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寄语——继往开来,任重而道远

教授寄语——继往开来,任重而道远

一、教授寄语——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艳君[2](2021)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位于强国建设和民族振兴的政治高度,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出发,高度重视青年的责任担当问题,对新时代如何正确认识青年担当精神的重要价值、如何把握青年担当精神的目标内容、青年该如何践行担当精神等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价值指引。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课题,也对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系列讲话的挖掘、梳理和阐释,重点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等四个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描绘出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整体面貌,进而为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提供价值依循。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刻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重在回答该重要论述“从何而来”的问题。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在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青年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深刻把握“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充分了解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景与现实困惑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第二部分,重点梳理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重在解答该重要论述“有何内涵”的问题。习近平以战略眼光和独到视角对青年担当精神进行过鞭辟入里的思想阐释,可归纳为价值意蕴、目标导向、担当内容、实践要求等四个方面,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第三部分,科学剖析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重在阐释该重要论述“有何特点”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理论特质:一是锻造时代新人的战略性;二是关心青年成长成才的人本性;三是勉励青年实学实干的实践性;四是深化协同育人的系统性。第四部分,着力挖掘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重在阐述该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两个维度,具体而言:其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其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其三,升华了中国共产党青年培养理论;其四,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行动指南。

李明[3](2020)在《中国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自觉与语言创新研究 ——以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包括七个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一章以创作者的身份构建为视角,阐释地理、家庭、文化环境及时代背景对创作主体的影响。在此阶段,创作者完成了创作前的先期积淀——“身入”与“情入”。第二章围绕文化焦点给予创作者不一样的文化基因和特质,民间舞艺术创作如何鲜明的映射创作者的文化感受、艺术想象与创作实践。第三章以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在“语言创新”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为个案,论述了作为表现手段的“语言重构”其目的在于表达和传递出创作者在此间所张扬的文化追求,其中也涉及到民间舞蹈创作在舞台形象塑造中的文化走向。第四章以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实践为例,探讨了创作者由实践探索到文化创新的生成过程,重点阐释文化开拓、语言创新和情感深化对民间舞蹈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创新的推动力。第五章重点分析了透过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对当下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启示,提出从“民俗”“民间”到舞台艺术的升华,不仅需要创作者的“身入”与“情入”,更重要的是能在坚持语言创新意识的前提下恪守以“文化自觉”为导向的创作模式。结语通过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的个案研究引申出对中国民间舞蹈语言创新与文化自觉的思考总结与未来展望。

孙云[4](2020)在《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仪式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强,仪式教育也因其固有的教育载体优势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高校仪式教育对内具有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价值观念、规约思想行为的个体性功能,对外具有培养政治素养、引导经济理念与行为、创设文化环境的社会性功能。本文以仪式教育为切入点,主要研究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与优化对策,分别从概念界定、问题展开、原因归析、优化对策探索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高校仪式教育概念、类型、功能和特征进行界定和介绍。其中高校仪式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仪式程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达到引导和规范其思想行为的教育方式。高校仪式教育在高校具体表现为国家认同型、节日庆典型、社交礼仪型和身份过渡型仪式教育,主要从其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产生社会影响,具有承载性和象征性、秩序性和重复性、互动性和凝聚性特征。其次,本文通过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调研,发现高校仪式教育在类型拓展、受重视程度以及功能延伸方面呈现发展趋势。然而,从仪式教育的内生动力、教育主体对仪式教育的体认程度以及仪式教育的影响地位三方面分析,发现高校仪式教育存在着内容、形式和教学思维缺乏时代性、学生对仪式教育的内容认知和参与意愿不足、教育者对仪式教育的重视度和组织力度不足等现实问题。其三,针对高校仪式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又从仪式教育的理论认知、内在引力以及外在保障三方面分析,发现不同主体对仪式教育的内容、价值和地位的认知不足,仪式教育内容与形式脱离、主体需要未得到满足、应然功能弱化与偏移,缺乏外在制度和环境的保障以及内在运行受限等原因。最后,根据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本文从方向引导、内核优化、环境净化和制度规范四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仪式教育应坚持以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为引领,以优化仪式教育内核为基础,以仪式教育法制章程为保障,借助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力量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然功效。

