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吃饭”的成语

带“来吃饭”的成语

一、“嗟来食”的断句(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玲[1](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郭艺蕾[2](2018)在《清末民初汉语“的”字用法探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是汉语从古白话、近代汉语向现代白话、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时期的汉语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都呈现出了不同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鲜明特点,而当时数量众多且言文一致的白话报刊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本时期白话的面貌,是研究清末民初白话难得的重要语料。因此,我们选取了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十种白话报刊作为语料,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定语标志“的”字的隐现规律。全文共分八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引言。通过简要描述研究对象,研究概况及所用语料,初步判断应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定语后“的”字的隐现情况。第二部分“名词性定语与‘的’字的隐现”。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中,名词性成分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虽然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隐可现的。其中,充当定语的名词性成分可以是单音节名词、双音节名词、多音节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分析表明,D+X结构中,“的”字倾向于隐含,但也有显现的情况,只是较少罢了。D+XX和D+XXX结构中,“的”字一般要显现。而在DD+X结构中,“的”字一般要隐含,但也可显现,尤其是DD为国名时更是如此。而在DD+XX和DD+XXX结构中,“的”字多显现。同样,DDD+X、DDD+XX和DDD+XXX结构中,“的”字多显现,但也有极个别的隐含的例子。第三部分“动词性定语与‘的’字的隐现”。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中,动词性成分可以作定语。充当定语的动词性成分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动词、多音节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分析表明,D+X结构中,“的”字倾向于隐含,但也有少数显现的情况。但是,在其他类型,包括D+XX、DD+X、DD+XX结构,“的”字一般倾向于显现,但也有一些隐含的情况,如“活着时候”。第四部分“形容词定语与‘的’字的隐现”。本时期,形容词性成分可以作定语。这时,“的”字能否隐现也比较复杂。充当定语的形容词性成分可以是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多音节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分析表明,定语为单音节时,包括D+X、D+XX、D+XXX结构,“的”字多隐含,但也有少数显现的情况。当定语为双章节和多音节时,包括DD+X、DD+XX、DD+XXX、DDD+X、DDD+XX结构,定语标志“的”字倾向于显现,但也少数隐含的用例。第五部分“数词、数量词定语与‘的’字的隐现”。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中,数词、数量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虽然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隐可现的。分析表明,数词“许多”作定语时,“的”字多显现,也有隐含的情况。数词可分别与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借用量词和时量词组合在句子中充当定语,代词也可以与量词组合在句子中充当定语。其中,数词+个体量词、数词+集体量词、数词+度量衡量词、数词+借用量词与代词+量词作定语时,“的”字多隐含,但也有少数显现的情况。相反,数词+时量词作定语时,“的”字则倾向于显现。第六部分“代词定语与‘的’字的隐现”。清末民初的代词性成分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虽然有一定的倾向性。分析表明,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充当心语的名词性成分可以是亲缘关系、社会关系、身体部位、生理现象、精神观点、区域、群体、籍贯,“的”字多显现,也有隐含的情况。指示代词作定语时,“的”字多隐含,也可以显现。疑问代词作定语时,当带词定语重在指别或强调时,“的”字显现,疑问代词重在指示整体时,“的”字一般要隐含。第七部分“其他定语与‘的’字的隐现”。其他定语修饰心语时,定语+心语组成的语义体呈名词性、向心性时,“的”字倾向于隐含。定语+心语组成的语义体呈谓词性和离心性时,“的”字倾向于显现。总之,清末民初定语标志“的”字的用法却还不十分稳定,经常表现出一种可隐可现的两可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汉语中应该隐含的地方而在清末民初却可以显现。一是,现代汉语中应该显现的地方而在清末民初却可以隐含。这种情况与清末民初的汉语正处于发展过渡时期新旧两种因素并存的现象有关。

