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人物批评的语言特征

魏晋人物批评的语言特征

一、魏晋人物品评的语言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杨若柳[1](2020)在《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格调”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一个极具集成性与包容性的概念,一直贯穿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格调”并非从一开始就以自觉、成熟的形态存在,而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萌芽与唐宋元的沉淀,直到明代格调诗论才成熟与完善,“格调”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其具体内涵亦不同。为此,本文以“格调”为研究对象,对古代诗学进程中的“格调”进行细致梳理,注重把握不同阶段“格调”的内涵变化,明确茶陵派格调论在格调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茶陵派领袖李东阳及其成员的格调理论,探究李东阳格调论乃至于整个明代格调诗论的理论作用与历史意义。本文的绪论首先明确了本论题的研究缘起,对以格调与茶陵派为对象的研究着作、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厘清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与成绩,进而表明了本论题的研究空间与价值意义。本文的第一章先对“格”与“调”的基本涵义进行梳理、阐释,对“格调”一词的涵义进行初步界定。进而从众多文论专着中爬梳“格调”一词的发展变化,明晰“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进程中的演变历程。该部分以明代格调理论为界,将古代格调诗学分为三段:前格调诗学、明代格调诗学与后格调诗学。其中,前格调诗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四部分梳理;明代格调诗学以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为主线贯穿明代格调理论发展进程;后格调诗学主要阐释清代格调派代表沈德潜的诗学理论。通过梳理格调诗学的发展演变,明确茶陵派的格调理论在整个格调理论发展史中的关捩地位。本文的第二章具体阐释格调论视野下茶陵派的格调理论,以分析李东阳的格调论为主,兼考察茶陵派其他成员的格调理论。通过分析茶陵派的格调论,明晰茶陵派,尤其是李东阳的格调论在整个格调诗学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本文的第三章将格调论与风骨论、意境论进行对比,从古代诗学的大视野中评析格调理论的特色与价值,并探索格调理论对明清诗学的实践贡献与意义。

宋冠霖[2](2020)在《六朝论说文与几种文体的互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说文在六朝文学中蔚然大宗,尤其魏晋玄言名理类论说文作为个中翘楚,备受历代学者青睐。学界对论说文与主流文体(如赋体、书信体、传注等)的互渗已有充分研究,而对一些看似与论说毫无关联的文体(如俳谐、赞体、颂体、铭体、箴体等)缺乏关注。本文即对以上几种文体的创作历史、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文体特点及功能等进行立体考察,力图理清论说与俳谐、赞体、颂体、铭体、箴体间发生互渗的原因、方式、表现与影响,尽可能地还原论说文从产生至发展,再到成熟及衍变的完整生命历程。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俳谐体与论说文的互渗研究。自汉末至魏晋之际,“俳谐”与“清谈”在语义上的通用为二者的互渗构建了渠道。二体互渗下形成的“俳谐体论说文”独具特色,在说理的同时合理掺入俳谐色彩,使得冷静的理性风格与适度的喜剧色彩形成对比,加强了文章主旨的张力。第二部分是赞体、颂体与论说文的互渗研究。赞体的文体功能本是辅助说明,但在论说文的影响下形成的“史述赞”(“论赞”、“评”)借助说理评判历史,充分彰显了作者的评论意识。此外,六朝之际兴起的人物赞亦受人物论的影响。颂体与论说的互渗主要体现为一系列讲论玄言佛理的作品的出现,它们富有逻辑性和理性色彩,显然与颂之正体迥异。第三部分是铭体、箴体与论说文的互渗研究。铭体作为实用性极强的文体,在与论说互渗的过程中逐渐脱离实际物品,可用于讲论玄言、佛理与人生道理,它不再只是传达道德与价值判断的工具,也成为了抽象思维的载体。箴体在与论说互渗的过程中也有新变:第一,六朝箴文篇幅大幅增长;第二,观点之细密使得六朝箴文呈现出委婉切要的风格;第三,部分私箴的诫告性有所削弱,大多成为宣扬某种观点或道理的载体。关于一些篇幅不足以成章、但仍有意义的发现,如议体、吊文与论说间的互渗,这一部分将放入余论中进行探讨。此外,论说文的互渗现象并未止步于六朝之际,其影响一直延续至唐宋,也一并放入余论中进行简要说明。

奚萌[3](2020)在《南朝皇族家书研究》文中提出南朝皇族家书指南朝时期皇族成员相互往来、具有私密性的书信。作为南朝皇族文学的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出现南朝皇族家书的专题研究。因此文章将从家书发展情况、题材类型、艺术特点以及意义价值等方面入手进行探究:第一章为汉至南朝家书的嬗变。汉代至南朝家书主要在创作主体、题材内容、抒情写志意识三方面产生变化进行发展。首先,汉至南朝家书创作主体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作品数量增长与创作主体的扩大,这一现象与当时政策与科技文化的支持有着密切联系;其次,汉至南朝家书的题材内容在不断扩大,出现了夫妻交流情感的家书与山水主题家书;最后,这一时期家书的抒情写志意识逐渐自觉,文学风格开始向“纯文学”转变,文人心态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改变。第二章将南朝皇族家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依据南朝皇族家书作品,强调了南朝皇族家书在家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南朝皇族家书共分为三类主要内容:第一类为军事政治类家书,具体细分为选拔任用政治人才与展现政治现实两种;第二类为亲情关怀类家书,包含家族长辈的教诲类家书、表现家族氛围类家书;第三类为文学批评家书,分为探讨文学作品、反思引领时下文学风气两类。第三章为南朝皇族家书的艺术特点,结合当时政治、文化背景,从句式章法、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进行研究。