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大师与海印寺

寒山大师与海印寺

一、憨山大师与海印寺(论文文献综述)

邓琳[1](2021)在《晚明文人佛教结社研究 ——以公安三袁为中心》文中指出

李猛[2](2021)在《晚明政争背景下憨山和紫柏的命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克诚[3](2020)在《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特殊时期,封建时代又到存亡交替关口。当此之际,因政治腐败明王朝急剧没落,以武力血腥清政权勃然兴起,社会变乱四起,战争频发,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人们经历着政治黑暗导致的生活失序,感受着朝代更替带来的心理失落,体会着华夷错位生就的思想阵痛,这是一个令人精神痛苦、心灵扭曲的时代。置身巨大社会变迁中,生性敏感的知识分子的感受尤为深刻。失望于现实的腐霉黑暗,感慨于社会的狂澜难挽,诸多不肯出卖节操以求荣利,不愿屈膝以事异族的高洁之士,此时纷纷走向了遁世之途。与时代沉浮相协应,隐逸历史渊源流长的崂山亦于明末清初,迎来了隐逸文化的繁盛时期。一批士子各有不同出身与经历,或为朝中高官,或为地方官员,或为东林党人,或为复社成员,或为进士举人,或为布衣士子,或为宫廷太监,或为义军领袖,为了驱除胸中郁闷、排解思想痛苦、保全气节操守、苟全身家性命,受到了崂山所承传的隐逸精神的感召,先后来到崂山,隐遁丛林之中,僻居海滨之侧,托身佛道之门,选择了远离尘俗、固守德操、持养心志的隐逸生活。但是他们并非全然忘怀世事,消极以避世,在纷乱时代中,仍然关怀世情民生,持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他们互通声气、彼此支持,结友仁人志士,交往文化名流,形成了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隐逸文人群体,从而对地方多有作为,于社会多有贡献。啸傲在崂山,作为特殊时代中有德操之士的代表,他们的人生之终,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就义,或守志终老,各自成就了人生的价值,光扬了崂山文化的精神。栖息在崂山,他们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使命,披荒榛、筑屋舍,修造藏读场所,创办书塾书院,兴造佛庵道庙。于此读书治学、赋诗论艺、习书抚琴、教授生徒、参禅修道,于学术、教育、艺术、宗教上,都有突出的作为与贡献。他们传延了崂山文脉,发展了区域文化。歌哭在崂山,他们以文学为生活方式,记事抒情议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与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他们创办诗社,相聚一起,联吟酬唱、论诗谈艺,主导了崂山及周边的文学风气,繁荣了区域性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因为隐逸文人的入驻,崂山文化呈现出鼎盛之势。在崂山,隐逸文人们拓建了新的文化空间,营造了新的文学景观,使崂山文化地理的精神内涵再得丰富。明末清初之时,社会种种变局均对崂山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之博弈、奸邪之斗争、生活之动荡、易代之变化、强权之暴虐等诸般时代风雨,都波及到了这边隅海陬之地。旧恩之眷恋、亡国之哀痛、恢复之图谋、出处之矛盾、生死之抉择等诸般文人情思,都在崂山丛林中留下了深深印痕,崂山实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与表征。此时的崂山隐逸文化与文学蕴含着时代的品质与精神,超越了一时一地之局限,具有了普遍性与永恒性的意义。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绪论:论析了选题提出的意义,对与选题相关研究成果作了述评,明确了论文研究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作了界定,说明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准备及使用情况。第一章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了考述,对从秦汉到明前中期二十余位进入崂山隐居人物隐居始末作了探析;其次论析了崂山隐逸文化精神传统的形成及其内涵,分析了影响其形成的自然与文化原因。第二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首先对此际崂山隐逸文人群体概况作了考述,对三十余位人物的生平及隐居崂山情况作了考析;其次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表现及特点作了论析;最后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第三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地理的空间存在及其内涵作了论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作了阐析,指出一些文化景观蕴含着独有的精神内涵,因而成为隐逸文人崇尚的精神地标;其次对隐逸人物密集的地理空间所在与变迁情况作了考述,明晰了自然与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历史变动情况。第四章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对当时文化名士如施闰章、顾炎武、王士禛、钱谦益、蒲松龄、高珩、王铎、朱彝尊、张英等人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游情况,及其对崂山作出的文化贡献,分别作了考析。第五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研究:从隐逸文人中选择高弘图、黄宗昌、张允抡、黄培、胡峄阳等五人为代表人物作了个案研究,对其生平、隐居崂山始末、文化贡献与文学创作情况作了较详备的考述。第六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论析了崂山隐逸文人对区域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其在学术、教育、艺术、宗教等方面所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了整体性考析。第七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对隐逸文人的散文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对他们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作了考察;其次从文体角度,对其创作的各种散文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第八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对隐逸文人诗歌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就其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进行了考察;其次对其诗歌结社、诗论建树情况作了考论;再次从题材角度,对其所创作各种诗歌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诗歌整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结语:就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作了回顾性的概括总结。明晰了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在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与现实性价值。

