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模式

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模式

一、嵌入式应用设计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寿颖杰[1](2021)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对物联网设备的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嵌入式终端节点具备高性能的结构和高速有效的计算功能,使用户满足各种信息科技服务。然而在目前社会中,大都嵌入式系统单独工作,系统与系统之间几无互动,很少能够在终端节点利用互相协作来完成一些复杂的计算。而在分布式系统的应用下,物联网终端节点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协同工作实现一定的计算。伴随着分布式系统的推广,多个嵌入式系统之间的交互将成为分布式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交叉融合研究方面比较热门的内容。但目前这方面设计研究在市面上还比较少,且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嵌入式设备中的资源有限,且设备专用性强,使得用于复杂计算的性能会不高;第二,研究人群较少,研究并未对这方面有深入探讨;第三,几乎无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基本仅止步于在系统测试阶段。因此,本文先将嵌入式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多个嵌入式系统构建一个小型分布式系统,称为“多嵌入式系统”;然后在这个可用于分布式计算的多嵌入式系统上,将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设计和应用,即为分布式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结合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构建的多嵌入式系统中,每个节点都由一个STM32板和一个分布式操作系统(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修改扩充而成)构成。整个系统中,单个嵌入式系统分为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两类,两者的功能有所不同。控制节点负责收集节点信息、管理进程和分配分发计算任务,将任务分发分配到计算节点上执行;计算节点上实现执行任务功能,并将自身节点信息和任务结果发送数据给控制节点或其他计算节点。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相互协同工作,构成了整个分布式系统,实现了在终端节点协同完成部分复杂计算工作的目标。在构建整个系统时,对分布式操作系统和分布式通信机制进行了设计。具体为:1)在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时,主要对进程管理与调度、协同处理和任务分配完成探讨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将分布式系统中成熟的研究,甚至已经应用的算法,将其实现在系统中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里,并提供代码。2)在设计通信机制时,先实现了消息传递的方式,由于系统的运行特点,采用半同步半异步的Client/Server通信模型;然后还设计实现了远程过程调用(RPC)功能,用于实现控制节点调用某计算节点;最后设计了信息传递时的保密机制,由于本系统小型化、分布式等特点,采用并设计了基于属性加密的通讯加密方案,将其应用于系统中。总体上,完成实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项目,还将构建完成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多嵌入式系统上。通过应用实现在DALI系统中可以看出,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分布式系统所结合而成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智能家居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原本的系统提升了更良好的性能,且在产品现场安装使用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郭涛[2](2021)在《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处理器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运算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对于所使用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一般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Linux,安卓等还不能满足工业级别的安全要求,这就对既能够达到工业级安全认证要求,又可以快速运算的嵌入式系统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本文所阐述的是一款同时拥有IEC 61508安全完整性三级认证(SIL 3)和共通准则第六级(EAL 4+)等高级认证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ThreadX RTOS。它由Express Logic公司(现已被微软收购)开发,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与其它实时操作系统不同,ThreadX具有通用性,使基于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简化指令集计算机)和 DSP(Digital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的小型微控制器的应用程序易于升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基带,以及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中。i.MX 6Quad则是由恩智浦(NXP)公司研发的搭载了四个Cortex-A9内核的高性能四核处理器。Cortex-A9处理器是由ARM推出的一款,基于ARMv7架构的多核处理器,Cortex-A9多核处理器是第一次结合了 Cortex架构以及用于可以扩展性能的多处理能力的ARM架构处理器。ARM DS-5是我们选择用来开发Cortex-A9处理器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是由ARM官方推出的一款,基于Eclipse的调试器,它可以用来调试全部的ARM处理器,其中包括:较早的ARMv9、ARMv11等系列处理器,以及较新的Cortex-A7、Cortex-A9、Cortex-A15 等 Cortex-A 系列,以及 Cortex-R 系列和 Cortex-M 处理器。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ARM DS-5开发平台设计ThreadX RT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详细介绍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技术,完成在i.MX 6Quad四核高性能处理器上的各项移植工作。

金鹏[3](2021)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类多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特殊类型服装,智能服装相较于传统服装的作用范畴更为广阔。目前针对智能服装的研究局限于某特定类别智能服装的设计研发,对服装的设计也注重于功能设计及实现,对服装整体设计流程及设计理念涉及较少。据此针对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这一特殊服装类别,根据现有研究现状,剖析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所需关键技术与器件,并据此进行该类别智能服装设计流程解析,提出一套可用于该类别智能服装的设计流程。流程划分为服装设计要点分析、服装载体设计、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测试、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服装系统的测试与改进。利用该设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用于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及协助消防员协同合作的智能消防服。该消防服从消防员日常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入手,从服装舒适性、警示性、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消防员协同合作等角度进行设计要点分析。