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柳树

西藏的柳树

一、西藏的杨柳科树木(论文文献综述)

尚策[1](2017)在《泛喜马拉雅地区杨属的分类修订》文中认为杨柳科隶属于金虎尾目,是一个世界广布的木本植物科。APG系统采用了广义杨柳科的概念,而另有观点认为应该将其拆分为三个科。本文针对杨柳科的范围和科下分类系统进行了讨论:基于形态学和分子证据确定了陀螺果刺篱木的系统位置,认为该物种与杯盖花亲缘关系最近,但具有许多独特的形态性状,因而成立一个新属比较合适;APG系统的杨柳科应进一步划分为脚骨脆亚科、杯盖花亚科和杨柳亚科,其中在泛喜马拉雅地区有2亚科10属。杨属(Populus Linnaeus)为杨柳科重要的木本植物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由于杨属植物可用的分类性状较少且物种内部性状变异较大,物种界限、变异范围等问题争论很大,长期以来都是分类学上的疑难类群。泛喜马拉雅地区是杨属植物重要的分布中心,但是目前尚无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名称遗漏、同物异名、名实不符等问题相当严重,因此需要全面的分类修订工作。本研究考证了泛喜马拉雅地区涉及的杨属学名124个,查阅了国内外30个主要标本馆的4000余份标本,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东南部、西藏南部和和甘肃东南部采集了 620号标本。在野外居群观测的基础上,对杨属主要的形态形状进行了评价:有无顶芽、果期花盘是否脱落、子房形态、胎座形态、冬芽是否具粘液等是重要的区分亚属和组的性状;而叶形、叶毛被类型、叶柄形态、苞片颜色、有无睫毛、苞片分裂情况、花盘是否分裂、子房毛被、心皮数量在物种鉴定方面具有重大的分类价值。使用流式细胞术对杨属部分物种的染色体倍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检测的大部分物种为二倍体,并且首次发现了山杨的天然三倍体群体。三倍体山杨叶片显着大于二倍体个体,由于叶片大小也是山杨和圆叶杨的重要区分性状之—,所以染色体倍性变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两个物种界限的混乱。先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属下各组间的亲缘关系较为混乱,一些组间没有清晰的界线,尤其是组间母系遗传关系特别混乱。因此本文利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对杨属各组间的母系关系进行了讨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证据,最终采用2亚属4组的属下分类系统,将杨属植物分为胡杨亚属和杨亚属2个亚属;在杨亚属下又分为大叶杨组、脂杨组和杨组。本研究最终确定了泛喜马拉雅地区杨属植物22种2变种(包括2个人工杂较种),存疑名称3个,将29个名称处理为新异名。本文对所有种给出了分种检索表、形态描述和标本引证,对大多数种和新异名进行了分类学评论并绘制了地理分布图和形态墨线图。

黄耀辉[2](2016)在《夏蜡梅传粉系统和不同交配后代适合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境片段化所造成的小种群效应(遗传漂变和近交衰退)使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Cheng et S.Y.Chang)Cheng et S.Y.Chang)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程度降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增加。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低的根本原因是自身交配系统控制下的“被动”近交,其中传粉载体的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研究夏蜡梅花部性状与传粉昆虫的相互作用,同时结合不同交配方式(自交、近交、远交)后代适合度的研究,可为夏蜡梅种群复壮提供理论依据。(1)通过对夏蜡梅进行人为花部结构的处理以研究不同花部组织对其传粉系统的影响,同时对比同科植物光叶红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 var.glaucus)传粉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自然条件下夏蜡梅野生种群中共观察到7种昆虫为其传粉,即中华蜜蜂(Apis cerana)、芦蜂(Ceratina sp.)、铜鬃胸蚜蝇(Ferdinandus cupea)、熊蜂属(Bombus)的一种、金丽金龟(Cotalpa lanigera)、瘦天牛亚科(Disteniinae)一种、拟金花虫(Trongylium albopilosum)。在浙江临安引种的光叶红蜡梅上共观察到5种甲虫为其传粉,即:隆肩露尾甲(Carpophilus humeralis)、二色蚁形甲(Formicomus sp.)、螵蛸皮蠹(Thaumaglossa sp.)、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m)、肿须隐翅虫(Pinophilus sp.)。二者的主要传粉昆虫均有甲虫,此外夏蜡梅还有很多蜂类为其传粉,可见夏蜡梅较光叶红蜡梅更为进化。光叶红蜡梅内轮花被片形成的锥形结构与花香相互作用,共同框定传粉甲虫的行为;夏蜡梅以较为鲜明的花色吸引传粉蜂类,而对传粉甲虫的吸引主要是雄蕊。这表明,同科或同类型的植物由于各自生境条件、自身特性、进化选择压力等的差别使植物的性状产生了适应性进化,同样,花部性状也各自演化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导致传粉者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生殖成功率。(2)研究不同种群和人为控制交配方式即远交、邻近种群异交、同种群异交、自交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夏蜡梅接授不同来源(不同地理隔离种群)的花粉后其后代适合度产生明显的差异,不同种群间也有区别:除种子的表型较为稳定外,果实的重量和大小、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及种苗生长势均表明远交(临安种群和天台种群进行杂交)存在显着优势;邻近种群异交、同种群异交及同株异花授粉对WSK种群的后代适合度影响不大,其他两个种群后代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邻近种群异交后代在果实表型和种子出苗率上的优势较大,同种群介于其与同株异花授粉之间,同株异花授粉后代在出苗率和种苗生长势上存在一定的自交衰退;自然授粉后代表现出与同种群异交和同株异花授粉后代相似的适合度,因而推测夏蜡梅种群可能主要存在以上两种交配方式。此外,钨沙矿(WSK)种群的后代受不同交配方式的影响相对较小,双石边(SSB)种群和经过坪(JGP)种群受影响较大,这与其自身种群的大小、密度相关。上述结果不同程度的异交(远交及邻近种群异交)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并复壮种群的作用。(3)基于夏蜡梅转录组序列开发了共显性的EST-SSR标记用于夏蜡梅的遗传多样性相关研究。从夏蜡梅转录组数据库组装的125014条unigene序列中检测到26564个SSRs,平均密度为5.18 kb。利用L16(45)正交试验获得夏蜡梅的最优SSR-PCR体系:20μL含Taq酶0.6 U、Mg2+1.5 mmol·L-1、d NTP 0.25 mmol·L-1、Primer 0.2 umol·L-1、DNA 75 ng。针对所有EST-SSR位点共设计出15585对符合要求的引物,并随机选择了220对进行PCR扩增,其中120对(54.55%)成功扩增出产物,14对在不同种群个体中扩增出多态位点,平均扩增等位基因数为2.64,7对在种群内个体间扩增出多态位点。这些多态性引物的开发可为夏蜡梅的遗传分析提供更丰富的标记。

