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2002年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关于2002年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贺[1](2021)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和地区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城市体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步尖锐地显现出来。诸如:体育旅游发展与城市文化有何内在联系?如何在文化自信保障下,达到提升城市竞争力与促进体育旅游发展双赢?城市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保持城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作者以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为例,旨在探讨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挖掘文化自信对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创新及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的推动作用,最终就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的提出可行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的本质内涵进行了阐述,重点对哈尔滨城市体育文化资源、体育旅游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梳理,进一步体现出其文化价值。本文重点剖析了哈尔滨地域文化内涵与体育旅游、文化自信与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的深层关系;分别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对当前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过程中文化自信缺失而引发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文化自信为城市体育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地域体育文化的振兴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奠定了基础,两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2.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全领域、多季度发展优势,但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分析其发展过程,发现存在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过于同质化、不能充分挖掘其现代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问题。3.通过打造以地域文化为核心、体育+旅游为载体、文化产业为依托的体系,实现哈尔滨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同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相结合,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融入于体育旅游发展当中,促进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良性发展。

姜宝昌[2](2021)在《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文中认为吴一峰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一位因纪游式写生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兼备中国传统教育和现代西学教育,诗书画印皆精,是一位“通才”型艺术家。而且全程经历了20世纪中国画改良运动的思潮,开拓性的提出了以古法写实的艺术理念,并以四十余年的写生壮举,完成了对西南山水在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上的探索,他注重对传统山水笔墨的表现和审美理念的传达,并因此形成了以古法写实理念写实景的山水画表现形式,同时也赋予了这种山水画表现理念和表现形式以特殊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本文以时代背景下吴一峰探索其写生山水画的得失为视角,研究了吴一峰在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构建上的探索成就,探讨了吴一峰与陆俨少、李可染、陶冷月等同时代师友之间,在写生方法、理法、创作、意境塑造等方面的异同,论证了“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艺术理念的开拓价值和意义。考辩了吴一峰与黄宾虹之间的私淑式关系,以及写生理念与胡佩衡之间的独立关系,明晰了吴一峰以古法进行纪游式写生探索是自发的、自觉的一种开拓性行为。明确了吴一峰山水画中因具有地理风俗的资料性、诗书画印的综合性、内容题材的现实性,才使其作品没有因为过于强调写实景和写实性,而削弱主观写意性表达,反而显示出强劲“生命力”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探索中视觉形式上的局限性。从吴一峰个案研究来说,本文是首次把吴一峰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为重新认识吴一峰提供了理论支持,拓宽了吴一峰研究资料的丰富性,也为研究20世纪山水画发展现象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典型案例。本文将在吴一峰为什么在20世纪前半页取得成功并获得广泛赞誉,而后期却被历史遮蔽少有人知,这个问题背景下展开论述,以此理清吴一峰写生山水画同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真实还原吴一峰写生山水画的探索价值。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该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研究重点和创新点,以及目前该项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吴一峰作为以写生探索山水画变革的典型个案研究的总况。第二章是吴一峰“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理念的形成,通过对提出的背景、理念的成因、具体表现的阐述,以及与胡佩衡“古法写生”之间的考辩,明确了吴一峰的理念是自发、自觉的一种探索行为,是对传统重新挖掘、审视、重组,发掘了旧传统在新时期发展中的新价值,是有建设性和开拓性的。第三章是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的构建,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分别分析了纪游式写生概念的形成以及与“卧游”理念的关系,第二节从体悟自然、观照现实、革新传统三个阶段分析了吴一峰一生的写生历程和艺事活动,第三节分析了吴一峰山水画创作的语言特点与审美表现,最后提炼出纪游式写生山水画在图真和写实层面的意义。第四章是与同时代师友写生比较,本章通过对黄宾虹、陆俨少、陶冷月、李可染、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7位同时代画家,在写生理法与章法、纪游写生与写生创作、墨法突破与笔法融合、意境塑造与现实再现、科学写实与古法写实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性论述,通过对比,明晰了吴一峰鲜明的风格特点,以及在中国画转型时期的探索意义。第五章是纪游写生山水画的生命力及局限性,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节,提出了地理风俗的资料性、诗书画印的综合性、内容题材的现实性三方面独特的艺术“生命力”,第二部分从图式观念和笔墨探索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局限性。结论:通过以上五章的客观、系统的论述,得出了吴一峰写生山水画在20世纪美术史上的探索价值,以及在科学写生与现代观察方式的建立、现场写生与时空观念转换两个方面的思考。

南禹竹[3](2021)在《基于POI数据的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设施作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对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等有着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商业设施的数量、业态结构及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发展中与城市空间扩展产生关联。如何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空间,构建符合居民需求、空间发展以及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的商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2016年和2020年营业面积在5000m2以上,业态为家居建材、家电电子、商场和综合市场的大型商业设施为研究对象,从大型商业设施的数量、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入手,运用ArcGIS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技术方法,分析了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空间发展特征,认为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空间结构由单中心趋向多组团化,空间分布由城市中心趋向于城市外围,城市郊区商业设施数量开始增多,其空间变化趋势受到经济、人口、交通、电子商务和建设用地等因素的影响,且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空间迁移滞后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从人口分布、城市道路、电子商务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等方面,提出哈尔滨商业空间的优化策略,为未来合理规划哈尔滨城市商业空间提供空间上的指引。

