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专用早籼新品种“甘早县50”的选育

加工专用早籼新品种“甘早县50”的选育

一、加工专用型早籼稻新品种“赣早籼50号”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杨瑞芳,汤剑豪,朴钟泽,万常照,龚长春,白建江[1](2021)在《高抗性淀粉功能水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抗性淀粉有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应答、提高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预防便秘和结肠癌发生等重要生理功能,是近年来功能食品领域和作物遗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高抗性淀粉功能稻米的产业需求,国内外通过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等手段培育的高抗性淀粉功能型水稻品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高抗性淀粉功能稻米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肖长春[2](2020)在《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红米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硒、铁、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富含原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现有红米品种产量普遍较低,红米杂交稻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及育种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抗氧化活性成分遗传研究甚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辐射诱变技术,经5代系谱选育,获得7个种皮红色性状稳定遗传的恢复系18Rr174、18Rr175、18Rr178、18Rr190、18Rr243、18Rr250和18Rr274。经农艺性状与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创制的7个红米恢复系与对应野生型亲本之间除了种皮颜色发生变异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7个红米恢复系含有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且均高于野生型亲本。同时,除18Rr274外,其余6个红米恢复系的活性成分含量均优于省级审定红米品种“粤红宝”。2、利用上述7个红米恢复系及广东省审定的红米品种“广红3号”为父本,分别与6个三系不育系杂交,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48个红米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生育期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糙米长宽比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均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其中单株产量最大,达33.72%。7个红米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都优于“广红3号”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2)以“天优华占”、“宜优673”和“Ⅱ优3301”为对照,红米恢复系所配组的杂种一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度降低,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好,糙米率高。11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的对照增产。(3)除了单株产量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亲本加性和组合间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其中在单株产量上,18Rr174的一般配合力好;而18Rr175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强。(4)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而其余11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在播抽天数、株高、单株穗长、千粒重、糙米率等性状上,恢复系的作用大于不育系。在遗传率上,千粒重、糙米率、糙米长、糙米宽、长宽比等性状上的狭义遗传力(h2)均大于90%,但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最小,仅为12.30%,该性状主要受双亲互作(S CA)影响。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对48个红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中稻、晚稻)抗氧化活性成分(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以及总黄酮)的遗传效应以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到遗传主效应控制,其遗传主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72.00%、72.73%、69.80%和61.80%,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花色苷则以显性效应为主。4种活性成分也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27.87%、30.47%、29.74%和37.44%。4种活性成分含量除受基因型影响外,也与种植季节密切相关。(2)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表现正向极显着水平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达30.4%、29.4%、23.8%和18.7%;群体超亲优势达负向极显着水平,分别达-7.0%、-15.7%、-11.2%和-12.0%。合适的种植季节可增强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群体杂种优势。(3)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花色苷成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小,季节间的变化较为稳定,以其作为指标进行鉴定筛选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4、通过分析红米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以及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可有效预测供试的红米恢复系与杂交组合的育种价值。(1)18Rr174所配组合单株产量高,一般配合力好,并且在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上的遗传主效应大,且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18Rr175所配组的杂交红米优势强,且在4种活性成分上加性效应值最高、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小。(2)4种活性成分均具正向的超亲优势,且荃9311A×18Rr175和野香A×18Rr178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对照竞争优势达5%以上,在培育高营养价值的高产功能型红米杂交稻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房玉伟,李荣德,陈孝赏,胡继杰,刘守坎[3](2018)在《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筛选近年来浙江省审定的优良常规早籼稻品种,指导常规早籼稻选育与推广应用,本文对2001-2015年三个阶段("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审定的65个常规早籼稻品种产量、抗性、米质、生育期、穗粒结构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整理了浙江省选育的列入农业部统计的常规早籼稻品种应用情况以及品种间的血缘关系等信息。结果表明,相比"十五"和"十一五","十二五"选育的品种株高增加,有效穗数减少,穗型变大、千粒重增加,结实率下降,生育期延迟;不同阶段审定品种稻瘟病抗性均有较佳表现;稻米品质特性发生较大变化,食用优质品种减少,专用加工型品种增加;2001-2015年有62个浙江省选育常规早籼稻列入农业部统计,累计推广面积达到921.5万hm2,嘉育253、舟903、浙辐802等骨干亲本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五"浙江省常规早籼稻选育存在品种同质化严重、生育期偏长、推广面积较小等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创新种质资源、调整育种目标、加大推广力度,才能保持浙江省在全国常规早籼稻育种的领先地位。

