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逐渐成为民间收藏的亮点

地域文化逐渐成为民间收藏的亮点

一、地域文化渐成民间收藏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薛晓涵[1](2021)在《中欧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际的南京与杭州(1583-1707) ——以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的互动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明清之际中欧文化交流这一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中,前辈学人们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一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中欧文化最初接触并频繁互动的地域,城市则是明清中国对外交往的出发点。研究明清之际发生在南京与杭州的中欧文化交流,实则是研究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交流的一个断面。本论文尝试将相关问题置于中欧文化交流的全局层面加以思考,以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的互动为主线,对明清之际发生在南京与杭州的中欧文化交流作一专题探讨。论文在大体上还暗含着一条逻辑线索: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双方对于彼此的认识不断获得提升。在研究方法上,对学术研究的多种理论、视角有所涉及,注重进行比较与互动的分析,并多借鉴历史学的考辨方法。在文献方面,大量应用中外文文献,特别是将若干葡文稀见文献作为史料突破的方式。本论文包括以下章节: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章讨论文化交流的缘起。首先考察欧洲人对于南京与杭州的城市书写,涉及若干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经典文本,几位作者有相类似的视角,但身份、经历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关注重点有所差异。而后对于耶稣会选择南京与杭州作为驻地进行一番考论,可发现士人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因而可以说,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间的互动,是文化交流生根发芽之时最初的支点。第2章讨论文化交流的空间。对于南京与杭州耶稣会主要驻地建筑的沿革,以及其他与耶稣会相关的地点分别进行一番考论。相关建筑与地点是中欧文化的相遇空间以及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的互动空间。在本章节末,应用“接触地带”与空间理论进行相关论述。第3章讨论文化交流的媒介,即西学书籍。首先对书籍交流背后的两种学术传统加以讨论,其一是耶稣会的学术体系与“科英布拉评注”,其二是南京、杭州的耶稣会驻地藏书传统。西学书籍特别是西学汉籍作为中欧文化交流的媒介,是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加强互动的上佳选择。以相关学术传统为基础,在中国士人与耶稣会士两方合作之下,南京与杭州出现了活跃的西学译介、西学刊刻活动。中欧双方基于知识阶层的平等立场,借由书籍展开了有益的对话。第4章讨论文化交流的内容,即耶稣会士对南京与杭州的历史书写,其中留存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所涉及的相关文本,是对相关历史现场的记录与研究,可归于汉学研究历史学路径的脉络中。所选取的与西士、西教、西学相关联的三方面典型案例,展现出明清之际南京、杭州地方社会典型生活场景中的士人生活与士人精神。结论部分对中欧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际的南京与杭州的意义予以总结。通过回顾南京与杭州的中欧文化交流历程,可发现决定文化交流走向的,不是耶稣会士一方的作用,而是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间的深度互动,这在文化交流的几个位面上表现明显。由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互动而展开的南京与杭州的中欧文化交流,是异质文化间以相对平等的心态对话交流、互学互鉴的优良典范,是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论文后附六种附录。附录1至附录3对本论文主要参考的原始文献、所涉及问题的历史背景以及活跃于南京、杭州的耶稣会士的基本情况作出了说明,附录4至附录6是对几种相关材料具体处理的成果。

王以亭[2](2021)在《金瑗与《十百斋书画录》研究》文中提出

刘鹤鸣[3](2021)在《基于乡村文化的产品设计开发研究 ——以利川红茶特色产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刘洁莹[4](2021)在《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冉令江[5](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提出

胡舒菁[6](2021)在《晚明江南文人笔记中器物的生活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恩慧[7](2021)在《岳正及其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沈星睿[8](2021)在《当代国货化妆品品牌塑造中的插图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杜雅倩[9](2021)在《区域传统手工艺专题片《小城大艺》影像呈现创作阐述》文中研究指明

刘畅[10](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研究表明《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二、地域文化渐成民间收藏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域文化渐成民间收藏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欧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际的南京与杭州(1583-1707) ——以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的互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创新之处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1章 文化交流的缘起:为何是南京与杭州
    1.1 欧洲人对南京与杭州的城市书写
        1.1.1 耶稣会士来华前欧洲人对南京与杭州的书写
        1.1.2 耶稣会士对南京与杭州的书写
        1.1.3 欧洲人的书写焦点:尼霍夫的“南京瓷塔”
    1.2 耶稣会对南京与杭州的选择
        1.2.1 耶稣会选择南京考论
        1.2.2 耶稣会选择杭州考论
    小结
第2章 文化交流的空间:南京与杭州的耶稣会驻地
    2.1 南京与杭州耶稣会主要驻地建筑沿革考论
        2.1.1 南京耶稣会主要驻地建筑沿革考论
        2.1.2 杭州耶稣会主要驻地建筑沿革考论
    2.2 南京与杭州其他与耶稣会相关的地点考论
        2.2.1 南京其他与耶稣会相关的地点考论
        2.2.2 杭州其他与耶稣会相关的地点考论
    小结
第3章 文化交流的媒介:南京与杭州的西学书籍
    3.1 书籍交流背后的学术传统
        3.1.1 来华耶稣会士的学术生成与传播至中国的“科英布拉评注”
        3.1.2 南京与杭州的耶稣会驻地藏书
    3.2 南京与杭州的中欧书籍交流
        3.2.1 中国士人与耶稣会士合作下的西学译介活动
        3.2.2 中国士人与耶稣会士合作下的西学刊刻活动
    小结
第4章 文化交流的内容与时代精神:耶稣会士对南京与杭州的历史书写
    4.1 耶稣会士历史书写中的晚明士人生活
        4.1.1 南京的士林交游:以利玛窦在南京为例
        4.1.2 江南居乡士大夫对地方行政的干预:以李之藻退居杭州为例
    4.2 耶稣会士历史书写中的明清鼎革与士人精神
        4.2.1 明清鼎革中的耶稣会士与文本交织的可能
        4.2.2 耶稣会士对鼎革之际南京与杭州历史现场的书写
        4.2.3 鼎革之际文本的交织与情感的互动
    小结
结论 中欧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际的南京与杭州的意义
附录1 主要参考的原始文献述评
附录2 作为本论文历史背景的南京与杭州中欧文化交流大事纪
附录3 活跃于南京与杭州的耶稣会士的基本信息
附录4 《泰西殷觉斯先生行略》全文(BNF Chinois 1096)
附录5 何大化《远方亚洲》中涉及南京与杭州的章节标题一览
附录6 1645年至1649年耶稣会中国年信选译
参考文献

(10)《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地域文化渐成民间收藏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欧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际的南京与杭州(1583-1707) ——以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的互动为中心[D]. 薛晓涵.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金瑗与《十百斋书画录》研究[D]. 王以亭. 上海大学, 2021
  • [3]基于乡村文化的产品设计开发研究 ——以利川红茶特色产品为例[D]. 刘鹤鸣.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4]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 刘洁莹. 江南大学, 2021
  • [5]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6]晚明江南文人笔记中器物的生活美学研究[D]. 胡舒菁.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7]岳正及其诗文研究[D]. 李恩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8]当代国货化妆品品牌塑造中的插图设计研究[D]. 沈星睿.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区域传统手工艺专题片《小城大艺》影像呈现创作阐述[D]. 杜雅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标签:;  ;  ;  ;  ;  

地域文化逐渐成为民间收藏的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