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调整SARS防治医学专家组成员的通知

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调整SARS防治医学专家组成员的通知

一、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调整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成员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刘向东[1](2020)在《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现代化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认为

王巍[2](2020)在《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地震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经过2008年8级汶川地震、2010年7.1级玉树地震、2013年7.0级芦山地震、2017年7.0级九寨沟地震等大地震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得到不断完善。每次地震后对本次应急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能力评价对各级政府和部门来说都很重要。然而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指出应该对地震应急响应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因此,本文立足地震应急响应阶段,提出构建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供评价方法,这对于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倒逼地震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多次国内外地震应急响应事件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首个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价模型,探索了可用于它方评价的路径,可以对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应急响应能力评价,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提出了重大地震灾害和应急响应能力的概念,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在构建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从响应主体的角度进行一级评价指标的划分,4个一级评价指标为政府应急响应能力、社区应急响应能力、救援力量应急响应能力、和群众应急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4个二级评价指标和48个三级评价指标。其次,在确定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时,结合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法规、文献、及案例,首先明确了评价指标的内涵,再确定出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在分析评价指标C1队伍响应能力时,结合在地震应急救援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关于《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地震响应标准工作程序》的标准初稿作为本研究的成果之一。再次,在修正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时,共进行了两次专家问卷调查工作,征求专家意见,第一次专家问卷调查得到499份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修正和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专家问卷调查得到276份反馈,根据专家打分结果,运用SPSS软件和MATLAB工具计算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四次地震为例,利用本文所提供的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模型,具体评价了四次地震中的政府应急响应能力。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明确了继续研究的方向。

蒲懿[3](2020)在《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健全程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围绕云南省传染病领域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健全程度及相关要素,通过政策文本量化明确健全程度现况及历年变化趋势;探究管理与监控机制健全程度的提升对云南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通过与传染病防控管控机制适宜标准对比,明确差距所在,总结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工作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健全完善传染病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对策与建议,进一步推动提升当地传染病防控管理水平。方法: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德尔菲法明确了传染病防治体系的组织架构、适宜标准、评价指标。全面收集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省卫健委等官方网站发布的公开信息,共纳入法律法规、计划规划、通知公告等政策文件215份。通过内容分析法,围绕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健全程度及其构成指标的字段定位及赋值要求对文件关键信息进行摘录;采用Excel2010汇总、分析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健全程度现状、变化;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管理与监控机制健全程度与云南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两者间的关联程度;采用规范差距分析法研究云南省管控机制现实情况与“适宜标准”间存在的差距,探寻管理与监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结果:1.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齐全程度由2000年的15.58%增长至2017年的28.58%。管理内容形式完备程度为64.11%,25类内容形式中,实际覆盖近期目标、任务和措施、政策制定等16.4项,相对缺乏中长期目标、部门协调方式、评价指标及标准等8.6项内容。职责分工明确程度为32.83%,平均提及了12.4类部门的职责,职责清晰可考核的部门平均仅4.0类,主要是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专业防控机构、其他组织,关键支撑部门和多数其他支撑部门职责均不可考核。2.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权威程度由2000年的26.11%增长至2017年的36.09%。其中,政府层面分管负责人的权威程度为13.80%,实际可协调5.4类部门,包括省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红十字会;不可协调关键支撑部门和多数其他支撑部门。管理与监控机制文件集的权威程度为72.19%,发布层级主要是省人民政府,相对缺乏立法机构、多部门联合的权威发布保障。3.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可行程度由15.49%增长至16.90%。传染病防控部门(机构)职责清晰可考核且有考核主体的程度由11.86%下降至9.28%,其中主要部门职责清晰可考核且有考核主体的程度由13.79%增长至16.68%,在提及职责的12.4类部门中,平均仅有有1.6类部门设置了外部考核主体,其中包括1.5类主要业务部门,为专业防控机构,其余部门均未设置考核主体,职责难以有效落实。4.综合来看,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健全程度由2000年的18.97%增长至2017年的27.26%,其中3类三级指标:管理与监控机制的齐全程度、权威程度、可行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云南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由2002年的278.85/10万降低至2017年195.04/10万。