季英超[3](2015)在《10种重要林业象虫在我国适生区及其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L.)、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er)、棕榈象甲R.palmarum(L.)、紫棕象甲R.phoenicis(F.)、芒果果核象Sternochetus mangiferae(F.)、芒果果实象S.olivieri(Faust)、芒果果肉象S.frigidus(F.)、苹果花象Anthonomus quadrigibbus Say、桑象Baris deplanata Roelofs和核桃长足象Alcidodes juglans Chao均属于鞘翅目Cole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都是重要林业害虫。本研究总结10种重要林业象虫的生物学及地理分布数据,采用气候动态模型CLIMEX的地点比较和区域气候相似功能、生态位遗传算法GARP和生态位最大熵MaxEnt模型,以及辅助工具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软件研究了其在我国的适生性。另外,收集整理10种象虫寄主在我国的分布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效益等数据,创建模型评估其在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包括目前已知分布区的当前经济损失和潜在分布适生区的潜在经济损失。另外,当前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都包括因有害生物发生危害造成的林业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这10种象虫在我国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适生且有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杨干象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23个省(市、自治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湖北、安徽、重庆、甘肃、新疆、青海东部、四川中西部、贵州、浙江、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杨干象造成当前经济损失为273.12亿元/年,其中林业经济损失为185.83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87.29亿元/年;潜在经济损失为289.59亿元/年,其中林业经济损失为184.54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105.05亿元/年。红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16个省(市、自治区),为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重庆、四川西部、贵州、云南及西藏东南部。红棕象甲目前已经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内全面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为761.48亿元/年,其中包括林业经济损失为479.63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281.85亿元/年。棕榈象甲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7个省(市、自治区),为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西南部、云南和西藏东南部。棕榈象甲在我国尚未发生,如果在全国适生区范围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64.93亿元/年,其中林业经济损失为368.02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96.92亿元/年。紫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5个省(市、自治区),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紫棕象甲在我国尚未发生,如果在全国适生区范围全面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40.88亿元/年,其中林业经济损失为54.59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86.29亿元/年。芒果果核象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8个省(市、自治区),为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西南部、云南和西藏东南部。芒果果核象在我国尚未发生,如果在全国适生区范围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0.79亿元/年,其中林业经济损失为11.14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9.64亿元/年。芒果果肉象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7个省(市、自治区),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西南部、云南和西藏东南部。芒果果肉象造成当前经济损失为4.65亿元/年,其中包括林业损失2.56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2.09亿元/年;潜在经济损失为19.92亿元/年,其中林业损失10.63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9.29亿元/年。芒果果实象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7个省(市、自治区),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西南部、云南和西藏东南部。芒果果实象造成当前经济损失为11.54亿元/年,其中包括林业损失6.24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5.29亿元/年;潜在经济损失为10.74亿元/年,其中林业损失5.71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5.04亿元/年。苹果花象在我国适生区分布遍及全国各省份且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宁夏、河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重庆、四川中西部、贵州、浙江和云南。苹果花象在我国尚未发生,如果在全国适生区范围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451.48亿元/年,其中林业经济损失为1305.34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146.14亿元/年。桑象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25个省(市、自治区),为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桑象造成当前经济损失为73.09亿元/年,其中包括林业损失61.55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11.54亿元/年;潜在经济损失为2.35亿元/年,其中林业损失1.35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1.00亿元/年。核桃长足象在我国适生区主要集中在24个省(市、自治区),为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核桃长足象造成当前经济损失为35.44亿元/年,其中包括林业损失30.54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4.90亿元/年;潜在经济损失为9.33亿元/年,其中林业损失8.31亿元/年,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为1.02亿元/年。

郭琦[4](2015)在《泛喜马拉雅地区柳属繁柳组的分类学修订》文中指出繁柳组(Sect. denticulatae)隶属于杨柳科柳属(Salix Linn.),泛喜马拉雅范围内约有30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印度,尼泊尔,锡金也偶有分布。由于该组中大部分类群所处环境复杂,种内变异幅度增大。同时不同类群的分布范围存在重叠,导致种间杂交现象普遍存在,给分类研究带来极大困难。且柳属为雌雄异株,雌、雄花开放、叶长出的时间往往不一致,因而很难在同一植株或个体上看到一个种的所有特征,同时由于缺乏对泛喜马拉雅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繁柳组种类的详细考察,导致部分种类的标本数量缺乏,给研究带来困难,为繁柳组的分类修订带来极大不便。通过对国内外10多所标本馆的4000余份馆藏标本研究,结合全面的文献考证,深入的野外考察和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种类的形态特征,经统计,分析,发现子房柄的长度、雌花苞片被毛情况、雄花苞片被毛情况、雄花苞片形状、花丝被毛情况、叶片形状、叶柄被毛情况是有价值的分类性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繁柳组32种成熟叶片进行观察,发现表叶片气孔外拱盖类型、气孔形态、蜡质层类型等性状较为稳定,对于部分表型相似的种类有较好的区分作用,可作为泛喜马拉雅地区繁柳组分类修订的依据。在野外考察,标本考证和有价值的分类性状的基础上,对泛喜马拉雅及其邻近地区的繁柳组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归并处理种类3个,处理变种1个。承认泛喜马拉雅地区繁柳组植物共有25种3变种,同时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雌株特征、雄株特征、枝叶特征给出了泛喜马拉雅地区繁柳组的4种分种检索表,并给出每个种订正后的形态描述和地理分布图。本论文的结论部分即按照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格式以英文编写的泛喜马拉雅地区柳属繁柳组的分类学修订,该结果可作为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柳属繁柳组的初步研究结果。

