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励法的客观存在

论激励法的客观存在

一、论激励法的客观存在(论文文献综述)

杨云青[1](2020)在《《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语》在华夏文明史和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和灵魂品格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论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强调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这为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指明了方向。《论语》作为儒家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经典的着作之一,实现其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奠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弘扬民族精神,延承文化基因,应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挑战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阐述了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围绕《论语》的背景渊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概述了《论语》,围绕学理本源、追求目标、基本特征概述了《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蕴;第三部分是第二章,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维度对《论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爬梳剔抉,拔取了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四部分是第三章,主要围绕如何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旨归以强化教育路向秉执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以发挥教育者主导性、遵循受教育者成长成才规律以增强其主体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以深化整体育人协同性等方面探讨了《论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当代启示。

申晓妮[2](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及其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人,其教育目标是采取一系列方法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进行引导、纠正,从而使其思想发生一定的变化,故而,怎样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类型众多,其中,最合理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即激励,激励法的合理运用可最大程度地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模式,同时,对于激励法的适当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即是为实现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使教育对象受到一定的激励刺激,尽可能地满足其心理需求,激发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其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基于积极的发展目标努力前行的激励方法。其由激励主体、激励对象、激励因素、激励方式、激励目标等五个要素构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功能、强化功能、动力功能、调节功能、控制功能,可详细分为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奖惩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并未在教育界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由于该种激励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物质激励占比相对较高、精神激励受到忽视,激励并未体现出及时性,激励方式采取不当、正负失衡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人们对激励法的认识不足,激励原则贯彻不彻底,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缺乏沟通,激励法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等。当前,施行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如下数方面着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激励法的实效性:一是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激励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二是确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运行过程中应遵循的分类指导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及时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及适度原则;三是综合运用激励方法,始终将激励目标与满足教育对象的具体需求相联系、维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同等地位、并且运用他励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程闯[3](2019)在《论刑罚的激励机能》文中指出刑法本身是一部惩罚法,其惩罚性主要体现在对犯罪人权益的剥夺上,但是刑法也包含有激励性内容,体现在某些情形下对犯罪人权益一定程度的返还上。刑罚激励,就是通过刑罚积极退出机制的运行,激发犯罪人合法行为的发生,从而控制和预防犯罪。激励如惩罚一样,是刑罚的一种手段,为刑罚目的和刑罚价值的实现发挥作用,是刑罚的机能之一。但是,长久以来,囿于刑法以一部惩罚法的面貌出现,使得人们忽视了刑罚所具有的激励机能。刑罚激励作为刑罚的机能之一,并不是一种观念的形态,它现实存在于刑罚规范中,并且实际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不应否认也不能否认刑罚的激励机能,刑罚激励机能具有自己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价值;刑罚激励机能的发挥也不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司法行为,法律实施过程中,应当发掘并重视刑罚的激励机能,这对于刑罚体系的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计3.8万余字,除引言、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刑罚激励机能的概念,探讨了刑罚激励与刑罚惩罚的关系,刑罚激励机能与刑罚其他机能之间的关系。虽然刑罚的本质属性在于惩罚性,但是刑罚激励与惩罚都是服务于刑罚目的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刑罚模式,对于犯罪人的改造教育更有成效,也符合我国恩威并施的思想。另外,刑罚机能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刑罚各个机能之间编织成一张刑罚的功能网,各个机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刑罚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刑罚各个机能的协调发挥。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刑罚激励机能的概念特征及关系范畴。