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大学医学生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华南大学医学生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南华大学医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飞[1](2021)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南丁格尔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2](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金孔军[3](2020)在《女大学生对HPV及HPV疫苗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混合解释性设计方法,通过问卷收集量性资料与半结构访谈收集质性资料相结合,对当前女大学生HPV及HPV疫苗认知现况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量性研究了解其认知水平及短暂知识传播后的认知变化,并通过质性研究挖掘其认知及接种潜在的深层次阻碍及促进因素,期望为今后HPV疫苗在国内学生群体推广及指导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性研究设计,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量性研究本人通过对当前HPV及HPV疫苗接种的资料进行大范围的查阅、梳理,了解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况。通过量性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女大学生群体对HPV疫苗认知情况、疾病自我感知情况及疫苗接种意愿,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5所大学462名在校女大学生使用经文化调试共38项条目的调查问卷。量表总体Cronbach’s α为0.85,在阅读完一份关于HPV疫苗的知识文本后,再重复进行29项条目的填写,以对比前后知识的变化。使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回归分析等来分析认知影响因素及各变量间相关性。第二部分:质性研究 使用目的抽样法对在校14名女大学生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在对象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录音转录文本,并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及归纳主题,补充女大学生在认知及接种方面存在的内在深层次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其接种决策过程及对于个人、学校、社会期望。结果:通过对5所大学462名女大学生的量性调查结果分析可见,女大学生群体对HPV认知程度低(正确率26.8%),自身拥有较高的健康信念(均分18.34±7.38),知晓疫苗需接种人群(均分15.76±6.57),接种疫苗倾向于询问父母、亲友等意见(均分9.36±3.94)。其认知的影响因素为母亲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恋爱经历等(P<0.05),并且通过信息传播可提高其HPV认知程度,提升疫苗接种意愿。HPV认知量表与健康信念量表存在负相关(r=-0.326**,P<0.01)、与接种疫苗人群量表存在负相关(r=-0.339**,P<0.01)、与规范信念量表存在负相关(r=-0.253**,P<0.01)。从质性研究中归纳出HPV疫苗接种者的认知及决策过程,并归纳总结出促进及阻碍的个人、家庭、社会方面的5大主题,17个亚主题。1.HPV及疫苗认知:多样认知来源,正确认知,认知偏差;2.接种促进因素:感知危险,群体示范,父母支持,投资自己,专业建议;3.接种阻碍因素:疫苗“求而不得”,费用阻碍,风险担忧,有限的人际传播;4.接种的决策形成:父母决策授权,自主决策加强;5.疫苗接种期望与建议:个人作为,学校作为,社会作为。结论: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人群对HPV整体认知程度偏低,并且存在认知误区。建立多层次知识信息传播体系十分必要。受信息传播后转变接种意愿为原态度中立人群,学生群体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其疫苗促进因素关系于疫苗自身、周围群体、父母意见、自身健康意识等多种层次,需增强风险披露。阻碍因素在于疫苗数量、费用与安全风险担忧、知识的有限人际传播。疫苗接种决策和个人见识、思维等相关,部分决策权需要从父母手中过渡,需要增强父母决策赋权和学生自主决策能力。学生对于自身、学校、社会等三方面都有期望,多层次促进HPV及HPV疫苗在学生群体的宣传及接种十分必要。

