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药物的利弊: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例

权衡药物的利弊: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例

一、权衡药物的利与弊: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林秋波[1](2021)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 ury,DILI)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等所诱发的肝损害[1,2]。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之一,随着临床药物使用范围扩大、种类增多,目前HBV、HCV等病毒性肝炎有相对可控的治愈性,因此DILI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肝损害原因之一。据统计,超过30000种的药物及化学制品可能存在潜在肝毒性[25],目前被证实有肝毒性的药物已有1100多种[3,4]。我国临床药物品种繁杂,随着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国民对中草药的信任,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应用广泛;随着科技发展,药物研发,西药也被广泛用于临床,但药物安全性问题和DILI尚未得到医务人员和公众的足够重视,导致DILI每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7],严重时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药物性肝损害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目前DILI的治疗无特殊方法,关键在于对其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和危害。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及公众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通过医生及患者共同努力、预防,减少DILI的发生和危害。此举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15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用诊断标准[5]。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用药情况、肝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并对肝损害进行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分度及预后判断,并对DILI患者年龄分组构成、性别比例、引起肝损害主要药物、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54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38.31%),女性患者95例(61.69%);任何年龄均可发生DILI,本次研究中,年龄最小者6岁,年龄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44.1±14.31)岁,其中0-44岁有72例(46.75%),45-59岁有59例(38.31%),60-72岁有23例(14.94%);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草药为主63例(40.91%),抗结核药27例(17.53%),抗肿瘤药17例(11.04%),免疫抑制剂8例(5.19%),抗菌药8例(5.19%),内分泌系统用药3例(1.95%),精神疾病用药3例(1.95%),非甾体抗炎药3例(1.95%),杀胚药3例(1.95%),降脂药2例(1.30%),避孕药2例(1.30%),消化系统用药1例(0.65%),具体药名不详者14例(9.09%)。154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肝细胞损伤型(120例,占77.92%);其次是胆汁淤积型(21例,占13.64%);以混合型最少(13例,占8.44%)。154例病例中以轻度肝损害患者最多见,占59.09%(91例);中度、重度肝损害及肝衰竭患者所占比例相近,其中中度肝损害患者占12.99%(20例),重度肝损害患者占13.64%(21例),肝衰竭占14.28%(22例),肝衰竭患者中共有5名患者转至上一级医院进行了人工肝支持治疗,5例患者治疗后2例达治愈标准,好转2例,未愈1例。154例患者经治疗后达到治愈标准29人(18.83%),好转37人(24.03%),未愈患者88人(57.14%)。120例肝细胞损伤型中,未愈患者61例占50.8%;21例胆汁淤积型中,未愈患者15例占71.4%;13例混合型中,未愈患者12例占92.3%,经分析可见三种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肝细胞损伤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研究结论:(1)药物性肝损害女性患者多发,药物以中草药、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为主;(2)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肝病临床表现类似,无明显特异性;(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常见,肝损害严重程度分级以轻度肝损害最多见;(4)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5)西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较中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轻;(6)三种临床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

杨枝[2](2021)在《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和讨论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以期寻求一种起效迅速且疗效明显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寒痹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平衡针膝痛穴结合局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0.2g/次,1天1次,连续治疗7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时点(治疗前、首次治疗、治疗2周、治疗4周、3个月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WOMAC)评分(包括膝关节疼痛、僵硬度、活动度三个方面的评分)和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及随访时膝关节疼痛复发率对比,以评估两组对寒痹型KOA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VAS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平均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早,且在治疗后2周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且最终平均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3.WOMAC量表评分比较:(1)WOMAC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平均WOMAC疼痛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早,且治疗后2周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且最终平均WOMAC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WOMAC僵硬评分比较:观察组平均WOMAC僵硬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早,且治疗后2周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且最终平均WOMAC僵硬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3)WOMAC日常活动评分比较:观察组平均WOMAC日常活动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早,且最终平均WOMAC日常活动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4%;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痊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5.