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角度提高叶片泵的质量

从设计角度提高叶片泵的质量

一、从设计角度出发提高叶片泵的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曹雪梅[1](2020)在《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传统的生产工艺和大批量流水线作业已经不能适应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如何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为制造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上海QM公司作为一家典型的液压泵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公司内部的经营理念、生产组织、工艺管理、品质管理和物流管理等方面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来转化当前运营的困境。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的高品质、低消耗、快交货的生产方式,专注于减少浪费,同时确保质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并取得较为客观的成果。因此,本文试图将精益生产模式引入到QM公司,在精益生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QM公司发展现状,构建符合QM公司运营特点的生产优化方案。本文分析了上海QM公司的生产运营现状,深入研究QM公司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根据QM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QM公司精益生产方案的具体实施策略。论文将QM公司精益生产方案的实施划分为导入期、初始期、巩固期、提高期和形成期五个阶段,并使用6S管理、快速换膜(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SMED)、精细配套等工具设计了符合QM公司发展特点的生产优化方案。最后,构建了精益生产优化方案效果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产品准时交付率、设备利用率、员工参与率以及现场管理得分等定量评价指标以及员工素质和组织文化等定性评价指标,分析优化方案实施后,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产品准时交付率、设备利用率、员工参与率、现场管理得分、员工素质和组织文化等均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的提升,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方案能够带来现实效益。根据这一结果,论文提出了精益生产优化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并从培育组织精益文化和强化绩效考核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郭英[2](2020)在《基于正交试验的旋流泵多目标优化设计与能量转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旋流泵是一种在现代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固液两相流泵,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造、运行平稳等优点。当旋流泵输送含有大量固体颗粒的流体介质时,由于无叶腔结构所引起的循环流使得旋流泵的无堵塞性能良好,叶轮磨损程度也相应减轻。因此旋流泵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浆料输送、城市排污、农业生产等领域。但目前所研发生产的旋流泵具有水力效率偏低、能耗较大的缺点。旋流泵叶轮对流体介质传递能量时,机械能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旋流泵的压能,而是在贯通流和循环流的转化过程中损失掉了,由此判断循环流是导致旋流泵整机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旋流泵的特点,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针对旋流泵整机效率偏低的问题,以前弯和后弯两种不同结构型式的折叶片为出发点,对折叶片水力性能进行优化。选择叶片重要结构参数,根据所选不同结构参数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完成正交设计组合后运用Pro/E进行三维建模,且用CFD软件对旋流泵性能进行分析预测。通过数值计算结果找到旋流泵叶片结构的最优组合以及影响旋流泵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从而建立一种基于正交试验的旋流泵水力性能多目标优化方法。同时为提高CFD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依托兰州理工大学水泵实验室搭建卧式150WX-200-20型旋流泵测试实验台进行试验测试。经试验测试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得到其误差在6%以内,由此说明本文数值计算结果是可靠的。首先初次采用正交试验对前弯叶片进行优化设计时发现,对旋流泵最高效率点流量影响的主次为叶片是否楔形、叶片角度型式、叶片折点位置。对扬程影响的主次为叶片是否楔形、叶片折点位置、叶片角度型式。对效率影响的主次为叶片是否楔形、叶片折点位置、叶片角度型式。综合分析得到最优叶片结构组合为叶片角度型式为R30F60、折点位置在叶片2/3处、采用径向楔形叶片。其次根据折叶片结构选取多个目标及因素,二次运用正交试验对旋流泵折叶片进行多目标水力性能优化。根据折叶片结构特点,选择4个不同因素,每个因素分别取3个不同水平,依据正交试验法对折叶片结构可以进行9种不同的组合,从而依次对R-F型(前弯)和F-R型(后弯)两种不同型式的折叶片进行优化。通过每组方案的外特性曲线、内部流动状态和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得到最优组合方案的角度为R30F30、折点位置在整个叶片2/3处、倒角半径为3mm、采用轴向楔型,且前弯叶片整体性能优于后弯叶片。最优组合方案在额定流量Q下效率高于设计值20.24%,扬程高于设计值31.70%,轴功率低于设计值3.26%,性能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最后以两种不同型式折叶片结构为突破点,结合叶片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原理对旋流泵不同折叶片的做功和能量损失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找到两种不同叶轮型式下能量损失与转换机理。经研究发现,对于旋流泵水力效率而言,在额定流量点之前,后弯叶片的效率高于前弯叶片效率;在额定流量点之后,前弯叶片效率高于后弯叶片效率。

