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戏曲艺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一、戏曲艺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魏琦[1](2021)在《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管理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然而由于教育改革事业不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院校的重视。对具有特殊性的戏曲艺术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本文以中国戏曲学院为例,从戏曲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管理入手,分析其在戏曲艺术院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找出戏曲艺术教学实践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乔子颖[2](2021)在《学校教育视域下扬剧的传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扬剧是流行在江苏省境内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扬州的地方戏种,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扬剧其传承方式呈现出传统教育和近现代教育两类。其中,现代扬剧以学校教育为主,包括职业性教育和通识性教育。本文对扬剧教育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并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扬剧班和邗江区美琪学校、运西中心小学两所具有代表性学校的扬剧社团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与访谈,分析近现代扬剧职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的教学特点。笔者在调查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普通学校中大多数学生对扬剧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甚至很多学生存在着只听得动扬州话但不会说的问题。因此,笔者根据职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的特点,思考如何在小学实施普及性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扬剧。文章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观察法以及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法进行调查。正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扬剧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目前扬剧的传承现状进行描述。第二章对扬剧教育形式的发展概况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梳理,并对不同时代、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对比与反思。第三章与第四章主要针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扬剧班和邗江区美琪学校、运西中心小学扬剧社团班进行调查,对职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其特点。第五章对推行扬剧普及性教育进行思考,阐述扬剧普及教育的意义以及推行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意见与建议。

李鹂桦[3](2020)在《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运用》文中指出职业院校在国家教育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职业人才,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教学探索,旨在能够将更多的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传统地方戏曲艺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可以丰富音乐内容,完善音乐素材,有利于普及和传承更加灿烂的戏曲音乐文化。

许翠[4](2020)在《建立戏曲教育实践展示平台的长效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戏曲教育秉承科班制、学徒制的传统办学理念,舞台实践是戏曲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学戏离不开舞台实践,以戏促功,学演结合,演出实践历来是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戏曲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巩固课堂知识和加深对课堂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舞台表演意识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连接舞台、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舞台表演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培养正确的艺术观。

栗卓婧[5](2020)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的戏曲教育主要分为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教育层级类型,省内11个地级市“文化艺术学校”承担中专戏曲教育的重任,大专层次的院校只有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一所,本科层次戏曲专业则只有运城学院开设。作为山西省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教育,共同担负着山西省戏曲教育人才培养重任。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是培养山西戏曲人才的主要基地,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培养出了大批戏曲舞台上的名角与全省各地艺术剧团的领军人物。在近六十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改革新型戏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当代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本文将该校戏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发展历程,分析其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总结其经验,继而找寻其发展策略。第一章建立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充分翔实的文献之上,回顾学校以及戏曲专业教学的历史。将学校的发展分为曲折求存、困难守业、改革进取、转型创新四个阶段,着眼于各个时期教学、师资的变化,阐明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并以时代更迭为线索,对戏曲教学方面的经验进行窥探与总结。第二章立足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专业,从戏曲教育核心入手,分别从学校戏曲专业的优质的生源、完善的课程设置、一流的师资队伍、独特的教学方法四方面进行概括和剖析。深入探讨该校戏曲专业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困境。第三章是总结该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深入学校课堂与实践,围绕戏曲教学取得的经验,从学分制与分层次教学、戏曲教材编写出版与名师录播课、新型“现代师徒制”、院校联合、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六个方面充分论证戏曲教学改革与突破。尝试提炼分析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对其他院校戏曲人才培养的启示。第四章则针对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局限性,从“软件保障”“硬件保障”“必要条件保障”三方面进行分析。近些年来行业生态不佳,对内又有教学校舍简陋、教师力量不均衡、未能独揽众多地方剧种的教学任务等问题。