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6多态应用程序及其实现方法

VB6多态应用程序及其实现方法

一、VB6多态应用程序及其实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尤景瑜[1](2016)在《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系统研究及其在风机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这就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出现,为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提供了技术手段。随着CAE系统需求的增多,在功能越来越强大的同时,对使用人员要求越来越高。要在产品设计中应用CAE软件,用户不仅要掌握产品的领域知识,而且要掌握CAE及软件的操作知识。这对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针对企业使用CAE技术时面临的困难,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简化仿真分析操作流程和统一管理仿真数据的解决方案,以提升企业对CAE技术的使用效率,深化该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分析和设计支持仿真过程的信息系统来优化CAE软件的操作流程,为此,开展了如下研究:首先,以轴流风机为应用对象,分析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的特点,研究仿真设计所涉及的产品域和仿真域各自的内涵及其内在的关联性。其次,对产品结构要素和仿真模型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两者间的异同和映射关联的可行性,并设计三种映射处理方法。再次,根据CAE参数化设计语言编写的仿真程序,设计应用接口,使系统通过参数映射将设计参数转换成接口内容,并调用仿真服务,达到优化操作目的。最后,设计和开发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系统,从用户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到数据模型设计进行全面阐述;同时详细说明了系统关键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品仿真设计项目管理模块和参数映射管理模块,之后,以风机的仿真设计为例,展示了系统运行和操作流程。

刘国平[2](2013)在《地区电网继电保护在线整定与评估预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电力系统的迅猛发展对继电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子、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提供了新的工程手段。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是保障现代大型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性工作,现有离线整定按最严重情况进行计算,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能适应智能电网的要求。定值在线评估与预警可以得到继电保护定值在实时方式下的适应性,对不适应的定值通过在线整定的方法加以调整。因此,实现继电保护在线整定计算与在线预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实用价值。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地区电网继电保护在线整定与评估预警相关关键技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为:根据继电保护的业务需求提出了具体的电网信息管理及交互的业务功能模型;对当前的国际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应地区电网的新一代继电保护交互模型,实现了有效的信息交互机制;采用网格计算方法实现了短路计算、整定参数计算等系统快速计算,分析了不同电网的运行方式,提出了各种电网结构下的网格计算方法;提出了不同网络模型一体化应用的组合方法;提出并实现了继电保护在线定值评估预警系统,可在线跟踪电网的运行方式,在线校核保护的上下级配合、灵敏度和躲负荷情况,并通过预想事故扫描,实现了保护定值安全预警功能;确定了适合地区电网实际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原则和配置要求;采用基于保护区间方法求取继电保护最优定值,基于故障信息系统实现了继电保护定值的在线整定;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全图形界面平台上,以集成一体化的方式实现继电保护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自动化;将电力系统的静态安全分析、电压安全分析、暂态安全分析和继电保护定值校核等子问题进行在线综合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网络化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和定值管理系统(石家庄地县调定值管理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已在石家庄电网中得到应用,为运行人员由离线分析向在线分析、由“经验型”调度向“智能型”调度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辅助工具。

杨东坡[3](2012)在《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在汽摩齿轮大批量生产中,一般采用滚—剃—珩工艺或滚—磨工艺制造,由于剃齿加工效率高,成本低,滚—剃—珩工艺在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作为齿轮加工的重要刀具,齿轮滚剃刀由于其结构复杂、专用性强,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为被加工齿轮“量身定做”才能满足加工要求,而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依靠设计者手工作业去完成设计参数的计算和生产用图的绘制,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精度差、且易出错,已不能满足齿轮加工行业的需求,因此,研究和开发一套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针对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生产应用要求,本文主要对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及其适用性校核的方法以及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结合在齿轮企业调研所得数据,对滚刀的外形结构及其齿形参数的选择依据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小压力角滚刀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2)阐述了剃齿刀基本参数的确定方法,在分析几种常见剃齿加工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对剃齿刀容屑槽参数的计算过程及其排列方式进行了论述,并对剃齿啮合角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以及关键参数的优化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3)基于滚齿加工原理,建立了滚刀齿形与齿轮齿形的转换关系,推导了滚刀齿形的共轭曲线方程,给出了齿轮剃(磨)后渐开线起始圆直径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剃齿加工数学模型,给出了径向剃齿刀最小理论宽度的计算方法,并对剃齿干涉的校核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实现了齿轮滚剃刀的匹配设计。(4)针对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生产应用要求,对平台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并利用VB.NET编程技术、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完成了整个平台的开发。试用结果表明,该平台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现已成功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效果良好。

