别跨过构造带的固原段(北段)、隆德段(中段)和华亭段(南段)。数据采集使用了MTU-5A型大地电磁观测系统,采用远参考和"Robust"、相位张量分析等技术对数据进行了精细处理,采用NLCG方法进行二维反演;通过二维正演和采用部分测点进行三维反演计算,对二维反演结果的可信度进行了验证。2013年7月22日发生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在地震发生时距离震中约300km范围内在3个地点采集了电磁数据。本文展示了这3个点上记录的同震电磁信号和震电磁信号波形,并与测点附近地震台记录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了对比;结合数值模拟、深部电性结构等,对震电磁信号与深部结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断裂带深部延伸状况:研究区内的会宁-义岗断裂、月亮山南麓断裂、海原-六盘山断裂和青铜峡-固原断裂都表现为较大的电性边界。在固原段,月亮山南麓和海原-六盘山断裂存在一定宽度、向西南倾斜的低阻条带,而且还有2个低阻条带,这4个低阻条带在深度约25km汇聚到中下地壳低阻层内,共同组成“正花状”结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高低阻分界断裂。在隆德段,月亮山南麓断裂为倾向北东方向的低阻条带,六盘山断裂是向西南方向倾斜的低阻条带,两条断裂同样在深度约25km处汇聚并连接中下地壳低阻层,该段青铜峡-固原断裂与韦州-安国断裂电性差异较小。在华亭段六盘山断裂带不再具有“正花状”结构,而表现为单一向西南倾斜的低阻边界带。(2)地块深部电性结构:三条剖面自西南到东北都跨过陇中盆地、弧形构造带、鄂尔多斯地块。结果揭示弧形构造带深部具有高阻背景下镶嵌低阻条带的结构特征,低阻条带向下延伸归并到中下地壳低阻层中;陇中盆地具有较好的电性成层性,三条剖面的电阻率结构相似,浅表几百米到一定深度范围内都是高电阻,在深度25km左右存在低电阻层;鄂尔多斯西缘带表现为完整的高阻体,鄂尔多斯盆地则显示低-高-低电阻层状结构。(3)深部电性结构特征与地壳变形:海原-六盘山构造带西南侧的陇中盆地地壳内高阻体和低阻体相间分布、相互叠置,而其东北侧的鄂尔多斯西缘带为较完整的高阻块体。活动构造研究发现海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位移已转换为六盘山断裂带的地壳缩短,GPS观测表明现今构造变形分布在六盘山以西上百公里的范围内,深部电性结构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变形状态:海原-六盘山构造带西南盘的地壳非常破碎,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推挤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北东盘的地壳结构完整,很难发生构造变形。(4)六盘山构造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由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推测,构造带西南侧陇中盆地是中、下地壳存在可能具有低粘滞度的低阻层结构的变形单元,六盘山构造带是闭锁单元,具有累积应力的能力,而层状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是起阻挡地壳运动作用的支撑单元。六盘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和深部结构环境与发生汶川地震前的龙门山相似,应考虑其未来地震危险性。(5)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电磁信号和同震信号观测分析: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时,位于距震中约300km附近的3个地点正在实施大地电磁测量。3个测点上的大地电磁仪器不仅记录到了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同震电磁信号波形,而且记录到了地震破裂过程中所激发的震电磁信号。3个地点记录到的这种信号都在地震后约12秒同时出现,且持续4秒左右,远远早于地震P波到时。

二、六盘山盆地的大地电磁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盘山盆地的大地电磁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小波阈值的大地电磁静态效应压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大地电磁的静态效应
    2.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理论
    2.2 静态效应分析
        2.2.1 静态效应产生的机制
        2.2.2 静态效应的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2.2.3 静态效应的响应特征
    2.3 静态效应的识别
        2.3.1 相关系数识别静态效应
        2.3.2 小波变换识别静态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波阈值的静态效应压制及系统实现
    3.1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3.1.1 连续小波变换
        3.1.2 离散小波变换
        3.1.3 多分辨分析和Mallat算法
        3.1.4 小波变换的主要方法
    3.2 小波阈值去噪的静态效应压制
        3.2.1 小波基的选择
        3.2.2 分解层数的选取
        3.2.3 阈值的选取
        3.2.4 阈值函数的选取
        3.2.5 模型的静态效应压制
    3.3 静态效应校正系统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测数据的静态效应压制
    4.1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4.1.1 地质概况
        4.1.2 地球物理特征
    4.2 实测数据静校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其间参加的会议)

