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石萌[1](2021)在《C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改进研究》文中提出

张剑波[2](2021)在《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文中研究指明自巴塞尔协议I颁布以来,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问题一直是金融学界和银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银行业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不断升级强化。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一直与国际银行业监管保持步伐一致。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硬约束”时期,并于2012年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其中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明显超越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渠道方面却弱于大中型银行,由此资本约束造成的压力问题也愈加凸显并且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在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大背景下,研究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主线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围绕资本约束的动因分析、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已有文献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客观存在,但已有研究对该问题的观点由于银行样本不同、时期不同、方法不同等原因并未达成一致的共识。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群体资本约束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此外,资本约束也可能会受到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公司治理机制等的干扰,从而改变其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结合国内外资本监管理论分析了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在传导机制;然后分析了考虑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后,资本约束以及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约束交互作用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变化成因和机理;最后,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基于文献的梳理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在实证检验方面,本文通过手工搜集92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年度经营数据并以此为研究样本。通过从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压力进行了测度。然后,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随后围绕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创新能力、上市情况、地方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对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然后,本文将资产证券化以及资本约束与资产证券化的相互作用机制纳入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考虑资产证券化前后资本约束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变化,还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考虑到公司治理机制会影响资本监管的有效性,本文进一步将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纳入了分析框架,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调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约束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存在着显着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城市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时,对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当城市商业银行面临惩罚压力时,会更加侧重于提升银行的流动性,而面临资本预警和惩罚压力时,银行盈利能力会出现下降。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会由于银行异质性特征的不同而表现不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显示,资本约束通过运营效率和盈余管理分别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通过信贷资产配置比例和期限管理影响银行流动性,通过拨备水平和运营效率影响银行盈利性。在考虑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后,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生了改变,并且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显着的调节效应。将公司治理机制纳入分析框架后,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约束的相互作用总体而言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并且本文还发现不论是银行内部治理机制还是股权结构均对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均存在着显着的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的创新在于:第一,从多维度着手并针对性地研究了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这一群体经营绩效的影响。已有研究对资本约束影响商业银行的问题方面,由于数据可得性,大部分文献以大中型银行或混合各类型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开展研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除大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外的核心银行群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而且城市商业银行也是防范中小银行经营风险的重点所在。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对城市商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构建了资本约束指标,针对性地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与经营绩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了资本约束影响经营绩效的传导机制,丰富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约束问题的研究内容。第二,将资产证券化引入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多是直接从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着手进行分析,开展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不计入负债的融资行为,参与资产证券化将会对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由此,本文建立了资本约束和资产证券化交互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模式,揭示了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约束的相互作用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第三,将公司治理机制纳入资本约束影响银行绩效的分析框架。资本约束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机制,而公司治理机制属于内部治理机制。本文围绕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短板问题,通过构建资本约束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交互作用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模式,更为系统性的分析了资本约束与公司治理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杨西水[3](2020)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商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促进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国有大行盈利规模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城商行整体业绩明显下滑,风险逐步暴露,个别排名靠前的城商行被市场出清。