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层面商业企业集团租赁管理策略研究

金融层面商业企业集团租赁管理策略研究

一、财务层面的商业企业集团租赁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雨琦[1](2021)在《海航集团多元化扩张下财务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研究》文中认为

许嘉禾[2](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尚嘉佳[3](2021)在《SM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趋势下,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培育出了一批多以兼并、重组等方式而壮大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包含了能源类、金融类、科技类、服务类、制造类等,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那么这些企业集团在经营管理、发展的源动力上用尽哪些心思来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就以财务核心的管理方向来聚焦资金管理,视为企业血液运转的发泵机。以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为出发点,探索适合企业特征和行业特点的管理方式,希望在资金管理水平上得到全面提升,资金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本文选取的是一家西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源类企业集团作为个例研究,学习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对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问题、模式选择、优化研究等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了SM集团公司目前资金集中管理管理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优化方案模式设计,以期对SM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从管理职能及架构、营运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投融资、最佳资金归集度、风险监控、信息系统集群等方面充分挖掘打造集团资金集中运作配置,整合内外部资源促进整个集团高效运转。最后对该模式进行因子分析法做出资金集中管理效果评价和相应结论,并提出保障措施。本文深入企业实际,解决SM集团在资金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SM集团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了一个将行业和金融相结合的综合财务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综合财务业绩的增长率。

刘怡[4](2021)在《晨鸣纸业产融结合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融结合通常指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通过相互参股、控股、人员分配的内部结合或融合,在我国则以产业资本向金融部门的单向进入与渗透为主,是企业积累了一定的产业资本和发展到相当规模后,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提高运营能力的一种模式。近年来,工商企业参股甚至控股频繁出现在银行、证券以及基金等金融机构中,众多企业为了发展壮大选择产融结合。在我国产融结合发展初期时,尽管不少公司取得积极成果,但仍有公司因此陷入困境。随着产融结合失败事件的不断出现,如德隆系危机、GE金融业务剥离等,更多企业开始注意到产融结合中具有的潜在风险。因此,企业不仅要重视产业和金融一体化的利益,更要树立风险意识,预防负面经济后果,以确保产融结合的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在回顾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奠定文章的理论基础,再收集案例企业晨鸣纸业上市以来的资料进行案例研究。明确了晨鸣纸业实施产融结合的宏观背景,以及每个发展阶段,整理了实施动因,主要包括外部动因,如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延迟,造纸行业产能过剩等,以及内部动因,如布局多元投资、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降低交易成本等;为进一步探究经济后果影响,本文基于企业价值、市场变化、财务风险以及长期财务绩效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晨鸣纸业产融结合存在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并得出结论。通过对案例分析发现产融结合给晨鸣纸业带来显着负面经济后果,晨鸣纸业早期在产融结合业务上发展较好,获得高额利润,但后期产融推进过快,总的来看,晨鸣纸业在产融结合风险防控和治理上比较薄弱,未达到金融业助力实体业发展的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企业应科学制定产融战略;调整融资结构和规模,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风险意识树立和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风险监督。政府则需加强监管,规范产融结合发展;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为其他造纸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提供启示经验。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李行[6](2021)在《TCL科技产融结合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实施有效的产融结合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利润增长和规模扩张。因此,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会选择以产融结合的方式提升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但进行产融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正效应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企业集团需要尽可能获取产融结合带来的正效应,避免潜在的风险。我国对外开放后,政府逐步放松了对金融的管制,金融资产快速扩展,金融工具日益多样化,金融业开始蓬勃发展。我国国企和民营企业中的众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先后进行了产融结合,而目前国内关于产融结合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却没能跟上产融结合发展的步伐。因此,探索产融结合的有效模式、研究产融结合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企业产融结合产生的经济效果,对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TCL科技产融结合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基础,对产融结合和企业财务绩效进行了理论剖析,并阐述了TCL科技产融结合的历程、动因、模式和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发现了产融结合给TCL科技带来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并通过构建TCL科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财务绩效水平,分析了产融结合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TCL科技产融结合产生了正效应,包括获得投资收益、得到资金支持、增加企业利润、降低财务费用和优化资源配置。第二,TCL科技产融结合产生了负效应,包括协同效应不明显、带来了现金流短缺问题和关联交易风险。第三,TCL科技的总体财务绩效水平不高,但产融结合有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针对以上分析,本文提炼出两点TCL科技产融结合案例对于其他企业启示:第一,企业集团应以主业为核心,金融围绕主业展开,保持产业与金融的协同发展。第二,企业集团应重视产融结合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完善集团风险控制体系。总体而言,本文从财务管理视角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定量分析,研究了TCL科技产融结合对集团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直观地反映了TCL科技产融结合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其他实施产融结合的企业提供参考。

