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儿童膳食结构及核黄素水平调查

郑州市儿童膳食结构及核黄素水平调查

一、郑州市儿童膳食结构与体内核黄素水平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孙大发[1](2020)在《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化形势也日趋严峻,高龄老人作为弱势群体,其生活质量及膳食营养状况应给予关注和重视。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了解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80岁)生活现状,膳食营养状况,分析高龄老人咀嚼功能(牙齿缺损)对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为改善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及膳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山东省某农村共580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取得知情同意后,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询问老年人基本情况,居住方式和生活照顾情况,生活习惯情况,以及患病和服药数等情况。采用SF-36量表调查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开展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等8个维度得分分析,并计算出生理健康总分(PCS)和心理健康总分(MCS)。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调查高龄老人饮食习惯等情况,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和食物频率问卷法调查分析高龄老人膳食营养摄入情况,并采用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表(WS/T 552-2017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对高龄老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三部分:基本情况;初筛(0~14分),评估(0~16分),两项得分相加为最后总分。依据总分进行结果判定:如果初筛分≥12分表示没有营养不良风险,不需要进行评估,若初筛<12分,则继续进行评估;若总分(初筛+评估)≥24分为营养状况良好,17~24分为营养不良风险,≤17分为营养不良;若总分<24分,当BMI≥24(或者是男性的腰围值≥90 cm,女性的腰围值≥80 cm)时,表示可能是存在肥胖/超重型的营养不良或者是有营养不良风险。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因素。调查高龄老人口腔牙齿数目情况,将老年人口腔牙齿数目分为0-6颗,7-12颗,13-18颗和≥19颗四组,并分别对老年人饮食习惯情况,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食物摄入种类情况,营养评估状况等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580名高龄老人,其中80~89岁老人397人,90岁及以上老人183人,男性265人,女性315人,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有504人,中学及以上的有76人,有配偶的267人,无配偶及丧偶的313人。生活质量分析结果显示,老人8个维度平均分得分分别为,生理机能(PF)47.8分,生理职能(RP)45.0分,躯体疼痛(BP)53.8分,一般健康状况(GH)46.9分,精力(VT)49.3分,社会功能(SF)58.4分,情感职能(RE)53.4分,精神健康(MH)47.1分,前4个维度为生理健康领域,后4个维度为心理健康领域,根据各维度得分计算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分,分别为33.89分和39.88分。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子女照顾老人生活为保护因素,增加生理健康得分,而年龄大、睡眠作息不规律、患病数在3种及以上是危险因素,可降低老人生理健康得分;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配偶,非独居,生活照顾(主要子女照顾)为保护因素,可增加其心理健康得分,而睡眠作息不规律是危险因素,可降低其心理健康得分。营养状况分析结果显示,老人营养状况良好率为28.4%,营养不良风险率为51.2%,营养不良率为20.4%。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独居老年人营养不良及风险的患病率是非独居老年人的1.526倍,95%CI为(1.001,2.325);每日吃饭次数1或2次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或风险率是每天吃饭次数3次及以上老年人的3.567倍,95%CI为(1.783,7.136);每天不吃早餐或偶尔吃早餐的老年人的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率是每天吃早餐老年人的2.123倍,95%CI为(1.025,4.396);每年饮食花费在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率是3000元以上老年人的2.463倍,95%CI为(1.472,4.120)。牙齿状况分析结果显示,老人平均牙齿数目为9颗,最多为26颗,老年人牙齿数目在6颗以下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08人,占比35.9%,仍有7-12颗牙齿的老人有190人,占比32.7%,仍有13-18颗牙齿的老人有121人,占比20.8%,而19颗牙齿以上的老人最少,仅61人,占比10.6%。不同牙齿数目老年人每日餐次不同,在维生素C,钙,磷摄入水平上也存在区别,对其进行营养状况评估,老年人在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患病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仍有待改善,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睡眠作息、患病数以及生活照顾;农村高龄老人受到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每日餐次、早餐习惯、饮食花费因素影响,营养良好率较低,营养不良风险率较高;农村高龄老人牙齿缺损较多,影响正常进食,可增加营养不良发生风险。

李丹[2](2019)在《霍林郭勒市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霍林郭勒市居民的一般情况、饮食习惯、饮食频率及3天24小时的膳食回顾进行问卷调查,获取被调查居民基本资料和饮食摄入状况,分析霍市居民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饮食结构、饮食行为及居民BMI指数等,并将其与2013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进行对比研究,找出霍市居民膳食营养状况存在的不足,为指导当地居民合理膳食,采取科学的饮食行为及提高营养水平提供依据,同时希望为《霍林郭勒市国民营养计划(2019-2030年)实施方案》(霍政办字[2019]30号)的实现提供一些理论线索。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霍林郭勒市5个街道中随机抽取3个社区110户269名14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于2018年1月-6月,入户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采取膳食频率法和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对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饮食结构及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并计算调查对象的身体质量指数。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库的录入与建立,利用营养计算器V2.7.5.8版本对居民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最后运用SPSS 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被调查居民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居民每标准人日平均谷薯类食物摄入量为423g,水果类摄入量为60g,蔬菜类摄入量为339g,畜禽肉类及其制品摄入量为153g,水产品类摄入量为41g,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为43g,豆及豆制品摄入量为23g,蛋类摄入量为46.77g,食用油摄入量为43g,食用盐摄入量为13g。(2)被调查居民营养素摄入情况: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为2513.44cal;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44.42g,脂肪摄入量为83.26g,蛋白质摄入量为96.80g;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分别为381.25μg、1.31mg、0.84mg和18.36μg;矿物质钙、铁、钠、钾和碘的摄入量分别为665.63mg、20.56mg、2164.63mg、2185.33mg和55.78μg。