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两课”

世纪之交的“两课”

一、世纪之交话“两课”(论文文献综述)

钟远明[1](2017)在《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抗战胜利后四年间内战成为主调,在内战背景下国统区铁路的经营与建设问题是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粤省铁路作为国统区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建设过程成为战后动荡四年间中国铁路的典型缩影与真实写照,且极具特色。该省铁路历经自清末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后近40年的发展,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孤悬岭南到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奠定其经营与建设的基本格局与重要基础;而战后四年则是衔接粤省铁路经营建设在抗战以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过渡转型阶段。此阶段开启的首要步骤是国民政府从日军手中接收粤省铁路各路段,恢复原有经营,在此基础上重启粤省铁路营运,但过程未如人意,对之后的经营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阶段开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国民政府重建对粤省铁路的统一管理,推动该省铁路各路段进一步整合;而铁路管理新模式的引入亦是战后中国铁路管理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并产生持续的影响。由于战争的贻害,国内外局势复杂,粤省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丕变以及粤省铁路自身基础状况限制等,粤省铁路在战后四年间的经营建设肩负“恢复战前标准”沉重任务之余还需致力于“推动建设”。尽管各项日常经营事务——机务、工务、财务、行车、警务以及客货运输等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基础极为脆弱,与抗战前水平仍相去甚远。此外,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美国积极参与战后中国铁路建设,美援也成为粤省铁路建设得以启动的重要资金依赖;而在引入利用美援的憧憬下,广东军政当局喊出“复兴华南”的号召,锐意以粤省铁路为中心展开一系列建设项目,与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合作开展多项具有重要价值与长远意义的铁路工程,然而这些铁路工程在混乱的时局中始终未能完工,对广东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作用有限,难以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随着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行将崩溃,粤省铁路经营亦陷入空前困境;在人民政府正确政策方针以及原铁路职工的促成下,粤省铁路在新旧政权更迭过程中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民国路政在广东得以转换新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铁路事业的一部分。

籍洪亮[2](2016)在《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文中认为自主意识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志性因素,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却遭遇信息环境的严峻挑战:大学生与信息网络技术工具时刻保持着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诱使大学生把许多学习、生活、休闲等时间,甚至自己都交给了手机、电脑等信息网路技术工具,并沉醉在信息网络技术所构筑的信息环境之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不由自主”,以至于不得不面临“信息、网络与大学生谁是主人(主体)”的艰难抉择。由于信息环境的诱惑,许多大学生在信息网络技术面前,既无法保持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冷静与理性,也逐渐丧失作为年轻主体的理想与激情,从而对其成长成才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可以说,信息环境实际上引发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危机。然而,与之相悖反的是,信息环境却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空间,强化了大学生的部分自主能力以及促使其个性化成长,从而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养成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与信息环境究竟是何种关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缘何会不足与缺失?如何在信息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并在综述同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简要述评,交代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大学生自主意识内涵及其不足的表征”,主要说明本文核心概念“自主意识”的内涵;探求自主意识之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指出大学生自主意识不足的现实与现状,并归纳出大学生自主意识不足的表现。第三部分“大学生自主意识与信息环境的关系”,主要明晰本文另一核心概念“信息环境”的内涵;从自主活动空间扩展、自主能力提升与个性化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正影响;从“三观”偏移、注意力耗散、实践能力弱化与人格异化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负影响。第四部分“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从信息环境系统失衡、大学生信息能力“贫困”、虚拟现实的“诱惑”、大学生独立人格“发育不良”等方面,着重分析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不足与缺失的根源。第五部分“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对策”,主要针对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四条相应的解决策略:优化信息环境系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破解大学生注意力耗散的困境;强化实践环节,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独立人格意识,促使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葛柳[3](2012)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基地,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己成为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领域。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探讨德、智、体、美育的协调互动,运用立体思维来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文素质是符合新时期需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当下人才培养工作的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随着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日益严峻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塑造发展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未来事业的后继力量,其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健美操教学课程是新世纪学校体育的一个极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是融力量美与形体美为一体的一门体育项目,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具有易于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平台的特点,健美操课程能够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相当值得研究和肯定的,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其深刻的意义。本论文结合健美操的特点及教学经验,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访问及问卷调查法,较深刻研究了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原因,以及如何更有效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张继琏[4](2011)在《中西大学人文精神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弘扬人文精神是大学的使命。大学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培养其人文素质。大学人文精神为学生理性的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开启他们的心智,开阔人生视野,使其成为全面的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碰撞、道德信仰缺失以及教育体制缺陷等问题,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使大学与时代需求相协调的同时,出现了传统人文精神弱化的问题。强化大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大学、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三者内涵和关系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研究对比中西方大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认识取向、实现方式等方面,深入探究我国大学人文精神与西方的区别,明确新时期建设大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国外高校人文精神建设方面经验的吸取,以及对我国大学人文传统的弘扬,着力探索新时期符合我国大学现状的人文精神发展方向。

