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阮昭入桃园故事的文化视角

刘晨阮昭入桃园故事的文化视角

一、刘晨阮肇入桃源故事的文化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吴亚芸[1](2021)在《陶渊明故事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岳玉雪[2](2021)在《刘阮遇仙故事源流研究》文中指出刘晨、阮肇在天台山偶然遇见仙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时期宋刘义庆的《幽明录·刘晨阮肇》中,汉魏晋时期的一些神仙传记中已有与刘阮遇仙相类似的故事,唐宋时期的诗词中将刘阮遇仙作为典故使用,元明清时期刘阮故事又被戏曲家们演绎为场上之曲,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书写,刘阮传说已然超越了最初的故事内涵,拓展出一个个更加广阔的文学空间。元杂剧中演绎刘阮遇仙故事的作品有马致远的《晋刘阮误入桃源》、汪元亨的《桃源洞》、陈伯将的《晋刘阮误入桃源》,惜均已失传。明代王子一的四折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是刘阮遇仙故事的典范之作,万历间尚有杨之炯的一折杂剧《天台奇遇》。在明清传奇戏曲中,今存清人张匀的《长生乐》。此外,在清代子弟书和近现代戏曲中,也有一些演绎刘阮遇仙题材的作品。刘阮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合流,“桃源仙境”成为后世刘阮故事中固定的背景,原因在于《桃花源记》与《刘晨阮肇》故事的相似性。刘阮故事的产生便伴随着道教思想的传播,在后世的刘阮故事中也有道教思想的渗透,探究各个时期刘阮故事中的道教思想,对深入挖掘文人心态和作家环境有所帮助。目前学界对刘阮遇仙题材的研究尚呈片段、零散的态势,缺少由源及流的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刘阮遇仙故事的整体研究,既有助于对该故事的源流演变作整体透视,也有助于对明清戏曲文学生态做深入探讨,对该题材的系统研究与个案开掘都有所裨益。

陈姬辰[3](2020)在《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幻化叙事》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其故事内容庞杂大包,风格虚荒诞幻,实为中国志怪小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些汪洋肆恣的小说篇章中,绝大多数故事都离不开幻化,对于志怪小说中幻化现象,前人将其作为文学形象研究之,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故事”与“话语”这两个叙事学概念,而着重于研究幻化的“话语”功能。绪论交待了学界对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叙事与幻化两个层面的研究现状,并指明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在于将“幻化”与“叙事”结合起来,以叙事学体系考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幻化现象。第一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幻化情节的叙事语法。第一章第一节从对象文本中归纳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五种叙事语法,它们分别为直呈式、补偿式、惩罚式、感于真情式与宗教感发式,而从宏观层面看,这五种叙事语法都符合“异-常”的叙事语法。第一章第二节联系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指出志怪小说中频频出现的补偿式幻化,与当时极为风盛的孝文化有关,而感于真情式幻化则源于当时社会的婚姻制度、婚恋风气、女子的思想觉悟以及特殊的丧葬制度。第二节还论述了“揭露”、“打击”、“离开”叙事元素远多于“默许”叙事元素的原因,即当时人们所奉行的“死生异路”的鬼神观。第二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出现的空间幻化。第二章第一节归纳出研究对象中空间幻化可分为“将现实空间扭曲变形”与“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空间”两类,前者来源于方术与佛教故事,后者与道教之“洞天福地”说、原始巫术中的灵魂不灭论、当时具体的文化风俗以及汉代以来的“泰山治鬼”说有关。第二章第二节指出空间幻化具有结构功能、推动视角变化、关涉主题三个叙事功能。第二章第三节应承了第一节,考镜了洞窟仙境与阴间墓冢在后世的经典化领域与演变结果。第三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出现的时间幻化。第一、第二节围绕小说中的预叙手法,说明预叙借由梦境、卜筮谶语、凶吉异兆的方式得以表达,表达的内容为关乎个人、家族、朝代的祸福命运,预叙使得志怪小说更具文学性。第三、第四节探讨时间幻化的另一种形式:时间变形,包括时间延长、时差与时间消解,而蕴含在时间变形之中的是魏晋南北朝时人对生命之脆弱的悲慨,以及对短暂生命的无限珍惜。

田语[4](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郭文瑞[5](2020)在《《闲中咏古咏史》校注》文中认为杨叔珨,为阮朝中后期文人,史书无传,亦未见有族谱、家谱、作家年谱或传记传世,几种越南文学史中亦未提及,遑论研究。其生平主要履历及着述,经翻检《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参照其咏史诗集两种不同版本序言与三篇碑文的落款及《大南实录正编第五纪》卷四建福元年闰五月条下相关记载,大致可以确定:乂安省琼0)县琼堆社人,建福元年同进士第一名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承佐、乂安省督学,成泰十一年以鸿胪寺卿致仕归乡,在教授生徒之闲,仿效乡贤前黎进士范阮攸、本朝探花阮德公及梅庵公主等人咏写中国历代名贤义士、奸臣佞人、贤妃烈女及悍妇妖姬,于成泰十四年结集,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杨叔珨咏史诗集,现存两个版本。其一,《闲中咏古咏史》影抄本,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收录在一九七一年越南特责文化国务卿府译述委员会出版的《古文丛书》中,《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并未载录,无馆藏编号。其二,《咏史》合集抄本,有杨叔珨自序。现收藏于越南汉喃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号为VHv.1785。两种版本,收录除杨叔珨咏史诗歌外,还附录有三位前贤范阮攸、阮德达、梅庵公主数量不等与杨叔珨同题或近题咏史诗歌。两种版本附录三位前贤的诗作数量与咏题几乎相同(前者仅比者少一首《马援》诗),前者共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二首,后者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一首;但在收录杨叔珨咏史诗作数量、咏题、杨诗与前贤附录的次序、诗歌题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闲中咏古咏史》共收录诗歌七百九十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零八首,后者共收录八百三十二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四十二首;后者比前者多出十七题三十四首诗。前者每页纸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附录三位前贤诗作,下半部分收录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作;后者,则先录杨叔珨诗,三位前贤诗作列在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之后。两者版本的诗歌题注也存在文字差异。杨叔珨的咏史诗集,不仅数量众多,题咏中国历史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从中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展现了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同时折射出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历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杨叔珨的咏史诗,还因多用数量词,喜用比较,擅长化用、语含双关与语带讽刺等特征,因而展现出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形成了浅俗、晓畅、平淡、质朴的艺术风格,因此具有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本文在广泛搜集杨叔珨及附录诗人不同别集版本及相关文献基础上,仔细校勘比对注疏,力图完成一部较为完备的杨叔珨咏史诗集校注本子,以期为今后越南汉文咏史诗的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孙国良[6](2020)在《“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美术史上仙道题材的人物画研究较多,而对以仙山、仙境、求仙、寻仙、仙话、仙会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也较为单薄。