董玺坤[4](2011)在《面向服务的自律恢复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业务逻辑越来越复杂,企业对所需的IT支持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的跨地域性及对系统快速响应的要求使得大部分IT系统都采用分布式结构实现。为了屏蔽IT系统日益复杂的内部实现并将业务与IT分离,使得各领域人员能够专注于各自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了服务的概念。由于面向服务分布式系统的异构性和复杂性,使得人工完成其管理和维护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传统的可靠性理论和技术又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如何避免服务失效或使服务失效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提高服务可信性的关键。但是完全避免服务失效是不可能的,服务从失效中快速恢复却可以尽量降低服务失效造成的影响。人们期望有一种灵活的自动恢复方法来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自律恢复技术因此应运而生。恢复技术存在已久,自律计算也已提出一段时间,但是如何将自律恢复应用于面向服务计算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针对其分布式环境、高可用性要求如何构建框架模型,如何实时监测各种随机性事件以及如何使系统从失效中快速恢复都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基于这些问题并结合具体项目需求,本文以提高服务恢复能力为目标,对面向服务计算中的自律恢复模型、监视模型及恢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首先,结合服务的特点,基于自律恢复技术的特性构建具有分层结构的自律恢复模型框架。以实现具体业务的服务层为目标系统,由中枢层负责监视及分析,之后由恢复层负责实施恢复,形成自律恢复典型的环结构。为每一层进行细化分析设计,确定功能模块与工作流程,并研究可信性定义及量化、部件之间通信等关键问题,为系统实现自律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最后应用PEPA对模型进行形式化描述与分析。其次,信息采集部分是整个自恢复系统工作的基础,所有分析与恢复动作都基于信息采集部分所得的信息。本文在对监视技术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文件的角度提出一种基于文件多属性的综合监视模型及相关算法并实现之。将各种事件归为文件的三种属性:静态属性、动态内部属性和动态外部属性,并基于相应算法对各属性事件实施监视。再次,针对自律恢复需求,提出一种不依赖于具体服务器、跨语言的递归微重启方法。现存的微重启依赖具体环境、要求系统组件化,恢复性能受到限制。事实上每个服务的响应时间都取决于组件内部每个可微重启元素的响应时间,为了提高恢复性能,需要将恢复粒度进一步细化,对出现异常的地方更精确的微重启。将微重启理解为微观上的重新执行,从而提出这种控制可微重启元素以实现提高系统性能的微重启方法,并实现使可执行文件具有微重启功能的自动修改。然后,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恢复方案,对软件热插拔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软件热插拔方法以及适用该方法的软件结构应满足的条件,并给出该方法的算法流程。不同于现有方法,该方法维护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中间接口表,使软件的结构更加清晰和易于管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用于容忍软件被攻击、程序文件被非预期修改等破坏行为并采取对应防护措施,能够增强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只使用一个全局代理,降低了系统开销。最后,以一个web服务—EShop网上商城购物系统为实施案例,介绍本文提出的自律恢复系统模型及技术的具体实施。结合实施案例的MVC架构特点,将自律恢复系统的恢复结构与工作流程映射到实际应用,为所提自律恢复系统在其它服务上的应用提供示范和指导。

张卓[5](2010)在《多级网络安全态势地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安全态势可视化将大量抽象的网络安全数据用图形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减少了数据分析的工作量,方便了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总体安全状况的把握。目前,这个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存在视图混乱、表现形式单一、无法地理定位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多级网络安全态势地图,设计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网络安全态势可视化方法,通过原型系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当前网络安全态势可视化的主流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四种可视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对比,阐明了各种可视化技术的研究特点;分析了GIS的作用及开发工具。2)提出了多级网络安全态势地图,结合GIS特点对态势地图的视图结构、显示输出、视图控制及人机交互等进行设计。态势地图将网络安全态势信息分级展示,增加了网络安全态势信息显示的直观性,解决了网络安全态势可视化的视图混乱等问题。3)深入研究了多级网络安全态势地图体系结构,针对网络安全态势信息的特点,研究了网络安全态势地图的生成算法,从技术上解决了网络安全态势信息在GIS地图上的动态绘制问题;同时,对视图控制、人机交互和双屏显示等技术进行了研究。4)设计实现了多级网络安全态势地图原型系统,该系统验证了态势地图的可行性,生成的地图地理位置明确、视图清晰且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对网络安全态势地图化的一个探索与尝试,为网络安全态势可视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伦灿章[6](2009)在《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不断向深海推进,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对移动式钻井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采用的二维设计方法,设计周期长效率低,难以适应现在的设计需求。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CAD技术改变传统的二维设计方法,开发出相应的移动式钻井平台CAD软件。这对于提高设计水平、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三维CAD技术在移动式钻井平台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SolidWorks图形平台开发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方案,探索目前国内平台设计工作量大、效率低等问题的解决途径。文章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实现方法:利用VB.NET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并在SQL Server上建立系统专用的数据库,从而开发出适合移动式钻井平台设计使用的三维CAD系统。