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

论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

一、略论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琦[1](2021)在《老舍作品中的儿童书写研究》文中认为“儿童”作为一个在现代化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历史和文化概念,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中,儿童的发现是伴随着五四时期“人的解放”展开的。因而,“儿童”被赋予了启蒙教育和国家想象的深层内涵。纵观老舍的创作生涯,不难发现作家本人从未脱离对少年儿童的重视。无论是成人作品中的儿童形象还是儿童文学中的童心流露,老舍都以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展现出对儿童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对民族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以及对幼小生命尊重、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本文将以老舍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作品中的儿童书写作为考察老舍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的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梳理老舍小说、剧作和散文中的儿童形象并分类总结特征,分析老舍在各种文体中展现儿童心灵世界的表现手法,结合老舍创作的心路历程,探索各阶段作品所体现的儿童观念的变化,总结老舍作为文学家和教育家对儿童关注的意义。本篇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三个章节:绪论简要阐述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倡导者们对儿童的发现和解放,以及儿童的独立文学地位的提升;对“儿童”的概念作出界定,主要涉及社会学意义层面与文学意义层面对儿童年龄段的限制;并对现有的老舍儿童研究作简要概述。第一章从老舍笔下具体的儿童人物形象出发,将各创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分为苦难儿童、被“扭曲”的儿童、时代特色的小英雄和小主人、理想儿童四小节展开。第二章对老舍儿童书写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究,根据小说、散文和儿童剧的文体特征分类考察老舍在不同文体间灵活展现童真世界的艺术手段。第三章聚焦老舍文艺思想和创作观念的流变对儿童书写的影响,探索老舍各个创作时期儿童观念以及儿童书写的微妙转变,揭示老舍儿童书写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

刘书吟[2](2021)在《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以其独具特色的老北京市民文化书写被人们熟知,老舍在作品中通过描绘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风俗画卷来表现其独特的民族情感。本文以民族意识为切入点,探究老舍长篇小说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来源、多样态特征及对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究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来源,主要从三个方面:第一,来自于传统儒道文化,这两种文化在老舍民族意识来源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老舍文学作品中表现在孝文化、女性文化以及官文化的书写之中。第二,来源于满族精神,世代传承的骁勇善战、坚毅隐忍的满族精神影响着老舍民族观的形成。第三,源于北京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影响着老舍民族意识的形成。本文的第二章主要说明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多样态呈现。首先,表现在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审视,老舍肯定人性本善主体性地位,又对人性之恶加以反思,以具有前瞻性、现代性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对虚妄无为的闲适生活态度进行反思。其次,表现在对于家国情怀的书写,老舍赞扬了以钱默吟、方宝庆等末世匠人对于家国气节的坚守,又将自己的期望寄予青年一代,青年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最后,体现在对于满族民俗礼节的关注,老舍通过将满族民俗民情进行场景式展现,将读者带入情景之中,在表现封建制度下满族民俗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之时对腐朽落后的制度进行批判。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探究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文学形式探索及其影响,老舍在创作中改革传统小说普遍使用的章回体叙述模式,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说书人方式进行文学叙述,增强文章表现力。同时,以《猫城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是老舍对寓言体裁创作的实验性探索,文章以幽默诙谐方式表现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此外,老舍用源于人物现代白话来塑造角色,多方位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老舍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态度影响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对于北京传统民俗风貌和市民阶层等历史性书写成为京味文学的主要故事题材,老舍对民族性的现代反思也为当代文学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汲淑娟[3](2021)在《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及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李玫玫[4](2020)在《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异族”建立的王朝,同时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在建立一个大一统帝国之初就面临着不同层面的民族问题:要统治一个以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汉族人为主、边疆地带又有着势力强大的蒙、回、藏等民族的国家,在面对汉族时,一方面要学习先进文化,争取正统地位的继承权;一方面也要警惕汉族文化的“腐蚀”,在这种文化包围中艰难地维持满洲民族的主体性;而在面对其他边疆民族时,同作为异族,清朝皇帝与整个满洲统治民族则扮演了与历代汉族皇帝不同的角色,满洲民族的族群性得到了丰富和凸显。