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 阴茎溃疡 淋巴结肿大

发烧 阴茎溃疡 淋巴结肿大

一、发热 阴茎溃烂 淋巴结肿大(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21)在《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文中认为若要研究古代文献中有关肿瘤的相关内容,则需要寻找古代疾病中属于现今肿瘤的疾病,然当今意义上的肿瘤或癌症是以微观病理学基础上的概念,而古代以宏观症状为疾病诊断依据。为实现古今“肿瘤”病的最佳匹配,引入了类比推理与最佳说明推理予以论证。古人关于肿瘤的论述,不越瘤、症瘕积聚、息肉、痈疽疮疡四类大疾病范畴,但此四大类疾病并非皆是现今概念的肿瘤,故将论文题目名为《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瘤病首见于《内经》,其泛指以经络流通不畅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其中肠瘤类似于现今腹膜后软组织瘤,昔瘤为皮肤肌肉的纤维组织瘤。“肿瘤”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并非现今医学的肿瘤概念。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代,瘤病与瘿病合称为瘿瘤,在认识与治法中并无明显区别。瘿核一病类似于现今甲状腺腺瘤,石瘿依据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描述与现今甲状腺癌相似。唐代开始出现“六瘤”划分,仅血瘤可以确定为现今血管瘤。明代“五瘤”概念中,血瘤为血管瘤,骨瘤为骨肿瘤,肉瘤为脂肪瘤或肌肉纤维瘤。《普济方》又存在十瘤的记载。清代喉瘤基于不同描述有淋巴滤泡增生与咽乳头状瘤的不同。在痈疽疔疮的传统疮疡病认识中,《内经》载甘疽为乳腺癌,附骨疽病为现今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骨囊肿。《小品方》之石痈,从皮核的关系断定为真皮纤维瘤,但其附骨疽的描述与《内经》不同,应当为化脓性骨髓炎。《集验方》中对男子阴部生疮的描述,从形态看与现今阴茎鳞状细胞癌相似。隋唐时期的石痈为肌肉纤维瘤,乳石痈为乳腺纤维瘤,石疽则类似于皮肤纤维瘤。《千金方》男子阴疮为阴茎浸润性癌,《医心方》阴劳疮为阴茎乳头状癌。《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记载的石疔病,为恶性黑色素瘤。《圣济总录》谓乳痈表现为“赤紫坚硬”,其描述类似炎性乳腺癌。恶肉、核、菌、岩、癌等病属痈疽疮疡范畴内的疾病。《肘后备急方》记载恶肉病的生长过程与典型鳞状细胞癌相符,《诸病源候论》又称为翻花疮恶肉,同书中,疮恶肉则类似于基底细胞癌。宋代《卫济宝书》所论“癌”为急性感染类疾病,《仁斋直指方》中的“癌”是基于阴茎癌与乳房癌而说出。其余如奶岩、乳癌为现今乳腺癌,牙岩为牙癌,肾岩为阴茎癌,癌发为恶性黑色素瘤。以核为特征者有唇核、乳中结核两大类疾病,《诸病源候论》唇核接近唇部肿瘤,明清称之为茧唇,有唇癌与普通唇炎之分。宋代乳中结核包含了现今乳腺炎与乳腺肿瘤。明清时期,乳中结核称之为乳疬或乳癖,乳疬可指非哺乳性乳腺炎、乳房结核或乳腺纤维瘤,乳癖为乳腺增生病。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乳疬又指男性乳房异常增生。蕈菌命名的疾病中,阴菌、阴挺除指代阴道脱垂外,在明清阴疮门下,更类似外阴鳞状细胞癌。明代眼胞菌毒有类眼睑鳞状细胞癌,舌菌为血管瘤,喉菌为淋巴滤泡增生。至清代,舌菌的描述更接近于舌鳞状细胞癌,喉菌为咽黑色素瘤,蹲猴子为咽部乳头状瘤。唇菌则类似过敏性唇炎。症瘕积聚在隋唐之前属两类不同的概念,其中《内经》积病类似现今肠系膜肿瘤,《难经》五积并非五脏肿瘤,而是源自《内经》相关概念的曲解。《金匮要略》构建了积病的脉法,从以脉侧证的角度,延展了《内经》积病仅限于肠胃的范围。症与瘕在隋唐之前通用,泛指腹部肿大,其中石瘕可能为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子宫肌瘤伴有黏连。妇人症病为妊娠葡萄胎。《小品方》症病更接近于胃部肿瘤。《肘后备急方》暴症继发于肿瘤的肠扭转。隋唐之后症与瘕之间以“按之动与不动”区分,其中食症为食管肿瘤。癖病多以水饮立论,多类似于现今胃潴留,而“癖病结块”为胃肿瘤导致的幽门梗阻。痃病多指腹部肌肉的纤维炎症,而“痃病积块”接近于现今腹壁纤维瘤。《备急千金要方》在月经不通病中首次记载了葡萄胎组织,并选用牡蒙丸、桃仁煎治疗。鬼胎一词首见于《诸病源侯论》,宋代《太平圣惠方》将其等同于葡萄胎,清代多指卵巢功能性肿瘤。“息肉”一词《内经》已被用来形容肠蕈,肠蕈为肠壁外蕈菌样肿瘤。疣病在《五十二病方》中泛指一切皮肤类增生,而隋唐“疣目”与现今疣病相似。鼻息肉为鼻前庭肿瘤,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提出”痔为息肉的俗称”,所以鼻息肉又称为鼻痔。治疗方面南北朝以通利之品为主,隋唐主以温药,明清则以清利湿热为主。南北朝首见眼息肉,泛指眼部肿瘤,宋《圣济总录》鸡冠蚬肉与之相似。至明代,依据《审视瑶函》的描述,鸡冠蚬肉可确定为球结膜血管瘤,清代《疡医大全》鸡冠蚬肉则为穹隆部血管瘤。《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生肉塞耳,泛指外耳道肿瘤,明清称之为耳痔、耳蕈、耳挺,其中耳挺描述与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相类似,清代《外科心法要诀》有关耳痔、耳蕈的描述类似外耳道乳头状与息肉状瘤。古人对于肿瘤类疾病认识源自积聚、蕈菌、翻花、岩石、痰块、鬼、管道、空间等不同隐喻。积聚隐喻源自古人最开始将人的体腔作为盛水容器或将经络为河流,引入“寒能令水结冰”的认识,将肿瘤的形成认为是体内液体结冰所致,意象图式表示为“寒—水(饮)—冰(肿块)”“寒—水(气血)—冰(肿块)”。《内经》肿瘤类疾病基本按照此图式认识,后世受到“死隐喻”的影响,以上图式大概产生了 3种变化,其一,逐渐忽略寒邪对原始意向图式影响,“寒邪—水—块”泛化为“邪—水—块”,如后世奶岩、乳核、唇核的肿块归因于情志、风、风寒等邪;其二,逐渐抽象出“停滞——增生”这一新的对肿瘤形成的认识路径,如《小品方》直接以流通之性药物治疗息肉,症瘕积聚的肿块是食物所导致,故用消食药物治疗,瘿核被认为是引用的沙水所结成块导致;其三,忽略原有内容只借用名称下的新内容,如将肿瘤直接作为痈疽,借用痈疽的心火疮疡理论对肿瘤治疗。蕈菌隐喻、翻花隐喻、岩石隐喻、痰块隐喻、鬼隐喻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即通过肿瘤的一些外在特征,将肿瘤认为是蕈菌、花、岩石、痰等物质,因蕈菌生长的环境为湿热之处,故大多以清利湿热为主,也有从局部阴暗环境来认识者,故而以温化寒湿来治疗;自然界花的生长与风湿有关,故治疗翻花疮多以祛风除湿为主。