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流通逆向控制

论生产流通逆向控制

一、试论流通对生产的逆向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0)在《考虑CSR的两阶段闭环供应链决策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同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选择跨国跨区域发展,这对传统的供应链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尤其随着绿色化生产技术和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废旧品的有效回收再利用在节约资源和高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了长远发展,企业已不能只关注自身经济利润,要在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由此,闭环供应链上的企业社会责任(CSR)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便将研究视角放在了闭环供应链对CSR的有效承担方式的探讨上。针对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新产品和再造品差异定价的闭环供应链系统,本文将CSR纳入问题研究,分别构建了集中式决策下闭环供应链整体承担CSR、集中式决策下闭环供应链不承担CSR、分散式决策下由制造商单独承担CSR以及分散式决策下由零售商单独承担CSR的四个两阶段闭环供应链模型。通过对上述几个模型最优决策的比较分析,本文探讨了履行CSR对闭环供应链产生的影响机理,以及闭环供应链成员对CSR不同承担方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建立了一个由数量折扣与CSR履行成本共担的组合契约模型,有效解决了承担CSR时闭环供应链所存在的双重边际效应,在不损失企业自身利润的前提下成功使CSR承担与社会福利达到理想效果,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协调。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在集中式决策下,承担CSR的闭环供应链与不承担CSR时的最优决策相比,产品价格更高,闭环供应链整体利润与社会福利则更大,即承担CS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闭环供应链利润的增长;(2)当闭环供应链成员单独承担CSR时,制造商承担的效果与零售商承担的效果相比,两者各有优势,没有出现某一种承担方式的最优决策都明显优于另一种的情形;(3)无论是制造商还是零售商,单独承担CSR的最优决策与集中式决策承担CSR时的效果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两阶段闭环供应链系统存在着明显的双重边际效应;(4)随着新产品与再造品竞争程度的增加,闭环供应链各成员和整体的利润也随之增加。在不破坏市场公平秩序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再造品的比例,有利于提高供应链成员利润,增加社会福利;(5)如果制造商和零售商能够按照数量折扣与CSR履行成本共担的组合契约来共同履行CSR,闭环供应链系统能够达到协调的效果,实现更大的社会福利。

周思斌,廖萍萍[2](2019)在《马克思流通理论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享经济从萌芽开始到现在都有极高的现实及理论关注度。马克思流通理论是分析共享经济的重要理论方法,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分析范式,对流通成本、流通时间如何影响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得出了流通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结论:流通的发展实现了闲置商品的再次流通,流通的发展加快了共享经济发展速度,生产的分工合作与流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现代信用降低了流通成本与流通时间。

孙鹏[3](2019)在《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绿色流通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以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为主要目标的多环节流通活动。回顾流通活动发展的历史,从简单商品流通到社会化商品流通,再到社会化大流通,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被纳入流通过程,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要素,共同支撑起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速度也不断提高,流通活动不再是经济发展某一领域的分支,而是构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多反映着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时,流通活动进一步与绿色经济相融合并逐步显现出绿色发展的特征,进而逐步演变成绿色流通活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内容分散、观点片面,同时与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论相互交织、概念难以区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够集各家绿色理念为一体的完整的绿色流通理论,这为研究和构建绿色流通理论预留了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现有绿色经济理论和学说中提炼绿色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流通经济有效融合,构建出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绿色流通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视角考察我国绿色流通发展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达成研究目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绿色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流通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义等进行提炼。通过定性分析法,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分析研究绿色流通的特征、环节、发展要求等内容,尝试回答绿色流通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运用数学分析,如熵值法、计量统计、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数量研究方法,对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各环节、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检验,分析影响绿色流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绿色流通并不等同于绿色经济,绿色流通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流通,绿色经济在总体上包含绿色流通,而绿色流通奠定了绿色经济的形成基础,两者呈现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2)绿色流通理论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学说。绿色商流、绿色物流运行子系统,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系统构成了绿色流通活动的主要内容。效率、和谐、循环、低耗、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实践要求。(3)绿色消费驱动是绿色流通的主要驱动机理,政府行为、市场机制、技术进步、资源约束等对绿色流通形成倒逼机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绿色流通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4)2000年至2016年间,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呈总体上升、局部波动态势,制造业结构转型、外商投资进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等因素,都对不同阶段的绿色流通实践产生影响。