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校学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高校学报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琴[1](2021)在《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何以留任? ——基于一位留任特岗教师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乡村的重建和繁荣必然依托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兴盛也固然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支撑。中国的乡村教师自古有之,在今日的乡村教师群体中,特岗教师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日渐衰微的乡村教师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耐住了寂寞,守住了清贫,克服了乡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不畅等困难,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三年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守在落后的乡村教育上耕耘,为乡村孩童点亮着智慧之光。因此,对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为何留任进行探析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主题。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边境民族地区留任特岗教师的特岗教学生活为研究视角,聚焦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何以留任这一主题,采取访谈法、观察法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透过对个案职业选择的动机和特岗教育生活体验的梳理,剖析个案的特岗经历与个案留任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个案教师的留任动力由外而内地由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三层次的动力交互作用而成。特岗教师自身价值观念的引领和专业发展的驱动赋予特岗教师留任的内动力;特岗教师的家庭,身边的同事、学生等重要他人,所处学校的组织氛围,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推动着特岗教师留任;而国家的激励政策和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则形成了特岗教师留任的强大支撑力。研究认为,特岗教师的留任是多动力交织作用的结果,寻求特岗教师留任的路径也需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薪资福利待遇的视角上看,可提升提高特岗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改善特岗教师的生活条件,也要注意整体提升乡村教师的待遇。从乡村学校的组织环境上看,进行必要的优化管理,塑造民主公正的学校组织分为,彰显学校组织的公平与人性化,构建教师间积极、温馨、合作的同事关系也显得尤为必要。从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上看,应强化特岗教师职前培养与培训,支持特岗教师职后专业发展。从乡村学校教育环境的塑造上看,应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加强乡村社区和乡村学校的联系提升乡村学校的吸引力。物质方面的激励是基础,精神方面的激励是条件,因此,对特岗教师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也尤为必要。

宋浩兵[2](2021)在《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文中认为民族振兴,依赖于教育;人才的培养,系于教育。教育已成为当代强国固本之根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依靠教育的力量推动,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农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乎农村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事关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应优先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发展突出位置,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教师是推动农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近百万的乡村教师、特岗教师坚守在祖国最边远、贫困、艰苦的农村地区;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长时间被世人所忽视,未得到公众的关注。近年来,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是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者;并对学生直接施加潜移默化教育影响。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与发展。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着体育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影响着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成效。因此,高度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群体,本文从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在职业中所遇到的困境入手,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社会分层及教育均衡等理论,对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入职动机、经济收入情况、工作环境、日常工作量、职业压力、福利待遇满意度、职业认同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地位、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长期置身于农村场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与城市地区的体育教师相比;其职业生存处境具有相对特殊性、复杂性。在变革的社会时代,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面临人生、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巨大的挑战,职业生存境遇不尽人意、令人堪忧。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呈现以下问题,教学任务繁重,日常工作量大;教学环境条件差,学校场地器材匮乏。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微,承担较大的职业压力、职业认同和满意度低。专业培训机遇少,培训效果欠佳等。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进一步分析影响职业生存状态的因素。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扩充体育教师数量,解决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实施人文关怀理念、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教师自身应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总之,需要国家政策、社会、学校及体育教师自身形成合力并举、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状态才能有效得到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获得较好发展。

刘冬雨[3](2021)在《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论绎》文中提出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出不同的功能和价值,是传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具体体现。八卦掌作为武术门类中公认的三大内家拳之一,以独特的功法、套路形式展现其技击、健身、表演等功能。本文探究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八卦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寻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发祥轨迹、传承与发展现状,挖掘不同时期八卦掌的功能和社会价值,并从地理空间、技术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对当代八卦掌传承与发展空间进行论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据相关民间传说和史料考证,八卦掌创始人虽然未能确定,但董海川是大多数八卦掌传承人公认的“首传人”。北京是董海川首先传授八卦掌技艺的地区。(2)清朝年间,北京处在政治环境动荡不安、经济环境萎靡、地理环境优越的社会背景下,传承人常带艺投师,并且擅长实战,最终形成了程式、尹式、梁式、樊式等风格各异的八卦掌流派。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传承谱系相对散乱,且脉络不够清晰,同时也还存在着辈分之争等不利于八卦掌发展的影响因素。(3)从调研结果来看,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主要以师徒传承、协会传承和媒介传播为主。习练群体以男性居多,大部分为30-50岁的中青年群体,都接受过大学教育。八卦掌习练人群中,以程氏习练者居多,并且以功法和套路为主要习练内容。(4)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观察,八卦掌的功能也随着这些变化在不断调整。在清朝时期,随着“武举制”废除、火器出现,从宫廷走向民间,其功能从军事需要到民间镖局需求;民国时期,八卦掌走进中央国术馆,其功能主要是振奋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政治环境逐渐稳定,多国外交的引导下,八卦掌逐渐过渡到体育行列,并在北京成立了八卦掌专业委员会。(5)八卦掌当代传承与发展具有立足北京、带动全国、辐射世界的地理空间,技理并重、武医融合、创新发展的技术空间,弘扬文化、术道并举、育人为重的文化空间以及精准定位、服务大众、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建议北京八卦掌传承发展过程中,打造地域性武术代表拳种,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编写规范统一的教学教材,尽快走入校园;顺应时代变化,适当做出调整,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

