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细胞膜免疫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膜免疫研究进展

一、脂肪细胞膜免疫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勇军[1](2021)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探讨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以及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种靶向分子(CD47抗体,CA9抗体,NYZL1和PLZ4)及其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Ig G1,Ig G2a,c NYZL1和c PLZ4)分别与3种膀胱癌细胞系(5637,UM-UC-3和RT4)进行孵育,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用抗CD47-FITC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孵育,进行流式细胞检查,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进一步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分析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比较,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5637和UM-UC-3细胞中,相比于CA9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RT4细胞中,相比于CD47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A9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减弱。流式细胞检查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荧光定量PCR检测进一步验证,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P<0.01)。在3种膀胱癌细胞中,5637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相比于其他3种靶向分子(NYZL1,PLZ4和CA9抗体),CD47抗体在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方面显示出优势。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且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目的:探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以及CD47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方法:将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与光学分子探针抗CD47-Alexa Fluor790(抗CD47-AF790)分别进行孵育,给予递增的光剂量(0~32 J/cm2)照射干预,流式细胞术分析膀胱癌细胞的死亡百分数。用抗CD47-FITC与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分别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玻底培养皿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用抗CD47-AF790与膀胱癌细胞5637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96孔板中,给予光剂量为4 J/cm2的近红外光照干预,治疗结束后检测96孔板中每孔的吸光度值。结果:在3种膀胱癌细胞系中,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诱导细胞死亡的百分数增加,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相比于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处理的肿瘤细胞,光免疫治疗诱导5637,UM-UC-3和RT4细胞死亡百分数显着上升的光剂量分别为4 J/cm2,8 J/cm2和8 J/cm2。在CD47抗体介导的体外吞噬实验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抗CD47-AF790孵育的5637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在光剂量为4 J/cm2的光照干预下,与未接受光照干预的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吸光度值显着减少(P<0.0001)。结论: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同时,CD47抗体可介导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在5637细胞中,相比于单纯的免疫治疗,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下,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第三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探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在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实时指导应用价值,以及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中的治疗疗效。方法:膀胱癌细胞5637皮下注射构建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B、C、D和E组,每组8只。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A和B组裸鼠分别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肿瘤完全切除;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D组裸鼠肿瘤完全切除,术后观察A、B、C和D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情况。E组裸鼠术后即刻及24小时进行光剂量为100 J/cm2的近红外光照治疗,比较A、C和E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B和D组小鼠分别在ICG和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进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小鼠未出现肿瘤复发。A、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7.5%(7/8),75%(6/8)和50%(4/8)。相比于A和C组,E组裸鼠肿瘤复发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 vs A,P=0.28;E vs C,P=0.61)。结论: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可实时指导移植瘤小鼠肿瘤的完全切除。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接受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后,肿瘤复发率出现下降趋势。第四部分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目的:探索膀胱肿瘤整体切除术(en 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RBT)联合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26例新发且肿瘤数量单一的NMIBC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ERBT手术治疗。术后收集新鲜整块肿瘤组织标本并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孵育,然后进行体外光学分子影像学检查,分析肿瘤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差异。结果:26例患者中,Ta期11例,T1期15例,肿瘤平均直径1.98±?0.48 cm。在光学分子影像灰度图像中,肿瘤组织的MFI灰度值为132.31±6.67,邻近正常组织的MFI灰度值为52.27±12.09。结果显示,肿瘤组织MFI信号显着高于邻近正常组织MFI信号(P<0.001)。结论:整块肿瘤组织标本体外光学分子影像检查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肿瘤组织边缘荧光信号增强提示术中残余肿瘤可能。