马强[5](2020)在《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研究》文中提出今日之社会,青年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聚焦点。青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走向未来的事业,只有依靠青年,赢得青年,才能真正地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记我党重视青年教育的优良传统,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程中,结合青年自身实际,形成了与时偕行的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本文主要包括引言和正文两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目的、现状等问题,正文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一、关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形成依据。从形成的现实依据分析,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国政党越发重视并争取青年已成为普遍趋势,构成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形成的国际背景。而落实“四个服务”的根本要求、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实现“伟大梦想”则构成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国内背景。从其形成的理论依据分析,中国古代的青年教育思想是其形成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其起理论指导的作用,共产党人的青年教育思想则是其丰富发展的理论基础。二、关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了习近平对青年地位的论述,包含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道德教育观、文化教育观、责任教育观、实践教育观在内的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主要内容,以及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实现路径。即形成认识——提出理论——付诸实践三个环节。三、关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特质。主要是基于对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构成的分析,认为其有价值导向的坚定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战略眼光的长远性、以文化人的渗透性和多方合作的协同性五个方面的理论特质。四、关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时代价值。从实现了马克思青年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承继了我国古代青年教育思想的精华以及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方面探讨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意义;从帮助青年成长、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研究以及培养壮大青年力量四个角度探讨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孙吉娟[6](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提出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杨瑞[7](2019)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就重视青年成长发展和青年工作的开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许多各具特色的深刻论述和科学见解。这些思想内涵丰富,也有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一脉相承的理论内核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厘清相关概念的界定、概括研究的现状、阐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点出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中寻找理论支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章具体阐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内核。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问题进行了重要的论述,这些丰富的理论成果实际上回答了四个核心问题:“如何认识青年”、“怎样定位青年”、“培育什么青年”、“如何发展青年”,这四个理论内核之间是个互相关联、彼此支撑的完整体系,四者内在包含了青年的本质、地位作用、发展目标和培养路径等的问题,共同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一脉相承的科学内核。第三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特点,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能动的主体性、强烈的实践性、严密的系统性、显着的开放性、浓郁的民族性、深远的世界性。并系统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当代价值。主要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价值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任金辉[8](2019)在《习近平时代观研究》文中提出“时代观”就是对于时代总的观点和看法,任何伟大的思想无疑产生于特定的时代。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世界瞩目之中隆重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以敏锐的政治眼光、非凡的政治勇气、广阔的全球视野,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科学论述了对当今时代的客观看法和系列观点,形成了丰硕鲜明的时代观。首先,本文的绪论以研究目的和意义为起点。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述评,明确自己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习近平时代观,分四个部分对习近平时代观进行系统立体的研究阐述,从习近平时代观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中探析构建基础;分析习近平时代观的形成历程;阐述习近平时代观的主要内容;总结提炼习近平时代观的时代价值。第一章主要阐述习近平时代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因为一切伟大的思想都不是凭空而来,必然来源于特定时代,继承创新前人成就,检验于现实实践。本文认为习近平时代观的理论基础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观;三、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时代观。习近平时代观的实践依据在于: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三、十八大后极不平凡的五年实践。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习近平时代观的形成历程,因为对时代的把握必然是随着不断地学习、独特的阅历增长方能精确概括。通过梳理习近平的人生历程、从政智慧,本文认为习近平时代观形成共有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历练阶段、丰富阶段、成熟阶段。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时代观的主要内容,本文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五个新时代”的阐述,从五个不同角度精准涵盖了习近平时代观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统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系列讲话,从而得出系统的习近平时代观论述。第四章主要提出了习近平时代观的时代价值,在前期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习近平时代观不仅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对习近平时代观价值的总结阐述得出五个方面内容。“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时代观回应时代课题,解答时代问卷,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时代进步,将随着时代发展继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奋力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庞观[9](2019)在《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设计奖项从最初的创建至今大概已有60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设计奖项伴随着社会结构与人类文明的变化,设计的目标、服务的对象、倡导的价值观等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对当今如火如荼的设计评奖提供冷静思考的空间,亦对我们设计评价体系的梳理乃至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当今我国各类设计奖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努力在自身发展上规避弯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设计奖项,透过设计奖项的历史脉络、成长经历、成败因素等来找出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设计奖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新内涵。看到设计奖项在社会文明发展和创新中起到的方向引领和文化价值提升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论文首先讨论了设计奖项的理论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重要设计因素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设计奖项产生的影响。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设计奖项颁布的国家政策相关发展措施。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设计奖项作了比较分析。