李敬贤[4](2020)在《憨山对《道德经》的诠释》文中研究表明憨山(1546-1623)是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一生大多奔波于拯救社稷苍生,向世人传播复性真知。他的《老子道德经解》以佛教的情怀教人“复性工夫”,引导世人复归自己的真常本性,是明代援佛解《道德经》的重要着作。探析憨山《老子道德经解》的思想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明代晚期的“佛道交融”和“三教合一”思潮。目前学术界对憨山做了不少研究,但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他的佛学、生平及“三教合一”思想上,以“道论”及“复性求真”为视角系统地对其《老子道德经解》研究的并不多,其《老子道德经解》仍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道论”及“复性求真”思想是憨山《老子道德经解》的核心思想,是解读其《老子道德经解》的重要切入点,唯有以其为视角才能全面深入地揭示出其《老子道德经解》的原义。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憨山《老子道德经解》的写作背景,分析憨山人生经历及学习经历、晚明的思想、政治特点、晚明佛教道教的演变。第二章为憨山《老子道德经解》的发题,分析憨山写《道德经》发题的具体内容分别是发明宗旨、发明趣向、发明工夫、发明体用、发明归趣。第三章为憨山《老子道德经解》的具体内容,分析憨山《老子道德经解》对道的阐述,介绍老子“治国安民”及“复性求真”的思想,剖析人们“离性”的原因及“复性”工夫。第四章为憨山《老子道德经解》的思想特点,憨山的“三教一源论”及以佛解老和以庄解老的思想特点。

孙克诚[5](2019)在《名误落山东:憨山法师居崂事迹考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万历年间,憨山法师因避名自五台迁至崂山卓锡。在慈圣太后施助下,创建了海印寺,一纪之中,他弘扬佛法,广兴佛事。后以基址之争,道人告讼,因涉宫廷矛盾过深,被判谪戍雷州。居崂期间,憨山赈济灾民,归化异教,离崂奔走,入世意切,出世志坚,深得民人敬仰。他悟法修行,屡得宗通之相;说法开示,广有僧众皈依;研经着论,深悟经义妙旨;赋诗作偈,自富禅趣意境。由此崂山化为东方"洋洋佛国",憨山亦成为彼时闻名之高僧。

周琳[6](2019)在《明代中后期以来崂山地区宗教群体与农民群体争夺山林地产案的法律史及法律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境内,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它耸立于黄海之滨,东、西、南三面环海,仅北面与陆地相连,整个山区面积约446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是中国着名的道教丛林圣地,同时在历史上以及今天也是佛教徒修行的禅林。这里除了宗教徒之外,还生存着山地农民和沿海渔民。历史上为了争夺生存资源,佛教与道教寺院之间、道教与当地山民渔民之间发生过无数次关于山林田产的争夺与纠纷,以致酿成诉讼。本文从法律史和法律人类学双重角度考察研究相关案件,以此思考明清帝国时期中国的司法实践问题。具体而言,本文拟详细考察两个案件。第一个案子发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系围绕着崂山海印寺地产问题发生的一起佛道之争。这场争讼涉及到明代中后期着名的佛教大师憨山、地方道教精英耿义兰、明神宗、其母慈圣太后、宫内妃子以及山东地方官员诸人等,乃中国佛教史及道教史上着名的案件。第二个案子发生于清朝末年,涉事的两造系崂山太清宫道士和附近村落里的山民。他们围绕着山林的使用权发生了纷争,以致酿成了械斗案件,最后农民占领了太清宫、道士被赶跑。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以文献为主的法律史研究范式。除了注重利用各种文献外,还特别使用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当地佛教徒、道教徒和农民渔民群体进行大量访谈。同时,还采用了考古学的文物调查法,深入崂山腹地,攀登临海崖壁,实地勘探并搜求历史上道教团体遗留下来的有关林权地界的摩崖石刻证据。就认识论层面而言,本文认为这两起历史案件不仅仅具有法律史研究的价值(讨论民间法律纠纷问题),同时它们向世界陈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一定程度上言,透过这两起案件以及对案件处理的司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帝国时代社会运作的某些真相及规则。因而,这两起案子及其处理乃是观察古代中国的一个窗口。

