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巨人 - 贝多芬(第 1 部分)

历史上的巨人 - 贝多芬(第 1 部分)

一、历史长河中的巨人——贝多芬(上)(论文文献综述)

王琛琛[1](2020)在《《贝多芬回旋曲》(Op.51)演奏研究》文中指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着名的钢琴家、作曲家,籍贯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被称作“音乐史上的巨人”。与其他技巧华丽光彩的作品相比,他的回旋曲算是比较简单的作品之一,但是这首作品无论从演奏技巧还是风格表达上,都完美的诠释了贝多芬把高度专业的创作手法和德奥民族传统音乐相融合的思想理念。《贝多芬回旋曲》(Op.51)是笔者艺术硕士毕业音乐会的曲目之一,通过结合自身体会和舞台实践经验,从演奏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为解决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笔者对作品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研究两首回旋曲的演奏技巧,梳理和归纳了回旋曲的演奏要点,为今后的演奏、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贝多芬回旋曲》(Op.51)概述。这一部分内容为贝多芬回旋曲的概述,主要介绍了其创作背景以及回旋曲体裁。第二部分:《贝多芬回旋曲》(Op.51)演奏技术分析。这部分主要开展了,《C大调回旋曲》及《G大调回旋曲》的演奏技术分析,根据笔者平日练习和舞台实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从而使笔者能够更完整、精准的演奏这首作品。第三部分:《贝多芬回旋曲》(Op.51)的演奏实践。这部分笔者将自身演奏体会和演奏家的演奏相结合,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提高技术水平和舞台素养。

赵妍[2](2020)在《心态史学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历史人物教学的方法也被诸多一线教师所采用,现阶段历史人物教学成果颇丰,教学效果显着。而心态史学作为跨学科研究结出的硕果,给予了我们研究历史人物以新的角度和视野,但囿于理论的匮乏和课堂时间的有限,目前我们对心态史学在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中的应用仍很是欠缺,创新点难以把握,期待心态史学与历史人物的教学擦出新的火花,更好的丰富中学历史教学。通过对心态史学和历史人物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选取适度合理的心态史学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和视野解读历史人物,构建一个更为鲜活的历史人物,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群体和个体,确定研究范围,针对目前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展开心态史学视阈下的高中历史人物教学案例设计,使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下走进历史的长廊,让历史课堂绽放夺目光彩。心态史学是心理学和历史学跨学科结出的硕果,在给予我们解读历史的诸多角度和途径时,也同时要求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性科学分析,从历史事实出发,探寻真实的历史,在心态史学运用到历史人物的研究过程中应注意量和度的把握,以期为中学历史人物教学工作的开展添砖加瓦。

吴英美[3](2020)在《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已经摆脱了儿童的懵懂和幼稚,但是并没有形成稳固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当前,初中学生生活在多元化、开放性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培养合理的道德素养构建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德育是“五育”之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刻、全面、多维度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对于个人来说,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历史课程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和资源。初中历史教学一方面应该教给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道德行为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进行道德素养教育,历史教师责无旁贷。本文主要探讨历史教学在初中学生中的德育功能,为改善当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和德育缺失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鉴于此,本文分为五部分,具体包括引言、正文、结语等,具体来讲:第1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部分主要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必要性角度来说,初中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是中国历史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三是初中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重要性角度来说,传统美德可以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观念,而且可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3部分是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可选用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文字性德育资源,如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画面性德育资源,如图片、照片、视频、影片等;描述性德育资源,如语言描述性德育资源、文字描述性德育资源;体验性德育资源,如参加历史剧表演、进行红色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军事博物馆、参加英雄事迹报告会等等。第4部分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主要包括政治教育功能,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思想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态观和远大理想等;情感教育功能,包括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品德教育功能,包括道德知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道德思维教育等。第5部分是历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历史课堂、课外活动两方面。在历史课堂中要注意,一是选择和运用真实的历史德育素材;二是选用直观的历史德育素材;三是选用典型的历史德育素材。在课外活动中实现教育,主要包括开展历史辩论会、组织历史故事会、观看历史影视作品、参观历史遗迹等。