(3)被调查居民热源中三大营养素的比例: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能量百分比为56.13%,脂肪供能比为28.25%,蛋白质供能比为15.56%,其中蛋白质供能百分比偏高(推荐比例10-15%),脂肪供能供能比(推荐比例20-30%)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推荐比例55-70%)符合推荐比例。(4)被调查居民BMI指数:在被调查的266名居民中,BMI<18.5(消瘦人群)的有19人,18.5≤BMI<23.99(正常体重)的有146人,BMI≥24(超重肥胖)的人有101人,超重肥胖率为38.0%,略低于全国水平(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为40%)。(5)被调查居民三餐热能分布情况:早餐热能占比为18.9%(推荐比例25-30%),午餐热能占比为56.6%(推荐比例40%),晚餐热能占比为23.5%(推荐比例30-35%),其中午餐热能占比远超推荐量,早餐与晚餐热能占比远低于推荐水平。结论:被调查人群的总体超重和肥胖率为38%,超重肥胖与各年龄段分组呈现负相关趋势;该地区居民每日膳食能量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实际摄入量偏高,能量供应比例接近推荐水平;营养素摄入量总体趋势良好,维生素A和维生素B2,钙和碘摄入不足;各类食物消耗情况较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报告略好,依旧存在的问题是水果类、豆制品类、奶制品类摄入不足,畜肉类、食用油、食用盐摄入量偏高,但蔬菜类、水产类、蛋类摄入量已符合推荐水平;与水产类和禽肉类相比畜肉类摄入频率偏高,咸菜、泡菜每日摄入频率偏高,坚果类食物摄入频率偏低;三餐能量摄入比例失衡,存在诸多不吃早餐或晚餐现象;在外就餐人群占比过多,超重肥胖的发生与在外就餐的选择存在密切联系。

李新敏[3](2018)在《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排名位于第八位,死亡率位于第六位。2012年全世界有45.6万新发病例,40.0万死亡病例,而且80%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食管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15年食管癌的发病人数为47.8万,死亡人数为37.5万,在所有癌症中其发病率位于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中国食管癌的发病存在地区和民族差异,但是中国所有民族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是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对食管癌的发病危险因素调查显示:中国ESCC的发生与吸烟和饮酒的关系不密切;而与家族史阳性、营养缺乏、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关系密切。此外,基因多态性也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对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发现食管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与高、低发区、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家族史、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的分子学标记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e,WES)研究已经揭示ESCC部分驱动基因突变及其相应的体内致癌信号通路。在中国,ESCC人群WES研究已经有报道。Gao等分析了低发区北京地区113对ESCC及癌旁配对正常对照WES结果;Zhang等和Song等报道了高发区太行山地区和广东省的潮山地区ESCC外显子组情况。尽管有文献报道不同民族间在食管癌的发病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临床流行病学和分子基础上存在的差异,但是大多数报道都是对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首先分析中国汉族、哈萨克族(简称哈族)、维吾尔族(简称维族)、回族和蒙古族ESCC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和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以及差异。然后通过对123对太行山地区汉族和26对新疆地区哈族ESCC患者WES分析,对比两个地区、两个民族ESCC人群基因组突变谱的差异,探讨突变后基因对ECSS患者的生存影响。2材料与方法2.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分析2.1.1研究对象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共2113例,平均年龄58.5±9.7,男:女=2.6:1;其中汉族1587例,平均年龄58.5±9.7,男:女=2.6:1;哈族221例,平均年龄57.3±9.7,男:女=2.3:1;维族136例,平均年龄56.6±9.0,男:女=2.2:1;回族89例,平均年龄63.2±9.6,男:女=2.1:1;蒙古族80例,平均年龄59.6±9.5,男:女=9:1。2.1.2研究方法以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式为主,电话随访、查阅病历资料为辅的调查方法,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一般体格检查、生活习惯、肿瘤家族和患病情况充分调查。到患者治疗医院进行临床资料和病理信息核实和补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ESCC发生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手术切缘情况等。电话随访或直接下乡入户对患者进行生存随访。采用SPSS 21.0(SPSS,Inc.,Chicago IL,USA)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汉、哈、维、回和蒙古五个民族之间平均诊断年龄的比较采用t检验;汉、哈、维、回和蒙古ESCC患者单因素生存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2.2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2.2.1研究对象选取汉族123(5.82%,123/2113)例,哈族26(1.23%,26/2113)例,进行外显子组测序研究。所有样本为ESCC原发病灶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所有患者术前有详细的临床病史资料及术前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术后标本经病理诊断证实。2.2.2研究方法首先对患者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内基因组DNA的提取、提取DNA质量及浓度的检测;然后对提取DNA进行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流程分析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验证;最后采用SPSS 21.0(SPSS,Inc.,Chicago IL,USA)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Student’s t test比较两样本之间均值;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构成比。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筛选影响生存期的危险基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判断影响汉族和哈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基因。3结果响因素分析3.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3.1.1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汉族、回族和蒙古族农村患者>城镇,哈族、维族城镇患者>农村;汉族和蒙古族高、低发区人数相当,哈族和维族高发区人数明显高于低发区,回族高发区人数明显少于低发区;五个民族中大部分ESCC患者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汉族和哈族吸烟与不吸烟人数占比例相当,维族和回族吸烟人数低于不吸烟人数,蒙古族吸烟人数高于不吸烟;汉族、哈族、维族和回族不饮酒患者比例高于饮酒者,而蒙古族患者相反;HP阳性率在汉族、哈族、维族和蒙古族中所占比率均较低,而回族中HP阳性率高达57.1%;五个民族ESCC最易发部位均在胸中段;五个民族中大体类型均以溃疡型为主;汉、哈、维和蒙古族以中分化为主,回族以低分化为主;汉、哈、维、回和蒙古族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分别为38.4%、42.2%、29.0%、46.2%和40.6%;五个民族中TNM分期均以Ⅱ期为主;五个民族患者均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3.1.2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生存期影响因素3.1.2.1民族差异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P<0.001)。