通过对国内各大博物馆所藏历代山水画作品的梳理,发现以仙山、仙境、求仙、寻仙、仙话、仙会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美术史上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因此,文章依据此类山水画的母题、题材及主题等的特征,将之命名为“游仙山水画”,并从“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角度对之展开研究。本文依据“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展开研究,主要探讨了游仙山水画概念的内涵;游仙山水画发生的文化根源;历代游仙山水画作品的搜集与整理;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及母题意象;作为游仙山水画主题的游仙思想及其与山水画艺术的关系;游仙山水画主题类型;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的关系;以历代《仙山楼阁图》为例探究游仙山水画主题变迁的路径及原因等方面内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试图对历代游仙山水画艺术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与母题、意象、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范畴的相互关系,以此作为反观山水画史发展与演变规律的一种视角。绪论部分从宏观角度讨论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的选题缘起;与本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创新点与方法及可行性等问题。第一章首先从中国山水画艺术门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游仙题材山水画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将此类题材的山水画命名为“游仙山水画”,对其概念内涵作了基本的规范,并探讨了游仙山水画发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继而对历代传世的游仙山水画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对其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讨论了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图与母题意象。母题构成了游仙山水画作品的基本单位,是作品最小的图像结构。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母题图像并非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客观与主观交融的结果,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通常又以“母题意象”来指代作品中的母题图像及其内涵。多个母题意象组成母题意象群,作品的主题便在母题图像的不同组合中而展现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从主题学的角度研究游仙山水画艺术,探讨母题、母题意象及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是文章重点之一。本节分析了游仙山水画母题图像的构成,探讨了“松”“灵芝”“海”“云”等游仙山水画母题意象的生成过程,并以此为例探讨游仙山水画作品母题图像的特征。通过此章的论述,从而达到对游仙山水画概念的基本内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的目的。第二章对游仙山水画的主题——游仙思想的内涵及对中国山水画家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及艺术创造行为的影响;从艺术作品本体的角度分析了游仙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等问题。继而通过对历代游仙山水画作品的整理和归类,将游仙山水画的主题分为对理想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期盼、对长生富贵与及时行乐的向往、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等三大类型。并对每一类型作品母题图像特征、母题意象等方面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主题类型游仙山水画发生与演变的脉络。第三章主要针对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艺术风格、意境主题、形式语言等问题展开讨论。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认为,作品的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也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围。关于题材,文章从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叙事性、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及与隐逸山水画题材的比较等方面展开了探讨。文章认为游仙思想这一主题决定着游仙山水画作品在整体上偏向于浪漫主义风格,但主题的多样性又让具体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丰富性。主题学方法论认为,意境是主题的呈现,而不同意境有不同的意境主题。文章认为游仙山水画可以划分神秘奇幻意境主题、幽深玄远意境主题及无意境主题三大类型,并分析了不同意境主题发生的原因及其特征等问题。从主题学的角度看,游仙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如笔墨、色彩、空间、构图、图式处理等方面,都和游仙主题密切相关。作品的形式语言往往随着游仙主题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作品游仙主题的表现也受到形式语言的制约,形式语言的更新又成为推动主题变迁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则聚焦于典型性个案研究,由点及面,探讨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很多主题和题材被历代画家反复表现,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自唐代开始“仙山楼阁”成为历代山水画家钟情的题材之一,历代都有《仙山楼阁图》存世或为文献资料所记述。因此研究游仙山水画中这一典型样式,以此为视角探讨母题演化与主题的变迁之间的关系,并以之作为审视山水画史发展变迁路径的一个视角,便是文章第四章探讨的主要内容。本章第一节对历代传世的《仙山楼阁图》作品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其发生、发展、兴盛到衰落的基本脉络。接着对《仙山楼阁图》中“仙山”和“楼阁”两大母题图像及其母题意象的生成渊源和内涵展开了分析。继而,从仙山与楼阁两大母题图像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仙山楼阁图》主题发生的过程。再次,对历代《仙山楼阁图》作品中“仙山”和“楼阁”两大母题图像的演化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仙山楼阁图》母题的演化和主题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母题的演化既是主题发生变迁的结果,又反过来推动着作品主题的变迁,主题与母题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山水画史发生与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为建构美术史知识谱系提供了一条不同的思路。

晋如意[7](2020)在《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刘阮遇仙”故事最早记录在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一书中,一直广为流传,到唐代吟咏更甚,并产生了专咏“刘阮遇仙”故事的三大词牌,从这些词牌及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阮遇仙”故事对唐宋词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词牌名出发,从四个方面分析三大词牌在唐宋词中的生成与发展:首先,分析“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产生。《天仙子》最晚产生于盛唐时期,到五代有较多词作出现,但体制尚未定型。《忆仙姿》与《阮郎归》产生于五代时期,虽词作较少,但体制却已定型。三大词牌在创作之初,就有着不同的声情特点。第二,通过对唐五代“刘阮遇仙”相关词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此故事在词中有着新的叙述特点。不仅对本事进行了故事元素、情节模式、人物形象上的综合改造,还将“桃源”故事与女冠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刘阮遇仙”故事更加动人。第三,分析“刘阮遇仙”三大词牌在宋代的发展与成熟。“刘阮遇仙”词牌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众多同调异名现象,《天仙子》的体制在宋代定型,《忆仙姿》、《阮郎归》体制也更加成熟。而在声情特点上,三大词牌在继承五代词作韵部使用的基础上,对新的韵部进行尝试,呈现出多样的声情特点。第四,分析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主题承变。宋代以三大词牌创作的词,继承了五代时期以恋情为主的特色,并从男女不同角度阐述深情。除恋情之外,三大词牌在宋代还扩展出咏物、伤春、送别、羁旅、隐逸、长寿等诸多主题,使得“刘阮遇仙”词牌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