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10.00%,对照组为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少于对照组。结论:1.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有效改善寒痹型KOA患者VAS评分及WOMAC评分,即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度。2.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KOA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体现在起始阶段起效迅速,总体疗效好,远期疗效稳定,但平衡针及壮医药线点灸的疗效交互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3](2021)在《中成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背景、目的及意义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关节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病发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目前,KOA的治疗集中在症状的改善方面,尚没有干预措施能够影响其关节结构的进展[2]。KOA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关节炎症状、降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分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局部注射等,此外,自我管理与教育、肌肉力量训练、功能锻炼预防也被现代医学所重视[3]。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尚珂宇[5](2020)在《补血荣筋汤加减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肝肾亏虚型KOA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补血荣筋汤加减联合股四头肌锻炼与塞来昔布胶囊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病例为2019年02月至2019年12月广西骨伤医院骨科门诊就诊患者,根据症状、体征、X线检查及中医辨证确诊为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补血荣筋汤加减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对照组予以塞来昔布胶囊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疗程为2周。最终纳入69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WOMAC评分中的疼痛、僵硬、日常生活难度评分及治疗2周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收集的试验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X线分级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WOMAC评分中疼痛、僵硬、日常生活难度方面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在治疗1周、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对比,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OMAC评分:两组在治疗1周、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对比,WOMAC评分中疼痛、僵硬、日常生活难度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组间疼痛评分对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僵硬及日常生活难度方面,治疗1周后,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评分: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组内对比,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1.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2.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从“补益肝肾”为出发点辨证论治,采用补血荣筋汤加减联合股四头肌锻炼与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联合股四头肌锻炼均能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对照组在缓解疼痛方面起效较快,在治疗结束时,两组缓解疼痛疗效相当。2.补血荣筋汤加减联合股四头肌锻炼在改善膝关节僵硬、日常生活难度及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塞来昔布胶囊联合股四头肌锻炼。3.补血荣筋汤加减联合股四头肌锻炼能够有效改善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孙备[6](2020)在《散表正阳汤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偏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中医主症、次症及舌脉等指标观察散表正阳汤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的作用,初步验证散表正阳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符合风寒湿型偏头痛的纳入标准患者85例。根据受试者个人要求及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最终将8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3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予以散表正阳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佐米曲普坦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在本研究过程中,如受试对象遇到特殊原因时应当及时告知研究者,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研究者于治疗前(入组前)、治疗后(疗程30天结束时)、随访期(疗程结束后30天末)分别记录头痛的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中医主症、中医次症、舌脉等评分变化,并及时汇总头痛综合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西医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疗效、随访期复发率及安全性指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在西医临床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80%,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77.5%,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在西医临床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37.5%,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67.5%,对照组25%,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期对头痛各项积分的改善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期对头痛各项积分的改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表正阳汤及佐米曲普坦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疗效确切,散表正阳汤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头痛程度、减少头痛伴随症状、缩短头痛持续时间、改善中医主症、改善次症及舌脉等方面的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散表正阳汤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药效更持久。两组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差异。散表正阳汤治疗偏头痛(风寒湿型)疗效确切,复发率低,药效持久且安全可靠,临床上可供推广使用。