杨晓[5](2009)在《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文精神的危机弥漫性地渗透于传递社会价值观念主渠道的基础教育之中。当然,历来被认为具有人文精神传承功能的语文课程也应担当一定的责任。为此,本文以初中语文课程为研究载体,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传承研究,即对初中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如何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到课堂教学的传承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层次语文课程进行研究,尝试建构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分析不同层次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运行的情况,探究其产生落差的原因。旨在为我国语文课程理论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修订服务;为语文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服务;探索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发展服务。根据研究问题,采用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比较发现:课程标准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具体内容受制于时代发展和制订者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水平;中美两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共性在于通过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语言、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差异在于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实用主义形而下的倾向,具体清晰简洁,易于操作。而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中庸形而上的倾向,全面笼统模糊,让老师难以下手;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着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选文标准适应社会要求,注入人文色彩,植入文化因子,却有弱化汉语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的倾向。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分析比较发现:语文教科书作为课程组织的典型载体,整体上力求协调学科内容、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统一;内容上力求平衡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时代性和稳定性、全球化和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练习设计上力求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理念上偏重人文性,编排上存在单元之间联系的断裂,文体和单元主题的张力,知识纵向编排不够系统等缺点。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及其老师,教师在课堂上传递课文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获得一定的对自我、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方法,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普通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更多更好地传递人文精神,其原因在于:理念上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人文性认识不够;吃透教材的能力不强;教学模式不能得到实质转化;学科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够全面;课堂管理和评价策略有待丰富;教师的专业学习、培训和教研不够深入等。通过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及课堂教学等三个层次中的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发现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非线性协同学的自组织系统。课程系统内的子系统,即课程标准、教材和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落差,其原因在于:不同语文课程层次之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张力;不同语文课程层次之间存在文件与执行的张力;课程标准制订者、教科书编制者和教师之间存在知识水平的差异;课程标准、教材、教师之间的承接不是很好等。根据上述研究结论,针对语文课程不同课程形态样式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以利于高效传承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孙园[6](2008)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文中提出近年来,高职院校单纯强调“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现象的产生,为此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研究,为高职院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本研究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及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综述;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了探讨;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本论文除导论和结语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寻。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第二部分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教育地位偏低、课程设置偏少、教育方法陈旧、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从功利思想在教育中蔓延渗透、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迫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不足、高职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基础薄弱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原因。第三部分是改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与成果,提出确立清晰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设置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创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建设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与保障体系等具体的改进对策。富有高职特色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强调“职业精神的培养”、提倡“组建富有职业特点的社团”、倡导“推进校企文化对接”等,都为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赵苹[7](2007)在《小学语文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一般而言,刚刚进入教育岗位任教的教师,通常要经历一个艰难又极具决定性的阶段,即新入职阶段。此阶段的教师将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在学校系统中逐步了解和认识自己在专业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表现合宜角色行为模式,本研究称这一过程为小学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状况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取向和态度,影响其专业发展水平。本研究采用了社会科学研究中日见凸显其独特魅力的“质”的研究方法,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深入到教师赖以生存的、具体的、特殊的教学现场之中,以更为切近的距离,深入观察、了解、体悟教师日常教学言行背后的深度意义。本研究选取了三位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不同背景,角色适应状况各不相同的小学语文新入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发生于他们初入职生活之中的大量事件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力图通过这些故事充分展现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生活的真实场景。本研究还针对三位新入职教师的故事进行了解读与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试图探讨影响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影响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因素很多,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因素包括新入职教师的从业知识与技能、择业动机与态度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客观因素分为入职前的客观因素和入职后的客观因素。入职前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和师范教育两方面。入职后,对于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和任职学校。为帮助小学新入职教师顺利地完成角色适应过程,针对诸多影响因素,本研究建议:师范院校应当为师范生掌握必要的教师知识和技能提供充分的条件;师范生应主动、自觉地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做好各种准备。入职后,社会各界应给予新教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任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建立完善有效的师徒制;为新入职教师分配适量的工作任务;新入职教师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李艳[8](2006)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主旨》文中研究表明哲学视野中的主体观念包含五个主要方面的规定:关系性、现实性、能动性、意识性和多元性的主体。现代意义上的主体是以人为本的、具有协调性的、处于主体──主体模式中的发展的主体,这是具有丰富规定性的、完备的、全面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是在此理念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具有多元特质:政治性、规律性、建设性、交互性和层次性。

