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发生的三起特大火灾事故回顾与评述

我国近期发生的三起特大火灾事故回顾与评述

一、对我国近期3起特大火灾事故的综述与评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巍[1](2021)在《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30年来,中国洪涝、干旱、冰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呈明显增加趋势,直接影响了农户经营的产出和收益。为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补偿农户林业灾后损失,森林保险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创新制度,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风险管理工具。森林保险的非营利性决定了森林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09年中央将“森林保险补贴”纳入财政补贴预算科目,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到2017年,保费补贴比例从81.72%增加到89.88%。2017年全国森林保险补贴保费收入为32.35亿元,保费补贴高达29.07亿元(中国森林保险发展报告,2018)。然而,作为购买森林保险的主体,始终存在农户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的问题,农户实际参保率也较低。既然林业自然灾害风险对林业产出和收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农户为何抵触森林保险?政府、保险公司和相关林业部门又该如何有效引导农户主动投保森林保险?回答以上问题不但可以为农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而且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抵抗自然风险能力,保证林业生产经营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林业与草原局2018年重大调研课题项目“农户林业投融资体制调研”对福建、浙江和辽宁省48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测度了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实证分析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与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农户风险感知在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九个章节,核心部分为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研究概括为两个部分:(一)理论分析。在行为经济学、计划行为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心理学范式李克特量表测度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根据风险感知动态模型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分析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借助IAD延伸模型构建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模型,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原理研究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和林地规模的关系;最后,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和风险收益理论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机理。(二)实证分析。根据福建省曹远县、洪田县、大湖县,浙江省住龙县、八都县、岩樟县、上垟县和辽宁省本溪县、抚顺县481户林地经营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从农户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态度倾向两个方面对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风险偏好进行测度,并通过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检验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均值比较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即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风险感知四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通过测算林业灾损系数比较农户风险感知与实际灾害发生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的准确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风险偏好的空间依赖性;再次,使用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及林地适度规模下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使用分组回归法分析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及林地适度规模的相应变化;最后,使用二元Logit模型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及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和农户投保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按照林种结构将样本分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考察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差异,以及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林业灾害风险感知低的农户比例较高,是投保主体森林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参与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火灾风险感知低,与实际火灾发生情况存在偏差;农户病虫害风险感知较高,与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偏差较小;农户鼠害风险感知水平低,与实际鼠害发生情况较为一致。第二,林业灾害风险中,风险规避类型的农户占比最大。农户风险偏好受到个体特质、家庭生产经营状况、林业灾害经历和风险沟通的影响,具有空间依赖性,对政府的“强依赖”、从众心理和邻里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相邻农户表现出相似的风险偏好。第三,风险感知越高、风险规避程度越大,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越高。农户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具有调节作用。商品林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呈倒“U”型结构,扩大农户的商品林规模能够提升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当农户对林业灾害风险感知高时,农户越规避风险,保费支付意愿越强烈;当农户林业灾害的风险感知低时,规避风险的农户对保费支付意愿的显着性受到影响。第四,风险感知高、风险偏好程度低的农户更倾向参加森林保险,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投保行为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风险感知对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的投保行为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风险偏好与公益林农户的投保行为负向相关,但没有显着影响;风险偏好负向显着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影响公益林农户投保行为中不具有调节作用,在风险偏好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中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户林业灾害经历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二是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有效引导农户通过参加森林保险管理林业灾害风险;三是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四是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本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创新:第一,已有文献研究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和投保行为时,通常从风险感知或者风险偏好单一视角进行讨论,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同时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探究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并对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进行科学测量,分析农户风险感知与风险实际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测量的准确度;第二,已有文献在研究个体风险偏好时,通常将其视为一种较稳定的个人倾向,忽略了“框架效应”即语义沟通对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空间相关关系,受到风险沟通的影响,相邻地区农户的风险偏好具有空间依赖性,趋向于相似的风险偏好类型。第三,已有文献在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时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进行考察,忽略了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差异。