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的禁忌与委婉语

中西文化中的禁忌与委婉语

一、中西文化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继尧[1](2018)在《汉英委婉语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委婉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恰当地运用委婉语进行表达交流是使语言具有可接受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与本选题相关的一些课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对委婉语的定义性质、起源发展、常见分类以及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描述,并就汉英委婉语来源的主要区别进行了简要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从权威性的委婉语词典出发,从禁忌内容和构成方式两方面详细对比了汉英委婉语,之后就其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概括。通过这部分的实例对比及总结概括,我们可以对汉英委婉语以及其中所折射的汉英文化的区别有一个大致了解。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通过考察留学生的委婉语使用情况并基于前文的汉英委婉语对比,给出了汉语委婉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王云萍[2](2018)在《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委婉语是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和修辞现象。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结合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奥格登、理查兹的语义三角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言学理论对英汉委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和文化构成加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因而英汉委婉语的构成手段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存在显着差异,其语义构成和语用构成也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语言反映或折射文化内容,文化影响甚至塑造语言,因此,英汉委婉语的不同语言形式也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王雪源,李玉双,王凤[3](2015)在《文化底蕴对翻译的影响及分析》文中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是影响交流的关键。其中文化底蕴,对翻译有很大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加强文化的理解,将推动中国和国际接轨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用一些文化的例证,总结规律,以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希望这种分析能对翻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郑广贵[4](2009)在《建瓯民俗事象中的“语言崇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崇拜”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指语言本身或语言功能被神化,在中国各地民俗中存在大量的“语言崇拜”现象,它们可分为语言文字本身被神化和语言文字功能被神化两种,是民众的精神特质和心理活动在民俗语言上的集中反映,是对民俗学和语言学的双向观照。通过对存在于建瓯各类民俗事象中的“语言崇拜”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建瓯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以文字、图画、言语以及其他实物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谐音、隐喻、委婉、借代等修辞途径实现了语言文字功能的神化。建瓯民俗中“语言崇拜”主要表在两个方面: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它的产生源于人们趋利避害的民俗文化心理,具有巫术功能、伦理教化功能、宗教信仰功能以及心理调适功能,正是由于这些功能的存在以及趋利避害的民俗文化心理在当地俗民群体中的普遍认同,使得“语言崇拜”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建瓯各类民俗事象中,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并一直流传至今。它为语言学和民俗学的双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合点,对于研究特定地域中族群文化心理、保护独特的地域文化,引导反思日常生活价值和意义,以及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邵军航[5](2007)在《委婉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委婉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和言语现象,有关委婉语的论文很多,但委婉语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简单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其次,许多文章停留在浅层的介绍上,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第三,参考文献比较单一;第四,对委婉机制的研究很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委婉语的研究更少;第五,国内外有关委婉语研究的专着很少;第六,委婉语的定义缺乏科学性,因为许多委婉语的定义区别不开修辞格和语言现象、动态的言语过程和静态的言语结果;另外,委婉语的定义外延过窄。为克服以上缺点,就要对委婉语的各个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根据委婉语的相关要素,较科学的委婉语的定义是:“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痛苦即敬畏、恐惧、羞耻、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信息理解者(听读者)、话语涉及的第三方即信息的潜在理解者感到痛苦。”