龙鸣燕[4](2020)在《基于新媒体的大一新生健康素养视频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衡阳市某高校大一新生进行基于新媒体的健康素养科普动画视频的干预实验,比较干预前后其健康素养水平的变化,分析学生对干预满意评价以及再次参与干预意愿,探索基于新媒体的健康素养科普动画视频对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的干预效果,探讨学生对基于新媒体的健康素养科普动画视频的接受程度,为高校开展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分层等比例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00名湖南省衡阳市某高校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根据所罗门四组设计分为前测实验组、前测对照组、未前测实验组、未前测对照组,每组150人。2019年10月-2019年12月运用《漫话健康素养—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解读(2015版)》趣味科普动画视频开展为期12周,每周一次的健康素养干预。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根据现有国家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设计本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同时广泛参阅相关问卷后自编满意情况评价问卷,利用问卷星自填问卷方式回收问卷。干预实施前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基线调查,干预后再进行终末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百分比,利用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健康素养水平变化,分析4组间健康素养具备率、得分、各条目回答正确率变化差异。结果(1)干预前衡阳市某高校大一新生145人(48.33%)具备健康素养,前测实验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50.00%,前测对照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6.67%;干预后前测实验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81.33%,未前测实验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68.00%,前测对照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55.33%,未前测对照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2.00%。(2)前测实验组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后高于干预前(x2为32.660,P=0.000);干预后,前测实验组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前测对照组(x2为23.430,P=0.000);干预后,未前测实验组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未前测对照组(x2为20.485,P=0.000)。(3)前测实验组学生的健康素养得分为51.96±4.81,前测对照组学生的健康素养得分为50.95±5.52,干预后得分分别提高3.71±5.29分和0.90±7.03分。(4)排除共变项前测成绩对依变项后测成绩的影响力后,自变项干预对依变项后测成绩所造成的实验处理效果显着,其F=20.626,P=0.000。前测效果在健康素养得分上显着,F=7.290,P=0.007;前测和干预的交互作用在健康素养得分上效果不显着,F=0.150,P=0.698。(5)58.00%的学生评价此次干预对自身及周围人群健康改善为满意,75%的学生评价此次干预的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方式为满意。参与活动后,98.33%学生愿意再次接受我们开展健康教育;学生推荐此次活动意愿平均得分为7.82分,NPS值为15.66。结论(1)基于新媒体的健康素养动画视频干预能够提高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水平,新媒体动画视频干预是值得推广的高校健康素养教育途径。(2)学生对基于新媒体的健康素养科普动画视频干预满意度较高,再次参与相同活动意愿较强。

方向辉,黄炳浩[5](2020)在《医科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重要,通过对医学生的调查,了解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如加强信息人才建设,建立信息教育平台,加强文献检索课程教育实践等,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信息能力。

胡柯,桂庆军,刘理静,钱红,陈月富,李玉娴,金玲[6](2019)在《行为阶段模型对医学生临床课程学习动机的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运用行为阶段模型(TTM)对不同层次本科医学生临床课程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层次本科医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的区别并探讨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从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和湖南医药学院各筛选60名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学习动机分析的TTM评估量表。在接受临床课程学习半学期后,请学生完善调查量表;再搜集临床课程的期末理论及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所高校医学生临床课程学习动机行为阶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学习动机所处行为阶段对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Mini-CEX成绩。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TTM可全面细致地分析和评估医学生学习动机,值得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推广。

范丽丹[7](2019)在《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认知、态度及意愿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认知、态度及意愿的现状,探讨影响器官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器官捐献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方法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河南省的三所三甲医院的ICU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器官捐献量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为92.7%。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统计采用相对数表示,不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器官捐献意愿得分与器官捐献认知、态度各维度得分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对器官捐献意愿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结果1 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认知得分为(8.28±1.36)分,回答正确率最高的题目为“有任何疾病的人均可捐赠器官”,正确率为99.1%。回答正确率最低的题目为“器官捐赠的人不可以索取任何金钱报酬”,正确率仅为63.1%。2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态度得分为(3.24±0.94)分,其中认同器官捐献维度得分为(2.13±0.99)分,不认同器官捐献维度得分为(4.21±1.17)分,阻碍器官捐献原因维度得分为(3.48±1.18)分。态度较积极的三个条目为“因为我听说器官捐赠可以挽救生命”,“因为看到或听到这方面的报道死后把器官捐出可造福人群”及“假如有人因为接受我所捐赠的器官而过着正常生活,那该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态度较消极的三个条目为“我不能确定我捐出的器官会不会移植到需要的人身上”,“我不喜欢想有关死亡的事”及“虽然器官捐赠可以救人,但是效果不见得很好”。3 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意愿得分为(2.84±0.99)分,在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年龄、出生地、职务、职称、编制、劝捐经历和是否愿意兼职做劝捐员存在显着差异(P<0.01)。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与认知呈显着正相关,与器官捐献态度的认同捐献价值维度、不认同捐献价值维度及阻碍器官捐献原因维度呈显着负相关。4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和器官捐献认知、器官捐献态度的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器官捐献意愿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务、职称、编制等因素被剔除,出生地、劝捐经历、是否愿意兼职做劝捐员、器官捐献认知、认同捐献价值、阻碍器官捐献原因进入回归方程,成为影响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共解释54.1变异量(P<0.05)。结论1 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器官捐献态度正向,器官捐献意愿中等偏下。2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与器官捐献认知呈显着正相关,器官捐献意愿与器官捐献态度各维度均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器官捐献认知水平越高,器官捐献意愿越高,器官捐献态度各维度得分越低,态度越积极,器官捐献意愿越高。3影响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为出生地、劝捐经历、是否愿意兼职做劝捐员、器官捐献认知、认同捐献价值、阻碍器官捐献原因。