赵良能,龚固堂[5](2014)在《柳树起源与进化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柳树(杨柳科柳亚科)具有3个属、约450个天然种(以及大量的天然杂种),自然分布于大约从南纬52度至北纬82度从海平面附近至海拔5 000 m左右从南温带到北寒带的非洲、南美洲、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无自然分布的柳树),即原柳属(约50种,大致产于北极圈以南的地区)、钻天柳属(约3种,产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四周地区)和柳属(约400种,大致产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从原始被子植物到当代柳树,显然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化历程。古柳群可能大约在白垩纪中期起源于西冈瓦纳古陆,并在广为扩散至各地的过程中沿着不同方向进一步演化发展,而前面提及的3个属则为其现存的后裔。原柳属可能大约在白垩纪晚期发生于西冈瓦纳古陆的非洲;先放射分布于古陆本土(后来又因古陆的分裂而分别存在于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和南美洲),后逐步扩散至劳亚古陆;统一的劳亚原柳属植物区系又因欧亚陆块与北美陆块的完全分离而被分割为各自独立发展的两个部分。钻天柳属很可能是在第三纪晚期发生于欧亚陆块的东北部。柳属可能大约在第三纪中、晚期发生于古地中海东部地区,后逐步散播于欧亚陆块,并经过白令地区迁移至北美。文中提供了有关植物的属、种一览,包括它们的正确名称、文献引注、地理分布等。

张越[6](2014)在《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分布》文中研究说明对河北大学博物馆藏的冀京津地区甲虫定名标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得到2亚目51科626属1338种,其中肉食亚目5科(9.80%)、66属(10.54%)、188种(14.05%);多食亚目46科(90.20%)、560属(89.46%)、1150种(85.95%)。研究数据表明:多食亚目的科、属、种的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排在前10位的科级阶元依次是:叶甲科109属(17.41%)、275种(20.55%)﹥天牛科99属(15.81%)、186种(13.90%)﹥金龟科63属(10.06%)、167种(12.48%)﹥步甲科40属(6.39%)、138种(10.31%)﹥象甲科48属(7.67%)、84种(6.28%)﹥瓢虫科30属(4.79%)、65种(4.86%)﹥拟步甲科25属(3.99%)、45种(3.36%)﹥隐翅虫科23属(3.67%)、41种(3.06%)﹥龙虱科20属(3.19%)、39种(2.91%)﹥葬甲科12属(1.92%)、32种(2.39%);51个科级阶元组成特点是:单种科5个(9.80%),寡种科(25种者)22个(43.14%),多种科(6种以上者)24个(47.06%);属级阶元组成特点是:单种属364个(58.15%),25种的寡种属226个(36.10%),6种以上的多种属36个(5.75%)。统计数据还显示,冀京津地区甲虫的属级分布数量(含共有分布属)与中国其他动物地理区的联系由近到远依次是:古北界+东洋界共有属457个(73.00%),东北亚界626属(100.00%)﹥中亚亚界472属(75.40%)﹥中印亚界457属(73.00%);华北区(626属,100.00%)﹥蒙新区(472属,75.40%)﹥华中区(457属,73.00%)﹥东北区(357属,57.03%)﹥青藏区(327属,52.24%)﹥西南区(302属,48.24%)﹥华南区(254属,40.58%);局限于华北地区分布的属163个(26.04%);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的地域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河北平原区(73.80%)>冀西太行山区(65.81%)>冀北燕山山区(50.80%)>冀西北间山盆区(42.33%)>张北围场坝上高原区(38.98%)。

赵良能,龚固堂,刘军[7](2012)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杨柳科植物》文中研究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总面积约为20万hm2(2 000 km2)。保护区内,杨柳科植物包含两个属、约29个天然种和一些天然杂种,即杨属(约5种)和柳属(约24种)。本文中,编制了分属检索表和各属的分种检索表,记述了各个种和变种,包括他们的正名、异名、文献引注、命名模式、本地区内海拔高度、地理分布等。保护区杨柳科植物区系具有丰富的种类,而且其中不乏奇特的分类群和大量其命名模式产于保护区的分类群。

周毅,孙长海,胡春林,王庆亚[8](2011)在《江苏省天蛾科昆虫(鳞翅目:天蛾总科)》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找与汇总,总结出江苏省天蛾科昆虫32种18亚种,分属于5个亚科、27个属。记述了每个种类的寄主、异名、别名及分布。