宋梦哲[4](2021)在《社会共治视角下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前提,其安全性直接关系着公众生命安全,更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当前,食品的生产地、流通地、消费地往往并不一致,由此衍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与日俱增,这给政府的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颁布了多项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品安全治理效果,但是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亟需转变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以社会共治为切入口,对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以协同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和政府监管理论为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治理、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概念,为文章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其次,运用访谈法及调查研究法对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状进行调研,通过总结分析,得出当前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存在政府监管力量不足、食品企业缺乏自律、食品行业协会治理参与度低、公众参与治理意愿不强等问题。遵循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了由4个维度和2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社会共治视角下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哈尔滨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一般”。最后,针对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从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对策。

王丽娜[5](2021)在《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中国传播历史较为漫长,近代以来,随着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本文以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时空为经线,以整体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变迁为纬线,考察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播方式的流变过程,思考二者传播方式差异的原因,着力揭示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发展不同趋向的内在因素。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对早期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中国的传入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对比。从俄罗斯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入我国的背景来看,东正教传入中国无疑与沙俄帝国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扩张相关;而基督新教最初的传入实质上也是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的一部分。第二章从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传入和发展期对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传入背景差异、传播对象、主体、媒介的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此时期的教堂兴建情况进行整理。哈尔滨的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强烈的政治动荡之中传入、因移民的到来而不断的传播、发展。东正教这个侨民宗教一直以维持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而基督新教在不断的传播自己的福音,他们在传播媒介的选择运用、对象的选择上、主体的呈现差异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第三章论述了20世纪下半叶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衰落后的恢复,及基督新教的逐渐发展。这一时期,哈尔滨所处的复杂的政治环境对二者的传播影响重大,传播主体上,东正教因其政治依附性强,随着政治格局变动,教区归属不断更迭,传播主体原有的优势消失,基督新教主体开始脱离西方差会控制,走向自主、合一,同时外侨的大量外迁,东正教的传播对象流失,基督新教对象却日益增多,致使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传播媒介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出现了反差。文革后,政策开放,二者逐渐恢复,相比于人数较少的东正教团体,基督新教在哈尔滨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第四章从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神学教义、经典、崇拜对象等内化因素和教阶、教仪、节日等外化因素来分析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播趋向不同、发展现状不同的内在因素。东正教对教义、仪式、教阶制度所采取的保守性政策,严重影响了东正教的传播。而基督新教以世俗性、普世性着称,教义、仪式、教阶等简洁,神秘性较弱,易于接受理解,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度更强,有利于其发展。虽然东正教对哈尔滨并未产生较大影响,但这些宗教留下独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历史积淀下的多元性文化,仍对哈尔滨发展起到了特殊的影响。

仝壁瑜[6](2021)在《1977年以来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尔滨市作为我国东北部地区的音乐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该地区较高水准的师范类高校更具有代表性作用。本文主要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切入点,以该校音乐学科的历史为载体,对1977年自高考制度恢复后至今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文章的引言部分,对选题对象与缘由、背景、前期研究基础分析、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说明与阐释。正文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地理和人文的角度对哈尔滨的音乐文化背景进行陈述,指出哈尔滨这座深受俄侨音乐家影响的城市具有良好的多元音乐文化基础,以及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等。第二章回顾了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之后至2015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轨迹。在这一时期,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受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影响仅体现在1996年之前的教材选用和师资背景方面,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俄罗斯音乐性踪迹,实际上并不可考证。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地缘的优势虽然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坚持进行中俄音乐文化的交流活动,但始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并未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第三章对2016年新建的我国第十一所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与哈尔滨师范大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是困境危机也是机遇”的观点。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对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今后发展方向的可能性进行深入思考。