委婉语产生和心理因素有关。行为的一般的、抽象的原动力是欲望;而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一切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原动力。委婉语和快乐体验及利益的获得紧密相关:委婉语可以带来快乐和利益,避免痛苦和损害。趋爱避恨是委婉语的真正的、具体的原动力。恨分为对别人的恨和对自己的恨;爱分为对别人的爱和对自己的爱。对别人的恨表现为嫉妒心、报复心;对自己的恨则体现为自卑感、内疚感或罪恶感。对别人的爱体现为同情心和报恩心;对自己的爱则包括求生欲和自尊心。如果我们的言语让信息理解者感到痛苦,就会使其视我们为痛苦的根源而恨我们,然后会报复我们并使我们感到痛苦。作为一个范畴,委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总的方面说,委婉语具有类典型性、伴生性、体系性、更新性、时代性、地域性五大特点;从具体方面讲,委婉语在语义上具有排挤性特点、在语用上具有目的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可接受性及语境依赖性。(1)委婉语的类典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婉指对象、存在状态上。在婉指事物中,那些被认为是禁忌的事物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根源,所以,替代禁忌语的委婉语就具有典型性。委婉语的存在状态指委婉语存在的形式和委婉语的规约化程度。从委婉语的构成手段来看,委婉语的语义构成手段比较典型,这类委婉语的数量大;而语音手段和语法手段所构成的委婉语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整个委婉语范畴中处于边缘地位。委婉语的规约化程度是在使用过程中委婉语被语言社团成员接受的程度。在规约化程度处于中等即委婉语刚从言语事实变为语言事实的时候,委婉语的典型性表现得最充分。(2)委婉语的伴生性特点是指委婉语是伴随直陈语的,先有直陈语,后有委婉语。直陈语多涉及概念意义,而委婉语则是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语用修辞意义。(3)委婉语的体系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个婉指对象的相临或相近的事物也是婉指事物,它们构成一个大的体系,其对应的委婉语也构成一个体系;其次,一个婉指对象会有许多不同的方面,那么这些方面在被指称时均需要委婉表达,产生的委婉语构成一个小体系;第三,指称同一个婉指对象或某一婉指方面的许多委婉语构成一个体系。(4)委婉语的更新特点是指婉指对象不变而旧的委婉语不断被新的委婉语所替代。当一个委婉语被使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和婉指对象之间的关系逐渐固定下来,人们对其也就非常地熟悉了,所激起的语义联想与直陈语越来越相似,新的委婉语就会出现。(5)委婉语的时代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婉指对象的变化所导致的委婉语的时代性特征;二是同一婉指对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只用于相应时代的委婉语。前者包括原有婉指对象的消失、原需婉指的事物地位提升及人们对其态度的改变、原来不需婉指的事物因地位相对下降而需要委婉表达、新的需要婉指的事物的出现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后者主要是同一婉指对象采用其所处时代的事物来构成委婉语。(6)委婉语的地域性差异体现在词语惯用差异和地域文化差异两个主要方面。在不同的地域,同一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因习惯不同而不同。同一语言社团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而地域文化差异也反映在委婉语中。委婉语的地域文化差异又分为两种情况:地域性的婉指对象导致地域性的委婉语;同样的婉指对象在不同地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委婉语。(7)委婉语的排挤性特点源自禁忌语的“污染性”。禁忌语或某一禁忌语义是人们不愿直接提及的事情。委婉语的委婉义会将其它的直陈义排挤掉。受禁忌语或禁忌义的“污染”或拖累,和禁忌语或禁忌义相似的词语或意义会成了婉指的对象,被排挤出正常使用的范畴,要么是改头换面,才能继续被使用。(8)委婉语的语用特点包括委婉语目的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委婉语的可接受性和委婉语的语境依赖性。从整个委婉语范畴来看,委婉语的语用目的具有多样性。从每一个具体的委婉语来说,委婉语的目的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委婉是委婉语最表层的目的,而表层目的之下还有更深层的目的,或是敬畏,或是羞耻,或是欺骗,或是文雅,等。(9)委婉语是用来替代各种程度的、令人痛苦的直接表达或直陈语的。直接表达或直陈语具有不可接受性,作为其替代形式的委婉语就具有可接受性。委婉语的可接受程度和直陈语的不可接受程度是一致的:直陈语越不可接受,其委婉语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10)委婉语整体上具有语境的依赖性:委婉性越高,语境依赖性越强。语境一般包括话语产生的物理语境、已产出的话语或语篇、话语参与者的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委婉语可以运用语音手段、语义手段、语法手段等构成。语音手段主要是语音畸变形式;语义手段则包括模糊词语、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迂回表达、语义扬升、同义借词、指示语语义变异等;语法手段包括句法和词法两类,前者包括否定、疑问、虚拟等,后者则包括缩短法、掉尾法、首字母缩略法、逆构法等。委婉语涉及婉指对象、功能、构成手段、规约性程度等许多方面,委婉语可以以这些方面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用的委婉语分类标准是规约性标准、婉指对象标准、语义标准、语用功能标准。按照规约性标准,委婉语被分为“规约性委婉语”和“非规约性委婉语”;按照婉指对象标准,委婉语分为“死亡与殡葬”、“疾病与伤残”、“分泌与排泄”、“性爱与生育”、“身体部位”、“犯罪与惩罚”、“职业与境遇”、“战乱与灾祸”、“政治与经济”、“缺点与错误”、“宗教与迷信”等;按照构成手段标准,委婉语分为“语音类委婉语”、“语义类委婉语”和“语法类委婉语”;按照语用功能标准,委婉语分为“利己委婉语”、“利他委婉语”和“泛利委婉语”。四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意义各不相同:规约性标准分类有助于词典编纂时对委婉语进行选择;婉指对象标准分类则有助于委婉语词典编纂时对内容的编排;而构成手段标准分类有利于发现委婉语的形成机制;功能标准分类则有助于解决委婉语虚伪与否的争论——利己委婉语是自私的,因而是虚伪的。