德国IF奖诞生最早,代表西方设计奖项,具有典型性;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以设计为振兴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的G-mark奖项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中国的红星奖作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奖项崛起的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通过三大奖项在结构、机制流程、评委与参赛者、发展变化与奖项外延(展览、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设计奖项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文章又讨论了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在企业的成长中看到设计奖项带来的市场效益的繁荣,看到企业与设计奖项共同生长的脉络;以及在每个国家的国家发展、普世教育、社会进步方面也有设计奖项的重要作用。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在创新型社会中设计奖项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理论中设计奖项处于知识经济中位置的确定,重新认识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同时,重要的问题还有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在相对完整地梳理了设计奖项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启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全篇创新之处,也是最终的文章落脚点。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大致七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设计奖项的发展力度与落实程度问题;设计奖项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奖项的根本目的仍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奖项正确引导科技利用问题;设计奖项对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普及大众教育问题;及设计奖项如何创造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这几个最终问题。

申雯[10](2018)在《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多次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为青年鼓劲……深刻回答了我国青年运动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我们党为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其中闪耀着习近平青年责任观,为敦促青年担当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和协调各个方面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科学行动指南。为了使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责任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以使得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研究更加综合化、专门化、系统化。从主要来源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有关青年和责任思想是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责任思想、家庭责任思想、社会责任思想和国家与民族责任思想为习近平青年责任观提供了丰厚滋养,当今时代背景和习近平总书记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是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直接来源。从丰富内涵看,习近平青年责任观包括青年是担当责任的主体,青年担当责任的内容包括对自身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以及对世界和人类的责任,青年担当责任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矢志艰苦奋斗”,保障青年担当责任要求党委和政府、共青团、学校和家庭几方面协同发力。从鲜明特征看,习近平青年责任观具有涉及内容的全面覆盖、立足实际的问题意识、贯穿其中的科学思维以及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四个鲜明特征。习近平青年责任观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责任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责任观,提供了正确认识当代青年的科学依据;在实践层面上为引领青年担当责任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党团青年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境界。

二、教授寄语——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授寄语——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青年工作提出新挑战
    (二)“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对时代新人提出新要求
    (三)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景与现实困惑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价值意蕴:“四个关乎”
    (二)目标导向: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三)担当内容: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
    (四)实践要求:“六个做到”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一)锻造时代新人的战略性
    (二)关心青年成长的人本性
    (三)勉励青年实干的实践性
    (四)深化协同育人的系统性
四、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思想
    (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
    (三)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培养理论
    (四)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行动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自觉与语言创新研究 ——以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创作者张继钢的身份构建
    (一)地理环境:创作者所处的自然生态场域
    (二)家庭环境:创作者个体心理建构的基石
    (三)文化环境:创作者所处区域文化生态场域
    (四)时代背景:创作者群体生存状态
二、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焦点
    (一)农耕生命礼赞与“黄土情结”
    (二)从“文化寻根”到再塑“精神家园”
    (三)对地域文化潜质的深层开掘
    (四)传统现代的文化交锋与临界质变
三、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的语言重构与文化追求
    (一)“语言限制”与可舞化追求
    (二)“语言对比”与视觉焦点营造
    (三)“语言情感”与本体自觉
四、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的实践探索与文化创新
    (一)“继往开来”——民间舞的“新生”
    (二)走回民间的“学院派民间舞”
    (三)“群像塑造”与“个体话语”
五、张继钢舞蹈创作对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启示
    (一)主流意识、自我个性与文化主题
    (二)风格图式与动作技巧的旨归在于“表现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仪式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高校仪式教育核心概念界定
        (一)仪式
        (二)仪式教育
        (三)高校仪式教育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类型
        (一)以增强身份认同为核心的国家型仪式教育
        (二)以激发道德情感为核心的节庆型仪式教育
        (三)以培养礼仪素养为核心的社交型仪式教育
        (四)以纪念转变意义为核心的过渡型仪式教育
    三、高校仪式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承载性和象征性
        (二)秩序性和反复性
        (三)互动性和价值凝聚性
    四、高校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
第二章 高校仪式教育现状调查概况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调查过程与数据梳理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调查过程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调查数据梳理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发展成效