3.1.2.2汉族50岁之前患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显着高于50岁之后,且在5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生存越差;哈、维、回和蒙古族70岁之前患者,各年龄段患者生存期之间无显着差异,70岁之后ESCC患者预后较差。3.1.2.3汉族生存期≤10年的农村患者生存期优于城市(P<0.001),生存期>10年患者农村和城市无明显差异;哈、维、回和蒙古族城市患者生存期显着高于农村患者(P=0.007)。3.1.2.4五个民族高发区患者生存期均显着高于低发区。3.1.2.5五个民族患者BMI对生存期的影响均无差异。3.1.2.6汉族家族史阳性患者生存期优于家族史阴性(P=0.001);哈、维、回和蒙古族家族史阳性和阴性对生存期影响无明显差异(P=0.22)。3.1.2.7五个民族患者吸烟饮酒史对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3.1.2.8汉族是否感染HP对生存期无影响(P=0.09);哈、维、回和蒙古族HP感染阳性患者预后生存较差(P=0.001)。3.1.2.9汉族ESCC发生在胸上、中、下段对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0.42);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发生在胸中段患者的生存期显着优于发生在胸上段和胸下段(P=0.02)。3.1.2.10汉族缩窄型患者生存预后最差(P=0.007);哈、维、回和蒙古族肿瘤大体类型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21)。3.1.2.11随着ESCC的分化程度的降低,汉族患者的预后越差(P=0.001);哈、维、回和蒙古族肿瘤分化程度对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07)。3.1.2.12手术切缘阴、阳性对汉族患者生存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4);哈、维、回和蒙古族手术切缘阳性患者生存期优于阴性患者(P=0.01)。3.1.2.13汉族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对哈、维、回和蒙古族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37)。3.1.2.14汉族中TNMⅠ期患者生存期优于Ⅱ期,Ⅱ期优于Ⅳ期,Ⅳ期优于Ⅲ期(P<0.001);TNM分期对哈、维、回和蒙古族患者生存期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8)。3.1.2.15不同手术方式对汉族生存期影响无明显差异(P=0.52);哈、维、回和蒙古族左开胸患者生存期优于右开胸患者(P=0.02)。3.1.2.16不同治疗方式对汉族生存期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0);哈族和维族治疗方式对生存期影响从好到差的顺序为单纯手术、对症治疗、手术和/或放化疗、手术和/或化疗(P=0.04)。3.1.3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诊断年龄、高、低发区、ESCC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早中晚分期是影响汉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诊断年龄和城乡分布是影响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3.2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3.2.1 SNVs3.2.1.1 SNVs类型和区域(1)汉族ESCC患者SNVs类型和区域共发现166945个突变事件,包括158531个SNP、3831个Insertion和4583个Deletion,SNP中错义突变占17.89%,无义突变占0.58%,Insertion中移码插入占9.34%,非移码插入占6.70%;Deletion中移码缺失占10.16%,非移码缺失占7.15%。(2)哈族ESCC患者SNVs类型和区域共发现3967个突变事件,包括2959个SNP、505个Insertion和503个Deletion。SNP中错义突变占40.49%,无义突变占1.89%;Insertion中移码插入占43.37%,非移码插入占16.83%;Deletion中移码缺失占52.49%,非移码缺失占10.14%。3.2.1.2 ESCC显着突变基因(1)汉族ESCC显着突变基因共检测出5个显着突变基因,分别为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突变率分别为6.5%、6.5%、4.7%和2.8%。(2)哈族ESCC显着突变基因共检测出7个显着突变基因,分别为TP53、PBRM1、SMAD4、SPDYE4、STATH、RAC1和RAC2;突变率分别为1.3%、0.8%、0.8%、0.4%、0.4%和0.4%。3.2.2汉族和哈族ESCC显着突变基因对生存期的影响3.2.2.1汉族显着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五个突变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均不是汉族ESCC患者生存期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3.2.2.2哈族显着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七个突变基因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基因均不是影响哈族ESCC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均>0.05)。4结论(1)汉族和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BMIⅢ级和Ⅳ级、具有吸烟、饮酒史和HP感染阳性人数所占比例高于汉族。(2)民族差异是影响ESCC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哈族、维族ESCC患者生存期优于汉族、回族和蒙古族。(3)诊断年龄越晚,ESCC患者预后越差,高年龄患ESCC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4)肿瘤分化程度越差,ESCC患者预后越低,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5)深入对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生存期对比研究,对揭示环境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6)汉族ESCC中显着突变基因依次为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7)哈族ESCC中显着突变基因依次为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8)TP53、FAM194B、MSH3、ZNF750和C19orf73均不是影响汉族ESC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TP53、PBRM1、RAC1、SMAD4、SPDYE4、STATH和RAC2均不是影响哈族ESC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蒲金芬[4](2016)在《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膳食营养与体质状况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喀什、和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膳食营养与体质状况,为改善当地学生的营养与体质状况提供依据。方法:1.学生的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采用“3d24小时膳食回顾”进行调查,结果与我国居民各年龄段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进行比较分析。2.学生的体质状况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进行测量,体质调查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来描述,并与《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的全国水平进行比较。3.血液生化检测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对每个研究对象的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测定。所得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所调查中小学生畜禽肉、蔬菜、牛奶、鸡蛋、豆类摄入量低于推荐值;蛋白质、脂肪、钙、维生素A、维生素B2摄入量不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偏高。