周琳,杜靖[7](2018)在《明代万历年间崂山海印寺地产的佛道之争——一项法律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之研究》文中指出明代万历年间,围绕着崂山海印寺地产发生了一起佛道之争。这场争讼涉及着名宗教人士憨山、耿义兰以及皇权人物明神宗和其母慈圣太后,是中国佛教史和道教史上一段着名公案。本文从法律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立场考察并讨论了这一案例。具体而言,本文运用了扩展个案法、情景分析法和文化交流理论分析了此案,并力争用文化交流理论去超越前两种研究方法。我们认为,作为一件民间法律纠纷,海印寺地产之争实际上向世界陈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某方面性质。而至于这一案件内部涉及的诸方在结构上也存在隐喻与转喻相并陈的文化交流模式。在中国开展法律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不仅要重视社会经验层面的理解,更要注重经验层面之下的文化理论的考量。

杨向艳[8](2017)在《续妖书案之达观狱与万历政局》文中研究指明达观作为晚明的高僧,一生以弘法救世为己任,并因政治取向与清流派党人一致而为执政沈一贯忌恨。续妖书案发生后,游走于京师的山人游客僧道等成为被集中怀疑的首要对象,沈一贯等人亦借机罗织陷害达观,致使其被缉拿下狱。后沈一贯又将达观罗织为沈鲤、郭正域的同党,加上达观妄议神宗拆毁海印寺及公然营救德清,遂使达观之狱不可解,最终冤死狱中。总体而言,达观之死不仅是万历复杂政局发展的结果,也是集中展现万历复杂政局的一个独特面向,为我们观察晚明政局走向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栗子豪[9](2016)在《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在海南活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憨山德清作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近年以来,国内有关他活动、着述、思想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足见憨山德清在明代及现当代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憨山德清曾经来过海南,与海南友人一起探奇的这样一次重要活动,虽然有几篇论文中有所提及,却还没有被仔细的研究过。憨山德清在1605年前往海南的游历,乃是憨山德清再被流放到雷州之后,受到海南当地士人王弘诲、许子伟邀请而进行的一次探奇活动。在这次游玩活动中,憨山德清记述了很多琼郡及其周边自然和人文景观,并对海南岛进行了一番颇有见地的论述,留下数篇重要的文章诗词。因此,本文通过憨山德清在海南游历经过,以及在此期间他所着述的数篇文章进行辨析研究,把它放回到明代后期的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细致的考察,理清憨山德清来海南考察游历着述等活动的背景、动机和原因以及憨山德清当时的思想感情,深入挖掘深藏在德清着述中有关海南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进一步探求德清来海南考察游历着述等活动和思想,以及对今天海南发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在文章的前言部分,主要对于憨山德清相关论文进行文献综述,对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进行论述。文章主题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憨山德清的生平和思想,并对憨山德清前往海南的原因和背景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叙述憨山德清来到海南之后的活动。包括憨山德清前往金粟泉游玩、探寻苏轼、惠洪法师的遗迹,以及与友人前往龙庙西湖、玉龙泉游玩的经过。第三章对憨山德清所着文章进行详细解读,探求憨山德清对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见解;并对憨山德清对海南岛地理位置的论述、对海南岛将会兴旺繁荣的预见进行分析;最后介绍憨山德清对海南岛大地震的预测。第四章主要探讨憨山德清在海南的活动与着述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秦国帅[10](2015)在《明万历间崂山太清宫庙产之争及道教形象初探》文中认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至二十三年(1595),崂山道士与佛教僧人之间进行了一场庙产之争,上达天听,最终,这场官司以崂山道士的胜利而告终。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如实还原,可以发现,崂山道士之所以在这场与佛教的庙产之争中获得了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力量的干预:另外,通过当时文人墨客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也可以看到,文人阶层对全真道形象的认识并未随着其现实势力的扩张而有所改进和上升,并且,他们对全真道的这一定位与当时整个明朝对道教形象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二、憨山大师与海印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憨山大师与海印寺(论文提纲范文)

