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苯吸附分离与异构化联合工艺生产高纯度间二甲苯

二甲苯吸附分离与异构化联合工艺生产高纯度间二甲苯

一、二甲苯吸附分离-异构化组合工艺生产高纯度间二甲苯(论文文献综述)

马达国,陈宏艳[1](2021)在《吸附分离工艺制间二甲苯装置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吸附分离工艺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工艺在新建间二甲苯装置中得到优先采用。从流程设置、物料平衡及原料、操作条件、热集成、蒸汽凝结水逐级闪蒸利用、能耗分析等方面介绍了轻质解吸剂吸附分离工艺制间二甲苯装置设计情况。该装置采用轻质解吸剂吸附分离工艺,利用C8芳烃原料中间二甲苯含量高的条件,合理配置工艺流程,只设置预处理和吸附分离单元,不设置C8芳烃异构化单元;优化热集成方案和塔操作条件,抽余液塔加压操作作为装置热集成中心;充分利用工艺物料低温热:发生0.07MPa蒸汽、加热发电纯水及蒸气凝结水逐级闪蒸产生低等级蒸汽。同时基于吸附分离进料杂质含量要求和降低二甲苯塔底热负荷的要求,适当控制二甲苯塔分离精度和设置塔板数量。得益于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装置能耗,该装置单位产品能耗为10148.4MJ/tMX。

王廷[2](2021)在《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文中提出合成气的高效利用为生产清洁燃料和化工产品开辟了新途径。它既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又能废物利用创造更高经济效益,芳烃作为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品,从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其他非石油碳资源出发经合成气制芳烃具有广阔前景。而费-托合成技术是替代石油路线将煤、天然气、生物质等含碳资源经合成气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最佳途径和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合成气(CO/H2)经费托合成路径直接转化为芳烃受到很大的关注。相比于甲醇路线,复杂的费托产物组成导致更难的阐明芳烃形成和产物调控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去探究反应机理及影响芳烃选择性的相关因素。如利用硅层包覆HZSM-5外表面酸性位,Fe Mn费托催化剂与分子筛单段和两段反应,模拟费托条件下,利用乙烯和丙烯作为模型分子探究其在分子筛上的芳构化行为等。另外,开发了一种性能优异的Na调节的Fe 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探究了其电子性质、碳化行为、界面效应等对于产物的影响,并创造性的构建了Na调节的Fe 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用于合成气一步制轻芳烃,同时解决了两类催化剂(费托催化剂和分子筛)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惰性硅层包覆HZSM-5可以显着提高对二甲苯(PX)的选择性,主要是由于有效阻止了对二甲苯(PX)在HZSM-5外表面酸性位上异构为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MX和OX)。随着惰性硅层对HZSM-5分子筛包覆程度的增加,PX选择性虽大幅度提高,但是却影响了液相中芳烃产品的总选择性,主要是由于过分的硅层包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FTS产品进入沸石通道和/或外表面发生芳构化反应。(2)Fe Mn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单段和两段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与甲醇路线不同,在合成气经费托路线制芳烃中,主要是C5+费托中间体转化生成芳烃而非低碳烯烃,低碳烯烃主要加氢和异构为烷烃。在单段反应器中,对比复合催化剂的颗粒混合方式,通过费托催化剂与分子筛分层填装实验的探究发现,它们距离越远,可以有效降低分子筛周围的乙烯浓度,进一步抑制了苯和甲苯与乙烯的烷基化反应,从而使总芳烃中BTX(苯、甲苯和二甲苯)的选择性从48.3%显着提高到68.9%。(3)在模拟局部费托合成反应环境下,乙烯和丙烯以及庚烷模型反应结果表明:费托合成反应中原位生成的H2O和CO2在促进芳烃形成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主要由于H2O提高了分子筛酸强度以及CO2有利于驱动H转移过程,促进环化脱氢反应生成芳烃。(4)通过DFT计算进一步证明了质子(H+)对CO解离的消极作用,与纯Fe5C2(510)表面相比,H+-Fe5C2(510)表面的d带中心向低能移动而远离费米能级。该结果表明,H+-Fe5C2(510)表面对于CO解离活性比较低,说明了质子(H+)的引入后不利于CO的解离。另外,对比Fe5C2(510)的表面上吸附CO的C-O键距(1.196?),H+-Fe5C2(510)C-O键距变小(1.174?),说明CO在H+-Fe5C2(510)表面解离变难,该结果与d带中心结果一致。因此,可以推论,更多酸性HZSM-5分子筛上的质子靠近Fe或Fe5C2相,CO解离可以完全被抑制。(5)相比于α-Fe2O3-0.75Na,Fe Ni Ox(5:1)-0.41Na具有稳定的催化活性和高α-烯烃(C2=-C4=)的选择性,适当添加Ni,有效地抑制的Fe基费托催化剂碳沉积,从而显着提高了费托催化剂的稳定性,由于Ni对于CO弱的吸附以及Fe向Ni的电子转移,降低了Fe上CO的吸附和解离,从而改变了Fe的碳化行为,反应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Fe3C活性中心,有利于降低甲烷,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与实验和DFT计算结果一致。另外,由于Fe和Ni之间的电子转移,改变了Ni本征的催化特性,减弱了甲烷化反应。(6)有趣的是,一般在费托反应中中,碱性助剂是抑制加氢的,但这里,过多的Na将显着增加C1o-C4o的选择性,结合表征和DFT计算证实,过多Na的添加,会减弱Fe-Ni相互作用,减少Fe向Ni的电子转移,使Ni显示出其本征的催化特性,由于它的强加氢能力大幅增加不期望的低碳烷烃的选择性,(7)利用DFT计算,通过对Fe-Ni界面C-C偶联行为的研究发现,Fe-Ni界面吸附的CH2物种倾向于通过C-C偶联形成C2H4,且C2H4可以自发从表面脱附,表明低碳烯烃的形成是有利的,进一步的链增长受到抑制。这由于Fe-Ni界面上的电子积聚而引起的电子排斥效应,削弱了CH2和C2H4物种的结合强度。(8)费托产物分布显着影响HZSM-5分子筛的稳定性和芳烃产物选择性。对于Fe Ni Ox(5:1)-0.41Na,C5+产物主要集中在低碳数,这些产物在HZSM-5上催化转化主要生成高附加值的芳烃(液相中总芳烃选择性达到98.6%,其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轻质芳烃选择性为65.7%),且HZSM-5分子筛具有较好的催化稳定性,相反,Fe Mn Ox(5:1)-0.40Na,由于Mn Ox中氧空位提升CO解离,C5+中高碳数产物选择性增加,这些费托产物在HZSM-5上催化转化为多环支链芳烃,且HZSM-5分子筛稳定性明显下降。同时,研究发现,费托催化剂和HZSM-5分子筛耦合反应中,费托催化剂上的Na能迁移到HZSM-5分子筛的外表面毒化酸性位,从而抑制了H转移反应,避免了低碳烯烃加氢生成低碳烷烃,大幅提高了气相中高附加值的低碳烯烃的选择性。

