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社的来龙去脉

大民社的来龙去脉

一、大民会的来龙去脉(论文文献综述)

田浩浩[1](2021)在《上海孤岛时期《华美周报》的抗战宣传研究(1938-1939年)》文中提出

赵琳琳[2](2020)在《《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文中指出1941年2月,汪伪政府统一了沦陷区以民间组织为名义的诸多东亚联盟团体,并将合并而成的东亚联盟运动称为伪“国民党”领导的“国民运动”,南京地区的东亚联盟协会转而成为东亚联盟运动下的南京分会。4月,南京分会的《新动向》以“指导青年思想与行动”的名义创刊,成为汪伪东亚联盟运动内惟一以沦陷区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本文的论述由此展开。1941年的东亚联盟运动如火如荼,《新动向》也因势进入火热的宣传之中。创刊之初的《新动向》首先构建东亚联盟运动与青年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沦陷区青年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排解沦陷区广泛的苦闷情愫。试图“拉近”与青年间距离的同时,引入德意日的青年训练经验,以备控制沦陷区青年群体。1942年前后,新国民运动以精神与物质建设共存的“国民运动”形象出现,与东亚联盟这一“国民运动”之间关系模糊,分工不明。新国民运动开展之后,东亚联盟的运动声势逐渐低沉,《新动向》转而参与到为新国民运动造势的舆论宣传之中。同年7月汪伪将两运动的关系进行“一内一外”的厘定,将东亚联盟运动定性为“对外之团结”。但这一定义看似明确,实则仍旧模糊。以《新动向》的视角来看,东亚联盟运动虽不以“国民运动”为名,却行“国民运动”之实。两运动最终未能实现一元化,反而增添了汪伪集结民心的难度。把握五四运动的纪念权,是汪伪政权笼络青年的重要方式之一。《新动向》与沦陷区广泛的舆论群体共同炮制了这一五四纪念活动。1939年大民会以“救国不当,亡国有余”为题拉开五四纪念的帷幕,汪伪还都后这一纪念逐渐升温,将五四所涵盖的政治符号进行剥离、添新与重塑。1942年纪念遭遇爆冷,1943年汪伪转而切断“青年节”与“五四”之间的关联,赋予青年节新的内涵,这一做法不仅暗示伪政权对五四话语权的放弃,对五四纪念符号争夺的失败,也体现《新动向》对沦陷区青年控制之难。纵观《新动向》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一份自1941年坚持至战争结束的刊物,《新动向》不仅是呈现汪伪青年宣传这一过程的极佳映射,同时也重现了汪伪东亚联盟跌宕起伏的运动过程。

乔洁[3](2017)在《浅论沦陷时期的苏州商会》文中认为1937年11月19日,苏州沦陷,开始遭受日军的殖民统治。日军占领苏州后,政治上在占领区内普遍建立伪政权;经济上,开始进行疯狂的物资掠夺。其着手建立的苏州商会就是为了配合对苏州物资的搜刮和掠夺,也是日军统制苏州的一个具体措施。苏州沦陷后,之前的苏州商会基本处于解散状态。日伪从1938年开始筹备重建苏州商会,经过3年多的筹建,直到1941年7月,新的商会才得以建立,称为吴县县商会。沦陷时期的苏州商会在组织制度方面,基本保留沦陷前的较为民主的组织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服从日伪的意志。由日伪建立的吴县县商会与沦陷前的苏州商会相比,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职能的发挥都相差甚远。沦陷时期的苏州商会,成为日伪搜集物资,进行经济统制的协助者。在协助日伪统制过程中,沦陷时期的苏州商会采用主动向日伪反映商艰的方式,维护商民的利益,但是只要稍稍触犯日伪统制利益,就会遭到日伪的拒绝。在日军的严密管理下,沦陷时期的苏州商会成为日军在华殖民统治、控制中国工商业的协助者。

刘洁[4](2016)在《抗战初期华东沦陷区伪组织大民会考论》文中认为大民会是抗战初期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下最大的伪组织,与华北新民会遥遥相对,其成立与解散之经过均完全受控于日伪当局。在其存续的两年半期间,大民会试图在苏、浙、皖三省广设支部,遍征会员,但由于伪维新政府统治力有限和经费短缺,并未如愿。为标榜中日亲善,大民会积极开展奴化宣传和民政事业,但这除了使大民会奴化、拉拢的动机昭然若揭外,改变不了沦陷区民众的普遍困境,更改变不了其汉奸组织的本质。

吴媛媛[5](2015)在《“社会群体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认为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7月27-28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和《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和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协办的"社会群体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不同社会群体的战时经历与体验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王巨川[6](2012)在《1937-1945: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上海抗战文学》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日占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策略。其中文化策略作为其军事侵略的重要一环,以"海外雄飞论"、"八紘一字"等"神国论"为基础,进而从"东亚同盟"的倡导到"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及实施·逐渐形成对华的文化侵略,企图在占领中国的国土的同时也能够奴役中国人的精神。然而,在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带动中国各界进步、积极抗战的知识分子们以文化反侵略的明确意识给予了侵略者坚决而有效的反击,打破了日本利用大城市实行"东亚一体化"文化侵略的壁垒,最终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王巨川[7](2012)在《1937—1945: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上海抗战文学》文中研究说明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由此开始了中国的八年抗战历程。在战争期间,中国的两大文化中心北京和上海相继被日本所占领。日本帝国主义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一方面在日本军部的操纵下组成了新的政权,执行"日华和平"的推进工作1;另一方面开始全面实施"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与建设,并企图从文化等多方面来辅助军事