张鋆[8](2019)在《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研究》文中指出园林是道性文化的载体,园林描写是文学叙事的场合。当园林进入到元杂剧中,文化同文学碰撞,元杂剧的园林描写吸收了实体园林的自然属性,辅之以文学创造的虚构想象,因而拥有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质。它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人”,一方面指剧本中的人物,园林描写进入剧本之后,它由一种单纯的形象,转化为同叙事时间相融合的动态空间,它由一个孤立的场域,转变成同人物活动、剧情演进紧密结合的叙事场合,通过将其与唐传奇、宋话本中的园林描写对比可以发现,这种在叙事上的有意性,是从元杂剧起不断深化、发展,从而形成一种稳定范式的。在叙事架构之上,元杂剧的园林描写还表现出抒情的特质,它是情感表现的一种方式,这里的情感,既指剧中人物情感,亦指剧作家的情感意志。而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之所以能拥有这两种性质,成为综合的文学场域,源于其对园中意象的并置、联合、延伸,它通过园中意象的有序聚合,形成错落有致的意象群,增添了园林描写的诗性,从而可以更为充分地表情达意。这里的“人”,还指创作元杂剧的书会才人们。元杂剧中园林描写的文学作品所构建的,是世界,是时空,透过园林这一方天地,可以捕捉到真实社会的一角。元代的剧作家们,功名难遂、退世不甘、干禄无阶、仕进无门,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反映着他们的文化遭际,熔铸了他们的社会期待,他们将自己放逐在园林之中,以期获得对人生片刻的掌控,这种隐居避世的心态同园林的道性文化内核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围绕着这两重关系展开论述。绪论部分明确了论文的选题及意义,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对容易混淆和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譬如“园林空间”、“园林场景”、“园林意境”、“园林描写”作了界定,对元明戏剧、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研究现状作了总结与评述,为研究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做铺垫。第一章是元杂剧中园林描写总体风貌的研究。从园林自身出发,研究其在元杂剧中的情境特征、功能模式以及美学气质,同时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基于虚写程度和隐秘程度的差异对园林进行再分类,将其与实体园林区别开,分析园林描写对叙事过程的影响。第二章是元杂剧园林描写中的重要意象。这一章不仅例举了园林描写中四类重要的意象,分析其旨意和作用,还通过对其象征层次的剖析,指出元杂剧园林描写中的意象表现出多层指涉性,契合园林描写“隐”的气质。第三章是元杂剧同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园林描写之异同。通过将其与同源的唐传奇中的园林描写比较发现,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对情节的推动,对人物的塑造都较唐传奇有长足的进步。将其与宋话本的园林描写做对比时发现,它与叙事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些都是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开始自成范式的证明。第四章是元杂剧园林描写中的文化透视。这一章结合文化分层理论对元杂剧园林描写中所蕴含的文化作了细致的分析。首先对其中呈现出的物态层文化,譬如皇权、阶级、门第等进行探讨,其次对其中蕴含的审美层文化,如诗词、乐声、画意等作了说明,最后结合相关背景,对影响到剧作家创作的心态层文化作了勾勒,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赵新萍[9](2019)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猳玃盗妇”故事研究》文中提出“猳玃盗妇”为母题的志怪类小说,是古典小说中较为独特的一类故事,其故事情节结构为猳玃盗人,后与人结合。“猳玃盗妇”类的故事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母系社会时期。其故事不仅有民间口头传说,还有文人叙事、小说戏曲等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流传,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中“猳玃盗妇”母题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猳玃盗妇”类故事的演变、人物形象、空间、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附录各一,正文有四章。论文的绪论部分详述了选题缘由,并对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作以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猳玃盗妇”母题小说的情节演变。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诸多的盗妇文本入手,对不同时期“猳玃盗妇”类故事的版本、着录等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一一介绍了每则盗妇故事中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流传情况,总结了“猳玃盗妇”故事中的继承与演变。同时还对各个时期“猳玃盗妇”类故事所呈现的文体特点做了具体的分析。第二章,“猳玃盗妇”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每则“猳玃盗妇”故事中出现的猿子、真人、长老等人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挖掘各个时期这些人物形象背后所给予的时代特征和文人的审美心理,同时,还梳理了“猳玃盗妇”故事中的人猿关系的嬗变,对每一时期人们对待猿猴的态度进行了深刻的解析。第三章,“猳玃盗妇”故事中的空间内容的探究。从微观的角度,逐一分析了各个时期猳玃所居之地的空间地域特点、空间环境特点,并阐述了猳玃所居之地所投射出的诸多文化内涵。同时还对“猳玃盗妇”类故事中呈现的误入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第四章,“猳玃盗妇”母题小说的影响。主要从文学的角度,阐述了“猳玃盗妇”类故事对杂剧《西游记》、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影响,主要从盗妇情节的沿袭以及对猳玃洞府空间景物的模仿来分析。同时,还叙述了“猳玃盗妇”类故事对日韩汉文小说中盗妇故事的影响,主要以《白菊挂猴岸头射怪骨》为范本,结合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猳玃盗妇”类故事展开详细的论述。附录部分运用表格的形式补录了两部分内容,其一,交代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中诸条仙境景物个性化的描述。其二,将日本翻案作品《白菊挂猴岸头射怪骨》与中国古代典型的盗妇作品《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作了简要的对比。