(5)我国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主要环节的绿色化改进空间和作用规模存在差异,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因产能过剩拉长了资本流通时间,同时与再次生产资料环节联系不紧密弱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传导效应,生活资料流通环节中能源消耗、物流总成本、商业成本等因素制约了绿色转型,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驱动正处于从第二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上述研究拓展了绿色流通的研究范畴,对绿色流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最终,本文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判断基础,聚焦提炼各理论中的绿色发展共识,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流通经济学之中,构建了以人与自然之间要素流转的绿色流通循环为基础的绿色流通理论框架。研究导出以绿色消费驱动绿色流通的发展机理,论证了市场经济规律对推进绿色流通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证明了绿色流通活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以及各环节、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得定期测度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形成了以绿色商流和绿色物流的运行系统以及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的绿色支撑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流通分析框架,为流通经济中各子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叶丽丽[4](2019)在《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家粮食局文件多次提到,粮食供给问题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因此粮食的生产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减少粮食低端和无效的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粮食产品供需结构的匹配度和适应性。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加工大省和消费大省,准确把握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方向是化解河南省现有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结构失衡的根本,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粮食生产与消费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消费结构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消费函数理论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河南省1978-2017年期间的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河南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的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粮食生产被动适应粮食消费刚性需求阶段。第二阶段为粮食生产结构积极调整适应粮食消费结构变化需求阶段。第三阶段为粮食生产结构主动适应粮食消费结构性需求阶段。第四阶段为粮食生产结构主动适应粮食消费功能性需求阶段。河南省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显着成绩,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生产规划布局科学,要素投入机制逐渐完善,农户种粮收入增加,种粮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等方面。但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粮食消费结构的升级,长期下去,就造成了粮食生产结构与粮食消费结构的脱节,优质专用粮食供不应求,普通粮食供过于求,粮食作物品种散而杂且产需错位的现象。产销失衡的原因有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够,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加工流通环节机制不畅,资源环境对粮食绿色生产的影响等。为了促进河南粮食生产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需要推进粮食供给体制的创新,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引导粮食不同用途之间的专业生产和合理消费,加大对农户生产优质专用粮食的帮扶和引导。对粮食的生产从源头优化,对粮食的消费合理引导,才能更好的促进河南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协调发展。

鲍鼎[5](2019)在《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的零供渠道关系研究 ——基于纵向约束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供渠道关系是指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生产商与生产商之间、零售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越来越重视通过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零售行业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对于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渠道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渠道权力在渠道成员之间的转移,从传统的生产商主导渠道关系,到大型零售商的崛起,部分行业中出现了零售商主导渠道关系的局面,再到现在随着电商的飞速发展从而形成与实体零售商的渠道竞争格局,零供渠道关系正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本文基于纵向约束的视角,研究了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的两部定价合约对渠道利润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并结合行业经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生产商主导型渠道关系模型中,相比较于线性定价方式,强势生产商采用两部定价合约可以促进渠道总利润和消费者福利的提高。(2)在零售商主导型渠道关系模型中,随着两个零售商产品间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增大,零售商能够在更小的议价权力水平上索要通道费,出现通道费的概率会增大;零售商的议价权力不会影响渠道利润的大小,只会影响渠道利润在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利润分配,随着零售商议价权力的增大,零售商在渠道中所获得的利润份额会越大,生产商获得的利润份额会越小;相比较于生产商拥有完全渠道权力时的渠道关系,随着渠道权力向零售商转移,渠道总利润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会提高。(3)在电商对渠道关系的影响模型中,随着消费者对某个渠道选择偏好程度的增加,该零售渠道中两部定价合约中的批发价格、固定费用,商品的零售价格以及该零售渠道的利润会提高,相反其竞争对手与生产商制定的两部定价合约中的批发价格、固定费用,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渠道成员利润会降低。(4)随着电商渠道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渠道总利润是逐渐减少的,当消费者对两个渠道的选择偏好程度无差异时,渠道总利润达到最低,只有当消费者对电商的渠道选择偏好程度超过实体零售商后,渠道总利润才会逐渐增大。(5)与实体零售商主导型渠道关系模型相比,电商的出现造成了渠道总利润和实体零售价格的下降。文章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针对当前我国零供渠道关系规制法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得银[6](2016)在《流通业对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流通与生产、消费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的循环系统,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流通在调节供求、促进消费、要素配置与优化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通过考察流通业对珠三角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实际效应,探讨流通业对区域经济转型的真实作用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表明,流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和产品配置,驱动经济体系的要素和结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和消费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具体地:一方面,流通业快速发展保障了供求信息以流通为媒介在消费环节与生产环节的分享与反馈,大大激发了生产者优化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以追求在最低要素投入下的最优产出潜力。