徐小晓[4](2019)在《素质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交响乐团研究 ——以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为例》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交响乐团迎来持续发展的高峰期,世纪之交,受到素质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动,很多地区开始重视并尝试建设青少年交响乐团,长沙市交响乐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其建立的第一支湖南省青少年交响乐团,无论是从国家对艺术教育大力发展的政策层面来看还是从国家倡导统合利用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政策层面来看,湖南省青少年交响乐团无疑是艺术教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产物,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具备了音乐教育研究的代表性。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并非从专业建设和乐团建设的角度来研究,而是从基础教育的层面,以素质教育的视域来研究一个集专业性和素质性为一体的青少年交响乐团及其存在的现象,包括它的发展,它在社会音乐教育中作用,它在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潜力,它所蕴含的美育意义和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价值等。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为何研究、文献综述等基本性问题。第二章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批判教育学为方法论,从历史维度来梳理我国青少年交响乐团发展沿革,构建本研究的学理基础。第三章从乐团内部人员构成、排练与日常管理、演出的作品分析三个方面全面,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分析了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的运行机制。最后一章是基于素质教育视域,提出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的反思与愿景,以期对国内其他青少年交响乐团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启示。

谭咏莹[5](2019)在《阿多诺音乐哲学中的非同一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同一性”是阿多诺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因此,全面深刻正确地理解“非同一性”的内涵是理解他的思想、阅读他的文本的关键。以往学界主要从否定辩证法或社会批判理论出发探讨其非同一性思想,而对在其思想整体中有重要位置的音乐哲学则关注得相对较少,但实际上,作为“瓦解的逻辑”的非同一性思想不仅萌发于其早期的音乐训练,还在其音乐哲学中有具体的体现,因此本文从阿多诺音乐哲学文本中研究其非同一性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阿多诺音乐文本中体现的非同一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其思想的社会批判落点,旨在把阿多诺这部分还没有被重视的内容和启蒙辩证法和否定的辩证法结合起来,以求对他的思想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和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方式、阿多诺与其音乐哲学相关的情况。第一章是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源起。第一节介绍其非同一性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其中包括20世纪的新音乐现象的出现、音乐的商品化的现实环境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第二节介绍非同一性思想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黑格尔关于音乐的美学思想以及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理论,这些相关理论结合第一节的背景形成了阿多诺的批判语境。第三节论述非同一性思想的确立。首先梳理和分析传统辩证法的同一性内核,然后介绍阿多诺如何在批判同一性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以非同一性为核心的否定的辩证法,最后简述“非同一性”的主要内涵。第二章是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体现,主要从批判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两方面进行。严肃音乐部分主要从阿多诺对调性瓦解有过推动作用的作曲家的分析、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的作品分析进行。其中调性瓦解而无调性的诞生蕴含“非同一性”的深刻内涵;阿多诺对勋伯格以及表现主义的推崇,对斯特拉文斯基的客观主义的作品的贬斥,可以体现他对个体、主体、特别和差异的关注。流行音乐部分主要从批判其标准化生产形式及结构的同一入手。第三章是阿多诺音乐哲学中的非同一性思想的批判落点,主要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领域进行分析。经济领域主要从资本对文化的渗透,使异质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可用抽象的资本衡量的商品,使艺术的交换价值取代了使用价值,变成了资本家牟利的工具,另外资本家还制造虚假的消费需求,让大众一直捆绑在这些文化商品之上;文化领域主要批判的是文化工业生产的产品缺乏个性,大众在这些缺乏个性的庸俗的文化商品的熏陶之下日益变得缺乏审美无能,另外,文化工业也使文化创作者失去了表达个性的机会。政治领域的批判主要是对极权主义对大众的操控,让大众与现存秩序同一,失去了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思考以及与现实抵抗的可能性。第四章是唯物史观视域下对阿多诺音乐哲学中的非同一性思想的评价,主要从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以及对现实的启示三方面展开。价值部分主要分析阿多诺非同一性思想中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对个体与个性的强调;局限主要分析其批判的抽象性以及理论高于实践等问题,启示部分主要从人对现实的警惕以及文化艺术的创新两方面进行阐述。

严逸澄[6](2019)在《浪漫主义晚期交响—奏鸣曲式乐章之浪漫型与现代型叙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于奏鸣曲式——这一西方共性写作时期最重要音乐形式的后期发展作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奏鸣曲式最初是基于严谨调性布局和理性结构逻辑的“纯”器乐的形式,在作曲家个性已被允许高度彰显的浪漫主义晚期,该形式以何种方式构架交响音乐的戏剧力,是该篇论文主要想探寻的问题。笔者以对几十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的交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最终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逐一进行解读。笔者将浪漫主义晚期的交响-奏鸣曲式乐章分为“目的性”与“反目的性”两条基本线索进行解读,并挖掘了两者背后的浪漫主义美学与早期现代性思潮。