邱佳[7](2020)在《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近现代油画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以韩景生为首的一大批早期艺术家们在近百年的时间内不断的拼搏与探索。本文以研究韩景生在黑龙江近现代油画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韩景生在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韩景生是黑龙江乃至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中的重要油画艺术家、早期重要的油画艺术开拓者、众多油画学习者的教师,被公认为黑龙江早期油画艺术先驱之一,他为油画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发展。韩景生对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社会活动、艺术活动(主要是艺术展览)三个方面:他在艺术创作上能够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和散”的意境,并吸收印象派之长,有绚丽多彩、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个人风格;他在以艺术家和教师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及艺术活动中,积极组织美术协会,开办画展;其不但对艺术有着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更以谦逊的人品低调的处事原则,赢得众多后辈艺术家的追随与肯定。由此我们认识到,在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韩景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先驱者和推动者的巨大作用;他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探索和执着精神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黑龙江油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代,带动群体,以其多变的创作风格记录时代风土人情让油画这种舶来艺术在黑龙江地区彰显历史作用;韩景生在黑龙江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与繁荣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为需要去探究以其为当代油画的发展提供借鉴。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韩景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查史实的同时探讨韩景生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第二部分是分析韩景生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风貌:(1)开拓期的艺术风格受到俄侨画家和上海美专的影响,具有印象主义的特征。(2)发展期的艺术风格受到日本画家的影响,注重用线和平面表现的风貌。(3)变革期的艺术风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到改革开放全面解放思想束缚,作品呈现多元风格;第三个部分是依据中国当代油画尤其是黑龙江油画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韩景生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薛睿[8](2020)在《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文中提出哈尔滨的大规模城市化发展起源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勘测与修建,百余年的历史相比于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并不算久远,但其发展过程较为曲折,造就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剧烈波动的演化过程。本文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形态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从时间维度上划分出从前至后的6个形态演化周期,确定了中心城区与典型片区两个尺度层级,融合多种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哈尔滨相关形态要素特征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及动因解读。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与第2章城形态学理论解析及研究框架构建,是论文的基础分析部分,论述了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与意义,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要素等方面为其后论述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撑;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近代时期与第4章现代时期的城市形态解析,分别对所确定的6个形态周期中的哈尔滨中心城区及各典型片区的发展背景与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与解读;第三部包括第5章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分析与第6章城市形态演化动因分析,是整个论文的最重要结论部分,将各周期城市形态静态特征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演化的规律,并结合相关背景分析形态特征的生成及演化动因与机制。哈尔滨的中心城区的扩展经历了从以铁路与水路为依托的聚集式扩展,到以公路及产业网络为依托的外延式扩展,其间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加速过程以及一次明显的降速过程。市区的结构形态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从城市生成初期的松散的多中心结构,以及其后几个阶段中单中心结构的整合、迁移与分化过程,并逐渐朝着相对成熟的多核心结构发展,整个过程受到地缘环境不断转化的影响呈现出先“差异式”再“叠加式”的演化特征。较大的阶段性差异使城市结构发展的连续性较差,市区内始终未形成延续性较强的功能轴线。市区内受限于铁路、水系、大面积的工业用地等因素的阻隔,各片区之间的交通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市区路网整体联系度较弱,无法对“双极多核心”结构的培育提供有效的交通支撑。在局部的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过程中,主要的指导思想从初期的以美学秩序为基础的欧式古典主义规划思想演化为后期的以功能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伴随这一过程哈尔滨的片区路网肌理形态从“图形化、内向型”的形式向“均质化、外向型”的形式转化,并体现出一定的“去地域文化性”特征;功能组织形态经历了从“线性组织”到“分区组织”,再到“组团式组织”的演化过程,组织层级上具有从“垂直化”到“扁平化”的演化特征;公共开放空间的类型经历了从“街区主导”到“公园绿地主导”的演化过程,并体现出小型化、带状化、多样化与商业化的趋势特征。哈尔滨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的动因较为复杂,其中主要以地缘环境及自然环境为主要的底层逻辑,以“城市的枢纽地位”及“移民城市及来自于俄国的影响”两条始终保有持续影响力的因素为主线,以经济体制、依托网络、空间门槛、规划思想、形态主导意向等因素的阶段性变化为最直接的动因,并以标志性事件为触发点,通过其对应的城市发展政策与相关规划直接作用在城市形态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创新性成果:提炼出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中的“时间”、“尺度”与“区域”三个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对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的融合型研究平台;通过从静态到动态的形态特征分析,揭示了哈尔滨中心城区的各种形态要素的演化规律,并结合城市发展背景提炼出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的主要动因;结合哈尔滨城市形态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以片区尺度层面的6个维度及12组变量为基础建立了“肌理指数”的片区形态择优模型及初步的评价体系。

金晔[9](2020)在《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投资不过山海关”是用来形容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时常用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并不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28日召开的东北地区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要坚定改革信心,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在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环境下,优化营商环境又有了新要求。黑龙江省政府将贯彻习总书记的指示,将优化营商环境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相结合,全力打造新龙江。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对哈尔滨市政务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哈尔滨市在以往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对照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置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研究,对于哈尔滨市政府完善管理模式、创造更加优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知识的阐述,是文章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在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对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并归纳总结了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及成效;第四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监督保障等四方面问题;第五部分对哈尔滨市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通过对国外的美国、日本以及国内的南京、杭州、上海等的典型经验总结,明确了对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第七部分提出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哈尔滨市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的对策,主要包括重塑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重塑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重塑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及构建营商新环境保障体系,以期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对哈尔滨市新型服务型政府的提供参考。

