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新年寄语

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新年寄语

一、与时俱进 共图发展——新年贺词(论文文献综述)

袁福珍[1](2021)在《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文中认为为贯彻落实"十四五"精神,在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吉林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要实现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项目、环境、民生和思想解放上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同时,加强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保障。

李梦圆[2](2021)在《习近平关于榜样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袁海峰[3](2021)在《网络文化产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识形态建设是关于人的思想的工作,人的思想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与意识形态交织,越来越呈现出文化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文化化的特点,了解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中的表现,才能更好地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出现网络化和市场化的特点,网络文化产业正是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的新型文化业态,这种新型文化业态类型多样,包括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网络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密切,网络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从内在本质上决定了它在我国要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就目前来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新的创业就业岗位,生产和传播了很多优秀文化,这些成绩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发展中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生产者门槛低身份杂导致文化产品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产品中包含的低俗文化和错误思想悄声蔓延,加上网络技术特点所导致的监管困难,都容易给敌对势力可乘之机,这些问题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深了我国意识形态环境的复杂程度。网络文化产业凭借多样的产业类型、强大的传播能力,获得了广大文化消费者的青睐,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更多机遇,为扩大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力量创造了新时机,为丰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内容开拓了新阵地,为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手段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意识形态建设主体力量的定力和能力面临考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惯用方式需要转换,意识形态建设经典方法的传统模式亟待突破。根据网络文化产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现状分析,要从党、政府和网络文化产业自身三方入手,形成三方合力的局面抑制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扩大网络文化产业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及时把握住网络文化产业带来的新机遇,继续扩大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丰富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内容,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要敢于应对网络文化产业带来的挑战,切实提升党自身对网络文化产业的领导能力,主动转换主流意识形态的惯用话语表达方式,大力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经典方法的与时俱进。

刘茜[4](2021)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意蕴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各国在联系紧密、兴衰与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叠加频繁的挑战与风险。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于建立国际新秩序,解决世界难题,促进各国共同进步繁荣。这一论述体现出深厚的唯物史观意蕴和价值。深入了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理论渊源与科学内涵,深刻解读与阐释这一论述的唯物史观意蕴,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寻,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本文共有五章,在第一章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在第二章中主要分析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历代外交思想的文化逻辑;这一论述还遵循了国内外发展环境的现实逻辑,并不断在实践中走向完善与成熟。第三章是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主要内容的分析,包含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表现为区域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形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第四章重点阐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蕴含的唯物史观原理,揭示其阐发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人民中心的立场等的唯物史观意蕴。第五章主要分析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价值,分别从丰富理论价值和推动实践发展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本论文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为研究对象,分析出蕴含的唯物史观原理。这一论述具有丰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提升了唯物史观自身理论高度,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唯物史观理论价值。同时具有为中国外交指明方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新人们文明交流方式,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