将肿块作为岩石,治疗有不同侧重,岩有孔隙,故以填补为主,石质地较硬,故以角类药或化石药为主治疗。肿块为痰与朱丹溪痰理论构建有关,故治疗肿块以化痰药为主。鬼隐喻多见于鬼胎、石瘕、症坚等腹部肿瘤,与古人对鬼的认识有关,鬼作为先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影响着中医疾病的构建,通过对鬼字的探讨可以知道,鬼最开始为先入的灵魂,但其经过恶化后,逐渐变成了负面用词,在与鬼有关的非肿瘤疾病中,可以发现引入鬼的概念多因症状表现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鬼为灵魂”是与鬼有关疾病的基本隐喻,肿瘤鬼胎病则因为人的生殖特点而构建。“恶”有鬼之意,症病中用“恶”概念表述肿瘤形成也是受到鬼的影响,治疗方面多用“杀鬼魅邪气”之药。空间隐喻主要指古人借用空间相关的知识从而对肿瘤治疗产生影响,如隋唐时代治疗鼻息肉与目息肉,因鼻息肉在鼻腔中环境较暗,目息肉常伴结膜红肿,进而认为此分属寒热,故多以温药治疗鼻息肉,以寒药治疗眼息肉。在疣病祝由疗法中,认为肿块治疗可以借月蚀或丢掉物体来使肿块消失。管道隐喻则是古人对噎嗝病的主要隐喻,通过干涩与堵塞来认识噎嗝病,对现今食管肿瘤治疗有借鉴意义。最后借用neo4j中的cypher语言,将上述有古代肿瘤知识与隐喻内容转化为关系与节点的图数据形式内容,构成了以“中药”“方剂”“古代疾病”“现代疾病”“始源喻”为节点,以“组成”“治疗”“肿瘤类型”“映射”为边的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

林波[2](2020)在《初诊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医证素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统计分析并比较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分布差异,从而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州市中医院初诊,年龄介于14-85岁的110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病历资料,将资料录入到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差异性分析、聚类分析,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分布规律,比较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分布差异。结果:(1)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位证素中脾积分最高,肾积分次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积分最低,与其他病位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性证素中气虚、痰积分最高,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阳虚次之,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阴虚、气滞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毒、血虚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热积分最低,与其他病性证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积分比较结果显示:病位证素方面,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脾积分相对较高(P<0.05),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积分相对较高(P<0.05),肾、肝积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病性证素方面,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阳虚、湿、寒积分相对较高(P<0.05),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阴虚、血瘀、毒、热、血热积分相对较高(P<0.05),气虚、痰、血虚、气滞积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证素中气虚、阳虚、痰、湿为一类,寒为一类,脾、肾为一类,其余证素中,阴虚、肺、毒、血虚、肝、气滞、血瘀为一大类,提示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机包括脾肾阳虚,气虚痰阻,寒湿内盛,可合并肝郁气滞、阴血不足、毒瘀内伏等。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证素中热为一类,气虚、痰为一类,湿为一类,脾、肾、肺、阴虚、阳虚、血虚、血瘀、毒为一大类,提示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机包括肺脾肾俱虚,痰湿、热毒、瘀血互结,可合并肝郁气滞等。结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病性总属虚实夹杂,主要病位证素包括脾、肾,涉及肺、肝;主要病性证素包括气虚、痰、湿、阳虚,兼夹气滞、血瘀、血虚、阴虚、毒等。其中惰性淋巴瘤病位累及脾脏较侵袭性淋巴瘤更明显,病性证素以阳虚、湿、寒更多见;侵袭性淋巴瘤病位累及肺脏较惰性淋巴瘤更明显,病性证素以阴虚、血瘀、毒、热、血热更多见。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机包括脾肾阳虚,气虚痰阻,寒湿内盛,可合并肝郁气滞、阴血不足、毒瘀内伏等;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机包括肺脾肾俱虚,痰湿、热毒、瘀血互结,可合并肝郁气滞等。

