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小麦——H89冬小麦

耐盐小麦——H89冬小麦

一、耐盐碱小麦——H89冬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贾子苗[1](2021)在《小麦与簇毛麦等近缘种属间异染色体系获得及表型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小麦的近缘种属簇毛麦、大麦和中间偃麦草含有很多优良基因,对小麦抗病性、抗逆性和品质等性状的改良意义重大。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将这些基因转入小麦是丰富小麦遗传多样性、扩大遗传变异范围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利用实验室保存和创制的硬粒小麦-普通小麦代换系和小麦-簇毛麦附加系等材料初步确定与抗盐性、叶酸含量、硒含量相关的簇毛麦染色体。同时利用以小麦-簇毛麦异染色体系、小麦-大麦-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和组织培养等技术培育新的异染色体系,并结合分子标记、原位杂交、基因芯片分析等确定异染色体系类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小麦-簇毛麦#2、小麦-簇毛麦#3整套二体附加系和硬粒小麦-普通小麦2套代换系为材料,在成熟胚离体培养条件下进行耐盐性测定,采用HPLC-MS/MS方法测定叶酸含量,采用质谱仪测定微量元素含量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初步发现,簇毛麦5V#2、3V#3、2V#3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耐盐相关基因;小麦中叶酸合成途径与第7同源群染色体密切相关,6V#2染色体携带与叶酸合成相关的主效基因;簇毛麦2V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富硒相关基因。2.利用簇毛麦#4 1V-7V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筛选小麦-簇毛麦#4异染色体系自交后代植株,获得了新的3VL易位系、4V#4代换系或附加系、6VS易位系、6VL易位系,以及3种含有簇毛麦1V#4、2V#4和5V#4S纯合的异染色体系,进一步利用原位杂交和芯片分析判定其类型为T1V#4S·6DS易位附加系、2V#4(2D)代换系和T5V#4S·5DL易位系。3.利用鉴定出的T5V#4S·5DL易位系与实验室保存的T6V#4S·6DL易位系Pm97033杂交,经自交和分子标记筛选,得到纯合的聚合易位系,根据对聚合易位系进行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和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推测来自不同染色体的抗白粉基因表达相互抑制。4.通过杂交和回交改良了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2H(2A)2B 2Ai-2(2D)遗传背景,成熟期缩短,株高变矮,穗型变短,千粒重与结实率均有明显提高。推测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农艺性状较差可能与中国春的遗传背景有关。通过组织培养构建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2H(2A)2B 2Ai-2(2D)、2A 2Ai-2(2B)2H(2D)和2H(2A)2Ai-2(2B)2D无性系变异群体,在100株SC2群体中筛选到材料JAD-4代换易位系,其2B染色体被一对2Ai S和2HS重组染色体代换。

祁晓月[2](2021)在《硬粒小麦-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文中提出远缘杂交是小麦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利用5种硬粒小麦同中间偃麦草及其新种质(寒地麦草)杂交,并对杂种F1、F2材料进行环境适应性选育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旨在为丰富黑龙江省小麦种质资源提供材料基础,为寒地冬小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1)连续两年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共配制杂交组合9个,完成杂交穗数41个,杂交小穗数445个,小花数952个,获得杂交种317粒,平均杂交结实率为32.28%。寒地麦草1-1-4、9-1-2和中间偃麦草的花期早于其它寒地麦草,与硬粒小麦同步,且抗寒性好,生长旺盛,益于杂交,可作为重点亲本用于今后的杂交工作。(2)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16份杂种F1中,有2份为小麦类型杂种,其它均为麦草类型杂种。16份杂种F1全部具有再生性,其中6份可自交结实。2020-2021年有16份杂种F1材料越冬返青,具有耐寒性,可以进一步选育鉴定。(3)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F1材料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5,F219114-5055-05、F219114-5061、F219114-5061-26,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8条。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杂种后代所携带的中间偃麦草亚基因组遗传成分有所不同。(4)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杂种F1染色体组由35条染色体构成,其中有21条染色体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14染色体来自于亲本硬粒小麦,F1杂种符合远缘杂交染色体组构成规律,可为下一步选育综合性状好的远缘杂交后代材料提供染色体组的来源证据。

王鼎[3](2020)在《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该区降雨少、蒸散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引黄灌溉发展农业,地下水位常年居高不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是区域内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一大生态环境问题之所在。前人针对该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治理更侧重于改良技术和单一成分改良剂的研究,而在复合型调理制剂的研发方面相对薄弱。传统的改良剂存在成分单一、施用量大、需水量大、成本高、施用不便、潜在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应用改盐、控盐材料、调酸培肥材料、保水抑盐材料按不同比例复配形成盐碱土复合调理剂。通过探索复合调理剂配方对作物生长根区土壤盐、碱、水分、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作物根系生长范围内创造一个“低盐低碱适水适肥”的理想环境,进而为河套地区盐碱地研发出针对性强、施用方便、需水量小、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复合型生态调理产品。本研究将高分子吸附树脂、硅酸钙、脱硫石膏和膨润土分别与腐殖酸和保水剂按不同比例复配形成盐碱土复合调理剂。通过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田间示范,研究不同类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对盐碱土 pH、碱化度、全盐量、盐基离子含量、养分水平、水分、硬度、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监测了向日葵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主要结果:(1)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脱硫石膏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pH均显着降低,分别较对照下降了 0.23~0.50,0.18~0.39,0.45~0.79和0.41-0.78。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和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呈下降趋势,而施用脱硫石膏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呈增加趋势。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中K+、Na+和Cl-有一定吸附作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Mg2+和Cl-含量不同程度降低;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和HCO3-含量降低,Ca2+、Mg2+和SO42-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K+、Na+、Ca2+和Mg2+均不同程度增加。(2)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含水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保水效果优于其它三种复合调理剂。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硬度均显着降低,降幅分别为36.7%~58.4%和13.4%~51.7%。(3)在四种复合调理剂中添加巨大芽孢杆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EM复合菌剂对盐碱土改良促进作用较小。2.田间试验主要结果:(1)在向日葵不同生育时期,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pH和碱化度均显着降低。在向日葵苗期,小穴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盐量,降幅为39.3%~60.2%。在向日葵花期,小穴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和低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均显着降低,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58.3%和47.9%。在向日葵苗期和花期,大穴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盐量,两个生育时期降幅分别为33.3%~52.3%和35.9%~37.8%。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两种施用方式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盐量。(2)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中Na+和Cl-有一定吸附作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和Cl-含量也不同程度降低;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K+、Ca2+、Mg2+和SO42-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CO32-和HCO3-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含量不同程度增加。