清朝定鼎北京二百六十载,最终在内外夹击、风急浪紧的形势中覆灭,在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世界现代化潮流发生主动或被动交流的时候,在促使中国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同样留下了复杂的民族问题:一方面,由于革命的不彻底,封建势力不断地复辟,满洲贵族、遗老遗少还与日本人勾结建立了伪满洲国;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以来的“边疆中国”叙述在其“继承者”国民党的民族思想那里留下“后遗症”,给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带来了许多的变数。谁是这些问题最恰当又最深刻的思索者?老舍承担起了这样的任务。作为一位北京城旗兵家庭出身的满族作家,同时也是“进步作家”,老舍的创作和思想上包含了“革命”与“民族”这两个二十世纪关键词的复杂关系,他自身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开始时因为革命排满风气带来的民族创伤而讳言自己的满族身份,到抗战时期面对外侮时以中华民族的认同“压倒”满族认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自信坦然地以满族历史的讲述者、满族文化的反思者的心态,创作出《茶馆》、《神拳》、《正红旗下》等经典传世之作。这三部作品都是历史题材,《茶馆》和《正红旗下》是老舍创作中较为少见、同时也非常大规模地描写晚清以来旗人的世风人情以及他们的经历遭遇的作品,而《神拳》则表现了义和团的英勇斗争,也是老舍直面中国与外国民族关系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判断下,本文认为老舍建国后的作品《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中的满族/民族书写非常重要。在这三部作品中,老舍都将目光放在了晚清,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民族的问题进行追溯的努力。如果说在《茶馆》中,满族的问题表现在旗人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堕落、民族认同的迷惘上,在《神拳》中,满族的问题表现在满洲统治者政治的腐化和军事的失败上,那么在《正红旗下》中,满族的问题则更加深刻地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普通旗人吃喝玩乐的日常生活中。这三部作品体现的是老舍对于近代以来满/汉/洋三者关系的整体思索,它们在表现和处理民族问题时贯穿着两条共同的主线,就是“反帝叙述”和“穷人叙述”,这是老舍自己的写作和思考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法论”。通过这样的写作,老舍为自己取得了对民族进行陟罚臧否的文化自信,也为满族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确立了一种主体性。因此,本文的正文部分则以对这三部作品中满族书写的具体分析组成:对《茶馆》进行分析,抓住作品中几位重要的旗人形象,通过老舍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与借他们之口对民族关系与历史问题的表述,探索老舍创作《茶馆》时在民族意识的左右下对于历史认知的错位;对话剧《神拳》进行分析,通过老舍对于义和团的情感和评价去探索老舍的民族心理,阐述这种新的民族精神的发现如何影响他对革命的认知;分析《正红旗下》中的文化描写,考察所谓的“二百年旗人文化”的内涵,以及它在塑造民族意识中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考察,本文认为,在这三部作品中,作家的文艺思想与时代的政治要求得到较好的结合,老舍通过对于民族的书写,也讲出了深入人心的革命故事。这是老舍自身文学之路的又一座高峰,也是对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民族的问题的一个成功解答。

姜一凡[5](2020)在《“俗世”理想的幻灭 ——论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老舍的文学创作和他所生活的北京密不可分,老舍与北京的联系也常常是老舍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不过,单一的现实主义研究思路已经对老舍研究产生了桎梏。因此,本次研究以美国学者利罕提出的“文学在城市化进程中与城市实现了双重构建”研究思路作为理论依据,通过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以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以及其笔下的人物命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详细讨论北京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老舍对于这座城市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间的书写与记录,试图寻找出在老舍如何在作品中反映出了与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特性,以及文本与城市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双重构建。以上述研究思路作为切入点,本着能够使老舍研究跳出现实主义研究方法与现实主义价值取向为其带来的桎梏的初衷,本次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范围、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梳理城市发展与文学史发展的关系,确定城市空间与小说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确定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详细论证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以及其作品中不同层面的幻灭结局;最后在第四部分中系统分析老舍小说中的幻灭结局同彼时北京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客观联系。