鲁业明[3](2019)在《CAP1400核主泵水力模型核心部件约束性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有着“核岛心脏”之称的核主泵是我国三代压水堆CAP1400核电机组唯一不能国产化的装置。而叶轮和导叶(水力模型核心部件)是核主泵内部最重要的过流部件,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核岛的服役寿命。为达到高效率、大扬程、低压力脉动强度等运行指标要求,核主泵叶轮和导叶在结构上呈现流道曲率变化大、叶片三维结构复杂等特点,相关优化体系中的二元叶片设计方法难以表征这种结构的新变化。而在优化设计过程中,约束性设计方法是第一步,在设计体系中起到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因此,基于叶轮机械原理重构新的高效约束性设计方法是优化设计体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高效的约束性设计方法理应能在尽可能少的设计参数下得到结构多变的高性能设计结果。按照设计次序和介质的过流顺序,核主泵叶轮和导叶的设计包括四个基本因素:Ⅰ.流道设计;Ⅱ.叶轮叶片设计:Ⅲ.导叶叶片设计;Ⅳ.特殊结构设计。本文围绕着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物理建模并结合数学推导构建了核主泵水力模型核心部件的设计方法体系,并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AP1400核主泵水力模型最终方案为对象,进行了对照测试。主要工作内容有:(1)流道约束性设计方面,为解决传统方法中的盘、盖侧型线非同步调整、过渡段不光滑、偏离设计目标等问题,从中轴变换(Medial Axial Transform)理论出发,结合已有的约束条件简化、并得到了一种新型流道约束性设计方法。在新的设计方法中,针对约束条件不封闭的情况,构建了两类使得设计方程组封闭的辅助约束条件,并分别应用粒子群算法和显式表达式实施流道的成型设计。流道设计方法有两方面的应用。首先,基于流道约束性设计新方法开发了一套水泵轴面流道快速成型设计程序,在所开发的设计程序中,以仅有的7组经典叶轮流道为基础,能够快速设计出比转速为30至500区间内的任意叶轮流道结构。其次,基于流道约束性设计新方法提出了一种核主泵高效低轴向载荷改型策略,仅需控制3个变量、15组采样数据,便可实现对核主泵水力模型的高效、低轴向载荷快速改型设计。(2)叶片约束性设计方面,为解决传统方法中设计变量个数多、变量范围不明确、优化预设值依赖设计经验等问题,研究依次确定了叶轮叶片的关键设计变量——速度环量以及导叶叶片的关键设计变量——安装角。文献调研结合经典结构参数信息的统计结果明确了这两个关键设计变量沿流向均呈递增趋势,构建了无量纲化的多源约束性设计方程组,进行了一系列数学简化并得到了用于设计变量高效生成的船帆状限定域。基于叶轮叶片和导叶叶片归一化约束性设计的船帆状限定域和粒子群算法,分别开发了一套叶轮叶片和一套导叶叶片动态伴随寻优设计程序。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AP1400核主泵水力模型中的叶轮叶片、导叶叶片为参考对象,应用所开发的设计程序进行了验证测试:在叶轮叶片设计中,正倾角、零倾角和负倾角三种情况下的设计结果均表明所开发的动态寻优设计程序能够设计出性能优于目标叶轮的新结构;在导叶叶片的设计测试中,优化结果相较于目标结构依次提升了 0.7%和1.8%的效率和扬程特性。证明了叶片约束性设计方法和所开发的叶片动态伴随寻优设计程序的有效性。(3)核主泵水力模型开发流程方面,基于归一化约束性设计的船帆状限定域,探究了叶轮和导叶对核主泵定常、非定常性能的影响程度。在明确了导叶影响要高于叶轮之后,得出水力模型开发过程中“叶轮可独立设计、导叶需适配叶轮和压水室”的设计准则,并实例设计了新的水力模型结构,通过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AP1400核主泵水力模型在性能特性、静压分布、湍动能分布等方面的对比,明确了所开发的模型结构的高性能,实例证明了研究所提的核主泵水力模型开发流程的可行性。(4)特殊结构设计方面,为了适应核主泵整体非完全圆周对称的结构特征,这里构建了一种调整导叶叶片布局的对称式-非均布导叶结构及相应的约束性设计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导叶叶栅距离又考虑了导叶的装配位置,并能够表征包含常规均布导叶结构在内的多数设计情况。联合应用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实施了对称式-非均布导叶结构的优化设计,在获得了最优结构同时,还探究了设计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数值证明了优化后的新型导叶结构能够有效提升核主泵在0.8~1.2设计流量的性能;并能有效改善泵出口段的非定常压力脉动特性。最后,在国家工业泵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搭建试验台并对上述关键研究结论进行了系列组合验证试验:定常性能测试、非定常的压力脉动和振动加速测试结果证明了应用研究中所提的约束性设计方法来进行核主泵水力模型核心部件研发的可行性。

杨康[4](2019)在《重型卡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及转向特性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高速发展,基建、物流等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载货汽车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近些年来,重型卡车在市场和用户的双重需求下,不断向大马力、重载方向发展。重型卡车在运输效率、经济性等方面具有优势,逐渐成为道路运输的首选,所以重型卡车的开发与生产变得尤为重要。汽车转向系统能够保障汽车的正常使用和行驶安全,并且对车辆操纵性、驾驶舒适性等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匹配和应用好重型卡车的转向系统,对于保证车辆的驾驶安全性、提升车辆的操控性以及改善车辆的舒适性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型卡车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汽车转向系统的类型和组成,介绍了相关零部件在匹配应用过程中的选型及布置要求,并重点针对转向器、转向杆系以及转向泵等零部件进行了设计校核。然后,通过对整车运动学的仿真模拟,从系统角度验证了转向系统的匹配合理性;根据整车转向系统评估及测试方法,从整车实验角度验证了转向系统的匹配合理性。最后,针对转向系统匹配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振动噪声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通过改变管路阻尼的方式对比分析了不同降噪管路的降噪效果,得出了一套解决转向系统噪声问题的方案。该课题的研究为重型卡车转向系统的匹配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法,通过设计校核、仿真分析以及整车测试,对转向系统进行了有效的匹配及验证;转向系统噪声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对转向系统舒适性的改善提供了依据。本文研究为重型卡车转向系统的开发积累了经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黄波[5](2019)在《滑片式叶片泵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将传统的滑片式叶片泵进行改造并在油田推广应用是近年来人工举升领域一大创新。现场实践证明,该泵集成了有杆泵和螺杆泵的特点,维护保养方便,加工成本低廉,同时系统效率高,节能明显,地面一次性投入少。另外,该泵无任何橡胶密封件,所有部件均为金属材质,所以具有很高的耐温属性,尤其适用于稠油热采井。这是一项非常有前景、高效的人工举升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但由于该泵是新生事物,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所以业界相关学者还未开展对其大规模的研究,仅有的一些探索只是现场技术人员对现场应用以及室内试验的总结,这大大制约了这项新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所以,对滑片式叶片泵进行理论研究,建立泵内流动模型,分析敏感性参数,建立优化设计的方法对该项技术的改进革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指导现场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新疆油田应用的滑片式叶片泵为基础,利用流体力学、采油工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的知识,综合运用了作图法、受力分析法、实验分析法、振动模型分析等方法,总结了泵内流体的流动规律,分析了各抽吸参数及流体性质对泵效的影响,重点是依据油井流入曲线,建立了理论计算模型及优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滑片是滑片式叶片泵的核心部件,其周围的液体泄流是流量损失最主要的原因;滑片式叶片泵对气液比高的流体、高粘流体、含砂流体都有较高的容忍程度;增大偏心距能够提高排量和举升压力,但同时会增加泵的不稳定程度;奇数滑片可以有效降低流量的脉动性;出液口所占角度与相邻滑片之间的角度保持一致可以有效地提高密封效果和泵效。