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栀子白纹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红栀子白纹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一、红栀子白纹羽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逸[1](2019)在《栀子煤污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栀子是茜草科(Ruacbieae)药用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木丹、黄栀子、山栀子等,在我国多地均有分布。栀子在历代本草和药典记载中均有记载,使用历史悠久。栀子具有清热、消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抗炎消肿、清热利胆及外治扭挫伤痛。由于其丰富的药理活性和有效的应用价值,目前在市场中广受欢迎,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市场、临床及科研人员对栀子需求的不断增加,野生栀子果实资源已严重匮乏。我国已在多个省市建立了大面积的中药材栀子种植基地,而大规模的栀子人工集中种植却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煤污病作为栀子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易在叶片和嫩枝上产生病斑,起因不明,发病范围广,降雨高温会加重病情,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显微鉴定,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经致病性测定和柯赫氏验证,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对栀子煤污病病原菌进行系统的症状与病原菌鉴定,了解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抑菌药剂的室内筛选,为栀子煤污病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方法。结果如下:菌株在PDA培养基上24-36 h后开始长出稀疏的白色菌丝,菌落呈现近圆形或椭圆形,3 d后由中央开始向四周逐步转化为墨绿色。培养21 d左右时菌落边缘生出气生菌丝,菌落中央开始产生油状半透明液体,并在菌落表面产生12个不规则的界限明显的环痕。显微鉴别下菌丝壁薄透明、弯曲度小、分支少、细长丛生,有明显分隔;分生孢子长圆形,少数葫芦形,较透明,子囊长形,少数披针形,略弯,内含数个孢子。以供试菌株DNA为模板,菌株扩增得到539 bp的特异性片断,与NCBI上已知的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同源性最高的菌株是Glomerella septospora(隔孢丛壳菌),相似性为99%,最终确定该病原菌为子囊菌门小丛壳科小丛壳属隔孢丛壳菌(Glomerella septospora)。寄主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接种3 d后,仅有少部分植物出现了感染情况,分别是紫花含笑、杜茎山、桔梗、白薇。其中发病最严重的杜茎山,发病率高达80%,后依次是紫花含笑、桔梗、白薇,发病率分别为70%,60%,60%。其余植物均无发病情况,考虑煤污病可能具有一定的专属性。生物学特性实验研究表明栀子煤污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25℃,pH为7,最佳的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钾,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子实体萌发最适条件为30℃,pH为7,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膏,光照对子实体萌发无影响;子实体和菌丝的致死温度均为65℃。子实体萌发情况与pH的关系基本与菌丝生长情况相似。抑菌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栀子煤污病的杀菌效果最好的是戊唑醇,线性回归方程为Y=0.4953X+6.1091(r=0.991,EC50=0.11)。其次为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回归方程分别为Y=0.3336X+4.9171(r=0.991,EC50=1.28)、Y=0.3827X+4.2926(r=0.970,EC50=6.63)、和Y=0.5762X+3.6644(r=0.827,EC50=10.16)混合药剂效果测定实验表明,70%甲基硫菌灵-43%戊唑醇、70%甲基硫菌灵-80%代森锰锌、80%代森锰锌-43%戊唑醇、80%代森锰锌-60%苯醚甲环唑、43%戊唑醇-60%苯醚甲环唑混合药剂以不同的体积混合均能呈现较好的增效作用。其中70%甲基硫菌灵-43%戊唑醇、43%戊唑醇-60%苯醚甲环唑混合药剂抑菌效果显着,各组毒性比率均大于1.1。中药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供试中药对栀子煤污病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黄柏、威灵仙、黄连、苍术、苦参、知母、蒲公英醇提液对隔孢丛壳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抑菌率均超过了阳性对照组的化学药剂百菌清。其中40 mg/ml的中药黄柏提取液抑制菌丝生长效果最好,7 d后的隔孢丛壳菌菌落直径仅有16.45±5.59 mm,抑菌率高达83.47%,比阳性对照组使用的化学药剂百菌清还高30.84%。土茯苓、车前子对菌丝的生长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抑制率为负值,不建议作为生物防治的开发。