在句式章法上,南朝皇族家书具有灵活自由、恣意随性的特点;南朝皇族家书中经常使用对偶与用典两种修辞手法,具有委婉工巧的特点;在语言风格方面,南朝皇族家书融合了家书本身以及骈文的语言特色,形成了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第四章对南朝皇族家书的意义价值进行探究。第一节总结了南朝皇族家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并从题材、形式等方面丰富了南朝皇族文学;第二节探究了南朝皇族家书对于展现南朝历史、皇族风气、交代皇族成员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三节主要研究了谈艺家书以及后代教育类家书的发展情况,以及南朝教育类家书对后代家训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并讨论了后世家书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郑俊永[4](2020)在《东晋至南北朝摘句批评研究》文中提出摘句批评滥觞于先秦的赋诗言志,它汲取了两汉经学家条分缕析的注疏方法,经过魏晋的文学自觉,正式形成于东晋。这种传统的批评方法的最终形成,得益于文学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批评意识的不断觉醒等诸多因素。《文心雕龙》和《诗品》是使用摘句批评较多的两部文学理论着作,此外,随着文学批评风气渐盛,东晋至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史书和子书中也间有摘句批评出现。摘句批评所摘之句大多是秀句,但也有意在指瑕的批评。《文心雕龙》中的摘句批评表明刘勰具有明显的儒家思想倾向,他在摘句批评过程中,着重对各种文体以及写作技巧进行了辨析,在复古的外衣下积极进行着文学变革。《诗品》中的摘句批评则反映出钟嵘对五言诗的情与辞并重,他的摘句批评往往能抓住文学性的要素,是更纯粹的审美批评。史书中的摘句批评实际是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注入的新元素,这既是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关注角度,客观上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繁荣。摘句批评在子书中的出现,表明它们对文学的关注进一步精细到了字句上,是文学批评观的进步。摘句批评并无具体标准可言,它主要取决于社会风尚和批评者的好恶,只有从批评者及其生活时代出发才能真正发见摘句批评背后的审美追求。对这一时期摘句批评的研究,不仅要回归到刘勰、钟嵘等批评家身上,还要把被批评者考虑之内,站在更高的角度做出判断,才能为批评家众所周知的批评理论找到具体的证据支持,发掘他们鲜为人知的批评碎片,这对重构批评家完整的理论体系大有裨益。

卫颖[5](2020)在《荆浩绘画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南北朝至隋唐,人物画在中国的绘画形式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得到了崛起,并且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形态。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政权频繁交替,战争不止,使得文人雅士厌恶政治,远离官场而至归隐之风日盛。唐末至五代时期生活于中原地区的重要山水画家荆浩(字浩然),为避战乱,隐居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荆浩在古代美学史、艺术史、文化史上,皆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深远,他画法皴染兼备,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一次突破,他独创全景式山水画,境界雄阔,推动山水画走向全盛期,关仝、范宽、郭熙等人都师法荆浩,荆浩深远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画论《笔法记》一文,包含有诸多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作品。作为北派山水大师在绘画上有突出表现外,他的绘画也蕴含着那个时代山水画学中的审美意识以及荆浩的哲学美学思想。本文主要围绕着荆浩绘画成就分四章来论述荆浩绘画美学思想。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荆浩与其时代背景。从荆浩的人生情状入手,分析探究画家荆浩的绘画作品与理论着作《笔法记》;从荆浩所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对其绘画审美观的影响分析中见他绘画思想的逐渐显现及转变。第二章主要讨论的是荆浩《笔法记》的美学理论。荆浩作为一个开派性的水墨山水画家,面对着前人以华丽装饰风格为美的青绿山水和唐代以来一批尚未成熟的早期水墨山水,他从时代审美需求出发,提出一个十分新颖深刻的命题——“度物象而取其真”,第一次将“真”与“似”明确区分开来,并且丰富了“真”这个概念本身的美学内涵。其次,荆浩论述了绘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内在联系的思考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荆浩绘画美学思想。另外,在画评方面,荆浩在前人基础上,划分出“神、妙、奇、巧”四品,并且为之做了界定;并且,荆浩进一步强调了绘画审美意象创造中失败的病因。第三章阐述荆浩绘画作品中的审美观念。荆浩的绘画审美观念,是受他的美学思想支配的,其取景、构图、造型、用笔、用墨,都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反映。在荆浩所流传的作品以及后人的画评中可以看出荆浩的绘画作品审美观念,首先包括一种山水气势的审美观念。荆浩的绘画作品多是山水画,体现出自然写生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荆浩开创了大山大水及全景式的布局,表现出天地之无限、造化之壮观的审美境界。其次笔墨论,绘画作品突显出笔的气势与墨的玄妙。荆浩第一个明确提出“有笔有墨”的要求,成为水墨山水画走上画坛主位的里程碑,并主张“笔墨兼济,水晕墨章”绘画审美观。第三是荆浩山水画中的地域审美意识,分析其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南方山水意象以及“秋”的审美因素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荆浩的绘画审美观念。第四章主要探讨荆浩的绘画美学思想的价值和影响。从荆浩绘画美学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荆浩绘画美学对后世人格修养的影响、以及荆浩对五代北宋山水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三个维度进行论述。荆浩绘画属南宗亦又为北派之代表,他的美学思想对宋以及后世画家关仝、郭熙、倪瓒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