吕丹妮[3](2018)在《俞樾《小戴礼记平议》商补》文中指出《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西汉成书後,每个时代都有研究《礼记》的学者,却多以东汉郑玄《礼记注》、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为宗,少有驳郑、孔者。俞樾作为清代经学大家,具有深厚的小学功底,他的《小戴礼记平议》解决了众多《礼记》学研究问题,却只是出现在辞书、《礼记》译注作品及其他研究成果中,缺乏专攻之作。而《小戴礼记平议》的学术价值在於大量的新解,其中存在的失误、疏漏,亟待我们研究解决。本课题以南京博物馆所藏的光绪末增订重刊的《春在堂全集》(凤凰出版社,2010年1月)为底本,对其中《群经平议·小戴礼记平议》俞樾所质疑的部分训诂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运用依据古训、因声求义、考察文例等训诂方法对俞樾的部分平议条目进行商补,补其不备,正其不足。全文分三个部分开展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对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清代及近代以来各个时期的《礼记》研究状况进行论述,对关於俞樾的训诂研究情况进行论述;随後明确本课题对於《礼记》学研究、俞樾研究的意义以及《小戴礼记平议》的学术价值;最後介绍点校文献、考证辨别、归纳总结三类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论。对《小戴礼记平议》部分失误的内容进行商榷,说明俞樾观点错误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论点并加以论证;对《小戴礼记平议》部分有疏漏的内容进行补苴,补充说明俞樾之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增添论据使观点更加可信;根据商榷条例,从滥言通假、不明通假、不明古语、误会古注、不明史实、不明语源六方面分析《小戴礼记平议》失误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结论。对本文内容进行小结。

李盈悦[4](2018)在《雪村友梅及其《岷峨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雪村友梅善诗文,工书画,既是日本临济宗的僧人,也是日本五山文学前期的代表人物。雪村幼年师承从元朝渡海而来的临济宗高僧一山一宁。一山一宁以自身深厚的禅学与汉文学素养影响着雪村的成长与发展,并直接促成了雪村入元参访的行动。受当时中日时局的影响,雪村在元蒙冤获罪,两度流放,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深入到了巴蜀地区。遇赦后,文宗特赐雪村“宝觉真空禅师”的称号,并请住翠微寺。归国后,雪村辗转各寺,担任主持,将临济宗风发扬光大,受到幕府与禅林的一致推崇。雪村传世的着作有两部,一部是记录雪村在元经历的汉诗集《岷峨集》,一部是归国后由自己及其门人着述的《宝觉真空禅师录》。这两部作品皆是由汉文写成,一方面可见雪村精深的汉文学素养,一方面也可见汉文化对雪村深刻的影响。本文以雪村友梅及其《岷峨集》为对象进行研究,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根据大有有诸的《雪村大和尚行道记》与《岷峨集》中的相关记载,对雪村友梅入元以前,入元之后的经历进行考证与分析,展现雪村友梅的生平。在入元以前,雪村师承元朝高僧一山一宁,受其影响,雪村在禅学、汉文学及书画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入元以后,雪村的经历主要反映在《岷峨集》中。这些诗偈,既是雪村在元时期的情感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至大二年的庆元倭寇事件和当时紧张的中日关系。另外,雪村与元人的赠答唱和诗,既体现了雪村“无贵贱”的交友原则,也反映了雪村对儒释道思想的接受和吸收,展现了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面貌。第二章通过对《岷峨集》各版本的收集、整理与考证,在总结各版本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梳理出该书各版本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形成《岷峨集》的版本源流图。另外,考证了元禄和刻本中的“甲戍”当为“甲戌”,并根据《岷峨集》中有244首诗歌的说法,对《岷峨集》中各首诗歌的平仄押韵进行分析,最后断定《岷峨集》中的诗偈总数为243首。第三章是关于《岷峨集》的研究。从诗歌理论的角度来看,《岷峨集》中的诗歌以诗文会禅,体现了“诗禅一味”的诗学观念;从诗歌的创作特点来看,《岷峨集》中的诗歌押韵多变,典为境生。从诗歌展现的地域风貌来看,《岷峨集》中的有关巴蜀地区的诗歌,保留了元朝巴蜀的风貌,并对后来入蜀的日本人山川早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来看,《岷峨集》中的诗歌援儒道入佛,一方面反映了雪村追慕古圣先贤的遗风遗德与远古朴素生活的志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雪村绝智去欲,自性清净,识心见性的空性观念,这是雪村对儒释道思想的体认与融会贯通。

唐莉[5](2018)在《清代江南乡镇文人集群与诗歌总集研究 ——以苏州府为中心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江南地区的地方诗歌总集编纂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数量庞大,层级丰富,反映了清代江南诗坛的兴盛,其中最显着的标志就是地区内涌现出诸多乡镇诗歌总集。那么,通过清代江南乡镇诗歌总集这扇窗口,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期江南乡镇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创作面貌,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基层文学的生成机制和全面认识清代的文学环境提供了可能,同时又能理解清代江南乡镇诗集的编纂对清代文学史的书写和地方文献保存的意义。乡镇文人的园墅小筑以及文化世家作为特定的文学空间,既赋予乡镇文人独特的审美体验,又提供了文化记忆的储存场所,而文人之间的自觉集群也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从而催发了诗歌文本的产生。