本文将调研地区农户分类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研究异质性农户的森林保险投保行为,为调整森林保险供给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尝试构建林地适度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拟合函数,通过林地适度规模测算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值,与现实农户支付保费进行比较,探究合理的保费标准,为科学制定森林保险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陈浏[2](2020)在《责任保险营销策略研究 ——以W财产保险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国十条”推出,责任保险发展呈现多元化特性,创新产品、新型销售模式不断涌现,责任保险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中增速最快的险种。各大财险公司开始聚焦责任保险营销发展,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各大财险公司均把责任保险的发展作为其重中之重的发展策略。本文从分析责任保险产品的共性需求、个性需求入手,梳理我国责任保险市场发展基本情况,选取W分公司为典型代表进行深入剖析,分别从市场保费、竞争主体、产品发展、营销策略现状等角度,指出W公司在产品、渠道、推广和技术营销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责任险市场面临的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借鉴国外责任保险成熟发展经验,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了W公司在责任保险发展上的产品体系构建及发展目标市场。紧接着,综合运用4P营销理论,对产品、渠道、价格、促销营销策略进行设计,最后为保障营销策略实施,匹配队伍、资源、服务、技术等营销保障制度,促进W公司在责任保险发展上全方面提升。本文主要专注于责任保险这一专业领域的营销策略研究,如何促进市场良性发展,提高这一市场专业化经营能力。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对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

郭鑫志[3](2020)在《消防救援应急联动能力提升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曾指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消防部门作为国家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消防部门、其他参与救援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的协同合作是实现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健全消防救援应急联动的殷切希望,如何提升消防救援应急联动能力则是本文的研究核心和根本。在处理各类灾害的事故中,除了消防部门救援外,还需要公安机关、医疗、交通、卫生、环保等部门或组织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民间组织与个人的鼎力相助,因此,一场特大的灾害发生时,只凭政府的控制、协调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各救援单位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通、组织协调不力等原因,严重影响着灾害事故的发展程度及后果。如何争取在第一时间控制灾害危害影响的范围、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切实提升消防救援应急联动能力,对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重大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的切入点及着重点。消防救援应急救援联动在实际执行中为何存在诸多问题呢?本文立足于公安消防部队改革后的应急管理部,以消防部门应急救援发展历程为整体研究对象并重点选昆明市消防部门应急救援为典型样本做案例分析,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无缝隙政府、政府危机管理等理论分析消防救援应急联动存在的问题,采用了比较分析、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咨询的方法,甄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应急联动难成合理、信息形成孤岛、应急联动难以规范化、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应急联动难以保留人才等原因,共同作用于消防及相关部门,导致应急联动存在瑕疵。本文有针对型地从完善消防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加强消防知识宣传与培训、建立培养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消防救援应急联动能力运行的策略。

汤敏[4](2020)在《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大地震是典型的突发事件。在山地型特大地震极重灾区以及周边区域,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中的各类要素相互耦合,形成了复杂、持续性作用的衍生效应。在应急管理各环节和恢复发展各阶段,衍生效应催生和演化出一系列突出问题,对区域灾害应急响应及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挑战。区域韧性是评价区域应急处置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它强调区域系统内经济社会各要素有效集成,承载衍生效应的外部冲击,实现逐步吸收、抵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及演化,对灾后应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及区域韧性均具有时空特性,在特大地震发生后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针对山地型特大地震的衍生效应与区域韧性特征,地质工程、应急管理和公共管理等领域学者对灾害链和区域恢复重建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针对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作用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在灾后应急管理和经济社会重建中,对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的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与区域韧性的融合研究,分析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作用机理,以极重灾区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的层次量化并研究衍生效应作用下的区域韧性及其动态演化,进而提出区域韧性发展的可持续策略。本研究是将极重灾区区域视为系统,区域韧性视为系统的功能,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视为系统发展的目标,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剖析区域韧性动态演化过程,研究逻辑、思路与本质都属于管理问题。首先,我们研究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作用机理。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在灾害应对、灾后重建及持续发展各个阶段的实例,分析衍生效应作用下区域韧性表征。基于上述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案例,提取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作用路径。其次,我们构建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评价体系。界定山地型特大地震的研究区域并确定研究对象。引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投入-产出”效率作为区域韧性的度量,构建韧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开展区域韧性量化研究。最后,量化分析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对重大灾害发生后,灾害治理和重建的投入与综合产出的效率分析,刻画区域韧性的动态变化,获取灾区重建中不同区域在不同阶段的区域韧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量化分析中的典型区域韧性演化进行实例分析,提出灾后重建与韧性培育的可持续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存在时空复杂性,对区域韧性的作用路径呈现出直线、链式和闭环等特征。量化分析显示,2008年地震以来,极重灾区整体的区域韧性从2011年起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提升速度逐渐放缓,需要长期的韧性培育。衍生效应作用下的区域韧性演化呈现出时空差异,表现在10个极重灾区县(市)中,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整体表现出相对更好的韧性水平,适应衍生效应的能力更强,灾后恢复能力更好。而断裂带和流域叠加影响的部分区域持续遭受继发灾害导致区域韧性极端脆弱。针对上述区域韧性的动态分析结论,我们提出从科学避灾缓冲持续灾害冲击、实现灾害治理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减少韧性波动、增强适应水平实现韧性积极反馈等三个方面分类培育不同作用机理下的区域韧性,提升具有差异化和区域自身特点的韧性发展能力。本文研究基于地震灾后重建的案例与数据,运用定性与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作用下的区域韧性演化规律,获取不同尺度下的区域韧性演化特征,提出了针对性的区域韧性提升策略。本研究融合了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与区域韧性,弥补了当前研究的不足。研究结果对当前应急处置与灾后重建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和重建、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储备。