这既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商行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也引起了对城商行发展未来之路的现实性思考。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文章分为4个部分,具体包括9个章节。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即第2章,论述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金融发展的关系,包括城商行性质、定位与发展环境等;探讨了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发展两者的逻辑关系;梳理了城商行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是论文研究对象的作用机理与实证部分。这部分主要是研究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和对内对外开放对城商行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开放条件下的城商行风险、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以及国际经验借鉴和对中国的启示,包括第3章到第8章。第四部分是促进城商行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依据前面的研究结论,具体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城商行进行结构性重组,提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监管效能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区域均衡战略是城商行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要求后发地区加强对先发地区的追赶,客观上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城商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主体,天然成为区域均衡发展的受益方和风险承担方。经实证检验,GDP增长与城商行信贷规模关联不大,而与城商行利润总额呈显着相关关系。(2)在政府主导背景下,城商行的经营行为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干预,甚至民营城商行未能例外。政府干预扭曲了“银行—企业”间的自由契约模式,以政府意志引导资金流动,形成政府推动型关系融资制度。(3)通过使用辽宁地级市政府信用指数和13家城商行数据,利用计量模型证明了:政府信用指数和城商行贷款规模存在着正向关系,即地方政府信用变好,城商行的贷款规模会扩大,反之亦成立。(4)以数理模型证明,在金融开放条件下,本地城商行、开放条件下新进入的其他城商行、新进入的外资银行3类银行之间会产生竞争效应:均衡贷款量会下降,但市场贷款总量上升;存款均衡利率会提升;本地城商行利润下降。(5)选取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12个指标,构建了一套判断城商行发生风险可能性的预警指标体系。以辽宁省的城商行为样本,实证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即该模型对城商行监管工作有现实意义。(6)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有:一是银行风险暴露后要尽早、尽快干预,不宜过度考虑道德风险。二是提前准备好干预“菜单”,包括及时提供流动性,政府接管以提高信用等级,迅速处置不良资产等。三是确保干预力度的有效性,否则会抬高干预成本,甚至损害市场信心。四是健全风险处置和退出的规制保障,明确各金融管理部门权责。五是谨慎使用央行再贷款等公共资金,合理分摊处置成本。(7)提出了城商行的发展建议:包括推动城商行改革重组,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健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强化金融委横向协调和纵向牵动功能以提高监管效能等。

匡骊安[4](2020)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代国际金融大环境中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标志,在全新市场利率机制系统内,金融组织存贷利率主要将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作为前提,将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中介,按照市场供需情况确定。国内紧跟全球金融行业的改革潮流,率先制定利率市场化方案、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及LPR形成制度改革计划。在减少实体经济融资费用且彰显实际效果的时候,也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对商业银行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不小的冲击。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金融分析理论,重点介绍利率市场化的详细概念及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作为我国华东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代表之一齐鲁银行,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分析齐鲁银行运营过程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本作者的建议。通过选取近十年的公司年报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论证利率市场化影响了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哪些具体衡量指标。本文主要从总资产收益率ROA、非利息收入能力NIIR、存贷比LDR、消费物价指数CPI等经济指标进行盈利模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通过上述模型的研究详细阐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系数的大小,而后利用SPSS24.0工具对上述指标进行准确性校验及指标相关性校验,针对本文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提出作者的几条建议:发展中间业务、优化信贷结构、找准市场定位、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合理发展资产规模保持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稳健增长。

刘林昆[5](2020)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信贷业务的一种专业领域,能够对核心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同步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和分销商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并且将风险控制在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可控风险范围内。在此业务模式下,可以使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信贷资金风险,将更多精力专注于为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为供应链属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产业环境,进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革,商业银行在提供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时,逐渐出现了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业务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日渐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区块链技术独特的记账方法使其具有信任度高、去中心化和信息化等特点。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本文提出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的业务模式。该模式相比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来说,在风险控制以及业务效率方面更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的需求。“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不仅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降低风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依附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来说,更有利于其拓展融资平台,提高融资效率,缓解资金压力,团结各方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业务模式等,并总结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区块链技术的技术特点和目前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场景进行阐述,从而印证了现阶段Q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其次,本文对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并评价了 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效果。