从文学性的角度而言,清代江南乡镇诗集普遍以书写性灵为趣尚,所录诗歌往往呈现出清新自然的诗美特质,而淳朴的民俗风物、忙碌的农业生产活动、繁华的市场贸易又深刻地影响着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创作,使其诗歌中呈现出雅俗兼容、俗而能雅的独特面貌,从而与清代诗坛的“雅正”之风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代诗坛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此外,清代江南乡镇诗集“以人存诗、以诗存人”的选诗标准,既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意蕴,又强化了诗歌文本的文献保存功能,而诗人小传及其诗作中对地方文化的书写与记忆,则彰显了江南各乡镇的地方人文传统。清代苏州府的乡镇文人群体及其诗集编纂提供了典型样本,值得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

魏玮[6](2016)在《先秦史传的口头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头叙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口头叙事,包括口头创作叙事和口头传播叙事;狭义的口头叙事,主要指口头创作叙事。文字时代的口头叙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直在口头传播的;另一种是在口头传播中被文人用文字记述下来的。被文人记录下来的内容,又有两种传播方式,一种是书面阅读,另一种是用以再度口传。再度口传的内容,又通过口头和文字记录两种方式发展变化。口头叙事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过程。口头叙事是动态的,既是听者和说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又因为传播中的再度创作而具有流动性。另外,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口头叙事还是群体性的行为。口头叙事的生成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在相对固定和封闭的语境中,才能对口头叙事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和传播。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证明先秦史传中的口头叙事是存在的:第一,从口头叙事的方式来看,文献中大量反映出来的有讲、诵两种类型。讲是讲史。先秦时期,讲史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为君主和诸侯王讲史的活动。诵就是有节奏地讲说,具有抑扬顿挫之美。第二,从口头叙事的主体——口述者来看,有瞽史、诵训、训方氏、掸人、土训、俳优,虽然都是讲诵主体,但各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讲诵的内容和形式。瞽史讲述的多是劝谏性的内容,诵训讲述的是四方古史中记载的远古以来的历史故事以及风俗忌讳。训方氏讲述的是四方之政事,以及诸侯君臣的思想动态,另外还要发布天子的政令。掸人讲诵的是天子的政治思想。土训讲述的是九州地图,叙述各地的物产、人情。诵训和土训都是在君主出行时伴随君主身边的,掌管的是传记体的四方古史。瞽史讲述的多是诗歌体的内容,有时会伴随着说唱,使用乐器。俳优在讲述时会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唱歌和舞蹈,诙谐幽默,表演的意味更浓。第三,从文体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文体大多是特定的言语方式的产物。《尚书》中的口头叙事文体有典、谟、训、诰、誓、命,这些文体都是仪式的产物,充分还原了说话的场景。典是为君王提供道德劝谏作用的口诵内容;谟是君臣上下级之间商讨谋议的文体;训是君臣间的对话、训导;诰是告诫之体;誓是战争时的宣誓;命是口头发布的命令。说这种文体,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广泛流传于口头的故事,一般由经和说两部分构成,经是口头叙事的纲要性的底本,说则是创作性的口头演绎。语体可以分为记言和记事两种,主要记录人物间的问答对话,传达政治、道德方面的理念。第四,从叙事技艺来看,先秦史传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重复叙事现象,重复叙事有语言重复和行为重复两种类型,语言重复又有有同人同时、同人异时、异人异时三种情况。重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复制,而是保留相同点的同时,突出不同的特点。程式化的重复叙事使得讲诵在有限的框架内达到无限的变化,既满足了听众的期待心理,也方便讲述者记忆和讲诵。为了建构情节,史传中往往会增添不少虚构的内容,以吸引听众。瞽史们常根据情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增添一些细节,使之更为细致生动,惟妙惟肖,以便达到讲诵的效果。情节的刻画表现在叙事时间上就是叙事速度的快慢,叙事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加工和改造,一般来说,叙事速度快,事实的成分较多,多概述而少详细说;叙事速度慢,则加工修饰润色的较多,所以虚构的成分相对更多。口头讲述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基本固定的,只是有时在口头叙事中会换成其他的角色,或是在故事传播中,主人公的事迹会增添或减少一些。另外,事件梗概性的内容一般是固定的,故事的主旨或母题一般也是定型的。而一些细节性的内容则不固定,会吸收新的情节和主题,注入新的元素。第五,通过语言形式,可以看出口头叙事有一些特殊的口语特征。例如在史传中保留了方言词汇和较多的语气词。其中引用的大量歌谣、谚语、诵、俗语、韵语,这些都说明了史传从口头叙事向书面记录过渡时,保留了口头叙事的痕迹。通过口头诗学理论、表演理论、叙事学理论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借鉴少数民族史诗、民间口头叙事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立足先秦时代的社会语境,希望揭示先秦口头叙事话语体系,构建以先秦史传为内核的口头叙事理论框架;分析口头叙事的叙事形式、叙事主体、文类特征、叙事特色和语言特征等,深入挖掘史传从口头到书写的过程;以外在文本形式的分析,结合内在的文学机制,跳出传统书写文字视域,从口头叙事这样一个侧面对先秦史传进行研究,是为传统经典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式。