李小兰[3](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吉冠昌[4](2020)在《结核肾切除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urogenital tuberculosis,UGTB)是最常见肺外结核(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EPTB)之一。大约有 2%至 20%的肺结核会通过血源性播散到肾脏,结核分枝杆菌随尿流下行到达输尿管,膀胱、尿道,并可通过射精管逆行至男性生殖系统。因此肾结核(kidney tuberculosis,KTB)在UGTB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然而,因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特异,多表现为下尿路症状而误诊率高,通常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同时由于结核病治疗不规范,耐药结核和多药耐药结核菌株增加,单纯药物治疗欠佳,最终多需手术干预。手术方式临床多为结核肾切除,但其手术适应证目前还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101例结核肾患肾切除者的临床资料,以了解其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目的对比分析患肾功能受损和无功能的结核肾切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结核肾患肾切除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肾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结核,共101例。经SPET-CT肾动态扫描测得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据此将其分为患肾功能受损组(患肾GFR>20 mL/min)和患肾无功能组(患肾GFR≤20 mL/min)。总结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和CT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对比分析组间有无差异。结果1、基本资料:共纳入病例101例,男42例,女59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6.41±13.2岁。患肾功能受损组50例,患肾平均GFR 30.94±8.06 mL/min;患肾无功能组51例,患肾平均GFR 10.65±5.78 mL/min。2、临床表现:101例患者的病程为0.1~108个月,其中患肾功能受损组中位病程11个月,患肾无功能组中位病程24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肾功能受损组:LUTS症状30例(60.0%)、腰痛22例(44.0%)、肉眼血尿9例(18.0%)、发热13例(26.0%)、其他全身症状16例(32.0%);患肾无功能组:LUTS症状35例(68.6%)、腰痛17例(33.3%)、肉眼血尿10例(19.6%)、发热14例(27.5%)、其他全身症状12例(23.5%),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患肾功能受损组:酸性尿9例(18.0%),镜下血尿41例(82.0%),尿蛋白阳性26例(52.0%),尿白细胞异常41 例(82.0%),血肌酐值83.20±19.86μmol/L,结明三项(TB-CHECK 试验、TB-DOT 试验、TB-Ab 试验)阳性率71.4%,T-SPOT 阳性率94.4%;患肾无功能组:酸性尿10例(19.6%),镜下血尿39例(76.5%),尿蛋白阳性17例(33.3%),尿白细胞异常35例(68.6%),血肌酐值86.85±32.98μmol/L,结明三项阳性率81.5%,T-SPOT 阳性率77.8%。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积水、肾钙化灶,输尿管狭窄;个别患者出现肾自截、膀胱挛缩、附睾结核。其中肾自截均发生于无功能组,两组患者肾自截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肾功能受损组:患肾皮质厚度8.92±4.97mm,CT增强程度77.54±38.23Hu;患肾无功能组;患肾皮质厚度5.23±2.23mm,CT增强程度35.22±19.44Hu;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肾功能受损组的肾皮质厚度和CT增强程度均大于患肾无功能组。患肾GFR与患肾肾皮质厚度(r=0.495)、动脉期CT增强程度(r=0.626)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1、因肾结核行患肾切除的患者,患肾功能受损程度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严重程度无关,但与患肾皮质厚度、动脉期CT增强程度有关,提示CT在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2、除肾自截外,患肾功能受损患者和无功能患者临床资料无显着差异,提示结核肾切除时肾功能受损程度不是唯一指征,需要综合考虑。

麦小琴[5](2019)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人体测量学特征及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人体测量学特征,探究其在诊断PCOS中的价值;探索PCOS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不同证素与人体测量学指标、合并症的相关性。为中医证候标准化提供数据支持及中医药防治PCOS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依据朱文锋主编的《证素辨证学》,制作《PCOS患者中医证候辨证素量表》。对符合纳入标准者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学指标由医者测量,中医证素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判定。结果录入Excel表,运用SPSS24.0采用统计描述、频数分析、聚类分析、kendall相关性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COS年龄主要在育龄期(82.4%);主要症状为月经周期推后或稀发(79.2%);合并症以单纯高雄激素血症(45.6%)最多。(2)人体测量学指标WHpR(0.85±0.05)、BMI(21.78±3.21 kg/m2)、HC(90.78±7.72 cm)、WC(77.53±10.35 cm)、WHtR(0.49±0.06);BMI在正常范围者占58.4%。(3)病位证素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列为肝(34.7%)、肾(25.6%)、脾(21.0%)、胞宫(18.8%);病性证素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列为气滞(23.9%)、阳虚(23.6%)、湿(12.0%)、气虚(8.9%)、血瘀(8.5%)、痰(7.3%)、寒(6.2%)、血虚(5.8%)、阴虚(2.7%)、精亏(1.2%)。