黄培雯[8](2019)在《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下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明确其影响因素。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构建学习适应性与教育环境、元认知能力之间作用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明确教育环境和元认知能力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途径及强度,进而为提高本科护生的学习适应性提供对策。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医学教育环境评价量表》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通过整群-定额抽样法选取国内三所省属高等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级符合纳入标准的518名护生发放问卷,运用SPSS19.0和AMOS22.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ANOVA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得分为(103.60± 13.252)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习适应性五个维度得分中,学习动机得分为(26.72±4.679)分,教学模式得分为(26.72±4.638)分,学习能力得分为(22.24 ± 3.777)分,学习态度得分为(14.89±3.487)分,环境因素得分为(13.03±2.907)分;经标准化计算后,各维度得分的高低次序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环境因素。(2)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在年龄、民族、生源地、年级、是否经历临床见习、学习任务难度、图书馆资源情况、专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科护生的学习适应性与教育环境、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均呈正相关(P<0.01),教育环境与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呈正相关(P<O.01)。(4)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F值为6.339,P<0.01,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6个,分别为护理专业认可度、学习任务难度、生源地、图书馆资源、年级、民族,其中护理专业认可度的贡献率最大,以上变量共解释护生学习适应性11.0%的变异度。(5)教育环境和元认知能力对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及作用强度如下:教育环境→学习适应性(β=0.37,P<0.001)、教育环境→元认知能力(β=0.52,P<0.001)、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β=0.63,P<0.001)。结论:(1)本科护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最好,有待加强学习动机和环境因素的适应。(2)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为:专业认可度、学习任务难度、生源地、图书馆资源、年级、民族。(3)教育环境可以直接或通过元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护生的学习适应性,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学习适应性。