对此,学校更应抓住内部优势,创建自身特色、完善师资力量、完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认同感,更好地培养山西戏曲高层次人才,为山西戏曲在三晋大地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迟晓庆[6](2020)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开设与实施状况研究》文中提出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始终离不开戏曲教育的支撑,二者血脉相融,荣损与共。新时期戏曲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探索更加符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寻找更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戏曲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将第二课堂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与第一课堂统筹协作、合力育人,以培养出本领扎实、思维创新、人文素养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第二课堂”理论正在发展,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第二课堂育人的方式。如何使第二课堂围绕戏曲专业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作用是当下应该探究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共分为五章,以中国戏曲学院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例,探究戏曲高等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对第二课堂理论进行梳理,结合目前教育背景分析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现状、成效和不足。其中,第三章、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对中国戏曲学院第二课堂发展演变的路径及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借助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手段,了解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和研究生对待活动的态度和感受,将戏曲专业研究生第二课堂现状呈现出来。通过对课题研究总结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及不足,推动第二课堂教学建设。基于对第二课堂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第二课堂对戏曲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对研究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即时代迅速转变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建设、与市场需求良性结合,产生更好的效应,培养能够适应当下戏曲建设发展的戏曲专业的时代新人,以上都是未来戏曲高等教育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戏曲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学科的独特性,无论是戏曲中专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第二课堂在戏曲艺术人才专业锻炼的作用不可取代。总之,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实践和理论方面,能为戏曲高等教育和戏曲艺术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理论层面上,为戏曲专业研究生第二课堂理论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新的研究视角。实践层面上,有利于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戏曲院校研究生第二课堂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李艺璇[7](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以独立设置艺术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新型民营艺术机构开始涌现,艺术市场、艺术消费逐渐扩大,剧院团、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日趋繁荣,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对于具有专业素养“艺术的管理者”需求量逐渐增多。同时,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发展逐渐成熟,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着手对于中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建设。1987年,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第一批“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管理”专业的学生入校,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对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摸索和创新。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艺术管理已然形成了艺术类院校为主,综合类、文科类院校共同发展,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者、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来讲艺术管理学科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2011年,艺术管理学科的合法化身份被确认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者探索艺术管理学科建设问题。2017年,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做了新的界定,同时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宏观发展层面对于学科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学科。本研究首先梳理国内艺术管理学科的现实语境,并选取四所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出目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困境和原因,分析“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要求,从而对“双一流”背景下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姿利[8](2020)在《四川戏曲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川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川剧是四川戏曲、川人戏曲、川话川俗和四川精神的代表。川剧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美育功能和独特艺术价值。传统的川剧传播模式受到制约;中小学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尚未固定,更易于“戏曲的推广和培养”,“川剧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本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戏曲进校园”及“川剧进校园”进行更深入和更系统的梳理,统计了“川剧进校园”的方式方法,总结了近几年“川剧进校园”所获得的成效,并以川剧在四川省中小学校的传播现状实地调查为事实依据,选择部分中小学作为调查目标和研究对象,设置调查问卷,向老师、学生、家长三个主体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并立足于现实案例,以真实数据说话,根据问卷所得数据参数归纳总结,分析“川剧进校园”的模式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方法。这些都是超越前人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这五种研究方法。