蒲佳婉[6](2020)在《美国的中国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文中提出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现代中国文学优秀的长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描绘了性格多样的市民阶层、浓厚的老北京风俗文化气息、幽默风趣的京味语言,丰富了现代文学景观。老舍的文学世界除了书写现代中国社会之外,还包含着世界因素。早年他去英国做汉语教师时,曾大量阅读欧洲文学着作,他早期作品中的人文现实主义风格就是模仿狄更斯的创作。老舍去美国交流访学期间,完成了《四世同堂》第三部《黄色风暴》的创作,还在美国出版了《鼓书艺人》等作品。近些年来,海外汉学界十分关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老舍及其作品研究。本文以此为背景,选择夏志清着《中国现代小说史》、梅维恒主编《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作为研究对象。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美国的中国文学史着作,受到不同时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呈现出有差异的文学史观。笔者先梳理三部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刻画了北方幽默、温情、自由的爱国作家、普罗长篇小说家、“鲁迅式”批判现实主义接班人等形象。这些不同的作家形象背后是文学观念、文学史史观的变化。紧接着,结合三部文学史的写作史观及现代文学研究理论,分析呈现出不同作家形象的原因。最后,笔者从审视“现代”、思考“文学”、重构“历史”、想象“中国”这四个方面出发,并与国内同一时期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比较,概括美国的中国文学史叙述方式上的特点,并反思中国大陆文学史书写。美国的中国文学史书写,着意于摆脱政治,从文学审美意蕴出发,结合时代文学思潮,审视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其书写文学史时“现代”、“文学”、“历史”“中国”概念内涵的转变,一方面是文学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预示文学史书写范式的更新。审视三部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叙述模式的变化,使一种极具“开放”、“包容”的文学史叙述范式跃然纸上。美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开放、包容的文学态度,为大陆文学史书写提供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世界文学书写方向。

龙斯嘉[7](2020)在《赛珍珠与老舍抗战题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以赛珍珠《龙子》《同胞》和老舍《四世同堂》为例》文中提出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与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是现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珠,两人生前曾有着深厚的友谊。九十年代以来,赛珍珠与老舍各自的研究逐渐兴盛,但关于他们两者的比较研究却并不多见。本论文选取了赛珍珠与老舍在相近的年份(20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抗战题材的作品——赛珍珠《龙子》《同胞》与老舍《四世同堂》进行研究,详细罗列并按照特点分类了小说中处于战争背景下的所有女性形象,试图以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尝试比较赛珍珠与老舍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表现形态,并尝试从多方面挖掘两人女性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以下几章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二者作品中受害女性群像的特征,依据较为权威的文件中所总结的妇女在战争中相较于男性更容易受到的几类特殊伤害,将两者作品中的女性受害者分成了三类并逐类分析,找出了两者对受害女性关注的共同点,也发掘出二者对各类受害女性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二章则主要论述了战争中的女性抗战者群像,并根据描写特征将其分为了直接参与武力斗争的女性和间接发挥抗争作用的女性这两类。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剖析也找出了老舍与赛珍珠对抗争女性描写中关注点的异同。第三章主要研究一方作品中未出现,而另一方作品中有所涉及的非典型女性形象,在赛珍珠的作品中她们体现为麻木置身于战争外的逃离女性,老舍的作品中则表现为极端利己的叛国女性。本章不仅分析了这些女性形象中蕴含着作者的独特关照点,还挖掘出了这些看似不同的女性形象身上包含着的相似本质。第四章主要分析二者笔下不同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成因,从复杂文化身份的影响、现实生命中女性的影响及创作背景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赛珍珠与老舍心中理想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与成因。此章还对前面章节中总结分析出来的女性形象描写的所有同中之异及异中之同做出了有力的解释与合理的分析。综上所述,本论文在运用了形象学的基础上,再综合运用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分析的理论方法,比较了赛珍珠与老舍笔下抗战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深度探索了两人的女性观及创作思想,并试图以此来为赛珍珠与老舍的比较研究添砖加瓦。