        (一)高校仪式教育活动类型得到丰富
        (二)高校仪式教育重视程度得到增强
        (三)高校仪式教育活动功能得到延伸
    三、高校仪式教育的现存问题呈现
        (一)高校仪式教育缺乏内生动力
        (二)高校仪式教育主体体认度低
        (三)高校仪式教育受重视程度低
第三章 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索因
    一、高校仪式教育理论认知不足
        (一)参与主体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内容认知不足
        (二)实施主体对高校仪式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三)高校对学生的仪式教育主体地位认知不足
    二、高校仪式教育内在引力不足
        (一)高校仪式教育形式主义风气凸显
        (二)高校仪式程序与主体需求脱离
        (三)高校仪式教育的功能逐渐偏移
    三、高校仪式教育外在保障不足
        (一)缺乏制度保障
        (二)缺乏经济保障
        (三)缺乏环境保障
第四章 优化高校仪式教育问题的对策探索
    一、坚持科学领引和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虚实结合的育人原则
        (三)紧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加强高校仪式教育内核优化和外显引力
        (一)整合高校仪式教育资源以更新内容
        (二)辐射高校仪式教育周知范围以强化认知
        (三)创新高校仪式教育形式以增强引力
        (四)优化高校仪式教育程序以创新情境
    三、加强保障和构建高校仪式教育安全阀
        (一)构建制度机制以消除离散因子
        (二)构建激励机制以强化高校仪式教育功效
        (三)构建评估机制以完善对高校仪式教育的监督反馈
    四、净化高校仪式教育的发展环境
        (一)顶层引领以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师生合力以共建德育为本的校园环境
        (三)言传身教以营造互动共通的家校联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
        1.2.2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1.4.1 本文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形成依据
    2.1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1.1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2.1.2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形成的国内背景
    2.2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形成的理论依据
        2.2.1 理论源泉:中国古代的青年教育思想
        2.2.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思想
        2.2.3 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教育思想
第3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主要构成
    3.1 习近平关于青年地位的论述
        3.1.1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3.1.2 青年是可作可为的一代
        3.1.3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3.1.4 青年是国际交流交往的主力军
    3.2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3.2.1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
        3.2.2 习近平青年道德教育观
        3.2.3 习近平青年文化教育观
        3.2.4 习近平青年责任教育观
        3.2.5 习近平青年实践教育观
    3.3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实现路径
        3.3.1 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3.3.2 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3.3.3 家庭教育是青年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3.3.4 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
第4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特质
    4.1 价值导向的坚定性
        4.1.1 凸显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4.1.2 真善美是青年雕琢自己的风向标
    4.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4.2.1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4.2.2 遵守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4.3 战略眼光的长远性
        4.3.1 视青年为国家的未来
        4.3.2 为青年搭建世界舞台
    4.4 以文化人的渗透性
        4.4.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
        4.4.2 以巧妙的语言艺术育人
    4.5 多方合作的协同性
        4.5.1 家庭要上好青年人生的第一堂课
        4.5.2 学校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4.5.3 各级党委政府助力青年解决实际困难
第5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理论价值
        5.1.1 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的发展
        5.1.2 承继了我国古代青年教育思想的精华
        5.1.3 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2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现实价值
        5.2.1 为青年自身在新时代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5.2.2 为全方位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5.2.3 有助于新时代青年研究的顺利开展
        5.2.4 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强而有力的青年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7)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青年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概念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综述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概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研究成果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中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选题的现实性
        二、研究视角的综合性
        三、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第六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青年本质是青年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实践活动中的辩证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青年本质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法
        二、从马恩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认识青年本质理论
    第二节 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无产阶级的后备军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有生力量
        二、青年是无产阶级的后备军,要重视对青年的组织和吸收
    第三节 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理论基础和最终价值追求
        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青年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发展目标的科学论述
    第四节 在教育与实践结合的培养中实现青年成长成才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发展青年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青年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内核
    第一节 在“如何认识青年”问题中把握青年本质
        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富生气的群体,具有明显优点