(3)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基本都随各复合调理剂施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4)高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均显着降低;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则显着增加。低、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及低水平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细菌微生物丰富度显着增加。研究区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类群均为子囊菌门、壶菌门、结合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类群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5)不同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脲酶活性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均显着增加;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向日葵苗期和花期均显着增加;低、中、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和中、高水平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向日葵花期和成熟期均显着增加;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均无显着影响。总体来看,采用小穴施用复合调理剂改良盐碱土更经济有效。中、高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向日葵保苗率均显着增加。小穴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及小穴中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改土和增产效果较明显。3.田间示范主要结果:(1)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MB-10阴阳离子混床树脂1147.5 kg hm-2、腐殖酸344.3 kg hm-2、保水剂91.8 kg hm-2)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脱硫石膏1147.5 kg hm-2、腐殖酸344.3 kg hm-2、保水剂91.8 kg hm-2)增产效果显着,在田间示范中分别比对照增产31.8%和36.8%。(2)田间示范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可同时实现增产增收,每公顷可增收5512.7元,可以考虑推广使用。由于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中配施树脂成本较高,施用后虽实现了增产但基本不能实现增收。在未来,如吸附树脂价格有所降低,也可考虑推广使用。

陈雅欣[4](2020)在《春小麦与寒地多年生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龙麦35是黑龙江省主栽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杆强抗倒伏,抗旱能力突出。寒地多年生麦草(简称寒地麦草)具有抗寒、抗逆和多年生等特性。本研究利用龙麦35与6份寒地麦草杂交,对得到的杂种F1、F2,进行形态学检测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旨在探讨春小麦同寒地多年生麦草的可杂交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寒地多年生麦草染色体组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配制6个杂交组合,杂交穗数159个,小穗数1395个,小花数2790个,结实数616粒,平均结实率17.08%,共得到11份杂种F1后代,其中9份为麦草类型,2份为普通小麦类型。寒地麦草1-1-4和7-31与龙麦35花期最为一致,利于杂交。杂种F1形态学检测结果表明,仅普通小麦类型杂种18731-904结实,结实率为55.56%,得到5份F2植株;其余麦草型杂种均不结实、不耐寒,但具有再生性。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杂种F1后代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40-48之间不等,其中2份材料18114-1201和18114-1202,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0条;3份材料17114-425、18731-904和F218731-904染色体数为42条;2份材料18731-1111和18731-3004染色体数44条;1份材料18731-2103染色体数为48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检测结果表明,杂种F1后代染色体配对不完全,单价数多于二价体数。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麦草和普通小麦类型杂种后代均带有不完整的中间偃麦草亚基因组染色体遗传成分(St和J组染色体),其中普通小麦类型杂种不带有E组染色体遗传成分。GISH结果显示,麦草型杂种后代中St组染色体含量大于J组和Js组染色体含量,普通小麦类型杂种F2 18731-904染色体组带有27条龙麦35染色体,14条麦草染色体和1条小麦-麦草易位染色体,染色体数为42条。以上结果表明,寒地麦草适于同春麦杂交,可进一步加以利用。

荆培培[5](2018)在《水稻品种耐盐性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农牧场(32.39°N,119.42°E)进行,根据水稻品种苗期耐盐性评价,筛选出两个耐盐性差异显着的代表性品种振稻23309(耐盐型品系)和武运粳30号(盐敏感型品种)作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盐分梯度(0%、0.07%、0.14%、0.21%、0.28%、0.35%)对水稻产量、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光合特性的影响,期望明确水稻耐盐性的生理机制,为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耐盐水稻品种选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以51份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3叶期通过0.5%盐分浓度处理进行品种耐盐性评价。盐胁迫明显抑制水稻幼苗的生长,胁迫处理后第6、8、10天株高、绿叶率、根长、干重等多项苗期形态指标的相对值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胁迫第8天株高、胁迫第10天绿叶率和根长的载荷量最大,可作为水稻苗期耐盐性筛选评价的主要衡量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把51份水稻资源分为三大类,振稻23309等7个为耐盐品种(系),盐丰47等19个属于中等耐盐品种(系),武运粳30号等25个为不耐盐品种(系)。2.不同盐分梯度处理显着影响两个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的产量,且存在显着品种间的差异。随盐分浓度增加,两品种水稻产量均呈下降趋势,盐敏感型品种武运粳30的产量降幅更大,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耐盐型振稻23309在0.07%盐胁迫下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在0.14%盐胁迫下减产较少,在0.07%-0.14%盐胁迫时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受胁迫程度小。盐胁迫对水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且武运粳30更易受盐胁迫的影响。3、不同盐分梯度处理显着影响两个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拔节、抽穗、灌浆期的叶片中保护性酶的活性,且存在显着品种间的差异。随盐分浓度增加,两品种水稻叶片POD、CAT、S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0.07%或0.14%处理时活性达最高值,MDA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耐盐品种振稻23309在0-0.14%盐浓度下,抗氧化酶活性增幅大于盐敏感型武运粳30号,MDA含量降幅大于武运粳30号,在0.21-0.35%盐浓度下,变幅小于武运粳30号。4、在两水稻品种拔节、抽穗、成熟期,随盐浓度上升,除叶片中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外,其他各部位的K+含量均呈下降趋势,Na+呈上升趋势,K+/Na+呈下降趋势。盐敏感型武运粳30号各部位的K+、Na+浓度变化幅度大于耐盐品种振稻振稻23309,且在盐处理下,振稻23309的K+/Na+均高于武运粳30号,最终导致武运粳30号受到的盐害大于振稻23309。5.两个水稻品种抽穗期光合特性在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响应。与对照相比,在低盐胁迫(0.07%)下,耐盐品种振稻23309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水分利用效率(WUE)、表观叶肉导度(AMC)、荧光参数(Fv/Fo、Fv/Fm、ΦPSⅡ、qp、qN)均显着上升;0.14%盐浓度处理下,除qN显着增加外,其余各参数均呈下降趋势,且振稻23309的降幅要小于盐敏感型武运粳30号,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盐浓度大于0.14%时,两基因型水稻各参数均显着降低,且武运粳30号的降幅更大。耐盐型水稻在0.07%低盐胁迫时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受胁迫程度小;随盐浓度增加,水稻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由气孔限制向非气孔限制转变,且不同基因型的转变浓度不同;在一定盐浓度范围内,水稻通过增加非辐射能的耗散来保护光合机构,且耐盐型的光保护能力强于盐敏感型。