陈昱步[5](2020)在《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当今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图像替代文字作为信息交流主体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年节时期,通过发送吉祥图像来表达自身祈愿、相互祝颂、阅众共享也成为了社会交往的一种“时尚”与“流行”。显而易见,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即有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有新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又未竟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和网络田野考察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依据符号学、图像学和民俗学、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吉祥图像展开审视和思考,对其图像的发展背景与态势,以及语言风格、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从而揭示当代网络吉祥图像的形成动因,以及符号形态与文化观念的嬗变。论文首先梳理了网络吉祥图像演变的基础,从民俗和吉祥符号的传统到今天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网络图像的兴盛,铺垫出网络吉祥图像发展的背景。同时从大数据和微信群个案的考察中梳理吉祥图像运用的状态和类别样式;其次,重点探究了年节民俗中网络吉祥图像的形式特征。从图像的数字化构成、传统符号的延续重构以及新生符号的介入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将新门神、新剪纸、新飞帖作为深入研究的个案,归纳和分析了网络吉祥图像典型的形式语言特征;在第三部分,探究了网络吉祥图像的内涵表达问题。包括图像中体现出的娱乐精神、审美诉求、艺术观念以及图像的附件化关系,提炼出网络吉祥图像的新思想、新内涵;第四部分,探讨网络吉祥图像的意义生成,分别从正向价值和存在问题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本文认为,网络吉祥图像是当代科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符号与时俱进的表征。网络吉祥图像从传统的吉祥文化的符号特征、礼仪范式、祈福心理以及艺术美的追求中继往开来,实现了一系列的自我重构,具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寓意和新的文化特征,拥有了强大的公共性和广阔的覆盖性,成就了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赵远志[6](2019)在《习近平政绩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绩观,是社会个体对政绩最根本的看法和总认识,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个体身上的综合反映。对于党政干部而言,政绩观直接决定着他们将如何认识政绩、创造政绩、评价政绩,对党政干部的施政行为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有怎样的政绩观就会有怎样的政绩行为,而党政干部具有怎样的政绩观将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直接反映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是党和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丰富的从政经历使得习近平同志对政绩观有着许多精到的认识和阐述,这不仅是其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指导党政干部施政实践的思想指南。习近平的政绩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绩思想,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绩思想精髓,在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政绩思想的基础上,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匡正以往错误的政绩观而产生。习近平政绩观发端于习近平具有优良传统的革命家庭;萌发于习近平陕北的知青实践;在正定的实践中初见雏形;在主政宁德、福建的实践中发展丰富;在浙江、上海的实践中基本完善;在领政中央的治国理政中不断深化。习近平政绩观以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考核政绩为基本框架。为谁创造政绩,习近平强调创造政绩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什么样的政绩,习近平指出政绩的实质是实现发展,要实现实实在在、利国利民利党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习近平认为政绩的取得要紧紧依靠人民,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按科学办事,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如何考核政绩,习近平要求要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系,以人民的满意为根本标准,使政绩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政绩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干性,呈现出习近平的历史耐心和担当精神。习近平的政绩观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成果,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有利于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高一明[7](2019)在《新时代中国精神及其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历史根基,以中国人民为创造主体,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见证民族自强自立与复兴崛起,反映国家统治阶级意志与治国理念,彰显国人民族气节与时代品格的伟大精神。作为一种国家精神,中国精神不仅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还持续不断地规范社会行为秩序,把正国家发展方向,丰富国人精神世界,为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筑牢了稳固的精神支柱。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动力源泉。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作用巨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国际大背景,面对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以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的复杂局面,面对我国在奔跑追梦过程中仍存在未能充分利用中国精神的巨大价值、未能完全释放中国精神磅礴伟力的发展现状,中国将更加迫切需要继承、发展、提振、弘扬中国精神,让中国精神自觉回应时代要求,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促进中国力量竞相迸发和争先释放,不断引领中华民族永久持续阔步前行。因此,我们要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依托夯实中国精神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中国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精神,让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提起人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厚植人们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中国精神活力十足,意蕴丰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中国精神必将会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进步的全过程,更好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充足养分,使中华民族能够永远稳稳地屹立于世界民族舞台中央。

唐小芹[8](2016)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学理学术层面较为精深,而实务实践方面则较有欠缺。为纠正重学理之偏,以“途径与方法”为视角,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遇来客观评判,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有较大进展亦取得不菲成绩,但也呈现出整体发展不均衡、运行效能偏低、官民冷热不均的现象。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大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绝不可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来空谈、虚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解答和难题的解决,将有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现,亦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加富有实践活力和生命张力。沿着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纵向演进线索,截取理论创新、契合使命、重视民生、通俗话语、鲜活方法及思想交锋六个横断面,以分述其历史特点、有益做法为出发点,以夹叙夹议引出其固有的现实启迪为归结点,对拓展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历史经验予以梳理和简析。时移世易,传统的途径与方法已面临着全新的格局,但仍蕴藏着值得开掘的现实价值,并借此发挥有益历史经验的当代功用。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确立基本原则、聚焦重要途径、瞻望发展前景的思路,在明确指引、抓住重点、思虑未来中将论述层层展开。