刘永强[2](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蒲小剑[3](2021)在《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营养价值和草产量仅次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之一。该牧草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白粉菌(Erysiphales)作为一类普遍而重要的专性生物营养型病原菌,可严重降低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限制其在草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阐明白粉菌对红三叶生理生化、内源激素和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验证抗白粉病TpGDS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和×抗白粉病品种(“甘农RPM1”红三叶)的杂交F2代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建立白粉病抗性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测定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群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结构变化;利用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克隆由转录组分析得到的红三叶抗白粉病相关候选基因TpGDSL,同时构建p HB-GDSL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粉病病原菌为三叶草白粉菌(Erysiphe trifoliorum);人工接菌后抗病材料的电导率(EC)先升高后降低、感病材料持续升高,接菌15 d时感病材料EC较接菌前增加3.57倍。抗病材料的相对含水量(RWC)先降后升,感病材料持续降低,接菌15d时感病材料的RWC含量较接菌前减少了3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分别在接菌后第7 d和11 d升高,随后降低,其最高值分别为534.43±10.07 U·g-1·min-1 FW、411.73±4.08 U·g-1·min-1 FW、136.53±1.00 U·g-1·min-1 FW和32.02±0.57 mg·g-1。接菌第15 d的丙二醛(MDA)与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是接菌前的4.84和5.38倍。接白粉菌后第1和7 d,抗病材料的玉米素(ZR)、茉莉酸(JA)与水杨酸(SA)含量出现两个峰值,感病材料接菌第1d后增加,之后持续降低。抗病材料的ABA含量先升后降,感病材料的变化趋势相反。抗病材料的ZR、JA、SA与ABA含量的分别在接菌第7 d、1 d、7 d和1 d时最大,其值分别为12.23±1.27 ng·g-1、15.55±0.30 ng·g-1、124.82±1.68 ng·g-1、483.50±125.50 ng·g-1,分别较接菌前增加3.52、0.93、1.60和1.04倍。接菌后红三叶抗病材料内源激素变化幅度大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中白粉菌对红三叶体内内源激素的效应更明显。2.抗病红三叶单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宽,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蜡质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感病材料(P<0.01),分别高16.13%、22.29%、29.99%与85.90%;抗病材料的上表皮细胞宽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有序,感病材料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增加、海绵细胞排列松散混乱。白粉菌侵染增加了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其中抗病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略高于感病材料。3.白粉菌侵染后抗性差异红三叶代谢中DEGs分别富集在苯丙烷途径、甲醛戊酸途径、木质素和木酚素途径与硫代葡萄糖苷等代谢途径。CHRs、C2H2、HAD、MYB、b ZIP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SA与IAA通路中相关基因AXR1、CYP、CAND1和PPR-like可能在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类、磷酸酶、腈水解酶及GDSL脂肪酶等家族中DEGs分别富集23、20、18、14与2条。木质素代谢途径中PAL、C4H、4CL和BGL、ABA调控路径中NAD(P)-binding Rossmann-fold、赤霉素代谢途径中2-氧戊二酸/铁(II)依赖双加氧酶及JA合成前体12-Oxo-PDA等基因均参与调控红三叶的防御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红三叶GDSL同源基因有较高的本底表达和差异表达倍数,Log2(FC)为10.62,本研究选择GDSL基因进行研究。4.克隆得到编码366个氨基酸,全长1101bp的TpGDSL基因。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GDSL基因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6.47%。TpGDSL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776H2704N470O561S15,相对分子量为40.9672kD,理论等电点(p I)为4.39,正、负电荷残基为20和35,不稳定系数为31.38,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81.01。TpGDSL编码蛋白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TpGDSL蛋白主要包括36.34%α螺旋(Alpha helix,Hh)、4.10%β转角(Beta turn,Tt)、17.4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Ee)、及42.08%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Cc)。该基因翻译的蛋白均由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覆盖,覆盖率和可信度分别达82%和100%。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过表达载体p HB-GDSL转入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16 lines T1代阳性转基因种子,为TpGDSL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梁春年,阎萍,牛春娥,裴杰[4](2008)在《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是一种降低动物脂肪沉积的新方法。本文从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种类、作用机理、免疫程序及其对免疫动物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体脂沉积和屠宰率等方面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最后提出了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薛拥志,徐彤,王爱华,靳书刚[5](2007)在《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脂肪细胞膜免疫的种类及其降低动物胴体脂肪的作用机理和效果,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应用前景。

梁春年,阎萍,牛春娥,裴杰[6](2007)在《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是一种降低动物脂肪沉积的新方法。本文从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的种类、作用机理、免疫程序及其对免疫动物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体脂沉积、屠宰率等方面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地综述,最后提出了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钱凤芹,刘国霞[7](2006)在《猪脂肪细胞膜免疫调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概况、免疫机制、影响因素、及特异膜蛋白的研究等。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猪脂肪细胞膜蛋白的组成和功能,揭示脂肪细胞膜蛋白与脂肪细胞代谢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阐明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沉积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寻找减少猪脂肪过度沉积提供了科学依据,开辟了降低猪脂肪、提高瘦肉率研究的新领域。