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健全程度与云南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健全程度的提升影响云南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方程解释程度为76.1%(P<0.05)。结论:目前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尚不健全,管理内容形式覆盖不足,部门职责分工尚不明确,缺乏外部考核主体进行监督,协调机制缺乏法律权威保障,各维度要素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与监控机制的不断提升,将有效降低云南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要推动云南省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健全管理与监控机制,提升其全面性、权威性、可落实性。进一步覆盖管理内容形式,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完善任务完成标准,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边界”共同联合的协调机制,完善政策发布层级,强化管理与监控机制法律权威约束力。加快建设防控体系监控考核机制,赋予组织体系某一方如卫生行政部门或第三方对其余各参与方的监督考核职能。此外,政府还要合理扩大对传染病的关注范围,以此触动防治管理与监控机制完善落实的“开关”,切实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4](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认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张小婉[5](2019)在《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频频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危害的广泛性、原因的多样性,使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疾控机构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机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反应人”,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成败。正确评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应急能力,是一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研究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提升应急能力的问题。论文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研究支撑理论,主要介绍疾控机构、应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概念以及风险控制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第三章是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现状透视,主要阐释F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情况,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建设历程以及对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存在的应急预测预警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横向部门联动性不强、工作流程设计待优化等短板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分析影响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的内外因素,内部主要是人力资源、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外部主要是监测预警、应急保障能力、应急培训演练、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等方面。第五章是对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疾控机构,例如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疾控机构以及国内上海、深圳、东莞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给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来的启示。第六章是描述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路径,主要从五方面开展。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应急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转渠道,提升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加强横向部门间联系,提升决策和指挥协调能力;优化应急工作流程设计,提升应急运行管理水平。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李姗姗[6](2017)在《多学科协作(MDT)服务模式现状研究 ——以某中医院为例》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全国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广州市相关医院、个案某中医院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医疗环境下,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了解医院对于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的探索,尤其是MDT服务模式的探索,发现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个案某中医院以MDT服务模式为主的研究,综合全国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和广州市相关医院的MDT服务模式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推广建议。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特别是针对MDT服务模式的文献研究;运用横向比较分析法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分析研究第一批、第二批试点单位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利用个人访谈的形式,与广州10家医院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综合分析有关医院在服务模式创新工作特别是MDT服务模式的开展情况、遇到的困难及意见想法;通过个案研究分析MDT服务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分析患者角度下的MDT;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开展MDT服务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利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整体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综合全国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广州市相关医院及某中医院以MDT为主的服务模式实施现状下的问题有:MDT团队建立难度大;MDT团队成员意见相左,难以统一;医护人员MDT意识薄弱;MDT服务模式普及推广度低;MDT服务模式标准不统一;MDT服务模式管理制度及保障不健全;MDT服务模式效果监管不到位;MDT服务模式无统一的规范收费标准。结论:结合MDT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院MDT服务模式推广的建议,包括:加强MDT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宣传,普及MDT理念;加强MDT的规范管理;制定医疗保障等配套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整合中心,合理调配诊疗资源;重视中医特色,凸显中医优势等等。