戴文霞[10](2017)在《南宋诗文与道家道教》文中指出本文以南宋为时间截段,以诗文为主要研究对象,总体考察南宋文学与道家、道教之关系。深入探究南宋诗文受道家、道教影响的情况,挖掘道家、道教对南宋文人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影响与渗透,以及南宋文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继承、促进、提升的作用,进而揭示文学与道家、道教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分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绪论评述目前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南宋文学与道家、道教的研究状况,由此分析相关研究已取得的成果与不足,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正文分七章:第一章总述南宋诗文与道家、道教的概况。首先大致勾勒南宋文人批注老庄的情况、道教流派及其发展概况,然后总体分析南宋诗文与道家、道教的互动情况。道家、道教对南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反过来,南宋文人与道教徒吟诗作赋、践行道教活动、游览道教胜地等活动,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提升道教的社会声誉。第二章探讨中兴诗文的道家、道教情结。中兴文人选择道家、道教与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冗官、党争使得大多数心怀恢复之志的中兴文人投闲置散,陆游、辛弃疾、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等人莫不如是。他们以道家的旷达人生观来调适人生矛盾,过着养生修道、逍遥闲适的生活,在诗歌中吟咏游仙之乐。诗歌风格方面,杨万里、喻良能、王质等人受道家审美趣味的影响,各自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章四灵诗文之道家、道教取向。四灵活动范围不广,主要在道教氛围特别浓厚的永嘉,诗文中涉及到神霄雷法、内丹道、净明道等道教文化,以及采药服食、炼形养心的修道活动。他们生活贫困,却不拘于外物,极力追求天和与人和的思想境界,尤其是人的身体养和、心闲懒散的理想状态。在诗歌艺术风格方面,他们趋于对清旷、独寒的艺术追求。第四章江湖诗文之道家、道教意蕴。江湖文人数量众多,与道家、道教有关联者不在少数。姜夔、刘过终身布衣,却不甘做个落魄文人,故以道人自居,姜夔的孤芳自赏、刘过的清狂自傲都有道家、道教的影响因素。吴文英的词想象丰富,蕴含众多的道教神仙意象、缥缈仙境,寄托自己对人生迷茫、失望之情。乐雷发、赵汝鐩等人善于在大自然中涤荡心胸,以道家思想提升自我心性修养,保持澄澈明净的心境,表现高迈超拔的品质。第五章遗民作家之道家、道教情结。遗民文人入道的情况较前三个时期更突出,还有一些虽没有入道、但以道人自居的。他们在诗文中表现出对故国的悲痛与无奈,除去身份改变,与普通文人并无差别。也有一些本身就有道教信仰,入道后更抱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如郑思肖、邓牧等,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构建来表现自己想要治世救国的心愿。刘辰翁通过对老庄评点,接受了道家核心观念和思想,并将其融会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中,尤其是庄子傲睨尘世、批判现实的精神。第六章理学家诗文之道家、道教踪迹。南宋理学家大多对道家思想有所批判、继承,在诗文中往往表现出儒道融合的特点。道家、道教对理学家文学风格影响较大,帮助他们避免学者之诗的枯燥乏味,朱熹诗之高渺超逸、林希逸之恣肆洒脱、楼钥诗之想落天外等等,都明显受其影响。此外,在儒、道融合的影响下,理学家们大量创作青词,如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将理学思想、家国情感熔铸于其中。第七章南宋道教徒诗文之创作特色。道教徒兼文人身份者大多有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将诗文看做思想感情的载体。白玉蟾将吟诗与炼丹相提并论,认为学诗难于学道,并且重视炼字炼句。道教徒以修道为业,而在南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之下,他们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也始终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表现出苦己利人之济世情怀、悠游山林之隐世情趣、翛然出尘之超世情调。在文学的艺术追求上,有出尘脱俗的审美理想、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

二、刘晨阮肇入桃源故事的文化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晨阮肇入桃源故事的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2)刘阮遇仙故事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刘阮遇仙故事嬗变
    第一节 先秦两汉:刘阮故事的原型
        一、先秦时期的“遇仙”类故事
        二、两汉时期的“遇仙”类故事
    第二节 魏晋六朝:刘阮故事的形成
        一、魏晋时期的“遇仙”类故事
        二、《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刘阮故事的文学呈现
        一、抒情文学中的相关意象与典故
        二、叙事文学对刘阮故事的演绎
第二章 明清戏曲中的刘阮遇仙故事
    第一节 才思奇瑰的《误入桃源》
        一、虚实相生的故事情节
        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三、典雅清丽的曲辞风格
    第二节 缩长为短的《天台奇遇》
        一、短小精悍的一折关目
        二、雅俗相兼的曲辞和说白
    第三节 折多味长的《长生乐》
        一、作者归属
        二、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三、艺术特色
第三章 清代子弟书中的刘阮遇仙故事
    第一节 子弟书与刘阮故事概说
    第二节 子弟书对刘阮故事的演绎
        一、《天台传》
        二、《桃洞仙缘》
        三、《天台奇遇》
        四、《二仙采药》
第四章 刘阮遇仙故事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刘阮故事的“桃源”情结
        一、“桃源”情结缘起
        二、二者合流原因
        三、刘阮故事与“桃源”的合流
    第二节 刘阮故事中的道教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幻化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叙事研究现状
    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幻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情节幻化中的叙事语法
    第一节 以幻化情节为中心的“异-常”叙事语法
        一、“异-常”结构下的叙事元素
        二、“异-常”结构下的叙事语法
    第二节 “异-常”的叙事语法的几点文化原因
        一、补偿式幻化叙事语法与孝文化
        二、女子鬼魂感于真情式幻化的社会背景
        三、人神殊途与“死生异路”的鬼神观
第二章 志怪叙事中的空间幻化
    第一节 空间幻化的类型及成因
    第二节 空间幻化的叙事功能
        一、结构功能
        二、推动视角变化
        三、关涉主题
    第三节 志怪幻化空间在后世的经典化
        一、洞窟仙境
        二、阴间墓冢
第三章 志怪叙事中的时间幻化
    第一节 时间超越:预叙的形式与内容
        一、预叙的形式
        二、预叙的内容
    第二节 预叙的文学性生成
        一、草蛇灰线,言而不破
        二、想象奇伟,虚荒诞幻
        三、反映现实,引事见世
        四、游戏文字,平添生趣
    第三节 时间变形:延长、时差与消解
        一、时间延长
        二、时差
        三、时间消解
    第四节 时间变形的时代意蕴
        一、对生命脆弱的悲叹
        二、对有限生命的爱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5)《闲中咏古咏史》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杨叔珨《闲中咏古咏史》与版本情况
        (一) 杨叔珨及其咏史诗集考述
        (二) 《闲中咏古咏史》版本及收录情况
    二、附录诗人生平与版本简况
        (一) 范阮攸及其诗集版本
        (二) 阮德达及其诗集版本
        (三) 梅庵公主及其诗集版本
    三、咏史诗与作家的研究现状
        (一) 越南咏华史诗研究现状
        (二) 杨叔珨咏史诗集及附录诗人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选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四、《闲中咏古咏史》的史料价值
        (一) 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
        (二) 展现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
        (三) 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史的折射
    五、《闲中咏古咏史》的文学色彩
        (一) 展现了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
        (二) 形成了晓畅质朴的艺术风格
凡例
《闲中咏古咏史》序
闲中咏古咏史诗集校注
    咏史甲集(上载附录探花阮公原作、进士范公原作)
        五臣
        附录 阮德达:咏帝尧
        五子
        附录 阮德达:咏太康
        龙逢
        附录 范阮攸:龙逢
        伊尹
        附录 阮德达:伊尹
        附录 范阮攸:伊尹