汤汉华,刘长兵,王记安,周杰平,汪新胜,陆玲[4](2017)在《高产早籼稻品种鄂早19的选育与应用》文中指出鄂早19系孝感市农业科学院和湖北工程学院联合选育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熟期适宜等特点,2016年6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重点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

陆艳婷,张小明,王俊敏,金庆生[5](2013)在《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回顾了50多年来浙江省核农学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阐述了辐射诱变育种、诱变效应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在水稻育种中取得的成绩,探讨今后水稻诱变育种的发展趋势,为定向育种服务。

彭从胜[6](2012)在《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2009年,江西省及省外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大量的水稻常规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为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1999-2009年期间的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基本理顺了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系谱关系,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早籼品种有3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中156、浙9248、赣早籼7号、中优早3号、嘉育948、金早47、舟903、嘉育253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这些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江西省早籼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以杂交选育的为主,占所有育成品种的70%;所有品种的亲本矮源最初主要来自矮脚南特、矮仔占和IR8;早籼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较以前有提高,抗源基本上来自从国外引进的种质;品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但产量水平基本持平;各育种单位都很重视骨干亲本的发现与利用。(2)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晚籼品种有2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粤香占、籼粳89、赣晚籼30号等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上述的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从育成品种系谱来看,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多数来自几个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相对脆弱;从育种方法来看,和早籼常规稻一样,最主要的育种方法为杂交选育,其他方法育成品种不多;从育种目标来看,育成的品种品质整体上较优,产量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育种目标呈多元化。(3)初步作出了三系与两系杂交早、晚稻组合的系谱图,同时总结了三系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杂交稻组合的选育进展。(4)初步对1999-2009年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江西水稻育种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罗炬,杨尧城,唐绍清,焦桂爱,邵高能,胡培松[7](2009)在《超高产早稻新品种中嘉早1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多省试验和示范种植,中嘉早17表现出高产稳产、抗性较好、适应性广、适宜轻型栽培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嘉早17号的选育经过和区试表现,并对其栽培要点进行了概述。

黎用朝,刘三雄,曾翔,黄志才,吴云天,方宝华,闵军[8](2008)在《湖南水稻生产概况、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近5 a来,湖南稻谷总产量居全国首位,但单产偏低,每公顷平均产量分别为早稻5.41 t,中稻7.04 t、晚稻6.04 t。主要原因为病虫危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以及栽培技术落后。湖南省水稻的主栽品种有湘早籼31号、湘早籼143、金优974、金优402、两优培九、金优207、威优46、湘晚籼13号等15个左右。主栽品种呈现向优质、专用类型发展的趋势,但其广适性有待提高。主推栽培技术向轻简栽培方向发展。提出主要发展对策是筛选优质、高产、广适性的良优品种和专用型品种,加速品种更新步伐,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大力推广"三高一少"等新栽培技术。