论文提出了以有效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大基本原则:即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用群众中先进典型教育群众、从“小众”到“大众”逐步推进、区别对象的分众分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战略视点中推进。这五大原则,是根本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及整体性原则的有机统一,更成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遵循和宏观指引。论文的主体和重点是从精神旗帜、核心途径、话语体系、网络平台、当代经验及国际传播六个方面,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现实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其一,以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举旗定向。凭借话语体系的转换、真理力量与道德力量的合力推进、进到社会各层面的深广影响,实现中国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起了聚集深厚人心、指明趋赴方向的精神旗帜。其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同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思想理论建设打牢信仰支撑、以高压反腐优化政治环境、以党建实践机制创新增强保障力、以强化基层党建夯实组织基础,这四个方面呼应联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立足党建自身、全面从严治党统率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途径。其三,以话语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本身的大众化。在话语体系创新的多维动因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历史前提、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实践基础、摆脱西方话语体系束缚孕育重要契机、理论体系自身发展构成内部驱动。在话语体系创新实践中,习近平等在使用亲民话语、提倡平易文风、借助柔性叙事、活用历史典故、营造商谈语境、凸显时代气息等方面作出了独特性贡献。“习氏”风格的话语已渐渐内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当代话语体系的风骨,并将在时间延续和理论发展中得到应有的沉淀和升华。其四,以强化网络宣传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型平台。抓住中国从网络大国发展为网络强国的历史契机,突破西方网络话语霸权的重围,紧跟时代潮流,引领主流价值,打造专业化宣教队伍,以网民为本因人施策,巧用图像化的传播方式和精致化的网言网语,建设党员网络学习平台,督促政府在依法治网上履职尽责。只有充分、有效、规范地利用好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主动走进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契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五,以典型实证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经验。《理论热点面对面》以其通俗性而见长,《共产党员手机报》以巧用网络新媒体而取胜,“长沙地铁廉政主题文化站”以提供红色公共文化产品而显优,三个现实例证,折射当代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把理论性与通俗性紧相结合,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汇,应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出书斋、打开面向民众的社会窗口。其六,以开辟多元途径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为此:应将中国梦作为标示性符号,加强官方海外宣讲的力度,拓宽民间人文交流的渠道,巧借新媒体、短视频以增强对外吸引力等。总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也理应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项与宏远战略。以上六个方面现实途径的重点阐释和集中论述,从历史跨越到现实,从党的建设再到其他方面的建设,从理论阐述进到实证分析,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新媒体,从现实社会贯通虚拟社会,从国内辐射到国际,借此不仅实现了学术性与现实性更紧密的耦合,更在理性探讨中构建起了一个由多维路径组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体系。展望未来,既前途漫漫又信心满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获得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及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更好现实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伴随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加深入人心、将在多元途径的力拓深耕中更具国际渗透力和影响力。承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使命,紧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大众之运命,只要把准时代的脉搏,只要贴近民众的实际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与方法的创新就会始终生机勃勃,永具无限可能性。

何秋红[9](2015)在《《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文中认为上个世纪最初二十年,南通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份非常有特色而且至今保存相对完整的报纸——《通海新报》(1913.3.18-1929.5.26)。《通海新报》是一份办报质量较高,发行于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性商业报纸,较好地发挥了对南通地方民众的经济启蒙作用。该报创办人陈琛是清末民初着名实业家张謇手下的得力干将,办报是其众多产业中的一项。该报前期与同一时期发行全国的《申报》一样,注意发挥报纸服务经济的功能,商业性特征明显;不同的是该报诞生地并非租界,而且没有任何外来资本介入。随着南通工商业的凋敝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报馆的渗透,该报后期又呈现出党派性、政治性的特征。《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该报诞生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初具规模的时期,发展繁荣于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之时,随着“强人”张謇离去及其大生企业系统的凋败,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趋缓中断,《通海新报》也日益艰难直至最后被官方勒令停刊。本文认为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通城市诞孕并烙印《通海新报》。城市一方面为报纸提供了生存土壤与发展空间,随着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全方位进行,工商业经济活跃繁荣,教育普及,加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一切都为《通海新报》的诞生及其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也将其自身的特征烙印于报纸之上。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间的南通城市具有过渡性、“张治”特色、江海文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也都一一鲜明地体现在《通海新报》之上。同时,本文亦将《通海新报》看成是一种主动的力量,它对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由物质到制度再到观念行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通海新报》记录城市,沟通城市同时推动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首先,它在物质可见层面,记录南通城市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变化:不断兴建的各种工厂、公司;逐步繁荣的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日渐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看似客观的记述背后,体现出《通海新报》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赞赏之态和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抱之姿。其次,《通海新报》也通过搭建公共交流平台,促进了现代城市管理制度——警察制在南通的发展完善,同时促进了南通城市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再次,《通海新报》还传播了西方现代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南通市民的现代知识素养;该报通过旷日持久的报道,培育了南通市民公共卫生、时间效率等现代意识观念;该报还绵密地编织进了南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婚嫁嫁娶,构建一种现代交往方式——报章交往,并引发促成南通市民的一些现代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五四、五卅期间的南通学生爱国运动。在《通海新报》存续的十六年内,南通城市对报纸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不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报纸也参与到南通早期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报纸与城市纠缠共生,双方彼此嵌入,互相促动。