刘珊[5](2020)在《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文中认为责任政府是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诉求。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又是一种对政府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责任政府的建构包含理念建构、能力建构和制度建构,在制度建构方面,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是确保政府积极履行责任的重要保障。作为“政府—媒体—民众”三方直接互动沟通、交流平台,电视问政已然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政治传播现象。电视问政起源于上世纪末开创的广播问政,并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基于地方治理、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交流宣导型、沟通协商型、监督问责型三类电视问政节目,其中监督问责型电视问政节目作为行政问责和社会监督的创新形式,在我国各省(市)形成了广泛、持续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氛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国内电视问政的发展基础、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进行回顾,通过对全国各省(市)电视问政进行逐一检索和梳理,对我国电视问政整体概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监督问责型、沟通协商型、交流宣导型电视问政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基于责任政府视角对电视问政成效、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当前时代背景对电视问政的完善提出建议。

陈梦洛[6](2020)在《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网络社会。以往占据绝对优势的党媒党刊所发挥的作用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巨大挑战。社会治理离不开安全可靠的信息环境,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微博作为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其产生和发展形成了新的重要舆论场域。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各级政府与时俱进,积极开通政务微博进行官方发声。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对网络上规模大、影响深的舆情进行有效的疏解和引导,在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中起到稳定剂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及社会治理中,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一手抓组织建设,一手抓舆论宣传,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宝贵经验。作为执政党,怎样加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有效而长久的社会治理,舆论引导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需要厘清新时期的舆论传播特点和传播方式。中国政府有舆论发声的权威渠道和平台,政务微博如何在自媒体“横行”的时代脱颖而出,有效发挥舆论引导力,值得从学理上认真研究。本研究在对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充分整理、分析及吸收的基础上,围绕政务微博和舆论引导力运作的机理,阐释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形成的原理及路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及“重庆公交车坠江”两个涉及面广、影响公众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进行验证性解析,探讨政务微博在社会治理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社会治理中,利用政务微博缩短了政务信息发布流程、能够迅速了解民意民情、拓宽政民互动交流渠道、对网络上规模大影响深的舆情进行有效的疏解和引导。提升政务微博的效能,必须将政务微博的权威性与政务微博的吸引力、亲和力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政务微博对舆论的引导力。

刘慧明[7](2019)在《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和满足人们对高效便捷生活的需求,城市综合体大量涌现并在各大城市迅速发展。“城市综合体”将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商业办公、餐饮娱乐、会议展览、酒店公寓等多元复合型业态组合在一起,基本具备了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的全部功能,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宁波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大陆综合发展水平前15强的城市之一,其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建设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城市综合体提升了城市功能,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其天然伴随的高度火灾危险性也是对这个城市消防安全管理的巨大挑战。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综合体的消防安全管理研究尚不多见,仍有研究空白。因此,本文选取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消防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文献研究法总结出的国内外关于综合体和消防安全管理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首先清晰梳理了消防安全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理论关系,并对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概念、特征以及火灾危险性进行了阐述。接着,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对消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通过比较和归纳发达国家先进的消防管理制度和模式,选择性的借鉴其成功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宁波市发展现状,针对改善和解决城市综合体的消防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层面的公共管理对策和建议。研究的结果表明,完善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公共政策,运用政府在经济、政治和法律等领域的管理职能,通过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创新部门联合监管模式、发展专业消防教育和提高民众消防素质等具体措施来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全面了解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背后原因,从宁波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完善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对策。由于作者有限的时间和能力,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希望可以对社会消防服务中介、消防安全评估和职业消防教育体系构建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

陈梦秋[8](2019)在《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社会民主意识的高涨,网络媒体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参与民主政治、表达意见观点、有效实现政群互动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与我国政治生活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在社会中交织碰撞,产生了许多舆论声音,借助网络媒体传播演化成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执政权威的直接体现,是政府为民服务的软实力,维护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意义重大。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完善执政能力,实现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目标的重要举措。网络舆情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对政府执政和政府社会治理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被体现。通过对网络舆情和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方面的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舆情应对和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二者互动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稍显薄弱。近年来,随着现代政府网络治理意识的不断提升,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正确的应对网络舆情,提高网络治理能力,从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网络舆情应对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与提升路径作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中也做出了一定努力和成效,但更多反映出了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意识欠缺,舆情信息公开回应不足,行政人员行为失范及官媒影响力弱化等问题,影响公信力建设。