苏晓红[7](2020)在《多元化战略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以均瑶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发展,并结合企业面临的复杂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规模扩张或风险分散等目的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由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本质是投资行为,势必需要相应的融资行为进行配套发展,投融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落地。因此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建立内部资本市场成为必由之路。集团的战略部署对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有指导性作用,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内部资本市场的辅助。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在以多元化为发展战略的企业中,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是如何建立的,其运行机制和效率如何?在研究思路上,立足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角度,运用单案例研究法,以均瑶集团为例,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运行过程两个维度对其多元化战略下的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进行分析判断,并总结均瑶集团在内部资本市场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落地的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分层现象,上市母公司与大股东组成的上层内部资本市场和上市母公司与子公司组成的下层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和运作方式不同。上层内部资本市场注重打造集团融资平台,实现资本优化配置;下层内部资本市场注重企业日常运营的流动性改善和对子公司的投资。而由于企业多元化战略制定不明确和内部决策存在一定的激进性,均瑶集团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企业整体陷入资金不足负债经营的状况,内部资本市场的相关运作也不断为筹措资金服务,对于内部资源价值再创造的功能有所忽视,出现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的特点是,在研究角度上针对企业多元化经营中企业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更多的聚焦于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剖析,而不只针对经营业绩;在研究方法上,区别与关于类似问题大多数采用大样本实证的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对于典型案例进行充分分析;在研究对象上,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黄梦赛[8](2020)在《产融结合模式下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及效率评价研究 ——以山东重工集团为例》文中认为资本是相对稀缺的一种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价值。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超过80%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走上了集团化发展道路,并且以其自身的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快速成长。其快速成长的部分原因在于能依靠内部资本市场,通过内部交易、内部借贷、内部担保等运作方式不断获得资金,以达到降低融资约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大型企业集团为了能够更好地获取金融资本,开展“产融结合”模式对内部资本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通过集团内部资本运作,资源配置真的有效并提升企业价值吗?还是仅仅放大融资功能?集团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提升内部资本配置效率?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本文基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制度背景,选择资金与技术密集的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山东重工集团(下文简称“山重集团”)进行案例研究,这类大型集团对内部资源的配置往往有着更高的要求。根据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的研究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探究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构建、具体运作方式,并重点对2012—2018年内部资本市场整体运作效率和融资约束程度进行评价。最终得出如下结论:山重集团通过产融结合—成立内部金融机构的方式方便资金在成员企业之间流通,具体的资金运作形式有委托贷款、关联交易、内部担保、融资租赁等。集团内部较少涉及产业整合以及股权结构调整等资本运作。从表面上看,通过内部金融机构暂时解决了部分成员的资金需求以及节约了交易成本,但是通过评价发现其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只在2015和2017年有效,整体运作效率并不高,并且对成员融资约束的缓解也有限,反而推高了集团整体的资产负债率加剧财务风险。而究其原因是没有以“效率”为原则导致了资源错配,除此之外,集团的金字塔股权下层级过多、缺乏资金计划管理等也对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对如何推进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运作提出建议。

侯青妤[9](2020)在《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战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众多行业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等问题,特别是机械装备制造业一类的工业产业。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借贷规模、制度规定、风险承受能力和信用评价等级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制造业的发展、融资需求。产融结合便成为了国内大型企业开始转型的第一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实业和金融业的双赢。产融结合的出现,一方面成为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内部融资的新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制造业产业链的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种基于项目合作的融资模式。产融结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模式,不同于以往的融资方式,其可以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循环运转并互相融合,对冲经济周期的波动,从而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产融结合为企业提升综合实力,实施全球化战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产融结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制胜之道。本文先是介绍了产融结合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权威学者在产融结合的动因、模式及有效性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文献开展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总体的研究思路。