王长亮[9](2010)在《四川杨树良种选育及相关生理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四川杨树人工林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四川许多地方都开始大力发展,使得四川杨树人工林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四川地理条件复杂,杨树人工林的发展迫切需要适应不同生境条件的杨树良种。同时,四川发展杨树人工林的潜力极为巨大,因此对于良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正是良种的缺乏,严重限制四川杨树人工林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在四川开展对引进欧美杨树无性系和乡土杨树良种选育及其生理生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所得结果如下:对四川乡土杨树主要分布区进行了资源调查,种质收集和优树选择,建立起杨树基因库一个,收集保存了18个种在内乡土杨树单株1560多份。四川乡土杨树在生长速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康定杨、光果西南杨、滇杨是海拔2500m以上高原面优良的杨树种。青杨、长序杨、乡城杨、川杨在四川低海拔地区栽培利用的可能性较小。响叶杨是四川山地造林最有希望的杨树类型,但繁殖困难技术限制其良种选育和栽培利用。滇杨、响叶杨、三脉青杨及这些杨树的天然杂种将是四川省杨树良种选育在未来5-10年内最重要的种质。杂交杨Ⅰ、杂交杨Ⅱ、滇杨是选育适宜四川低海拔地区栽培杨树良种的优良种质,从中直接选育良种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杂交杨Ⅰ。贡嘎杨是一类珍稀的优良杨树种质资源,直接选育用于园林绿化使用的良种可能性较大。川杨、长序杨、乡城杨、冬瓜杨、小叶杨、大叶杨对四川低山海拔地区自然生态条件适应性较差,直接利用的可能性较小。14个乡土杨树无性系和3个引进的欧美杨无性系在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的特征上存在显着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特征与苗期测试中表现出的生长优劣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因此,在无性系的早期选择中,并不能仅凭这些参数就得到可靠的结果。基于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参试的17个无性系可以被划分成两类,它们各自的光合特征是对其原生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引种的多个杂交组合中,T×D不适合在四川发展,即以毛果杨和黑杨为亲本的杂交组合不适合四川栽培。美州黑杨和欧美杨较适宜四川的生态环境条件,为良种选育的重点对象。引进的杨树无性系中,欧美杨107、108,R247、R270表现优良,适宜四川盆地河谷和四旁种植。四川杨树栽培的立地条件异常复杂,任何一个无性系都不太可能适应多种类型的生态条件。四川杨树良种选育的重点是选育对环境不敏感的杨树类型,这可确保所选良种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引种选育适应四川生态条件的杨树良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今后育种的重点应该是充分利用已引进的美洲黑杨和欧美杨,与四川杨土杨树进行杂交育种。重金属胁迫能使杨树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会降低Rubisco酶数量或活性,降低PSⅡ量子传递效率,破坏类囊体结构和功能,从而阻断使光合过程的PSⅠ、PSⅡ之间的联系,导致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但是加入足够的氮元素,不但能大大缓解上述现象,甚至能促进杨树植株的生长。

丁云海[10](2010)在《四川乡土杨属植物的系统发育与亲缘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杨树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树种的统称。杨属是被子植物中最为古老的属之一,已有数百万多年的历史,现约有100多种,是世界各国普遍种植的木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和亚洲。我国具有丰富的杨树基因资源,尤其是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杨树种类及地区特有种,其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部,这些地区独特的历史因素和生态环境条件使其拥有丰富的杨树种类和变异类型,被认为是一个杨树变异中心。然而,关于这一地区的杨属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态上,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也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但该地区的杨属植物在分类体系和种间演化关系上依然存在许多疑点和分歧。本实验采用AFLP分子标记及对cpDNA的trnT-F区域的序列分析探讨了来至于青杨组、大叶杨组和白杨组的17个四川乡土杨树种的亲缘关系,得到了如下的主要研究结论:(1)本实验采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杨树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得到的DNA带型清晰完整,无明显降解及RNA污染,该方法能简便、快速、高效地获得杨树基因组DNA,且质量较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于杨树AFLP分析。而改进的CTAB法提取的DNA并不适合进行cpDNA的trnT-F区域的扩增,而常规的CTAB法虽然提取的DNA质量不高,但是却能扩增trnT-F区域中的单一条带。(2)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AFLP引物组合用于最终的选择性扩增,共扩增出585个遗传位点,其中50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率为86.32%,每对引物组合产生条带数目不等,最少的是M48/E57,共扩增45条,最多是M48/E41,共扩增出78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条带58.5条,具有多态性的条带50.5条。(3)应用通用引物对杨树cpDNA的trnT-F的三段区域进行扩增,测序后拼接,结果表明.17个杨树种的测序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长度在1461-1503bp之间,平均为1482.4bp,各碱基百分比在不同的杨树种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A占的比例为40.3%-40.9%,平均为40.6;G占的比例为15.8%-16.4%,平均为16.3%;C占的比例为14.3%-14.6%,平均为14.4%;T占的比例为28.5%-28.9%,平均为28.7%;G+C含量最低的是乡城杨,为30.3%,最高的是西南杨、冬瓜杨、大叶杨和响叶杨,均为30.8%,平均为30.7%。(4)AFLP分析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而对cpDNA的trnT-F的序列分析却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这些种的亲缘关系,这可能与杨树cpDNA的trnT-F信息位点过多有关。结合形态学、AFLP和trnT-F的实验结果分析认为,长序杨划为青杨组较为合理;西南杨更有可能是青杨和康定杨的一个原始杂交种,将西南杨作为康定杨的一个变种可能并不合理;三脉青杨及小叶杨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可能由相同的祖先演化而来;贡嘎杨可能是大叶杨组的种与青杨组的青杨或者是西南杨的原始祖先杂交而形成的一个种,但由于其分布区域的狭隘,是否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种还值得商榷;可以确定天然杂交种“泸定杨”的一个亲本是滇杨,而cpDNA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另一个亲本可能是瘦叶杨;“布拖杨”具有大叶杨的明显特征,AFLP结果也表明它与贡嘎杨及大叶杨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否是一个种或者变种仍然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二、西藏的杨柳科树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的杨柳科树木(论文提纲范文)