(4)病位和病性组合复杂,经聚类分析分为5类:肝郁脾虚证、肾虚湿滞证、脾气虚证、寒凝胞宫证、肝脉虚滞证。(5)脾证素和WC、HC、WHtR、BMI呈正相关;肾证素与BMI呈负相关;痰证素与HC呈正相关。(6)高胰岛素血症与WC、BMI、WHtR呈正相关;高雄激素血症与血虚呈负相关。(7)胞宫与气滞呈负相关,肾与阴虚呈正相关;气滞与血瘀呈正相关,与阳虚呈负相关。湿与痰呈正相关,与血虚呈负相关。血瘀与寒呈正相关,与阳虚呈负相关。痰与阳虚负相关,与血虚呈负相关。气虚与阳虚、血虚呈正相关。结论:(1)PCOS患者关于肥胖描述的指标主要在WHpR,与腹型肥胖有关。(2)PCOS患者病位证素以肝为主,其次为肾、脾、胞宫;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阳虚、痰湿、气虚、血瘀。(3)病位和病性证素组合复杂,经聚类分析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肾虚湿滞证、脾气虚证、寒凝胞宫证、肝脉虚滞证,可为临床分型提供一定参考。(4)HC、WHtR、BMI、WC与脾证素存在相关性,BMI与肾证素存在相关性,HC与痰证素存在相关性,且是痰的独立影响因素。HC、WHtR、BMI、WC可协助PCOS患者辨证分型,以WC、HC最具诊断价值。(5)WHtR、BMI、WC与高胰岛素血症存在相关性。WHtR、BMI、WC可协助预测PCOS患者是否伴有高胰岛素血症,以BMI和WC最具价值;PCOS伴高雄激素血症病性为血虚可能性小。(6)PCOS病位与病性证素、各病性证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辨证提供一定参考。

唐日林[6](2019)在《厥阴表证的辨证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搜集部分古今经典文献中含有“厥阴经”“表证”及“厥阴之表”等的内容,对厥阴表证的相关资料进行较为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以“厥阴”为纲,按直接病因“寒、湿、热、火、风、燥”为目进行分类,对各个证型的发病经过、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相关的类证鉴别及选方用药和煎服法等作出简明而清晰的界定,从而初步得出一个关于厥阴表证的证治框架,以期可指导临床诊治。方法:(1)搜集部分古今医家有关“厥阴表证”的论述,如检索《黄帝内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伤寒论》等部分古今经典文献中含有“厥阴经”“表证”及“厥阴之表”等相关内容,进行首轮文献内容的筛选。(2)对初步筛选出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整理,简单分析出其对应的直接病因,以此进行相应的分类。(3)按辨证的依据进一步分析得出各自的直接病因、关键病机、主要病位;并仔细分辨其病因、病位等是否有兼夹,再次筛选相关内容,去粗存精。(4)综合辨析整理厥阴经表证各证之发病起始,临床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相关类证鉴别、治法治则、选方用药、预后转归及护理等,进行最终的梳理,并按照整理文献得出的思想与结果,验之于临床,于各证型之后附以相关的典型验案。结果:通过一定量的古今经典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借助《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及整理了数万条信息卡片及数百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从中筛选出有关厥阴表证的相关内容,经过仔细的分析、辨识、整理与归纳,现已初步得出了六淫各自侵犯厥阴经所致的厥阴表证的证治框架,具体如下所示:(1)厥阴表风证选用桂枝汤加柴胡枳实(杜雨茂教授)、羌活防风汤《奇效良方》;(2)厥阴表寒证选用当归四逆汤《伤寒论》、茴香丸《杂病源流犀烛》;(3)厥阴表热证选用黄芩汤《圣济总录》合天水散《证治准绳》、自拟清热散结汤《续名医类案》;(4)厥阴表湿证选用龙胆泻肝汤加青蒿、苦丁茶、金银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温病条辨》;(5)厥阴表燥证选用涵木养荣汤《诊验医方歌括》、滋燥养营汤《医方集解》;(6)厥阴表火证选用龙胆汤《备急千金要方》、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结论:(1)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均验证了确实存在厥阴表证。(2)六淫可各自侵犯厥阴之表,形成各自的表证,各自的病变表现、辨治要点等各具特点。

谢妍[7](2018)在《简帛医书症状研究》文中提出我们研究中医药学史所依据的文献,大多是传世文献,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上古出土的文献,特别是简帛医药文献的问世,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上古中医药学史。简帛中有大量的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佚书,绝大部分的成书年代都比传世中医药文献早,其所带来的信息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观点。简帛医学文献对于重修医学史与校勘古医籍具有着其他文献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学术价值,简帛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应成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目前对于简帛医书中的疾病症状的专题研究几乎是空白领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对简帛医书的研究无疑是有益的补充。症状是人们对疾病最直接的感知,“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对于医者来说,症状是认识疾病的起点,是正确遣方施治的前提,因此,善于把握、分析症状,是决定中医水平的基石。论文主要围绕涉医简帛中的疾病症状学内容展开理论研究,首先介绍了简帛医书的出土情况,接着对其中涉及的疾病症状采用自然分类法进行了归类;对疾病症状与疾病名做以例释;论述“证”由“症状”到“证候”的演变,并对《五十二病方》中的“辨症治疗学”进行理论探讨。此外,基于古文献的研究,讨论了一例简帛疑似症状;又概括阐述了简帛医书中症状描述的语言规律;并附录了简帛医书病症词语释义。通过研究简帛医书中的疾病症状,力图挖掘出土文献中关于疾病认识的原始信息,拓宽简帛医书的研究领域,以期为症状学研究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上古文献,丰富中医疾病史的研究内容。