通过分析总结,本文认为Q银行现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几个问题:传统的系统架构存在较低的服务效率与较高的审核成本;链属企业选择范围存在限制,小微企业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错配;供应链金融体系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四流未做到充分合一。同时,为进一步验证业务优化的可行性,本文对Q银行实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 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当前的内部优、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 Q银行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能够推动业务发展,增强服务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不仅有解决Q银行供应链金融问题上的必要性,而且从时间上来看有一定的紧迫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总结归纳出现有的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融合的底层逻辑以及业务场景,针对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短板,整体性提出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新型业务模式,并对新模式中涉及的技术原理和具体细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设计构建出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供应链各节点的应用进行论述,并总结了该系统应用的主要实效及实施保障。综上,本文以Q银行为例,通过深入分析了 Q银行现有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足,找出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的具有普遍性的缺点,并在分析区块链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解决传统供应链业务模式中的不足。该业务模式是在研究分析Q银行的基础上得出的,对像Q银行这样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根据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何松龄[6](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指出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张湉[7](2020)在《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6年以来,金融监管异常严苛,央行一再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压力增加,如何稳中求进,是现状下银行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重要关键,本选题旨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缓慢,监管严苛的情况下,开展新的业务方向,调整营销策略,将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两个条线的营销联动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新型创新方式,同时也是推进我行转型改革的另一个参考方向。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成为大趋势,金融行业也在紧紧跟随这个潮流;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转型、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影响,金融行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销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形势。鉴于此,本文选择以Z银行大连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阅文献、调查研究及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研判Z银行大连分行的内外部环境及现状,以获得当前形势下最有的营销策略方案。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发现Z银行大连分行存在产品优势不明显、价格定位不合理、销售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几个主要问题。基于这几个问题,本文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方案,建议重点采取提高知名度、科学定价、加强网络渠道销售、加强团队建设等措施,提升Z银行大连分行在新形势下的销售能力,也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对同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帮助和启发,参考和借鉴。

叶娟[8](2020)在《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不断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逐渐显现,商业银行的利率差不断收窄,盈利能力降低,影响了银行经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锐意进取,进行了业务结构改革,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发现多元化经营有利于银行长期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程度如何,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中,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又如何?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建言献策。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详细的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到了论文的着手点,指明具体的研究方向。其次,本文对要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是对撰写的内容寻找理论支持,并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与盈利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与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再次,本文对多元化经营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进行测度计量。然后,文章通过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再通过使用系统与差分GMM估计法进一步研究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得出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别,最后考虑不良贷款率存在优变的可能,使用门槛效应模型,按照不良贷款率高低对商业银行进行分类,发现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于不同的值域时,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别。最后,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吴咏双[9](2020)在《湖南省百货公司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末,百货公司作为“零售革命”的产物,在香港与上海登陆中国。随着百货公司逐渐走向大众市场,其所处的场域中西文化交杂,使其高度现代化的特征与反帝的爱国时代主题之间产生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决定成立中国百货总公司,在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区、县各级设置分支机构,形成统一指挥、统一经营百货的国营公司,以发挥对百货市场的领导作用。1950年建立的湖南百货公司在建立健全公司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运用规章制度与监督检查等约束手段以及培养集体意识、颁发荣誉奖励、提供晋升机会等激励制度,配合福利制度兜底,建构起职工对省百货公司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湖南省百货公司积极响应政策与时局,内部开展了土特产交流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三反”运动以及各级各类劳动竞赛运动,在缩小城乡差距与创造国家财富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49年至1956年湖南省百货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其出现的各类问题虽不容忽视,但却不至于严重如西方经济主义逻辑所推导出的企业生产效率持续低下。总的来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湖南省百货公司,其发展状态与内部职工生存状况,均是良好的。