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因构成手段和类型不同而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委婉语主要是通过使信息理解者在理解委婉语的理性意义时感到模糊而实现其功能的;这种模糊大致又分为美化式、距离式、弱化式三类。委婉语的美化委婉机制主要采用语义扬升手段,将不好的事物说好听一些。这种机制所涉及的婉指对象一般是地位卑微的职业和档次较低的商品或服务。距离委婉机制主要涉及指示语类委婉语。人际关系可通过空间概念进行隐喻性地理解,而指示语是对空间的划分或对时间、人际关系、篇章结构的空间化隐喻。人都有心理领土,而心理领土的特点是对外防备而对内亲近随和。如果一方认为自己不属于对方心理领土中的个体,为表示尊重,他就要拉大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以避免冒犯;但如果他认为对方是自己心理领土中的一员,他就会采取缩小心理距离的手段以表示和对方的亲近。因此,通过空间距离手段构成的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就是缩小心里空间距离和拉大心里空间距离。委婉语的弱化机制就是通过使用委婉语,将直陈语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厌恶、不适等的强度减弱。这种机制所涉及的婉指对象是除卑微职业、档次较低的商品或服务、请求、称呼等之外的其它需委婉表达的事物,所采用的手段是除语义扬升、指示变异之外包括意象替换、迂回陈述、焦点转移、语音变异、省略等的各种手段。委婉语的翻译涉及翻译标准、原则和翻译过程。委婉语的翻译标准有三个:理性信息标准;语体和感情色彩标准;通顺标准。委婉语翻译的原则有四个,即尽量保持委婉色彩,尽量保持语体的等值,尽量保持感情色彩的等值,尽量照顾到委婉手段的等值。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对原文进行透彻地理解,判断原文是不是委婉语,如果是它的语体和感情色彩如何,采取是什么样的委婉手段。其次是语码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根据原文的特点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委婉语涉及许多方面。本论文虽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委婉语的定义、产生的动因及使用目的、特点、构成、类型、委婉机制、翻译等几个方面,但因为时间问题,委婉语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对词典编纂等方面的应用没有被涵盖在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这些构成了委婉语今后研究的重点。

张晓燕[6](2006)在《人类学研究的词》文中指出词语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结晶。词语一方面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促进了词语的丰富与发展。

杨元刚[7](2005)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就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笔者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自己构建的语言认知观、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知语义观、多级语言符号系统说和交际翻译观,这五个论点是我们进行英汉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请参阅论文所附32个图表清单)。笔者构想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是词汇层次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我们认为词语的文化语义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是不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成果和文化心理在语言中符号化、外在化的结果。从方法论上,笔者主张从客观现实——语言认知媒介——主观心理感知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中去研究词语的文化语义。我们认为语言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语言使用者民族文化精神三者长期互动的结果。本文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定义、三个研究原则、四个特征、五种分类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四种照应模式和翻译方法,分析了英汉文化语义形成的五个原因,然后总结了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从而建立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重点探讨了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哲学观—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第一章《绪论》首先探讨了语言认知观的含义,我们认为语言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外在化的呈现方式,又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进入人类认知视域的有效通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外在的客观认识对象—语言使用者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整体上映射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本着平衡性、动态性、整体性等三个原则对语一言的多维属性进行研究。其次,我们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重新界定,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心智的对象化和外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积淀,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分析了文化的三个分层(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和六个特征(时空性、互动性、载体性、对象性、动态性、外显性)。