2.所调查学生身高、体重、立定跳远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坐位体前屈、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3.所调查学生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2.5%,女生为10.14%,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年级、家庭人均年收入以及畜肉类、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为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4.所调查学生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13.96%,女生为6.25%,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性别、能量和脂肪的摄入量为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5.所调查学生男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为17.64%,女生为22.88%,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性别、年级以及畜肉类、铁的摄入量为低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所调查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2.所调查学生体质状况有待提高。3.所调查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全国水平,畜肉类食物的摄入量以及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偏低可导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且高年级学生营养不良现象更严重,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升高,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随之降低。4.所调查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全国水平低,男生更易超重和肥胖,能量及脂肪摄入量越高,学生越容易超重和肥胖。5.所调查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较高,高年级的女生低血红蛋白现象更严重,增加畜肉类食物及铁的摄入量,可改善低血红蛋白现象。

赵飞[5](2011)在《HIV/AIDS病人营养状况及补充微量营养素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本研究旨在通过以献血为主要感染途径的农村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测、营养缺乏病检查,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营养状况做出需求评估。2通过向HIV感染者/AIDS病人补充复合微量营养素,观察微量营养素对其血中蛋白、矿物质、维生素含量的变化、相关免疫指标水平及营养缺乏病体征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于2008年~2009年选取河南省淮阳县为研究现场,整群抽取HIV感染者/AIDS病人最为集中的6个行政村,研究对象共有376人,其中HIV感染者184人、AIDS病人105人、正常对照87人。其中男性196人、女性180人,年龄在30岁~60岁之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传播途径均为经血传播,并对符合条件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微量营养素干预实验,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为24人。2 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信息采集与观察指标:(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来源、收入等;(2)日人均食物摄入量及膳食结构;(3)各类食物每周的摄入频率;(4)体格测量指标:身高、体重、BMI、皮褶厚度、体脂含量等;(5)营养缺乏病的体征检出情况;(6)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7)血清锌、钙、镁、铁水平;(8)血清中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的水平;(9)免疫指标:包括CD4+、CD8+、CD3+T淋巴细胞及IgA、IgG、IgM;(10)营养知识知晓率调查。3干预方式:采用双盲法,将复合微量营养素及安慰剂分发给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干预时间为6个月。4统计学分析:所获得的各种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录入。所有实验数据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值变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χ±SD)表示,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HIV感染者/AIDS病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血中蛋白、矿物质、维生素、免疫指标及临床营养相关疾病比较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三组人群营养状况分析1.1日人均食物摄入量及膳食结构各组调查对象膳食结构均以粮谷类为主,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相比,只有粮谷类、蔬菜类、蛋类食物达到了DRIs的要求,粮谷类正常对照、HIV感染者、AIDS病人分别为586.43±87g、631.57±46g、412.82±69g,蔬菜类食物正常对照、HIV感染者、AIDS病人分别为508.31±76g、583.47±64g、432.55±62g,蛋类食物正常对照、HIV感染者、AIDS病人分别为32.15±8.54g、37.66±6.69g、39.47±3.66g。水果类食物为26.43±4.54g、23.67±6.45g、24.54±2.45g,畜肉类食物为19.76±5.84g、21.45±3.45g、23.43±4.33g,水产品类食物为1.95±2.87g、2.22±1.46g、2.16±1.66g,奶类食物为1.23±0.27g、1.21±0.91g、1.11±0.56g,水果类、畜禽肉类、水产品类、奶类及其制品远低于DRIs的要求。AIDS组的粮谷类、蔬菜类食物的日人均摄入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和HIV感染者(P<0.05),其他类食物摄入量组间差别不显着(P>0.05)。1.2日人均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正常对照组和HIV感染者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均显着高于AIDS组(P<0.05),其他营养素摄入量组间差别不显着(P>0.05)。三组调查对象的日人均维生素摄入量均未达到RNI。核黄素、硫胺素、尼克酸、维生素E不及RNI的50%,维生素A和维生素C不到RNI的30%;矿物质摄入量与RNI相比,只有锰和磷接近推荐的摄入量,钾、铜、铁达到RNI的80%;镁、硒达到RNI的66%;锌达到RNI的50%;钙和钠仅为RNI的30%左右。1.3调查对象人均能量来源三组调查对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能量营养素蛋白质供能不合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高,达到70%,超过了营养学会推荐的65%的上限,脂肪供能比偏低,远未达到营养学会推荐的下限20%。1.4体格测量结果身高、体重、上臂肌围在三组调查对象间无显着差异(P>0.05)。皮褶厚度及体脂含量正常对照组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别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病人组的腰围及臀围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和HIV感染者组(P<0.05),但腰臀比在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1.5实验室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总蛋白、白蛋白、铁、锌、钙和镁平均值都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正常对照组及HIV感染者组血总蛋白、白蛋白、铁、锌、钙和镁显着高于AIDS组(P<0.05)。1.6营养缺乏病AIDS病人组的贫血、毛囊角化、指甲变脆、癞皮病皮炎、毛囊四周出血点、夜盲症、口角炎及唇炎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AIDS病人组的贫血、毛囊角化、指甲变脆、癞皮病皮炎、毛囊四周出血点、夜盲症、口角炎及唇炎检出率均高于HIV感染组(P<0.05)。