        二、青年存在明显不足,要全面认识青年本质,照顾青年特点
    第二节 在“怎样定位青年”问题中认识青年地位
        一、青年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先锋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青年是党的后备军,是党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第三节 在“培育什么青年”问题中确定青年发展目标
        一、以“三育并重”与“三好”为重点方向的青年发展目标
        二、以培育“四有新人”为主要任务的青年发展目标
        三、以“四个统一”为要求及“五种人”为导向的青年发展目标
        四、以“四个新一代”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发展目标
        五、以“时代新人”为核心要求的青年发展目标
    第四节 在“如何发展青年”问题中落实青年培养
        一、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是青年发展的基石
        二、勇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青年发展的轨道
        三、艰苦奋斗,敢于创新是青年发展的动力
        四、全党全社会的合力关心关爱是青年发展的保障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特点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特点
        一、能动的主体性
        二、强烈的实践性
        三、严密的系统性
        四、显着的开放性
        五、浓郁的民族性
        六、深远的世界性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理论
        (二)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
        (三)为新时期开展青年研究及青年工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现实价值
        (一)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和正确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习近平时代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梳理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一、习近平时代观的建构基础
    (一) 习近平时代观的理论基础
        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科学吸收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时代观的辩证转化
        3.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时代观的继承创新
    (二) 习近平时代观的现实基础
        1.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光辉历程
        2.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
        3.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实践
二、习近平时代观的形成过程
    (一) 习近平时代观的萌芽阶段
        1.知青认识实际,锤炼意志品格
        2.深知群众冷暖,带领村民发展
        3.坚定理想信念,注重学习文化
    (二) 习近平时代观的丰富阶段
        1.毕业戎装重积累,眼界作风齐培养
        2.三年基层初历练,正定发展换新颜
        3.踊跃尝试厦门践,改革开放谱新篇
        4.宁德两年再考验,反腐倡廉扶贫艰
        5.海上福州聚发展,马上就办闽台连
    (三) 习近平时代观的深化阶段
        1.总揽福建大发展,全面探索与实践
        2.干在实处走前列,八八战略之江行
        3.直辖上海经济强,党建民生共建享
    (四) 习近平时代观的成熟阶段
        1.内政外交国际视野,党政军国中央层面
        2.十八大后核心引领,极不平凡砥砺奋进
三、习近平时代观的主要内容
    (一)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的理论阐述
    (二) 关于时代分类以及新时代的科学依据
        1.关于时代分类辩证论述
        2.进入新时代的依据论述
    (三) 关于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代特征
        1.关于时代性质
        2.关于时代主题
        3.关于时代特征
    (四) 关于时代发展规律和时代趋势的论述
        1.关于时代发展规律
        2.关于时代发展趋势
    (五) 关于时代动力论述和时代目标的升华
        1.关于时代动力论述
        2.关于升华时代目标
四、习近平时代观的时代价值
    (一) 回答时代问卷,丰富时代理论
    (二) 绘就时代蓝图,开启时代征程
    (三) 吹响时代号角,应对时代挑战
    (四) 创造时代奇迹,引领时代潮流
    (五) 领航时代先锋,培育时代新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必要性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强国——制定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战略
        二、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现代化
        三、责任——普世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二、国内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特色与创新
        (一)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二)实际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三)社会普及教育的创新性贡献
    第五节 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际设计奖项概述
    第一节 奖项的意涵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设计价值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与机械美学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三、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设计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四、“优良设计”观念复兴的设计因素对奖项建立的影响
第二章 设计奖项的产生背景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国际设计发展趋势
        一、国家层面发展措施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一)制定国家级设计振兴政策
        (二)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
        (三)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
        (四)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
        (五)设计产业的学术研究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三、从业机构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设计奖项评奖机制与基本构成要素
        一、设计奖项的评奖机制
        二、设计奖项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章 国际奖项对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国际设计奖项综述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设计奖项的重要性与作用比较分析
        一、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产生背景比较
        二、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奖项结构比较
        三、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奖项机制与流程比较
        四、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评委与获奖者比较
        五、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完善与发展
        六、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外延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企业的关联
    第一节 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一、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二、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第二节 设计奖项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关联