周鑫[6](2020)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清谈——以“竹林七贤”为例》文中指出"清谈"一词是笔者想要写此篇最初的契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思想、文学、艺术的学者多避不开魏晋清谈。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附"格义")》(1),不仅从政治、历史角度讲清谈,也含有美学、文学的内容。夏德靠《"清谈"源流考》(2)一文讲:

王倩[7](2019)在《《世说新语·言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朝宋代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真实而丰富地记录了魏晋时期名士的生活状态。而《言语》一篇则最能代表魏晋时期士人的言语观和人生态度。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中间四章为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言语》中的人生智慧。《言语》所记为魏晋时期语言环境中,君主、大臣、名士、慧童等人物形象的名言佳句,多简洁而深刻。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在处事及言谈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智慧。第二章《言语》的语言艺术。《世说新语》的语言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点,《言语》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之一。为了精准的体现魏晋名士不羁的风度,《言语》中的文学语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标准。其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刻画语言的简练性、富于修辞的文采、真实的情感表达、精妙的论辩技巧以及典故的丰富使用等几方面。第三章由《言语》看魏晋时期的“言语观”。自“孔门四科”以来,言语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和自身要求方面的重要一点,各个时代文人推崇的言语方式和摒弃的言语方式都不尽相同。《世说新语·言语》展现出了魏晋时期的“言语观”:通俗的方言口语的雅致化趋向、义理深刻和辞章华美的双重标准、含蓄洗练的审美认同以及注重话语韵律和音乐感的四个主要方面。第四章《言语》的文化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林立,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解放思想、重视审美、风流不羁的“魏晋风度”。重视华美的人物品藻、崇尚智者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及魏晋清谈的时代风尚几方面几个方面反映了《言语》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和因此引出的文化反思。

张啸[8](2019)在《竟陵派小品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崛起于明代晚期的竟陵派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文艺批评观而名噪一时,对明末清初的文坛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是晚明小品文创作以及中国古代小品文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思想、作品题材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均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小品文创作实践中,竟陵派在继承古人创作精神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学作品对于创作主体真性情的表达,在拟古与求变中走出一条独抒性灵的回归文学创作本真的道路。就作品题材而言,竟陵派小品文的创作题材既是对晚明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与描摹,更是作者个性化的体味与思考。这种独特的感悟蕴含了自己的“真情”,达成了“灵”与“厚”的共鸣,也是晚明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悄然发生变化的一种表征。竟陵派以自身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审美范式,并且将之贯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这种推崇个性的解放和性灵的抒发,重视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感性的审美倾向的创作实践,无疑极大地拓宽了竟陵派小品文的写作空间。在文学创作观念以及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方面,竟陵派小品文均体现出难得的创新意识。这与晚明特殊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思潮以及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竟陵派小品文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中呈现出文学的革新性和进步性。