最后通过某坐底式平台的设计实例,证明了本系统的工程实用性。在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项研究工作:(1)建立了系统专用的数据库,使整个设计过程都能在数据库环境中完成,实现对系统各种非图形数据的统一管理,降低了数据的冗余度。(2)结合系统的三维模型库和数据库,在SolidWorks图形平台上开发了三维可视化总布置设计模块和结构的参数化建模模块,提高平台的设计效率,同时也为后续的设计提供精确的三维模型。(3)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稳性计算方法。系统利用SolidWorks建立平台的水下体积模型,并能快速地求出平台的静水力要素、完整稳性、破舱稳性等各项性能。与传统的二维计算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在计算的速度、精度方面有明显的优势;(4)基于斯托克斯五阶波浪理论开发了系统的波浪载荷计算模块,实现平台波浪载荷的快速计算,为后续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毋淮峰[7](2008)在《选煤工艺流程虚拟实现》文中提出为快速解决选煤工艺流程设计中涉及到的计算及绘图问题,结合计算机强大而快速的数据处理和丰富又灵活的图文处理功能,采用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编制成选煤工艺流程虚拟实现软件,并对其整个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添加了各个设备控件各自的属性、事件和方法,突破了传统用设备参数存储的模式,具备了进行设备编号的标注功能,并为后续进行工艺流程计算奠定了基础。对设备联系图自动识别进行了研究,使得该软件具备了设备选型计算功能和工艺流程计算功能,较好地解决了选煤工艺流程设计中的绘图及计算问题,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选煤设备单元是进行选煤流程计算的基础,基于VB中三种类型的模块:窗体模块、标准模块和类模块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块类型完成了选煤设备单元的参数设置模块和计算模块的设计,使得进行后续的选煤工艺流程计算成为可能。设备单元的参数设置模块采用人机交互式的窗体模块,使得设备单元的参数值随着用户的需求进行变化,而不会再是以往那种参数值设置为固定值进行计算的计算模式。选煤工艺流程进行计算时,必须对其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选煤工艺流程,发现选煤工艺流程可以认为是由一种或几种设备联合完成的,物流通过某设备,经过处理,送往另台设备,依次连接,组合成了选煤工艺流程;同时,在选煤工艺流程中,有时会出现循环回路,物流经过下台设备处理后,送往上台设备。在本论文中,引入化工系统模拟的算法—序贯模块法。首先采用通路搜索法找到选煤工艺流程系统中的不可再分块,然后应用环路矩阵法找出不独立边,剔除掉不独立边,选择合适的独立边进行切割,把不可再分块切断,最后得到设备单元的计算顺序,采用序贯模块法对整个选煤工艺流程进行计算。对选煤工艺流程模拟计算的整个算法进行了研究,解决了选煤工艺流程模拟计算时的最难点。对模拟计算过程中,设备单元的参数设置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得到了选后产品平衡表,说明采用该软件基本上可以快速地解决选煤工艺流程设计中涉及到的流程计算问题。

步兵[8](2008)在《数字地图最短路径的算法研究》文中提出Dijkstra算法是荷兰数学家E. W. Dijkstra于1959年提出的标号设定法(label setting algorithms)是理论上最完善、迄今为止应用最广的网络最短路径算法。本文前半部分主要是分析并总结了Dijkstra算法的思路与编程实现过程。找出该算法的缺陷,即搜索效率低,时间复杂度为O(n2)。主要原因是以牺牲适当的时间效率来换取空间节省——算法采用的数据结构及其实现方法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硬件发展水平的限制,将空间存储问题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目前,空间存储问题已不是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算法重新进行考虑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最短路径算法的效率。无论是距离最短、时间最快还是费用最低,它们的核心算法都是最短路径算法。经典的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算法是目前多数系统解决最短路径问题采用的理论基础,只是不同系统对Dijkstra算法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方法。本文后半部分主要是针对目前两大优化途径,即目标排序和限制搜索区展开分析,重点放在构建新型的搜索区域模型实现优化,并总结出建立模型时所必须遵守的两条思路。在分析了椭圆算法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出三种新型算法优化模型,即矩形算法优化模型、扇形算法优化模型和综合算法优化模型。并提出“核心区域”和“盲区”的新概念。经过算法的优化探索与研究后,势必将大大提高工作的时间与空间效率,改进后的算法能基本满足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处理的数据种类多和数量大的要求,并且更加倾向于稳定性好、易实现、效率高,这也是最优路径算法的特点。

夏敏[9](2007)在《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种类型。其评价结果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控制,对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有必要加强农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然而,传统的农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着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评价工作费时费力的问题。而且,土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关土地的信息多与空间位置相关,评价工作也常常涉及到一些半结构化问题。所以,需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完成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就是在GIS和决策支持系统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用于解决与空间有关的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但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方法和技术诸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农地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研究也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探讨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组成结构及其实现方法,基于农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过程,研究农地适宜性评价的各种模型及其适用范围,收集与农地适宜性评价有关的经验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为平台,利用其提供的ArcObjects组件技术,以可视化开发语言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一个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县域农地适宜性评价的实证研究验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全文共七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现;第三部分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研究,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展望。