第二部分,从法的价值出发,论证了为什么刑罚要发挥自身的激励机能;法律具有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激励性刑罚规范作为法律规范,它有自身的目的价值,刑罚激励机能的目的价值在于自由、秩序和正义。刑罚机能又是为刑罚目的服务的,这是刑罚激励机能的工具价值。之后以刑事法律文本为分析对象,论证了激励性刑罚条款在我国法律中的实际存在,刑罚激励不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它广泛分布于《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法律文本中的激励性刑罚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现实运用。第三部分,论证了刑罚激励机能不仅具有理论上存在的价值,更有其实践意义。其实践意义即刑罚激励的现实效用。刑罚的负价值或者叫局限性阻碍刑罚目的和刑罚正价值的实现,表现在刑罚对犯罪人的摧残和刑罚成本的高昂;刑罚激励机能的发挥可以扬长避短,削减刑罚的负价值,帮助犯罪人树立改造信心,并实现刑罚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刑罚激励机能更大的现实效用在于实现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对于犯罪人的教育改造,要贯彻刑罚激励思想,发挥刑罚激励机能,转变我国刑罚理念,改进刑罚执行方式。第四部分,刑罚激励机能的发挥遵循心理学、行为学的科学范式,从激励的逻辑概念出发,剖析刑罚激励机能的发生机制。刑罚激励以弗鲁姆的“期望激励理论”为模型,构建刑罚激励的模式,即激励内容与激励条件的最佳结合;刑罚的激励内容须与犯罪人的需求相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对刑罚激励内容的设定具有启发意义;在激励内容和激励条件符合的情况下,行为人产生行为动机,并且经斯金纳“操作性行为理论”的引入,在激励内容对犯罪人改造行为的反作用下,对犯罪人的改造行为进行强化,最终使犯罪人养成良知善行,改掉恶习;奖赏激励对于犯罪人需求的满足给犯罪人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丰富了情感,也改善了人格,最终使犯罪人消除人身危险性,并复归社会,这是刑罚实现的重要内容。

刘敏[4](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制的完善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条件。激励约束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导向功能,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激励轻约束的现象,造成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与约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两种不同的活动,激励旨在激发人的动机,约束旨在规范人的行为,两者相互补益,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突显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有机融合,本文共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约束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约束机制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约束机制特点、功能以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激励、政治激励、文化激励、心理激励。激励方法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榜样激励法、信仰激励法、参与激励法、竞赛激励法。第三部分重点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约束机制的内容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约束、法律约束、纪律约束。在进行约束时,可以运用制度约束法、压力约束法、监督约束法、纠偏约束法以及协调约束法。第四部分着重阐释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约束机制是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作为激励约束机制的两大子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二者有机结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一些问题。

杨晗[5](2019)在《基于渐近积分法的顺层边坡动力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地震诱发的顺层岩质边坡失稳危害性巨大且破坏能力极强,因此研究地震作用下顺层边坡可靠度问题是一个热门的课题。首先,本文针对目前顺层边坡可靠度求解常用方法(蒙特卡洛法)计算过程费时费力的缺点,首次把渐进积分方法引入到求解顺层边坡可靠度领域。其次,通常将地震作用近似为惯性力,而这种近似处理忽略了地震作用的随机性,故本文采用虚拟激励法来处理地震作用。最后,本文引入模糊理论来处理顺层边坡极限平衡状态的不确定性问题。基于渐近积分法,本文利用虚拟激励法和模糊理论对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的可靠度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首先本文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顺层边坡的分析模型,得到地震作用下顺层边坡滑动面单元的动应力时程曲线,利用渐近积分方法求得顺层边坡滑动面的动力可靠度时程。利用蒙特卡洛法与渐近积分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渐进积分方法计算精度较为良好,计算效率明显提高,故渐进积分法适合应用于顺层边坡可靠度的求解。(2)利用虚拟激励法处理地震作用,得到在平稳随机地震作用下顺层边坡动力响应的快速算法。然后,通过渐进积分法求解出在平稳随机地震作用下顺层边坡的动力可靠度。为验证虚拟激励法的合理性,本文设两组对照试验,分别是利用静力法和基于数值模拟的时程方法分别求解顺层边坡动力可靠度。对比结果表明:相比拟静力法,虚拟激励法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地震作用的随机性,计算效率相较于时程分析法有显着提高。(3)考虑顺层边坡极限状态的不确定性,引入模糊理论,结合渐进积分法和虚拟激励法求解得到顺层边坡的动力模糊可靠度。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边坡极限状态的不确定性会减小边坡的可靠度。(4)探讨顺层边坡结构面强度参数和地震动参数对其动力可靠度的影响。

张新吾[6](2017)在《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五年我国要实现“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众创”将成为时代的一个主题,社会也将随之加快发展,并要求人们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不断超越的主体性精神。这种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需要培养的精神。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是有所欠缺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界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主体性已有大量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从总体看来至今还存在不少困惑。比如,主体性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就是还须深入探究的问题。对主体性精神的已有研究,还显得比较泛化,理论深度不足。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人的实践和自由等理论观点为指导,在参照、借鉴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有关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精神实质的观点,即人意识到自身生存和发展受到客观限制或束缚,通过主观能动性与实践,在超越限制的过程与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在此基础上,指出主体性精神的特性、要素、层次结构、形成机理等,并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精神的现状与分析,提出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方法和途径。