罗家枝[10](2020)在《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程教育以应用型专业为依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量工程人才。1949-1966年是共和国工程教育的起步探索和奠基阶段,这十七年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十七年”,是新生政权为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开拓性地开展工程教育的艰难探索的十七年。在这十七年里,工程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计划性特征,完成了从学习苏联向自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奠定了共和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基本格局。论文运用历史研究、制度分析及案例研究方法,以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变迁动力、变迁路径、变迁策略方面,剖析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以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核心的变迁过程。学科目录式管理是政府征用学术权力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统一规划的外在表现形式,与社会分工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政治性和历史性特征。基于对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动力、路径及策略选择的分析,研究认为,1949-1966年我国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是政府强制力规范下,以具体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为根本遵循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是对历史最基本的尊重,以谨慎的态度审视前十七年工学建制过程是跨越工科制度建设“卡夫丁峡谷”的重要战略抉择。剖析这十七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给我们理解和预测学科制度变迁以重要启迪:以学科专业目录为核心的渐进式变革是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是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根本推动力量,各利益主体需求的变更直接推动其变革;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来势汹汹,工科作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由“公共利益”向“共同利益”转变、多主体共同参与成为学科制度变革的重要考量。

二、关于2002年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2002年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框架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有关研究
        1.5.2 国内有关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哈尔滨市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
        3.1.1 文化自信的概念
        3.1.2 文化自信的本质
        3.1.3 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3.1.4 哈尔滨城市体育文化的历史追溯
    3.2 哈尔滨市体育旅游内涵与发展
        3.2.1 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的内涵
        3.2.2 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分析
    3.3 文化自信与哈尔滨市体育旅游的关系
        3.3.1 树立文化自信是哈尔滨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必要前提
        3.3.2 文化自信是哈尔滨建设体育旅游城市的战略选择
        3.3.3 文化自信是推动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
        3.3.4 文化自信是哈尔滨强化旅游资源优势的重要保障
        3.3.5 发展体育旅游是深化哈尔滨城市体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3.4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的对策
        3.4.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为引领
        3.4.2 提炼城市文化打造体育旅游文化形象
        3.4.3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对体育文化价值的认同
        3.4.4 挖掘哈尔滨城市体育特色文化创建体育旅游新品牌
        3.4.5 加强体育旅游城市服务体系建设
        3.4.6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
4.结论
    4.1 哈尔滨市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4.2 哈尔滨市体育旅游的战略意义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4.3 哈尔滨市体育旅游发展需要一套依据自身定位的发展策略
    4.4 文化自信与哈尔滨市体育旅游构成良性互动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法写生:“以传统笔墨,写天地间实景”理念的形成
    一、理念的提出
    二、理念的成因
        (一)承学经历
        (二)时代思潮
        (三)自觉意识
    三、理念的表现
        (一)临摹入古:进入传统
        (二)对景写生:承变传统
        (三)写物创意:复归传统
    四、理念的开拓性
第三章 图真写实:纪游式写生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构
    一、概念形成与理念引入
    二、写生历程与艺事活动
        (一)体悟自然阶段(1928—1948)
        (二)观照现实阶段(1949—1979)
        (三)革新传统阶段(1980—1994)
    三、语言特点与审美表现
        (一)另辟蹊径上溯宋元意境
        (二)新景致营造中的笔墨方式
        (三)程式化到实景化的独特章法
        (四)突出人世气息的新意点景
        (五)重彩结合水墨淡彩的设色
    四、图真意义与写实价值
        (一)探索总结现实自然规律
        (二)发掘表现地域文化内涵
        (三)融通活变主体自觉意识
第四章 存形宣物:与同时代师友的写生风格比较
    一、写生方法的比较
        (一)写生理法与章法结构:与黄宾虹的写生比较
        (二)科学写实与古法写实:与陶冷月的写生比较
    二、笔墨语言的比较
        (一)墨法突破与笔法融合:与李可染的写生比较
        (二)纪游写生与创作语言:与陆俨少的写生比较
    三、写生再现的比较
        (一)纪游写生与农村写生:与赵望云的写生比较
        (二)博采中西与现实再现:与关山月、黎雄才的比较
第五章 法自我立:纪游写生山水画的生命力及局限性
    一、地理风俗的资料性
        (一)步行海宁观潮记与浙西之游
        (二)入蜀纪游与川北之游
        (三)岷江、青衣江、柳江概况
    二、诗书画印的综合性
        (一)以诗文纪游以山水存形
        (二)以书法作画以画作书法
        (三)以金石铸筋骨以刀笔立线
    三、内容题材的现实性
        (一)自然山水与风俗题材
        (二)新中国建设题材
    四、视觉形式的局限性
        (一)笔墨个性的局限
        (二)图式个性的局限
结论
    一、纪游式写生与传统笔墨的结合拓展
    二、写生与现代观察方式的建立
    三、现场写生与时空观念的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吴一峰绘画作品选录
附录二:吴一峰写生稿选录
附录三:吴一峰艺术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POI数据的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业设施快速发展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
        1.1.3 信息化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发展现状
        1.3.1 国内外商业空间相关研究及发展
        1.3.2 国内外商业建设相关研究及发展
        1.3.3 国内外大数据相关研究及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解析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POI数据
        2.1.2 商业设施定义
        2.1.3 城市商业空间
        2.1.4 大型商业设施界定
    2.2 增长极理论
    2.3 商业集聚理论
    2.4 中心地理论
    2.5 商业区位论
    2.6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时空演变规律