第一部分包括三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并对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为绪论,从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着手,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评价研究的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现代技术在农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农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认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定量化评价方法在农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较大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评价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有其它相关技术综合应用的趋势。对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明确了本研究的基础;第三章为农地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原理与技术探讨,在阐述农地适宜性评价原理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农地适宜性评价所需要的空间决策支持,从而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第二部分包括两章,通过设计与开发实现了一个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第四章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提出系统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人机界面,并分析了各部分的功能。基于Geodatabase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讨论了系统模型的分类,并将组件思想引入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中,通过程序开发组件来表示模型;将评价知识分为规则知识与静态知识,采用产生式规则表示规则知识,由推理机完成知识的调用,而静态知识则由文字处理软件Word进行处理,使用VBA来定制Word的功能;并以ArcObjects为基础,运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B开发应用程序,整合ArcGIS已有菜单功能,形成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最后,通过ADO接口技术实现数据访问和系统集成。第五章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和实现,介绍了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基于ArcGIS 9和ArcObjects组件开发技术,开发农地适宜性评价专业模型和知识,实现了对静态知识的调用;建立人机界面和对话框,并详细分析菜单功能;在确定数据库投影系统和数据获取途径的基础上,利用ArcGIS 9桌面版工具ArcCatalog建立系统的数据库。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将系统应用于河南省封丘县农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了封丘县农地对于水稻、小麦、玉米这三种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运用系统提供的克里格插值法完成了部分农地评价因素的空间分布研究,采用叠置法确定评价单元,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及其权重,建立隶属函数模型计算单因素分值,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单元总分值,等间距法划分适宜性等级,得到封丘县农地适宜性等级图件和统计结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依据。第四部分为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主要内容,以及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表现,并指出后续研究的方向。通过上述研究,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1)利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Geodatabase,借助Arccatalog建立了本地个人地理数据库——农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数据库能够有效管理农地适宜性评价数据;(2)采用AO组件技术开发了农地适宜性评价所需专业模型,存储于模型库中,在知识库与人机界面的协同下,可实现模型的选择、调用和集成使用;(3)区分评价所涉及的不同知识,采用不同方式加以表示并存处于评价规则库和静态知识库中,由推理机完成知识的调用,而静态知识调用则通过VB6.0编程实现;(4)通过人机界面的设计和开发,在图形与属性数据的显示、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等基本功能基础上,通过对话方式提供模型选择、数据录入、知识查询等;(5)通过ADO接口技术实现系统模型和知识对数据库的访问,系统的功能的实现在动态连接库(DLL)中完成。系统成功的应用于封丘县农地适宜性评价中。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充实系统的评价模型,丰富系统的评价知识。

孙军[10](2006)在《基于多平台交叉编程技术的多杆机构CAD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杆机构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机构,经各种连杆和零件巧妙组合而成的多级杆件机构因其便于制造,运动可靠,抗恶劣工作环境能力强,运动形式多样且能实现各种复杂曲线运动,因而在各种机械设备上广泛应用。本课题基于AutoCAD2005,开发高效实用的多级杆件机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并力图探讨快速、高效的开发基于较低端CAD软件的中小型专用设计软件的方法,在多平台交叉编程技术和基于图解法、图解解析法、实验法的机构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实现方法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对提高多级杆件机构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寻求开发类似机构类专用设计软件的方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该系统包括了多级杆件机构的求解机构尺寸、运动学分析、运动仿真、参数化建模以及有限元分析等功能,涉及了机械类设计软件二次开发的大部分重要内容,对传统杆件机构设计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研究,对专用机械软件的开发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论文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主要成果和特色如下:(1)研究了多级杆件机构设计中传统机械设计方法(如图解法、实验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提出了基于传统图解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的实现方法,并对实验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开发了基于图解法、实验法的多级杆件设计及运动分析程序。(2)研究了高性价比中小型专用CAD设计软件的开发方法。提出了以基于Visual Basic.NET 2003的ActiveX Automation技术和基于VC++.net 2002的ObjectARX2005技术之间的多平台交叉编程技术为实现方法的解决方案。(3)研究了动态仿真技术及其在AutoCAD2005中的实现方法,并开发了基于此技术的动态仿真模块,实现了多级杆件机构的二维、三维动态仿真。(4)研究了参数化设计技术及其在AutoCAD2005中的实现方法,并开发了