刘少宁[7](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国家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以及中华民族踏上新的时代征程这一历史背景下,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从美术领域来说,在这短短几十年间,产生了一大批堪称时代经典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美术门类,每一件作品都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这些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目前,从国内最近几年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来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运用油画语言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相比,依靠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并且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说,重大历史题材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在当今历史画创作领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以2009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例,此次工程最终完成作品104件,而以中国画的形式完成的作品就有33件,其中近30件是以人物画为主。那么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物画是如何重新介入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人物画如何表现客观历史的真实?如何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这一题材的绘画所承载的思想内核是什么?在绘画语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它的未来发展走向又将如何?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剖析与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总结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的内在主题思想和外在语言特点,深入探讨从还原历史的真实到表现历史的真实,最终达到艺术的真实这一核心问题,从而进一步挖掘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内核和现实意义,以此来尝试更好地建构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理论体系并更好地指导创作实践。本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历史题材绘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尽可能细致、具体地梳理,深入探究了“历史”的含义和历史题材绘画的概念界定,并逐步展开对历史题材绘画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沿革的论述,从而获得对历史题材绘画的整体性认知,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从宏观上对历史题材绘画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与人学价值这一精神内核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中国人物画创作只有关注人的生存现状和人的生命状态才能使作品具有人学价值这一核心的学术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对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了较为概括的论述,包括中国人物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一时期人物画形式语言的演化和风格面貌的形成以及中国人物画重新介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等问题。然后根据以上研究作出对“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这一概念的界定,再逐渐进入到更深入的研究核心即中国水墨媒介在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中的呈现这一问题上来。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组织的两次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以极具代表性的两幅经典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作品为例,分析了其创作背景和最具时代特征的主题以及艺术语言等。第四部分系统阐述了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以及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内涵。同时,辩证地分析了把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简单的看成是对历史事件的单纯图解这一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重拾图像记录历史的方式与重塑历史观的重要性这一学术课题。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并做出了真实性对于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至关重要这一最终结论。本论文的研究尝试解决如何提升历史画创作的技术水平和精神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历史题材的限定性和创作者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中国特有的传统笔墨这一形式语言来表现“典型形象”、“宏大叙事”和“深刻主题”等这些具有现实性的关键问题。

庄晨晖[8](2018)在《贝多芬音乐思想与创作研究 ——以第三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启蒙思想所倡导的人权、自由、个性解放等不仅影响着时代的发展,也反映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并体现其音乐创作的精神内核。贝多芬作为德国着名的作曲家,深受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从而激发他在音乐创作上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在其作品中反映了时代的最新思想,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先河,展现出非凡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作为一名跨时代的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这一时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发展历程中,启蒙运动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其思想的引领和韵律的创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深入追溯启蒙运动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从更深的层次解读贝多芬的音乐生涯,从而更好的理解贝多芬的音乐。《第三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作为贝多芬众多创作中杰出和重要的两部作品,其思想内涵深受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其中《第三交响曲》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此曲来歌颂英雄以及鼓舞民心,让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鼓起勇气振作起来,坚定不移的迎接胜利曙光的到来。《第九交响曲》则深刻的表达他对宗教以及人生哲学的思考。这首交响曲表现出对过去经历的总结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也是贝多芬灵魂最彻底的一次自我解放。追随贝多芬成长的轨迹,结合其启蒙运动的本质对贝多芬的创作影响,从中探寻贝多芬创作灵感的源泉,分析时代思想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是本文最终的研究目的。