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内容对更深层次地认识滑片式叶片泵有着重要作用,为该泵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郑浩[6](2017)在《不确定条件下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复杂产品设计具有层次性、耦合性、模糊性、迭代性、认知性等固有特点,将性能设计与复杂产品设计过程进行融合,系统性地提出了不确定条件下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理论和方法,对期望性能辨识、行为性能均衡、结构性能适配以及预测性能评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开发了复杂产品性能设计系统集成平台并实际工程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概述了复杂产品性能设计的内涵理解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产品性能增强设计与不确定设计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不确定条件下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理论及方法,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总体结构框架。第二章提出了基于状态感知的产品期望性能解析辨识技术。根据性能在产品全生命周期逐层演化的特点,构建了期望性能闭环解析的机理模型;提出了不确定条件下期望性能正向递推解析与状态感知反馈的期望性能反向计算方法,并采用模糊积分对意图重要度函数进行补偿修正,实现了需求域与过程域影响下的性能重要度非线性融合辨识及度量。第三章提出了基于解耦计算的产品行为性能均衡求解技术。基于模糊不确定的产品行为关联准则数据,对产品构型的耦合强度进行计算;采用设计结构矩阵聚类对产品进行初次解耦规划并计算解的行为单元性能指数;以初次解耦行为单元为基础,构建了以质量稳定性、维修成本与系统可用性为目标以及相关阈值为约束的行为性能模型;提出了基于随机搜索的离散粒子群算法对性能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求解,并采用熵权理想点排序法识别最优结果,从而获得性能均衡的单元方案。第四章提出了基于约束传递的产品结构性能模糊适配技术。首先对结构性能的约束信息空间进行约简并以隶属度的方式对约束空间中的信息进行一致性转换;以关联相似度为依据,提出了面向约束处理的二次过滤技术,实现性能约束驱动下的功能域到结构域的关联映射;构建了以成本、质量与物理相容性为目标及相关阈值为约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约束水平的离散差分进化算法对带约束的性能适配过程进行多目标优化,同时采用一种约束满足偏差最小的方案决策方法选取结构性能最优的适配结果。第五章提出了鲁棒学习的产品预测性能可信评估技术。首先对样本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互信息估计对设计变量进行筛选以降低预测模型的规模,采用k最近邻法对数据样本的异常点进行识别以提高其精度;对隐式的性能参数一设计变量响应模型进行回归拟合获得稳健的性能校核预测模型;提出基于Bootstrap统计推断的性能可信度分析方法,实现了预测结果对数据不确定性的处理,并通过灵敏度分析识别影响性能的关键设计变量。第六章将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开发了复杂产品性能设计系统集成平台并应用于锻压装备的产品设计过程中,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第七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王纪福[7](2017)在《高转速叶轮油泵系统非稳态流体噪声预测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设计阶段融入涡流燃油泵系统的低辐射噪声设计,开展油泵油箱系统的振声优化,是从根本上提高油泵的振声性能、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的必要途径。本文研究工作即是在此背景下,围绕涡流燃油泵系统声辐射预测模型建立的方法及具体优化设计研究展开的。具体内容如下:研究了油箱油泵系统流体诱导噪声的数值模拟方法。以某车用油箱油泵系统为例,开展了振动噪声试验测试,对噪声源进行了定位分析,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和声学理论,应用有限元法完成对油箱油泵系统流体诱导噪声的外声场声压级、声功率级等声学特性的评估和计算。针对涡流燃油泵内部流体的CFD仿真研究,计算模型得到了油泵性能试验数据的验证,研究了压力在时间及空间域的分布规律;并进行了不同工况的仿真分析,得到了扬程以及效率随流量变化的规律;通过CFD计算,得到了油泵壁面的压力脉动数据,为进一步进行的流体噪声仿真分析提供了激励源。针对油泵油箱系统的流体噪声声辐射研究,综合利用CFD、CA和FEM/AML技术进行协同仿真,建立了振声耦合的声学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与声辐射测试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最终形成了流体诱导噪声仿真分析的一般流程和方法,适用于油箱油泵系统在研发阶段或者产品阶段的振声预估与控制。对油箱油泵系统声辐射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泵单体的不同参数对于系统声辐射的影响,如转速、叶片数、叶片角度及叶片厚度等,不同方案的结果表明,叶片数对声辐射的影响较大,在保证油泵外特性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叶片数,以降低油泵的流体的BPF噪声;理论分析了非等距叶片对声辐射的影响,并设计了非等距叶片叶轮,打乱了原来等距叶片导致的高阶谐次频率,使得振动以及噪声响应的各成分的波峰或波谷相互错开叠加,从而使叠加后的峰值和谷值降低,达到降低压力脉动和噪声的效果,合理设计非等距叶片的夹角分布,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噪声水平;研究了进油口结构修改方案对噪声的影响,进油口通道比较平滑的修改方案使得油箱油泵系统高频辐射噪声水平得到了很大的降低。综合考虑各参数对油泵流体BPF噪声的影响比重,同时考虑各方案可实现性的难易程度,最终选取进油端盖修改方案,进行试验验证,对油泵进油口进行修改并生产了油泵总成样件,对样件进行了声辐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BPF噪声得到了有效抑制。研究了油泵声源的等效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理论分析了油泵声源识别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声源识别的求解方程,对该声源模型的数学验证,表明声源识别模型是有效的。通过对油泵单体声辐射的噪声测试,利用参数识别模型得到了简化模型的关键参数,建立油泵单体的声学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声辐射仿真,计算结果和单体声辐射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油泵单体声源数学模型,建立油箱油泵系统的声辐射有限元模型,利用自动匹配层(AML)及声振耦合技术计算了测点处的声压结果,并与试验测试结果对比,表明了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尤其是在关键谐次频率处的预测很准确。为建立系统、全面的油箱油泵系统振动噪声特性指标的Benchmarking数据积累,为产品设计研发和优化改进阶段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研究了油箱油泵系统振动噪声特性Benchmarking的一般步骤,分析了数值仿真和试验测量技术在油箱油泵系统Benchmarking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油箱油泵系统振动噪声特性指标的决策矩阵评价方法,初步建立了基于决策矩阵法的油箱油泵系统振动噪声指标的评价流程,该流程可用于油箱油泵系统产品设计阶段针对振动噪声性能指标的Benchmarking。