尹占文[10](2011)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正如列宁曾经说过的:不同的社会政治形势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得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一样,当今时代全球化这一“经济社会政治形势”使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一个方面---国际主义思想---不得不提到首要地位。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国际协调与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倡导一种兼顾本国和他国利益、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开放心态和政策取向,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因而世界正进入一个必要的“国际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有自身的延展逻辑,从发生发展的自然逻辑来看,国际主义具有很强的“问题”针对性。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把在国内统治所造成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现象扩展到世界,形成世界性的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于是,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就成为资产阶级时代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解决这一时代的两大“问题”,酝酿产生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思想,并在工人运动中付诸实践,但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思路在于对资本主义“根本问题”的彻底解决,所以,“阶级问题”的思路一直处于统领地位,而“民族问题”的思路处于从属地位。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连续发动大规模战争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建立了世界性的殖民体系。但是“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个规律必然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的压迫链条上存在薄弱环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薄弱环节中的俄国的民族问题,实现了“阶级方法”和“民族内容”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新形式,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国际主义统一于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斯大林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发扬国际主义的同时也膨胀了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在“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下更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推向了反面,使原本解决问题的国际主义本身成为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际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思想轨迹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以俄为师,走自己的路”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前者是战争与革命年代中国国际主义思想和实践发展的主要根据,后者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国国际主义思想和实践发展的主要根据。在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中成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认真分析新时期新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中国式微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高扬民族国际主义并转换实现方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从经典时期的阶级?革命?解放范式到全球化时期的国家?发展?责任范式的转换和创新,把国际主义思想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全球问题”作出了既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又属于时代的回答,不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和科学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

二、与时俱进 共图发展——新年贺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 共图发展——新年贺词(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放思想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根源
二、科学谋划项目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发挥特色优势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
四、环境优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五、改善民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职责

(3)网络文化产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一、意识形态建设和网络文化产业的基本问题
    (一)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二)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态势
    (三)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网络文化产业的关系
二、网络文化产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当下影响阐释
    (一) 积极影响:促进主流思想传播创设有利社会条件
    (二) 消极影响:冲击主流思想地位加深环境复杂程度
三、网络文化产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长远影响剖析
    (一) 更多机遇:新时机新阵地新思路
    (二) 更大挑战:主体遇考验话语需转换方法待突破
四、网络文化产业影响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 良好互动:党和政府等主体助力产业服务意识形态建设
    (二) 把握机遇:扩大群体基础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途径
    (三) 应对挑战:提升主体能力转换话语表达更新经典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2.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论述提出的现实逻辑
        2.1.1 蓬勃发展的国内环境
        2.1.2 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国际环境
    2.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2.2.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