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竟陵派小品文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对后世的小品文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春霞[9](2019)在《傅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傅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作家代表,他不仅创作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子书《傅子》,而且有数量较多的诗、赋、文等文学作品存世。历来对傅玄的研究,关注局部的较多,系统化研究的较少。因此,对傅玄进行综合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上编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和下编傅玄文学创作研究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和着述情况考论。傅玄人格精神具有崇儒尚学、奖掖后进,务实建言、机敏通变,刚直火暴、缺乏雅量的特征。其人格精神的形成除受傅氏家风传承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经历的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傅玄一生经历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时期,高平陵政变之后,他在学术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利益一致性的双重作用下转投司马氏集团。他务实建言,对时政多有匡扶,实现了由寒素位至通显的人生逆转。傅玄着述丰富,不但着有数十万言的子书《傅子》,而且创作卷帙宏富的诗赋文集。但由于《傅子》与《傅玄集》在后期散佚严重,后人对其展开辑佚工作。《傅子》的辑佚工作开始于清代,辑本中较好的有方濬师本、叶德辉本、严可均本等,以严氏本运用最广。《傅玄集》的辑佚整理工作开始于明代,清代辑佚者在明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第二章傅玄《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傅子》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曹魏时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对傅玄创作《傅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随着法、道等思想的抬头,儒学不再如两汉定为一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特征。《傅子》在思想上呈现出对各家思想兼容博取的特征,是与这一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魏晋统治者不但重视法纪,多次讨论肉刑废兴问题,而且在人才任用上,针对汉末吏选弊端与魏初人才政策得失围绕才性“四本”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魏晋时两次政权更迭,基于政权建构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礼学建设成绩显着。以上内容也都在《傅子》中有重要反映。由于魏晋世风浮华,《傅子》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征。《傅子》虽具有对各家思想兼容的多元化特征,但在思想性质归属上,《傅子》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兼取名、法等其它各家思想的特征。第三章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学,在汉末吏选危机、社会纲纪混乱以及两次党锢之祸中逐渐走向衰落。魏晋时,儒学虽不再处于一尊地位,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针对汉末儒学弊端,一方面,傅玄等人吸收名、法思想,建立起德才兼备、量才与督责并重的新的人才吏选思想,对传统儒家人才思想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傅玄在前人对礼法、刑赏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援法入儒,建立起以儒融法、儒法相济的礼法政治思想,使魏晋儒家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更加具有兼容性与通变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第四章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傅子》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从《傅子》中直接体现的文学观点来看,具有明显的宗经意识与重视文采的特点。从《傅子》中不同体例内容来看,内篇属于政论文的部分,不仅具有主题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具有构句之法形式多样、善于辩难与语言质朴朗畅的特征。其它有关“三国人物传记”的内容,在叙事思想上具有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的特点;在叙事方法上具有直接叙事与推衍叙事相结合的特征。第五章傅玄诗歌研究。傅玄诗歌在主题上可以分为庙堂雅诗、女性主题诗、纪实诗与咏怀诗三个部分。傅玄是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他本身博学解钟律,这使其成为西晋开国制礼作乐的不二人选。傅玄创作了数量较大的庙堂雅诗,这些诗歌具有颂美、劝谏与征实相结合的创作特征。傅玄女性主题诗歌具有关注视角深广、重视教化的创作特征。而且,傅玄柔婉情深的女性诗歌与其刚直、儒行的人格精神具有内在渊源上的一致性。傅玄纪实诗与咏怀诗真实、直接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建安诗歌清刚劲健的充实之美相较,傅玄诗歌一方面在艺术感染力上呈现出“风力”下降的“力柔”趋势,这是傅玄诗风不同于建安诗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傅玄重视人工“思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采缛”的特征,这对西晋诗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引意义。第六章傅玄辞赋研究。傅玄现存辞赋约六十篇,内容以咏物为主。