理论上,无数生产者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要素在不同空间、产业、部门内的持续流动,最终实现单位要素投入产出率水平最优。这种基于流通驱动下的生产者追求要素最优化配置引致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称之为“流通优化要素配置引致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流通业发展对于商品与劳动力要素流动时空范围的拓展,有效刺激消费者需求升级,改变地区劳动人口结构,引起区域内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均衡的打破与重新建立直接引起商品供给结构的相应调整。理论上,需求结构的改变通过流通环节在市场中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反馈后,生产者为了实现供求平衡,必然结合需求变化调整生产结构和规模,实现单位要素投入产出率水平最优。这种基于流通驱动下的消费升级引致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优化,本文称之为“流通驱动消费升级引致结构转型”。本文首先采用珠三角地区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建立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流通业对珠三角经济增长的实际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业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明显优于短期;其次,本文通过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考察了流通业对珠三角产业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对珠三角地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正向效应相比第三产业更为显着,随着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流通对于第一、二、三产业的驱动效应稳定值分别达到26%、22%和16.5%;进一步,本文构建包含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FDI与国际市场波动等控制变量在内的面板模型分别从流通发展规模、流通城乡发展结构、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和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等四个方面考察流通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东、中、西部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回归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流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驱动作用,流通发展规模、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呈正相关。随着流通发展水平的提升,其驱动效应逐渐增强;第二,流通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流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作用效应表现为中部地区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第三,流通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地区驱动作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流通发展投资适度与否影响对产业升级作用的发挥,过量的流通建设投入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综上所述,发达的现代流通业对区域经济转型具有强有力的正向驱动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于地区的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市场供给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引导以及优化要素配置等方面。因此,一个地区在其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高度重视流通的积极作用,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流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积极效应,必须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

魏倩[7](2014)在《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演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物流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物流过程中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做到绿色环保成为业界思考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发展绿色物流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刻不容缓。该文通过对比中西方物流运行情况,查阅资料,并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对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初步分析出我国绿色物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意见。该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绿色物流的研究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对绿色物流的内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提出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随后对我国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起步较晚、外部因素难以发挥作用、企业内部因素制约、政策体系不健全、工艺水平不高、回收利用率低、人才缺乏、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绿色物流提出了对策,建议从树立绿色物流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工艺水平、鼓励绿色包装、加强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物流体系。

周伟[8](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马强文[9](2012)在《中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内需不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特别是经济发展中较高的流通成本制约了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对于这些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生产的角度去研究如何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包括提高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但是这些对策建议忽视了一个隐含的前提,即生产与消费的无成本对接。实际上,如果流通成本较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只会导致产品存量的不断增加,但是很难转化成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有用商品。而这也正是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主要原因。