张斯琪[10](2020)在《金融脱媒视角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基于微观主体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金融体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金融发展程度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指标衡量,包括:经济金融化水平指标、货币化率指标、金融效率指标、金融流量指标、金融资产价格指标、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指标和金融去中介化指标等。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作为代表性的金融去中介化指标,是指企业不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进行借款,而是直接通过债券市场或股票市场借款的情形。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尽管货币当局采取了一些操作,但在实体经济层面,依旧有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感到资金面紧张。因此,信贷渠道传导受阻是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为解决信贷渠道传道受阻的问题,央行自2018年以来多次指出要综合发挥信贷、债券、股权的“三支箭”的作用,即疏通信贷渠道传导,发展资本市场,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升居民的消费热情,2020年中央经济会议再此重申这一点,可见综合发挥“三支箭”的作用已成为央行目前疏通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关键。发挥第二、三支箭的作用就是发展资本市场,其本质是金融脱媒不断深化的过程。深化金融脱媒对于疏通信贷渠道传导的意义在于,信贷传导机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由本国的金融市场是否完善和本国金融市场的创新程度决定的,高效发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在一个高效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下,信贷市场与股债市场将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相对的均衡,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为此,本文提出的核心问题是:目前的中国的金融脱媒正在以何种方式对信贷渠道施加影响,其影响效果如何?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以下几点:第一,从微观主体角度深入研究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的效果。第二,研究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传导效果产生的影响。第三,结合信贷渠道分支渠道,研究微观主体的异质性在上述影响中发挥的作用。第四,从机制的角度研究上述影响的机制及影响路径。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依据信贷渠道的分类,从银行信贷渠道、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这四个角度,分别对金融脱媒背景下信贷渠道传导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在数据和方法上,本文基于Bankscope数据库、国泰安CSMAR数据库、Wind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债券信息网及手工收集到的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FEM)、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冗余分析(RDA)检验方法、MS(M)-AR(P)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SVAR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金融脱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两种指标,并针对指数特征进行了状态转移检验。在银行与企业部分,在每章基准回归的基础上,研究了金融脱媒对各个信贷渠道各分支渠道的影响;在综合运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GMM模型、排除可能的解释、更换回归模型和更换样本区间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进一步探讨了各微观主体异质性产生的非对称性影响;最后,各章节从机制的角度对影响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挖。在居民部分,本文首先验证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存在性,之后通过对比该渠道中引入金融脱媒变量前后的变化,分析金融脱媒对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最终,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微观主体的信贷渠道传导效果的结论。(1)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传导,同时,资本充足率水平低、资产流动性较差、负债结构较高的银行更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资产负债表结构弱化货币政策的冲击,城市商业银行尤其突出。(2)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对民营企业、资产可抵押性低的企业以及上市时间较短的企业施加影响。(3)货币政策通过包含房价信息影响消费,房价是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重要的中介变量。2.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传导影响的结论。(1)在未受到货币政策冲击时,金融脱媒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更为明显,也对资本充足率水平低、资产流动性较差、负债结构较高的银行影响更为明显。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现阶段中国金融脱媒的发展,还不足以削弱货币政策冲击大小、不足以弱化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即使银行积极地调整了资产负债表结构,也无济于事。(2)金融脱媒的深化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金融脱媒可以弱化货币政策对企业资产负债渠道传导的冲击。以上影响对民营企业、资产可抵押性低和注册地市场化进程高地区的企业较为明显,但对上市不久或者高科技企业不明显。(3)金融脱媒能够改善房地产拖累居民消费的问题,促进货币政策的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加大了房地产财富变量(以及货币政策变量)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不确定性。3.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传导效果的影响机制。(1)“货币政策→金融脱媒→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机制存在于两个路径中。“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为直接效应,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银行信贷量。“货币政策→金融脱媒→银行信贷”为间接效应。目前直接效应影响更大,这与金融脱媒的发展程度有关。(2)“货币政策→金融脱媒→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链条的核心机制之一是“脱媒校正”效应,但在货币政策的冲击下,“脱媒校正”效应被抵消。(3)“货币政策→金融脱媒→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链条下,金融脱媒并非通过“成本驱动”机制施加影响。(4)通过提高或者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按照信贷审批衡量的风险承担)并不能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刺激企业投资,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继续深化金融脱媒。(5)无论是金融脱媒变量还是广义的金融脱媒都无法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6)在“货币政策→金融脱媒→银行信贷渠道”的链条中,广义金融脱媒指标与基准回归的结果有差异主要由于影响机制不同。(7)从效果上看,货币政策的价格型工具与数量型工具效果类似,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型成效较为明显。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进一步深化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1)除了考虑银行类别,还应考虑资本充足率水平低、资产流动性、负债结构,同时还应考虑银行通过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弱化货币政策冲击的能力,基于此制定更精细的、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实现对重点领域(如民营、高科技、“三农”等领域)的定向释放,以达到货币政策预想的效果。(2)在货币政策调控的过程中,应综合应用数量型与价格型的调控工具,促进调控方式的转变。2.规范长效动态监管规则,引导金融脱媒整体布局。(1)虽然现阶段中国金融脱媒的发展还不足以弱化货币政策的冲击,但是金融脱媒已经开始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低等特征的银行产生影响,“脱媒校正”效应也在发挥作用,因此,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重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调控层面以及微观主体层面的影响,提前作好布局,未雨绸缪,在关注微观主体异质性的同时,警惕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规范金融脱媒的长效动态监管。