张倩芳[8](2020)在《高中语文老舍作品专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语文教育史和中国文学史上,老舍渐渐成为除了鲁迅之外另一位拥有众多经典之作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家。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专题教学”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笔者以“老舍作品”为抓手,运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历史比较等方式,围绕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提出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引入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专题教学的方法,进行基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专题教学设计尝试。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编情况以新中国建国至今为时间维度,通过分析教学大纲及老舍作品的入选情况,总结在不同的时期老舍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特点。在梳理的过程中将时间维度分为:建国初期、改革开放20年、新课改后三个时间段。通过资料的梳理将老舍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分别概括为政治化倾向、文学性回归、多元化解读三个特点。通过时间维度的梳理,认识了老舍作品在语文教育史上的不朽地位,再从横向的维度探究老舍作品的主要特点。因为研究的学段定位在高中,考虑到高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且老舍作品大多出现在“选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因此在作品解读时涉及课内和课外的作品,从“平民世界”“京味”“幽默讽刺”三个角度出发,探究老舍作品的价值。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卷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学生学习老舍作品的兴趣、学生学习老舍作品的方式、教师对老舍作品的教学方式、老舍作品教学内容,从中总结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入“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专题教学”的研究,以期解决当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以上的理论和调查,做出“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老舍作品教学设计”的尝试;以期为一线教师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提供建议和启示。

范庆超[9](2019)在《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老舍研究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老舍研究,是运用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以及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民族""国家"话语,对老舍文学的阐释研究。这类研究的政治理论品性与跨学科属性,决定了其进展的难度和研究局面的繁杂。鉴于此,文章试对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老舍研究进行梳理,围绕研究对象、方式、内容、局限等展开述论,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促进此研究的方法更新和内涵拓展。

王宇娟[10](2019)在《平凡者的生命悲歌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死亡书写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知名作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话剧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在当代仍然具有很深的影响力。他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将关注视角放在底层小人物身上,关注小人物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用细腻而真实的文字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因此他所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死亡意象的运用是老舍书写小人物的重要方式,在其很多作品中都有关于小人物死亡的描写情节,这些情节在老舍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老舍笔下小人物的死亡书写对于把握老舍文学创作特色及艺术魅力赏析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阅读老舍作品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法对老舍笔下小人物的死亡书写进行探析,将老舍不同作品中的不同人物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了老舍小说与话剧作品中小人物死亡的不同方式,对老舍书写小人物死亡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总结这一书写内容的艺术价值以及对当下文学的启发意义,较为全面地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总结。研究老舍笔下小人物的死亡描写对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叙事推进、小人物的形象刻画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对老舍的作品进行赏析。小人物的死亡书写探究主要选取老舍11部作品中死亡的小人物按形象特征进行分类,从肉体死亡的自由灵魂、精神死亡的行尸走肉、无辜受害的可悲小人物和愚昧堕落的自我毁灭者四类来研究分析。老舍在书写笔下小人物死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具有自身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简明而幽默的死亡叙事风格、多元化的死亡叙事视角、浓厚而深沉的情感基调三个方面。在分析小人物死亡书写的价值意义主要从个人情感态度抒发以及为小说结构与叙事服务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抒发方面主要包括对为正义而牺牲者的赞美与歌颂、对底层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悲悯、对迫害人民的邪恶势力的憎恶痛恨以及对产生悲剧的畸形社会的讽刺批判,为小说结构与叙事服务方面则主要包括为定位结构服务、为推动叙事服务、为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服务。通过对小人物死亡书写的分析,我们获得对当代人文学创作以及生命认知两方面的重要启示。文学创作方面的启示主要包括要以简明的语言来塑造典型人物和以深厚情感来突出作品内在张力,生命认知方面则主要包括生命应当是自由而有尊严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非长度,这也是老舍作品跨越时代的魅力与价值的体现。