(1)泛喜马拉雅地区杨属的分类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杨柳科科下分类系统的讨论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总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
        1.1.3. 系统发育分析
    1.2. 结果
        1.2.1. 系统发育
        1.2.2. 形态性状描述
    1.3. 讨论
2. 杨属的分类学研究背景
    2.1. 分类历史简述
    2.2. 泛喜马拉雅地区杨属分类简介
    2.3. 存在的分类学问题
        2.3.1. 属下分类系统不完善
        2.3.2. 名称、模式需要核实
        2.3.3. 物种界限不统
        2.3.4. 分类处理意见不一致
        2.3.5. 杂交问题
3. 形态性状及其分类价值
    3.1. 习性
    3.2. 茎
        3.2.1. 树形
        3.2.2. 树皮
        3.2.3. 枝条
    3.3. 芽
    3.4. 叶
        3.4.1. 叶形
        3.4.2. 毛被情况
        3.4.3. 叶缘
        3.4.4. 叶柄
    3.5. 花
        3.5.1. 花序形态
        3.5.2. 苞片形态
        3.5.3. 雄花形态
        3.5.4. 雌花形态
    3.6. 果
    3.7. 染色体倍性
        3.7.1. 材料和方法
        3.7.2. 结果
        3.7.3. 讨论
4. 属下分类系统的讨论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叶绿体分离和DNA的提取
        4.1.2. 滚环反应(PCA )扩增叶绿体DNA
        4.1.3. 测序、叶绿体基因组拼接与注释
        4.1.4. 系统发育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4.3.1. 杨属各组间的母系遗传关系
        4.3.2. 杨属属下分类系统讨论
5. 分类处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杨组不分物种下同心皮的蒴果数目统计
附录二 泛喜马拉雅地区杨属部分学名的模式标本图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夏蜡梅传粉系统和不同交配后代适合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与传粉媒介的关系
    1.2 花部特征与传粉昆虫的关系
        1.2.1 传粉综合征
        1.2.2 花部特征对传粉昆虫的适应及作用
    1.3 交配系统和遗传多样性
        1.3.1 植物交配系统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1.3.2 SSR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夏蜡梅的研究现状
        1.4.1 夏蜡梅的分类与分布
        1.4.2 夏蜡梅的种群结构
        1.4.3 夏蜡梅的交配系统与遗传多样性
        1.4.4 夏蜡梅与美国蜡梅传粉系统的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夏蜡梅不同花部组织及生物量对传粉昆虫行为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地点和材料
        2.1.2 方法
        2.1.2.1 花部性状测量
        2.1.2.2 花开放进程
        2.1.2.3 自然状态下昆虫访花行为观察
        2.1.2.4 不同处理传粉昆虫观察
        2.1.2.5 不同处理后代种子的适合度
        2.1.2.6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部性状与开花进程
        2.2.2 自然状态访花者类型及传粉行为
        2.2.3 不同花部性状对传粉昆虫种类和行为的影响
        2.2.4 不同处理后代的结实特性与种子性状
    2.3 讨论
        2.3.1 植物与传粉媒介的关系
        2.3.2 夏蜡梅花部性状对传粉昆虫行为及后代适合度的影响
3 光叶红蜡梅花部不同组织对传粉甲虫行为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地点和材料
        3.1.2 方法
        3.1.2.1 花部性状测量
        3.1.2.2 花开放进程
        3.1.2.3 自然状态下昆虫访花行为观察
        3.1.2.4 不同处理传粉昆虫观察
        3.1.2.5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部性状
        3.2.2 花开放进程
        3.2.3 食物体对香气释放的影响
        3.2.4 自然状态下传粉昆虫及传粉行为观察
        3.2.5 不同花部性状对传粉昆虫种类和行为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异地引种对美国蜡梅传粉昆虫的影响
        3.3.2 花部性状对传粉昆虫的影响
        3.3.3 夏蜡梅和光叶红蜡梅吸引传粉性状比较
4 夏蜡梅不同交配后代适合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人工控制交配及授粉操作
        4.1.2.2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夏蜡梅不同种群不同授粉方式后代果实、种子比较
        4.2.2 夏蜡梅种苗适合度比较
    4.3 讨论
        4.3.1 不同授粉方式对不同种群夏蜡梅后代适合度影响
        4.3.2 远交对夏蜡梅种群的意义
5 基于转录组序列的夏蜡梅SSR位点特征与引物开发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5.1.3 SSR位点开发与引物设计
        5.1.4 PCR扩增体系的优化
        5.1.5 SSR引物筛选和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夏蜡梅转录组SSR位点的分布频率与基序特征
        5.2.2 正交设计L16(45)筛选夏蜡梅SSR-PCR最优体系及验证
        5.2.3 SSR引物筛选和验证
    5.3 讨论
        5.3.1 EST-SSRs分布频率与特征
        5.3.2 引物有效性评价
6 全文主要结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10种重要林业象虫在我国适生区及其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森林虫害发生与危害现状概述
    1.2 10种重要林业象虫的研究现状
        1.2.1 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 (L.)
        1.2.2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 liver)
        1.2.3 棕榈象甲Rhynchophorus palmarum (L.)
        1.2.4 紫棕象甲Rhynchophorus phoenicis (F.)
        1.2.5 芒果果核象Sternochetus mangiferae (F.)
        1.2.6 芒果果肉象Sternochetus frigidus (F.)
        1.2.7 芒果果实象Sternochetus olivieri (Faust)
        1.2.8 苹果花象Anthonomus quadrigibbus Say
        1.2.9 桑象Baris deplanata Roelofs
        1.2.10 核桃长足象Alcidodes juglans Chao
    1.3 有害生物适生性分析模型
        1.3.1 农业气候相似距模型
        1.3.2 CLIMEX模型
        1.3.2.1 CLIMEX单一物种地点比较功能
        1.3.2.2 CLIMEX区域气候相似比较功能
        1.3.3 最大熵模型(Max Ent)
        1.3.4 遗传算法模型(GARP)
    1.4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理论
        1.4.1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价研究现状
        1.4.1.1 经济阈值评估阶段
        1.4.1.2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经济损失直接评估阶段
        1.4.1.3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经济损失全面评估阶段
        1.4.2 国外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价研究现状
        1.4.3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概述
        1.4.3.1 直接经济损失评价方法
        1.4.3.2 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10种林业象虫生物学和地理分布数据
        2.1.2 相关模型及软件
        2.1.3 地图数据
        2.1.4 气象数据
        2.1.5 经济损失组分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象虫分布数据
        2.2.2 收集象虫生物学数据
        2.2.3 气候环境数据格式转换
        2.2.4 适生区面积计算
        2.2.5 CLIMEX模型预测方法
        2.2.5.1 CLIMEX模型地点比较功能(Compare Location O ne Species)
        2.2.5.2 CLIMEX模型气候相似比较 (Match Climate Regional)
        2.2.6 GARP模型预测方法
        2.2.6.1 Dataset Manager环境图层处理
        2.2.6.2 Desktop Garp预测
        2.2.7 Max Ent模型预测方法
        2.2.8 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2.2.8.1 林业经济损失评估
        2.2.8.2 生态环境服务质量损失评估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杨干象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1.1 基于CLIMEX模型地点比较功能适生区预测
        3.1.1.1 模型参数及赋值依据
        3.1.1.2 模型参数调整及拟合检验过程
        3.1.1.3 基于CLIMEX模型杨干象在我国适生区
        3.1.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1.2.1 杨干象在全球分布点
        3.1.2.2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1.2.3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1.2.4 基于GARP模型杨干象在我国适生区
        3.1.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1.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1.3.2 模型阈值选择
        3.1.3.3 基于Max Ent模型杨干象在我国适生区
        3.1.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1.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杨干象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1.5 杨干象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1.6 杨干象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2 红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2.1 基于CLIMEX模型地点比较功能适生区预测
        3.2.1.1 模型参数及赋值依据
        3.2.1.2 模型参数调整及拟合检验过程
        3.2.1.3 基于CLIMEX模型红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2.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2.2.1 红棕象甲在全球分布点
        3.2.2.2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2.2.3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2.2.4 基于GARP模型红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2.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2.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2.3.2 模型阈值选择
        3.2.3.3 基于Max Ent模型红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2.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2.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红棕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2.5 红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2.6 红棕象甲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3 棕榈象甲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3.1 基于CLIMEX模型区域气候相似比较适生区预测
        3.3.1.1 棕榈象甲全球发生地点
        3.3.1.2 模型区域气候相似参数设置