(2)应注意到金融脱媒的积极作用,引导金融脱媒、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好金融脱媒的优势。3.持续深化金融脱媒发展,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1)继续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股票以及债券的发展,缓解企业融资约束。(2)继续发挥城商行组织机构扁平化、与客户关系密切、贷款标准比大型商业银行略低、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的优势。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体系,以达到更好地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疏通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目的。4.引导金融脱媒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影响。(1)应继续关注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对居民消费的收缩影响,坚持房地产调控、“房住不炒”,通过完善相关租房机制(如公租房等),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2)应进一步深化金融脱媒,为居民企业投融资拓宽渠道,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3)关注融脱媒的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对金融脱媒加以引导。5.优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动态监管,重视银行的风险承担。(1)应及时关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动态变化,更好地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纳入到货币政策监管体系之中,防止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2)应进一步完善MPA考核标准,使之对冲击、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更加有效,对未来金融脱媒可能带来的问题提前评估,让系统性风险更加可控。

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资本约束的动因及起源
    2.2 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
    2.3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3.1 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
        2.3.2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4 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4.1 银行公司治理区别的共识
        2.4.2 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2.5 文献述评
3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资本约束的相关理论分析
        3.1.2 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及现状
    3.2 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传导机制分析
        3.2.1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安全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和研究假设
        3.2.2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流动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3.2.3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盈利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3.3 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异质性影响
    3.4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的传导机制及研究假设
    3.5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的传导机制及研究假设
4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4.1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安全性
        4.1.1 研究设计
        4.1.2 描述性统计
        4.1.3 实证分析
        4.1.4 稳健性检验
    4.2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流动性
        4.2.1 研究设计
        4.2.2 描述性统计
        4.2.3 实证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3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盈利性
        4.3.1 研究设计
        4.3.2 描述性统计
        4.3.3 实证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结论
5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安全性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分析
    5.2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流动性
        5.2.1 研究设计
        5.2.2 实证分析
    5.3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盈利性
        5.3.1 研究设计
        5.3.2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安全性
        6.1.1 研究设计
        6.1.2 实证分析
    6.2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流动性
        6.2.1 研究设计
        6.2.2 实证分析
    6.3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盈利性
        6.3.1 研究设计
        6.3.2 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1.2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1.3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商行发展
        1.2.2 政府干预与城商行发展
        1.2.3 城商行风险识别、预警及处置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逻辑和研究思路
        1.3.3 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逻辑
    2.1 区域均衡发展挑战、区域金融资源失衡和商业银行的崛起
        2.1.1 经济增长的区域极化与区域金融资源失衡的相互作用
        2.1.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与城商行的定位及其发展环境
    2.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地方政府与城商行的关系
        2.2.1 城商行在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作用
        2.2.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行政干预
    2.3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影响的数理模型论证
        2.3.1 城商行的利润函数
        2.3.2 金融开放条件下各类银行利润函数与反应
        2.3.3 金融开放对各类银行的影响
    2.4 本章研究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主要情况
    3.1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3.1.1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的定位
        3.1.2 中国城商行发展的主要特征
        3.1.3 中国城商行发展的主要问题
    3.2 中国城商行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城商行发展的大背景
        3.2.2 城商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3.2.3 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
        3.2.4 新常态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3.2.5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的冲击
    3.3 本章研究小结
第4章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发展
    4.1 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本质