(3)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五、文献搜集与使用说明
第一章 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发展历史考述
        一、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
        二、明朝前中期崂山隐逸文化考述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原因
        一、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
        二、崂山隐逸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
    第一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群体考探
        一、明末入崂隐逸文人
        二、隐居崂山的明朝遗民文人
        三、清初入崂隐逸文人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及其特点
        一、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
        二、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
        一、社会现实与隐逸传统原因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安保的加强
        三、区域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
        一、黄石洞——黄石宫:为而不恃、功成身退
        二、田横岛——五百义士冢:不甘屈服、尽节守义
        三、驯虎山——童公祠: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四、不其山——康成书院:绵延文脉、传道继圣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一、自然隐逸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二、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变迁
第四章 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
    第一节 施闰章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一、施闰章的崂山之游
        二、施闰章与崂山隐士杨还吉的交往
        三、与杨遇吉、蓝润的交往
    第二节 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及对崂山文化贡献考述
        一、顾炎武的崂山之行
        二、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三、顾炎武陷身黄培文字狱始末
        四、顾炎武对崂山的文化贡献
    第三节 王士禛笔录崂山及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述考
        一、王士禛对崂山、即墨人事的记咏
        二、王士禛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第四节 钱谦益等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一、钱谦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二、蒲松龄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三、高珩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四、王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五、朱彝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六、张英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第五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人物研究
    第一节 高弘图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五、隐居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黄宗昌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考
        二、着述及其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五、《崂山志》的撰写及其学术价值
        六、创作的隐逸诗歌
    第三节 张允抡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考
        二、着述及传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化贡献
        五、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黄培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黄培文字狱案始末、原因及其影响
        三、黄培隐居崂山始末及所创丈石斋诗社
        四、甲申后黄培的交游情况
        五、黄培文化作为及其着述
        六、黄培的诗歌创作
    第五节 胡峄阳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及其交游情况
        四、胡峄阳的文化贡献
        五、文学创作情况
        六、胡峄阳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学术贡献
        一、经学贡献
        二、理学贡献
        三、史学贡献
        四、区域人文地理学贡献
        五、其他学术贡献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教育贡献
        一、从教授业传道
        二、修缮教育设施
        三、创建书舍书院
        四、致力家庭教育
        五、编刊书籍以助风教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艺术贡献
        一、书法贡献
        二、音乐贡献
        三、集藏贡献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宗教贡献
        一、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二、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第七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考探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文体类析
        一、传记文
        二、序跋文
        三、碑志文
        四、书启文
        五、哀祭文
        六、论说文
        七、杂记文
        八、赞铭箴赋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
        一、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艺术特色
        二、崂山隐逸文人散文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学术价值
第八章 明末清初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考探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诗歌结社及诗论建树
        一、诗歌结社
        二、诗论建树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作品的题材类析
        一、隐居诗与隐逸情怀
        二、酬应诗与人际交往
        三、山水诗与诗歌地理
        四、咏物诗与情意寄托
        五、佛道诗与宗教氛围
        六、海洋诗与海洋风情
        七、时事诗与世情关怀
        八、怀思诗与思想意绪
        九、饮酒诗与情感慰藉
        十、时序诗与生命感思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
        一、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具有的学术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憨山对《道德经》的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三、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憨山《老子道德经解》的写作背景
    一、憨山的人生经历及其修学经历
        (一)憨山的人生经历
        (二)憨山的禅修及学习经历
    二、晚明的思潮与政治
        (一)晚明的思潮
        (二)晚明的政治
    三、晚明的道教与佛教
        (一)晚明的道教
        (二)晚明的佛教
第二章 憨山《老子道德经解》发题
    一、憨山《老子道德经解》
    二、憨山《老子道德经解》之发题
        (一)发明宗旨
        (二)发明趣向
        (三)发明工夫
        (四)发明体用
        (五)发明归趣
第三章 憨山《老子道德经解》内容
    一、道之体及道之用
        (一)道之体
        (二)道之用
        (三)道之体用
    二、离“性”及复“性”
        (一)性乃真常之道
        (二)圣人之性
        (三)人性皆同
        (四)离性之因
        (五)复性求真
        (六)治国安民
第四章 憨山《老子道德经解》的思想特点
    一、儒、释、道三教交流与融合
    二、以佛解老
    三、以庄解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名误落山东:憨山法师居崂事迹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来崂居修即建造海印寺
二、僧道之争及其败讼
三、赈济民灾与归化无为教
四、离崂外行趋事
五、居崂证悟、开示与着论
六、在崂诗歌创作
七、结语:崂山法音遗远