全文分为5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研究范围,时间界限,研究对象,主要范本及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里,具体从“国家职能部门、行业专家、政策研究、理论探索实践”;“中文学界‘戏曲进校园’相关研究”;“西文学界‘戏曲进校园’外围研究”三个方面作具体综述。学术界普遍认识到戏曲的教育功能,对“戏曲进校园”的重视显而易见,缺少较为深入的核心期刊和较为系统的博硕学位论文,“戏曲进中小学”的研究远高于“戏曲进高校”和“戏曲进幼儿园”,“川剧进校园”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本课题尤为重要。第二部分从“川剧的独特价值”、“川剧的生存困境”、“川剧传承的阶段事迹:初步改良期、剧目鉴定期、广泛参与期、蓬勃发展期”三个方向研究了“川剧进校园”的缘起,而国家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是“川剧进校园”的坚实后盾。第三部分探索了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过程考察,“四川省川剧中小学传习普及展演”活动及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方式;第四部分分析了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现代意义,川剧的教育功能,归纳总结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显着成果;余论部分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针对川剧进中小学校园“教师的不自信”、“学生的入门难”、“教材的不完善”等不足提出了“优化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养”、“选择合适剧目、培养兴趣”和“开展公益培训,颁发证书”的对策。

张涵钰[9](2020)在《谈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发展与流变(1978-2018) ——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艺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进而整个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艺术教育不可能呈现一成不变的状态。作为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在艺术和教育相继产生后,其也呈现出多样性、创新性的变化。正因如此,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也正在经历着发展和流变。本文将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角度,来梳理辽宁戏曲教育的发展与流变。笔者将辽宁戏曲教育事业分为四个十年,着重述写在每个年代的教育时代背景,教育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成果这几个方面,以此来梳理辽宁戏曲教育四十年的变化与发展。本文中,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对文中的内容加以论述。本文从1978年至2018年这四十年的辽宁戏曲教育的发展与流变入手,对辽宁戏曲教育的时代背景、教育模式、师资队伍、和教学成果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同时根据这四十年来的国家及地方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入手,对四十年的辽宁戏曲教育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这四个阶段分为:恢复阶段从1978年至1988年;建设阶段从1988年至1998年;发展阶段从1998年至2008年;改革阶段从2008年至2018年。笔者在对辽宁戏曲教育这四十年中加以研究后发现,在回顾这四十年的过程当中,涌现出众多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和戏曲教育工作者。为了推动戏曲艺术和戏曲教育的发展,戏曲传承者也贡献出许多个人的智慧,并在戏曲舞台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收获了很多经典的剧目。同时在戏曲教育变革的这四十年中,辽宁戏曲教育为辽宁的文化发展、打造辽宁文化强省,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笔者以《谈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发展与流变(1978-2018)——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作为本文题目,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辽宁戏曲教育的发展情况脉络进行梳理与分析,从而为以后更好的艺术教育提供借鉴,贡献一份力量。

高荣[10](2019)在《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地方戏曲剧种有强烈的区域性方言和源流声腔,是当地的民俗音乐与特有器乐的高度融合体,它反映着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及文化风俗,具有浓厚质朴的地方色彩。如今,地方戏曲剧种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困扰,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消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戏曲教育角度来说,戏曲表演专业高级人才的缺乏是一个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地方戏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针对这种现象,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关于地方戏曲剧种发展和保护的政策。作为全国戏曲高等教育的领军者,中国戏曲学院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十年来多次举办多剧种表演专业高级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渐摸索出新时期戏曲高等人才培养模式,极具创新性、实践性、推广性,为笔者提供了研究对象。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全文以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通过对多剧种高等教育办学的理论依据、创办背景、办学历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评析等等的梳理,分析其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特别是对多剧种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详细做法进行剖析,即:招生选拔机制、多渠道师资力量、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与实践结合、成效考评等,并结合成功案例,分析出中国戏曲学院在多剧种表演专业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此外,从全国地方戏曲发展和戏曲高级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研究,对振兴地方戏曲事业和培养高级人才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合理化建议,并对地方戏曲市场前景进行展望。

二、戏曲艺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戏曲艺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管理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二、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
    (一)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性
    (二)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活动的竞争性
三、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的类型
    (一)院内教学实践
    (二)院外教学实践
四、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创新途径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寻求合作新途径

(2)学校教育视域下扬剧的传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扬剧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第一节 扬剧的历史源流
