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和时事

金融和时事

一、财经·时政(论文文献综述)

田少奇[1](2021)在《短视频传播创新主流媒体时政报道效果研究 ——以“两会Vlog”为例》文中研究指明5G时代的来临,手机硬件、内容平台的技术升级,为短视频内容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们运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互联网特性,为短视频形式下的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传播空间。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主流媒体在时政报道中运用短视频的形式创新时政报道传播方式,抢占社交媒体中的流量高地,使时政报道呈现出较高的时效性和交互性。近两年,以娱乐化为传播特性的短视频在网络流量域池中表现突出,有较厚实的用户基础,新闻媒体敏感的触角也伸向了Vlog这一新鲜事物。2019年、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官方主流媒体大胆突破传统叙事方式,推出了多条Vlog时政新闻,迅速提升了官方媒体的亲切感,拉近了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Vlog时政报道凭借自身拥有的流量基础和用户黏性高的社交属性,在社交媒体掀起一番舆论热潮。本论文在具体分析Vlog时政报道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的同时,结合对受众的深入调查,测量出Vlog时政报道的传播效果以及受众对它的接受度。本文选取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时政报道中的Vlog新闻为研究样本,以观看Vlog时政报道的受众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主流媒体新型时政报道的传播特征以及主流媒体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创新时政报道的传播效果,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从社交驱动性和媒介接触行为对传播效果进行测量。分析发现,Vlog时政报道在传播过程中难以满足受众在认知、情感、个人整合、社会整合等多方面的需求。Vlog时政新闻短视频存在娱乐化内容冲击报道严肃性、碎片化表达模糊报道焦点、年轻化群体局限传播广度等不足。这使得Vlog时政报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Vlog新闻形式下时政报道的传播效果,本文认为,主流媒体在时政报道中传播语态需平民化,缩小与受众的距离;传播内容需情感化,寻求与受众的共鸣;创新传播形式互动性表达,提升群体接收与表达的活跃性;渠道上应大力推进媒介融合,以及县级融媒体建设;并利用好新兴媒介技术,深化数据推送技术,打破信息茧房,下沉到地市一级,扩大其传播效果。

周胜,龚鸣敏,田福庆[2](2018)在《基于传播行为的微博用户联合谱聚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微博用户属性数据、标签数据、行为数据和文本数据较少甚至缺失情况下的用户聚类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播层面的微博用户联合谱聚类方法。根据用户在关注和转发信息源上的认知差异,可构建用户和信息源的双模网络。采用联合谱聚类方法建立的关注和转发两级聚类机制,能够有效区分不同认知属性的用户群体。实际聚类结果表明:该算法聚类准确率高、鲁棒性好,对于网络个体的传播动机和行为预测、群体划分和舆情分析,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捷贇[3](2020)在《全媒体背景下《XX日报》转型战略研究 ——基于用户需求的分析》文中认为全媒体时代来临,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伴随用户的阅读习惯等改变而发生着巨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来获得最新资讯,同时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目前广大用户普遍阅读习惯。在用户习惯发生迅速变化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想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根据用户需求来转型升级,这样才能扩大市场规模,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决定从用户需求出发来详细分析传统媒体的转型。本文首先介绍用户需求分析理论。其次,明确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本文以用户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接着重点介绍本文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法和访谈分析法。再次,在简要介绍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结果基础上,展开深入讨论并明确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XX日报》的转型方式。论文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侧重于《XX日报》用户需求分析框架的确定,并进一步探讨和提出契合市场需求的转型。相关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为《XX日报》顺利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研究结果以希望能够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策略提供参考。本文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传统媒体转型必须要以用户需求作为导向,分别从视听需求、内容需求、操作需求、情感需求、平台需求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探明其具体需求,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展开针对性转型;2、《XX日报》用户需求在不断提升,视听需求要求具有多样化界面风格,内容需求是要求具备更有深度的内容产品且富有原创性,操作需求是要求《XX日报》更有实用性且功能更多,情感需求方面要求能够激励人心,平台需求方面要求保证内容真实性。3、为了实现《XX日报》转型,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视听方面界面风格要增加美感并积极利用短视频;内容方面提升内容深度和增强原创性;操作方面要增强互动性,实现个性化推送新闻;情感方面要避免引起用户不良情绪,同时要创新媒体社交属性;传播平台方面要加强介质融合管理、人才资源融合管理与新旧平台文化融合。