苗丽丽[6](2017)在《小麦蛋白激酶基因TaSnRK2.3/4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其生产与人类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然而干旱、极端温度等逆境条件严重制约了小麦的生产。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是植物在逆境下体内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的重要途径,受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共同调节。蔗糖非发酵相关蛋白激酶(sucrose non-fermenting 1-related protein kinase,Sn RK)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中Sn RK2参与多种逆境信号的转导,在植物抗逆、根系发育等方面起关键作用。从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发掘Sn RK2优异等位基因,为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提供基因和功能标记,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小麦TaSnRK2.3和TaSnRK2.4的序列多态性,根据变异位点开发功能标记,探讨TaSnRK2.3和TaSnRK2.4与小麦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发掘优异单倍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强抗旱品种旱选10号为材料克隆了TaSnRK2.3s基因,基于变异位点开发了功能标记。根据基因组来源,TaSnRK2.3位于A、B和D基因组的编码区序列分别命名为TaSnRK2.3-1A、TaSnRK2.3-1B和TaSnRK2.3-1D,其序列长度依次为2999、2862和2817 bp。以32份小麦种质资源组成的多态性群体为材料,在TaSnRK2.3-1A上检测到4个SNP变异位点,分别位于内含子和3’UTR区域;TaSnRK2.3-1B有10个多态性位点,包括2个1 bp的Indel和8个SNP,分别位于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其中位于928 bp处(C/T)的变异引起脯氨酸→丝氨酸的改变。在TaSnRK2.3-1D序列中没有检测到多态性位点。基于TaSnRK2.3-1A中第1898、2905 bp处的SNP位点,分别开发了功能标记AM1和AM2;基于TaSnRK2.3-1B中第2153、2638 bp处的SNP位点,分别开发了功能标记BM1和BM2;这四个位点依次记为2.3A-SNP1、2.3A-SNP2和2.3B-SNP1、2.3B-SNP2。(2)利用功能标记检测262份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的基因型,并与干旱(雨养)和灌溉条件下的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自然群体中TaSnRK2.3-1A存在三种单倍型:Hap-1A-1、Hap-1A-2和Hap-1A-3,它们均与株高和千粒重显着关联,其中Hap-1A-1是降低株高和提高千粒重的优异单倍型。TaSnRK2.3-1A的多态性位点2.3A-SNP1和2.3A-SNP2均与株高显着关联,其中2.3A-SNP1-C和2.3A-SNP2-A均为降低株高的优异位点,其组合即为优异单倍型Hap-1A-1。TaSnRK2.3-1B主要有两种单倍型:Hap-1B-1和Hap-1B-2,与株高、千粒重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关联。其中,Hap-1B-1是降低株高、提高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和千粒重的优异单倍型。TaSnRK2.3-1B的多态性位点2.3B-SNP1和2.3B-SNP2均与株高、千粒重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关联,其中2.3B-SNP1-C和2.3B-SNP2-G均为降低株高、增加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和千粒重的优异位点,其组合即为优异单倍型Hap-1B-1。(3)以157份地方品种和348份现代育成品种为材料,分析基因单倍型的地理和年代分布。从地方品种到现代育成品种,TaSnRK2.3优异单倍型Hap-1A-1和Hap-1B-1在我国十大麦区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在每个麦区中的频率也大都增加。随着育种年代的推进,这两种优异单倍型的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4)以自然群体中的极端株高品种为材料,在茎秆的第四节点基本可见时取样节间组织,对TaSnRK2.3-1B单倍型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发现Hap-1B-1在穗下节中的表达量最高。(5)对TaSnRK2.3-1B的启动子序列进行了元件分析。在自然群体的株高极端材料中克隆了TaSnRK2.3-1B两种单倍型的启动子序列,长度分别是2031、2024 bp,两种单倍型Hap-1B-1和Hap-1B-2之间的多态性位点共有14处。利用Plant CARE数据库预测Hap-1B-1、Hap-1B-2这两种启动子序列的元件,其发现均存在多个响应逆境的顺式作用元件,进一步证明参与逆境胁迫应答反应。此外,Hap-1B-2存在地上部特异表达的元件as-2-box,而Hap-1B-1启动子区无该元件。(6)以旱选10号为材料克隆了TaSnRK2.4s基因,并基于变异位点开发了功能标记,开展关联分析。TaSnRK2.4在基因组A、B和D中的编码区序列长度依次为4257、4457和4200bp。利用中国春缺-四体材料将TaSnRK2.4定位于第三染色体同源群,分别命名为TaSnRK2.4-3A、TaSnRK2.4-3B和TaSnRK2.4-3D。多态性检测发现,TaSnRK2.4-3A在2478 bp处存在A/G的SNP变异,使得第173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基于该位点开发了功能标记4AM1。小麦自然群体中的TaSnRK2.4-3A分为两种单倍型:Hap-3A-1和Hap-3A-2。TaSnRK2.4-3A单倍型与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千粒重显着关联,Hap-3A-2是提高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和千粒重的优异单倍型。从地方品种到现代育成品种,优异单倍型Hap-3A-2在我国十大麦区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频率也更高。借助关联分析等手段,完成了蔗糖非发酵相关蛋白激酶基因小麦TaSnRK2.3和TaSnRK2.4优异单倍型及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可与传统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并加以利用,对小麦高产抗逆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王炜,陈琛,欧巧明,叶春雷,罗俊杰[7](2016)在《小麦花药培养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单倍体在基础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而花药培养是生产小麦单倍体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重点从影响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依赖性、脱分化培养基及其附加成分等主要因素,小麦花药培养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与辐射诱变、远缘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的结合等方面展开综述,较为全面地统计了相关研究者所筛选的具有优良花药培养特性的基因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侯丽媛[8](2016)在《小偃麦渗入系对小麦真菌病害的抗性基因定位》文中认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全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的生产和供给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小麦生产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小麦真菌病害一直以来都是严重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小麦真菌病害中对小麦生产最具危害性的是小麦条锈病和小麦白粉病。这两种真菌病害在全世界各小麦产区都有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防治真菌病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普通小麦抗源多样化。小麦优异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创新和利用是实现普通小麦抗源多样化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蕴含着丰富的优异基因,是筛选和培育品质优良兼具高抗多种病害的小麦品种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偃麦草属(Thinopyrum或Elytrigia Desv.)属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um),是小麦的三级基因库。偃麦草属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遗传特性,抗逆性强,对多种小麦真菌病害如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等均表现免疫或高抗,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珍贵外源基因供体,该属中利用最广泛的两个物种分别是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和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本文对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技术相结合创制的源于长穗偃麦草或中间偃麦草的4个抗病衍生系,就它们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机理、抗性基因的来源和抗性遗传模式及抗性基因染色体定位以及抗性基因与连锁标记的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结果与结论:1、衍生于长穗偃麦草的渐渗系CH7086,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良好抗性。苗期接种鉴定表明,CH7086对接种的9个生理小种均表现为免疫,其中包括我国目前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新生理小种CH42,且各小种的侵染型与野生亲本长穗偃麦草和抗性供体小偃7430非常相似,而其它小麦亲本对接种的所有生理小种则表现为高感。据此推测,CH7086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来自野生亲本长穗偃麦草。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检测结果显示,CH7086中不存在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或片段,故推测CH7086可能是一个含长穗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的隐形渐渗系。