李晓冉[4](2021)在《乡村“原生态”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质性研究 ——以聊城市H小学S教师为个案》文中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问题也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乡村教师是提高乡村教育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研究一切乡村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原住民,“原生态”的老龄教师群体却在教育研究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主力军”的身份也未能得到彰显,使得乡村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优势逐渐被忽略。故了解乡村“原生态”老龄教师的生存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是研究乡村教育的重要问题。论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一位“原生态”老龄教师个人生活的追踪,辅以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叙事研究法等搜集原始资料,并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登陆,进而规划出改善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新航线。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原生态”老龄教师所属场域定格,主要介绍研究的设计与思路、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研究过程;第二章是“原生态”老龄教师的独白,通过访谈研究对象,归纳出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四个方面;第三章是对“原生态”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深描,通过学生、同事、领导、家人以及研究者等“他者”对其生存状态进行补充;第四章是构建“原生态”老龄教师的新型生存状态,此章节是通过扎根理论对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两种表现形式以及生存困境进行高度归纳和分析,并提出老龄教师新型生存状态即走向安稳的栖居。研究发现,乡村“原生态”老龄教师的生存状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生存的物质状态、生存的身心状态、生存的专业发展状态、生存的人际关系状态,且不同视域中老龄教师的生存状态表现不同。通过扎根理论得出,老龄教师的生存状态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迥异的形式,并与生存状态的四个方面相对应地存在四种生存困境,而尊重并满足老龄教师的正当需要、正确认识老龄教师的存在价值、促进老龄教师的个人觉醒、引导老龄教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等则是老龄教师走向安稳栖居的合理路径。本研究以乡村“原生态”老龄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生存状态的了解和剖析,改善其生存困境,进而提高乡村教学水平,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以期对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田瑶[5](2021)在《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区为例》文中指出M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后,进入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随着乡村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本的建档立卡户等贫困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因此,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困境学生的生存状态也有了很大改变。该论文意在通过了解困境学生的新需求,探索对困境学生帮扶和引导的发展方向,以帮助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紧抓机遇,谋求更好的发展。文章的研究对象是生活在M区建档立卡户以及其他低收入家庭的中小学生。他们面临着许多一般学生不需要面对的家庭困难,如家庭经济收入有限、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缺乏亲人的关爱与陪护、身负沉重的生活压力、投入学业的精力受限等。他们需要接受国家政策、社会公益等多方面的帮扶救助以改善困境。所以,通过对困境学生的生存状态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帮扶政策和公益形式的缺点与不足,并对改进的方向进行分析,有利于改善困境学生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以此来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情况,同时也能够巩固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现阶段正在实施的政策帮扶与公益帮扶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二是通过困境学生与一般学生的生存状态进行调研,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三是通过了解困境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生活条件等方面在脱贫以后发生的变化,分析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的转变;四是结合困境学生生存状态的转变,分析其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需求的转变;五是发现现行的帮扶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六是对现有的帮扶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并提出更符合时代背景与困境学生新需求的新的帮扶措施,让困境学生的帮扶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常鑫[6](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樊珊[7](2020)在《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生存状态与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选择科学的和适宜的健身方式受到众多健身爱好者的青睐。健身有付费指导和非付费自主两种方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诉求强烈,追求科学健身,付费指导的健康方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游泳是一项特殊的健身运动,以其良好的健身效果成为很多健身爱好者的首选,除此之外,游泳与其他健身项目相比,技术要求高,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业余游泳教练员就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生群体。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的生存状态和职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调查了200名游泳教练员,从工作状况、生存状况、职业规划和社会保障等维度进行分析,探索其生存和职业发展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在20岁-35岁之间,呈现出较为年轻的趋势;学历主要分布在本科生和大专生群体,有少量研究生。总体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这反映出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游泳健身指导行业发展的远景正在积极向上;2、从工作状况看,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的工作年限较短,教学经验较少,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意愿不强,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3、从生存状态来看,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的生活压力较大,工资采用底薪加课时费提成,收入受季节影响较大,总收入偏低,生活成本较高,居住条件差,娱乐和休闲时间较少,幸福感较低,缺乏安全感;4.从职业发展来看,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的职业培训较少,对再教育认知差,易安于现状,人员流动性较大且职业规划不清晰很少有机会能够提升自己,很多人把此项工作作为职业过渡,所以职业发展动机不强;5、从社会保障来看,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的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福利措施落实不到位,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6、从显着性相关来看,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年龄、学历、工作年限、收入对工作、生活满意度、职业前景、社会地位都是具有正相关性,并且是高度相关建议:1、提高行业待遇,鼓励高校学生毕业生参与;2、设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定期加强专业能力培训,俱乐部之间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标准;3、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满足教练员的相应需求,提高教练员的满意度4、注重教练员的再教育,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体系5、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教练员能享受相应的福利政策6、定期组织团建,培养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