李刚[9](2016)在《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文中指出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伴随着指挥艺术的迅速发展,在西方指挥界约定俗成的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指挥风格:笔者概括总结为客观再现型、主观表现型以及主客观多元融合型。客观再现型风格是以忠实原谱、尊重作曲家情感为核心,主观表现型风格推崇指挥家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二度创作,主客观多元融合型指挥家在综合上述两个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忠于原作,也从自身的主观角度来诠释作品,使作品在保持原作的基础上刻上个性色彩的烙印。本文以指挥艺术发展史为线索,以三种指挥风格类型研究为核心,通过对指挥家代表作品的个案研究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的美学内涵和审美表现。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的生成与确立。本章分为三节。首先概述了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指挥艺术发展史;其次,将指挥史中有代表性的瓦格纳指挥学派与德奥指挥学派的艺术风格特色、代表人物、影响等予以分别说明。第二章客观再现型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本章分为四节。笔者首先从客观与主观及其关系的哲学意涵入手,明确了本文对主客观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即主观表现型指挥家更多地从自我理解出发解构原谱,而客观再现型指挥家更倾向从曲作者的感受出发诠释原谱。其次,以客观再现型指挥艺术的奠基人——托斯卡尼尼为例,从其指挥风格的形成因素分析客观再现指挥风格的特征。最后,通过瓦尔特对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穆蒂对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指挥表演音频、视频资料,进一步阐明客观再现型指挥风格特点。第三章主观表现型指挥艺术风格研究。本章分为四节。笔者以主观表现指挥风格的代表人物富特文格勒为例,概述主观表现指挥风格的形成因素和类型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主客观指挥风格的差异,特选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进行对比说明。最后,以杨松斯指挥的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克莱伯指挥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为例,进一步阐述主观表现型指挥风格的艺术特点。第四章主客观多元融合型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本章分为四节。主客观多元融合指挥类型的形成与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有关,同时也是主客观两种指挥风格相互碰撞的结果。卡拉扬作为多元融合型指挥风格的代表人物,既忠实原谱,又合理地进行二度创作,他的指挥风格得到了现代指挥理论研究专家及乐团演奏家们的认同,对现代指挥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章三种指挥风格类型比较研究。本章分为四节,将前三章所涉及的指挥家就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指挥表演和音乐处理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与卡拉扬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演绎;瓦尔特、克莱伯、阿巴多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诠释以及穆蒂、杨松斯、小泽征尔对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指挥处理的比较。进一步论述三种指挥艺术风格的异同。第六章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的审美表现。本章首先通过现象学美学理论对“存在与在者”关系的探讨,分析其对指挥的二度创作表现及其审美评价的指引;其次,根据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发展线索,研究自律、他律以及现象学美学理论对三种指挥风格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三种指挥风格的本质区别在于指挥家看待总谱的视角,不存在纯主观或纯客观的指挥风格,对指挥风格的分类只能是相对的。最后,符号学理论对研究指挥动作的姿态美学亦具借鉴意义。笔者在结语中对与现代指挥艺术发展相关的两个前沿问题做了抛砖引玉的论述。一是现代指挥艺术的造型审美;二是指挥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现代西方指挥艺术特点,也为指导我国指挥艺术理论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王津驹[10](2016)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抒情性和英雄性的研究 ——以《田园》、《热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田园》、《热情》都是钢琴音乐史中的经典之作,也是贝多芬的抒情性和英雄性的真实再现。作曲家以其特有的自身经历和生命体验,从灵魂透视及心灵揭秘,通过这两首乐曲,深刻的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命运的推动下产生的抒情性及英雄性进行了精彩的呈现,根据其大胆巧妙创作风格,也启迪了之后浪漫派作曲家,进而开启了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时期的新纪元。作者根据《田园》、《热情》中体现的抒情性和英雄性,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为弹奏这两首作品的同行提供一些帮助,在以后的钢琴演奏中,不仅重视技巧的弹奏,也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实践法、文献法、访谈法、综合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各方面的分析,对《田园》、《热情》的抒情性和英雄性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本文大致通过四个部分对《田园》抒情性和《热情》英雄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两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两首乐曲风格的自我理解,音乐表现分析以及对作品的演绎。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在弹奏时正确的体会作曲家当时的心境,把握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乐曲风格有自己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音乐表现力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可以更加完整的将音乐表现力进行演绎,以免疏漏。练习演奏的技巧以及聆听大师的演奏,能够将乐曲的抒情性及英雄性进行深刻淋漓的表达,以扎实的技术做支撑,可以更加完美的表达音乐的美,通过名家演奏,与同行交流以及反思自身学习,能够开阔视野,多角度的吸取他人的优点,以免在学习与演奏中闭门造车。最后,作者将前人的总结进行归纳,并根据自己的弹奏经历中产生的新的理解进行阐述。本文以两首乐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地调查和实践探究两首乐曲风格的创作和演奏,剖析各个环节,同时指出在弹奏和练琴习惯中的一些问题,希望也藉此能对弹奏这两首乐曲的同行提供帮助。