唐梅[7](2020)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病与免疫、骨代谢及抗炎治疗》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分析目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病(Axial spondyloarthropathy,Ax-Sp A)是一组累及中轴关节,主要是骶髂关节和脊柱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及附着点炎。免疫激活导致靶组织的破坏性的炎症反应;抑制自身炎症反应可有效地治疗Sp A,故认为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有关。本研究观察病程小于4年的新诊断的Ax-Sp 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炎症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横断面临床研究。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选取初诊Ax-Sp A患者,入组时病程小于4年,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骶髂关节MRI检查,并对骶髂关节MRI上的BMO采用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学组SPARCC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7A、γ干扰素的均数水平均较参考值升高。反映了免疫因素参与了Sp A的发生发展过程。CD4+T与SPARCC评分呈负相关,p=0.04;可见CD4+T与Sp A的活动性炎症相关。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0、白介素-17A、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均与SPARCC评分无相关性。结论:免疫因素参与了Sp A的发生发展过程。CD4+T与Sp A的活动性炎症相关。第二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目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病(Ax-Sp A)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无论在疾病早期,还是发展期,系统性炎症都会导致骨吸收增加,骨重塑受抑,降低骨密度。脊柱的活动度下降也会导致骨质疏松,增加脊柱骨折的风险,一旦骨折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Ax-Sp A患者大多为年青男性,医生和患者往往忽视骨密度的检查。本研究统计Ax-Sp A患者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的差异,及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的变化。旨在探讨Ax-Sp A患者炎症和抗炎治疗对骨密度的影响,为及早发现骨破坏、指导用药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的横断面研究。自2018年9月-2019年1月选取Ax-Sp A患者25例,排除了绝经后妇女、老年男性及合并有可能影响骨代谢疾病的患者。搜集入组患者的血沉、CRP等数据,检测血清PINP、β-CTX水平,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数值。骶髂关节MRI上的BMO采用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学组SPARCC系统进行评分。另设立年龄、性别匹配的志愿者为健康对照,记录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数值。两组骨密度均采用同一台机器,由同一个技师检测。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3月后复查血清PINP、β-CTX,并与治疗前比较。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的t检验比较两组及治疗前后结果,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骨密度与血沉、CRP、SPARCC评分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符合正态分布数据)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结果:25例患者入组,有5例共计6个部位(1例腰椎,5例股骨颈)符合骨量减少标准,占患者总数的20%,占总检测部位的12%。这5例患者有3例男性、2例女性,男性平均年龄为26.7岁,女性为43.5岁,均有骶髂关节活动性炎症。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股骨颈的骨密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腰椎的骨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密度与血沉、CRP、SPARCC评分无相关。PINP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患者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PINP、β-CTX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x-Sp A患者骨代谢明显异常,较对照组OP发生率增高,尤其见于存在骶髂关节活动性炎症的患者,股骨颈为好发部位,且以高转换型为主。非甾体抗炎药治疗3个月对Sp A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无显着影响。第三部分活动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抗炎治疗的疗效分析目的:相比骨盆X线平片,骶髂关节MRI有助于更好的理解Ax-Sp A疾病的进程和及早诊断,所以MRI被广泛用于评价骶髂关节的炎症。MRI上骶髂关节炎最重要的活动性炎症改变是骨髓水肿(Bone marrow oedema,BMO)。非甾体消抗药(NSAIDs)是Ax-Sp A的一线治疗。目前为止,长期应用NSIADs治疗活动性骶髂关节炎的数据有限。因此,本研究观察病程小于4年的新诊断的Ax-Sp A患者NSAIDs长期抗炎治疗对MRI上骶髂关节BMO的影响。并与TNF-α抑制剂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是双臂单中心临床研究。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选取初诊Ax-Sp A患者,入组时病程小于4年,MRI均提示有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且未采用NSAIDs治疗。在基线MRI检查后,给予合适剂量的NSAIDs治疗24周或48周;研究结束时,再次复查骶髂关节MRI。采用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学组SPARCC系统对骶髂关节BMO程度进行评分。疾病活动度用Sp A疾病活动指数(ASDAS)评估。在24周和48周计算ASDAS临床重要改善(ASDAS CII,ASDAS-CRP下降≥1.1)、ASDAS主要改善(ASDAS MI,ASDAS-CRP下降≥2.0)、ASDAS非活动疾病(ASDAS ID,分数<1.3)、ASAS-20、ASAS-40和ASAS部分缓解指数。主要研究终点是骶髂关节的骨髓水肿的改善。TNF-α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在48周前后检测血沉,CRP,骶髂关节MRI并进行SPARCC评分。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SPARCC评分和ASDAS-CRP治疗前后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析。血沉、CRP的改变分布为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分析一般线性模型的重复度量方法分析。SPARCC评分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结果:43例患者入组,33例完成研究,10例24周时复查MRI,另23例48周时复查MRI,两亚组无交叉。NSAID指数的中位数为89.5(83.3-96.7)。SPARCC评分由基线的21.8±16.1降至治疗后的10.2±12.8(p<0.001)。75.8%患者的骨髓水肿变化达到了最低限度重要改变,共有30.3%的患者BMO消失。ASDAS-CRP从基线3.1±1.0降至2.1±1.0(p<0.001)。48.5%患者获得ASDAS CII,其中包括21.2%患者获得ASDAS MI,15.2%获得ASDAS ID。66.7%患者达到ASAS-20标准,45.5%达到ASAS-40标准,24.2%达到ASAS部分缓解标准。虽然随访48周亚组MRI改善的数据较24周亚组略有更优的倾向,但其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没有出现NSAIDs相关严重不良事件。TNF-α抑制剂治疗后SPARCC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SPARCC评分明显升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口服NSAIDs药物可以明显减轻活动性Ax-Sp A患者骶髂关节的BMO和临床疾病活动度;疗效优于对照组,劣于TNF-α抑制剂;但NSAIDs适合长期服用,有效安全经济,符合中国国情。