1.7营养知识知晓率正常对照组平均每人答对4.44题,HIV感染者组平均每人答对5.27题,AIDS病人组平均每人答对6.25题。答对6题以上的正常对照组、HIV感染者组、AIDS病人组分别有20人、67人、77人,占各组的22.99%、36.42%、73.33%。2补充微量营养素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免疫功能影响符合要求的48例HIV感染者及48例AIDS病人纳入研究,HIV感染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AIDS病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有24人,一共四组。2.1 HIV感染者干预实验:2.1.1 HIV感染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和组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的水平干预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2.1.2干预前HIV感染者两组人群血清锌、钙、镁、铁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血清锌、钙、镁、铁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后实验组血清锌、钙、镁、铁水平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血清锌、钙、镁、铁水平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 HIV感染者实验组及对照组人群干预前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血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水平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实验组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1.4干预前,HIV感染者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液的CD4+、CD8+、CD3+T淋巴细胞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上述免疫细胞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免疫细胞水平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免疫细胞水平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HIV感染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和组内的血清IgA、IgG、IgM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0.05)。2.1.5 HIV感染者实验组干预后贫血、夜盲症的检出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实验组干预后贫血、指甲变脆、癞皮病皮炎、夜盲症的检出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 AIDS病人干预实验:2.2.1干预前后,AIDS病人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和组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2干预前,AIDS病人实验组及对照组血清锌、钙、镁、铁的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血清锌、钙、镁、铁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干预后锌、钙、镁、铁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血清锌、钙、镁、铁水平干预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2.2.3干预前,实验组及对照组人群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水平高于对照组人群干预后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的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病人实验组干预后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的水平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4干预前后,AIDS病人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和组内的CD4+、CD8+、CD3+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DS病人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和组内的IgA、IgG、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5AIDS病人实验组干预后贫血、指甲变脆、癞皮病皮炎、毛囊四周出血点、夜盲症的检出率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病人实验组干预后贫血、指甲变脆、夜盲症、口角炎及唇炎的检出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总能量摄入不充分,膳食结构欠合理,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偏高、蔬菜、蛋类食物达到RNI要求,但是水果较低,豆类、奶类及其制品和畜禽肉类、水产品类摄入严重不足。多种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量明显偏低,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C和钙严重不足。三大能量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高,脂肪供热比偏低。同时优质蛋白质摄入较少。AIDS病人营养缺乏病体征检出率较高,正常对照组营养知识得分低于HIV感染者/AIDS病人。2通过补充微量营养素,可以明显提高HIV感染者血中的免疫细胞、锌、钙、镁、铁、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的水平,可以明显提高AIDS病人血中锌、钙、镁、铁、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的水平,AIDS病人血浆总蛋白、白蛋白也有升高趋势,同时可以降低HIV感染者/AIDS病人营养缺乏病体征的检出率,但是对AIDS病人的免疫功能则无显着影响。

孙春梅[6](2011)在《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孕妇叶酸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查明喀什市郊农村维吾尔族孕妇膳食营养现状及孕妇叶酸缺乏及贫血状况,为制定符合喀什市维吾尔族农村孕妇实际情况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及促进新疆维吾尔族孕妇优生优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喀什市附属乡中农村孕妇为研究对象。选取人群相对较密集的多来提巴格乡,浩罕乡及夏马力巴格镇做为调查点,于2010年1月~2010年11月间,对在调查点建卡并做定期产检的获得知情同意的891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孕早期孕妇进行跟踪调查,进行跟踪调查的孕妇有231例。1)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情况调查,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营养状况调查;2)体格检查和血红蛋白及血清叶酸的测定。3)问卷和实验室数据应用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构成比、均数的统计描述,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91例维吾尔族农村孕妇基本情况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年龄范围为22~30岁,平均年龄26.17±4.9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比例最大58.8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9.00%);家庭人均年收入1000~2000元者占60.38%;营养素摄入情况:钠、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B6的摄入都超过了DRIs(分别为145.00%、136.00%、175.09%和115.79%),而仅有能量(86%)的摄入达DRIs的80%以上,营养素摄入均不足DRIs的80%的有蛋白质(77.3%)、钙(30.70%)、铁(77.1 0%)、锌(64.7086%)、硒(65.20%)、碘(29.52%)、维生素D(41.80%)、维生素B1(66.67%)、维生素B2(60.59%)、维生素B12(46.54%)和叶酸(21.83%);其中钙、碘、叶酸摄入不足的比例最大,均低于DRIs50%。