宋凯月[4](2020)在《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文中认为汉语新词语自出现以来,国内学界对其研究不断,本学术论文以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文章中出现的“近三年”均指2014-2016年,后文对此不再说明)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汉语新词语的监测理念,即“新词语的监测,监测的不只是语言,还有社会生活的实态。”1,本学术论文从语言学本身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对汉语新词语展开研究。本学术论文的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借助语言学研究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特征,帮助人们了解汉语新词语,同时为汉语新词语的监测提供参考;二是针对社会知晓度问卷调查的结果,研究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提出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建议。论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汉语新词语的特征。首先,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语言面貌,从新词语反映的领域分布和社会热点两个层面展开,结合部分例词详细说明。其次,介绍汉语新词语的总体特征,从词语长度、结构方式等方面展开。最后,介绍汉语新词语与修辞手法的关系。第二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展开社会知晓度调查,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首先,介绍本次的社会知晓度调查,包括问卷设计、可信度检验、问卷收发情况、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其次,从目标词语不分群、分群角度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对目标词语知晓度和使用态度的影响。继而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研究样本知晓汉语新词语的途径、对汉语新词语的态度。第三部分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首先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规范意义,其次提出汉语新词语的规范原则,最后,结合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提出汉语新词语的规范建议。

张冀[5](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龚婉[6](2020)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互动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交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等传播特点成为人们接触媒体的主要渠道。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率先完成了“两微一端”矩阵设置,其中微信端凭借权威优质的新闻内容、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幽默诙谐的话语模式,吸引了众多用户参与互动,这使新华社摆脱以往严肃沉闷的媒体形象,持续圈粉,成为业内媒体争相模仿的对象。《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呕心力作,该着作的核心概念是互动仪式四要素,即“群体聚集”“对局外人设限”“相互关注的焦点”“情感共享”。微信公众平台为媒体与用户沟通提供了排斥局外人的“虚拟聚集”场域,媒体发布的内容成为互动主体共同关注的焦点,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连带反馈活动与媒体共享情感体验,从中获得的情感能量将为下一次的互动做积极准备。本文将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运用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传播研究中,构建了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互动仪式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互动评价指标体系,从传播、内容、互动三项指标出发系统探析了新华社互动传播状态与特点。在系统抽样的基础上,经研究发现: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是以信息为导向的媒体公众号,推送信息的数量、频率、时间符合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发展规律,保证了充足的“在场”时间;新华社官微在焦点内容设置上也做了诸多创新改革,从标题打磨、题材软化、编辑格式多样、到话语体系的转变无不反映出新华社官微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媒体公众号的长盛不衰始终依靠内容,内容也恰恰是受众与受众,甚至公众号与受众共同关注的焦点,这是互动仪式开展的关键要素,也影响着共享情感体验的产生;新华社微信推文阅读量始终居高且保持稳定,评论量与评论区点赞量表现活跃,这些有节奏的情感连带反应凸显了用户互动愿望较强,新华社互动传播效果良好,这说明共同关注焦点与共享情感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情感能量的聚集,从而达到强化用户黏性的目的。如今,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互动传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内容辨识度不高,用户评论反馈率低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并加以改进。

廖瑜[7](2020)在《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微博热门话题榜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走上了腾飞的道路,社会乘着巨变愈加繁荣,逐渐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大众对于消费欲望的激发和符号价值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世界极巨膨胀的当下,微博平台保持了一贯的热度和活力,并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大众在这其中聚集和沉溺,创造了大量的消费文化,以符号和影像为表征的消费文化在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中更是显着。从消费文化视角对微博热门话题榜的传播研究主要通过对话题主持人、微博网民、话题内容和话题参与的体验四个方面来进行。话题主持人通常是话题的推荐者和组织者,往往由专业的媒介组织构成具有强烈的商业目的;微博网民在话题参与过程中,寻求消费欲望、身份认同和娱乐体验;进入榜单的话题内容包含着有目的的消费引导和情感迎合;而通过话题的参与,微博网民可以获得“自由”、“平等”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满足。通过对微博热门话题榜的分析,其呈现出的全民娱乐化、视觉狂欢化、需求欲望化等负面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健康的消费理念尚未建立起来,媒介的技术赋权打开了新兴的世界以及不同商业机构对于利益的追逐。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依靠理论同时也需要依靠商业实践,不同的角色需要承担不同的职责。微博热门话题榜需理性生成才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提高娱乐消费的质量,从国家、企业到行业从业者多方发力,以规避热门话题榜生成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挖掘微博话题传播的深度价值,打造绿色的微博话题生态。

