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稀土溶解度与稀土氧化物粒径的关系及粒径的控制

草酸稀土溶解度与稀土氧化物粒径的关系及粒径的控制

一、稀土草酸盐的溶解度与稀土氧化物粒度之间的关系及粒度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庆生,程华金,王学重,李华杰[1](2021)在《草酸钇在草酸溶液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常压、318.15~343.15 K下,采用FBRM并结合动态法测定了草酸钇在不同浓度(0.6~1.0 mol/L)草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草酸钇在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并且随草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采用Apelblat方程以及多项式经验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关联,关联结果良好。草酸浓度较低时,两个模型效果相当;草酸浓度较高时,Apelblat方程略优于多项式经验方程。通过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到的草酸钇在不同草酸溶液中的溶解焓与溶解熵均为负值,溶解过程为非自发的放热过程,且该过程主要驱动力为熵驱动。

王龙君[2](2020)在《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钕铁硼废料富含稀土,其综合回收价值高。现存的回收工艺多存在稀土回收率低、流程长、酸碱用量大、铁渣难以利用等问题。为此,本论文在明晰钕铁硼废料各金属赋存状态基础上,开展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杂质的赋存状态,表明钕铁硼废料主要物相为氧化稀土与氧化铁,其中氧化铁的含量高达71%,这为稀土的选择性提取与分离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基于稀土硫酸盐与杂质金属硫酸盐分解温度差异,开展了两段硫酸铵焙烧钕铁硼废料选择性提取和分离稀土试验研究。研究硫酸铵用量、一段焙烧时间、一段焙烧温度、二段焙烧时间、二段焙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钕铁硼废料稀土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XRD等分析检测手段确定各个焙烧阶段物相转化机制,构建钕铁硼氧化物选择性转型理论体系。结果表明,在钕铁硼废料与硫酸铵混料质量比1:2.5;一段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1 h;二段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2 h的工艺条件下,稀土的浸出率可达95.80%,其它杂质金属Fe、Al、Cu、Co的浸出率分别仅为0.008%、0.27%、1.64%、3.48%。采用XRD、ICP等检测手段确定两段焙烧过程中稀土硫酸盐两种转化路径:(1)(NH4)2SO4-NH4RE(SO4)2-RE2(SO4)3;(2)(NH4)2SO4-NH4Fe(SO4)2-Fe2(SO4)3-RE2(SO4)3,这两条转化路径实现了稀土的高效提取。(3)确定了Fe2(SO4)3亦可使稀土氧化物发生硫酸盐转型,利用这一特性,开展了基于硫酸减量化钕铁硼废料硫酸化焙烧的试验研究。研究硫酸用量、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对选择性分离稀土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硫酸用量为理论量的2.0倍、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1.5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焙烧水浸,98.35%的稀土氧化物在H2SO4、Fe2(SO4)3的共同作用下转化为易分离的硫酸稀土,其余杂质金属Fe、Al、Co、Cu浸出率分别仅有0.0085%、0.43%、2.70%、2.07%,实现了稀土的高效选择性转型与分离。硫酸用量与现阶段报道的钕铁硼硫酸化焙烧所需硫酸量相比减少了90%,实现了硫酸减量化,节能环保效果显着。(4)开展了草酸沉淀-煅烧法、碳酸钠沉淀-煅烧法、硫酸复盐沉淀-碱转-煅烧法从富含稀土的溶液中回收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重点考察了碳酸钠沉淀法加料方式、碳酸钠用量、反应温度、碳酸钠浓度、料液流速、陈化时间、晶种加入对稀土沉淀、晶粒大小、过滤性能的影响,综合比较了三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草酸沉淀-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9.44%,产品纯度99.83%,但成本也较高;硫酸钠复盐沉淀-碱转-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7.95%,产品纯度98.04%,成本较高;碳酸钠沉淀-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9.12%、产品纯度98.33%,制备成本较低,值得推广采用。研究成果对促进钕铁硼废料综合回收利用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闫雁楠[3](2018)在《氯化体系中碳酸氢镁沉淀钕的过程控制》文中认为目前,化学液相沉积法是工业上制备稀土氧化物最主要的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关键点在于沉淀剂的选择,采用传统的草酸、碳酸氢铵及碳酸钠等沉淀剂,由于其沉淀过程产生大量含酸、氨氮和高盐废水,难于回收处理,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开发新型绿色环保稀土沉淀制备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轻稀土碳酸盐中,碳酸钕是最难结晶的,由于其在工业生产上出现了结晶困难、生产周期长等难题,因此研究钕的沉淀很有必要。本文以稀土萃取分离过程中产生的MgC12废水、工业白云石为原料,采用碳化法制备出高纯碳酸氢镁(Mg(HCO3)2)溶液,并以Mg(HCo3)2溶液作为沉淀剂制备出符合化工原料工业生产要求的氧化钕产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 Mg(HCo3)2溶液在25℃-80℃温度区间的稳定性。发现Mg(HCo3)2的分解率或溶液中的固体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50℃以上分解速率迅速增加;Mg(HCo3)2在25℃、40℃的热解时间分别为24h、10h,之后分解率基本保持不变;Mg(HCo3)2在50℃下静置半小时分解15%;碳酸氢镁热分解产物为MgCO3·3H20,且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确定了碳酸氢镁作为沉淀剂的最佳反应条件为50 ℃及以下。(2)探究了以Mg(HCo3)2溶液为沉淀剂制备碳酸钕的工艺过程,考察了加料方式、加料量化学计量比、加料速度、反应温度、陈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并流加料方式,在反应温度为50℃时,[HCo3-]/[Nd3+]化学计量比为3.0,控制Mg(HCo3)2的加料速度为10mL/min,陈化时间为2h时,可制备出哑铃型碳酸钕前躯体,焙烧后的得到的氧化钕产品符合化学原料工业应用标准,其中MgO含量低于0.02%,稀土回收率大于99.5%。采用Mg(HCo3)2溶液作为沉淀剂可制备出具有粒度大、分布均匀的碳酸钕及氧化钕,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氨氮废水污染,制备工艺绿色环保,工业应用前景广阔。