段宝忠[8](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刘涛[9](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张国梁,李泽庚,尚莉丽,童佳兵,罗传灿,董莉莉,侯勇,黄宝驹,赵杰,李艳,魏超宇[10](2011)在《艾滋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收集了近20年来中医药在艾滋病领域研究的文献,从疾病的归属、渊源、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证候、临床治疗学以及中药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梳理与总结,全方位展示了中医药在艾滋病领域中的进展,同时也提出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药诊治艾滋病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发热 阴茎溃烂 淋巴结肿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热 阴茎溃烂 淋巴结肿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中医肿瘤理论假说
        1 癌毒学说
        2 中医肿瘤微环境假说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的隐喻研究
        1 肿瘤隐喻与辨治
        2 肿瘤的隐喻观念
        3 不同肿瘤隐喻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肿瘤古代文献研究述评
        1 肿瘤的断代
        2 病名的随意通约
        3 肿瘤的随意指代
        4 被忽视的肿瘤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古代中医肿瘤史研究
    第一节 古代肿瘤类疾病的论证形式
    第二节 瘤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明代
        6 清代
        7 小结
    第三节 积聚症瘕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金元时期
        6 清代
        7 小结
    第四节 痈疽疮疡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金元时期
        6 明代
        7 清代
        8 小结
    第五节 息肉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明代
        6 清代
        7 小结
第二章 古代肿瘤的隐喻类型
    第一节 积聚隐喻
        1 人体是盛水容器
        2 经脉是河流
        3 积聚隐喻死隐喻的形成
    第二节 蕈菌隐喻
        1 明清前的相关蕈菌肿瘤
        2 肿瘤菌蕈隐喻的复兴
        3 对息肉或痔认识的改变
    第三节 翻(反)花隐喻
        1 风湿成花
        2 花瘘候
    第四节 痰的结块隐喻
        1 痰饮与痰
        2 痰结块隐喻的构建
        3 痰结块隐喻的运用
    第五节 岩石隐喻
        1 岩与补法
        2 石与破坚
    第六节 鬼隐喻
        1 与鬼相关的肿瘤
        2 鬼字源流
        3 尸鬼类疾病
        4 以“鬼”为始源喻的隐喻特点
        5 肿瘤与鬼构建过程
    第七节 管道隐喻
        1 润滑与堵塞
        2 炙肉的隐喻
    第八节 空间隐喻
        1 背景的借用
        2 肿瘤的空间转移
第三章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
    第一节 隐喻与知识图谱
        1 隐喻型知识存储的构想
    第二节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1 数据处理
        2 节点的创建
        3 关系的创建
        4 图形数据库的运用场景简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中药节点代码
    2 方剂节点代码
    3 古代疾病节点代码
    4 现代疾病节点代码
    5 隐喻节点代码
    6 组成关系节点代码
    7 治疗关系节点代码
    8 映射关系节点代码
    9 肿瘤类型关系节点代码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初诊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医证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非霍奇金淋巴瘤概况
    1.2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
        1.2.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1.2.2 滤泡性淋巴瘤
        1.2.3 边缘区淋巴瘤
        1.2.4 套细胞淋巴瘤
        1.2.5 伯基特淋巴瘤
        1.2.6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1.2.7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1.2.8 其他类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1.3 祖国医学对淋巴瘤的认识
        1.3.1 病因病机
        1.3.2 辨证论治