(2)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地壳结构探测与构造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构造格架
    2.3 地貌单元划分
    2.4 断裂构造
    2.5 区域地层特征
        2.5.1 前中生界
        2.5.2 中生界
        2.5.3 新生界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3.1 区域重力特征
    3.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3.3 研究区岩石物性特征
第四章 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地球物理探测与成果解释
    4.1 高精度重力勘探
        4.1.1 重力勘探原理
        4.1.2 重力勘探成果解释
    4.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
        4.2.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原理
        4.2.2 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异常特征分析
第五章 陇县—千阳断陷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分析
    5.1 陇县—千阳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分析
    5.2 陇县—千阳断陷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
2 东西构造带:中央造山系
    2.1 中央造山系构造格局
    2.2 中央造山系古生代造山作用
        2.2.1 主缝合带:原特提斯大洋
        2.2.2 弧后盆地: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
        2.2.3 造山作用:原特提斯闭合
    2.3 中央造山系印支期造山作用
3 南北构造带:贺兰—川滇构造带
    3.1 贺兰山:不同构造系统复杂转换带
    3.2 六盘山:青藏高原扩展变形前锋带
    3.3 西秦岭:东西构造与南北构造交结区
    3.4 龙门山—川滇构造段: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界
        3.4.1 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
        3.4.2 龙门山—川滇中新生代构造
4“十字构造”的意义
    4.1 中央造山系是古生代特提斯主要缝合带和中国大陆南北分界
    4.2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地质地球物理界限
        4.2.1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地表系统反转的枢纽
        4.2.2 南北构造带是东、西部不同岩石圈加厚-减薄反转的中轴
        4.2.3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带
5 结论

(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概述
    2.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基本原理
        2.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2.1.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基本公式
    2.2 电磁场正演模拟
        2.2.1 二维椭圆型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与变分问题的等价性
        2.2.2 能量极小原理
    2.3 方法简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地形影响对比研究
    3.1 地形影响特征正演模拟
        3.1.1 水平地形含异常体响应特征
        3.1.2 山谷地形含异常体响应特征
        3.1.3 山脊地形含异常体响应特征
        3.1.4 斜坡地形含异常体响应特征
    3.2 山谷、山脊和斜坡地形响应特征对比分析
    3.3 三种地形含异常体因围岩电阻率变化的响应特征
    3.4 斜坡地形含异常体因倾斜角度的变化的响应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应用实例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球物理特性
    4.2 物探工作的实施
        4.2.1 收发距试验
        4.2.2 工作方法
    4.3 物探成果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构造带马东山阶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构造和大地电磁剖面
3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区域电性结构走向和维数分析
    3.1 数据采集和视电阻率曲线特征
    3.2 区域电性结构走向和维数分析
4 二维反演和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4.1 二维反演
    4.2 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和正演测试
        4.2.1 断裂带深部延展特征
        4.2.2 地块深部结构特征
5 六盘山地区地壳变形特征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6 结论