张瑞敏[8](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拉开了对人类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大幕。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这些被数据化了的现象及行为能够依托大数据技术被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大大超越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为更为精准地了解需求、把握动态、提供服务、预测发展等提供了强大支撑。正如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中,数据信息在了解人们行动轨迹、助力精准定位密切接触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和国家对大数据高度重视,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大数据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大数据的重要性。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还是一种信息资源和思维理念,它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良好机遇。具体而言,首先,作为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极大地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和更富有穿透力、感染力。其次,作为资源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多元的信息资源,突破了传统信息资源在“量”和“质”方面的局限性。再次,作为思维理念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观念和工作思路,突破了传统简单化、统一化及线性的思维模式,为精准思政、个性化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引。总之,大数据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大数据又是一柄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由此也引发一些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质疑与否定。面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就要继续深化对大数据的理论认知,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由此,本研究聚焦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分别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思想资源上的追溯、现实境遇上的考量、价值契合上的探讨、风险困境上的分析、内在要求上的厘清以及创新策略上的谋划:第一,在对大数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数据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西方社会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追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想资源,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合理性证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更加有理、有力。第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受大数据影响,发生数字化转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及环境等要素受到大数据的冲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两方面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革。同时,由于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中运用和接受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问题的产生。此外,由于大数据的自身特征,在彰显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带来“思维受限”、“精神迷失”、“数据奴役”等风险问题。对这些现实境遇的澄清,有助于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三,以大数据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优势为着眼点,通过反思与透析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制约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阐释了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之处以及为其带来的新机遇,从而论证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第四,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运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这些原因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主要挑战和障碍,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在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时“找准症结,靶向治疗”。第五,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应当遵循的原则及要求。面对这一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创新目标,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大数据优势。还要明确创新过程中的“守正”因素,以坚守正确的创新方向。同时,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外部风险,为充分运用大数据提供保障。树立良好的大数据意识,以更好地指导创新实践的开展。厘清“相关”与“因果”,“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数据使用”和“伦理关切”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性因素。第六,从观念变革、内容优化、方法改善、管理机制完善以及保障体系健全五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这五个方面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形成合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开展。

王甜[9](2020)在《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以Y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皆处于变迁、过渡转型之中。它一方面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悄然改变着我们生存所依赖的社会资源,甚至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正如俗语所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20世纪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在艰难的复兴之路中摸索前进,并迅速发展起来。民办高校起初期冀以规模争夺优势,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因而以质量为旨规的内涵建设成为其必由之路。“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奠基者,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其生存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若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时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政府、社会对民办高等院校及其教师存在些许认知、情感和制度伦理等方面的偏颇,造成教师的非友善的生存环境,以致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处于不乐观的生存状态,进而影响其生存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本文试图遵循“历史考察、实践观照、问题梳理、成因阐释和对策提出”的指导思想,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研究。