邓永春[4](2018)在《火法—湿法联合回收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中有价元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钕铁硼永磁材料、镍氢电池电极材料在制备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料以及长时间使用失效产生的废料,成为稀土及其它有价金属元素提取的二次资源。稀土废料中稀土及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多采用湿法冶金法,虽然稀土回收率高,但酸碱使用量大、流程冗长且存在有价金属元素未协同回收等问题。木文以钕铁硼废料和镍氢电池废料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H2气选择性还原-渣金熔分法得到高纯合金和REO-SiO2-Al2O3熔渣,然后采用浸出-净化-沉淀的湿法冶金法从熔渣中提取稀土,构建了火法-湿法联合回收法从废料中提取稀土的工艺原型。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当H2浓度分别大于76.14%和4.95%时,可选择性还原钕铁硼废料和镍氢电池废料中的Fe、Co和Ni、Co等惰性元素氧化物为单质态,还原过程分别处于扩散控制和扩散与化学反应共同控制,最佳还原条件均为温度800℃,时间 2h。(2)对于La2O3-SiO2-Al2O3三元渣系,Al2O3与SiO2比值在0.75~0.5时,具有低的熔化温度和黏度,FeO、MnO、B2O3均可有效降低熔渣的熔化温度和黏度;60%La2O3-19.30%SiO2-9.70%Al2O3-7%FeO-4%B2O3 渣系可参考作为钕铁硼废料的基础渣系;55%La2O3-25.30%SiO2-12.70Al2O3-7%MnO可参考作为镍氢电池废料的基础渣系。(3)针对 La2O3-SiO2-Al2O3-FeO-B2O3 和 La2O3-SiO2-Al2O3-MnO 渣系,在不同水淬温度下,稀土析出相具有相似的晶型结构,均为氧基磷灰石型硅酸镧;熔渣中稀土析出相为长条状六棱柱,随水淬温度降低,析出相不断长大。(4)经H2气选择性还原后的钕铁硼废料和镍氢电池废料,分别配入造渣剂SiO2和Al2O3进行渣金熔分,得到99.88%的Fe-Co合金、57.58%La2O3-1 6.10%SiO2-8.00%Al203-6.04%FeO-4.20%B2O3 熔渣和 99.95%的Ni-Co 合金、46.44%La2O3-26.05%SiO2-17.68Al2O3-6.32%MnO 熔渣。(5)两种熔渣分别进行了低温、常压和高温、高压盐酸浸出提取稀土实验。钕铁硼废料熔分渣和镍氢电池废料熔分渣,最优的浸出率分别为98.13%和96.70%,回收得到的稀土氧化物纯度分别为99.56%和99.51%。

邱东兴[5](2017)在《有机相中稀土的反萃性能及微纳米颗粒的形成与抑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稀土有机相中反萃稀土是分离稀土的必要环节,也是制备微纳米材料的一种新方法。随着高技术领域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寻求新的绿色环保反萃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稀土行业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研究了两种稀土有机相的反萃性能,重点关注反萃过程中微纳米颗粒的可控形成与消除方法,以及在改善分相性能和制备微纳米材料上的应用性能。高纯稀土沉淀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盐酸、草酸和少量稀土,本研究拟用沉淀法去除其中的大部分草酸,获得可以从P507萃取有机相中反萃稀土的盐酸。为了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达到绿色工艺要求,需要确定反萃酸中残留草酸的允许浓度以及保证反萃过程不析出沉淀的具体方法。为此,系统地研究了15种稀土草酸盐在不同盐酸和稀土浓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稀土浓度的增大,稀土草酸盐的溶解度先是由于同离子效应而急剧减弱,当稀土浓度范围在0.05-0.10 mol/L时草酸稀土的溶解度最低,超过这一浓度,草酸稀土溶解度随稀土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与此同时,随盐酸浓度的增大草酸稀土的溶解度也一直增大。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溶液中的稀土和盐酸浓度来调控草酸稀土沉淀的溶解度,防止反萃过程形成沉淀。为此,先用稀土沉淀法去除溶液中的过量草酸,滤出的溶液中加入盐酸至4-6mol/L后即可用于稀土的反萃;通过一级、多级错流和多级逆流等反萃方式,证明所得的回收酸可以用作稀土的反萃酸,不会影响分相性能。配合物溶胶-凝胶法和燃烧法,以及醇盐水解法均可合成稀土及其复合氧化物纳米粒子。但由于消耗大,废气多,且醇盐对水又十分敏感等问题而难以工业化。基于稀土水杨酸甲酯配合物的水解特征,本研究提出通过弱配位化合物的水解来制备微纳米稀土材料的方法。首先在乙醇或乙酸丁酯中合成水杨酸酯配合物,通过监测有机相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水对有机相中稀土的反萃性能。采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了水杨酸甲酯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结果表明:稀土离子Y3+和水杨酸甲酯是以1:1发生配位,其组成为YMS;而铝离子Al3+和水杨酸甲酯是以3:2发生配位的,其组成为Al3MS2。通过作图法求得Y-MS的解离度为0.225,稳定常数为7.65x104(lg K=4.88);Al-MS的解离度为0.258,稳定常数为2.72x103(lg K=3.43)。利用稀土水杨酸甲酯配合物水解后形成的溶胶,制备得到纳米级颗粒的Er掺杂YAG上转换发光材料粉体。获得纯YAG相的煅烧温度为1000℃,比传统的高温固相法降低了600℃,制备的YAG粉体尺寸分布均匀,分散性好,为球形颗粒,单颗粒粒径约为80nm。这种方法可作为一种全新有效的YAG微纳米粉体制备技术。

曾青云,肖培南,赵娟刚,李青,邬鹏,王冬冬[6](2015)在《大颗粒氧化钆的沉淀法合成及其合成条件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草酸为沉淀剂,采用正向沉淀的方式,合成中心粒径D50在2039μm之间的Gd2O3.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分析稀土料液起始浓度、草酸浓度、沉淀温度、陈化时间、灼烧温度及草酸滴加速率对最终产物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氯化钆起始浓度0.9 mol/L、滴加速率1 m L/min、沉淀温度6070℃、草酸浓度1 mol/L、陈化时间10 h、灼烧温度900℃即可制备中心粒径D50达到38.93μm的大颗粒Gd2O3.此外,控制合成条件为草酸浓度0.8 mol/L、草酸滴加速率3 m L/min、氯化钆起始浓度0.75 mol/L、沉淀温度80℃、振荡陈化时间10 h、灼烧温度900℃,可制备中心粒径D50为18.57μm、比表面积为6.001 m2/g的砂状形貌Gd2O3.