第三,我们分析了思维能力、思维媒介、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四者之间的差异和辩证关系,探讨了萨王尔一沃尔夫假说的学术渊源及认识价值,然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剖析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元典精神—哲学观—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影响,并在语言认知观的基础上构建了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本章还对词语文化语义进行界定,分析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四个特征(民族性、时一代性、隐含性、关联性),总结了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三个原则(共时和历时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研究目的,阐释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媒介和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语义是形式和内容、主观和客观互动的产物,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是该语言使用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外在化的结果。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编码符号系统,文化则是语言的深层构建机制和模塑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制约着一个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语言的人文特性是这个语言使用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语言系统组织规律二者长期互动的演化结果,所以研究一种语言必须首先了解这种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精神—尤其是其中的哲学元典精神。另一方面,从语言的角度去观照文化,语一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中比较有影响的基础子系统,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语言的形式组织规律和语义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语言系统的编码方式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认知方式,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一个民族的认知属性。哲学元典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和原动力,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哲学元典精神(东方的道和西方的Logos)孕育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哲学观和民族文化精神,东方的道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又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西方的Logos孕育了西方民族的主客二分的哲学观,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又孕育了西方民族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然后它们又进一步塑造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法形态特点、文字体系和内蕴动力机制,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和交际模式四者相互影响,它们是语言研究中四个有机的环节,缺一不可。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本质和形成的哲学基础,笔者分析了西方语言哲学中七种意义理论(指称论、观念论、用法论、关系论、行为论、因果论和概念论等)的得失,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认知语义观:本文认为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词语的文化语义是认识主体的人和客观世界之间互动的产物,是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语一言这个认知符号外在化后所形成的结果。文化语义研究?

张西玲[8](2001)在《中西文化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探析》文中指出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存在着一种恐惧、敬畏的心理。因此 ,在中西文化中 ,对诸如生老病死、名称、日常生活以及隐私和亵渎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禁忌用语。为了回避这些禁忌语 ,人们普遍采用委婉语来表达 ,所以禁忌语和委婉语就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并存现象。对这一并存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不但能使人们在文化交流中掌握好语言的运用技巧 ,而且能够使人们深入了解语言所在民族的文化内涵

二、中西文化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文化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汉英委婉语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成果综述
        1.1.1 汉语委婉语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1.2 英语委婉语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1.3 汉英委婉语对比研究
        1.1.4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汉语委婉语研究
    1.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委婉语概述
    2.1 委婉语的定义、范围及性质
        2.1.1 定义
        2.1.2 范围
        2.1.3 性质
    2.2 委婉语的来源
        2.2.1 委婉语与禁忌(语)
        2.2.2 汉语委婉语的来源
        2.2.3 英语委婉语的来源
        2.2.4 汉英委婉语来源的异同
    2.3 委婉语的分类
        2.3.1 传统委婉语与文体委婉语
        2.3.2 规约化委婉语与非规约化委婉语