从面料、服装结构等角度改善服装舒适性;以Arduino Lite处理器为核心,外扩气体监测模块、GPS、Wi-Fi、无线对讲、显示屏等模块,通过嵌入式软件设计后,使消防员与指挥人员可监测环境中有毒有害气体是否超过警戒值,同时可查看自己及队员间的实时位置,并提供对讲功能。经过测试,该消防服外层织物、防水透湿层织物、隔热舒适层织物的测试结果均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对有害气体的监测灵敏度高;在昏暗环境(光照强度0.5lx、1lx、5lx)均可达到“良好”的警示效果;相较于普通消防服,在主客观测试下舒适度更高,在七分制评分下评分高0.669;交互性能满足实际需求。服装功能完备,反馈机制完整,对保障消防员的人身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利用该设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盲人出行难点的智能盲人服。该智能服装系统从服装警示效果、探路功能、摔倒监测、摔倒保护、未起身报警功能几方面进行设计。该系统硬件以Arduino Lite处理器为核心,利用距离传感器进行障碍物距离判定,在距离过近时使用蜂鸣器警示穿着者;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及SVM算法,对摔倒的判定进行阈值核算;利用高压二氧化碳气瓶及气囊,在摔倒时保护盲人颈部、胯部、手肘、膝盖等部位;结合GSM模块,在穿着者未能及时起身时将定位信息发送至监护人手机或网页端,以保护穿着者人身安全。测试结果显示,盲人服相较于普通服装在厚重感、宽松感方面的舒适性差;盲人服在距离20m以内的昏暗环境中具有“良好”评分的警示效果;服装探路功能对左右障碍物辨识度可达100%;设置传感器合加速度与合角速度阈值为2.8G及60deg/s时,系统对摔倒判定成功率可达100%;未起身报警功能可有效保护无法自行起身的穿着者,并可通过短信与网页显示及时通知监护人。

阚绍佑[4](2021)在《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研究》文中指出随着5G的全球商用时代的到来,嵌入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促使着电子测量仪器朝着智能化、小型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信号发生器作为最基本的电子仪器,在生产、科研、测控和通讯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嵌入式系统中,为了有效地测试系统的工作状况,这就要求系统中设计扫频信号发生器,而现有的信号发生器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odbus标准的通讯协议,研制出了一款具有标准的通信接口的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节约了系统开发时间、开发成本,降低了开发人员的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信号输出频谱分布特征,明确了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的指标需求。建立了DDS信号合成模型,对DDS信号合成方法进行建模分析,分析了滤波器对信号输出的影响,为滤波器的选择奠定了基础。(2)制定了标准化的通信协议,使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和开放性。根据系统预期的性能指标,结合Modbus通信协议规范与系统参数设置的特点制定了通信协议。(3)实现了利用触控屏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基于EMWIN图形界面库,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可在触控屏上对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式进行选择,对参数进行设定。(4)对设计的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系统进行技术指标及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制定的通信协议和标准的通信接口使模块很容易融入嵌入式系统中,且具有单频模式、扫频模式、FSK模式、BPSK模式和Chirp五种模式。能够输出正弦波和方波,正弦波最大输出频率为105MHz,输出的最大幅值为500m V,方波最大输出频率为10MHz,幅值为3.6V。相位噪声为-103.78d Bc/Hz,杂散水平为-54.19d Bc,频率稳定度达10-4。通过实验测试得出该款扫频信号发生器达到了预期指标,性能稳定,符合设计的功能要求。

姚雨墨[5](2021)在《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以及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打造,海南新民居建设不仅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村民也自发开始进行自宅更新。在建设浪潮下,由于缺少建筑审美、气候地域性上的相关设计引导,多数村民自建,照抄图集的新民居出现了华而不实,千村一面,耗能耗地的情况。东南亚地区的小住宅从建造环境与气候环境上与海南民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东南亚小住宅在不同的土地政策以及建造氛围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丰富,具有典型亚热带地域气候特征的风貌。这种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被动式设计与热缓冲空间在设计中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热缓冲空间作为介于自然环境与建筑内部环境之间的中介空间,可以很好的过滤外环境的不利因素,引入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建筑环境品质。对于热缓冲空间的研究与定义在国外的起步较早,在我国相对较晚,多数的研究停留在对某一类型热缓冲空间的探讨,并更多关注其在较大尺度建筑中的运用。对于热缓冲空间在现代小住宅的运用研究不足。论文以此为契机,将基于湿热地区气候背景,对热缓冲空间在现代小住宅中的应用设计展开深入研究。论文具体分为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东南亚地区和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其共性特征。其次对两地的小住宅建造技术环境进行对比,以论证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的设计可以在海南地区实现设计的应用转换。因此,论文可以开展以东南亚地区小住宅为样本的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从其中所总结出的空间原型与设计方法对海南地区的民居设计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为基于小住宅形制下的热缓冲空间综合运用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案例研究,总结各种类型热缓冲空间的综合布局方式以及其所形成的被动式作用。第三部分,主要为热缓冲空间单体的深入研究,从空间布局上将热缓冲空间分为三大类,根据每大类的热缓冲空间尺度差异,将其细分为九小类,并对每一类的热缓冲空间可结合的住宅功能,空间原型,被动式作用以及细部构造进行分析总结。总结不同类型热缓冲空间原型以及其设计运用方法。并着重选取典型热缓冲空间原型进行对比模拟研究。对比不同原型所产生的被动式效果的差异,并提出相应设计建议。最终形成热缓冲空间单体设计模式库,为设计师提供思路拓展。第四部分,论文将上述总结的热缓冲空间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中去。选取实际调研的海南民居进行重新设计和建筑改造。并通过模拟和实际测试对比热缓冲空间对建筑环境品质的提升效果。