然后介绍了产融结合相关理论和概述,对产融结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从产融结合出现以来至今,较为主流的结合模式和驱动因素。并从产业结构理论、协同效应理论、企业价值理论、内部资产市场理论四个角度对产融结合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铺垫。其次,结合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案例,逐层分析进行产融结合的内部可实施优势和外部政策条件及实施的具体动因。分析了中联重科产融结合运作模式,具体从设立的子公司——中联重科金融(香港)有限责任公司、中联重科财务公司和中联重科资本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等,如何整合集团资金进行资产管理,为企业集团聚焦主业提供金融服务进行了阐述。然后从财务效果和非财务效果两个方面,对中联重科实施产融结合后带来效益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的情况得出的相关结论和启示,以中联重科为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进行产融结合既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也要防范其存在的风险;产融结合是制造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进行产融结合可以有效利用金融资本,增强凝聚力。同时,不同的产融结合方式,也应建立相应管控模式;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忽略长期投资价值;进一步深入发挥财务公司作用,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做到“形”和“质”的有效结合。

王镜凯[10](2019)在《产融结合对企业的价值影响评估 ——以两家上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产融结合战略被认为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转型模式,通过参股金融业或是成立企业财务公司可以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2016年8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银监会、财政部四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组织申报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三年左右实现金融机构与产业信息对接机制的建立和有序运转,力求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本服务实体产业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产融结合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期望能对未来采取产融结合模式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本文以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财务报表分析层面,研究“产业资本+银行”和“产业资本+财务公司”两种不同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并结合两种产融结合模式对企业不同的价值影响路径,分析哪种模式下更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对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案例分析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析两种模式的产融结合过程;其次,分析两种产融结合模式影响企业价值的路径;最后,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与EAV分析法计算采取两种产融结合模式下的企业价值影响结果。本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企业采取产融结合策略对企业的价值影响是积极的;同时,认为采取“产业资本+财务公司”的这种模式更能帮助企业长远发展,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

二、财务层面的商业企业集团租赁经营战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务层面的商业企业集团租赁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SM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资金集中管理的概述
        2.1.1 资金集中管理的概念
        2.1.2 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内容
    2.2 集团资金管理理论基础
        2.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2.2.2 集权与分权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产融结合理论
    2.3 资金集中管理的传统模式
        2.3.1 结算中心模式
        2.3.2 内部银行模式
        2.3.3 财务公司模式
    2.4 资金集中管理的发展模式
        2.4.1 “资金池”模式
        2.4.2 “司库”模式
第三章 SM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现状与问题
    3.1 SM集团公司概况
        3.1.1 基本组织结构
        3.1.2 经济运营情况
        3.1.3 资金管理历程
    3.2 SM集团公司现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运行
        3.2.1 资金集中管理制度与现行架构平台
        3.2.2 资金集中管理业务模块运行现状
    3.3 SM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现状调查及分析
    3.4 SM集团公司现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4.1 平台建设与运作存在局限性
        3.4.2 部分资金未纳入集中管理
        3.4.3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3.4.4 资金风险防控体系薄弱
        3.4.5 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不全
    3.5 SM集团公司实施资金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
        3.5.1 满足SM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
        3.5.2 拥有引入资金管理新模式的条件
第四章 SM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4.1 新模式的构建框架
    4.2 新模式推行的目标和原则
        4.2.1 优化方案设计目标
        4.2.2 基本原则
        4.2.3 优化方案设计思路
    4.3 新模式的特色及职能划分
        4.3.1 新模式管理职能及架构优化
        4.3.2 营运资金管理模块功能优化
        4.3.3 “池化”工具及综合业务集群优化
        4.3.4 完善过程风险监控机制
        4.3.5 最佳资金归集度
    4.4 新模式具体应用设计
        4.4.1 资金计划管理
        4.4.2 资金流动性管理
        4.4.3 资金投资与融资管理
        4.4.4 资金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构建
第五章 推行新模式的效果评估与保障措施
    5.1 效果评估
        5.1.1 定量评估
        5.1.2 定性评估
    5.2 保障建议
        5.2.1 提升资金筹划及外汇管理体系
        5.2.2 完善资金集中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5.2.3 培养相关复合型人才
        5.2.4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
        5.2.5 构建沟通平台以实现资源协同
        5.2.6 丰富资金管理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晨鸣纸业产融结合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产融结合提出的研究