文章从地方政府行政理念、信息公开与回应能力、网络媒体运用三个方面对公信力建设困境作出原因分析。最后就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地方政府要树立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信息公开与回应机制建设,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和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正向舆情引导功能,以期加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从而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李森源[9](2018)在《高温后喷水冷却的高强度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比一般混凝土孔隙率低、密度大、密实性能好、抗渗、抗冻性都由于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的各项优点使之易于实现截面优化,增大建筑使用空间,减轻结构自重。随着高强度混凝土在现代高层和大跨度工程及重要工程的关键部位运用及近年来该类建筑物频繁发生火灾情况,高强度混凝土在高温后多经消防措施扑灭及人工喷水冷却致使温度骤降,研究其性能指标随温度场变化在喷水冷却后的劣化、材料损伤破坏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的方法,对高温后喷水冷却高强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首先,制作C60、C70、C80标号的共117个高强混凝土标准棱柱体在20℃、及火灾高温为200℃、400℃、600℃、800℃、在恒温时长为60min、90min、120min等因素及采用喷水冷却方式的作用下,进行高强混凝土试件试验,试件处理后观察试其颜色变化、裂缝发展等表观特征,寻求高温喷水冷却后烧失率变化规律。对喷水冷却的高强混凝土试件进行轴心受压试验,观察试件的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基于各实测的实验数据分析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峰值应力及峰值应变、弹性模量、耗能等随温度及恒温时长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高温后喷水冷却的高强混凝土表面颜色发生改变,并伴随龟裂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或恒温时长的增加,烧失率逐渐增大,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大幅降低,峰值应力减小,峰值应变增大,破坏时耗能降低。最后,通过以上试验得出的规律,对火灾后喷水冷却的高强混凝土的评估鉴定方法提出了初步探讨,通过火灾后高强混凝土的表观特征及烧失率来判断受火温度,根据不同的受火时长对应不同的强度折减系数,可初步计算出火灾后高强混凝土的剩余抗压强度。这对火灾后高强混凝土结构的评估加固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周芳检[10](2018)在《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挑动国人神经的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常常不期而至。特别是当下随着我国城市复杂性、综合性、关联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传统分灾种、分部门应急体制机制导致的“条块分割、信息不畅、协作困难”等弊端日益凸显,“重权力、轻科学”问题亦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并且也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开出化解各种’城市病’的良方。“十三五”发展规划着重指出要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8年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新时代。利用大数据促进数据互联、信息共享、知识关联和智慧应用,推动城市公共安全跨部门协同治理,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必须肩负的使命。现阶段,人口高度聚集、资源盲目开发、财富分配不均和网络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公共危机呈现新特点;而公共危机的隐蔽性、扩散性、关联性、互动性和破环性增大增强,更是增加了其治理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在协同意愿、联动模式、协调机制、应急平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部门分割、利益梗阻、信任不足、信息孤岛、权威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协作、联动与沟通困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数据来源、数据关联、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思维、结构、内容、手段、范式带来了冲击,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的趋势愈发明显。国内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天津特大爆炸事故、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兰州水污染事件典型范例中,风险预防预警、危机监控跟踪、信息传递共享、信息发布批露等方面的启示非常深刻;而国外波士顿爆炸案、东日本大地震、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典型范例中,高效协作、快捷联动、精准溯源、智能处置等方面的经验非常典型;归纳起来,国内外在数据规范、数据联通、数据共享、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得失,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为此,要以“整体性”“共享性”“智能化”和“关联性”大数据思维为引领,推动城市公共危机方式由碎片割据、单打独斗、低效粗放向统筹整合、共享协同、精准智能转变。同时,为有效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冲击和最大限度压缩近期应急机构整合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必须从根本的体制、机制、平台、制度和文化建设上着手,大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体制、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制度、培育践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文化。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分析了城市公共危机呈现现的新特征和治理复杂性,提出了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由分散治理、权威治理、事中应对、经验决策、体系构建向整体性治理、数据治理、事前预防、数据决策、能力提升转变的趋势,这些新态势的研判从分析典型的个案逐渐上升为寻找治理的规律抽象层面,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创新性。第二,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来源、数据关联、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方面为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阐述了大数据给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思维、结构、内容、手段、范式带来的冲击,剖析了大数据蕴含的“整体性”“智能化”“共享性”“关联性”思维创新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体系,拓展了危机治理和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较之以往,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第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典型案例的经验启示,从体制完善、机制创新、平台优化、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等层面,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具体对策,相关成果比较少见,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二、对我国近期3起特大火灾事故的综述与评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近期3起特大火灾事故的综述与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
        2.2.2 农户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
        2.2.3 森林保险的相关研究
        2.2.4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理论框架
    3.1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1.1 可得性启发式原则
        3.1.2 阈值选择模型
        3.1.3 修正的消费决策模型
    3.2 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2.1 期望效用理论
        3.2.2 前景理论
    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3.1 理论模型
        3.3.2 数理分析
    3.4 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森林保险发展概况
    4.1 中国森林资源及主要灾害现状
        4.1.1 森林资源现状
        4.1.2 森林自然灾害现状
    4.2 森林保险发展现状
        4.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保险发展
        4.2.2 森林保险现状
        4.2.3 森林保险需求现状