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由于过去仅仅局限于流通与生产关系的讨论,并未把流通作为产业放置于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来研究,因而无法全面分析流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因此,本文以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为主线,沿着流通业自身发展水平的评价、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再到流通业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思路,首先对中国流通业的增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发现增长规模与水平、潜力与环境比重最大,基本上保持上升趋势,是提高流通业增长能力的主要动力。现代化程度、增长质量比重次之,但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流通业增长能力较弱,主要是依靠数量扩张,而不是依靠质量提高来体现其增长能力。影响力指标对流通业增长能力的贡献是负向的,变动幅度最明显,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阻碍了增长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分工与市场范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分工视角分析影响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我们认为,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主要依赖区域内部分工,西部地区则对区域之间分工依赖比较明显,这也说明西部地区在国内区际分工中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东部地区流通业对国际分工的依赖程度最大、中西部次之。对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城市化水平与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存在严重的地方分割不利于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阻碍了这些地区流通业的发展。在对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接着从流通效率的视角,通过对新型古典经济学中的职业中间商模型进行拓展,分析流通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根据流通中介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衔接作用,提出流通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途径:第一,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产出增加,而且本身就能带动经济增长;第二,流通业的效率实现功能,即流通业发挥流通中介的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节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一方面使得消费者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共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重要目标;第三,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与生产者共同承担商品产销矛盾,从而有利于企业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流通业促进产出增加来看,整体上商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非常显着,而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不显着,这说明物流业发展水平有限,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体现出来。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商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最大,中西部地区次之。物流业则在三大地区都没有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物流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阻碍了规模经济的产生,从而使得经济增长中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从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来看,商业与物流业均能对居民消费产生正向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商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商业对居民消费的正向影响较弱。物流业对居民消费的推动力最显着的也是中东部,西部地区仍较弱。从流通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来看,具体而言,商业增长对生产率的正向影响高于物流业增长的正向影响。从地区差异来看,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具体而言,东西部地区流通业对生产率变动都是正向影响,但是前者大于后者。中部地区商业发展水平比较滞后,其对生产率变动的作用为负,但不显着。

安新华[10](2012)在《商品供应链中零售商逆向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的零供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零售商的逆向控制行为逐渐增强。零售商在供应链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结果。同时,由于零售商不断回收营销要素的控制权,而使得这种转变具有必然性。借助于这一基础,零售商开始对上游的供应商实施逆向控制。尽管国家采取了立法与规范市场等诸多措施,但并没有出现供零矛盾缓和的迹象。本文就商品供应链中零售商的逆向控制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深厚的背景和基础,这也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界定和阐述了逆向控制的基本涵义、实施途径和形成机理,并运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实证方法测度了我国供零行业的市场势力。具体而言,逆向控制是由于零售商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而对上游制造商(供应商)形成的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和制约能力,其实施途径主要是依靠纵向约束手段和自有品牌营销策略。本文结合加尔布雷斯假说和抗衡势力理论,具体测度了我国供零行业的市场势力。分析结果表明,零售商的溢价达到27%左右,而供应商仅有0.94%,即零售商相对于供应商拥有了相对市场势力。零售商的这种市场势力挤压了供应商的利润和定价偏离边际成本的能力,这即是抗衡势力和逆向控制的体现。本文还运用现代分析方法特别是博弈论的方法剖析了相关行为可能带来的福利变化。具体来说,主要是从通道费和自有品牌营销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收取通道费方面,阐述了通道费产生的原因、定义及其现实存在的形式,然后根据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得出了通道费的最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三种情况讨论了净福利的变化,即零售商有买方势力而无卖方势力;零售商有买方势力且卖方势力;双边垄断。从分析结果看,三种情况下的福利变化并不一致。本文还以国美电器为案例分析了通道费收取的效应,从而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对照。在自有品牌营销方面,结合自有品牌的定义,分析了零售商经营自有品牌的优势与策略,然后用屈臣氏为案例分析了该种行为下所产生的影响。在零售商对供应商实施逆向控制的过程中,零售商是否因此获得更高收益而供应商则受损是不可回避且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采用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部分上市的零售和供应公司近年的财务报表,从盈利能力、负债能力、获利能力、变现能力四个方面就此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供应商比零售商盈利能力弱的问题;同时,供应商之间实力相差较大,但整体情况较零售商弱。除此之外,本文还分析了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状况,计量结果也显示零售商的确运用了规模经济优势,因此零售商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势必将进一步扩大其实施逆向控制的基础和能力。针对零售商对供应商实施逆向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反垄断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为核心的政府规制措施,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为构建有序竞争格局与推广关系营销这两种对策。在构建有序竞争格局方面,要规范通道费的收取,密切关注零售行业重组尤其是外资零售商的兼并重组,培育本土化大型零售企业。在推广关系营销方面,要着眼于构筑长期稳定连续的合作关系,营造多赢局面,最终将供零博弈转化为供零合作。