在汉魏求实诚、讲真美的世风与魏晋尚实才、重博物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傅玄辞赋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征实化特征。魏晋之时,随着文士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逐步贴近文士自身的日常世俗生活,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技巧的展示,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世俗化、繁缛化的创作倾向。傅玄辞赋中出现的世俗化、精致化的创作特征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显露出来的。傅玄辞赋体物细腻,重视生活气息和情趣等特点,不但对汉代咏物赋有所超越,而且也影响到西晋咏物赋的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句式与散文的骈偶化文风对赋体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安时已经出现杂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魏晋之际傅玄的赋作中更是较早的出现了以整齐的七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这对刘宋之后大量诗体赋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七章傅玄散文研究。本章主要以傅玄创作的箴、铭、奏疏和赋序为研究对象。傅玄箴、铭文大部分作品延续了这一文体传统的警戒功能。由于傅玄是一位较为传统的儒者,他大量的箴、铭作品均表现出君子戒己修身的内容特征。这与《傅子》中表现君子修身的内容可以相互发明。傅玄箴、铭作品整体上体现出温润义雅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的铭文作品,在大部分延续传统的规诫功能以外,又有部分作品表现出较单纯的赋物写景新功能,在这部分题咏式铭文作品中,传统的铭刻行为开始弱化,作品整体上呈现出由非文学应用文向文学美文过度的特征。傅玄奏疏文在内容上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体现了傅玄的儒家忧世情怀与务实作风。第八章傅玄文学理论研究。傅玄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与文体论两个方面。傅玄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两个方面。“承流而作”侧重宗经与模拟,“引源而广”注重通变与创新。受其影响,傅玄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模拟与创新共存的特点。此外,在文学创作倾向上表现出教化与娱乐兼具的特征。而且,不同文学体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再者,魏晋时期,傅玄较早在其作品序文中表现出对文体的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文体论。傅玄文体论的生成与其重视模拟的文学创作特征密切相关。而且,傅玄文体论在研究内容上已涉及到源流论、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具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以定篇”的最初形态,已初步架构起文体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傅玄文体论对之后的文学批评着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单雪琳[10](2019)在《《法书要录》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书要录》是唐代张彦远辑录而成的传世最早的书论专集,收录了东汉至唐元和年间诸多重要的书法材料,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及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法书要录》中的词汇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书中的书法特色词、专名词和品评词进行分析和探讨。《法书要录》中与书法相关的特色词主要有书体名、书写技法词等,本文总结出书体名称大多是根据外形、材料、功能、创作者、写法等予以命名。文章以《法书要录》的书法品评词语为主线,从表现形式、内容分类以及构成特色几方面进行探究,并从书之“形”“力”“势”“法”“意”“整体评价”等角度对品评主词、谓词分类描写。本文重点对“冠绝”“流便”“茂密”“轻媚”“屈强”等十个词探究,利用《法书要录》的语料,对《汉语大词典》进行补正。通过研究,文章揭示了《法书要录》书法方面的词汇特色,全面考究了品评词。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将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和改进做出些许贡献。

二、魏晋人物品评的语言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魏晋人物品评的语言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写作思路与论文的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格调的渊源及发展
    1.1 格调的涵义
        1.1.1 格的基本含义
        1.1.2 调的基础义项
        1.1.3 格调综论
    1.2 格调的生成与发展
        1.2.1 前格调诗学——格调的萌芽与积淀
        1.2.2 明代格调诗学——格调的繁盛
        1.2.3 后格调诗学——格调的复兴
第二章 格调论视野中李东阳及其茶陵派的格调诗学
    2.1 李东阳的格调论
        2.1.1 李东阳的生平及着述
        2.1.2 李东阳的格调理论
        2.1.3 李东阳格调论对后世的影响
    2.2 茶陵派其他成员的格调论
        2.2.1 茶陵派成员考
        2.2.2 茶陵成员的格调论
第三章 明代格调论的理论作用及历史意义
    3.1 古代诗学视野中的格调理论评析
        3.1.1 风骨论与格调论
        3.1.2 意境论与格调论