吴龙[7](2014)在《P507-N235复合溶剂负载相稀土反萃工艺及大颗粒化合物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子型稀土矿富含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中、重稀土元素,具有易开采、配分齐、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世界罕见和珍贵的自然矿产资源。针对大多数离子型稀土分离工厂存在的氨氮污染问题,本研究小组前期创新性地采用"P507-N235-煤油(煤油-环己烷)萃取分离稀土”的工艺流程,以期实现氨氮近零排放。本文作为系列研究的一部分,重点对此工艺流程中负载有机相的反萃及后续沉淀工艺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探索负载有机相中稀土高效回收及大颗粒稀土化合物制备的最优条件。在P507-N235-煤油(体积比25:30:45)体系中,以酸性草酸溶液作反萃沉淀剂对负载稀土有机相进行反萃沉淀,从酸度、相比、草酸用量等对反萃沉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加盐酸只加草酸条件下,草酸亦可直接将P507-N235-煤油负载体系的稀土反萃沉淀出,但反萃沉淀率不到80%;当盐酸浓度为0.40mol·L-1、相比(O/A)1:1、草酸用量为理论量的120%时,反萃沉淀效果最佳,反萃沉淀率可达95%;采用搅拌、添加晶种的方式均有利于晶粒的增大,三种最优条件下的晶粒粒度可达到25μm。在P507-N235-煤油-环己烷(体积比25:30:22.5:22.5)体系中,以盐酸作反萃剂对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考察了混合振荡时间、反萃酸度、相比、负载有机相浓度等因素对稀土反萃率的影响,并从沉淀温度、搅拌速度、草酸使用量、陈化时间对草酸沉淀盐酸反萃后的稀土水相进行了实验研究。盐酸反萃实验结果表明:P507-N235-煤油-环己烷体系较容易反萃,反萃过程中分相效果良好;负载有机相中所含稀土浓度对反萃过程基本无影响,室温下其最佳反萃条件为:振荡时间15min,相比1:1,酸度约3mol·L-1,其单级反萃率可达到98%以上,一分钟左右即可分相完全:有机相循环再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反萃后的P507-N235-煤油-环己烷有机相仍可用于萃取碳酸钕、氢氧化钕等稀土化合物,萃取量可达0.15mol·L-1;沉淀实验结果表明:盐酸反萃后的稀土水相,用草酸理论量的115%进行沉淀,沉淀率可达99%;陈化时间对沉淀颗粒的粒度影响最大,草酸用量对沉淀颗粒的粒度也有较大影响,搅拌速度对沉淀颗粒的粒度有一定影响,沉淀温度对沉淀颗粒的粒度影响较小,在陈化时间为30h、草酸用量为理论量的120%、搅拌速度500r-min-1、温度35℃条件下可获得D50粒度为55.88μm的较大颗粒稀土草酸盐。

丁龙[8](2014)在《功能和环境导向稀土化合物沉淀结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调控稀土化合物的性能指标,减少废水排放是当前稀土工业新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围绕碳酸稀土和草酸稀土沉淀结晶过程颗粒特性调控、氯根含量控制和节水环保技术开展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镧石型的镧、铈和镨钕碳酸盐为原料,通过热水解和碱水解方法实现了碳酸稀土的相态转变,得到了相应的碱式碳酸盐REOHCO3。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化学分析结果证明相态转变可以在高于80℃的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发生,其转化率随温度和起始溶液pH的升高、陈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相转变的进行,溶液的pH开始下降明显,而后趋于平缓。相应地,大的团聚体颗粒解散成小的单个粒子,导致粒度减小,分布变窄,氯根含量降低和堆密度的增大。据此,发展了一种新的制备具有高堆密度、低氯根含量、细粒度和窄分布的新方法。而且,通过改变相转变条件可以方便地调谐颗粒特征。研究了固体硫酸稀土和碳酸氢铵在含稀土的硫酸铵溶液中形成晶型碳酸稀土的条件,确定了硫酸镧、硫酸铈、硫酸钕和混合的硫酸镧铈、硫酸镧钕转化为碳酸盐的所允许的硫酸铵浓度及其与硫酸稀土溶解度的关系。证明高溶解度硫酸稀土的加入可以突破低溶解度硫酸镧和硫酸铈与碳酸氢铵反应形成结晶碳酸稀土时对硫酸铵浓度的限制,得到高浓度的硫酸铵母液,使低成本回收硫酸铵成为可能。用熟石灰处理硫酸铵溶液,得到氨水和硫酸钙渣,澄清液可作为上述固相转化反应的底液循环利用,得到钙残留仅为千分之一的碳酸稀土。利用CO2和碱与氯化铈溶液的气-液-固相反应制备结晶碳酸铈。XRD、SEM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在60℃或95℃下,固定RE3+:OH-=1:3和反应时间1h,提高CO2压力可以使反应转化率提高,并促进了晶相由碱式碳酸铈向正碳酸铈、形貌由球形向条状转变,得到混合晶型的碳酸盐;当碱用量是理论值的90%时,在60℃和0.04MPa的CO2分压下反应1h可以得到球形碱式碳酸铈,其氧化物含量达78.08%。所有碳酸盐经高温煅烧都可以得到大小均匀的类球形氧化物颗粒。研究了超声辅助下碳酸稀土和草酸稀土沉淀的颗粒大小和氯根含量变化,证明超声波能够提高沉淀颗粒的分散,减小氯根夹带。与此同时,草酸和柠檬酸三铵的使用也可以降低结晶速度,减少氯根夹带。提出了制备低氯根含量细颗粒稀土化合物的新方法。

王莲贞[9](2014)在《废弃CRT荧光粉中提取稀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含CRT显示器的电子产品目前大部分已经或即将进入报废期。而CRT显示屏上的稀土荧光粉通常被焚烧、填埋或随意丢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稀土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从废弃CRT荧光粉中提取稀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基本都针对的是灯用荧光粉,从废弃CRT荧光粉中回收稀土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根据废弃CRT荧光粉中稀土的赋存状态及化学特性,采用稀酸预处理、酸浸溶解、DDTC净化除杂和草酸沉淀的方法,从废弃CRT荧光粉中提取稀土。本研究工作旨在探索从废弃CRT荧光粉中提取稀土的新工艺,从而减小废弃荧光粉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回收荧光粉中的稀土资源。本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采用稀酸预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了预处理稀酸浓度、预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废弃CRT荧光粉中稀土提取的影响。(2)对预处理后得到的剩余固体中稀土的浸出实验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固液比对稀土浸出的影响。(3)采用DDTC沉淀法对稀土浸出液进行除杂,主要探讨了pH值和DDTC用量比对浸出液中杂质去除的影响。(4)采用草酸沉淀回收净化液中的稀土,经煅烧得到稀土氧化物,主要探讨了草酸用量、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稀土产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废弃CRT荧光粉中所含稀土元素主要为Y和Eu,稀土的总含量(以氧化物形式表示)为20.53%。稀酸预处理废弃CRT荧光粉的最佳条件为:盐酸浓度为0.8mol·L-1,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2h;最优条件下,杂质的去除率为26.49%,稀土损失率为5.77%。剩余固体中稀土浸出的最佳条件为:盐酸浓度为5mol·L-1,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5h,此时稀土的浸出率为94.26%。DDTC沉淀除杂的最佳条件为:浸出液pH值为55.5,DDTC的最佳用量比为6:1时,杂质基本去除。沉淀回收稀土时的草酸用量为在理论用量的基础上过量约10%,在此用量下稀土的沉淀率为96.17%。对所得稀土草酸盐进行煅烧,最佳煅烧条件为:煅烧温度900℃,保温时间为2h。由粒度分析知,所得产物颗粒分散较均匀,D50为13.059μm。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RD分析可知,稀土产物主要为立方晶型的Y2O3,由片状晶体密集堆积而成,片晶之间紧密结合,形成密实的方体结构。