        4.1.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表现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4.1.3 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4.2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的互动作用机理
        4.2.1 城商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4.2.2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作用机理
    4.3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互动绩效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4.3.1 主要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4.3.2 计量模型建立
        4.3.3 计量处理与结果
        4.3.4 计量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研究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干预对城商行发展的影响
    5.1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历史、模式与动力
        5.1.1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系统的干预:金融分权的历史视角
        5.1.2 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的动力
        5.1.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模式
    5.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的作用机理
        5.2.1 政府行为对城商行的直接作用机制:基于股权控制和行政干预渠道
        5.2.2 政府干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间接作用机制:基于信用体系渠道
        5.2.3 地方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及政府行为的反作用影响
    5.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影响的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
        5.3.1 政府行政干预指标设计及模型建立
        5.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3.3 实证研究结论
    5.4 本章研究小结
第6章 城商行的风险及监测预警机制
    6.1 城商行的风险类型及表现
        6.1.1 市场约束带来的风险
        6.1.2 政府干预带来的风险
        6.1.3 城商行自身风险
    6.2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基于熵值法
        6.2.1 指标设计
        6.2.2 监测预警体系
        6.2.3 实证分析及预警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府救助和处置的国际经验借鉴
    7.1 危机救助的经验借鉴
        7.1.1 次贷危机期间的美国政府救助经验
        7.1.2 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救助经验
        7.1.3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教训
    7.2 市场化处置和退出的国际经验借鉴
        7.2.1 健全法律法规
        7.2.2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7.2.3 退出的条件
        7.2.4 退出的方式
    7.3 对中国的启示
        7.3.1 明确职责及流程
        7.3.2 丰富市场化处置手段
        7.3.3 存款保险向“风险最小化型”转变
        7.3.4 建立危机信息共享和处置协调机制
    7.4 小结
第8章 A城商行案例分析
    8.1 案例背景
    8.2 发展历程
        8.2.1 经营规模扩张情况
        8.2.2 经营效益增长情况
        8.2.3 与地方政府关系
        8.2.4 区域经济对A城商行的支持情况
    8.3 风险承担
        8.3.1 风险规模
        8.3.2 原因探析
    8.4 风险处置
        8.4.1 处置框架
        8.4.2 政府注资的方式
        8.4.3 风险资产处置
    8.5 处置效果
        8.5.1 逐步恢复市场信心
        8.5.2 有效修复监管指标
        8.5.3 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明显
    8.6 经验总结
        8.6.1 银行自身经验
        8.6.2 政府层面经验
第9章 发展建议
    9.1 推动城商行整合重组
        9.1.1 整合重组的思路与模式
        9.1.2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9.2 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9.2.1 厘清政府与银行边界,给与银行充分的自主权
        9.2.2 加强与政府融资平台合作,拓展城商行生存空间
        9.2.3 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
    9.3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9.3.1 多渠道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9.3.2 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9.3.3 健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9.4 多措并举提高抗风险能力
        9.4.1 将贷款权向总行集中,足额建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
        9.4.2 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综合竞争力
        9.4.3 实施市场扩张战略,拓展利润来源渠道
    9.5 提高对城商行的监管效能
        9.5.1 加强“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框架的横向协调
        9.5.2 强化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协调
        9.5.3 发挥好金融科技在监管中的功能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
        2.1.2 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2.1.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概念界定
        2.1.4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因素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文献小结
第3章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以齐鲁银行为例
    3.1 齐鲁银行发展现状
        3.1.1 齐鲁银行基本情况简介
        3.1.2 齐鲁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3.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指标的变化
    3.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传导机制
    3.4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3.4.1 盈利模式单一,受市场行情影响大
        3.4.2 单一收入来源,盈利模式缺乏稳定性
        3.4.3 金融创新发展加剧,传统业务不可持续
第4章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利率市场化对齐鲁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的实证设计
        4.2.1 解释变量的统计描述性分析
        4.2.2 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变量筛选与回归分析
        4.2.4 模型的可信度分析
    4.3 实证分析结论
        4.3.1 资本充足率CAR与银行盈利模式呈正相关
        4.3.2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与银行盈利模式呈正相关
        4.3.3 非利息收入能力与银行盈利模式呈正相关
        4.3.4 存贷比与银行盈利模式呈负相关
        4.3.5 消费物价指数与银行盈利呈负相关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发展中间业务,创新多元化的经营
        5.2.2 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
        5.2.3 找准区域化的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
        5.2.4 建立高效风险控制机制,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5.2.5 合理发展资产规模,保持盈利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区块链技术的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研究