二、略论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老舍作品中的儿童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儿童与儿童文学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 老舍作品中的儿童教育思想研究
        (二) 老舍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三) 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老舍儿童书写研究
第一章 老舍作品中儿童形象
    第一节 苦难儿童
    第二节 被“扭曲”的儿童
    第三节 小英雄和小主人
    第四节 理想儿童
第二章 儿童心灵的表现手法
    第一节 儿童叙事视角
    第二节 情与趣的融合
    第三节 文体的沟通与求索
        一、人物中心论
        二、简洁个性的儿童剧语言
第三章 老舍文艺思想的流变和儿童书写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老舍“儿童本位”观的形成
        一、五四“儿童本位”思潮
        二、基督教的影响
        三、国内教育教学经历
    第二节 启蒙视角下的“教育救国”
        一、海外体验的新视角
        二、“教育救国”的文学呈现
    第三节 儿童主体与中国的同构
    第四节 “儿童本位”与“教育本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文化溯源
    第一节 儒道文化的滋养
    第二节 满族精神的传承
    第三节 北京地域文化的润育
第二章 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多样态呈现
    第一节 日饮清泉伴古松——传统文化的审视
        一、善恶交错的人性书写
        二、对济世与无为人生态度的反思
    第二节 精神不死天难夺——家国情怀的抒写
        一、末世匠人的“不传”
        二、青年一代的“坚守”
    第三节 举杯切切莫相忘——满族礼节民俗的关注
        一、场景式的民俗展现
        二、对民俗礼节的忧虑
第三章 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探索与影响
    第一节 民族形式的探索
        一、章回体叙述模式的突围
        二、寓言体裁的实验性探索
        三、源于人物的现代白话语言
    第二节 民族意识的影响
        一、当代京味文学的复现
        二、民族文化批评态度的继承
        三、国际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革命时代的浮沉
    第二节 革命话语对民族叙述的整合
第一章 “旗人”与“汉奸”——《茶馆》历史认知的错位与修整
    第一节 从“汉奸”的文学穿越说起
    第二节 松二爷与旗人的生计问题
    第三节 常四爷与旗人的民族认同
    小结 “葬送”:埋葬还是悼念?
第二章 “吐了一口气”——《神拳》写作的民族心理
    第一节 《神拳》创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
    第二节 《神拳》文本的艺术风格和民间色彩
    小结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义和团故事
第三章 “糊涂”与“明白”——《正红旗下》历史与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糊涂”与“明白”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艺术化的旗人日常生活
    第三节 “圆圈”式文化的隐喻与冲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俗世”理想的幻灭 ——论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城市空间发展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
    2.1 城市诞生的原因与组成基础
        2.1.1 城市的起源
        2.1.2 城市的两种特性
        2.1.3 城市的三重空间
    2.2 城市发展催生了小说繁荣与传播
        2.2.1 城市化推动了小说的发展与普及
        2.2.2 城市规则与文学创作相互构建与影响
    2.3 老舍与北京
        2.3.1 老舍鞭策现实的创作目的
        2.3.2 老舍的“不完全市民身份”与“非典型现实主义创作”
        2.3.3 乡土文明对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干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3.1 老舍小说中城市的物质构成
        3.1.1 老舍小说中城市中的地理空间
        3.1.2 老舍小说中城市中的人物阶级
        3.1.3 老舍小说中城市中的“京味儿”语言
    3.2 老舍小说中城市的制度构成
        3.2.1 老舍对上层建筑的总体书写
        3.2.2 老舍对上层建筑的失望态度
    3.3 精神空间:老舍小说中普遍的幻灭叙事
        3.3.1 世俗理想的幻灭
        3.3.2 现代启蒙的幻灭
        3.3.3 社会根基的幻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舍小说中“幻灭书写”与城市发展的联系
    4.1 老舍小说中“幻灭书写”与城市物质空间层面的联系
        4.1.1 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在老舍创作中的失语
        4.1.2 处于乡土与工业之间的老舍
    4.2 老舍小说中的“幻灭书写”与城市制度空间层面的联系
        4.2.1 上层建筑的杂糅与模糊
        4.2.2 中层制度的生存困境
        4.2.3 基层制度的“破”与“立”
    4.3 老舍小说中幻灭书写的必然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美国的中国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现状综述