赵永志[10](2013)在《钆在碳酸盐溶液中的溶解性及过氧碳酸钆的制备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钆元素在碳酸钠、碳酸氢铵溶液中的溶解性。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碳酸氢铵和碳酸钠溶液浓度、碳酸氢铵溶液中氨水加入量及碳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钠加入量对钆元素溶解性的影响。利用钆元素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溶解性,用碳酸氢铵、氨水和去离子水配制饱和碳酸氢铵溶液,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氯化钆溶液,得到碳酸氢铵、氨水和氯化钆的混合溶液,再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浓度为30%的双氧水,得到过氧碳酸钆沉淀,过氧碳酸钆沉淀用红外光谱、XRD衍射、拉曼光谱、TG-DSC及扫描电镜进行表征。用制备过氧碳酸钆的方法,改变双氧水加入量和灼烧温度制备氧化钆,用XRD衍射、粉体综合流动性、激光粒度及扫描电镜对氧化钆进行表征。研究表明,钆元素在碳酸钠、碳酸氢铵溶液中的溶解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提高碳酸钠和碳酸氢铵溶液浓度也可以增加钆元素的溶解量;升高温度,钆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溶解量减小,在碳酸钠溶液中增大。在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氨水可以增大钆的溶解量,而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钆的溶解量减小。制备的过氧碳酸钆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分别在858cm-1、1096cm-1处有过氧键的特征峰;XRD分析表明,随陈化时间延长,过氧碳酸钆晶化程度增大,属正交晶系;TG-DSC分析表明,制备的过氧碳酸钆稳定性好,在118.2℃前不分解;由SEM观察,过氧碳酸钆颗粒均匀,形貌由薄片叠成花瓣状。随着过氧碳酸钆制备工艺中双氧水加入量增大,经灼烧后得到的氧化钆的平均粒度D50减小,流动性程度降低;D50随灼烧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双氧水加入量为氯化钆摩尔比的2倍、灼烧温度为1200℃时可以制备出平均粒度D50为240.7μm、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分别为1.98g/cm-1和2.72g/cm-1的大颗粒、高密度氧化钆产品,流动性非常良好。用制备过氧碳酸钆的方法制备出其它过氧碳酸稀土,以钕元素为代表,制备了球形过氧碳酸钕,将其在900-1200℃灼烧,得到D50在40-50μm大颗粒球形氧化钕。

二、稀土草酸盐的溶解度与稀土氧化物粒度之间的关系及粒度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草酸盐的溶解度与稀土氧化物粒度之间的关系及粒度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草酸钇在草酸溶液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溶解度测定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草酸钇在草酸溶液中的溶解度
    2.2 关联模型分析
        2.2.1 Apelblat模型
        2.2.2 多项式经验模型
    2.3 溶解热力学分析
3 结 论

(2)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钕铁硼永磁体简介及其废料来源
        1.1.1 钕铁硼永磁体简介
        1.1.2 钕铁硼永磁体废料来源
    1.2 钕铁硼废料综合回收工艺研究现状
        1.2.1 火法回收工艺
        1.2.2 湿法回收工艺
        1.2.3 其它回收工艺
    1.3 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实验化学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硫酸铵焙烧从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试验方法
        2.4.2 基于硫酸减量化从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试验方法
        2.4.3 水浸液直接制备稀土氧化物试验方法
    2.5 分析及检测
        2.5.1 元素分析
        2.5.2 样品表征与检测
第三章 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研究
    3.1 引言
    3.2 钕铁硼废料硫酸铵焙烧试验研究
        3.2.1 一段转型焙烧
        3.2.2 二段选择性焙烧
        3.2.3 结果表征
        3.2.4 硫酸铵选择性焙烧钕铁硼废料机理研究
    3.3 硫酸铁选择性焙烧钕铁硼废料可行性试验
    3.4 基于硫酸减量化从钕铁硼废料中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研究
        3.4.1 热力学分析
        3.4.2 试验条件研究
        3.4.3 稀土的选择性分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浸液直接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
    4.1 引言
    4.2 草酸沉淀法
        4.2.1 草酸沉稀土条件试验
        4.2.2 稀土草酸盐表征
    4.3 碳酸钠沉淀法
        4.3.1 碳酸钠沉淀法条件实验
        4.3.2 稀土碳酸盐表征
    4.4 硫酸复盐沉淀-碱转法
        4.4.1 稀土硫酸复盐沉淀工艺研究
        4.4.2 稀土硫酸复盐表征
        4.4.3 硫酸复盐碱转
        4.4.4 氢氧化稀土表征
    4.5 稀土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4.5.1 稀土氧化物的制备
        4.5.2 稀土氧化物表征分析
    4.6 三种制备稀土氧化物方法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氯化体系中碳酸氢镁沉淀钕的过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稀土的重要战略意义