张燕[7](2016)在《顾文彬及其《眉绿楼词》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中国古典抒情诗之一的词,产生于晚唐五代,繁盛于两宋,元明两代日渐衰落,到了清代,重新崛起,称作“中兴”。这一时期,词学群体和流派大量涌现,如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等。然而,清代词坛中也存在诸多不受门派笼罩,创作个性独特的词人,顾文彬便是其中一位。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又号艮斋、过云楼主、退庵等,江苏元和(今属苏州)人。着有《眉绿楼词》八卷、《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过云楼诗》不分卷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顾文彬生平交往活动并挖掘其词集《眉绿楼词》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研究顾文彬的词学思想。具体而言,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顾文彬的研究角度和深度。第二章首先对顾文彬的生平及作品进行考述。顾文彬的生平可以两次辞官为线索,将其人生轨迹分为“考取功名,释褐为官”“首创乞师,恢复经济”和“辞官归里,园林雅集”三个部分。本章第二部分对顾文彬的作品版本情况进行考述,并重点探讨从《恰园词》到《跨鹤吹笙谱》从《春水词》到《蟭巢碎语》、《百衲琴言》的演变。第三章分别以仕宦群体和园林主人群体的不同为界,研究其交游活动。与仕宦群体的交往选取多山、冯桂芬、张金镛和汪锡硅为代表,与园林主人的交往则以俞樾、吴云和李鸿裔为代表。第四章则以具体词作为依托,研究《眉绿楼词》的题材内容。《眉绿楼词》所涉及的题材广泛,大致可分为酬赠词、纪游词、言情词、咏物词、园林词等。论文第五章则从艺术风貌的角度切入,分析《眉绿楼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其风格主要有四种,即:平铺直叙,率真自然;意象堆叠,深婉绵邈;比兴寄托,清空骚雅;对比烘托,悲凉激越。《眉绿楼词》的写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对(?)括词、集句词的创作,对词调的熟练运用上等。由于顾文彬没有词学理论着作传世,本文的第六章只能结合其具体的词作,辅之以他人为其作的序中所折射出的信息,来归纳总结顾文彬的词学思想。细论之,顾文彬的词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尊崇词体、讲求音律和崇尚真情上。论文的最后还附录了顾文彬的文学事迹编年。这篇附录主要以2015年整理出版的《过云楼日记》为底本,尽可能完整地还原顾文彬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轨迹。因顾文彬的诗词作品均不以年代分类,所以此篇附录尽可能考定其诗词创作时间。本篇论文对不从属于任何一词派的晚清词人顾文彬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顾文彬的词作《眉绿楼词》深入系统地研究,对其交游活动的梳理,以及词学思想的挖掘,旨在展示出顾文彬除藏书家之外的另一身份——词学家。顾文彬处在道光同治时期,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爆发,社会环境动荡,对顾文彬的词体创作进行研究,能够考察出晚清词坛发展状况、社会面貌以及处在动荡环境下的文人士大夫的心态。

汪维辉[8](2014)在《《汉语·华语抄略》札记》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在韩国刊布的《汉语》和《华语抄略》是两种新发现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为研究早期现代汉语和东北方言又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简要介绍了它们的概况,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1)其中数量丰富、不见或少见于他处的俗语的价值;(2)7个东北方言词——掷搥(棒槌)/根子、哥兄、巴剌、不只(不子/否子)、扯常、打生、打伙儿;(3)韩国学者的整理本在录文、校勘、标点、词句理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列举了笔者不能通懈的二十多个疑难问题,质诸高明。

陈劲草[9](2013)在《是“嗟来,食”还是“嗟,来食”》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古汉语没有标点断句,加上语言的演进变化,有些汉字,古今意义会有较大差别。比如《礼记·檀弓》"嗟来,食"中的"来"字,由于对"来"字意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误解。我们通过训诂,结合原文,找到"来"的原意。

罗茜文[10](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二、“嗟来食”的断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嗟来食”的断句(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三、译者来源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第二节 发展脉络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三、翻译小说插图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第一节 突出刊物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第二节 名篇译作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第二节 总体评价