(6)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评价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页岩油气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页岩油气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页岩油气研究现状
        1.2.3 六盘山盆地页岩油气研究现状
        1.2.4 页岩油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野外工作概况与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六盘山盆地地质构造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特征
        2.2.1 盆地基底构造演化
        2.2.2 白垩纪盆地类型分析及演化
    2.3 断裂特征
        2.3.1 断裂带划分及总体特征
        2.3.2 盆地西南缘边界断裂带特征
        2.3.3 盆地东缘边界断裂带特征
        2.3.4 构造单元划分
    2.4 盆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4.1 重力场特征
        2.4.2 磁性和磁场特征
        2.4.3 大地电磁测深特征
        2.4.4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特征
第三章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分析
    3.1 地层发育及划分
    3.2 层序地层
        3.2.1 层序地层分析
        3.2.2 体系域
    3.3 沉积相特征
        3.3.1 沉积相标志
        3.3.2 沉积模式
第四章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条件
    4.1 烃源岩发育与分布
        4.1.1 泥页岩总体发育分布
        4.1.2 泥页岩纵向发育特征
        4.1.3 泥页岩平面发育特征
    4.2 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有机质丰度
        4.2.2 有机质类型
        4.2.3 有机质成熟度
        4.2.4 烃源岩与沉积环境
第五章 研究区页岩油气储集条件与含油气性
    5.1 泥页岩岩石学特征
        5.1.1 脆性矿物
        5.1.2 粘土矿物
        5.1.3 比表面积
    5.2 泥页岩储集特征
        5.2.1 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
        5.2.2 储层物性
    5.3 泥页岩含油气性
        5.3.1 油气显示
        5.3.2 含气性
        5.3.3 含油率
第六章 研究区页岩油气聚集条件及主控因素
    6.1 页岩油气聚集机理及聚集条件
        6.1.1 聚集机理
        6.1.2 聚集条件
    6.2 聚集主控因素
        6.2.1 页岩气聚集主控因素
        6.2.2 页岩油聚集主控因素
    6.3 页岩油气发育模式
        6.3.1 页岩油气发育和分布
        6.3.2 页岩油气发育模式
        6.3.3 油气类型发育模式
第七章 页岩油气有利区优选与资源评价
    7.1 成藏组合分析
        7.1.1 盖层发育特征
        7.1.2 圈闭及保存条件
        7.1.3 成藏组合特征
    7.2 页岩油气有利区优选
        7.2.1 页岩油气有利区评价参数标准
        7.2.2 评价方法
    7.3 有利远景区优选及资源预测
        7.3.1 页岩油气有利区优选
        7.3.2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预测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考虑深层大地电阻率的直流偏磁电流主动防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直流入地电流引起的场位问题研究
        1.2.2 交流电网中的直流电流分布
        1.2.3 大地电阻率的勘测与反演
        1.2.4 直流偏磁的抑制措施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的理论模型
    2.1 层状大地电位理论模型
        2.1.1 水平多层土壤的格林函数
        2.1.2 求解水平多层土壤格林函数的智能复镜像法
    2.2 交流电网直流电流分布计算的理论模型
    2.3 交流电网的直流网络模型
        2.3.1 线路模型
        2.3.2 变压器模型
        2.3.3 变电站模型
        2.3.4 杆塔—避雷线系统模型
    2.4 小结
3 广域大地电阻率的勘测原理与反演方法
    3.1 深层大地模型在直流电流分布计算中的必要性分析
        3.1.1 直流电流在水平多层大地中的穿透比例
        3.1.2 浅层大地电阻率测量方法在直流输电工程中应用时的不足
    3.2 广域大地电阻率的勘测原理与反演
        3.2.1 地球的地质构成
        3.2.2 浅层大地电阻率的勘测方法
        3.2.3 深层土壤的大地电磁法勘测原理
        3.2.4 层状大地的反演
        3.2.5 完整大地模型的获取
    3.3 大地电阻率勘测测点选取原则
    3.4 小结
4 大地电阻率勘测及直流电流分布计算与验证
    4.1 勘测情况概述
        4.1.1 勘测设备
        4.1.2 大地电阻率的现场勘测
    4.2 勘测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4.2.1 湖北宜昌地区测量结果分析
        4.2.2 青海地区测量结果分析
        4.2.3 广东地区测量结果分析
        4.2.4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壤结构的特点
    4.3 基于大地结构测量结果的直流电流分布计算及分析
        4.3.1 深层大地模型的验证
        4.3.2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中直流电流分布与地表电位分布
        4.3.3 大地电阻率勘测范围的深化研究
    4.4 小结
5 直流偏磁电流主动防御策略的研究
    5.1 分布式接地极的工作原理及模型
        5.1.1 分布式接地极的工作原理
        5.1.2 分布式接地极的理论模型
        5.1.3 分布式接地极的简化模型
        5.1.4 算例
    5.2 基于分布式接地极的直流偏磁电流防御策略
        5.2.1 分布式接地极对直流偏磁电流的抑制效果分析
        5.2.2 分布式接地极的拓扑结构对直流电流分布的影响
        5.2.3 分布式接地极的运行方式评价
        5.2.4 分布式接地极的选址优化
    5.3 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
        5.3.1 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理论模型
        5.3.2 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优化效果
        5.3.3 支援型入地电流控制策略与分布式接地极的联合应用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CSAMT法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坳陷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准噶尔盆地地球物理研究历史及现状
        1.3.1 基础地质工作研究现状
        1.3.2 铀矿地质工作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3 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1 重力特征
        2.3.2 航磁特征
        2.3.3 电性特征
    2.4 本章小节
3. CSAMT法技术研究
    3.1 CSAMT 法基本原理
    3.2 CSAMT 法测量方式
    3.3 观测区域的选择及测线布置
    3.4 仪器设备及观测装置
    3.5 测量参数选择
        3.5.1 收发距试验
        3.5.2 发射参数选择
        3.5.3 频率段的设置
    3.6 提高数据质量措施
        3.6.1 噪声源分析
        3.6.2 仪器性能测试
        3.6.3 采用低压大电流供电
    3.7 本章小节
4. CSAMT法的应用实例
    4.1 数据资料处理
        4.1.1 数据处理流程
        4.1.2 曲线圆滑
        4.1.3 近场源校正和静态校正
        4.1.4 CSAMT反演解释
    4.2 应用成果分析
        4.2.1 资料解释推断
        4.2.2 探测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六盘山盆地及邻区重磁场与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完成的工作量
        1.4.3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2.2.3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盆地基底特征
        2.2.6 油气地质特征
第三章 重磁资料处理与解释
    3.1 方法技术
        3.1.1 小波变换
        3.1.2 解析延拓
        3.1.3 滑动平均
        3.1.4 水平方向导数
    3.2 重力资料处理及解释
        3.2.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3.2.2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2.3 局部重力异常特征
    3.3 磁力资料处理及解释
        3.3.1 航磁ΔT化极异常特征
        3.3.2 航磁ΔT化极区域异常特征
        3.3.3 航磁ΔT化极局部异常特征
第四章 断裂构造特征
    4.1 断裂构造划分依据
    4.2 断裂构造体系
第五章 综合研究
    5.1 典型地质-地球物理剖面解释
        5.1.1 典型地质-地球物理剖面的选择
        5.1.2 典型地质-地球物理剖面的解释
    5.2 密度界面特征
        5.2.1 密度界面计算方法
        5.2.2 密度界面特征
    5.3 磁性体分布特征
    5.4 构造单元划分
    5.5 油气有利区预测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研究工作