黄永旺[6](2021)在《中央空调管理控制计费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中央空调的市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这也给中央空调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当中央空调部署在智能建筑上时,随着建筑楼层数量的增加,中央空调的体系也变的更加庞大、复杂。这就使得人们对于中央空调的管理和控制也变得愈发困难。在中央空调设备难以实现监管的情况下,其按照使用面积进行电费分摊中的不合理之处也日益凸显,这就造成人们对中央空调分户计费模式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因此许多智能建筑不得不在中央空调管理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用于电费分摊的分户计费系统,这两个系统使用对象一致,却又相互独立,大大提升了中央空调管理上的难度。现阶段如何对智能建筑中的中央空调进行管理控制、计费分摊也为当前智能控制领域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中央空调的管理控制、计费分摊这两个方向上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然后围绕A公司生产的多联机系列中央空调进行方案制定。按照其功能需求,将中央空调的管理控制功能和计费系统相整合。最后从硬件方案,软件架构、计费算法等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为多联机系列中央空调提供了一套功能齐全的解决方案。在硬件方案的制定上采用了嵌入式平台,围绕ARM和FPGA进行外围接口电路的设计。它以ARM处理器为控制核心,利用FPGA拓展出16路RS485接口,在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下,不仅将中央空调设备的可接入数量拓展到4096台,而且为中央空调设备状态信息的获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在软件架构的设计上采用了 B/S架构,允许用户在Web浏览器中对该系统进行访问。在Web服务器中使用html实现Web页面的设计,完成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基于CGI标准进行Web服务器脚本的开发,实现Web前后端的接口设计,它为Web端表单的提交、控制指令的下发提供数据交互功能。在计费算法的优化上,选择时间计量型计费方式,在基于使用时间进行电费分摊的计费原理上加入空调室内机功率这个因素对其改良,并在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中实现,配合SQLite数据库完成中央空调的计费分摊、存储、显示等功能。文章最后对设计方案中系统监控、远程控制、计费分摊三个功能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指出误差产生原因和下一步的处理方法及研究方向。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功能符合设计需求。

张颖颖[7](2021)在《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实体书店运营不善、频频倒闭已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一方面,线上零售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兴起严重挤压着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自身高昂的运营成本及薄弱的利润等问题也使实体书店举步维艰。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城市精神文明的符号,实体书店的存亡与社会及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个体对于“第三空间”的场所需求又为实体书店的求存与发展带来了突破口。所谓“新型实体书店”,是在消费转向的背景下,通过整合功能、丰富空间形式、开设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从“以书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的书店类型。书店在求存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只有利用实体空间实现与顾客身体、心理的物质性联结才能发挥其优势。然而现阶段书店对各类使用人群在行为习惯与实际需要等方面的设计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空间布局:部分业态配置不合理、缺乏弹性设计,导致空间利用率不均衡;(2)空间组织:对各功能业态之间的关联性考虑不足,导致动线过长或相互干扰;(3)设施布置:缺少针对性,无论是设施种类还是设施布置形式,都缺少对个体行为习惯的考虑及对不同群体特殊性的照拂;(4)外部空间:尺度较大,缺乏细化设计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以大连地区新型实体书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物质空间环境和店内顾客的行为需求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1)物质空间环境层面:根据服务人群和运营模式对实体书店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出各类型书店的区位选址特征、功能业态配比规律以及各书店的现状空间特征;(2)顾客的行为与需求层面:首先对客群进行分类;其次运用定点记录、动线追踪等环境行为学方法探究各类客群的静态与动态的场所选择偏好,并量化其行为模式特征;最后以问卷的方式探究顾客对书店的内在需求,运用语义分析法量化顾客对各书店的满意度评价。结合上述研究的结果,首先从建筑计划学的视角,对各类实体书店进行清晰的价值功能定位,并论述该定位下各功能业态的配置模式;其次对实体书店的空间组合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最后从“人—书”“人—空间”“人—人”三个维度对书店各功能空间提出精细化的设计策略,并对调研案例的各功能区域进行改造与试设计,使理论结合于实践,以期对实体书店的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陈才勇[8](2021)在《LambdaSVM操作系统移植》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化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成果硕果累累,各种高端装备不断推陈出新,装备的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国产化率不断提升。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领域,国产的软硬件项目百花齐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在高端芯片和基础软件领域仍然和国外存在不小的差距,甚至受制于人。尤其是近两年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战,限制我国的企业、高校和其他科研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个背景下,国内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都需要奋发图强,在设计研发中摆脱对进口芯片和软件的依赖。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领域,美国公司的产品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过度地依赖国外的软件,在民用领域,这使国内企业受制于人,限制了企业发展;在国防领域,这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LambdaSVM是一种基于Safety Virtual Machine技术的国产嵌入式分区操作系统。我国企业具有该操作系统的完全知识产权。该操作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各项性能指标比较先进,目前已经应用在多款国产装备上,搭载该操作系统的装备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效益。其实时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充分的验证以及用户的肯定。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和实现LambdaSVM操作系统对P1010芯片的支持。本文首先对嵌入式软件和硬件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了当前市面上着名的几款嵌入式操作系统。接着对P1010芯片的结构,功能和使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重点分析了MMU、浮点、中断、异常以及调试模块。移植工作开始后,首先对LambdaSVM操作系统的架构进行分析,总结出进行操作系统移植需要修改的相关模块,最后实现了操作系统在P1010芯片的移植。本文以P1010处理器的初始化驱动程序、MMU驱动程序、中断和异常驱动程序以及外设驱动程序等关键技术为例,详细论述了LambdaSVM在P1010上的移植过程。最后在P1010开发板上对移植后的操作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与验证,证明该系统在P1010上稳定可靠运行,原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在P1010硬件平台上较好地呈现,达到了课题的预期目标。最后本文总结了移植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提出LambdaSVM操作系统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方向。