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指出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对其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的必要性,构建主体性精神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培养方法和路径。全文分为导论与正文两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主体性精神的基本内涵,指出研究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述评,并对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给予了说明。本文认为,在“众创”时代,大学生必须不断超越生存和发展的限制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促成大学生面对问题的自我超越,使之成为发展的“目标主体”、“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的统一。第一章,主体性精神概述。阐明主体性精神的主要特性,即“超越性”,其具体体现为四方面:现实性、实践性、激情性和反身性。主体性精神由“自由、自觉、自主、自信、自为、自律、自省”七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形成了其层次结构。主体性精神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分类:形式主体性精神与实质主体性精神;被动主体性精神与主动主体性精神;自我主体性精神与群体主体性精神。主体性精神的形成机理:问题压力机理;实践体验机理;参照影响机理;需要激励机理;积累升华机理。主体性精神具有三种功能:人生导向功能;价值引领功能;认知建构功能。第二章,主体性精神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借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人的实践和自由等理论观点为指导,阐明“自我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精神实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儒、释、道家的超越思想,西方哲学思想中自我、超越等主体性精神相关思想,都为主体性精神理论阐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第三章,大学生主体性精神现状透视及原因分析。通过使用全国的调查数据,可以判断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成为主体性精神培养的良好基础。但部分大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是不足的。例如:理想偏狭、信仰宗教化、知行不统一、沉迷网络而疏离现实、急功近利而贪图享受、难承压力且自信不足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生存和发展的积极追求,使之难于做到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本章从自身、家庭、教育、社会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要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精神。第四章,主体性精神培养的目标、原则和方法。首先指出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主要目标,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根据主体性精神的特性和形成机理提出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五个基本原则: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实践活动、利益引导、全面发展原则,以及五个培养方法:竞争压力法、批判建构法、交流发展法、榜样教育法、情感激励法。第五章,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路径。本章从四个方面指出了具体的培养路径:一是大学生要自觉的把现实问题与理想目标统一起来,要积极展开自我暗示与自我奖赏,并达到践行与自省的统一;二是家长要适应发展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理解融合的亲子关系,重学笃行,言传身教;三是学校要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抓好问题导向专题式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优化信息与咨询服务育人,加强家校的合力育人,构建大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四是政府要优化社会环境,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环境,营造公平的大学生就业竞争环境,推进改革,激发社会的“众创”活力。

尹振国[7](2017)在《刑法激励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源,而动机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动力,欲望是需要的主观反映,是需要的具体化。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制度,制度是规则的系统化。法律是因调控人的欲望的内容和满足方式而产生的制度形式,刑法不仅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也是其他社会制度的保障法。制度的功能是制度的性能、效能,而惩罚(约束)和激励是制度功能发挥的两种手段,也是管理、调控人的行为的方法和策略。惩罚就是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人施加的痛苦以压制违反规则的行为,惩戒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惩罚,而激励就是通过对行为人欲望的满足和对行为动机的刺激来调动行为人的行为积极性。惩罚的根据是报应或功利,而激励总体上趋向于功利,惩罚的目的是压制人性之恶,而激励的目的是将人性中的趋利性(趋利避害)导向善,不使趋利性为害作恶。好的激励制度能有效防止坏人作恶,甚至诱导、引导、劝导坏人弃恶从善。刑法使用惩罚和激励两种手段防治犯罪,由此可将刑法制度分为刑法惩罚制度和刑法激励制度,刑法惩罚制度在刑法中占主流,刑法是惩罚法。刑法根本目的是“善”——保护法益,刑法的惩罚手段是“恶”,激励手段是“善”。惩罚和激励的目的都是“善”,前者是“以恶祛恶”,后者是“引善消恶”,前者是“惩恶”,后者是“扬善”。简言之,刑法的目的是“善”,达致目的的手段有“恶”有“善”,惩罚的手段居主导地位,激励的手段居于从属地位。刑法要“恩威并施”,“宽严相济”,即重视“惩恶”,也不忽略“扬善”,刑法要有“菩萨心肠”,必要时不惜使用“霹雳手段”。刑法激励(手段)就是利用罪、刑减让来激发、诱导、推动犯罪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做出刑法规定的善行,其是国家刑罚权使用的方式之一,属于报偿性权力,刑法激励制度为犯罪人架设了一座退出已然犯罪或未然犯罪的“黄金桥”。犯罪人自主做出的“良善行为”不是其履行法律义务的行为,而是获取利益的行为。虽然刑法激励从刑法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刑法典中既有惩罚性刑法规范,又有激励性刑法规范,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从激励的角度来系统地研究刑法制度、刑法规范,或者为刑法中的罪、刑减让找到理论根据,本研究有利于填补这一空白点。在实践中,我们过于强调发挥刑法惩罚制度的惩罚功能,客观上导致刑法激励制度的激励功能发挥不足,在惩罚无依据、无必要、无益、无效时,可以尝试激励。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刑法激励制度之基本界定、理论基础、人性假设、功能与价值、梳理与解析、不足与完善,对刑法惩罚制度和刑法激励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在于论证刑法激励制度的成立和解析蕴含在刑法激励制度中的原理与逻辑,文中渗透了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第一章刑法激励制度之基本界定。在现代社会,刑罚是国家垄断的合法暴力,是国家刑罚权的表现形式。刑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刑法是国家以刑罚作为主要手段应对犯罪的法律规范,体现了国家与个人的对抗关系。