        1.3.3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1.4 中医证素研究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对象来源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证素量化标准
        2.1.4 中医证素积分标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证素提取方法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证素分析
        2.3.3 证素比较
        2.3.4 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证素分布特点
        2.4.2 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证素分布差异
        2.4.3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因病机
        2.4.4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辨证论治
    2.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结核肾切除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多囊卵巢综合征人体测量学特征及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相关标准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采集
        2.1.1 一般资料采集
        2.1.2 人体测量学指标采集
        2.1.3 中医证素采集
    2.2 质量控制
    2.3 研究内容
    2.4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年龄分布
        3.1.2 主症分布
        3.1.3 合并症分布
        3.1.4 人体测量学指标分布
    3.2 中医证素总体分布
        3.2.1 病位证素分布
        3.2.2 病性证素分布
        3.2.3 病位、病性证素组合
    3.3 证素聚类分析
    3.4 人体测量学指标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
        3.4.1 人体测量学指标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
        3.4.2 人体测量学指标与病性证素相关性
    3.5 高雄、高胰岛素血症与人体测量学指标的相关性
    3.6 高雄、高胰岛素血症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
        3.6.1 高雄、高胰岛素血症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
        3.6.2 高雄、高胰岛素血症与病性证素的相关性
    3.7 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的相关性
    3.8 病性证素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1.1 PCOS发病年龄特征
        4.1.2 PCOS主症特征
        4.1.3 PCOS人体测量学指标特征
    4.2 证素分析
        4.2.1 病位证素特征
        4.2.2 病性证素特征
        4.2.3 基于证素辨证的证型特征
    4.3 人体测量学指标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4.3.1 在BMI水平相关性分析
        4.3.2 在HC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3.3 在WC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3.4 在WHpR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3.5 在WHtR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4.4 高雄、高胰岛素血症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4.5 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5.1 病位和病性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4.5.2 各病性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论
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2 :调查表

(6)厥阴表证的辨证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厥阴表证存在的依据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表”与“里”
    2、表证
    3、厥阴表证
第二部分 机理研究
    1、厥阴经经脉循行
    2、厥阴的生理、病理特点
    3、六气的生理及致病特点
第三部分 辨证分类研究
    1 厥阴表风证
    2 厥阴表寒证
    3 厥阴表热证
    4 厥阴表湿证
    5 厥阴表燥证
    6 厥阴表火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简帛医书症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简帛医书出土情况概述
第二章 简帛医书症状的分类
    1. 寒热类
    2. 咳喘类
    3. 小便失常类
    4. 血症类
    5. 睡眠失常类
    6. 鸣响症类
    7. 痞满症类
    8. 汗症类
    9. 呕恶气逆症类
    10. 痛症类
    11. 眼部不适类
    12. 耳部疾患类
    13. 咽喉疾患类
第三章 简帛医书症状与疾病名例释
    1. 痛(甬、恿)
    2. 留(瘤)
    3. 养、(痒)
    4. 目(?)(目芒、目膜)
    5. 欧(呕)
    6. 聋
    7. 龋
    8. 喘
    9. 疥
    10. 骚(瘙)
    11. 痈
    12. 疣