胡晓峰,李爱军[7](2015)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大事记》文中认为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9月12日卫生部派鲁之俊、朱琏、何高民负责筹建中医研究院。9月17日刘少奇指示:"卫生部要下决心,拿大力,办好中医研究院";"研究中医要读书,读中医所有的书";"研究中药的人,首先要向中药老师学,你们要在旧的基础上学习才能学成,然后再进一步改良";"中医研究院成立后,应办一个象同仁堂那样的中药厂"。10月7日经卫生部批准,中央卫生研究院中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8](2012)在《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一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显现其文明程度。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动物保护思想让我国早在黄帝时期就已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代动物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开始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而奋斗,我国的法制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

祝江斌[9](2011)在《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不仅严重地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健康,而且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地方政府对本地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负有直接责任,并且统一领导和协调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对工作,因而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的强弱是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疫情的重要决定因素。自2003年“非典”事件后,为了加强在“非典”事件应对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地方政府开始了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的简称)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历程,并将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对能力建设放到了重要日程,但目前缺乏系统的政府应对能力研究成果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从发生在中国的“非典”疫情、人致禽流感和甲型H1N1疫情特征及扩散机理分析入手,结合国内外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的研究成果,以管理学为基础,综合运用社会医学、预警管理、应急管理、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以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概念建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特征与扩散机理的研究。运用Moren’s I指数进行空间分析,描述了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特征,并根据疫情特征归纳出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扩散机理。扩散机理揭示了重大传染病疫情扩散动力、应对主要任务与所需能力要素三者的关系为重大传染病疫情每个时期扩散动力的不同则要求地方政府完成该阶段主要任务的应对能力要求各异。(2)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构成要素概念模型的研究。基于重大传染病疫情扩散动力、应对主要任务与所需能力要素三者关系,结合目前中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救轻防”的思想、预警预控功能不足、缺乏权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综合专业部门等,提出了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构成要素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应对准备、预警管理、应急处理、疫后处理四类宏观能力和23个微观构成要素,即预案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常设组织功能、组织体系、健康教育、预案演练、预案更新、“重救轻防”思想、专业人员培训、应急制度建设、预警管理体系、预警工作、预控对策选择、决策参考意见、疫情信息发布速度、部门间联动、应急决策执行、医疗卫生队伍救援速度、领导联动意识、现场指挥部的作用、应急评估工作、应急管理工作完善、政府对次生事件防范。(3)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概念模型的实证研究。通过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对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准备能力主要包括预案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常设组织功能发挥、组织体系建立能力;预警管理能力主要包括预警管理体系的建设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应急决策、快速发布疫情信息、部门联合行动、应急决策执行能力;疫后处理能力主要包括政府对次生事件防范能力。并且通过专家意见数据检验了部分应对能力构成要素,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4)目前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建设问题研究。从地方政府具体应对行为与应对效果的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系数,即应对能力具体构成要素的回归系数,发现组织体系建设、预警管理体系建设和疫情信息快速发布能力需要提高。在综合考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对能力具体构成要素的作用大小和目前情况,提出预案演练、预案更新、“重救轻防”的思想及预警管理体系建设能力也需要逐步改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探究了重大传染病疫情件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扩散动力、政府应对主要任务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关系。(2)提出了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模型。基于扩散动力、政府应对主要任务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关系,结合目前重大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存在问题,提出了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概念模型。(3)整合政府应对行为数据、应对效果数据与专家意见数据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进行了验证。通过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政府应对行为数据、应对效果数据的有序逻辑回归分析,验证了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概念模型,并通过专家意见数据检验了模型的解释能力。还通过地方政府应对行为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考虑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构成要素的作用大小及现状,发现了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这些能力的政策建议。