犯罪的本质是应受刑罚惩罚性,刑罚的本质是惩罚。刑法本质上是一部惩罚(戒)法。从刑法规范功能的视角可将刑法规范分为惩罚(戒)性刑法规范和激励性刑法规范,与前者不同,后者是非强制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其法律后果是肯定和赞许。刑法激励制度是激励性刑法规范的系统化,其直接目的是激发、引导犯罪人做出刑法规定的良善行为,根本目的是防治犯罪。激励具有多学科含义:心理学中的激励就是激发、推动、引导、维持、加强人的需要和动机的心理过程;管理学中的激励就是调动人行为的积极性;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个体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法学中“激励”是激发个体合法行为的发生,使个体受到鼓励去做出法律所要求和期望的行为。激励是正强化人的行为,激励不包括惩罚。刑法激励制度是一种国家激励制度,体现了国家意志,犯罪人处于被动地位,刑法激励制度不是一种国家和犯罪人基于契约的交易制度。心理学上的激励与需要、动机、行为都有关联,动机是激励的对象物。激励是奖励和奖赏的上位概念,其外延大于奖励和奖赏。广义上的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而心理学意义上的激励是以影响人的心理为直接目的进而引导行为的社会活动。激励的本质就是推动他人为我们的利益而努力,也就是提高他人为我们利益而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刑法激励是国家用罪、刑减让的利益来激发、引导、推动犯罪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自主地、有效地产生降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或其人身危险(性)的行为并将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自主性、有效性是刑法激励的主要特征。罪、刑减让是刑法对犯罪人做出刑法规定良善行为的回报,罪的减让就是对行为人不追究刑事责任或不以犯罪论处,刑的减让的内容包括减少或免除犯罪人的刑罚,对犯罪人暂缓执行或宣告刑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消除刑罚的后遗效果等。刑法规定的良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中止犯罪行为、披露自己或他人犯罪信息的行为、悔改自新的行为等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刑法是典型的惩罚(戒)法,不是激励法。刑法激励生成的机理就是找准犯罪人的需要,利用犯罪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使用罪、刑减让作为满足犯罪人需要的引诱物来刺激、诱导、推动犯罪人做出刑法规定的良善行为。刑法激励中的罪、刑减让的根据和量刑的根据具有相似性,都关注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第二章刑法激励制度之理论基础。刑法激励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其与刑法激励在强调自主性和实效性上是契合的。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存在根本分歧,对功利主义危害最大的是机会主义;刑法激励的心理学基础是趋利避害,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是典型代表,人趋利才能被激励,人避害才会放弃或减少犯罪;刑法激励的管理学基础是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改造型激励理论,可以运用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对犯罪人进行激励;刑法激励的经济学基础是信息不对称,激励可以诱导犯罪人主动地、自愿地向国家披露自己或他人的犯罪信息或自身的人身危险变化信息;刑法激励的博弈论基础是合作博弈,刑法激励体现了犯罪人与国家合作关系。第三章刑法激励制度之人性假设。刑法是关注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法律,其核心任务就是研究犯罪人,对刑法激励中的犯罪人(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罪犯)的本质属性进行设定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刑法激励制度的前提要了解人性、尊重人性,否则,刑法激励制度的运行结果就会偏离目的。哲学中的人性假设的核心是人性善恶问题,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有四种理论即“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人性假设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在刑法学和犯罪学中,围绕人的意志是否自由——意志自由论与行为决定论的问题,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展开了学派之争。刑法就是对人的基本欲望的内容、满足程度和方式的约束性规定。犯罪就是犯罪人不按照刑法规定控制自己的欲望,反而追求刑法禁止的欲望或者用刑法禁止的方式来满足欲望的行为,刑法所禁止的欲望或者禁止的满足欲望的方式是大多数社会成员不可能容忍的。刑罚就是对犯罪人的惩罚,以剥夺和限制其满足欲望的利益为内容。刑法激励是国家通过满足犯罪人罪、刑减让的欲望来激发、诱导、推动犯罪人做出刑法规定的良善行为。犯罪人是有限理性欲望人,刑法惩罚和激励的作用都有其局限性。第四章刑法激励制度之价值与功能。功能就是物的有用性,只要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就具有有用性——价值,功能就是物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客观属性,功能的基本内容是人的某种需要,功能的实现是物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的客观结果,功能和价值密切相关。刑法制度的功能就是其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客观属性。刑法激励制度的激励功能就是刑法满足国家激励犯罪人的需要的客观属性。一般而言,刑法具有保护法益和惩罚犯罪两大功能,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刑法功能进行拓展。刑法的功能和刑法制度的功能是整体功能和部分功能的关系。国家对犯罪人激励的需要是刑法激励制度功能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刑法激励制度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是激励功能,其还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功能。刑法激励制度有以下价值:一是能更好地体现刑法人本主义;二是能更好地实现刑法价值理性;三是能更好地弥补惩罚功能的不足;四是能兼顾保护人权和打击犯罪;五是能提高国家使用刑罚的效率。第五章刑法激励制度之梳理与解析。刑法激励是国家对犯罪人进行罪、刑减让的重要根据。凡是具有正面激发、诱导、推动行为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法律规范都可以归入激励性法律规范的范畴,古今中外的刑法中都包含有激励性刑法规范。刑法激励制度的功能要依靠激励性刑法规范的运行来实现。刑法总则中的激励性规范系统化的表现是刑法激励制度。根据我国刑法典总则的规定,刑法激励制度有犯罪中止、自首、坦白、立功、缓刑、减刑、假释等。另外,前科消灭和复权也是刑法激励制度,赦免制度不是刑法激励制度。在犯罪人的犯罪过程中、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刑事审判、刑罚执行中、刑罚执行完毕后都可以对犯罪人进行刑法激励,以便激发、引导犯罪人做出刑法规定的良善行为。我国现行刑法分则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逃税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介绍贿赂罪中和军人战时缓刑的规定中都含有激励性刑法规范。与一元犯罪模式不同,逃税罪是按照二元犯罪模式构建的。犯罪人做出刑法规定的良善行为也是其“赎罪”的表现形式,实际起到了将功折罪的作用。刑法中的刑法激励制度和刑法激励规范构成了刑法激励体系,起着防治犯罪的积极作用。第六章刑法激励制度之不足与完善。我国现行刑法激励制度总体上是科学、合理的,基本上能满足激励犯罪人的需要,但也存在着局限和不足。刑法激励制度的局限和不足影响其功能的充分发挥,甚至使得其适用的结果偏离设计者的初衷。刑法激励本身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边界的,而且刑法激励高度依赖于外部条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人的因素的制约。