    4.3 调研区域森林保险概况
        4.3.1 森林保险政策
        4.3.2 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5.2.1 变量说明
        5.2.2 模型设定
    5.3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
        5.3.1 量表设计
        5.3.2 测度结果
        5.3.3 测度偏差分析
    5.4 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实证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农户风险感知的异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风险偏好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6.2.1 变量说明
        6.2.2 模型设定
    6.3 农户风险偏好的识别
        6.3.1 量表设计
        6.3.2 测量结果
    6.4 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
        6.4.1 实证结果分析
        6.4.2 风险沟通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进一步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与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7.2.1 变量说明
        7.2.2 模型设定
    7.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分析
        7.3.1 实证结果分析
        7.3.2 稳健性检验
    7.4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
        7.4.1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测算
        7.4.2 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
        7.4.3 风险感知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8.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8.2.1 变量说明
        8.2.2 模型设定
    8.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8.3.1 实证结果分析
        8.3.2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作用
        8.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强农户林业灾害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
        9.2.2 有效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引导农户参加森林保险
        9.2.3 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
        9.2.4 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差异化需求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2)责任保险营销策略研究 ——以W财产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责任保险定义、特征及分类
        2.1.1 责任保险含义
        2.1.2 责任保险的特征及需求
        2.1.3 责任保险的分类
    2.2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基础
        2.2.1 市场营销理论
        2.2.2 目标市场STP理论
        2.2.3 4Ps营销组合理论
        2.2.4 PEST宏观分析模型
        2.2.5 SWOT分析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内文献综述
        2.3.2 国外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责任保险需求分析
    3.1 责任保险共性需求分析
    3.2 各类型责任保险需求分析
        3.2.1 公众责任
        3.2.2 产品责任
        3.2.3 交通运输责任
        3.2.4 雇主责任
        3.2.5 职业责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责任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4.1 责任保险市场现状
        4.1.1 发展快,但保费占比低
        4.1.2 竞争主体分析
        4.1.3 险种赔付情况
        4.1.4 产品发展情况
    4.2 责任保险营销环境分析
        4.2.1 法律环境
        4.2.2 政治环境
        4.2.3 经济环境
        4.2.4 社会环境
        4.2.5 技术环境
        4.2.6 国际环境
        4.2.7 营销环境小结
    4.3 营销策略分析
        4.3.1 营销优势分析
        4.3.2 营销劣势分析
    4.4 营销SWOT分析
        4.4.1 机会分析
        4.4.2 威胁分析
        4.4.3 主要问题分析
        4.4.4 SWOT矩阵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公司责任保险产品体系构建
    5.1 责任保险产品体系
        5.1.1 公众责任板块
        5.1.2 产品责任板块
        5.1.3 交通运输责任板块
        5.1.4 雇主责任板块
        5.1.5 职业责任板块
        5.1.7 交易责任板块及其他
    5.2 责任保险产品推动要点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公司责任险营销策略设计
    6.1 市场结构分析
    6.2 目标客户分群
        6.2.1 政府板块客群
        6.2.2 大中企业客群
        6.2.3 小微企业客群
    6.3 发展目标与定位
    6.4 产品营销策略
        6.4.1 政保方案优化
        6.4.2 新型产品创新
        6.4.3 组合式产品
        6.4.4 场景化产品
    6.5 渠道营销策略
        6.5.1 团体渠道营销策略
        6.5.2 代理渠道营销策略
        6.5.3 批量型平台营销策略
    6.6 价格营销策略
        6.6.1 折扣定价策略
        6.6.2 政策红利策略
        6.6.3 自主选价策略
    6.7 促销策略
        6.7.1 口碑宣传策略
        6.7.2 平台宣传策略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7.1 资源保障,打造专业队伍
    7.2 完善服务,优化客户体验
    7.3 信息管理,强化系统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消防救援应急联动能力提升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一节 消防救援机构的演进
        一、消防救援机构变迁
        二、消防救援机构的职责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消防救援
        二、应急联动能力
        三、消防救援应急联动
    第三节 基本理论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第二章 昆明市消防救援应急联动现状
    第一节 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介绍
        一、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简介
        二、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的职责
        三、昆明市消防救援灾情类别
    第二节 消防救援应急联动的方式
        一、纵向联动
        二、横向联动
        三、交叉联动
    第三节 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应急联动的成效
        一、组建专业救援队伍
        二、建立联动组织
        三、制定救援方案
        四、搭建合作平台
第三章 昆明市消防救援应急联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昆明市消防救援应急联动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联动难成合力
        二、应急联动信息形成“孤岛”
        三、应急联动难以规范化
        四、应急联动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
        五、应急联动难以保留人才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联动机制不健全
        二、网络信息化问题突出
        三、操作程序不规范
        四、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五、人员思想情绪不稳定
第四章 应急联动国内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一、国外纵向联动借鉴
        二、国外横向联动借鉴
        三、国外交叉联动借鉴
    第二节 国内经验借鉴
        一、国内横向联动借鉴
        二、国内交叉联动借鉴
第五章 提升消防救援应急联动能力的具体对策
    第一节 完善消防救援应急联动机制
        一、完善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二、抓应急预案的修编演练机制
        三、加强应急联动机制的管理工作机制
        四、加强救援组织间的演练机制
        五、设立专项应急联动资金
        六、完善并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第二节 充分运用先进技术
        一、运用先进技术监测监控
        二、运用先进技术预测预警