蛋白质来源动物性食品的仅占26.20%,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孕妇的铁只有13.75%来源于动物性铁。2)孕妇孕前BMI及偏瘦、正常及超重情况:平均身高为157cm,平均体重为57.51kg,孕期增重平均为13.42kg。偏瘦、正常和超重的比例分别是17.88%、77.31%、4.81%。3)营养生化指标:231名孕妇贫血检出率37.52%,血红蛋白平均为(110.37±11.47)g/L。早期和中晚期血红蛋白值比较(P<0.01)和贫血检出率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1名孕妇中仅有17.75%血清叶酸正常,各期孕妇血清叶酸水平平均值为(7.94±3.29)nmol/L。早期和中晚期血清叶酸值比较(P<0.01)和叶酸缺乏检出率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影响因素分析:贫血的影响因素:肉类食物(OR=0.738)、铜(OR=0.569)孕妇年龄(OR=1.008)及铁(OR=1.138)、B12(OR=1.996)、叶酸(OR=3.343);叶酸缺乏的影响因素:经济水平(OR=1.036)和文化程度(OR=1.663)和摄入的蔬菜(OR=0.962)和水果(OR=0.983)。结论:1)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经济收入影响孕妇健康的可能因素。2)调查对象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比例不合理,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量普遍不足,尤其是蛋白质、钙和叶酸的摄入严重不足。3)孕妇贫血、叶酸缺乏的比例较高。4)年龄、摄入的铁、铜、维生素B12,叶酸及肉类食物的量是孕妇贫血检出率影响因素,孕妇叶酸缺乏率的影响因索为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吕慧慧[7](2010)在《郑州地区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营养相关知识KAP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孕妇膳食营养现状,了解孕妇孕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相关行为(KAP)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实施孕期营养宣教及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以促使孕妇采取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保持和促进孕期健康。方法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调查点,于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围产保健门诊随机抽取进行产前检查的247名孕晚期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测量,采集孕妇血样用于测定血液营养生化指标,并现场完成问卷调查。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所获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包括:频度描述、t检验、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孕妇营养KAP线性相关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着性水准α=0.05。结果1.孕妇膳食种类丰富多样,部分食物的摄入量较低。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比,蔬菜以及鱼、虾海产品等摄入不足。农村孕妇更为严重,奶类和鱼、虾的摄取量明显低于城市,而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则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比,接受调查的孕妇,能量和各营养素的平均摄入量总体较低,只有维生素E和磷的摄入量达到了适宜摄入量的80%以上。81.80%的孕妇在孕期服用过营养素补充剂,补充叶酸的孕妇比例最高,其次为钙。城市孕妇服用叶酸和复合维生素者明显高于农村,而农村孕妇未服用营养素补充剂者则显着高于城市。3.体格检查发现,70%以上的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23.9%的偏瘦。城市和农村妇女孕前BMI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孕妇血清钙、铁元素含量偏低,农村孕妇明显低于城市孕妇(P<0.05)。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0.1%,其中无职业者贫血罹患率高,而食物消费水平高者贫血患病率低(P<0.05)。5.孕妇营养态度平均得分较高,而知识和行为得分较低。农村孕妇KAP得分明显低于城市孕妇(P<0.05)。6.孕妇营养KAP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其中居住在城市、食物消费水平高、孕妇及其配偶从事教师、医务和科技工作等因素有利于提高孕妇KAP得分(P<0.05)。KAP得分高和孕妇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等因素有利于增加孕妇奶的摄入量(P<0.05)。结论郑州地区孕妇膳食结构中食物种类多样,但各类食物摄取量不够充足,尤其农村孕妇奶类摄取过低。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孕妇所占比例较大,蛋白质和铁的摄入不足明显。孕妇营养知识普遍欠缺,但均有积极良好的态度,应开展有效的营养教育提高孕妇的营养知识,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促使其采取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保持和促进孕期健康。

苏瑛,王培昌,王海丽,邢玉荣[8](2007)在《郑州市某寄宿制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郑州市某寄宿制幼儿园儿童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提出改进意见。方法采用5日连续称重记账法进行膳食调查,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和营养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郑州市某寄宿制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热能和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达到了相应供给量标准,钙、锌、视黄醇当量、硫胺素的摄入量分别是(RDA)52.7%、82.4%、51.4%、81.3%,铁的摄入量为供给量的135.8%,但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铁仅达到17%。营养过剩表现较突出,其发生率为17.4%;贫血的患病率为6.27%。结论调整膳食结构,增加副食摄入,增加钙、锌、视黄醇当量、硫胺素、铁的供给,减少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量,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血色素铁的供给,增加幼儿的运动量,达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陈邦华[9](2006)在《湖北省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查明湖北省部分地区孕妇膳食营养现状,同时明确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的膳食营养因素,为制定符合湖北省实际情况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以促使孕妇采取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保持和促进孕期健康,分娩适宜体重的新生儿。2.方法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武汉市江岸区四所医院和湖北省麻城市农村地区四所乡卫生院作为调查点,于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间,随机抽取到调查点进行产前检查的孕晚期妇女共30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产前和产后对孕妇和新生儿进行追踪调查。对孕、产妇和新生儿进行体格测量,采集孕妇血样用于测定血营养生化指标,并现场完成问卷调查。所有资料统一编码,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使用SAS8.1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Fisher检验、线性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3.结果孕妇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各类食物摄入量较丰富。