        3.3.1.3 基于CLIMEX模型棕榈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3.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3.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3.2.2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3.2.3 基于GARP模型棕榈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3.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3.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3.3.2 模型阈值选择
        3.3.3.3 基于Max Ent模型棕榈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3.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3.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棕榈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3.5 棕榈象甲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3.6 棕榈象甲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4 紫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4.1 基于CLIMEX模型区域气候相似比较适生区预测
        3.4.1.1 紫棕象甲全球发生地点
        3.4.1.2 模型区域气候相似参数设置
        3.4.1.3 基于CLIMEX模型紫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4.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4.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4.2.2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4.2.3 基于GARP模型紫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4.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4.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4.3.2 模型阈值选择
        3.4.3.3 基于Max Ent模型紫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
        3.4.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4.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紫棕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4.5 紫棕象甲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4.6 紫棕象甲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5 芒果果核象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5.1 基于CLIMEX模型区域气候相似比较适生区预测
        3.5.1.1 芒果果核象全球发生地点
        3.5.1.2 模型区域气候相似参数设置
        3.5.1.3 基于CLIMEX模型芒果果核象在我国适生区
        3.5.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5.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5.2.2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5.2.3 基于GARP模型芒果果核象在我国适生区
        3.5.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5.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5.3.2 模型阈值选择
        3.5.3.3 基于Max Ent模型芒果果核象在我国适生区
        3.5.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5.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芒果果核象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5.5 芒果果核象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5.6 芒果果核象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6 芒果果肉象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6.1 基于CLIMEX模型区域气候相似比较适生区预测
        3.6.1.1 芒果果肉象全球发生地点
        3.6.1.2 模型区域气候相似参数设置
        3.6.1.3 基于CLIMEX模型芒果果肉象在我国适生区
        3.6.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6.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6.2.2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6.2.3 基于GARP模型芒果果肉象在我国适生区
        3.6.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6.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6.3.2 模型阈值选择
        3.6.3.3 基于Max Ent模型芒果果肉象在我国适生区
        3.6.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6.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芒果果肉象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6.5 芒果果肉象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6.6 芒果果肉象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7 芒果果实象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7.1 基于CLIMEX模型区域气候相似比较适生区预测
        3.7.1.1 芒果果实象全球发生地点
        3.7.1.2 模型区域气候相似参数设置
        3.7.1.3 基于CLIMEX模型芒果果实象在我国适生区
        3.7.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7.2.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7.2.2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7.2.3 基于GARP模型芒果果实象在我国适生区
        3.7.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7.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7.3.2 模型阈值选择
        3.7.3.3 基于Max Ent模型芒果果实象在我国适生区
        3.7.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7.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芒果果实象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7.5 芒果果实象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7.6 芒果果实象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8 苹果花象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8.1 基于CLIMEX模型地点比较功能适生区预测
        3.8.1.1 模型参数及赋值依据
        3.8.1.2 模型参数调整及拟合检验过程
        3.8.1.3 基于CLIMEX模型苹果花象在我国适生区
        3.8.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8.2.1 苹果花象在全球分布点
        3.8.2.2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8.2.3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8.2.4 基于GARP模型苹果花象在我国适生区
        3.8.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8.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8.3.2 模型阈值选择
        3.8.3.3 基于Max Ent模型苹果花象在我国适生区
        3.8.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8.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苹果花象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8.5 苹果花象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8.6 苹果花象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9 桑象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9.1 基于CLIMEX模型地点比较功能适生区预测
        3.9.1.1 模型参数及赋值依据
        3.9.1.2 模型参数调整及拟合检验过程
        3.9.1.3 基于CLIMEX模型桑象在我国适生区
        3.9.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9.2.1 桑象在全球分布点
        3.9.2.2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9.2.3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9.2.4 基于GARP模型桑象在我国适生区
        3.9.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9.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9.3.2 模型阈值选择
        3.9.3.3 基于Max Ent模型桑象在我国适生区
        3.9.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9.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桑象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9.5 桑象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9.6 桑象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3.10 核桃长足象在我国适生区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3.10.1 基于CLIMEX模型地点比较功能适生区预测
        3.10.1.1 模型参数及赋值依据
        3.10.1.2 模型参数调整及拟合检验过程
        3.10.1.3 基于CLIMEX模型核桃长足象在我国适生区
        3.10.2 基于GARP模型适生区预测
        3.10.2.1 核桃长足象在全球分布点
        3.10.2.2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10.2.3 模型最佳子模型选择
        3.10.2.4 基于GARP模型核桃长足象在我国适生区
        3.10.3 基于Max Ent模型适生区预测
        3.10.3.1 模型环境变量选择
        3.10.3.2 模型阈值选择
        3.10.3.3 基于Max Ent模型核桃长足象在我国适生区
        3.10.3.4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3.10.4 基于三种模型结合核桃长足象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3.10.5 核桃长足象在我国适生区面积
        3.10.6 核桃长足象造成经济损失评估
4 讨论
    4.1 10种象虫适生性及经济损失评估讨论
    4.2 3 种适生区预测模型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泛喜马拉雅地区柳属繁柳组的分类学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简介
    1.1 研究地区简介
    1.2 繁柳组分类简史
    1.3 存在问题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标本研究
    2.2 野外观察
    2.3 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第三章 形态性状及其分类价值
    3.1 子房特征
    3.2 雌花苞片
    3.3 雄花苞片
    3.4 雄蕊特征
    3.5 叶
    3.6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3.7 其他特征
        3.7.1 雄花腺体
        3.7.2 雌花腺体
        3.7.3 蒴果的形状
第四章 泛喜马拉雅地区繁柳组分类处理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5)柳树起源与进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1)
    (2)