    3.1 哈尔滨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哈尔滨商业格局概况
    3.2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时间维度演变
        3.2.1 整体商业设施数量
        3.2.2 各分区商业设施数量
    3.3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3.3.1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3.2 家电电子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3.3.3 家居建材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3.3.4 商场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3.3.5 综合市场设施空间分布分布特征
    3.4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空间扩展特征
        3.4.1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整体空间扩展特征
        3.4.2 家电电子设施整体空间扩展特征
        3.4.3 家居建材设施空间扩展特征
        3.4.4 商场设施空间扩展特征
        3.4.5 综合市场设施空间扩展特征
    3.5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空间集聚特征
        3.5.1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整体空间集聚特征
        3.5.2 家电电子设施空间集聚特征
        3.5.3 家居建材设施空间集聚特征
        3.5.4 商场设施空间集聚特征
        3.5.5 综合市场空间集聚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选取
        4.1.1 社会经济
        4.1.2 人口规模
        4.1.3 城市交通
        4.1.4 电子商务
    4.2 哈尔滨建设用地变化特征
        4.2.1 数量变化特征
        4.2.2 空间变化特征
        4.2.3 变化规律
    4.3 哈尔滨商业设施变化特征
        4.3.1 空间分布特征
        4.3.2 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5.1 基于人口规模协调商业发展
        5.1.1 构建网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5.1.2 引导边缘区商业与人口同步发展
    5.2 关注城市建设提升商业效率
        5.2.1 结合城市交通提升商业效率
        5.2.2 城市建设与商业规划协调发展
        5.2.3 结合TOD构建城站一体化
    5.3 优化商业设施业态构成体系
        5.3.1 构建复合型商业中心
        5.3.2 构建专业型商业中心
    5.4 结合电子商务重构商业空间
        5.4.1 重组商业业态组合
        5.4.2 转变商业空间规模
        5.4.3 增强消费者体验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社会共治视角下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析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食品安全
        2.1.2 食品安全治理
        2.1.3 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2.1.4 社会共治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政府监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概况
        3.1.1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
        3.1.2 哈尔滨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情况
        3.1.3 哈尔滨市三品一标认证情况
    3.2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现状
        3.2.1 政府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状
        3.2.2 企业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状
        3.2.3 社会组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状
        3.2.4 公众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状
        3.2.5 其他社会主体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状
    3.3 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监管力量不足
        3.3.2 食品企业缺乏自律
        3.3.3 食品行业协会治理参与度低
        3.3.4 公众参与治理意愿不强
    3.4 本章小结
4 社会共治视角下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步骤
        4.1.1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4.2 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4.2.2 单项指标的含义及说明
    4.3 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4.3.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4.3.2 权重确定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5.1.1 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因
        5.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步骤
    5.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2.1 数据来源
        5.2.2 问卷设计
        5.2.3 调查样本选取及问卷发放情况
        5.2.4 数据处理与计算
    5.3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模糊评价
        5.3.1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单因子模糊评价
        5.3.2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5.4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结果
        5.4.1 政府与企业合作治理能力评价结果
        5.4.2 政府与行业协会合作治理能力评价结果
        5.4.3 企业与行业协会合作治理能力评价结果
        5.4.4 社会力量治理能力评价结果
    5.5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5.5.1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5.5.2 食品企业分散经营
        5.5.3 食品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边界不清晰
        5.5.4 公众参与治理渠道较少
        5.5.5 新闻媒体专业素质欠缺
    5.6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及启示
    6.1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
        6.1.1 美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
        6.1.2 欧盟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
        6.1.3 日本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
    6.2 国内典型城市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
        6.2.1 深圳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
        6.2.2 上海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
        6.2.3 淮安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
    6.3 国内外实践对哈尔滨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启示
        6.3.1 构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
        6.3.2 落实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
        6.3.3 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性优势
        6.3.4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治理全过程参与度
    6.4 本章小结
7 社会共治视角下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的对策
    7.1 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
    7.2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机制
        7.2.1 构建食品安全信用机制