二、试论流通对生产的逆向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流通对生产的逆向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CSR的两阶段闭环供应链决策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闭环供应链
    2.2 两阶段与多阶段闭环供应链
    2.3 企业社会责任
    2.4 供应链领域内的CSR
    2.5 本章小结
3 集中式决策下承担CSR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研究
    3.1 模型描述、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3.1.1 模型描述
        3.1.2 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3.2 集中式决策下承担CSR时两阶段闭环供应链模型——模型1
    3.3 集中式决策下不承担CSR时两阶段闭环供应链模型——模型2
    3.4 集中式决策下两阶段闭环供应链承担与不承担CSR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分散式决策下承担CSR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研究
    4.1 模型描述、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4.1.1 模型描述
        4.1.2 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4.2 分散式决策下制造商单独承担CSR的闭环供应链——模型3
    4.3 分散式决策下零售商单独承担CSR的闭环供应链——模型4
    4.4 分散式决策与集中式决策闭环供应链模型的对比分析
    4.5 分散式决策下制造商与零售商单独承担CSR模型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闭环供应链有效承担CSR的契约协调研究
    5.1 契约设计背景
    5.2 组合契约的设计与内容
    5.3 契约协调条件与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算例分析
    6.1 数值仿真算例
    6.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马克思流通理论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的流通理论
    (一) 流通理论的内容
    (二) 流通对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 不同类型流通费用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1. 纯粹的流通费用影响社会分工合作发展
        2. 生产性流通费用影响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实现
        (1) 保管费用
        (2) 运输费用
    (四) 流通与利益分配
二、流通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一) 闲置商品再次流通的潜在需求需要流通发展来实现
    (二) 流通的发展加快共享经济发展速度
    (三) 生产的分工合作与流通的相互影响
        1. 保管费用降低与分工合作发展
        2. 运输费用降低与分工合作发展
    (四) 现代信用降低了流通成本与时间
三、共享经济中流通的现实问题
    (一) 共享经济平台成本由流通成本分摊
    (二) 共享经济的内容范围发展不均衡
    (三) 产权保障不足引起流通成本加大
四、流通理论对共享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 更有效地挖掘闲置资源
    (二) 完善信用与监管制度
    (三) 扩大共享经济参与者范围
    (四) 扩大共享经济流通范围

(3)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绿色流通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流通理论界定
        2.1.1 流通内涵的多重视角剖析
        2.1.2 绿色流通概念界定
        2.1.3 绿色流通内涵特征
        2.1.4 绿色流通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流通基础理论
        2.2.2 社会再生产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2.4 绿色经济及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研究
    3.1 我国绿色流通主要领域发展概述
        3.1.1 绿色商业运营环境改善不彻底
        3.1.2 绿色物流改进效果不明显
        3.1.3 绿色消费引导效果不及预期
    3.2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绿色流通驱动机理分析
        3.2.1 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绿色实现原理
        3.2.2 绿色消费市场势力由弱到强的阶段发展分析
        3.2.3 绿色消费对绿色流通环节的往复推动效应
    3.3 系统关联视角下绿色流通倒逼机理分析
        3.3.1 政府行为的引导激发
        3.3.2 市场机制的推动效应
        3.3.3 资源储能的现实约束
        3.3.4 技术进步的绿色实践
    3.4 市场经济运行视角下绿色流通作用机理分析
        3.4.1 绿色流通系统关联作用
        3.4.2 绿色流通协同发展作用
        3.4.3 绿色流通生态改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要求及整体水平测度分析
    4.1 中国特色绿色流通实践的发展要求
        4.1.1 效率是绿色流通的本质要求
        4.1.2 和谐是绿色流通的重要内涵
        4.1.3 循环是绿色流通的运转基础
        4.1.4 低耗是绿色流通的实践特征
        4.1.5 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动态追求
    4.2 绿色流通实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4.3 基于动态循环特性的绿色流通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4.3.1 效率层次的指标设计
        4.3.2 和谐层次的指标设计
        4.3.3 循环层次的指标设计
        4.3.4 低耗层次的指标设计
        4.3.5 可持续层次的指标设计
    4.4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的指标测度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4.2 熵值法数理分析原理
        4.4.3 基于熵值法的绿色流通实践水平综合测度
    4.5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发展评价分析
        4.5.1 2000年至2004年初期稳定发展阶段
        4.5.2 2005年至2006年快速提升阶段
        4.5.3 2007年至2012年波动发展阶段
        4.5.4 2013年至2016年稳步提升阶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的路径研究
    5.1 绿色流通子系统的绿色检验
        5.1.1 绿色商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2 绿色物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3 信息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4 资金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5 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2 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与整体的动态协调关系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及模型原理
        5.2.3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5.2.4 绿色流通子系统与整体间协调关系分析
    5.3 绿色流通子系统间比较分析
    5.4 绿色流通子系统发展路径选择
        5.4.1 推进绿色流通的路径选择
        5.4.2 推进绿色物流的路径选择