为明确CH7086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及其抗性遗传机制,对CH7086与小麦高感品种台长29、绵阳11杂交的F1、F2、F3和BC1群体在成株期接种生理小种CYR32,发现其对条锈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CH86。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筛选到8对分子标记(6对SSR标记,1对STS标记及1对EST标记)与抗性基因YrCH86连锁,抗性基因与两翼连锁标记X2AS33和Xmag3807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9 cM和3.1 cM。利用中国春工具材料,把目标抗病基因和连锁分子标记定位在染色体2AS5-0.78-1.00区间。通过抗性基因来源、等位性检测及染色体位点等综合分析比较,发现该基因不同于国际上已公布的定位于2AS染色体上的其它抗条锈病基因,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已正式将其定名为Yr69。2、小麦品系CH09W89是由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选育而成的高抗白粉病的新品系。CH09W89免疫或高抗白粉病菌株E09、E20、E21、E23、 E26、Bg1和Bg2,且具有与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和抗性供体TA17045相似的侵染型。成株期对CH09W89与感病亲本SY95-71和绵阳11的杂交群体接种白粉病菌株E09,表明CH09W89对白粉病的抗病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CH89。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发现,抗性基因pmCH89与4对SSR分子标记连锁,与其两翼邻近标记Xwmc310和Xwmc125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1 cM和2.7 cM。利用中国春工具材料将抗性基因pmCH89定位在小麦染色体4BL-0.68-0.78区间。通过抗性基因定位染色体位点及抗性基因供体分析表明,该抗性基因与国际上已公布的定位于染色体4BL上的其它的抗性基因和QTL位点不同。3、CH5026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渐渗系,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良好抗性。苗期接种鉴定表明,CH5026对接种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抗病侵染型与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及其抗性供体TAI7045相似,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而其它小麦亲本均表现为高感。CH5026与感病品种(台长29和SY95-71)的杂交后代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其对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GISH未检测到外源中间偃麦草DNA杂交信号。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相结合,共筛选出3对SSR分子标记(Xgwm210、Xwmc382和Xgpw7101)与抗性基因连锁,其两翼邻近连锁标记Xwmc382和Xgpw7101,它们分别距离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6.0 cM和4.7 cM,暂将其命名为YrCH5026o利用中国春工具材料将该抗性基因定位在染色体2AS上。通过比较连锁分子标记多态性及抗性基因来源分析,发现YrCH5026与已定位于染色体2AS上的其它抗性基因不同,很可能是一个条锈病抗病新基因。4、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的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的高代(BC2F6)品系CH7124,兼具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苗期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和CYR33接种鉴定,并结合其系谱分析,表明CH7124的条锈病抗性可能来自中间偃麦草。为了研究CH7124中条锈病抗病基因的遗传方式及其所处染色体位置,对CH7124与感病小麦品种(台长29和绵阳11)杂交和回交后代接种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发现CH7124成株期对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发现该抗性基因与4对SSR标记连锁,其两翼邻近标记Xgwm614和Xwmc154,距抗性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8.6 cM和10.5 cM。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将条锈病抗性基因YrCH7124定位于小麦染色体2BS上。就抗性基因在染色体所处位置及抗性供体分析,YrCH7124是染色体2BS上的条锈病抗病新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的4个小偃麦渐渗系是可以用于小麦条锈病或白粉病抗病育种的新抗源。经抗性评价和遗传模式分析发现,这4个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的抗病性均来自其野生亲本长穗偃麦草或中间偃麦草,分别利用微卫星(SSR)标记将这4个抗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及遗传图谱构建。本研究所发现的抗病新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有助于加快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源的多样化和偃麦草抗病基因育种利用以及外源抗性分子机制的解析。同时,也为这些抗病新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韩平安[9](2016)在《高丹草杂种优势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丹草是典型的利用杂种优势的饲草作物,然而其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机理仍然不清楚。蛋白质组学研究为解析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方法。本研究以杂种高丹草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分别利用基于凝胶的双向电泳与基于非凝胶的label free结合质谱的方法对三种基因型的苗期叶片、根系,以及成熟胚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鉴定差异蛋白旨在深入地剖析高丹草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杂种优势遗传理论研究积累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丙酮沉淀法提取叶片总蛋白,选用17cm pH 4-7 IPG胶条,上样量为800ug,构建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高丹草双向电泳图谱。2.2-DE和label free两种研究方法比较分析表明,label free方法更适合高丹草蛋白质组学研究。3.2-DE与label free方法的蛋白鉴定结果均表明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在高丹草叶片杂种优势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非加性积累蛋白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加性积累蛋白,说明非加性积累蛋白起主导作用。非加性积累蛋白中,偏高亲表达模式所占比例最大。4.蛋白功能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均表明,高丹草叶片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杂种光合作用的增强表明其子代同化有机物能力增强,能有效地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产生杂种优势的最主要原因。5.利用label free结合质谱的方法对杂种高丹草及亲本根系和成熟胚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定性结果表明:根系三种基因型的总蛋白为3077个,成熟胚三种基因型总蛋白为4366个。6.对杂种高丹草与亲本根系蛋白进行定量比较分析,鉴定到差异蛋白为192个,其中加性积累蛋白为31个,非加性积累蛋白为161个。非加性积累蛋白对高丹草根系杂种优势贡献更大,同时发现非加性积累蛋白中超显性效应起主导作用。7.杂种高丹草根系的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高水平核糖体蛋白的积累,碳水化合物的改善,较好的胁迫响应系统导致了高丹草根系杂种优势的积累。8.定量分析后,杂种高丹草及亲本成熟胚鉴定到差异蛋白为124个,加性积累蛋白占差异蛋白总数的38.71%,非加性积累蛋白占差异蛋白总数的61.29%,非加性效应在高丹草成熟胚杂种优势形成上起主导作用。且在非加性积累蛋白中,超显性表达(超高亲、超低亲)贡献更大。9.高丹草成熟胚的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与多个功能类别相关,主要是胁迫响应,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质代谢等功能类别。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也证明了杂种成熟胚的生理代谢作用减弱,酶的活性降低,而胁迫响应蛋白表达显着上调,是成熟胚杂种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马原丽[10](2016)在《基于SNP芯片技术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白粉病,由病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造成,成为小麦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必须面临的严峻疾病挑战。在中国,定位抗白粉病新基因,发掘抗白粉病材料,进一步推进小麦抗病分子育种工作,是小麦作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42,JJJsJsStSt)是小麦遗传改良的优异基因库,利用桥梁亲本小麦-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即八倍体小偃麦(TAI7044、TAI7045、TAI7047等),可以克服普通小麦和中间偃麦草直接进行远缘杂交所面临的杂种不育、后代疯狂分离、育种周期长、有益基因转移困难等技术性难题。CH09W80是课题组选育的一个高抗小麦白粉病品系。本实验以CH09W80和绵阳11为亲本,构建F,群体、F2群体、BC1群体以及F2:3家系,使用密度为iSelect 90K的小麦基因组SNP芯片扫描,并结合SSR标记对CH09W80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白粉菌对中间偃麦草、TAI7047、CH09W80及其小麦亲本(TY768、JC5号、JT170)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新种质CH09W80与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和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对所选的白粉菌菌株抗性表现相近,而小麦亲本TY768、JT170、JC5号均表现为感病。