刘春丽[9](2019)在《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国际公认的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创新博士生招生方式,鼓励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等招生方式;提高博士学位申请条件等。虽然这些举措为我国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面临的经济、家庭、学业、就业、科研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平衡好工作、家庭和学业之间的矛盾,这对博士生的心理承受力无疑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博士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的特殊群体,在读博期间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一些博士生因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处于亚健康状态。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博士生心理疾病,且发病率较高。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的2015年一项研究发现,47%的博士生情绪低落、沮丧,有抑郁倾向。许多人无法按期毕业,延期的时间长达5-10年甚至更长,有的中途就逃离学术研究,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世界着名期刊JAMA的一篇Meta分析论文认为医学生的抑郁症状比例在24%-29%,住院医师的抑郁症状比例在25%-33%。此外,医学生的倦怠也较高,可能与未来的自杀意愿增加相关。据美国的一项研究估计,大约14%的医学生有中度到重度抑郁的症状,大约5%的学生在医学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有自杀想法。医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约2.4倍。医学博士研究生作为医学院校中的较高层次学术研究者,面临的来自学业、论文发表、师生关系、经济方面、家庭和工作冲突方面的压力更大,抑郁和焦虑的水平要高于同校本科和硕士生。但是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还很匮乏。师生关系是指学生与其导师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指导程度和学生对导师的认同水平。从社会认知角度,指导效率或指导功能被认为对研究生的项目有重要意义。导师承担着指导博士生完成博士项目的主要责任。已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感知到的自我效能、学术产出及未来学术发展有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导师的领导风格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导师的指导对博士项目的完成十分重要,接近一半的中途退学博士生反映没有得到导师的充分的指导。201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与导师关系较弱是大多数研究生经历抑郁和/或焦虑的共同特征。科研自我效能是指学生感知到对成功完成科学研究课题的各项任务的自信心,是学生个体对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自我评价。科研自我效能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十分重要。自我效能帮助个体决定当他们准备完成任务时,会付出多少努力,当经历困难时会坚持多长时间,在不利的形势下会表现多么有韧性。有研究表明科研自我效能与未来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有显着正向相关关系。Schlosser等人发现师生关系对科研自我效能有显着影响。也有研究显示科研自我效能与学生的科研兴趣有正向相关关系。科研兴趣是学生对完成科研任务的兴趣和态度。科研兴趣会影响个体对科研活动的参与意愿。有研究表明科研兴趣可能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水平,也间接的影响学生在完成科研项目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严谨性是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具有严谨性人格特征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到导师的信赖,达到导师的要求,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终身学习意愿是医学生必备的素质。只有当医学生有终身学习意向和热情时,才能主动发挥自身学习潜能,有效地保证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以提升自身专业、临床和科研水平,保证较高的岗位胜任力及竞争优势。本研究就在是这一背景下构思,我国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的流行性情况如何?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是那些?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按贡献顺位排序依次是哪几个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抑郁和焦虑的?本研究将为医学教育和管理者提供博士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数据,鉴别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帮助管理者及时识别。筛选与抑郁和焦虑水平显着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政策干预提供一定的支持。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调查问卷,对医学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流行性调查;第二部分是医学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危险因素研究;第三部分是医学博士研究生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和抑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第四部分是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及半结构化访谈,确定调查问卷中的指标和量表,设计调查问卷。2017年11月至12月期间,课题组连续招募某医学院校的在读博士研究生379人。在获得知情人同意后,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搜集博士生的社会人口统计资料、读博特征情况;采用量表对抑郁、焦虑情况、科研自我效能、科研兴趣、严谨性人格特征、终身学习意愿、师生关系情况测量。利用Epidata3.1软件录入信息,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检验水准是α=0.05。在第二部分,用频率和频率分布表示计数资料的分布特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Alpha系数进行内部信度评价。在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方面,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分别以博士研究生是否发生抑郁和焦虑状态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第三部分,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博士特征的博士生抑郁和焦虑评分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与抑郁和焦虑的相关关系;应用逐步分层回归分析确定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以p<0.05作为显着性的标准。