        三、利用网络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四、利用互联网进行监督
        五、消防管理引进先进技术
    第三节 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一、做好重点单位相关信息的登记
        二、检查各单位的应急预案
        三、建立消防安全预警网络
        四、加强联谊合作
        五、加强消防宣传工作
    第四节 加强消防知识的宣传及培训
        一、加强消防安全的宣传工作
        二、加强应急救援的学习及培训
    第五节 建立培养人才管理机制
        一、积极开展思想教育
        二、保留技术骨干力量
        三、加强人才的培训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主题
        1.1.3 研究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衍生效应研究
        2.1.1 突发事件衍生效应研究概述
        2.1.2 特大地震衍生效应研究
        2.1.3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研究
    2.2 区域韧性研究
        2.2.1 区域韧性研究概述
        2.2.2 不同视角下的区域韧性研究
        2.2.3 区域韧性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2.2.4 区域韧性演化机理研究
    2.3 启示与借鉴
        2.3.1 现有研究评述
        2.3.2 现有研究不足
        2.3.3 本文研究的动机
第三章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及对区域韧性的作用机理
    3.1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的时空性
        3.1.1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的形成与影响
        3.1.2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的作用“情景”
        3.1.3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的复杂性
    3.2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表征
        3.2.1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内涵
        3.2.2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情景-应对”案例
        3.2.3 案例分析与启示
    3.3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作用路径
        3.3.1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直线作用
        3.3.2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链式作用
        3.3.3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区域韧性的闭环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评价
    4.1 研究区域的选择
    4.2 研究方法:EBM 和 Malmquist 指数模型
        4.2.1 量化方法选择
        4.2.2 原理与计算方法
    4.3 模型指标
        4.3.1 指标选择过程
        4.3.2 指标体系
        4.3.3 指标分析
    4.4 数据来源与说明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说明
        4.4.3 软件使用
    4.5 评价的目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作用下的区域韧性演化
    5.1 量化结果代表的区域韧性含义
    5.2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作用下的区域韧性时空演化分析
        5.2.1 区域韧性时空演化的总体分析
        5.2.2 区域韧性空间分布的演化
        5.2.3 区域韧性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5.2.4 Malmquist指数分析
        5.2.5 量化分析的结论
    5.3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典型区域韧性演化实例
        5.3.1 衍生效应作用下区域韧性整体稳定——对绵竹的分析
        5.3.2 衍生效应作用下区域韧性整体提升——对彭州的分析
        5.3.3 衍生效应作用下区域韧性整体减弱类型1:期初高位——对汶川、茂县的分析
        5.3.4 衍生效应作用下区域韧性整体减弱类型2:期初低位——对北川的分析
    5.4 管理启示
    5.5 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区域韧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5.1 基于区域韧性空间差异的分类发展策略
        5.5.2 基于韧性时间演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6.1 研究工作回顾与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电视问政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2.1.1 国内电视问政研究概况
        2.1.2 电视问政的概念及类型
        2.1.3 关于电视问政的作用及意义
        2.1.4 关于电视问政的问题与展望
        2.1.5 国外关于政治类电视节目的研究
    2.2 关于责任政府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2.2.1 国内责任政府研究概况
        2.2.2 关于责任政府的概念界定
        2.2.3 关于责任政府的基本内涵
        2.2.4 关于责任政府的建构路径
    2.3 文献评述
3 中国电视问政发展概况
    3.1 电视问政发展基础
        3.1.1 中国责任政府建设
        3.1.2 责任政府制度体系
        3.1.3 广播问政实践探索基础
    3.2 电视问政发展阶段
        3.2.1 初创期(2000—2009年)
        3.2.2 发展期(2010年—2015年)
        3.2.3 繁荣期(2016年至今)
    3.3 电视问政发展现状
        3.3.1 各省市电视问政开办概况
        3.3.2 电视问政周期及持续性
        3.3.3 主办单位及问政对象
    3.4 电视问政类型概况
        3.4.1 监督问责型电视问政——以山东省《问政山东》为例
        3.4.2 沟通协商型电视问政——以杭州市《我们圆桌会》为例
        3.4.3 交流宣导型电视问政——以景洪市《电视问政》、香港《议事论事》为例
    3.5 电视问政对责任政府建设的积极意义
        3.5.1 明确政府权责职能
        3.5.2 拓展政民直接沟通
        3.5.3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3.5.4 强化公众参与监督
4 责任政府视角下电视问政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4.1 电视问政现存问题
        4.1.1 电视问政类型单一
        4.1.2 问政对象存在局限性
        4.1.3 问政主体参与性较低
        4.1.4 问政议题缺乏及时回应性
        4.1.5 问政缺乏制度化建构
    4.2 时代背景下电视问政功能定位
        4.2.1 政民间理性沟通对话平台
        4.2.2 地方治理多元主体互动平台
        4.2.3 内外部监督问责联动平台
    4.3 电视问政完善方向与实现路径
        4.3.1 明确电视问政定位,丰富问政形式
        4.3.2 拓展问政客体范围,分层设置议题
        4.3.3 联动全媒体问政,完善公众参与
        4.3.4 推进制度建构,实现问政长效化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国内部分省(市)代表性广播问政节目摘录
    表2 全国各省(市)电视问政一览表

(6)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共治理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舆论管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文献综述
        2.2.2 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章 政务微博的运作机理
    3.1 政务微博的内涵
        3.1.1 政务微博的概念
        3.1.2 政务微博的分类
        3.1.3 政务微博的运作方式
    3.2 需求驱动的必然选择
        3.2.1 社会管理手段需要与时俱进
        3.2.2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权威声音不能缺席
        3.2.3 引导网络媒体正确发声
        3.2.4 甄别无序言论以正视听
    3.3 政务微博的社会治理优势
        3.3.1 政治优势
        3.3.2 经济优势
        3.3.3 社会优势
        3.3.4 组织优势
第四章 舆论引导力的运作机理
    4.1 舆论与舆论引导力的内涵
        4.1.1 舆论与舆论引导力的概念
        4.1.2 舆论引导力的作用
    4.2 舆论的生命周期
        4.2.1 舆论孕育阶段
        4.2.2 舆论产生阶段
        4.2.3 舆论成熟阶段
        4.2.4 舆论消失阶段
    4.3 舆论引导力的分类
        4.3.1 新闻报道力
        4.3.2 思想宣传力
        4.3.3 舆情预测力
        4.3.4 舆情研判力
        4.3.5 谣言治理力
        4.3.6 危机化解力
第五章 政务微博实现舆论引导力的案例解析
    5.1 政务微博在舆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引导力
        5.1.1 舆论孕育阶段的引导力
        5.1.2 舆论产生阶段的引导力
        5.1.3 舆论成熟阶段的引导力
        5.1.4 舆论消失阶段的引导力