冯丹丹[8](2019)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评估与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种类、发病率以及预测因素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手术治疗后仍存在广泛的并发症,但纳入麻醉诸多因素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纳入围术期麻醉相关因素,确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种类、发病率以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接受AIS手术的986例患者,回顾分析术中、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率。记录围术期候选变量,用于相关性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术后神经功能下降;(b)术后非神经系统并发症;(c)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还评估了(d)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是否可作为患者危险分层的工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30名女性患者和156名男性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14.4岁(范围11至18岁)。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9.5%。其中,术后神经功能损伤2例(0.2%);非神经系统并发症190例(19.3%)有:术后恶心呕吐(PONV)151例(15.3%),伤口愈合问题16例(1.6%),肺部疾病(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等)14例(1.4%),植入物相关并发症2例(0.2%),骨折1例(0.1%),脑脊液漏2例(0.2%),术后肾功能损伤2例(0.2%)和对药物/血液制品的过敏3例(0.3%)。33例(3.3%)患者发生术中大量失血。与术后早期并发症无关的因素包括年龄、ASA分级、既往心脏或呼吸系统疾病、椎体融合节段、术中输血总量以及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显着增加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是否截骨与术中大量失血显着相关。随着ASA分级的增加,术中失血量,输血总量及手术时间显着增加,但ASA分级高低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AIS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5%,本研究证实了AIS矫形手术围术期,可修正及不可修正的的危险因素。其中BMI,手术时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SA分级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无显着相关。第二部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后早期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分析第一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需使用药物干预的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AIS患者需使用药物干预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预测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2年12月2016年1月986例(男156例,女830例)AIS后路矫形手术患者信息,收集与需使用药物干预的PONV相关的围术期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筛选术后48 h内发生PONV的预测因素。截点由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中尤登指数的最大值确定。结果:986例AIS患者中151例发生PONV(发生率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值(ΔHb)>28.5g/L(OR=1.107,95%CI1.0601.157)、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OR=0.027,95%CI 0.0060.123)、术中应用地塞米松复合恩丹司琼(OR=0.241,95%CI 0.0660.886)和术后使用芬太尼自控镇痛(OR=1.671,95%CI 1.3812.284)是AIS矫形患者发生PONV的影响因素。结论:术中ΔHb>28.5g/L、术后使用芬太尼自控镇痛是AIS患者发生需使用药物干预的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以及使用地塞米松复合恩丹司琼是其有效治疗措施。第二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术后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AIS后路矫形手术术后贫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AIS后路矫形术的患者986例(男156例,女830例),年龄1118岁,记录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86例患者发生术后贫血的患者407例(41.2%),其中轻度贫血215例(52.8%),中度贫血137例(33.7%),重度贫血55例(13.5%)。术后输血221例(22.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得出,术前Hb<126g/L(OR=1.960,95%CI 1.2132.629)、术前APTT(OR=1.037,95%CI 1.2132.629)、术后引流量>485ml(OR=2.994,95%CI 1.4354.221)均为术后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氨甲环酸(TXA)的使用(OR=0.605,95%CI 0.3860.948)为其保护性因素。结论:AIS后路矫形术术后贫血发生率为41.2%。术前Hb<126g/L、术前APTT>38.95s、术后引流量>485ml为术后贫血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氨甲环酸为其保护因素。第三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手术,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问题,迄今为止,很少有文献对这类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调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AIS术后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AIS矫形手术患者690例(男205例,女458例)围术期疼痛相关资料。疼痛评估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记录术后6h、24h、48h、72h NRS评分以及术后镇痛药物的种类的使用次数,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690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14.7±4.1)岁,术后6h NRS评分(2.1±1.6)分,术后24h(1.4±1.3)分,术后48h(1.1±1.1)分,术后72h(1.1±1.2)分。术后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使用率97.8%,阿片类镇痛药使用率32.4%,中枢性镇痛药使用率1.2%。手术时间(OR=1.012,95%CI 1.0031.021)为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OR=0.225,95%CI 0.0540.929)及PCIA(OR=0.005,95%CI 0.0030.010)为术后疼痛的保护因素。结论:AIS患者术后患者以轻中度疼痛为主,手术时间为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PCIA为术后疼痛的保护因素。第三部分氨甲环酸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围术期出血、炎性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AIS后路矫形术围术期出血和输血率、炎性反应,术后肝肾、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鼓楼医院2018年1月6月60例择期行经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的AIS患者,按序列号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氨甲环酸组(T组),每组30例。T组切皮前静脉滴注TXA 15 mg/Kg负荷量,继以10mg/Kg/h泵注,维持至术毕。