张群[10](2011)在《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传播是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促进人类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因特网已成为健康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重要途径,成为人们寻找健康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健康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因特网传播的独特优势为公众提供及时、科学、全面、准确的健康信息是推动健康传播实践更好发展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健康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用户体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目前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网络环境下开展健康传播提出了一个基本框架思路。在国内健康传播研究领域,本文是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视角首次对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研究。一是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应建立以卫生部门主导的健康传播体系。即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播主体的、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多样的全方位、多层次传播服务体系。它强调“资源整合,协同共建”,将政府医疗卫生系统内分散的力量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加以整合;加强“战略协调,合作共赢”,协调卫生系统外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同时,围绕“面向公众,理念提升”,积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的提升。二是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实践中不同属性主体在健康传播中的特点和问题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包括传播主体系统的构建、健康传播内容的建设、健康传播体系的技术实现、健康传播服务方式的识别、健康传播效果的评估、健康传播的制度保障建设等;三是对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紧密结合公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提出建立卫生部门主导的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体系,对于加快提升我国公众健康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健康并推动健康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调整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成员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调整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成员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地震灾害等级
        2.1.2 地震应急响应阶段
        2.1.3 应急响应能力
    2.2 基本决策方法
        2.2.1 头脑风暴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3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4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2.3.5 灰色综合评价法
        2.3.6 几种比较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的类型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一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体系的初步构建
        3.3.3 体系的修正
    3.4 指标内涵和评价标准
        3.4.1 政府应急响应能力
        3.4.2 社区应急响应能力
        3.4.3 救援力量应急响应能力
        3.4.4 群众应急响应能力
    3.5 小结
第四章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1 样本数据的分析检验
        4.1.1 样本数据信度分析
        4.1.2 样本数据效度分析
        4.1.3 专家权威性和样本修正
    4.2 构造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指标权重排序
    4.4 结果分析
        4.4.1 本文结论与原始数据的对比
        4.4.2 样本筛选与分类对比
        4.4.3 政府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5.1 灾情回顾
    5.2 四次地震政府应急响应情况对比
    5.3 四次地震政府应急响应能力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第一次调查问卷内容
    附录2 第二次调查问卷内容
    附录3 标准草稿
    附件4 第二次调查问卷结果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健全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3 研究内容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研究框架与定位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理论指导依据
    2 具体研究方法
    3 资料来源与收集
    4 资料量化方法及过程
    5 资料质量检验
    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 云南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的齐全程度现状
    2 云南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的权威程度现状
    3 云南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可行程度现状
    4 综合分析云南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的健全程度现状
第四章 讨论
    1 内容形式设置逐步完善,防控管理工作仍不全面
    2 管控机制覆盖程度提升,部门职责分工尚不明确
    3 防控联动机制落实不足,管控机制权威保障较弱
    4 组织体系缺乏监督主体,部门职责难以有效落实
    5 重视常见新发传染病防控,病种关注范围仍然不足
    6 管理与监控机制健全程度提升,促进云南传染病健康结果改善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1 明确防控内容形式,补齐管理工作短板
    2 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设置任务考核标准
    3 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完善监督控制方式
    4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增强管控机制约束力
    5 健全管理考核评价机制,设立外部监督控制主体
    6 扩大传染病种关注范围,提升防治服务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5)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研究理论支撑
    2.1 核心概念
        2.1.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2 应急能力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 主要理论支撑
        2.2.1 风险控制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现状透视
    3.1 F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建设历程
        3.2.1 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3.2.2 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3.3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存在的短板
        3.3.1 应急预测预警水平低
        3.3.2 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3.3.3 横向部门联动性不强
        3.3.4 工作流程设计待优化