        1.1.1 稀土的应用
        1.1.2 氧化钕的用途
    1.2 稀土传统沉淀工艺现状
        1.2.1 草酸沉淀制备工艺
        1.2.2 碳酸氢铵沉淀制备工艺
        1.2.3 碳酸钠制备工艺
        1.2.4 其他制备工艺
        1.2.5 现存沉淀工艺的局限性
    1.3 碳酸氢镁在稀土湿法冶金方面的应用
        1.3.1 碳酸氢镁在稀土冶炼分离领域的应用现状
        1.3.2 碳酸氢镁在稀土沉淀领域的应用现状
    1.4 碳酸稀土的沉淀及结晶过程
        1.4.1 沉淀结晶过程的基本原理
        1.4.2 影响结晶过程的主要因素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试验过程及测试表征
    2.1 试验原料
    2.2 主要试剂药品及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及作用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前躯体制备
        2.3.2 氧化物制备
        2.3.3 杂质走向研究
    2.4 表征方法及测试手段
        2.4.1 稀土收率计算及纯度分析
        2.4.2 容量法
        2.4.3 ICP-OES测试法
        2.4.4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2.4.5 SEM形貌分析
        2.4.6 粒度分析
        2.4.7 TG分析
        2.4.8 过滤强度表征
3 碳酸氢镁稳定性及分解过程
    3.1 引言
    3.2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讨论
        3.3.1 分解率及固含量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3.3.2 碳酸镁晶体结晶性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氯化体系碳酸氢镁沉淀钕的过程控制
    4.1 沉淀机理研究
    4.2 工艺条件探索
        4.2.1 加料方式影响试验
        4.2.2 加料化学计量比[HCO_3~-]/[Nd~(3+)]影响试验
        4.2.3 加料速度影响试验
        4.2.4 反应温度影响试验
        4.2.5 陈化时间影响试验
    4.3 杂质走向研究
        4.3.1 Mg元素的走向
        4.3.2 Ca元素的走向
        4.3.3 Al元素的走向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沉淀剂合成的碳酸钕性能比较
    5.1 制备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稀土收率影响
        5.2.2 SEM分析
        5.2.3 粒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火法—湿法联合回收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中有价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稀土材料及废料概述
        2.1.1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废料概述
        2.1.2 镍氢电池电极材料及废料概述
    2.2 稀土废料回收技术
        2.2.1 我国稀土现状
        2.2.2 稀土的生产方法
        2.2.3 稀土废料回收的研究现状
    2.3 熔渣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2.3.1 熔化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2.3.2 黏度及其影响因素
    2.4 熔渣结晶析出技术研究概况
    2.5 研究背景及内容
        2.5.1 究背景及意义
        2.5.2 研究内容
3 H_2选择性火法还原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的研究
    3.1 H_2选择性还原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的热力学分析
        3.1.1 标准状态下热力学分析
        3.1.2 非标准状态下热力学分析
    3.2 H_2选择性还原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的实验研究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H_2选择性还原钕铁硼废料
        3.2.4 H_2选择性还原镍氢电池废料
    3.3 H_2选择性还原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的动力学分析
        3.3.1 H_2选择性还原钕铁硼废料的动力学分析
        3.3.2 H_2选择性还原镍氢电池废料的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构建REO-SiO_2-Al_2O_3基熔渣体系的渣金熔分研究
    4.1 REO-SiO_2-Al_2O_3基熔渣熔化温度的研究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2 La_2O_3-SiO_2-Al_2O_3基熔渣的熔化温度
        4.1.3 (Pr,Nd)O_x-SiO_2-Al_2O_3基熔渣的熔化温度
        4.1.4 (La,Ce)O_x-SiO_2-Al_2O_3基熔渣的熔化温度
        4.1.5 小结
    4.2 La_2O_3-SiO_2-Al_2O_3基熔渣体系黏度的研究
        4.2.1 实验原料及预熔渣制备
        4.2.2 实验设备及测定原理、方法
        4.2.3 La_2O_3-SiO_2-Al_2O_3基熔渣的黏度
        4.2.4 (Pr,Nd)O_x-SiO_2-Al_2O_3基熔渣的黏度
        4.2.5 (La,Ce)O_x-SiO_2-Al_2O_3基熔渣的黏度
        4.2.6 小结
    4.3 REO-SiO_2-Al_2O_3基熔渣体系中稀土相结晶析出的研究
        4.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3.2 实验方法
        4.3.3 La_2O_3-SiO_2-Al_2O_3-FeO-B_2O_3熔渣结晶析出
        4.3.4 La_2O_3-SiO_2-Al_2O_3-MnO熔渣结晶析出
        4.3.5 小结
    4.4 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还原产物渣金熔分的研究
        4.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4.2 实验原理及过程
        4.4.3 钕铁硼废料还原产物的渣金熔分
        4.4.4 镍氢电池废料还原产物的渣金熔分
        4.4.5 小结
5 湿法提取REO-SiO_2-Al_2O_3基熔渣中稀土的研究
    5.1 REO-SiO_2-Al_2O_3基熔渣湿法冶金过程热力学分析
        5.1.1 浸出过程热力学分析
        5.1.2 净化、沉积过程热力学分析
    5.2 REO-SiO_2-Al_2O_3基熔渣稀土析出相硅酸镧的合成及酸溶特性的研究
        5.2.1 稀土析出相硅酸镧的合成