二、VB6多态应用程序及其实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B6多态应用程序及其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系统研究及其在风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AE技术研究现状
        1.2.2. CAE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现状
        1.2.3. 仿真数据管理平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产品设计与CAE仿真分析
        2.1.1. 产品设计
        2.1.2. CAE仿真分析
        2.1.3. 基于仿真分析的产品设计总结
    2.2. 仿真过程优化方案分析
        2.2.1. 产品域与仿真域
        2.2.2. 不同域参数关联性分析
        2.2.3. 过程优化方案
    2.3. 参数映射处理方法与仿真应用接口研究
        2.3.1. 参数映射处理方法与使用
        2.3.2. 支持仿真的系统接口设计
    2.4. 基于仿真的设计系统实现方案
        2.4.1. 产品设计和仿真分析异同点分析
        2.4.2. 系统实现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系统总体设计
    3.1. 产品CAE设计系统需求分析
        3.1.1. 总体需求分析
        3.1.2. 系统用例识别
    3.2. 产品CAE设计系统架构设计
        3.2.1. 仿真设计系统层次体系分析
        3.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3. 产品CAE设计系统功能模块
        3.3.1. 产品元数据管理模块
        3.3.2. 跨域参数映射管理模块
        3.3.3. 仿真设计项目管理模块
        3.3.4. 仿真结果管理模块
    3.4. 产品CAE设计系统数据模型
        3.4.1. 产品仿真设计数据流图
        3.4.2. 领域概念建模分析
        3.4.3. 系统物理建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系统关键功能
    4.1. 产品仿真设计项目管理模块
        4.1.1. 仿真设计项目通用管理流程
        4.1.2. 模块功能的具体实现
        4.1.3. 支持仿真项目的文档系统
    4.2. 跨域参数映射管理模块
        4.2.1. 产品到模型的参数映射
        4.2.2. 模型到接口的参数映射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系统运行实例
    5.1. 产品仿真设计系统简介
    5.2. 系统运行实例
        5.2.1. 轴流风机元数据设计
        5.2.2. 轴流风机参数映射设计
        5.2.3. 轴流风机仿真项目设计与执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2)地区电网继电保护在线整定与评估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现状
        1.2.2 继电保护在线定值计算的研究进展
        1.2.3 继电保护评估与预警的研究进展
        1.2.4 定值管理系统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建立继电保护信息交互模型
    2.1 继电保护在线评估及在线整定系统的信息交互
        2.1.1 继电保护在线评估及在线整定系统的结构
        2.1.2 继电保护在线整定系统中信息交互的内容
    2.2 基于国际标准的继电保护信息交互建模
        2.2.1 电网信息交互国际标准简介
        2.2.2 继电保护信息交互模型设计原则
        2.2.3 电网一次设备信息交互模型
        2.2.4 二次系统信息交互模型
    2.3 继电保护信息交互过程与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区电网的快速短路计算方法
    3.1 地区电网短路计算特点分析
    3.2 短路计算网格算法
        3.2.1 网格体系结构介绍
        3.2.2 网格技术在电力系统短路计算中的应用
    3.3 电网快速短路计算方法
        3.3.1 基于图论分解的电网分区方法
        3.3.2 基于网格技术的环形电网分区并行计算方法
        3.3.3 基于网格技术的多核并行短路计算方法
        3.3.4 基于网格技术的辐射网供电分析并行计算方法
        3.3.5 检修操作的局部修正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继电保护定值的在线评估与预警
    4.1 继电保护装置动作模型
    4.2 继电保护在线评估与预警方法
        4.2.1 评估与预警规则
        4.2.2 继电保护定值在线评估与预警整体方案
        4.2.3 基于评价矩阵理论的定值评估预警结果判据
        4.2.4 评价矩阵结果实际算例
    4.3 继电保护定值评估与预警优化计算方法
        4.3.1 优化算法
        4.3.2 实际算例
    4.4 保护定值的在线评估与预警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体化下的地区电网继电保护在线整定
    5.1 离线整定、在线评估预警与在线整定的关系
    5.2 继电保护一体化整定计算定义和特点
    5.3 一体化整定中运行方式的组合方法
    5.4 基于保护范围配合的最优定值
    5.5 继电保护在线整定的整定原则与配置要求
        5.5.1 继电保护在线整定的原则
        5.5.2 继电保护在线整定的配置要求
    5.6 基于XML文件的定值整定系统流程
        5.6.1 XML文件的设计
        5.6.2 整定系统的工作流程
    5.7 继电保护在线整定的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县调定值管理一体化系统
    6.1 地县调定值管理一体化系统的意义
    6.2 地县调定值管理一体化系统的硬件组成
    6.3 地县调定值边界等值智能交互
    6.4 基于可视化供电分析的辐射网整定计算
    6.5 全网定值智能化自动校核
    6.6 系统安全策略
    6.7 系统的功能实现
        6.7.1 图形建模功能
        6.7.2 定值单状态管理功能
        6.7.3 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功能及实现流程
    6.8 现场应用情况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齿轮滚刀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加工仿真的研究现状
        1.2.3 剃齿刀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方法的研究
    2.1 齿轮齿形分析
    2.2 齿轮滚刀的结构设计
        2.2.1 齿轮滚刀的选型
        2.2.2 齿轮滚刀的结构选择
        2.2.3 滚刀设计的原始参数
        2.2.4 滚刀外形结构设计
        2.2.5 滚刀齿形设计
        2.2.6 小压力角滚刀结构设计
    2.3 剃齿刀的结构设计
        2.3.1 剃齿刀的结构选择
        2.3.2 剃齿加工方法
        2.3.3 剃齿刀设计的原始参数
        2.3.4 剃齿刀基本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2.3.5 容屑槽的参数计算及其排列