        2.1.2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
        2.1.3 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的研究
    2.2 关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应用研究
    2.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底层原理
        2.3.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框架
        2.3.2 区块链的技术原理
    2.4 国内区块链+电应链金融业务概述
        2.4.1 我国区块链代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
        2.4.2 现行区块链代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2.4.3 现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不足
    2.5 研究评述
第3章 Q银行供应链金融应用现状及问题
    3.1 业务背景及需求分析
        3.1.1 Q银行基本情况
        3.1.2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3.2 Q银行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
    3.3 Q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局限性分析
        3.3.1 系统架构——较低的服务效率与较高的审核成本
        3.3.2 供需错配——链属企业选择范围存在限制
        3.3.3 业务体系——未充分实现“四流合一
第4章 Q银行实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Q银行内部条件分析
        4.1.1 内部资源分析
        4.1.2 内部能力分析
    4.2 Q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4.2.1 宏观环境分析
        4.2.2 其他银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开展情况
    4.3 Q银行实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SWOT分析
第5章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
    5.1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供需平衡优化
        5.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5.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5.1.3 区块链在供需平衡中的预期效用
    5.2 基于区块链的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体系优化
        5.2.1 终端层负责基础信息的自动录入
        5.2.2 区块链层负责数据的记录和加密
        5.2.3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查询交易等服务
        5.2.4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体系整体设计
    5.3 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供应链金融系统优化
        5.3.1 系统总架构
        5.3.2 区块链网络架构及其模块对接
        5.3.3 系统模块设计
第6章 Q银行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实施保障
    6.1 构建基于数据库的区块链服务系统
    6.2 发展全功能的区块链运营服务平台
    6.3 增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物流管理能力
    6.4 引进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6.5 建立审慎的风险审查体系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银行关系营销文献综述
        1.2.2 差异化营销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
    2.1 PEST分析理论
    2.2 SWOT分析理论
    2.3 STP理论
    2.4 4P理论
3 Z银行大连分行现状分析及问题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国外商业银行营销现状
        3.1.2 国内商业银行营销现状
        3.1.3 PEST分析
        3.1.4 行业分析
        3.1.5 市场需求分析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大连分行概述
        3.2.2 内部资源分析
        3.2.3 竞争环境分析
        3.2.4 本地区客户情况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3.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3.4 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3.4.1 产品优势不明显
        3.4.2 价格定位缺乏合理性
        3.4.3 销售渠道单一
        3.4.4 宣传促销力度欠缺
4 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改进措施
    4.1 STP分析
        4.1.1 目标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产品策略
        4.2.1 提高品牌知名度
        4.2.2 改进产品组合及种类
        4.2.3 完善售后服务
    4.3 价格策略
        4.3.1 科学合理定价
        4.3.2 规避竞争压力
        4.3.3 应对经济下行
    4.4 渠道策略
        4.4.1 加强网点营销
        4.4.2 开发新渠道销售
        4.4.3 开通网络销售渠道
    4.5 促销策略
        4.5.1 科学促销方案加强团队建设
        4.5.2 加大促销宣传力度
        4.5.3 加强网络促销
5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5.1 人员和专业技能的组织保障
    5.2 信息技术的产品体系保障
    5.3 考核及奖励机制制度保障
    5.4 企业文化建设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文献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利率市场化
        2.1.2 多元化经营
        2.1.3 盈利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2 差异化战略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第三章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分析
    3.1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发展历程
    3.2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发展现状
        3.2.1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整体情况
        3.2.2 非利息收入组成
        3.2.3 商业银行非利息占比
    3.3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存在问题
        3.3.1 业务品种单一
        3.3.2 业务异质性低
        3.3.3 多元化经营业务贡献占比低
第四章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4.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现状
        4.1.1 银行净利润增长放缓
        4.1.2 资产收益率基本保持水平
    4.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2.1 资产规模
        4.2.2 成本收入比
        4.2.3 不良贷款率
第五章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指标选取
        5.2.1 多元化经营指标
        5.2.2 盈利能力指标
        5.2.3 控制变量的选取
    5.3 研究假设与模型的设定
        5.3.1 研究假设
        5.3.2 模型设定
    5.4 面板回归模型分析
        5.4.1 静态面板实证分析
        5.4.2 动态面板实证分析
    5.5 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湖南省百货公司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中国近代百货公司的研究
        (二) 关于国营企业的研究
        (三) 建国初期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目标
    五、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湖南省百货公司的建立
    (一) 国营百货系统的建立
    (二) 湘省商业传统
    (三) 湖南省百货公司基本情况与选址问题
    (四) 公司组织机构
        1. 建国初组织机构设置