        2.3.3 利他委婉语、泛利委婉语、利己委婉语
    2.4 委婉语的特点
        2.4.1 普遍性
        2.4.2 地域性
        2.4.3 历时性
        2.4.4 模糊性
        2.4.5 幽默讽刺性
        2.4.6 口语化
第三章 汉英委婉语对比
    3.1 基于禁忌内容的汉英委婉语对比
        3.1.1 死亡
        3.1.2 性、怀孕、婚姻
        3.1.3 身体、排泄
        3.1.4 疾病与残障
        3.1.5 职业
        3.1.6 贫穷
    3.2 基于构成方式的汉英委婉语对比
        3.2.1 语音方式形成的委婉语
        3.2.2 词汇方式形成的委婉语
        3.2.3 修辞方式构成的委婉语
        3.2.4 语法方式形成的委婉语
    3.3 基于文化内核的汉英委婉语差异分析
        3.3.1 不同的语言艺术
        3.3.2 不同的历史心结
        3.3.3 不同的政治体制及宗教信仰
第四章 委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4.1 委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4.2 委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4.3 对外汉语中的委婉语教学现状
        4.3.1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考察
        4.3.2 结果分析
        4.3.3 浅析原因
    4.4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委婉语的定义和分类
三、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一) 语音对比
    (二) 词汇对比
    (三) 语法对比
        1. 人称代词和不定代词。
        2. 时态、体态、语态和语气。
        3. 否定和省略。
    (四) 语义对比
        1. 同义委婉语。
        2. 反义委婉语。
        3. 上下义委婉语。
    (五) 语用对比
        1. 违背质的准则、遵循礼貌原则。
        2. 违背量的准则、遵循礼貌原则。
        3. 违背关联准则、遵循礼貌原则。
        4. 违背方式准则、遵循礼貌原则。
    (六) 文化对比
        1. 宗教信仰的差异。
        2. 价值观的差异。
        3. 思维方式的差异。
四、结论

(3)文化底蕴对翻译的影响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方文化产生和形成的背景
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特点
    2.1 从传统婚俗中看
        2.1.1 传统婚礼仪式
        2.1.2 婚礼地点
        2.1.3 婚礼服装
    2.2 从体态语中看中西文化
    2.3 从传统节日中看中西文化
3 从委婉语角度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3.1 传统观念方面的差异
    3.2 等级的差异
    3.3 宗教信仰中的差异
4 中西方文化对翻译的指导性研究
    4.1 对“马”感情色彩的分析
    4.2 对文化词汇的分析
    4.3 中西方语音体系的差异

(4)建瓯民俗事象中的“语言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论文选题和写作缘由
    0.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3 文献综述
    0.4 关于本课题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建瓯地域文化与方言概说
    1.1 建瓯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
    1.2 建瓯地方民俗特征
    1.3 建瓯方言特征概述
第二章 建瓯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
    2.1 岁时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
    2.2 居行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
    2.3 婚姻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
    2.4 丧葬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
第三章 建瓯民俗中的语言崇拜语汇类别
    3.1 语言崇拜语汇的语用功能类别
    3.2 语言崇拜语汇的物事载体类别
第四章 建瓯语言崇拜语汇的修辞辨析
    4.1 谐音双关
    4.2 隐喻或象征
    4.3 委婉
    4.4 借代
第五章 建瓯语言崇拜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5.1 巫术功能
    5.2 伦理教化功能
    5.3 宗教信仰功能
    5.4 心理调适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委婉语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一) 指导思想
        (二) 研究方法
        (三) 理论基础
    三、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四、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委婉语的定义
    一、委婉语定义所存在的不足
        (一) “张冠李戴”现象
        (二) 定义中包含仍需定义的概念
        (三) 定义中的外延过窄现象
    二、委婉语的科学定义
第三章 委婉语使用的原动力和目的
    一、能指、所指与语言灵物崇拜
    二、行为原动力和目的
    三、委婉语使用的原动力
        (一) 恨与委婉语的避恨动因
        (二) 爱与委婉语的趋爱动因
    四、委婉语使用的目的
        (一) 避讳目的
        (二) 礼貌目的
        (三) 掩饰目的
        (四) 委婉语的求雅目的
        (五) 诙谐目的
第四章 委婉语的特点
    一、委婉语的总体特点
        (一)类典型性特点
        (二) 伴生性特点
        (三) 体系性特点
        (四) 更新性特点
        (五) 时代性特点
        (六) 地域性特点
    二、委婉语具体方面的特点
        (一) 语义排挤性特点
        (二) 语用特点
第五章 委婉语的构成手段
    一、语音手段
    二、词汇语义手段
        (一) 模糊词语手段