姜锦鹏[8](2006)在《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猪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制备卵黄抗体,并通过不同的试验对其免疫学活性、稳定性、生物安全性以及生物学效应进行了评估,旨在探讨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猪脂肪沉积的影响并通过在体、离体两方面,从整体、组织、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探讨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影响脂肪沉积的可能机制。1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猪脂肪沉积的影响1.1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的制备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蛋鸡四免后,经ELISA检测,卵黄抗体效价达1:12 800以上;卵黄抗体与机体非脂肪组织的交叉反应较弱;冻干法对抗体效价影响小;抗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室温下抗体保存300 d效价仍达1:12 800。提示:用猪脂肪细胞膜蛋白免疫蛋鸡可制备高效价的特异抗体,其冻干粉仍保持较高效价、热稳定性好、耐贮存,便于生产上应用。1.2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的生物安全性通过大鼠、猪的慢性毒性试验初步评估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的生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75 d慢性毒性试验中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和死亡发生,体重、一般临床检查、饲料利用率等指标无异常;生长育肥猪104 d后除了发现实验组公猪脾脏指数较高外,一般临床检查、饲料利用率、生化、脏器病理组织学等指标均无异常,未发现该抗体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提示: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粉无明显的毒副作用。1.3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本试验以脂肪沉积能力较强的杜×(长·梅)三元杂交商品猪为实验动物,探讨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不同日龄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猪的生长前期添加75 mg·kg-1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粉后,实验组平均日增重、饲料报酬分别提高13.03%(P<0.01)和7.49%;瘦肉率提高10.3%(P<0.01);实验组背膘厚、肾周脂肪指数、肠系膜脂肪指数和皮下脂肪指数分别下降24.14%(P<0.01)、27.54%(P<0.05)、20.42%(P<0.01)和28.28%(P<0.01);饲料中添加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粉可改善肉色,而肌肉pH45值、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组间差异均不显着。在猪生长后期进行同样处理,发现实验组猪6~7肋背膘厚、肾周脂指数、肠系膜脂指数、皮下脂肪指数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结果提示:在育肥猪早期日粮中添加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可促进猪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降低脂肪比率,改善肉质性状。2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影响猪脂肪沉积的机制研究2.1对猪脂肪代谢相关激素和酶活性的影响猪的日粮中添加75 mg·kg-1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粉,104 d后,血清FFA浓度明显升高(P<0.01),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血清insulin浓度降低30.81%(P<0.05),leptin浓度下降30.74%(P<0.05);不同部位脂肪细胞的直径显着降低;脂肪组织ME活性变化不显着;脂肪组织LPL活性以及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LPL活性的比值显着下降(P<0.05)。提示: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可以影响脂肪细胞的脂肪合成;血清insulin、leptin以及组织LPL活性的改变可能参与这种作用的调节。2.2对猪脂肪组织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猪的皮下、肾周、肠系膜脂肪组织DN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38.42%(P<0.01)、39.92%(P<0.05)和39.16%,而DNA浓度差异不显着;实验组脂肪组织Bcl-xl mRNA相对丰度比对照组下降18.13%(P<0.05);实验组脂肪组织Bax-αmRNA相对丰度比对照组提高13.79%(P<0.05)。提示:日粮中添加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使Bax-α与Bcl-xl基因表达失去平衡,可能诱导猪的脂肪细胞凋亡,上调的Bax-α和下调的Bcl-xl mRNA表达说明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脂肪细胞凋亡。2.3对脂肪细胞增殖及其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0.1、1.0、10μg/ml)的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处理可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影响脂肪细胞的脂肪合成但对脂肪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可见凋亡峰和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的脂肪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可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影响脂肪细胞脂肪的合成,诱导脂肪细胞凋亡。

王建勋,余东[9](2005)在《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脂肪细胞膜免疫的种类及其降低动物胴体脂肪的作用机理和效果,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应用前景。