(2)利用白粉菌株E09对CH09W80/绵阳11的F1、F2、BC1群体及其F2:3家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其F,群体不发生性状分离且均抗白粉病,F2群体、BC1群体、F2:3家系均发生性状分离,符合3R:1S,1R:1S,1R:2H:1S的分离比。推测新种质CH09W80中抗白粉病基因是显性核基因,并暂时命名为PmCH09W80。(3)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新种质CH09W80中渗入的染色体片段进行检测,在CH09W80中并未检测到明显的中间偃麦草外源染色体片段,其原因可能是CH09W80中含有的外源染色体片段太小,导致目前的GISH技术无法检测到。(4)利用BSA法进行SSR标记初步筛选以及iSelect 90K SNP芯片扫描。用SSR标记在抗、感亲和抗、感池间初步筛选,发现染色体2A上Xwmc522具有显着多态性;用90K SNP芯片检测到3198个多态性SNP位点,多态性比率为3.92%。其中,2A染色体上所含的差异标记最多,达384个。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313个标记位于2AL上,47个标记位于2AS上。并且,对差异SNP标记的染色体位置的分析显示,在100-105cM和150-155cM两个区域附近分布的差异SNP位点最多。因此,把对CH09W80中的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小麦2A染色体的100-105cM和150-155cM两个区域附近。(5)标记连锁分析发现,筛选到的SSR标记与PmCH09W80紧密连锁,连锁关系是:Xwmc522-Xgwm356-PmCH09W80-Xgwm526,两侧标记Xgwm56、Xgwm526与PmCH09W80连锁距离分别为3.5cM、7.8cM。利用小麦SSR遗传图谱以及中国春缺体、端体体系将PmCH09W80定位于小麦2AL染色体上。进一步与位于2AL上的Pm4、Pm50比较发现,PmCH09W80可能是2AL上的一个新基因。

二、耐盐碱小麦——H89冬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盐碱小麦——H89冬小麦(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与簇毛麦等近缘种属间异染色体系获得及表型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主要近缘种属及其蕴含的优良性状
        1.1.1 山羊草属内的部分重要植物
        1.1.2 冰草属内的部分重要植物
        1.1.3 偃麦草属内的部分重要植物
        1.1.4 其他近缘种属植物
    1.2 将优良外源基因引渗到小麦基因组中的主要技术及特点
    1.3 利用外源种属优良基因对小麦的遗传改良
        1.3.1 抗病性状改良易位系培育
        1.3.2 产量性状改良易位系培育
        1.3.3 品质性状改良易位系培育
        1.3.4 生长发育相关易位系培育
        1.3.5 耐盐相关远缘杂交中材料鉴定和培育
    1.4 外源基因的检测及特点
    1.5 小麦叶酸和硒营养强化相关研究
        1.5.1 高叶酸含量小麦资源鉴定和转基因材料培育
        1.5.2 小麦硒营养的重要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附加系相关优良性状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耐盐鉴定方法
        2.2.2 叶酸提取方法
        2.2.3 硒含量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簇毛麦附加系成熟胚在盐胁迫下的萌发存活率
        2.3.2 小麦-簇毛麦附加系成熟胚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长状况
        2.3.3 硬粒小麦-小麦代换系与小麦-簇毛麦附加系籽粒叶酸含量测定结果
        2.3.4 小麦-簇毛麦附加系籽粒硒含量测定结果
    2.4 讨论
        2.4.1 小麦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鉴定方法
        2.4.2 簇毛麦中耐盐相关的染色体
        2.4.3 小麦和簇毛麦中携带叶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可能染色体
        2.4.4 簇毛麦中携带富硒相关基因的可能染色体
第三章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的创造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分子标记
    3.2 试验方法
        3.2.1 DNA的提取
        3.2.2 芯片分析
        3.2.3 原位杂交
        3.2.4 硒含量测定方法
        3.2.5 RNA提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麦-簇毛麦#4 异代换系的筛选与鉴定
        3.3.2 小麦-簇毛麦5V#4S+6V#4S聚合易位系的筛选与鉴定
        3.3.3 聚合易位系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3.4 小麦-簇毛麦#4 纯合异染色体系籽粒中硒含量测定
    3.4 讨论
        3.4.1 小麦背景中异源染色体的鉴定
        3.4.2 聚合易位系中抗白粉相关基因的表达
        3.4.3 与籽粒硒积累相关的簇毛麦染色体
第四章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异源三属改良和聚合易位系诱导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引物序列
    4.2 试验方法
        4.2.1 杂交组合
        4.2.2 农艺性状调查
        4.2.3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第二部分同源群染色体无性系变异群体构建
        4.2.4 无性系变异群体DNA提取
        4.2.5 原位杂交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异源三属代换系新聚合体筛选和农艺性状表现
        4.3.2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无性系变异群体创建
        4.3.3 小麦-大麦-中间偃麦草聚合体易位系的筛选和鉴定
    4.4 讨论
        4.4.1 异源三属代换聚合体农艺性状改良
        4.4.2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诱导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硬粒小麦-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硬粒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
        1.1.1 小麦远缘杂交的意义
        1.1.2 硬粒小麦远缘杂交的亲本选配
    1.2 硬粒小麦-偃麦草新种质研究
        1.2.1 硬粒小麦-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应用
        1.2.2 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应用
        1.2.3 硬粒小麦-佰萨偃麦草杂交后代的应用
    1.3 小麦族外源染色体鉴定
        1.3.1 形态学检测
        1.3.2 细胞学鉴定
        1.3.3 分子标记
        1.3.4 基因组原位杂交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形态学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形态学分析
        2.3.2 割后再生性和抗寒性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亲本形态学检测结果
        2.4.2 2019 年杂交结果统计
        2.4.3 杂种F_1形态学检测
        2.4.4 杂种F_2形态学检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胞学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根尖体细胞染色体制片及检测
        3.3.1.1 实验材料预处理
        3.3.1.2 常规染色体制片
    3.4 实验仪器及设备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亲本体细胞染色体鉴定
        3.5.2 杂种F_1体细胞染色体鉴定
        3.5.3 杂种F_2体细胞染色体鉴定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子标记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植物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4.3.2 DNA浓度的测量
        4.3.3 通用引物检测
    4.4 实验设备及仪器
    4.5 结果与分析
        4.5.1 2P1P2 通用引物分子标记检测
        4.5.2 E染色体组通用引物P3P4 分子标记检测
        4.5.3 St染色体组通用引物St_(542)分子标记检测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因组原位杂交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植物总DNA提取
        5.3.2 标记探针
        5.3.3 原位杂交流程
    5.4 实验设备及仪器
    5.5 结果与分析
        5.5.1 杂种F_1中间偃麦草总基因组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5.5.2 杂种F_1J基因组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土物理改良
        1.2.2 盐碱土水利工程改良
        1.2.3 盐碱土生物改良
        1.2.4 盐碱土化学改良
    1.3 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形成、演变与分布现状
        2.2.1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形成
        2.2.2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演变
        2.2.3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分布现状