王艳[2](2017)在《铁皮石斛与炭疽菌互作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 icinal Kimura et Migo)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铁皮石斛以新鲜或干燥的茎入药,为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材,野生资源分布在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广西、云南等地区的阴湿、温暖的环境中。野生铁皮石斛越来越少,随需求量的不断增大,铁皮石斛人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高度集约化的种植,加之通风不畅,生长环境普遍高温、高湿,成为多种有害病菌的温床。近年来,人工种植铁皮石斛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且不易治理,损失较大。目前除了大量喷洒化学药物,尚无高效的防治办法,病害防治成为铁皮石斛种植产业中关键的一环,若要高效快速防治病害的发生必须先了解其病原物,才能提出相应的高效易行的防治措施。因此,本研究综合形态特征、培养性状、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铁皮石斛病原物种,并系统研究其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同时深入研究铁皮石斛感染炭疽病后的代谢组学与蛋白组学,探讨与病害相关的代谢物、蛋白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铁皮石斛抗病品种创制或选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铁皮石斛病原菌分离鉴定体系,并系统研究铁皮石斛炭疽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感染炭疽病后的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探讨有关病程的代谢物、蛋白质及其分子机制。具体工作包括:1.铁皮石斛病原菌分离鉴定体系的建立:从铁皮石斛炭疽病叶中分离纯化的菌株,经致病性测定表明为铁皮石斛病原菌,采用观察病害症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确定病原菌物种;2.根据铁皮石斛病样分离纯化鉴定的结果,选炭疽菌的代表性菌株,研究不同因素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采集经胶孢炭疽菌处理的感病铁皮石斛叶片,经样本前处理、GC/MS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找出差异代谢物,初步探讨参与病害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4.采集经胶孢炭疽菌处理后铁皮石斛感病叶片,经样品制备、蛋白定量、SDS-PAGE电泳样品的检测、蛋白还原烷基化及酶解、反相色谱分离、蛋白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找出差异蛋白质,初步探讨参与病害过程的蛋白质及其作用机理。结果:1.铁皮石斛病原菌分离鉴定体系的建立:综合铁皮石斛病原真菌的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及全基因组进化树将各代表菌株分别鉴定为白纹羽病菌或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R.necatrix、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Diaporthe ampelina、Podospora anserina、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phaseolina)、D.ampelina。DFW07-B菌株未能确定物种,但是否为新物种尚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其中,白纹羽病菌或褐座坚壳菌(R.necatrix)、D.ampelina、P.anserina、围小丛壳菌(G.cingulata)、菜豆壳球孢(M.phaseolina)为铁皮石斛病原真菌的新纪录种。2.铁皮石斛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铁皮石斛胶孢炭疽菌在PDA、PSA培养基上较适宜菌丝生长并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菌丝在10~35℃下均可生长,20~30℃下菌丝浓密且生长速度快,20℃时最利于产生分生孢子;pH 5~12条件下菌丝均可以生长,最适宜产生分生孢子的pH为7;菌丝在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快,黑暗下益于产生孢子;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宜于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最益于产生分生孢子;蛋白胨是最利于菌丝浓密生长及产生分生孢子的氮源;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均为55℃。铁皮石斛围小丛壳菌在PDA上较适宜生长;28℃时菌丝最浓密、生长最快,子囊壳产量也最高;光照可促进子囊壳的产生;pH 8时菌丝生长最快,pH 9时子囊壳产量最高;山梨醇对菌丝的生长最有利,在麦芽糖碳源上菌丝浓密,子囊壳的产量达到最高;菌丝对蛋白胨氮源的利用率最高。菌丝体的水浴致死条件是50℃。3.铁皮石斛与胶孢炭疽病互作代谢组学分析:成功建立了各分析组的多维统计分析模型,并结合单维统计分析,从鉴定出的305个代谢物共筛选出84个差异代谢产物。感病材料含有除亚氨基二乙酸(iminodiacetic acid)外的83种差异代谢物,且其中的36种为感病组特有的代谢物,其余的47种代谢物中绝大多数在感病材料中的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而下调的仅有4种。可能与病程相关的代谢物有海因、亚精胺、熊果苷、海藻糖-6-磷酸、马尿酸、儿茶酚、草酸等,其中酒石酸、丙二酸、儿茶酚有加重铁皮石斛病情的趋势,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4.铁皮石斛与胶孢炭疽病互作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成功建立了 iTRAQ技术分析铁皮石斛感病组-正常组蛋白组学体系,共鉴定3956个蛋白,可信蛋白数为2246个,筛选出133个感病组-正常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表达上调蛋白67个,而表达下调蛋白有66个。GO功能分类及其富集表明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转运活性、催化活性和酶调控活性,KEGG通路显着性富集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碳代谢、内质网蛋白质加工、乙醛酸盐代谢、光合作用、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等。并找出与病程相关的热休克蛋白70、蔗糖合酶、抗真菌蛋白、叶绿素a/b结合蛋白等,为蛋白水平研究铁皮石斛病害及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依据。结论:以感病的铁皮石斛叶片为试验材料,基于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铁皮石斛病原菌分离鉴定体系,鉴定出6种病原真菌,其中5种为铁皮石斛病原菌新纪录种。本研究首次对铁皮石斛病原真菌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为铁皮石斛病害防治的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基因组数据。对铁皮石斛炭疽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铁皮石斛炭疽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分别基于GC/MS、iTRAQ技术对不同处理组(感病组与正常组)的铁皮石斛叶片样本进行了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分析,并找出与病害相关的代谢物与蛋白质,为分子水平研究铁皮石斛病害及培育抗病品种奠定基础。