    3.2 格调理论对明清诗学的实践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六朝论说文与几种文体的互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选》中“设论”的文体问题
    二、《文心雕龙》论说文文体观与玄言名理之论
    三、论说文之问题意识与论证过程
    四、论说文文体互渗研究概述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论说文与俳谐的互渗
    第一节 清谈大环境下的俳谐与论说文
        一、“清谈”、“俳谐”含义之变迁及其与论说文的交集
        二、俳谐与文章:六朝俳谐文学的上升与雅化
    第二节 “俳谐体论说文”的类别
        一、“以俳谐作论”
        二、“论体而兼俳谐”
    第三节 “俳谐体论说文”的文体特点及功能
        一、“俳谐体论说文”的体制及俳谐色彩
        二、“俳谐体论说文”的文体功能
第二章 论说文与赞颂体的互渗
    第一节 颂赞互渗:赞体与论说互渗的先声
        一、先秦至六朝:赞体文体功能的演变
        二、赞体“依附性”的削弱
    第二节 论说文与赞体的互渗
        一、史书中的论、赞互渗:史论与史述赞
        二、人物赞与品评人物
    第三节 论说文与颂体的互渗
        一、先序后颂
        二、颂而论理
第三章 论说文与铭箴体的互渗
    第一节 颂赞与铭箴的互渗及文体辨析
    第二节 论说文与铭体的互渗
        一、借物喻理
        二、玄理题材
        三、佛理题材及人生哲理
    第三节 论说与箴体的互渗
        一、从单篇箴文到长篇箴书
        二、箴序的出现与风格的新变
        三、私箴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南朝皇族家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皇族家书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汉至南朝家书的嬗变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发展情况
        一、创作主体不断扩大
        二、创作主体发展的特定环境
    第二节 家书题材的扩展
        一、夫妻的情感交流
        二、山水主题家书
    第三节 抒情写志意识的自觉
        一、家书风格向“文人气”的转变
        二、家书作者心态的改变
第二章 南朝皇族家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军事政治类家书
        一、选拔任用军事政治人才
        二、政治现实的展现
    第二节 亲情关怀类家书
        一、家族长辈的教诲
        二、家庭关系的表现
    第三节 文学批评类家书
        一、文学观的发展与创新
        二、反思、引领时下文学风气
        三、探讨文学作品
第三章 南朝皇族家书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自由多样的书信结构
        一、长短兼备的句式组合
        二、灵活的行文章法
    第二节 受骈文影响的修辞手法
        一、成熟的用典手法
        二、对偶的巧妙运用
    第三节 简洁与庄重并存的语言风格
        一、清新晓畅的抒情语言
        二、舒缓沉稳的佛教用语
第四章 南朝皇族家书的意义价值
    第一节 丰富南朝皇族文学
    第二节 展现历史中的南朝皇族
    第三节 承上启下的文学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东晋至南北朝摘句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摘句批评渊源考
    第一节 摘句批评的概念
    第二节 摘句批评的形成
    第三节 摘句批评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 《文心雕龙》与《诗品》中的摘句批评
    第一节 《文心雕龙》中的摘句批评
    第二节 《诗品》中的摘句批评
第三章 南北朝正史与子书中的摘句批评
    第一节 正史中的摘句批评
    第二节 南北朝子书中的摘句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荆浩绘画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荆浩与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荆浩的人生情状
        一、荆浩其人
        二、荆浩绘画作品概述
        三、《笔法记》考析
    第二节 荆浩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荆浩《笔法记》的美学理论
    第一节 “度物象而取其真”——“气质俱盛”
    第二节 “六要”之内在联系——“气韵思景笔墨”
    第三节 “四品”、“二病”论
第三章 荆浩绘画作品中的审美观念
    第一节 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第二节 笔的气势,墨的玄妙
    第三节 荆浩山水画中的地域审美意识
        一、作品中的南方山水意象
        二、作品中“秋”的地域审美因素
第四章 荆浩绘画美学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荆浩绘画美学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第二节 荆浩绘画美学对后世人格修养的影响
    第三节 荆浩与南北方山水画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清谈——以“竹林七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清谈内容的因素
二、竹林七贤与清谈之风
小结

(7)《世说新语·言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世说新语》及《言语》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言语》中的人生智慧
    第一节 君臣之术
    第二节 慧童之智
    第三节 士人之风
第二章 《言语》的语言艺术
    第一节 语言简练刻画精准
    第二节 讲究修辞富于文采