通过与Y学院的三位教师进行深入交流,聆听他们在入场抉择、身临其境和未来期望中内心声音和具体典型性故事,揭示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处于生存与职业、物质和精神交相互动的历史境遇中面临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得出:Y学院教师工作环境和谐、职业认同感高,但教师们的身份地位不明、工作负荷过重、专业发展受阻、职称评审过于严苛、组织归属感不强等。基于此,从传统文化的滞差效应、政策制度的伦理性偏失、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的固着化、教师职业普罗化、个体生命者的意识方面分析原因,进而从宏观把控、微观调整、文化熏陶和个体统整的方面提出解蔽路径。其中,宏观把控方面包括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监督均衡机制、明晰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地位、完善资金运筹机制等等,通过加强顶层制度建设来建构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熏陶方面包括萃取传统文化精髓,建设和而不同的文化、注重社会参与合作的文化、加强和谐共生的文化熏陶等,改变社会的偏见从而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微观调整方面包括型塑独特的管理理念、健全教师的各种管理机制等,以提供绿色的制度保障以创建和谐校园。个体统整的方面包括转变“随遇而安”的观念、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型塑民办高校教师自我生存的意识,进而促进教师的自我整合,改善民其生存状态,以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质量。

马丽红[10](2020)在《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是新兴发展的时代、是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时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脱贫论述中强调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师是保证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建设力量的主体。从我国国情与人口结构来看,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与乡村教育之间息息相关,在乡村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发展方面等存在着一定差距,乡村的振兴、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师发展的振兴迫在眉睫,而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息息相关。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近年来对乡村大力支持并精准扶贫的各种措施实施下,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乡村体育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体育师资缺乏、师资提升途径单一、“一师多科”等现象一直未得到真正的解决,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也踌躇不前,依旧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从我国的国情上看,乡村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更具紧迫性。本研究以乡村体育教师发展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学相关的专家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学术研究分析方法,构建了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指标评价模型并对构建的评价模型体系进行相对权重系数的计算整理,以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为例进行现状与实证研究,直观的了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过程中所涵盖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给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最新的乡村体育教师发展现状、掌握乡村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也给乡村体育教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对乡村体育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意义为我国乡村体育教育的质量提供保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指标模型,模型体系由3个一级维度指标、10个二级维度指标、59个三级维度指标构成。(2)计算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体系的每一层指标相对整个体系的权重系数,一级维度中,乡村体育教师个体发展所占权重值最高,说明在乡村体育教师的发展中,微观层面乡村体育教师个体发展对其发展更为重要,应得到重视。二级维度中乡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与乡村体育教师个体家庭成员支持两个维度的指标权重最大,说明在乡村体育教师的发展中更注重的是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补给。(3)对山西省的乡村体育教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在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教龄与职称、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方面与构建的体系进行了现状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4)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进行了发展整体评估,当下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乡村体育教师的关注度,提升乡村体育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强乡村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情况下,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提升。(2)提升乡村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及其影响,乡村体育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良好品德的作用外,更要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3)乡村学校及相关教育领导部门应对乡村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加以重视,学校方面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体育教师科研方面的支持力度。(4)乡村体育教师应当转型,除具有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与能力,也应具备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生存环境。(5)促进城乡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乡村体育教师的发展,改善乡村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调整乡村体育教师的男女结构比例,对体育教师的再教育及职后培训加强重视,适当解决乡村体育教师的职称问题,提升乡村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

二、高校学报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报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何以留任? ——基于一位留任特岗教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时代诉求:稳定的师资之于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的意义
        (二)现实困境:特岗教师的流失致使乡村学校师资不稳定
        (三)个人旨趣:始于与一位特岗教师的交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文献梳理与述评
        (一)特岗教师的文献分析
        (二)教师留任的文献分析
        (三)研究评述
    五、核心概念解析
        (一)边境民族地区
        (二)特岗教师
        (三)留任
        (四)特岗教师留任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七、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背景:田野的素描
    一、Z县的基本情况
    二、Z县的教育概况
    三、Z县“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概况
        (一)实施的背景
        (二)招聘的情况
        (三)留任的情况
    四、村落中的榕小
第二章 缘由:边境民族地区留任特岗教师任教前职业选择动机的剖析
    一、现实的冲击
        (一)人心复杂难揣摩
        (二)工作枯燥显乏味
    二、教师形象的浸润
        (一)家庭尊师重教氛围的熏染