        1.2.2 关于产融结合动因的研究
        1.2.3 关于产融结合模式的研究
        1.2.4 关于产融结合经济后果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思路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融结合
        2.1.2 财务风险
        2.1.3 财务绩效
    2.2 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
        2.2.1 多元化经营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协同效应理论
    2.3 产融结合的经济后果
        2.3.1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评价方法
        2.3.2 基于资本市场的评价方法
        2.3.3 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
第3章 晨鸣纸业产融结合背景分析
    3.1 我国产融结合现状分析
        3.1.1 我国产融结合发展历程
        3.1.2 我国产融结合的模式
    3.2 晨鸣纸业产融结合案例概况
        3.2.1 企业简介
        3.2.2 主要经营业务
        3.2.3 财务状况
    3.3 晨鸣纸业产融结合发展过程
        3.3.1 起步阶段
        3.3.2 渗透阶段
        3.3.3 结合阶段
        3.3.4 压缩阶段
第4章 晨鸣纸业产融结合的动因分析
    4.1 外部动因
        4.1.1 社会经济环境放缓
        4.1.2 造纸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
        4.1.3 行业发展战略创新的需求
        4.1.4 造纸业行业特征需要
    4.2 内部动因
        4.2.1 多元化经营战略
        4.2.2 获取新的利润增加点
        4.2.3 降低交易成本
        4.2.4 拓宽融资渠道
        4.2.5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5章 晨鸣纸业产融结合的经济后果分析
    5.1 企业价值变化
        5.1.1 晨鸣纸业EVA值计算
        5.1.2 晨鸣纸业EVA指标分析
    5.2 市场反应变化
        5.2.1 初期宣布对股价的影响
        5.2.2 后续实施对股价的影响
    5.3 财务风险分析
        5.3.1 多变量预警模型
        5.3.2 偿债能力分析法
    5.4 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5.4.1 营运能力分析
        5.4.2 获利能力分析
第6章 晨鸣纸业产融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存在问题
        6.1.1 财务杠杆明显
        6.1.2 短期偿债压力加大
        6.1.3 内部治理和风险防控薄弱
        6.1.4 宏观风险问题
    6.2 对策建议
        6.2.1 企业层面
        6.2.2 政府层面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产融结合过快致使晨鸣纸业陷入风险
        7.1.2 晨鸣纸业未能发挥好产融结合的协同效应
        7.1.3 理性看待产融结合的双面效应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6)TCL科技产融结合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融结合概念研究
        1.2.2 产融结合动因研究
        1.2.3 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1.2.4 产融结合效果研究
        1.2.5 产融结合风险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产融结合影响财务绩效的理论分析
    2.1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1.1 资产组合理论
        2.1.2 多元化经营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1.4 协同效应理论
    2.2 产融结合的模式分析
        2.2.1 设立财务公司
        2.2.2 参股金融机构
        2.2.3 构建金融控股平台
        2.2.4 财务公司与金融控股平台共存
    2.3 产融结合影响财务绩效机理分析
        2.3.1 财务绩效的含义和评价方法
        2.3.2 产融结合影响财务绩效的路径
第3章 TCL科技产融结合历程分析
    3.1 TCL科技发展历史
    3.2 TCL科技产融结合概况
    3.3 初期产融探索发展阶段(2007-2013)
        3.3.1 初期产融结合的动因
        3.3.2 初期产融结合的模式
    3.4 中期产融整合调整阶段(2014-2017)
        3.4.1 中期产融结合的动因
        3.4.2 中期产融结合的模式
    3.5 后期产融并进阶段(2018-2019)
        3.5.1 后期产融结合的动因
        3.5.2 后期产融结合的模式
第4章 产融结合影响TCL科技财务绩效的表现
    4.1 产融结合下的正效应分析
        4.1.1 提升投资收益
        4.1.2 提供资金支持
        4.1.3 增加企业利润
        4.1.4 降低财务费用
        4.1.5 优化资源配置
    4.2 产融结合下的负效应分析
        4.2.1 协同效应不明显
        4.2.2 现金流短缺问题
        4.2.3 关联交易风险
第5章 产融结合影响TCL科技财务绩效的评价
    5.1 初选绩效评价指标
        5.1.1 指标划分层级
        5.1.2 初选指标标准化处理
        5.1.3 初选指标熵值及权重计算
    5.2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2.1 初选指标筛选
        5.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绩效评分等级的设置
    5.3 财务绩效综合评价分析
        5.3.1 盈利能力评价
        5.3.2 偿债能力评价
        5.3.3 营运能力评价
        5.3.4 成长能力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TCL科技案例启示
        6.2.1 保持产融的协同发展
        6.2.2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7)多元化战略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以均瑶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和本文创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2 文献回顾
    2.1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
        2.1.1 内部资本市场概念
        2.1.2 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形式
        2.1.3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讨论
        2.1.4 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
        2.1.5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评价方法
    2.2 多元化战略研究现状
        2.2.1 多元化概念界定
        2.2.2 多元化与企业经营绩效
    2.3 多元化战略与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2.3.1 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关系研究
        2.3.2 多元化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研究
    2.4 概括性评论
3 理论梳理
    3.1 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3.1.1 代理理论
        3.1.2 交易成本理论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 战略导向型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理论分析框架