白琳[8](2020)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长春市五所高校调查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品性修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马克思交往理论实践性、社会性、主体间性等特征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将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可增强学生综合实力,同样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达成。本文即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入手,以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特征为思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长春市五所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切实衡量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本文依据具体调研结果识别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成效与短板,并据此提出了可实践性、有效性较强的对策建议,如增强教学实践性应用、发挥教学社会性功能以及形成教学主体间互动意识等。本文着重对如下几部分加以探讨:第一,绪论。本部分对研究的整体情况予以归纳整理;第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本部分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本质及内容、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此说明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联;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本章以马克思交往理论基本特征为思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长春市五所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予以调研;第四,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现状分析。本章基于前文问卷调查结果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短板以及成因进行分析;第五,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建议。针对前文研究成果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应用的相关建议,如增强教学实践性应用、发挥教学社会性功能、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形成教学主体间互动意识等。

陈飞[9](2020)在《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为指导,同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进行大量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调查等工作之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自编的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在编制量表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内在结构进行重新探索,提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执政党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四个部分组成,将执政党认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考察,有助于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情况,更加准确把握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育规律。在实证调查方面,选取福建省8所高校,发放6000份问卷,采用频数分布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力争以大量数据分析真实呈现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情况,总结出大学生政治态度主要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二是,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亟待引导;三是,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着;四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因素分析方面,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不同影响,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路径的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实证调查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疏通主渠道、实践养成、朋辈教育和环境优化四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具体路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疏通主渠道,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突出实践养成,发挥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法治教育等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挖掘朋辈潜力,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优化教育环境,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形成课堂教学、文化熏陶、家庭教育、网络影响、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法治规范等多位一体的政治态度培育体系,为培养政治态度正确,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有效的培育路径,以回应新时代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史婷[10](2020)在《南宋中兴期试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影响深远,始于隋,经过唐代的继承和发展,到宋代已经成熟,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方式,并延续千年。其中,有宋一代,科举取士作为统治者高度集权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意义深远,特别是仁宗朝科举改革提出重策论、轻诗赋,至神宗时期确定以策论为上,这种务实的考试文体正式进入科举舞台。试策是一朝社会情态的缩影,不仅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诉求,更突出了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才能和时代责任感,具有政治、文学、史学多重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截取南宋王朝“中兴”时期这一时段的试策进行研究,通过对南宋中兴期试策文本的具体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研究这一时期试策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明晰试策这一文体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并对其中的殿试策文进行主要研究,分析御试策的写作内容、模式和讽谏传统,明确其意义。最后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南宋文人士子策文中反映的精神面貌,梳理其思想体系。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截取的时间段南宋“中兴期”进行辨析和定位,其次明确南宋中兴期试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再次探讨南宋中兴期试策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对宋代试策的研究学界已有成果,但缺乏具体的研究,且对文本的摄入量是不足的,多集中在史学界,对试策文学价值认识有待进一步发掘。最后论述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方法。第一章首先对试策这一科举文体进行溯源,明确其产生、发展、定型的脉络,以及在科举中地位的变化,了解南宋试策的渊源。对试策产生的渊源,主要围绕其进步性来写,即从贵族世袭制、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进士取士,唐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重策论而轻诗赋,神宗是试策成为定制,元明清袭之来梳理,其次分析试策的作用与意义。第二章对中兴期试策按内容进行分类研究。按照命题及答题形式的不同,以实策、拟策两类切入,剥离出御试策作为单独的一节。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对试策进行具体分析,明晰试策中反映的南宋中兴期的社会面貌,同时了解文人士大夫高超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手法及其社会责任感。第三章研究南宋中兴期试策的特点。这一时期试策的特点呈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即御试策与普通试策在写作过程中呈现出的同与异。感情充沛,为情造文;理顺辞畅,逻辑突出;针对性强,时事性明显。兼具时事性与导向性;程式化与功利性,即劝上与颂圣的统一;实用性与文学性,凸显了高超的艺术技巧。第四章以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为例,分析其策问所反映的思想特点,深入研究其大一统和爱民惠民的思想体系。文章结语部分通过总结全文,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缺点,明确今后继续研究的着力点与视角。