刘平国[9](2006)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基本能力与资格,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只能算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作坊或工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一个技术或知识的容器、载体,不是一个健全的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时期,高职教育如果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现状是: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但总体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人文知识严重匮乏,人文素养较差;人文精神缺失,人格品位不高;缺乏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选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课程;加强完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机制。

赵子田[10](2005)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面对 21 世纪,应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使人才培养符合要求变化的需要,积极改革,重视和加强实证研究,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加强针对性,增强时效性,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近几年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总的来说,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通过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基本原则的揭示,阐述了其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及提高的途径,以加强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并具体指导教学工作。 本文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借鉴吸收了国内外同行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论述,揭示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再次,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艺术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具体方法与运用艺术;最后,探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运用,揭示了在新技术的条件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艺术如何创新的问题。

二、世纪之交话“两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之交话“两课”(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抗战以前粤省铁路从分治到整合的进程
    第一节 粤省铁路分治的形成
        一、美国方面关于省三支线的兴筑及其困境
        二、商办铁路公司对粤汉铁路广东段的修筑与经营
        三、英国势力笼罩下广九铁路的兴筑与经营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粤省铁路的整合
        一、省内整合:政治介入粤省铁路内部事务
        二、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四大铁路管理局(工程局)合并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后粤汉广九两路接轨
        一、接轨问题的起源
        二、中央、地方与英国关于接轨问题的立场与纠缠
        三、两路接轨促成“香港通道”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经营的恢复与统一管理的重建
    第一节 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的接收与营运初步恢复
        一、陆军第二方面军铁路接收事宜
        二、交通部驻粤人员的铁路接管
        三、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交通营运的恢复
    第二节 海南岛铁路之接收与初期经营
        一、日军对海南岛铁路的营建概况
        二、海南岛铁路接收乱局
        三、海南岛铁路接收初期之经营及困难
    第三节 粤省铁路统一管理的重建
        一、粤汉区铁路管理局之建立
        二、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在粤组织机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的日常经营
    第一节 粤省铁路营运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
    第二节 粤省铁路经营中的主要事务
        一、机务
        二、工务
        三、财务
        四、行车
        五、警务
    第三节 客货运输状况及其进步与不足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新工程与广东地方建设
    第一节 美援、“复兴华南”计划与粤汉区铁路
        一、打造华南“美式铁路典范”
        二、以铁路带动“复兴华南”计划
        三、“美援”的落差
    第二节 开发海南岛:海南环岛铁路之建设及窘境
        一、海南环岛铁路建设基础与建筑计划
        二、开展海南环岛铁路计划中的困难
        三、环岛铁路计划的搁置与地方民众的反应
    第三节 连通粤汉干线与广三段:建设广州西南大桥
        一、工程缘起
        二、战后路局、省府与市府合作筹筑西南大桥
        三、工程计划与中辍
    第四节 运输煤炭以济广东:狗牙洞支线建设
        一、缺煤的广东
        二、粤湘边境、粤北煤矿的早期开发与狗牙洞支线雏形
        三、支线工程开展与相关概算
        四、推进支线工程的现实困难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民国路政在广东的转换
    第一节 粤省铁路深陷经营困境
        一、财政极度困难
        二、粤省铁路工潮迭起
        三、路局高层离心离德
        四、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南迁广州
    第二节 广州机厂等设备人员迁台
    第三节 人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
        一、接管前夕之情形
        二、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过程
        三、粤省铁路交通恢复与营运展望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简述
        2. 研究述评
二、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内涵及其不足的表征
    (一) 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内涵
        1. 什么是自主意识
        2. 自主意识的特点
        3. 自主意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二) 大学生自主意识不足的表征
        1. 思想与行为上的不独立
        2. 行为上的不自控
        3. 实践活动上的不主动、不自觉
三、大学生自主意识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一) 信息与信息环境
        1. 什么是信息
        2. 什么是信息环境
        3. 信息环境的特点
    (二) 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正向影响
        1. 自主空间扩张,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恣意”生长
        2. 部分自主能力强化,大学生自主意识加速生长
        3. 个性化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健康生长
    (三) 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负向影响
        1. “三观”偏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心”生长
        2. 注意力耗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生长迟缓
        3. 实践能力弱化,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力”生长
        4. 人格异化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畸形生长
四、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信息环境系统失调
        1. 社会现实环境制约:观念趋于消极与偏差
        2. 信息环境浊化:不良观念泛滥
    (二) 大学生信息能力“贫困”
        1. 信息技术知识匮乏: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2. 忽视校园信息实践活动:信息处理能力与信息利用能力弱
        3. 自控意识淡薄:信息免疫力低
    (三) 虚拟现实的“诱惑”
        1. 沉迷虚拟世界:过度依赖手机与电脑
        2 虚拟实践作用异化:现实社会实践活动失宠
    (四) 大学生独立人格“发育不良”
        1. 滋生信息网络技术依赖心理:独立人格意识缺失
        2. 依附信息网络技术:人文精神缺失
五、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对策
    (一) 优化信息环境系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 优化社会现实环境,促使大学生“三观”积极健康成长