        (二) 概念隐喻手段
        (三) 概念转喻手段
        (四) 迂回陈述手段
        (五) 语义扬升手段
        (六) 同义借词手段
        (七) 反义构成手段
        (八) 指示语语义变异手段
    三、语法手段
        (一) 句法手段
        (二) 词法手段
第六章 委婉语的类型
    一、规约化程度标准分类
    二、功能标准分类
    三、构成手段标准分类
    四、婉指对象标准分类
第七章 委婉语的委婉机制
    一、美化机制
    二、距离机制
        (一) 指示语的空间化隐喻实质
        (二) 人际关系的空间化隐喻
        (三) 人际关系空间化认知的理据
        (四) 指示语类委婉语的委婉机制
    三、弱化机制
        (一) 意象替换式弱化
        (二) 迂回式弱化
        (三) 焦点转移式弱化
        (四) 语音变异式弱化
        (五) 省略式弱化
        (六) 反义式弱化
        (七) 模糊词语式弱化
第八章 委婉语的翻译
    一、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一)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
        (二) 委婉语翻译的原则
    二、委婉语的翻译过程
        (一) 对原文的理解和委婉语的识别
        (二) 委婉语语言体系的转换
第九章 委婉语研究展望
附录:委婉语研究部分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6)人类学研究的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分析单位的词
二、颜色词
三、称谓词
四、外来词
五、委婉语词
六、专有名词

(7)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绪论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
    1.1.语言认知观的本质
        1.1.1.经典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质的思考
        1.1.2.当代语言学家对语言人文属性的思考
        1.1.3.语言认知观
        1.1.4.语言的多维属性
        1.1.5.语言研究的整体原则、动态原则和平衡原则
    1.2.对文化的本质认识
        1.2.1.文化的词源含义
        1.2.2.文化学家对文化的定义
        1.2.3.本文对文化的定义
        1.2.4.文化的特征
        1.2.5.文化要素的分层
    1.3.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
        1.3.1.思维能力、心维模式、思维媒介和思维方法
        1.3.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3.3.语言与思维、文化的互动关系
        1.3.4.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
    1.4.木文的研究对象:词语文化语义
        1.4.1.词语的界定
        1.4.2.词语文化语义的界定
        1.4.3.词语文化意义的特征:民族性、时代性、隐含性、关联性
    1.5.本文研究范围、方法和目标
        1.5.1.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研究目标
        1.5.3.文化语义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研究
    2.1.意义本质的哲学思考
        2.1.1.西方意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2.1.2.本文对词语文化意义本质的哲学思考
    2.2.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哲学中的语义研究
        2.2.1.同质的自足的结构系统vs异质的有序的符号系统
        2.2.2.生物机能说vs社会行为说
        2.2.3.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
    2.3.国内文献综述:中国文化语言学、国俗语义学、英汉对比语言学
        2.3.1.继承和创新结合: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2.3.2.概念意义与引申意义兼顾:中国国俗语义学研究
        2.3.3.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
第三章:语言的语用认知功能研究
    3.1.文化对比: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差异
        3.1.1.内陆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
        3.1.2.伦理道德文化与科技理性文化
        3.1.3.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
        3.1.4.中西文化的对比原则与交融互摄
    3.2.语音的语用认知功能研究
        3.2.1.语音与语境
        3.2.2.语音与审美
        3.2.3.语音与语法
        3.2.4.语音与民族文化心理
        3.2.5.结论
    3.3.语言字符的语用认知研究
        3.3.1.语言字符的审美愉悦功能
        3.3.2.语言字符的信息压缩功能
        3.3.3.语言字符的文化承载功能
        3.3.4.语言字符的语用交际功能
        3.3.5.结论
    3.4.英汉语法的形合意合特征的语用认知研究
        3.4.1.形合与意合的定义
        3.4.2.国外学者对英汉语语法意合和形合特征的对比研究
        3.4.3.国内学者对汉语语法意合特征的研究
        3.4.4.英汉语法的意合特征与形合特征对比
        3.4.5.英汉语法的形态特征与民族文化
        3.4.6.结论
第四章:词语文化语义的类型研究
    4.1.多级语言符号系统下的概念意义研究
        4.1.1.概念意义和语符意义
        4.1.2.词语的多级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
        4.1.3.词语的内部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
        4.1.4.词语的外部符号系统与词义的理据性
    4.2.历史沿革意义个案研究:《望夫石》主题的阐释和翻译
        4.2.1.《望夫石》两种译文述评
        4.2.2.语境、关联与翻译