        (二)幼年良师无微不至的关爱
    三、无奈的选择
        (一)公招落榜
        (二)特岗上榜
第三章 心路:边境民族地区留任特岗教师留任历程的呈现
    一、逃离念头的滋生
        (一)难以适应的边境环境
        (二)生疏的“管”和“教”
        (三)略显微薄的薪资
    二、日渐适应的生活
        (一)同事的雪中送炭
        (二)学生的进步
        (三)家庭的组建
    三、坚守信念的萌芽
        (一)暖心关怀的领导
        (二)专业的发展
        (三)学生的认可
    四、留任决心的坚定
        (一)“我是学生的希望之光”
        (二)“在这里还蛮有前途”
        (三)“校长鼓励副业”
        (四)“学校离家近”
第四章 动力:影响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留任因素的探讨
    一、宏观系统: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留任的支撑力
        (一)国家政策的激励
        (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形成
    二、中观系统: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留任的推动力
        (一)重要他人的影响
        (二)学校组织的助推
        (三)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
    三、微观系统: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留任的内动力
        (一)价值观念的引领
        (二)专业发展的驱动
第五章 思考:助推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留任路径的追寻
    一、提升特岗教师的福利待遇
        (一)改善特岗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
        (二)保障特岗教师任职初期的经济待遇
        (三)整体提升乡村教师待遇
    二、优化乡村学校的组织环境
        (一)塑造民主公正的学校组织管理
        (二)构建教师间积极、温馨、合作的同事关系
    三、强化特岗的教师培养与培训
        (一)加强特岗教师职前培养和培训
        (二)支持特岗教师职后专业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
        (二)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乡村社区和乡村学校的联系
    五、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
        (一)岗位分配照顾婚恋双方
        (二)丰富特岗教师课余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教育政策——引发农村教师关注
        1.1.2 职业生存——农村体育教师现实困窘与诉求
        1.1.3 乡土情怀——职业情感触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许昌地区
        2.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
        2.1.3 生存状态
        2.1.4 教师职业生存状态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2.2.2 关于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
        2.2.3 文献述评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层次需求理论
        2.3.2 教育均衡理论
        2.3.3 社会分层理论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质性研究
        3.3.1 访谈法
    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4.1 研究思路
    4.2 创新点
5 结果与分析
    5.1 农村初级体育教师职业特征辨析
    5.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内涵及其结构
        5.2.1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内涵
        5.2.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结构
    5.3 从事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归因分析
    5.4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教龄及职称情况分析
    5.5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解读
        5.5.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总体审视
        5.5.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物质状态
        5.5.2.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
        5.5.2.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5.5.2.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度
        5.5.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精神状态
        5.5.3.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5.5.3.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5.5.3.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待遇满意度
        5.5.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态
        5.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5.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
        5.5.4.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
        5.5.4.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5.6 影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因素分析
        5.6.1 经费投入不足,政策失真
        5.6.2 重文轻武观念对体育学科的冲击
        5.6.3 学校评价制度不全面
        5.6.4 经济收入低,缺乏物质保障
        5.6.5 日常事务繁琐,压力不堪重负
        5.6.6 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5.6.7 公众偏见,社会地位低下
        5.6.8 体育科研能力弱,研究意识淡薄
        5.6.9 职业认同感低
        5.6.10 培训机遇少,专业发展受阻
    5.7 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策略
        5.7.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工资水平
        5.7.2 创新农村体育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5.7.3 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由偏见走向尊重
        5.7.4 实施人文关怀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7.5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5.7.6 完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制度
        5.7.7 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5.7.8 培养体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5.7.9 力求做到有为才有位
        5.7.10 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身份认同感
        5.7.11 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实地考察部分实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论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历史背景
        1.1.2 时代背景
        1.1.3 文化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关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
        1.4.3 关于武术拳种的研究
        1.4.4 关于八卦掌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统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2.2.2 田野调查法
        2.2.3 文献资料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八卦掌在北京地区发祥的历史溯源
        3.1.1 民间传说与史料考证
        3.1.2 八卦掌流派形成的社会与人文环境解析
        3.1.3 社会变迁与八卦掌的功能解构
    3.2 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传承与生存现状