    第三节 任诞之情真挚流露
    第四节 言辞机巧诡谲论辩
    第五节 征引历史化用典故
第三章 由《言语》看魏晋时期的“言语观”
    第一节 方言和口语的雅致化趋向
    第二节 义理丰富和言辞雅致的双重标准
    第三节 含蓄与洗练的语言审美
    第四节 注重话语的音韵加工
第四章 《言语》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重视华美的人物品藻
    第二节 崇尚智者的文化心理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自我觉醒
    第四节 魏晋清谈的时代风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竟陵派小品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竟陵派与明代小品文创作
    第一节 竟陵派的产生
    第二节 竟陵派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第三节 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概况
第二章 竟陵派小品文回归文学本真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中的革新与求变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创作理念
    第三节 创作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竟陵派小品文多样化的创作题材
    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细致描摹
    第二节 主观情感的真实抒发
    第三节 历史现实的深入关切
第四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美学风范
    第一节 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第二节 色彩美的领悟与描摹
    第三节 意象的塑造与意境的营造
    第四节 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创新意识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竟陵派小品文中的创新意识
    第二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新意识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的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竟陵派小品文一览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傅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 傅玄及其《傅子》研究
    第一章 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及着述情况考论
        第一节 傅玄人格精神形成背景与表现特征
        一、傅氏家风视阈下傅玄人格精神的形成背景
        (一) 傅玄家族谱系述论
        (二) 崇尚武力、果敢机智的远祖——傅介子
        (三) 勇敢、刚直、忠义的祖父——傅燮
        (四) 见识深远,恪守道义的父亲——傅干
        二、傅玄人格精神形成的地缘性因素
        (一) 郡望北地
        (二) 出生于邺城
        (三) 避难于河内
        (四) 入太学于洛阳
        三、傅玄人格精神的表现特征
        (一) 崇儒尚学,奖掖后进
        (二) 务实建言,机敏通变
        (三) 刚直火暴、缺乏雅量
        第二节 魏晋皇权转移环境中傅玄的仕宦道路考论
        一、曹魏时期
        二、司马氏掌权时期
        第三节 傅玄着述之着录与辑本流传考论
        一、《傅子》着录、辑本情况
        (一) 唐代之前《傅子》着录情况
        (二) 唐代之后《傅子》着录情况考论
        (三) 《傅子》重要辑本考述
        二、《傅玄集》着录及辑本情况
        (一) 着录情况
        (二) 总集、选集、类书选录情况
        (三) 明清人辑录情况
        (四) 诗歌补遗情况
        三、傅玄其他着作辑录情况
    第二章 《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
        第一节 《傅子》创作的学术思想环境
        一、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
        二、魏晋子书着述风气的盛行
        三、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傅子》创作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三节 《傅子》的思想特征
        一、《傅子》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二、《傅子》思想的社会批评特征
        (一) 对奢靡无度社会风气的批判
        (二) 对虚诞谈玄、不婴世务的士人为官行为的批判
        三、《傅子》思想性质考察与定位
    第三章 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末社会流弊与儒学的衰落
        一、名实相乖的吏选之弊
        二、法纪松弛之弊
        三、党锢之祸加速儒学衰落步伐
        第二节 曹魏政权对汉末社会弊病的反思与矫正
        第三节 傅玄《傅子》对魏晋之际儒学的修正与丰富
        一、魏晋之际人才问题的讨论
        二、傅玄以德行为本、量才与督责并重的人才观的形成
        三、傅玄之前关于礼、法关系的讨论
        四、傅玄礼法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第四章 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
        第一节 《傅子》的篇章特征
        一、《傅子》篇章主题特征
        (一) 主题鲜明、篇首举题
        (二) 主题纯正,一以贯之