二、历史长河中的巨人——贝多芬(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长河中的巨人——贝多芬(上)(论文提纲范文)

(1)《贝多芬回旋曲》(Op.51)演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贝多芬回旋曲》(Op.51)概述
    (一)贝多芬及其回旋曲
        1.贝多芬简介
        2.回旋曲概述
        3.《贝多芬回旋曲》(Op.51)创作背景
    (二)其他作曲家回旋曲
        1.门德尔松回旋曲
        2.肖邦五首回旋曲
        3.卡巴列夫斯基回旋曲
二、《贝多芬回旋曲》(Op.51)演奏技术分析
    (一)贝多芬《C大调回旋曲》(Op.51no.1)
        1.乐句呼吸
        2.装饰音
        3.踏板
    (二)贝多芬《G大调回旋曲》(Op.51no.2)
        1.声部划分
        2.节奏
        3.指法
三、《贝多芬回旋曲》(Op.51)的演奏实践
    (一)演奏家版本对比
        1.演奏者简介
        2.演奏时长对比
        3.演奏特点对比
    (二)演奏心得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心态史学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心态史学研究评述
        (二)心态史学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概念界定及意义
        (一)心态史学
        (二)心态史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不足
    第一节 历史人物教学内容单一
    第二节 历史人物教学缺乏活力
    第三节 历史人物教学方法传统
第二章 心态史学下的历史人物教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史料解读历史人物
    第二节 心理剖析历史人物
    第三节 认识鲜活历史人物
    第四节 深入理解历史人物
    第五节 评价教材历史人物
    第六节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人物
第三章 心态史学方法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应注意问题
    第一节 心态史学引入历史人物教学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专题史教学忽略的历史人物个体和群体
    第三节 理性分析,切忌主观猜测
第四章 心态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第一节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秦始皇
    第二节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之朱元璋
    第三节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之爱因斯坦
    第四节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邓世昌
    第五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张謇
结语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论文研究方法
2.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2.2 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3.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可选用的德育资源
    3.1 文字性德育资源
    3.2 画面性德育资源
    3.3 描述性德育资源
    3.4 体验性德育资源
4.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4.1 政治教育功能
    4.2 思想教育功能
    4.3 情感教育功能
    4.4 品德教育功能
5.历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实现途径
    5.1 在历史课堂中实现教育
    5.2 在课外活动中实现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素质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交响乐团研究 ——以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素质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批判教育学理论视角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交响乐团历史发展沿革
        一、我国交响乐团的发展:萌芽-建设-发展
        二、我国青少年交响乐团的发展
        三、湖南省青少年交响乐团的发展概况
第三章 基于素质教育视域下对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的分析
    第一节 素质教育视阈下的内部人员构成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团员基本情况
        二、乐教善演的师资力量
    第二节 素质教育视阈下的乐团排练与日常管理
        一、协作性的乐团排练
        二、规范化的乐团日常管理
    第三节 素质教育视阈下的演出作品分析
        一、作品构成
        二、演出的作品特征
        三、作品分析——批判教育学在素质教育的延伸
第四章 基于素质教育视域下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的反思与愿景
    第一节 素质教育视阈下关于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发展的反思
        一、欧洲经典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结合
        二、遵循规律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三、城市与农村的结合
        四、教育厅、乐团、学校的统一
    第二节 素质教育视阈下关于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发展的愿景
        一、管理的机制化
        二、队伍的梯队化
        三、专业教师及高等学校的关注
        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连接
        五、民族化音乐创作的支持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5)阿多诺音乐哲学中的非同一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引言
第一章 阿多诺音乐哲学中的非同一性思想源起
    第一节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社会情境