    13. 弱(溺)而痛、弱不利
    14. 瘿
    15. 咳、咳短气
    16. 鼽
    17 瘢
    18. 种(种)
    19. 疟 、虐(疟)
    20. 病
    21. 金创、创
    22. 痹
    23. 瘦
    24. 人星(腥)
    25. 人州出
    26. 尤
    27. 上气
    28. 不卧
    29. 不起
    30. 心(易)惕,心惕然、心肠(惕)、心狄狄(惕惕)然
    31. 肊美
    32. 百节皆沈
    33. 耳目不葱(聪)明
    34. 沫出
    35. 炅中
    36. 前出如拳头
    37. 音(瘖)
    38. 骨厥
    39. 涿(瘃)
    40. 寒中
    41. 龟手
    42. 蹶
    43. 强吹(欠)
第四章 “证”由“症状”到“证候”的演变
第五章 《五十二病方》中的辨症治疗学
    1. 痔
    2. 痈
    3. 疽
    4. 痂
第六章 简帛疑似症状辨析一例
    1. 干湿分类考
    2. 治法考
    3. 讨论
第七章 简帛医书症状的语言规律
    1. 语法形态分类
    2. 其他相关语言规律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简帛医书病症词语释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1 引言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3 数据样本描述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采集方法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2.2.1 傣药植物资源
        2.2.2 傣药动物资源
        2.2.3 傣药矿物资源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3 结论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据库构成
        2.2 物种鉴定系统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2.3.1 菩提树
        2.3.2 玫瑰茄
        2.3.3 佛肚树
        2.3.4 马缨丹
        2.3.5 木豆
        2.3.6 腊肠树
        2.3.7 白花蛇舌草
        2.3.8 大叶千斤拔
        2.3.9 美登木
        2.3.10 三对节
        2.3.11 桢桐
        2.3.12 南山藤
        2.3.13 糖胶树
        2.3.14 古山龙
        2.3.15 波罗蜜
        2.3.16 云南斑籽
        2.3.17 木棉
        2.3.18 长春花
        2.3.19 灯油藤
        2.3.20 臭牡丹
        2.3.21 地涌金莲
        2.3.22 叶下珠
        2.3.23 黄花夹竹桃
        2.3.24 垂序商陆
        2.3.25 地胆头
        2.3.26 马莲鞍
        2.3.27 铁刀木
    3 小结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1 总论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1 仪器与试剂
        1.1.2 DNA提取
        1.1.3 PCR扩增
        1.1.4 数据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样本材料
        2.1.2 药材样本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及分析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2.3.讨论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2.3.2 DNA片段筛选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2.4 结论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3.3 结论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4.1 材料
        4.1.1 材料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4.2.4 HRM分析
        4.3 结论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5.1 材料
        5.1.1 材料来源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J树聚类分析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5.2.4 HRM分析
        5.3 讨论
    6 小结
结语与创新
第五章 文献综述
    1 傣药资源概况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1.2 傣药资源特色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致谢

(9)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1.1. 期刊文献
    1.2. 硕博论文
    1.3. 专着文献
2. 绪论
    2.1 “癣”病的概念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3.1.1 白秃疮
        3.1.2 肥疮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3.2.1 吹花癣
        3.2.2 奶癣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3.3.1 鹅口疮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3.4.1 牛皮癣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3.5.1 圆癣
        3.5.2 紫白癜风