罗炬,杨尧城,陈春华,胡培松,唐绍清[9](2008)在《高产专用型早籼品种中嘉早32号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经试种和示范种植,中嘉早32表现出高产稳产、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嘉早32号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俞法明[10](2007)在《建国以来浙江省早籼稻发展状况和品种演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水稻的起源和分化、早籼稻的品种特性和早籼稻的历史地位作用出发,通过搜集、整理1949年以后中国和浙江省早籼稻生产的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对不同时期全国和浙江省早籼稻的生产发展、地位变化、分布特点以及品种演变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并以1949年以后不同时期浙江省推广的35份早籼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生育期、叶绿素含量、抗性、主要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试验。明确了建国50多年来浙江省早籼稻品种性状的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并对当前和今后浙江省早籼稻在产量、熟期、株型、品质和抗性等育种目标作了分析研究,对浙江省早籼稻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为持续发展浙江省早籼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1949年以后浙江省早籼稻发展历史是:随着年代的推后各年代年平均早籼稻种植面积变化和产量变化趋势是由低到高再到低,即面积从20世纪60年代的98.81万hm2上升到70年代的121.80万hm2,再从80年代的107.14万hm2下降到2001~2004年年平均19.98万hm2。80年代的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610.70万t,2001~2004年年平均只有109.05万t。单产变化趋势大致分为4个时期,变化趋势是由低到高再到徘徊。数据表明,在面积和产量上早籼稻在浙江省水稻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浙江省各地区存在地理生态、种植方式、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生活水平、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及政府的政策等原因,浙江省各地区早籼稻种植面积很不均匀、品种种植类型差异很大。各时期品种的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评选利用农家品种阶段、矮化高产育种阶段、多熟期搭配和高产抗病品种更新阶段和高产优质多抗多类型品种选育阶段,各阶段的品种都是前一阶段的品种更新和进步。2、通过试验研究,浙江省不同时期早籼稻品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演变规律是:50~60、70、80、90年代和新时期品种生育期比较接近;不同时期水稻品种分蘖期到齐穗期叶绿素含量递增,50~70年代的水稻品种齐穗期到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下降,80年代后的水稻品种齐穗期到灌浆期叶绿素含量递增,除70年代的水稻品种外,在抽穗期后的各个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以及各时期的叶绿素总量变化基本一致,即叶绿素含量随着年代而递增:株高的演变规律是50~80年代的品种株高随年代的推后有所降低,80年代后,株高又随年代的推后有所增加;50~60年代的单株有效穗较多,70~90年代变化不大,新育成品种单株有效穗有下降的趋势,总粒数、实粒数和籽粒密度随着年代的推后而增加,穗长、秕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各年代变化无规律,新育成品种的穗长比其他年代的品种短,而籽粒密度为最多;70年代后品种比50~60年代品种单株产量增加10.2~25.3%,90年代品种单株产量较80年代品种略回落;50年代到90年代,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演变表现出分别随着年代的推后而递增、递减、递增的趋势,新育成的品种各项演变趋势均有回落;随着年代的推后,叶瘟平均级、最高级和抗谱分别从7.6级、8.3级和2.0%提高到3.8级、4.4级和36.3%,单一菌株表现出对时期越早的品种致病性越强、菌株越新致病性越强的特点。3、浙江省早籼稻今后的育种目标是:对产量结构要素的选育是保持现有8~10个的单株有效穗水平不变,确保较高的、年份间较稳定的结实率,主攻大穗,使每穗实粒数保持在120粒以上,千粒重幅度为25~30g;熟期控制在112天左右;株型的发展目标是株高在高肥水条件下保持80~90cm,根系发达,并具深根特性,茎秆粗壮,控制穗基部、穗颈、第1节间长度,叶片厚卷挺直,叶色浓绿,后期不早衰,高成穗率、高结实率;在品质上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选育适合不同行业要求的品种:重视抗病资源的征集和鉴定、选用抗谱性更广的资源、提高抗病鉴定的效率,并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和育种手段发掘和创制新的抗病基因和改良品种抗性。4、浙江省早籼稻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重视早籼稻生产;加强区域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经营组织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早籼稻特有的优势市场;降低生产成本,高产高效,提高竞争力;优化品种布局,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二、加工专用型早籼稻新品种“赣早籼50号”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工专用型早籼稻新品种“赣早籼50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抗性淀粉功能水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
2 高抗性淀粉水稻研究进展
3 高抗性淀粉水稻研究存在的问题
4 高抗性淀粉水稻研究发展方向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挖掘水稻中与抗性淀粉合成相关的新基因。
    第二,加快高抗性淀粉功能稻米品质改良。
    第三,加强多营养聚合功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第四,加强高抗性淀粉功能稻米绿色深加工产品开发。
    第五,加强高抗性淀粉功能稻米及其产品的科普宣传和产业化推广。