        2. 净化信息环境,消解不良观念对大学生“三观”的侵蚀
        3. 加强高校“两课”信息网络化建设,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 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破解大学生注意力耗散的困境
        1.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大学生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 精心组织校园信息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信息处理与信息利用的能力
        3. 强化自控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信息免疫力
    (三) 强化实践环节,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1. 着力构建“魅力”课堂,促使大学生告别“手机”与“电脑”体验课堂活动
        2. “硬化”社会实践环节,促使大学生在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
    (四) 培养独立人格意识,促使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1. 加强网络与信息心理教育,促使大学生克服信息与网络依赖心理
        2. 加强独立人格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
        3. 培育人文精神,促使大学生正确看待与驾驭信息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归纳法
        2.2.5 比较研究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3.1 健美操教学概述
        3.1.1 健美操的概念及特点
        3.1.2 健美操教学的目标
        3.1.3 健美操教学的内容
    3.2 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概述
        3.2.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3.2.2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3.3 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3.3.1 认识论基础
        3.3.2 教育学基础
        3.3.3 心理学基础
        3.3.4 健美操学科基础
    3.4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素质
        3.4.1 合作精神
        3.4.2 意志品质
        3.4.3 审美情趣
        3.4.4 创新精神
4. 高校健美操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健美操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现状分析
        4.1.1 从健美操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4.1.2 从健美操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4.1.3 健美操课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状分析
        4.1.4 健美操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4.2 高校健美操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现状分析
        4.2.1 从高校健美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现状分析
        4.2.2 从高校健美操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4.3 高校健美操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生现状分析
        4.3.1 学生对健美操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分析
        4.3.2 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5. 高校健美操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5.1 高校健美操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5.2 高校健美操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5.2.1 健美操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2.2 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2.3 健美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5.2.4 健美操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5.2.5 健美操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5.3 高校健美操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
        5.3.1 系统性原则
        5.3.2 开放性原则
        5.3.3 价值性原则
        5.3.4 实践性原则
        5.3.5 个性化原则
    5.4 高校健美操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5.4.1 高校
        5.4.2 课程体系
        5.4.3 教学方式
        5.4.4 健美操教师
        5.4.5 学生
    5.5 探索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5.5.1 对健美操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给予充分认识和肯定
        5.5.2 构建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健美操课程体系
        5.5.3 选择符合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式
        5.5.4 提高健美操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业务素质
        5.5.5 拓展参与健美操的途径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西大学人文精神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大学人文精神概述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
        (一) 人文与人文精神词源学分析
        (二) 人文与人文精神的涵义
    二、大学与人文精神
        (一) 大学的精神
        (二) 大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三、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一) 人文科学、人文学科区分
        (二) 人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意义
第二章 中西大学人文精神渊源
    一、中西人文传统
        (一) 中国人文传统
        (二) 西方人文传统
    二、中西大学人文精神发展历程
        (一) 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发展历程
        (二) 西方大学人文精神发展历程
        (三) 中西大学人文精神交流
第三章 中西大学人文精神比较
    一、大学人文精神认识比较
        (一) 大学人文精神认识传统比较
        (二) 大学人文精神认识当代比较
    二、大学人文精神表现形式比较
        (一) 大学人文精神表现形式传统比较
        (二) 大学人文精神表现形式当代比较
    三、大学人文精神实现方式比较
        (一) 大学人文精神实现方式传统比较
        (二) 大学人文精神实现方式当代比较
第四章 对西方大学人文精神的借鉴
    一、明确大学人文目标强化办学宗旨
    二、加强科学与人文融合优化教育模式
    三、建设校园环境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四、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人文精神—大学教育的原点和本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问题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研究
    (二) 人文精神的研究
    (三) 课程实施研究
三、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
    (一) 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
    (二) 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问题的进一步阐述
    (三) 研究方法的确定
    (四) 研究的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
五、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人文精神
    (一) 不同时期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分析
    (二)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比较
    (三) 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反思
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一) 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体例的分析
    (二)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课文内容的分析
    (三)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语文知识的分析