        一、成就与缺陷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清末民初汉语“的”字用法探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清末民初名词性定语与“的”字的隐现
    一、名词性词语作定语
        (一)D+X定心结构作定语
        (二)D+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三)D+XXX定心结构作定语
        (四)DD+X定心结构作定语
        (五)DD+XX定心结构作定语
        (六)DD+X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七)DDD+X定心结构作定语
        (八)DDD+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九)DDD+X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二、名词性短语作定语
        (一)定心短语作定语
        (二)同位短语作定语
        (三)联合短语作定语
        (四)方位短语作定语
第二章 清末民初动词性定语与“的”字的隐现
    一、动词作定语
        (一)D+X定心结构作定语
        (二)D+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三)DD+X定心结构作定语
        (四)DD+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二、动词性短语作定语
        (一)联合短语作定语
        (二)主谓短语作定语
        (三)动宾短语作定语
        (四)动补短语作定语
        (五)连动短语作定语
第三章 清末民初形容词性定语与“的”字的隐现
    一、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
        (一)D+X定心结构作定语
        (二)D+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三)D+XXX定心结构作定语
        (四)DD+X定心结构作定语
        (五)DD+XX定心结构作定语
        (六)DD+X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七)DDD+X定心结构作定语
        (八)DDD+XX定心结构作定语
    二、形容词性短语作定语
        (一)形容词性状中短语作定语
        (二)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作定语
        (三)形容词性主谓短语作定语
第四章 清末民初数词、数量词定语与“的”字的隐现
    一、数词作定语
    二、数量词作定语
        (一)数词+个体量词作定语
        (二)数词+集体量词作定语
        (三)度量衡量词作定语
        (四)数词+借用量词作定语
        (五)数词+时量词作定语
        (六)数量+数量+名作定语
        (七)代词+量词作定语
第五章 清末民初代词定语与“的”字的隐现
    一、人称代词作定语
    二、指示代词作定语
    三、疑问代词作定语
第六章 清末民初其他定语与“的”字的隐现
    一、区别词作定语
    二、介词短语作定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俞樾《小戴礼记平议》商补(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概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二、本论
    (一)《小戴礼记平议》商榷
        1.游毋倨
        2.步路马,必中道
        3.非意之也
        4.是故天下资礼乐焉
        5.齐谷王姬之丧
        6.爲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
        7.旣明反,而后行
        8.公曰:末之卜也
        9.滕伯文爲孟虎齐衰,其叔父也。爲孟皮齐衰,其叔父也
        10.夫圭田无征
        11.一有元良
        12.爲大夫累之
        13.食飨不爲槩
        14.鳯以爲畜,故鸟不獝。麟以爲畜,故兽不狘一有元良
        15.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
        16.币曰量币
        17.六十(?)肉
        18.瘖、聋、跛、躃、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19.二名不偏讳
        20.君之适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适长殇,车一乘
        21.礼闻取於人,不闻取人
        22.毋(巢刀)说
        23.大夫不名世臣侄娣
        24.狐死正丘首
        25.财用足故百志成
    (二)《小戴礼记平议》补苴
        1.毋放饭,毋流歠
        2.效驾
        3.嗟来食
        4.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
        5.孔子之丧,公西赤爲志焉
        6.细行而不失
        7.大明生於东,月生於西
        8.孝子不服闇
        9.言不惰
        10.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爲服