(2)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红米水稻研究进展
        1.1 红米水稻新品种选育
        1.2 红米水稻的营养品质
        1.3 红米水稻的生理功能研究
        1.4 红米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
        1.5 红米水稻种皮色素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6 红米水稻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
        1.6.1 多酚
        1.6.2 类黄酮
        1.6.3 原花青素
        1.6.4 花色苷
    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2.1 水稻辐射育种
        2.2 水稻辐射的多基因突变
        2.3 水稻辐射的单基因突变
    3 有色稻杂种优势和活性成分遗传效应
        3.1 有色稻杂种优势利用
        3.2 有色稻活性成分遗传效应分析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章 辐射诱变创制优异红米种质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米恢复系的选育技术路线
        1.2.2 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1.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恢复系选育过程
        2.2 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高营养价值的红米恢复系的创制
        3.2 红米恢复系的突变位点分析
        3.3 红米恢复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第二章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2.2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2.2.1 中亲优势
        2.2.2 竞争优势
        2.3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
        2.3.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2.3.3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
        2.2.4 主要农艺性状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评价
        3.2 配合力分析评价
        3.3 红米杂交稻的筛选鉴定
第三章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两种不同季节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表型值分析
        2.2 不同环境下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
        2.2.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方差
        2.2.2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育种价值分析
        2.2.3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2.2.4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相关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特点
        3.2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3.3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关联性
        3.4 红米恢复系在抗氧化活性成分上的利用价值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统计方法
    1.3 优良品种评价标准
    1.4 系谱图制作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审定情况
    2.2 产量和抗性
    2.3 生育期和穗粒结构
    2.4 稻米品质
    2.5 推广情况
        2.5.1 推广面积分布
        2.5.2 主要推广品种
        2.5.3 品种间系谱关系
3 讨论与小结
    3.1 创新种质资源
    3.2 调整育种目标
        3.2.1 加强特早熟型品种的选育
        3.2.2 注重后期功能型品种选育

(4)高产早籼稻品种鄂早19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产量表现
    2.1 品种比较试验
    2.2 湖北省区域试验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形态特征
    3.2 农艺性状
    3.3 经济性状
    3.4 品质性状
    3.5 抗性性状
4 生产试种示范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5.2 插足基本苗,合理密植
    5.3 科学管理肥水
    5.4 病虫害防治

(5)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诱变育种
2 水稻辐射诱变效应
    2.1 生育期
    2.2 株高和抗倒性
    2.3 品质
    2.4 抗性
3 展望

(6)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1 赣早籼系列品种系谱
        1.1.1 中156、浙9248及衍生品种
        1.1.2 赣早籼7号及衍生品种
        1.1.3 中优早3号及衍生品种
        1.1.4 其他赣早籼品种的系谱
    1.2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2.1 嘉育948及衍生品种系谱
        1.2.2 金早47及衍生品种系谱
        1.2.3 舟90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4 嘉育25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5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的系谱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1 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1.1 粤香占及衍生品种
        2.1.2 粳籼89及衍生品种
        2.1.3 赣晚籼30号及衍生品种
        2.1.4 其他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2 其他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江西省“三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3.1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3.1.1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2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3 优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4 荣丰A与Kne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2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晚稻杂交组合
        3.2.1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2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3 协青早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4 珍汕97A、T98A、天丰A、K17A与五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江西省“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4.1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4.1.1 株1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2 田丰S-2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晚稻杂交组合
        4.2.1 安湘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2 培矮64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育种工作总结与策略探讨
    5.1 育种工作总结
    5.2 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5.2.1 扩大优质亲本资源遗传基础,注意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
        5.2.2 重用骨干亲本,注意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5.2.3 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育成品种多元化
参考文献
致谢

(7)超高产早稻新品种中嘉早1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区试表现
    2.1 产量表现
    2.2 品质性状
    2.3 抗性结果
3 主要农艺性状
    3.1 植株形态
    3.2 穗粒结构
    3.3 生育期
4 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4.1 适时播种, 培育健壮秧苗
    4.2 合理密植
    4.3 适氮增钾, 科学施肥
    4.4 合理管水, 科学调控
    4.5 及时防治病虫

(8)湖南水稻生产概况、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近5 a水稻生产概况
2 主栽品种及发展趋势
    2.1 主栽品种
    2.2 主栽品种发展趋势
        2.2.1 主栽品种向优质、专用类型发展
        2.2.2 主栽品种广适性有待提高
        2.2.3 产量潜力提高
        2.2.4 高档优质稻和超级稻发展较快
        2.2.5 审定的品种数量增加, 品种格局发生变化
3 主推技术及发展趋势
    3.1 主推栽培技术
        3.1.1 水育秧人工移栽技术
        3.1.2 早稻分厢人工撒播技术
        3.1.3 软盘旱育抛秧技术
        3.1.4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3.2 主推技术发展趋势
4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与趋势
    4.1 虫害重于病害
    4.2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特别是稻飞虱危害发展迅猛
    4.3 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随年际间气候条件变化有一定的波动
    4.4 稻蝗、白叶枯病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4.5 稻曲病、细菌性条斑病已由原来的次要病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
5 水稻生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5.1 干旱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5.2 洪涝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5.3 盛夏高温、秋季低温 (变温) 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6 对策探讨
    6.1 筛选优良品种
    6.2 严格鉴定品种的适应性
    6.3 合理布局, 推广新良种
    6.4 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
        6.4.1 通过杂交聚合现有品种的优良性状
        6.4.2 利用近缘物种的优良特性
        6.4.3 诱变育种
        6.4.4 利用分子技术改良现有品种
    6.5 大力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