章挺[9](2021)在《基于FPGA的MIPI接口嵌入式平台相机的研发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嵌入式相机逐渐代替了传统相机进入大众的视野,应用在公安刑侦、生物医学和文物保护等诸多领域。但是随着人们对图像视觉成像质量追求的提升,图像传感器的特性朝着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像素位宽的趋势发展,普通的嵌入式相机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量、低延迟性的处理要求。为此,本论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MIPI接口嵌入式平台相机,从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图像传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研制出整机。系统前端图像采集方面,支持Gpixel公司的多款图像传感器如GSENSE400BSI、GSENSE2020S、GMAX0806等,通过可预配置的模式驱动图像传感器输出LVDS类型的数据信号。经过仔细研究提出的功能板分离式硬件设计,在仅使用同一块图像处理电路板的条件下可兼容不同的图像采集电路板,保证了系统的完整性,有效提高了系统的研发效率。系统中间图像处理部分,采用了 Spartan6系列的FPGA芯片,研发设计了适配于Spartan6的数据实时解析模块、数据实时拼接模块,为了实现更好的图像效果,在Spartan6内部还分别集成了三种图像锐化算法:Sobel锐化、Laplace锐化和非锐化掩模算法。此外,系统启动模式除了基本的视频模式和图片捕获模式,还支持序列触发模式满足特殊环境的触发需求。同时,系统还可通过Spartan6实时地配置图像传感器的参数和工作模式,为自动曝光、图像模式切换等功能提供基本保障。系统后端图像传输部分,对于高速数据在不同芯片间的传输创新性地采用了手机内部集成的高速MIPI接口,设计了基于CrossLink芯片的接口桥接转换模块进行数据类型的转换,并研究提出了在同一个MIPI接口上同时支持不同数据类型传输的方法,为后端图像的传输提供一个高速、稳定的数据流,避免系统发生丢帧、掉包的情况。最后,数据信号在RK3399开发平台进行接收和显示控制。最终系统的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很好地体现兼容性优势,基于自主设计的软件模块可在系统后端显示高质量图像,并且能够提供分辨率为1080P@35fps的稳定视频流,为高清视频应用领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瞿伟[10](2021)在《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显微镜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医疗诊断、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显微相机则是数字显微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微相机是工业相机的一种,从接口划分可以分为专用机器视觉接口相机和通用接口相机。通用接口相机性价比高且应用场景广泛,拥有重要的实用研究价值。本文基于Hi3559V200平台研究并提出了一款双操作系统架构、拥有丰富图像处理功能和强大视频图像编解码功能、HDMI接口的快速启动显微相机。显微相机作为典型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方面的要求与通用计算平台有所不同。嵌入式系统分为对称嵌入式系统和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对称嵌入式系统性能负载更均衡、适用范围更广,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则结合了通用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的优势,适用于对实时性有一定要求且需要有良好功能扩展性和人机交互的场景。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支持脱离PC工作。相机通过HDMI接口和USB接口两种方式输出视频码流,支持3840×2160分辨率30FPS视频编解码和3840×2160分辨率图片编解码,支持外接SD卡或U盘扩展存储。同时相机支持丰富多样的图像处理功能,提供了很高的图像调节自由度。相机拥有图形用户界面,通过鼠标可以对相机进行控制。除了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相机还提供了测量功能,用户可通过鼠标使用图形用户界面提供的多种测量工具完成对实时图像的测量。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采用Linux+HuaweiLiteOS的双操作系统架构,Linux负责图形用户界面和外设适配等通用功能,Huawei LiteOS负责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等专用媒体业务。双操作系统分别运行在Hi3559V200双核处理器的两个不同核心上,通过U-boot引导启动,并使用中断和共享内存实现核间通信以及视频码流数据交互。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建立在论文设计的中间件基础之上。中间件是位于图形用户界面和底层硬件驱动之间的逻辑抽象层。论文按照低耦合、高复用和高效率的原则设计了软件中间件,中间件从底层到上层分为COMMON、ISP、VIDEO、UVC、TEST和LITEO六个模块,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模块。论文提出了针对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从相机启动流程出发,研究了基于U-boot优化、Linux内核优化、程序流程优化和其他整体优化等优化方案,通过裁剪相机的固件、优化启动流程和优化用户程序运行流程,大幅度提升了相机从上电到输出预览图像的速度,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相比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论文最后对相机的设计功能进行了整体测试,验证了论文设计双系统显微相机功能的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验证了采用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相较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有明显的领先。与其他显微相机相比,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拥有功能丰富、编解码性能高、成本低、启动速度快和结构紧凑的特点,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嵌入式应用设计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应用设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软硬件平台介绍
    2.1 分布式系统
        2.1.1 分布式系统概述
        2.1.2 分布式系统的特征
        2.1.3 分布式系统的结构
        2.1.4 分布式系统的拓扑结构
    2.2 分布式操作系统
        2.2.1 构造分布式操作系统的途径
        2.2.2 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时应考虑的问题
        2.2.3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结构模型
    2.3 RT-Thread操作系统
        2.3.1 RT-Thread概述
        2.3.2 RT-Thread的架构
        2.3.3 RT-Thread内核
    2.4 嵌入式系统
        2.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4.2 STM32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架构设计
    3.1 硬件的规划实现
    3.2 分布式架构设计模式
        3.2.1 无操作系统模式
        3.2.2 均衡模式
        3.2.3 非均衡模式
    3.3 系统结构
        3.3.1 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
        3.3.2 系统运行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进程管理
        4.1.1 分布式进程
        4.1.2 分布式进程的状态与切换
    4.2 分布式协同处理
        4.2.1 分布式互斥
        4.2.2 事件定序与时戳
        4.2.3 资源管理算法
        4.2.4 选择算法
    4.3 任务分配
        4.3.1 任务分配环境
        4.3.2 任务调度策略
    4.4 操作系统的移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通信机制设计与实现