        2.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2.3 中国共产党历来的外交理念
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3.1.1 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3.1.2 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3.1.3 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3.1.4 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3.1.5 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3.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具体形态
        3.2.1 区域命运共同体
        3.2.2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3.2.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3.2.4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蕴含的唯物史观原理
    4.1 阐发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4.1.1 世界历史步入全球化时代
        4.1.2 世界普遍交往的扩大
    4.2 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4.2.1 契合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4.2.2 致力于生产力的解放
    4.3 坚持“人类社会”的立场
        4.3.1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虚假联合”
        4.3.2 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真正联合”
5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价值
    5.1 理论价值
        5.1.1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
        5.1.2 发展了世界历史理论
        5.1.3 促进唯物史观自身发展
        5.1.4 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5.2 实践价值
        5.2.1 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5.2.2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5.2.3 创新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方式
        5.2.4 推动了全球发展新图式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基本概念
        1. 吉祥图像
        2. 网络吉祥图像
    三、文献综述
        1.关于网络吉祥图像的研究
        2.关于传统吉祥图像的研究
        3.关于网络表情包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1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产生及态势
    1.1 年节民俗与吉祥图像
        1.1.1 年节民俗的传统
        1.1.2 吉祥文化的图像
    1.2 网络图像的产生
        1.2.1 数字技术的发展
        1.2.2 网络表情包的产生
    1.3 民众使用的态势
        1.3.1 数据案例调研
        1.3.2 类别样式梳理
第2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形式特征
    2.1 图像的数字化生存
        2.1.1 图像语言的数字化
        2.1.2 虚拟性与图像重塑
    2.2 传统符号的延续与重构
        2.2.1 传统符号的形式延续
        2.2.2 传统符号的形式重构
        2.2.3 文字符号的视觉展演
    2.3 新生符号的介入与融合
        2.3.1 “新祥物”的迁移
        2.3.2 网络IP的延伸
        2.3.3 个人化的表情定制
        2.3.4 表情包符号的挪用
    2.4 年节时期的典型个案
        2.4.1 新门神形象的呈现
        2.4.2 新剪纸的虚拟表达
        2.4.3 新飞帖的前世今生
    小结
第3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内涵增新
    3.1 图像的时代性
        3.1.1 娱乐精神
        3.1.2 视觉表现欲
        3.1.3 新的艺术观念
    3.2 图像附件化
        3.2.1 商业性
        3.2.2 公共性
    小结
第4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意义生成
    4.1 承继民族传统的精髓
    4.2 表现时代的精神理想
    4.3 构建新民俗的文化场
    4.4 问题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论文
    外文文献
图版说明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6)习近平政绩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政绩的含义
        (二) 政绩观概念的界定
        (三) 习近平的政绩观
    三、研究综述与评价
        (一) 国内研究情况
        (二) 国外研究情况
        (三) 简要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政绩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及现实动因
    一、习近平政绩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绩观
        (二)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政绩观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绩思想
    二、习近平政绩观形成的现实动因
        (一) 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二) 匡正错误政绩观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习近平政绩观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种子扎根:革命家风
        (一) 深厚的人民情怀
        (二) 清正廉明的作风
    二、萌芽初现:知青岁月
        (一) 坚守理想信念
        (二) 为人民做实事
    三、初具雏形:正定实践
        (一) 大胆突破,改革发展
        (二) 不慕虚名,求真求实
    四、发展丰富:福建实践
        (一) 反腐倡廉,提高干部素质
        (二) 建章立制,健全完善制度
    五、基本完善:浙沪实践
        (一) 突破GDP紧箍咒,实现全面发展
        (二) 重视考核用人导向
    六、不断深化:领政中央
        (一) 反腐倡廉正风纪
        (二) 执政有为治“懒政”
第三章 习近平政绩观的主要内容
    一、政绩的根本立场—为谁创造政绩
        (一) 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二) 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
    二、政绩的价值追求—创造什么样的政绩
        (—) 政绩的实质是谋发展
        (二) 创造利国利民利党的政绩
        (三) 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三、政绩的实现途径—如何创造政绩
        (一)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政绩
        (二) 锻造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
        (三) 按科学办事,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四、政绩的评判标准—如何考核政绩
        (一) 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
        (二) 政绩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三) 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系
第四章 习近平政绩观的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政绩观的鲜明特色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
        (二) 抓落实求实效的实干性