        7.2.2 引导食品企业参与三品一标认证
        7.2.3 完善食品行业协会的扶持发展政策
        7.2.4 拓宽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渠道
    7.3 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7.3.1 完善政府内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7.3.2 健全政府跨部门行政协作机制
    7.4 强化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7.4.1 引入HACCP管理体系
        7.4.2 健全食品信息全程可追溯体系
        7.4.3 积极加入食品行业协会
    7.5 提升食品行业协会治理主体地位
        7.5.1 加强食品行业协会自身能力建设
        7.5.2 积极参与政府食品安全标准制定
        7.5.3 扩大食品行业协会会员规模
    7.6 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
        7.6.1 丰富公众食品安全治理知识
        7.6.2 强化新闻媒体正向引导功能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概述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研究问题与展望
第一章 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第一节 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教活动
        一、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的萌芽及俄罗斯北京传教士团的发展
        二、俄罗斯东正教的传播向北京以外的地区延展
    第二节 基督新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教活动
        一、鸦片战争前基督新教的微弱渗透
        二、鸦片战争后基督新教的大规模传入
        三、基督新教传入东北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与中东铁路的修筑活动
        一、传教者的护身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信徒的顺风车——中东铁路的修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传入与发展
    第一节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传入与初步发展(1898——1917)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在哈尔滨传入背景之异同
        二、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初传时期传播方式之比较(1989-1917)
    第二节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发展(1918——1930)
        一、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对象的对比
        二、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三、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媒介的对比
        四、信仰发展导致的教堂林立
    第三节: 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短暂发展(1931—1945)
        一、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二、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教对象的对比
        三、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媒介的对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衰落与恢复
    第一节 侨民外迁时期的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衰落(1946—1954)
        一、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对象的变化
        二、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第二节: 教会自主合一化之后的曲折行进(1955——2000)
        一、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的自主与基督新教教会的合一(1955-1965)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宗教的停滞(1966-1976)
        三、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信仰的恢复(1977-200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差异的内在原因
    第一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经典教义的内在差异与外在表象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经典的差异
        二、基督新教和东正教教义的差异及在哈尔滨传播中的呈现
        三、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崇拜对象差异及在哈尔滨实际传播中的体现
    第二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教阶制度的差异与外部呈现
        一、基督教教阶制度的产生及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教阶制度的差异
        二、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教阶制度差异在哈尔滨传播中的体现
    第三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圣礼的差异与传播呈现
        一、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圣礼的差异
        二、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圣礼的差异在哈尔滨传播中的体现
    第四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节日差异与实际呈现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节日的差异
        二、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圣诞节的简要对比与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1977年以来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背景
    第二节 、范畴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研究对象范畴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基础分析
        一、中文期刊、论文类文献
        二、专着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数据法
        四、交叉学科研究法
第一章 、边陲人文背景—哈尔滨的地理环境、音乐与教育
    第一节 、东北边陲的独特地理人文
        一、自然地理位置
        二、人文背景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一、多元音乐文化特征
        二、深受俄侨音乐家影响的音乐文化背景基础
        三、音乐教育在哈尔滨:音乐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本章小节】
第二章 、1977-2015 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轨迹
    第一节 、重组与新生--1977年-1980年高考恢复后的哈尔滨师范学院
        一、基本背景情况
        二、音乐学科的重构
        三、蓄势待发:招生、课程与师资
    第二节 、发展快车道---1980年-2015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社会背景情况
        二、地域音乐文化特色贯穿始终的学科构建
        三、生源选择:招生体制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科研开发---学科发展的两大引擎
        五、学科建设理念:课程与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裂与重构---涅盘中的哈师大
    第一节 、异军突起:哈尔滨音乐学院
        一、哈尔滨音乐学院设立的基础与必然性
        二、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基础学科架构
    第二节 、重新思考的时刻
        一、资源重新分配与后果:硕、博士授予点的迁移
        二、课程结构与教学的差异性:错位发展的两条路
        三、流失?还是新机遇?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郁正民教授采访稿
    附录2:李然教授采访节选
    附录3:王岩教授采访节选
    附录4:匿名采访调查问卷
    附录5:钢琴家元杰采访稿
    附录6:哈尔滨师范学院1963年招生专业介绍
    附录7: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1963年暑期招生简章
    附录8: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7)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问题点与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年表
        (二)关于油画作品主题的研究
        (三)综合研究