二、财经·时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经·时政(论文提纲范文)

(1)短视频传播创新主流媒体时政报道效果研究 ——以“两会Vlo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短视频新闻传播研究
        1.2.2 主流媒体时政报道效果研究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Vlog时政报道的传播特征分析
    2.1 Vlog时政报道
        2.1.1 Vlog时政报道概念界定
        2.1.2 Vlog时政报道产生的背景
        2.1.3 Vlog时政报道的实践探索
        2.1.4 Vlog时政报道的传播平台
    2.2 Vlog时政报道的传播特征
        2.2.1 创新性视角
        2.2.2 情感化传达
        2.2.3 个性化形象
第3章 Vlog时政报道的传播效果调查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假设
        3.1.2 样本选择
        3.1.3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4 信度与效度检验
    3.2 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
        3.2.1 受众人口统计学特征
        3.2.2 受众参与Vlog时政报道的动机
        3.2.3 受众参与Vlog时政报道的行为
    3.3 Vlog时政报道传播效果的不足
        3.3.1 娱乐化内容冲击严肃时政报道
        3.3.2 碎片化表达模糊报道焦点
        3.3.3 年轻化圈层局限传播广度
第4章 Vlog时政报道传播效果提升研究
    4.1 Vlog时政报道传播效果影响因素
        4.1.1 受众参与度
        4.1.2 内容满意度
        4.1.3 社交驱动性
    4.2 Vlog时政报道效果提升策略
        4.2.1 软化传播内容
        4.2.2 拓展传播形式
        4.2.3 融合传播渠道
        4.2.4 开掘传播深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Vlog时政报道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2)基于传播行为的微博用户联合谱聚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微博用户聚类方法
三、微博用户的联合谱聚类算法
四、用户谱聚类方法的应用和改进
    (一)联合谱聚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二)k值的选取和重复发言用户的修正
    (三)转发矩阵的修正和矩阵规模设置
    (四)用户群体聚类的画像分析
五、结论