        (三) “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
        (四) “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二、习近平政绩观的时代价值
        (一) 习近平政绩观的理论价值
        (二) 习近平政绩观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新时代中国精神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
    2.1 中国精神的内涵
        2.1.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土壤
        2.1.2 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丰富养料
        2.1.3 中国精神是一种国家精神
    2.2 中国精神的特征
        2.2.1 国家性与世界性
        2.2.2 历史性与时代性
        2.2.3 传承性与创新性
第3章 中国精神的渊源探析
    3.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沃土
        3.1.1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1.2 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精神的滋养
    3.2 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源头
        3.2.1 汲取中国革命精神
        3.2.2 吸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精神
        3.2.3 融汇中国改革开放精神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精神新发展的现实条件
        3.3.1 国家要富强
        3.3.2 民族要振兴
        3.3.3 人民要幸福
        3.3.4 世界要和谐
第4章 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精神的新发展
    4.1 在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氛围中培植中国精神
        4.1.1 爱国主义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4.1.2 以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来推动中国精神的培植
    4.2 在实施改革创新新战略中锻造中国精神
        4.2.1 改革创新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4.2.2 在新时代改革创新伟大实践中锻造中国精神
    4.3 在应对国际国内新挑战中锤炼中国精神
        4.3.1 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呼唤中国精神
        4.3.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精神
第5章 新时代条件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实现路径
    5.1 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依托夯实中国精神基础
        5.1.1 公民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础
        5.1.2 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中国精神培育的根基
    5.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中国精神
        5.2.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精神的培育
        5.2.2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中国精神
    5.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精神
        5.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5.3.2 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同构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现状及难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一、“大众”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解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各有其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三节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进展不小、成绩不少”及其成因
        二、“上热下冷、官热民冷”及其成因
        三、“差别较大、发展失衡”及其成因
        四、“偏重形式、效能较低”及其成因
第二章 用有效途径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注重理论创新并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与活力源泉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借助民众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第二节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并契合历史使命
        一、认识党的性质及使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点
        二、抗战的全民总动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赢得历史契机
        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成为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第三节 满足群众根本利益及践行群众路线
        一、对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民心
        二、践行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现实途径
    第四节 民族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普及范本的创就
        一、民族化话语体系的构建
        二、通俗化普及范本的创就
    第五节 独创了一整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夜校干校在工农群众及党员干部中传播革命理论
        二、延安整风成为普及广、影响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
        三、发挥歌曲戏剧等革命文艺的感染力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利用标语口号、报刊广播等媒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六节 与党内错误思想及各种敌对思想的交锋斗争
        一、在与“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在警惕和平演变、辩驳错误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章 拓展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根本性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一、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
        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在诸原则居核心地位
    第二节 示范性原则:用群众中的先进典型教育群众
        一、先进典型以其亲近性和可信性对群众产生辐射效应
        二、先进典型以其感化性和引领性对群众产生渗透式影响
    第三节 渐进性原则:从“小众”到“大众”逐步推进
        一、在整体地域上从城市向乡村渐次推进
        二、在政治群体上从党内向党外渐次推进
        三、在行政层级上从领导干部向广大普通党员渐次推进
        四、在市场主体上从大型国企向其他企业渐次推进
    第四节 层次性原则:区别对象的分众分类教育
        一、清醒认识我国社会利益群体和阶层分化的明显趋势
        二、遵循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实施区别对象的“分众”教育
    第五节 整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战略视点中推进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二、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之四重维度中推进大众化