        3.5.3 乳头风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3.6.1 肾囊风
        3.6.2 阴癣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3.7.1 四弯风
        3.7.2 蛇皮癣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3.8.1 鹅掌风
        3.8.2 脚湿气
        3.8.3 灰指甲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3.9.1 湿疮
        3.9.2 白疕
        3.9.3 松皮癣
        3.9.4 紫癜风
    3.10 “癣”病病名考证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4.2 提出规范病名
5. 总结
    5.1 考证成果述要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6. 参考文献
    6.1. 古代文献
    6.2. 近现代文献
        6.2.1 专着
        6.2.2 期刊
        6.2.3 学位论文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7.1 白秃疮
    7.2 肥疮
    7.3 吹花癣
    7.4 奶癣
    7.5 鹅口疮
    7.6 牛皮癣
    7.7 圆癣
    7.8 紫白癜风
    7.9 乳头风
    7.10 肾囊风
    7.11 阴癣
    7.12 四弯风
    7.13 蛇皮癣
    7.14 鹅掌风
    7.15 脚湿气
    7.16 灰指甲
    7.17 湿疮
    7.18 白庀
    7.19 松皮癣
    7.20 紫癜风
    7.21 癣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艾滋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艾滋病归属的认识
历史渊源
病因病机
    1 病原方面
        1.1 外因
        1.2 内因
        1.3“伏邪”学说
        1.4 情志因素
        1.5 房劳过度
        1.6 内外因因素
    2 病机方面
        2.1 虚性病变
        2.2 实性病变
症状方面
证候方面
    1按传统脏腑辨证分型
    2按三期辨证分型
    3按微观化验指标分型
    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证候量化分型
临床治疗学方面
    1辨证论治
    2对症治疗[48]
        2.1发热
        2.2腹泻
        2.3 PCP
        2.4 卡波西肉瘤(KS)
        2.5 带状疱疹
        2.6 鹅口疮
        2.7 血证
        2.8 周围神经病变
    3 专方专药治疗
        3.1 小柴胡汤
        3.2 克艾可
        3.3 中研Ⅰ号
        3.4 中研Ⅱ号
        3.5 XQ-9302
        3.6 中药2号
        3.7 艾通冲剂
        3.8 益爱康胶囊
        3.9 艾可清
        3.1 0 安体维康(ATVC)
        3.1 1 爱康1号
        3.1 2 扶正排毒片
        3.1 3 艾乃吉系列颗粒
        3.1 5 爱可夫扶正片
    4 非药物治疗
    5 单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5.1 甘草
        5.2 灵芝
        5.3 天花粉
        5.4 丹参、柴胡
        5.5 黄芩苷及黄芩苷元
        5.6 苦瓜
        5.7 金丝桃素
        5.8 大蒜
6 中药主要成分研究进展
    6.1 多糖类活性成分抗HIV的作用
    6.2 蛋白质和肽类活性成分抗HIV的作用
    6.3 鞣质类活性成分抗HIV的作用
    6.4 木脂素
    6.5 其他活性成分的抗HIV作用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证候客观化、标准化是中医临床治疗和研究的基础
    2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的重要意义

四、发热 阴茎溃烂 淋巴结肿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D]. 刘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初诊惰性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医证素比较研究[D]. 林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4]结核肾切除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分析[D]. 吉冠昌. 郑州大学, 2020(02)
  • [5]多囊卵巢综合征人体测量学特征及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分析[D]. 麦小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厥阴表证的辨证分类研究[D]. 唐日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简帛医书症状研究[D]. 谢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8]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9]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10]艾滋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研究[J]. 张国梁,李泽庚,尚莉丽,童佳兵,罗传灿,董莉莉,侯勇,黄宝驹,赵杰,李艳,魏超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11)

标签:;  ;  ;  ;  ;  

发烧 阴茎溃疡 淋巴结肿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