使用容忍度和VIF来判断变量间是否有共线性问题,容忍度<0.1(VIF>0.5)时,表示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应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初步判断中介作用是否显着及解释大小;应用渐进再抽样进一步检验中介作用。采用5000个bootstrap样本进行估计。在第四部分,采用扎根理论的思想,利用Nvivo软件对调查问卷中开放式问题回答文本进行质性分析,通过三级编码方式归纳分析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影响因素,从本文资料中整理和提炼类型、主题和概念;根据参考点数量划分核心影响因素、次核心影响因素和非核心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从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管理机构三个层面提出抑郁和焦虑的预防和干预建议。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和半结构专家访谈,搜集并归纳出基本情况、经济压力、养育子女负担、工作和就业共四类社会人口学指标;博士类型、读博情况、博士项目进展、与导师关系、导师指导情况、论文发表压力、读博的意义感知、毕业时间预期、在导师团队扮演角色、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共十类读博特征指标;严谨性人格、主动性人格、科研兴趣、师生关系、终身学习意愿和科研自我效能六个研究变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379名博士研究生中,有87人(23%)博士研究生抑郁呈阳性,其中,中等抑郁的有45人,占11.9%;中等严重抑郁的有28人,占7.4%;严重抑郁的有14人,占3.7%。有70人(18.5%)焦虑呈阳性,其中,中等焦虑的44人,占11.6%;严重焦虑的有26人,占6.9%。博士研究生的抑郁水平是6.99±5.86,焦虑水平是5.50±5.38。第二部分:单因素分析表明职称晋升压力、临床博士生、与导师见面频率、与导师有不愉快经历、导师类型、预期达到论文发表要求难度、读博有意义感知、预期毕业时间、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困难是抑郁和焦虑症发生的共同潜在危险因素。辅助导师申请课题或报奖、辅助指导论文写作、参与导师课题是抑郁症发生的特有危险因素;养育子女和导师指导博士生数量是焦虑症发生的特有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学期与导师见面2次的博士生的0.088倍;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周1次的博士生的0.151倍;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周2次的博士生的0.189倍;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天见面的博士生的0.214倍。与导师有不愉快或冲突的经历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没有与导师发生不愉快的博士生患抑郁症风险的3.111倍。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之间有困难的博士生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几乎没有困难博士生的2.738倍;师生关系每增加一个单位,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0.976倍;科研自我效能每增加一个单位,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0.995倍。经Logistic回归分析,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每学期与导师见面2次的博士生的0.166倍;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每周与导师见面1次的博士生0.142倍;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之间有困难的博士生患焦虑症的风险是几乎没有困难博士生的3.542倍;师生关系每增加一个单位,患焦虑症的风险降低0.973倍;科研自我效能每增加一个单位,患焦虑症的风险降低0.991倍。第三部分:逐步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师生关系、论文发表难度、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之间有困难、科研自我效能、经济压力感受、博士课题有意义、组会频率共解释了26.6%的抑郁变异程度。贡献顺位最多的前三个变量是师生关系(12.6%)、论文发表难度和(6.0%)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有困难(2.7%)。经多元分层回归初步判定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与抑郁之间起到不完全的中介作用,经渐进再抽样方法再次验证了中介具有显着性。逐步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师生关系、论文发表难度、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科研自我效能、毕业预期、见面频率、博士意义感、经济压力感受、是否临床工作共解释了30.9%的焦虑变异程度。贡献顺位最多的前三个变量是师生关系(11.2%)、论文发表难度(6.6%)和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有困难(3.2%)。经多元分层回归初步判定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与焦虑之间起到不完全的中介作用,经渐进再抽样方法再次验证了中介具有显着性。第四部分:三级编码显示,医学院校博士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十个类属:“学习与科研能力”、“导师、团队和实验室”、“工作、家庭和子女”、“身心压力”、“经济压力”、“时间紧张”、“毕业压力”、“博士培养制度”、“读博意义认知”和“主动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中,“学习与科研能力”、“导师、团队和实验室”、“工作、家庭和子女”相互作用通过“身心压力”间接影响抑郁和焦虑症状。结论:1.现况调查结果表明,379名博士研究生中,23%的博士研究生抑郁症状呈阳性,18.5%的博士研究生焦虑症状呈阳性。2.与导师见面频次分组、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困难分组、师生关系和科研自我效能是博士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发生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是否与导师有不愉快经历是抑郁症状特有的独立危险因素。3.(1)抑郁症状得分的影响因素按贡献顺位依次是:师生关系、论文发表难度、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有困难、科研自我效能、经济压力感受、博士课题有意义和组会召开频率。(2)焦虑症状得分的影响因素按贡献顺位依次是:师生关系、论文发表难度、平衡工作、家庭和读博有困难、科研自我效能、毕业预期、见面频率4、博士课题有意义、见面频率1、经济压力感受和是否在临床工作。(3)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学习与科研能力”、“导师、团队和实验室”、“工作、家庭和子女”、“身心压力”是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核心影响因素;对抑郁和焦虑的预防与干预应从博士生、导师及博士生管理机构三方面联合开展。