第四章 激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举起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
        一、转换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深入
        二、合真理力量与道德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以深广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到社会各层面
    第二节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同步推进
        一、以补精神之“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牢信仰支撑
        二、用高压反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化政治环境
        三、以党建实践机制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保障力
        四、借强化基层党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组织基础
    第三节 以话语创新推动理论本身大众化
        一、创新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习近平等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体系的贡献
    第四节 有效利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一、潮流与方向:指导观念的时代化与价值引领的主流化
        二、主体与受众:宣传队伍的专业化与受众满足的层次化
        三、生动与易识:传播方式的图像化与文本语言的精微化
        四、创建与管控:党员学习的平台化与舆情监控的法制化
    第五节 以典型实证分析总结鲜活的当代经验
        一、《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启迪:创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性的理论读本
        二、长沙地铁廉政主题文化站的的启示:创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民众的社会窗口
        三、《共产党员手机报》的启发: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平台
    第六节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
        一、将中国梦作为标示性符号
        二、加强官方海外宣讲的力度
        三、拓宽民间人文交流的渠道
        四、借助新媒体短视频吸引力
第五章 用有效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获得更好现实条件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更好物质基础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性与法制化将打造优质政治环境
        三、文化强国战略及党的人民文艺政策的实施提供软实力支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更加深入人心
        一、改革宏利释放及民众获得感增强将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重大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将大大增强民众的价值认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更具国际影响力
        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增添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二、“大文化交往”的理念创新将助推其对外传播
        三、对外传播将在深耕有效途径中得到大力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和难点
    1.6 研究思路
    1.7 关键概念说明
2 《通海新报》的发展历程: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
    2.1 诞生背景: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初具规模(1895-1913)
        2.1.1 1895年之前的南通
        2.1.2 1895—1913年南通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2.1.3 《通海新报》诞孕环境
    2.2 发展繁荣: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剧(1914-1926)
        2.2.1 南通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2.2 《通海新报》的发展繁荣
    2.3 渐趋凋零: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受挫趋缓(1924-1929)
        2.3.1 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趋缓
        2.3.2 《通海新报》凋零停刊
3 记录城市:《通海新报》与城市物质设施的现代化
    3.1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
        3.1.1 现代交通:公路、汽车与铁路
        3.1.2 现代通讯:电话、邮政与电报局
        3.1.3 现代文化机构:图书馆、博物苑、公园与剧场
        3.1.4 现代慈善机构:养老院、育婴堂与游民工厂
        3.1.5 现代医疗机构:南通医院与基督医院
    3.2 呈现商业、金融业的逐步繁荣
        3.2.1 新式商品层出不穷
        3.2.2 商贸空间的固定与拓展
        3.2.3 声光电影的世界:照相与电影
        3.2.4 现代金融:银行、保险公司与证券交易所
        3.2.5 现代旅馆:西式会馆、俱乐部
    本章小结
4 沟通城市:《通海新报》与城市制度的现代化
    4.1 介绍推行现代警察制度
        4.1.1 传播现代警政价值理念
        4.1.2 记录警务活动进程与细节
        4.1.3 监督警务活动
    4.2 推进南通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
        4.2.1 呈现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
        4.2.2 促进教育对象的扩大化
        4.2.3 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4.2.4 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4.3 现代经济制度的媒介启蒙
        4.3.1 股份制的启蒙
        4.3.2 公司制的教化
    本章小结
5 改变城市:《通海新报》与市民观念行为的现代化
    5.1 传播现代知识
        5.1.1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5.1.2 输入西方社会科学知识
    5.2 培育现代意识观念
        5.2.1 卫生意识
        5.2.2 时间观念
    5.3 构建现代交往方式——报章交往
        5.3.1 新式团体的报章交往
        5.3.2 旧有组织的新式交往
        5.3.3 公开的私人交往
        5.3.4 编读互动
        5.3.5 文人交往
    5.4 引发并促成现代行为
        5.4.1 推动“五四”“五卅”爱国运动
        5.4.2 促成现代赈灾活动
    本章小结
6 结论:报纸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6.1 城市诞孕并烙印报纸
        6.1.1 城市诞孕报纸
        6.1.2 城市烙印报纸
    6.2 报纸记录并影响城市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通海新报》关于私塾的报道

(10)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全文结构
    1.3 核心概念、基本命题与中心论点
    1.4 文章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概述
    2.1 国际主义思想的人类思想史探源
        2.1.1 “世界主义”的思想传统
        2.1.2 “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
    2.2 马克思主义及其国际主义概念阐释
        2.2.1 本文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
        2.2.2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
    2.4 推动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的影响因素