        3.2.1 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传承谱系
        3.2.2 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主要传承与传播方式
        3.2.3 八卦掌主要传承人的生存境遇
        3.2.4 关于习练八卦掌的受众调查
    3.3 八卦掌当代传承与发展空间论绎
        3.3.1 立足北京、带动全国、辐射世界的地理空间
        3.3.2 技理并重、武医融合、创新发展的技术空间
        3.3.3 弘扬文化、术道并举、育人为重的文化空间
        3.3.4 精准定位、服务大众、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乡村“原生态”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质性研究 ——以聊城市H小学S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概念界定
一、扎根田野:“原生态”老龄教师所属场域定格
    (一)研究设计与思路
    (二)选择研究对象
        1.S镇及H小学基本情况
        2.选择合作教师
    (三)研究过程
        1.进入研究场地
        2.资料的收集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研究成文反思
二、“谷堆上的独白”:“原生态”老龄教师生存状态之浅绘
    (一)“说来还算满意”:生存的物质状态
        1.“工资还行吧”:满足中的遗憾
        2.“发不下来”:有名无实的补贴
        3.“从泥水地到水泥地”:不断优化的工作环境
        4.“优越与负担”:近在咫尺的家校距离
    (二)“想来全是无奈”:生存的身心状态
        1.“小小慢性病”:身体的亚健康
        2.“焦虑与偏执”:心理的亚健康
        3. “感觉到累”:身心的双重压力
    (三)“道起难上加难”:生存的专业发展状态
        1.“好几年没参加培训了”:专业发展渐趋迷茫
        2.“我现在不行了”:自我否定与职业荣耀的冲突
        3. “曾经的名师梦”:多重现实引发职业认同转变
        4. “不是文盲,但是机盲”:难以走进的计算机
    (四)“谈及已经习惯”:生存的人际关系状态
        1.“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家长在支持中推责
        2.“能让就让”:同事之间的脆弱关系
        3. “认识多年了”:学校领导的“二哥”
        4. “圈内的圈外人”:尴尬的乡村成员
三、“田垄间的合唱”:“原生态”老龄教师生存状态之深描
    (一)学生眼中“不苟言笑”的他
        1.“严厉与仔细”:被认可的教学
        2.“理解与沟通”:疏离的师生关系
    (二)同事眼中“安常守故”的他
        1.“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品质
        2.“不接受新事物”:自我发展意识较差
    (三)领导眼中“明理通达”的他
        1.“工作助手”:后勤志愿者与关系协调者
        2.“季孟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四)家人眼中“顶天立地”的他
        1.“多亏了这个工作”:家庭收入的主力军
        2.“顾不上地里的活”:“务工”与务农时有冲突
    (五)研究者眼中“举步维艰”的他
        1.“落伍中挣扎”: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2.“老当益壮也会累”:闲暇流失在喘息之间
四、安稳的栖居:构建“原生态”老龄教师新型生存状态
    (一)非正即反:生存状态的两种表现
        1.“活到老学到老”:积极的生存状态
        2.“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的生存状态
    (二)抽丝剥茧:发现生存困境
        1.困境一:不清不楚的福利与工资
        2.困境二:生命意识淡漠
        3.困境三:专业发展陷于停滞
        4.困境四:理不清的人际关系
    (三)规划新航线:安稳的栖居
        1.尊重并满足老龄教师的正当需要
        2.正确认识老龄教师的存在价值
        3.促进老龄教师的个人觉醒
        4.引导老龄教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资料(节选)
附录三 文本资料搜集
附录四 访谈时间表
附录五 三级编码登陆过程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
        2.1.2 困境学生
        2.1.3 国家资助政策
        2.1.4 公益助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第三章 M区现有的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方式及成效
    3.1 M区现有的政策帮扶及其成效
        3.1.1 义务教育阶段
        3.1.2 高中阶段
        3.1.3 现有政策帮扶的成效
    3.2 M区现有的公益帮扶方式及其成效
        3.2.1 短期帮扶
        3.2.2 长期帮扶
第四章 M区中小学困境学生与一般学生状态差异分析
    4.1 一般学生的生存状态
    4.2 困境学生的生存状态问卷调查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对象
        4.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困境学生与一般学生状态差异分析
        4.3.1 物质条件的差异
        4.3.2 学习方面的差异
        4.3.3 独立能力的差异
        4.3.4 规划未来的差异
第五章 M区中小学困境学生生存现状的转变
    5.1 访谈设置
        5.1.1 访谈主题
        5.1.2 访谈对象
        5.1.3 访谈目的
        5.1.4 访谈工具
        5.1.5 访谈内容
    5.2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困境学生生活现状的转变
        5.2.1 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5.2.2 在学习方面的变化
        5.2.3 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变化
        5.2.4 在未来发展规划方面的变化
第六章 M区中小学困境学生的需求分析
    6.1 物质需求分析
        6.1.1 活动对象
        6.1.2 活动方式
        6.1.3 活动设置
        6.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6.2 精神需求分析
        6.2.1 访谈说明
        6.2.2 访谈资料整理
第七章 M区现有的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不足之处分析
    7.1 现有政策帮扶的不足之处分析
    7.2 现有公益帮扶的不足之处分析
        7.2.1 多对多短期公益帮扶
        7.2.2 一对多短期公益帮扶
        7.2.3 长期公益帮扶
第八章 现有帮扶方式的改进和新帮扶方式的探索
    8.1 丰富现有帮扶形式,改进不足之处
        8.1.1 拓宽政策帮扶的关注领域
        8.1.2 改进公益帮扶的不足之处
    8.2 政策帮扶更加注重困境学生未来发展
        8.2.1 “家校同心”政策
        8.2.2 师生“一带一”政策
        8.2.3 勤工俭学拓展政策
        8.2.4 本地人才培养政策
    8.3 公益帮扶更加注重困境学生精神需求
        8.3.1 丰富兴趣爱好
        8.3.2 关注心理健康
        8.3.3 提供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新年圆梦”困境学子关爱行动帮扶对象问卷调查
    附录 B:问卷调查收集信息汇总表
    附录 C: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时期困境学生需求变化访谈提纲
致谢

(6)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生存状态与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游泳健身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1.2 改革政策对健身教练员支持
        1.1.3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职业机遇与挑战共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的定义
        2.1.2 生存状态的定义
        2.1.3 职业发展的定义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继续教育理论
    2.3 国内相关研究
        2.3.1 游泳健身俱乐部现状研究
        2.3.2 业余游泳教练员现状研究
        2.3.3 关于生存现状与职业发展研究
    2.4 国外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统计学特征分析
        4.1.1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年龄、性别状况
        4.1.2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学历、专业水平状况
        4.1.3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工作年限、教练员等级证书状况
        4.1.4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专兼职情况
    4.2 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生存状态分析
        4.2.1 工作时间与工作负荷分析
        4.2.2 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分析
        4.2.3 工资收入与生活支出情况分析
        4.2.4 劳动关系与社会福利保障情况分析