4 均瑶集团简介及多元化战略内部资本市场顶层设计
    4.1 案例选择
    4.2 均瑶集团简介
        4.2.1 公司简介
        4.2.2 股权结构及组织架构
        4.2.3 各板块发展状况
    4.3 均瑶多元化战略下内部资本市场顶层设计
        4.3.1 战略变化及内部资本市场构建
        4.3.2 内部资本市场主体及结构
        4.3.3 多元化战略下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定位
5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体运行分析
    5.1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概述
    5.2 均瑶集团上层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分析
        5.2.1 上层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行为
        5.2.2 上层内部资本市场配合战略实现效果
    5.3 均瑶集团下层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分析
        5.3.1 下层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行为
        5.3.2 下层内部资本市场配合战略实现效果
    5.4 均瑶集团上下层内部资本市场的衔接
        5.4.1 集团公司为下层公司提供担保
        5.4.2 集团公司直接为下层公司募集资金
6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分析及优化建议
    6.1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分析
        6.1.1 均瑶集团主要企业价值分析
        6.1.2 基于上期资产收益率的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计算
        6.1.3 均瑶集团整体融资约束分析
        6.1.4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状况总结
    6.2 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分析及建议
        6.2.1 均瑶集团多元化战略下内部资本市场存在问题
        6.2.2 优化均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建议
7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7.1 案例总结与分析结论
    7.2 实践启示
    7.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产融结合模式下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及效率评价研究 ——以山东重工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1.2.1 产融结合相关研究
        1.2.2 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研究
        1.2.3 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融结合相关概念
        2.1.2 内部资本市场相关概念
    2.2 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融资优序理论
        2.2.3 集权—分权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产融结合理论基础
        2.3.1 产融结合的动机
        2.3.2 产融结合的模式
    2.4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评价的层次
        2.4.1 基于集团整体层面的评价
        2.4.2 基于成员层面的评价
第3章 产融结合模式下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现状
    3.1 案例公司选取说明以及介绍
        3.1.1 案例选取说明
        3.1.2 山重集团介绍
    3.2 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过程
        3.2.1 行政配置下重组核心成员公司
        3.2.2 围绕主业调整结构,补齐短板
        3.2.3 成立财务公司实现产融结合
        3.2.4 利用融资租赁公司创新融资渠道
    3.3 产融结合下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
        3.3.1 内部成员在产业层面的资本运作
        3.3.2 依托财务公司为平台的资金运作
        3.3.3 以融资租赁公司为平台的资金运作
        3.3.4 共同增资金融机构
        3.3.5 内部产品和服务的往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评价及分析
    4.1 山重集团整体运作效率评价模型的选择
        4.1.1 山重集团整体运作效率的测算基础
        4.1.2 山重集团整体运作效率模型确定的原则
        4.1.3 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整体运作效率评价模型的确定
    4.2 山重集团各成员层面融资约束评价模型选择
        4.2.1 山重集团成员层面融资约束评价的必要性
        4.2.2 融资约束度量模型的构建
        4.2.3 融资约束模型所需数据的选取及来源
    4.3 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评价
        4.3.1 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整体运作效率测算评价
        4.3.2 山重集团成员层面融资约束测算评价
    4.4 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出现运行无效的原因分析
        4.4.1 金字塔股权结构
        4.4.2 缺乏对成员公司资金监管
        4.4.3 专业化战略限制
第5章 推进山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建议
    5.1 集团层面强化自身管理
        5.1.1 减少集团控制层级,缓和代理冲突
        5.1.2 加强对成员公司的资金状况了解
        5.1.3 促进资本运作与集团战略紧密配合
        5.1.4 强化重点领域监督机制的建设
        5.1.5 加强集团内部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5.2 内部产融结合的进一步深化
        5.2.1 内部金融机构主动作为拓展服务
        5.2.2 强化人才培养以及资金支持
    5.3 风险防范与把控
第6章 结论以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战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产融结合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产融结合模式的研究
        1.2.3 关于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企业产融结合的理论概述
    2.1 产融结合的概念和特点
        2.1.1 产融结合的概念
        2.1.2 产融结合的特点
    2.2 企业产融结合的模式
        2.2.1 财务公司模式
        2.2.2 参控股金融公司机构模式
        2.2.3 设立金融控股平台模式
        2.2.4 财务公司与金融控股平台并存模式
    2.3 企业产融结合的动因
        2.3.1 降低资金成本
        2.3.2 优化资源配置
        2.3.3 实现协同效应
        2.3.4 规避行业风险
    2.4 企业产融结合的效果分析
        2.4.1 财务效果分析
        2.4.2 非财务效果分析
    2.5 企业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5.1 产业结构理论
        2.5.2 协同效应理论
        2.5.3 企业价值理论
        2.5.4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3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的案例介绍
    3.1 中联重科公司概况