    2.3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3 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盆栽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
        3.2.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3.2.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3.2.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3.2.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3.3 土壤盐基离子
        3.3.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3.3.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3.3.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3.3.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3.4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
        3.4.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5 四种复合调理剂添加菌剂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土壤含水量和硬度
        3.5.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3.5.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3.5.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3.5.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3.6 向日葵出苗率及苗期生长状况
    3.7 讨论
        3.7.1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7.2 土壤盐基离子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7.3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7.4 土壤含水量及硬度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7.5 向日葵生长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3.8 本章小结
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4.2.1 土壤pH
        4.2.2 土壤碱化度
        4.2.3 土壤全盐量
    4.3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4.3.1 土壤盐基阳离子
        4.3.2 土壤盐基阴离子
    4.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4.4.1 土壤有机质
        4.4.2 土壤速效氮
        4.4.3 土壤速效磷
        4.4.4 土壤速效钾
    4.5 讨论
        4.5.1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4.5.2 土壤盐基离子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4.5.3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4.6 本章小结
5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方法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5.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真菌微生物的影响
        5.2.1 土壤真菌微生物多样性
        5.2.2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5.2.3 土壤真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5.3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细菌微生物的影响
        5.3.1 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
        5.3.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5.3.3 土壤细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5.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1 土壤脲酶
        5.4.2 土壤蔗糖酶
        5.4.3 土壤碱性磷酸酶
        5.4.4 土壤过氧化氢酶
    5.5 讨论
        5.5.1 土壤真菌微生物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5.5.2 土壤细菌微生物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5.5.3 土壤酶活性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5.6 本章小结
6 复合调理剂施用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6.2.1 向日葵出苗率和保苗率
        6.2.2 向日葵不同时期生育指标
        6.2.3 向日葵产量
    6.3 复合调理剂田间示范种植向日葵生长效果
        6.3.1 向日葵出苗率和保苗率
        6.3.2 向日葵不同时期生育指标
        6.3.3 向日葵产量
    6.4 施用复合调理剂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6.4.1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6.4.2 复合调理剂田间示范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春小麦与寒地多年生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
        1.1.1 远缘杂交的意义
        1.1.2 远缘杂交的亲本选配
    1.2 小麦-偃麦草新种质研究
        1.2.1 小麦-长穗偃麦草新种质的创制
        1.2.2 小麦-中间偃麦草新种质的创制
        1.2.3 小麦-百萨偃麦草新种质的创制
    1.3 小麦-偃麦草杂交后代的类型
    1.4 小麦-偃麦草杂交后代的应用
    1.5 小麦族外源染色体鉴定
        1.5.1 形态学检测
        1.5.2 细胞学鉴定
        1.5.3 分子标记检测
        1.5.4 原位杂交检测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8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形态学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亲本形态学检测结果
        2.4.2 2017-2019年杂交结果统计
        2.4.3 杂种F1形态学检测
        2.4.4 杂种F2形态学检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胞学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根尖体细胞染色体制片及检测
        3.3.2 花粉母细胞的取材及制片
    3.4 实验仪器及设备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杂交种体细胞染色体鉴定
        3.5.2 花粉母细胞检测结果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子标记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植物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4.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3.3 通用引物检测
        4.3.4 J组染色体特异引物检测
        4.3.5 St组染色体特异引物检测
    4.4 实验设备及仪器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通用引物分子标记检测
        4.5.2 St组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检测
        4.5.3 J组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检测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因组原位杂交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植物总DNA提取
        5.3.2 标记探针
        5.3.3 原位杂交流程
    5.4 实验设备及仪器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杂种F1体细胞原位杂交检测
        5.5.2 麦草型杂种F1花粉母细胞原位杂交检测
        5.5.3 普通小麦型杂种F2体细胞原位杂交检测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水稻品种耐盐性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盐胁迫对水稻的伤害
        2.2 水稻耐盐机理
        2.3 耐盐水稻筛选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水稻品种苗期耐盐性及其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稻材料对苗期盐胁迫的响应
        3.2 不同水稻材料苗期耐盐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水稻材料苗期耐盐性主成分分析
        3.4 不同水稻材料苗期耐盐性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耐盐性评价方法及筛选指标的选择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耐盐性筛选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株高的影响
        3.2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产量和干物重的影响
        3.3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叶片MDA活性的影响