(9)高产专用型早籼品种中嘉早32号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产量表现
3 特征特性
    3.1 主要农艺性状
    3.2 品质性状
    3.3 抗性结果
4 高产栽培技术
    4.1 适时播种, 培育健壮秧苗
    4.2 合理密植
    4.3 氮磷钾配施
    4.4 科学管水
    4.5 及时防治病虫

(10)建国以来浙江省早籼稻发展状况和品种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早籼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1 籼稻的主要特性
    1.2 早籼稻品种特性
    1.3 早籼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4 建国以来我国早籼稻发展状况
        1.4.1 建国以来我国早籼稻生产发展变化
        1.4.2 建国以来我国早籼稻在水稻生产中的地位变化
        1.4.3 建国以来几个主要时期早籼稻品种演变特点
2 建国以来浙江省早籼稻发展历史
    2.1 浙江省早籼稻发展状况
        2.1.1 浙江省早籼稻生产发展变化
        2.1.2 浙江省早籼稻在水稻生产中的地位变化
        2.1.3 早籼稻在浙江省不同地区分布特点
    2.2 浙江省早籼稻品种演变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3 浙江省早籼稻品种的演变和主要生物学特性分析
    3.1 试验研究的目的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2 田间测定项目
        3.2.2.2.1 生育期记载
        3.2.2.2.2 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测定
        3.2.2.3 室内考种项目
        3.2.2.4 稻瘟病人工接种
        3.2.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时期早籼稻品种生育期的演变
        3.3.2 不同时期早籼稻品种叶绿素含量的演变
        3.3.3 不同时期早籼稻品种株高的演变
        3.3.4 不同时期早籼稻品种单株有效穗和穗部性状的演变
        3.3.5 不同时期早籼稻品种单株产量演变
        3.3.6 不同时期早籼稻品种子粒性状演变
        3.3.7 不同时期早籼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演变
        3.3.8 育成时期和品种性状的相关性
        3.3.9 单株产量和品种性状的相关性
        3.3.10 各主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不同时期品种同一条件下的性状表现特点
        3.4.2 发展浙江省早籼稻生产的几点思考
        3.4.3 浙江省早籼稻育种目标
        3.4.3.1 产量
        3.4.3.2 熟期
        3.4.3.3 株型
        3.4.3.4 品质
        3.4.3.5 抗性
4 浙江省早籼稻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早籼稻生产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4.2 加强区域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经营组织结构调整
    4.3 积极培育早籼稻特有的优势市场
    4.4 降低生产成本,高产高效,提高竞争力
    4.5 优化品种布局,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加工专用型早籼稻新品种“赣早籼50号”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抗性淀粉功能水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杨瑞芳,汤剑豪,朴钟泽,万常照,龚长春,白建江. 作物研究, 2021(05)
  • [2]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D]. 肖长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J]. 房玉伟,李荣德,陈孝赏,胡继杰,刘守坎. 中国稻米, 2018(04)
  • [4]高产早籼稻品种鄂早19的选育与应用[J]. 汤汉华,刘长兵,王记安,周杰平,汪新胜,陆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7)
  • [5]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陆艳婷,张小明,王俊敏,金庆生.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1)
  • [6]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D]. 彭从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7]超高产早稻新品种中嘉早1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罗炬,杨尧城,唐绍清,焦桂爱,邵高能,胡培松. 中国稻米, 2009(06)
  • [8]湖南水稻生产概况、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J]. 黎用朝,刘三雄,曾翔,黄志才,吴云天,方宝华,闵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08(02)
  • [9]高产专用型早籼品种中嘉早32号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J]. 罗炬,杨尧城,陈春华,胡培松,唐绍清. 中国稻米, 2008(01)
  • [10]建国以来浙江省早籼稻发展状况和品种演变分析[D]. 俞法明. 浙江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加工专用早籼新品种“甘早县50”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