于政锡,徐庶亮,张涛,叶茂,刘中民[3](2020)在《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二甲苯异构化、甲醇芳构化、甲苯选择性歧化及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等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及不足。文章分析表明,与甲醇制芳烃技术相比,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具有对二甲苯选择性高、流程短、无需吸附分离等方面的显着优势,是实现煤经甲醇(和甲苯或苯)制对二甲苯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采用芳烃联合装置与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技术耦合,理想状况下可实现对二甲苯增产40%以上,同时不副产苯。提出了对二甲苯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既利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保障聚酯产业链安全,还有助于形成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技术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刘春滋[4](2020)在《微孔-介孔EU-1分子筛的合成与工业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EU-1分子筛是一种EUO型沸石分子筛,在[100]晶面方向具有一维十元环孔道结构(0.58×0.41 nm),在其十元环孔道侧边还含有空旷的十二元环(0.68×0.58 nm)支袋,它连接着[001]方向的主孔道,且分别位于该主孔道的两侧。EU-1分子筛独特的孔道维数和侧支袋使其成为了苯异丙基化和二甲苯异构化等择形反应方面优异的催化剂,特别是在二甲苯异构化反应中具有非常高的活性和选择性。但是,EU-1分子筛的微孔通道结构限制了一些反应大分子在其孔中的扩散,从而影响了催化性能。论文作者所在课题组多年研究及生产实践发现,小晶粒EU-1分子筛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以及具有扩散路径短、可以构筑丰富的晶间介孔等优点;尤其对于以扩散为控制步骤的二甲苯异构化反应,合成小晶粒EU-1分子筛成为提高其催化性能的重要途径。此外,由于合成EU-1分子筛受分离、洗涤工艺所限,残留在晶粒间隙的无定型硅铝物种不能彻底清除,进而堵塞孔道,影响催化性能。本研究通过有机碱后处理改性,溶解去除晶间无定型硅铝物种、及腐蚀部分分子筛骨架,使其在保持一定结晶度的前提下产生部分介孔;通过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辅助有机碱后改性,在一定条件下,将上述无定型物种原位重新组装为介孔,合成具有微孔-介孔结构的复合EU-1分子筛。具体工作分为三部分:1.使用导向剂法合成小晶粒EU-1分子筛:以液态硅溶胶为硅源,溴化六甲双铵为模板剂,偏铝酸钠为铝源。采用水热法合成非自发成核体系的液态晶种,进而合成小晶粒EU-1分子筛。使用XRD和SEM表征合成的样品,详细考察了导向剂的碱硅比、硅铝比和导向剂合成温度、时间及添加量等对晶化产物的影响,确定并优化了实验室合成条件:导向剂的Na2O/Si O2=0.13~0.16、Si O2/Al2O3=60~120、导向剂添加量30~50%、导向剂合成温度373~393 K、导向剂合成时间18~36 h;2.使用CTAB辅助的EU-1分子筛后处理:使用CTAB为介孔模板剂,辅助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后处理EU-1分子筛,使部分硅铝物种重新组装,合成具有微孔-介孔多孔级的复合EU-1分子筛,从而提高其二甲苯异构化催化性能。用XRD、SEM、NH3-TPD和N2吸附等方法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对样品进行二甲苯异构化反应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CTAB辅助后处理法所得到的样品,其比表面积和介孔均有较大提高,其比表面积最高达到455.50 m2/g,介孔体积由最初的介孔体积由0.067 m3/g增加至0.198 m3/g,并且在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其二甲苯异构化活性和C8芳烃选择性为23.63%、87.18%;3.EU-1分子筛的工业化放大实验:首先以实验室导向剂法合成分子筛合成条件为基础,进行了2 L、10 L放大实验,并根据结果改进了配方;然后在改进的基础上进行中试100 L工业放大实验,并优化了工艺配方。使用XRD、SEM、N2吸附等方法对合成的样品表征;最后将传统水热法合成的EU-1分子筛作为对比,进行了二甲苯异构化反应评价,结果表明采用100 L中试合成的样品结晶度高,晶粒呈椭球纳米堆积态,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反应中其活性和C8芳烃选择性分别为23.68%、88.40%。总之,本研究采用导向剂法合成小晶粒EU-1分子筛,以及采用CTAB辅助有机碱在一定条件下处理后制备微孔-介孔复合EU-1分子筛,最后以实验室小试结果为基础,进行了100 L中试放大。本研究选题来源于实际生产,同时又服务于实际生产,是一项重要的工业化基础研究工作。

何振江[5](2020)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液相吸附分离C8芳烃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需求的不断增长,C8芳烃分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C8芳烃相近的理化性质使得分离极具难度,因此它被评为七大可以改变世界的分离操作之一。目前C8芳烃工业分离主要利用吸附分离操作,但工业使用的吸附剂性能较低,无法实现C8芳烃的高效分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一类迅速发展的多孔晶体材料,在解决各种分离难题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本论文研究了具有柔性骨架的MIL-53材料对C8芳烃的静态分离性能。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MIL-53(Fe)、MIL-53(Al)和MIL-53(Cr)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MIL-53(Cr)在四元液相静态吸附实验中表现出最优秀的C8芳烃吸附性能,OX的吸附量可以达到228.38 mg/g,OX/PX的选择性数据是5.6,均高于工业应用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通过Rietveld精修,获得了MIL-53材料不同状态的晶胞参数、孔径数据和晶胞的体积变化比率,对三种材料不同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解释,探究了MIL-53(Cr)的吸附机理,发现吸附过程是焓效应和熵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论文利用穿透实验对MIL-53(Cr)的C8芳烃的动态分离性能进行了探究。25℃时,MIL-53(Cr)对OX、MX、PX、和EB的吸附量分别为1.89,0.53,0.41和0.23 mmol/g,总吸附量为3.05 mmol/g,高于目前工业级模拟移动床(SMB)使用的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对OX/EB、OX/MX、OX/PX和MX/PX的选择性数值分别为8.3,4.6,3.6和1.3,选择性高于大多数C8芳烃吸附剂。同时,利用Aspen Chromatography模拟为SMB吸附分离C8芳烃的模拟提供了基础模拟数据。稳定性实验中,经过五次循环穿透,吸附量基本不变,证明MIL-53(Cr)具有优秀的再生能力和良好的吸附稳定性。综上说明,MIL-53(Cr)是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吸附容量,高选择性,良好的再生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C8芳烃吸附剂,在工业吸附分离C8芳烃领域具有的良好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班衡[6](2020)在《多环与杂环芳香二羧酸的制备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对苯二甲酸(TA),2,6-萘二甲酸(2,6-NDA)和2,5-呋喃二甲酸(FDCA)是聚酯材料的三种芳香二羧酸单体,分别带有单环、多环、杂环结构。TA与乙二醇缩聚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主要用作纤维,部分用于瓶片。