王龙,担玥玥[3](2015)在《园林植物根部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文中提出介绍了园林植物根腐病、根朽病、白绢病、白纹羽病、紫纹羽病、根结线虫病、苗木立枯病等7种主要的根部病害,简述各病害的为害范围、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郭春兰[4](2014)在《栀子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栀子是我国常用中药之一,仅靠野生采集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实行人工规范化种植后则加重了栀子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故其病虫害防治已经成为栀子中药材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栀子苗期病害、地上部病害、地下部病害及主要虫害四个方面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为栀子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向征[5](2013)在《新疆南疆两种枣树病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新疆南疆的枣树种植面积不断地扩大,枣树病害的发生也越发凸显。通过对新疆南疆主要红枣产区的枣果黑斑病和枣树根腐病进行调查,并对采集的病样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针对枣果黑斑病在室内进行了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枣果黑斑病的病样分离纯化获得了24个真菌菌株,其中链格孢菌15株,所占比例为分离菌株总数的62.5%;其次是青霉3株,占12.5%;镰刀菌2株,占8.3%;根霉2株,占8.3%;其它2株,8.3%。经致病性测定,只有15株链格孢菌株接种后的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一致,并从接种的发病株上又分离到此菌。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菌体形态的观察和测定,同时利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并克隆测序,获得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将其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此外,针对枣黑斑病的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选取市面上常见的以保护作用为主的杀菌剂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肟菌·戊唑醇,嘧菌·苯醚甲环唑和苯甲·丙环唑对黑斑病病原菌也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在大田防治中可优先考虑这些药剂。初步明确引起枣树根腐病的病原物主要有3类致病菌,包括镰刀菌、腐霉菌和丝核菌。苗期分离获得33个菌株,腐霉菌12个,占苗期分离总数的36.4%;其次为丝核11个,占33.3%;镰刀菌6个,占18.2%;其它4个,占12.1%。在生长期分离的腐霉菌26个,占23.3%;丝核菌24个,占21.6%;镰刀菌46个,占41.1%;其它,16个,占14.3%。经鉴定,引起枣树根腐的镰刀菌有4种,即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多枝镰孢(Fusariumreticμlat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腐霉菌1种,即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丝核菌1种,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由分离结果看出,苗期以瓜果腐霉为主,其次是立枯丝核菌,而在生长期则以镰刀菌为主。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瓜果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可以造成烂种、烂芽,导致枣苗出苗率低,幼苗出土后猝倒或立枯死亡;镰刀菌中的尖孢镰刀菌主要危害枣树维管束引起枣树枯萎病症状,而其他3种镰刀菌是典型的根腐病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枣树枯萎病与棉花枯萎病的在病原上的联系,通过形态学特征及TEF序列分析对模式菌株——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与分离获得的尖孢镰刀菌菌株进行对比研究。同时,通过接种酸枣和棉花两种作物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棉花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也能侵染枣树实生苗,而引起枣树实生苗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对棉花致病力弱,说明引起枣树实生苗的尖孢镰刀菌与引起棉花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不是同一专化型。