        二、《傅子》篇章论证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傅子》的句法、辩对及语言特色
        一、形式多样的构句之法
        二、善于辩难的论说艺术
        三、质朴朗畅的语言特色
        第三节 《傅子》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思想: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
        二、叙事方法:直接叙事、推衍叙事
下编 傅玄文学创作研究
    第五章 傅玄诗歌研究
        第一节 庙堂雅诗
        一、庙堂雅诗产生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二、颂美、劝谏、征实兼具的内容特征
        (一) 颂美
        (二) 劝谏
        (三) 征实
        三、古雅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女性主题诗
        一、广深的关注视角
        二、重视教化的创作倾向
        三、女性主题诗歌创作与傅玄人格精神之关系
        第三节 纪实诗与咏怀诗
        一、纪实诗
        二、咏怀诗
        第四节 傅玄与魏晋之际诗风变革
    第六章 傅玄辞赋研究
        第一节 傅玄辞赋题材论
        一、辞赋题材类型
        (一) 花木瓜果类
        (二) 动物类
        (三) 器物类
        (四) 天象时序类
        (五) 朝会都城类
        二、辞赋题材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节 汉晋时代背景下傅玄辞赋创作特征论
        一、汉魏世风转变与傅玄辞赋创作的征实化特征
        二、魏晋文学自觉与傅玄辞赋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三、魏晋华美文风与傅玄辞赋创作的精致化特征
        四、汉晋诗赋文体互融与傅玄辞赋的诗化特征及导引意义
    第七章 傅玄散文研究
        第一节 重视警戒的箴文
        第二节 规诫与题咏兼具的铭文
        一、规诫性铭文
        二、题咏式铭文
        第三节 义多规镜的奏疏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序
    第八章 傅玄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一、“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教化与娱乐兼具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二节 文体论
        一、模拟与文体论的生成
        (一) 重视模拟的时代风气
        (二) 拟作过程与文体论的生成
        二、文体论的内容与影响
        (一) 文体论的内容
        (二) 文体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法书要录》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法书要录》及作者
        1.《法书要录》的内容
        2.关于作者
    (二)版本流传
    (三)研究回溯
    (四)研究意义及价值
    (五)研究方法
二、《法书要录》特色词语研究
    (一)书体类专名词
        1.书体名称
        2.命名之由
    (二)书写技法词
        1.用笔类
        2.技巧类
    (三)书写工具及材料词
    (四)小结
三、《法书要录》的品评词语研究
    (一)品评词语的界定
    (二)《法书要录》品评的表现形式
        1.“主词+谓词”型
        2.“主词省缺”型
        3.“有(乏/无)+主词”型
        4.“短语或句子”型
    (三)《法书要录》品评词语的分类描写
        1.书之“形”
        2.书之“力”
        3.书之“势”
        4.书之“法”
        5.书之“意”
        6.整体评价
    (四)《法书要录》品评词语的构成特色
        1.意义特征
        2.形式特征
    (五)书法品评词与人物品评词的关系
四、《法书要录》与《大词典》编纂
    (一)冠绝
    (二)流便
    (三)茂密
    (四)轻媚
    (五)屈强
    (六)势力
    (七)特出
    (八)险峻
    (九)谐称
    (十)姿形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法书要录》品评词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魏晋人物品评的语言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D]. 杨若柳. 山西大学, 2020(01)
  • [2]六朝论说文与几种文体的互渗研究[D]. 宋冠霖.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南朝皇族家书研究[D]. 奚萌.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东晋至南北朝摘句批评研究[D]. 郑俊永. 郑州大学, 2020(03)
  • [5]荆浩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 卫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清谈——以“竹林七贤”为例[J]. 周鑫. 爱尚美术, 2020(01)
  • [7]《世说新语·言语》研究[D]. 王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竟陵派小品文研究[D]. 张啸.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9]傅玄研究[D]. 李春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法书要录》词汇研究[D]. 单雪琳. 温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魏晋人物批评的语言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