阎小艳,冯翠萍,王俊东[10](2005)在《脂肪细胞膜免疫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安全、作用持久的方法,用于降低肉品脂肪含量,并已在大鼠、绵羊和猪的体脂调控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对脂肪细胞膜免疫方法、作用机理以及脂肪细胞膜免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二、脂肪细胞膜免疫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细胞膜免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
    前言
    实验一 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前言
    实验三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四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体外吞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前言
    实验五 抗CD47-AF790 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前言
    实验六 整块切除术后肿瘤组织体外光学分子成像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光学分子影像和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饲料配方
        2.2.4 饲养和管理
        2.2.5 样品的采集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饲料配方
        3.2.4 饲养和管理
        3.2.5 样品的采集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饲料配方
        4.2.4 饲养和管理
        4.2.5 样品的采集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饲料配方
        5.2.4 饲养和管理
        5.2.5 样品的采集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饲料配方
        6.2.4 饲养和管理
        6.2.5 样品的采集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结果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3)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作物白粉病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2.1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
        2.2 白粉病研究进展
        2.3 病原菌鉴定研究进展
    3 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
        3.2 转录组学在寄主植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4 植物抗病机制与GDSL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4.2 植物结构抗性研究进展
        4.3 植物内源激素抗病性响应研究进展
        4.4 GDSL脂肪酶基因研究进展
    5 选题依据与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白粉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害症状观察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1.4 病原菌rDNA-ITS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 rDNA ITS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生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接菌后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生理生化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决定系数
        2.2 单因素处理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3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4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红三叶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结构抗病性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病不同抗性红三叶叶片显微结构
        2.2 不同红三叶抗性材料叶片组织结构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及TpGDSL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序样品准备和RNA提取
        1.3 建库、测序及信息分析
        1.4 测序数据质控与转录组组装
        1.5 Unigene的注释
        1.6 差异表达基因数字分析
        1.7 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2.2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4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GO富集分析
        2.5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KEGG富集分析
        2.6 白粉菌侵染红三叶叶片诱导的 DEGs的 Map Man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TpGDSL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三叶TpGDSL基因克隆
        1.2.2 构建表达载体
        1.2.3 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TpGDSL遗传转化拟南芥
        1.2.4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鉴定
        1.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TpGDSL基因阳性克隆鉴定
        2.2 TpGDS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2.3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
        2.4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2.5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2.6 TpGDSL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7 转基因拟南芥T_1阳性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肪细胞膜免疫的方法
    1.1 主动免疫
    1.2 被动免疫
        1.2.1 多克隆抗体。
        1.2.2 单克隆抗体。
        1.2.3 重组DNA抗体。
2 脂肪细胞膜免疫的作用
    2.1 补体系统作用
    2.2 降低脂肪细胞分化能力
    2.3 抑制脂肪合成代谢
3 脂肪细胞膜免疫的应用效果
    3.1 对动物采食量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对屠宰率、体脂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3.3 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内脏的影响
4 尚需解决的学术和技术关键及难点
    4.1 脂肪细胞膜抗体免疫技术相关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与探索
    4.2 寻找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 并了解其主要成分及功能
    4.3 制备简便、效果理想的抗体
    4.4 探寻最适免疫方式、免疫时间和免疫剂量
5 APM免疫技术的发展前景

(8)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脂肪组织的发育与脂肪沉积规律
        1 猪脂肪组织的形态发生、分布与调控概述
        2 猪脂肪代谢及其调节
        3 猪脂肪细胞的发生及其调节
        4 调控猪脂肪沉积的意义
    第二章 猪脂肪沉积调控的研究进展
        1 猪脂肪沉积的遗传调控
        2 营养因素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
        3 饲养管理及环境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
        4 生理调节剂与猪脂肪沉积调控
    第三章 脂肪细胞膜免疫调控猪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1 脂肪细胞膜蛋白研究概况
        2 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的免疫方法
        3 脂肪细胞膜免疫的作用机制
        4 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
        5 影响脂肪细胞膜被动免疫效果的因素
        6 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四章 卵黄抗体技术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1 IgY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2 IgY的制备及提取纯化
        3 IgY的特性
        4 IgY的作用机理
        5 IgY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6 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 试验研究
    试验系列一 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猪脂肪沉积的影响
        第五章 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七章 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猪生长性能和胭体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试验系列二 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影响猪脂肪沉积的机制研究
        第八章 日粮添加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对猪脂肪代谢相关激素和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九章 脂肪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猪脂肪组织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十章 脂肪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离体脂肪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体讨论
    1.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与抗血清的比较
    2.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的作用机理
    3.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处理的年龄效应
    4.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的应用前景
结论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肪细胞膜免疫
    1.1 脂肪细胞膜的主动免疫
    1.2 脂肪细胞膜的被动免疫
2 脂肪细胞膜免疫的作用机理
    2.1 补体系统作用
    2.2 脂肪细胞的合成障碍
    2.3 对脂肪代谢的不利影响
3 脂肪细胞膜免疫的效果
    3.1 对动物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对内脏的影响
    3.4 对屠宰率、体质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4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确定脂肪细胞膜蛋白成分,
    4.2 简便有效地制备抗体
    4.3 探寻最适的免疫方式、时间、剂量、抗体效价、动物免疫时间、机体抗应激能力等
5 脂肪细胞膜蛋白免疫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前景

四、脂肪细胞膜免疫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D]. 杨勇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3]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 蒲小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J]. 梁春年,阎萍,牛春娥,裴杰.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8(08)
  • [5]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J]. 薛拥志,徐彤,王爱华,靳书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1)
  • [6]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J]. 梁春年,阎萍,牛春娥,裴杰.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7(05)
  • [7]猪脂肪细胞膜免疫调控的研究[J]. 钱凤芹,刘国霞. 猪业科学, 2006(12)
  • [8]脂肪组织细胞膜蛋白卵黄抗体对猪脂肪沉积的调控及相关机理研究[D]. 姜锦鹏.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9]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建勋,余东. 中国饲料, 2005(10)
  • [10]脂肪细胞膜免疫研究进展[J]. 阎小艳,冯翠萍,王俊东. 山西农业科学, 2005(02)

标签:;  ;  ;  ;  ;  

脂肪细胞膜免疫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