        2.3.6 剃齿啮合角的计算
        2.3.7 其它相关参数的计算及校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齿轮滚剃刀适用性校核方法的研究
    3.1 齿轮滚刀的适用性校核
        3.1.1 滚刀齿形参数方程
        3.1.2 齿轮齿廓通用方程的建立
        3.1.3 滚刀齿形共轭曲线方程的建立
        3.1.4 渐开线起始圆直径的计算
    3.2 剃齿刀的适用性校核
        3.2.1 径向剃齿刀的宽度校核
        3.2.2 剃齿干涉校核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平台的开发
    4.1 平台的开发工具及开发方法
        4.1.1 平台的开发工具
        4.1.2 平台的开发方法
    4.2 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
    4.3 平台的功能模块分析
        4.3.1 平台注册
        4.3.2 用户登录
        4.3.3 滚刀设计模块
        4.3.4 加工仿真模块
        4.3.5 剃齿刀设计模块
        4.3.6 剃齿刀验算模块
        4.3.7 数据管理模块
        4.3.8 权限管理模块
        4.3.9 实用工具的开发与帮助文档的编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平台的应用
    5.1 平台应用实例
    5.2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4)面向服务的自律恢复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自律计算
        1.2.2 恢复技术
        1.2.3 可信性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MAPE-K的自律恢复系统体系结构
    2.1 设计原则和目标
    2.2 自律恢复系统结构
        2.2.1 服务层
        2.2.2 中枢层
        2.2.3 恢复层
        2.2.4 工作流程
    2.3 模型中的关键问题
        2.3.1 可信性定义及量化
        2.3.2 部件之间通信
    2.4 模型的形式化描述与分析
        2.4.1 基于PEPA的自律恢复模型形式化描述
        2.4.2 框架模型分析
    2.5 ARSM原理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文件多属性的监视模型与算法
    3.1 基于文件多属性建模的综合监视模型
        3.1.1 服务实现建模
        3.1.2 监视模型
    3.2 面向自愈的监视算法
        3.2.1 静态属性监视算法
        3.2.2 动态内部属性监视算法
        3.2.3 动态外部属性监视算法
    3.3 综合监视模型实施案例研究
        3.3.1 目标系统
        3.3.2 事件注入
        3.3.3 实施方案
        3.3.4 实验结果及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混合递归微重启方法
    4.1 粗粒度重启
        4.1.1 算法描述
        4.1.2 算法分析
    4.2 细粒度重启
        4.2.1 算法描述
        4.2.2 算法分析
    4.3 混合重启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及步骤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ⅡT技术的软件热插拔方法
    5.1 引言
    5.2 一种新的软件热插拔方法
        5.2.1 恢复结构
        5.2.2 算法描述
        5.2.3 算法分析
    5.3 实验与分析
        5.3.1 实验环境
        5.3.2 实验结构设计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案例分析
    6.1 EShop简介
    6.2 案例实施
        6.2.1 分层恢复结构
        6.2.2 工作原理
        6.2.3 工作流程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多级网络安全态势地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可视化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2.1 可视化技术研究
        2.1.1 科学计算可视化
        2.1.2 数据可视化
        2.1.3 信息可视化
        2.1.4 知识可视化
        2.1.5 可视化技术对比
    2.2 地理信息系统(GIS)
        2.2.1 GIS 的作用
        2.2.2 GIS 的应用开发
        2.2.3 GIS 工具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GIS 的多级网络安全态势地图设计
    3.1 设计思路
    3.2 视图与显示输出设计
        3.2.1 网络安全态势图设计
        3.2.2 网络安全专题图设计
        3.2.3 统计图与报表设计
    3.3 视图控制与人机交互设计
        3.3.1 视图控制设计
        3.3.2 人机交互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网络安全态势地图生成与控制技术研究
    4.1 总体技术框架
    4.2 网络安全态势图生成算法
        4.2.1 图层创建与调整
        4.2.2 图元映射算法
    4.3 网络安全专题图生成算法
    4.4 视图控制与人机交互技术
        4.4.1 视图控制技术
        4.4.2 人机交互技术
    4.5 双屏显示技术
    4.6 小结
第五章 NSS-Map 原型系统的设计实现
    5.1 NSS-Map 原型系统设计
        5.1.1 系统总体设计
        5.1.2 系统布置方案
    5.2 NSS-Map 原型系统实现
        5.2.1 系统的开发环境与步骤
        5.2.2 地图的制作
        5.2.3 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5.3 NSS-Map 原型系统测试
        5.3.1 系统界面
        5.3.2 态势地图展示效果
        5.3.3 分析视图展示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AD 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CAD 系统开发概述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设计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
    3.1 SolidWorks 二次开发技术
    3.2 参数化设计技术
    3.3 数据管理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
    4.1 总布置设计
    4.2 结构参数化建模
    4.3 稳性计算
    4.4 波浪载荷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行实例
    5.1 系统的功能界面
    5.2 建模功能
    5.3 计算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程序代码
附录2 斯托克斯五阶波基本公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7)选煤工艺流程虚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选煤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方向
        1.1.2 煤炭洗选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计算机技术与开发软件简介