        2.4.1 时代发展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2.4.2 国际共运中心的转移
        2.4.3 阶级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的互动
        2.4.4 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偏重不同
    2.5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向
        2.5.1 阶级·阶级问题路向与民族·民族问题路向
        2.5.2 民族国际主义: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话题
        2.5.3 民族国际主义:概念阐释和命题论证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发展与历史演变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
        3.1.2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1.3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3.2 列宁的国际主义思想
        3.2.1 列宁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
        3.2.2 列宁国际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2.3 列宁国际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
    3.3 斯大林的国际主义思想
        3.3.1 斯大林对列宁国际主义思想的发展
        3.3.2 斯大林国际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3.3 斯大林国际主义思想的历史反思
    3.4 毛泽东的国际主义思想
        3.4.1 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4.2 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4.3 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实现形式
    4.1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4.1.1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共同的哲学基础
        4.1.2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理想
    4.2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国际主义思想的基本实现形式
        4.2.1 第一国际:体现集中原则的国际主义政治组织
        4.2.2 第二国际:体现独立自主原则的国际主义组织形式
    4.3 列宁斯大林时期国际主义思想的基本实现形式
        4.3.1 共产国际:革命国际主义的政治组织
        4.3.2 情报局:国际主义逐步蜕变的政治工具
    4.4 毛泽东时期国际主义思想的“统战联盟”实现形式
    4.5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实现的主要特点
        4.5.1 革命是总的关切点
        4.5.2 阶级路向统领下的民族路向实现形式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发展与实践创新
    5.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发展论纲
        5.1.1 国际环境的变化:从“世界历史”到全球化
        5.1.2 组织层次的回落:从超国家到国家
        5.1.3 传统价值的回归:从“打倒孔家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1.4 思维范式的转换:从阶级·革命·解放到国家·发展·责任
        5.1.5 文本解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国际主义思想发展
    5.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5.2.1 核心思想:和谐发展、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主义
        5.2.2 基本原则: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
        5.2.3 实现基础:超越意识形态,实行改革开放
        5.2.4 实现途径:协调国家利益,寻求合作共赢
        5.2.5 实现目标: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5.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实践创新的典范
        5.3.1 两制关系的再认识:继承之后的取代
        5.3.2 从冲突的一球两制到和平的一国两制
        5.3.3 参与和构建“多边机制”:国际主义的新实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总结
    6.1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6.1.1 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6.1.2 阐述无产阶级解放的实现条件
        6.1.3 探索全人类解放的实现途径
    6.2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和实践的规律性总结
        6.2.1 国际主义是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力量
        6.2.2 国际主义及其实现形式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僵化
        6.2.3 坚持国际主义原则,要处理好目标和手段的关系
        6.2.4 真正的国际主义要以正常的党际和国际关系为基础
        6.2.5 极端化的国际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6.2.6 生产方式而不是阶级斗争是国际主义的根本推动力
        6.2.7 国际主义要以是否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为检验标准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7.1 推进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健康发展的理论根据
    7.2 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想基础
    7.3 实现人类发展需求与社会主义事业联系的价值基点
    7.4 谋求民族正当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协调发展的价值追求
    7.5 推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

四、与时俱进 共图发展——新年贺词(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A]. 袁福珍. 财金观察(2021年第1辑), 2021
  • [2]习近平关于榜样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D]. 李梦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网络文化产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D]. 袁海峰. 山东大学, 2021(02)
  • [4]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意蕴研究[D]. 刘茜.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5]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D]. 陈昱步. 西南大学, 2020(03)
  • [6]习近平政绩观研究[D]. 赵远志. 山东大学, 2019(09)
  • [7]新时代中国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 高一明. 南昌大学, 2019(02)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 唐小芹.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9]《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D]. 何秋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10]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研究[D]. 尹占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新年寄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