田瑞[10](2019)在《医学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需求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医学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需求。方法:调查了在校医学生对医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需求,向有经验的医学院校图书馆员了解他们对医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意见。结果:医学图书馆空间再造应考虑医学生对图书馆的特殊需求和文化需求,以及休闲空间的需求。不同学制的医学生对图书馆文化需求的关注点不同,对在图书馆内开设餐吧的需求不高。结论:医学院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在空间再造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文化需求。

二、南华大学医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华大学医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3)女大学生对HPV及HPV疫苗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概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况
        (三) 现有研究反思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理论基础
        (三)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女大学生对HPV及HPV疫苗认知的影响因素量性研究
    一、量性研究概述
        (一) 量性问卷选择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四) 样本量计算
        (五) 统计学处理
        (六) 伦理问题
    二、结果
        (一)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 女大学生性行为时间相关现状
        (三) HPV及疫苗总体认知得分情况
        (四) HPV知识了解程度前后对比
        (五) 健康信念态度变化
        (六) 疫苗接种人群情况
        (七) 规范信念情况
        (八) HPV疫苗接种意愿变化情况
        (九) 各量表间相关性
        (十) 影响HPV及疫苗认知的因素分析
    三、讨论
        (一) 知识获取多途径并存,以网络媒体传播为主
        (二) 女大学生吸烟程度处于低水平,增加低年级层级健康教育
        (三) 对HPV实质认知程度低,增加多方教育引导及信息传播
        (四) 拥有较高健康信念,多途径促进危险感知及知识接受
        (五) 对需接种人群保持较高认知,多途径转变中立群体接种意愿
        (六) 女大学生HPV认知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 母亲教育程度与HPV认知相关分析
        2. 家庭收入与HPV认知相关分析
        3. 恋爱关系与HPV认知相关分析
第二部分 女大学生对HPV及HPV疫苗认知的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一、研究概述
    二、选样与研究方法
        (一) 选样
        (二) 研究方法
        (三) 质量控制与伦理
    三、结果
        (一)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 疫苗认知及接种影响因素结果
        1. 主题一:HPV及疫苗认知
        2. 主题二:疫苗认知及接种促进因素
        3. 主题三:疫苗认知及接种的阻碍因素
        4. 主题四:接种的决策形成
        5. 主题五:接种期望与建议
    四、讨论
        (一) 加强广泛知识教育,提高社会群体对HPV及疫苗认知能力
        1. 多渠道宣传教育,帮助学生群体自我健康意识的建立
        2. 建立专业、规范的信息传播平台,增加专业人士发声
        3. 提升媒体信息质量,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
        4. 增加公众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二) 增强学生群体自我决策,多途径实现共同决策
        1. 加强自我决策,弱化父母授权
        2. 增强健康工作者教育主动性
        3. 增加朋辈交流,增强知识人际间的有效传播
        (三) 转变学生群体接种意向及策略,及早实现疫苗接种
        1. 学生群体转变接种意向,实现疫苗早期接种
        2. 改变接种策略,扩大接种人群
        (四) 推动社会疫苗接种支持,减少接种阻碍
        1. 加速国产疫苗研发,满足当前接种需求
        2. 增强预约与接种管理,提升医疗服务主动性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创新性
    (三)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对HPV疫苗认知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新媒体的大一新生健康素养视频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项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
    2.4 抽样方法
    2.5 分组
    2.6 研究工具
    2.7 基线调查
    2.8 干预
    2.9 终末调查
    2.10 满意情况问卷调查
    2.11 数据分析
    2.12 质量控制
    2.13 伦理学依据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健康素养情况
    3.3 学生对基于新媒体的健康素养动画视频干预满意情况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医科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生信息素养内涵及重要性
    1. 医学生信息素养内涵。
    2. 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状况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 调查结果分析。
    3. 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认识状况。
三、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1. 加强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及实践。
    2. 建立医学网络信息及新媒体服务平台。
    3. 加强图书期刊信息推介宣传工作。
    4. 加强医学生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教育。