    2.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简介
        2.1.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2.1.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
        2.1.3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组成
        2.1.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特点
        2.1.5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功能
        2.1.6 采用CAD技术的优点和风险
    2.2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选煤厂设计中的应用
        2.2.1 CAD在选煤厂设计中的应用概述
        2.2.2 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2.2.3.流程优化中的应用情况
        2.2.4 绘图中的应用情况
    2.3 软件选型
        2.3.1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2.3.2 Visual Basic 6.0简介
        2.3.3 VB6.0的功能特点
3 软件结构
    3.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3.2 人机交互设计与实现
        3.2.1 图形用户界面(GUI)
        3.2.2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3.3 系统操作流程与主要窗口设计
        3.3.1 系统操作流程
        3.3.2 软件的登录框与主窗体
        3.3.3 文件处理窗体
        3.3.4 原煤资料整理及计算窗体
        3.3.5 曲线拟合模块
        3.3.6 流程模拟窗体
    3.4 小结
4 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与数据库的设计
    4.1 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4.1.1 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4.1.2 软件体系结构发展过程
        4.1.3 多层应用程序体系结构
    4.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访问控制
        4.2.2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4.2.3 数据录入
5 计算模拟
    5.1 软件操作
    5.2 计算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数字地图最短路径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概况及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最短路径原理及算法
    2.1 最短路径的数学模型
        2.1.1 图的定义
        2.1.2 图的矩阵表示
    2.2 最短路径算法
        2.2.1 Dijkstra 算法
        2.2.2 Floyd 算法
        2.2.3 Ant 算法
    2.3 最短路径的优化途径
        2.3.1 存储结构
        2.3.2 目标数量
    2.4 建立新模型的思路
3 Dijkstra 算法的优化模型
    3.1 椭圆优化数学模型
        3.1.1 椭圆数学基础模型
        3.1.2 椭圆优化模型思路
        3.1.3 椭圆优化模型的数据结构
    3.2 矩形优化数学模型
        3.2.1 矩形数学基础模型
        3.2.2 矩形优化模型思路
        3.2.3 矩形优化模型的数据结构
    3.3 扇形优化数学模型
        3.3.1 扇形数学基础模型
        3.3.2 扇形优化模型思路
        3.3.3 扇形优化模型的数据结构
    3.4 综合优化数学模型
        3.4.1 综合优化模型思路
        3.4.2 综合优化模型数据结构
4 Dijkstra 算法的程序实现
    4.1 Visual Basic 开发环境简介
        4.1.1 系统的软硬件基本要求
        4.1.2 VB 用户界面的特点
        4.1.3 面向对象编程
    4.2 数据文件读取
        4.2.1 创建“打开文件”对话框
        4.2.2 确立数据结构
        4.2.3 顺序文件读取
        4.2.4 主窗体frmmain
    4.3 Dijkstra 算法代码
        4.3.1 基本思路
        4.3.2 流程图
        4.3.3 程序代码
5 最短路径分析的应用
    5.1 车辆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5.2 物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
6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FSESDSS设计与实现
        1.4.2 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数据库建立
        1.4.3 农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与开发
        1.4.5 农地适宜性评价知识分类与开发
        1.4.6 系统应用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评价内容
    2.2 评价方法
        2.2.1 评价因素选取与权重确定方法
        2.2.2 适宜性等级确定方法
        2.2.3 综合评价方法
    2.3 技术应用
        2.3.1 GIS得到广泛应用
        2.3.2 其他技术的应用
    2.4 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3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技术基础
    3.1 农地适宜性评价原理
        3.1.1 农地的特点
        3.1.2 农地适宜性评价
        3.1.3 农地适宜性评价分类
        3.1.4 农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3.1.5 农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3.1.6 农地适宜性评价步骤
    3.2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技术
        3.2.1 SDSS基本概念
        3.2.2 SDSS的分类、功能与特点
        3.2.3 SDSS的结构
        3.2.4 SDSS的实现
    3.3 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
        3.3.1 农地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与算法支持
        3.3.2 农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支持
        3.3.3 知识推理的决策支持
第4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设计
        4.3.1 数据库选择
        4.3.2 数据库设计流程
        4.3.3 系统需求分析
        4.3.4 建立用户数据视图
        4.3.5 描述实体及其关系
        4.3.6 选择地理表示
        4.3.7 匹配Geodatabase组件
        4.3.8 组织Geodatabase结构