    (四) 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分析
    (五) 对语文教材与课程标准关系的反思
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一) 教师对语文课程及其人文性的理解
    (二) 教师对课文内容中人文精神的讲解
    (三) 学生对课文内容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 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方法
    (五) 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六)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
    (七) 教师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来源分析
    (八) 对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思考
八、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建议
附录一 研究工具
附录二 课堂观察实录
附录三 研究日志(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价值
    (三) 文献的综述
    (四) 研究的方法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寻
    (一)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1. 道德修养
        2. 文化修养
        3. 审美素质
        4. 心理素质
    (三)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1. 人文知识
        2. 人文思维
        3. 人文精神
    (四)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 知识传授
        2. 环境熏陶
        3. 实践体悟
        4. 个人修养
    (五)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
        1. 多元化
        2. 发展性
二、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状况
        1. 教育地位偏低
        2. 课程设置偏少
        3. 教育方法陈旧
        4. 评价方式单一
    (二) 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功利思想在教育中蔓延渗透
        2. 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迫切
        3.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不足
        4. 高职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基础薄弱
三、改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 确立清晰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二) 设置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 科学设置人文课程体系
        2. 促进专业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三) 创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1.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2. 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 建设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1.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五) 建立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与保障体系
        1. 完善评价机制
        2. 健全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小学语文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过程的设计
第三章 三位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描述
    第一节 S老师的故事
    第二节 M老师的故事
    第三节 Y老师的故事
第四章 三位新入职教师个案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节 三位新教师入职后的适应状况总体分析
    第二节 三位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适应状况分析
    第三节 三位新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状况分析
    第四节 三位新教师对所在学校环境的适应状况分析
    第五节 三位新教师自身特征及经验的分析
第五章 相关结论
    第一节 影响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 促进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编码系统
    附录三: 访谈记录
致谢

(9)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研究综述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内在规定
    2.2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2.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
    2.4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2.5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知识现状的要求
3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略
    3.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3.2 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3.3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3.4 开拓完善实施途径
    3.5 建立健全评价与保障机制
4 附录: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艺术研究的意义
    (一) 教学方法、艺术的概念解析
    (二) 教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重在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三) 时代发展要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艺术要不断创新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本质内涵与规律
    (一)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与艺术运用
    (一)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具体方法
    (二)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三)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艺术
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
    (一)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运用的意义
    (二)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提出新要求
    (三)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要处理好“三个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世纪之交话“两课”(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D]. 钟远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2]信息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D]. 籍洪亮.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3]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 葛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4]中西大学人文精神比较研究[D]. 张继琏. 淮北师范大学, 2011(11)
  • [5]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 杨晓.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6]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D]. 孙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4)
  • [7]小学语文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研究[D]. 赵苹.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主旨[J]. 李艳.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3)
  • [9]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刘平国.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10]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研究[D]. 赵子田.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世纪之交的“两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