        4.2.5 工作、生活满意度情况分析
    4.3 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职业发展状况分析
        4.3.1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从业目的
        4.3.2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职业培训情况
        4.3.3 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职业发展的自我认知
    4.4 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基本情况对生存状态与职业发展的关联分析
        4.4.1 年龄对工作生活满意度与职业发展相关分析
        4.4.2 学历对工作生活满意度与职业发展相关分析
        4.4.3 工作年限对工作生活满意度与职业发展相关分析
        4.4.4 收入对工作生活满意度与职业发展相关分析
    4.5 影响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生存状态与职业发展内在因素分析
        4.5.1 职业兴趣
        4.5.2 职业能力
        4.5.3 职业理想
        4.5.4 职业价值取向
    4.6 影响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生存状态与职业发展外在因素分析
        4.6.1 人际关系
        4.6.2 工作环境
        4.6.3 职后教育
        4.6.4 福利待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节 大数据基本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释义
        一、大数据的概念分析与发展动因
        二、大数据特征及价值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数据科学中数据与其代表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视“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数据”运用的理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数据研究的思想呈现
        一、注重以“事实驱动”的方法论萌芽
        二、“取实予名”的理念表征
        三、对“以数为据”思想的践行
    第三节 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中重视数据的理念梳理
        一、西方“万物皆数”的哲学起源
        二、数学文化在西方的形成
        三、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应用
第二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境遇分析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变化
        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数据治国”成为政治治理新手段
        三、“数字化模式”成为社会发展新目标
        四、“数据化生存”成为文化发展新生态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形势变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方式“灵活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存状态“数字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元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信息化”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呈现新矛盾
        一、思维固化与思维变化之间的矛盾
        二、对新技术的消极质疑与积极适应之间的矛盾
        三、认知渠道单一化与情感表达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遭遇新风险
        一、“算法黑箱”带来思维受限的风险
        二、数据爆炸带来“精神迷失”的风险
        三、大数据“入侵”带来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四、大数据扩张带来“数据奴役”的风险
第三章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第一节 大数据破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制约
        一、大数据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二、大数据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新境界
        三、大数据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形式
    第二节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契合
        一、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相契合
        二、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多元性相契合
        三、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变的时代性相契合
    第三节 大数据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契机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战略资产
        二、大数据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数据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性贡献关键力量
第四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图景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取得的成果
        一、相关理论研究有了一定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大数据研究机构层出不穷
        四、大数据实践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的普及率不高
        二、可挖掘的数据源不足
        三、大数据的共享不通畅
        四、大数据的取舍之道不明晰
        五、大数据运用中存在伦理困境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呈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数据意识淡薄
        二、大数据平台建设不足
        三、大数据技术瓶颈
        四、大数据人才短板
        五、大数据法律规章及制度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
        一、充分融入大数据理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三、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第二节 坚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一、强化“以人为本”原则
        二、坚持“守正性”原则
        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应对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外部风险
        一、应对思维受限的风险
        二、应对“精神迷失”的风险
        三、应对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四、应对“数据奴役”的风险
    第四节 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意识
        一、大数据资源意识
        二、大数据价值意识
        三、大数据应用意识
    第五节 把握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几对关系
        一、思考“相关”与“因果”的关系
        二、澄清“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的关系
        三、明确“数据使用”与“伦理关切”的关系
第六章 促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及对策
    第一节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变革
        一、树立数据化理念
        二、树立精准化理念
        三、树立个性化理念
        四、树立协同化理念
    第二节 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实施方式
        一、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二、融入大数据应用能力的教育
        三、依托大数据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方式
    第三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经验型和实证型研究方法相结合
        二、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三、传统载体与大数据载体相结合
    第四节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管理机制
        一、制定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完善明确的约束机制