        一、反传统的新音乐的出现
        二、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
        三、法西斯主义:同一性的现实罪恶
    第二节 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理论准备
        一、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二、黑格尔关于音乐的美学思想
        三、弗洛伊德群体心理学的解释
    第三节 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确立
        一、从传统辩证法到现代辩证法
        二、批判黑格尔:辩证法从“同一性”到“非同一性”
        三、“非同一性”的主要内涵
第二章 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体现
    第一节 调性瓦解:阿多诺对调性同一性崩溃的欢呼
        一、调性的体系樊篱
        二、贝多芬:调性的巅峰
        三、马勒:碎片化的调性
    第二节 勋伯格和表现主义:阿多诺对个性与差异的强调
        一、个性的自由表现:无调音乐的兴起
        二、差异与自由的矛盾:十二音技法
    第三节 斯特拉文斯基和客观主义:阿多诺对去个性化的批判
        一、客观主义:主体的缺失
        二、失去自我的集体主义
    第四节 流行音乐:阿多诺对标准化生产的批判
第三章 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社会批判落点
    第一节 对经济领域的同一性批判
        一、资本的渗透:异质性的物品变为抽象的同一
        二、文化商品: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
        三、牟利:制造虚假的消费需求
    第二节 对文化领域的同一性批判
        一、机械复制艺术的“伪个性”
        二、艺术创作者丧失个性的表达
    第三节 对政治领域的同一性批判
        一、极权主义:对大众的全面操控
        二、被操纵的人:与现存秩序一体化
第四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对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价值
        一、对马克思辩证法精神的继承
        二、对个体与个性的强调
    第二节 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局限
        一、批判的抽象性
        二、理论高于实践
    第三节 阿多诺音乐哲学中非同一性思想的启示
        一、保持对现实的警惕
        二、鼓励文化艺术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浪漫主义晚期交响—奏鸣曲式乐章之浪漫型与现代型叙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奏鸣曲式:结构、接受史与聆听
    二、听觉期待的立足点:调性音乐的时间感
    三、19世纪交响曲:贝多芬的遗产与阴影
    四、标题音乐的边界:交响曲的隐性叙事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评述
        (一)核心文献:浪漫晚期的奏鸣曲式修辞问题研究
        (二) 针对具体作品的传统分析
        (三)各类音乐史论、批评与分析法文献
        (四)人文社科类书籍
第一章 浪漫型叙述——奏鸣曲式目的性思维的“完满”型修辞
    第一节 目的性思维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二节 大调奏鸣曲式的“完满”形态
        案例一: 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
        案例二: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第一乐章(1888)
    第三节 小调奏鸣曲式的“完满”形态
        案例一: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四乐章(1892)
        案例二: 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章 浪漫型叙述——奏鸣曲式目的性思维的“缺憾”型修辞
    第一节: 针对奏鸣曲式“缺憾”美学的刍议——以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为例
        案例一: 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二: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麦克白》
        案例三: 马勒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案例四: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节 缺憾型叙述的边界:目的性写作中的调性递延问题
        案例一: 尼尔森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二: 尼尔森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三章 现代型叙述—一奏鸣曲式的“侵入”型修辞
    第一节 现代性:一种意义
    第二节: 对“奏鸣曲区域”的界定
    第三节 奏鸣曲式进程中的素材突入
        突入式修辞的先驱——贝多芬《莱奥诺拉第三序曲》
        案例一: 马勒《D小调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
        案例二: 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三: 尼尔森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四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唐璜》
    第四节 引子对奏鸣曲式主体的侵入与“凌驾结构
        案例一: 理查·施特劳斯《提尔·奥伦斯皮格尔愉快的恶作剧》
        案例二: 西贝柳斯第六交响曲第—乐章
        案例三: 马勒第七交响曲第—乐章
        案例四: 马勒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四章 现代型叙述——奏鸣曲式的“反高潮”修辞
    第一节 消解式修辞
        案例一: 马勒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二: 西贝柳斯第六交响曲
    第二节 悬置式修辞
        案例一: 尼尔森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二 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一、第四乐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小调奏鸣曲式的额外负担
    1) 作为对极(积极与消极)的大调与小调
    2) 转向三级调的小调模式呈示部
致谢