第四章 制约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4.1 内在因素
        4.1.1 专业应急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4.1.2 自身应急体系建设的完善性
        4.1.3 日常应急保障训练的有效性
        4.1.4 应急实验检测能力的可靠性
    4.2 外在因素
        4.2.1 横向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4.2.2 涉卫应急法律制度的完整性
        4.2.3 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顺畅性
第五章 国内外疾控机构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持续完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
        5.1.1 完善预警机制
        5.1.2 创新应急保障体制
        5.1.3 强化应急联动
        5.1.4 持续修订法律
    5.2 推动信息化管理与建设
        5.2.1 不断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
        5.2.2 借助信息化手段开拓创新
        5.2.3 通过信息化平台促进联动管理
        5.2.4 利用大数据做好事前预警
    5.3 积极主动做好媒体应对和宣传教育
        5.3.1 主动应对媒体并有效引导舆论
        5.3.2 提升市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5.3.3 迅速有力应对负面网络舆情
第六章 F市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的路径
    6.1 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预测预警能力
        6.1.1 完善网络直报系统建设路径,拓展监测种类和覆盖面
        6.1.2 积极开展预警专业研究,提升专业人员疫情敏感性
    6.2 加强应急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6.2.1 夯实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完善应急工作设备
        6.2.2 强化应急知识培训,完善应急参与者知识结构
    6.3 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转渠道,提升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
        6.3.1 运用新型大数据处理技术,增强信息实时处理能力
        6.3.2 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做好信息化建设人才支撑
    6.4 加强横向部门间联系,提升决策和指挥协调能力
        6.4.1 加强同级横向机构合作,提高横向合作业务水平
        6.4.2 强化问责机制,以问责倒逼决策高效和指挥协调
    6.5 优化应急工作流程设计,提升应急运行管理水平
        6.5.1 规范应急工作流程,强化应急全过程处置评估
        6.5.2 建立平战转换模式,明晰机构与人员职责分工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6)多学科协作(MDT)服务模式现状研究 ——以某中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医院服务模式改善
        2.1.1 医院服务
        2.1.2 医院服务模式改善进展情况
    2.2 多学科协作服务模式(MDT服务模式)
        2.2.1 MDT产生的背景
        2.2.2 MDT定义
        2.2.3 MDT工作架构
        2.2.4 MDT国外的研究进展
        2.2.5 MDT国内发展情况
第三章 MDT服务模式现状调查
    3.1 全国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医院工作现状调查
        3.1.1 申报全国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医院等级分析
        3.1.2 申报全国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医院分布区域特点
        3.1.3 全国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医院目标模式调查
    3.2 广州市相关医院服务模式工作访谈情况
    3.3 某中医院MDT服务模式的现状调查
        3.3.1 某中医院基本情况
        3.3.2 某中医院MDT服务模式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3.3.3 某中医院MDT服务模式的试点带动效应分析
        3.3.4 2014-2016 年某中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的情况分析
        3.3.5 2016 年某中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的患者调查问卷分析
第四章 MDT服务模式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1 全国试点医院工作实施现状的结果分析
        4.1.1 全国试点医院开展工作的成效分析
        4.1.2 全国试点医院开展工作的问题分析
    4.2 广州市相关医院访谈结果分析
    4.3 某中医院MDT服务模式实施现状结果分析
        4.3.1 某中医院MDT服务模式实施现状的成效分析
        4.3.2 某中医院MDT服务模式实施现状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中医院MDT服务模式推广的建议
    5.1 加强MDT人才队伍的培养
    5.2 加强宣传,普及MDT理念
    5.3 加强MDT的规范管理
    5.4 制定医疗保障等配套的政策措施
    5.5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5.6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5.7 整合中心,合理调配诊疗资源
    5.8 重视中医特色,凸显中医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一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中国大陆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
    第一章野生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第一节起步发展期(1949~1977)
        第二节全面建设期(1978~1999)
        一、有关非法狩猎、走私的规定
        二、《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条例中的规定
        三、有关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规定
        第三节繁荣创新期(2000~至今)
        一、打击非法捕猎、走私野生动物力度增加
        二、野生动物保护地方立法繁荣发展
        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全面建设
        (一)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的重要通知
        (二)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
        (三)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有关规定
        四、其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
        (一)关于肇事野生动物补偿工作
        (二)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及网络救助
        (三)关于自然灾害中的野生动物保护
        (四)关于禁食野生动物的规定
    第二章农场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第一节起步恢复期(1949~1965)
        一、农场动物保育的有关规定
        二、发展农场动物养殖的有关规定
        三、农场动物屠宰、防疫的有关规定
        四、关于农场动物的其他规定
        第二节曲折停滞期(1966~1976)
        第三节全面建设期(1978~1989)
        一、农场动物养殖发展的有关规定
        二、农场动物生存发展基本问题的有关规定
        三、农场动物防疫的有关规定