        一、扬州乱弹
        二、扬州香火戏
        三、扬州花鼓戏
        四、大小开口合流,扬剧的形成
    第二节 新时代扬剧的发展历程
        一、新生阶段(20世纪50年代)
        二、曲折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后)
        三、振兴阶段(1976年之后)
    第三节 扬剧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人现状
        二、扬剧剧团现状
        三、扬剧剧目传承现状
第二章 扬剧教育形式发展概况
    第一节 扬剧传统教育形式
        一、家族传承
        二、师徒传承
        三、科班教学
    第二节 扬剧近现代教育形式
        一、随团学艺
        二、建立扬剧训练班,艺术学校
        三、社团教育
    第三节 不同扬剧教育形式的对比与反思
第三章 扬剧职业性教育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扬剧班招生情况
    第二节 扬剧班教师情况
    第三节 扬剧班学制及培养计划
    第四节 扬剧班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方法
        一、专业课
        二、实践课程
    第五节 扬剧班课程安排
    第六节 评估办法
    第七节 扬剧职业性教育的特点以及对小学普及性教育的思考
第四章 扬剧通识性教育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邗江区美琪学校
        一、扬剧社团的创办背景和缘由
        二、扬剧社团学生情况和教学安排
        三、扬剧社团的课程目标
        四、扬剧社团班的教师情况与教学过程
        五、不同年级的教学情况
        六、参与活动及比赛情况
    第二节 运西中心小学
        一、扬剧社团的创办背景和缘由
        二、扬剧社团的创办流程
        三、扬剧社团班的学生情况和教学安排
        四、扬剧社团的教师情况与教学过程
        五、不同年级的教学情况
        六、参与活动情况
    第三节 扬剧通识性教育的特点以及对小学普及性教育的思考
第五章 扬剧在扬州小学普及教育的思考
    第一节 戏曲普及教育的模式
        一、学科性戏曲普及教育
        二、渗透性戏曲普及教育
    第二节 戏曲普及教育在学校中的意义
    第三节 扬剧普及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一、语言问题
        二、教学单一
        三、文化与艺术课程的冲突
        四、学校教师对扬剧了解匮乏
    第四节 扬剧普及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学讲方言
        二、开展综合课程的趣味性教学
        三、渗透到普通学科课堂
        四、加强教师扬剧知识的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一)丰富音乐教育魅力
    (二)增强传统文化自信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对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重视
    (二)完善丰富传统地方戏曲课程内容
    (三)优化传统戏曲艺术教学方式
三、结语

(5)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区域性戏曲教育调查研究
        二、戏曲教育现状的思考与研究
        三、传统与当代戏曲教育的比较分析
        四、戏曲类院校多维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专业教学沿革
    第一节 教学雏形期(1958 年—1966 年)
        一、艰难中创校,曲折中发展
        二、传统剧目普遍培养,重点提高
    第二节 教学恢复期(1966 年—1978 年)
        一、困难中守业,恢复后改进
        二、从“样板戏”到恢复传统戏教学
    第三节 教学改革期(1978 年—2002 年)
        一、改革中奋进,开放中进取
        二、分段教学,名师教徒
    第四节 教学转型期(2002 年至今)
        一、转型中跨越,创新中发展
        二、现代化教学
第二章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专业教学
    第一节 优质的学生资源
    第二节 专业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一流的师资队伍
    第四节 独特的教学方法
第三章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改革
    第一节 学分制、分层次教学
    第二节 戏曲教材编写出版、名师录播课
    第三节 新型“现代师徒制”
    第四节 院校联合、院团孵化
    第五节 产教融合
    第六节 社会服务
第四章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系发展前景
    第一节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专业面临问题
        一、行业生态亟待改善
        二、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第二节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发展策略
        一、政府大力支持提供“硬件保障”
        二、社会共同发力提供“软件保障”
        三、学校多管齐下提供“必要条件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三年制大专教学进程表
    附录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温江鸿老师、武学文老师采访录
    附录三: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开设与实施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戏曲专业的研究生第二课堂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学者“第二课堂”理论概括
        二、国内学者对“第二课堂”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第二课堂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依据
    第一节 第二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一、第二课堂概念界定
        二、第二课堂的基本特征
        三、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第二节 第二课堂研究理论依据——体验学习理论
第三章 戏曲专业研究生教育第二课堂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戏曲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培养定位
    第二节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的现状
        一、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模式
第四章 研究生第二课堂实证研究——问卷及访谈
    第一节 问卷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二节 问卷结果梳理及分析
    第三节 访谈设计
        一、访谈对象的确定
        二、访谈时间及地点
        三、访谈问题设计
第五章 戏曲专业研究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综合分析
    第一节 第二课堂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及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从主体意识到人文精神
        三、推动研究生的团队协作,增进社会交往
        四、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节 戏曲专业研究生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二、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效果受限
        三、相关资源建设和经费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四、现行第二课堂活动种类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第三节 结合戏曲专业研究生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二、完善新媒体平台建设