2,6-NDA和FDCA与乙二醇的缩聚产物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和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则主要用于特种聚酯瓶片,二者的共同性能是气体阻隔性好,适合用作啤酒瓶、碳酸饮料瓶、食品与药品用瓶、气密性聚酯薄膜等。同时,三种芳香二羧酸都采用相似的MC(Mid-Century)液相空气氧化法工艺制备,采用钴-锰-溴均相催化剂,乙酸为溶剂,但反应条件与结果有所不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Amoco公司率先实现2,6-NDA产业化,建成了万吨级工业装置,但其技术未能进一步推广,主要问题是原料2,6-二甲基萘(2,6-DMN)采用邻二甲苯和丁二烯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备,成本过高。FDCA由于采用果糖等生物基原料,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产业化的瓶颈仍然是其原料5-羟甲基糠醛(HMF)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寻找更为经济的原料来源,探索合适的制备路线,比较MC氧化条件下不同芳香环结构的二取代基氧化性能与条件,对于2,6-NDA与FDCA的产业化开发,对于深化不同结构的甲基芳烃液相氧化过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煤焦油中质洗油和价格相对低廉的5-甲基糠醛(MF)为原料,分别制备2,6-NDA与FDCA,目的是寻找一条降低2,6-NDA与FDCA原料成本的技术路线和新的制备方法。针对2,6-NDA,将原料中质洗油依次通过真空精馏、熔融结晶和溶液结晶,分离提纯出纯度为99.7%的2,6-DMN,然后采用MC工艺进行液相催化氧化制备粗2,6-NDA,再进一步加氢精制,得到纯度为99.9%的精2,6-NDA。针对FDCA,首次采用价格相对较低的5-甲基糠醛(MF)代替文献中普遍采用的HMF为原料,进行MC液相空气氧化,得到纯度为99.6%的FDCA。同时,实验考查了各种工艺条件对制备过程的影响,确定出合适的制备方法;测定了 MF液相氧化的本征动力学,测定了原料与产物结晶的溶解度关键数据,为进一步的工业开发奠定了化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方面:1.2,6-NDA制备新方法采用含11.6%2,6-DMN的煤焦油中质洗油馏分为原料,通过真空精馏将2,6-DMN浓度浓缩到30.9%,然后依次采用一次熔融结晶和三次溶液结晶将2,6-DMN的纯度提升至99.7%,单程收率28.4%。随后,以此为原料进行液相空气氧化,以乙酸钴、乙酸锰和溴化氢为催化剂,乙酸为溶剂,在170~210℃,1.7~2.9MPa的条件下,得到粗2,6-NDA。考察了操作方式、反应温度、压力、进料速率和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产物2,6-NDA的收率、纯度和氧化副反应的影响。最后,采用活性炭负载的钯(Pd/C)催化剂对粗2,6-NDA进一步加氢精制,将纯度从98.5%提升至99.9%。实验确定了洗油分离提纯、2,6-DMN液相氧化、2,6-NDA加氢精制各步骤合适的工艺条件。2.FDCA制备新路线实验考察了 MC工艺下MF液相氧化过程中温度、压力、催化剂浓度与组成、水含量、溶质/溶剂比和助催化剂铈对主、副反应的影响,评价了 MF的取代基活性和环稳定性与产品收率的关系。实验表明:MF氧化副产物主要有马来酸、富马酸、2-糠酸、溴代产物、CO和CO2(COx);在130~170℃范围内,MF的氧化产品收率超过60%和纯度不低于99.3%,其中150℃,钴/锰/溴浓度为2000/200/2400ppm时,FDCA的选择性达到最大值75.1%。溶剂中较低的水含量(0~5wt%)对氧化产物FDCA的收率和纯度影响很小,但是高水含量(7.5wt%~10wt%)能显着抑制主反应,促进副反应,降低产物FDCA的收率。通过量化计算分析了取代基的键能,进一步提出了取代基的氧化路径和氧化机理,证实了官能团活性顺序为:羟甲基>醛基>甲基。通过HMF、MF和2,5-二甲基呋喃的氧化实验证实,取代基越活泼,副反应越少,产物FDCA的收率越高。通过比较2,5-二甲基呋喃、2,6-DMN和对二甲苯的氧化实验发现:呋喃环的稳定性远弱于苯环和萘环,加剧了开环、脱羧和脱羰等副反应,降低了主产物FDCA的收率。这些结论可以为芳烃液相催化氧化制备芳香羧酸的工艺优化提供依据。3.MF氧化动力学基于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和氧化产物的组成,提出了 MF液相催化氧化的详细反应路径和分数型动力学模型。实验表明,在乙酸溶剂中,140℃条件下,HMF容易缩聚和酯化,而MF可以稳定地存在。采用分批式实验考察了反应物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对MF氧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回归得到动力学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中间产物5-甲基-2-糠酸氧化生成5-甲酰基呋喃-2-甲酸是主氧化串联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各步反应的活化能在27.9~56.0kJ/mol范围内,其中5-甲基-2-糠酸氧化生成5-甲酰基呋喃-2-羧酸的活化能最大,说明温度变化对甲基的氧化比醛基的氧化影响更显着。采用MF半连续氧化实验检验了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分批式实验获得的动力学模型基本能够用于模拟半连续实验的结果。4.基础数据测定为了获取原料结晶提纯工艺和氧化过程中产物反应结晶的基础数据,采用平衡法测定了 2,6-DMN在286.7~341.7 K范围内,在异丁醇、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正庚烷、环已烷和2,2,4-三甲基戊烷六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同时也测量了 2,6-DMN在300.8~353.7 K范围内,甲酸水溶液(水含量:0~20 wt%)和乙酸水溶液(水含量:0~20 wt%)中的溶解度,采用λ-h方程和NRTL模型回归了实验数据并得到了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2,6-DMN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从大到小顺序是:乙酸正丙酯>乙酸乙酯>环已烷>2,2,4-三甲基戊烷>正庚烷>异丙醇>乙酸>甲酸。采用相同的方法,得到了 FDCA在乙酸水溶液(水含量:0~30wt%)、甲醇水溶液(水含量:0~30wt%)和乙醇水溶液(水含量:0~30wt%)中的溶解度数据,采用NRTL模型回归了溶解度数据并得到了模型二元交互参数。利用Vant’t Hoff方程得到了相关热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FDCA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顺序是:甲醇>乙醇>乙酸>水。随着水含量从0增大至30wt%,FDCA在甲醇水溶液和乙醇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断降低。FDCA在“乙酸+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纯乙酸和纯水中的溶解度,在含70 wt%乙酸的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王玉冰,王辉国[7](2019)在《Y分子筛上间二甲苯的吸附分离》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NaY分子筛,研究了SiO2/Al2O3摩尔比、含水率、操作温度、金属阳离子对NaY分子筛的间二甲苯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脉冲实验对NaY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Na2O/SiO2摩尔比的合成体系可调变NaY分子筛的SiO2/Al2O3摩尔比,SiO2/Al2O3摩尔比为5.0~5.1的NaY分子筛具有较高的间二甲苯吸附分离性能;随着含水率从1.25%(w)增至4.00%(w),NaY分子筛的分离系数和间二甲苯净保留体积逐渐降低;操作温度从145℃逐渐升至177℃时,NaY分子筛的分离系数和间二甲苯净保留体积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NaY分子筛中引入Li+或Sr2+,分离系数和间二甲苯净保留体积均变化不大,但K+或Ba2+的引入导致间二甲苯净保留体积和分离系数显着降低。