        4.2.3.典故探源与主题定位
        4.2.4.透彻的理解与准确的翻译
    4.3.跨文化传播中的语境意义研究
        4.3.1.语境分类
        4.3.2.语境与文化语义的闸释
        4.3.3.语境和词语文化语义的翻译
    4.4.隐喻视野中的联想意义研究
        4.4.1.比喻和隐喻的关系
        4.4.2.比喻意义
        4.4.3.情感意义
        4.4.4.修辞意义
    4.5.宗教精神视野下的习语意义研究
        4.5.1.习语的定义
        4.5.2.英汉习语与宗教的自然观对比
        4.5.3.英汉习语与宗教的人神观对比
        4.5.4.英汉习语与宗教的人性观对比
第五章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照应模式研究
    5.1.词汇联想对应:词汇字面意义不同,文化语义相同
        5.1.1.黄色与BLUE文化语义对比
        5.1.2.紫色与SCARLET(猩红色)文化语义对比
        5.1.3.黄色与GREEN文化语义对比
    5.2.词汇联想重合:词汇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一致
        5.2.1.黄色与YELLOW文化语义对比
        5.2.2.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
        5.2.3.黑色与BLACK的文化语义对比
    5.3.词汇联想碰撞: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不同
        5.3.1.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
        5.3.2.黄色与YELLOW文化语义对比
        5.3.3.白色与WHITE文化语义对比
        5.3.4.黑色与BLACK文化语义对比
    5.4.词汇联想空缺:字面意义对应,文化语义空缺
        5.4.1.绿色与GREEN文化语义对比
        5.4.2.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
        5.4.3 棕色与BROWN文化语义对比
        5.4.4.青色与BLUE、BLACK文化语义对比
    5.5.色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启示
        5.5.1.文化语义的共性和个性
        5.5.2.英汉语义的相互渗透
        5.5.3.认知原型与文化语义引申
    5.6.词语文化意义的翻译方法
        5.6.1.词汇联想重合与零位补偿
        5.6.2.词汇联想对应与换位补偿
        5.6.3.词汇联想空缺与空位补偿
        5.6.4.词汇联想碰撞与越位补偿
第六章: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成因研究
    6.1.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6.1.1.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内涵
        6.1.2.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悟性思维
        6.1.3.西方民族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与理性思维
    6.2.英汉两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不同
        6.2.1.审美活动与民族心理
        6.2.2.比类取象的形象思维与形式分析的理性思维
        6.2.3.拟人化的审美主体道德投射与拟物化的审美主体理性观照
    6.3.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学传统不同
    6.4.英汉两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不同
    6.5.英汉两个民族的语言系统不同
第七章 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
    7.1.文化语义研究与翻译
        7.1.1.文化语义翻译的本质
        7.1.2.文化语义的翻译原则:信、达、适
        7.1.3.词语文化意义的信息分层与翻译
    7.2.文化语义研究与词汇学
        7.2.1.一词多义与词义闸释
        7.2.2.形念区别与词义褒贬
        7.2.3.文化语义的闸释与文化背景
    7.3.文化语义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
第八章 结语
附件 1:论文32个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西文化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生、老、病、死的禁忌及其委婉语
二、对名称的禁忌及其委婉语
三、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
四、对隐私亵渎词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

四、中西文化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英委婉语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 任继尧. 山西大学, 2018(04)
  • [2]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J]. 王云萍. 关东学刊, 2018(02)
  • [3]文化底蕴对翻译的影响及分析[J]. 王雪源,李玉双,王凤.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5(02)
  • [4]建瓯民俗事象中的“语言崇拜”研究[D]. 郑广贵.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2)
  • [5]委婉语研究[D]. 邵军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04)
  • [6]人类学研究的词[J]. 张晓燕. 青海民族研究, 2006(04)
  • [7]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 杨元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8]中西文化中的禁忌及其委婉语探析[J]. 张西玲.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中西文化中的禁忌与委婉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