        三、密切联结第一课堂,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四、统一规划,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结语
附录一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7)“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以独立设置艺术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1)国家大力推动学科建设
        (2)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
        (4)现实中对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引发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1.关于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研究
        2.关于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难点
        1.核心概念界定
        (1)“双一流建设”
        (2)学科
        (3)艺术管理学科
        (4)学科建设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实语境
    (一)中国艺术管理发展史
    (二)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阶段
        1.积极探索阶段(1980-1999)
        2.稳步发展阶段(2000-2010)
        3.升级转型阶段(2011-至今)
    (三)我国艺术类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衍变
二、我国艺术类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一)中央美术学院
    (二)北京舞蹈学院
    (三)中国戏曲学院
    (四)中国音乐学院
三、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审思
    (一)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问题归结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
        2.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
        3.师资力量欠缺,师生配比不均衡
        4.本土化教材不足,专业发展缺乏内动力
    (二)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1.我国艺术管理起步较晚,学科建设底子较为薄弱
        2.长期挂靠其他学科,学科定位不明晰
        3.传统教育模式阻碍教学形态创新型发展
四、“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的路径选择
    (一)“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的内涵分析
    (二)“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内涵分析
    (三)“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层面重视
        2.新时期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
    (四)“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对于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要求
        1.划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边界
        2.立足本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3.国际眼光,融汇世界优秀高等教育理念
    (五)艺术类高校建设“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的路径选择
        1.将“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2.提高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质量与数量
        4.加大艺术学科课程占比,将中国管理思想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
        5.加强对于教材的使用和建设
        6.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7.搭建学科平台,助力学科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管理学系系主任周青访谈记录
    附录二: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与管理系系主任于建刚访谈记录
    附录三: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系主任陈楠访谈记录
作者简介

(8)四川戏曲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川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时间界限
        (三)研究对象
        (四)主要范本
        (五)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一)国家职能部门、行业专家的政策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践
        (二)中文学界戏曲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三)西文学界对戏剧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川剧进校园的缘起及背景
    第一节 川剧进校园的缘起
        一、川剧价值的独特
        二、川剧生存的困境
        三、川剧进校园的紧迫
        四、川剧进校园的必要
        五、川剧传承的阶段事迹
    第二节 川剧进校园的政策背景
        一、文化部门的政策指导
        二、教育部门的政策依据
第二章 川剧进校园的过程考察
    第一节 川剧进校园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川剧进校园”工程
        一、“川剧进校园”工程总概括
        二、政府扶持
        三、媒体的宣传及助力
    第三节 “四川省川剧中小学传习普及展演”活动
        一、展演活动(第1届~第5届)
        二、展演取得的成果
        (一)展演观众
        (二)剧目展演
        (三)展演演员
        (四)学生培养
        (五)创新剧目
    第四节 川剧进校园的方式
        一、专业社团的“送戏进校”和“教学入校”
        (一)送戏进校的剧目演出
        (二)教学入校
        二、传习为主的教学活动
        (一)川剧教材
        (二)川剧课操
        (三)川剧社团
        三、普及为主的文化创意
        (一)川剧讲座
        (二)川剧戏歌
        (三)展演平台
第三章 对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评价
    第一节 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现代意义
        一、锁定目标受众
        二、培养梨园新苗
        三、创新发展模式
        四、树立爱乡教育
    第二节 川剧教育的功能
        一、川剧教育的全面性
        二、川剧教育的辅德性
        三、川剧教育的益智性
        四、川剧教育的审美性
    第三节 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成果
        一、对业内的影响
        二、对学校的影响
        (一)校园建设
        (二)教师建设
        (三)学生建设
余论 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不足及对策
    第一节 川剧进中小学校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不自信
        二、学生入门难
        三、教材不完善