C组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指标:(1)术中晶/胶体入量、出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及自体血回输量;(2)手术当日、术后24h、48h、72h引流量以及72h总引流量;(3)术前、术后24h肝肾及凝血功能指标;(4)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5)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T组与C组比较,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自体/异体)显着减少(P<0.05)。T组术后当日引流量、术后第1d引流量、3d总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与肝肾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T组Hb、Hct明显高于C组(P<0.05),T组CRP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现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无肾功能损害及癫痫等并发症。结论:TXA以15mg/Kg负荷量静滴,10mg/Kg/h泵注用于AIS患者,围手术期显着减少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轻炎性反应,且对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无影响,不增加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任圣[9](2019)在《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麦粒灸联合头皮针、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初步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双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初发带状疱疹随机分为对照组、麦粒灸+头皮针组和麦粒灸+腕踝针组。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麦粒灸+头皮针组采用麦粒灸联合头皮针与抗病毒药物治疗;麦粒灸+腕踝针组采用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为5天,随访时间为入组后第30天。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观察患者的止疱时间与面积,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与皮疹面积;检验细胞因子指标: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2R、6、8、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评价整体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指标。结果:(1)基线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组间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麦粒灸+头皮针组和麦粒灸+腕踝针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2)。(3)症状改善情况: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间NRS评分无显着差异;最大疼痛缓解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可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体征情况:止疱时间与面积、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与皮疹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细胞因子: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间IL-6和IL-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腕踝针组的IL-6和IL-8比麦粒灸+头皮针组降低明显;三组间IL-1β、IL-2R、IL-10和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随访结果:三组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腕踝针组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安全性:三组未发生重大不良反应,安全性均好,依从性高。结论:在应用伐昔洛韦抗病毒的基础上,麦粒灸联合微针(腕踝针或头皮针)可以更好更快的治愈带状疱疹,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当处于急性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部位治疗;当后遗神经痛局部针刺治疗无效时,选择配合腕踝针、头皮针等远端治疗是有效方法之一,扩大了带状疱疹治疗诊疗思路。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0](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二、权衡药物的利与弊: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权衡药物的利与弊: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KOA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KOA的治疗概况
    2 西医对KOA的认识
        2.1 KOA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KOA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KOA的治疗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放射学X线分级标准
        2.2.3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6 治疗期间意外情况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2.1 观察组(平衡针+壮医药线点灸组)
        3.2.2 对照组(塞来昔布胶囊组)
        3.3 观测指标
        3.4 安全性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VAS量表评分比较
        4.3 WOMAC量表评分比较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5 复发率比较
        4.6 额外用药情况
        4.7 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平衡针膝痛穴的机理探讨
    2 壮医药线点灸及相关腧穴的机理探讨
    3 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的分析
    4 研究结果探讨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5)补血荣筋汤加减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肝肾亏虚型KOA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试验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
        3.1 VAS评分法
        3.2 WOMAC评分表
        3.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4 安全性检测
    5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
    1 剔除、脱落的病例
    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2.1 性别
        2.2 年龄
        2.3 病程
        2.4 X线分级对比
        2.5 患膝对比
    3 结果比较
        3.1 VAS评分比较
        3.2 WOMAC评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4 临床有效率比较
    4 安全性指标观察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VAS评分分析
        5.3 WOMAC评分分析
        5.4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5.5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2.1 膝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2.2 膝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3 补血荣筋汤用药分析