        11.天子赐诸矦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
        12.子思之哭嫂也爲位
        13.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
        14.所举於晋国管库之士
        15.三十国以爲卒
    (三)《小戴礼记平议》失误的原因
三、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雪村友梅及其《岷峨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现状
        一.中国学界关于雪村友梅及其《岷峨集》的研究
        二.日本学界关于雪村友梅及其《岷峨集》的研究
    研究意义
第一章 雪村友梅的生平
    第一节 入元以前的经历
        一.师承一山一宁
        二.一山一宁的影响
        (一)情感上的支持
        (二)推动雪村赴元交流
        (三)文禅并重的观念
        (四)儒释道一致的思想
        (五)高逸为重的画论
        (六)凝重自然的书法风格
    第二节 入元以后的经历
        一.雪村友梅在元行迹考
        (一)入元参访
        (二)蒙冤获罪
        (三)宥在长安
        (四)辗转巴蜀
        (五)请住翠微
        二.雪村友梅元朝交游考
        (一)士人
        (二)僧道
        三.归国弘法
第二章 《岷峨集》的版本情况
    第一节 《岷峨集》的版本类别
    第二节 《岷峨集》诸本的源流情况
    第三节 《岷峨集》版本的相关考释
第三章 《岷峨集》研究
    第一节 “诗禅一味”的诗学观念
        一.偈向诗的转变
        (一)形式的诗律化
        (二)语言既通俗又典雅
        (三)思想内容的多样化
        二.以临济禅法入诗
    第二节 《岷峨集》诗歌的创作特色
        一.押韵的特点
        (一)除转韵和通韵的古风外,押韵的诗偈多押宽韵
        (二)转韵古风中的韵脚随着诗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二.用典的特色
    第三节 《岷峨集》中的巴蜀风貌及其影响
    第四节 《岷峨集》中的慕古与空性观念
        一.慕古情怀
        (一)正面表现慕古情结
        (二)反面流露慕古情怀
        (三)间接追慕远古遗风
        二.《岷峨集》中的空性观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岷峨集》校勘记
    附录二:《岷峨集》整理本
    附录三:《岷峨集》的押韵情况及诗歌类型
    附录四:雪村友梅画像
致谢
在校科研成果

(5)清代江南乡镇文人集群与诗歌总集研究 ——以苏州府为中心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范畴与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清代苏州府乡镇形态发展与诗坛格局概述
    第一节 清代苏州府乡镇存在形态与经济发展
        一、乡镇的形成与分布形态
        二、乡镇经济的繁荣
    第二节 清代苏州府乡镇诗坛格局与诗集编纂
        一、乡镇诗坛盛况概述
        二、乡镇诗集编纂的繁荣
第二章 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与基层文学生态映像
    第一节 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与文化空间
        一、园墅小筑:江南文人的活动空间
        二、文化世家:江南乡镇的人文风标
        三、吸附与集聚:江南乡镇的文化功能
    第二节 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与文人集群
        一、江南地区的诗酒文会传统
        二、清代苏州府乡镇文人的集群形态——以《贞丰诗萃》为中心
        三、苏州府乡镇文人集群活动透视
第三章 清代苏州府乡镇风貌与文人诗风的塑造
    第一节 清代苏州府乡镇文人写作现场与清真诗风
        一、苏州府乡镇水环境及其影响
        二、湖畔水滨:清代苏州府乡镇文人的写作现场
        三、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的清真诗风
    第二节 清代苏州府乡镇风貌与俗朴诗风
        一、清代苏州府乡镇社会风貌
        二、乡镇文人的文化心态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塑造
        三、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的俗朴诗风
    第三节 雅俗兼容:清代江南乡镇诗集的鲜明元素
        一、俗而能雅的题材展现
        二、世俗人本的意识流露
        三、通俗流畅的诗歌表达
第四章 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的地方文献价值
    第一节 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以人存诗、以诗存人”的双重指向
        一、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的选诗标准
        二、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以人存诗”的存史意识
        三、清代苏州府乡镇诗集“以诗存人”的审美取向
    第二节 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
        一、追溯乡镇历史陈迹
        二、追忆乡邦名贤轶事
        三、记录乡邦文献典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先秦史传的口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口头叙事概说