    5.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案例分析
        5.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回溯
        5.2.2 事件中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的作用
        5.2.3 事件中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的评价
    5.3 “重庆公交车坠江”案例分析
        5.3.1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回溯
        5.3.2 事件中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的阶段性分析
        5.3.3 事件中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的评价
        5.3.4 对提升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的启示
第六章 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
    6.1 提高政务微博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6.2 建立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机制
    6.3 提高政务微博的亲民性
    6.4 提高政务微博的吸引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大型城市综合体与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消防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
    (二)大型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二、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一)宁波市城市综合体发展现状
    (二)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三、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四、加强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地方消防法规体系,完善地方消防管理公共政策
    (二)构建综合体消防信用体系,创新部门联合监管模式
    (三)大力发展消防专业教育,完善消防人才培养机制
    (四)提高民众消防安全素质,鼓励民众参与消防安全管理
    (五)提高综合体自主管理能力,增强综合体责任主体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的概念
        2.网络舆情的特点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
        1.公信力的概念
        2.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3.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三)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
        1.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积极作用
        2.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消极作用
    (四)研究理论基础
        1.责任政府理论
        2.社会契约理论
三、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
        1.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努力与成效
        2.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二)济南公安官博事件分析
        1.事件回顾
        2.舆情分析
    (三)“北京清除低端人口”事件分析
        1.事件回顾
        2.舆情分析
    (四)网络舆情应对中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舆情危机意识欠缺
        2.公务人员行政行为失范损害政府形象
        3.舆情信息公开回应模糊引发公众质疑
        4.自媒体舆论场弱化官媒影响力
四、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受传统行政管理理念的制约
        1.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
        2.地方政府现代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3.公务人员行政伦理失范
    (二)信息公开与回应能力不足
        1.传统信息传递模式的局限性
        2.政府舆情信息回应机制不健全
    (三)地方政府运用网络媒体应对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欠缺
        1.对网络媒体的舆情引导作用重视不足
        2.官媒反应迟缓导致舆论主导权丧失
五、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建议
    (一)树立现代公共服务理念
        1.转变传统行政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
        2.“管理”转向“治理”,树立网络治理新理念
        3.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建设,提高政务发布者责任意识
    (二)完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与回应机制建设
        1.拓宽信息公开渠道,保障公民知情权
        2.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构建地方政府网络信息反应平台
    (三)健全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1.预警和研判机制亟待建立完善
        2.引导和分流机制亟待建立完善
        3.舆情事后修复机制亟待建立完善
    (四)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正向舆情引导功能
        1.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2.积极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高温后喷水冷却的高强度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强混凝土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1.4 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4.1 高温后喷水冷却的高强度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意义
        1.4.2 高温后喷水冷却的高强度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分析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试件制作
        2.1.1 试件设计
        2.1.2 试验原材料
        2.1.3 试件参数
        2.1.4 试件制作过程
    2.2 高温处理
        2.2.1 高温处理过程
        2.2.2 喷水降温处理过程
        2.2.3 试件温度曲线
        2.2.4 试件烧失率
    2.3 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法
    2.4 材料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3.1 试件破坏形态
    3.2 试验结果
    3.3 抗压强度降低规律
    3.4 抗压强度降低与烧失量变化规律
    3.6 冷却方式的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强混凝土变形性能试验研究
    4.1 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
    4.2 弹性模量退化
    4.3 峰值应力应变的退化
    4.4 耗能分析
    4.5 结果与其他冷却方式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灾高温后喷水冷却高强混凝土评估初探
    5.1 综合鉴定和评估方法
        5.1.1 喷水冷却的方式的高强混凝土结构火灾后鉴定程序
        5.1.2 火作用调查及冷却方式调查
    5.2 结合喷水冷却方式的损伤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高强混凝土试件高温喷水冷却后基本性能方面
        6.1.2 高强混凝土试件高温喷水冷却后强度方面
        6.1.3 高强混凝土试件高温喷水冷却后应力应变方面
        6.1.4 火灾高温后喷水冷却高强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10)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选题来源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数据时代
        2.1.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
        2.1.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
    2.2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系统构成
        2.2.1 组织架构要素
        2.2.2 流程运行要素
        2.2.3 资源保障要素
        2.2.4 激励问责要素
        2.2.5 政策法规要素
    2.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2.3.1 危机管理理论
        2.3.2 集体行动理论
        2.3.3 资源依赖理论
        2.3.4 整体政府理论
    2.4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