郭华悦[8](2009)在《邵雍与近代中国黄毒史研究述论(1985-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邵雍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杰出学者,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二十余载,研究范围涉及太平天国史、小刀会起义、绿林史、娼妓乞丐以及宗教社团等。邵雍对于近代中国下层社会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近代中国黄毒史的研究,取得了卓越而深广的成就。本文拟借鉴前人经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邵雍的学术历程,对邵雍迄今为止在近代中国黄、毒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着重探讨其学术理念和学术价值,并通过对学人邵雍的研究,以展现一位史学家的学术风格和成功之道,并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近代社会史蓬勃兴起的学术轨迹。

刘丽[9](2004)在《2003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刘丽,胡槿,杜华[10](2004)在《2003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二、大民会的来龙去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民会的来龙去脉(论文提纲范文)

(2)《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状况
        (一) 汪伪政权的青年教化问题研究
        (二) 汪伪的东亚联盟运动研究
        (三) 汪伪的新国民运动研究
    三、论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四、概念界定与说明
    五、研究方法与主要资料
第一章 :东亚联盟与《新动向》
    一、中日东亚联盟运动的接洽
    二、《新动向》创刊之时代背景
    三、《新动向》的编者及作者群
    四、《新动向》的定位、栏目及内容
第二章 :初期的青年宣传与青训经验的引入
    一、东亚联盟的“青年”气息
    二、对青年切身问题的关注与“解答”
        (一) 对青年苦闷情愫的关注
        (二) 对青年受教育问题的关注
        (三) 对“青年领导者”的鞭策
    三、对德意日青训经验的初步关注
第三章 :“亲历”走向“旁观”的《新动向》
    一、加入“大东亚战争”的舆论队伍
    二、对新国民运动的观察
        (一) 对新国民运动的建言献策
        (二) 青年宣传的内在理路
        (三) 东亚联盟与新国民运动的“内外”关系
    三、《新动向》笔下的南京青年训练
第四章: 《新动向》与汪伪的五四诠释
    一、一笔抹煞:大民会口中之“滑稽武剧”
    二、“去伪存真”:1941年汪伪的五四纪念
        (一) 对于五四“反日”因素的消磨
        (二) 对于青年力量的关注
        (三)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间的承继
    三、移花接木:“新五四运动”的托出
    四、无疾而终:沦陷区的青年节始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动向》刊文目录一览
致谢

(3)浅论沦陷时期的苏州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州商会的艰难重组
    一、日伪干预下苏州商会的筹建
    二、日伪强制下苏州商会的改组
第二章 苏州商会组织结构的演变
    一、苏州商会的组织制度
    二、苏州商会的运行机制
第三章 苏州商会的社会经济活动
    一、协助征收捐税
    二、调解商业纠纷
第四章 苏州商会的政治参与
    一、参与金融统制
    二、参与粮食管制
    三、参与募款献金
第五章 苏州商会的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抗战初期华东沦陷区伪组织大民会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民会之兴衰:成立及解散经过
二、地方会务之实态:组织、经费及人员
三、社会活动一览:宣传及民政事业
结语

(5)“社会群体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时国统区社会研究
二、战时沦陷区社会研究
三、中共根据地社会研究
四、战时社会的特殊面相研究

(8)邵雍与近代中国黄毒史研究述论(1985-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方法
    三、史料来源与不足
第一章 邵雍与中国近代妓女史的研究(上)
    第一节 娼妓史研究的学术回顾及研究缘起
    第二节 娼妓产生及泛滥原由的探讨
    第三节 娼妓业消长规律的探讨
    第四节 娼妓生存环境探讨
第二章 邵雍与中国近代妓女史的研究(下)
    第一节 娼妓业勃兴所面临的舆论氛围探讨
    第二节 娼妓管理制度的探讨
    第三节 娼妓救助制度的探讨
    第四节 关于禁娼的探讨
第三章 邵雍关于中国近代贩毒史的研究(上)
    第一节 毒品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第二节 鸦片输入时间的探讨
    第三节 毒品泛滥原由的探讨
    第四节 禁毒的探讨
第四章 邵雍关于中国近代贩毒史的研究(下)
    第一节 民间贩毒组织的探讨
    第二节 “以土抵洋”政策的探讨
    第三节 日本毒化政策的探讨
第五章 对邵雍中国近代黄毒史研究的反思
    第一节 邵雍近代中国黄赌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 邵雍近代中国黄毒史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语: 对目前学界社会史研究的认识
附录 邵雍个人简介及学术历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民会的来龙去脉(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孤岛时期《华美周报》的抗战宣传研究(1938-1939年)[D]. 田浩浩. 安徽大学, 2021
  • [2]《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D]. 赵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浅论沦陷时期的苏州商会[D]. 乔洁.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7)
  • [4]抗战初期华东沦陷区伪组织大民会考论[J]. 刘洁. 民国档案, 2016(04)
  • [5]“社会群体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吴媛媛. 抗日战争研究, 2015(03)
  • [6]1937-1945: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上海抗战文学[J]. 王巨川. 抗战文化研究, 2012(00)
  • [7]1937—1945: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上海抗战文学[J]. 王巨川.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 2012(00)
  • [8]邵雍与近代中国黄毒史研究述论(1985-2008)[D]. 郭华悦.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
  • [9]2003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J]. 刘丽. 抗日战争研究, 2004(04)
  • [10]2003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4(05)

标签:;  ;  ;  ;  

大民社的来龙去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