姜维[8](2017)在《乘用车汽油机润滑系统节能潜力研究》文中指出为满足国家第四阶段乘用车油耗法规的要求,需要汽车发动机采用一系列的节能措施,包括降低润滑系统的机械损失,如采用可变排量机油泵、润滑油匹配优化、润滑油快速温升等措施来实现发动机的节能。可变排量机油泵节能的依据是按需供给,要求精确了解发动机各用油零部件的需求。本文对这些需求进行了分析,发现掌握液压挺柱和可变气门正时等的精确需求存在较大难度,但通过控制策略优化等措施,可降低这些需求。另外,对曲轴轴颈的用油需求进行了详细计算,得出用油量随转速呈加速上升的趋势,通过台架耐久试验验证了额定工况的供油压力可降至300kPa的低水平。本文列举了常见的可变排量机油泵的类型,重点对各型叶片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级可变排量机油泵在乘用车常用的低转速、低负荷工况下的节能潜力有限;电磁阀式二级可变排量机油泵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其主要节能区间与常用工况吻合。理论计算和台架测试表明,使用电磁阀式二级可变排量机油泵在90℃、2000r/min时可降低1N?m的摩擦功,由此预测在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中可降油耗1.5%左右。另外,通过其高、低压模式的切换,可实现活塞冷却喷嘴喷油时机的灵活控制。润滑油匹配优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摩擦阻力,包括使用减摩剂与降低粘度等级两个途径。本文分析了减摩剂用量以及粘度等级从40降至30与20对摩擦阻力的影响,并通过发动机台架摩擦功测试以及整车NEDC循环测试得出其节能潜力在2%以上。最后,本文对润滑油的快速温升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电加热没有节能收益,而排气加热是降低摩擦阻力的有效手段,但需要解决加热系统的成本问题。

邓希来,胡静,卿艳青[9](2017)在《某4×2搅拌车转向沉重问题分析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转向沉重问题是汽车转向系统常见故障之一,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文章以某轻型4×2搅拌车为例,从设计角度出发,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指出了该车转向沉重故障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通过理论计算校核、试验及市场验证,证明该改进措施有效,可满足客户使用要求,转向沉重问题得到解决。

陈叶青[10](2016)在《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流动特性研究及控制优化》文中指出汽油等易汽化介质由于其低粘度与易汽化特性在加注过程中效率普遍偏低。同时在实际油站中,由于过滤器的长期未更换运行以及油品洁净度较低,经常会导致过滤器孔隙率发生较大变化(甚至堵塞),进而使泵送系统产生效率严重下降与流量不足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现有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了过滤器孔隙率变化对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流动特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继而在现有易汽化介质变频泵送系统的基础上对其提出相应的优化手段,以解决其引起的效率严重下降与流量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也能够整体提高系统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泵送效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易汽化介质泵效率模型。建立了EPZ容积式叶片泵三通道等效内泄漏模型并探究了过滤器孔隙率变化对各通道内泄露的影响规律,提出在低孔隙率过滤器条件下,泵汽蚀引起的第三通道等效内泄漏变化是引起泵容积效率与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后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过滤器孔隙率变化对泵汽蚀状态的影响规律,并利用频谱分析与自相关函数相结合的出口压力脉动法实现对泵不同汽蚀状态特征的初步识别。其次,利用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易汽化介质条件下的过滤器流动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孔喉型流动阻力模型的进一步推导与建立等效雷诺系数的方法研究了易汽化介质条件下的过滤器流动阻力压降特性。之后通过采用三种不同流动状态的仿真模型对过滤器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孔隙率的改变会影响过滤器流动阻力压降特性、油液的气液两相流状态、以及含有杂质粒子的固-液两相流流动特性,进而这些流动特性的变化均会对泵的性能产生影响。然后,在上述流动特性机理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现有易汽化介质变频泵送系统控制模式的优化设计方案,并通过参数优化设计与实验测试论证了该最优效率点控制模式的可行性及优化效果。进而在此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过滤器孔隙率状态的实时监控预警方案设计。最后,提出一种能够应用于低含气率气液两相流状态下的流量限制阀设计方案,实现对系统最高流量的限制预警。

二、从设计角度出发提高叶片泵的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设计角度出发提高叶片泵的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精益生产的理论基础
    2.1 精益生产的理念
    2.2 精益生产的基本原则
    2.3 精益生产的结构体系
    2.4 精益生产下的浪费理论
    2.5 精益生产的工具和方法
        2.5.1 6S管理
        2.5.2 PDCA改善项目管理
        2.5.3 快速换模管理(SMED)
        2.5.4 看板管理
        2.5.5 生产线均衡
    2.6 实施精益生产的必要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QM公司生产管理的基本现状
    3.1 上海QM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3.1.1 上海QM公司简介
        3.1.2 上海QM公司的优势
        3.1.3 上海QM公司的劣势
    3.2 上海QM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3.2.1 上海QM公司产品生产流程简介
        3.2.2 上海QM公司生产管理的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方案设计
    4.1 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目标
    4.2 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思路
        4.2.1 精益生产价值体系构建
        4.2.2 精益生产实施步骤
    4.3 上海QM公司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4.3.1 整体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4.3.2 精益生产推广部组织优化设计
    4.4 上海QM公司“6S”现场优化设计
        4.4.1 “6S”活动的关键点
        4.4.2 6S管理内容之间的关联
        4.4.3 “6S”实施计划制定
    4.5 上海QM公司SMED优化方案设计
        4.5.1 SMED优化的基本步骤
        4.5.2 QM公司SMED的设计方案
    4.6 上海QM公司精细配套方案的优化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与保障措施