        5.4.3 提升绿色支撑效应的路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路径研究
    6.1 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再认识
    6.2 生产与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3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流通环节的比较分析
        6.3.1 初次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传导效应显现
        6.3.2 绿色消费驱动二阶到三阶之间特征明显
        6.3.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对流通环节的绿色贡献较弱
    6.4 绿色流通主要环节发展路径选择
        6.4.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我国绿色流通的政策建议
    7.1 不断提升绿色消费驱动势能
    7.2 加快推动地方绿色流通立法
    7.3 持续优化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7.4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
    7.5 运用综合评价手段推动绿色流通实践
    7.6 营造鼓励绿色发展政务环境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2. 国内文献综述
        3. 研究述评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 粮食
        2. 粮食消费结构
        3. 粮食生产结构
        4. 粮食安全
    (二)理论基础
        1. 消费结构理论
        2. 需求层次理论
        3. 消费函数理论
        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三、实现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一)促进河南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二)推动河南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纾解粮食供给与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四)推进河南农业四优四化发展
四、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变迁的演进历程
    (一)满足吃得饱的粮食刚性供给阶段(1978-1990 年)
        1. 河南省粮食生产情况
        2. 河南省粮食消费情况
        3. 结论
    (二)满足吃得好的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阶段(1991-2000 年)
        1. 河南省粮食生产情况
        2. 河南省粮食消费情况
        3. 结论
    (三)满足吃得健康的种植结构优化阶段(2001-2010 年)
        1. 河南省粮食生产情况
        2. 河南省粮食消费情况
        3. 结论
    (四)满足吃得营养便利的粮食品质优化阶段(2010-2017 年)
        1. 河南省粮食生产情况
        2. 河南省粮食消费情况
        3. 结论
    (五)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分析
        1. 粮食生产结构被动适应粮食消费刚性需求
        2. 粮食生产结构积极调整适应粮食消费结构变化需求
        3. 粮食生产结构主动适应粮食消费结构性需求
        4. 粮食生产结构主动适应粮食消费功能性需求
五、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1. 粮食数量供给与质量需求的不协调
        2. 粮食作物品种散而杂且产需错位
        3. 粮食作物不同用途之间分配不协调
        4. 粮食产业的初级加工与市场的中高端需求不协调
    (二)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
        1. 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够
        2. 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消费的困境
        3. 加工流通环节机制不畅
        4. 资源环境对粮食绿色生产的制约
六、促进河南省粮食生产适应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 大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二)健全粮食绿色生产投入机制
    (三)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四)积极引导粮食不同用途之间的合理消费
    (五)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的零供渠道关系研究 ——基于纵向约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产商主导型渠道关系
        1.1.2 零售商主导型渠道关系
        1.1.3 电商对渠道关系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1.4.1 预期目标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2.1 渠道权力
        2.1.1 渠道权力的定义
        2.1.2 渠道权力的转移
    2.2 渠道权力的运用
        2.2.1 生产商向零售商实施的纵向约束研究
        2.2.2 零售商向生产商实施的纵向约束研究
    2.3 渠道竞争研究
        2.3.1 渠道竞争对价格的影响
        2.3.2 渠道竞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产商主导型渠道关系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3.2.1 线性定价
        3.2.2 两部定价
    3.3 两种定价方式的均衡结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零售商主导型渠道关系模型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4.2.1 模型的构建
        4.2.2 模型的求解
    4.3 模型的均衡分析
        4.3.1 两部定价的均衡分析
        4.3.2 渠道利润的均衡分析
        4.3.3 消费者福利的均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商对渠道关系的影响模型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5.3 模型的均衡分析
        5.3.1 两部定价的均衡分析
        5.3.2 渠道利润的均衡分析
        5.3.3 消费者福利的均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流通业对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流通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关于流通问题的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流通问题的研究
        三、流通研究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经济转型理论
        一、“体制转型”理论研究
        二、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转型研究
    第三节 流通与经济转型的关联理论
        一、流通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二、流通促进生产的理论研究
        三、流通影响消费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通业驱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 珠三角流通业与经济发展概述
        一、流通业启蒙、起步发展阶段
        二、流通业成长、高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流通衔接生产与消费的“产消对接机制”
        一、产消对接与交易实现
        二、“产消对接机制”的作用机理
        三、流通业促进珠三角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 流通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驱动机制”
        一、经济转型、流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转型驱动机制”的作用机理