    第五节 完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提供大数据技术保障
        二、完善大数据人才队伍保障
        三、健全大数据伦理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以Y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代境遇: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
        1.1.2 政策导向: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1.1.3 改革契机:民办高校战略转型的关键要求
        1.1.4 现实呼唤:改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失的要求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述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民办高校
        1.4.2 民办高校教师
        1.4.3 生存状态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对象的择取
        1.5.4 研究资料的梳理
第二章 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现实表征
    2.1 学校环境的素描
        2.1.1 Y学院的基本概况
        2.1.2 教师的办公教学环境
    2.2 K老师:积极而谨慎的规则倡导者
        2.2.1 K老师的形象素描
        2.2.2 入场突围:学校返聘
        2.2.3 身入其境:与日俱进
        2.2.4 未来规划:“默默坚守,发挥余热”
    2.3 H老师:责任感强烈、正统的专任教师
        2.3.1 H老师的形象素描
        2.3.2 入场突围:机缘巧合
        2.3.3 身入其境:大有迳庭
        2.3.4 未来规划:“安于现状,绠短汲深”
    2.4 L老师:理性且乐观的进取者
        2.4.1 L老师的形象素描
        2.4.2 入场突围:命运抉择
        2.4.3 身入其境:谋事在人
        2.4.4 未来规划:“短暂的停留,希望在公办”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透视
    3.1 入场缘法差异化
    3.2 临境生存差距化
        3.2.1 薪酬福利梯度大,闲暇时间无保障
        3.2.2 教学负荷过重,科研有心无力
        3.2.3 培训体系不合理,职称评审缺乏特色化
        3.2.4 身份地位不明晰,专业发展阻力大
        3.2.5 工作环境和谐,民主管理敷衍
        3.2.6 职业认同感高,组织认同不强
    3.3 未来规划差别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根源探寻
    4.1 市场经济的功利色彩浓厚
    4.2 政策制度的伦理性偏失
    4.3 传统文化的滞差效应
    4.4 民办高校管理思维的固着化
    4.5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的普罗化
    4.6 个体生命者的独立意识明显
        4.6.1 教师生存价值观念的转变
        4.6.2 教师认同的二重性
第五章 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解蔽之策
    5.1 宏观把控:建构良好的政策环境
        5.1.1 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均衡监督机制
        5.1.2 明晰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地位
        5.1.3 完善资金运筹机制
    5.2 文化熏陶: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5.2.1 萃取传统文化精髓
        5.2.2 注重社会合作的文化
        5.2.3 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
    5.3 微观调整:创建互惠学校生态圈
        5.3.1 型塑独特的管理理念
        5.3.2 优化教师管理的机制
    5.4 个体统整:型塑教师的生存自觉
        5.4.1 转变“随遇而安”的观念
        5.4.2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探寻人生出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乡村体育教师
        2.1.2 体育教师发展
    2.2 体育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
        2.2.1 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
        2.2.2 乡村体育教师发展现状研究
        2.2.3 关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特尔菲法
        3.2.3 层次分析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初建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
        4.1.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分析
        4.1.2 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4.1.3 收集预选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的维度指标
    4.2 最终确立的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4.3 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4.3.1 AHP运用原理及步骤
        4.3.2 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结果
    4.4 关于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的实证研究
        4.4.1 调查对象与基本信息分析
        4.4.2 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维度的发展状况分析
        4.4.3 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与性别的分析
        4.4.4 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与年龄的分析
        4.4.5 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与教龄的分析
        4.4.6 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与现有学历的分析
        4.4.7 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与职称的分析
        4.4.8 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与专业的分析
        4.4.9 对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三个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4.5 对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总体评估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乡村体育教师发展关注度
        5.2.2 提升乡村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及影响
        5.2.3 加强对乡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5.2.4 培养新型全科乡村体育教师
        5.2.5 促进城乡学校体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校学报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边境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何以留任? ——基于一位留任特岗教师的个案研究[D]. 李雅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宋浩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八卦掌在北京地区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论绎[D]. 刘冬雨.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4]乡村“原生态”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质性研究 ——以聊城市H小学S教师为个案[D]. 李晓冉. 渤海大学, 2021(02)
  • [5]中小学困境学生帮扶对策研究 ——以保定市M区为例[D]. 田瑶. 河北大学, 2021(02)
  • [6]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游泳教练员生存状态与职业发展研究[D]. 樊珊.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8]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瑞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以Y学院为例[D]. 王甜. 山西大学, 2020(12)
  • [10]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山西省乡村体育教师为例[D]. 马丽红.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高校学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