    5.1 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方案实施步骤
        5.1.1 启动阶段
        5.1.2 实施阶段
        5.1.3 维护推广阶段
    5.2 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方案的效果评价
        5.2.1 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评价
        5.2.2 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
    5.3 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5.3.1 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5.3.2 培育组织精益文化
        5.3.3 强化绩效考核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正交试验的旋流泵多目标优化设计与能量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旋流泵发展现状
        1.3.1 旋流泵发展简史
        1.3.2 旋流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旋流泵现有研究成果
        1.3.4 目前研究旋流泵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旋流泵三维模型及数值求解方法
    2.1 旋流泵叶片结构的设计
        2.1.1 旋流泵设计参数及水力设计
        2.1.2 叶片的选型与设计
        2.1.3 叶片楔形结构设计
    2.2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设置
        2.2.1 数值计算软件介绍
        2.2.2 模型及网格划分
        2.2.3 网格无关性检验
        2.2.4 边界条件设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正交试验初级优化方案设计
    3.1 拟改变旋流泵折叶片的结构参数
    3.2 正交试验法配置旋流泵折叶片的结构参数
    3.3 正交试验组合模型性能变化
        3.3.1 正交试验方案下性能曲线分析
        3.3.2 不同方案配置的流场变化分析
    3.4 正交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目标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及分析
    4.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1.1 选定设计因素及水平参数
        4.1.2 旋流泵折叶片结构参数配置
    4.2 正交试验数值计算结果极差分析
    4.3 正交设计方案流场规律验证分析
    4.4 正交设计优化方案与原始方案对比分析
        4.4.1 外特性对比分析
        4.4.2 优化后旋流泵内部流场流动特性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正交试验方案下叶片型式对能量转换的影响
    5.1 两种不同叶片旋流泵外特性研究
    5.2 两种不同折叶片结构流场规律分析
    5.3 试验性能测试与可靠性分析
        5.3.1 试验测试台系统
        5.3.2 试验测试性能结果比较
        5.3.3 旋流泵内部流动状态试验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所获得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获批专利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3)CAP1400核主泵水力模型核心部件约束性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主泵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1.2.2 过流结构约束性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模型部件及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模型部件
    2.3 数值模拟方法
    2.4 叶轮和导叶三维造型方法
    2.5 智能算法
        2.5.1 粒子群算法(PSO)
        2.5.2 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
        2.5.3 两类算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3 新型流道约束性设计方法及应用
    3.1 引言
    3.2 新型流道约束性设计方法原理
        3.2.1 中轴变换(MAT)理论约束的新变形
        3.2.2 包络圆方程约束
        3.2.3 过水截面方程约束
        3.2.4 两类新的辅助约束及相应的设计流程
    3.3 新型流道约束性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评估
        3.3.1 经典离心泵流道结构的实例设计验证
        3.3.2 经典斜流泵流道结构的实例设计验证
        3.3.3 经典离心风机流道的实例设计验证
        3.3.4 设计总结
    3.4 流道约束性设计方法在不同比转速泵轮流道归一化设计中的应用
        3.4.1 已有叶轮流道初始设计参数的统计与拟合
        3.4.2 基于经典结构的叶轮流道设计参数拓展
        3.4.3 流道归一化设计程序开发与应用验证
        3.4.4 设计总结
    3.5 流道约束性设计方法在核主泵水力模型高效低轴向载荷改型中的应用
        3.5.1 研究思路
        3.5.2 多目标优化的实施
        3.5.3 设计总结
    3.6 本章小结
4 叶轮叶片和导叶叶片新型约束性设计方法及应用
    4.1 引言
    4.2 叶轮叶片新型约束性设计方法原理及应用测试
        4.2.1 叶轮叶片新型约束性设计方法原理
        4.2.2 新型约束性设计方法在核主泵叶轮叶片设计中的设计验证
        4.2.3 设计总结
    4.3 导叶叶片新型约束性设计方法原理及应用测试
        4.3.1 导叶叶片新型约束性设计方法原理
        4.3.2 新型约束性设计方法在核主泵导叶叶片设计中的设计验证
        4.3.3 设计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叶片约束性设计方法的模型部件开发流程的确定
    5.1 引言
    5.2 核主泵高压力脉动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2.1 研究思路
        5.2.2 基于NSGA-Ⅱ算法和新型约束设计方法的叶轮和导叶叶片优化
        5.2.3 优化结果的内流及压力脉动分析
        5.2.4 设计总结
    5.3 核主泵高性能水力模型适配性开发流程的确定及应用
        5.3.1 实例设计
        5.3.2 设计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一种核主泵对称式-非均匀分布导叶约束性设计方法及应用
    6.1 引言
    6.2 对称式-非均匀分布导叶约束性设计方法原理
        6.2.1 对称式-非均匀分布导叶约束性设计
        6.2.2 对称式-非均匀分布导叶装配位置的调整
    6.3 基于LHS方法和BP Adaboost算法的最优化设计
        6.3.1 BP Adaboost算法的基本原理
        6.3.2 样本数据库的确定
        6.3.3 BP Adaboost算法的可靠性证明
        6.3.4 对称式-非均布导叶最优化结构的获取
        6.3.5 内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关键研究结论的试验验证
    7.1 引言