(10)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地壳变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及发展简介
    0.2 大地电磁测深在深部结构中的应用
    0.3 海原-六盘山构造带的研究现状
    0.4 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主要成果
    0.5 论文主要内容简介
第一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概述
    1.1 大地电磁测深原理
    1.2 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基本方程
    1.3 大地电磁测深的处理方法
    1.4 大地电磁测深的重要参数
    1.5 大地电磁测深的反演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海原-六盘山构造带区域构造和大地电磁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研究区区域大地构造
    2.2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位置
    2.3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与处理
    2.4 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和反演
    3.1 区域电性最佳主轴统计分析
    3.2 区域电性结构的二维特性分析
    3.3 二维反演
    3.4 三维反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4.1 断裂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4.2 构造单元电性结构特征
    4.3 地壳变形与深部电性结构
    4.4 六盘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分段特征和活动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电磁信号观测
    5.1 大地电磁观测点和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震中位置
    5.2 大地电磁观测、电磁场时间序列和地震波形
    5.3 震电磁信号特征及机理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认识
    6.1 主要认识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Introduction of Author
硕士期间参与主要项目
硕士期间发表成果

四、六盘山盆地的大地电磁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小波阈值的大地电磁静态效应压制及应用研究[D]. 杨云秋.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陇县-千阳断陷盆地地壳结构探测与构造演化分析[D]. 杨怀鹏. 长安大学, 2020(06)
  • [3]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 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孙娇鹏,柳小明,杨钊,程斌,惠博,岳远刚,周波,程超,杨子强,史小辉,龙晓平.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 [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D]. 王晓平.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5]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构造带马东山阶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詹艳,杨皓,赵国泽,赵凌强,孙翔宇.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6)
  • [6]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评价及有利区预测[D]. 谢青. 长安大学, 2017(01)
  • [7]考虑深层大地电阻率的直流偏磁电流主动防御研究[D]. 李伟. 武汉大学, 2016(01)
  • [8]CSAMT法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坳陷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刘朋梅. 东华理工大学, 2016(02)
  • [9]六盘山盆地及邻区重磁场与构造特征[D]. 安少乐.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10]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地壳变形[D]. 杨皓.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03)

标签:;  ;  ;  ;  

六盘山盆地大地电磁探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