    5.1 消息传递
        5.1.1 消息传递概述
        5.1.2 消息传递方式的设计
        5.1.3 消息传递的实现
    5.2 RPC的功能
        5.2.1 RPC的通信模型
        5.2.2 RPC的结构
        5.2.3 RPC的实现
    5.3 保密设计
        5.3.1 概述
        5.3.2 加密模型
        5.3.3 加密方案算法描述
        5.3.4 安全性分析
        5.3.5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应用
    6.1 引言
    6.2 DALI协议
        6.2.1 协议介绍
        6.2.2 DALI系统结构
    6.3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应用
        6.3.1 DALI访问时序与时戳
        6.3.2 主从设备RPC功能
        6.3.3 数据资源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为什么要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1.1.2 操作系统移植的目的与必要性
    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ThreadX RTOS研究现状
        1.2.2 i.MX处理器研究现状
    1.3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的主流技术
        1.3.1 Linux移植
        1.3.2 BootLoad选择及对比
        1.3.3 移植方案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开发环境
    2.1 开发平台
    2.2 硬件环境
        2.2.1 i.MX 6Quad处理器
        2.2.2 JLink调试器
    2.3 软件环境
        2.3.1 ThreadX RTOS代码
        2.3.2 固件库代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植方案
    3.1 移植方案综述
    3.2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
        3.2.1 i.MX6Q开发板启动流程
        3.2.2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方案设计
    3.3 固件库移植
        3.3.1 SDK中的文档
        3.3.2 裁剪固件库
        3.3.3 C语言部分移植
        3.3.4 汇编部分移植
    3.4 GUIX移植
        3.4.1 使用guix_medical例程
        3.4.2 使用GUIX Studio更改配置
        3.4.3 添加入ThreadX RTOS工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实现
    4.1 ThreadX RTOS产品介绍
    4.2 ThreadX RTOS工作机制
        4.2.1 初始化
        4.2.2 线程执行
        4.2.3 中断服务例程
        4.2.4 程序定时器
    4.3 软件部分
        4.3.1 源代码
        4.3.2 工程属性
    4.4 硬件部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件库移植实现
    5.1 固件库综述
        5.1.1 什么是固件库
        5.1.2 固件库的优点
    5.2 固件库裁剪
        5.2.1 固件库分析
        5.2.2 固件库裁剪
    5.3 C语言代码移植
        5.3.1 头文件
        5.3.2 armcc兼容GNU C
        5.3.3 修改宏
        5.3.4 设置mmu table
    5.4 汇编代码移植
        5.4.1 ARM汇编语法
        5.4.2 GNU汇编语法
        5.4.3 移植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GUIX移植实现
    6.1 GUIX产品介绍
        6.1.1 GUIX的特性
        6.1.2 GUIX的优点
        6.1.3 GUIX开发工具
        6.1.4 GUIX源代码
    6.2 GUIX Studio的配置
    6.3 GUIX例程移植
        6.3.1 库文件
        6.3.2 头文件
        6.3.3 中断服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驱动编写
    7.1 I2C通信总线驱动
        7.1.1 设备信息及固件库代码分析
        7.1.2 代码实现
    7.2 IPU显示模块驱动
        7.2.1 设备信息及固件库代码分析
        7.2.2 代码实现
    7.3 GT911触屏模块驱动
        7.3.1 硬件分析
        7.3.2 代码实现
        7.3.3 GT911中断配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调试及分析
    8.1 FVP平台调试
        8.1.1 scatterload问题
        8.1.2 应用层GUIX中的问题
    8.2 实机运行
        8.2.1 运行画面
        8.2.2 监控画面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cortexA9.s汇编代码
    附录B I2C驱动代码
        1 bsp_imx6_i2c.h
        2 bsp_imx6_i2c.c
    附录C IPU驱动代码
        1 bsp_imx6_ipu.h
        2 bsp_imx6_ipu.c
    附录D触屏模块驱动关键代码
        1 bsp_imx6_touch.h
        2 bsp_imx6_touch.c
    附录E中断控制器驱动代码
        1 bsp_imx6_touch_eim_int.h
        2 bsp_imx6_touch_eim_int.c
致谢

(3)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及智能服装概述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1.1 嵌入式系统概念
        2.1.2 嵌入式系统特点
    2.2 嵌入式系统组成部分
        2.2.1 嵌入式硬件系统
        2.2.2 嵌入式软件系统
    2.3 智能服装概述
        2.3.1 智能服装定义
        2.3.2 智能服装产品分类
        2.3.3 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分析
    3.1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原则
        3.1.1 人本设计原则
        3.1.2 安全环保设计原则
        3.1.3 功能性设计原则
        3.1.4 模块化设计原则
        3.1.5 舒适性设计原则
        3.1.6 设计美感原则
        3.1.7 市场需求原则
    3.2 智能服装中嵌入式系统设计
        3.2.1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3.2.2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3.2.3 系统测试与优化
    3.3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流程
        3.3.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3.3.2 服装载体设计
        3.3.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3.3.4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3.3.5 嵌入式系统测试
        3.3.6 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
        3.3.7 服装测试与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实例
    4.1 一种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智能消防服
        4.1.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4.1.2 服装载体设计