        四、农场动物用药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节迅猛发展期(1990~1999)
        一、农场动物种畜禽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农场动物防疫检疫的有关规定
        三、农场动物屠宰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五节繁荣创新期(2000~至今)
        一、农场动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的有关规定
        (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二、农场动物用药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农场动物防疫免疫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畜牧法》的有关规定
        (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
        (二)种畜禽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的有关规定
        (三)畜禽养殖的有关规定
        (四)畜禽运输的有关规定
        (五)质量安全保障的有关规定
        五、其他涉及农场动物福利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实验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第一节起步发展期(1979~1982)
        第二节全面建设期(1983~2005)
        一、实验动物立法体系全面建设
        (一)专门规范实验动物管理的立法出台
        (二)实验动物管理地方立法全面建设
        (五)其他立法中的对于实验动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七部委共同制定的部门规章——《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的出台
        (二)地方性立法中关于实验动物许可证的有关规定
        (三)其他地方性立法中的实验动物相关规定
        四、《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的发布
        第四节繁荣创新期(2006~至今)
        一、有关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的提出
        二、实验动物的地方性立法繁荣发展
    第四章伴侣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第一节快速发展期(1980~1999)
        一、伴侣动物传染病防治的有关规定
        二、伴侣动物的出入境检疫的有关规定
        三、伴侣动物的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伴侣动物限制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节全面繁荣期(2000~至今)
        一、伴侣动物的饲料管理的有关规定
        (一)国务院各部委相关公告中的有关规定
        (二)对伴侣动物饲料质量安全情况进行监管和通报
        二、伴侣动物的诊疗、用药管理的相关规定
        (一)《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二)地方性立法中动物诊疗的有关规定
        (三)伴侣动物用药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伴侣动物防疫检疫的有关规定
        (一)狂犬病防治的有关规定
        (二)伴侣动物进出口检疫的有关规定
        四、地方立法中关于伴侣动物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工作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第一节起步发展期(1949~1977)
        第二节全面建设期(1978~1999)
        一、工作动物的饲料方面
        二、工作动物防疫、检疫的相关规定
        三、工作动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四、工作动物运输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繁荣创新期(2000~至今)
        一、导盲犬的相关规定
        二、检疫犬的相关规定
        三、搜救犬的相关规定
第六章娱乐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第一节观赏动物保护的立法简述
    第二节演艺动物保护的立法进程
第二部分中国港澳台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20
    第一章中国香港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
        第一节中国香港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进程概述
        一、香港动物保护法制建设进程概述
        二、动物保护立法中最核心的一部法律——《防止残忍对待动物条例》的相关规定
        (一)防止残忍对待动物的一般性规定
        (二)残忍对待动物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中国香港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建设进程
        一、《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二、《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三、《渔业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四、《捕鲸业(规管)条例》的相关规定
        五、其他法律中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规定
        第三节中国香港地区驯养动物的法制建设进程
        一、香港地区农场动物福利的法律规定
        二、香港动物运输保护的法律规定
        三、香港动物屠宰保护的法律规定
        四、香港实验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第二章中国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
        第一节中国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进程概述
        第二节中国台湾地区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建设进程
        第三节中国台湾地区驯养动物保护的法制建设进程
        一、中国台湾地区动物福利保护法制概述
        二、中国台湾地区农场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三、中国台湾地区实验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四、中国台湾地区动物运输保护的法律规定
        五、中国台湾地区动物屠宰的法律规定

(9)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大传染病疫情方面的研究
        1.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成与扩散机理
        1.2.3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政府应对能力相关理论
    2.1 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的基本理论
        2.1.1 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定义
        2.1.2 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特征
        2.1.3 传染病疫情的分类与分级
    2.2 突发公共事件的生命周期与全面管理理论
        2.2.1 灾害、危机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生命周期理论
        2.2.2 突发公共事件的全面应急管理理论
    2.3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理论
        2.3.1 应对能力是政府能力重要组成部分
        2.3.2 应对能力是一种动态管理能力
        2.3.3 应对能力是实现应急管理目标的综合效果体现
    2.4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理论