        3.1.1 中联重科的发展简介
        3.1.2 中联重科的主营业务
    3.2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的动因
        3.2.1 降低公司借款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2 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助推整体战略发展
        3.2.3 提高财务管控水平,降低集团运营风险
        3.2.4 提供多元化金融中介服务,满足集团金融需求
    3.3 中联重科实施产融结合的条件
        3.3.1 法律及政策条件
        3.3.2 宏观经济发展条件
        3.3.3 内部战略实施条件
    3.4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的实施过程
        3.4.1 设立中联重科金融(香港)有限责任公司
        3.4.2 设立中联重科财务公司
        3.4.3 设立中联重科资本有限公司
4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模式运作分析
    4.1 金融公司下设租赁(中国)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
        4.1.1 开展境内外融资租赁业务
        4.1.2 商业保理公司进行供应链融资
    4.2 财务公司进行集团资金管理
        4.2.1 进行同业拆借,解决基础融资
        4.2.2 对集团委托理财进行风险把控
    4.3 资本公司设立产业基金
        4.3.1 设立上海绿联君和产业并购基金
        4.3.2 设立中联产业基金
5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经济效果分析
    5.1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前后财务效果对比分析
        5.1.1 产融结合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5.1.2 产融结合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5.1.3 产融结合对股东获利能力的影响
    5.2 产融结合后非财务效果分析
        5.2.1 融资租赁带来市场份额效益
        5.2.2 金融支持助推新兴产业发展效益
        5.2.3 优化产业链带来经营水平效益
        5.2.4 加速企业转型带来产业转型效益
6 中联重科产融结合的结论与启示
    6.1 案例的结论
        6.1.1 产融结合的同时要防范其潜在风险
        6.1.2 产融结合是制造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6.1.3 进行集团金融资本控制,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6.2 案例的启示
        6.2.1 选择合适的产融结合方式,建立相应管控模式
        6.2.2 避免短期行为,忽视长期投资价值
        6.2.3 进一步发掘财务公司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产融结合对企业的价值影响评估 ——以两家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力图实现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产融结合的定义及模式
        2.1.1 产融结合
        2.1.2 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
    2.2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路线
    2.3 企业价值的界定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2.3.2 EVA分析法
    2.4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4.1 交易成本理论
        2.4.2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2.4.3 多元化经营理论
        2.4.4 协同效应理论
3 产融结合影响企业价值的机理和路径
    3.1 产融结合的驱动因素
        3.1.1 降低融资成本
        3.1.2 实现多元化发展
        3.1.3 实现产业链的纵深发展
        3.1.4 获得协同效应
    3.2 产融结合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
        3.2.1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劳动价值
        3.2.2 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3.2.3 挖掘和提升客户价值
    3.3 产融结合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
        3.3.1 参股金融机构,获取金融业利润
        3.3.2 设立集团财务公司
        3.3.3 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
4 产融结合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
        4.1.1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4.1.2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的产融结合过程
        4.1.3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产融结合影响企业价值的路径
        4.1.4 企业价值影响的结果
    4.2 案例二: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4.2.1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4.2.2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财务公司
        4.2.3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产融结合影响企业价值的路径
        4.2.4 企业价值影响结果
    4.3 案例分析总结
5 通过产融结合提升企业价值的策略
    5.1 “产业资本+银行”策略
    5.2 “产业资本+财务公司”策略
    5.3 两种产融结合策略的比较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四、财务层面的商业企业集团租赁经营战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航集团多元化扩张下财务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研究[D]. 董雨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3]SM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尚嘉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晨鸣纸业产融结合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 刘怡.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TCL科技产融结合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D]. 李行.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7]多元化战略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以均瑶集团为例[D]. 苏晓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8]产融结合模式下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及效率评价研究 ——以山东重工集团为例[D]. 黄梦赛.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9]中联重科产融结合战略探析[D]. 侯青妤.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10]产融结合对企业的价值影响评估 ——以两家上市公司为例[D]. 王镜凯.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金融层面商业企业集团租赁管理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