(3)全媒体背景下《XX日报》转型战略研究 ——基于用户需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总体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媒介融合的研究
        二、国外对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
        三、国外对用户需求的分析
        四、国外对战略转型管理的分析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一、国内对全媒体的研究
        二、国内对媒介融合的研究
        三、国内对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
        四、国内对用户需求的研究
        五、国内对企业战略转型的研究
        六、文献思考与总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因素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因素
        一、用户需求分析
        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转型路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结果讨论
        一、《XX日报》用户特点
        二、《XX日报》视听需求讨论
        三、《XX日报》内容需求讨论
        四、《XX日报》操作需求讨论
        五、《XX日报》情感需求讨论
        六、《XX日报》传播平台需求讨论
    第三节 《XX日报》全媒体融合转型实施建议
        一、视听管理转型建议
        二、内容产品管理转型建议
        三、操作管理转型建议
        四、情感管理转型建议
        五、传播平台管理转型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都市类早报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B 《XX日报》从业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4)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1.研究缘由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汉语新词语
        2.词汇学的研究
        3.修辞学的研究
        4.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定量定性研究法
        2.文献资料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四)语料来源
一、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本体研究
    (一)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语言面貌
        1.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领域分布特征
        2.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词汇总体特征
        3.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修辞特征
    (二)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原因
        1.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2.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
二、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
    (一)调查问卷相关情况说明
        1.问卷设计
        2.问卷可信度分析
        3.问卷收发情况
        4.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目标词语不分群分析
        2.目标词语分群分析
        3.调查对象知晓汉语新词语的途径分析
        4.调查对象对汉语新词语的态度分析
三、汉语新词语的规范
    (一)规范汉语新词语的意义
        1.便利人们的生活
        2.丰富汉语词汇
        3.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原则
    (三)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三年部分汉语新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近三年汉语新词语
附录三 :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结构类型分布表
附录四 :近三年网络类新词语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互动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研究
        1.3.2 互动仪式链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1.3.3 新华社及其微信公众号研究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1 互动仪式链理论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内容分析法
第2章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展概述
    2.1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展背景
        2.1.1 微信公众号的发展
        2.1.2 媒体公众号的发展
        2.1.3 新华社融媒体智能化发展
    2.2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展历程
    2.3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整体架构
        2.3.1 综合服务型生产平台——现场云
        2.3.2 全球化青年演说原创品牌——新青年
        2.3.3 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播报——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
第3章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互动仪式模型与互动评价指标体系
    3.1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互动仪式模型
        3.1.1 虚拟空间中“身体共在”的自然仪式
        3.1.2 互动环境封闭,拒绝局外人
        3.1.3 互动主体共同的关注焦点引发共享情感
    3.2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互动评价指标体系
        3.2.1 传播指标
        3.2.2 内容指标
        3.2.3 互动指标
第4章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互动传播状态
    4.1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在场”情况
        4.1.1 信息导向为主的多维传播矩阵
        4.1.2 推送数量与频率关联互动密度
        4.1.3 推送时间符合用户的作息时间规律
    4.2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焦点内容设置情况
        4.2.1 中长标题为主,巧用标题句式
        4.2.2 推文题材丰富,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4.2.3 编辑格式新媒体化,打造“沉浸式”传播情境
        4.2.4 语言风格亲切朴素兼具个性化,保持底色严谨
    4.3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与用户共享情感体验情况
        4.3.1 用户主动阅读是情感连带反馈的开端
        4.3.2 评论区成为用户共享情感体验的“圣地”
        4.3.3 评论与反馈关联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
第5章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互动传播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5.1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互动传播的不足
        5.1.1 内容辨识度不高,影响互动发生率
        5.1.2 评论反馈不足,加剧情感能量分层
    5.2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互动传播的改进策略
        5.2.1 打造特色产品,重视生产原创内容
        5.2.2 增加反馈密度,提高个体情感能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微博热门话题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微博研究综述
        1.2.2 消费文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理论依据
2 消费文化及微博话题榜概述
    2.1 消费与消费文化
        2.1.1 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文化
        2.1.2 消费文化的特征
    2.2 微博与微博热门话题榜
        2.2.1 微博定义
        2.2.2 微博热门话题榜的产生
        2.2.3 微博热门话题榜的特征
3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微博热门话题榜分析
    3.1 制造需求的话题主持人
        3.1.1 议程设置的专业媒体机构
        3.1.2 追逐利益的传媒组织
        3.1.3 话题搭车的微博自媒体
    3.2 制造话题狂欢的微博网民
        3.2.1 话题符号刺激消费欲望
        3.2.2 话题参与带来身份认同
        3.2.3 话题内容引发视觉狂欢
        3.2.4 话题讨论带来娱乐体验
    3.3 网民合意制造的微博热门话题榜
        3.3.1 话题内容隐藏消费引导
        3.3.2 话题内容包含情感消费
    3.4 基于消费文化看话题参与带来的满足感
        3.4.1 话题参与带来“自由感”的满足
        3.4.2 话题参与带来“平等感”的满足
        3.4.3 话题参与带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满足
4 消费文化下微博热门话题传播存在问题及其应对
    4.1 热门话题传播展现出的问题及其成因
        4.1.1 微博热门话题传播展现出的问题
        4.1.2 微博热门话题传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 微博热门话题传播产生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4.2.1 发挥政府机构对消费文化的控制作用
        4.2.2 发挥主流媒体对消费环境的塑造作用
        4.2.3 发挥商业机构的对于消费文化的正向作用
        4.2.4 构建绿色消费文化价值观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长春市五所高校调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本质及内容
        2.1.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脉络
        2.1.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
        2.1.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2.2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2.2.1 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2.2.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第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发放
        3.1.1 问卷设计依据、设计目的及题项分布
        3.1.2 调查对象选取、问卷发放与回收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实践性应用现状
        3.2.2 社会性应用现状
        3.2.3 主体间性应用现状
第4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现状分析
    4.1 取得的成效
        4.1.1 思想政治教育信服感较高
        4.1.2 理论体系建设较为完善
        4.1.3 实践性价值凸显
    4.2 存在的短板
        4.2.1 教学实践性应用不强
        4.2.2 社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4.2.3 主体间性特征仍需凸显
    4.3 存在短板的成因
        4.3.1 教学内容存在短板的成因
        4.3.2 教学方法存在短板的成因
        4.3.3 教学理念存在短板的成因
        4.3.4 教学目标存在短板的成因
第5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5.1 增强教学实践性应用
        5.1.1 突出教学内容实践性
        5.1.2 增强教学方法实践性
        5.1.3 深化教学理念实践性
    5.2 发挥教学社会性功能
        5.2.1 注重学生个体价值的发挥
        5.2.2 将社会现实融入教学内容
    5.3 形成教学主体间互动意识
        5.3.1 提高教学方法吸引力
        5.3.2 推动教学理念的更新
        5.3.3 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调查问卷
致谢