        2.4.1 中国应急预案体系
        2.4.2 中国应急管理体制
        2.4.3 中国应急管理机制
        2.4.4 中国应急管理法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特征及扩散机理
    3.1 "非典"与甲型H1N1疫情概述
    3.2 "非典"与甲型H1N1疫情的数据收集
    3.3 "非典"与甲型H1N1疫情特征分析
        3.3.1 "非典"疫情时空特征
        3.3.2 甲型H1N1疫情时空特征
        3.3.3 "非典"疫情与甲型H1N1疫情特征比较分析
    3.4 重大传染病疫情扩散机理分析
        3.4.1 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扩散方式分析
        3.4.2 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扩散动力分析
        3.4.3 重大传染病疫情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政府应对能力理论模型构建
    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发展和现状分析
        4.1.1 "非典"事件成为应对体系建设的起点,政府应对能力逐渐加强
        4.1.2 甲流感事件成为应对体系建设的考点,政府应对能力得到展现
    4.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重救轻防"思想仍然严重,预警预控功能不足
        4.2.2 预案缺乏宏观的通盘考虑和微观的可操作性
        4.2.3 监测与信息报告系统建设重硬件、轻软件
        4.2.4 缺乏权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综合部门
        4.2.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专业人员缺乏
        4.2.6 没有充分调动整个社会的应对力量
    4.3 政府应对能力构成概念模型构建
        4.3.1 应对阶段及概念模型
        4.3.2 应对能力构成要素及指标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构成要素实证研究
    5.1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问卷设计
    5.2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数据收集
    5.3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变量测量
        5.3.1 因变量——政府应对能力
        5.3.2 自变量——应对准备能力
        5.3.3 自变量——预警管理能力
        5.3.4 自变量——应急处理能力
        5.3.5 自变量——事后处理能力
    5.4 数据分析方法设计
    5.5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模型实证研究
        5.5.1 模型原理
        5.5.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5.3 模型结果
        5.5.4 应对准备能力
        5.5.5 预警管理能力
        5.5.6 应急处理能力
        5.5.7 疫后处理能力
    5.6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实证模型校验
        5.6.1 应对准备能力
        5.6.2 预警管理能力
        5.6.3 应急处理能力
        5.6.4 疫后处理能力
    5.7 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
        5.7.1 实证研究结果
        5.7.2 实证研究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发展变化研究
    6.1 政府应对能力发展变化研究目的
    6.2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发展变化研究内容与方法
    6.3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发展变化研究结果
        6.3.1 应对准备能力发展变化分析
        6.3.2 预警管理能力发展变化分析
        6.3.3 应急救援能力发展变化分析
        6.3.4 疫后处理能力发展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的启示
    7.3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对能力调查问卷

(10)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本项研究的目的
        1.2.2 本项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3.2 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健康
        2.1.2 传播
        2.1.3 健康传播
        2.1.4 健康教育
        2.1.5 健康促进
        2.1.6 健康管理
        2.1.7 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2.1.8 健康传播体系
    2.2 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
        2.2.1 传播的分类
        2.2.2 把关人理论
        2.2.3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2.4 议程设置理论
        2.2.5 健康传播的维度
第三章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
        3.1.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
        3.1.2 医学信息研究机构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3.1.3 政府机构主导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
        3.1.4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
        3.1.5 国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特点小结
    3.2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现状
        3.2.1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
        3.2.2 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
        3.2.3 国内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特点小结
第四章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用户体验研究
        4.1.1 用户体验方案设计
        4.1.2 测试结果主要问题汇总
    4.2 省级疾控中心网站健康传播内容初步评价
    4.3 省级疾控机构网站建设能力调查
        4.3.1 调查方案设计
        4.3.2 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
    4.4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问题分析
        4.4.1 卫生管理机构网站
        4.4.2 健康教育机构网站
        4.4.3 12320网站
        4.4.4 医学科研机构网站
    4.5 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6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问题及原因分析
        4.6.1 传播主体的非公益性
        4.6.2 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能力不足
        4.6.3 传播内容的商业目的明显
        4.6.4 传播对象的选择性
        4.6.5 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 受众网络环境下需求分析及健康信息分类
    5.1 公众对网络环境下健康信息的需求调查
        5.1.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5.1.2 调查情况说明