        3.1 补血荣筋汤的选方依据
        3.2 单味药药性及药理分析
    4 塞来昔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5 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5.1 等张收缩训练
        5.2 等长收缩训练
        5.3 等速运动训练
    6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膝骨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散表正阳汤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给药方案
        2.3 观察内容
        2.4 疗效判定的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复发率评价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两组疗效评估比较
        3.3 两组疗效观察各项指标比较
        3.4 安全性观察
        3.5 两组复发率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病因的讨论
        2.2 发病机制的讨论
        2.3 西医治疗
    3 导师关于偏头痛学术思想的讨论
    4 选取佐米曲普坦及氟桂利嗪作为对照组治疗药物的依据
    5 组方依据
        5.1 组成及来源
        5.2 方解
        5.3 现代药理研究
    6 统计学结论总结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偏头痛中西医认识的异同及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7)中轴型脊柱关节病与免疫、骨代谢及抗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甾体抗炎药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甾体抗炎药在活动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病骨髓水肿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中轴型脊柱关节病的 MRI 表现及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评估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种类、发病率以及预测因素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后早期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分析
    第一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需药物干预的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研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后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氨甲环酸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围术期出血、炎性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手术麻醉管理进展及相关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与伦理审批
        1.1.2 样本量计算的依据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中止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中止和脱落处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1.1 对照组
        2.1.2 麦粒灸+腕踝针组
        2.1.3 麦粒灸+头皮针组
    2.2 治疗方案
        2.2.1 对照组
        2.2.2 麦粒灸+腕踝针组
        2.2.3 麦粒灸+头皮针组
        2.2.4 蜘蛛穴改良定位法与腕踝针分区
        2.2.5 针灸介入结束后的西药强化治疗
        2.2.6 受试者注意事项
        2.2.7 随访
        2.2.8 治疗医生的培训
    2.3 观察指标
        2.3.1 观测时间
        2.3.2 观测指标
        2.3.3 疗效评价标准
    2.4 不良事件记录、处理与结果
        2.4.1 不良事件的记录
        2.4.2 不良事件的处理
        2.4.3 不良事件的结果
    2.5 安全性检测
    2.6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2 治疗前后三组NRS分析
    3.3 治疗前后三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分析
    3.4 治疗前后三组止疱时间与相对面积分析
    3.5 治疗前后三组结痂、脱痂时间与皮疹相对面积分析
    3.6 治疗前后三组细胞因子分析
    3.7 治疗后随访三组后遗神经痛分析
    3.8 治疗前后三组有效率分析
    3.9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价
4.分析与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治疗
        4.1.1 带状疱疹的概述
        4.1.2 带状疱疹的抗病毒治疗
        4.1.3 带状疱疹的激素治疗
        4.1.4 带状疱疹神经痛与人体免疫的关联
        4.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镇痛治疗
    4.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针灸治疗现状
        4.2.1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
        4.2.2 针灸治疗为主的概述
        4.2.3 刺络放血法概述
        4.2.4 灸法概述
        4.2.5 蜘蛛穴的由来与临床运用
        4.2.6 皮部浅刺与微针(头皮针、腕踝针)的临床运用
    4.3 疗效分析与展望
        4.3.1 研究结果分析
        4.3.2 麦粒灸蜘蛛穴的疗效分析
        4.3.3 头皮针治疗疼痛的分析
        4.3.4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分析
        4.3.5 远端取穴优势分析——经脉理论的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远近取穴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本研究伦理批件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四、权衡药物的利与弊: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 林秋波. 大理大学, 2021(09)
  • [2]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杨枝.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成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5)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补血荣筋汤加减联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肝肾亏虚型KOA的临床观察[D]. 尚珂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散表正阳汤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孙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中轴型脊柱关节病与免疫、骨代谢及抗炎治疗[D]. 唐梅. 苏州大学, 2020(06)
  • [8]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评估与研究[D]. 冯丹丹.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9]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D]. 任圣.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标签:;  ;  ;  ;  ;  

权衡药物的利弊: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