        4.1.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4.1.4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4.1.5 嵌入式系统测试
        4.1.6 服装与硬件结合设计
        4.1.7 服装测试与改进
        4.1.8 总结与展望
    4.2 一种可满足盲人出行需求的安全防护服设计
        4.2.1 服装设计要点分析
        4.2.2 服装载体设计
        4.2.3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4.2.4 传感器阈值
        4.2.5 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
        4.2.6 硬件连接与服装结合设计
        4.2.7 实验检测与数据修正
        4.2.8 结论与展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4)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扫频信号发生器基本构成与理论分析
    2.1 DDS工作原理
    2.2 DDS基本结构
        2.2.1 相位累加器
        2.2.2 波形存储器
        2.2.3 数模转换器
        2.2.4 低通滤波器
    2.3 DDS频谱分析
        2.3.1 DDS理想频谱特性
        2.3.2 DDS实际频谱特性
    2.4 DDS技术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指标和硬件设计
    3.1 系统的技术指标
    3.2 硬件整体设计规划
    3.3 MCU控制电路设计
    3.4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5 参数输入与显示电路设计
    3.6 信号产生电路设计
        3.6.1 AD9854 与MCU连接电路
        3.6.2 AD9854 电源电路
        3.6.3 参考时钟电路
        3.6.4 方波产生电路
    3.7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8 PCB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μC/OSIII系统特性
    4.2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4.2.1 软件工作流程
        4.2.2 软件功能设计
        4.2.3 软件任务分类
    4.3 主要控制任务设计
        4.3.1 控制信号产生模块任务
        4.3.2 上位机通信任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信协议制定
    5.1 整体方案设计
    5.2 参考OSI模型
    5.3 模型简化
    5.4 确定各层协议
    5.5 协议制定
        5.5.1 ModBus_RTU 协议
        5.5.2 参数设置
        5.5.3 协议制定
    5.6 串口通信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测试方法
    6.2 波形测试
        6.2.1 正弦波波形测试
        6.2.2 方波波形测试
        6.2.3 调制波波形测试
    6.3 频率稳定度测试
    6.4 幅频特性和扫频测试
        6.4.1 幅频特性测试
        6.4.2 扫频测试
    6.5 相位噪声与杂散测试
        6.5.1 相位噪声测试
        6.5.2 杂散测试
    6.6 测试结果与总结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南新民居建设背景下的小住宅现状
        1.1.2 东南亚小住宅多元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东南亚地区与海南地区小住宅建造环境对比
    2.1 气候环境对比
        2.1.1 东南亚地区气候环境分析
        2.1.2 海南地区气候环境分析
        2.1.3 基于climate软件分析的被动式策略
    2.2 建筑建造现状对比
        2.2.1 东南亚地区现代小住宅现状
        2.2.2 东南亚地区现代小住宅类型
        2.2.3 海南乡镇及农村现代民居现状
        2.2.4 海南乡镇及农村现代民居类型
        2.2.5 东南亚与海南地区建造环境对比总结
    2.3 使用者需求对比
        2.3.1 东南亚地区使用者需求
        2.3.2 海南地区使用者需求
        2.3.3 使用者需求对比总结
3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综合解析
    3.1 建筑案例选取依据与分析方法
        3.1.1 建筑案例选取依据
        3.1.2 建筑案例选分析方法
    3.2 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基础类型
        3.2.1 前后界面嵌入式
        3.2.2 内部嵌入式
        3.2.3 上下界面嵌入式
        3.2.4 热缓冲空间综合运用
    3.3 小住宅热缓冲空间案例解析
        3.3.1 狭长型案例解析
        3.3.2 集中型案例解析
        3.3.3 分散型案例解析
    3.4 不同类型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布局总结
        3.4.1 狭长型空间布局
        3.4.2 集中型空间布局
4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单体解析
    4.1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单体类型
    4.2 热缓冲空间单体信息参数类型
        4.2.1 尺度
        4.2.2 布局
        4.2.3 界面
    4.3 热缓冲空间对空间物理环境提升
        4.3.1 遮阳隔热
        4.3.2 自然通风
        4.3.3 自然采光
    4.4 热缓冲空间单体的空间私密性与功能复合性
    4.5 热缓冲空间单体设计策略分析
        4.5.1 前后界面嵌入式——双重表皮
        4.5.2 前后界面嵌入式——活动阳台与功能平台
        4.5.3 前后界面嵌入式典型空间总结
        4.5.4 前后界面嵌入式典型空间模拟
        4.5.5 内部嵌入式——天井
        4.5.6 内部嵌入式——中庭
        4.5.7 内部嵌入式——庭院
        4.5.8 内部嵌入式——辅助空间
        4.5.9 内部嵌入式典型空间模拟
        4.5.10 上下界面嵌入式——屋顶空间
        4.5.11 上下界面嵌入式——接地空间
        4.5.12 热缓冲空间单体空间原型总结
5 热缓冲空间在海南地区的应用设计
    5.1 方案设计一——联排狭长型住宅项目设计
        5.1.1 建筑基础概况
        5.1.2 设计概览
        5.1.3 设计分析
        5.1.4 方案模拟与对比
    5.2 方案设计二——并联狭长骑楼型住宅改造
        5.2.1 建筑基础概况
        5.2.2 设计概览
        5.2.3 设计分析
        5.2.4 方案模拟与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图表附录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研究工作

(6)中央空调管理控制计费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架构
        1.3.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2 论文架构设计
第二章 硬件方案的制定与实现
    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2 ARM与FPGA通信设计
    2.3 FPGA与RS485的通信接口设计
    2.4 以太网接口
第三章 软件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
        3.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取
        3.1.2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3.2 Web端的设计与实现
        3.2.1 Web前端主要技术概述
        3.2.2 Web功能页面设计
    3.3 Web服务器
        3.3.1 嵌入式Web服务器概述
        3.3.2 Appweb服务器的移植
        3.3.3 服务器脚本