        5.1.3 结果分析
        5.1.4 调查总结
    5.2 我国公众面对的健康信息网络环境分析
    5.3 健康信息的分类
    5.4 基于中国疾控中心网站访问数据分析受众需求
        5.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5.4.2 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5.4.3 一般健康信息
        5.4.4 个性化健康信息需求
    5.5 公众对健康信息的关注重点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
    6.1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依据
        6.1.1 理论依据
        6.1.2 现实依据
    6.2 构建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6.2.1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健康相关信息需求增加
        6.2.2 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国兴起
        6.2.3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趋势
        6.2.4 卫生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工作中缺少宏观设计
    6.3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健康传播中的优势
    6.4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
        6.4.1 总体目标
        6.4.2 总体框架
        6.4.3 构建"资源整合,协同共建"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
        6.4.4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应强调战略协调,合作共赢
        6.4.5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应始终面向公众,提升服务理念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的内容与实现形式
    7.1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传播主体系统构建
        7.1.1 健康传播主体的构成
        7.1.2 健康传播主体的赢效因素
        7.1.3 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能力分析
    7.2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内容建设
        7.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热点问题
        7.2.2 医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进展
        7.2.3 各地医疗就诊信息
        7.2.4 药品信息
        7.2.5 健康教育及科学普及
        7.2.6 卫生管理信息
        7.2.7 卫生监督信息
        7.2.8 个性化需求
    7.3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技术实现
    7.4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形式
        7.4.1 网络为媒介的健康传播主要服务方式
        7.4.2 对不同人群有效获取健康信息的助力
    7.5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效果
        7.5.1 重视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可理解性
        7.5.2 对传统媒体宣传的指导作用
    7.6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制度保障
        7.6.1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机构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职能
        7.6.2 重视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7.6.3 公益性健康传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建设的案例分析
    8.1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定位
    8.2 网站建设的目标
    8.3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的传播学分析
        8.3.1 传播主体的信息组织协同模式
        8.3.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的传播内容分析
        8.3.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健康传播的主要服务方式
        8.3.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的制度建设
    8.4 美国MedlinePlus和CDC信息组织模式与启示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创新机制,激发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活力
        9.2.2 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传播者
        9.2.3 搭建技术平台和研究协作平台,加强健康传播的学科建设
        9.2.4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健康传播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用户体验测试方案
    附件二:省级疾控中心网站健康信息初步评价
    附件三:省级疾控中心调查问卷
    附件四:关于因特网上健康信息的用户调查
    附件五: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调整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成员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现代化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京津冀地区为例[D]. 刘向东. 天津大学, 2020
  • [2]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D]. 王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3]云南省传染病防控管理与监控机制健全程度研究[D]. 蒲懿.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4]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5]广东F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提升研究[D]. 张小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多学科协作(MDT)服务模式现状研究 ——以某中医院为例[D]. 李姗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7]中国中医科学院大事记[J]. 胡晓峰,李爱军. 中华医史杂志, 2015(06)
  • [8]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一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A].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2012
  • [9]重大传染病疫情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研究[D]. 祝江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10]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D]. 张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调整SARS防治医学专家组成员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