陈伟锋[8](2019)在《间二甲苯与乙苯混合氧化工艺的全流程模拟》文中提出精间苯二甲酸(PIA)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工业上主要以高纯度间二甲苯(MX)通过空气液相氧化法制备。由于原料MX从碳八芳烃中分离提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 PIA在国内的生产与应用。本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工艺,通过间二甲苯和乙苯(EB)混合氧化生产PIA。该技术采用的原料为芳烃厂吸附分离对二甲苯(PX)后得到的抽余液,通过精馏除去其中的邻二甲苯(OX)后,得到MX和EB的混合物进行共氧化,利用两者的氧化产物间苯二甲酸(IA)和苯甲酸(BA)溶解度差异较大的特点将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就能得到高纯度PIA产品。该技术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对混合氧化工艺的全过程进行了设计和模拟,为该项技术的工业化实施奠定了基础,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对原料分离单元进行了精馏过程模拟,提出了三塔工艺流程,包括脱轻精馏塔、OX精馏塔、OX提纯塔,优化了工艺条件,并对塔设备进行了选型和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了能量优化利用方案,利用氧化反应热作为脱轻精馏塔、OX精馏塔的热源,并采用差压热耦合操作模式,通过热量集成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减少原料分离成本。(2)对MX-EB混合氧化的动力学进行回归,获得双曲型动力学方程,使用Aspen Custom Modeler建立混合氧化反应器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了 EB对MX氧化的加速效应,结果表明,混合氧化与纯组分氧化比较具有更高的MX转化率、IA收率、更低的液相3-CBA浓度及更低的反应压力。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反应器各类工艺参数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研究了通过结晶和过滤单元操作从氧化体系中分离提纯IA的技术方案。(3)提出母液分离回收工艺流程,考察了母液蒸发、NPA萃取、苯甲酸精制涉及的各工艺参数对IA、溶剂、催化剂、苯甲酸等有用物质回收效率的影响,对关键设备萃取塔、真空精馏填料塔等进行了设计计算。(4)采用Aspen Plus对氧化工段的全流程进行了模拟,得到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新工艺的预期设计要求。

王无悔[9](2019)在《ZnZSM-5的合成、改性及其在溴甲烷甲苯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对二甲苯是一种市场需求量很大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近年来甲苯烷基化制备对二甲苯路线因为其显着的成本优势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课题组提出溴甲烷甲苯烷基化制备对二甲苯的工艺路线,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针对目前该反应中存在的催化剂活性较低、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设计制备了ZnZSM-5分子筛及多级孔ZnZSM-5分子筛,并结合多种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和表面酸量及酸性进行表征,探讨了其物化性质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同晶取代法一步合成了ZnZSM-5分子筛,考察了Zn添加量对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柠檬酸锌可以增加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点,有利于原料充分反应,促进甲苯转化。同时,采用同晶取代法可以将Zn直接引入分子筛骨架中,增加分子筛晶体内部的介孔体积,从而减少产物分子的扩散阻力,有利于提高甲苯的转化率和催化剂的稳定性。(2)为了进一步提高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将筛选出来的催化性能最佳的ZnZSM-5在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水溶液中溶解-重结晶制备了多级孔分子筛。结果表明,相比于ZnZSM-5分子筛,多级孔TPA-ZnZ5分子筛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将分子筛在TPAOH水溶液中溶解-重结晶处理可以在分子筛表面引入大量介孔,有利于产物分子快速扩散出去,从而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TPA+的存在可以保护分子筛原有的微孔结构不被破坏。(3)对溴甲烷甲苯烷基化制备对二甲苯工艺进行放大设计。工艺分三个工段:烷基化工段、预分离工段和对二甲苯提纯工段,主要包含工艺流程设计、物料及能量衡算、反应器选型和车间布置等。该工艺具有流程简单、原料利用率高以及节能环保等优点。

董道敏[10](2018)在《MFI型分子筛膜包覆型核壳材料的制备与二甲苯择形加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FI型分子筛膜具有独特的三维孔道结构,并且其孔道大小与对二甲苯的分子动力学直径相近,因此可用于对二甲苯的择形分离。但是其工业化应用前景受限于较低的渗透率。本论文创新性的提出将膜分离和催化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对二甲苯,设计制备了MFI型分子筛膜(Silicalite-1)包覆型核壳催化剂。同时,为进一步增加对二甲苯产率,提出了一种二甲苯异构化-择形加氢工艺并探索其可行性。采用晶种涂覆-预晶化-晶化成膜的方法在富多孔缺陷的Al2O3微球上包覆Silicalite-1分子筛膜,研究发现润湿滚动涂晶法有助于在Al2O3微球表面构建连续的晶种薄层,且预晶化过程具有保护Al2O3载体和诱导后续分子筛膜生长的作用。当TPAOH用量为0.17,水量为160时,动态水热法合成的分子筛膜致密、连续、均匀,膜厚达到3μm。与动态水热法相比,静态水热法合成的分子筛膜晶体尺寸较大,膜厚达到8μm,在Al2O3微球表面包覆均匀性较差。分别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制备了Ni/Al2O3@Silicalite-1核壳催化剂,以二甲苯二元混合物为原料评价催化剂的择形加氢性能。结果表明,动态法合成的核壳催化剂具有更优的对二甲苯择形加氢性能,当反应温度为220 oC时,p/o和p/m加氢选择性分别为15.5和11.2,而静态法合成的核壳催化剂的p/o和p/m加氢选择性分别为7.2和4.1。此外,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动态法合成的核壳催化剂的p/o和p/m加氢选择性增加。使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二甲苯异构化-择形加氢工艺,制备了HZSM-5分子筛催化剂和Ni/Al2O3@Silicalite-1核壳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对HZSM-5分子筛异构化性能的影响。优选出最佳反应温度为350 oC。以异构化反应产物为原料进行二甲苯择形加氢反应,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20 oC时,p/o和p/m加氢选择性分别为7.6和3.3,核壳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对位加氢选择性,证实二甲苯异构化-择形加氢工艺具有较高可行性。