        3.3.4 数据传输格式
    3.4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
        3.4.1 进程通信
        3.4.2 线程通信
    3.5 嵌入式数据库
        3.5.1 SQLite数据库的移植
        3.5.2 数据库结构设计
        3.5.3 数据库接口设计
第四章 计费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4.1 中央空调计费方式概述
    4.2 计费算法的改进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介绍
    5.2 测试过程及结果
        5.2.1 系统监控功能测试
        5.2.2 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5.2.3 计费分摊功能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象:实体书店经营的倒闭潮
        1.1.2 本质:网络书店价格战与用户阅读习惯转向
        1.1.3 希冀:政府政策扶持与消费升级的场所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个体层面——个体精神的第三空间
        1.2.2 城市层面——城市文化载体与符号
        1.2.3 国家层面——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
    1.3 主要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对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实践案例
    2.1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2.1.1 国内研究动态
        2.1.2 国外研究动态
        2.1.3 研究现状小结
    2.2 国内外实体书店设计实践
        2.2.1 国内实践案例
        2.2.2 国外实践案例
        2.2.3 案例小结及启示
3 实体书店的发展及建筑空间演进历程
    3.1 实体书店的历史沿革
    3.2 现代实体书店建筑的演进历程
        3.2.1 实体书店1.0——务实型图书大卖场
        3.2.2 实体书店2.0——复合型空间体验场
        3.2.3 实体书店3.0——情感型文化服务馆
    3.3 空间演进总结与发展趋势探讨
        3.3.1 书店空间平面布局演进总结
        3.3.2 书店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4 各类型实体书店案例概况与空间特征
    4.1 调研概要
        4.1.1 调研案例的分类、选取及依据
        4.1.2 实地调研思路及方法
        4.1.3 调研内容及分析过程
    4.2 区位选址信息汇总
        4.2.1 商场嵌入式书店
        4.2.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4.2.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4.2.4 校园书店
    4.3 功能业态配置分析
        4.3.1 商场嵌入式书店
        4.3.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4.3.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4.3.4 校园书店
        4.3.5 业态配置模式小结
    4.4 空间特征与问题总结
        4.4.1 调研案例空间平面特征
        4.4.2 空间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5 顾客行为模式与场所需求实证研究
    5.1 顾客群体分类及特征
        5.1.1 实体书店客群的分类及依据
        5.1.2 调研书店顾客群体差异分析
    5.2 客群在店内的场所选择分析
        5.2.1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静态场所选择
        5.2.2 静态场所选择与空间构成整合分析
        5.2.3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动态场所选择
        5.2.4 动态场所选择与业态空间关联分析
    5.3 客群在店内的行为量化分析
        5.3.1 客群店内的行为分类及依据
        5.3.2 顾客行为量化与空间使用分析
    5.4 顾客对实体书店的需求分析
        5.4.1 调查问卷的设定与分析方法
        5.4.2 顾客需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顾客对调研书店的评价结果
6 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策略
    6.1 各类型实体书店价值功能定位
        6.1.1 商场嵌入式书店:休闲体验场
        6.1.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Key station
        6.1.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城市文化展馆
        6.1.4 校园书店:文化学习补给站
    6.2 各类型书店功能业态的配置
        6.2.1 “休闲体验场”式
        6.2.2 “Key station”式
        6.2.3 “文化展示馆”式
        6.2.4 “知识补给站”式
    6.3 实体书店空间组合模式探究
        6.3.1 功能空间的基本组合关系
        6.3.2 典型空间模式的细化图解
    6.4 实体书店各区域空间的优化
        6.4.1 书店外部空间
        6.4.2 综合图书区域
        6.4.3 儿童图书区域
        6.4.4 咖啡休闲区域
        6.4.5 多功能活动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
    7.2 总结与启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研究对象信息概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LambdaSVM操作系统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概述
    2.1 国内外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2.1.1 VxWorks
        2.1.2 uCos
        2.1.3 uClinux
        2.1.4 eCos
        2.1.5 “道”系统
    2.2 P1010 芯片简介
        2.2.1 E500 内核
        2.2.2 内存管理单元
        2.2.3 浮点单元
        2.2.4 中断和异常功能支持
        2.2.5 复位和启动功能支持
        2.2.6 调试支持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的内容和方法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LambdaSVM操作系统移植需求分析
    3.1 系统组成
    3.2 内核
        3.2.1 初始化
        3.2.2 分区管理
        3.2.3 系统看门狗
        3.2.4 分区看门狗
        3.2.5 健康监控
    3.3 目标机代理
        3.3.1 目标机查询信息管理
        3.3.2 映像管理
        3.3.3 调试管理
        3.3.4 系统级调试
        3.3.5 分区级调试
        3.3.6 数据通信管理
    3.4 其他需求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ARCH驱动移植
    4.1 启动代码移植
    4.2 中断和异常处理驱动移植
    4.3 内存管理单元驱动移植
        4.3.1 MMU初始化
        4.3.2 MMU异常处理
    4.4 浮点单元驱动移植
    4.5 调试驱动移植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外设驱动移植
    5.1 DUART控制器驱动
    5.2 I2C驱动
    5.3 NOR FLASH驱动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测试
    6.1 测试简介
        6.1.1 单元测试
        6.1.2 系统测试
    6.2 编写LambdaSVM移植测试用例