        傅说
        附录 阮德达:傅说
        比干
        附录 范阮攸:比干
        箕子
        附录 范阮攸:箕子
        微子
        附录 范阮攸:微子
        太公
        附录 阮德达:太公
        附录 阮德达:咏商受
        夷齐
        附录 阮德达:夷齐
        武庚
        附录 阮德达:武庚
        管仲
        附录 阮德达:管仲
        季札
        附录 阮德达:季札
        子方
        附录 范阮攸:子方
        老子
        附录 阮德达:老子
        庄子
        附录 阮德达:庄子
        董狐
        附录 阮德达:董狐
        齐太史
        附录 阮德达:齐太史
        程婴杵臼
        附录 阮德达:程婴杵臼
        附录 阮德达:咏吴夫差
        伍员
        附录 范阮攸:伍员
        附录 阮德达:伍员
        申包胥
        附录 范阮攸:申包胥
        附录 阮德达:申包胥
        范蠡
        附录 阮德达:范蠡
        陈文种
        附录 阮德达:陈文种
        豫让
        附录 阮德达:豫让
        附录 范阮攸:豫让
        吴起
        附录 阮德达:吴起
        孙膑
        附录 阮德达:孙膑
        荀卿
        附录 阮德达:荀卿
        商鞅
        附录 阮德达:商鞅
        附录 梅庵公主:商鞅
        鬼谷先生
        张仪苏秦
        附录 范阮攸:苏秦
        附录 阮德达:苏秦
        郭隗
        附录 阮德达:郭隗
        屈原
        附录 阮德达:屈原
        乐毅
        附录 阮德达:乐毅
        王烛
        附录 阮德达:王烛
        蔺相如
        附录 阮德达:蔺相如
        附录 梅庵公主:蔺相如
        孟尝君
        附录 阮德达:孟尝君
        平原君
        附录 阮德达:平原君
        附录 梅庵公主:平原君
        毛遂
        附录 阮德达:毛遂
        附录 范阮攸:毛遂
        范睢
        附录 阮德达:范雎
        附录 范阮攸:范雎
        信陵君
        附录 阮德达:信陵君
        白起
        附录 阮德达:白起
        鲁仲连
        附录 阮德达:鲁仲连
        燕丹
        附录 阮德达:燕丹
        荆轲
        附录 阮德达:荆轲
        附录 阮德达:高渐离
        附录 阮德达:秦始皇
        茅焦
        范增
        附录 范阮攸:范增
        附录 阮德达:范增
        附录 梅庵公主:范增
        萧何
        附录 范阮攸:萧何
        附录 阮德达:萧何
        韩信
        附录 范阮攸:韩信
        附录 阮德达:韩信
        张良
        附录 阮德达:张良
        附录 梅庵公主:张良
        樊哙
        附录 阮德达:樊哙
        田横
        附录 阮德达:田横
        四皓
        附录 范阮攸:四皓
        附录 阮德达:四皓
        曹参
        附录 阮德达:曹参
        周勃
        附录 范阮攸:周勃
        附录 阮德达:周勃
        陈平
        附录 阮德达:陈平
        王陵
        附录 阮德达:王陵
        刘章
        附录 阮德达:刘章
        伏生
        附录 阮德达:伏生
        贾谊
        附录 范阮攸:贾谊
        附录 阮德达:贾谊
        晁错
        附录 阮德达:晁错
        周亚夫
        附录 阮德达:周亚夫
        穆生
        附录 阮德达:穆生
        董子
        附录 范阮攸:董子
        附录 阮德达:董子
        附录 梅庵公主:董子
        汲黯
        附录 范阮攸:汲黯
        附录 阮德达:汲黯
        司马相如
        附录 范阮攸:司马相如
        附录 阮德达:司马相如
        朱买臣
        附录 范阮攸:朱买臣
        附录 阮德达:朱买臣
        公孙弘
        附录 阮德达:公孙弘
        东方朔
        附录 阮德达:东方朔
        司马迁
        附录 阮德达:司马迁
        苏武
        附录 范阮攸:苏武
        附录 阮德达:苏武
        霍光
        附录 范阮攸:霍光
        附录 阮德达:霍光
        魏相
        丙吉
        黄伯
        附录 阮德达:黄伯
        龚遂
        附录 阮德达:龚遂
        赵充国
        萧望之
        附录 阮德达:萧望之
        二疏
        附录 阮德达:二疏
        匡衡
        附录 阮德达:匡衡
        朱云
        附录 阮德达:朱云
        刘向
        附录 阮德达:刘向
        孔光
        附录 阮德达:孔光
        王莽
        附录 阮德达:王莽
        梅福
        附录 阮德达:梅福
        逢萌
        附录 阮德达:逢萌
        龚胜
        附录 阮德达:龚胜
        陈咸
        附录 阮德达:陈咸
        杨雄
        附录 梅庵公主:扬雄
        附录 阮德达:扬雄
        邓禹
        附录 阮德达:邓禹
        冯异
        附录 阮德达:冯异
        补录:卓茂
        严光
        附录 阮德达:严光
        马援
        附录 阮德达:马援
        附录 梅庵公主:马援
        董宣
        附录 阮德达:董宣
        补录:刘昆
        刘晨阮肇
        毛义
        附录 阮德达:毛义
        班超
        附录 阮德达:班超
        班固
        附录 阮德达:班固
        陆绩
        附录 阮德达:陆绩
        黄宪
        附录 阮德达:黄宪
        附录 阮德达:张纲
        李膺
        附录 阮德达:李膺
        五处士
        附录 阮德达:卢翊
        八龙
        附录 阮德达:华歆
        郭泰
        附录 阮德达:郭泰
        袁安
        附录 阮德达:袁安
        杨震
        附录 阮德达:杨震
        仇香
        附录 阮德达:范滂
        刘宽
        附录 阮德达:刘宽
        申屠蟠
        附录 阮德达:申屠蟠
        胡广
        附录 阮德达:胡广
        董卓
        附录 阮德达:董卓
        管宁
        附录 阮德达:管宁
        蔡邕
        附录 阮德达:蔡邕
        曹操
        附录 阮德达:曹操
        荀彧
        附录 阮德达:荀彧
        附录 梅庵公主:荀彧
        孔文举
        附录 阮德达:孔文举
        孔明
        附录 阮德达:孔明
        庞统
        附录 阮德达:庞统
        关公
        附录 阮德达:关公
        张飞
        附录 阮德达:张飞
        赵云
        附录 阮德达:赵云
        严颜
        附录 阮德达:严颜
        周瑜
        附录 阮德达:周瑜
        张昭
        附录 阮德达:张昭
        祢衡
        附录 阮德达:祢衡
        张松
        华陀
        附录 阮德达:华陀
        左慈
        附录 阮德达:管辂
        司马懿
        附录 阮德达:司马懿
        曹植
        附录 阮德达:曹植
        姜维
        附录 阮德达:姜维
        北平王
        附录 阮德达:北平王
        诸葛瞻
        附录 阮德达:诸葛瞻
        桃源渔父
        竹林七贤
        附录 阮德达:魏明帝
        咏晋武帝
        咏怀愍二帝
        咏孝武帝
        羊祜
        附录 阮德达:羊祜
        杜预
        附录 阮德达:杜预
        王浚
        附录 阮德达:王浚
        何晏
        附录 阮德达:何晏
        裴頠
        附录 阮德达:裴頠
        张华
        附录 阮德达:张华
        毕卓
        附录 阮德达:咏陆机
        张翰
        附录 阮德达:张翰
        索靖
        附录 阮德达:索靖
        王导
        附录 阮德达:王导