具体而言,刑法激励的局限表现在:犯罪人的主体性地位缺失,犯罪人与国家达成激励契约并非易事,需要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犯罪人存在无激励不悔改、功利改造的问题。我国刑法中某些刑法激励制度也存在问题:减刑、假释审理程序设计不合理,无法准确披露犯罪人人身危险的变化信息;死缓限制减刑、终身监禁制度使得减刑、假释作为激励犯罪人改造的作用大大减小甚至消失,犯罪人不能“在希望中改造”;我国刑法没有设立前科消灭和复权制度;某些恢复性司法措施合法性不足;“二元化犯罪模式”刑法激励规范稀少等等。需要对具体的刑法激励制度进行增删、调整,并优化刑法激励制度运行环境,确保刑法激励制度的核心功能——激励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一是确立刑法激励的基本原则:法定性原则、公正原则、功利原则、及时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其二是适度扩大刑法激励的领地,增设具体的刑法激励制度,针对不同犯罪人的不同需求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其三是消减刑法激励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剥夺通过机会主义行为取得的利益;其四是建立国家与犯罪人平等协商机制,将国家与犯罪人的关系视为悬赏合同关系;其五是少用、慎用不利于激励犯罪人的刑罚执行制度;其六是加大对刑法激励制度的宣教力度,营造善有善报的舆论环境。刑法激励制度运行的最佳效果是犯罪人成为一个不再需要刑法激励而复归社会的守法公民。

杨建栋[8](2016)在《移动随机荷载下含缺陷轨道结构振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的发展,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轨道结构作为铁路运输的基础,在列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往往会出现扣件失效、轨枕吊空、路基不均匀沉降等不利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对列车的安全运行十分不利,并极大地加快了轨道结构的疲劳损伤。鉴于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为简化问题,一般都用确定性激励来模拟列车荷载。然而,由于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客观存在,列车荷载实际上为随机激励。因此,采用随机过程模拟列车荷载,研究移动随机载荷作用下含缺陷轨道结构系统的振动问题,对轨道线路的设计、养护和维修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基于虚拟激励法,给出了移动随机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随机振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实现流程,并建立考虑相邻道床块间剪切效应的三层离散点支承Euler梁轨道模型,以此研究了扣件失效、轨枕吊空和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轨道结构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轨道线路出现缺陷时,缺陷处及毗邻正常支承轨道结构各组件的振动都有了明显加剧,并且缺陷越严重,各组件的随机振动也越显着,对保持轨道结构稳定性和线路平顺性也越为不利;2)扣件失效和轨枕吊空对缺陷处及毗邻正常支承轨道结构各组件的位移功率谱在频域内的分布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连续失效扣件或吊空轨枕数目越多,影响范围越广,影响作用也越显着;3)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轨道结构各组件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功率谱在频域内的分布情况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当沉降幅值处路基刚度和阻尼为零时,这种影响作用将变得非常明显,不容忽视;4)单个扣件失效和单个轨枕吊空的影响范围相同,均为包括缺陷区段在内的左右两侧共6个轨枕间距,并且距离缺陷处越远的轨道结构,其随机振动特性受到扣件失效或轨枕吊空的影响也越弱;5)在扣件失效、轨枕吊空和路基不均匀沉降这三种缺陷形式中,路基不均匀沉降对各组件振动位移和振动加速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对轨道结构稳定性和平顺性的破坏也最严重;6)单个扣件失效和单个轨枕吊空对轨道结构各组件随机振动位移的影响基本相同,而对于各组件随机振动加速度的影响,前者要略大于后者,但差别不大:7)连续两个轨枕吊空对轨道结构各组件振动位移的影响要明显大于连续两个扣件失效,但对于振动加速度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强弱规律。

丰霏[9](2015)在《当代中国法律激励的实践样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深入,法律的激励功能日益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仅仅将法律激励理解为一种有关于"赏"的法律策略,则并不符合激励理论的完整表述,也容易使人们对法律激励理论产生片面的解释趋向。事实上,当代中国法律激励理论植根于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在理论的实践应用层面上表现为"赏"与"罚"两个维度,在具体制度设计策略方面表现为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的机制运行模式,并在理论发展上面临着本土化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当代中国法律激励理论的本土开发同时意味着由激励功能出发从整体上对当代中国法学理论进行重构。

倪正茂[10](2014)在《加强激励法学研究 完善法治国家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法律史是人类解放自身的历史。法律除组织管理、惩戒外,还有激励功能。重视法律激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国古代法制与外国思想家、外国法制的重大区别。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军事远比外国发达,可能正是这一区别所致。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等激励法的作用,正是其迅速崛起的首要原因。深入探讨激励法律文化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加强激励法学研究,是改善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二、论激励法的客观存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激励法的客观存在(论文提纲范文)

(1)《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论语》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蕴概述
    1.1 《论语》概述
        1.1.1 《论语》背景渊源
        1.1.2 《论语》主要内容
        1.1.3 《论语》历史地位
    1.2 《论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1.2.1 《论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理本源
        1.2.2 《论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追求目标
        1.2.3 《论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论语》蕴含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爬剔
    2.1 围绕教育者维度拔取的主要方法
        2.1.1 因材施教法
        2.1.2 启发诱导法
        2.1.3 时度中和法
        2.1.4 榜样示范法
        2.1.5 宽容激励法
        2.1.6 观察反馈法
    2.2 围绕受教者维度拔取的主要方法
        2.2.1 学思辩证法
        2.2.2 阙疑好问法
        2.2.3 温故知新法
        2.2.4 内省自讼法
        2.2.5 改过迁善法
        2.2.6 躬行践履法
    2.3 围绕环境维度拔取的主要方法