    7.2 试验件组合方案
    7.3 测试方法
    7.4 测试结果分析
        7.4.1 性能特性分析
        7.4.2 压力脉动和振动加速度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重型卡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及转向特性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重型卡车转向系统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转向系统的设计
    2.1 概述
    2.2 转向系统介绍
        2.2.1 机械转向系统
        2.2.2 动力转向系统
    2.3 转向系统的选型及设计校核
        2.3.1 转向杆系的布置要求及设计校核
        2.3.1.1 转向杆系的布置要求
        2.3.1.2 转向杆系的设计校核
        2.3.2 转向器的选型及设计校核
        2.3.2.1 转向器的选型
        2.3.2.2 布置要求
        2.3.2.3 计算校核
        2.3.3 转向油泵的选型及设计校核
        2.3.3.1 转向油泵的选型和布置要求
        2.3.3.2 转向油泵的校核计算
        2.3.4 其他零部件的布置要求
        2.3.4.1 转向油罐
        2.3.4.2 转向油管
        2.3.4.3 转向管柱
        2.3.4.4 转向传动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车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3.1 概述
        3.1.1 仿真分析
        3.1.1.1 原地转向阻力矩计算
        3.1.1.2 建立仿真模型
        3.1.1.3 转角精度计算
        3.1.1.4 理论最小转弯直径
    3.2 实验验证
        3.2.1 转向系统安装测试准备
        3.2.2 测试内容及分析评价
        3.2.2.1 转向系统压力损失及流量测试
        3.2.2.2 原地转向测试
        3.2.2.3 转向速率测试
        3.2.2.4 温度测试
        3.2.2.5 动态转向测试
        3.2.2.6 其他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向系统匹配噪声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噪声问题分析
    4.3 模态测试
        4.3.1 针对活塞的模态试验
        4.3.2 针对扇形轴的模态试验
        4.3.3 针对蜗杆组件的模态试验
        4.3.4 针对阀芯组件的模态试验
    4.4 噪声问题解决对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滑片式叶片泵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压叶片泵的分类及特点
        1.2.2 高压叶片泵的研究现状
        1.2.3 滑片式叶片泵的井下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滑片式叶片泵的结构分析与流量计算
    2.1 滑片式叶片泵机械结构
    2.2 滑片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2.3 滑片式叶片泵理论排量的计算方法
    2.4 滑片式叶片泵流量损失计算
        2.4.1 滑片的运动状态及受力分析
        2.4.2 滑片周围的流量损失
        2.4.3 转子上下两端与配流盘之间的流量损失
    2.5 滑片式叶片泵泵效关系曲线
        2.5.1 室内试验设备和方法
        2.5.2 转速、泵径与泵效的关系曲线
        2.5.3 各部分间隙与泵效的关系曲线
第3章 滑片式叶片泵的敏感性参数分析
    3.1 气体对滑片式叶片泵的影响
        3.1.1 气体对泵效的影响
        3.1.2 气体对举升压力的影响
    3.2 地层流体压缩性对滑片式叶片泵的影响
    3.3 流体粘度对滑片式叶片泵的影响
        3.3.1 粘度与水力损失的关系
        3.3.2 粘度与流量损失的关系
        3.3.3 粘度与摩擦损失的关系
        3.3.4 粘度与滑片泵效率的综合关系
        3.3.5 滑片泵对粘性流体的试验分析
    3.4 含砂流体对滑片式叶片泵的影响
第4章 滑片式叶片泵结构优化设计
    4.1 滑片式叶片泵几何尺寸的确定
        4.1.1 油井工作曲线分析
        4.1.2 滑片泵几何尺寸的确定
    4.2 泵筒内表面曲线的确定
    4.3 滑片槽的设计
        4.3.1 滑片槽几何尺寸的确定
        4.3.2 滑片槽个数的确定
        4.3.3 滑片槽倾角的确定
    4.4 进液口、出液口的设计
    4.5 实例计算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确定条件下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复杂产品性能设计研究综述
        1.2.1 性能设计内涵的理解
        1.2.2 性能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研究综述
        1.3.1 产品性能增强设计关键技术概述
        1.3.2 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研究现状
    1.4 不确定条件下复杂产品设计研究综述
    1.5 不确定条件下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理论方法的提出
        1.5.1 现有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方法的不足
        1.5.2 不确定条件下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理论方法的主要思想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2 基于状态感知的产品期望性能解析辨识技术
    2.1 引言
    2.2 期望性能闭环模型构建与形式化表达
    2.3 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性能递推解析度量
        2.3.1 不确定性能语义分析与量化表达
        2.3.2 期望性能正向重要度解析与度量
    2.4 状态感知反馈的期望性能融合辨识计算
        2.4.1 期望性能服役状态感知反馈分析
        2.4.2 基于性能损失的反向重要度确定
        2.4.3 考虑互补关系的期望性能融合辨识
    2.5 工程实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解耦计算的产品行为性能均衡求解技术
    3.1 引言
    3.2 行为单元划分准则构建及耦合强度估计
        3.2.1 行为单元划分准则构建与分析
        3.2.2 选择性排序融合的模糊耦合强度估计
    3.3 基于可达寻优的行为解耦规划与性能计算
        3.3.1 行为关联信息模型表达
        3.3.2 矩阵聚类分析的单元解耦规划
        3.3.3 行为单元性能指数计算
    3.4 面向行为性能均衡的单元优化求解
        3.4.1 整机行为性能指标综合设置
        3.4.2 基于离散粒子群算法的单元均衡求解
        3.4.3 熵权理想点排序的最优解识别
    3.5 工程实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约束传递的产品结构性能模糊适配技术
    4.1 引言
    4.2 结构性能的约束空间分析
        4.2.1 性能约束的分类与表征
        4.2.2 基于粗糙集的约束空间约简
    4.3 约束传递下关联相似度确定及设计空间缩减
        4.3.1 功能一结构模糊相似度分析及度量