        (四)韩景生油画的美学特征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韩景生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36年以前)
        一、家庭——熏陶与启蒙
        二、哈埠——开启油画学习之地
        三、信念——坚守艺术之路
    第二节 韩景生的职业生涯(1936-1998)
        一、哈工大从教的九年
        二、解放后的职业生涯
    小结
第二章 韩景生油画的开拓期(1925-1936)
    第一节 韩景生早期油画风格的成因
        一、地域——文化栖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化——本土与外来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三、面貌——合作与冲突之下的多样发展
        四、师从——经历及其影响
    第二节 早期韩景生油画代表作品分析
        一、韩景生早期人物画作品
        二、韩景生早期的风景写生代表作品
        三、韩景生早期的其他作品
    第三节 早期韩景生油画的艺术风格
        一、早期风格的杂糅性
        二、早期构图和色彩的抉择
    第四节 对韩景生早期作品的研究与评价
        一、描绘哈埠地区生活群像再现的原因
        二、无形中参与地域文化的构建
        三、借鉴印象派而不拘泥于印象派的色彩
    小结
第三章 韩景生油画的发展期(1936-1950)
    第一节 入职哈工大后韩景生的艺术活动
    第二节 韩景生与引导者石井柏亭
    第三节 发展期韩景生油画作品分析
        一、韩景生发展期的人物作品
        二、韩景生发展期的风景作品
        三、韩景生发展期的花卉作品
    第四节 发展期韩景生油画的艺术风格
        一、明确的个人情感指向
        二、线条的表现性
        三、平面化表现风格渐成主角
        四、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五、突破“土味”的色彩探索
    第五节 发展期作品的研究与评价
        一、艺术进程中的推动者
        二、直面历史现实的画者
        三、时代变革中的赶路人
    小结
第四章 韩景生油画的变革期(1950以后)
    第一节 新时期引领黑龙江油画新风貌
    第二节 同时期的艺术家群体特征
        一、哈埠同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二、新时期哈埠画家群体的艺术活动
        三、同时期油画艺术家群体共筑区域美术
    第三节 新时期韩景生油画作品分析
        一、新时期韩景生的风景写生
        二、新时期韩景生的花卉与静物写生
    第四节 新时期韩景生油画作品艺术风格
        一、新时期历史题材向现实生活转变
        二、新时期色彩进一步融合形成自身风格
        三、新时期地域性艺术的努力探索
    第五节 新时期韩景生作品研究与评价
        一、中西之争下对艺术的研究与思考
        二、百年耕耘中推动新时代
    小结
第五章 韩景生油画风格考辩
    第一节 韩景生油画风格总述
        一、题材的生活化
        二、描绘黑龙江的地域风貌
        三、审美意境的变迁
    第二节 韩景生油画的地域性
        一、生活体验成就地域印记
        二、深入画面的“诗”性表达
    第三节 韩景生于不同时期对黑龙江油画发展的影响
        一、开拓期“土味”的主观审美意识形成
        二、发展期将俄、法、日、中艺术经验融合
        三、变革期的意义与情感表达
        四、关于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的些许探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韩景生年表
附件二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转型
        1.1.2 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演化梳理
        1.1.3 哈尔滨总体城市设计专题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标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城市形态学
        1.3.2 城市结构形态
        1.3.3 城市功能布局形态
        1.3.4 路网形态量化研究
        1.3.5 城市形态演化
        1.3.6 哈尔滨城市形态发展
        1.3.7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形态学理论解析及研究框架构建
    2.1 相关理论及基本研究思路
        2.1.1 概念解析
        2.1.2 相关理论解析
        2.1.3 基本研究思路
    2.2 框架基础分析
        2.2.1 研究周期划定
        2.2.2 尺度层级划定
        2.2.3 研究区域划定
    2.3 研究要素及研究方法
        2.3.1 研究要素
        2.3.2 中心城区研究内容
        2.3.3 典型片区研究内容
    2.4 论文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时期城市形态解析
    3.1 沙俄主导及中东铁路影响时期(1898-1932)
        3.1.1 城市发展背景—中东铁路影响下的城市初创
        3.1.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俄国人眼中的理想城市
        3.1.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3.1.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3.2 日伪占领时期(1932-1945)
        3.2.1 城市发展背景—强权统治下的城市整合
        3.2.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
        3.2.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3.2.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时期城市形态解析
    4.1 解放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1945-1979)
        4.1.1 城市发展背景—工业城市转型及发展
        4.1.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4.1.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1.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2 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4)
        4.2.1 城市发展背景—改革与转型压力下的调整
        4.2.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国内规划的新启蒙时期
        4.2.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2.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3 改革深化推进时期(2004-2015)
        4.3.1 城市发展背景—增长主义下的高速发展
        4.3.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经营城市与多核心结构
        4.3.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3.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4 新型城镇化时期(2015- )
        4.4.1 新时期国内城镇化发展趋势
        4.4.2 哈尔滨城市发展机遇与问题
        4.4.3 中心城区形态发展
        4.4.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4.5 相关规划的形态发展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分析
    5.1 城市扩展形态演化规律
        5.1.1 扩展强度演化
        5.1.2 扩展的空间分异
        5.1.3 从“聚集式扩展”到“外延式扩展”
        5.1.4 扩展轴的政策带动倾向
    5.2 城市路网拓扑形态演化规律
        5.2.1 网络整体集成度分布演化
        5.2.2 路网联系度与合理程度演化
    5.3 城市结构形态演化规律
        5.3.1 结构的“差异式”与“叠加式”演化
        5.3.2 “单中心”与“多中心”相互交替
        5.3.3 公共轴线缺乏延续性
    5.4 片区形态类型演化规律
        5.4.1 街道街廓系统形态类型演化
        5.4.2 功能组织形态类型演化规律
        5.4.3 公共开放空间构成及形态类型演化
    5.5 片区形态相关变量演化规律
        5.5.1 街道街廓形态相关变量演化
        5.5.2 功能组织形态相关变量演化
        5.5.3 公共开放空间相关变量演化
        5.5.4 肌理指数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形态演化动因分析
    6.1 地缘及自然环境动因
        6.1.1 地缘环境引发的城市定位转向
        6.1.2 依水而起、顺势生长
        6.1.3 枢纽地位及俄国影响
    6.2 经济及技术动因
        6.2.1 经济因素的转换
        6.2.2 技术经济进步引发的依托网络的转化
        6.2.3 发展的空间门槛
    6.3 社会及文化动因
        6.3.1 典型的近代移民城市
        6.3.2 规划思想中文化与技术的主从关系
        6.3.3 形态主导意向的迭代
    6.4 政策及规划动因
        6.4.1 标志性事件及政策驱动
        6.4.2 政体关系与规划干预
        6.4.3 城市设计的实施与引导
    6.5 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优化探讨
        6.5.1 政策层面
        6.5.2 中心城区层面