涂勇[6](2012)在《果树主要根部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果树根部病害中根癌病、根朽病、紫纹羽病、白纹羽病、白绢病和线虫病等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

刘禹[7](2012)在《果树病害数据库的构建》文中指出我国在植保领域蕴藏着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但是由于信息加工层次和水平比较低,信息的附加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造成植保科技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一个实现常见果树病害的查询、统计、诊断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初步实现了当前主要果树病害信息的快速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统计、输出等基本功能。系统充分借鉴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网络信息的通用性、直接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打破传统检索的限制,采用多功能、全方位的检索方式对特定信息进行查询,构建一个既科学规范,又适合大众的植物信息系统。经试用,在系统功能、用户界面、安全性能、可靠性能等方面,系统均表现出良好性能。系统涵盖了1819条果树病害记录,以及果树病害的英汉拉名称和分类特点。果树病害包括38种果树的真菌类病害1137种,细菌类病害79种,病毒类病害369种,线虫等其他260种病害信息。以及整理了当前农业生产当中常见的500种病害和常用的60余种杀菌剂的主要成分。采用多种的鉴别、识别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全面比较和运行快的优点,实现灵活可靠的鉴别,可直接得到快速、直观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极大的方便。

汪燮,赵毓潮[8](2011)在《红栀子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红栀是长阳的一种特色植物,其栽培历史久远。早在清朝末年,每逢栀果收获季节,长阳县就是客商云集,马帮、船队源源不断地把产品运往东南沿海,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享有"金栀之乡"之美誉。栀子果实中提取的天然色素栀子黄为绿色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行业。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是栀子质量的一个重要

邓青云,钟亚琴,姜益泉,李国元[9](2007)在《红栀子果实贮藏期腐烂原因及药剂抑菌效果》文中指出引起贮藏期红栀子果实发生褐变腐烂的病原菌为黑曲霉和黄曲霉。药剂筛选试验结果以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82.3%,其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LC50=1 142。

邓青云,李国元,张全斌[10](2006)在《红栀子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文中提出通过对红栀子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生物学特性研究证明:该菌菌丝在PSA培养基上一般呈等径辐射生长,毛毡状,菌落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整齐平坦,有明显的分层轮纹。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以72%杜邦克露WP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79.5%;其稀释小于1 000倍的室内杀菌效果最好。