(6)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冀京津地区的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1.2 气候条件
    1.3 自然资源
        1.3.1 动物资源
        1.3.2 植物资源
2 研究背景与课题提出
    2.1 京津冀地区甲虫研究背景
    2.2 课题提出
3 材料与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4.1.1 亚目级组成
        4.1.2 科级组成
        4.1.3 属级组成
    4.2 冀京津地区甲虫种类的区系分布
    4.3 冀京津地区甲虫地域分布特点
        4.3.1 张北围场坝上高原区
        4.3.2 冀北燕山区
        4.3.3 冀西北间山盆区
        4.3.4 冀西太行山区
        4.3.5 河北平原区
5. 京津冀地区甲虫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5.1 京津冀地区甲虫资源类型
        5.1.1 水生昆虫
        5.1.2 陆生昆虫
    5.2 关于冀京津地区昆虫资源的利用
        5.2.1 加强对昆虫资源的研究
        5.2.2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特色昆虫保护区域
        5.2.3 保护益虫资源
        5.2.4 合理利用昆虫资源
        5.2.5 加强保护意识是根本
6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杨柳科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杨柳科
    属 的 检 索 表
        A杨属
    种的检索表
        B柳属
    种的检索表
    天然杂种

(8)江苏省天蛾科昆虫(鳞翅目:天蛾总科)(论文提纲范文)

1 面形天蛾亚科Acherontiinae
    1.1 面形天蛾属Acherontia Laspeyres, 1809
        1.1.1 芝麻鬼脸天蛾Acherontia styx (Westwood, 1844)
    1.2 松天蛾属Hyloicus Hǜbner, 1819
        1.2.1 松黑天蛾Hyloicus caligineus sinicus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3。
    1.3 白薯天蛾属Herse Oken, 1815
        1.3.1 白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innaeus, 1758)
    1.4 大背天蛾属Meganoton Boisduval, 1875
        1.4.1 大背天蛾Meganoton analis (Felder, 1874)
    1.5 霜天蛾属Psilogramma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3
        1.5.1 霜天蛾Psilogramma menephron (Cramer, 1780)
        1.5.2 丁香天蛾Psilogramma increta (Walker, 1865)
    1.6 星天蛾属Dolbina Staudinger, 1887
        1.6.1 小星天蛾Dolbina exacta Staudinger, 1892
        1.6.2 绒星天蛾Dolbina tancrei Staudinger, 1887
2 云纹天蛾亚科Ambulicinae
    2.1 鹰翅天蛾属Oxyambulyx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3
        2.1.1 鹰翅天蛾Oxyambulyx ochracea (Butler, 1885)
        2.1.2 核桃鹰翅大蛾Oxyambulyx schauffelbergeri (Bremer et Grey, 1852)
    2.2 豆天蛾属Clanis Hǜbner, 1822
        2.2.1 南方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bilineata (Walker, 1866)
        2.2.2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 1922
        2.2.3 洋槐天蛾Clanis deucalion (Walker, 1856)
    2.3 六点天蛾属Marumba Moore, 1882
        2.3.1 椴六点天蛾Marumba dyras (Walker, 1856)
        2.3.2 菩提六点天蛾Marumba jankowskii (Oberthur, 1880)
        2.3.3 梨六点天蛾Marumba gaschkewitschi complacens (Walker, 1864)
        2.3.4 枣桃六点天蛾Marumba gaschkewitschi gaschkewitschi (Bremer et Grey, 1852)
        2.3.5 栗六点天蛾Marumba sperchius (Menentries, 1857)
    2.4 黄脉天蛾属Amorpha Hǜbner, 1806
        2.4.1 中国天蛾Amorpha sinica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3
    2.5 月天蛾属Parum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3
        2.5.1 构月天蛾Parum colligata (Walker, 1856)
    2.6 绿天蛾属Callambulyx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3
        2.6.1 榆绿天蛾Callambulyx tatarinovi (Bremer et Grey, 1853)
    2.7 目天蛾属Smerinthus Latreille, 1802
        2.7.1 蓝目天蛾Smerinthus planus planus Walker, 1856。
    2.8 盾天蛾属Phyllosphingia Swinhoe, 1897
        2.8.1 盾天蛾Phyllosphingia dissimilis dissimilis (Bremer, 1861)
        2.8.2 紫光盾天蛾Phyllosphingia dissimilis sinensis Jordan, 1911
    2.9 蔗天蛾属Leucophlebia Westwood, 1848
        2.9.1 甘蔗天蛾Leucophlebia lineata Westwood, 1848
    2.1 0 三线天蛾属Polyptychus Hǜbner, 1822
        2.1 0. 1 三线天蛾Polyptychus trilineatus Moore, 1888
3 透翅天蛾亚科Sesiinae
    3.1 透翅天蛾属Cephonodes Hǜbner, 1822
        3.1.1 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 hylas (Linnaeus, 1771)
    3.2 木蜂天蛾属Sataspes Moore, 1957
        3.2.1 木蜂天蛾Sataspes tagalica tagalica Boisduval, 1875
        3.2.2 黑胸木蜂天蛾Sataspes tagalica chinensis Clark, 1928
    3.3 黑边天蛾属Haemorrhagia Grote et Robinson, 1865
        3.3.1 后黄黑边天蛾Haemorrhagia radians (Walker, 1856)
4 蜂形天蛾亚科Philampellinae
    4.1 葡萄天蛾属Ampelophaga Bremer et Grey, 1852
        4.1.1 葡萄天蛾Ampelophaga rubiginosa rubiginosa Bremer et Grey, 1852
    4.2 突角天蛾属Enpinanga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3
        4.2.1 横带天蛾Enpinanga transtriata Chu et Wang, 1980
    4.3 锤天蛾属Gurelca Kirby, 1880
        4.3.1 团角锤天蛾Gurelca hyas (Walker, 1856)
    4.4 长喙天蛾属Macroglossum Scopoli, 1777
        4.4.1 青背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bombylans (Boisduval, 1875)
        4.4.2 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corythus luteata (Butler, 1875)
        4.4.3 黑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 (Butler, 1875)
        4.4.4 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Linnaeus, 1758)
        4.4.5 斑腹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variegatum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3
5 斜纹天蛾亚科Choerocampinae
    5.1 白眉天蛾属Hyles Hǜbner, 1819
        5.1.1 八字白眉天蛾Hyles livornica (Esper, 1780)
        5.1.2 楚氏白眉天蛾Hyles chuvilini Eitschberger, Danner et Surholt, 1998
    5.2 红天蛾属Pergesa Walker, 1856
        5.2.1 白环红天蛾Pergesa askoldensis (Oberthur, 1879)
        5.2.2 红天蛾Deilephila elpenor elpenor (Linnaeus, 1758)
        5.2.3 红夕天蛾Pergesa elpenor lewisi (Butler, 1875)
    5.3 白肩天蛾属Rhagastis Rothschild et Jordan, 1902
        5.3.1 白肩天蛾Rhagastis mongoliana mongoliana (Butler, 1875)
    5.4 斜纹天蛾属Theretra Hǜbner, 1822
        5.4.1 斜纹天蛾Theretra clotho clotho (Drury, 1773)
        5.4.2 雀纹天蛾Theretra japonica (Orza, 1869)
        5.4.3 芋双线天蛾Theretra oldenlandiae (Fabricius, 1775)
        5.4.4 芋双线天蛾指名亚种Theretra oldenlandiae oldenlandiae (Fabricius, 1775)
        5.4.5 芋单线天蛾Theretra pinastrina (Martyn, 1797)
        5.4.6 芋单线天蛾指名亚种Theretra pinastrina pinastrina (Martyn, 1797)