        2.3.1 亲近自然法
        2.3.2 里仁为美法
        2.3.3 损益忧乐法
        2.3.4 礼乐诗化法
第三章 《论语》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当代启示
    3.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旨归,强化教育路向秉执性
        3.1.1 立足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2 紧扣核心,加快实现民族复兴
        3.1.3 举目长远,推动谋求世界大同
    3.2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发挥教育者主导性
        3.2.1 聚焦方向性根本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
        3.2.2 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3.2.3 对标“三因”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3.3 遵循受教育者成长成才规律,增强受教者主体性
        3.3.1 达德至善,涵养良好品德修养
        3.3.2 明理求真,增长渊博学识见识
        3.3.3 相应相成,培塑强劲综合素质
    3.4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深化整体育人协同性
        3.4.1 整合环境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3.4.2 统筹人力支撑,奠定全员育人基础
        3.4.3 疏浚文化源流,营造全要素育人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其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及其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理论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构成要素
    (四)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运用机理
    (一)通过目标激励为教育对象提供努力方向
    (二)通过情感激励让教育对象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通过榜样激励为教育对象提供形象示范
    (四)通过奖惩激励为教育对象提供行为规范
    (五)通过竞争激励为教育对象提供内生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运用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运用现状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运用的思路
    (一)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认识
    (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的原则
    (三)坚持多种激励方法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论刑罚的激励机能(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刑罚激励机能概述
    (一)刑罚激励机能的界定
    (二)刑罚激励与刑罚惩罚的辩证关系
    (三)刑罚激励机能与刑罚其他机能的关系
二、刑罚激励的根据
    (一)刑罚激励的价值根据
    (二)刑罚激励的目的根据
    (三)刑罚激励的规范根据
三、刑罚激励的效用
    (一)刑罚激励对刑罚负价值的削减
    (二)刑罚激励对人格矫正的实现
四、刑罚激励机能的实现机理
    (一)模式设定
    (二)个体需要
    (三)行为指引与强化
    (四)结果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中的局限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创新之处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1.机制
        2.激励机制
        3.约束机制
        4.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约束机制的特点
        1.系统性
        2.动态性
        3.开放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动力功能
        3.调控功能
    (四)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内容与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内容
        1.坚持思想激励,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2.注重政治激励,坚定政治方向
        3.突出文化激励,提升人文素养
        4.强化心理激励,促进心理健康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方法
        1.运用目标激励法,发挥目标引导作用
        2.运用榜样激励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3.运用信仰激励法,发挥信仰指引作用
        4.运用参与激励法,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5.运用竞赛激励法,发挥竞争动力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约束机制的内容与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约束机制的内容
        1.坚持道德约束,培育健全人格
        2.重视法律约束,培养法治观念
        3.强调纪律约束,提高规矩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约束机制的方法
        1.运用制度约束法,确立行为准则
        2.运用压力约束法,提升工作效能
        3.运用监督约束法,监测行为变化
        4.运用纠偏约束法,修正不良行为
        5.运用协调约束法,处理各种关系
四、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关系
        1.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互对立
        2.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互联系
        3.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互转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结合
        1.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结合方式
        2.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结合应遵循的原则
        3.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渐近积分法的顺层边坡动力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2 基于渐近积分法的顺层边坡可靠度分析理论
    2.1 边坡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2.2 可靠度的渐近积分求解法
3 基于渐进积分法的顺层边坡动力可靠度时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边坡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3.3 顺层边坡的应力分析
    3.4 顺层边坡动力可靠度求解及验证
    3.5 边坡可靠度评价指标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渐进积分法的顺层边坡动力可靠度虚拟激励分析
    4.1 顺层边坡动力运动方程
    4.2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4.3 平稳随机地震作用下顺层边坡的动力可靠度分析
    4.4 平稳随机地震作用下顺层边坡的动力模糊可靠度计算