    3.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一章 文学史中老舍书写呈现
    1.1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老舍书写
        1.1.1 北方幽默、温情、自由的爱国作家
        1.1.2 三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1.1.3 “讽刺”的创作手法
    1.2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
        1.2.1 普罗长篇小说家
        1.2.2 世界级的中国戏剧家
    1.3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
        1.3.1 “鲁迅式”批判现实主义接班人
        1.3.2 城市文化的书写者
第二章 老舍书写呈现的文学史观念
    2.1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老舍书写呈现的文学史叙述观念
        2.1.1 以“道德价值”为基础的大传统批评模式
    2.2 “感时忧国”
    2.3《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老舍书写呈现的文学史叙述观念
        2.3.1 社会现实写作中的政治关怀
        2.3.2 编者的美国意识
    2.4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老舍书写呈现的文学史叙述观念
        2.4.1 “史中有史”、文学文化史
        2.4.2 “现代民族国家想象”踪迹
第三章 由老舍书写反思学术史
    3.1 审视“现代”
    3.2 思考“文学”
    3.3 重构“历史”
    3.4 想象“中国”
    3.5 小结: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学史写作范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赛珍珠与老舍抗战题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以赛珍珠《龙子》《同胞》和老舍《四世同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赛珍珠研究
        二、老舍研究
        三、赛珍珠和老舍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受到“特殊伤害”的女人——战争中的女性受害者群像
    第一节 基于性别的压迫:性暴力戕害下的女性
    第二节 精神上的死亡:私人领域中的女性
    第三节 多重责任的堆叠:兼负公共领域重任的女性
第二章 拒绝“走开”的女人——战争中的女性抗争者群像
    第一节 直接参与武力斗争的女性
    第二节 间接发挥抗争作用的女性
第三章 逃离者与叛国者——战争中的非典型女性群像
    第一节 置身于战争之外的女性
    第二节 极端利己主义的女性
第四章 各类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成因
    第一节 复杂文化身份的影响
        一、老舍的文化身份分析
        二、赛珍珠的文化身份分析
    第二节 现实生命中女性的影响
        一、老舍生命中的女性
        二、赛珍珠生命中的女性
    第三节 创作背景的影响
        一、《四世同堂》的创作背景
        二、《龙子》《同胞》的创作背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目录)

(8)高中语文老舍作品专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高中语文老舍作品选编情况分析
    第一节 建国初期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定位
        一、建国初期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入选情况
        二、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政治化倾向
    第二节 改革开放20年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定位
        一、改革开放20年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入选情况
        二、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性回归
    第三节 新课改后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定位
        一、新课改后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入选情况。
        二、老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多元化解读
第二章 高中语文老舍作品解读
    第一节 老舍作品的国民性体现
        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众生相
        二、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分层
    第二节 老舍作品中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京味
        一、语言表述中的京味
        二、性格塑造中的京味
    第三节 老舍作品中幽默背后宽厚的人生态度
        一、老舍的幽默讽刺观
        二、老舍的幽默讽刺风格
        三、老舍幽默讽刺风格的成因
第三章 高中语文老舍作品专题教学探究
    第一节 高中语文老舍作品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高中语文老舍作品教学现状调查
        二、高中语文老舍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第二节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专题教学
        一、学习任务群与专题教学定义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专题教学的特色
        三、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专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四章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老舍作品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专题教学设计的准备