二、红栀子白纹羽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栀子白纹羽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栀子煤污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 栀子病害研究进展
        1.1 褐斑病
        1.2 炭疽病
        1.3 煤污病
        1.4 叶枯病
        1.5 叶斑病
        1.6 芽枯病
        1.7 黄化病
        1.8 白纹羽病
    2 煤污病种类研究
    3 中药材提取物在植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4 隔孢丛壳菌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栀子煤污病病原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1.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调查结果
        2.2 病原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检测
        2.3 致病菌寄主范围测定
    3 结论
第三章 栀子煤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1.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pH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及子实体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值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萌发的影响
        2.3 不同碳源、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萌发的影响
        2.4 不同光照时间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萌发的影响
        2.5 菌丝体与子实体的致死温度
    3 讨论
第四章 栀子煤污病抑菌药剂筛选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仪器
        1.3 试剂
        1.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抑菌药剂筛选
        2.2 混配药剂的效果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中药提取物对栀子煤污病防治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品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2)铁皮石斛与炭疽菌互作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铁皮石斛简介
        1.1.1 来源及功效主治
        1.1.2 种属及拉丁学名的变迁
        1.1.3 资源概括
    1.2 铁皮石斛病害研究进展
        1.2.1 铁皮石斛炭疽病简述
        1.2.2 铁皮石斛其他病害简述
        1.2.3 防治措施
    1.3 代谢组学在植物胁迫、感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代谢组学简介
        1.3.2 代谢组学在植物抗逆、感病方面的应用
    1.4 蛋白组学在植物胁迫、感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蛋白组学简介
        1.4.2 蛋白组学在植物抗逆、感病方面的应用
    1.5 结语
第二章 铁皮石斛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铁皮石斛病原菌分离鉴定体系的建立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分析
        2.1.4 小结与讨论
    2.2 铁皮石斛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分析
        2.2.4 小结与讨论
    2.3 铁皮石斛围小丛壳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分析
        2.3.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铁皮石斛与胶孢炭疽菌互作的代谢组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感病材料的处理
        3.2.2 样本前处理
        3.2.3 GC/MS分析
        3.2.4 质控样本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质控结果分析
        3.3.2 PCA、PLS-DA和OPLS-DA分析
        3.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结果分析
        3.3.4 代谢通路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铁皮石斛与胶孢炭疽菌互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感病材料的处理
        4.2.2 样品制备
        4.2.3 蛋白定量
        4.2.4 SDS-PAGE电泳样品的检测
        4.2.5 蛋白还原烷基化及酶解
        4.2.6 蛋白标记及质谱预实验
        4.2.7 2D-LC-MSMS分析
        4.2.8 蛋白鉴定
        4.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蛋白定量分析
        4.3.2 SDS-PAGE电泳样品的检测
        4.3.3 鉴定结果统计
        4.3.4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及分析
        4.3.5 Summary结果分析
        4.3.6 GO富集结果分析
        4.3.7 KEGG Pathway分析
        4.3.8 特殊性差异蛋白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铁皮石斛病原菌分离鉴定体系的建立
        5.1.2 铁皮石斛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5.1.3 铁皮石斛感染炭疽病后的代谢组学研究
        5.1.4 铁皮石斛感染炭疽病后的蛋白组学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园林植物根部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根腐病
2 根朽病
3 白绢病
4 白纹羽病
5 紫纹羽病
6 根结线虫病
7 苗木立枯病

(4)栀子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栀子苗期病害及其防治
    1.1 栀子芽枯病
    1.2 栀子猝倒病
    1.3 栀子立枯病
    1.4 栀子根腐病
2 栀子地上部分病害及其防治
    2.1 栀子炭疽病
    2.2 栀子褐纹斑病
    2.3 栀子斑枯病
    2.4 栀子黄化病
3 栀子地下部分病害及其防治
    3.1 栀子白纹羽病
    3.2 栀子根腐病
4 栀子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4.1 栀子灰蝶
    4.2 日本龟蜡蚧
    4.3 红栀子茶长卷叶蛾
    4.4 桃柱螟
    4.5 白粉虱
5 小结