(7)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历史题材绘画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第一节 历史题材绘画的概念
        一、“历史”的含义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二、历史题材绘画的定义
        三、历史题材绘画的产生
        四、历史题材绘画的风格分类
        五、历史题材绘画的界定
        六、历史题材绘画的特征
    第二节 历史题材绘画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历史题材绘画发展流变
        (一)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绘画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绘画
        二、西方历史题材绘画发展流变
        (一)文艺复兴以前的历史题材绘画
        (二)文艺复兴及以后的历史画创作
        三、中西方历史题材绘画发展脉络及比较
第二章 历史题材绘画的美学价值与人学价值
    第一节 历史题材绘画的美学价值
        一、崇高的礼赞
        二、静穆的伟大
    第二节 历史题材绘画的人学价值
        一、人性的光芒
        二、真善美的长河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发展现状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概述
        一、中国人物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二、中国画表现历史题材的新尝试
        三、代表画家及经典作品
        (一)写实主义中国人物画的开拓者徐悲鸿
        (二)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大师蒋兆和
        (三)融合中西的写实水墨人物画领军者王子武
    第二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的界定
        一、“重大历史题材”概念的提出
        二、中国人物画重新介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条件
    第三节 中国水墨媒介在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画中的呈现
        一、水墨语言如何进入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
        二、水墨的“写实”与“写意”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
        一、建国前的历史画创作
        二、建国后的历史画创作
        (一)1949 年至1966 年的历史画创作
        (二)文革十年(1966 年至1976 年)历史画创作
        (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05 年至2009 年)
        (四)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1 年至2016 年)
        (五)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1 年至2017 年)
    第五节 两幅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解析
        一、中国画《国共合作—1924·广州》解析
        (一)创作背景
        (二)艺术语言
        二、中国画《东方红—杨家岭·1945》解析
第四章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特征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点
        一、民族精神性
        二、主题时代性
        三、政治导向性
        四、历史真实性
        五、史诗审美性
    第二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存在的现实基础
        一、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
        二、“国家意志”的强化
        三、艺术的教化与美育作用
        四、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一)民族精神
        (二)家国情怀
    第三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面临的问题
        一、内因
        (一)“写实性”造型能力的薄弱
        (二)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观的缺失
        (三)历史氛围营造的欠缺
        二、外因
        (一)图像时代的影响
        (二)审美意识的多元化
    第四节 从历史的真实到真实的历史
        一、历史文本与历史事实
        二、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一)真实的力量
        (二)当代人的社会意识与审美判断
        (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第五节 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价值取向
        一、关于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思考
        (一)历史再现的真实性
        (二)人物表现的准确性
        (三)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四)艺术语言的创造性
        二、历史题材绘画不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图解
        (一)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二)审美与思想的融合
        三、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已成为当今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
        (二)价值取向对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影响
        四、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贝多芬音乐思想与创作研究 ——以第三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 本文的学术努力
第一章 贝多芬音乐思想的溯源
    第一节 启蒙运动对音乐创作风格抒情化的影响
    第二节 启蒙运动对音乐创作方式自然化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贝多芬音乐思想分析
    第一节 贝多芬的音乐生平
    第二节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第三节 贝多芬音乐中的人文主义观
        一 崇高的思想观
        二 虔诚的宗教观
        三 悲壮的英雄观
    小结
第三章 启蒙运动在第三和第九交响曲中的体现
    第一节 《第三交响曲》的英雄观分析
        一 《第三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与思想
        二 《第三交响曲》的创作思路
        三 《第三交响曲》的英雄观的体现
    第二节 《第九交响曲》的理性主义分析
        一 《第九交响曲》的曲目结构
        二 《第九交响曲》的思想内涵
        三 贝多芬理性主义在《第九交响曲》的表现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的生成与确立
    第一节 西方指挥艺术概述
        一、十九世纪之前的指挥
        二、专业指挥的诞生
        三、近代指挥的奠基人
    第二节 自由、旋律与灵感——瓦格纳指挥学派
        一、瓦格纳指挥学派的形成
        二、瓦格纳指挥学派的艺术风格特色
        三、门德尔松与瓦格纳之争
    第三节 严肃、真实与质朴——德奥指挥学派
        一、德奥指挥学派的形成和分类
        二、德奥指挥学派代表人物
        三、德奥指挥学派的影响
第二章 客观再现型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
    第一节 客观再现型指挥艺术风格概述
        一、客观与主观及其关系的哲学意涵
        二、现实主义对客观再现型指挥风格形成的影响
        三、客观再现型指挥风格的艺术传承
        四、客观再现型指挥艺术风格的特征
    第二节 客观再现型指挥艺术风格的奠基人——托斯卡尼尼
        一、影响托斯卡尼尼指挥风格的形成因素
        二、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看托斯卡尼尼对客观再现型指挥艺术风格的诠释
        三、托斯卡尼尼指挥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客观再现型指挥艺术风格代表人物案例研究
        一、瓦尔特对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指挥诠释
        二、穆蒂对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指挥诠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观表现型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
    第一节 主观表现型指挥艺术风格概述
        一、主观表现型指挥表演艺术风格的内涵
        二、主观表现型指挥艺术风格的特征
        三、影响主观表现指挥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主观表现指挥风格的巨匠——富特文格勒
        一、影响富特文格勒指挥风格的形成因素
        二、托斯卡尼尼与富特文格勒之争
        三、以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诠释富特文格勒的指挥风格
    第三节 主观表现型指挥艺术风格代表人物个案研究
        一、杨松斯对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指挥诠释
        二、克莱伯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指挥诠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客观多元融合型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
    第一节 多元融合型指挥风格的形成及特点
        一、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政局激荡下的文艺交流
        三、现代多元音乐风格的形成
        四、主客观多元融合型挥艺术风格的特点
    第二节 多元融合型指挥艺术风格的伟大指挥家——卡拉扬
        一、卡拉扬多元化指挥风格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二、从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看卡拉扬的指挥风格
    第三节 多元融合型指挥艺术风格代表人物案例研究
        一、阿巴多对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指挥诠释
        二、小泽征尔对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的指挥诠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种指挥艺术风格类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风格的比较——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卡拉扬三种指挥版本
        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概要
        二、三种指挥风格的不同处理
    第二节 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风格的比较——瓦尔特、克莱伯、阿巴多三种版本
        一、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概要
        二、三种指挥风格的不同处理
    第三节 对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指挥风格对比——穆蒂、杨松斯、小泽征尔三种版本
        一、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概要
        二、三种指挥风格的不同处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现象学美学对指挥表演二度创作的理解
        一、现象学与释义学理论对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诠释
        二、指挥家尊重原作与二度创作的关系
        三、指挥审美评价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不同维度
    第二节 从现象学美学看主客观指挥风格的本质
        一、自律与他律音乐哲学对主客观指挥风格形成的影响
        二、现象学美学理论背景下的多元融合指挥风格
        三、主观、客观以及多元融合指挥风格的本质
    第三节 指挥动作和姿态的审美意象
        一、指挥动作的符号体系
        二、指挥风格与指挥动作的关系
        三、指挥动作与姿态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涉及九位指挥家大事年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和演出实践情况