        4.3.2 性能约束传递下设计空间过滤缩减
    4.4 基于离散差分进化算法的性能适配模型求解
        4.4.1 结构性能适配的数学模型构建
        4.4.2 基于约束水平关系的离散差分进化算法
        4.4.3 约束满足偏差最小的方案排序筛选
    4.5 工程实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鲁棒学习的产品预测性能可信评估技术
    5.1 引言
    5.2 多元设计变量降维简化处理
        5.2.1 互信息估计的多元设计变量筛选
        5.2.2 局部近邻分析的异常误差点判别
    5.3 基于鲁棒学习的预测性能回归拟合
        5.3.1 试验样本随机采样构建
        5.3.2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性能回归拟合
        5.3.3 回归模型鲁棒学习修正
    5.4 基于区间估计的预测性能可信评估分析
        5.4.1 可信性能区间估计的数学描述
        5.4.2 基于Bootstrap的预测性能可信度计算
        5.4.3 预测性能全局灵敏度分析
    5.5 工程实例
    5.6 本章小结
6 复杂产品性能设计系统集成平台研制与应用
    6.1 引言
    6.2 系统的应用背景与体系架构
        6.2.1 系统的应用背景介绍
        6.2.2 系统的体系架构介绍
    6.3 系统集成平台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6.3.1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6.3.2 期望性能辨识模块
        6.3.3 行为性能均衡模块
        6.3.4 结构性能适配模块
        6.3.5 预测性能评估模块
        6.3.6 系统安全管理模块
    6.4 在150MN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装备设计中的应用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7)高转速叶轮油泵系统非稳态流体噪声预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动燃油泵发展历程
        1.2.1 行业发展历史
        1.2.2 汽车燃油泵分类
    1.3 汽车燃油泵噪声类型
        1.3.1 机械噪声
        1.3.2 流体噪声
    1.4 叶片泵流体噪声研究现状
        1.4.1 噪声理论早期的研究成果
        1.4.2 叶片泵噪声预测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1.4.3 叶片泵噪声试验研究现状
        1.4.4 涡流泵噪声研究现状
    1.5 研究现状小结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涡轮燃油泵流动诱导噪声相关理论分析
    2.1 燃油泵流场计算相关理论分析
        2.1.1 连续性方程
        2.1.2 动量方程
        2.1.3 湍流模拟方法
    2.2 燃油泵声辐射计算相关理论
    2.3 油箱油泵系统振声分析相关技术方法途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箱油泵系统振动噪声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油箱结构模态试验测试
        3.2.1 多参考点最小二乘复频域法(Poly MAX法)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系统配置
        3.2.4 试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3.3 油箱油泵系统振动噪声测试
        3.3.1 测试方案及工况
        3.3.2 测试结果处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涡轮燃油泵流体诱导噪声数值模拟研究
    4.1 汽车涡流燃油泵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研究
        4.1.1 CFD计算模型的建立
        4.1.2 燃油泵流体特性计算结果分析
    4.2 燃油泵流体诱导噪声数值仿真研究
        4.2.1 振声耦合模型的建立
        4.2.2 声学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4.2.3 声辐射试验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箱油泵系统声辐射优化方法研究
    5.1 非等距叶片对流体及噪声特性的影响
        5.1.1 叶片间距影响噪声的理论分析
        5.1.2 非等距叶片下流体噪声特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5.2 不同油泵参数对流体诱导噪声特性的影响
        5.2.1 叶轮转速对流体诱导噪声特性的影响
        5.2.2 叶片数对流体诱导噪声特性的影响
        5.2.3 叶片角度对流体诱导噪声特性的影响
        5.2.4 叶片厚度对流体诱导噪声特性的影响
        5.2.5 进油口几何形状对流体诱导噪声特性的影响
        5.2.6 优化方案的选取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涡轮燃油泵子系统声源的等效数学模型研究
    6.1 油泵单体声源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6.2 油泵单体声辐射测试
    6.3 油泵单极子等效声源的重构
    6.4 系统级振动噪声仿真结果与试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BENCHMARKING的油箱油泵系统流体噪声特性的优化
    7.1 引言
    7.2 油箱油泵系统噪声Benchmarking规划
        7.2.1 Benchmarking对象的选取
        7.2.2 Benchmarking的主要内容
        7.2.3 Benchmarking的数据采集
    7.3 油箱油泵系统性能Benchmarking数据分析评价
    7.4 油箱油泵系统振动噪声性能的Benchmarking实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乘用车汽油机润滑系统节能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可变排量机油泵
        1.2.2 润滑油与发动机的匹配优化
        1.2.3 润滑油的快速温升
        1.2.4 降低发动机的用油需求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基本结构
第2章 润滑系统的压力需求分析
    2.1 润滑系统构成
    2.2 液压挺柱的需求
    2.3 可变相位调节器的需求
    2.4 活塞冷却喷嘴的需求
        2.4.1 喷油时机
        2.4.2 喷油流量
    2.5 曲轴轴颈的需求
        2.5.1 克服斜油道离心力所需的最小泵送压力
        2.5.2 维持支撑油膜所需的润滑油流量
        2.5.3 轴颈散热所需要的润滑油流量
        2.5.4 低油压试验
        2.5.5 主轴颈轴向流量的节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变排量机油泵节能潜力研究
    3.1 传统机油泵工作原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3.2 可变机油泵的结构及优势分析
        3.2.1 一级可变排量机油泵
        3.2.2 机械式二级可变排量机油泵
        3.2.3 电磁阀式二级可变排量机油泵
        3.2.4 连续可调排量机油泵
    3.3 电磁阀式二级可变排量机油泵的节能评估
        3.3.1 常用工况节能计算
        3.3.2 发动机分解摩擦功测试