        一、课标中有关目标及要求
        二、专题教学设计的选文
        三、学情分析
    第二节 专题教学设计的内容及过程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内容
        三、学习情境
        四、任务框架
        五、学习活动
        六、教学评价
    第三节 教学片段展示
        一、复习旧知,导入市民形象
        二、聚焦文本,分析市民特征
        三、深度探究,反思市民文化
    第四节 对专题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
        三、教学效果
结语
附录 高中语文老舍作品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9)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老舍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式
三、研究内容
    (一)现代国家意识(观念)的觉醒
    (二)对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三)国民权责意识的表达
    (四)国土主权的诉求
    (五)民族联合意识的表现
    (六)民族主义话语的揭示
        (一)民族意识
        (二)民族精神
        (三)民族团结
        (四)爱国主义
        (五)国家至上
        (六)中华民族认同
四、研究问题
    (一)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的使用缺乏精确性
    (二)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概念的梳理缺乏溯源意识
    (三)对老舍作品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进行过度阐释、强制阐释
    (四)对老舍作品中的民族国家话语阐释简单化
    (五)对老舍作品中的民族国家话语阐释目标错位、本末倒置
五、研究建议
    (一)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应进行必要的概念辨析
    (二)注重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诸概念的正本清源
    (三)客观、合理、合情、适度阐释老舍作品中的民族国家话语
    (四)促进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引用的深化
    (五)明确研究老舍文学的民族国家话语之目的

(10)平凡者的生命悲歌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死亡书写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老舍作品中死亡叙事的研究
        1.4.2 关于老舍笔下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研究
        1.4.3 关于老舍作品艺术特色的研究
        1.4.4 关于死亡书写的哲学和美学理据的研究
    1.5 理论基础
        1.5.1 生命虚无主义
        1.5.2 悲剧意识理论
        1.5.3 贝克尔人学观
        1.5.4 庄子精神自由观
    1.6 本文所分析作品及人物统计
第二章 老舍笔下死亡小人物的特征分析
    2.1 肉体死亡后的自由灵魂
    2.2 精神死亡后的行尸走肉
    2.3 无辜受害的可悲小人物
    2.4 愚昧堕落的自我毁灭者
第三章 老舍笔下小人物死亡书写的艺术手法分析
    3.1 简明而幽默的叙事风格
    3.2 多元化的死亡叙事视角
    3.3 浓厚而深沉的情感基调
第四章 老舍笔下小人物死亡书写的价值意义分析
    4.1 对个人情感态度的抒发
        4.1.1 对为正义而牺牲者的赞美与歌颂
        4.1.2 对底层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悲悯
        4.1.3 对迫害人民的邪恶势力的憎恶痛恨
        4.1.4 对产生悲剧的畸形社会的讽刺批判
    4.2 为小说结构与叙事服务
        4.2.1 为定位结构服务
        4.2.2 为推动叙事服务
        4.2.3 为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第五章 从老舍笔下小人物死亡书写中得到的启示
    5.1 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
    5.2 对于生命认知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略论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老舍作品中的儿童书写研究[D]. 陈立琦. 扬州大学, 2021(09)
  • [2]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D]. 刘书吟.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及教学研究[D]. 汲淑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D]. 李玫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俗世”理想的幻灭 ——论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D]. 姜一凡. 燕山大学, 2020(01)
  • [6]美国的中国文学史中的老舍书写[D]. 蒲佳婉.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赛珍珠与老舍抗战题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以赛珍珠《龙子》《同胞》和老舍《四世同堂》为例[D]. 龙斯嘉.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高中语文老舍作品专题教学研究[D]. 张倩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老舍研究述论[J]. 范庆超. 民族艺林, 2019(04)
  • [10]平凡者的生命悲歌 ——老舍笔下小人物的死亡书写探究[D]. 王宇娟. 西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论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