(1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抒情性和英雄性的研究 ——以《田园》、《热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四、创新之处及有待继续探索之处
第一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钢琴史中的地位
    第二节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分期
        一、早期(1794~1800)
        二、中期(1801~1814)
        三、晚期(1814~1822)
    第三节 《热情》,《田园》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热情》、《田园》英雄性与抒情性
    第一节《热情》英雄性
    第二节《田园》抒情性
第三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抒情性与英雄性的音乐表现
    第一节 结构内容与抒情性与英雄性
        一、《田园奏鸣曲》曲式结构抒情性的表达
        二、《热情奏鸣曲》曲式结构英雄性的表达
    第二节 调性特征与英雄性与抒情性
        一、《热情奏鸣曲》调性中英雄性的体现
        二、《田园奏鸣曲》调性中抒情性的体现
    第三节 旋律特征与抒情性与英雄性
        一、《田园奏鸣曲》旋律的抒情性
        二、《热情奏鸣曲》旋律的英雄性
第四章 两首作品中的抒情性和英雄性的演绎
    第一节 聆听经典演绎
        一、大师演奏《热情》奏鸣曲中的英雄性
        二、大师演奏《田园》奏鸣曲中的抒情性
    第二节 个人演绎分析
        一、速度
        二、节奏
        三、力度
        四、旋律
        五、钢琴踏板的正确把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四、历史长河中的巨人——贝多芬(上)(论文参考文献)

  • [1]《贝多芬回旋曲》(Op.51)演奏研究[D]. 王琛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心态史学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D]. 赵妍.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3]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 吴英美. 西南大学, 2020(01)
  • [4]素质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交响乐团研究 ——以湖南青少年交响乐团为例[D]. 徐小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5]阿多诺音乐哲学中的非同一性思想研究[D]. 谭咏莹. 深圳大学, 2019(12)
  • [6]浪漫主义晚期交响—奏鸣曲式乐章之浪漫型与现代型叙述研究[D]. 严逸澄.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7]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D]. 刘少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8]贝多芬音乐思想与创作研究 ——以第三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为例[D]. 庄晨晖. 暨南大学, 2018(01)
  • [9]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D]. 李刚.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1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抒情性和英雄性的研究 ——以《田园》、《热情》为例[D]. 王津驹.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历史上的巨人 - 贝多芬(第 1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