        2.4.1 治理城市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需要
        2.4.2 破除部门应急管理碎片化的需要
        2.4.3 化解应急部门间治理冲突的需要
第3章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与治理现状分析
    3.1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
        3.1.1 人口高度聚集与频繁流动,公共安全风险增加
        3.1.2 资源盲目开发与生态失衡,各类灾害事件频现
        3.1.3 财富急剧增长与分配不均,群体事件易发多发
        3.1.4 网络飞速发展与网民活跃,社会舆情事件激增
    3.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复杂性
        3.2.1 隐蔽性更大,排查监测困难
        3.2.2 扩散性更多,波及范围更广
        3.2.3 关联性更高,次生灾害加剧
        3.2.4 互动性更强,推动事件升级
        3.2.5 破环性更久,消除时间延长
    3.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成效
        3.3.1 跨部门协同意愿逐渐增强
        3.3.2 跨部门联动模式不断创新
        3.3.3 跨部门协调机制持续优化
        3.3.4 跨部门应急平台初步运行
第4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困境与大数据诉求
    4.1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主要困境
        4.1.1 部门分割严重,应急协作受阻
        4.1.2 部门利益至上,应急协同乏力
        4.1.3 部门信任不足,彼此沟通有限
        4.1.4 信息共享不畅,部门应急迟缓
        4.1.5 协调权威不足,部门联动困难
    4.2 大数据为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
        4.2.1 大数据使得应急数据来源多样化
        4.2.2 大数据实现应急数据处理高效化
        4.2.3 大数据促进城市风险预测科学化
        4.2.4 大数据推动城市应急管理精准化
    4.3 大数据给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冲击
        4.3.1 大数据对治理思维的冲击
        4.3.2 大数据对治理结构的冲击
        4.3.3 大数据对治理内容的冲击
        4.3.4 大数据对治理手段的冲击
        4.3.5 大数据对治理范式的冲击
    4.4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呈现的新趋势
        4.4.1 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转变
        4.4.2 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
        4.4.3 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
        4.4.4 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4.4.5 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转变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与启示
    5.1 国内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5.1.1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撞击-反应式应急模式
        5.1.2 “8·12”天津特大爆炸事故:割据式应急管理体系
        5.1.3 “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碎片化信息沟通网络
        5.1.4 “4·10”兰州水污染事件:命令-控制式处置模式
    5.2 国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5.2.1 “4·15”波士顿爆炸案:众包协作的侦破方式
        5.2.2 “3·11”东日本大地震:高度关联的通信系统
        5.2.3 2011年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全程溯源的管理机制
        5.2.4 “2·21”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智能联动的防控体系
    5.3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典型案例的启示
        5.3.1 把牢数据规范切入点,加强部门信息大联动
        5.3.2 突出数据联通支撑点,构建城市应急大平台
        5.3.3 找准数据共享着力点,做好部门统筹大文章
        5.3.4 扭住数据处理关节点,推动部门应急大合作
        5.3.5 抓实数据应用落着点,强化社会参与大协作
第6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大数据思维
    6.1 “整体性”思维
        6.1.1 切实增进科学的价值认同
        6.1.2 致力强化共同的目标愿景
        6.1.3 注重增强权威的应急统筹
        6.1.4 推动形成一致的利益取向
        6.1.5 积极构建伙伴型协作关系
    6.2 “共享性”思维
        6.2.1 多元采集应急数据
        6.2.2 充分共享应急信息
        6.2.3 全面共享应急资源
        6.2.4 适度开放应急数据
        6.2.5 协同引导社会舆情
    6.3 “智能化”思维
        6.3.1 自动摸排城市风险
        6.3.2 实时监测城市隐患
        6.3.3 精准推送预警信息
        6.3.4 高效开展智能决策
        6.3.5 系统优化灾损评估
    6.4 “关联性”思维
        6.4.1 加强城市公共危机知识管理
        6.4.2 强化城市公共危机事前预测
        6.4.3 着力城市应急数据关联应用
        6.4.4 加快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第7章 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7.1 大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体制
        7.1.1 统筹布局城市应急大数据计划
        7.1.2 整体优化城市应急部门的职能
        7.1.3 科学设计跨部门应急组织体系
        7.1.4 健全应急协同的考核问责体系
    7.2 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7.2.1 构建联防联控的预防准备机制
        7.2.2 构建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机制
        7.2.3 构建联动联治的决策处置机制
        7.2.4 构建共通共融的恢复重建机制
    7.3 加快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
        7.3.1 加快完善城市应急信息资源体系
        7.3.2 加快统一应急信息平台数据标准
        7.3.3 加快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应急平台
        7.3.4 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7.3.5 加快多层次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7.4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制度
        7.4.1 深入推动跨部门协同应急立法
        7.4.2 建立健全匹配大数据应急法规
        7.4.3 大力完善数据与信息安全法律
        7.4.4 加强应急数据资源的产权保护
    7.5 培育践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文化
        7.5.1 大力普及以安全为宗旨的灾害文化
        7.5.2 大力倡导以精准为内核的数据文化
        7.5.3 大力弘扬以互惠为基础的信任文化
        7.5.4 大力培育以协同为导向的团队文化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对我国近期3起特大火灾事故的综述与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海巍.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责任保险营销策略研究 ——以W财产保险公司为例[D]. 陈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消防救援应急联动能力提升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D]. 郭鑫志.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研究[D]. 汤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D]. 刘珊. 浙江大学, 2020(01)
  • [6]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力研究[D]. 陈梦洛.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8)
  • [7]宁波市大型城市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刘慧明. 吉林大学, 2019(12)
  • [8]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研究[D]. 陈梦秋.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9]高温后喷水冷却的高强度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李森源. 广西大学, 2018(06)
  • [10]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D]. 周芳检. 湘潭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我国近期发生的三起特大火灾事故回顾与评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