(6)行为阶段模型对医学生临床课程学习动机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根据TTM设计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并完成调查
        1.2.2 学习动机TTM阶段纳入
        1.2.3 相关测试
        1.2.3. 1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 (Min-CEX) 测试
        1.2.3. 2 理论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所学校医学生学习动机所处行为阶段的构成比较
    2.2 2所学校抽查医学生相应行为阶段所对应的Min-CEX及理论成绩
3 讨论

(7)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认知、态度及意愿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引言
    1.1 背景
        1.1.1 国外器官捐献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器官捐献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估计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调查方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伦理问题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ICU医护人员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认知水平的现状
    3.3 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的态度得分情况
    3.4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的状况
    3.5 ICU医生和护士对器官捐献认知、态度及意愿得分的比较
    3.6 ICU医护人员捐献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3.7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与其认知、态度各维度的相关性
    3.8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认知水平的状况
    4.2 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态度状况
    4.3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状况分析
    4.4 ICU医护人员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
        4.4.0 年龄
        4.4.1 出生地
        4.4.2 职务、职称、编制
        4.4.3 劝捐经历
        4.4.4 是否愿意兼职做劝捐人员
        4.4.5 器官捐献认知
        4.4.6 认同器官捐献价值、不认同器官捐献价值、阻碍器官捐献原因
    4.5 建议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B 器官捐献认知量表
    附录C 器官捐献态度量表
    附录D 器官捐献意愿量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下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研究内容
    1.6 理论框架
    1.7 文献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
    2.4 抽样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本科护生的一般资料
    3.2 本科护生的学习适应性现状
    3.3 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单因素分析
    3.4 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元认知能力与教育环境相关分析
    3.5 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多因素分析
    3.6 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第四章 讨论
    4.1 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4.2 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4 提高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对策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已发表综述)
    参考文献

(9)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医学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危险因素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博士生师生关系在科研自我效能和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博士研究生抑郁/焦虑症状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医学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需求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首都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进行医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问卷调查
    1.2 向有经验的医学院校图书馆员征求他们对医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意见
2 结果
    2.1 医学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调查问卷的结果
        2.1.1 基本数据
        2.1.2 不同学制的医学生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需求得分
    2.2 高校医学图书馆员关于“空间再造”访谈的结果
        2.2.1 医学图书馆未来的功能
        2.2.2 医学图书馆未来的布局
    2.3 结果分析
        2.3.1 医学图书馆空间再造应考虑医学生的特殊需求
        2.3.2 医学生希望图书馆有一些休闲空间
        2.3.3 医学生对图书馆有迫切的文化需求
        2.3.4 不同学制的医学生对图书馆文化需求的关注点不同
        2.3.5 医学生对在图书馆开设餐吧的需求不高
3 讨论
    3.1 专业院校的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3.2 专业院校的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时更应该考虑学生的文化需求

四、南华大学医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南丁格尔精神培育研究[D]. 周飞. 南华大学, 2021
  • [2]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女大学生对HPV及HPV疫苗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D]. 金孔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新媒体的大一新生健康素养视频干预效果评价[D]. 龙鸣燕. 南华大学, 2020(10)
  • [5]医科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分析[J]. 方向辉,黄炳浩.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行为阶段模型对医学生临床课程学习动机的评估研究[J]. 胡柯,桂庆军,刘理静,钱红,陈月富,李玉娴,金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19(12)
  • [7]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认知、态度及意愿的调查研究[D]. 范丽丹. 河南大学, 2019(01)
  • [8]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下本科护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 黄培雯. 延边大学, 2019(01)
  • [9]博士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D]. 刘春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10]医学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需求调查与研究[J]. 田瑞.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9(03)

标签:;  ;  ;  ;  ;  

华南大学医学生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