        三、流通业促进珠三角经济转型的具体体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通业驱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流通驱动珠三角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一、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二、流通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检验
    第二节 流通驱动珠三角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驱动效应检验
        二、流通业冲击对三次产业发展的传递效应检验
        三、流通业冲击对三次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通业驱动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流通驱动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二、数据检验与模型选择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四、流通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因果检验
    第二节 流通驱动非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一、全样本检验结果分析
        二、东、中、西部检验结果分析
        三、其他经济区检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通驱动下珠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
    第一节 珠三角经济转型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一、珠三角经济转型面临的外部压力与机遇
        二、珠三角经济转型面临的内部压力与机遇
    第二节 珠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流通驱动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分析
        二、基于流通驱动的珠三角经济转型路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演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物流的内涵和内容
        1.1.1 绿色物流的内涵
        1.1.2 绿色物流的内容
    1.2 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2.1 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2.2 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我国企业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1.2.3 发展绿色物流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需要
        1.2.4 发展绿色物流是企业伦理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国内外绿色物流发展演进过程
    2.1 国外绿色物流发展演进过程
        2.1.1 国外绿色物流理论研究发展进程
        2.1.2 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进程
    2.2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演进过程
        2.2.1 我国绿色物流理论研究发展进程
        2.2.2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进程
第三章 我国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企业的绿色物流理念尚未完全确立
    3.2 影响企业绿色物流发展的外部因素难以发挥作用
    3.3 企业内在因素阻碍绿色物流的发展
        3.3.1 成本节约
        3.3.2 差异化需求
        3.3.3 社会形象的改善
    3.4 发展绿色物流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3.4.1 与绿色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3.4.2 评价标准不明确
        3.4.3 监管制度不完善
        3.4.4 激励政策不到位
    3.5 物流技术工艺水平阻碍绿色物流发展
    3.6 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分类回收工作滞后
    3.7 绿色物流人才严重缺乏
    3.8 物流绿色化的理论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树立政府和企业的绿色物流理念,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
    4.2 充分发挥影响企业绿色物流发展的外部因素的积极作用
        4.2.1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激励作用
        4.2.2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4.2.3 以绿色壁垒为契机,制定企业绿色经营策略
    4.3 发挥影响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内在因素的积极作用
        4.3.1 通过多种途径,降低绿色供应链物流成本
        4.3.2 打造企业绿色品牌形象
    4.4 完善绿色物流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4.4.1 制定统一的绿色物流实施规划和评价标准
        4.4.2 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和激励机制
    4.5 提高物流技术工艺水平,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建设
    4.6 鼓励使用绿色包装,提高产品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率
        4.6.1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
        4.6.2 鼓励企业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包装,提高包装回收利用率
        4.6.3 选用生物可降解包装材料
    4.7 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4.8 加强理论研究,拓展企业物流绿色化转型空间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8)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中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流通业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构与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流通业影响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演进
        2.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的研究
        2.1.2 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的研究
    2.2 流通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文献述评
        2.2.1 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视角
        2.2.2 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视角
        2.2.3 流通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视角
        2.2.4 流通业影响生产率增长的视角
        2.2.5 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影响的视角
    2.3 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三章 中国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
    3.1 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评价的测度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流通业增长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3.1.2 流通业增长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统计描述及数据处理