        5.2.2 稀土析出相硅酸镧的酸溶特性
    5.3 盐酸浸出REO-SiO_2-Al_2O_3基熔渣中稀土的研究
        5.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3.2 盐酸浸出钕铁硼废料熔分渣中的稀土
        5.3.3 盐酸浸出镍氢电池废料熔分渣中的稀土
    5.4 REO-SiO_2-Al_2O_3基熔渣盐酸浸出过程动力学分析
        5.4.1 盐酸浸出钕铁硼废料熔分渣中稀土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5.4.2 盐酸浸出镍氢电池废料熔分渣中稀土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火法-湿法联合回收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中有价元素工艺研究
    6.1 火法-湿法联合回收钕铁硼废料中有价元素的工艺
    6.2 火法-湿法联合回收镍氢电池废料中有价元素的工艺
7 结论
8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有机相中稀土的反萃性能及微纳米颗粒的形成与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草酸沉淀废水的来源及现状
    1.3 草酸沉淀废水的治理技术
        1.3.1 中和法
        1.3.2 萃取法
        1.3.3 蒸馏法
        1.3.4 电解法
        1.3.5 乳状液膜法
        1.3.6 臭氧氧化法
        1.3.7 离子交换法
        1.3.8 沉淀法
    1.4 稀土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溶胶-凝胶法
        1.4.2 燃烧法
        1.4.3 热解法
        1.4.4 醇盐水解法
        1.4.5 络合沉淀法
        1.4.6 其他方法
    1.5 稀土水杨酸酯配合物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草酸稀土溶解度的调控及其在废水处理和稀土反萃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2.2 实验分析测定方法
        2.2.3 实验方法
        2.2.3.1 氯化稀土和草酸稀土的制备
        2.2.3.2 草酸沉淀废水中盐酸的回收
        2.2.3.3 P507-煤油有机相的皂化和负载稀土
        2.2.3.4 稀土草酸盐在不同酸度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2.2.3.5 稀土草酸盐在不同浓度稀土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2.2.3.6 回收酸用作反萃酸的应用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稀土草酸盐在不同酸度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2.3.2 稀土草酸盐在不同浓度稀土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2.3.3 稀土元素电子构型对稀土草酸盐溶解度的影响
        2.3.4 稀土草酸沉淀废水回收酸用作反萃酸的应用性能
        2.3.4.1 一级反萃
        2.3.4.2 多级错流反萃
        2.3.4.3 多级逆流反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稀土水杨酸酯配合物-乙酸丁酯有机相的水反萃及其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稀土硝酸盐的制备
        3.2.2.2 水杨酸甲酯的钠化
        3.2.2.3 水杨酸甲酯配合物的合成
        3.2.2.4 水杨酸甲酯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3.2.2.5 水杨酸甲酯配合物的水反萃
        3.2.2.6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粉体的制备
        3.2.3 样品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3.3.2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3.3.3 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
        3.3.4 水杨酸甲酯配合物-有机相中稀土的水反萃
        3.3.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2 水反萃平衡速率
        3.3.4.3 不同Y:H_2O比对水反萃的影响
        3.3.4.4 水反萃后水相中颗粒的形成情况
        3.3.5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粉体的制备
        3.3.5.1 前驱体的热分析
        3.3.5.2 粉体的物相分析
        3.3.5.3 粉体的微观形貌分析
        3.3.5.4 粉体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3.3.5.5 配合物水解法制备微纳米粉体工艺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大颗粒氧化钆的沉淀法合成及其合成条件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
2结果与讨论
    2.1草酸浓度对Gd2O3粒径的影响
    2.2滴加速度对Gd2O3粒径的影响
    2.3氯化钆起始浓度对Gd2O3粒径的影响
    2.4陈化条件对Gd2O3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2.5灼烧温度对Gd2O3粒径的影响
    2.6大颗粒氧化钆的合成
    2.7砂状氧化钆合成的探究
3结论

(7)P507-N235复合溶剂负载相稀土反萃工艺及大颗粒化合物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资源现状及其应用
    1.2 稀土萃取分离无皂化技术
    1.3 负载有机相的反萃及后续沉淀研究
        1.3.1 草酸直接反萃沉淀研究
        1.3.2 无皂化萃取条件下的反萃研究
        1.3.3 稀土草酸盐的沉淀粒度控制研究
    1.4 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标
    1.5 研究原理及意义
        1.5.1 原理分析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P507-N235-煤油体系草酸直接反萃试验研究
    2.1 实验流程
    2.2 实验原料和装置设备
    2.3 检测与计算方法
        2.3.1 反萃沉淀率的滴定
        2.3.2 稀土浓度的滴定
        2.3.3 水相氢离子浓度滴定
        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 P507-N235-煤油体系中稀土负载有机相的反萃
        2.4.1 反萃剂及沉淀酸度的选择
        2.4.2 相比对反萃沉淀的影响
        2.4.3 草酸用量对反萃沉淀的影响