    4.5 基于渐近积分方法的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地震作用下顺层边坡可靠度影响因素分析
    5.1 结构面强度参数对顺层边坡可靠度的影响分析
    5.2 地震动参数对顺层边坡可靠度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 时代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的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一) 主体性
        (二) 主体性精神
        (三) 主体性精神相关概念辨析
    四、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1章 主体性精神概述
    一、主体性精神的特性
        (一) 现实性
        (二) 实践性
        (三) 激情性
        (四) 反身性
    二、主体性精神的要素及其层次结构关系
        (一) 自由
        (二) 自觉
        (三) 自主
        (四) 自信
        (五) 自为
        (六) 自律
        (七) 自省
        (八) 主体性精神要素的层次结构关系
    三、主体性精神的分类
        (一) 形式主体性精神与实质主体性精神
        (二) 被动主体性精神与主动主体性精神
        (三) 个体主体性精神与群体主体性精神
    四、主体性精神的形成机理
        (一) 问题压力机理
        (二) 实践推动机理
        (三) 参照影响机理
        (四) 需要激励机理
        (五) 积累升华机理
    五、主体性精神的主要功能
        (一) 人生导向功能
        (二) 价值引领功能
        (三) 认知建构功能
第2章 主体性精神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借鉴
    一、主体性精神及其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能动观
        (二)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
        (三)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五) 质量互变规律
    二、主体性精神的思想借鉴
        (一) 中国传统哲学主体性精神相关思想借鉴
        (二) 西方哲学主体性精神相关思想借鉴
第3章 大学生主体性精神现状透视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主体性精神的现状透视
        (一) 大学生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向上
        (二) 大学生中主体性精神存在问题的表现
    二、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的原因: 浮躁、功利与就业不公
        (二) 学校教育的原因: 轻实践,少问题,重结果
        (三) 家庭教育的原因: 溺爱、功利与缺位
        (四)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逃避问题,贪图享乐
第4章 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一、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目标
    二、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原则
        (一) 问题导向原则
        (二) 实事求是原则
        (三) 实践活动原则
        (四) 利益引导原则
        (五) 全面发展原则
    三、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方法
        (一) 竞争压力法
        (二) 批判建构法
        (三) 交往发展法
        (四) 榜样教育法
        (五) 情感激励法
第5章 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三个统一
        (一) 现实问题与理想目标的统一
        (二) 自我暗示与自我奖赏的统一
        (三) 贵在践行与自省建构的统一
    二、优化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一) 适应发展需求,转变教育观念
        (二) 建立理解融和的亲子关系
        (三) 重学笃行,言传身教
    三、完善学校教育新路向
        (一)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二) 抓好问题导向专题式教学改革
        (三) 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
        (四) 优化信息与咨询服务育人
        (五) 加强家校的合力育人
        (六) 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推进社会环境的优化
        (一)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环境
        (二) 营造公平的社会就业竞争环境
        (三) 推进改革,激发“众创”社会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7)刑法激励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激励”的研究
        (二)对“法律激励”的研究
        (三)对“法律制度”的研究
    三、论证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一)论证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刑法激励制度之基本界定
    第一节 何为刑法制度
        一、刑法是惩罚(戒)法
        二、刑法规则、规范、制度
    第二节 何为激励
        一、激励的多学科含义
        (一)心理学中“激励”的含义
        (二)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的含义
        (三)经济学中“激励”的含义
        (四)法学中“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一)激励与交易
        (二)激励与动机
        (三)激励与奖励(赏)
        (四)激励与教育
        三、激励的本质和特征
    第三节 何为刑法激励
        一、刑法激励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法激励的生成机理
        三、刑法激励是罪、刑减让的重要根据
第二章 刑法激励制度之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刑法激励制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
        一、刑法激励制度与功利主义
        二、功利主义与道义论之争
    第二节 刑法激励制度的心理学基础——趋利避害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
        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
    第三节 刑法激励制度的管理学基础——提升效能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目标设定理论
        (二)期望理论
        (三)公平理论
        三、改造型激励理论
    第四节 刑法激励制度的经济学基础——披露信息
    第五节 刑法激励制度的博弈论基础——寻求合作
第三章 刑法激励制度之人性假设
    第一节 多学科人性假设及其启示
        一、哲学中的人性假设
        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三、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
        四、犯罪学、刑法学对人性的探索
    第二节 有限理性欲望人假设
        一、欲望人
        二、有限理性欲望人
第四章 刑法激励制度之功能和价值
    第一节 刑法激励制度的功能
        一、功能、法律功能、刑法功能概说
        (一)功能