(5)新疆南疆两种枣树病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枣黑斑病的研究
        1.1.1 枣黑斑病的发现、分布及危害状况
        1.1.2 枣黑斑病的主要症状
        1.1.3 枣黑斑病病原研究
        1.1.4 枣黑斑病的生物学特性
        1.1.5 枣黑斑病的侵染循环和传播途径
        1.1.6 枣黑斑病的防治
    1.2 枣树根腐病的研究
        1.2.1 国内果树根腐病病害的研究
        1.2.2 新疆主要农作物根腐病病害的研究
        1.2.3 根腐病的防治研究
    1.3 枣树枯萎病的研究
第二章 枣果黑斑病病原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分离与鉴定材料
        1.2 病原室内药剂筛选材料
        1.3 分离方法
        1.4 致病性测定
        1.5 致病菌的病原鉴定
        1.6 致病菌的室内有效药剂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枣果黑斑病病害症状的描述
        2.2 枣果黑斑病病原菌分离结果
        2.3 不同菌株致病力测定结果
        2.4 致病菌的病原鉴定结果
        2.5 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第三章 枣树根腐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分离方法
        1.3 致病性测定
        1.4 致病菌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枣树根腐病发病症状
        2.2 枣树根腐病病原菌分离结果
        2.3 不同菌株致病力测定结果
        2.4 致病菌的病原形态学鉴定结果
第四章 枣树枯萎病病原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原菌的形态学差异研究
        1.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差异研究
        1.4 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枣树枯萎病发病症状
        2.2 病原菌形态学差异研究结果
        2.3 分子生物学差异研究结果
        2.4 致病力测定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附录 2 常用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附录 3 实验图片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果树主要根部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树主要根部病害种类
    1.1 根癌病
    1.2 根朽病
    1.3 紫纹羽病
    1.4 白纹羽病
    1.5 白绢病
    1.6 线虫病
2 果树主要根部病害的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2.1 严格苗木检疫
    2.2 农业栽培措施
        2.2.1 加强果园的管理
        2.2.2 实施轮作, 避免重茬地建园
    2.3 化学防治
    2.4 生物防治
    2.5 培育和选用抗病砧木, 繁育无病苗木

(7)果树病害数据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病害病原物
        1.2.1 真菌
        1.2.2 细菌
        1.2.3 菌原体和类菌原体
        1.2.4 病毒和类病毒
        1.2.5 线虫
    1.3 国内外植物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发展趋势
        1.4.1 病原性减灭因子的利用
        1.4.2 优良弱病毒的利用
        1.4.3 转基因植物的利用
        1.4.4 拮抗性微生物的利用
        1.4.5 天敌微生物的利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数据库研制的材料和工具
    2.1 数据库信息
        2.1.1 文字资料
        2.1.2 图片
    2.2 开发系统使用工具
        2.2.1 微机硬件配置
        2.2.2 微机系统环境
        2.2.3 系统开发使用的软件
第三章 数据库的基本内容
    3.1 数据库概况
    3.2 病原统计
    3.3 果树病害病原统计
第四章 数据库的建立
    4.1 概况
    4.2 系统整体设计
    4.3 关键技术介绍
        4.3.1 创建用户界面
        4.3.2 编写程序代码
    4.4 数据库内容
        4.4.1 数据库运行界面
        4.4.2 基本查询功能
        4.4.3 综合查询系统功能
    4.5 农药内容介绍
    4.6 数据输出功能
    4.7 光盘制作
    4.8 语音功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10)红栀子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1.3 药剂筛选试验
    1.4 抑制菌丝生长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形态特征
    2.2 不同药剂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杜邦克露的不同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四、红栀子白纹羽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栀子煤污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效果研究[D]. 张俊逸.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铁皮石斛与炭疽菌互作机制的初步探讨[D]. 王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园林植物根部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 王龙,担玥玥. 南方农业, 2015(34)
  • [4]栀子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 郭春兰. 生物灾害科学, 2014(04)
  • [5]新疆南疆两种枣树病害的研究[D]. 向征.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6]果树主要根部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涂勇.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0)
  • [7]果树病害数据库的构建[D]. 刘禹. 西南大学, 2012(03)
  • [8]红栀子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J]. 汪燮,赵毓潮. 湖北植保, 2011(04)
  • [9]红栀子果实贮藏期腐烂原因及药剂抑菌效果[J]. 邓青云,钟亚琴,姜益泉,李国元. 湖北农业科学, 2007(04)
  • [10]红栀子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J]. 邓青云,李国元,张全斌. 中国森林病虫, 2006(03)

标签:;  ;  ;  ;  ;  

红栀子白纹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