    第一节 口头叙事的释义
        一、口头叙事的定义
        二、口头叙事的类型
    第二节 口头叙事的特征
        一、动态的形式
        二、集体的创作
        三、特定的生成语境
    第三节 口头叙事的形式
        一、讲史
        二、诵
    第四节 口头叙事和书面叙事
        一、口语和书面语
        二、口头叙事和书面叙事
第二章 先秦史传的口述者
    第一节 巫、史
        一、巫
        二、史
    第二节 瞽蒙、瞽史
        一、瞽蒙
        二、瞽史
    第三节 诵训、俳优
        一、诵训
        二、俳优
第三章 先秦史传的口头叙事文体
    第一节 早期文体多产生于口头行为
        一、文体的产生
        二、与口头行为有关的文体
    第二节 《尚书》中的口头叙事文体
        一、典、谟
        二、训
        三、诰、誓、命
        四、《尚书》口头叙事文体的特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口头叙事文体
        一、说体
        二、语体
第四章 先秦史传的口头叙事特征
    第一节 重复叙事
        一、语言重复
        二、行为重复
        三、从重复叙事看史传的口头叙事性质
    第二节 口头叙事的情节建构
        一、故事细节的描绘
        二、叙事速度的变化
        三、故事内容的变异
        四、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五章 先秦史传口头叙事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先秦史传中的口语词汇
        一、方言词
        二、语气词
        三、韵语
    第二节 史传中的俗语
        一、习语
        二、歌、谣、谚、诵等
        三、隐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7)顾文彬及其《眉绿楼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顾文彬其人其作
    第一节 顾文彬生平考述
    第二节 顾文彬作品考述
第三章 顾文彬交游考述
    第一节 与仕宦官员的交游考述
    第二节 与园林主人的交游考述
第四章 《眉绿楼词》题材内容
    第一节 《灵岩樵唱》之咏怀
    第二节 《今雨吟》之酬赠
    第三节 《小横吹剩谱》之纪游
    第四节 《莺花醉吟》之言情
    第五节 《蝶板新声》之咏百花
    第六节 《蟭巢碎语》之咏物
    第七节 《百衲琴言》之集句
    第八节 《跨鹤吹笙谱》之赋怡园景物
第五章 《眉绿楼词》艺术风貌
    第一节 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不落窠臼的写作特色
第六章 顾文彬词学思想
    第一节 推尊词体
    第二节 讲求音律
    第三节 崇尚真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顾文彬文学事迹编年
致谢

(10)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说明
        1.6.1 语病的定义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1 用字方面
        2.1.2 实词方面
        2.1.3 虚词方面
        2.1.4 结构方面
        2.1.5 表达方面
        2.1.6 标点符号方面
        2.1.7 综合
    2.2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1 用字方面
        3.1.2 实词方面
        3.1.3 虚词方面
        3.1.4 结构方面
        3.1.5 表达方面
        3.1.6 标点符号方面
        3.1.7 综合
    3.2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1 用字方面
        4.1.2 实词方面
        4.1.3 虚词方面
        4.1.4 结构方面
        4.1.5 表达方面
        4.1.6 标点符号方面
        4.1.7 综合
    4.2 本章小结
5.总结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嗟来食”的断句(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2]清末民初汉语“的”字用法探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D]. 郭艺蕾.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俞樾《小戴礼记平议》商补[D]. 吕丹妮.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4]雪村友梅及其《岷峨集》研究[D]. 李盈悦.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5]清代江南乡镇文人集群与诗歌总集研究 ——以苏州府为中心的讨论[D]. 唐莉. 苏州大学, 2018(01)
  • [6]先秦史传的口头叙事研究[D]. 魏玮.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7]顾文彬及其《眉绿楼词》研究[D]. 张燕. 安徽大学, 2016(10)
  • [8]《汉语·华语抄略》札记[J]. 汪维辉. 中文学术前沿, 2014(01)
  • [9]是“嗟来,食”还是“嗟,来食”[J]. 陈劲草. 语文学刊, 2013(17)
  • [10]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带“来吃饭”的成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