        4.3.9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4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设计
        4.4.1 模型的概念、类型和表示
        4.4.2 农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模型
        4.4.3 模型库的组织与存储
        4.4.4 模型库管理系统
    4.5 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设计
        4.5.1 系统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结构
        4.5.2 知识的获取
        4.5.3 知识的处理
        4.5.4 知识库管理系统
    4.6 人机界面设计
    4.7 系统集成
        4.7.1 数据访问接口
        4.7.2 系统功能集成
第5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系统开发与实现
    5.1 系统环境分析
        5.1.1 系统硬件环境分析
        5.1.2 系统软件环境分析
        5.1.3 ArcGIS产品结构
    5.2 系统开发技术
        5.2.1 ArcObjects组件技术
        5.2.2 VB+AO开发应用程序
    5.3 模型的开发与调用
    5.4 规则知识的开发与调用
    5.5 静态知识的调用
    5.6 人机界面的建立
        5.6.1 系统界面
        5.6.2 系统菜单
        5.6.3 系统对话框
    5.7 数据库实现
        5.7.1 投影系统的选择
        5.7.2 数据获取的途径
        5.7.3 空间数据库建立
第6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应用
    6.1 研究区概况
        6.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6.1.2 自然条件
        6.1.3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6.1.4 农业经济现状
    6.2 农地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
    6.3 资料收集与整理
        6.3.1 图件资料收集与整理
        6.3.2 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
    6.4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研究
        6.4.1 土壤采样
        6.4.2 室内分析
        6.4.3 克里格插值
    6.5 确定评价单元
    6.6 确定评价因素及其权重
    6.7 单因素分值确定
    6.8 计算单元总分值及划分农地适宜性等级
    6.9 评价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基于多平台交叉编程技术的多杆机构CAD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1 绪论
    1.1 多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1.2 机构设计软件开发现状
        1.2.1 CAD 及CAE 技术现状
        1.2.2 连杆机构CAD\CAE 软件历史及开发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1.3.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系统开发技术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1 采用的设计方法
        2.1.2 系统的主要设计流程及模块
    2.2 多平台交叉编程的 CAD 技术
        2.2.1 多平台交叉编程技术的意义
        2.2.2 多平台交叉编程技术程序的基本流程
        2.2.3 多平台交叉编程技术的关键- 数据传递问题
        2.2.4 多平台交叉编程的开发平台
    2.3 本章小结
3 机构设计模块开发
    3.1 运行界面技术
        3.1.1 运行窗体选择
        3.1.2 窗体技术
    3.2 机构求解模块开发
        3.2.1 图解法求解程序开发
        3.2.2 实验法求解程序开发
    3.3 机构运动分析模块开发
        3.3.1 运动分析模块的程序设计
        3.3.2 运动分析模块功能的实现步骤
    3.4 本章小结
4 机构运动仿真模块开发
    4.1 运动仿真技术
    4.2 选用 AutoCAD2005 进行运动仿真的优势
    4.3 二维运动仿真程序的开发
        4.3.1 程序设计
        4.3.2 逐级生成驱动数据的方法
        4.3.3 二维运动仿真图象生成
        4.3.4 基于VB.NET 的播放技术
    4.4 三维实体立体渲染运动仿真程序的开发
        4.4.1 三维实体立体渲染运动仿真原理
        4.4.2 数据驱动技术
        4.4.3 三维图象渲染技术
    4.5 本章小结
5 参数化三维造型模块开发
    5.1 参数化三维造型模块的程序设计
    5.2 AutoCAD 参数化三维造型方法
        5.2.1 基本体素造型方法
        5.2.2 基于生成历程的造型方法
    5.3 ANSYS 参数化三维造型程序开发
    5.4 数据库技术
        5.4.1 系统数据库
        5.4.2 ADO.NET 数据库技术
        5.4.3 数据库访问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强度分析模块开发
    6.1 运行界面动态显示技术
    6.2 强度分析模块的程序设计
    6.3 有限元分析程序
        6.3.1 有限元技术
        6.3.2 有限元程序二次开发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声明
致谢

四、VB6多态应用程序及其实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仿真的产品设计系统研究及其在风机的应用[D]. 尤景瑜. 浙江大学, 2016(07)
  • [2]地区电网继电保护在线整定与评估预警方法研究[D]. 刘国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1)
  • [3]齿轮滚剃刀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 杨东坡.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4]面向服务的自律恢复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研究[D]. 董玺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5]多级网络安全态势地图研究[D]. 张卓.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 [6]移动式钻井平台三维设计系统的开发研究[D]. 伦灿章.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7]选煤工艺流程虚拟实现[D]. 毋淮峰. 安徽理工大学, 2008(03)
  • [8]数字地图最短路径的算法研究[D]. 步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9]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夏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10]基于多平台交叉编程技术的多杆机构CAD系统开发[D]. 孙军. 四川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VB6多态应用程序及其实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