        (二)法律功能
        (三)刑法功能
        二、刑法激励制度功能分说
        (一)激励(扬善)功能
        (二)指引功能
        (三)评价功能
        (四)预测功能
        (五)教育功能
        (六)强制功能
    第二节 刑法激励制度的价值
        一、能更好地体现刑法人本主义
        二、能更好地实现刑法价值理性
        三、能更好地弥补刑法惩罚不足
        四、能兼顾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
        五、能提高国家使用刑罚的效益
第五章 刑法激励制度之梳理与解析
    第一节 中外刑法激励制度的梳理
        一、中国刑法激励制度的梳理
        二、外国刑法激励制度的梳理
    第二节 我国刑法总则中的激励制度解析
        一、犯罪中止
        二、自首
        三、坦白
        四、立功
        五、缓刑
        六、减刑、假释
        (一)减刑、假释的法律性质
        (二)减刑、假释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减刑、假释司法裁量的标尺
        七、赦免不是刑法激励制度
    第三节 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激励性刑法规范解析
        一、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中的激励性规范解析
        二、逃税罪中的激励性规范解析
        三、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中的激励性规范解析
        四、种植毒品原植物罪中的激励性规范解析
        五、贪污罪和受贿罪中的激励性规范解析
        六、行贿罪中的激励性规范解析
        七、介绍贿赂罪中的激励性规范解析
        八、军人战时缓刑解析
第六章 我国刑法激励制度之不足与完善
    第一节 我国刑法激励制度的不足
        一、刑法激励本身存在局限
        (一)激励手段受制于惩罚手段
        (二)激励对象主体性地位缺失
        (三)激励功能实现存在障碍
        二、我国具体刑法激励制度存在不足
        (一)我国减刑、假释制度设计不科学
        (二)死缓限制减刑制度不利于激励犯罪人改造
        (三)终身监禁制度难以激励犯罪人改造
        (四)我国刑法没有设立前科消灭和复权制度
        (五)恢复性司法激励措施合法性不足
        (六)“二元化犯罪模式”刑法激励规范稀少
    第二节 我国刑法激励制度的完善
        一、确立刑法激励的基本原则
        (一)法定性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功利原则
        (四)及时性原则
        (五)正当程序原则
        二、适度扩大刑法激励的领地
        (一)增设具体的刑法激励制度
        (二)针对犯罪人的需求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
        三、消减刑法激励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四、建立国家与犯罪人平等协商机制
        五、慎用不利于激励的刑罚执行制度
        六、加大对刑法激励制度的宣教力度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移动随机荷载下含缺陷轨道结构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有砟轨道动力模型概述
        1.2.1 集总参数模型
        1.2.2 连续支承梁模型
        1.2.3 离散点支承梁模型
        1.2.4 有限元模型
    1.3 虚拟激励法及其在结构随机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1.4 有砟轨道结构缺陷的主要类型及其研究现状
        1.4.1 扣件失效
        1.4.2 轨枕吊空
        1.4.3 路基不均匀沉降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有砟轨道垂向动力模型的建立
    2.1 有砟轨道结构建模的原则
    2.2 有砟轨道垂向动力模型
    2.3 有砟轨道结构的振动微分方程
    2.4 模型参数的确定
    2.5 模型单元的选取
        2.5.1 Beam3梁单元
        2.5.2 Mass21质量单元
        2.5.3 Combin14线性弹簧-阻尼单元
    2.6 列车荷载模拟及其功率谱
    2.7 本章小结
3 虚拟激励法原理及在ANSYS中的实现流程
    3.1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3.1.1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
        3.1.2 虚拟激励法与传统算法的比较
    3.2 移动随机荷载下结构响应的虚拟激励法
    3.3 虚拟激励法在ANSYS中的实现流程
    3.4 数值算例
        3.4.1 本文方法的数值验证
        3.4.2 移动随机荷载数目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扣件失效对轨道结构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4.1 扣件失效的模拟方法与计算方案
    4.2 单个扣件失效和连续两个扣件失效的计算分析
    4.3 不连续两个扣件失效的计算分析
    4.4 扣件失效的影响范围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轨枕吊空对轨道结构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5.1 轨枕吊空的模拟方法与计算方案
    5.2 单个轨枕吊空和连续两个轨枕吊空的计算分析
    5.3 不连续两个轨枕吊空的计算分析
    5.4 轨枕吊空的影响范围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轨道结构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6.1 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模拟方法与计算方案
    6.2 路基不均匀沉降的计算分析
    6.3 三种不同缺陷类型对轨道结构随机振动特性影响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当代中国法律激励的实践样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践行的二维面向
二、机制运作的设计模型
三、激励实效的局限所在
四、结语

(10)加强激励法学研究 完善法治国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四、论激励法的客观存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蕴研究[D]. 杨云青. 山西大学, 2020(11)
  • [2]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法及其运用研究[D]. 申晓妮. 延安大学, 2019(10)
  • [3]论刑罚的激励机能[D]. 程闯.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刘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基于渐近积分法的顺层边坡动力可靠度分析[D]. 杨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大学生主体性精神培养研究[D]. 张新吾.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6)
  • [7]刑法激励制度研究[D]. 尹振国. 西南政法大学, 2017(08)
  • [8]移动随机荷载下含缺陷轨道结构振动分析[D]. 杨建栋.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9]当代中国法律激励的实践样态[J]. 丰霏.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5(05)
  • [10]加强激励法学研究 完善法治国家建设[J]. 倪正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标签:;  ;  ;  ;  ;  

论激励法的客观存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