农村孕妇奶类的摄入远远低于城市孕妇,粮谷类、蔬菜类的摄入较城市高,城市孕妇的水果类、大豆类、畜禽肉类、鱼虾蟹贝类食物摄入量高于农村孕妇。能量和各营养素平均摄入量总体达到RNI或AI的要求,但在部分孕妇中仍存在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明显不足的情况。在农村孕妇中,钙和核黄素的平均摄入量仅达RNI或AI的51.23%和59.21%,核黄素和钙摄入不足的比例达到80%左右,农村孕妇摄入不足比例超过50%的营养素还有硫胺素、铁和锌。膳食中钙、铁、锌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79.80%的孕妇在孕期服用过营养素补充剂,补充钙剂的孕妇比例最高。营养生化指标中血清锌缺乏率最高(51.52%),尤其是农村地区。孕妇贫血患病率为35.50%,农村(50.74%)显着高于城市(13.68%)(χ2=33.5333,p<0.0001),孕妇年龄、所在地区、人均收入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是贫血的影响因素。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392g,男婴和女婴、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的因素有胎龄、孕妇孕期增重、孕妇孕前体重、孕妇身长、配偶身长,孕妇血清维生素A浓度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3.97%和13.25%。低出生体重率城乡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87),巨大儿比例农村高于城市(p=0.0269)。孕期增重较少、血清钙和血清维生素A浓度较低是孕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孕前体质指数过高是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4.结论湖北省孕妇膳食结构中食物种类多样,城市孕妇各类食物摄取量都比较充足。但农村孕妇动物性食物摄取量不够理想,尤其是奶及奶制品摄取过低,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孕妇所占比例较大,钙和核黄素的摄入明显不足。孕妇膳食、营养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保持合理的孕前体质指数、适当的孕期增重、提高血钙水平、维持孕期正常范围的维生素A浓度有助于分娩适宜体重的新生儿。

杜松明,何燕,陈晓玲[10](2005)在《托幼儿园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为了解郑州市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摄入情况, 为合理编制食谱进行营养配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托幼儿园 273名儿童进行膳食调查和血红蛋白测定。膳食调查采用称重法和记帐相结合的方法, 园外采用调查表登记。结果: 蛋白质、钙、锌、硫胺素、抗坏血酸摄入量不足, 分别占推荐摄入量的 79 1%、67 3%、73 3%、72 1%、75 0%, 热量来源及分布、三餐供热比例、膳食结构不合理, 贫血检出率 3 7%。结论: 针对存在问题, 根据平衡膳食原则和儿童生理特点, 改善食谱, 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二、郑州市儿童膳食结构与体内核黄素水平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州市儿童膳食结构与体内核黄素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龄老人生活及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居住方式和生活照顾情况
        2.3 生活习惯情况
        2.4 患病数和服药数情况
        2.5 生活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 高龄老人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饮食习惯
        2.3 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
        2.4 膳食食物摄入种类
        2.5 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第三部分 高龄老人牙齿相关状况对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饮食习惯
        2.3 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
        2.4 食物摄入种类
        2.5 营养状况评估
    3.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2)霍林郭勒市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营养监测现状
        1.2.1 国外营养监测现状
        1.2.2 国内营养监测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膳食营养状况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2.2 膳食营养状况与慢性病的关系
        2.2.1 日常饮食与慢性病的关系
        2.2.2 微量元素摄入与慢性病的关系
    2.3 结语
    2.4 相关概念界定
        2.4.1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4.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4.3 膳食结构
        2.4.4 饮食习惯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抽样方法和对象
        3.1.1 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
        3.1.2 调查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
        3.2.2 营养评价
    3.3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调查结果
    4.1 问卷回收情况
    4.2 人群基本情况
        4.2.1 调查人群性别分布
        4.2.2 调查人群年龄分布
        4.2.3 调查人群民族与文化程度分布
        4.2.4 调查人群职业和体力劳动分布
        4.2.5 调查人群体重状况分布
    4.3 居民膳食与营养素摄入情况
        4.3.1 食物摄入情况
        4.3.2 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
        4.3.3 三大营养素和三餐供能比
    4.4 不同人群BMI指数差异分析
        4.4.1 不同性别人群BMI情况及比较
        4.4.2 不同年龄人群BMI分析
        4.4.3 不同职业、民族、学历、人群BMI分析
    4.5 调查人群饮食频率及就餐选择分析
        4.5.1 膳食频率分析
        4.5.2 就餐地点选择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霍林郭勒市居民食物摄取量和饮食结构探讨
    5.2 霍林郭勒市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DRIs比较分析
    5.3 霍林郭勒市居民不同人群BMI差异研究
第六章 结论
    6.1 霍林郭勒市居民食物种类摄入情况
    6.2 霍林郭勒市居民营养素摄入情况
    6.3 霍林郭勒市不同人群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6.4 霍林郭勒市饮食行为现状
    6.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七章 建议
    7.1 保持饮食多样性,适度运动
    7.2 适度饮食,合理三餐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择研究对象标准
        1.2.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2.3 流行病学调查
        1.2.4 调查质量控制
        1.2.5 临床病理资料复核
        1.2.6 患者生存随访
        1.2.7 相关标准定义
        1.2.8 调查信息的录入
        1.2.9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1.3.2 汉、哈、维、回和蒙古族ESC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3.3 汉族、哈族、维族、回族和蒙古族ESCC患者的生存期特征
        1.3.4 临床流行病学因素与ESCC患者生存期的单因素分析
        1.3.5 影响ESCC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
    1.4 讨论
        1.4.1 民族与ESCC
        1.4.2 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ESCC