        庾亮
        附录 阮德达:庾亮
        嵇绍
        附录 阮德达:嵇绍
        祖逖
        附录 阮德达:祖逖
        刘琨 陶侃
        附录 阮德达:陶侃
        温峤
        附录 阮德达:温峤
        卞壸
        附录 阮德达:卞壸
        石勒
        附录 阮德达:咏石崇
        桓温
        附录 阮德达:桓温
        殷浩
        附录 阮德达:殷浩
        褚裒
        附录 阮德达:咏孙盛
        王羲之
        附录 阮德达:王羲之
        王猛
        附录 阮德达:王猛
        谢安
        附录 阮德达:谢安
        附录 梅庵公主:谢安
        谢玄
        陶潜
        附录 阮德达:陶潜
        刘裕
        附录 阮德达:刘裕
        崔浩
        附录 阮德达:崔浩
        高允
        附录 阮德达:高允
        谢灵运
        附录 阮德达:谢灵运
        檀道济
        附录 阮德达:檀道济
        袁粲
        附录 阮德达:袁粲
        褚渊
        附录 阮德达:褚渊
        宗懿
        附录 阮德达:咏沈庆之
        昭明太子
        附录 阮德达:昭明太子
        陶弘景
        附录 阮德达:陶弘景
        陈叔宝
        附录 阮德达:陈叔宝
        附录 阮德达:咏东魏高欢
        萧衍
        附录 阮德达:萧衍
        杨坚
        附录 阮德达:杨坚
        高颎(音景)
        附录 阮德达:高颎
        贺若弼
        附录 阮德达:贺若弼
        苏威
        附录 阮德达:苏威
        王通
        附录 阮德达:王通
        薛道衡
        附录 阮德达:薛道衡
        杨素
        尧君素
        附录 阮德达:尧君素
        杨义臣
        补录:王义
        附录 阮德达:咏唐高祖
        裴寂
        附录 阮德达:裴寂
        房、杜
        附录 阮德达:房玄龄
        萧瑀
        附录 阮德达:萧瑀
        魏征
        附录 阮德达:魏征
        李靖
        附录 阮德达:李靖
        薛仁贵
        附录 阮德达:薛仁贵
        褚遂良
        附录 阮德达:褚遂良
        李世绩
        附录 阮德达:李世绩
        狄仁杰
        附录 阮德达:狄仁杰
        五王
        附录 阮德达:五王
        武攸绪
        附录 阮德达:武攸绪
        骆宾王
        附录 阮德达:骆宾王
        王勃
        附录 阮德达:王勃
        韩休
        附录 阮德达:韩休
        姚、宋
        附录 阮德达:宋璟
        张九龄
        附录 阮德达:张九龄
        李太白
        附录 阮德达:李太白
        杜甫
        附录 阮德达:杜甫
        孟浩然
        附录 阮德达:孟浩然
        郭子仪
        附录 范阮攸:郭子仪
        附录 阮德达:郭子仪
        张巡许远
        附录 阮德达:张巡
        南霁云
        附录 阮德达:南霁云
        颜真卿
        附录 阮德达:颜真卿
        颜杲卿
        附录 阮德达:颜杲卿
        段秀实
        附录 阮德达:段秀实
        李泌
        附录 范阮攸:李泌
        附录 阮德达:李泌
        陆贽
        附录 阮德达:陆贽
        裴度
        附录 阮德达:裴度
        韩愈
        附录 阮德达:韩愈
        附录 梅庵公主:韩愈
        白居易
        附录 阮德达:白居易
        附录 阮德达:咏元稹
        李绛
        李德裕
        附录 阮德达:李德裕
        郑綮
        附录 阮德达:郑綮
        司空图
        附录 阮德达:司空图
        孙供奉
        附录 阮德达:孙供奉
        梁震
        附录 阮德达:梁震
        王彦章
        附录 阮德达:王彦章
        李克用
        附录 阮德达:李克用
        李存勖
        附录 阮德达:李存勖
        冯道
        附录 阮德达:冯道
        陈抟
        附录 阮德达:陈抟
        赵普
        附录 阮德达:赵普
        曹彬
        附录 阮德达:曹彬
        张齐贤
        附录 阮德达:张齐贤
        李沆
        附录 阮德达:李沆
        吕蒙正
        附录 阮德达:吕蒙正
        王旦
        附录 阮德达:王旦
        寇准
        附录 阮德达:寇准
        种放
        附录 阮德达:种放
        魏野
        附录 阮德达:魏野
        林逋
        附录 阮德达:林逋
        王钦若
        附录 阮德达:王钦若
        王曾
        附录 阮德达:王曾
        鲁宗道
        附录 阮德达:鲁宗道
        韩、范
        附录 阮德达:韩琦
        附录 阮德达:仲淹
        富弼
        附录 阮德达:富弼
        唐介
        附录 阮德达:唐介
        王德用
        附录 阮德达:王德用
        包拯
        附录 阮德达:包拯
        赵拚
        附录 阮德达:赵拚
        王安石
        附录 阮德达:王安石
        司马光
        附录 阮德达:司马光
        欧阳修
        附录 阮德达:欧阳修
        洛社耆英
        附录 阮德达:文彦博
        苏轼苏辙
        附录 阮德达:苏轼
        三舍人
        附录 阮德达:三舍人
        陈禾
        附录 阮德达:陈禾
        邓肃
        附录 阮德达:范镇
        童贯
        附录 阮德达:童贯
        附录 阮德达:钦宗
        李若水
        附录 阮德达:李若水
        秦桧
        附录 阮德达:秦桧
        李纲
        附录 阮德达:李纲
        宗泽
        附录 阮德达:宗泽
        王彦
        附录 阮德达:王彦
        徐徽言
        附录 阮德达:徐徽言
        赵鼎
        附录 阮德达:赵鼎
        陈东
        附录 阮德达:陈东
        张浚
        附录 阮德达:张浚
        虞允文
        附录 阮德达:虞允文
        胡安国
        附录 阮德达:胡安国
        胡铨
        附录 阮德达:胡铨
        韩世忠(进退格)
        附录 阮德达:韩世忠
        岳飞
        附录 阮德达:岳飞
        朱弁
        附录 阮德达:朱弁
        洪浩
        附录 阮德达:洪浩
        附录 阮德达:刘珙
        陈观
        张邵
        附录 阮德达:张邵
        韩侘胄
        附录 阮德达:韩侘胄
        魏了翁
        附录 阮德达:魏了翁
        真德秀
        附录 阮德达:真德秀
        陈寅
        附录 阮德达:咏吴璘
        赵师睾
        附录 阮德达:赵师睾
        黄恺伯
        附录 阮德达:孟珙
        贾似道
        附录 阮德达:贾似道
        张顺张贵
        附录 阮德达:张顺
        附录 阮德达:张贵
        汪立信
        附录 阮德达:汪立信
        赵昂发
        附录 阮德达:赵昂发
        米立
        附录 阮德达:米立
        李芾
        附录 阮德达:李芾
        附录 阮德达:姜才
        李庭芝
        附录 阮德达:李庭芝
        附录 阮德达:陈宜中
        陈文龙
        附录 阮德达:陈文龙
        张世桀
        附录 阮德达:张世桀
        陆秀夫
        附录 阮德达:陆秀夫
        文天祥
        附录 阮德达:文天祥
        谢枋得
        附录 阮德达:谢枋得
        留梦炎
        附录 阮德达:留梦炎
        家铉翁
        附录 阮德达:家铉翁
        许衡
        附录 阮德达:许衡
        吴澄
        附录 阮德达:吴澄
        刘因
        附录 阮德达:刘因
        附录 阮德达:宋理宗
        咏宋恭尊
        咏金哀尊
        咏元顺帝
        唐班