        四、经费不均衡
    第二节 推动川剧进中小学校园的对策
        一、优化教材、丰富教学手段
        二、强化师资队伍、提高素养
        三、选择合适剧目、培养兴趣
        四、开展公益培训,颁发证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谈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发展与流变(1978-2018) ——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78-1988年辽宁戏曲教育之恢复时期概述
    一、辽宁戏曲恢复时期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环境
        (二)教育环境
        (三)教学环境
    二、辽宁戏曲恢复时期的教育模式
        (一)生源遴选
        (二)培养目标
        (三)教学模式
    三、辽宁戏曲恢复时期的师资队伍结构
        (一)学缘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师生关系
    四、辽宁戏曲恢复时期的教学成果
        (一)毕业生就业率
        (二)毕业生成材率
        (三)艺术实践
第二章 1988-1998年辽宁戏曲教育之建设时期概述
    一、辽宁戏曲建设时期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环境
        (二)教育环境
        (三)教学环境
    二、辽宁戏曲建设时期的教育模式
        (一)生源遴选
        (二)培养目标
        (三)教学模式
    三、辽宁戏曲建设时期的师资队伍结构
        (一)学缘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师生关系
    四、辽宁戏曲建设时期的教学成果
        (一)毕业生就业率
        (二)毕业生成材率
        (三)艺术实践
第三章 1998-2008年辽宁戏曲教育之发展时期概述
    一、辽宁戏曲发展时期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环境
        (二)教育环境
        (三)教学环境
    二、辽宁戏曲发展时期的教育模式
        (一)生源遴选
        (二)培养目标
        (三)教学模式
    三、辽宁戏曲发展时期的师资队伍结构
        (一)学缘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师生关系
    四、辽宁戏曲发展时期的教学成果
        (一)毕业生就业率
        (二)毕业生成材率
        (三)艺术实践
第四章 2008-2018年辽宁戏曲教育之改革时期概述
    一、辽宁戏曲改革时期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环境
        (二)教育环境
        (三)教学环境
    二、辽宁戏曲改革时期的教育模式
        (一)生源遴选
        (二)培养目标
        (三)教学模式
    三、辽宁戏曲改革时期的师资队伍结构
        (一)学缘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师生关系
    四、辽宁戏曲改革时期的教学成果
        (一)毕业生就业率
        (二)毕业生成材率
        (三)艺术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地方戏曲剧种
        二、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多剧种表演专业办学的探索发展过程
    第一节 多剧种表演专业的产生背景
    第二节 多剧种表演专业的办学历程
第三章 多剧种表演专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招生选拔机制
        一、招生录取
        二、专业考试
        三、剧种选择
    第二节 多渠道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一、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二、建立教师考评制度
    第三节 特色突出的课程设置
    第四节 教学与实践结合
第四章 成功案例研究
    第一节 2009级豫剧本科班情况概述
    第二节 2009级豫剧本科班的教学与实践
    第三节 2009级豫剧本科班取得的成绩
    第四节 2009级豫剧本科班培养特点和经验
第五章 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评析
    第一节 培养模式经验总结
        一、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
        二、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
    第二节 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教学质量监控难度大
        二、地方戏曲特色性教学不足
        三、研究性不足
        四、与现代媒体和地方剧团合作不足
        五、多剧种专业招生生源参差不齐
        六、人才培养的后续评价工作不足
第六章 对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第一节 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戏曲剧种教育发展不均衡
        二、地方戏曲教育方式保守
        三、地方戏曲教育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多剧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培养的启示
    第三节 结合戏曲教育特点提出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顶层设计,全面布局,全方位理顺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通道
        二、把高等院校的地方戏曲教育建成培养高级地方戏人才的摇篮
        三、戏曲学校和地方剧团应该肩负起地方戏剧本创作和地方戏剧目研发的职责,为戏曲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平台
        四、高校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媒体融合,加大宣传,形成传播氛围
    第四节 对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专业的前景分析
总结
附录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戏曲艺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戏曲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管理模式初探[J]. 魏琦. 戏剧之家, 2021(35)
  • [2]学校教育视域下扬剧的传承模式研究[D]. 乔子颖. 扬州大学, 2021(09)
  • [3]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运用[J]. 李鹂桦. 北方音乐, 2020(17)
  • [4]建立戏曲教育实践展示平台的长效机制[J]. 许翠. 中国京剧, 2020(07)
  • [5]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D]. 栗卓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第二课堂开设与实施状况研究[D]. 迟晓庆.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7]“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以独立设置艺术院校为例[D]. 李艺璇.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0)
  • [8]四川戏曲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川剧为例[D]. 刘姿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谈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发展与流变(1978-2018) ——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D]. 张涵钰.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高荣. 中国戏曲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戏曲艺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