        1.4.3 临床病理因素与ESCC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附表
    1.8 附图
2 中国汉族与哈族ESCC基因组突变谱对比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2.3.2 SNVs
        2.3.3 显着突变基因与ESCC患者的生存分析
    2.4 讨论
        2.4.1 汉族和哈族ESCC基因突变谱的差异
        2.4.2 汉、哈族显着突变基因对ESC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2.7 附表
    2.8 附图
综述 中国汉族和哈族食管癌的比较:危险因素、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分子变化
    3.1 引言
    3.2 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3.2.1 饮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3.2.2 吸烟与饮酒
        3.2.3 膳食结构
        3.2.4 反流性食管炎与Barrett's食管
        3.2.5 病毒、霉菌毒素、幽门螺旋杆菌与食管癌
    3.3 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3.3.1 高低发区
        3.3.2 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概念
        3.3.3 汉、哈族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3.4 食管癌临床流行病学
        3.4.1 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发现
        3.4.2 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3.4.3 ESCC与腺癌的死亡差异
        3.4.4 TNM分期与生存及家族史主要影响因素
        3.4.5 主要传统治疗方法及效果
        3.4.6 靶向治疗进展
    3.5 食管癌分子基础进展
        3.5.1 遗传的分子基础
        3.5.2 致病的分子基础
    3.6 小结和展望
    3.7 参考文献
    3.8 附表
    3.9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4)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膳食营养与体质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3. 评价标准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5)HIV/AIDS病人营养状况及补充微量营养素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HIV感染者/AIDS病人营养状况分析
    2.1 前言
    2.2 技术路线
    2.3 材料及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2.7 小结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3 补充微量营养素对HIV/AIDS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技术路线
    3.3 实验材料及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3.7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艾滋病概况及HIV/AIDS病人体内免疫状态的变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矿物质对正常人及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及即将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孕妇叶酸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问卷调查
        2.2 膳食调查
        2.3 体格检查
        2.4 血生化检查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相关定义和标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郑州地区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营养相关知识KA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正文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孕妇的一般情况
        3.2 膳食调查结果
        3.3 孕妇体格测量结果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3.5 孕妇营养KAP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6 奶类摄入影响因素分析
        3.7 孕妇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3.8 孕妇饮食相关行为及生活方式情况
    4 讨论
        4.1 孕妇的膳食结构
        4.2 孕妇体格测量结果评价
        4.3 孕妇血营养生化指标测量结果评价
        4.4 孕妇对营养补充剂认知和使用情况
        4.5 孕妇营养KAP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4.6 孕妇饮食相关行为及生活方式情况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营养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湖北省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英文缩写
附录
致谢

(10)托幼儿园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膳食调查。
    1.3 血红蛋白测定。
2 结果
    2.1 各种营养素及热能摄入量。
    2.2 食物蛋白质来源分布。见表1。
    2.3 3大营养素的热能来源百分比。见表2。
    2.4 每日各餐热量分配情况。
    2.5 钙、铁、锌的来源及分布。见表3。
    2.6 血红蛋白测定。
3 讨论
    3.1 热能和宏量营养素。
    3.2 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3.3 维生素。
    3.4 建议。

四、郑州市儿童膳食结构与体内核黄素水平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D]. 孙大发. 青岛大学, 2020(01)
  • [2]霍林郭勒市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D]. 李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中国汉族与哈、维、回和蒙古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对比研究[D]. 李新敏. 郑州大学, 2018(03)
  • [4]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膳食营养与体质状况调查研究[D]. 蒲金芬.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5]HIV/AIDS病人营养状况及补充微量营养素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D]. 赵飞. 郑州大学, 2011(02)
  • [6]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孕妇叶酸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 孙春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7]郑州地区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营养相关知识KAP分析[D]. 吕慧慧. 郑州大学, 2010(06)
  • [8]郑州市某寄宿制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J]. 苏瑛,王培昌,王海丽,邢玉荣.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06)
  • [9]湖北省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D]. 陈邦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托幼儿园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 杜松明,何燕,陈晓玲. 中国妇幼保健, 2005(04)

标签:;  ;  ;  ;  ;  

郑州市儿童膳食结构及核黄素水平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