(9)四川杨树良种选育及相关生理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外杨树良种选育研究现状
    1.2 国内杨树良种选育研究现状
    1.3 四川杨树良种选育
        1.3.1 四川乡土杨树选育
        1.3.2 四川杨树引种概况
    1.4 杨树在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二章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思想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四川乡土杨树资源的价值、保护与利用
    3.1 乡土杨树资源概况
    3.2 四川乡土杨树的价值
        3.2.1 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2.2 在生态建设中的价值
        3.2.3 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3.2.4 在杨树遗传改良中的价值
    3.3 西南乡土杨树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3.3.1 乡土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现状
        3.3.2 乡土杨树资源的利用现状
        3.3.3 乡土杨树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3.4 小结
第四章 四川乡土杨树种质资源收集和优树选择
    4.1 研究内容和调查范围
    4.2 种质收集和优树选择方法
    4.3 优树选择和种质收集过程
    4.4 种质收集和优树选择结果
    4.5 乡土杨树生长情况
    4.6 小结
第五章 乡土杨树优树无性系化培育与苗期评价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优树无性系的气体交换过程比较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气体交换测定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光响应曲线分析
        6.2.2 二氧化碳响应曲线分析
        6.2.3 光合作用主要特征聚类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北美杂交杨在四川的引种试验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内容
    7.3 试验方法
        7.3.1 育苗和苗期测定
        7.3.2 造林对比试验
        7.3.3 区域试验
    7.4 结果分析
        7.4.1 无性系造林对比
        7.4.2 区域试验
    7.5 小结
第八章 重金属处理下增施氮对杨树生长的影响机制与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实验材料
        8.1.2 处理方法
        8.1.3 分析测试方法
    8.2 结果分析
        8.2.1 对生长的影响
        8.2.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8.2.3 对杨树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8.2.4 重金属与氮元素交互作用下杨树的光合响应曲线
        8.2.5 重金属与氮元素交互作用对杨树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四川乡土杨属植物的系统发育与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杨树资源现状
    2 四川乡土杨树资源概况
    3 杨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4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系统发育及分类中的应用
        4.3.1 分子标记概述
        4.3.2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系统发育及分类中的应用
        4.3.3 分子标记在杨属植物品种鉴定、系统进化及亲缘关系确定上的应用
第二章 四川乡土杨树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3.2 基因组DNA双酶切、DNA片段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的效果及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的筛选
        3.3 AFLP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3.4 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DNA trnT-F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检测
        3.2 扩增效果检测
        3.3 序列分析
        3.4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4 讨论
        4.1 两种DNA提取方法的对比及应注意的问题
        4.2 系统进化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西藏的杨柳科树木(论文参考文献)

  • [1]泛喜马拉雅地区杨属的分类修订[D]. 尚策.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2]夏蜡梅传粉系统和不同交配后代适合度的研究[D]. 黄耀辉.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3]10种重要林业象虫在我国适生区及其经济损失评估研究[D]. 季英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4]泛喜马拉雅地区柳属繁柳组的分类学修订[D]. 郭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5]柳树起源与进化的探讨[J]. 赵良能,龚固堂. 四川林业科技, 2014(04)
  • [6]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分布[D]. 张越. 河北大学, 2014(01)
  • [7]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杨柳科植物[J]. 赵良能,龚固堂,刘军. 四川林业科技, 2012(06)
  • [8]江苏省天蛾科昆虫(鳞翅目:天蛾总科)[J]. 周毅,孙长海,胡春林,王庆亚.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1(01)
  • [9]四川杨树良种选育及相关生理生态研究[D]. 王长亮.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8)
  • [10]四川乡土杨属植物的系统发育与亲缘关系研究[D]. 丁云海.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西藏的柳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