        郑忠
    咏史乙集
        嫫母
        附录 阮德达:嫫母
        女娲
        附录 阮德达:女娲
        湘妃
        附录 阮德达:湘妃
        嫦娥
        附录 阮德达:嫦娥
        妲己
        附录 阮德达:妲己
        姜后
        附录 阮德达:姜后
        褒姒
        附录 阮德达:褒姒
        西施
        附录 阮德达:西施
        附录 梅庵公主:西施
        越女
        附录 阮德达:越女
        卫姬
        补录:齐姜
        补录:庄姜
        补录:共姜
        樊妃
        漂母
        附录 阮德达:漂母
        王陵母
        附录 阮德达:王陵母
        虞姬
        附录 范阮攸:虞姬
        附录 阮德达:虞姬
        附录 梅庵公主:虞姬
        吕后
        附录 阮德达:吕后
        戚姬
        缇萦
        附录 阮德达:缇萦
        卓文君
        附录 阮德达:卓文君
        附录 梅庵公主:卓文君
        昭君
        附录 阮德达:昭君
        附录 梅庵公主:昭君
        赵飞燕
        附录 阮德达:赵飞燕
        补录:湖阳公主
        补录:征侧征贰
        曹大家
        附录 阮德达:曹大家
        曹娥
        附录 阮德达:曹娥
        二女
        貂蝉
        附录 阮德达:貂婵
        蔡琰
        附录 阮德达:蔡琰
        补录:姜叙母
        补录:二乔
        补录:王氏
        夏侯女
        附录 阮德达:夏侯女
        补录:甘夫人
        补录:糜夫人
        孙夫人
        补录:张后
        补录:李氏
        补录:崔夫人
        张夫人
        苏惠
        附录 阮德达:苏惠
        绿珠
        附录 梅庵公主:绿珠
        潘妃
        附录 阮德达:齐王高纬
        冯淑妃
        张丽华
        洗夫人
        萧后
        附录 阮德达:炀帝
        朱贵妃
        十六院夫人
        姜亭亭
        红拂美人
        附录 梅庵公主:红拂美人
        补录:张尹二妃
        平阳公主
        附录 阮德达:平阳公主
        武后
        附录 阮德达:武后
        韦后
        附录 阮德达:中宗
        杨贵妃
        附录 阮德达:杨贵妃
        李氏
        附录 阮德达:李氏
        花蕊
        附录 阮德达:花蕊
        苏小妹
        杜氏
        附录 阮德达:杜氏
        雍氏
        附录 阮德达:雍氏
        杨太后
        周氏妻
附录:杨叔珨相关材料
    一、碑记
        琼瑠重修祠宇碑记
        东城县东塔社重修神庙碑
        乂安省琼瑠县青圆总苞厚社庙
    二、集序
        《乂安河静山水咏》序
参考文献
    专着类
    期刊论文
致谢

(6)“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山水画史研究现状
        二、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与游仙山水画相关的史料文献综述
        二、游仙思想与山水画相互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相关方法与研究理论综述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游仙山水画概述
    第一节 游仙山水画的概念及其发生渊源
        一、游仙山水画概念的界定
        二、游仙山水画发生的文化渊源
        三、从仙山图像到游仙山水画艺术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发展几个阶段
        一、游仙山水画的滥觞
        二、游仙山水画的兴盛
        三、游仙山水画的衰落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图像与母题意象
        一、母题意象理论
        二、游仙山水画母题图像构成
        三、游仙山水画母题意象的生成
第二章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及其类型
    第一节 游仙思想与山水画
        一、古人“仙化”的生活观念
        二、山水画家与游仙思想
        三、山水画作品中的游仙思想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一:对理想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期盼
        一、“仙境”观念的构建
        二、“世外仙境”的想象
        三、“人间仙境”的愿景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二:对及时行乐与长生不死的向往
        一、“实用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世俗生活及时行乐的放大
        三、心灵深处长生不死的渴求
    第四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三: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一、隐士与仙人的相通性
        二、“仙隐合流”文化思潮
        三、文人游仙观念与游仙山水画
第三章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
    第一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
        一、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叙事性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道教渊源
        三、山水画中游仙题材与隐逸题材的比较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艺术风格
        一、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与风格分析法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艺术风格特征
        三、游仙主题的多样化与风格的多样性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意境
        一、游仙山水画意境主题的生成
        二、神秘与奇幻的意境主题
        三、幽深玄远的意境主题
        四、无意境主题
    第四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与形式语言
        一、游仙山水画主题与“笔墨”和“色彩”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空间”
        三、游仙山水画主题与“图式”
第四章 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以历代《仙山楼阁图》为例
    第一节 历代《仙山楼阁图》作品梳理
        一、李思训与《仙山楼阁图》样式的开创
        二、“仙山楼阁”题材山水画艺术的成熟时期
        三、文人画思潮影响下的《仙山楼阁图》
        四、“仙山楼阁”题材山水画艺术的鼎盛时期
    第二节 《仙山楼阁图》的母题图像与母题意象
        一、山岳崇拜的传统
        二、仙山观念的生成
        三、名山神化的过程
        四、“楼阁”与游仙观念
    第三节 《仙山楼阁图》主题的生成
        一、山岳与建筑结合的文化传统
        二、仙人、仙山与仙境结合的宗教传统
        三、“仙山”与“楼阁”母题图像的结合与主题的生成
    第四节 《仙山楼阁图》主题变迁的路径及其原因
        一、“仙山”母题图像的演化与主题变迁的路径
        二、“楼阁”母题图像的演化与主题变迁的路径
        三、《仙山楼阁图》母题演化与主题变迁的原因
结语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唐宋词中“天台仙女”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唐宋词中“刘阮遇仙”典故运用的研究
        (三)关于“刘阮遇仙”故事与相关词牌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五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
    第一节 《天仙子》
        一、“刘阮遇仙”故事的传播与初盛唐士人的神女情结
        二、《天仙子》的生成与体制
        三、《天仙子》与天台二女的仙化
    第二节 《忆仙姿》与《阮郎归》