        3.5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K~+、Na~+特征的影响
    4 讨论
        4.1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2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酶活性的影响
        4.3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体内K~+、Na~+特征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抽穗期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抽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抽穗期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盐胁迫下水稻产量与光合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盐胁迫对水稻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4.2 盐胁迫对水稻荧光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1.1 水稻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筛选与鉴定
        1.2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1.3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酶活性的影响
        1.4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体内K+、Na+特征的影响
        1.5 盐胁迫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建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6)小麦蛋白激酶基因TaSnRK2.3/4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非生物逆境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2.2 SnRK的研究进展
        1.2.3 关联分析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应用
        1.2.4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TaSnRK2.3/4 编码区基因组序列克隆
        1.3.2 TaSnRK2.3/4 序列多态性检测及功能标记开发
        1.3.3 TaSnRK2.3/4 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1.3.4 TaSnRK2.3/4 单倍型的地理分布
        1.3.5 TaSnRK2.3/4 单倍型的年代分布
        1.3.6 TaSnRK2.3-1B表达量分析
        1.3.7 TaSnRK2.3-1B启动子的克隆和分析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试剂和引物
        2.1.3 载体和菌株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小麦茎秆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总RNA提取
        2.2.5 RNA反转录
        2.2.6 TaSnRK2.3-1B的表达量检测
        2.2.7 TaSnRK2.3 编码区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2.2.8 TaSnRK2.4 编码区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2.2.9 TaSnRK2.3-1A/1B的功能标记开发
        2.2.10 TaSnRK2.4-3A的功能标记开发
        2.2.11 TaSnRK2.3-1B启动子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TaSnRK2.3 基因多态性及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3.1.1 TaSnRK2.3 编码区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3.1.2 TaSnRK2.3 多态性及标记开发
        3.1.3 TaSnRK2.3-1A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3.1.4 TaSnRK2.3-1B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3.1.5 TaSnRK2.3-1A/1B单倍型在我国十大麦区的地理分布
        3.1.6 TaSn RK2.3-1A/1B优异单倍型在不同年代品种中的频率分布
        3.1.7 TaSnRK2.3-1B表达量分析
        3.1.8 TaSnRK2.3-1B单倍型启动子的克隆和分析
    3.2 TaSnRK2.4 基因多态性及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3.2.1 TaSnRK2.4 编码区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3.2.2 TaSnRK2.4 染色体定位
        3.2.3 TaSnRK2.4-3A多态性及标记开发
        3.2.4 TaSnRK2.4-3A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3.2.5 TaSnRK2.4-3A单倍型在我国十大麦区的地理分布
        3.2.6 TaSnRK2.4-3A优异单倍型在不同年代品种中的频率分布
4 讨论
    4.1 TaSnRK2.3-1A和TaSn RK2.3-1B与株高、千粒重等关联
    4.2 TaSnRK2.3-1B与株高关联得到了验证
    4.3 Sn RK2亚家族基因可能参与糖代谢
    4.4 TaSnRK2.3-1B启动子序列中的逆境响应顺式作用元件
    4.5 TaSnRK2.3-1B的未知功能
    4.6 功能标记的优越性
    4.7 单倍型具有较高的基因型分辨率
    4.8 下一步研究计划
        4.8.1 TaSnRK2.3-1B的启动子活性研究
        4.8.2 TaSnRK2.4-3B和TaSnRK2.4-3D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小麦花药培养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花药培养技术流程
2 影响小麦花药培养的重要因素
    2.1 供试材料的基因型
    2.2 培养基及其附加成分
        2.2.1 脱分化培养基
        2.2.2 碳源及琼脂
        2.2.3 激素
        2.2.4 其他附加成分
    2.3 培养环境
    2.4 其他因素
        2.4.1 供试材料的种植环境
        2.4.2 预处理方式
        2.4.3 接种密度
        2.4.4 白化苗
        2.4.5 单倍体植株的加倍
3 小麦花药培养的应用
    3.1 花药培养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3.2 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3.3 DH作图群体的构建
4 结语及展望

(8)小偃麦渗入系对小麦真菌病害的抗性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生产现状
    1.2 小麦真菌病害
        1.2.1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危害
        1.2.2 小麦抗病性遗传研究
        1.2.3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1.3 近缘种属抗性种质利用
        1.3.1 远缘杂交
        1.3.2 染色体工程
    1.4 外源染色体检测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细胞学鉴定
        1.4.3 生物化学鉴定
        1.4.4 分子生物学鉴定
    1.5 作图群体构建
        1.5.1 作图群体的选择
        1.5.2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法
        1.5.3 分子标记育种
    1.6 偃麦草属种质在小麦抗病育种方面的应用
        1.6.1 偃麦草属分类及其应用概述
        1.6.2 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地理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6.3 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成
        1.6.4 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在小麦抗病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抗小麦条锈病基因Yr69的遗传定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和供试菌种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CH7086抗性来源分析
        2.2.2 成株期抗性鉴定遗传分析
        2.2.3 GISH鉴定
        2.2.4 Yr69染色体定位
        2.2.5 等位性检测
    2.3 讨论
        2.3.1 Yr69载体品系CH7086的选育和应用价值
        2.3.2 与已知抗性基因的关系
第三章 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CH89的分子标记定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供试菌株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H09W89抗性来源分析
        3.2.2 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
        3.2.3 成株期抗性遗传分析
        3.2.4 pmCH89的标记定位
    3.3 讨论
        3.3.1 中间偃麦草利用前景
        3.3.2 pmCH89的来源
        3.3.3 与已知抗病基因的关系
        3.3.4 pmCH89相邻标记遗传距离分析
第四章 抗小麦条锈病基因YrCH5026的遗传定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和供试菌种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H5026抗性来源分析
        4.2.2 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