(6)明代中后期以来崂山地区宗教群体与农民群体争夺山林地产案的法律史及法律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综述
        (一)土地纠纷
        (二)山林纠纷
        (三)水利纠纷
    二、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具体的田野考察情况
        (一)文献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人类学方法
第一章 明清时期青岛崂山地理文化的发展概述
    一、“崂山”的由来
    二、崂山道教群体
        (一)明清崂山道教的发展及庙宇的位置分布
        (二)太清宫概况
    三、崂山佛教群体
        (一)明代澄印大师崂山史
        (二)清代华严庵
第二章 青岛崂山僧道之争和民道之争
    一、明万历年间崂山僧道之争
        (一)海印地皮引发争端
        (二)海印寺的建设过程及深层原因
        (三)为何龙颜大怒
    二、民道之争始末
        (一)太清宫道产纠纷案
        (二)民道纠纷类型及原因
        (三)崂山道教的民间化
第三章 地产之争司法过程及深层讨论
    一、从文化交流角度看僧道之争
        (一)“扩展个案法”和“情景分析法”
        (二)“隐喻”与“转喻”理论
    二、从中国频发的产权纠纷案看道民之争
        (一)公有地悲剧理论
        (二)创设“青苗会”
    三、产权官司的实际演变过程及相关意义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明代万历年间崂山海印寺地产的佛道之争——一项法律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海印寺之争初略
三、海印寺的建设过程与深层缘由
    1. 佛教一方
    2. 道教一方
    3. 第三方的看法
四、具体的司法过程
五、为何龙颜大怒?
六、讨论与结论

(8)续妖书案之达观狱与万历政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平与入狱
二、审讯及圆寂
三、达观之死与晚明政局
四、结论

(9)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在海南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憨山德清相关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憨山德清的生平、着述及思想
    一 憨山德清的生平
    二 憨山德清的主要着作
    三 憨山德清的思想
        (一)三教融合的思想
        (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禅净双修,教宗通扬
        (四)引佛入儒,以佛解道
    四 憨山德清前往海南的背景
第二章 憨山德清在海南的活动
    一 憨山德清在海南前期的活动
    二 前往金粟泉探奇、探寻苏东坡与惠洪遗迹
        (一)憨山德清前往金粟泉探奇
        (二)探寻苏轼、惠洪法师遗迹
    三 前往琼郡外龙庙西湖及玉龙泉游玩
        (一)憨山德清等人出城后的所见所闻
        (二)憨山德清在村舍中以及出村舍后的见闻
        (三)憨山德清等人在西湖及玉龙泉的见闻和活动
        (四)对憨山德清游玩记载的赏析
第三章 对憨山德清三篇文章思想的研究
    一 憨山德清《春秋左氏心法序》研究
        (一)憨山德清论述《春秋》、《左传》成书的原因
        (二)憨山德清对《左传》记载内容的肯定
        (三)憨山德清佛儒相融的思想观点
        (四)憨山德清对《左传》记载历史方式的赞叹
        (五)憨山德清着《春秋左氏心法》的原因及分析
    二 憨山德清天地同一的观点和对海南的预见
        (一)憨山德清对海南地理的见解和预测
        (二)憨山德清与友人论述天地同一的观点
    三 憨山德清对大地震的预测
第四章 憨山德清海南活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对德清在海南活动的历史价值评述
    二 对憨山德清在海南活动现实意义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憨山大师与海印寺(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明文人佛教结社研究 ——以公安三袁为中心[D]. 邓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晚明政争背景下憨山和紫柏的命运比较研究[D]. 李猛. 青岛大学, 2021
  • [3]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D]. 孙克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4]憨山对《道德经》的诠释[D]. 李敬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1)
  • [5]名误落山东:憨山法师居崂事迹考述[J]. 孙克诚.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6]明代中后期以来崂山地区宗教群体与农民群体争夺山林地产案的法律史及法律人类学研究[D]. 周琳. 青岛大学, 2019(02)
  • [7]明代万历年间崂山海印寺地产的佛道之争——一项法律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之研究[J]. 周琳,杜靖. 地方文化研究, 2018(03)
  • [8]续妖书案之达观狱与万历政局[J]. 杨向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9]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在海南活动的研究[D]. 栗子豪. 海南师范大学, 2016(03)
  • [10]明万历间崂山太清宫庙产之争及道教形象初探[J]. 秦国帅. 故宫学刊, 2015(01)

标签:;  ;  ;  ;  ;  

寒山大师与海印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