        3.2.1 指标变量设定及数据描述
        3.2.2 指标的正向化
        3.2.3 指标无量纲化
    3.3 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及综合评价
        3.3.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3.2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3.3.3 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综合评价得分
        3.3.4 流通业增长能力的发展阶段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4.1 商品流通发展差异的分析框架
    4.2 计量模型构建、数据说明
        4.2.1 计量模型的构建
        4.2.2 数据说明
    4.3 计量估计结果及解释
        4.3.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4.3.2 计量结果及其解释
    4.4 小结
第五章 流通业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
    5.1 流通业对产出的影响
    5.2 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
    5.3 流通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流通业对产出的影响分析
    6.1 模型
    6.2 实证检验
        6.2.1 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2 回归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分析
    7.1 理论模型
    7.2 流通业促进消费的计量检验
        7.2.1 变量解释与数据说明
        7.2.2 回归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流通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8.1 生产率测度方法与数据说明
    8.2 流通业对生产率变动的经验检验
        8.2.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8.2.2 实证分析结果与解释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本文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商品供应链中零售商逆向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工商关系的演变与新型工商关系的形成
        1.1.2 零供博弈的显露与加剧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基本框架
    1.4 相关文献述评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简要的评论
第2章 相关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与流通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纵向关系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纵向约束理论
    2.3 反垄断与规制理论
    2.4 供应链理论
    2.5 关系营销理论
    2.6 基本的技术方法
        2.6.1 博弈论的方法
        2.6.2 计量经济学的方法
第3章 零售商逆向控制形成机理及其市场基础
    3.1 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基本内涵
    3.2 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实施途径和形成机理
        3.2.1 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实施途径
        3.2.2 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形成机理
    3.3 “抗衡势力”与我国零售行业基本现状
        3.3.1 加尔布雷斯假说与抗衡势力
        3.3.2 我国零售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3.4 部分行业供应商与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测算——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
        3.4.1 一般性说明
        3.4.2 市场势力测度的方法和选择
        3.4.3 测度模型与数据
        3.4.4 结论与分析
第4章 零售商逆向控制行为分析
    4.1 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
        4.1.1 通道费的出现
        4.1.2 通道费的产生原因、定义与现实存在
        4.1.3 通道费最优量的分析
        4.1.4 通道费的作用与福利效应
        4.1.5 案例与评论
    4.2 零售商经营自有品牌
        4.2.1 自有品牌的产生及其概念
        4.2.2 零售商经营自有品牌的优势与策略
        4.2.3 案例与评论
第5章 基于逆向控制的我国零供企业实证分析
    5.1 分析的一般性说明
        5.1.1 我国零售业态的基本区分
        5.1.2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5.1.3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5.1.4 若干结论
    5.2 基于会计指标的零供企业绩效账面分析
        5.2.1 采用方法
        5.2.2 数据来源
        5.2.3 账面分析
        5.2.4 结果分析
    5.3 占优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分析
第6章 基于福利的反垄断含义与化解零供矛盾的措施
    6.1 对零售商逆向控制的反垄断规制
        6.1.1 《反垄断法》的一般目标及其在我国的实现
        6.1.2 我国相关法律的体系构成及其缺陷
    6.2 化解零供矛盾的措施
        6.2.1 竞争性市场格局的构建
        6.2.2 以关系营销为核心的合作关系构建
    6.3 国外政策比较及借鉴
        6.3.1 欧美反垄断政策与化解零供博弈的措施
        6.3.2 日本反垄断政策与化解零供博弈的措施
第7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试论流通对生产的逆向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CSR的两阶段闭环供应链决策协调机制研究[D]. 李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2]马克思流通理论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研究[J]. 周思斌,廖萍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 [3]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孙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4]河南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叶丽丽.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的零供渠道关系研究 ——基于纵向约束的视角[D]. 鲍鼎.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6]流通业对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得银. 深圳大学, 2016(01)
  • [7]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演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魏倩.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4)
  • [8]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9]中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 马强文. 西北大学, 2012(11)
  • [10]商品供应链中零售商逆向控制研究[D]. 安新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论生产流通逆向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