        6.2.1 系统启动和分区调度测试
        6.2.2 ARCH驱动测试
        6.2.3 外设驱动测试
        6.2.4 系统稳定性测试
        6.2.5 调试功能测试
    6.3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FPGA的MIPI接口嵌入式平台相机的研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机高速传输接口发展现状
        1.3.1 IEEE1394接口
        1.3.2 USB2.0接口
        1.3.3 USB3.0接口
        1.3.4 CameraLink接口
        1.3.5 GigE接口
        1.3.6 CoaXPress接口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架构
2 MIPI接口嵌入式平合相机系统的设计
    2.1 MIPI接口介绍
        2.1.1 MIPI接口的分类
        2.1.2 MIPI CSI-2协议层次结构
        2.1.3 D-PHY硬件结构
        2.1.4 数据通道的操作模式
    2.2 设计的目标与难点
        2.2.1 兼容不同的图像传感器
        2.2.2 图像采集模块与图像处理模块的交互设计
        2.2.3 硬件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
        2.2.4 接口桥接转换模块的设计
        2.2.5 不同信号类型传输的研究
        2.2.6 系统启动模式的拓展设计
    2.3 系统方案设计
        2.3.1 ASIC芯片方案预研
        2.3.2 FPGA芯片方案预研
        2.3.3 最终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MIPI接口嵌入式平台相机硬件系统的设计
    3.1 硬件电路框架
    3.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3 图像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4 图像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3.5 接口桥接转换模块
        3.5.1 桥接芯片电路设计
        3.5.2 转接板电路设计
        3.5.3 I2C通讯模块
    3.6 主控模块硬件介绍
    3.7 硬件成果展示
        3.7.1 PCB设计
        3.7.2 PCB图展示
        3.7.3 实物图展示
    3.8 本章小结
4 MIPI接口嵌入式平台相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4.1 FPGA开发环境介绍
        4.1.1 开发语言介绍
        4.1.2 开发平台介绍
    4.2 整体软件系统的设计
    4.3 CMOS驱动模块
        4.3.1 Electronic Rolling Shutter模式
        4.3.2 Global Reset模式
        4.3.3 Reset Sequence模式
    4.4 数据解析模块
    4.5 数据拼接模块
    4.6 硬件实现图像算法模块
        4.6.1 Sobel锐化算法
        4.6.2 Laplace锐化算法
        4.6.3 非锐化掩模算法
    4.7 HDR图像发送模块
    4.8 序列触发模块
    4.9 MIPI接口转换模块
    4.10 RK3399开发平台接收
    4.11 本章小结
5 MIPI接口嵌入式平台相机系统测试及应用
    5.1 系统测试平台及环境
    5.2 相机驱动时序信号
    5.3 “Training”状态测试
    5.4 有效信号的解析与产生
    5.5 MIPI数据包的接收与解析
    5.6 PC端相机功能的验证
    5.7 RK3399开发平台测试
    5.8 算法处理图像效果展示
    5.9 系统功耗测试
    5.10 MIPI接口嵌入式平台相机的应用
    5.11 本章小结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工业相机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多核处理器上的嵌入式系统研究
    2.1 多核处理器
    2.2 对称嵌入式系统
    2.3 非对称嵌入式系统
        2.3.1 虚拟化
        2.3.2 各核心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2.4 双操作系统结构的关键技术
        2.4.1 Huawei LiteOS结构
        2.4.2 双操作系统内核启动方式
        2.4.3 双操作系统通信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系统显微相机硬件结构与电路设计
    3.1 总体硬件结构设计
    3.2 硬件核心模块
        3.2.1 主控芯片模块
        3.2.2 内置存储模块
        3.2.3 图像采集模块
        3.2.4 外设接口模块
    3.3 双系统显微相机样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软件设计
    4.1 双系统显微相机总体软件框架
    4.2 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系统环境设计
        4.2.1 开发环境搭建
        4.2.2 软件运行内存划分
        4.2.3 固件分区设计
    4.3 双系统显微相机驱动程序的开发
        4.3.1 图像传感器驱动
        4.3.2 RTC驱动
    4.4 双系统显微相机中间件的设计
        4.4.1 中间件结构
        4.4.2 COMMON模块设计
        4.4.3 ISP模块设计
        4.4.4 VIDEO模块设计
        4.4.5 UVC模块设计
        4.4.6 LITEOS模块设计
        4.4.7 TEST模块设计
    4.5 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图形用户界面及其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快速启动分析与优化
    5.1 快速启动优化总览
    5.2 U-boot优化
        5.2.1 U-boot裁剪
        5.2.2 U-boot启动流程优化
    5.3 Linux内核优化
        5.3.1 Linux内核裁剪
        5.3.2 关闭Linux内核打印
    5.4 程序流程优化
        5.4.1 驱动加载优化
        5.4.2 快速启动参数
    5.5 其他通用优化
        5.5.1 硬件解压缩
        5.5.2 文件系统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系统显徽相机整体展示
    6.1 相机工作场景测试
    6.2 ISP功能测试
    6.3 视频编解码性能测试
        6.3.1 编码
        6.3.2 解码
    6.4 UVC测试
    6.5 快速启动测试
        6.5.1 测试方法
        6.5.2 测试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嵌入式应用设计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D]. 寿颖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D]. 郭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服装设计研究[D]. 金鹏. 江南大学, 2021(01)
  • [4]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研究[D]. 阚绍佑.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D]. 姚雨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中央空调管理控制计费系统[D]. 黄永旺.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D]. 张颖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LambdaSVM操作系统移植[D]. 陈才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FPGA的MIPI接口嵌入式平台相机的研发与实现[D]. 章挺. 浙江大学, 2021(09)
  • [10]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D]. 瞿伟. 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