        2. 计划经济建设时期的组织调整原因及影响
    (五) 公司管理制度
        1. 经理联席会议
        2. 系统内部检查机制——以湘潭百货商店为例
二、湖南省百货公司的业务与业绩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三、百货公司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
    (一) 在劳动中的日常表现
        1. 尽职尽责工作
        2. 工作的制度规范问题
    (二) 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1. 荣誉奖励
        2. 人才培养
        3. 干部升迁
    (三) 对“单位人”的身份认同
四、政策与时局下的内部频繁运动
    (一) 稳定农村金融市场
    (二) 促进城乡物资交流
    (三) 商业部门中的增产节约运动
        1. 加速与节约流动资金:“清产核资”
        2. 合理化建议运动
        3. 增产节约运动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四) “三反”运动与后期经济恢复
        1. 腐败违法现象的处理
        2. 销货竞赛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金融脱媒视角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基于微观主体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传导的文献综述
        2.1.1 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传导文献综述
        2.1.2 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文献综述
    2.2 金融脱媒的文献综述
        2.2.1 金融脱媒的含义
        2.2.2 金融脱媒的成因
        2.2.3 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金融脱媒下中国货币政策现状及金融脱媒指标的构建
    3.1 金融脱媒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现状
        3.1.1 信贷渠道传导受阻是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面临的主要问题
        3.1.2 综合发挥“信贷、股权、债权”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1.3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重要表现
        3.1.4 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1.5 金融脱媒的深化有助于疏通信贷渠道的传导
    3.2 中国金融脱媒指标的构建及状态检验
        3.2.1 金融脱媒概念的界定
        3.2.2 金融脱媒测度方法的梳理
        3.2.3 金融脱媒指数的构建
        3.2.4 基于RDA与 MS-AR模型的金融脱媒指数状态转移识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脱媒下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经典模型与文献回顾
        4.2.1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的经典模型
        4.2.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及说明
        4.3.3 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基准回归
        4.4.2 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
        4.4.3 非对称性研究
    4.5 进一步研究:广义金融脱媒视角
    4.6 机制研究
        4.6.1 中介效应
        4.6.2 风险承担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脱媒下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文献回顾与理论机理分析
        5.2.1 文献回顾
        5.2.2 理论机理分析
    5.3 研究设计
        5.3.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及说明
        5.3.3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基准回归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非对称性研究
        5.4.4 进一步研究:表内外业务替代
    5.5 机制研究:“脱媒校正”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脱媒下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文献回顾
    6.3 模型推导与假设提出
    6.4 研究设计
        6.4.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6.4.2 变量说明
        6.4.3 描述性统计
    6.5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1 基准回归
        6.5.2 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
        6.5.3 非对称性研究
    6.6 机制研究
        6.6.1 成本驱动
        6.6.2 贷款审批的风险承担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融脱媒下居民资产负债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文献回顾与理论机理分析
        7.2.1 货币政策的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的文献回顾
        7.2.2 理论机理分析
    7.3 研究设计
    7.4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的检验
        7.4.1 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直接与间接路径检验
        7.4.2 房地产财富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直接与间接路径检验
    7.5 金融脱媒对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研究
        7.5.1 数据检验
        7.5.2 SVAR模型下金融脱媒对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研究
        7.5.3 进一步研究
        7.5.4 研究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基于微观主体的信贷渠道传导效果结论
        8.1.2 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传导效果影响的结论
        8.1.3 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传导效果影响的机制分析
    8.2 政策建议
        8.2.1 进一步深化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
        8.2.2 规范长效动态监管规则,引导金融脱媒整体布局
        8.2.3 持续深化金融脱媒的发展,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
        8.2.4 引导金融脱媒继续优化“房地产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8.2.5 强化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动态监管,重视银行的风险承担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C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改进研究[D]. 石萌. 西北大学, 2021
  • [2]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D]. 张剑波.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 杨西水. 辽宁大学, 2020(07)
  • [4]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D]. 匡骊安. 山东大学, 2020(04)
  • [5]基于区块链技术的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研究[D]. 刘林昆. 山东大学, 2020(05)
  • [6]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7]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研究[D]. 张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8]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D]. 叶娟.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6)
  • [9]湖南省百货公司研究(1949-1956)[D]. 吴咏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金融脱媒视角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基于微观主体的经验证据[D]. 张斯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