        一、“刘阮遇仙”故事的传咏与晚唐五代创制新词的风气
        二、《忆仙姿》的生成与体制
        三、《阮郎归》的生成与体制
第二章 唐五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叙述创造
    第一节 本事叙述的改造
        一、故事元素的丰富和转换
        二、故事情节的删改和强化。
        三、故事人物的形象变革
    第二节 “桃源”故事的融合
        一、“桃源”仙化与“刘阮遇仙”的情境契合
        二、“桃源”化的遇仙地点与意象组合
    第三节 女冠文化的结合
        一、女冠、女仙与西蜀词人
        二、仙女身份下的女冠与《女冠子》内容的交汇
第三章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成熟
    第一节 同调异名的大量产生
        一、求新求变与误用混用
        二、异名现象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体制与声情的变化
        一、《天仙子》
        二、《忆仙姿》
        三、《阮郎归》
第四章 宋代“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主题承变
    第一节 恋情主题的丰富
        一、女子深闺独处的寂寞
        二、男子寻欢作乐的风流
    第二节 多重主题的拓展
        一、咏物
        二、伤春
        三、羁旅
        四、隐逸
        五、别离
        六、长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元杂剧的园林描写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
    第一节 园林的情境特征
    第二节 园林的功能模式
    第三节 园林的美学特质
    第四节 园林的叙事功能
第二章 元杂剧园林描写中的重要意象
    第一节 园林描写的意象类型
    第二节 园林意象的指涉层次
第三章 元杂剧同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园林描写之异同
    第一节 元杂剧同唐传奇中的园林描写之比较
    第二节 元杂剧同宋话本中的园林描写之比较
第四章 元杂剧中园林描写的文化透视
    第一节 园林描写的物态层文化
    第二节 园林描写的审美层文化
    第三节 园林描写的心态层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猳玃盗妇”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猳玃盗妇”类故事的演变探究
    第一节 “猳玃盗妇”类故事的情节演变
        一、“盗妇型”故事的情节演变
        二、“劫夫型”故事的情节演变
    第二节 “猳玃盗妇”类故事的文体演变
        一、志怪小说
        二、唐传奇
        三、宋元话本
        四、戏曲
第二章 “猳玃盗妇”类故事中人物形象探究
    第一节 猿子形象的研究
        一、“盗妇型”故事中猿子形象的研究
        二、“劫夫型”故事中猿子形象的研究
    第二节 超情节人物的研究
        一、超情节人物的特点
        二、超情节人物的意义
    第三节 人猿关系的演变探究
        一、魏晋时期的人猿关系探究
        二、唐以后的人猿关系探究
        三、人猿关系恶化的缘由
第三章 “猳玃盗妇”类故事中的空间探究
    第一节 文献中的空间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一、两汉时期“盗妇”故事的地缘性体现
        二、魏晋时期“盗妇”故事的地域化体现
        三、唐代以后“盗妇”故事空间的多样化体现
    第二节 文献中的空间景物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一、“猳玃盗妇”故事中空间环境描写的特点
        二、“猳玃盗妇”故事中空间景物描写的意义
    第三节 “高山之上”仙境的位置内涵探究
        一、“高山之地”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对“误入洞府仙境”模式的探究
第四章 “猳玃盗妇”类故事的影响
    第一节 对《西游记》中精怪盗妇故事的影响
        一、对猳玃洞府空间景物的模仿
        二、对盗妇故事情节的沿袭
    第二节 对日韩汉文小说的影响
        一、“猳玃盗妇”类故事在日本
        二、“猳玃盗妇”类故事在韩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后记

(10)南宋诗文与道家道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二、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宋诗文与道家道教总述
    第一节 南宋道家、道教发展概况
        一、南宋道家发展概况
        二、南宋道教发展概况
    第二节 南宋诗文与道家道教之关系
第二章 中兴诗文的道家道教情怀
    第一节 老庄之闲旷与人生价值取向
        一、仕与隐之间的艰难抉择
        二、闲旷心境与诗意栖居
    第二节 文人身心炼养与道教信仰
        一、高洁品志与游仙情怀
        二、心性修为与道教养生
    第三节 审美取向与庄子之自然天真
第三章 四灵诗文的道家道教取向
    第一节 向道活动与贫中求和思想
        一、四灵向道概况及原因探析
        二、贫中求和的理想与追求
    第二节 清寒之审美与道家道教
        一、四灵诗“清”与道家道教
        二、孤独苦寒之审美意境
第四章 江湖诗文的道家道教意蕴
    第一节 江湖文人与道家道教之联系
    第二节 道人形象:落魄文人的自我设想
        一、白石道人之孤芳自赏
        二、龙洲道人之清狂自傲
    第三节 仙境与梦:道教想象与情志寄托
        一、缥缈词风:含蓄沉郁之情感抒发
        二、游仙寄怀:高洁超迈之人格理想
第五章 遗民作家的道家道教情结
    第一节 遗民作家与道家道教的联系
        一、遗民文人的入道、修道概况
        二、求仙问道与天下苍生之念
    第二节 虚无的仙境与沉郁的家国情感
        一、汪元量:仙国幻想与故国之思
        二、郑思肖:“醉乡”理想与忠孝观
    第三节 对庄子思想和文风的继承
第六章 理学家诗文之道家道教踪迹
    第一节 理学家与道家道教之联系
        一、理学家与道教徒交往之概况
        二、理学家诗文中的养生活动
        三、理学家诗文之融贯儒道
    第二节 理学家诗文风格与道家道教
        一、对《庄子》美学价值的关注
        二、超逸出尘:理学家之仙境憧憬
    第三节 理学家之人生境界与道家
        一、“冷眼闲看世”:林希逸之超脱
        二、“野服归林泉”:楼钥之洒落
        三、“清酌涧中泉”:韩淲之隐趣
    第四节 诚敬忠孝:理学家青词的思想内核
        一、理学家青词中的诚敬与忏悔
        二、理学家青词中的忠、孝观念
    第五节 刘克庄文学思想与道教
        一、刘克庄与道教之关联
        二、后村诗学思想与道教修仙
第七章 南宋道教徒诗文之创作特色
    第一节 道教徒的文学活动概况
        一、道教徒与文人的交往活动
        二、道教徒文学创作之概况
    第二节 出入凡尘、济世度人的丰富情感
    第三节 道教徒诗文之艺术特色
        一、出尘脱俗的审美意境
        二、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四、刘晨阮肇入桃源故事的文化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陶渊明故事戏研究[D]. 吴亚芸.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刘阮遇仙故事源流研究[D]. 岳玉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幻化叙事[D]. 陈姬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5]《闲中咏古咏史》校注[D]. 郭文瑞.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4)
  • [6]“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D]. 孙国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7]唐宋时期“刘阮遇仙”三大词牌的生成与发展[D]. 晋如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1)
  • [8]元杂剧中的园林描写研究[D]. 张鋆. 扬州大学, 2019(02)
  • [9]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猳玃盗妇”故事研究[D]. 赵新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南宋诗文与道家道教[D]. 戴文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刘晨阮昭入桃园故事的文化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