        3.3.3 发动机整机摩擦功测试
        3.3.4 节能与安全策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润滑油快速温升的节能分析
    4.1 润滑油粘温特性分析
        4.1.1 润滑油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4.1.2 润滑油粘温特性对发动机摩擦功的影响
        4.1.3 润滑油粘温特性改善与控制分析
    4.2 影响润滑油温度的因素
        4.2.1 润滑油的吸热
        4.2.2 润滑油对外的散热
        4.2.3 润滑油的热容
    4.3 提高润滑油温升速度的措施分析
        4.3.1 减少润滑油的加注量
        4.3.2 双室油底壳
        4.3.3 电加热
        4.3.4 排气加热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润滑油与发动机的匹配优化
    5.1 发动机各零部件的润滑状态
        5.1.1 曲轴轴颈的润滑状态
        5.1.2 活塞总成的润滑状态
    5.2 降低润滑油粘度等级
        5.2.1 不同粘度等级润滑油的整机摩擦功测试
        5.2.2 使用0W-20润滑油的条件
    5.3 润滑油的筛选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某4×2搅拌车转向沉重问题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现有转向助力系统校核
    1.1 现有转向助力系统基本配置
    1.2 原地转向阻力矩核算
        1.2.1 原地转向阻力矩
        1.2.2 转向助力力矩核算
        1.2.3 现有转向助力系统评价
2、转向助力系统的优化改进
    2.1 优化后的动力转向器校核
    2.2 优化后的转向助力泵校核
        2.2.1 校核助力泵流量
        2.2.2 校核助力泵排量
    2.3 优化后的转向助力系统校核结论
3、试验及市场验证
    3.1 优化整改后的车辆进行试验
    3.2 市场验证
4、结论

(10)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流动特性研究及控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燃油加油机及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现状
        1.2.1 燃油加油机的发展现状
        1.2.2 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研究现状
    1.3 变频调速技术概论
        1.3.1 变频原理
        1.3.2 变频技术发展方向
    1.4 多孔介质概论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孔隙率过滤器条件下的易汽化介质泵送特性研究
    2.1 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
    2.2 易汽化介质泵效率模型
    2.3 不同孔隙率过滤器条件下的易汽化介质泵容积效率研究
        2.3.1 泵送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2.3.2 泵送过程流量及容积效率变化规律
        2.3.3 EPZ容积式叶片泵的三通道等效内泄漏变化规律研究
    2.4 不同孔隙率过滤器条件下的泵汽蚀状态研究
        2.4.1 实验装置、方法及实验结果
        2.4.2 压力波动图与FFT频谱变换
        2.4.3 自相关函数提取周期信号
        2.4.4 基于泵汽蚀状态的过滤器孔隙率状态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易汽化介质条件下的过滤器流动特性研究
    3.1 过滤器多孔介质层流动阻力特性研究
        3.1.1 流动阻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3.1.2 易汽化介质条件下过滤器多孔介质层流动阻力试验
        3.1.3 流动阻力压降特性分析
        3.1.4 基于等效雷诺数的流动阻力压降特性区划分
    3.2 过滤器流动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
        3.2.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3.2.2 物理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基本设置
        3.2.3 过滤器单相流状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2.4 过滤器内易汽化介质气液两相流状态数值模拟
    3.3 固-液两相流状态的过滤器流动特性分析
        3.3.1 多孔介质区域基本物理模型建立
        3.3.2 离散相模型(DPM)
        3.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易汽化介质变频泵送系统优化设计
    4.1 易汽化介质变频泵送系统
    4.2 泵送系统总效率分析
    4.3 易汽化介质变频泵送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4.3.1 测试平台搭建
        4.3.2 不同孔隙率过滤器条件下的泵送系统总效率与容积效率关系
    4.4 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最优效率点控制模式设计方案
        4.4.1 最优效率点(BEP)控制模式的设计
        4.4.2 最优效率点模式参数优化设计
        4.4.3 最优效率点运行模式的可行性测试
    4.5 最优效率点工作模式下的过滤器孔隙率状态预警设计
    4.6 应用于低含气率两相流中的最高流量限制装置设计方案
        4.6.1 流动机理分析
        4.6.2 流量阀设计方案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从设计角度出发提高叶片泵的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QM公司精益生产优化研究[D]. 曹雪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2]基于正交试验的旋流泵多目标优化设计与能量转换研究[D]. 郭英.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3]CAP1400核主泵水力模型核心部件约束性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D]. 鲁业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重型卡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及转向特性匹配研究[D]. 杨康. 山东大学, 2019(02)
  • [5]滑片式叶片泵的优化设计[D]. 黄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不确定条件下复杂产品性能增强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郑浩. 浙江大学, 2017(12)
  • [7]高转速叶轮油泵系统非稳态流体噪声预测与控制研究[D]. 王纪福.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8]乘用车汽油机润滑系统节能潜力研究[D]. 姜维. 清华大学, 2017(02)
  • [9]某4×2搅拌车转向沉重问题分析与改进[J]. 邓希来,胡静,卿艳青. 汽车实用技术, 2017(04)
  • [10]易汽化介质泵送系统流动特性研究及控制优化[D]. 陈叶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从设计角度提高叶片泵的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