        一、德国瓷器制造商罗森塔尔(Rosenthal)与IF
        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WMF与 IF
        三、电器生产商博朗(Braun)与IF
        四、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Bosch)与IF
        五、电器制造与系统服务西门子(Siemens)与IF
第五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社会的关联
    第一节 奖项建立社会价值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奖项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一、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价值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层面上的价值
        三、普世的教育意义及人才储备作用
        四、各奖项特点
第六章 设计奖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践推动作用
    第一节 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知识时代的科技、产业与设计奖项的必然联系
        一、工业文明社会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二、创新型社会中知识特性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三、设计奖项对科技发展的驱动
        (一)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桥梁
        (二)技术是需要被思想驱动的工具
        四、知识经济下产业结构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第三节 设计力创新
    第四节 设计奖项的新发力与新内涵
        一、设计奖项的批评价值
        二、设计奖项加强设计的体验感
        三、设计奖项可改变社会
    第五节 设计奖项的价值测度
结论
    第一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中的思考与启示
        一、从红点2018 中国失信事件看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
        二、西方国家对设计奖项的重视与发展力度更加切实
        三、设计奖项的设立数量大于质量
        四、设计奖项仍应以推动本土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五、设计奖项应正确的引导设计与社会科技之间的连接
        六、设计奖项在设计人才储备与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
        七、设计要创造新型的、却并不遥远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意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概念
        1.4.1 青年
        1.4.2 责任
        1.4.3 青年责任观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主要来源
    2.1 马恩列以及中共主要领导人的青年责任观是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理论依据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青年责任观
        2.1.2 毛泽东青年责任观
        2.1.3 邓小平青年责任观
        2.1.4 江泽民青年责任观
        2.1.5 胡锦涛青年责任观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思想是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丰厚滋养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责任思想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责任思想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思想
        2.2.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与民族责任思想
    2.3 时代背景及丰富工作实践是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直接来源
        2.3.1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2.3.2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形成的国内背景
        2.3.3 习近平丰富工作实践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丰富内涵
    3.1 青年是担当责任的主体
        3.1.1 青年的鲜明特点:“最富有朝气、活力和梦想”
        3.1.2 青年的历史地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3.1.3 青年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3.2 青年担当责任的主要内容
        3.2.1 青年对自身的责任:“珍惜韶华、激扬青春”
        3.2.2 青年对他人的责任:“奉献社会和他人”
        3.2.3 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3.2.4 青年对世界和人类的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3 青年担当责任的路径
        3.3.1 “坚定理想信念”
        3.3.2 “锤炼高尚品格”
        3.3.3 “练就过硬本领”
        3.3.4 “矢志艰苦奋斗”
    3.4 保障青年担当责任的条件
        3.4.1 党委和政府方面:“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3.4.2 共青团方面:“要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
        3.4.3 学校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4.4 家庭方面:“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第四章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鲜明特征
    4.1 涉及内容的全面覆盖
    4.2 立足实际的问题意识
    4.3 贯穿其中的科学思维
    4.4 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
第五章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理论价值
        5.1.1 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责任观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责任观
        5.1.3 提供了正确认识当代青年的科学依据
    5.2 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的实践价值
        5.2.1 为引领青年担当责任提供了根本遵循
        5.2.2 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指明了发展方向
        5.2.3 为党团青年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境界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教授寄语——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D]. 胡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D]. 杨艳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国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自觉与语言创新研究 ——以张继钢民间舞蹈创作为例[D]. 李明.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4]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云. 暨南大学, 2020(04)
  • [5]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研究[D]. 马强. 新疆大学, 2020(07)
  • [6]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7]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D]. 杨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习近平时代观研究[D]. 任金辉.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9]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D]. 庞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10]习近平青年责任观研究[D]. 申雯.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教授寄语——继往开来,任重而道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