二、二甲苯吸附分离-异构化组合工艺生产高纯度间二甲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甲苯吸附分离-异构化组合工艺生产高纯度间二甲苯(论文提纲范文)

(1)吸附分离工艺制间二甲苯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流程设置
3 物料平衡及原料
4 主要操作条件
5 热集成及能量利用
6 蒸汽凝结水逐级闪蒸利用
7 能耗及分析
8 结论

(2)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费托合成概述
        1.2.1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
        1.2.2 ASF分布
        1.2.3 Fe基费托催化剂中助剂和物相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1.3 合成芳烃的非石油路线
        1.3.1 甲烷无氧芳构化(MDA)
        1.3.2 甲醇芳构化
        1.3.3 轻烃芳构化
        1.3.4 生物质原料芳构化
    1.4 合成气制芳烃路径概述
        1.4.1 合成气经含氧中间体制芳烃
        1.4.2 合成气经费托合成路线制芳烃
    1.5 对二甲苯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沉淀法
        2.2.2 等体积浸渍法
        2.2.3 水热合成法制ZSM-5@Si
    2.3 催化剂评价装置
    2.4 催化测试
    2.5 产物分析及计算方法
        2.5.1 产物分析方法
        2.5.2 性能评价计算方法
    2.6 催化剂的表征
        2.6.1 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微孔物理吸附仪(BET)
        2.6.2 X射线衍射(XRD)
        2.6.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6.4 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
        2.6.5 扫描电镜(SEM/SEM-EDS)
        2.6.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6.7 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
        2.6.8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6.9 热重分析(TGA)
        2.6.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6.11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spectrum)
        2.6.12 吡啶(Pyridine-FTIR)和2,6-二叔丁基吡啶红外(2,6-DTBPy-FTIR)
        2.6.13 DFT理论计算
第三章 一氧化碳加氢直接制对二甲苯的催化剂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FeMn催化剂的制备
        3.2.2 5Zn/ZSM-5催化剂的制备
        3.2.3 ZSM-5@Si和 Zn/ZSM-5@Si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的表征
        3.3.1 XRD
        3.3.2 TEM和SEM-EDS
        3.3.3 DTBPy-和pyridine-FTIR
        3.3.4 H_2-TPR
    3.4 反应条件对合成气直接转化制对二甲苯的影响
        3.4.1 Zn改性和硅壳层包覆的HZSM-5分子筛对于PX选择性的影响
        3.4.2 反应空速对于PX选择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费托路线下芳烃形成机理及产物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填装方式对于芳烃形成以及产物调控的影响
        4.2.1 催化剂分层/分段填装对芳烃形成影响探究
        4.2.2 FeMn催化剂和HZSM-5分子筛的分层填装对芳烃分布影响探究
    4.3 模型分子阐明费托反应条件下芳烃形成机理
        4.3.1 乙烯和丙烯模型分子在费托反应条件下芳烃形成机理研究
        4.3.2 H_2O和CO_2对于芳构化反应的促进机理
        4.3.3 庚烷作为模型分子研究反应气氛对于芳构化的影响
    4.4 HZSM-5分子筛酸性对于费托催化剂活性影响机制探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调节的Fe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设计与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催化剂的表征
        5.3.1 XRD
        5.3.2 HRTEM
        5.3.3 TEM和HAADF-STEM
        5.3.4 H_2-TPR、CO-TPD和XPS
        5.3.5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spectrum)
        5.3.6 热重分析(TG)
    5.4 Na对FeNi合金形成和Fe_3C含量的影响
    5.5 Ni含量对FeNi催化剂结构演变的影响
    5.6 Na调节的FeNi和FeMn催化剂上产物选择性和碳数分布的比较
    5.7 Ni和 Na对 Fe基催化剂电子性质的影响及产品选择性调控机理探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成气经Na调节FeNi和FeMn催化剂制芳烃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催化剂表征
        6.2.1 SEM和SEM-EDS
        6.2.2 NH_3-TPD
        6.2.3 2,6-二叔丁基吡啶红外(2,6-DTBPy-IR)
    6.3 FeNi和FeMn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制芳烃的催化性能
        6.3.1 不同费托合成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6.3.2 不同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对芳烃选择性以及分布的影响
    6.4 FeNi和FeMn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制芳烃稳定性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石油路线对二甲苯生产技术进展
    1.1 催化重整
    1.2 芳烃分离技术
        1.2.1 芳烃抽提技术
        1.2.2 PX结晶分离技术
        1.2.3 PX吸附分离技术
    1.3 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技术
        1.3.1 传统甲苯歧化技术
        1.3.2 甲苯选择性歧化制PX技术
    1.4 二甲苯异构化技术
2 煤制PX新技术
    2.1 合成气直接制芳烃
    2.2 甲醇制芳烃技术
    2.3 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制PX技术
        2.3.1 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技术
        2.3.2 甲醇甲苯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技术
    2.4 苯与合成气的烷基化