        2.4.4 P507-N235-煤油体系中大颗粒稀土化合物的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507-N235-煤油-环己烷体系盐酸反萃试验研究
    3.1 实验流程
    3.2 实验原料和设备
    3.3 检测与计算方法
        3.3.1 反萃率的滴定
        3.3.2 稀土浓度的滴定
        3.3.3 含酸复合有机相残留酸度的滴定
    3.4 各因素对反萃率的影响
        3.4.1 振荡时间对反萃率的影响
        3.4.2 酸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3.4.3 相比对反萃率的影响
        3.4.4 负载有机相中稀土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3.4.5 有机相的循环利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酸沉淀制备大颗粒稀土化合物的试验研究
    4.1 实验流程
    4.2 实验原料与设备
    4.3 检测与计算方法
        4.3.1 草酸理论用量的计算
        4.3.2 高锰酸钾法测草酸含量
        4.3.3 激光粒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草酸用量对稀土沉淀收率的影响
        4.4.2 大颗粒稀土化合物的正交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8)功能和环境导向稀土化合物沉淀结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碳酸稀土
        1.2.1 碳酸稀土的制备
        1.2.2 碳酸稀土的形成反应与结晶机理研究
        1.2.2.1 碳酸稀土的形成与结晶活性区域
        1.2.2.2 影响碳酸稀土结晶的因素
        1.2.3 碳酸稀土的工业化技术
        1.2.4 提升碳酸稀土化学和物性指标的一些方法
        1.2.4.1 超声波辅助
        1.2.4.2 添加剂的使用
    1.3 草酸稀土
    1.4 其他稀土化合物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转化法制备高堆密度细颗粒低氯根稀土化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2.1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2.2.2.2 高堆密度、低氯根、细颗粒碳酸稀土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相态转变过程中 pH 值的变化
        2.3.2 镧石型碳酸稀土向碱式碳酸稀土的相态转变特征
        2.3.3 相转化前后镧石型碳酸稀土与碱式碳酸稀土形貌的比较
        2.3.4 相转化前后镧石型碳酸盐与碱式盐颗粒度和分散性的比较
        2.3.5 相转化前后镧石型碳酸盐与碱式盐堆密度和氯根含量的比较
        2.3.6 相转化过程中碱用量的确定
        2.3.7 工业化设计方案
    2.4 小结
第3章 固体硫酸稀土和碳酸氢铵直接反应制备碳酸稀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2.1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3.2.2.2 固体硫酸稀土与碳酸氢铵制备碳酸稀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以硫酸镧和碳酸氢铵制备碳酸镧
        3.3.2 以硫酸铈和碳酸氢铵制备碳酸铈
        3.3.3 以硫酸镧铈(La80%+Ce20%)和碳酸氢铵制备碳酸镧铈
        3.3.4 以硫酸钕和碳酸氢铵制备碳酸钕
        3.3.5 以硫酸镧钕(La80%+Nd20%)和碳酸氢铵制备碳酸镧钕
        3.3.6 沉淀母液物料回收
    3.4 小结
第4章 以 CO2为碳源制备碳酸稀土及其氧化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2.1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4.2.2.2 CO2-氢氧化物制备碳酸稀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同 CO2分压同温度下不同加碱量制备碱式碳酸铈
        4.3.2 同碱加入量不同反应温度不同 CO2分压下制备碳酸铈
        4.3.3 工业化设计方案
    4.4 小结
第5章 超声波和添加剂对稀土化合物生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2.1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5.2.2.2 超声波辅助沉淀和添加剂参与沉淀制备稀土化合物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在加料时间段进行的超声实验
        5.3.1.1 碳酸氢钠沉淀 2N5(99.5%)氯化铈正序加料 1/3.1
        5.3.1.2 碳酸氢铵沉淀 2N5(99.5%)氯化镧同步加料 1/3.1
        5.3.1.3 草酸沉淀 5N(99.999%)氯化钇+铕反序加料 1/1.6
        5.3.1.4 草酸沉淀 5N(99.999%)氯化镧正序加料 1/1.6
        5.3.1.5 草酸沉淀 5N(99.999%)氯化钇反序加料 1/1.6
        5.3.2 添加剂实验
        5.3.2.1 氯化铈+碳酸氢铵+柠檬酸三铵
        5.3.2.2 氯化镧+碳酸氢铵+草酸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固体硫酸稀土固相反应沉降效果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废弃CRT荧光粉中提取稀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废弃阴极射线管处理技术现状
        1.2.2 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1.2.3 稀土资源的回收利用现状
        1.2.3.1 稀土资源的应用
        1.2.3.2 稀土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1.2.3.3 国外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回收与分离
        1.2.3.4 国内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回收与分离
    1.3 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解决途径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分析方法
        2.3.1 XRF 分析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2.3.3 激光粒度分析
        2.3.4 X 射线衍射(XRD)
        2.3.5 扫描电镜(SEM)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2.4 实验步骤
        2.4.1 预处理实验
        2.4.2 稀土浸出实验
        2.4.3 稀土浸出液除杂实验
        2.4.4 稀土的沉淀与回收实验