        6.5.3 典型片区层面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的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服务型政府
        2.1.2 营商环境
        2.1.3 “放管服”改革
    2.2 论文的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治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概况
    3.1 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历程
        3.1.1 “放管服”改革前哈尔滨服务型政府建设
        3.1.2 “放管服”改革中哈尔滨服务型政府建设
    3.2 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办事效率得以提升
        3.2.2 市场环境治理有效
        3.2.3 法规文件深入整理,行政规范得以修订
        3.2.4 监督保障措施深入有效
    3.3 优化营商环境对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新要求
        3.3.1 建设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
        3.3.2 建设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3.3.3 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3.3.4 建设全面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4 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服务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够
        4.1.2 部分政务人员履职不到位
        4.1.3 公众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不高
    4.2 市场运行维护存在问题
        4.2.1 市场环境整体不乐观
        4.2.2 仍存在市场竞争不公平现象
        4.2.3 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4.3 行政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行政立法论证不充分
        4.3.2 推进依法办事不彻底
        4.3.3 纠纷处理未能做到及时有效
    4.4 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4.4.1 缺乏多元化的监督渠道
        4.4.2 责任落实不到位
5 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务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5.1.2 部分政务人员缺少服务与责任意识
        5.1.3 公共服务供给未以群众为导向
    5.2 市场运行维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政府政策扶持能力较弱
        5.2.2 对市场环境治理不到位
        5.2.3 政府对融资工具利用不充分
    5.3 行政法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撑
        5.3.2 行政执法制度不健全
        5.3.3 缺少系统的纠纷化解机制
    5.4 行政监督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4.1 监督政府工作人员履职的机制尚不完备
        5.4.2 未建立系统的考核机制
6 国内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6.1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经验
        6.1.1 美国地方政府再造
        6.1.2 日本地方政府改革
        6.1.3 国外的经验给哈尔滨市政府的启示
    6.2 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经验
        6.2.1 南京的亲民富民型政府构建经验
        6.2.2 浙江省经济型政府构建经验
        6.2.3 上海精干高效型政府构建经验
        6.2.4 国内典型地区的经验给哈尔滨市政府的启示
7 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哈尔滨市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的对策
    7.1 重塑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7.1.1 依托“放管服”改革建设透明高效政府
        7.1.2 加强政务人员的责任及服务意识以促进“有作为”
        7.1.3 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机制创新以提升公众满意度
    7.2 重塑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7.2.1 加大经济投入以改善宏观营商环境
        7.2.2 加强市场治理维护市场公平
        7.2.3 提高融资便利度和获得率
    7.3 重塑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7.3.1 优化政府法规政策制定程序
        7.3.2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活动
        7.3.3 建立多元纠纷化解机制
    7.4 构建营商新环境保障体系
        7.4.1 增加监督形式拓宽监督渠道
        7.4.2 严控考核以把控监督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二)建国初十七年工学制度变迁分析框架
二、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阶段划分
    (一)建国前学科制度与学科分类设置
    (二)1949-195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体系初步确立
    (三)1957-1960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的反思与微调
    (四)1961-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的独立探索与修订
三、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动力及路径
    (一)建国初工学蓬勃发展的背景
    (二)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动力
    (三)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路径及策略选择
四、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案例分析
    (一)建国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科设置概览
    (二)建国初十七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变迁
    (三)建国初十七年哈工大工学变革动因及路径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一)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动力层面
    (二)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路径层面
    (三)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的利益相关者层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2002年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哈尔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D]. 刘贺.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2]吴一峰纪游式写生山水画研究[D]. 姜宝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POI数据的哈尔滨大型商业设施布局特征研究[D]. 南禹竹.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社会共治视角下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研究[D]. 宋梦哲.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D]. 王丽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1977年以来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研究[D]. 仝壁瑜.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7]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D]. 邱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8]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D]. 薛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9]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哈尔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 金晔.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10]1949-1966年工学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变迁研究[D]. 罗家枝.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2002年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