3 PX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4 结语

(4)微孔-介孔EU-1分子筛的合成与工业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1.1 沸石分子筛简介
        1.1.1 沸石分子筛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1.1.2 分子筛的分类
    1.2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研究概述
        1.2.1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概述
        1.2.2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2.3 有工业应用潜力的微孔分子筛介孔化新方法
    1.3 EU-1分子筛研究概述
        1.3.1 EU-1分子筛的结构特征与用途
        1.3.2 EU-1分子筛的合成方法与机理
        1.3.3 EU-1分子筛的介孔化研究
    1.4 导向剂法合成分子筛简述
        1.4.1 导向剂法合成分子筛特点
        1.4.2 导向剂法合成分子筛影响因素
    1.5 二甲苯异构化反应简介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EU-1分子筛合成
    2.3 EU-1分子筛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3.3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分析
        2.3.4 N_2吸附-脱附分析
        2.3.5 FT-IR分析
    2.4 催化剂制备和催化性能评价
        2.4.1 催化剂的制备
        2.4.2 催化剂的评价
第三章 导向剂法合成EU-1分子筛
    3.1 EU-1分子筛的合成
        3.1.1 导向剂的制备
        3.1.2 EU-1分子筛的合成
    3.2 EU-1分子筛的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SEM电镜分析
    3.3 导向剂的表征
        3.3.1 FT-IR分析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3.4 导向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导向剂的Na_2O/SiO_2 比对合成样品的影响
        3.4.2 导向剂的SiO_2/Al_2O_3 比对合成样品的影响
        3.4.3 导向剂合成温度对合成样品的影响
        3.4.4 导向剂合成时间对合成样品的影响
        3.4.5 导向剂添加量的影响
    3.5 催化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TAB辅助后处理EU-1 分子筛
    4.1 后处理EU-1分子筛所用有机碱的选择
    4.2 CTAB辅助后处理的制备
    4.3 后处理EU-1分子筛的表征
        4.3.1 X射线衍射分析
        4.3.2 SEM电镜分析
        4.3.3 N_2吸附-脱附表征
        4.3.4 NH_3-TPD表征分析
    4.4 催化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U-1分子筛工业化放大
    5.1 实验室小试与研究
        5.1.1 实验部分
        5.1.2 结果与讨论
    5.2 2L、10L放大实验
    5.3 中试100L放大试验
        5.3.1 EU-1分子筛的合成
        5.3.2 试验结果
    5.4 中试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6.3 今后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液相吸附分离C8芳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简介
        1.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发展
        1.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液相分离领域的应用
    1.2 C8芳烃简介
        1.2.1 C8芳烃的应用价值
        1.2.2 C8芳烃的来源及分离方法
    1.3 C8芳烃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3.1 分子筛吸附分离C8芳烃
        1.3.2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分离C8芳烃
        1.3.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分离C8芳烃
    1.4 课题简介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合成
        2.2.1 MIL-53(Cr)合成
        2.2.2 MIL-53(Fe)合成
        2.2.3 MIL-53(Al)合成
    2.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法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热重分析
        2.3.4 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6 原位X射线衍射
    2.4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2.5 四元液相静态吸附实验
    2.6 四元液相动态穿透实验
    2.7 稳定性实验
第3章 MIL-53对C8芳烃的静态液相吸附性能
    3.1 MIL-53(Cr)合成条件探究
    3.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表征
        3.2.1 MIL-53(Cr)的表征
        3.2.2 MIL-53(Fe)的表征
        3.2.3 MIL-53(Al)的表征
    3.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精修
        3.3.1 Rietveld精修简介
        3.3.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Rietveld精修
    3.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静态吸附C8芳烃
        3.4.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C8芳烃吸附性能
        3.4.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C8芳烃吸附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IL-53(Cr)对C8芳烃的动态吸附性能
    4.1 动态穿透实验分离C8芳烃
    4.2 稳定性实验
    4.3 动态穿透实验模拟
        4.3.1 已知参数
        4.3.2 空隙率的确定
        4.3.3 表观流速、雷诺数和佩克莱数的确定
        4.3.4 等温线参数的确定
        4.3.5 穿透曲线模拟
        4.3.6 模拟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多环与杂环芳香二羧酸的制备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与综述
    1.1 2,6-萘二甲酸与2,5-呋喃二甲酸:高阻隔性聚酯单体
    1.2 2,6-萘二甲酸研究进展
        1.2.1 亨克尔法
        1.2.2 2-烷基-6-酰基萘氧化法
        1.2.3 2,6-二烷基萘氧化法