        4.2.3 抗性遗传分析
        4.2.4 染色体定位
    4.3 讨论
        4.3.1 抗性基因遗传分析
        4.3.2 与已知抗性基因的关系
        4.3.3 YrCH5026的育种价值
第五章 抗小麦条锈病基因YrCH7124的遗传定位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供试菌株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H7124抗性来源分析
        5.2.2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
        5.2.3 染色体定位
    5.3 讨论
        5.3.1 YrCH7124的来源及育种价值
        5.3.2 与已知抗病基因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发表文章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高丹草杂种优势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高丹草研究概况
    1.2 杂种优势的研究
        1.2.1 杂种优势的发现
        1.2.2 杂种优势的衡量指标
        1.2.3 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1.2.4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
        1.2.5 杂种优势在作物上的应用
        1.2.6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
    1.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背景及概念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
        1.3.3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
        1.3.4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2 高丹草及其亲本苗期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试剂
        2.1.3 试验材料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高丹草苗期叶片表型分析
        2.2.2 高丹草叶片蛋白浓度测定与全蛋白的提取
        2.2.3 2-DE方法的蛋白质鉴定分析
        2.2.4 Label-free方法的蛋白质鉴定分析
        2.2.5 基于2-DE方法的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2.2.6 基于label-free方法的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2.2.7 高丹草叶片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鉴定
        2.2.8 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功能分类
        2.2.9 功能富集分析
        2.2.10 Kegg通路分析
        2.2.11 网络分析
    2.3 讨论
        2.3.1 高丹草叶片双向电泳影响因素
        2.3.2 与高丹草叶片杂种优势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2.4 小结
3 高丹草及其亲本苗期根系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试剂
        3.1.3 试验材料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高丹草苗期根系表型分析
        3.2.2 高丹草根系蛋白质鉴定
        3.2.3 高丹草根系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3.2.4 高丹草根系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鉴定
        3.2.5 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功能分类
        3.2.6 功能富集分析
        3.2.7 Kegg通路分析
        3.2.8 网络分析
    3.3 讨论
        3.3.1 非凝胶(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
        3.3.2 高丹草根系蛋白的差异表达模式
        3.3.3 高丹草根系的重要功能蛋白
    3.4 小结
4 高丹草及其亲本成熟胚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试剂
        4.1.3 试验材料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丹草成熟胚蛋白质鉴定
        4.2.2 高丹草成熟胚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4.2.3 高丹草成熟胚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鉴定
        4.2.4 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功能分类
        4.2.5 富集分析
        4.2.6 Keeg通路分析
        4.2.7 网络分析
    4.3 讨论
        4.3.1 高丹草成熟胚的多种差异蛋白表达模式
        4.3.2 与高丹草成熟胚杂种优势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10)基于SNP芯片技术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小麦白粉病研究背景
        1.1.1 小麦白粉病概述
        1.1.2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抗白粉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2 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
        1.2.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2.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研究方法
    1.3 DNA分子标记技术
        1.3.1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
        1.3.2 小麦抗白粉病研究中常用分子标记技术
        1.3.3 SSR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白粉病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3.4 SNP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4 论文设计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抗病性鉴定
        2.3.1 苗期抗性鉴定
        2.3.2 成株期抗性鉴定
    2.4 细胞学分析
        2.4.1 植物根尖染色体制片
        2.4.2 植物基因组总DNA提取与浓度测定
        2.4.3 探针标记
        2.4.4 基因组原位杂交
    2.5 CH09W80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2.5.1 抗病基因定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
        2.5.2 利用BSA法构建抗病池和感病池
        2.5.3 PCR扩增及电泳
    2.6 连锁标记的SSR分析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苗期抗性遗传分析
    3.2 GISH鉴定分析
    3.3 成株期抗性遗传分析
    3.4 CH09W80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分析
        3.4.1 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
        3.4.2 基于SNP分子标记分析
    3.5 CH09W80抗性基因的SSR染色体定位
第四章 讨论
    4.1 中间偃麦草中白粉病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4.2 CH09W80的选育
    4.3 PmCH09W80的来源分析
    4.4 SNP芯片技术的应用
    4.5 PmCH09W80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耐盐碱小麦——H89冬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与簇毛麦等近缘种属间异染色体系获得及表型鉴定[D]. 贾子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硬粒小麦-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祁晓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D]. 王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春小麦与寒地多年生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陈雅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水稻品种耐盐性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D]. 荆培培. 扬州大学, 2018(01)
  • [6]小麦蛋白激酶基因TaSnRK2.3/4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D]. 苗丽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1)
  • [7]小麦花药培养的研究和应用[J]. 王炜,陈琛,欧巧明,叶春雷,罗俊杰. 核农学报, 2016(12)
  • [8]小偃麦渗入系对小麦真菌病害的抗性基因定位[D]. 侯丽媛. 山西大学, 2016(05)
  • [9]高丹草杂种优势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 韩平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10]基于SNP芯片技术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D]. 马原丽. 山西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耐盐小麦——H89冬小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