(9)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治态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治态度的内涵与特征
        一、政治态度的概念界定
        二、政治态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
        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理论
        三、政治社会化理论
        四、态度形成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的构建
        一、量表的设计与编制
        二、量表的施测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的质量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信效度分析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基本现状——基于福建省8 所公办高校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实证调查
        一、大学生政治认知调查结果
        二、大学生执政党认知调查结果
        三、大学生政治情感调查结果
        四、大学生政治行为倾向调查结果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大学生政治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二、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亟待引导
        三、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着
        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学校因素
        一、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有待改进
        二、校园文化育人成效有待提升
        三、社会实践的组织化和参与面有待提高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政治态度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社会因素
        一、国际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国内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
    第四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二、不良社会思潮造成负面影响
        三、多元文化碰撞产生思想冲击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灌输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路径
    第一节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
        一、优化教学理念,提高认知教育的科学性
        二、结合社会现实,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认知引导的吸引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师人格的影响力
    第二节 发挥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
        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三、以法治教育为载体,划定大学生政治行为底线
    第三节 发挥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
        一、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
        三、发挥朋辈群体的影响辐射作用
    第四节 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
        一、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注重文化熏陶,孕育正向的政治情感
        三、加强网络建设,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结语
附录1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10)南宋中兴期试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兴辨析
        一 高宗中兴
        二 孝宗中兴
        三 四朝中兴
        四 余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南宋试策制度
    第一节 试策渊源
    第二节 试策在南宋科考中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章 南宋中兴期试策的内容
    第一节 实策
        一 政治
        (一)地理失利,主孤内危
        (二)小臣擅权,人才缺失
        二 经济
        (一)赋敛苛重,经济失衡
        (二)貊乡鼠壤,与民争利
        三 军事
        (一)边备问题
        (二)军士问题
        (三)研习兵法
        四 文化
        (一)对文化的考问
        1 策问儒学
        2 策问考试
        (二)对礼乐的考问
        1 论说
        2 质疑
    第二节 拟策
        一 人才与科考之弊
        二 军队重文抑武之弊
        三 经济与政术之弊
        四 传统文化之设疑
        五 以答绍兴五年制策为例
    第三节 御试策
        一 殿试渊源及殿试试策的确立
        二 中兴期御试策文分析
        (一)政治之臧否
        (二)军事之兴颓
        (三)民生之得失
        (四)经济之损益
        三 中兴期御试策篇幅措置及讽谏传统
        (一)御试策文的篇幅措置
        (二)御试策文的讽谏传统
        四 殿试及中兴期御试策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章 南宋中兴期试策特点
    第一节 中兴期试策的一般性
        一 针对时弊,时事明析
        二 理顺辞畅,逻辑突出
        三 感情充沛,为情造文
    第二节 中兴期试策的特殊性
        一 导向性与时事性的统一
        二 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三 程式化与情事理的统一
第四章 以王十朋试策为例
    第一节 《御试策》
        一 忠君、爱国的大一统思想
        二 忠恕、为民的民本思想
    第二节 《策问》
        一 论人之品性
        二 论经典之见解
结语
附录 南宋中兴期试策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财经·时政(论文参考文献)

  • [1]短视频传播创新主流媒体时政报道效果研究 ——以“两会Vlog”为例[D]. 田少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基于传播行为的微博用户联合谱聚类方法研究[J]. 周胜,龚鸣敏,田福庆.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18(02)
  • [3]全媒体背景下《XX日报》转型战略研究 ——基于用户需求的分析[D]. 张捷贇.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4]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D]. 宋凯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互动传播研究[D]. 龚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7]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微博热门话题榜传播研究[D]. 廖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8]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长春市五所高校调查为中心[D]. 白琳.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9]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10]南宋中兴期试策研究[D]. 史婷.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金融和时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