    1.3 2,6-二甲基萘的制备研究
        1.3.1 2,6-二甲基萘的直接分离法
        1.3.2 2,6-DMN的化学合成法
        1.3.3 2,6-二甲基萘的分离与提纯
    1.4 2,6-二甲基萘的氧化与产品提纯
        1.4.1 2,6-二甲基萘氧化机理
        1.4.2 2,6-萘二甲酸的纯化技术
    1.5 2,5-呋喃二甲酸研究进展
        1.5.1 己糖衍生物路线
        1.5.2 糠醛路线
        1.5.3 5-羟甲基糠醛路线
        1.5.4 碳水化合物一锅法路线
        1.5.5 5-甲基糠醛路线
    1.6 本文思路
第2章 以煤焦油为原料制取2,6-二甲基萘
    2.1 实验部分
        2.1.1 真空精馏实验
        2.1.2 结晶实验
        2.1.3 分析方法与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精馏浓缩
        2.2.2 熔融结晶
        2.2.3 溶液结晶
        2.2.4 熔融结晶与溶液结晶优化组合
        2.2.5 实验数据与文献结果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纯度2,6-萘二甲酸的制备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步骤
        3.1.4 分析测试方法
    3.2 2,6-二甲基萘氧化条件影响研究
        3.2.1 操作方式的影响
        3.2.2 进料速率的影响
        3.2.3 温度的影响
        3.2.4 压力的影响
        3.2.5 钴浓度的影响
        3.2.6 副反应路径和机理
    3.3 粗2,6-萘二甲酸精制
        3.3.1 加氢反应器搅拌转速的影响
        3.3.2 温度的影响
        3.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3.4 不同精制方法比较
    3.4 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5-甲基糠醛为原料制备2,5-呋喃二甲酸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装置
        4.1.2 分析测试方法
        4.1.3 传质影响的排除
        4.1.4 5-甲基糠醛稳定性
    4.2 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压力的影响
    4.3 催化剂的影响
        4.3.1 催化剂浓度与配比的影响
        4.3.2 助催化剂铈的影响
    4.4 水含量与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4.4.1 水含量的影响
        4.4.2 反应物与溶剂质量比的影响
    4.5 反应物结构的影响
        4.5.1 取代基的影响
        4.5.2 环结构的影响
    4.6 主、副反应机理与路径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5-甲基糠醛氧化动力学
    5.1 5-甲基糠醛氧化机理
        5.1.1 5-甲基糠醛催化氧化生成5-甲基-2-糠酸
        5.1.2 5-甲基-2-糠酸氧化生成5-甲酰基呋喃-2-羧酸
        5.1.3 5-甲酰基呋喃-2-羧酸氧化生成2,5-呋喃二甲酸
    5.2 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物浓度效应
        5.3.2 温度效应
        5.3.3 催化剂浓度效应
        5.3.4 半连续氧化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2,6-二甲基萘与2,5-呋喃二甲酸结晶热力学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试剂与装置
        6.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6.1.3 分析测试方法
    6.2 固-液相平衡关联模型
        6.2.1 λ-h方程
        6.2.2 NRTL (Non-random Two-liquid)方程
        6.2.3 参数回归
    6.3 溶解度实验结果和模型参数
        6.3.1 2,6-二甲基萘的溶解度
        6.3.2 2,6-DMN溶解度模型参数
        6.3.3 2,5-呋喃二甲酸的溶解度
        6.3.4 FDCA溶解度模型参数
    6.4 其它热力学参数
    6.5 实验数据与文献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2,6-二甲基萘、对二甲苯和5-甲基糠醛氧化对比
    7.2 本文主要结果
    7.3 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Y分子筛上间二甲苯的吸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方法
    1.2 表征方法
    1.3 吸附性能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1 Si O2/Al2O3摩尔比对间二甲苯分离性能的影响
    2.2 含水率对间二甲苯分离性能的影响
    2.3 操作温度对间二甲苯分离性能的影响
    2.4 阳离子对间二甲苯分离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8)间二甲苯与乙苯混合氧化工艺的全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字符表
1 绪论
2 文献综述
    2.1 间苯二甲酸的性质及用途
    2.2 间苯二甲酸的生产工艺
        2.2.1 纯MX氧化工艺
        2.2.2 混合氧化技术
    2.3 碳八芳烃的分离技术
        2.3.1 对二甲苯分离技术
        2.3.2 邻二甲苯分离技术
        2.3.3 间二甲苯分离技术
        2.3.4 乙苯分离技术
    2.4 间二甲苯和乙苯液相氧化机理和动力学
        2.4.1 间二甲苯的氧化反应机理
        2.4.2 间二甲苯氧化反应动力学
        2.4.3 乙苯液相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2.4.4 间二甲苯和乙苯混合氧化动力学
    2.5 二甲苯空气氧化流程模拟
        2.5.1 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的模拟
        2.5.2 间苯二甲酸生产过程的模拟
3 原料分离和提纯过程的模拟
    3.1 碳八芳烃精馏分离方法
        3.1.1 PX抽余液来源
        3.1.2 精馏分离流程
    3.2 精馏分离和氧化反应的热集成
    3.3 原料分离精馏塔计算
    3.4 能量优化利用方案
        3.4.1 氧化反应器与精馏塔的热耦合方案
        3.4.2 脱轻精馏塔与OX提纯塔热耦合节能方案
        3.4.3 能量集成方案
    3.5 OX精馏塔的选型和设计
        3.5.1 流股信息提取
        3.5.2 填料选择
        3.5.3 填料塔设计步骤
        3.5.4 计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混合氧化反应过程模拟
    4.1 MX-EB混合氧化动力学
    4.2 MX-EB混合氧化反应器模型
        4.2.1 混合氧化反应器系统简介
        4.2.2 模型建立
        4.2.3 模型求解
    4.3 MX-EB混合氧化与纯MX氧化的比较
    4.4 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4.1 原料中EB与MX质量比的影响
        4.4.2 操作压力的影响
        4.4.3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4.4.4 含水量的影响