第三章 稀酸预处理废弃 CRT 荧光粉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稀土浓度的测定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稀酸预处理工艺条件的优化
        3.4.2 稀酸预处理和未预处理样品稀土提取效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弃 CRT 荧光粉稀土浸出实验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预处理剩余固体的化学组成分析
        4.3.2 稀土酸解浸出工艺条件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稀土浸出液净化除杂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H 值对浸出液中杂质去除的影响
        5.3.2 DDTC 用量比对浸出液中杂质去除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稀土的沉淀与回收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草酸用量分析
        6.3.2 热重-差热(TG-DSC)分析
        6.3.3 煅烧温度对稀土产物的影响
        6.3.3.1 不同煅烧温度下稀土产物的 XRD 分析
        6.3.3.2 煅烧温度为 900℃和 1050℃时稀土产物的纯度分析
        6.3.4 煅烧时间对稀土产物的影响
        6.3.5 稀土沉淀效果分析
        6.3.6 不同条件下稀土产物的粒径分布
        6.3.7 稀土产物的 SEM 分析
        6.3.8 草酸废液的处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10)钆在碳酸盐溶液中的溶解性及过氧碳酸钆的制备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稀土元素在可溶性碳酸盐中的溶解性
        1.1.1 稀土元素在碳酸钾溶液中的溶解性
        1.1.2 稀土元素在碳酸氢钾溶液中的溶解性
        1.1.3 稀土元素在碳酸铵溶液中的溶解性
        1.1.4 稀土碳酸盐的溶解性
        1.1.5 草酸稀土的溶解性
        1.1.6 其它不溶性碳酸盐溶解性的研究
    1.2 过氧碳酸盐
        1.2.1 活性氧简介
        1.2.2 过氧碳酸盐研究现状
        1.2.3 过氧碳酸稀土
    1.3 大颗粒稀土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1.3.1 草酸沉淀法
        1.3.2 碳酸氢铵沉淀法
        1.3.3 喷雾造粒法
    1.4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4.1 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试剂与设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XRD 分析
        2.3.2 TG-DSC 分析
        2.3.3 SEM 分析
        2.3.4 粒度测定
        2.3.5 红外光谱测定
        2.3.6 拉曼光谱测定
        2.3.7 料液浓度测定
        2.3.8 氧化钆流动性测定
3 钆元素在碳酸钠、碳酸氢铵溶液中的溶解性
    3.1 实验
        3.1.1 溶解性研究
        3.1.2 混合稀土料液中钇的富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3.2.2 碳酸氢铵、碳酸钠浓度的影响
        3.2.3 温度的影响
        3.2.4 氨水、氢氧化钠加入量的影响
        3.2.5 混合稀土料液中钇的富集
    3.3 本章小结
4 过氧碳酸钆的制备及其表征
    4.1 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过氧碳酸钆的红外光谱分析
        4.2.2 过氧碳酸钆的 XRD 分析
        4.2.3 过氧碳酸钆的拉曼光谱分析
        4.2.4 过氧碳酸钆的 TG-DSC 分析
        4.2.5 过氧碳酸钆的扫描电镜图
    4.3 本章小结
5 大颗粒氧化钆制备及物理性能表征
    5.1 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双氧水加入量对氧化钆物理性能的影响
        5.2.2 双氧水加入量对氧化钆流动性的影响
        5.2.3 灼烧温度对氧化钆粒度的影响
        5.2.4 大颗粒氧化钆的扫描电镜图
        5.2.5 大颗粒氧化钆的晶胞参数计算
        5.2.6 大颗粒氧化钆形核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过氧碳酸钆制备方法的应用
    6.1 实验
        6.1.1 球形过氧碳酸钕的制备
        6.1.2 大颗粒球形氧化钕的制备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过氧碳酸钕的红外光谱分析
        6.2.2 过氧碳酸钕的扫描电镜
        6.2.3 大颗粒球形氧化钕的扫描电镜
        6.2.4 灼烧温度对大颗粒氧化钕粒度的影响
        6.2.5 大颗粒氧化钕的 XRD 衍射图及晶胞参数计算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稀土草酸盐的溶解度与稀土氧化物粒度之间的关系及粒度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草酸钇在草酸溶液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J]. 刘庆生,程华金,王学重,李华杰.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21(03)
  • [2]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D]. 王龙君.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氯化体系中碳酸氢镁沉淀钕的过程控制[D]. 闫雁楠.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8(01)
  • [4]火法—湿法联合回收钕铁硼/镍氢电池废料中有价元素的研究[D]. 邓永春.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5]有机相中稀土的反萃性能及微纳米颗粒的形成与抑制[D]. 邱东兴. 南昌大学, 2017(02)
  • [6]大颗粒氧化钆的沉淀法合成及其合成条件控制的研究[J]. 曾青云,肖培南,赵娟刚,李青,邬鹏,王冬冬.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5(05)
  • [7]P507-N235复合溶剂负载相稀土反萃工艺及大颗粒化合物的制备研究[D]. 吴龙. 江西理工大学, 2014(07)
  • [8]功能和环境导向稀土化合物沉淀结晶技术[D]. 丁龙. 南昌大学, 2014(02)
  • [9]废弃CRT荧光粉中提取稀土的研究[D]. 王莲贞.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
  • [10]钆在碳酸盐溶液中的溶解性及过氧碳酸钆的制备表征[D]. 赵永志.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草酸稀土溶解度与稀土氧化物粒径的关系及粒径的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