    4.5 结晶单元的模拟
    4.6 过滤单元的模拟
    4.7 本章小结
5 母液分离和苯甲酸精制单元模拟
    5.1 母液蒸发单元
        5.1.1 母液处理工艺概述
        5.1.2 流程设计
        5.1.3 流程模拟及参数优化
    5.2 萃取单元
        5.2.1 萃取剂选择
        5.2.2 液液相平衡分析
        5.2.3 流程设计
        5.2.4 萃取过程的模拟
        5.2.5 萃取塔的选型和设计
    5.3 苯甲酸精制单元
        5.3.1 工艺流程概述
        5.3.2 苯甲酸精馏塔计算
        5.3.3 苯甲酸塔的选型和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氧化全流程模拟
    6.1 全流程建模配置方法
    6.2 单元模型建立
    6.3 Aspen模拟流程
        6.3.1 原料精馏单元
        6.3.2 氧化反应单元
        6.3.3 氧化结晶单元
        6.3.4 过滤干燥单元
        6.3.5 母液蒸发单元
        6.3.6 萃取单元
        6.3.7 苯甲酸精制单元
        6.3.8 气体处理单元
        6.3.9 溶剂脱水单元
    6.4 关键技术指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ZnZSM-5的合成、改性及其在溴甲烷甲苯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二甲苯概述
    1.2 对二甲苯的主要生产工艺
        1.2.1 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工艺
        1.2.2 甲苯选择性歧化工艺
        1.2.3 二甲苯异构化工艺
    1.3 甲苯烷基化工艺
        1.3.1 甲苯甲醇烷基化工艺概述
        1.3.2 甲苯甲醇烷基化工艺催化剂的发展
        1.3.3 溴甲烷甲苯烷基化工艺概述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ZnZSM-5 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溴甲烷甲苯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剂的表征
        2.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2.3.2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2.3.3 催化剂的稳定性
    2.4 小结
第3章 多级孔ZnZSM-5 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溴甲烷甲苯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表征
        3.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3.3.2 催化剂的稳定性
        3.3.3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3.4 小结
第4章 年产1000 吨对二甲苯的放大设计
    4.1 引言
        4.1.1 生产规模
        4.1.2 原料来源
    4.2 工艺流程设计
        4.2.1 烷基化工段
        4.2.2 产物预分离工段
        4.2.3 对二甲苯提纯工段
        4.2.4 物料衡算
        4.2.5 能量衡算
    4.3 反应器选型
    4.4 车间布置
        4.4.1 设计依据与原则
        4.4.2 车间布置方案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MFI型分子筛膜包覆型核壳材料的制备与二甲苯择形加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核壳结构材料
    1.3 分子筛膜包覆型核壳结构材料
        1.3.1 分子筛膜
        1.3.2 分子筛膜的合成方法
        1.3.3 晶种涂覆方法
        1.3.4 分子筛膜的应用
    1.4 二甲苯的分离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多孔缺陷氧化铝微球上Silicalite-1 分子筛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MFI晶种的制备及晶种层的构建
        2.2.4 MFI型分子筛膜的制备
        2.2.5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氧化铝载体和晶种的表征
        2.3.2 晶种涂覆方法的探索
        2.3.3 分子筛膜的表征
        2.3.4 TPAOH用量对分子筛膜的影响
        2.3.5 水量对分子筛膜的影响
        2.3.6 晶化方式对分子筛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Al_2O_3@Silicalite-1 核壳催化剂的制备和二甲苯择形加氢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催化剂制备
        3.2.4 核壳催化剂表征
        3.2.5 核壳催化剂性能评价
    3.3 结果和讨论
        3.3.1 Ni/Al_2O_3@Silicalite-1 核壳催化剂的表征
        3.3.2 Ni/Al_2O_3@Silicalite-1 核壳催化剂择形加氢性能
        3.3.3 温度对择形加氢反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甲苯异构化-择形加氢工艺的设计及可行性初探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催化剂制备
        4.2.4 催化剂表征
        4.2.5 催化剂性能评价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催化剂的表征
        4.3.2 催化剂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二甲苯吸附分离-异构化组合工艺生产高纯度间二甲苯(论文参考文献)

  • [1]吸附分离工艺制间二甲苯装置设计[J]. 马达国,陈宏艳. 中外能源, 2021(11)
  • [2]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D]. 王廷. 江南大学, 2021(01)
  • [3]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于政锡,徐庶亮,张涛,叶茂,刘中民. 化工进展, 2020(12)
  • [4]微孔-介孔EU-1分子筛的合成与工业化基础研究[D]. 刘春滋.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液相吸附分离C8芳烃的研究[D]. 何振江. 天津大学, 2020(02)
  • [6]多环与杂环芳香二羧酸的制备新方法研究[D]. 班衡. 浙江大学, 2020(03)
  • [7]Y分子筛上间二甲苯的吸附分离[J]. 王玉冰,王辉国. 石油化工, 2019(06)
  • [8]间二甲苯与乙苯混合氧化工艺的全流程模拟[D]. 陈伟锋. 浙江大学, 2019(03)
  • [9]ZnZSM-5的合成、改性及其在溴甲烷甲苯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D]. 王无悔. 湖南大学, 2019(07)
  • [10]MFI型分子筛膜包覆型核壳材料的制备与二甲苯择形加氢研究[D]. 董道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二甲苯吸附分离与异构化联合工艺生产高纯度间二甲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